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经典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经典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经典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经典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经典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名著《艾青诗选》,完成下面的题目。

(1)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________与________”的歌手。

(2)文段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这首《礁石》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和对偶的修辞手法,用“礁石”象征了________,热情歌颂了面对厄运,仍然坚强不屈的乐观精神与豁达的胸襟。

【答案】(1)土地;光明;太阳;火把

(2)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解析】【分析】(1)艾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等。他在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而且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把新诗推向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艾青的诗歌中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其代表作品是长诗《向太阳》《火把》,借助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和“火把”的歌手。

(2)《礁石》是艾青于1954年7月创作的一首新诗。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亦对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人民以深切的鼓舞。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诗歌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如第一、二句:“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据此,结合诗句分析概括填写作答。

故答案为:⑴土地;光明;太阳;火把;

⑵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诗歌的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二)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诗歌形象。(三)根据诗歌内容,正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梦微之

(唐)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

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

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

(唐)元稹①

山水万重书断绝,

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

唯梦闲人不梦君。

【注】①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白居易和元稹同时遭贬。

“梦”是诗中寄托情思的载体,“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上面两首诗都写了梦,却各有异同,请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

【答案】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用入梦表达思念之苦,为自身遭遇的郁闷,同病相怜的悲苦。白诗中有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中有对朋友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情。从写法上看,白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不能成梦的凄苦,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有梦见你,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解析】【分析】考查两诗歌“梦”的含义。要求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白诗是这样四句:“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这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诗从对面着墨,构思精巧,感情真挚。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情。元稹更推进一层,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过你。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所以“惟梦闲人不梦君”。这就把凄苦的心境写得入骨三分,内容也更为深广。再说,元稹这首诗是次韵和诗,在韵脚受限制的情况下,别出机杼,更是难得。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用入梦表达思念之苦,为自身遭遇的郁闷,同病相怜的悲苦。白诗中有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中有对朋友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情。从写法上看,白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不能成梦的凄苦,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有梦见你,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中秋闻笛

(宋)朱淑真

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

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

(1)两首诗前两句都写笛声,李诗写出笛声“________”的特点,朱诗写出笛声“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都抒发了因笛声产生的情感,内涵却不同,请作分析。

【答案】(1)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轻柔、清脆

(2)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而第二首是则不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忧愁,孤独,恰逢中秋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听着外面热闹的笛声,更反衬出作者的哀怨。

【解析】【分析】(1)分析诗歌内容,提取笛声的特点。李诗: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杨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可知笛声的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米诗: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可知笛声轻柔、清脆。

(2)第一首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第二首诗人由于思人怀旧而难以入睡,因了笛声而更加伤悲,却有意拓开,说自己的断肠与笛声无关,就使伤心的程度更为加深,蕴含着无尽的辛酸之泪。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轻柔、清脆;

⑵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而第二首是则不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忧愁,孤独,恰逢中秋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听着外面热闹的笛声,更反衬出作者的哀怨。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分析诗歌的情感需结合诗歌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翻译诗歌内容,再体会诗人感情。一般答题格式为:诗歌描绘了一副…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情感。

【附参考译文】

春夜洛城闻笛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中秋闻笛

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我的愁肠早已断了,再也听不得乐曲;不是因为那笛儿吹奏出断肠的旋律,令人伤心。

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1)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请简要概括。

(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词中的画线句。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答案】(1)示例1:以孙郎自喻(用典),出猎时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

示例2:“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彰显豪气,狂放。

示例3:“卷”字,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少年狂气。

(2)将拉开的弓箭比作满月,(或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或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分析】(1)一个人的性格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即可看出来,结合诗歌中词人的言行举止分析,动作“卷”,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少年狂气。自比“孙郎”,出猎时像孙权一样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语言,老夫聊发少年狂,“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彰显豪气,狂放。”

(2)赏析诗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

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这句话的特点是用典,因此可以从表现手法这个角度进行赏析,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作者运用这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或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故答案为:⑴示例1:以孙郎自喻(用典),出猎时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示例2:“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彰显豪气,狂放。示例3:“卷”字,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少年狂气。

⑵将拉开的弓箭比作满月,(或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或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鉴赏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①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②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③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④诗中作者的评论。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词中“胜”的意思是________;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________。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2)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成、浑然一体。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解析】【分析】(1)“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思是:江边盛开花朵颜色鲜红胜过火焰。根据句意,可知“胜”,超过。结合句意分析,可知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浓艳(或:艳丽)。

(2)此句是诗的结尾句,从内容方面分析,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

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因此最后一句话点明中心。从结构方面分析,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成、浑然一体。

故答案为:⑴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

⑵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成、浑然一体。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诗句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作用也不同。具体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再从结构和内容方面进行分析。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道标上人归南岳

(唐)刘长卿

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

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

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

B. 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暗示他即将归去。

C. 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

D. 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解析】【分析】(1)ABC赏析正确。D错在“后四句感时抒怀”,应是表达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2)结合诗歌题目及内容分析。这首诗的题目是“送道标上人归南岳”,最后两联的意思是:道标商人要离开了,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最后两句作者以一组流畅的林山云水镜头,写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上人,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故答案为:⑴ D;

⑵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具体的语句表达出来,因此理解诗歌的语句内容是体会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解答本题,一定要结合全诗内容仔细揣摩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

(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机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2)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解析】【分析】(1)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从自然现象来说,杨花落尽,子规啼鸣是在暮春时节,因此“杨花”“子规”点明时令。另外,“杨花”“子规”都是古诗中非常重要的意象,“杨花”含有飘零之感,“子规”含有离别之恨,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分析,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整首诗里流露出对朋友的关切、担忧之情。因此诗人选择这两种景物就烘托出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感情,自己的朋友被贬到龙标,诗人非常同情朋友的遭遇,担心朋友路途的安危,自己又不能随同朋友前去,只能把这种感情寄托在月亮身上,希望月亮能代表自己一直伴随着友人到遥远的地方。因此,诗人的感情比较复杂,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故答案为:⑴“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⑵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从内容上看,上片用________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________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

(2)简要赏析“缥缈孤鸿影”的意境。

(3)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缺月疏桐,漏断人静;不肯随意栖息

(2)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写鸿“惊起”“有恨”“不肯栖”,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3)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

【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的意思是“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人群开始安静了。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由此可知,上片用“缺月疏桐,漏断人静”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意思是“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由此可知,下片用它“拣尽寒枝不肯栖”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3)结合诗歌内容和诗人的经历分析,“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缺月疏桐,漏断人静;不肯随意栖息

⑵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写鸿“惊起”“有恨”“不肯栖”,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⑶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作答。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因此理解诗歌意境首先要分析诗歌描绘的景,通过分析景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

⑶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及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诗歌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象征、用典、情景交融等。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内容及主旨具体分析。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淮村兵后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注】①淮村:南宋江淮一带中的一个村庄。②戴复古:江湖诗派著名诗人。

(1)“小桃无主自开花”一句,“无主”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2)请简要概括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答案】(1)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使乐景顿生凄凉,表现了战乱后百姓逃亡,农村荒凉无人的景象。

(2)表达了诗人对农村遭受战乱破坏的无比痛心,对百姓因战乱而失去家园的无比同情,以及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战争的厌恶。

【解析】【分析】(1)“小桃无主自开花”:小小桃树虽然失去了主人,但依然在春天里绽开了艳丽的红花。诗人在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给乐景平添了凄凉。桃花不识人间悲苦,花开依旧。这早春的艳阳景色,反衬兵后逃亡,人烟稀少的凄凉,为后面两句点题的诗蓄势。

(2)诗人借对寂寞而开无主的桃花、迷茫的春草和晚鸦的描写,把蓬勃的春景写得如此

不堪,不写荒凉而荒凉自现;后两句以“几处”破败的住家为点,又以“一一人家”为面,点面结合,写出战乱后江淮农村的荒凉破败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遭受兵乱之苦百姓的同情,对战乱给农村带来破坏的痛心,对侵敌的仇恨和战争的厌恶。

故答案为:⑴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使乐景顿生凄凉,表现了战乱后百姓逃亡,农村荒凉无人的景象。

⑵表达了诗人对农村遭受战乱破坏的无比痛心,对百姓因战乱而失去家园的无比同情,以及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战争的厌恶。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遣词炼字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诗句的意思进行分析,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时要整体感悟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环境等进行分析。

10.阅读下列诗歌选段,完成各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④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⑥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酌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⑧请他们来欢迎我——

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以上选段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选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祈愿”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先驱”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

(4)请用选段中的原话回答:“诗人”的任务是________;“我”的任务是________。

(5)请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③④两节诗的意境,填空:“露水”“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我”到来的________,“东方”“海上”则具体说明了“我”到来的________,“汹涌着波涛”则说明了“我”历经________而来的情状。

【答案】(1)黎明的通知;艾青

(2)酌痛;灼痛

(3)祈求祝愿;走在前面引导的人

(4)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5)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解析】【分析】材料选自艾青现代诗《黎明的通知》开头部分。(1)小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名著阅读就是《艾青诗选》,读过的同学应该比较熟悉。

(2)考查汉字书写能力。“酌痛”应改为“灼痛”。

(3)结合诗句的语境义基本能够推断出来。“祈愿”把两个字分开解释即可。“先驱”在选文的最后一句:“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根据诗歌语境能够推断出:走在前面给他们引路的人。

(4)答案在诗歌选段中都能找到。“诗人”的任务在第①②节;“诗人啊,你起来吧/而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我”的任务在第⑤节:“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5)前两个空比较简单,分别是“我”到来的时间和地点。第三个空需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人经过千难万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从重庆来到了延安。

故答案为:⑴黎明的通知;艾青

⑵酌痛;灼痛

⑶祈求祝愿;走在前面引导的人

⑷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⑸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错别字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仔细体会形近字之间用法的差别,尤其是形声字的形旁,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留心,以达到正确的书写。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结合题意在文章找到对应的答案。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结合提示进行分析理解。

二、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无声的尊重》,回答1-5题。

无声的尊重

冯雪珺

①冬日的傍晚,我如往常一样加入候车队伍,等待公交车。候车者五六人,有序而安静。此时,一人牵着一狗,从远处走来。暮色下,那身影被路边的灯光镶上一层金边,尤为醒目。

②渐行渐近,只见年轻男子高大魁梧,腰板挺直。紧贴着他的德国牧羊犬配有专业的拉杆——这是导盲犬的标准装备。哦,是一位盲人。男子徐徐走向车站,在候车队伍的不远处停了下来。

③没有人招呼那盲人男子,候车队伍中为首的中年男子,瞬间收起手中正在阅读的书籍,已然大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其他候车人也陆续紧随其后,没有一丝骚动。我身旁一个火红短发的朋克女孩,瞥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便掐灭了刚刚点燃的烟,跟了过去。

④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排开。陌生的人们在无声之中达成的默契,令我惊异。

⑤沉默依旧,直到公交车到来。“您稍等一下,我这就……”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搀扶盲人男子上车,被男子礼貌地回绝:“谢谢,不用。”盲人男子执意在导盲犬的引领下,自行上车。此时是下班高峰,车上已满是乘客。然而男子上车后,人们迅速向后集中,在原本狭促的车厢里为他腾出了一小块空间。

⑥司机身后,坐着一位六七岁的小男孩,站在旁边的妈妈猛地拉起他,让出座位。虽然妈妈举动突然,但男孩没有流露出一丝不悦。导盲犬抬头看了一眼,便将主人引领到空座上,然后静静地趴在一旁。这些过程,盲人男子全然不知。

⑦ “您好,您要去哪里?”“您好!我要去莫尔大街。”“好的,陛下!”司机诙谐的回答惹得车内一阵欢笑,汽车载着欢乐的人们继续前行……

⑧车上,人们都在默默地打量着憨态可掬的导盲犬:即使在急转弯的时候,它也摇头晃脑地努力保持直视前方的姿态,神情专注。乘客中没有人试图靠近去抚摸它,或用手机拍照。我旁边那位原先让座的小男孩,慢慢举起手中啃了一半的面包,想上前去喂它,被妈妈及时制止并悄声耳语:“它在工作,有自己的职责,不要打扰它。”听到“工作”一词,小朋友立刻缩手退了回来。

⑨小城不大,男子很快到站了,与司机简短道别后与导盲犬下了车。公交车内沉默依旧,而此时的我,在沉默中体会到了无声的关爱、深沉的尊重。

⑩窗外,寒风习习。心里,暖意融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用简洁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无声的尊重”具体表现在文中哪些细节上?(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赏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表达效果。

(4)本文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5)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如何对待生活中有困难的人?

【答案】(1)通过记叙乘客们尊重一位带着导盲犬的盲人男子坐公交车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残疾人无声的关爱。

(2)示例:①候车者无声地排在盲人男子的身后。②朋克女孩默默地掐灭了刚点燃的

烟。③盲人男子上车后,乘客迅速为他腾出了一小块空间。④妈妈拉起小男孩为盲人男子让座。⑤车厢内无人试图靠近去抚摸导盲犬或是用手机拍照。⑥盲人男子和导盲犬下下车,车内沉默依旧。

(3)动作描写(运用动词),一系列动词体现了动作的无声和自然,表现了朋克女孩对盲人男子的无声尊重。

(4)用环境的寒冷衬托(反衬)“我”在看到乘客无声地尊重盲人男子时内心的感到与温暖。

(5).示例:生活中一些拄拐杖的残疾朋友,他们腿脚不方便,我们不要用好奇的眼光去打量他们,不要用我们所谓的“帮助”去怜悯他们,应该是坦然地不留痕迹地尊重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只是不方便,与正常人是平等的。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了解车上乘客与盲人之间发生的事情,概括事情的主体“理解盲人”,说明故事所表达的思想,简要概括,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2.细节,即指情节中细微的部分。根据题目中的答点“无声的尊重”的表现,梳理文章内容,从乘客们的行为表现方面来具体举出细节内容,用短语概括,不必详述。3.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点评生动的字词,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 “突出”等。4.本题是有关人物描写的问题。了解人物描写的四种方法,根据加字词句子的内容判断点明,再结合具体的情节内容,分析加点的动词表现了女孩子对盲人什么样的态度和,清感,使用评价语“真实” “突出”“具体”“细腻”等评价描写方法。

12.认真阅读下面的选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竹颂

①冬天来临,树木都落下变黄的叶子,变成光秃秃的,而你——翠竹,却在寒风中伸开傲雪的双臂,迎接冬神的到来。

②___________被人们称为“岁寒三友”,它们在冬天,依旧是翠绿如常,幽香袭人,然而三友中的竹子,却具有不平凡的气质。

③它和松树一样碧绿常青,和梅花一样挺雪傲霜,它还具有中通外直、不屈不挠的气概,难怪自古以来人们都称赞它。

④我见过有斑斑泪痕的湘妃竹,高大挺拔的楠竹,婆娑起舞、婀娜多姿的凤尾竹,还有不引人注意的小毛竹,它们不管是大是小,是在贫瘠或肥沃的土地上,都是那么的坚定,

端直挺拔。

⑤我赞美翠竹,是啊!“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_______________”竹就是这样,牢牢扎根在山上,小道旁。砍去了它的躯干,还有在地里的竹鞭;挖去了它的鞭,更有那深埋在地下的竹根。它是那么具有顽强生命力。当地上冒出小笋子,不论压在笋身上的东西有多大,多重,它都不屈服。难怪人们用“________”来形容某种新事物的发展极快,生机勃勃。我看这一点也不过分。竹,它总是无忧无虑地长着,从不要人给它修枝、施肥、浇水,但它仍是生气勃勃的。

⑥竹对人无所求,给人却是极好的东西。有的被用来做箭矢、编制竹器,有的用竹子做栋梁之材,修建房屋;还有的做成竹笛、箫等乐器给人们以欢乐;还有的被当做燃料烧成灰,它却毫无怨言。

⑦我赞美翠竹,歌颂翠竹,赞美它不畏风霜的性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歌颂它像老黄牛一样把全部献给人们的高尚情操。我还要赞美它端庄、欣秀、挺拔!

⑧啊!我赞美竹!

(1)文章第②段中的横线上应该填入哪三种植物?

(2)冬天里“岁寒三友”有什么共同特点?

(3)这篇散文要赞颂的对象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对其作了赞颂?

(4)第⑤段中“难怪人们用“________”来形容某种新事物的发展极快,生机勃勃。我看这一点也不过分。”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

(5)文章第⑤段中引用了一首咏竹的诗,你知道这首诗是谁的作品吗?请你查找资料,将诗句补充完整。

(6)你还知道哪些咏竹的诗,请你任选你欣赏的两首,抄录在下面。

【答案】(1)松、竹、梅

(2)依旧翠绿如常,幽香袭人。

(3)文章赞颂的对象是竹,赞美它不畏风霜的性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歌颂它全部奉献给人们的高尚情操,赞美它端庄、欣秀、挺拔。

(4)雨后春笋

(5)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唐.杜甫《咏春笋》“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唐.杜甫《咏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等。

【解析】【分析】(1)〝岁寒三友〞泛指松、竹、梅三种植物;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

(2)考查冬天里“岁寒三友”的共同特点,阅读第②自然段就能找到答案。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依据意思写词语,在与平时对词语的掌握及理解。雨后春笋:形容某种新事物的发展极快,生机勃勃。

(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出自郑板桥的《竹石》另外两句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考查对古诗背诵积累。注重对名家名作名句的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3)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4)此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对诗人、诗题、名句的掌握能力。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6)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的含义。

13.杨修、张松与曹操

选自《三国演义》

①修入见操曰:“适来丞相何慢张松乎?”操曰:“言语不逊,吾故慢之。”修曰:“丞相尚容一祢衡,何不纳张松?”操曰:“祢衡文章播于当今,吾故不忍杀之。松有何能?”修曰:“且无论其口似悬河,辩才无碍,适修以丞相所撰《孟德新书》示之,彼观一遍,即能暗诵。如此博闻强记,世所罕有。松言此书乃战国时无名氏所作,蜀中小儿皆能熟记。”操曰:“莫非古人与我暗合否?”令扯碎其书烧之。修曰:“此人可使面君,教见天朝气象。”操曰:“来日我于西教场点军,汝可先引他来,使见我军容之盛。教他回去传说,吾即日下了江南,便来收川。”修领命。

②至次日,与张松同至西教场,操点虎卫雄兵五万,布于教场中。果然盔甲鲜明,衣袍灿烂;金鼓震天,戈矛耀日;四方八面,各分队伍;旌旗飏彩,人马腾空。松斜目视之。良久,操唤松指而示曰:“汝川中曾见此英雄人物否?”松曰:“吾蜀中不曾见此兵革,但以仁义治人。”操变色视之,松全无惧意。杨修频以目视松。操谓松曰:“吾视天下鼠辈,犹草芥耳。大军到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顺吾者生,逆吾者死,汝知之乎?”松曰:“丞相驱兵到处,战必胜,攻必取,松亦素知。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操大怒曰:“竖儒怎敢揭吾短处!”喝令左右推出斩之。杨修谏曰:“松虽可斩,奈从蜀道而来入贡,若斩之,恐失远人之意。”操怒气未息,荀彧亦谏。操方免其死,令乱棒打出。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段的大意。

(2)上文共写了三个人,请分别概括出他们在本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3)以曹操为例,分析选文在描写人物方面主要采用的方法。

(4)《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家喻户晓的故事,如草船借箭、青梅煮酒论英雄等,你能再举

出三个吗?

【答案】(1)本文记叙了张松讽刺挖苦曹操、曹操想惩罚张松、杨修从战略利益的角度规劝曹操不杀张松、曹操无奈将张松乱棒打出的过程。

(2)杨修:洞察人事,忠于职守,敢于进谏;张松:有才学,能言善辩,不卑不亢;曹操:狂妄自大,不可一世。

(3)选文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主要是采用的是语言描写方法。如曹操的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就是在他和张松的对话中表现出来的。曹操对张松说:“吾视天下鼠辈犹草芥……顺吾者生,逆吾者死。”当张松反驳他时,大怒:“竖儒怎敢揭吾短处!”充分表现出他的傲慢自负。

(4)火烧赤壁;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关公走麦城;三顾茅庐等。

【解析】【分析】(1)概括文章大意的方法:看题目、人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如:本文记叙了张松讽刺挖苦曹操、曹操想惩罚张松、杨修从战略利益的角度规劝曹操不杀张松、曹操无奈将张松乱棒打出的过程。

(2)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

(3)描写方法按人物描写概括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等。结合选文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主要是采用的是语言描写方法。如曹操的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就是在他和张松的对话中表现出来的。曹操对张松说:“吾视天下鼠辈犹草芥……顺吾者生,逆吾者死。”当张松反驳他时,大怒:“竖儒怎敢揭吾短处!”充分表现出他的傲慢自负。

(4)本题考查对《三国演义》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答题时要回忆学过的《三国演义》的文章,结合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提示作出正确的回答。做好此类题,平时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有意识地积累教材中的名家名篇。

【点评】(1)此题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2)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3)此题主要考查对常用描写方法的掌握能力。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4)是“课标”推荐初中生必读名著,平时要认真阅读,识记文学常识,掌握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等。

14.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完成题目。

(1)根据下面朋友圈所展示的内容,参考后面的链接材料,结合你对广州的了解和认识,请你代表广州也晒一个朋友圈。(要求30个字以内)

划纲要》)正式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规划纲要》将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城发展的核心引擎。

粤港澳大湾区( Guangdong- Hong Kong- Macao Greater Bay Area),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珠三角九市组成,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8年末总人口已达7000万人。

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近年来,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基础设施、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科技教育、休闲旅游、生态环保、社会服务等领域合作成效显著,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

链接二:按人民币比较,2018年深圳市CDP高出香港221亿元左右,这是深圳市GDP首

次超越香港,深圳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总量第一的城市,广州以 2.3万亿元居第二。

(2)阅读下面文段,逐一回答以下问题:

①选文中海伦·彭斯与简·爱是怎样的关系?

②后来海伦·彭斯怎样了?

③请写出选文中的海伦·彭斯的一个性格特点。

“我想,等你长大一点,你会改变这种想法的,眼下你到底还是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小姑娘。”

“不过,我是这样想的,海伦。有的人,不管我怎么想讨他们喜欢,他们还是一个劲地讨厌我,对这种人,我不能不讨厌。还有,对那些毫无道理地责罚我的人,我一定要反抗。这是很自然的事,正如有的人爱我,我也会爱他,或者我自己认为该受罚,我就心甘情愿地受罚。”

“只有异教徒和野蛮民族才信奉这套说法,基督徒和文明的民族是不赞成的。”

“怎么?我不懂。”

最能克服仇恨的并不是暴力,最能医治创伤的也不是报复。”

那么是什么呢?”

“去读读《新约》吧,看看基督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把他的话作为你的准则,拿他的行为作为你的榜样,”

“他怎么说的?”

你们的仇敌要爱他,诅咒你们的要为他祝福,恨你们、凌辱你们的要待他好。”

“那么我该爱里德太太了,这我可办不到。我还该为她的儿子约翰祝福,我绝不可能。”

这回轮到海伦·彭斯要我说说是怎么一回事了。于是我立即照自己的想法滔滔不绝地倾诉了我遭受的虐待和心中的怨恨。我一激动,话就尖酸刻薄起来,我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毫无克制,语气也不婉转。

海伦耐心地听我说完。我想她总该说点什么吧,可是她什么也没有说。

“怎么?”我不耐烦地问道,“难道里德太太还算不上是个狠心的坏女人吗?”

“当然,她对你不好,因为,你瞧,她不喜欢你的这种性格,就跟斯凯契德小姐不喜欢我的性格一样。可是你把她对你的所说所为记得多详尽啊!看来她的不公正在你心上留下了特别深刻的烙印。没有任何虐待会在我的心灵上留下这样的痕迹,要是你尽力去忘掉她对你的严厉,忘掉由这引起的激愤情绪,那你不是会过得更快活一些吗?我总觉得,生命太短促了,不该把它花在怀恨和复仇上。在这个尘世上,我们人人都有一身罪过,而且不可能不是这样。但是我相信,不久就会有那么一天,我们摆脱了腐朽的躯壳,也就摆脱了这些罪过。堕落和罪孽会随着这个累赘的血肉之躯一起离开我们,只留下精神的火花一一生命和思想的无形源泉,纯洁得就像它当初离开造物主给人以生命时一样。它从哪儿来,还回到哪儿去……”

(节选自《简·爱》)【答案】(1)示例:单凭国家中心城市的Title;我大广州绝对是粤港澳最靓的崽。(2)①海伦·彭斯是简·爱在洛伍德(音译即可)学校的好朋友;②在小说中她最后因为肺病(或伤寒)而死去;③海伦·彭斯是一个逆来顺受、宽厚豁达、善良友好的人。

【解析】【分析】(1)要求代表广州也晒一个朋友圈。首先要读懂朋友圈所展示的内容和链接材料,结合对广州的了解和认识。特别要了解广州发展的特色,不了解广州,不知道广州发展的特点,就无法解答题目。此外答案的内容要有自豪的语气。如朋友圈的话可拟为“单凭国家中心城市的Title,我大广州绝对是粤港澳最靓的崽”。

(2)①要求答出选文中海伦?彭斯与简?爱是怎样的关系。在洛伍德慈善学校的教育,小简·爱在那里得到了朋友与榜样。其中就有一个海伦?彭斯。海伦?彭斯的宽容、忍让与博大的胸怀是简·爱所敬佩的。通过两人的对话,即可断定海伦?彭斯是简?爱在洛伍德学校的好朋友。②后来海伦?彭斯因为肺病(或伤寒)而死去。在《简?爱》中留给海伦的篇幅并不多,甚至天妒英才,早早的就让她与我们远去,但是她身上那纯洁脱俗的气息却贯穿着整部小说,并深深的影响着主人公简的成长历程,她的身上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她小小的脑袋里装的却是对世事的怅惋和对和崇高的向往。她死了以后,墓碑上除了自己的名字,只有两个字——“复活”。③海伦?彭斯是一个逆来顺受、宽厚豁达、善良友好的人。她一个是美丽,高贵,温柔的谭波儿小姐,简彻头彻尾的崇拜者她。简爱刚到劳沃德的时候,很快就认识了她,她是个性格温和待人友好的姑娘,同时,简爱又发现了她种种奇怪的表现。她神情恍惚,经常出错,常常受到老师的虐待,却从不怨恨,反而总是把上帝挂在嘴边,说这一切都是自己应得的。在《简?爱》中留给海伦的篇幅并不多,甚至天妒英才,早早的就让她与我们远去,但是她身上那纯洁脱俗的气息却贯穿着整部小说,并深深的影响着主人公简的成长历程。

故答案为:⑴示例:单凭国家中心城市的Title ;我大广州绝对是粤港澳最靓的崽。

⑵①海伦·彭斯是简·爱在洛伍德(音译即可)学校的好朋友;②在小说中她最后因为肺病(或伤寒)而死去;③海伦·彭斯是一个逆来顺受、宽厚豁达、善良友好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的联系生活,语言应用的能力,要求考生关注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注意平时对生活的观察、留心。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平时阅读名著时注意对名著的内容、情节、人物等的积累和总结,要反复阅读名著,一定要读原著。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无争树

哑叔并不哑,只是他不爱说话,别人问话不是点头就是摇头。他也从没有说过自己叫什么名字,没有说过家乡的事。天长日久的,大家都叫他哑叔,他点点头,看着对方,表示回答。

孩子们会欺负这个流浪汉,常常追着他,给他扬泥沙,故意将他厨房里的食物撒很多盐。哑叔并不恼,还经常给孩子们零食。他是真心喜欢这些孩子,他的一双儿女被大水冲走时也是这么大,也是这么调皮捣蛋。

他在门前的河边种了一棵“不知春”,不知春也叫无争树,总是在春天落叶,在夏天发芽,所以叫“不知春”。也有人说它自顾自生长,不管什么春夏秋冬,与世无争。

每年春天,哑叔就坐在岸边,静静地看着无争树那细细的叶子纷纷落在水中央,跟着光影舞蹈着,许多鸟儿雀儿吱吱喳喳在树枝中间飞来飞去。

哑叔种的地并不多,他常常给左邻右舍帮工。收割稻谷的时候,他就一个人在另外一

头,挥动着镰刀将禾束一把一把割倒,再一搂一搂地将禾束一遭一遭地抱到打禾机旁边。每天,他从天亮到天黑不紧不慢地忙着这些庄稼,从这一家忙到另外一家。主人端来茶水叫他喝,他摇摇头,指了指田塍上的水壶表示自己有带水。唤他一起回家吃饭,他也指指围龙屋,表示要回去吃。他什么都不肯要别人的,仿佛喝一口水就是占了多大便宜似的。他来的时候一无所有,现在也一无所求。

哑叔把什么东西都留着,在他眼中没有一件东西是废品,因为任何东西都可以重复利用。旧报纸可以用来包鱼干,纸袋子可以用来装花生米,豆腐乳瓶可以用来装盐,绳子可以搓成一团,放好和黄麻皮一起编织箩索(安装在箩筐上的绳索),小铁棍可以挖躲在墙角里面的野草。

他整天忙忙碌碌,将围龙屋房梁上的瓦一一检修好,雨天再也不见漏雨。屋里每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孩子们都喜欢到围龙屋的大厅游戏。他喜欢坐在门墩上一边编织竹器,一边听孩子们嬉笑怒骂的声音。他编织了好多鸡笼、鱼篓、箩筐、筛子一一送给了村里的人。如果有多就挑到集市上去卖,顺便带些零食回来分给孩子们吃。

有一年,五爷爷家失窃了,丢失了一只祖传的金镯子,还有一瓷罐古铜币。村里沸沸扬扬,都说那是无价之宝啊。还有人说当天看见哑叔从五爷爷家门前经过。然后就议论开了:“原来哑叔是这样的人,真想不到!”“哑叔忠厚老实的样子,才不是那样的人!”“哎呀!人不可貌相。”“是啊是啊,真是引狼入室”。

后来,哑叔给村里人帮工,他们都拒绝了,编织的竹器大家也不要了,孩子们也不再到围龙屋玩耍了。久而久之,哑叔就全明白了。明白过来的哑叔突然害怕见人,就是遇见小孩子,脸也会刷地一下红了。

来年春天,阳光洒落在潺湲的流水中,岸边的无争树黄了叶子。哑叔坐在树下发呆,他抬头看天,是干净的蓝,白云一朵一朵飘过。他凝望着这一切,把从前的事情回忆了一遍,把所有在意的一切重新想了一遍,然后汹涌的泪水从他悲伤的眼中流出来。

这是他最后一次亲近这个他深爱着的村庄,第二天他就离开了。

不久,五爷爷家丢失的东西找到了,原来是被他家那个调皮捣蛋的小孙子藏到谷堆里去了。

村里人路过无争树时,不免回头看看空空荡荡的哑叔的屋,心中一片怅然。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年第3期文/燕茈)(1)文章标题“无争树”有着怎样的内涵?

(2)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哑叔“忠厚老实的样子”?

(3)说说文中两处写无争树落叶的用意。

①每年春天,哑叔就坐在岸边,静静地看着无争树那那细细的叶子纷纷落在水中央,跟着光影舞蹈着……

②那年春天,阳光洒落在潺湲的流水中,岸边的无争树黄了叶子。

(4)文章结尾所述村里人心中“怅然”的是些什么?

(5)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哑叔具有怎样的品质?

【答案】(1)字面上指哑叔家门口的一棵树。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喻指哑叔像“无争树”那样忠厚,与世无争。

(2)仿佛喝一口水就是占了多大便宜似的

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二) 一种树老人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解放前种树为了娶媳妇,但没有娶上;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孩子主,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例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话做了,做完就走了。老人前二十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中间二十年种的树,承包制的时候砍了。最后二十年,老人没要一分地,就要了村东那片九百亩大沙丘,在上面盖了个土棚子,喂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老人对树象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的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头,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扑克着碗口粗的树木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才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最漂亮了小楼,要买汽车,要娶东村五十多岁的寡妇妇……但老人仍然住在自己的草棚子里面,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下面不能表现种树老人精神品质的是( )(不只一项) A.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 B.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C.“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 D.前二十年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 E.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 F.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G.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 2.文章写道: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 这些记叙采用了的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3.“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这句话与上文的哪句话相照应?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精品】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精品】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水刀的力量》,回答小题。 水刀的力量 华兴恒 ①“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水在诗词歌赋中,历来以柔著称。我们平时看到的水也总是“温柔”无比,毫无冲击力,这是由于它处于静止状态或流速缓慢的缘故。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已经有办法使看似柔弱无力的水一反常态,变得坚硬起来。 ②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就已研发出一项新的加工技术,这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水刀”。这种“刀”可以说是锋利无比,甚至削铁如泥,其卓越的性能远远高于金属刀具。 ③所谓“水刀”,其实就是一束很细的高压水射流。当人们通过一定的方法迫使水以超过声速的速度通过极小的喷嘴时,聚集成的高压水射流就具有了切割不同材料的能力,这种高压水射流的出口直径还不到0.5毫米,比细自动铅笔芯还要细一些。水喷流出口时的压强在50兆帕以上,这就相当于在1平方毫米的面积上放上5千克的物体所产生的压力。 ④在如此之大的压力作用下,这种超音速的水流在冲到被加工材料的瞬间,由于突然受到阻碍,其速度就会急速下降,压力便会因此而骤然增加,顷刻间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使被加工的部位极小的面积上发生脆性断裂,从而达到对工件进行切割的目的。如果在水中掺入硅石等磨削材料,水射流的切割能力还会成倍地增加,其加工效果明显优于用金属刀具切割工件。 ⑤显然,水流不是刀,可是它确实起着刀的作用,并且其性能远优于刀。用“水刀”可以加工用金属刀具无法加工的复杂型面和沿任意曲线切开的零部件。在加工的过程中,不仅“水刀”加工的工件的切口整齐光滑,没有粗糙的边缘、分层、撕扯、变形等问题,而且工作过程所产生的热量几乎可以全部被水带走。同时在切割的过程中,“水刀”所引起的振动和噪声都很小,所产生的少量切屑也会随水流走,不会出现切屑飞扬的情况。另外,“水刀”还有一个最大也是最突出的优点,这就是它不存在刀具磨损的问题,并且废水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这样又达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真可谓一举多得。 (选自《百科知识》)(1)文章以诗歌“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开头,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回答。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你说说什么是“水刀”。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 【答案】(1)①引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②激发阅读兴趣。 (2)水刀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这是科学家研发出的一项新的加工技术。 (3)列数字、作比较 【解析】【分析】(1)“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是引用了歌词,通过这句歌词引出了说明对象——水刀。引用歌词贴近生活,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②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就已研发出一项新的加工技术,这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水刀”。③段“所谓“水刀”,其实就是一束很细的高压水射流。”总结:水刀是科学家研发的一项用高压水射流切割的技术。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答案】(1)乡愁乡思之情。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分析】⑴这首诗是作者游吴中之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诗人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乡愁乡思之情。 ⑵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点评】⑴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①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 (一)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

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2008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必备技巧与应试策略-中考状

2008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必备技巧与应试策略-中考状 D

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设制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考点之四、含义作用题型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人称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了解人称的作用,再根据具体内容答题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类型2]、让考生直接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对策: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打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结尾: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回味无穷。 [类型3]、对具体句子的品析。 对策:联系前后文,在句子的前后找答案。注重抓中心词、关键词、有关议论抒情描写等词句。在句子前后找答案可以用原文回答,有些需要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类型4]、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 对策: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类型5]、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对策: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考点之五、结构层次 给文段划分层次结构,并归纳层意或段意 对策1、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2、概括层意的方法(1)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2) 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例如3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 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考点之六、内容及中心的概括 [考查1]直接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对策:了解内容概括方法:①文章标题法;②叠加法(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③一线串珠法④六要素法

语文现代文阅读文章题目的作用 (1)

高一阅读 文章题目的作用 1、概括主要事件 2、提出中心 3、交情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 4、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交代文章的线索 6、运用修辞手法 一、题型: (一)为什么以此为题?(二)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三)试分析题目的作用。(四)给文章加(换)题目。 二、结合学过的文章谈谈你对下面题目的理解 《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 《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三、归纳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例如:《雷电颂》 (2)语带双关;例如:《我的一本书》《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例如:《春酒》《山坡羊潼关怀古》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点明写作内容;例如:《雷电颂》、《藤野先生》、《再塑生命》 点名叙事中心《端午的鸡蛋》 (5)点明文章线索;例如:如《三棵枸杞豆》和《柳叶儿》,分别以枸杞豆和柳叶为线索;还可以是某个人物 《背影》A点明文章线索,起贯穿全文作用;B点明文章主旨,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之间的深情。作用:点明主旨,使文章结构严谨,深化主题,升华中心。 (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突出文章主旨;例如:《背影》A点明文章线索,起贯穿全文作用;B点明文章主旨,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之间的深情。作用:点明主旨,使文章结构严谨,深化主题,升华中心。 (7)吸引读者、新颖;引发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例如:《喂?——出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例如:《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9)点明写作对象例如:《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短文两篇日月》巴金、《海燕》《云南的歌会》(10)点明写作对象和文体例如:《马说》《送东阳马生序》 四、分析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3分) 1、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从表现手法(修辞:比喻及作用)、点明主旨来分析 参考:形象的点名了文章的主旨,暗喻了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 2、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 从结构(线索)、主旨、引起阅读兴趣。来分析 参考:六个馒头为线索,它凝聚着同学们的深情厚谊,表现了文章的主题,以平常的馒头为题引起阅读兴趣。 3、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的题目?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释题目中关键词的含义、表明人物的感情、主旨。 参考:因为石头是文中传达情感,表达爱意的的物品,用“痴心”来修饰“石头”,表达父母对我的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4、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解释题目中关键字、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的感情)、表现手法(修辞、象征)。 参考:“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访问表明了我与父亲对兰草淳朴高雅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把兰草人格化了,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五、答题技巧 1、先看标题的本义: 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再思考深层含义: (1)结构(线索贯穿全文/ 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双关等) (3)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4)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5)写法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6)表现手法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题目本身特点)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最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练习 (一)阅读《写给母亲》 写给母亲 算一算,再有20天,我妈去世就三周年了。 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14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每日在老家挂上液体.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液体的,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 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性地朝右边扭过头去。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嘛。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当然房间里什么也没有,我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亲,儿女们都认为是伟大又善良,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哆哆唆唆地叮咛这叮咛那,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又跟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被湿热闹醒,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让经典成为引领青年成长的灯塔 我们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青年的成长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一些共同的价值却可以穿越时代,历久弥新。比如民族情感的归宿、对历史的敬畏、对美好情感的期待。经典的文艺作品,常常包含这样的共同价值,这些价值对青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优秀文艺作品,可以让人重新审视真实的生活,追忆被淡忘的故事。《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孙少平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的苦难,在艰难中寻求生活的出路,在拼搏中表现出生存的智慧。经典作品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奋斗的坚持,告诉年轻朋友什么才弥足珍贵的。 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历经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及“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的笃定担当。《老人与海》中那位老年渔夫,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它代表了经典作品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青年的禀赋不是阅历的丰富,而是敢于筑梦、大胆试错。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效仿经典人物,大胆尝试为梦想而奋斗。当年《平凡的世界》感动我们的,正是敢于筑梦的青年形象。在今天,他们依然是让我们发现自身缺点的镜子,是青年努力奋斗、赢得未来、实现梦想的指向标。 从最近引起广泛讨论的“丧”文化,到“佛系”青年,青年话题总是牵动社会的神经。有人习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认为新一代青年人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却忘记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都是时代的投射。我们不能用固化的思维去审视不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要辩证地看待,积极地引导。 经典或许是青年与时代对话的最好的媒介。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焕发新生。阅读的媒介变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经典仍以醇厚的文化内涵,照亮青年前行的道路,成为指引青年精神成长的灯塔。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要重温经典,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高伟,选自2018年1月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文章的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为什么说经典是引领青年成长的灯塔?请分点概括回答。 (3)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老人与海》表明经典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B. 作者两次选用《平凡的世界》这部经典作品作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但两次证明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C. 有人认为新一代青年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其原因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缺乏经典的引领。 D. 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这种多元化的阅读媒介让经典焕发新生,阅

2018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

建安区第三高级中学高三年级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对于电子传播媒介的信任与机械有关:这种真实不是某一个头颅想象出来的,这种真实是公正不阿的机械拍摄下来的。机械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摄像机不会因为某种偏见、打瞌睡或者笔误而有意无意地歪曲了现实。另一方面,摄像机是客观的,中性的,它摒弃了人为的主观判断而忠于世界呈现的真相。人们常常利用摄像机进行比喻。人们常常说,某个作家的小说如同摄像机拍摄的一样真实。利用特技摄影,人们可以看到一朵花活起来似的开怀怒放,看到深海的珊瑚和奇形怪状的鱼类。人们从未有过这样的视觉经验,但人们相信摄像机不会错。 可是,这种信任过于天真了。影像符号、机械与科学技术提供的是某种表象的真实,这些机械从未脱离过人为的有意操纵。摄像机的推、拉、摇、蒙太奇以及种种匠心独运的剪辑无不暗示出机械操纵者的主观意图。这里,所谓的真实无宁说是机械操纵者所承认、所欲看到的真实,摄像技巧不过是为这一切制造某种貌似自然的形式而己。某些时候甚至可以极端地说,电子传播媒介提供的表面真实不过是换取人们对于虚构的信赖――表面真实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利于虚构。例如,电影一开始就没有陷于所谓的真实之内。电影并没有停留在照相式的反映上,电影的意图更像是赋予某些从未发生的事情以真实的外观。早期电影史上,人们称之为"魔术师"的乔治?梅里爱已经开始运用多次曝光拍摄一些魔幻的场面――这种魔幻因为保存了某些可信的细节而极具真实感。从摄影棚、模型的使用到特技摄影,电影"弄虚作假"的技术日臻成熟。换一句话说,只要人们愿意,电子传播媒介完全有条件编造天衣无缝的谎言。 如果说,摄影棚、模型、特技摄影多少与现实原型发生某种联系,那么,计算机――另一种机械――的诞生几乎改变了电影制作之中的所有领域。计算机的数码成像无疑是一场彻底的革命。计算机抛下了现实世界,或者说,计算机正在凭空生产某种"真实"。数码成像不必乞求视觉误差的效果,不必利用模型或者特殊的拍摄费尽心机地偷天换日,这种"真实"仅仅来自导演的想象。无论是《真实的谎言》,还是《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人们可以在银幕上看到种种奇异的景象,生龙活虎,清晰无比――但是这些景象并未出现在摄像机的镜头之前。数码成像的基本涵义是,摄像机拍下某些原始图像以数码的形式输入计算机之后,创作人员可以根据导演的意图对任何一部分图像的形状、色彩以及运动的快慢、方向进行三维立体图像的处理。《侏罗纪公园》的计算机三维特技制作是由ILM工作室完成。这个工作室在计算机屏幕上制作了一头10英尺长的速食龙,然后由计算机模拟两台摄影机多次成像,把一头恐龙变成十多头,并且按照每秒24幅的标准生产出恐龙连续动作的静止画面。的确,《侏罗纪公园》的创作人员和观众一样从未见过真实的恐龙,但是,影片之中的恐龙不仅活灵活现,它们在跺地时腿部的肌肉还会发生颤动。在我看来,数码成像可能摧毁某些最后残存的界限。 神话的时代已经逝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哪叱探海,孙悟空大闹天宫,这些神话赖以产生的文化环境消失了。马克思曾经问道:"成为希腊人的幻想的基础、从而成为希腊神话的基础的那种对自然的观点和对社会关系的观点,能够同自动纺机、铁道、机车和电报并存吗?"相信科学技术无疑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旋律,科学

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1、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不速之客 ?在乡村,许多人家都把车停在屋外的车道上,我和丈夫乔恩则喜欢把车停在车库里。我猜那个男孩的想法是:这户人家屋外没车,里面的人肯定外出了。 ?那天,乔恩和我恰好呆在家里,与我俩在一起的还有我家那条懒惰的猎犬艾德。最初是艾德觉察到了什么,而后乔恩和我听到厨房里有动静。我俩满腹狐疑地互相看了一眼,接着听到脚步声从厨房里传出,随后穿过起居室,进入靠南的一个小房间。我和乔恩正坐在那个房间里看报纸。猛然间,我俩与那名不速之客打了个照面。这是一名八九岁的小男孩,瘦瘦的,一头浅黄色头发。他显然没料到我们会在屋里,一时目瞪口呆。 ?“啊,我……我没有……”他支支吾吾地说。 ?乔恩问他:“你在找什么?” ?“我在……我没……我进来是想看看时间的。哎,请问几点了?” ?乔恩回答:“9点30分。可你总是这样不敲门就进人家的屋吗?” ?“我以为屋里没人。我想知道是什么时间,因为……我想回家,我得走了。” ?他不安地看着我俩,同时试探性地一点点往后退,似乎怕乔恩冲过去把他揪住。我和乔恩只是坐在那里瞅着他,后来听到他走出起居室,出了屋门之后将门关上了。 ?与乔恩谈起这个年幼的不速之客,我说:“如果他是想偷什么东西的话,这儿可没他感兴趣的。哎呀,我有一美元硬币放在厨房冰箱上,”我走进厨房。“唉,那一美元不见了。这可不行。咱们受到了侵犯,以后在家时,要不要把门锁起来?现在我们怎么办?要不要跟警察说一声?” ?“就因为那小男孩?没什么。他准是附近哪个农庄的孩子,没必要追究,”乔恩宽慰我,“我小时候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分清是非好坏。要知道,大人讲的那一套对是对,但孩子没亲身经历过就不会留下印象。我觉得这个男孩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没见过像他那样害怕的。” ⑴但我总不能释怀,心想以后一定留意着那男孩。 ⑵几周后的一个早晨,有车子停在我家门外的车道上,一名陌生女子下车向我家走来。 ⑶“有一只狗在我家农场附近转悠,我怕它是无人要的野狗,也许会伤人,想射杀它。可我儿子告诉我,他知道这只狗是你们家的,而且性情温和,所以我们把它带回给你们。”她冲我说道。 ⑷车后门打开了,一个男孩牵着艾德走了出来。浅黄色的头发,瘦瘦的身材,正是拿走一美元硬币的那个小男孩。此刻他在笑吟吟地看着我。 ⑸我感到有些意外,走近小男孩,我说:“谢谢你。”“哦,我该谢谢你们。”小男孩微笑着说道,一边向我主动伸过手来。我连忙握住他的小手,忽然感觉有什么硬邦邦的东西塞到了我的手心。还没等我完全反应过来,他已迅速跑回车内,挥手向我告别。 ⑹看着手心那枚锃亮的一美元硬币,我感到有些歉疚。我想,虽然我不知他的姓名,他也不晓得我叫什么,但我们都从对方那里学到了点有价值的东西。 1.“不速之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不速之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乔恩为什么决定不去追究小男孩的偷窃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小男孩有哪些优点?请至少说出两条来,并简要说明他的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⑹段说“我感到有些歉疚”,为什么“我”感到有些歉疚?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技巧知识点归纳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1)核心人物(2)核心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表现了(赞美了)……。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8.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代的来历(背景、遭遇、境况等),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为下文写……作铺垫。 9.语言特色? 写作手法及作用?(表现手法) 什么表现手法+怎样写+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感情 (1)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象征、烘托、对比、讽刺、渲染、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等 修辞方法及作用 什么修辞+怎样写+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2018新教材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读安居育才做中华英才精英之源卓同首选 八年级上册课内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 一、阅读《社戏》节选,完成1—5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用一句话概括上文所写的主要内容。 2.选段中有几处语句构成了呼应,如:②段中的“跑”与①段中的“飞一般”,试再找出两处。 3.上文中,“我”的心情不断发生着变化,请在下面括号内填入恰当的词语,使之能准确反映出这个变化过程。 ()→()→() 4.第二段中把“扑面的吹来”改为“迎面的吹来”好不好?为什么? 5.对选文内容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A.选段从视觉、味觉、触觉、听觉等多方面着笔,描写了作者童年的一段愉快经历。 B.通过写两岸的景色来衬托船行之快,也可以突出农家孩子架船技术的高超。 C.“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这种心境与上文中急切想看戏的心情是矛盾的,也是作者矛盾心情的流露。 D.写船行的速度及“我”在看戏前急切而愉快的心情,表现“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E.平桥村离赵庄只有五里,“他们换了四回手”,但“我却以为船慢”是因为“我”看戏心情的迫切,产生的错觉。 二、阅读《回延安》节选,完成1—7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1.全诗采用的是的形式。 2.这六小节主要写 3.理解诗句: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4.“羊羔羔”一词的喻意是什么? 5.“母亲”是指________,这里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________的深厚感情。 6.“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故乡亲人对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析版汇编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析版汇编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它以难zhē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昭唤它。 (艾青《太阳》节选)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zhē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掩冬蛰虫蛹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下面词语中“旷”的意思与“旷场”中“旷”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旷达 B. 旷课 C. 空旷 D. 旷日持久(4)“它”指太阳,诗人惜墨如金,描绘了________,构成了一幅丰富的画面。 【答案】(1)遮;zhé;yǒng (2)昭唤;召唤 (3)C (4)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解析】【分析】(1)“遮”不要写成“庶”,“蛰”不要读成zhí,“蛹”不要读成tǒng。 (2)“召唤”意思是用某种方式或方法把人们唤来,通常口头呼唤某人。“召”指呼唤,用言语叫人来。 (3)“旷场”指空阔的广场,“旷”的意思是空阔。A项,“旷达”指开朗,豁达。多形容人的心胸、性格。旷:开朗,心境阔大;B项,“旷课”指即逃课,又叫翘课,通指学生无缘无故、没有正当理由而不去学校上课。旷:荒废;耽误;C项,“空旷”指空荡荡的,视野开阔,无阻挡物。旷:空阔;D项,“旷日持久”指荒废时日,长期拖延。旷:拖延得太久,荒废、耽搁。故选C。 (4)由“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等句子可知,描绘了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故答案为:⑴遮; zhé ;yǒng ⑵昭唤;召唤 ⑶ C ⑷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50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50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向大海也能要“药” 刘诗瑶 ①前不久,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制药联合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顺利完成临床Ⅲ期试验,在新药研制上迈过了最关键的一步。该药物是从海藻中提取的海洋寡糖类分子,其新颖的作用模式与独特的多靶作用特征,为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研发开辟了新路径。 ②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巨大的生物资源库。以海洋生物和海洋矿物中的有效成分为基础开发的药物就是海洋药物。据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学委会主任管华诗院士介绍,目前认识和开发的海洋药物主要来自海洋生物资源。 ③人类主要生活在陆地上,所研发的药物主要来源于陆地,但使用多了,就有可能产生耐药性。于是,人们将目光转向了浩瀚深邃的海洋。 ④除了够新,海洋药物还够“奇”。据管华诗介绍,为了适应在深海环境中的生存、繁衍、防御等活动,深海生物进化出了独特的基因,耐寒耐热耐高压等,能够产生结构奇特、活性多样显著的海洋天然产物,它们为现代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结构信息,是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人类重大疾病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的重要源泉。 ⑤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共有13个海洋创新药物被批准上市,其中管华诗院士1985年开发上市的我国首个海洋新药藻酸双酯钠(PSS)就是其中之一。进入21世纪后,海洋药物的开发和上市速度明显加快,十几年间,先后有8个海洋药物被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欧盟EMEA(欧洲药品评估局)批准上市。到2016年,海洋药物的全球市场达到86亿美元,已成为蓝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极。 ⑥据了解,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日本及欧盟等国家纷纷制订相应计划,斥巨资开发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药物已经成为国际医药领域竞争的热点。 ⑦但向大海要“药”,并不容易。 ⑧首先是采样难。要“药”的第一步是到海里获取海洋天然产物,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结构特异而复杂,且含量极微。这需要深海设备的支撑,这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其次是培养难,从海洋采集完生物资源,仅仅是完成了最前端步骤,还需在陆地上充分模拟海洋环境,对生物进行培养,延续研究。 ⑨“再次是研发难,从化合物到活性化合物、先导化合物、候选药物,最终通过Ⅰ、Ⅱ、Ⅲ期临床试验形成市场上的药物,链条上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让新药‘夭折’。”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杨献文研究员表示,若无企业参与,单纯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很难进行新药研发。 ⑩尽管困难重重,我国科研人员和制药公司依然坚持不懈地进行海洋药物开发,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都是海洋药物开发的重要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7月27日)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精选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精选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已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乌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

最新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最新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巴山道中除夜①书怀 [唐]崔涂 迢递三巴②路,羁危③万里身。乱山残雪④夜,孤烛⑤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⑥。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⑦新。 【注释】①除夜:除夕。②迢(tiáo)递:遥远的样子。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后亦多泛指四川。③羁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羁,寄寓异乡;危,艰危困苦。④残雪:残余的积雪。⑤孤烛:一支烛。这里并非实指,而是说在这除夕之夜,孤烛独照,自己更感到成了离家万里的异乡人了。⑥僮仆:未成年的仆人。亲:亲近。⑦岁华:年华。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三巴路”言路途遥远,“万里身”表地域艰险。 B. 颔联中,“夜”点明了时间为除夕,“乱山”“残雪”点明了所处的环境,表现了羁旅之苦。 C. 颈联表现了诗人由于长期客居,与亲人骨肉远离,情感渐疏,而与僮仆朝夕相处则越发亲近的无奈现实。 D. 尾联中“明日”二字紧扣题中的“除夜”,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的漂泊之苦,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核心是一个“悲”字,表达了诗人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等诸多纷杂的心绪。 B. 颔联写山用一“乱”字,写雪用一“残”字,既点明了时令,也写出了诗人纷杂的心态和凄冷的心境。 C. 颈联用笔巧妙,明写“僮仆”之亲,暗指“骨肉”疏远,陈述诗人当时处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 D. 全诗语言朴素,抒情细腻,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感人至深。 【答案】(1)A (2)C 【解析】【分析】(1)A错误,应是:“三巴路”表地域艰险;“万里身”言路途遥远。(2)C错误,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 故答案为:⑴A;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选择即可;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2.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