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拓展2 2017上海市生物一模 人体内环境与自稳态

(完整版)拓展2 2017上海市生物一模 人体内环境与自稳态

(完整版)拓展2 2017上海市生物一模 人体内环境与自稳态
(完整版)拓展2 2017上海市生物一模 人体内环境与自稳态

拓展2 内环境与自稳态

第1节

2.(17年长、嘉一模)不能作为组成人体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血浆

B .淋巴液

C .组织液

D .组织细胞

19.(17年杨浦一模)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 .葡萄糖氧化分解

B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C .肝细胞合成载脂蛋白

D .唾液溶菌酶分解口腔中细菌

17.(17年松江一模)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①①①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体液①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 2等物质

B .①内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加

C .①若产生乳酸会引起①、①、①内pH 的剧烈变化

D .①、①、①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

8.(17年静安一模)右图4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蛋白摄入过少,C 液量会增加

B .B 液是血浆,D 液是组织液

C .A 液经血液循环进入结构2内

D .C 液与A 液中物质不能互相交换

12.(17年金山一模)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下图所示的内环境a 、b 、c 、d 的名称分别是( )

A .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血浆

B .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组织液

C .淋巴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

D .组织液、淋巴液、血浆、血浆

17.(17年虹口一模)烧伤、过敏等情况下,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会异常增高,此时不可能发生( )

A .血浆蛋白随液体渗出毛细血管

B .细胞间隙液减少

C .血浆渗透压下降

D .淋巴液增多 第2节

13.(17年长、嘉一模)渴觉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血浆酸碱度降低

B .血浆渗透压降低

C .血浆酸碱度升高

D .血浆渗透压升高

14.(17年崇明一模)大量出汗后仅补充水而不补充NaCl 会造成血液脱水,其原因是( )

a

b c

静脉

心脏

组织细胞

d

静脉点滴

①血浆

②组织液③淋巴液

A .细胞外液电解质流失

B .血浆渗透压下降

C .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D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20.(17年虹口一模)影响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因素有( )

①血浆容量 ①肾小管中物质的量 ①血浆中电解质浓度 ①肾小球的滤过率 A .①① B .①① C .①① D .①①

第3节

12.(17年崇明一模)手背上的血管夏天要比冬天更为明显,这可体现人体为了维持体温恒定而引发( )

A .血管扩张,减少产热

B .血管收缩,增加散热

C .血管扩张,增加散热

D .血管收缩,减少产热

14.(17年虹口一模)如图表示人体发热到降温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 段和cd 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分别是( )

A .血管舒张和血管收缩

B .添加衣服和减少穿着

C .立毛肌舒张和立毛肌收缩

D .寒战和出汗

15.(17年虹口一模)寒冷刺激可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还可使( )

A .副交感神经兴奋

B .肾上腺皮质释放肾上腺素

C .垂体分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

D .甲状腺活动增强

20.(17年金山一模)A 、B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右图所给的模型表示的是( )

A .A—甲状腺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

B .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 .A—皮肤血流量,B—体温

D .A—肾上腺素,B—促肾上腺激素 第4节

18.(17年松江一模)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能导致血糖持续升高

B .糖尿病是由于经常摄入过量的糖引起的

C .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均能降低血糖含量

D .胰岛A 细胞和胰岛B 细胞协同调节血糖平衡

19.(17年闵行一模)如图1表示胰岛素浓度与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之间的关系,图2表示描述某种生命活动的模型。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B

+

A.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导致

曲线甲上升

B.若E为调节中枢,a为血糖浓度下降,

则b、c可分别代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

素分泌增加

C.若E为调节中枢,a为细胞外液渗透

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和产生渴觉

D.曲线甲表示血糖的补充速率,曲线乙表示血糖的消耗速率

第5节

6.(17年松江一模)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一线药,推测其主要作用机理为()

A.升高CM,降低VLDL B.升高VLDL,降低CM

C.升高LDL,降低HDL D.升高HDL,降低LDL

18.(17年虹口一模)如图是四种脂蛋白的密度与形态对比图,图中①、

①、①、①分别是()

A.CM、VLDL、LDL、HDL

B.HDL、LDL、VLDL、CM

C.HDL、VLDL、LDL、CM

D.CM、LDL、VLDL、HDL

第6节

9.(17年崇明一模)下列药物作用效果中不利于降低血压的是()

A.扩张血管B.阻滞交感神经活动C.排盐利尿D.促进肾上腺激素释放19.(17年松江一模)下列关于人体血压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心排血量不变,血管管径变小,则收缩压也会相应升高

B.动脉血压突然降低时,引起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动脉血压回升

C.心舒期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则舒张压降低

D.长期过度紧张,可使大脑心血管中枢平衡失调,导致血压升高

8.(17年金山一模)下列有关血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交感神经兴奋,收缩压降低B.心输出量减小,舒张压升高

C.血管管腔变小,收缩压降低D.血液黏滞度增加,舒张压升高

16.(17年虹口一模)高动脉血压会引起机体的降压反射。下列有关降压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降压反射属于条件反射B.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C.心输出量增加,血压降低D.依靠负反馈调节使血压相对稳定

19.(17年虹口一模)如图是正常人平卧位时不同血管血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各段血管的血压并不相同

B.血压的降低受血管总截面积影响

C.体循环中的微动脉段的血流阻力最大

D.用血压计可以测出各段的血压

(五)(17年长、嘉一模)分析有关人体内环境稳定的资料,回答问题。如图为体温调节机制部分示意图。字母代表器官。(10分)

39.人剧烈运动时体温会升高,此时产热的器官主要是

,散热方式以为主。

40.图中表示肾上腺的是(用字母表示)。F代表

;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

41.每年10月8日是我国的高血压日。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

动脉收缩压高于140mmHg,舒张压持续超过,即

认定为高血压。

42.当人体失血过多,动脉血压突然降低,在这种应急状态下人体出现的反应是。

A.副交感神经兴奋,心排血量增加

B.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

C.交感神经抑制,心排血量增加,血管收缩

D.副交感神经兴奋,血管舒张,血流加快

如表是甲、乙两人的血脂检验报告单中4项检测指标的数据。

项目参考值甲乙

总胆固醇3.60~6.50mmol/L5.707.80

甘油三酯0.45~1.18mmol/L2.6314.65

高密度脂蛋白0.90~1.68mmol/L1.160.85

低密度脂蛋白2.84~4.10mmol/L5.014.02

43.根据表中数据分析,甲可能患血症;乙的总胆固醇高,原因可能是(多选)。

A.甘油三酯含量高B.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低

C.运送胆固醇至肝脏受阻D.运送甘油三酯至血液顺畅

(五)(17年杨浦一模)回答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问题(10分)

42.由图可知,对甲细胞的调节,既可通过神经递质直接进行调节,还可以通过有关激素进行调节,原因是甲细胞表面存在

43.图中A处的信号转换过程为。

44.若甲细胞为下丘脑细胞,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

甲细胞分泌的(填激素)

会(增加/减少),这是一种调节机制。

45.若甲为肝细胞,人体饥饿时图中C端血糖浓度较B

端高,可能的原因是(填

激素)增加,它作用于甲细胞促进分解

和的转化,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

(四)(17年崇明一模)回答下列有关动物体代谢调节与内环境自稳态的问题。(12分)研究发现SORLA是影响脂肪组织代谢平衡的一个蛋白分子,该分子表达过多会改变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导致脂肪细胞脂解活性(脂肪分解的能力)改变。

34.根据测定的SORLA表达量与BMI的关系图17,初步判断SORLA的过度表达会导致脂肪细胞脂解活性。(选填“上升”“不变”“下降”)

35.结合图16,胰岛素在脂肪代谢中所起到的作用是、

研究发现,SORLA能够对胰岛素受体进行标记,防止胰岛素受体进入溶酶体发生降解。

36.溶酶体内能够降解胰岛素受体的有效物质是。

37.下列对SORLA表达异常最终导致体重变化的作用机理解释合理的是(多选)。

A.SORLA表达过量,被溶酶体降解的胰岛素受体减少

图17

图16

B.SORLA表达过量,脂肪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减少

C.胰岛素受体增加,促进更多的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

D.甘油三酯无法运出脂肪细胞,一旦降解异常则易在脂肪细胞内积累

38.研究还发现在正常饮食情况下SORLA表达水平并不会对体重造成影响,只有不健康饮食情况下才会出现不良影响。下列哪些饮食习惯有助于缓解SORLA过度表达引起的症状。(多选)A.低蛋白B.低脂C.低糖D.低盐

(四)(17年闵行一模)回答下列人体稳态调节的问题。(10分)

肝在人体的稳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图6示意肝细胞在稳态调节中的部分功能。

34.若要利用脂肪酸,则其进入葡萄糖氧化分解途径的环节是图1中物质[]。35.图1过程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过程①若不形成尿素,则将发生作用。36.图1中由胰高血糖素促进的过程有(用图中数字序号表示);肝细胞中合成的甘油三酯绝大部分以(填简称)形式通过血液循环运送至脂肪组织细胞中。

人体的排尿是一个复杂的神经调节过程,图7表示尿意的形成及排尿的调控过程。

37.当膀胱充盈时,人产生尿意。根据反射弧有关知识,用恰当文字和图2中的符号,写出尿意产生过程:。38.膀胱的肌肉收缩引起排尿,尿液流经尿道时,刺激尿道使膀胱的肌肉进一步收缩,此过程属于(正/负)反馈调节。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图3示意人体内的某种稳态调节机制。

39.下列关于图3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多选)。

A.图3中细胞C的名称为B淋巴细胞

B.图3中的神经递质、淋巴因子、激素都要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

C.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 细胞的信息交流是通过细胞间的接触实现的

D.A器官某区域因病理损伤后排尿量异常增多,则是因为缺乏ADH,且血压会升高

(二)(17年静安一模)人体内环境自稳态的调控。(22分)

Ⅰ:图14为人体血糖与血脂代谢及其调控简图,图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甲、乙、丙表示各类脂蛋白或相关结构,字母表示物质。

25.图中的“中枢”是指位于的糖中枢;激素a是;

26.乙是脂蛋白;C是。

27.过程①至①中,激素a能促进的过程有。

28.属于肝脏解毒作用的生理过程编号是。

29.低血糖时,胰岛a细胞可以通过过程①和①获得两种刺激信号,其中①的信号刺激相对优势是。

30.下列有关导致人的血脂浓度升高原因叙述,正确的有(多选)

A.蛋白质合成或摄入量过少B.组织细胞脂质利用率过高

C.结构乙含量高D.结构丙含量高

Ⅱ:

图15

为人

体血

压调

控机

制,

图中数字表示神经或激素的调控过程,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影响血压的三项主要因素。

31.图中血容量与A、B、C分别代表影响血压的四大主要因素,其中C是;

过程①通过作用提高血容量。

32.图中有可能是交感神经调控的编号有。

33.环境温度过低时,图中还能与甲状腺素协同参与体温调控的激素是。

34.对高血压患者而言,高盐、高脂饮食会加重病情,这主要是因为

Ⅲ:下图表示神经系统信息传及其测量,其中图16是神经电位测量装置图,图17表示刺激神经纤维某处后记录到的电位波形变化。

35.图16装置的X、Y电极中,能记录到图17电位变化的电极是(填X或Y或不确定)。36.图17中A、B、C为电位变化的三个波段,其中钠离子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的过程发生在段。

37.若某同学将装置的X电极也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图18所示),再在离X、Y电极距离相等的中间点Z处加一个适当刺激,结果电压计记录到的电位变化如下图19,出现该电位变化的原因是。

(四)(17年虹口一模)回答有关血糖和血脂代谢问题。(8分)

妊娠糖尿病(GDM)是指孕妇在妊娠期发生的糖代谢异常,其对孕妇、胎儿等产生许多不良影响。为更深入研究GDM,现通过高脂高糖喂养方法建立一种与人类妊娠糖尿病相似的妊娠糖尿病小鼠模型。

本实验通过给予小鼠特定的高脂高糖饲料,引起妊娠期肥胖的同时引发GDM。饲料中的脂肪以猪油为主,猪油是一种饱和脂肪酸甘油三酯。

35.甘油三酯被小鼠摄入体内后,以哪种形式的脂蛋白在血液中运输?。

36.下列对诱导小鼠肥胖过程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高热量食物的过多摄入增加了体内脂肪的堆积

B.甘油三酯被吸收和储存后不能被氧化分解

C.血液中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加

D.高糖高脂的摄入使胰岛素分泌增加

在孕期18天,测定GDM小鼠(高脂高糖饮食孕鼠)、普通饮食孕鼠(NP)、普通饮食未孕鼠(NV)和高脂高糖饮食未孕鼠(HV)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数据见图。其中,胰岛素抵抗指数越高,表明组织细胞对胰岛素越不敏感、胰岛素抵抗越强。

37.从病因分析,GDM属于型糖尿病。

38.如图,下列关于GDM小鼠的体内物质代谢,分析正确的是(多选)。

A.更多非糖类物质转变为葡萄糖B.胰岛B细胞已不再分泌胰岛素

C.血糖水平的上升是由于胰岛素的缺乏D.葡萄糖合成为糖原的过程减弱

39.同时测定小鼠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发现GDM小鼠的游离脂肪酸水平随着糖代谢异常程度加重而提高,与其它小鼠形成显著差异。对此现象做出分析:

(六)(17年虹口一模)回答有关水和电解质平衡的问题。(10分)

如图是钠离子在肾小管的重吸收示意图,其中,钠离子进入管壁细胞的过程与葡萄糖的转运同向同步进行。已知钠离子在滤液中的浓度和血浆中的浓度基本相等,约为153mEq/L,而在肾小管细胞内液中仅有10mEq/L。

43.图中,肾小管管腔中的滤液直接来源于。

A.血浆B.组织液C.淋巴液D.尿液

44.图中,钠离子从管腔进入管壁细胞、从管壁细胞进入细胞间隙的方式依次是和。

45.下列准确表示钠离子在肾小管重吸收过程的是。

A.管腔中的钠离子→ 管壁细胞中的钠离子

B.管壁中的钠离子→ 细胞间隙中的钠离子

C.管腔中的钠离子→ 管壁细胞中的钠离子→ 细胞间隙中的钠离子

D.管腔中的钠离子→ 管壁细胞中的钠离子→ 细胞间隙中的钠离子→ 血管中的钠

46.随着钠离子、葡萄糖、氨基酸等进入细胞间隙的量增多,使得细胞间隙的液体渗透压;此时促进水分从(单选)。

A.管壁细胞→ 细胞间隙B.细胞间隙→ 管壁细胞

C.管壁细胞→ 管腔D.血管→ 细胞间隙

47.通常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尿液中的Na+比正常人高,据图分析原因。

(三)(17年金山一模)人体代谢。(8分)

在人体内,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不同的组织器官之间可以传递能源物质、中间产物和代谢废物等。如下图为肝脏和肌肉细胞之间通过血液循环的部分物质联系,字母表示物质,数字表示过程,甲、乙表示两种器官的细胞。

29.图中代表肌肉细胞的是。胰岛素对过程①、①的作用效应分别是。

30.物质A是,其生理作用是。31.过程①称为;过程①的另外一个产物G是,它变成尿素后随血液运输到肾脏处形成尿液并排出体外。

32.人体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会产生大量乳酸。甲器官能对乙器官释放的乳酸进行重新利用,其生理意义是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题精选(含答案)

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②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③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 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③血糖含量过高④淋巴循环受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C.HCO3-、HPO42-等离子参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D.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4.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主要调节作用的系统是()A.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5.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在下列的各种变化中,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①抗体与抗原结合②消化道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③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④尿素的生成 ⑤胰高血糖素的合成⑥乳酸与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⑥ 6.下表表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叙述不正确的()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7.下图为人体部分内环境模式图,其中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与该图有关的正确叙 述是() A.3和5中都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B.2处的O2到达4内参与生理活动需要经过5层生物膜 C.3和5可以相互渗透 D.直接调节3中血糖平衡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8.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②可以进入A、C、D B.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②

高中生物补习班 周末拓展提高

杨浦新王牌 生物进化专题课 1. 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2. 油菜物种甲(2n=20),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3. 下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 /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 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 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 4. 世界上已经发现了对现有抗生素都具抗药性的“超级病菌”,人类健康面临新的威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能够导致“超级病菌”的产生 B.杀死体内所有细菌是防治疾病最有效的办法 C.使用抗生素会导致抗药性病菌数量逐渐减少 D.一次性注射抗体可使从获得终生免疫力 5. 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F1中A 基因的频率和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A.30%,21%B.30%,42% C.70%,21% D.70%,42% 6. 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一章 高中生物必修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下列关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淋巴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2.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 。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代谢过程中的生化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 B.肝脏细胞和肾脏细胞都生活在组织液中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淋巴中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消化液 4.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质量分数为%的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A.提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抑制尿液的形成 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 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5.右上图是人运动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BC段变化的原因是()

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B.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 C.乳酸与碳酸钠反应被消耗掉了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6.下列关于细胞外液理化特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主要方面 B.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K+ 7.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O2

(完整版)人教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测试题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测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生物是 A.家兔 B.鱼类 C.鸟类 D.草履虫 2.细胞内液是指 A.人体内全部液体B.人体细胞内的液体 C.人体循环系统内的液体D.人体细胞外的液体 3.人体的内环境是一个液体环境,但不包括下列哪种液体 A.细胞液B.血浆C.组织液D.淋巴 4.毛细淋巴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这层细胞所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淋巴B.组织液C.血浆D.淋巴和组织液 5.人体的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葡萄糖 A.血浆B.淋巴C.食糜D.组织液. 6.在高等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正确关系是 7.在正常情况下,从毛细血管滤出的液体a,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液体b和进入毛细淋巴管的液体c之间的关系是 A.a=b B.a=b+c C.a=c D.a>b+c 8.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B.牛奶喝进胃中 C.注射胰岛素D.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中 9.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10.一金鱼缸中有正常生长的金鱼藻、小鱼,现将金鱼缸密闭,通入适量的C18O2,—段时间后在小鱼体内存在放射性18O的部位有 ①肺②血浆③组织细胞基质④组织蛋白⑤脂肪组织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⑤ 11.体内细胞外液的流动方向是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B.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C.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D.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12.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是由循环系统运到 A.泌尿系统 B.泌尿、消化系统 C.泌尿、消化、呼吸系统 D.泌尿、呼吸系统和皮肤 13.直接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系统是 A.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 B.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这一章是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第一章,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为本模块的后续学习做铺垫。 2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性质,理解稳态意义,知道过敏水肿等现象的根本原因。 (2)能力方面: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价值观方面:通过组织水肿现象的学习使学生感悟稳态与健康的关系,体验学习生物知识的好处。 3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二学生分析 本章内容所面对的是高二学生,通过高中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素养,积累了一些生物学基本知识,不过本章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计的解释、资料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章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和草履虫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内环境概念。进而引入新课。 2 图文研习,讲授新课 根据《红楼梦》中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引出体液概念,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信息,明白不论女人还是男人,老人还是孩子其实都是水做的。 由课本图1-1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总结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而可引导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境,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等,然后提出问题:劳动后为什么会磨出水泡?让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总结。 通过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提出问题: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什么不同?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根据课本第四页资料分析,以血浆的化学组成为例让学生来归纳总结内环境的成分。以内环境中一些钠离子和氯离子为例,讲授内环境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让学生讨论课本上的问题: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是必须使用生理盐水?进而讲解稳态的重要性。

精选-沪科版生物高中拓展型课程1.3《培养基的配制(实验)》练习题无答案

培养基的配制——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与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固体培养基中不含水,液体培养基中含水 B. 接种前需对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实验操作者的双手等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 C. 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过程包括培养基的配制和纯化大肠杆菌两个阶段 D. 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时,尿素是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和碳源 2.已知某种细菌以CO2为唯一碳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可推测该细菌的代谢类型为自养需氧型 B. 无机盐是该细菌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C. 培养过程中碳源同时充当该细菌的能源物质 D. 培养该细菌的培养基中无需添加氮源 3.关于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将称好的牛肉膏连同称量纸一同放入烧杯溶解 ②等培养基冷却40℃左右时进行倒平板 ③待平板冷却凝固5?10分钟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 ④操作顺序为计算、称量、溶化、倒平板、灭菌 ⑤牛肉膏和蛋白胨都能提供碳源、氮源、磷酸盐、维生素 A. ①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④⑤ 4.做“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实验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任何培养基都必须含有碳源、氮源、水、无机盐 B. 倒平板时,应将打开的皿盖放到一边,以免培养基溅到皿盖上 C. 为了防止污染,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后应趁热快速挑取菌落 D. 用记号笔标记培养皿中菌落时,应标记在皿底上 5.下列关于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平板划线法是在培养基上连续划线以纯化菌种的接种方法 B. 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 C. 培养硝化细菌可不用在培养基中加有机碳源 D. 培养乳酸菌时需要提供无氧条件 6.关于培养基的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要筛选目的菌株必须使用固体培养基 B. 液体培养基与固体培养基在培养基配方上没有区别 C. 纯化目的菌种需到得到单菌落,只能使用固体培养基 D. 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可用于尿素分解菌的筛选 7.下列有关细菌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琼脂固体培养基上长出的单个菌落含有多种细菌 B. 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抑制真菌而促进细菌生长 C. 向液体培养基中通入氧气能促进破伤风杆菌的生长 D. 用固体培养基可对微生物进行分离 8.下列关于微生物营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同一种物质不可能既做碳源又做氮源 B. 除水以外的无机物仅提供无机盐 C. 凡是碳源都能提供能量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 稳态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本模块为《稳态与环境》,因此,应该让学生开始本模块的学习时,就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本章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能力方面 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 (一)教学内容的特点 本章内容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本章题图由3张图片组成: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巡逻、工人在炼钢炉前工作、抗洪战士在补充营养物质和水分。章引言则就这3

种场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内环境"的概念比较抽象,教材这 样做,是从宏观方面引入,从外在现象入手,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压图诗是本章的点睛之笔,具有统领全章内容的功能。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定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 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还包括本章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的组成、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等。教材第2章还要继续 阐释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在这部分内容的最后,教材以在内环 境中体内细胞能正常地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 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资料分析所提供 的`材料,比学生在初中曾经学过的相关内容更为详细。资料内容不 要求学生记忆,而是供学生分析细胞外液有哪些主要成分时参考。教 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 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 要方面。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并且用旁栏 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教材用" 学科交叉"栏目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化学知识;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 好理解,教材仅用一句话来介绍。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 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 质交换的内容,则比较复杂。教材在此处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初中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思考与讨论"得到答案。本节 教材正文之后,还安排了与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有关 的技能训练,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既练习、领悟构建模型的方法,又 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内环境的动态 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问

高考生物【25】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真题)及答案

高考生物【25】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真题)及答案 第7单元第25讲 1.(2018·海南高考)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抗体B.糖原 C.胰岛素D.氨基酸 解析:选B 糖原在肝细胞和肌细胞中合成,不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B正确。 2.(2018·上海高考)如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 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解析:选D 图中X是组织液,Y是血浆,Z是淋巴。若饮食过咸,Na+进入血浆,会使血浆的渗透压升高,A项正确;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淋巴进入血浆,B项正确;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组织液,会使组织液pH降低,C项正确;内环境的稳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络,D项错误。 3.(2018·四川高考)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解析:选A 钠离子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因素,钾离子是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因素,所以剧烈运动后,大量失去钠离子,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血浆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大量乳酸进入之后,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作用,血浆仍保持弱碱性;胰高血糖素不能促进肌糖原分解;剧烈运动后产生大量的CO2,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4.(2018·江苏高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解析:选D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是在细胞外液中进行的,A项正确;细胞代谢所产生的CO2、尿素等终产物需经内环境再由相应器官排出体外,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即组织液,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B项正确;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的关系为血浆组织液―→淋巴,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程纲要教学内容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 程纲要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程纲要 目录 第一部分课程简介(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理念 三、设计思想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第四部分编写原则 一、构建数科书框架的原则 二、选择教材编写材料的原则 三、内容呈现和加工的原则 第五部分实施建议 一、数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及学分认定方法 三、课时安排建议 第六部分实施条件 第一部分课程简介(前言) 一、课程性质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基于浙江省高中生物必修课程教学的实际,在高中生物必修相关

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集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通过本 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实验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今后从 事生物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理念 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 验研究过程,从而提升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和实 践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现代生物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教学引导学生的未来专业 和职业选择的重要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选修课程框 架》,在高中生物必修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包括“基础实验方法”、“数据分 析与统计”及“科学研究”三部分内容,其中“基础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与统计”注重

实验基础知识的系统整理和拓展,“科学研究”整合了大量的操作性实践内容,注重学生动 手实践操作,期望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验实践,而通过实验实践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能依 据假设或实验目的正确选择实验材料和检测方法,具有完成探究实验的基本实验思想。具备 记录、处理、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得出 结论等生物学研究的方法,提升创新能力。运用文献和网络等资源指导和评价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及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异常实验结果的产生原因,学会用基本理论及其基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领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升实践能力。在小组合作、互助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同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学会撰写实验报告和科学小论文。 课程的具体目标如下: 1.正确使用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用具,独立完成实验,具备生物学实验的基本 操作技能;认同安全使用实验器具和实验药品的重要性,养成自我保护意识;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体液: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分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内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c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注意: (1)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人的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故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内环境,而是外界液体。 (3)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4)血液中的物质不一定是内环境成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但血液中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不同体细胞所处内环境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渗透压:分为离子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3)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 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 ①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②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过少) ③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6、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 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 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高中生物拓展训练(五)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生物拓展训练(五)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是真核生物细胞增殖的方式。有丝分裂主要发生在生物生长发育阶段,产生的是体细胞,减数分裂一般发生在生物进行有性生殖时,产生的是有性生殖细胞。分析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的差异,是学好这部分知识的关键,也是理解生物遗传变异的基础。掌握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以及细胞数目与种类的变化规律是深刻理解这部分知识的重要途径,辨别各种图形与曲线并熟练掌握,是学好这部分内容的基本方法。 1.(96上海)雌蛙的卵巢中有初级卵母细胞6000个,从理论上计算,经减数分裂所生成的卵细胞和极体数分别是 A.6000和6000 B.6000和18000 C.6000和24000 D.12000和12000 2.下图表示发生在某动物精巢内形成精子的过程中,每个细胞中(不考虑细胞质DNA分子数量的变化)。下列各项对本图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A. a~e表示初级精母细胞,f~g表示精子细胞变形成精子 B.b点表示初级精母细胞形成,g点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 C.d~e过程同源染色体分离,e~f过程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e点表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f点表示减数分裂结束 3.下图中(一)代表某生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图中(二);哪个图不可能是这种生物所产生的配子4.右图所示为某动物卵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情况,该卵原细胞经减分裂产生3个极体和1个 A.2、4 B.1、3 C.1、3或2、4 D.l、4或2、3 5.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四分体是指 A 细胞中的四对染色体 B 细胞内有四个DNA分子 C 细胞内有四个染色单体 D 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有四条染色单体6.下列细胞时期中一定具有染色单体的是 A 联会 B 卵细胞 C 精原细胞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第一章_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练习题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2. 右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 分的液体增多? A.① B.② C.③ D.④ 3.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 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老年人骨质疏松病 4.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5.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通过人体自身调节实现 B.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C.包括pH的调节,血糖的调节 D.体温的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A.温度 B.酶 C.pH值 D.渗透压 7.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能渗出毛细淋巴管壁成为组织液8.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①细胞内液②血浆③淋巴④组织液⑤消化液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血浆、体液、体液 B.血液、体液、淋巴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10.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11.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 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练习题

第23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A组基础题组 考点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 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 B.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C.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 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2.(2018山东青岛期初调研)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和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性激素、抗体和淀粉酶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时,体温就可以维持正常 C.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的含量会升高 D.浆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进入宿主细胞发挥作用 3.(2018河北武邑中学三调)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其稳态的调节机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麦芽糖属于小分子物质,可存在于该“媒介”中 B.该“媒介”的稳态包含理化性质和成分的动态平衡 C.调节该“媒介”稳态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 D.该“媒介”pH的稳定与C O32-和HP O42-等离子有关 4.(2018山东淄博一中期中)人体稳态的维持是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乳酸会使细胞外液的pH显著降低 B.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C.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细胞外液中K+和C1-的浓度 D.人体处于稳态时,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稳定不变 考点二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 5.(2017课标全国Ⅲ)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内环境的组成 ①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组织液(细胞间隙液)、淋巴等体液 ②三种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

注:【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组织液液只能单向渗透到淋巴管内】 ③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 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二、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无机盐浓度)在37度时约为770kpm,相当于生理盐渗透压(2)酸碱度 ①、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②、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3)温度(37℃,波动一般不超过1℃) 三、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①代谢活动均在细胞中进行,故细胞中CO2浓度最高 ②直接与内环境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四个(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循环系统),器官有一个(皮肤) 四、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2、稳态的调节:神经 ----- 体液 --- 免疫共同调节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体内液体≠内环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 细胞名称所生活的内环境 组织细胞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血浆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组织液 【组织水肿】 (1)组织水肿:是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液浓度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引起的水肿现象。 (2)组织水肿的原因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程纲要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程纲要 目录 第一部分课程简介(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理念 三、设计思想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第四部分编写原则 一、构建数科书框架的原则 二、选择教材编写材料的原则 三、内容呈现和加工的原则 第五部分实施建议 一、数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及学分认定方法 三、课时安排建议 第六部分实施条件 第一部分课程简介(前言) 一、课程性质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基于浙江省高中生物必修课程教学的实际,在高中生物必修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集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实验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今后从事生物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理念 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研究过程,从而提升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现代生物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教学引导学生的未来专业和职业选择的重要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选修课程框架》,在高中生物必修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包括“基础实验方法”、“数据分析与统计”及“科学研究”三部分内容,其中“基础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与统计”注重实验基础知识的系统整理和拓展,“科学研究”整合了大量的操作性实践内容,注重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期望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验实践,而通过实验实践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能依据假设或实验目的正确选择实验材料和检测方法,具有完成探究实验的基本实验思想。具备记录、处理、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得出结论等生物学研究的方法,提升创新能力。运用文献和网络等资源指导和评价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及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异常实验结果的产生原因,学会用基本理论及其基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领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升实践能力。在小组合作、互助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同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学会撰写实验报告和科学小论文。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图文稿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扫描高考】 本节知识点主要有内环境的组成及各组分间的相互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细胞内环境的局部模式图、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图是常用的命题素材,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一些和内环境与稳态相关的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特性,理解稳态意义。 2、能力目标: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设计实验能力 3、a)以自己为例,认识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b)通过对内环境与新陈代谢关系的分析,逐步树立科学保健的生活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落实方案: 1、以人体为例,首先阐明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精讲典型实例——缓仲物质对pH的调节过程,说明pH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3、结合新陈代谢的过程与实例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突破策略: 1、理解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人体内血液的PH调节过程,使学生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本原理。 3、配合典型题例加深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预习。列出预习提纲,寻找相关疑点。 2.指导学生思考。根据预习情况对提出的疑点寻找思考线索。 3.指导学生归纳。通过运用实例分析,图解说明、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最终引导学生归纳出核心内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本节学习内容。 2、学生预习并思考: A、内环境:体液的概念及组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并用图形描述。 B、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 概念: ---------------------------------- 。 血液PH维持正常值: ----------

对高中生物必修1中拓展题答案的补充

对高中生物必修1中拓展题答案的补充 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符凯 摘要本文就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高中生物必修1中出现的关于“人造生命”、“核酸保健品”和“吸烟与肺癌”的拓展题的背景材料作了论述,作为对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答案的补充。 关键词必修1 拓展题背景材料 在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以下提及的教材均指此教材)中,编者在每节后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训练题,其中的拓展题“有一定难度,既有思维拓展,也有知识应用,还有某些科学技能的训练”[1]。这些题目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都有很大的帮助。但遗憾的是,与教材配套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以下提及的教参均指此书)对一些拓展题给出的答案有的过于简单、模糊,有的仅仅给出了一点提示,还有的就干脆未给出答案。给教师的备课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都带来一定困难。笔者现将部分拓展题的一些背景资料整理出来,作为对教参答案的一个补充。 1.关于“人造生命”的拓展题 1.1 原题再现: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否就是人工制造了生命? [2] 1.2 教参答案:不是。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因此,尽管人工合成了脊髓灰质炎病毒,但不意味着人工制造了生命。 1.3 背景资料: 1.3.1 什么是生命?对于生命的定义,科学家们各有不同的解释,但他们都认为生命至少应该具备三个基本特征:承载容器、新陈代谢和复制繁殖能力。承载容器,像细胞的细胞膜;新陈代谢把基本的营养物质转化成细胞成分;基因能够传给后代或随环境变化的复制细胞的化学指令。

1.3.2 病毒是不是生命?虽然人教版教材中认为细胞是生命系统中最微小的结构层次,因而病毒不是生命,但在科学界这是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病毒不同于其它的微生物,它们不能在一定的化学溶液中繁殖,只能在有特殊的活细胞或宿主机体存在的情况下繁殖。病毒的复制只有在活细胞内,利用细胞的内环境才能实现。“因此建议把病毒看成是生命系统某些环节的‘自然外逸’,在它离开细胞时也就同时失去了它的生命属性,只有当它再回归到这个系统中来的时候,它才又纳入到生命的行列。”[3] 1.3.3 人造生命与克隆一样吗?克隆是利用现有遗传信息“复制”生命,而人造生命则是利用核苷等组成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要素创造新生命。显而易见,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1.3.4 人造生命有哪些最新进展?如果说“人造病毒”是人造生命存在争议的话,那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的实验则已无限接近真正的人造生命了。2007年10月6日,文特尔宣布,他的研究小组用化学物质在实验室中合成了由381个基因、58万个碱基对组成的人造染色体,并将其植入细菌生殖支原体的外壳中,在这些基因的控制下,新细菌能摄食、代谢和繁殖,已经具备了生命的三个基本特征,堪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造生命”。也就是说,在教材P12页《科学前沿》中介绍的“人工组装细胞”的设想已经成为现实。 1.3.5 人造生命的出现有什么积极意义?首先是应对能源危机和解决环境问题,这也是该研究的最初目的。其次,在基因诊断方面,能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生命的组成元素,从源头封杀困惑我们人类的多种遗传疾病;能够定制细胞,替换自体受损的器官;能够造出高效精准的细胞生物,将药物直接送达病灶。 1.4 小结:“人工合成的病毒是不是意味着人工合成了生命”在科学界有一定争议,但“人工组装细胞”实验的成功已经使人们人工合成生命的梦想变成现实。 2. 关于“核酸保健品”的拓展题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总括必修一、二,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将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认识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先看几幅图引入第一章内容。

2009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 在界江哨位上站岗执勤。当日,地处中俄 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达到零下三十 五、六度。 2004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 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内的温度高 达1600℃,炉前起码超过100℃。 1.无论是在冰天雪地的边防线上巡逻的战 士,还是在炼钢炉前挥汗如雨的工人,体 温都是37℃左右,这是为什么? 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及时补充含 盐的水(比如喝电解质饮料),这又是为 什么? 问题导入: 1.人体的体温不论外界环境是什么样,正常情况是多少? 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补充什么?为什么? 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 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