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浅析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浅析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摘要:日本在二战结束后盟军的占领下进行了第二次国内教育改革, 开启了民主化的大门。但在战后初期( 20 世纪50年代) 的教育改革中, 日本囫囵吞枣般照搬美国的教育模式, 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本文对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字: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教育改革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误区

前言

教育一直都是日本的立国之本, 义务教育制度化从明治维新时期就开始了, 室町时代开始至江户时代日本就已经有了作为普及庶民教育的机关, 许多父母, 为了让孩子掌握生活必须的!读、写、算,都送孩子到!寺子屋去学习。日本全国上下都把教育看作立国之本, 齐心协力搞好教育, 通过确保教育机会均等和维持、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日本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就学率为100% , 高中的入学率为97%, 其教育的普及程度同美国并驾齐驱, 达到世界最高水平。战后日本之所以以惊人的速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工业方面的高度发达, 而科学技术之所以有可能, 则很大程度是因为日本国民有着较高的教育水平。

1.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教育改革

要了解日本教育改革, 就必须对日本近代教育的历史轨迹作一个简单的回顾, 以便了解其来龙去脉。从历史上看, 日本进行过两次重大的教育改革。第一次是明治五年一八七二年, 改革的指导思想旨在“富国强兵”, 为此而引进西欧的教育制度、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第二次改革是在二次大战后的一九四七年, 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 中心思想是发展教育, 开发人力资源, 贯彻经济至上主义。

这两次改革都取得了很大成功, 使日本得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成为数一数二的世界经济大国。国际舆论认为, 日本的成功是由于它重视教育, 实行了“教育先行”的政策。但也应当指出, 这两次改革主要是模仿, 甚至是照搬外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模式。具体地说,第一次是搬德国的, 第二次是搬美国的。

日本学者在分析这两次教育改革的利弊时指出, 第一次改革的最大贡献是发挥了对全民的启蒙作用, 它使日本人掌握了作为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教养。例如, 小学入学率在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之后短短三十年就达到了百分之九十, 由于普及了国民基础教育, 也就扫除了群众中的愚昧和无知, 学校成为传播现代文明的窗!一!, 这是日本得以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原动力。但是, 从教育内容来看, 日本所进行的是忠君爱国教育, 具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军国主义色彩, 特别是战争时期, 教育完全抹煞了个人的价值, 一切从属于国家意图, 教育实际上只不过是掌握国家手里为对外侵略扩张服务的一种手段。所以说, 日本近代教育的特点, 具有启蒙化和反现代意识化这两个矛盾的侧面。战后进行的第二次教育改革, 试图把儿童月、国家主义教育侄桔下解放出来。基本上仿效关国的教育模式, 实行所谓民主教育。教育方法, 也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儿童为弓心”。应当肯定, 这次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令人赞叹的。教育的确为今天口本繁荣立下了平功伟绩, 日本帧以发展的人力资源就是靠现在的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但是, 另一方而, 现代教育又面临着为数众多的难题, 孕育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如就教育而言教育或者单纯地就教育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来谈教育, 有些矛盾也是难以理解和克服的。

2.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误区

2.1片面强调经济价值, 忽略日本文化

日本教育对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点己是大家一致同意的!前首相

森喜朗说, 日本缺乏自然资源, 我们是用教育去开发人的脑力和人们心中的智慧资源和文化资源从而取得了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上的发展。日本把儿童的学业水准的构成看国家存亡、经济发展甚至国防的基础, 和教师被看得如同战争中保卫国土的士样重要。换句话说, 教育是使日本得以实现现代化的!

“教育繁荣, 文化覆灭”这个震撼人心的话语,表明了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教育状况对此, 日本学者石附实指出, 进入近代以来, 世界的教育以学校为中心, 只追求效率至上的合理性, 向一元化方向发展, 其结果是有形的教育与扎根于各国、各地区传统生活的教育, 亦即仅从合理性上难以说清的! 无形的教育相脱离。也就是说, 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文化相脱离的倾向愈演愈烈, 这在日本等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关于生活文化的贫困化以及生活文化对日本(道德)教育的影响, 日本学者源了圆的敏锐分析值得参考。他说: 日本由于明治以后的现代化而实现了巨大的变革, 从封建国家体制转变成集权的现代国家。这一变化虽然令人目眩, 但变化并未涉及社会的基层文化。在此期间, 我们几乎对日本文化的国民性形成力没有予以关注, 只是全神贯注于学校教育的改善。只是到了现在, 当伴随战后的社会体制及教育制度的大变动而产生了生活文化上的某些变化时当即使变化相对微小仍因各种原因丧失了在原有生活文化中形成自我的机会时, 我们才意识到, 日本人的形成不单是靠了学校教育, 更是靠了日本的文化。日本人崇拜外国的意识极为强烈, 外国的东西如!舶来?一词一样, 被成为渡海运来的宝物, 无论什么外国的东西都显得十分珍贵。因为日本自身资源的限制, 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外贸, 因此外来语的使用也频繁起来。以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介为例, 各种印刷品和广告牌, 到处都是外国文字和假名泛滥, 认为外来语使用得越多就越时髦,一些能用日语说的东西也故意用外来语。日本本身的语言文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得淡去。

战后初期日本教育政策的特点就是政府和经济界对教育进行了强制的干预, 教育目标的单向性的经济取向, 过分强调的教育的经济功能, 而从某种意义上丢失了教育本身的珍贵的东西。

2.2过分强调平等统一, 忽视了个性差别

日本古代教育是带有强烈的等级性的, 如大学寮, 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吏的子弟才可自由入学, 六至八品官吏的子弟则需特别批准方可入学。其他一些教育机构也纯粹是一种贵族教育机构, 平民子弟几乎不可能接受!高等教育。明治时期以前,由于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和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 日本社会的结构主要是按照集团主义原理和等级制度结成的农村共同体社会, 所以没有强调个性发展的教育传统。一战后, 国际上兴起民主风气,日本也掀起了民主运动。而大正新教育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批判以往的灌输接受式教育,提倡个性化教育。然而, 在政府推行的皇国主义教育的压制下, 新教育运动只是昙花一现, 个性教育未能得到充分发展。二战后, 虽然在美国的! 指导下开始重视个性的发展, 但在改革的最初, 日本教育界大部分人并没能正确理解! 平等的正确含义, 只把“平等”简单的理解为“统一”

2.3偏重应试主义, 忽略道德教育

战后, 日本学校偏重智育教育, 偏差值测试盛行, 而德育教育却被忽视, 以致于“校内暴力”“家庭内暴力”等问题日益严重, 那些在偏差值测试或考试竞争中失败而自暴自弃不再求上进的青少年频频制造殴打教师、打群架、故意破坏学校设备等恶劣事件。据日本文部省调查, 1983年全国公立初级中学有1388所学校发生校园内暴力事件, 占全国公立初中总校数的13. 5% ; 高中有415所学校发生校内暴力事件, 占全国公立高中的10.5%最近十几年来, 校内暴力事件越来越蔓延、越来越凶恶、越来越低龄化。对此, 日本人民普遍不满, 日本政府和各界都十分关心, 有的学者还调查了几十个国家这方面的情况, 结果表明, 日本是居于严重型的国家之一。

结语

战后日本以美国式民主教育为范式的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的历史进步, 为日本战后重建和经济腾飞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但是改革无视日本的历史传统、国情与国民性而一味地生搬硬套美国式的教育体制, 因而产生了许多副作用, 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日本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 其教育改革的成败得失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有着他山之石的借鉴作用。在我国当前的教育工作中, 也或多或少地出现了过于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教育、偏重应试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强调统一平等而忽视个性发展的倾向。为此, 我国教育界对教育制度不断改进和修正以图寻找一条能切实有效地解决中国国情、历史传统和国民性与现代西方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的特色发展道路。参照他国的教育改革经验分析其共通性与特殊性, 立足于本国国情对社会发展中变迁性因素的深刻分析, 有助于我们看清现象背后的本质, 使我们的教育改革能够进一步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