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检查技术

检查技术

1.量子检测率(DQE)是成像系统的有效量子的利用率,探测器的DQE定义输出SNR平方与输入SNR的平方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2.信噪比(SNR)指信号强度与噪声强度的比值。
3.空间分辨率为图像中可辨认的邻近组织空间几何尺寸的最小极限,即对影像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
4.X线检查技术包括:普通X线检查(透视,普通X线摄影,软X线摄影);数字X线成像检查 (CR,DR);造影检查
5.透视:是利用X线的穿透性和荧光作用,将被检查者置于荧光屏与X线管之间,X线穿透人体后在荧光屏上形成影像,医生进行诊断的检查方法。优点:可动态观察,可记录影像,快速、简便、经济;缺点:影像清晰度不够高,放射剂量较大
6.普通X线摄影:X线穿过屏-片系统,经胶片冲洗后形成影像。所得的照片称平片。优点:照片的空间分辨率较高,图像清晰,照片可长期保存,永久记录,病人接受的X线量较少;缺点:静态图像,一幅照片是一个方位的重叠影像,一个部位需2个以上位置摄影
7.软X线摄影:是指利用40KV以下的管电压,产生低能量、较弱穿透力的软X线,用于人体中软组织摄影的检查方法
8.计算机X线摄影(CR)采用影像板(imaging plate ,IP)作为成像介质记录X线曝光后形成的信息,再由激光读出信息并经图像后处理形成数字影像的检查技术。缺点:操作步骤没有减少,成像速度较慢;IP有曝光次数限制,易损坏、污染产生伪影;空间分辨率较低;不能获得动态图像
9.CR的成像过程:信息采集(用IP代替X线胶片,接受透过人体的X线,使IP感光,形成潜影);信息转换(指存储在IP上的模拟信息转换成数字化信息的过程);信息处理(指用不同的相关技术根据诊断需要对影像进行处理,达到影像质量的最优化);信息存档与输出
10.CR的后处理:谐调处理,空间频率处理,动态范围控制,能量减影
11.CR的谐调处理参数:①谐调曲线(GT),选好就不动②旋转量(GA)主要用来改变影像对比度,GA越大,影像对比度越高。③旋转中心(GC)④移动量(GS)又称为灰度曲线平移,用于改变整副影像的密度。曲线右移时影像密度就减小,曲线左移时影像密度就增加
12.能量减影原理:有选择地去掉组织中的骨骼或软组织的信息,在同一部位同一曝光中获得同一副高能量和一副低能量影像,这两幅影像中的骨骼和软组织信号强度不同,通过计算机加权相减来实现两幅图像的减影。
13.数字X线摄影(DR)是指采用一维或二维X线探测器直接把X线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成像方法
14.DR的图像后处理:边缘增强,亮度,对比度,组织均衡
15.DR与CR比较:患者接受的照射剂量更小;图像

清晰度优于CR;DR的噪声源比CR少;DR的检查速度快于CR;DR的DQE更高;DR图像处理能力更强;DR有升级为透视的能力
16.造影检查:造影检查是将对比剂引人器官内或周围,人为地使之产生密度差别而形成影像对比的检查方法
17.阴性对比剂:密度低,吸收X线少,原子序数低,比重小的物质,X线照片上显示密度低或黑色影像。如空气,氧气,二氧化碳。
18.阳性对比剂:密度高,吸收X线多,原子序数高,比重大的物质,X线照片上显示密度高或白色影像。如硫酸钡,碘化合物
19.硫酸钡:白色粉末,性质稳定,不溶于水、酸、碱溶液;在消化道不被吸收;排空时间和食物相同
20.水溶性有机碘不良反应:(一)特异质反应①细胞释放介体:血管内皮系统损伤②抗原抗体反应:血清中抗体活性高③激活系统:补体系统激活④精神性反应: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二)物理化学反应①渗透压:升高→使血管内皮细胞之间变得松散;使红细胞水分丧失;血容量增加;诱发肾损伤,心肌及传导系统改变②对比剂的电荷
21.不良反应的预防: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了解用药史及过敏史、肝肾功,作过敏试验、解释工作;筛选高危人群;预防性给药;完备的抢救措施;密切观察患者
22.胃双重对比造影禁忌症:穿孔、出血;肠梗阻;体质衰弱;低张药物使用禁忌者
23.静脉尿路造影禁忌症:碘过敏;全身衰竭、急性传染病、高热;急性炎症、严重血尿、肾绞痛;妊娠期、产褥期;骨髓性白血病、甲亢
24.选择原则:简便;安全;低费用;满足诊断(一般情况: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创或损伤小的到损伤较大,能用一种方法的不用多种,能用费用低的不用费用高的;特殊情况:不需遵从由简到繁顺序,按照需要选择)
25.检查技术的安全性:①检查技术的选择上应首选无损伤的检查技术,如不能解决诊断问题再选择损伤小的,最后选择损伤较大的方法②将检查的损伤性与其对拟诊病变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权衡利弊③检查技术的损伤性与其诊断价值相比较是次要的,但术者还应在操作中尽量减少损伤和并发症发生
外加
1.无助于提高X摄片的清晰度的是;缩短焦-物距
2.CT与其他的体层摄影想比最大的优点是;密度分辨率高
3.体层摄影层面的厚度的控制取决于:旋转角度的大小
4.焦-片距增大一倍,X线胶片的感光量:缩小至25%
5.关于散射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无感光及电离效应
6.影响X线对胶片的感光的因素是:(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焦-片距)
7.物-片距越(短),产生影响的半影就越(小),影响也就越清晰
8.X线的感光物质是(溴化银),荧光物质是(钨酸

钙)
9.心脏后前位投照,要求焦-片距为(180-200CM)。中心线对准(第6胸椎)水平垂直摄入胶片
10.心脏右前斜位投照的旋转角度是(45-55°),左前斜位的旋转角度为(55-65°)
11.腰椎斜位投照,主要观察(狭部不连)和(小关节病变)12.乳突轴位投照,使头部矢状面与暗盒呈(45°),中心线向足侧倾斜(45°),经乳突尖摄入暗盒中点
13.表示密度的CT值的单位是H,水的CT值为0,软组织的CT值为:20-50HU,脂肪的CT值为-70—-90hu
X线检查技术
26.X线成像质量影响因素:X线管焦点;X线摄影条件;影像信息探测系统;被检体(人体);照射野与散射线;图像后处理技术
27.光学密度:指透明性照片的暗度或不透明程度,也称黑化度。人体不同组织结构的黑化程度称为影像灰度。
28.适合人眼观片密度值在(0.25-2.0);最适合肉眼观察是(1.0);照片密度在(0.7-1.5)之间时,最具有影像诊断学价值。医用激光胶片灰阶测试卡(共1-21级)
29.X线照片密度的形成过程: X线→AgX→光化学反应→潜影→显、定影处理→Ag+ 还原成银原子→吸收、阻挡光→形成光学密度照片
30.医用X胶片特性曲线:描绘曝光量与所产生的密度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分足部、直线部、肩部和反转部。横坐标:相对曝光量的常用对数值 (lgRE),纵坐标:光学密度值(D)
31.感光特性值:①本底灰雾(Dmin):未经曝光的胶片,经显、定影处理后被还原的银所产生的密度。② 感光度(S):对光作用的响应程度
32.增感屏对影像效果的影响①增加对比度②影像颗粒性变差③降低清晰度(最大弊端)
33.影响照片密度的因素:管电压;管电流(主要因素);摄影距离(X线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探测器;胶片的冲洗条件;数字化激光胶片打印技术;影像后处理技术
34.物体对比度:指相邻物体在物理特性(密度、厚度)或化学特性(原子序数)等方面的固有差异
35.X线对比度:指X线透过人体时,由于人体各部位对X线的吸收和散射不同,这种透过人体组织后 形成的X线强度分布的差异(.影响因素:X线吸收系数(μ); 物体厚度,密度(或者答人体组织的原子序数,X线的波长,人体组织的密度,厚度)
36.胶片对比度:X线胶片对X线对比度的放大能力。取决与胶片γ值和平均斜率G。
37.光学(照片)对比度:指照片上相邻 两处影像的密度差(D1-D2)。影响因素:(1) X线质(KV值)(2) X线量(3) 胶片γ值(γ大的对比度大)(4) 灰雾① Kv越高,灰雾越大; ② X线胶片保管越长,灰雾越大;③ 暗室技术(图像后处理技术)
38.人工对比度:人工注入对比剂而获得人体内组织结构间的影像
39.照射野:X线光束入射于被检体

的曝光面
40.散射线:主要由康普顿效应产生。产生:散射线随着X线波长的变短而增加,它与被检体的厚度、面积有关。面积越大散射线越多;组织的密度越高,原子序数越高,产生的散射线越多。危害:表现为散射性灰雾,造成影响对比度下降。特点:原发的射线能量越大,散射线的能量越大,散射线与原发射线的角度越小能量越大。抑制:(1)遮线器 (2)滤过板。排除:(1)空气间隙法 (2)滤线栅法(平行式,聚焦式,交叉式)
41.X线摄影条件的基本因素:(1)、管电压(2)、管电压和管电流量(3)、管电流和摄影时间(s)(4)、摄影距离(d)(5)、屏-片系统(6)、滤线栅和照射野
42.管电压:随着kV的↑ ; X线能量↑; 康普顿效应↑; 散射线含有率↑; 照片对比度↓。当kV较低时,光电效应占有比例↑; 照片影像对比度↑。kV高 X线穿透力强。
43.优质X线照片的标准:符合诊断学要求(体位、影像细节);适当的影像密度;鲜明的对比度;良好的锐利度;照片上无伪影
44.听眦线 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的连线
45.胸部透视:双手叉腰,两肘内收,肩胛骨外移
46.骨骼X线摄影要点:被检者处于舒适位置;被检部位置于探测器中心;被检部位长轴与探测器长轴一致;拍摄范围要全;两侧对称部位,相同参数摄对侧;常规正侧位,可加摄斜、切线位轴位;中心线垂直探测器
47.副鼻窦瓦氏位:听眦线与探测器平面呈37°角。中心线:经鼻根部垂直射入
48.颈椎张口位(C1—2 )仰卧;尽量张口(软木塞);失状面、听鼻线垂直台面(上门齿和乳突连线垂直床面);中心线对上下门齿中点;颈部强直,中心线倾斜角度
49.手后前位:坐立位,手掌向下;手掌平放于探测器上手指伸直稍分开;中心线垂直通过第三掌骨头。手后前斜位:手掌内旋使掌面手臂与台面呈45°角;各手指自然分开并稍弯曲,指尖触及台面;中心线垂直通过第三掌骨头
50.腕关节后前位:手半握拳,手掌向下,腕关节贴近台面手与前臂呈一直线中心线垂直通过尺桡骨茎突连线中点。腕关节侧位:侧坐,前臂伸直;第五掌骨靠近探测器;手掌面后倾10°;中心线垂直通过桡骨茎突
51.肘关节前后位:前臂伸直掌心向上,上臂与前臂在同一平面放置;中心线垂直通过肱骨内外髁中点下1cm。肘关节侧位:肘关节屈曲90°;半握拳向被检者;中心线对肱骨外侧髁
52.踝关节正位:仰卧、坐立台面;小腿平伸,足趾前倾;下肢内旋,第四趾与足跟连线垂直台面;中心线对内外踝连线上1cm。踝关节侧位:身体侧卧;对侧膝部向前上弯曲;被检侧下肢伸直,膝部略垫高;足跟摆平,踝部呈侧位;中心线对内踝上1cm
53.胸部后

前位:收腹、前胸紧贴探测器;两肩放松,手背贴臀上部,肘前推,肩紧贴探测器;中心线:对T4垂直探测器。胸部侧位:手臂上举抱头,眼平视收腹;被检侧紧靠探测器,腋中线对探测器中线;前胸壁和后胸背垂直探测器;中心线对T4垂直探测器
CT检察技术
54.CT优势(X线):横断面成像,影像无前后重叠;容积数据经重组处理得到矢状面、冠状面和斜层面图像及三维图像;可多角度观察,病变定位更准确;密度分辨力较高,有利于低密度病变的检出;可用于全身任何部位组织器官的检查
55.CT优势(MRI:成像速度快;对骨骼和钙化病变的显示更清晰;对冠脉及病变显示更好;检查时不受体内异物的限制;价格相对较低
56.CT的限度:空间分辨力不及X线摄影图像;当病变密度与周围组织密度相近时,较难区分;部分容积效应和周围间隙现象,可能导致微小病变遗漏;增强扫描使用对比剂,可能发生过敏反应;有一定的电离辐射
57.CT检查前的准备:详细了解病人的情况(近期有无消化道钡餐检查、近期有无吞服高密度药片、有无过敏反应史);向病人交待CT检查的注意事项(去除身体表面的高密度物品/病人在检查过程中尽量配合);病人摆位准确(被检查部位应位于扫描野的中央/根据病人的检查部位正确选用扫描野)
58.CT螺旋扫描:指安装有多排探测器的螺旋CT设备,X线管每旋转一周,即可完成多层面的容积数据采集并重建出多个层面的图像
59.CT分辨力: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时间分辨力
60.空间分辨力:是鉴别物体几何尺寸大小的能力,用线对数(LP/cm)表示。
61.密度分辨力:是指能分辨两种组织之间的最小密度差异的能力,用百分比表示。
62.时间分辨力:时间分辨力又称动态分辨力,是指系统对运动器官的瞬间成像能力。
63.噪声:噪声表现为均匀物体影像中各像素的CT值参差不齐,图像呈颗粒状,使密度分辨力下降。包括:扫描噪声、组织噪声
64.伪影:是指在扫描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与被扫描的组织结构无关的异常影像。这些异常影像降低了图像质量,甚至影响病变的分析诊断。(设备原因,患者原因(运动伪影,组织间密度差异较大引起的伪影))
65.螺距:螺距等于X线管旋转一周(1s)检查床移动的距离与扫描层厚的比值
66.MSCT扫描的主要技术特点:一次同时进行N层扫描的多层螺旋CT在X线束宽度相同的情况下,X线束被多排探测器接收(1)层厚与X线束的宽度无直接相关,而与被激活的探测器排数有关(2)回顾性重建时,可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层厚
67.多层螺旋CT临床应用的优点:(1)扫描速度明显提高(2)图像空间分辨

力提高 (3)CT透视定位更准确 (4)提高了X线的利用率
68.扫描方式:步进容积扫描、螺旋容积扫描
69.影响CT图像质量的因素:CT检查前的准备、CT分辨力、噪声、伪影、部分容积效应和周围间隙现象、窗宽和窗位、视野 、图像重建算法
70.部分容积效应:CT图像上各个像素的CT值代表的是相应单位容积(体素)的平均CT值。在同一扫描层面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相互重叠时,所测得的CT值不能如实反映该层面单位容积内任何一种组织的真实CT值,而是这些组织的平均CT值
71.周围间隙现象: 在同一扫描层面内,两种相邻且密度不同的组织,其界面处的CT值不能准确测得,因而在CT图像上,其交界部的影像不能清楚分辨,这种现象称为周围间隙现象。
72.重建像素=显示野/矩阵。如果显示野不变,矩阵增大,则重建像素值就小,图像空间分辨力提高,但图像重建时间延长;如果矩阵不变,减小显示野,可获得较小的重建像素值,从而提高图像空间分辨力,图像重建时间也会缩短
73.与辐射剂量有关的扫描参数:①管电流和曝光时间(mAs越大,X线的光子数量越多,图像噪声越低,密度分辨力越高,空间分辨力也有所提高)。②扫描层厚(增加扫描层厚,噪声降低,密度分辨力提高,空间分辨力下降)、③螺距、④重建算法;⑤管电压、⑥X线限束宽度
74.降低CT剂量的技术及应用:(1)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2)心电门控自动管电流调制、(3)前置滤线器、(4)后置滤波器、(5)迭代重建技术、(6)非对称屏蔽采集技术
75.动态增强扫描:静脉团注对比剂后短时间内对感兴趣区进行快速连续扫描
76.延迟增强扫描:一次大剂量注射对比剂后延迟4~6小时增强扫描,主要用于肝内小病灶的检出
77.薄层扫描:扫描层厚≤3mm。优点:减少部分容积效应,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力,更好显示图像内部结构和边缘形态的细节
78.高分辨力扫描:HRCT。空间分辨力高,边缘锐利,背景噪声较大
79.循环时间测定test bolus:使用小剂量CT对比剂,在增强扫描之前测量对比剂到达扫描部位的循环时间。
80.多期增强扫描:是指利用螺旋CT扫描速度快的特点,在一次注射对比剂后根据被检查器官的血供特点,分别于强化的不同时期对被检器官进行两次或多次完整的扫描。
81.适时增强监视技术:也称智能血管追踪扫描技术,是指增强扫描时利用专用软件对靶血管的CT值进行适时监视,当靶血管的CT值达到设定的阈值时自动(或手动)触发预定的扫描程序。
82.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是指在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对选定的层面或器官进行连续多次的动态

扫描,以获得该层面或器官每一体素的时间密度曲线( time-density curve ,TDC),然后利用CT灌注分析软件计算出组织血流灌注的各项参数,并通过色阶赋值形成灌注图像,以此来评价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
83.反映组织血流灌注的参数: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BV)、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等
84.CT图像后处理技术:多平面重组(MPR)、多层面容积再现(MPVR),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VR)、仿真内窥镜(VE)、血管探针技术(VP)
85.腹部脏器:肝脏选取较窄的窗宽,130~200Hu,窗位50~60Hu,增强扫描后观察肾盂应选用类骨窗,窗宽1000~1500Hu,窗位250~350 Hu,其他如胰腺、肾上腺等窗宽250~350Hu,窗位35~45Hu,观察腹膜后结构时窗宽可稍宽
86.CTA CT血管成像技术:指经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在靶血管内对比剂达到峰值时进行螺旋扫描采集容积数据,利用CT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组出靶血管的3D图像。
MRI检查技术
87.MRI:对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RF)脉冲,使人体组织中的氢质子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当中止RF脉冲后,氢质子在弛豫过程中发射出射频信号而成像
88.MRI的特点(与CT比较)无电离辐射;对脑和软组织分辨率极佳;多方位成像;多参数成像;除能进行形态学研究外,还能进行功能、组织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
89.MRI的限度:成像速度慢,检查时间长;对钙化灶和骨皮质病灶不够敏感;图像受多种因素影响:伪影、噪声、特殊吸收率;禁忌症多:心脏起搏器、金属性置入物等;设备昂贵,检查费用高
1.信号采集信号定位: 层面选择;相位编码;频率编码
2.K空间: MR信号是具有不同幅度、频率和相位的复杂电磁波,包含空间信息信号数字化并存储于数据矩阵中,即K空间
3.常用脉冲序列:SE(自旋回波);IR(反转恢复);GRE(梯度回波)
4.TR控制纵向磁化恢复程度,决定T1,短TR突出 T1
5.TE控制横向磁化衰减程度,决定T2,长TE突出 T2
6.T1WI: 具有较高的信噪比,适于显示解剖结构,也是增强检查的常规序列
7.T2WI:有利于显示水肿和液体,故易于显示病变
8.PDWI质子密度加权像:可较好地显示血管结构,、
9.常规SE序列的主要优点:SNR高,图像质量好。用途广,可获得对显示病变敏感的真正的T2WI。主要缺点是:扫描时间长
10.回波链长度(ETL):在一个TR期间内,由多次180度重聚相位脉冲获取的回波组成的回波链,180度脉冲的次数称为回波链长度。
11.FSE的特点:优点是扫描时间比常规SE序列显著缩短,因而便于使用大矩阵,增加NEX,序

列使T2信号权重增加,利于显示病变。缺点:流动和运动伪影增加;在T2脂肪信号高,难与水肿鉴别。ETL值过大时,图像清晰度下降;对出血不敏感。
12.IR序列主要用于获取重T1WI,以取得良好的T1对比。重T1加权效应主要取决于(反转时间)TI的长度。
13.IR面从序列的特点:优点是T1对比效果好,SNR高;缺点是扫描时间长。
14.STIR序列主要特征选择短TI值,用于抑制T1WI中脂肪的短T1高信号,即脂肪抑制。
15.FLAIR选择长的TI值,使脑脊液信号被抑制。FLAIR用于T2WI中抑制脑脊液的高信号,使与脑脊液间隙如脑沟或脑室相邻的脑质内长T2信号病变显示得更清楚。
16.翻转角度和TR决定T1加权程度,TE决定T2*加权程度。
17.与MRI图像质量有关的参数: ①信噪比:信噪比等于信号强度的平均值与噪声标准差的比值。信噪比影响因素:a.质子密度影响b.体素大小的影响c..TR、TE、翻转角d. NEX又称平均次数e..接收带宽f..线圈类型②对比噪声比CNR③空间分辨力④扫描时间
18.流动现象包括:时间飞跃。进入现象。体素内去相位
19.伪影补偿技术:运动伪影。混淆伪影或包裹伪影。化学位移伪影。化学配准不良伪影。截断伪影。磁敏感性伪影。拉链伪影。交叉激励
20.X线检查用碘对比剂:利用其对X线衰减或吸收程度的不同而对密度相同或相似的组织器官或病变形成对比。 MRI对比剂:本身不显示MR信号,只对质子的弛豫产生影响。其机制在于通过与质子相互作用来影响质子的(T1和T2)弛豫时间从而改变不同组织在MRI图像上的对比。一般是使T1和T2时间缩短,但程度不同,以其中一种为主。
21.MRI对比剂分类:1.生物分布性 分细胞内、外对比剂两类2.磁特性 分顺磁性、超顺磁性两类
22.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和延迟增强:采用心电门控快速GRE序列,数据读出采用EPI技术。当扫描开始监视器荧屏显示第一幅图像后,静脉注射对比剂GD-DTPA (2~4ml/s,总量15ml),对心尖至心底一系列短轴位层面进行连续扫描,观察心肌强化程度,并可做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延迟增强是在首过灌注成像完成后再次注射对比剂(1ml/s,总量15ml),延迟7-12分钟,采用快速小角度激发(FLASH)GRE序列对与首过灌注成像中相同的短轴位层面进行扫描。
23.MR水成像的基本原理利用重T2加权,即使用长TR、很长TE并加用脂肪抑制技术使含水器官显影。长TR主要为了取得T2加权效果,很长TE和脂肪抑制技术是为了更突出水的长T2信号。选择合适的TE值是水成像成功的关键。
24.化学位移:即使同一种原子核,由于它在不同的化合物中所处化学环境不同,其质子的Larmor频率就不同,在MRS上产生共振峰位置也不同的现象
25.MRS定

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不同化合物中原子核化学位移不同,可根据其在MRS中共振峰位置加以鉴别;共振峰积分面积与共振核数目成正比,反映化合物的浓渡
26.化合物浓度定量测定方法:相对值浓度分析+绝对值浓度分析(外标准法—同时扫描已知浓度化合物体模和被检查部位,比较二者化合物的绝对浓度。内标准法—利用体内已知浓度的化合物(如水、肌酸)作为参照进行化合物浓度计算)
27.弥散运动即布朗运动(Brown motion)是指分子在温度驱使下无规律随机的相互碰撞、相互超越的运动过程
28.各向同性(isotropy)是指在体外均匀的液体中,水分子在各个方向上弥散运动的快慢相同,其运动轨迹近似一个圆球体
29.各向异性(anisotropy)是指在人体生理条件下,水分子的自由运动受细胞本身特征及结构的影响,其在3D空间内各个方向上弥散运动快慢不同,以至一个方向上弥散比另一个方向受更多的限制,具有很强方向依赖性,其运动轨迹近似一个椭球体
30.磁敏感成像技术成像原理主要采用3D GRE、完全流动补偿、射频脉冲扰相等技术,利用不同组织间磁敏感性的差异产生图像对比。机体向各组织在SWI上信号的差异,来源于它们各自磁敏感性的不同
31.对比剂影响因素:对比剂浓度;对比剂弛豫性;组织弛豫性;MR扫描序列参数
32.投射(或导弹)效应:指铁磁性物体(如剪刀、镊子等)靠近磁体时,因受到磁场吸引而获得很快的速度向磁体方向运行,可对患者和工作人员造成灾难性甚至致命性危害。
33.禁忌症:心脏起搏器;心脏瓣膜修补术后;心衰;生理依赖性监测器止血夹;铁磁性或电子镫骨植入物
34.安全要求:1详细宣传MRI检查的安全性问题;2在检查室外明显处张贴检查注意事项;3填写安全检查调查表;4了解患者体内有否金属异物或假体;5严禁将金属物品特别是铁磁性物质带入检查室内6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检查室;7对精神紧张、恐惧者进行心理护理;8对不合作者给予镇静剂;9对育龄妇女要了解是否妊娠;
35.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产生的血管影像与DSA近似,但不需血管插管,也无电离辐射损伤,可提供血管外解剖信息,临床实用价值较大。
36.MRA技术:1TOF和PC法,2CE-MRA,3黑血技术
37.TOF法主要依赖流动相关增强,PC法则主要依赖速度诱导的流动质子相位改变,即流动质子与静止静止之间的相位差,产生影像对比。
38.黑血技术:利用反转恢复预备脉技术、预饱和技术、梯度相位离散技术等,可使图像中流动的血液呈黑色低信号。
39.MRA优点:成像速度快;应用范围广;可大范围成像;空间分辨力及对比分辨力高

;对慢血流敏感;运动伪影少,无流动伪影
40.心脏MRI成像方位:四腔心位;左室长轴位;右室长轴位;心脏短轴位
41.脑血管病:半暗带组织rCBF下降,而rCBV正常或略增高,MTT升高;梗死组织则rCBG,rCBV均下降MTT升高
42.弥散运动即布朗运动是指分在在温度驱使下无规律随机的相互碰撞,相互超越的运动过程。
43.MRI发展趋势:向更加安全、高效、低毒、靶向性和反映组织器官代谢功能的方向发展,实现对病变作出定性、定量、定位和评价功能变化的最高影像诊断目标。
1. SE GRE
2.RF脉冲翻转角度 仅用90°可变(不用90°
3.重聚相位机制 RF脉冲 梯度反转
4.补偿磁场不均匀性效果 非常有效 仅能部分补偿
5. 信号特征 真正T2WI T2*WI
6. 扫描时间 长 短
DSA
90.DSA的特点:图像密度分辨力高,可显示1%密度差的影像;时间分辨力高,可用于心脏等运动器官;减去背景组织,血管影像显示更清晰;对微量碘的敏感性更高,对比剂用量少;有路径图功能,缩短插管时间;有心脏、血管的动态功能分析;有多种图像后处理功能,增加诊断信息;为数字图像,可融入PACS系统
91.DSA的限度:静脉法DSA的图像分辨力低,图像重叠多,由于成像时间较长,运动伪影较多,图像质量较差;创伤性影像学检查;辐射剂量较大,尤其是介入操作医师;部分病人会出现对比剂不良反应
8.数字X线荧光成像是DSA的基础。
9.DSA成像原理:将人体同一部位注射对比剂前后所获得的数字化图像经计算机程序进行减法运算获得差值信号,再经D/A转换成模拟信号,通过显示器显示为仅有对比剂的血管影像。
10.蒙像(mask像):注入对比剂前或对比 剂从血管消失后所拍的影像
11.输入野:入射野越小,放大率越大,所能显示的病变范围越小,但局部细节显示更清晰;入射野越大,放大率越小,所能显示的病变范围越大,有利于病变及周围的全面显示。
12.脉冲方式:每秒数帧(3-6F/S)进行采集和减影,得到一系列连续间隔的减影图像。用于活动少的部位。特点:采集与X线脉冲同步,射线能量较强,图像信噪比(SNR)高,质量好。
13.术前准备:患者准备,器械准备,药物准备
14.采集时机:采像延迟,注射延迟。
15.再蒙片和像素移动对图像的改善能力有限,只能纠正患者轻微移动造成的配准不良。
16.DSA的减影方式:时间减影(常用方式),能量减影,混合减影
17.DSA检查技术分为:静脉DSA,动脉DSA和动态DSA。
18.术后操作:介入手术结束拔管后,需立即按压股动脉以防出血,行全身麻醉的患者应麻醉复苏后方可离开

导管室。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预防并及时处理并发症。
19.禁忌症:(1)碘过敏。(2)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3)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有明显出血倾向。(4)严重的动脉硬化。(5)高热、急性感染及穿刺部位感染。(6)恶性甲状腺功能亢进、骨髓瘤。(7)女性月经期及妊娠3个月以内。
20.头颈部血管:头颈部由左、右颈总A和左右椎A构成。1)颈总A及其分支:右颈总A:发自右头臂A(无名A)左颈总A:常发自主A弓。左、右至甲状软骨(C4水平)分为颈内A和颈外A。
21.颈内A分为颅外段和颅内段,颅内段自近及远分为岩骨段、海绵窦段、虹吸段和终末段。于终末段分成大脑前A和大脑中A。
22.颅内V主要特点:无V瓣。
23.大脑中A:颈内A的终末分支,穿过前穿质进入大脑外侧裂、在脑岛附近分支。分支前为水平段,分之后为侧裂段
24.椎A:是小脑主要供血血管,是锁骨下A的第一分支,以枕大孔的椎A孔分为:颅外段:沿途发出多支脊髓A。颅内段下而上分为:a 脊髓前A,b脊髓后A,c小脑后下A。两侧椎A在脑桥下合成d基底A
25.穿刺插管所致并发症:①动脉痉挛?局部用利多卡因或交感神经阻滞药。②局部血肿:一般不需处理。③假性动脉瘤?手术治疗处理。④动脉内异物或栓子?用专用器械或手术方式取出
26.主A起自主A口,右向上升为:胸主A:升主A —》主A弓 —》(至T4椎体)降主A —》(穿过膈肌孔后)腹主A
27.腹主A:自膈肌裂孔,至第四腰椎水平,移行为左右髂总A 肺A:肺的功能性血管。起至右心室,位于主A弓下方、气管分叉前。
28.上腔静脉:由头颈部和上肢的左右头臂V在胸锁关节后方会合而成。沿途有奇V汇入、自第3肋间平面注入右心房
29.冠脉的价值a.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标标准。b.不仅能准确地判断冠脉内病变的程度与范围,还能通过发现受损血管数目和受损心肌范围判断预后,可作为各种冠脉血管成形术和重建手术前后的评价与预后判断的重要方法。
30.肝总A:发至腹腔干、沿胰头上缘向右前行,分为:肝固有A和胃十二指肠A。
31.肝固有动脉: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位于肝门V的前面和胆总管的左侧,入肝门前分为肝右A和肝左A,有时还可见肝中A。肝右A入肝门前发出胆囊A至胆囊,在肝固有A还发出胃右A缘胃小弯向左与胃左A吻合。
32.门V:由肝门V及其属支组成,引流胃肠道、脾、胰和胆囊的V血。
33.肝门V:是由肠系膜上V和脾V在胰颈的后上方汇合而成(长约6-8cm),由此向右上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在肝固有A和胆总管的后上方上行至肝门分左右两只入肝。在肝内不断分支入肝血窦(肝窦),经

肝窦循环后流入肝V。
34.肠系膜上V:伴随同名A右侧上行,走行于小肠系膜内收集十二指肠至结肠左曲间场馆及部分胃和胰腺的V血。
35.肝V:起自肝血窦,其较大的属支行走于肝段间,收集相邻肝段的血液,最后合成肝左V、肝中V、肝右V,由腔V窝上部穿出肝实质注入下腔V
36.胃血管:胃左、右A,胃网膜左、右A和胃短A供应,均来自腹腔干及各级分支。
37.肠系膜上A:在腹腔干稍下方,起自腹主A前壁。在胰颈和十二指肠上下部间进入小肠系膜跟内,行向右下至右髂窝,分布于胰头、十二指肠至横结肠、升结肠的大部,包括阑尾。它的第一支为胰十二指肠A,然后向右依次分出中结肠A、右结肠A、回结肠A,向左分出依次为空结肠A、回结肠A。
38.肠系膜下A:约平第三腰椎起自腹主A前壁,行向左下方分支依次为结肠左A ,其分为上行支(脾曲)A、下行支降结肠中下A供给相应部位结肠。再分为乙状结肠A、直肠上A
39.胰腺:它的血供主要来自胃十二指肠A分出的胰十二指肠上A,和肠系膜上A分出的胰十二指肠下A,和脾A的分支胰背A、胰支A、胰尾A、胰大A
40.脾:在胃后沿胰上缘向左至脾门,沿途发出多支胰支、胰体、胰尾。近脾门处还发出数条胃短A至胃底,发出胃网膜左A沿胃大弯向右与胃网膜右A吻合。
41.胆囊:其A在肝门前发自肝右A,注入肝门V或其右支。
42.下腔静脉:由左右髂V在第5腰椎右侧会合而成,沿脊柱前方、腹主A右侧上行,经肝的腔V沟,穿隔肌的腔V孔入胸腔后,立即穿纤维心包注入右心房。分为壁支和脏支。
43.心血管造影体位:①长轴斜位2)四腔位3)半轴位(肺动脉轴位 4)延长右前斜位5)它体位尚多6)补充体位:正位、侧位。
44.冠状动脉造影的投照体位:左冠造影体位:A:左肩位:显示前降支与回旋支夹角、分支走向及其中原段为主;右肩位:显示前降支中远段及左主干、抬高并重跌回旋支影像;肝位:显示左主干、前降支和回旋支关系,展开左主干及回旋支较好;蜘蛛位:显示左主干、中间支、前降支及回旋支分叉部及各支近段为主。
45.肾动脉平第二腰椎水平
46.股静脉穿刺一般从健侧。有梗阻者经上肢及颈静脉插管或者上下联合插管
47.下肢V穿刺:①上行性(顺行性):经足背浅静脉穿刺注入对比剂(踝部扎止血带)。②下行性(逆行性):经股静脉穿刺直接注入对比剂或股静脉插管。造影体位。下肢V:上(顺)行性?病人取头高足低30°位摄片。下(逆)行性?病人取头高足低60°位摄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