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学案例题

财政学案例题

财政学案例题
财政学案例题

案例1

“白色恐怖”为何依旧绿色餐具赔钱

“我们的环保产品从一开始就注定卖不出去,巨额的亏损压负下,我们不得不另找出路。”望着办公室外3万多个平方的厂房,佛山绿洲纸模包装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棉森沉重地对记者说。现在,他以整个“佛山绿洲”入股了被广东韶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广东绿洲纸模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自1995年国家宣战“白色污染”,以纸质用品取代发泡塑料餐具以来,先后有100多家企业投入人力和资金转向环保餐具的研究与开发。专业从事一次性纸浆模塑制品的生产、销售的佛山绿洲公司成立于1998年,第一期总投资达5000万元,年生产能力1.28亿只,现日产量为40万只。但几年来,发泡餐具仍然大行其道,在白色的“汪洋大海”中,环保餐具的第一批淘金者们不是仆然倒地就是只剩下苦苦挣扎的份儿。比较而言,“佛山绿洲”还是其中支撑较久的。

在生产成本上,环保餐具竞争劣势相当明显。一吨塑料和一吨纸浆板材的价格分别是1.2万元和1.3万元,但制成产品后,价格却相差5倍左右。其原因在于材料的利用率上,后者的成本要高几倍。在生产工艺上,前者技术已经成熟,后者则要经过打浆、成型、消毒和包装等6道程序,成本便居高不下。

“环保餐具产业是一项微利产业,规模经济将是我们采用的杀手锏。”广东“绿洲”将在原“佛山绿洲”的基础上新建生产线,第一步目标是形成每年3亿标件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7300万元。我国市场的一次性餐具需求量在每年100亿只以上。韶能集团的另一负责人透露了他的隐忧,“发泡餐具一日不从生产源头上禁止,环保替代品的生产发展就一日不成规模。”

发泡餐具公司不理解。“我的产品不降解,它也不降解,为什么它能用,我的就不能用?”深圳德丰盛有限公司日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200万只,投资总额是3500万元,去年销售额是4400万元。可是,慑于禁白令的威力,与德丰盛合作了5年的零售商“沃尔玛”日前转用了其他产品,仅此一项“德丰盛”每月将损失几十万元。其总经理姚佩佩女士注意到,替代他们的产品是CT产品(聚炳烯与滑石粉的复合环保产品)。目前CT产品还没有列入我国一次性可降解餐盒餐具能用技术条件的检验目录中。德丰盛和另外13家发泡餐具生产企业甚至联名斥责,数次发布大幅广告表达对禁白令的不解.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年11月发布了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通用技术条件的国家标准,目前已有不少企业的产品已达标,可是,市场上尚未找到不含化工材料而性能、卫生指标又较高的环保餐具;不少产品不过是往聚丙乙烯里混合了改性淀粉等,不可能完全降解。

此外替代品普遍成本过高,生产数量有限,能否满足市场需求、市场是否接受都是未知数。“真正的环保是要鼓励少用、重复使用,而不是替代使用。”姚女士举上海为例,上海的管理原则是:“源头控制、回收利用、逐步禁止、鼓励替代”。工厂每月按照生产量或者销售量交纳回收处置费购买“回收标识”,这个标识贴在发泡餐具上犹如有了“准生证”。政府则将收费用于回收、运输、清洗、再利用等善后工作上。目前深圳市面上一次性发泡胶餐具销售量每天有336万只,以此计算,深圳每天大约需要10万元回收费用,姚女士认为这个数目用于回收应该够了,企业也愿意承担这项费用,但是却不得其门。

离不开政策和消费者。后来,在京城发生的一场激烈争论却将姚女士们的“反弹”升级。一个发泡餐具污染治理研讨会在京召开。但会议似乎一开始就走了调,

整个会议的主题变成了“发泡餐具究竟有无毒性”的辩论,部分塑料专家和北京市消协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

参加研讨会的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夏青一语道破这场有毒无毒之争的玄机。他说,恰恰是因为国家经贸委关于2000年底禁止发泡塑料餐具的6号令迟迟没有落实,才使很多单位和企业认为政策有可能松动,或对某些地区网开一面。他认为,有关部门应尽快作出战略决策。

国家经贸委一位负责人则称,有关部门正在制订落实全面禁止生产销售一次性发泡餐具的方案。但该负责人强调,表面上看,6号令的进一步严格执行对新型环保餐具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新型环保餐具由于自身技术支持没跟上,成本高,现在的市场占有率并不是很好。所以新型环保餐具的生产厂家不能过分依赖政府政策,因为如果这些新型企业不能从质量、价格等各方面符合消费者的要求,国家也很难有进一步的政策支持。

讨论题目

1、对生产纸质环保餐具的厂家予以财政补贴或免税能否有效?

2、国家经贸委的“禁白令”未能及时出台,使环保餐具受到强烈挑战,反映了什么问题?

3、通过本案例也可以看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有待理顺,对此你有何建议?

案例2

为什么黄海的黄鱼和太湖的银鱼越来越少

生长在黄海中的黄鱼以其肉嫩味美而闻名于世,但市面上越来越少、越来越贵;无锡太湖的银鱼也是一道美味佳肴,但餐桌上越来越难见其“身影”。究其原

因,那就是人们无节制地滥捕。那么,为什么人们不在自己的鱼塘里滥捕,而在黄海与太湖中滥捕呢?这显然与黄海、太湖的产权特征有关。

为了解释清楚产权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关系,需要首先区分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不同特征。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消费和区别消费的可能性,这意味着当某人购入特定的物品进行消费时,就已经排除了他人购买和消费该物品的可能性。相反,如果某种产品在消费上不具有排他性,而且收费存在困难,则它就属于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可以向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提供外部正效应,其最典型的例子是路灯。对于一定数量的路灯,社会上每个人都是潜在消费者,任何人对路灯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人同等数量的消费。于是,大家都希望别人提供公共产品,自己免费享用。免费搭车问题的存在,使得没人愿意提供公共产品,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草地上放牧过多奶牛”就是由外部正效应引起市场失灵的一个典型案例。假定某个村子有一块归全体村民共有的草地,村民在这块草地上放牛是免费并且无限制的,那么为村民共有的草地就具有以下产权特征:一是所有权的不可分性,即草地归全体村民所有,但每个村民不能声明自己对草地拥有所有权;二是使用权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限制其他人进入草地放牧;三是存在外部效应,即草地上的草是稀缺资源,某一村民多放奶牛,就意味着对其他村民利益造成损害,因为其他村民养的奶牛吃的草少了;四是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即除非所有村民一致同意,否则任何村民都不能转让其在草地上的权利。

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村民有自由放牧奶牛的机会时,那么只要一头奶牛的产出大于这头牛的成本,放牧这头牛就是有利可图的。只有当利润降至零时,村民才会停止在草地上增加放牧。但单个村民在决策时忽视了他放牧行为的社会

成本,即他多放奶牛将使其他奶牛的奶产量下降。当个别村民增加放牧的损人利己行为得不到制止时,其他村民也会选择增加放牧数量,其后果必然导致在草地上放牧过多的奶牛,最终把草场彻底地破坏掉。黄海的黄鱼和太湖的银鱼越来越少的原因就在于此。

由此可知,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一旦产权的归属不明确,就会出现“搭便车”问题,即行为人不愿主动为公共产品付费,总想让别人提供公共产品,然后自己免费享用。这样,就不可能生产出最优数量的公共产品。

那么,如何解决因外部性导致对稀缺资源的过度使用呢?过去的福利主义经济学沿袭庇古传统,主张引入政府干预力量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如既可以通过政府定价等方式直接指令生产者提供最优的产量组合,也可以通过征税或提供补贴等方式使生产或消费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一致。但是,以科斯为代表的交易费用学派对这种方法提出了质疑,认为通过产权的界定可以更有效率地解决市场失灵。他们认为,在对产权充分界定并加以实施的条件下,私人之间所达成的自愿协议可以使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一致,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当然,产权的界定可以是多样化的。在上述过度放牧的案例中,一种可能是,所有村民达成一致协议,以集体产权取代公共产权。一旦建立了集体产权,村民委员会便可以利用民主表决程序决定草地上放牧奶牛的总规模和每户农户可以放牧奶牛的数量,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另一种可能是,把草地明确地界定给自然人。只要产权具有排他性,就势必会出现某些产权的让渡,而且在众多的竞争者中,它必然转让给出价最高者,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讨论题目:

1、解决因外部性导致对稀缺资源的过度使用,你同意庇古的主张还是科斯的主张?

2、为什么黄海的黄鱼和太湖的银鱼越来越少?请用财政学原理予以解释。

3、如何在黄海与太湖中的鱼不再被滥捕呢?

案例3

行政成本高出世界水平25% 委员疾呼“精官简政”

“我们的民官比已经高达26:1,令人担忧”,在分析其中原因时,任玉岭委员说:“一是干部提拔过快、过宽造成的。二是各级领导干部换得太快。我曾工作的某城市,5年换了5个书记、4个市长,新的书记上任后,便更换一批新领导。新官上来了,老的官又不能退休。精官方能简政,简政必须精官。”姜笑琴委员认为:“我国的行政成本不但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5%。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不仅加大了财政负担,而且挤占了教科文卫、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金,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现有体制下,干部提拔的驱动力非常强,而约束力不足。有的干部为了提拔,不惜花公款买学历、制造虚假政绩。在这种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体制下,机关中沉淀了一批‘只谋官,不谋事’的庸员。更为严重的是,庸官误事,加大了发展成本。”姜笑琴委员说。

讨论题目:

1.分析我国行政成本过高的原因。

2.如何改革我国的行政成本?

3.对于精官简政,你有什么高招?

4.你认为结构臃肿和膨胀的原因有哪些?

5.从财政的角度,分析我国官民比背后存在的问题。

案例4

官员不妨都来坐“公务巴士”

“廊坊公务员到省城办公不坐小车坐班车/公务巴士4年省下2600万元”。想象中的“公务巴士”,奔驰在自廊坊至石家庄的路上,应是一道新景观、好风景吧。

最明显不过的“好”,就好在“省”字上。4年省下了2600万元,不是一个小数呵。经济、社会发展了,交往、出行自是题中应有之义。“上世纪90年代以来,廊坊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机关单位与省会石家庄的交往非常频繁,平均每天有20辆小车来往于两市之间”。车多了,就很有账可算了。“小车往返,不算折旧费,每辆车需要燃油80升,费用约240元,高速路收费160元,再加司机吃住,费用可观”。而改乘“公务巴士”,则无疑大为节省。市直机关公务员到省会办事可集中坐这周一到周五每天都准时往返的公务车,来回收费只有90元,而且车上还提供电视、报纸、热水等服务。一句话,我们一直号召的“高效政府”在这里得到了体现:不仅办事效率高了,而且节省了,效益也高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公务巴士”是道好风景。不仅如此,改小车为公务班车,还凸现了机关改变作风的努力。毋庸讳言,这些年有些官员、干部,乃至机关普通公务员,办

事的“谱”越来越大,“牛”得厉害,而说穿了,不少都是“花架子”,是日益滋长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动辄要“条件”,有时竟没个小车就办不了事,就不办事。这一点,同浪费一样,也是不正之风,也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因而,从这个意义上看,“公务巴士”又是一道好风景。有条件的地方不妨一学,有条件的官员、公务员不妨都来坐“公务巴士”。各地都来借鉴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利国利民的好风景,就会连缀成为一道道人民群众认可称道的靓丽的风景线!

讨论题目:

1.你认为廊坊实行公务巴士有哪些好处?是否值得在全国推广?

2.它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3.你认为“高效政府”“效能风暴”还可以在哪些地方体现?

案例5

“会议式生存”背离“节约型社会”

我们经常遭遇低效无益的会议,会议本身越来越成了成本高昂而效率低下的行为。若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其中相当大的比重可以归纳为无谓损失。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提供的“会议的机会成本”分析案例说明,企业往往会忽视一种最重要的机会成本:即高层管理者的宝贵时间。

会议是人类社会群体协调与沟通的重要途经,采用协商型会议(如公司的董事会)作为议事和决策的手段,也是促进企业与社会效率提高的重要规则。人们往往通过会议来沟通交流、增进了解、集思广益、争论思辩、化解冲突、形成决议,可以说,在成本适当的情况下,举行注重实效、简短而具有活力的会议是各种社会组织不可避免的主要协调方式之一。

举行会议的出发点,往往是为了解决突出矛盾,提高运行效率,降低社会发展成本。但当我们用“文山会海”、“会议季节”、“会议生活”、“会议式生存”之类的表述来形容、调侃有关开会的种种现象时,会议本身却成了一种成本高昂而效率低下的行为。台上念报告、台下听报告已成为类似每年两会这样重大会议的既定模式。而发展“会议经济”、“会展经济”、“旅游度假式会议”已经成了许多城市和旅游名胜重要经济增长点和收入来源。

传统会议模式,显然与创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目标存在着一定的不协调性。由于各种会议的成本通常由公款支出和企业非生产性支出负担,若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思考,其中相当大的比重可以归纳为无谓损失,从而造成社会净福利的减少。

据说日本某公司为提高开会效率,实行会议成本分析制度。每次开会,总是把一个醒目的会议成本分配表贴在黑板上。成本的算法是:会议成本=每小时平均工资的3倍×2×开会人数会议时间(小时)。之所以平均工资乘3,是因为产值高于平均工资;乘2是因为参加会议要中断经常性工作,损失要以2倍来计算。因此,参加会议的人越多,成本越高。有了成本分析,态度就会更加慎重,会议效果就较为明显。当然,要降低会议成本,除了减少会议的直接成本之外,提高会议效率,缩短会议时间,也同样重要。

据经济学的成本概念分析,除了会议的直接成本(如食宿、交通、场地、设备租借和会议服务、打印材料等)和间接成本(如参加会议者的小时工资)之外,还应当考虑会议的机会成本。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他的教科书中提供了一个案例材料“会议的机会成本”,并对此有简单计算。

该案例说明,企业往往会忽视一种最重要的机会成本:即高层管理者的宝贵

时间。有一专业研究机构曾调查分析了美国最大的一千家企业中的200位管理者,他们平均每天有15分钟打电话,72分钟在出席各种不必要的会议,32分钟在阅读或写各种备忘录。

如果将这些数字乘上48周(假设管理者每年有四周假期),那么每位经理平均每年花60小时打电话;128小时用于不必要的备忘录;而有288小时出席那些不必要的会议。如果能够把这些无谓损失的时间用于其他更具效率的事情,就等于节约了大量机会成本。

当然,不是所有的会议都是无效率或者严重浪费社会稀缺资源的,如果我们能够把日常的管理规则和重要事项通过网络发布、编制规则手册、电话电视会议甚至网络会议等各种方式去替代会议,也能节约大量资源,避免劳民伤财式的巨大浪费。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和掌握更有效率的会议形式和方法,来提高会议的实际成效。因此我们可能需要特定的会议程序和议事规则。只有在一定的规范和程序下,会议才能起到拓宽言路、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的功用,才能实施多数占优但同时尊重和保护少数人意见的自由民主原则。我们经常遭遇低效无益的会议,内容空泛、拖泥带水、决策先决、强奸民意,或各说各话、缺乏真实交流,教条与曲解盛行,容不得争论与深入思考。

议事规则是建立在人们的常识和逻辑的基础之上的。它旨在设定全体认可的框架,使会议能够以高效、民主的方式来处理事务。掌握了议事规则的原理,我们就可以根据组织的需要来调适,既不过分拘泥于形式而导致效率低下,也不随意变动而损害会议的既定程序和民主原则。一般来说,会议规模越大,意见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遵循较为正式的规则。

议事规则的意义,还在于能使参会者就会议方式达成一致,在权利制衡的共同框架下讨论和决议。所有的成员都必需遵守议事规则,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努力运用好各自的发言权、知情权和投票权,设法使自己的意见占上风;当自己的意见不被多数人接受时,也不滥用个人或组织的权力而危害整体利益。会议主持人虽是规则的执行者,负责按程序保证会议正常运行,但同样受会议规则约束,不能凭借个人意志与偏好对议事过程施加不当影响。

讨论题目:

1.从这个案例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启示?

2.如何理解“会议的机会成本”?

3.传统会议模式显然与创建“和谐社会”目标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你对建立新的会议模式有何良策?

4.“文山会海”和财政支出效益有什么联系?

案例6

养老金空账何止8000亿?

广大的农民、民营企业的工人以及公务员、军人、医生、教师等都没有参加养老保险。除了后四项的人员在退休后由财政供养以外,前二者退休后是没有任何保障的。从这个意义讲,中国养老金的空账又何止8000亿?

养老金空账已是老生常谈,通过延长退休年龄即可解决养老危机一说,却让人耳目一新。2000年我国养老金空账达到360多亿元,2005年底,空账到8000亿元。全国总工会研究中心副所长郭悦认为,延迟退休对缓解养老保险支付危机

有积极作用。耳目一新,并不意味着就有道理。这种想法给我的直觉是建议者根本没有搞清楚养老金空账是怎么一回事。养老金空账是怎么形成的呢?这需要从老人、中人与新人说起。

1997年7月16日《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颁布,以实施日为准划分不同人的人群,实施不同的养老金发放制度。《决定》实施前离退休的为老人,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的为中人,实施后参加工作的为新人。

老人一开始就没有养老金,肯定是空账。中人在参加工作到《决定》实施前的岁月也是不参加养老的,因而是部分空账。对于新人来讲,理论上讲应该没有空账。

从制度设计本身来看,养老金空账一开始就存在。为了维持养老金的发放,我们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即用中人和新人的缴费来为老人发养老金。虽然后来建立了个人账户,但随着退休中人的增加,新人个人账户的资金也被挪用,因而新人也存在着空账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空账只能越来越大。

不仅如此,随着养老金沦落为地方的第二财政,挪用、侵占等的不道德行为更是使得养老金越来越空。

我们这里分析的只是劳动者中参加养老保险者的状态,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劳动者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广大的农民、民营企业的工人以及公务员、军人、医生、教师等都没有参加养老保险。除了后四项的人员在退休后由财政供养以外,前二者退休后是没有任何保障的。从这个意义讲,中国养老金的空账又何止8000亿?

社会保障的基本意图在于为全社会劳动者提供基本的保险。民众相信政府的

强制储蓄是可信的承诺,因而愿意减少即期的消费而参加养老保险。中国的养老金空账实际是政府承诺不可信的结果。前述的老人与中人以及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老农民与老工人年轻时的强制储蓄已经部分地化为了国有资产与财政收入。解决养老金空账的唯一办法是政府出售国有资产或者运用财政拨款的形式填补早已存在的窟窿。

延迟退休年龄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道理非常简单,养老金赤字并没有因为农民不到死时不退休而减少。参加养老保险的中人提前退休从某种意义上是人力资本的加速折旧,在年轻人就业压力极大、人口红利仍然存在的前景下,这没有什么不好。如果这些已经退休的人员还具有劳动能力,那完全可以到没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就业,政府可以通过向其征税来弥补为其多发放的养老金。如果他没有劳动能力了,呆在工作岗位上,除了给青年人设置障碍外,丝毫看不出还有什么别的用处。

养老金空账的解决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制度的变革至关重要。至于如何变革,实在是老生常谈了。国有资产的出售,以及财政收入的划拨,隐藏着巨大的政治经济的博弈。制止养老保险金的挪用,需要更到位的措施。

填补养老金空账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前提,如何让民众相信养老金的安全与增值,才是养老保障良性发展的根本。

讨论题目:

1.为什么说中国养老金的空帐不止8000亿元?

2.解决养老金空帐有哪些可行的办法?

3.什么是现收现付制?它有什么优缺点?

4.为什么说“对于新人来讲理论上应该没有空帐”?

案例7

养老金被调剂山西太原养老保险“空账”达26亿

养老保险金的管理问题正处在阵痛之中,“空账”问题得不到解决,职工养老就得不到保障,由此还会引起一系列相关的社会问题。

3月22日,太原市社会保险中心举行了一次全体干部会议,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全市养老保险金缺口巨大和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情况说明。

“太原市养老保险金空账情况非同寻常,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决,潜在的社会风险将愈演愈烈。”太原市一位不便公开姓名的官员没有提到养老金空账的具体数目,但据《太原晚报》报道:这个数字为26亿元。

对于该太原官员所谓的养老金空账问题,太原市社会保障中心负责养老保险业务的刘小健副主任这样对记者解释:正在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个人账户的资金,被借支用于已经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发放,这就造成了部分账户的养老金没有了,就是所谓的空账。“这种做法是国家政策所允许的。”刘强调说。

养老金被“调剂”的理由。“钱不在养老保险账户上,并不是个人或者单位造成的,而是养老保险制度刚刚起步时设计的缺陷造成的。”刘小健对记者解释说,太原养老保险制度起步之时,职工的养老保险及退休金都是由国家和单位负担的,已经退休的人员和在此制度建立前参加工作的职工由于没有个人账户的安排,因而也就没有相应的养老保险资金积累,从而形成了养老保险金的“缺口”或“隐性债务”。

1995年,太原根据中央精神开始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从此开始为每一个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建立个人账户,但是由于以前没

有资金的积累,大量已经退休或者将要退休的职工,他们的账户上是空的。进些年来,有些退休职工只交了一部分保险金或者根本没有交保险金,就从保险统筹账户里领取养老保险金。

这些钱从哪里来?“正是从在职职工或正在交养老保险金的人那里划拨过来支付的,这就造成了在职职工个人账户的‘空账’现象。”刘小健对“挪用”一词非常敏感,他再三强调,“这是国家政策允许的一种调剂,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不止太原是这样,全国其他地方也莫过如此。是一种普遍现象。”

据太原市化工厂一位内退在家的职工介绍,由于企业当时给他们上养老保险只缴到2002年,由于效益和其他原因之后就没有再缴,因此她现在一分钱养老金都没有领到。“我们也去找了相关部门,但他们说要想领到养老保险金,就必须把2002年以后的欠账全部缴上来。”太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一位官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没有上养老保险的,退休后肯定就拿不到养老金。

2004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审计署、财政部对全国基本养老保险金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查,清查结果表明,12年来仅基本养老保险金被挤占挪用就达100亿元。其中已核准损失2000多万元。

“违规动用资金的单位主要是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由政府直接动用或批准动用的资金占违纪金额总数30%以上。”上述太原市地方官员不无忧虑地向记者表示,“在制度没有健全和完善的情况下,养老金几乎成了一块谁都可以轻而易举顺手牵羊的‘肥肉’。”

养老金账户上的缺口。近几年,养老金被动用的风声已经悄悄吹到了一些角落,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记者在太原市社会保险中心采访时,就碰到了前来要求办理退保的参保人

员。退保,正是养老金被动用后的社会反应之一。

据太原市社会保障中心测算,太原市现在养老保险空账运行为26亿元之多。为了遏制基金收缴下滑的这一局面,山西省市劳动保障部门的措施是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收缴率等,同时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补充资金,以逐渐缩小这一巨大的缺口。

“由于太原市是老工业城市,退休人员相对较多,因此按照‘现收现支’的筹资方式,目前所有筹集到的养老保险基金都用于供养现在的退休人员还不够。”刘小健以2004年为例说明,这年下发养老金15.4亿元左右,但收缴的保费只有13.1亿元。也就是说有2.3亿元的资金缺口需要政府财政补贴,才能确保太原全市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而上述13.1亿元养老金是太原市55.15万在职职工的养老储蓄,15.4亿元养老金是用于22.38万离退休职工的养老支出。但是这一数据仅仅包括太原市属企业单位的离退休职工,“不包括中央企业和计划经济时期条块管理企业的职工,比如铁路、银行、电力、民航等,省市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险金也不包括在内,他们由省市级机关的社保中心专门负责。”

刘拒绝向记者提供22.38万享受养老金中没有交纳养老金、交纳了部分养老金和如数交纳养老金人数的详细比例,“我们现在没有这些数字。”但据相关专业

人士透露,养老金数额的多少就是根据退休前交纳养老金的年限和数额而定的,“如此体现公平合理”。

社保中心的另一个担忧是人口老龄化,一官员用“如潮水般涌来”形容这一局势。来自太原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4年年初,太原市常住的327万人口当中,离退休人员327030人,占老年人的82%。而第5次人口普查数

据显示,太原老年抚养指数为14.85%,即每百个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将近15个老人。

与之相关的另一组数据是,1990年,太原市离退休和退职人员为16万人,2000年的这一数字上升为29万人,2004年则达到32万余人,支出的劳保福利费用也从3.3亿多元增加到22.4亿多元。“这意味着在从1990年到2000年的短短10年间,太原离退休和退职职工人数的增加是1.18倍,而养老费用则是原来的6.69倍。”

“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准确推算出几十年后太原市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数额比例,但从上述统计数据中非常容易就能判断,老龄化趋势是必然的。”刘小健也坦承,在职职工个人账户的资金将会越来越不足以为退休人员借支养老金,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在人口老龄化这一大趋势下,包括太原市在内的众多地区的社会统筹都将面临可以预想的压力。除了上述已经出现的退保现象之外,更令人忧虑的问题还没有浮出水面。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养老基金面临的形式比较严峻,这种状况的存在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心里不踏实。养老金账户没有钱,就是不踏实。我自己存的养老钱,它就应该永远属于我的,不应该给别的退休人员用。”太原市某企业的一职工对记者说。

太原市社会保险中心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危机的存在。“企业基本社会保险(养老、失业、医疗)缴费率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重已经很高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负担无法缓解。由于养老金收不抵支,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安全支付无法保证。”一位太原地方官员如是说

刘小健也承认,现收现付的养老金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制度,将难于抵御退休高峰期养老保险金支付危机。

“养老保险正处在改革前的阵痛中,‘空账’问题得不到解决,老职工养老得不到保障,由此将会引起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刘小健有同样的担心。但他强调说,应该认识到这是现行的一种政策导向,不要造成误解。

“做实”个人账户。“现在要逐步做实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就是把空账变成实账。除此之外,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官员对记者强调,2000年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已达1990亿元。而到2002年年底,该数字超过了4000亿。

“‘做实’个人账户,就是说有个人账户的参保者,现在缴的保险费实实在在地储蓄在自己的账户里,不用养活‘老人’;将来老了可以花自己账户里的钱,不用年轻一代养活,不用靠吃子孙饭活命。不过这由空变实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该专家告诉记者,这笔钱不能跟企业要,更不能和个人伸手,全部从其他方面筹集。

对于这一思路的尝试,在2001年,国家相关部门就在辽宁省开始了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2003年10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给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出了实际的指导性意见。”

记者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了解到的相关信息是,经过4年的时间,辽宁省累计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100亿多元。而太原要做实个人账户,必须补充空账运行的26亿元资金。

记者了解的最新情况是,由于养老保险缺口太大,而且太原财政又根本无力填补,在这样的形势下,太原市目前已经将全市养老保险空账运行的状况及测算数据上报了省级劳动保障部门,省级劳动部门再上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由

部里进行统一的测算和部署。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太原将从今年开始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但这些都要等上面下来的消息而定。”太原市社会保险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谨慎地表示,目前大家都持比较乐观的心态,因为一个确切的消息是国家今年拿出了700个亿专门填补被挪用的养老金。

“用杯水车薪来形容这一举措肯定不合适,但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养老保险金被挪用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这个洞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补上的。”上述工作人员说。

但业内人士介绍,太原市养老金缺口造成的原因在于被借支用于已经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发放,太原没有挪用养老金现象。

据业内人士介绍,国务院在1995年明文规定,养老基金只能购买国债或存入银行,不得进行其他投资。1997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基金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严格禁止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而伴随着我国较高的经济增长,必然带来通货膨胀率的提高,而通货膨胀会造成已积累的养老金贬值和养老金支出的增加,因此如果不通过养老基金自身的保值、增值,则最终会影响未来退休职工的老年生活。

“正是在这一逻辑下,一些养老保险金在‘投资增值’的口号下,被名正言顺地挪用。这都是由于目前有关法律没有完善,执法、监管也还存在很大薄弱环节的原因。”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一位教授也表示,“(养老金)这一笔庞大的收支到目前为止,都由其主管部门管理,缺乏财政的管理和监督。而社会保障基金滚存数额

越来越大,也就自然成了众多金融机构争拉存款的对象,有的非法拉蓄,为保险机构提供办公场所、交通、通信及工作人员福利,把应属基金增值的利益变通为小集体利益,甚至个别人的利益。”

讨论题目:

1.什么是养老保险金的“隐形债务”?

2.如何“做实”个人帐户?

3.如何理解“‘空帐’问题得不到解决由此将会引起一系列相关的问题”。

案例8

瑞士养老保险三大支柱面临挑战

瑞士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在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互为补充的三支柱模式上。长期以来,这种制度以其健全、完善和覆盖面广的特点成为瑞士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但是近年来,随着瑞士人口出生率降低、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养老金短缺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瑞士养老保险制度的第一支柱是由国家提供的基本养老保险,其全称为“养老、遗属和伤残保险”。这是一种强制性保险,旨在保证退休老人、遗属和残疾人的基本生活费用。

按照瑞士相关保险法的规定,在职人员从17岁生日后的第一个元月一日起开始支付养老、遗属和伤残保险金。支付方式是由雇主和雇员各支付50%,雇员所承担的50%(税前收入的5.05%)将直接从薪水中扣除并和雇主支付的部分一起存入雇员所属的保险基金。那些已开始领取养老金但还在继续从业的

财政学案例分析(精选.)

财政学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谁来填补养老金缺口 案例来源:根据2013年12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3》编写 案例内容: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建设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从2006年中国对社会保障建设提出“覆盖城乡”的要求,到2013年在较短的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对城乡居民的基本全覆盖。中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有很多的内容,其中养老金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柱。目前,养老金缺口问题已经越来越受人们关注。 2012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为20001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18.39%。总支出为1556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1.91%。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占收入的比重看,全国总计达到了62.85%,比上一年提高了7.91个百分点,上海高达96.05%。而这种支出收入比上升的趋势会影响未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 自2013年1月1日起,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确定。 但无论是财政部还是学者,均回避了当前个人账户巨额空账的偿还问题。个人账户空账带来了巨额隐性债务问题。目前,个人账户长期空账运行,以及记账利率过低等问题,致使养老保险的部分积累功能的设计初衷无从实现,已成为事实上的现收现付制。 根据人社部2013年初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城镇职工养老金累计结余近2.4万亿元,但与官方数据形成对比的,是个人养老金账户缺口的持续扩大。 截至2012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为23941.31亿元。2012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包括纯企业单位、其他以个体身份参保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额达到29543亿元。也就是说,即使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积累的所有资金用于填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仍有5602亿元的缺口,与上一年相比,这一缺口扩大了大约240亿元。

财政学案例分析

1.1我国垄断行业:坚冰渐融 1.2食品不安全信息不对称 1.3野生动物保护、光污染的负外部效应 1.4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常态 1.5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 1.6: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 1.7:医改、教改背后的公共物品供给缺位 1.8:公共物品供给越位 1.9究竟什么是公共财政? 1.10:弥补市场缺陷,配置社会公共资源(一项重要的财政职能) 1.11:我国收入调节政策取向应该是“促富治贫” 1.12:2007年宏观政策重心:激活内需增长动力 2.1:财政花钱当量力而行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8月7日 2.2: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全面启动 2.4:公平与效率,漏桶里的水? 2.5:财政支出面临扩张压力 9.1:2006年中央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2006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 9.2:建复式预算体系用制度管住干部 9.3:我国的零基预算改革 9.4: 看好13亿人的“钱袋子” 9.5:全国人大财经委拟通过《2004年中央决算(草案)》 9.6:摘自: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基础——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潘承祥 9.8:“国库集中支付”反腐作用有多大? 9.9:政府采购:谨防腐败转移 10.1:日本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10.2:美国的财权划分方式——财源共享和分率计征 10.3:分税制10年 10.5: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实践 11.1:我国财政赤字计算 11.2:格林斯潘警告美财政赤字危及经济前景 12.2:2005年中国财政赤字大幅降低意味着什么?2005-06中华工商时报 12.1:促进财政政策由投资向公共服务转型 12.2: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历程

财政学案例分析1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 ————谁来填补养老基金缺口 贸易经济11 成员:苏春强 2111802220 王光瑞 2111802221 2013.11.28

题目:《关于“谁来填补养老金基金口”的案例分析》 班级:贸易经济11班 小组成员:苏春强贸易经济11 2111802220 王光瑞贸易经济11 2111802221 讨论过程: (1)仔细研读案例,查找相关资料,适当展开,以确定分析方向和主体。 (2)通过阅读资料,结合当前社会现象,按照提示内容,运用所学的供需理论、博弈论等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就案例所反映和折射的相关问题提出小组成员的见解。 (3)整合小组成员的见解,完成案例分析报告与演示稿。 一.案例简介: 《新民周刊》2012年第38期刊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封进的文章说,持续扩大的养老基金缺口必须得到填补。谁来填补缺口?目前看有4个可能的来源。 一是国企红利。我国约有国有资产33.8万亿元,国企红利每年已经超过1万亿。2012年实际上缴比例约为7.4%,远低于欧美国家的20%-60%。若能将上缴比例提高到20%,则可有近2000亿的补贴用于养老保险。 二是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我国有外汇储备约3.4万亿美元,占GDP约50%,占全球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我国已经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主权财富基金,期望通过更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提高储备资产的收益率。用主权财富基金的收益补充养老基金是许多国家的做法。 三是社会保障基金。这一基金成立于2000年,主要用于应对今后的养老保险基金危机。如果今后有更多的国企红利、外汇储备投资收益划拨到社保基金,国家财政通过社保基金补贴养老金缺口不失为一种办法。 四是直接增加财政预算。加大财政对养老金的补贴是社会公平的需求,也是政府对之前养老金改革中的隐性债务埋单。 二、案例分析: 1、养老基金缺口的形成 (1)、统筹基金占用个人账户资金是形成养老金缺口的主要原因。 我国从传统的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转变过程中,在探索中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制度设计的初衷是统筹基金实行现收现付制,满足当期养老基金支付需要;个人账户实行积累制,账户里的钱只能在本人退休时才能发放,可以为将来人口老龄化积累资金。但现在除了部分进行个人账户试点的地区外,其他地区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都是混账核算,大量个人账户的钱被用于当期发放,成了有名无实的空账。 (2)、“中人”的隐性债务进一步扩大养老金缺口。 国务院 1997 年颁发《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采取了“老人”、“中人”和“新人”三种群体对应三种方法的计发方式,

财政学试题(带答案)7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试卷(A卷) 考试科目:财政学 年级层次教学班姓名:学号: 注意:1.本次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 100 分钟。 2.请将答案依次写在专用答题纸上。 3.全卷共三部分13道小题,满分为100分。 一、单选题(共10题,每题5分) 1、政府转移性支出是实现财政的()职能的主要方式。 A.调节收入分配B.配置资源C.稳定经济D.监督管理 2.下列关于公共产品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的个人消费等量的公共产品不一定获得等量的利益 B、公共产品具有排他性 C、公共产品有地域(空间)范围的限制 D、一种产品的非排斥性不是绝对的 3、下列属于资本性支出的有() A. 国防支出 B. 教育支出 C. 基础产业建设支出 D. 科学文化支出 4、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资金管理方式采用的是()。 A、现收现付式 B、基金式 C、部分基金式 D、权责发生制 5、生产效率要满足下述( )条件。 A、每一种产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B、每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C、生产者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 D、产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 6、()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A、税率 B、税法 C、纳税人 D、征税对象 7、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依据信用原则取得的财政收入是()。 A.税收 B.规费收入 C.国有资产收入 D.公债收入 8、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标志是()。 A.纳税人B.课税对象C.税率D.税目 9、在下列税种中税负不易转嫁的税种是( ) A、增值税 B、公司所得税 C、消费税 D、营业税 10、以下关于拉弗曲线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 表明税率和税收收入的函数关系 B. 高税率一定取得高收入 C. 取得同样多的税收,可采取不同的税率

财政学案例分析复习题

案例1: 阅读以下案例资料,根据资料分析所提出的问题: 当火车驶过农田的时候——外部效应与市场失灵 20世纪的一天,列车在绿草如茵的英格兰大地上飞驰。车上坐着英国经济学家A.C.庇古。他边欣赏风光,边对同伴说:列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喷出的火花(当时是蒸汽机车)飞到麦穗上,给农民造成了损失,但铁路公司并不用向农民赔偿。这正是市场经济的无能为力之处,称为“市场失灵”。 将近70年后,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和阿尔钦同游日本。他仍在高速列车(这时已是电气机车)上想起了庇古当年的感慨,就问列车员,铁路附近的农田是否受到列车的损害而减产。列车员说,恰恰相反,飞速驰过的列车把吃稻谷的飞鸟吓走了,农民反而受益。当然铁路公司也不能向农民收“赶鸟费”。这同样是市场经济无能为力的,也称为“市场失灵”。 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代与地点结果不同。两代经济学家的感慨也不同。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火车通过农田无论结果如何,其实说明了同一件事:市场经济中外部性与市场失灵的关系。 思考: (1)、什么是外部效应?在这个案例中外部效应是正的还是负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2)、市场失灵有哪些表现? (3)、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4)、为什么政府在解决市场失灵方面具有优势? (5)、政府主要通过什么手段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列明政府活动的主要范围。 案例:2: 阅读以下案例资料,根据资料分析所提出的问题: 财政支持医疗卫生文化三农等事业发展情况

财政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按照教育法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2003-2007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累计达2.43万亿元,比上一个五年增长1.26倍,年均增长18.8%,较好地保障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003-2008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情况 单位:亿元 2008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8937.91亿元,比2007年增长25.5%。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598.54亿元,增长48.5%,主要用于: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秋季学期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增加北方农村中小学取暖费,免费提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教科书,并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加强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和中西部地区初中校舍建设,改善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附属生活设施。资助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向中等职业学校中来自城市经济困难家庭和农村的一二年级学生提供助学金,每人每年1500元,惠及90%的在校生。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继续实施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支持三批共100所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提高师资水平,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全面启动“211”工程三期建设。继续支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等。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 财政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财政学课后题(1)

财政学课后题(1)

第1章 1.为了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在内的一些国家政府都纷纷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财政刺激计划,在这其中,我国政府提出的10项财政刺激计划更是受到全球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试结合这一情况,谈谈你对混合经济及混合经济中政府角色的认识? 答:对混合经济的认识:混合经济是由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共同参与的经济,私人部门,是由个人、家庭、企业组成,,而公共部门是一个通过一个不同于市场机制的方法确保公共希望发生的交易能实现,并通过非市场机制引导资源更有效配置的机构。 对混合经济下政府角色的认识:混合经济下的政府角色,政府如果可以做得更好的话,使资源有效配置,解决无政府经济的内在缺陷,但政府也时常失灵,主要表现在:(1)政府决策受信息充分程序的影响;(2)政府干预的有效程度往往受政府控制经济能力所影响;(3)政府干预的有效程度还受其决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的影响;(4)政府干预还受决策的政治过程所影响。

2.我国政府明确规定个人不能持有枪支弹药,也不能携带管制刀具。而在美国,这一规定却相对轻松,在美国,个人不仅可以收藏枪支,而且可以携带枪支和各类刀具。但自“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对个人能否持有枪支重新进行了严格管理。根据机械论和有机论政府观说明,机械论者和有机论者对这种规定将会作出何种反应. 答:政府机械论观点:政府并不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是公众为了更好地实现各自价值目标,共同创立的一个部门或组织,公众通过授权方式将自己的一部分私人权利委托给政府,而作为受托人的政府的行为必须有利于公众利益的实现,所以机械论者将支持这种规定;根据有机论观点,一个社会的目标实现由国家确定,并引导社会去实现,所以有机论者将支持国家的这种规定。 3.2007年中国规定了新的劳工合同法,在这部法律中,政府对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作了重新调整,突出强调了员工的利益。就在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广东的一些小型港澳台企业纷

财政学案例分析题 (1)

案例分析题 1.资料显示,我国的外汇储备近3万2千亿美元,拥有美国国债投资超过10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发达国家的第一大债权国,而现阶段,招商引资仍然是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主要指标,运用财政理论结合我国国情从相关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2.200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将2008年GDP修正为31.4万亿人民币,增速提高0.6个百分点至9.6%,调整后我国08年的GDP为4.6万亿美元。09年日本经济处于萎缩状态而中国经济增幅达8.7%,世界银行曾预测中国的经济规模会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试运用财政学理论结合我国国情从相关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3.从2003年的2.9%到2009年的1.1%,我国中央财政赤字正与国际通常要求的警戒线渐行渐远。资料显示,1999年我国赤字率跃上2%的台阶,在2000年至2003年赤字率逼近3%,其中2003年、2004年财政赤字一直维持在3198亿元这一建国以来的最高位。国民经济近几年连续向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财政蛋糕也越来越大,既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又使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相对变小,财政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如是说,运用财政理论结合我国国情从相关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4.2007年人大五次会议上,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草案给了民众一个惊喜,2007年用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的预算支出将增长相当大的比例,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到全体民众身上。在2007年中央财政主要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是医疗卫生支出,增幅86.8%,达312.67亿元人民币,以用于免费防止重大传染病、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加大城乡医疗救助;用于教育的支出858亿元,增长42%,以免除1.5亿农村中小学学生学杂费;三农支出继续增加,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对就业再就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职工养老保险、社会救助体系增加投入。2007年初财政报告多次提到公平、正义的理念,洋溢着政府对民生的殷切关注。运用财政理论结合我国国情从相关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5.《人民日报》消息,《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式发布。《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50万亿元,达到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相比2011年虽继续有所回落,但仍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上升。《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4676亿元,比上年增长2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0%。全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17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2.8%。2012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第二产业占GDP的45.3%,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的44.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在解读《统计公报》时表示,国际上,欧债危机仍然没有找到稳定解决的有效办法,欧元区大部分国家增长动力疲弱;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成长显著低于预期。在如此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运行缓中企稳、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的总格局,实属不易。要求:试运用财政学理论结合我国国情从相关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财政学练习题(1)解析

财政学练习题(1) 一、名词解释 1、国家财政 2、官产收入 3、社会公共需要 4、公共产品 5、资源配置 二、填空 1、财政既是一个范畴,又是一个范畴。 2、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条件。 3、国家预算是在产生的。 4、平淮,就是设立一个官方机构来。 5、亚当 斯密是国经济学家。 6、建国以来的财政体制,基本上属于类型。 7、财政分配的主体是。财政分配的客体是。 8、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可分为和。 三、判断题并改错 1、原始社会就存在国家财政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主要由政府配置。 3、财政分配的职能为: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 能。 4、按财政支出的目的性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可控制性支出和不可

控制性支出。 四、单项或多项选择 1、提出了国家干预的政策主张。 (A)亚当 斯密(B)凯恩斯(C)萨伊(D)布坎南 2、属于公共产品 (A)国防(B)司法(C)家用热水器(D)高速公路 3、通常也被称作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 (A)财政支出(B)利息支出(C)补贴支出(D)基本建设支出4、财政支出在各国都呈现趋势。 (A)上升(B)下降(C)平衡(D)稳中有升 5、政府采购的核心内容是。 (A)控股制(B)财政供给制(C)招标制(D)财政支出 6、尽管政府采购的数额巨大,但它也只是的一部分。(A)财政收入(B)财政支出(C)财政补贴(D)财政透支 7、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包括。 (A)行政支出(B)公安支出(C)国家安全支出(D)司法检查支出(E)外交支出 8、国家可以利用等多种手段支援农业。 (A)减税(B)预算安排支农奖金(C)财政贴息(D)增加工资9、文教科学卫生支出按用途分,可分为。 (A)通讯事业费(B)广播电视事业费(C)人员经费支出(D)公用经费支出(E)全额拨付

财政学案例分析

财政讨论总结报告3 ---------地下通道为何受冷落题目:《关于“地下通道为何受冷落”的分析》 班级:贸易经济11班 小组成员:白刘涛--- ---- 苏春强---经济18---20 刘前---- ---- 讨论过程: (1)仔细研读案例,查找相关资料,适当展开,以确定分析方向和主体。 (2)通过阅读资料,结合当前社会现象,按照提示内容,运用所学的供需理论、博弈论等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就案例所反映和折射的相关问题提出小组成员的见解。 (3)整合小组成员的见解,完成案例分析报告与演示稿。 一.案例简介 2002年,F大学某系一著名教授因跨栏杆横穿邯郸路而被高速行驶的汽车撞到,抢救无效而与世长辞。事故发生后,该校校报详尽报道了整个过程,并将近年来发生在邯郸路上由于乱穿马路而发生车祸的事故刊登在同期报纸上。触目惊心的文字和让人窒息的悲哀充斥着整个校园。或许此次交通事故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但对于近年来横穿马路,车祸发生不断的F大学来说,这已不是新闻。据说,邯郸路与国权路交界处本无红绿灯,如今在路口的人行信号灯是在1998年由于一学生、一教授先后在此出车祸而换来的。 人们不禁要问:为何有一定教育程度的名牌大学生和那些为为师表、知识渊博的教授会无视交通法规而乱穿马路、酿成车祸?难道前几年连马路上小朋友都熟背的“七不规范”早已成为过去? F大学国年路人行地下通道早在几年前已经建成。然而,在给各老师、各同学的问卷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能坚持过邯郸路时走地下通道的师生比例很低。往返于邯郸路步行的师生很少愿意多走几步路去走地下通道,更不用提那些骑自行车的了。其理由是人行地下通道设置的不合理,不仅要弯很多路,对于上下课时人人争分夺秒的学生老师而言,十分不便。而且设施简陋,一到雨天就积水。加之,管理不善使整个地下通道一直处于脏乱差之中。无奈之下,学校在上下课高峰时间只能派出专职人员负责管理路面交通,吹哨舞旗,防止由于赶着上课而横冲直撞的学生遭遇车祸。 同样,人们也会问:为何学生愿意冒出车祸的风险去和时间赛跑,而不去选择不受红绿灯限制的地下通道?纯粹是为了保障师生过马路安全而建的地下通道为何发挥不了作用而形同虚设? 从上面的现象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在中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状况:一方面是政府出资建造了不少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另一方面是不少人坚持乱穿马路。这不能不说是社会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一种嘲笑。 无论是F大学的地下通道还是交通繁忙处的人行天桥,它们都是政府为人们提供的公共产品,而且普遍存在,为什么它们不能吸引行人去使用,而行人为什么会冒生命危险这样一

财政学老师点的思考题答案1-8章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不能有效地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一般只能由政府或国家财政来解决。 公共物品: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 社会公共需要:区别于个人消费需要,是不能由市场所满足的需要,是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需要。 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标。 经济稳定:是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1、市场失灵的表现为? ①自然垄断 ②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③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④收入分配不公 ⑤经济波动 2、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消费的非排他性; 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 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3、试述财政职能 财政职能(Fiscal Function)是指政府活动所固有的经济功能。政府的收支、政府从事消费、生产和分配活动必然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改变经济的原有状态。政府活动对经济的方方面面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体现为财政的职能。 免费搭车:消费者不会自愿花费这种物品,而是期待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公共定价:是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价格听证会制度:是指在制定和调整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时,由政府物价主管部门主持,邀请消费者、经营者和社会有关方面对其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进行论证,为价格决策提供参考的制度。 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理论简介:市场缺陷的存在为政府决策代替市场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简单地说,公共选择理论是对非市场决策(政府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或者说是经济学在政治学中的应用。 1、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请解释其理由。 纯公共物品是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大家都不愿意买,所以公共物品无法由市场来提供,只能以公共提供的方式 答: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

财政学案例分析

财政学案例分析 学院:商学院 班级:经济学一班 学号:1115124008 姓名:康箐芸

案例一: 2009年大蒜价格暴涨,2007年暴涨的猪肉价格。当年飞涨的肉价,曾经引得各路资金跟进,甚至有房地产商改行盖起了猪圈的。不过,市场掀起的价格泡沫很快就在一轮养猪热中灰飞烟灭,只隔了不到两年时间,肉价一度又回落到07年的起点。涨跌轮回之间,受损失最惨重的就是养猪农民。 分析: 市场是一种结构精巧而且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这已经为经济发达国家几千年的经济发展史所证实,而且为这种经济学说所论证和肯定。亚当斯密将市场形容为“看不见的手”,市场可以自动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但上面谈到的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的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我们称之为“市场失灵”。案例中猪肉、大蒜价格疯涨可以看做是一件“市场失灵”的典型案例。商人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他当然有利用各种方式以提高利润的动机。由于和农民相比,商人们占尽信息、活动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在利用垄断等方法炒热市场,抬高价格方面更加有利可图,因此商人必然会在不触犯法律的情况下抬高市场价格牟利。也就是说,如果放任市场运作,这样的事件将“此起彼伏”,“看不见的手”在制止这个问题方面,是完全无力的。 在本案例中,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垄断。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的,当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生产,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从而丧失市场效率。本案例中以大蒜为例,因为在2008年由于大蒜种植面积普遍的增加,造成了市场的供大于求,使农民和中间的经销商还有出口商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非常大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的种蒜积极性降低很多,大蒜的种植面积就是降低了30%。这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减产,但是客观上助推了不法商人操控市场。一方面种植面积的减少使得今年的大蒜产量急剧下降,另一方面商人囤积居奇,这在很大程度上推高了大蒜的价格。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信息,信息不充分成为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消费者在看到肉价蒜价上涨时由于不了解实际情况,担心进一步上涨而继续购买导致价格持续上涨的恶性循环。而这种信息不对称,又给投机炒作提供了机会,市场得不到清晰的价格信号,只能根据各种传言忽冷忽热。猪肉的供应商认为升值空间存在,不断买进肉品,而不明信息的农民则增大供应,最终泡沫破灭导致了他们的损失。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进行干预。政府的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立法和行政手段;二、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三、财政手段,通过征税和收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具体到这个案例里,要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

财政学案例分析1

财政学案例分析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第一节政府与市场 一、案例及分析 (一)案例1.1:分拆垄断企业,能否解决问题? 1、分拆微软,打破垄断 2000年美国地方法院法官杰克逊法官的初步判决,几乎吸收了司法部全部反微软的观点。但2001年9月美国司法部表示不会执行法官将微软分割为二到三家独立公司的裁定。微软的反对者失望,认为政府出尔反尔。 观点1(蔡建诚):微软垄断——社会大众沟通不良。微软的错不在于它的高市场占有率,更不在于它同时提供作业系统与应用软件,而在于它不断试图控制资讯交换的界面,以达致排挤竞争者的目的。当新版权条例在本年四月实施时,本港不少中小企业叫苦连天,为了守法宁愿以高价购回正版视窗及MS Office套装软件。是由于Windows系统稳定?相信很多没额外付钱购买技术支援的用家也有怀疑,但Office必须在这个作业系统上运行却是事实。是由于Office的任何功能其他应用软件也无法代替?恐怕也未必。但由Office软件产生的文件档,往往不能由其他功能同样强大的软件开启﹝或者起码不能完全读取﹞,恐怕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被迫升级封闭软件。假使有日要转换不同厂牌的软件,或不想跟风盲目升级现有软件的版本,既有的或他人传送过来的档案则可能无法读取,用家的选择权利得不到保障。经典例子就如微软文书处理微软 Word 产生封闭的 .doc 档案格

式,连旧版的 Word也无法开启新版的 .doc 档,然后微软可以藉已购新软件的用者的「自发」力量,促使其他用者也升级或购买新版本。 微软的利害之处更在于它利用桌上电脑作业系统市场的占有率和庞大资本储备作价格战的强大优势,令它可以轻易抢攻较弱的市场。它可以「免費」把浏览器「整合」入作业系统內﹝不提供移除选择﹞,並透过网页制作软件对「超文字标记语言」﹝html﹞这个本是公开的语法标准加入只有由该浏览器﹝的某个版本﹞才能阅读的独有标识,诱导网民上网时遇到「最好由微软牌浏览器欣賞此网页」的讯息时放弃另类浏览器程式;在邮件发送程式采用预设特別编码,令其他信件处理程式读到邮件主旨时已出现乱码;把软件必要的程式呼叫介面私密化,让竞争对手在 Windows上面开发运行稳定的产品的时候困难重重;甚至对原是跨平台的程式语言加以修改,让「以非微软版程式语言所写的程式」无法在视窗上执行,令视窗无须面对在纯质素上与其他平台公平竞争的压力。这些手法的本质和目的都是意图控制软件与软件﹝作业系统或应用程式﹞之间的资讯沟通界面,剥夺用者﹝以至程式设计员﹞的选择自由﹝纵使只是部分成功﹞。 美国司法部放弃分拆微软是否恰当或许有待商榷,但若不同时采取措施监察微软的价格政策,並规定微软必须详细公开过去的档案格式和应用程式介面,並于将来尊重公开的通讯协定,让其他软件发展者可尽早生产真正兼容的替代产品,就对社会大众的自由选择权利没有交待。因此笔者认为,真正打击MS的做法,除了必须从反垄断法例入手外,用家还应尽量选择微软外的产品,特別是完全支持开放介面的应用程式和平台,不再参与制造人为的沟通障碍。长远来说或须应换上別个开放式Operating System (如 GNU/Linux),但现时起码应为将来作好准备﹝如坚持使用公开的档案格式、使用跨平台的应用软件、不升级现有的视窗作业系统﹞。 观点2:“垄断,但无害”。杰克逊法官判决将微软分割为二到三家独立公司。这是一个偏帮政府干预企业创新自由的恶判例,不管法庭最后怎么判,我还是从根本上反对美国政府用反垄断法来惩罚靠自由竞争而成功的企业。 关键之处在于,这套反垄断法所针对的,并不是老百姓心目中讨厌的政府垄断,而是市场竞争所导致的自然垄断。不少在竞争中处下风的厂商,纷纷为杰克逊法官的判决叫好。他们怂恿和支持司法部,劳民伤财打官司,既要求微软提供落后的产品,又要求微软搭售对手的产品。企业转移竞争的战场,从市场移师到

财政学案例分析

案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 近年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衡量一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有三个指标:一是分配率,指的是劳动报酬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二是每小时劳工成本中的福利开支;三是社会保障税与个人所得税占政府税收收入的比重。如果劳动者的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越高,说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同样,每小时劳工成本中的福利开支越高,或社会保障税与个人所得税占政府税收收入的比重越高,则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 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上述三项指标各自所占比重都很高。以美国为例,国民总产值的70%是“按劳分配”的,其他国家的分配率也普遍都在54%-65%之间。另外,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也至少在40%以上,有些国家更达60%以上。初次分配的这些特征至少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是以初次分配中的公平因素为主,以政府再分配中的公平调节为辅。 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目前初次分配存在着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局面。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6)》有关数据测算,2005年,我国GDP实现18万亿元,全国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4.8万亿元,但职工工资总额只有1.9万亿元,只占GDP的11%,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0%,另有2.9万亿元(约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0%)通过非工资渠道分掉了。除此外,职工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逐年下降,1991年为15.3%,1996年为13%,2000年下降到12%,2005年下降到11%,同时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持续扩大。 此案例涉及书本第一章的内容,首先,中国的经济体制是以市场经济为主,计划经济为辅,所以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材料中,“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目前初次分配存在着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局面”是由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书上P17讲到市场缺陷,这与市场缺陷是有关系的,主要包括 1.条件性市场缺陷。竞争的不完全性;外部效应;信息不充分;交易成本;偏好不合理。2.原生性市场缺陷。主要是收入分配不公,一个社会理想的收入分配结构应该是同时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分配结构,收

陈共财政学1-10章的习题及答案

财政学 一,单选 1,现代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运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因而被称之为( ) A 市场过程 B 现代生产 C 市场经济 D 社会经济 2,某一个体单位从事其经济活动对其他个体单位产生了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是指( ) A 外部效应B 外部作用C 经济作用D 经济活动 3,三元经济系统指:家庭,政府和( ) A 要素市场 B 企业 C 商品市场 D 社会 4,用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称为( ) A 公共商品 B 公共产品 C 公共服务 D 社会产品 5,收入分配的主体是( ) A 社会 B 银行 C 税收 D 政府 二,多选: 1,政府的经济作用表现在( ) A 融入并影响现代经济的运行过程 B 利用国家权力干预经济运 C 强制干预微观经济立体的活动 D 实施宏观调控 2,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有( ) A 内部性 B 外部性 C 垄断性 D 政治性 3,公共产品特征( ) A 非盈利性 B 非排他性 C 非竞争性 D 非垄断性 4,财政的要素( ) A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B 财政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国民收入 C 财政分配形式是实物形式,力役形式,价值形式 D 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5,公共财政的特征( ) A 公共性 B 非盈利性 C 法治性 D 民主性 6,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是() A 在市场上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 B 各种资源都能够自由地通过市场转移 C 生产者和消费者具有完全信息 D 生产者所提供的同种产品是同质的 三,简答 1,什么是市场失灵及市场失灵的表现 2,公共产品的分类及其提供方式 3,阐述财政的内涵. 4,我国发展公共财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二章财政职能 一,单选题 1,财政职能以政府与( )的关系为基本立足点. A 居民 B 市场 C 社会 D 税收 2,判断资源配置优劣的标准是( ) A 福利最大化 B 利润最大化 C 帕累托最优 D GDP最大化 3,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比例是指( ) A 低失业 B 高就业 C 消灭失业 D 充分就业

财政学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 某幢旧式楼房,屡次发生失窃事件,原因之一是该居民楼里各单元没有加装公共防盗门。每次失窃案发生以后,大家都希望楼里能装上一扇单元防盗门,各家进出有钥匙,朋友来了就在楼下通过电话喊一声,使整幢楼的安全性增加。但防盗门一直没有装上。向单位房管部门反映,说是住在楼里的已经不完全是本单位的人,费用难以协调;再说这些住房已经出售给私人,装防盗门应该由居民自己出钱。于是该居民楼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之中,没有一个机构出面负责解决“装防盗门”这样的公共事务。 分析: 这是一个安全问题政府提供的问题, 先看着防盗门问题能否通过私人方式去解决。在没有加装单元防盗门的情况下,一些最担心家里被盗、被抢的人首先出资给自己家里加装防盗门。对个人来说,这要花更多的钱,但比起费时费力地去搞“制度创新”还是合算的。从长远来讲,由于有钱的人加装防盗门,窃贼的盗窃难度大了,成功概率低了,盗窃行为的净收益小了,边际收益降低。因此,窃贼要么设法提高盗窃技能,要么就是光顾那些不装防盗门的家庭。这样一来,那些原以为自己没有多少钱,小偷不会光临,毋需加装防盗门的家庭会受到损失。最后的结局是:不管有钱还是没钱、钱多还是钱少,家家都装防盗门。 对每一个家庭来讲,投资于防盗门的支出与自己对家庭财产被盗的预期损失是相关的。也就是说,盗窃的预期损失越大,投资防盗门的愿望和实际投资越大;盗窃的预期损失越小,投资防盗门的愿望和实际投资越小。就整幢楼而言,每个家庭用于防盗门的支出远远大于统一安装一扇单元防盗门的费用,两者之差额,代表一种制度成本,它并没有带来社会福利,却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如何以公共方式提供的安全服务——加装防盗门成为可能?这种事情该由谁来管?怎样管?其实,加装单元防盗门应该是政府管的事,因为“安全”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第一,如果没有公共治安,犯罪必定泛滥,个人用于防治犯罪的成本大量增加,全社会用于防治犯罪的总支出也增加,不如建立公共治安体系来得经济,而防盗门的安装正是公共治安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说,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安装单元防盗门比大家各自投资更有效率。第二,政府是社会中惟一能够合法使用暴力来保护产权的机构,也是惟一能够借助于强权来征税的机构,拥有提供公共产品的便利条件。因此,加装防盗门这件事应该由政府来管。当然,政府的职能是负责公共产品的供给,并不一定要由政府自己来生产防盗门。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消费的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相对而言的,是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的,因此,对公共产品的理解也是相对的。从大的方面讲,公共治安在全国范围内是公共产品,每一个公民的消费均具有非排他性,公民享受这种消费通过公民纳税来支付。从小的方面看,防盗门对于同一幢居民楼的消费者来讲,具有非排他性,他们应该为消费公共产品负责,也就是说,应该支付该公共产品的成本。通俗地讲,谁受益谁付费,居民应该为加装公共防盗门付费。虽然居民都是单元防盗门的受益者,但对于每一个居民来讲,他们实际的边际收益是不同的,有人愿意,有人不愿意。举个极端的例子,对于家中没有什么财产的赤贫者来讲,根本没有财产失窃的可能,他是不愿意为单元防盗门付费的。一个百万富翁就很愿意付费。既然加装单元防盗门会给不同的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收益,因此,他们为加装防盗门而愿意支付的成本也不一样,即边际收益高的居民愿意付较高的价格,边际收益低的居民愿意付较低的价格。当实际价格超出预期时,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上限就是心理价格。

财政学案例作业案例一

作业案例一 1.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事业为什么主要由政府来主导从事,从社会公共需要和外部效应等方面来分析。 (1)教育是一种公共需要,是集消费的排他性、一定竞争性、拥挤性和正外部性等特征于一身的准公共产品。作为一种公共需要,市场是不能有效供给的,若将教育全部推给市场去运作,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必然会给教育带来灾难性的损失,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2)科学研究事业也是一种社会公共需要,科研的成本与运用科研成果所获得的利益不易通过市场交换对称起来,那些外部效应较强的科学研究活动必须由政府承担。 (3)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都是全社会人们的共同需要,不是个人和个别需要的数字总和; (4)(义务)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结果都是由全体社会成员(甚至是全人类)无差别的享用的,任何人都不能收到排斥。由市场主导的话,必然存在排他性,所以要政府的主导。 (5)社会成员享受教育和科研成果,也要付出代价(如交税或付费),但不是等价交换原则。正是由于教育和科研的购买不是由等价交换获得的,所以不符合市场的规则,只能由政府来提供了。 (6)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都具有正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是指在一个经济单位对其它经济单位带来有利的影响,但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其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由于企业不能获得由正的外部性所带来的所有利益,为此一般企业都不会提供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物品,所以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都是由政府来主导的。 2.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事业是属于纯粹的公共产品还是混合性产品?该通过什么方式提供? (1)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作一种混合物品,然而教育也分为义务教育与高层次教育。义务教育是保证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国家通过立法安排公民接受义务教育,即义务教育可以被公民无差别地享受,具有非竞争性;义务教育范围是全国均可的,即为非排他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义务教育并非混合物品而是纯公共物品。但高层次教育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此教育可以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国家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应属于公共物品范畴;另一方面,个人从高层次教育获得的技能、知识是为他们自身带来更好的利益(如高薪厚职)是内在化与私人化的。同时高层次教育的进入需要条件(如考试、赞助费)并非接纳所有人,具有排他性,属于混合物品。综上所述,义务教育是纯公共物品,而高层次教育是混合物品。 (2)对于科研活动本身来讲,可以由个人或某一集体完成,它的集资模式可以是企业、机构或政府,其成果也是可以有偿转让的。但是科研成果的诞生(如电灯的发明,杂交水稻的出现等)往往并非只是有利于研究人或小部分群体,而是会推广到社会上,让公众共享成果。这样子,科研成果的交易将会出现很多难以预料的问题,如果将科研成果归为私人物品,则进步的产品就会成为垄断者谋取巨额利润的工具,使得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受到限制,所以一些公益性、基础性的科研项目的经费必须由政府承担,其成果亦应成为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避免某些科研成果被过渡使用);而为了促进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政府允许企业自主创新,提高品牌或技术的专利意识,所以对于一些商品(如电脑、汽车、手机等)的科研改进可以作为微观主体的私人物品。 (3)义务教育和部分基础性、公益性的科研项目应该由政府来提供,高等教育应该由政府供给与市场供给相结合。

财政学-重要问题

为什么“营改增” 1)避免重复征税,减轻税负。 2)对企业组织形态的影响为中性,不会抑制专业型企业组织形态,符合现代社会专业化分工日益细化的趋势,有利于就业和社会发展 3)鼓励投资,推动经济增长。 4)形成纳税人之间的自动勾稽效应(发票法),自动控制逃税行为。 消费税改革 改革建议 把生产环节征收的消费税转移到零售环节,并划归地方税种。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税率,进一步发挥消费税对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的调节力度。 改革原因 1)对冲“营改增”造成的地方减收。 2)有助于促进地方政府转变行为模式,不再单纯依靠投资,而注重对消费领域的开发,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 3)发挥消费税促进节能减排和引导理性消费的作用. 4)加大消费税的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所得税改革 分类所得税分类综合所得税 分类所得税:优点:征收简便,税源易控,可有效地防止逃漏税行为。 缺点:不能按纳税能力原则课征,难以实现均平社会财富的目标。 综合所得税:优点:能够量能课税,公平税负。 不足:需要纳税人服从程度高,稽征机关征管手段先进,工作效率高。 分类综合所得税:先按分类所得税课征,然后再对个人全年总所得超过规定数额以上的部分进行综合加总,另按累进税率计税。 优点:既能量能课税,又使征收便利。 资源税“从量改从价” 房产税 财产税优点:符合税收的支付能力原则 有助于提高财产利用效率 有助于公平 财产税缺点:纳税能力难以测度 难以成为广泛的普及性税收 对财政收入的收入弹性较小 有碍于资本的形成

遗产税 开征遗产税的原因 (1)促进社会公平 (2)激励作用 (3)健全税制作用 (4)促进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 2011-2012秋季学期 名词解释: 寻租,税收负担,政府预算,购买性支出,还有一个忘记了 图示: 教育支出对个人教育消费的影响, 无条件转移支付和有条件转移支付的经济作用 案例分析: 结合税收知识分析增值税扩围 计算: 投票悖论和单峰偏好 企业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税收负担率 论述: 养老保险有哪几种方式,政府干预养老保险有什么好处,人口老龄化会给养老保险体系发展带来什么影响,用什么政策解决。 用公债知识分析欧债危机怎么引起的,有什么不好影响,我国怎么避免这种债务危机。 2011-2012 春季学期 名词解释:外部性、转移性支付、税负转嫁、财政决算、政府有机论 画图:W-L、有条件&无条件转移性支付 计算: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净现值 案例:房产税改革 论述:个人所得税、公债解释欧债危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