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与训练第19单元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与训练第19单元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与训练第19单元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与训练第19单元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十九单元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时空定位

框图结构

思维导图

经典训练

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0)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说明毛泽东意在强调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故选 C项;材料“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可见其意不在借鉴俄国经验,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不是资产阶级,排除B项;材料“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说明主张联合资产阶级,批判左倾不是右倾,排除 D项。2.(2019·天津高考·10)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现在被我们废除了,或者即将被废除……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现在被我们废除了,或者即将被废除”,说明土地改革已经开始,但并没有全部完成。根据题干中“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说明三大改造还尚未开始,据此可以推知,该会议是召开于1949年3月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故选B项;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4月,当时土地改革尚未开始,排除A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45年9月,当时已经开始了三大改造,排除C项;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9月,当时三大改造已经基本结束,排除D项。

3.(2019.4·浙江高考·15)邓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该讲话的意义在于( )

A.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B.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完全形成

C.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D.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结合所学,该会议处于改革开放的前夕,这段讲话意在解放思想、推动社会改革,故选C项;新中国建立初期,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探索,排除A项;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排除B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排除D 项。

4.(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答案】C

【解析】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A项错误;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目的就是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故B项错误;由材料“1923年底”的时间信息可知,孙中山意在吸取俄国革命成功的经验,并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读三民主义,促成国共两党合作,加强了革命的领导核心,故C项正确;孙中山终生致力于反封建革命斗争,且材料只是提及要借鉴俄国革命经验,并没有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故D项错误。

5.(2018·海南高考·10)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

A.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B.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

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D.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答案】B

【解析】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故A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故B项正确;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消灭私有制的主张不符合,故D项错误。

6.(2017年天津卷9).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 )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D

【解析】《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中国没有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即材料中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A项错误;《论联合政府》发表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但由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而没有实现,不符合材料中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故B项错误;《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前夕,与材料中社会主义胜利不符,故C项错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于1957年,其背景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一定成就,与材料相符,故D项正确。

7.(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分)

【答案】(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解析】(2)第一小问相同,据材料一“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和材料二“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分析得出,二者都是追求民主与平等;第二小问不同,据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史实得出,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据材料一“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结合中国国民大革命的背景得出,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第三小问原因,结合法国大革命前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分析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启蒙思想传播、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严重阻碍法国社会的发展,使得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结合中国国民大革命的背景分析得出,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一大是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下召开的,故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拓展训练

1.(2019·吉林长春模拟)孙中山在天下为公的理念下,发展出自己的三民主义理论:民族、民权、民生,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但其民生主张带有“空想”色彩。“空想”主要是因为( )

A.基本上不变更土地所有制性质

B.根本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C.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

D.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

【答案】 A

【解析】孙中山民生思想中的“平均地权”并未涉及到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因此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民被剥削的地位,也无法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因此具有“空想”色彩,故A 项正确。

2.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现在一般青年学者信仰马克思主义,一讲到社会主义,便主张用马克思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但是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这反映出当时国民党( )

A.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

B.丧失了领导国民革命的主导地位

C.试图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

D.逃避现实希求在革命中得到认可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得出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故A项正确。据材料“1924年8月”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据材料“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可知没有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故C项错误;据材料“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可以反映孙中山联俄联共的主张,表明孙中山勇于革新观念,故D项错误。

3.1906年,孙中山提出了“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五权分立’”。孙中山称之为“破天荒的政体”。这里的“五权”除了西方的“三权”以外,新增了考试权和监察权。孙中山的“新主义”( )

A.受制于中国现状而未能付诸实践

B.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体现了中西政治文明成果的融合

D.旨在弥补西方政党制度的弊端

【答案】 C

【解析】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源自西方的三权分立,而考试权和监察权则源于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和监察制度,所以五权分立是中西融合的成果,故C项正确。

4.关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有的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提出的社会根源是中华民族灾难日甚一日,清朝政治腐败不堪和流传会党中的‘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也有的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从思想渊源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多一些,这与孙中山的经历有关,更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上述评论都旨在强调( )

A.传统文化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B.外部因素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C.时代潮流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D.社会环境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以得出两种评论都旨在强调社会环境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

5.孙中山在1905年要求第二国际执行局接纳其党时强调:“采用机器生产,但防止欧洲已经发生的一个阶级剥夺另一个阶级的情况”,“使工人阶级不必经受资本家剥削的痛苦”。由此可见,他( )

A.追求有别于欧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形态

B.试图努力将同盟会改造为社会主义政党

C.认为实现民生主义必先废除资产阶级剥削

D.认为实现民生主义比民族民主革命更重要

【答案】A

【解析】据材料“采用机器生产,但防止欧洲已经发生的一个阶级剥夺另一个阶级的情况”“使工人阶级不必经受资本家剥削的痛苦”得出孙中山追求有别于欧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形态,故A项正确。

6.(2019·河南郑州模拟)“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于( )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井冈山的斗争》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新民主主义论》

【答案】 B

【解析】《井冈山的斗争》体现了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与材料“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相符,故B项正确。

7.邓小平的重要讲话意在( )

A.

C.经济改革,市场主导

D.力挽狂澜,创造历史

【答案】A

【解析】材料提供的时间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的讲话主要是针对当时“两个凡是”的错误,以及如何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故A项正确。

8.(2019·湖南四大名校联考)“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须要取那善果,避那恶果。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此成不平等的世界。”这是孙中山发表于《民报》上的讲话,为此,他要突破欧美之恶果的主张表现在( )

A.推翻清王朝统治,实现民族革命

B.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节制资本,实现社会革命

D.平均分配土地,实现真正的均富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反映了欧美国家工业革命后贫富两极分化现象,针对该问题,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故C项正确。

9.1899年孙中山说:“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己,农之所以困也。土地国有,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直纳若干租税于国,而无复一层地主从中朘(剥削)削之,则民可以大苏。”孙中山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废除土地私有制

C.巩固民国政权

D.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孙中山认为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剥削严重导致农民贫困,实行土地国有与“耕者有其田”,使农民免受地主的剥削,农民负担则会大大减轻,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错误;B项不是孙中山主张的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此时民国尚未建立,故C项错误。

10.(2019·湖北武汉调研)1896年译成的《天演论》讲“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920年孙中山则说,人类之进化原则,“则与物种进化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道德仁义者,互助之用也”。据此可知孙中山( )

A.政治主张与维新派不同

B.认识到中西文化间的差异

C.仍推崇儒家的政治理想

D.已经关注到进化论的弊端

【答案】D

【解析】材料“则与物种进化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道德仁义者,互助之用也”强调进化论的弊端,故D项正确。

11.(2019·河南豫南重点中学起点考试)1919年7月,当西方列强官方对华仍固守传统的殖民路线之时,莫斯科的工农苏维埃政府代理外交人民委员则在一项宣言中提议“废除沙皇政府与中国签订的所有秘密条约与其他不平等条约,无偿放弃一切的在华特权和利益”。这一宣言( )

A.使中国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D.加深了苏俄对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吸引力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西方列强官方对华仍固守传统的殖民路线之时,工农苏维埃政府,废除所有秘密条约与其他不平等条约,无偿放弃一切的在华特权和利益”可知苏俄的做法对中国的

知识分子有很大的吸引力,故D项正确。

12.1921年6月,孙中山说道:“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这说明孙中山( )

A.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

B.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

C.认为民生主义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

D.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分

【答案】 C

【解析】“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可见民生主义(求富)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自强),故C项正确。

13.(2019·甘肃兰州模拟)1924年,孙中山先生说:“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中国共产党《中国土地法大纲》指出:“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前后“耕者有其田”( )

A.其目的与内容相同

B.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C.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

D.都没能真正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答案】B

【解析】前者是通过土地国有逐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后者是直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内容不同,故A项错误;两者都主张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但后者较前者更加彻底,是对前者的发展,故B项正确。

14.下图是毛泽东某部著作的目录内容(部分), 对该著作解读正确的是( )

一、中国向何处去

二、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

五、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六、新民主主义的经济

十、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十一、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A.创造性提出分两步走的革命战略

B.突破“城市中心论”革命模式

C.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答案】A

【解析】著作的目录内容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推断这部著作是《新民主主义论》,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创造性提出分两步走的革命战略,故A项正确。著作目录没有涉及“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没有涉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没有涉及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故B、C、D项错误。

15.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这一认识( )

A.推动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

B.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

C.联合开明士绅支持国民革命

D.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和“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得出此主张强调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为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为社会主义革命,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内容,故A项正确。16.(2019·广东揭阳模拟)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中共八大党章中却删去了“毛泽东思想”的提法,只提“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中国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B.毛泽东权威下降

C.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已经转移

D.吸取苏联教训

【答案】D

【解析】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对斯大林个人崇拜进行批判,导致苏联出现了思想混乱,毛泽东吸取苏联的教训,才会有删去毛泽东思想的提法,故D项正确。

17.董必武在中共八大上发言时指出:“党中央号召公安、检察、法院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办事。我认为依法办事,是我们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这一思想( )

A.提供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法律保障

B.表明建国初期推行依法治国的方针

C.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形成

D.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法学理论宝库

【答案】 D

【解析】八大“党中央号召公安、检察、法院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办事。我认为依法办事,是我们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这一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法学理论的丰富,故D项正确。

18.1978年12月,邓小平指出:“现在立法的工作量很大,人力很不够,因此法律条文开始可以粗一点,逐步完善。有些法规地方可以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修改补充法律,成熟一条就修改补充一条,不要等待‘成套设备’。”这说明在立法问题上,邓小平( )

A.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B.倡导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C.注重地方与中央、点与面结合

D.强调循序渐进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答案】B

【解析】材料意思是:由于法律条文工作量大等问题,所以应该在制定过程中留有余地,随着各种情况的出现,以便能更好地去补充完善法律,并且有些地方可以先搞试点,材料倡导在立法问题上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故B项正确。

2018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例如:云南、北京、重庆…… 2、元谋人 生活年代:距今170万年 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生活生产: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地位: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的发现 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发现过程:1921—1929---此后 发现化石意义:为复原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重要证据。 三、北京人的特征 体质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直立行走。 生活特征:工具、组织、用火 1、能够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2、北京人过群居生活。 3、使用天然火,能保存火种。 ★(怎样得到火?获得用途?火的意义?) 地位及意义:P5 四、山顶洞人 生活年代:距今约三万年 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 体质特征: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生产生活:已掌握钻孔和磨制技术;具有审美观念

第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生活年代:距今约六千年 2、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3、生产生活: ?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生产工具: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 ?种植农作物:粟 ?畜牧业:猪、狗等 ?手工业:彩陶和装饰品、乐器陶埙、纺织、制衣(生活物资来源:打猎、采集、种植、渔业、畜牧等)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生活年代:距今约七千年 2、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建筑:A 干栏式房屋、 B 木构水井 ?主要农作物:水稻 ?农业工具:骨耜 ?畜牧业:猪、狗、水牛等 ?手工业:陶器、玉器、乐器;雕刻技术;天然漆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过程: ?时间:稻距今约10000年、粟距今约9000~7000 ?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发展变化:刀耕火种到耒耜等翻土工具耕种。 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3、兴起和发展的意义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 南京市金陵中学张铭 【关键词】:思维导图、教学内容结构化、信息加工、意义建构、历史教学 【内容提要】: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历史教学,有助于优化整合教学素材,建构历史知识结构,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历史知识结构就是各种历史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及基本组合方式,它是各种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在人们大脑中的反映。在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中,思维导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工具;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合作学习;三、教学评价的创新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已经十分普遍。新课程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利用思维导图工具软件(Mindjet MindManager)进行历史教学,有助于优化整合教学素材,建构历史知识结构,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教学内容结构化,是当今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强调知识结构的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基本历史事实,理解基本历史概念的基础上把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改革中学历史教学、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的三个学习模块而言,共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同时,新课程的课程目标是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而要完成历史教学的上述任务,就必须首先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历史知识结构呢?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与学的认知工具,它把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以层状结构形式排列,清晰地揭示了意义建构学习的实质。 所谓“思维导图”,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布赞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过程中,发现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在他的笔记中使用了许多图画、代号和连线。他意识到,这正是达芬奇拥有超级头脑的秘密所在。在此基础上,博赞于19世纪60年代发明了思维导图这一风靡世界的思维工具。它是一种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等,是把人脑中的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人们思考、交流、表达。国外教育界也称之为“概念图”(concept mapping),国内也有译为“概念地图”的。顾名思义,“思维导图”的称呼直接说明这是一种引导人们思维的图,把这种图示的方法的意义挑明了。 知识结构是各种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组合方式,它是相互联系着的客观事物和事实在人们大脑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其核心思想是联想和关联。高中历史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或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并建立记忆链接,激发大脑的潜能,使人们在联想和关联的环境下对事物进行深刻的记忆和理解。 新课改下的历史高考强调以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为核心,注重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与探究、阐释、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与能力。因此,在历史高考中,运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纵观全局,俯视各个知识板块, 找出各部分的联系,使庞杂的历史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浓缩化,让学生在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以发展历史思维,领悟思想方法,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历史高考复习效能。那么,在历史高考复习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来进行备考复习呢?本文拟以《多元史观下的世界》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的运用来加以说明。 一、在建立知识框架体系的过程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历史教材知识是各单元、章节知识之间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在历史高考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作纵向、横向的归类和整理,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分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对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通过梳理知识,形成知识框架体系,同时,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结构系统化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 如通过《多元史观下的世界》高中历史思维导图,使学生明确人类社会交往发展的历史知识框架体系。一方面,梳理人类社会的发展由彼此隔绝到世界市场

雏形出现、世界市场拓展、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世界市场形成到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理解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如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等。 二、在理清历史时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历史时序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是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应该具备的基本历史素养。在新课改下,最基本的历史时序概念,却普遍成为了学生认知结构的“短板”。在历史高考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在历史叙述中树立时间意识,学会运用时间术语来进行历史陈述,在时间的背景下把握历史的变迁与延续、原因与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编制专题性事件大事记;掌握与时间有关的专业术语如世纪、年代等;归纳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特征。 如通过《多元史观下的世界》高中历史思维导图,让学生能够站在时序的角度来分析历史。古代史主要是农业文明、人类社会彼此隔绝;近代史主要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人类社会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工业文明兴起;现代史主要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经济全球化出现,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 三、在提炼历史知识关键点的过程中增进学生理解和记忆能力 历史知识关键点是指历史发展过程具有转折或标志性的事件,它不仅是历史教材的核心内容,更是高考考查的高频考试内容。在历史高考复习中,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知识关键点进行探究与分析,并形成关键知识点之间的连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在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中,积极主动思考,进行思维联想,提炼历史知识关键点,全面增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高中历史中国史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中国史思维导图 中国古代史部分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魏晋隋唐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近代史部分 中国现代史部分建国初期 十年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10分钟掌握2000年历史, 秦朝到清朝皇帝世系表 摘要:中国有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从第一 个皇帝秦始皇算起,有记载的皇帝多达500多位。 为了更清楚直观的了解每个朝代的皇帝传承,作 者将他们绘制成表,呈现给喜欢历史的读者。(包 括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 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攻灭六国,统一 天下,自称始皇帝,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 皇死后,儿子胡亥继承皇位,由宦官赵高把持朝 政。秦二世的暴政引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 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秦朝共传二世,建国仅仅14年。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出身小吏,是个不折不扣 的流氓。在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中,击败霸王项 羽,建立大汉王朝,史称西汉。公元8年,权臣 王莽自立,西汉灭亡。前后共有15位皇帝,建国 210年。 东汉:王莽篡权之后,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汉 朝宗室后代刘秀趁机起兵,通过十几年的战争重 新统一中国。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 国号汉,史称东汉。公元220年,曹操儿子曹丕 废汉献帝,建立魏国,东汉灭亡。传八世共十四 帝,建国195年。 三国:曹操、刘备、孙权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东 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相互攻伐,最后只剩 下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势力。公元220年,曹 丕篡汉称帝;次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公元229年 孙权称帝,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晋朝:晋朝的开国皇帝是三国著名谋士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他在266年代魏自立称帝,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司马睿逃到江南,在建邺称帝,史称东晋。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两晋共传十五帝,建国155年。 北朝(386年——581年),指的是在西晋灭亡之后,在中国北方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五个朝代,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指刘裕灭东晋建立宋朝之后,在中国江南建立的四个汉人政权。包括有:宋、齐、梁、陈四各朝代。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是北周的外戚,公元581年,杨坚废除外孙周静帝,自称皇帝,建立大隋,定都长安。隋朝是自西晋之后,中国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结束了中国数百年的分裂局面。杨坚死后,儿子杨广继位,他在位期间荒淫无道,横征暴敛,激起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和贵族叛乱。大业十四年(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619年王世充废隋哀帝,隋朝灭亡,享国38年。 唐朝:隋末天下大乱,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攻占长安,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唐朝的实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朝是版图最大,也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公元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共历二十一帝,建国289年。 五代:指的是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宋朝:公元960年,后周将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大将赵匡胤为皇帝,建立宋朝。由于宋朝采取重文抑武的政策,导致军事实力较弱,在与北方辽、金等少数民族的战争中,经常处于劣势。但宋朝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1127年,北宋被金所灭,皇室成员赵构迁都江南,建立南宋。公元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共历十八帝,建国319年。 辽朝:(916年—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九帝,享国210年。

初中历史思维导图

初中历史思维导图 现在,初中历史所涉及的是粗线条的知识,每课的内容也不多,学起来应该很容易。可是,部分学生总是学不好,成绩不理想。这主要是态度和方法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初中历史思维导图来学习和端正学习态度。 一、端正态度,相信自己。 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不学没所以然,在学习中自然就会大打折扣,不会尽力去学习。所以,初中历史思维导图可以帮你真正弄清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学史使人明智”,历史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如何处事,学习历史可以使人变得聪明。学习历史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在与人谈话时若能博古通今,一定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历史还是一部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它教育我们要爱国,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明白了学习历史的必要性,端正了态度,才会自觉主动去学好它。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也是历史学不好的原因之一。其实,历史很容易学好,每一个学生应该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完全能学好它。 二、理清线索,把握整体结构。 学习历史,要理清线索,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初中历史思维导图就完全可以体现出来。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我们可以主要朝代为线索去学习。每本书的目录就是知识的框架,我们要学会看目录,通过它掌握知识整体结构。纵观历年中考试卷,考的都是主干知识,如果我们理清了线索,掌握了知识的整体结构,考试时也就能得心应手了。 三、注意前后联系,学会归纳整理。 历史是从古到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例如,在学习中国历史“香港回归”时,我们应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回顾香港是如

何被英国占领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世界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应联想到中国历史“五四运动”的发生。经常注意前后联系,我们就能弄清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便于理解掌握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我们可以就“港澳、台湾问题”、“三次科技革命”等专题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这样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四、及时复习巩固,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不管哪个学科,要想学懂弄通,取得好的成绩,都必须及时复习巩固,历史的学习也不例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学生懒散拖沓,所学的知识不及时掌握,作业也不按时完成,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责任心,这样怎么能把学习搞好呢? 五、学会解题,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要想学好历史,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必须掌握解题的方法,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现在,历史考试主要有以下四种题型:选择题、判断题、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首先,我们要了解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和要求。1、选择题。历史考卷中的选择题一般都是单项选择题,只要求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①直选法。依据题目,联系所学知识,即可直接选出正确答案。②排除法。在做题时,如果一时难以确定正确答案,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对该题的选项逐一排除。③分析比较法。我们还可以对所有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最终通过思考确定选哪一个。 2、判断题。我们先要找出该题中的所有知识点,然后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判断,只要有一个错误,该题就应打“×”。做题时,一定要仔细些。 3、材料分析题。首先,要大胆去做,不要有畏难情绪。其次,要注意方法。我们可以按这个步骤

2017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结构图 思维导图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例如:云南、北京、重庆…… 2、元谋人 生活年代:距今170万年 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生活生产: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地位: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的发现 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发现过程:1921—1929---此后 发现化石意义:为复原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重要证据。

三、北京人的特征 体质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直立行走。 生活特征:工具、组织、用火 1、能够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2、北京人过群居生活。 3、使用天然火,能保存火种。 ★(怎样得到火?获得用途?火的意义?) 地位及意义:P5 四、山顶洞人 生活年代:距今约三万年 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 体质特征: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生产生活:已掌握钻孔和磨制技术;具有审美观念 ?三二二二一:三个远古人类、两个地点、两个大河流域、两个社会阶段—群居和氏族、一个时期第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生活年代:距今约六千年 2、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3、生产生活: ?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生产工具: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 ?种植农作物:粟 ?畜牧业:猪、狗等 ?手工业:彩陶和装饰品、乐器陶埙、纺织、制衣 (生活物资来源:打猎、采集、种植、渔业、畜牧等)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生活年代:距今约七千年 2、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3、生产生活情况: ?建筑:A 干栏式房屋、 B 木构水井

初三历史知识的思维导图

初三历史知识的思维导图 欣赏 初三历史知识的巩固练习 1、认为开明君主制度是最好的政治制度的思想家是( )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狄德罗 2、下列主张中,不属于伏尔泰的是( )。 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主张开明君主执政 C.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腐朽 D.倡导三权分立学说 3、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 A、万有引力定律 B、微积分的创建 C、力学三定律 D、《物种起源》的出版

4、现代文明与科学进步密不可分。然而,某著名科学家 却说:原子释放出来的能量已改变了除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外的 一切,因此,我们正在走向空前的灾难。这位科学家是( ) A、牛顿 B、瓦特 C、达尔文 D、爱因斯坦 5、18世纪中期以后,哪一种学说的兴起打破生物是神创 造的,是一成不变的这一观点( ) A、原子分子结构说 B、万有引力定律 C、生物进化学说 D、太阳中心说 6、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 谁的名言( ) A、梵高 B、贝多芬 C、托尔斯泰 D、斯特劳斯 7、以下作品中表达贝多芬反对君主制的是( ) A、《英雄交响曲》

B、《命运交响曲》 C、《月光交响曲》 D、《蓝色多瑙河》 8、要想了解俄国人民是如何反抗拿破仑的,你可以去图书室借阅( ) A、《战争与和平》 B、《安娜卡列尼娜》 C、《复活》 D、《母亲》 9. 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作家是( )。 A.托尔斯泰 B.屠格涅夫 C.果戈里 D.妥思托耶夫斯基 初三历史知识复习提纲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大化改新: 1、日本的发展简史: ①、1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5世纪大和国统一了今天的日本本土,最高统治者称天皇。

七上的历史知识思维导图

七上的历史知识思维导图 七上的历史知识复习提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一、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形势图》 魏、蜀、吴建立 220年,曹丕,魏,洛阳 221年,刘备,蜀,成都 222年,孙权,吴,建业 二、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南方比较安定。 三、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改革内容:(1)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2)要求南迁的鲜卑人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改革作用: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如胡食、胡服、胡床、胡乐、胡舞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七上的历史知识思维导图的重难点 [难点解析} 1、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尧生活简朴、克已爱人,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与人民同甘共苦、无私奉献。 2、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何区别? 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推举联盟首领的办法,开始于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王位世袭制是指一个家族世世代继承王位或帝位,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它的确立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变革。 [重点考点】 1.炎黄战蚩尤的战役是(涿鹿之战)。

2.(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3.我国历史第一个王朝是(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是(禹)。 4.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 5.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是(禅让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