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群体心理与行为

群体心理与行为

群体心理与行为
群体心理与行为

群体心理与行为——面子理论浅谈

金融0905 2303090105 华珊珊

摘要: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群体心理的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在中国,就有着特殊的群体心理。林语堂先生说:“面子是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细腻的标准。面子、命运和人情是统治中国的三女神。”而面子是三个女神中最有力量的一个,中国人的脸面观中所体现出的紧张性可以反映出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类型、价值和现实层面的差异及其变动方向;同时,“脸面”作为涵盖和解释中国人心理和行为的关键性概念是非常精当的。

关键词:群体心理与行为本土化面子脸面观

正文: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所有复杂的管理活动都涉及群体,没有群体成员的协同努力,组织的目标就难以实现。群体心理的显著特征是共有性、界限性和动态性。群体心理对个体具有群体归属感,群体认同感,群体促进和干扰作用。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他们都有认同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也即不否认自己是该群体的成员。他们对自己群体的目标有一致的认识,认同群体的规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觉自愿的行动,并且对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他们都有归属于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也即具有依赖群体的要求。

正是因为群体心理有着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特征,本土化研究得出的一系列中国人独有的群体心理显得更加具有意义。只有将西方心理进行本土契合性研究,才能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之路。而本土化研究最突出的标语是林语堂先生所说的:“面子是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细腻的标准。面子、命运和人情是统治中国的三女神。”自19世纪末,美国传教

士明恩博在其轰动西方一时的《中国人的特征》一书中把面子看做是中国人性格上的第一特征起,关于面子研究便由此拉开了序幕。鲁迅承续这一观点,认为它不愧是中你别施予了国人的一种做戏的本领。20世纪40 年代,中国早期留美的人类学家胡先晋开始从学理上对脸面分别施予了学术上的定义,认为联合面子应该指两种不同的心理与行为,其中脸涉及的是中国人的道德品质,面子指的是有社会成就而获得的声誉。而西方对中国的面子研究最有影响力的学者是欧文·戈夫曼,他在《论面子的运作》一文中将面子与互动结合起来,使得面子作为社会意义的建构之物深深地根植于“符号互动论”的观点之中。戈夫曼将互动隐喻成“戏剧”,以此来展示面子如何以及为什么被建构、保持和丧失。而面子中所涵盖的社交技巧是戈夫曼主要表达的即面子功夫。

面子理论在内的礼貌理论具有普遍性,但礼貌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约,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到特定文化中去理解“面子”的差异。西方文化源于公元前20世纪左右的古希腊文化,后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由和民主精神。这使得西方文化在诞生之初就带有民主自由的烙印。在神权之上、蔑视人权的中世纪之后,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刚刚冲破封建主义的桎梏,新兴的资产阶级中就涌现出大批人文主义者,他们将人性和人权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后来,这种人文主义思想逐步在西方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它强调个人的权利和价值,形成了一种以“个人自由”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西方“面子”理论中的“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形成的。中华文化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文化,其思想精髓是“天人合一”和“仁爱”。在这一理论体系中,个人被看作社会和整个人类的一分子,要根据自己的社会角色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品质。因此,中国文化具有高度重视社会整体、强调个人服从整体的悠久历史

传统。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孔子的这种“仁爱”思想与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紧密相连。在这种等级体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竖式的,它强调个人要严格按照自己在等级体系中的位置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最大程度上服从于自己所在的社团或社会,以期达到社会道德规范的标准。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面子”则与西方的“面子”不尽相同。Brown和Levimon将“面子”定义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他们认为每个交际参与者都具有两种面子: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敬;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有自己选择行动的自由。认为在会话过程中谈话双方的两种面子都会受到侵袭,即说话人和听话人同时面临着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威胁。因此,绝大多数言语行为都是威胁面子的行为,而礼貌的会话功能就在于保护面子,降低面子威胁行为的威胁程度。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大致可分为四大类:(1)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说话人向听话人命令、请求、劝告、威胁、警告;

(2)威胁听话人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说话人不同意听话人的见解,向听话人给予批评、蔑视、抱怨、谴责、指控、侮辱,对听话人的积极面子持否定态度;(3)威胁说话人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说话人向听话人表达谢意、接受批评,对听话人过时的反应作出违心的许诺或提供非情愿的帮助; (4)威胁说话人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说话人的道歉、接受批评或恭维,忏悔、承认有罪或有错;等等。在此基础上,Scoilon 和Scollon指出:面子是一个矛盾的概念,其中包括两个子概念:“参与”和“独立”。在交际中,一方面,说话者必须要关注对方,或向对方给予关注;另一方面,说话者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同时对对方的独

立需求也表示尊重。面子的矛盾性就表现在:如果给予对方过多的关注或参与,势必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利和独立性;但是,当说话人维护自己的权利和独立时,可能会侵犯对方的权利和独立,同时又会降低对对方的关注。汉文化中的“面子”包括两个组成部分:“面子”和“脸”。胡先晋用语义分析法对二者的定义进行了研究。他将“面子”定义为“个人的声望和地位得到公众的一致认可”;“脸”是指“群体对于符合社会和内在道德行为标准的个体尊敬”。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理解汉文化中“面子”的内涵:第一,在汉文化中,面子是个体身份与理想形象要求的表现,是个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和处世要求等的总和。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这种身份和形象的要求。在汉文化社会里,具有一些公认的道德规范与理想人格标准,它们规范着个体的言行,例如仁义要求、德才要求、忠信要求等。个体的言行符合社会普遍的标准就挣得了面子,违背这种普遍的标准就丢了面子。第二,面子是人情关系与人际影响的象征。汉文化社会特别重视人情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融洽,情面被看成是个体人际影响度和关系融洽度的标尺。在人际交往中,给对方以情面,达成关系的和谐,就给了对方莫大的面子,反之就会驳了对方的面子。这种情面面子广义上与Brown和I_evinson的积极面子要求相同。

一般来讲,群体中会发生两种情况的认同,一是由于群体内人际关系密切,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大,在群体中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使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于是成员会主动的与群体发生认同,这种认同是自觉的。另一种认同是被动性的,是在群体压力下,为避免被群体抛弃或受到冷遇而产生的从众行为。这后一种认同是模仿他人,受到他人的暗示影响而产生的,尤其是在外界情况不明,是非标准模糊不清,又缺乏必要的信息时,个人与群体的认同会更加容易。中国由于其历史悠久与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使得

中国人的心理认同感往往有着更加深厚的内涵。“面子”是任何一个在中国生活过的人或接触过中国人的人都能感受到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鲁迅先生说过,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面子是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分量,主要由“三面”构成,一是脸面,这是基于有价值而产生的分量。脸面大小,决定一个人在他人心中的价值。二是情面,这是基于有关系而产生的分量。情面大小,决定两个人在相互心中的远近。三是体面,这是基于合乎价值取向而产生的分量。体面与否,决定是不是符合群体的期望和规范。这就是中国人常吃的“三碗面”。面子是主客观的一种关系。因此,可以惊天动地,也可以悄然无息;既可以看得比天大,也可以看得一钱不值,就看不同的情景和需要了。面子观也有其积极的成分,做好了可以达到“四个字”:善、厚、礼、敬。凡事善为先,“善”是做好人情关系的基础;凡事厚为重,“厚人薄己”是一种双赢,厚之于人,未必薄己;凡事礼为基,礼尚往来,克己复礼;凡事敬为本,敬人者,人恒敬之。面子观的产生有中国文化的特定传统,也有现实社会的主客观需要。总而言之,做好人情就是为了给自己“争面子”:有面子、讲面子,就可以展示自己的分量;要面子、留面子,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分量;给面子、看面子,就可以交换自己的分量。然而,这件事情却是好说不好做的。综述,中国人脸面观中的内在紧张性是指是儒家价值文化和中国现实文化的重大差距所造成的。中国人的脸面观中所体现出的紧张性可以反映出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类型、价值和现实层面的差异及其变动方向;同时,“脸面”作为涵盖和解释中国人心理和行为的关键性概念是非常精当的。

参考文献:翟学伟图书馆目录【C】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6 129-162

许静图书馆目录【G】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3 93-109

莱斯利·A·巴克斯特&唐·O布雷斯韦特图书馆目录【C】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4 264

关于大学生从众心理及原因的分析

关于大学生从众心理及原因的分析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存在着一些约定俗成的 行为规范,这就是大学生的从众心理。本文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进行了具体阐述并详细的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从众心理;群体规范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存在着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选就餐地点,哪儿人多去哪儿。网上买东西,同样的物品,看哪家店销售量大就去哪家购买。选旅游景点时,依据是哪儿人多去哪。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就属于一种从众心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随大流”、“爱扎堆”。一些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之下放弃自己原本所坚持的意见,改变自己的意见,去采取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者是看到别人做什么也跟着去做什么,即使所做的事毫无益处。我们总认为一个人改变不了世界,一个人在团体中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在团体中往往会产生一些无形的压力,这样的压力就是个人在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上与团体中的大多数人的意见相一致。 1.大学生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 1.1 从众 近年来,大学的校园里攀比、奢华之风盛行。各种各样的消费,无论大件的手机、电脑,还是小件的衣服,亦或是许多在校园里盛极一时的消费品,比如新百伦NB(New Balance)跑鞋等,都能在学生中找到从中消费的迹象。大学生攀比之风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许多同学穿名牌服饰,不是名牌的衣服不能入人之法眼,而且在各种节日时总是讲排场,邀请众多的同学、朋友吃吃喝喝,即使自己的经济状况并乐观,但还是以小充大。其实一些同学本不是十分乐于大手大脚的消费,但随着学校的风气的变化只好随波逐流。 1.2 学习从众 学习从众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同一个宿舍或同一个班级的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的勉励,集体的进行学习,集体考研或者考一些国家承认的证书,虽然这是积极地学习从众的表现。每个人的人生计划不同,所要走的路也不同,这种跟风虽然是积极的,但不是理智的,学生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选择的去选择考

心理学 第三章 课后习题

第三章课后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 )1 、心理学家已初步探明,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 ___________ 。 A. 情绪 B. 动机 C. 思维 D. 需要 ( )2 、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反映了 ___________ 之间的关系。 A .动机与需要 B. 动机与生理 C. 动机与目标 D. 动机与行为效果 ( )3 、心理学家瓦顿用白鼠实验来测量和比较各种驱力的强度。结果发现,驱力最强烈。 A 、母性 B 、渴 C 、饥饿 D 、性 ( )4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有他人可以依靠时,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工作压力、失业、婚姻困扰等各种问题,这种依靠他人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可以称之为。 A 、控制感 B 、自我效能感 C 、习得性无助感 D 、社会支持感 ( )5 、在解决中等难度问题的活动中,活动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成 ___________ 。 A .正比 B .反比 C .正 U 型曲线 D .倒 U 型曲线( )6 、研究已证实, ___________ 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 A. 情绪 B. 动机 C. 需要 D. 思维 ( )7 、耶基斯 -多德森定律说明了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如图: ________ 线反映的是完成简单任务时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 ( )8 、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具有力求成功动机的人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__________ 的任务。 A.10% B.20% C.50% D.100% ( )9 、按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 A. 原发性动机 B. 继发性动机 C. 社会性动机 D. 外源性动机 ( )10 、按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可分为原发性动机和。 A. 生理性动机 B. 继发性动机 C. 社会性动机 D. 外源性动机 ( )11 、成就动机是一种___________ 。 A. 社会动机 B. 生理动机 C. 社会赞许动机 D. 交往动机

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方法

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方法 心理问题普遍存在于大多数人身上,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心理、生理日趋成熟的阶段,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法的巨大改变,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就业考研的挑战等因素,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从马家爵事件到药家鑫事件等等屡见不鲜的大学生因心理不健康导致的违法犯罪问题警示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可小觑,一旦解决不当或不及时,常常会造成各种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一、心理问题的概念 心理问题是指所有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情形,通常把心理问题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精神病。心理困扰主要是指各种适应问题、应激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心理障碍主要是指神经症、人格异常和性心理障碍等轻度失调;精神病是指人脑机能活动失调,丧失自知力,不能应付正常生活,不能与现实保持恰当接触的严重的心理障碍。2004年7月4日《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14%的人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根据以上定义和数据,又加之网上大量调查问卷及资料显示,大学生群体中常见心理问题应为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精神病只占一小部分。大学生心理困扰方面出现的问题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环境适应困惑的抑郁症。 2.关于学习、就业或考研抉择的焦虑症。 3.关于人际交往矛盾的恐惧症。 二、常见问题发生原因及表现 每个问题总有其特殊的表征与产生原因,下面是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心理问题的表征及发生原因进行分析。 1、关于环境适应困惑的抑郁症。 环境适应困惑的抑郁症大学生心理问题中最常见也最严重的要数抑郁症,因为由其导致的自杀可给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而抑郁症的产生多是因环境适应性差导致。跨越了几乎决定人生命运的高考独木桥来到令人羡慕的象牙塔,人生经历了一个重要转折;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学着适应社会等等。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学习方法、人际关系、身份角色的大幅度改变,使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难以适应;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境遇难于抉择而产生巨大的困惑。依赖性与独立性的矛盾,被动学习与自主学习的矛盾等等。“如果这些矛盾过于激烈和持久,则容易导致心理压抑,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2.关于学习、就业或考研抉择的焦虑症。 高中时代,学校为了使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升学率,在鼓励学生时经常以“上了大学你们就轻松了”这类考上大学一了百了的言论误导学生,导致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真的“轻松”,“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把学习当作副业,沉迷于交友、网络、玩乐,然而又迫于学分压力,只在考试的前两星期或前几天突击,造成精神高度紧张。而另一种极端则是进入大学后,发现学习进度快、学习内容多、学习难度大,而且任课教授往往上

关于四种心理学派人性观之浅说

关于四种心理学派人性观之浅说 来源:岁月联盟作者:张辉时间:2010-08-17 关键词人性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学派论文摘要心是一门关于人的,探讨人的本性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帮助人。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们秉承不同的观点,把人性或归结为某物,或归结成某种精神,并以此为指导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探讨人的本性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帮助人。不同的心理学家们秉承不同的哲学观点,把人性或归结为某物,或归结成某种精神,并以此为指导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当代各种心理学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辅导理论。下面就从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以及认知学派等四大心理学派的角度对人性观进行阐述。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 精神分析学派是十九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他们对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消极的、负面的和悲观的趋向。性恶论是这一学派的人性观。弗洛伊德认为人性就是人的基本本能,人像动物一样是非理性的,人的行为是受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生物本能驱力和六岁以前的性心理事件控制的。主体功能的发挥旨在按照快乐原则追求胜利需要的满足,特别是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正是这种需要的满足,使人表现出性欲、攻击、残酷、毁灭他人与自身的行为。 弗洛伊德对人性的研究注重人的本能和动物性,但他也谈到了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观点。他认为,本能的升华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突出表现,在他看来,本我是由性欲汇成的,它只遵循快乐原则,即不顾一切地使自己获得完全的表现和满足,但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讲,由于存在社会的约束,性欲冲动受到压抑,被迫深藏于无意识,可是它依然存在,依然要强烈地实现自己,于是只好改变原来的面貌,以社会允许和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升华就这样产生了,性欲作为一种能量,放弃性目的,以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作创造的形式释放出来。弗洛伊德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从人的本性中,他引出了利己主义,个人的动机无一不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人都不过是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和手段。人的无意识和性本能越是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显示,人的本质就越是完整,人的价值就越高。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是由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大小来衡量的。因此应该压抑自己的本能,弗洛伊德一方面主张尊重人,尊重人的人格,另一方面,他认为就人的本性而言,人具有攻击性、侵犯性,缺乏爱他人之心,更谈不上对别人的尊重和爱怜,人简直与野兽一样。 弗洛伊德的这种带着生物动力论痕迹和悲观的认为人性本恶的人性观深刻影响了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后,新精神分析学派逐渐抛弃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的人性观,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同于传统的精神分析学派了。 二、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性观 行为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之一。这一学派的人性观是决定论的,他们认为人的每一行为完全取决于过去因素,将焦点集中在可观察的行为上,否定意识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块空白,行为经验完全是后天获得的,并且人的行为基本上是机械性的,只能对环境做出反应,而本身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很弱。行为和性格是学习的结果,而人受外在影响的制约,人的行为能通过正面或负面的强化得以塑造,由此可见,行为主义认为人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染白则白,染黑则黑,人的本性

大学生群体消费心理研究分析

大学生群体消费心理分析

————————————————————————————————作者:————————————————————————————————日期: 2

大学生群体消费行为分析 消费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连接点,是经济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进行交换与沟通的渠道,也是生活方式研究的重要部分。大学生消费行为是指在一定消费观念影响下,为满足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而采取的消费行为。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其独立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进而作用和影响一代青年的消费趋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流行时尚的影响下,其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相互影响,并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 1.消费的不平衡性 由于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家庭,而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行业的不平衡,导致家庭收入的不平衡。各自家庭结构的不同,从而也决定了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据资料调查显示:月消费水平最高的是来自省会和大城市的大学生,其次是来自地级市的大学生,再次是来自县级市的大学生,消费水平最低的是来自农村的贫困生。 表1:不同家庭所在地学生每月学费、生活费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 少于4/1 4/1 4/2 4/3 4/3以 上 其他 直辖市和省会城 市 30.1 32.7 27.6 3.6 5.6 0.5 一般城市23.7 38.4 24.3 4.5 9.0 0.0 镇17.4 30.4 32.6 10.9 7.6 1.1 农村9.0 13.0 33.0 17.0 27.0 1.0 2.消费结构的多元化 表2 大学生消费结构图 生活费用学习消 费娱乐消 费 人际消费合计 伙食服饰日用通讯交际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侵犯行为是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侵犯行为直接妨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因此,侵犯行为已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社会心理学派的学者们对侵犯行为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并指出了预防侵犯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本文用大量的事例来试图分析、探讨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力图减少和控制侵犯行为,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侵犯行为;产生原因;对策; 一、案例陈述 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学院长安校区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西围墙外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从随身背包中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杀人后,被告人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翰林路郭南村口时再次将两行人撞伤,后交警大队郭杜中队将肇事车辆暂扣待处理。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死者张妙26岁,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待在家中,四年前出嫁到同乡宫子村,两年半前,张妙生下一个儿子,如今已经两岁半。 据张平选回忆,2010年10月21日凌晨3 时许,他听见大门外有人敲了好长时间的门,黑暗里听见是堂侄张凯的声音。打开门,堂侄张凯告诉他,一块去大学城附近一条马路上。等赶到现场,张平选发现,几十个人将马路中央团团围住,现场有一大摊血,血泊中,张平选很远看见了女儿躺在地上。民警表示:人已经不在了,只不过不是被撞死的,因为在死者身上,法医发现了多处刀伤,死者是被刀子捅死的。 据王辉讲这段时间,他几乎什么心思都没有,每天就是辗转于派出所和长安分局等各部门。“我只想着尽快为死去的妻子讨个说法,至于以后的日子,我想都不敢想,两岁半的娃丢给我,咋办呀” 。让王辉觉得纠结的原因有两个,

论当代大学生消费群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论当代大学生消费群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论当代大学生消费群体心理与行为分析姓名:** 学号:** 班级:连锁**班 学院:保定** 当代大学生消费群体心理与行为分析论文摘要: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部分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也表现出了非理性的倾向。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既有其合理性和特殊性,同时又明显存在着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的误区,需要来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引导和帮助。 一、导言 大学生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方式将可能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风气和思想。因此分析其消费行为和方式,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消费趋势。

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就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和。 是使人能成功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它必须通过活动才能体现出来。大学生的感知和鉴别能力是比较强的,因为大学生对自己的需要有充分的认识。而且大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也比较高,他们有着比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不过其购买决策能力有待提高,大学生大多属于纯消费体,经济能力有限,所以购买时格外慎重,表现出犹豫不决的现象。 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可以指个人的性情或脾气,也可以指个人心情随情境变化而随之改变的倾向,亦即个体的反映倾向。大学生中多为多血质和黏液质,而胆汁质和抑郁质只占一小部分。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例如,一个人在任何场合都表现出对人热情、与人为善,这种对人对事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就是性格。大学生由于刚刚开始步入社会,其消费经验有限,所以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多属于情绪型消费者。大学生要做到不受广告影响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这个消费群体中属意志型消费者的较少。大多数大学生是理性的,也属于理智型消费者。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 (一)理性消费,实用,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特点

人类行为心理分析整理

人类行为的心理分析 冯燮韬冯燮刚 §1.1 心理分析引论 §1.1.1 人类行为的真正主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欲望 直到弗洛伊德开创精神分析学说,人类才开始系统地研究自身的行为,心理学才真正被当作科学来研究。 心理学的发展,逐步揭开了人类心灵的神秘面纱,在我们可以感知的人类行为(表象层行为与意识活动)之外,心理学逐步深入到人类精神深处的潜意识。与不能感知、只能推断的潜意识活动相比,可以感知的意识和表象层在人类行为中仅为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一角。 在心理分析中,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欲望是人类行为的主人,它总要寻求满足,不断产生寻求满足的冲动,导致意识活动或表象层行为。只要生命存在,生命机体就有欲望,有欲望就会产生冲动,就会导致生命机体的意识活动和表象层行为。 人类行为包括潜意识活动、意识活动、表象层行为。潜意识活动(欲望产生冲动)决定意识活动,但要受意识活动的规范;在意识活动的指导下,生命机体发生表象层行为,此即意识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潜意识活动将超越意识(不受意识制约),直接导致表象层行为,此即下意识行为。因此表象层行为又分为意识行为和下意识行为。 人的欲望产生冲动,冲动将受到意识或表象层的制约,制约潜意识的是存在于潜意识与意识或表象层之间的防护墙(在大部分心理分析的论述中,将之主要归结为道德法律体系;在后文的分析中,我们将看到,它在防护墙中的作用是次要的)。防护墙将对欲望的冲动进行选择:防护墙允许通过的冲动进入意识产生意识活动,并进一步导致表象层的意识行为;或者直接导致表象层的下意识行为;表象层行为满足欲望后,机体解除紧张状态,转为轻松愉悦状态;防护墙不允许通过的冲动则被防护墙所压抑,机体处于紧张状态。 §1.1.2 心理分析的目的论与决定论 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说从本质上看是“决定论”。弗洛伊德从性压抑导致的精神病变分析中,得出性冲动的压抑和释放决定了人的意识活动和表象层行为,这成为其理论基石。随着分析的深入,为了解决新的问题,又逐步拓宽引入了“做伟人的欲望”,最后又提出“生存”和“死亡”的欲望。 荣格一度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后来则在强调个人无意识的同时,引入了集体无意识,强调个人的社会性心理基础,逐步形成了“目的论”的心理学说。在荣格的学说中,潜意识被分解为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个人无意识由一些在意识中被遗忘的事物沉淀和一些个人情结组成,具有强烈的个人特性(情结是存在于个人无意识中的情感、思想、知觉和记忆等的有组织的群集)。个人无意识中包含社会道德和文化所不见容的部分。每当外在刺激触及某一潜在情结相关联的东西时,自觉意识所做出的反应会受到来自这一情结的回答的干扰,甚至被替代。因此,个人无意识支配下的行为具有潜在目的。集体无意识是指,不能从经验获得其内容,其内容都是遗传的,是人类演化的痕迹。由于集体无意识的存在,人类行为有了非个人和超个人的特性。集体无意识的主要结构是原型。原型是集体无意识中的功能性情结,是千百万次心理体验的凝缩与结晶,并构成了人对外界的最本质的心态,这种心态在表象层行为发生之前为表象层行为提供

大学生群体分析

大学生群体分析 大学生群体是个庞大的群体。从中国实行扩招大学生开始,全国现有近2300所高校,在校大学生接近3000万。对于许多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潜在的消费对象。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很独特的群体,他们追求个性,对人生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观念;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既是当前消费主体之一,有着独立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也是未来中国消费的主力。 大学生的年龄绝大多数分布在18~24岁,分析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作为一个细分市场,又有很大的差异性。 一、大学生的差异性: 1.家境富裕的学生,其生活费用不仅能满足自己日常学习生活的需要,还能有更多的娱乐消费、旅游消费、人际交往消费。他们倡导高消费。 2.家境中等的学生,其生活费用能满足其学习生活费用。而其娱乐等其他费用受到较大限制。 3.家庭条件偏低的学生,生活费用较少,消费水平较低,有些人甚至连基本生活费都难以保障,甚至需要借款以完成学业,心理承受着经济困难的巨大压力,不少人因此产生自卑心理。 二、大学生行为分析: 第一种,大学生的依赖性。大学生是一个无固定收入(一般做兼职)或无收入的群体,所以其无论是学费、生活费还是娱乐费用都是依赖于家庭的支撑,靠父母供给。 第二种,大学生的独立性。大学生有强烈的独立意识,认为既然自己成年了,花父母的钱就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因此大学生自己会打工挣收入,做兼职、家教在大学是一件很普遍的事。 第三类,多数大学生是依赖、独立两种心理行为并存的。 三、大学生的消费内容主要有: 大学生费用来源主要包括家庭亲友供给、打工做兼职收入、奖助学金、贷款等 1.基本生活消费。主要包括餐费,生活用品费用等,但因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同,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需要也不一样,大学生消费大致可以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 2.学习消费。学习消费主要包括学费、书费、考证消费、学习用品和电脑消费等。其中学费因学校地区和专业不同也有所区别。大学生参加各种英语等级考试、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现在大学生各方面压力非常大,心理健康问题逐渐的暴露出来,而且越来越严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除了来自就业的压力外,还受到其在大学接触的人和事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成因,并且总结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就业压力 一、前言 大学生现如今是一个相对热门的词语,因为大学生是以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一个时代的发展的生力军,是一个时代发展好坏的决定因素之一。但是大学生在受到各界关注的同时,其自身也有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会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1]。据教育部门有关资料显示,在校%至%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2]。本文针对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成因进行分析,并总结相应的对策。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现在大学生有着各种的压力或者学习上遇到的一些问题,心理健康问题逐渐的表现出来。根据社会调查的问卷情况来看,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大体存在以下几点问题[3]。 (1)情绪暴躁,遇事不冷静。 (2)内心不自信,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3)内心抑郁,孤独感增强。 ~ (4)内心承受挫折较弱,态度比较悲观。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成因 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成因有很多方面[4]。 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 当今社会市场上企业的竞争一天比一天激烈,对于人才的需求虽然也在增长,但是职位的数量远远小于毕业大学生的数量。所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彼此之间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这种激烈的竞争与学校中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大学生在就业的压力和校内外强烈的反差之下,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容易焦躁不安,自信心受到打击,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出现。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学生们在学习上的投入从主观和客观上都表现为不足,形成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而学习动力不足的矛盾状态[5]。 期待值过高,现实与希望的反差 大学生备受父母、老师和社会的期待,这种期待越重就越让让大学生感到紧张,感到彷徨。父母方面,一直希望在大学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好好学习,到最后毕业有个不错的工作。父母希望自己在大学的子女能够有出色的表现和优异的成绩,能够学到更多,到毕业得到更多,有一个好的未来。老师方面,对自己的学生有着殷切的希望,希望在严格的管教之下学生能够上进,能够有更好的发展,能够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社会上立足。社会方面,对大学生的要求和衡量尺度日益增加,希望大学生有更高的质量,有更好的处事能力和工作能力。这些都让大学生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压力,让他们容易忧郁或者抑郁。 自身定位不准确 大学生现如今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和虚荣心都比较强,从小都是被满足的环境和条件。所以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往往不够准确,总是希望自己毕业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工作,能够有多高的待遇和地位。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之下,没有大学生所期待的条件和待遇,这很

关于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报告

关于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报告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09级4班1044409122 马丹 [摘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大学生是风华正茂的一代,虽然生理、心理日趋成熟,但由于处于从被动生活到主动生活过渡的状态,且大学是个微型社会,人际关系比中学复 杂,加之面临毕业后的一系列问题。出现心理困惑一旦解决不当或不及时,就会造成各种 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因此,我们应该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卫生进行及时的关注,发现其 常见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以寻求恰切有效地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应对策略 心理问题普遍存在于大多数人身上,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心理、生理日趋成熟的阶段,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法的巨大改变,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就业考研的挑战等因素,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从马家爵事件到药家鑫事件等等屡见不鲜的大学生因心理不健康导致的违法犯罪问题警示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可小觑,一旦解决不当或不及时,常常会造成各种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因此,我们在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更要寻求解决的办法。 一、常见发生问题及发生概率 心理问题是指所有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情形,通常把心理问题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精神病。心理困扰主要是指各种适应问题、应激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心理障碍主要是指神经症、人格异常和性心理障碍等轻度失调;精神病是指人脑机能活动失调,丧失自知力,不能应付正常生活,不能与现实保持恰当接触的严重的心理障碍。[1]2004年7月4日《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14%的人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2]根据以上定义和数据,又加之网上大量调查问卷及资料显示,大学生群体中常见心理问题应为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精神病只占一小部分。大学生心理困扰方面出现的问题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环境适应困惑的抑郁症。 2.关于学习、就业或考研抉择的焦虑症。 3.关于人际交往矛盾的恐惧症。 二、常见问题发生原因及表现 每个问题总有其特殊的表征与产生原因,下面笔者将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心理问题的表征及发生原因进行分析。 1.关于环境适应困惑的抑郁症。 大学生心理问题中最常见也最严重的要数抑郁症,因为由其导致的自杀可给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而抑郁症的产生多是因环境适应性差导致。这类病症主要出现在新生群体中,多出

《影响力》:人类的6种心理行为模式

【心理影响】 实验1:插队 一个心理学家跑到图书馆,请排队等候复印的人帮她一个小忙。 “对不起,我有5页纸要复印,能不能让我先复印呢”当她这样说时,60%的人答应了。 然后,她换了一种说法:”对不起,能不能让我先复印呢因为我要复印几页纸。”她只多加了两个字”因为”,但同意的人居然增 加到了93%。 虽然心理学家早就知道,当我们请别人帮忙时,如果能够讲出一个理由,得到帮助的可能性就更大。但是这个实验证明,只是听到“因为”两个字,人们就会认为她是有理由的,从而给予帮助。这证明了人类存在心理定势,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 【互惠】(Reciprocity) 实验2:捐款信 美国伤残军人协会每年发出很多募捐信,经过统计,18%的收信人会捐款。 有一年,该协会主动在信中放了一个小礼物(比如背面涂了不干胶的标签),结果捐款率几乎翻了一倍,35%的收信人捐款了。 这说明人们存在”互惠心理”,接受别人的礼物后会有一种负债感,觉得自己应该回报。所以,先给予别人一点小恩小惠,然后再提出请求,将会大大提高对方答应请求的可能性。 实验3:陪同参观 心理学家来到大学校园,询问大学生们是否愿意陪一群少年犯去参观动物园,只有17%学生表示愿意。

心理学家换了一种说法,先问你是否愿意每周为少年犯提供2小时的咨询服务,至少坚持两年所有人都表示不愿意。心理学家又问,那么你是否愿意陪他们去参观一次动物园呢这一次,50%的学生表示愿意。 可以看到,让对方先拒绝一个更大的请求,会使得另一个较小的请求被接受的可能性上升三倍。心理学的解释是,人们不喜欢有负债感,当你拒绝对方的时候就会形成潜在的负债感,即使你实际上没有欠对方任何东西。为了做到不亏欠,人们往往会同意第二个较小的请求。另一方面,这里还涉及心理学的对比原理,因为两个请求形成对比,使得第二个请求看上去不那么过份,所以更有可能得到同意。 这种情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如果你要向别人推销,就要先展示质次价高的商品;如果你要向别人借钱,就要先开口借一个很高的金额。这样会增加第二个请求被接受的可能性。 【承诺和一致】(Commitment and Consistency) 实验4:看管物品 心理学家在海滩上随便找一个人作为实验对象,在离他1米的地方,放下浴巾,很放松地躺在上面,听着便携式收音机传出来的音乐。几分钟之后,心理学家从浴巾上爬起来,向大海走去。 过了一会,一个假扮的小偷来了,拿起收音机就走。通常情况下,实验对象都不愿冒险去阻拦那个小偷。在20次的实验中,只有4个人挺身而出。 心理学家改变做法,在下海游泳时,口头请求实验对象帮忙照看一下东西,所有实验对象都答应了。当小偷再来拿收音机时,20个实验对象中有19个人挺身而出。他们追赶着小偷,叫他停下来,要求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解释,而且大多数人都会冲上去拉住他,或者干脆把收音机从他手里夺过来。 这是因为人们希望能够遵守承诺。人们在心理上有一种要与过去的所作所为保持一致的愿望。一旦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有一种压力要与它保持一致,证明之前所做的决策。 实验5:公益广告牌 心理学家假扮成义工,在加州的一个居民区内,挨家挨户地向居民们提出请求,希望允许在社区草地上树立一块超大的公益广告牌。 为了让居民了解广告牌竖起来之后的样子,他们展示了一张照片:一栋漂亮的房子几乎被广告牌遮得严严实实,广告牌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字”小心驾驶”。83%的居民理所当然地拒绝了这个要求。 心理学家又换了一个社区,先向居民询问,是否同意树立一块宣传安全驾驶的小牌子。这个请求不算什么,几乎所有人都答应了。两个星期后,心理学家拿着同一张大广告牌的照片,再来征求居民同意,这次只有24%的居民拒绝这个要求。 人们之所以对同一张广告牌,产生不同的态度。原因就是一旦人们之前同意了某个请求,后面的态度就会发生改变,他会答应陌生人的请求,努力与自己过去的承诺保持一致。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公开选择了某种立场之后,马上就产生一种维持这个立场的压力,因为他想在别人眼里显得前后一致。而且,知道你的立场的人越多,你就越不愿意去改变它。所以,让对方信守承诺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把承诺写下来,再尽量多地向他人展示。 【社会认同】(Social Proof)

大学生群体心理分析

课程论文 ——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分析 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分析 【摘要】大学生是中国青年中的优秀群体,近几年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他们正处于逐步走向成熟,但又没真正成熟的阶段。他们在许多方面较青少年更为成熟,但是又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进行阐述,希望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 大学生的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大学生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多。在校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其生活环境、活动的主要目标和特点,其年龄以及所处的社会地位的特殊性。大学生群体有自己的心理特征。

一、情绪波动大,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有待提高 大学生活与中学完全不同,校园活动更为丰富,大学生也开始逐步接触社会。大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与他们对周围环境和对个人的认识的发展有密切关联。如果受到内心需要和外界环境影响的强烈刺激,他们的情绪又容易产生较大波动而表现出两极性,既可能在短时间内从高度的振奋变得十分消沉,又可能从冷突然转为狂热,乃至造成消极的后果。这种情况常使一些大学生陷入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和冲突之中,从而感到十分苦恼。 大一新生基本上刚进校,对学校的认识还处于比较模糊和较为谨慎的阶段,情绪波动的原因多为远离家乡独自求学的孤独和对新生活的不适应。这个阶段他们为了尽快适应环境,加上刚入校进行各种入校教育,加强了他们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会对周围的人群和自己不满的事情有意忍让,不会轻易让自己的情绪暴露出来,因此他们对自我情绪的认识和控制处于较高的水平。 而大二大三的大学生情绪波动尤为明显,自我怀疑的频率显著提高。经过了大一的适应和对学校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入,这个时候各种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在处理诸如人际关系冲突或者其他类似问题的时候遇到的情况更为复杂,再加上他们对自身要求较大一有显著提高,因此情绪波动较为明显,挫败感、自我怀疑是最常见的问题,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标准常常让大二大三学生无比困扰。 处于大四阶段的学生,经过了大学四年的洗礼,他们的社会化程度相比较而言可能更高,对社会的认识和自我的认识也相对较为深入,对自我情绪的认识和掌控水平较高也是可以理解的。由此可见大学生对自我情绪的认识和掌控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会表现不同阶段的特点。 二、自我认知进一步发展成熟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低估自己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因此,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

人类行为学

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人类行为:是人类为了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社会环境:是指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3、胎儿酒精综合症:由于酒精是一种致癌因素,它会影响胎儿的大脑发育,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失调,从而形成的小头、小眼裂、面部发育不全、生长迟缓和智力地下等。 4、工具式攻击行为:它是学龄前儿童为实现某种愿望的一种工具,无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有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破坏性。主要表现为大人、争抢玩具以及物品砸人等。一般出现在学龄前初期,由于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他们开始出现语言式攻击行为。 5、依恋:指婴幼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感情连接,它发生在婴幼儿和经常与之接触并有密切关系的照顾者之间。 6、更年期综合症:(P-308) 7、家庭生命周期:从未婚青年到结婚、生子再到孩子成人后离开家庭独立生活自己达到晚年为一个家庭生命周期。 8、抑郁症:即为一种情感障碍如消沉、沮丧等精神疾病。 9、挫折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以达到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 10、代沟:指两代人之间存在的某些心理距离或隔阂。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代沟现象明显的出现在青少年期。

二、简答题 (一)、人类行为的特点 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具有以下的特点: 1、适应性:人类的行为能够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并做出反应,既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而产生能过的。 2、多样性:人类行为是复杂的过程,它的变化出现在各个不同的方面,包括了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和间接观察的心理行为。 3、变化性:人类行为的变化是持续不断的,除了依靠自身生理技能外,还必须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4、可控制性:人类的有意识性使他们有目的的控制和调节自身的行为。 5、整合性:人类行为变化的复杂性,单一学科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使得多学科相互渗透和整合。 (二)、影响胎儿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 生活环境对胎儿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主要的因素包括: 1、母亲的身体状况:发展中的胎儿深受母亲自身健康状况的影响,如母亲的年龄、身高和体重、营养、药物、物质滥用、疾病都会给胎儿产生深远影响。 2、母亲的情绪状况:孕妇的情绪状况和情绪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和发育,如母亲承受的压力、忧虑和焦躁等情绪状况。 3、环境污染:影响胎儿生长和发育有严重不良影响的环境污染因素主要有放射线如X射线等和某些化学因素,包括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 (三)、婴幼儿的动作发展原则 婴幼儿的动作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行走跑跳等全身动作发展,又称为大运动发展,二是手的动作发展,又称为精细动作—适应性的发展。在一般情况下,婴幼儿的动作发展模式主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对当代大学生着装心理的分析

对当代大学生着装心理的分析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在对服饰文化审美和形象设计的追求上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 把握他们服饰审美的特点以及心理特征, 在注重知识教育的同时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审美规范, 以大学生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更好地体现大学生的修养和风度。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著名时装设计大师夏奈尔曾经说过“当你穿得邋邋遢遢时,人们注意的是你的衣服,当你穿得无懈可击时,人们注意的才会是你。”美是人类的一种永恒的崇高的追求,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也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形态和着装可以影响人的外在形象,可以向外界传达其本人内在的信息,可以影响人的社会交往和工作效果,天长日久也会反作用于人的个性、品格。在强调自由、个性、多元的今天,大学生服饰文化处于如火如荼的发展中,作为拥有知识和青春活力的特殊群体,他们对美的追求自然更加迫切,他们对一切美的对象的喜爱和欣赏更为直接、更为强烈。 一方面大学生爱追求时尚,品牌意识浓厚。因为我们处在信息轰炸的前沿阵地,每时每刻都深受各类信息的影响,这也使我们的消费观念发生着改变:大多数人都形成了追求时尚的心理,具有浓厚的品牌意识,我们关注各类时尚信息,对于各大品牌了如指掌,在服装消费方面就是这种心理的典型代表。如今,在各高校的校园中,我们随处可见穿着各类高档品牌服装的同学,也许款式、颜色、材料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是这些服装都出自名门,如大家熟知的耐克、阿迪达斯、欧时力、李维斯等等。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的,因此,不管是在学习、生活或是其他方面都难免会出现相互攀比的心理。对于服装的品牌、款式、功能、颜色等,他们会相互评价,甚至相互炫耀,而且大学生在审美、认知方面具有共通性,并且普遍具有模仿和依从心理特性,因此我们往往容易被同化,从而表现出从众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有着较强的个性,崇尚个性自由,注重个性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的意识特别强烈,思想开放活泼浪漫,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服装作为一个人性格、心理的外在表现,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彰显个性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选购服装时,会将自己的个性因素考虑进去,他们忠诚的是自己的个性,而不是某一固定品牌,在作出购买行为时他们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品牌,而是钟爱于那些符合他们个性的服装。他们有着较强的反叛精神,善于挑战传统,逾越规范,表现在服饰审美层面上就是追求新奇刺激的着装,以奇装异服为美为荣,追求独特、创新、强调个性,甚至怪异,以突出个人的价值。款式、色彩夸张,穿金戴银,过分成熟、风尘,“瘦、露、透、短、乱”,独特、扮酷等都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特立独行,标榜自我的一种标志。正是当代大学生的这种追求刺激的心理, 使得一些大学生形成了多元混乱的审美判断,失去了学生味,失去大学生应有的朝气。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着装现象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由着装和妆容引起的校园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一方面,大学生对服饰审美和形象设计的认识存在着误区盲目地模仿。事实上,良好的外在形象,不仅表示着对他人的尊重,也会让自己显得挺拔而自信,会直接影响自己的心情和态度,进而影响到个人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和学习效率。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多数学生以流行作为形象参考的仍然很多。有的非常关心流行动态,有的盲目地追逐世俗化的流行趋势,这使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健康形象的参照。

群体心理与行为

群体心理与行为——面子理论浅谈 金融0905 2303090105 华珊珊 摘要: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群体心理的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在中国,就有着特殊的群体心理。林语堂先生说:“面子是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细腻的标准。面子、命运和人情是统治中国的三女神。”而面子是三个女神中最有力量的一个,中国人的脸面观中所体现出的紧张性可以反映出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类型、价值和现实层面的差异及其变动方向;同时,“脸面”作为涵盖和解释中国人心理和行为的关键性概念是非常精当的。 关键词:群体心理与行为本土化面子脸面观 正文: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所有复杂的管理活动都涉及群体,没有群体成员的协同努力,组织的目标就难以实现。群体心理的显著特征是共有性、界限性和动态性。群体心理对个体具有群体归属感,群体认同感,群体促进和干扰作用。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他们都有认同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也即不否认自己是该群体的成员。他们对自己群体的目标有一致的认识,认同群体的规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觉自愿的行动,并且对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他们都有归属于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也即具有依赖群体的要求。 正是因为群体心理有着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特征,本土化研究得出的一系列中国人独有的群体心理显得更加具有意义。只有将西方心理进行本土契合性研究,才能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之路。而本土化研究最突出的标语是林语堂先生所说的:“面子是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细腻的标准。面子、命运和人情是统治中国的三女神。”自19世纪末,美国传教

人类行为的生物学的分析

学号:1453288 姓名:黄诗惠 学习“人类行为的生物学的分析”的感受: 作为一个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选这门课的时候抱着的是“多了解一下其他医学分科的知识,或许能更好进行本专业的工作”的想法。 上这门课的时候,已经修完了系统解剖以及一些基础的医学专业课。或许医学生听这门课的时候会比别的专业的学生会站在更高的视角,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些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开阔了眼界,这是对准医生的启蒙。 这门课的确让我了解了不少人类行为学的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比如露丝·本尼迪克特的人格分类:酒神型、日神型、伊阿古型。之前我只知道古希腊人根据体液类型对人格分类。还有弗洛伊德的学说,关于人格分析、梦境分析还有性行为的分析,因为我对心理学颇有兴趣,每天都会做各种奇奇怪怪的梦,正在拜读《梦的解析》;更新了一些观念,比如人种的分化;课堂上同学们讲的presentation各式各样,从不同专业的同学们的讨论中,让我明白医学的道路不仅仅是治病救人,还涉及到更宽广的科技领域,说不定有一天人类可以通过编程和工程建设的知识来探索与改造大脑的构造。 褚教授讲课的内容丰富多样,会把原来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理论让同学们不断地进行思考。我原来认为人类可以通过不断地进化和对科技的探索来掌握地球甚至宇宙的发展规律,是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意识到了,即使通过几百万年的进化人类与别的物种表现的有很大的不同,但人类的许多行为仍与一些基本生物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说求偶、攻击性等等,甚至人类一些行为不如一些动物,比如狼群的合作。我们仍未能摆脱作为一种动物的本能,或许说我们永远不会摆脱这些本能。教授在课上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站在心理学、进化论、遗传学、行为比教学甚至宗教、哲学等方面分析。让我知道了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也能藏着深刻的学问。 这学期我还与小组的同学一起做了有关于性心理的presentation,了解了弗洛伊德一些观念。同时通过相关的查找,我还认识到了性心理与人类的行为有很大的关联。一些性心理疾病患者,往往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比如说恋童癖患者,对别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我了解到这有关于基因遗传或是环境影响。认识到了人类一定要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维持最佳的伦理道德。 这是一门令人获益匪浅的课程,它浅显易懂,却又扑朔迷离。人类还有很多行为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索。 选择一种人类行为,试从进化论/比较行为学/行为遗传学/神经生物学角度予以分析,或结合自身经历分析某种(些)行为的深层次原因: ※人类为什么会做梦 入睡后大脑皮层未完全抑制,脑海中出现各种奇幻情景,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进化论: 当遇到一些关键问题时,有些人会选择睡觉,这不仅是为了逃避,最新研究发现,人们确实能够在睡觉的时候解决一些问题。不仅如此,做梦本身也在不断进化,以更好地帮助人们解决清醒时困扰我们的问题。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黛笛儿·芭瑞特表示,梦是视觉化的,常常没有逻辑性,这两点使得梦成为一种富有创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做梦也是一种思考,只是,它同人们眼睛睁开时的思考有点不同。无论我们是在做梦还是睁着双眼,我们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从进化的观点来看,做梦起初可能是为了其他目的,但是,在时间的雕刻下,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