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王蒙“季节”系列小说语言风格散论

王蒙“季节”系列小说语言风格散论

王蒙“季节”系列小说语言风格散论
王蒙“季节”系列小说语言风格散论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王蒙“季节”系列小说语言风格散论

专业汉语言文学

院系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答辩时间二○○八年五月

王蒙“季节”系列小说语言风格散论

摘要:王蒙“季节”系列小说的语言风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其“季节”小说的幽默调侃的语言风格,王蒙在小说中的幽默调侃不同于其他作家,这在他的“季节”系列小说中更能显现出来,他的幽默调侃的语言特色源自于从“反右”到“文革”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疯狂的时代酿造了其狂欢化的幽默调侃的语言;其次,“季节”系列小说的语言带有浓烈的品格色彩,在小说中,主人公钱文是作者王蒙模糊的化身,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作者在那个时代生活的感受及对个人对历史的反思;然后,在“季节”系列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四字格,这其中包括成语、熟语等,这样就使小说显得更具审美价值,蕴涵着和谐美、对称美,同时还有仿古的意思在里面,文章更有古典气息;最后,“季节”系列小说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作者意在给读者一种回归历史的感觉,用纪实性的语言真实地刻画了从“反右”到“文革”历史,试图唤醒大众对历史文化错误地认识及对自己过去生活的深刻反思和怀恋,不同于当时历史题材小说那种一味追求艺术美的取向。

关键词:王蒙;语言风格;季节系列

Wang Meng “the season” the series novel language style

disperses theory

Abstract:Wang Meng “the season” the series novel's language style mainly displays in four aspects, first, it “the season” the novel teases humor ously the language style, Wang Meng teases humorously in the novel is different with other writers, this “the season” in the series novel can appear in him comes out, he teases humorously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 comes from from “counter-right” “the Gre at Cultural Revolution” that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 social life, the crazy time has brewed the language which its revelry teases humorously; Next, “the season” the series novel's language has the strong moral character color, in the novel, the leading character inscription on a coin is the author Wang Meng's fuzzy incarnation, reveals the author more or less in that time life feeling and to a person to the history the resonsideration; Then, in “the season” in the series novel, the author has utilized th e massive four character standard, includes the idiom, the idiom and so on, like this causes the novel appears has the esthetic value, is containing and graceful and friendly, symmetrical US, meanwhile has the meaning in the style of antiquity in inside, the article has the classical breath; Finally, “the season” the series novel is a historical theme novel, the author intends to for the reader one kind of return history feeling, has portrayed really with on-the-spot report language from “counter-right” “th 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history, attempted to awaken the populace lived to own past and remembers fondly to the historical culture wrongly understanding and the profound resonsideration which, is different constantly pursued the beauty of art with at that time historical theme novel that kind the orientation.

key word: Wang Meng; Language style; Season series

目录

前言 (1)

一、幽默调侃式的语言风格 (1)

二、语言的品格色彩 (3)

三、四字格的大量运用 (4)

(一)审美价值 (4)

(二)仿古 (5)

四、语言的纪实精神 (6)

五、语言的不足 (7)

结语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前言

王蒙是现代文坛上一位语言大师,是“中国文学语言革命的旗帜”。他对语言有种天生的敏感,他喜欢把语言放在自己的手里任意搓磨,然后再抛出去组成一幅幅美丽的,气势宏伟的语言画面。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喜欢语言,也喜欢文字,在语言和文字里我如鱼得水。”[1]

王蒙之所以是王蒙,就在于他的“王蒙式”语言,他的语言是“喷出来的,射出来的,涌出来的”,“他的语言既不象屠格涅夫那样单纯性的对风景的赞美;也不象刘绍棠那样醉心于村野牧歌;也没有张承志那种沉重的氛围;更不见何立伟的那种似有深意却无至情的视而不见刻描。”[2]王蒙的语言是一种充满激情的如电如火的诗化世界。汪曾祺说:“探索一个作家的气质,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态度,不是观念)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语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的文化修养。”[3]所以,我试图从王蒙语言的世界里了解王蒙,认识王蒙。

一、幽默调侃式的语言风格

王蒙“季节”系列小说中运用了许多幽默调侃式的语言,这是他文章的一大特色,他的小说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学中的讽喻传统,并将幽默调侃和荒诞的手法引进小说中。王蒙是“文革”后幽默调侃小说的开创者。当幽默调侃成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中的一种说话腔调的时候,人们自然会想到王朔。王朔成为“塞林格”式的调侃腔调的代表,与他的连篇累牍的调侃给人的强烈震撼分不开。但是,考察这种说话腔调的起源,我们不能不首推王蒙。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王蒙在他的小说《说客盈门》和《买买提处长轶事》中就开始了他的幽默调侃。林语堂把幽默界定为一种“谑而不虐”,“庄谐并出”,表现“宽宏恬静”而不是“尖刻放诞”的说法有点过于狭窄,幽默实际上应该包涵机智的逗笑、滑稽模仿、戏谑笑闹、调侃反讽、插科打诨、荒诞乖张等等范畴。调侃作为幽默的一种,自然有自己的特指范围,调侃式语言“是一种运用言语去嘲弄或讥笑对象的语言行为”。[4]当然王蒙式的调侃与王朔式的调侃不尽相同,王蒙式的调侃更蕴藉更温和,特别是他的早期调侃,这种内庄外谐的特点是很明显的;而王朔式的调侃则更具有“痞性”,因而也更尖刻更少顾忌。如果说王蒙式的调侃是一位饱经沧桑的知识分子对昔日人事的反躬自省进而采取的一种既嘲人又自嘲的说话方式的话,那么王朔式的调侃则是年轻一代对旧物、对笼罩在自己头上的权威话语的轻松的一击。因此我们在王蒙式的调侃里感受到的是经受历史苦难的沉重与脱不尽干系的犹豫以及过来人的旷达等复杂的情感;而王朔式的调侃则有一种局外人的爽利干脆和轻快,那是一种过把嘴瘾就死的俗人乱道。比较二人的调侃的异同不是本节的重点,我想着重说明的是,王蒙不仅是幽默调侃式语言的开创者,而且也是他的重要的说话方式之一。在王蒙的大量小说中,以幽默调侃为主要结构方式和叙述方式的作品就占有相当的比例。但是在其“季节”系列小说中,这种幽默调侃式的语言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使他的语言成为当代文学百

花园里的一道奇异独特的风景。

王蒙的幽默调侃在其“季节”系列小说中是随处可见,比如《失态的季节》里这段话:

于是纷纷表态。可不是吗,现在都吃起肉来了,过去谁听说过?农民用肥皂有什么稀奇?他们还用四合一、八合一香皂呢!八亿农民洗脸洗得香喷喷的,这是闹着玩的吗?这也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啊!过去我们的家乡至多用一点皂角灰呀!谁听说过肥皂,更不要说什么香皂了呀!我们的困难是前进中的困难,是暂时的困难;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困难是灭亡中的困难,是无可救药的困难。我们的规律是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直至胜利;而敌人的逻辑是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我们是不会违背这条规律

的,敌人也是不会违背这条逻辑的。解放以后人民生活提高得这么快,谁没有三件五件衣裳?一年不买布要什么紧?两年三年不买布又要什么紧?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的勤俭建国的精神,我们现在要发扬,今后要发扬,一百年以后还要发扬。我们的江山是靠小米加步枪打下来的呀!三年不买布也能穿的整整齐齐!??(王蒙《失态的季节》)这段话是在六十年代初,洪嘉号召右派们捐献出自己的布票以缓解国家的困难后,右派们的表态。这里带有明显的调侃味道。其中“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我们的困难是前进中的困难暂时的困难,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困难是灭亡中的困难,是无可救药的困难”、“我们的规律是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直至胜利;而敌人的逻辑是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以及“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云云,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政治套话俗语,在今天的语境中戏仿这些乌托邦语言,所达到的效果只能是一种戏弄,一种解构。

王蒙“季节”系列小说所反映的是从“反右”至“文革”结束这段时间内的事情。在“反右”乃至“文革”期间,有多少大人物被拉下了马,又有多少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夜扬名,那真是一个有仇的报仇有冤的伸冤,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全民表演全民狂欢的时代呀,在这个时代,所有的等级都反了个个儿,所有的世事都令人大吃一惊。难道不正是生活的这种调侃性狂欢性,才引发了王蒙小说的调侃性狂欢性吗?正如王蒙在《躲避崇高》一文里所说的:“我们必须公正地说,首先是生活亵渎了神圣,比如江青和林彪摆出了多么神圣的样子演出了多么拙劣和倒胃口的闹剧。我们的政治运动一次又一次地与多么神圣的东西——主义、忠诚、党籍、称号直到生命——开了玩笑??是他们先残酷地玩了起来的!其次才有王朔。”[5]我想这些话也可以看作是王蒙的夫子自道。语言的狂欢首先是高密度的戏谑调侃,这种调侃已经凝定为作者的基本语调。我们可以说,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王蒙小说中,自传式的抒情小说(即自由联想体小说)与幽默调侃体小说(即讽谕性寓言体小说)已经有机地统一起来了。因此,在王蒙的长篇小说中,我们到处可见调侃与狂欢,狂欢不仅是语言的而且是情节和结构的了。比如在《踌躇的季节》中,第十四章就是典型的调侃。这是钱文在得知形势骤变,自己的作品又不能发表以后,对自己的调侃。本章一开始,是叙述人对钱文的一

句劝告:“所以你必须等待,你必须面对再一次无声的拒绝、再一次的没有期限的废黜搁置,悄悄地瑟缩到一个角落里去。”作品的叙述人实际上是钱文,因此这里的话就是钱文的内心独白,也是钱文的“离骚”,钱文的自嘲自我调侃。一个“代乳粉”,也引发了钱文的无限玩味:

代乳粉,真是一个好听的名字。代乳即乳,代乳非乳,非乳代乳,乳非乳代,非乳即乳,乳非乳,乳即乳,乳乳乳代乳,乳代乳乳乳,代的你的心痒痒的!代乳代肉代股长代科员代粮代你代他,干脆说你就是个代人民,不是代人民还是正式的人民?你倒是想得美!(王蒙《踌躇的季节》)

这里的玩味是痛苦的玩味无奈的玩味甚至是无意义的玩味,在对词语的调侃中,体味到自己被时代抛弃的悲凉,由对代乳粉的调侃引出自己“代人民”的身份,内中况味岂一个“痛”字了得!

以上所谈的是王蒙“季节”系列小说的幽默调侃式语言风格,调侃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世界观,正是从“反右”到“文革”这段时间的疯狂,再联系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现实生活,导致了他对昔日生活的审视,而正是这种审视才有了调侃。看见,历史的幽默调侃,生活的幽默调侃,存在的幽默调侃才是“王蒙式”幽默调侃的本源。

二、语言的品格色彩

在王蒙的“季节”系列小说的语言运用中饱含了作者或作品人物的复杂情感,在这个系列的小说中,作者或作品人物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来表达了其对生活的感受、历史的反思及处事的态度。在“季节”系列小说中,王蒙实际上是以双重身份存在与作品当中,谈到这个我不得不说起王蒙的童年生活,他14岁就成为了中共北平地下组织的一名成员,一个少年布尔什维克。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开始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在《恋爱的季节》里谈到钱文参加革命的动机:第一位原因,是因为他与父母感情不和,这恰恰与王蒙的动机相似,我不能说钱文就是王蒙,但钱文确实有着王蒙的影子。在小说中,钱文的很多经历都源与王蒙的现实生活及感受。比如在《恋爱的季节》的这段话:

他渴望保持年轻,他想保持爱情,他想保持心灵的平静,他想保持心弦的无声,他想保持希望的永远生动和失望的推迟到临。他想保持所有的美好记忆和他的那一串又一串的梦。梦就让他梦吧,梦只是梦,它永远不会被得到,所以也不会失落。

这里借钱文的话来表达了王蒙对“长大成人”的恐惧,对现实生活的恐惧,面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愈来愈“左”的现实和种种不如意,使王蒙不想面对现实生活,就像他总要长大一样,使自己宠儿的身份延期一下罢了。当1957年的“反右”斗争使王蒙一下子从“宠儿”变成了“弃儿”,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这场运动使王蒙自我放逐到新疆16年,对王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王蒙从此“长大了”。正如在《狂欢的季节》里王蒙借主人公钱文所思考的: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正是在边疆,他变成了个真正的成人。他经过了如饥似渴如火如荼的追求革命的少年时期;他经过了红旗飘飘凯歌阵阵地覆天翻地百废具兴的50年代;他经过了当头棒喝,天崩地裂,洋相百出,丑态毕露的忽然转折;他经过了……心安理得,持久韧性,管好自身,苦中作乐,难中求存,于不正常中就正常,于扭曲中求人性的复归,于荒漠和疯狂中寻求知识与安身立命的真学问。正如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的主人公所说:“谁活着谁就看得见!”(王蒙《失态的季节》)

这里的钱文实际上就是王蒙。生活的历练使钱文“长大了”、成熟了,“皮实了”,这也肯定是王蒙的内心体验。[6]因此归来后的王蒙没有变成索尔仁尼琴式的批判型知识分子,而是一如既往地在体制内成为合作者,从此可见一斑。文章中这类思考很多,大都是王蒙站在体制内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反思以及寻求解决之道。

在王蒙“季节”系列小说中,作者写出了生活的复杂性,实际上王蒙的理想对现实的一种让步。一方面是王蒙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另一方面是现实的冲击使其对理想和信念进行了反思。这些东西在文章中借主人公钱文之口进一步表达出来,使得文章语言充满了感情色彩和一种生活的沧桑感。

三、四字格的大量运用

王蒙的“季节”系列小说中,有大量的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我们把它统称之为四字格,它的范围是比较广的,不仅包括成语,熟语,也包括临时压缩或伸长而组成的四字格。四字格的大量运用是其“季节”系列小说的一大风格,同时对我们研究“王蒙式”语言有很大的帮助。

(一)审美价值

四字格词语体现中国传统的审美价值观。中国人自古就非常注重对称美,均衡美和“好事成双”的一种美。我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章运载百虑,高下相顷,自然成对。”[7]王力先生在《略论语言形式美》一文中指出:“语言的形式之所以是美的,因为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整齐,抑扬回环都是为达到和谐的美。”而四字格的形式就体现的是一种整齐的美,回环的美。四字格自称一套,对仗工整,“它把整齐和错综,匀称和变化,具体和抽象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整齐而不雷同。匀称而不呆板,精炼而不晦涩,集中地具体而微地体现出汉语的整齐的美和抑扬的美。”[8]四字格的运用能使文章有种和谐美,对称美,音乐美,含蓄美,均衡美和节奏美。试看王蒙的例子:

①??沉迷于音乐与节奏的交响,自我欣赏,自我省视,自我梳理,自我抚摸,自我膨胀,顶天立地,啸傲山河,热血沸腾,抚今思昔,沧桑巨变,尽收眼底??(王蒙《踌躇的季节》)

②山连着山,路通着路,火烧着火,水流着水,春潮涌动,春风回旋,春雨缠绵,春山摇动,摧枯拉朽,天塌地陷。(王蒙《踌躇的季节》)

例①中的“自我欣赏”等是临时组成的四字格,“顶天立地”等是成语。这样整齐划一的格式使文章显示一种整齐匀称的美,而且四字格内部平仄相间,韵调和谐,使文章有韵律的美和节奏的美。例②顶针修辞格的运用使四字格显示回环的美。这一连串的四字格把两个孩子初吻的那种疯狂,欣喜和“天塌地陷”的感觉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来。

“四字重叠词和四字叠字词尤其有强烈的音乐感。”[9]王蒙的四字格中有很多四字重叠词和四字叠字词。例:

③只有下,夏末的山雨,雨夜劈劈噗噗,滴滴答答,唧唧溜溜,雨中的虫鸣嘶嘶雎雎,咯咯啾啾,丁丁零零,却那么的婉转,羞怯,凄迷。(王蒙《失态的季节》)

④事件写在纸上就有真真假假,有有无无,对对错错,哭哭哀哀,疯疯傻傻??(王蒙《狂欢的季节》)

例③的四字格的叠词再加上拟声的修辞格,把雨声,虫鸣声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而且有种强烈的音乐美和韵律美。例④的“真真假假”“哭哭笑笑”几个简单的重叠四字格就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们对革命的各种反应都表现了出来,同时又使文章具有韵律美。

(二)仿古

王蒙的四字格的另一大特色就是仿古,拟仿修辞格的运用使他的四字格显得古色古香,含有一种古典的美,同时也显出王蒙博古通今的文学才华。例:

⑤??吾孙林儿,少年有为,脱颖而出,志在国家,功在百姓,乘扶摇而揽月,御东风而展翅??前途无量,事在人为,山川有幸,祖宗有灵,未弱冠而有志,顺大潮以树奇勋,立功、立德、立言,余有厚望焉。(王蒙《恋爱的季节》)

⑥今生何幸,小子何德,身逢其盛,欲知其欢,高山仰之,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心战栗之,灭我方知革命伟,挖心更道人民奇!(王蒙《狂欢的季节》

以上两例典型的反映四字格在运用了仿造了古人的写作特点,使得文章充满了古典气息和幽默感。

在《狂欢的季节》里,王蒙把四字格的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王蒙说:“《狂欢的季节》是一种语言的狂欢,而且我把这种狂欢发挥到了极致。但极致的背后隐藏着一种理智。”北大学者曹文轩也说:“读王蒙这部小说中感受最深的是激情!激情就是把生命发挥到极致的状态,是精神的饱和和亢奋。”[10]王蒙的激情渗透到他的语言中来了。他的热情,他的欢乐,他的痛苦,他的沉思,他的幽默与他的潇洒都体现在他那充满激情的“喷射式”的语言中。我们看看他是怎样运用四字格的吧!

⑦报道的内容则是一连串的政治咒语、套语、熟语:反动本能,蛇蝎心肠,刻骨铭心,丧心病狂。处心积虑,野心仔狼,猖狂反扑,摩拳擦掌。错打算盘,时机妄想,破门而出,欲求一强。颠倒黑白,信口雌黄。混淆是非,丧尽天良,

恬不知耻,瞪目说谎。狰狞丑恶,狐狸扮娘,腐烂透顶,妖精跳梁。恶如虎豹,毒如砒霜。痴人说梦,丑态难藏。自我暴露,破绽曝光??(王蒙《狂欢的季节》)这段话一连用了七十多个四字格词语,有成语、熟语,有临时组合的,也有为了压韵而颠倒顺序的,这自上而下压ang韵,而且平仄相间,抑扬顿挫,语势雄浑,节奏鲜明。这种狂欢的语言背后隐藏着作者对文化大革命的冷静的思考及复杂的矛盾心理。作者极尽夸张地使用四字格,看似夸张、荒诞,实则是对当时的报道的语言忠实的记录。生活本身就是荒诞的、夸张的,荒诞的写法正是对荒诞生活的一种抗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王蒙对于四字格的运用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使其成为他的一大语言特色,这也是“王蒙式”语言区别与其他语言的明显标志,但是王蒙的语言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王蒙在不停地创新,希望他能以更为成功的面貌出现于中国文坛上。为其特殊的语言风格添砖加瓦。

四、语言的纪实精神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转型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中国社会文化的各种矛盾都空前复杂尖锐,传统的社会主义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转变,使得经济、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都开始了全方位的变革。由此引发了人们历史文化的“断裂”感,这是一个漫长的断裂,从“反右”斗争就开始了,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问题的不断产生且越来越突出,使得王蒙对过去有了深深的眷恋。此时,中国大陆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全民族“怀旧”热,并由此产生了一大批历史题材小说、传记、纪实报告等,如贾平凹的《废都》是赤裸裸的性描写;陈忠实的《白鹿原》开头就是“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的字样;苏童、余华曾是先锋小说骨干到90年代也开始了“入俗”的进程。这个时期的历史题材小说大都是世俗化的,虽然艺术价值和美学涵蕴深厚但缺乏历史写作的严肃性、纯洁性和纪实性。王蒙坚持写了这种历史题材小说,突出纪实性,使得他的作品看起来与众不同,其“季节”系列小说其实就是王蒙对过去生活的一种回忆,回忆是的生命形式,是弥补断裂的一种黏合剂,回忆既是反思也是怀旧,可以说他的生活实际上生活在回忆里。在这种回忆里,由于情感上的依恋和理智上的反思,使得他不愿意虚构历史、剪裁历史。他渴望忠实地全面地甚至史诗性的把当时的历史还原出来,描摹出来,从而作为活的历史见证,为后人立此存照。他曾感叹:“为了读者,为了销路,也许这一段边疆之行里本来应该铺成几段艰难时期的浪漫蒂克?本来不必让已经经历够凶政治的中国读者再到你的书里去翻阅那些个政治贫嘴政治套话?……在中国已经被政治洪涛席卷的时候,不是本来可以有几个精神的与梦幻的绿洲出现——哪怕十分廉价——的吗?”(《狂欢的季节》第277页)王蒙这里是针对现实的,具有很好的纪实性。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人们对历史的兴趣不是真实而是猎奇,不是纪实而是虚幻的。所以王蒙坚持写这种纪实性的小说,试图唤醒大众对历史文化的错误认识以及对自己过去生活的一种深深的怀恋和反思。

五、语言的不足

王蒙是现代中国文坛上一位特殊的存在,他在语言上地运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他的研究总是热情赞扬的多,而冷静批评的少。在这方面,学术界应该避免王蒙接二连三产生的轰动效应震荡波的冲击,从王蒙作品语言运用的实际状况而非他的巨大影响出发,该捧处则捧,该棒处则棒,但捧棒都不

能过,一过即杀。

中国小说语言向来讲究含蓄凝练,惜墨如金,言有尽而意无穷,而王蒙创造的、以“季节”系列小说为代表的语言风格却是言昌语盛,用墨如泼,这种语言气势充沛,激情四射,特别适宜表现“文革”时期社会的整体氛围和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但是,这种语言有时缺少必要的文学自律,过多挑战汉语的结构规律、语用规律和读者阅读规律,缺乏精雕细刻,粗糙、苍白、直露,像某些报刊文章一样缺少文学性;很多语段纯粹是能指狂欢的语言游戏,意已尽而言无穷,言在意外,为文造情,从而削减了“季节”系列小说进行社会历史评判的严肃意义,也是对读者阅读时间的浪费。

总之,以“季节”系列小说为代表的王蒙式的语言风格的最大缺点是语言失控,缺乏必要的自制,只知用墨如泼,不懂惜墨如金,几乎把一切都写尽了,没给读者的想象留下多少空间,缺少含蓄、不耐咀嚼的语言怎能造成读者思想情感上的深厚印刻?问题的两难在于,这样写不是一个好的王蒙,不这样写还是王蒙吗? 如何处

理好语言运用上舒放和收束的关系,将语言的狂欢置之“度”内,这是对王蒙狂欢化语言进一步发展的最大挑战!

结语

王蒙在当今中国文坛上是一个庞大、新异的存在,在国际上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作家之一。学术界对这位里程碑式的作家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众所周知,王蒙新时期小说独一无二的标志性招牌就是他创造的那种独具一格的语言,而他的“季节”系列小说就是这其中典型的代表。我们研究他的“季节”系列小说的语言风格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王蒙,认识王蒙。他对语言的一些运用方式,如幽默调侃式的语言风格、语言的品格色彩、四字格的大量运用和语言的纪实精神等,都是值得我们褒扬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他的语言运用上的一些不足,比如语言的失控等。在这种热情赞扬和冷静的批评中,我们才能从王蒙的语言世界里了解他,剖析他那种语言创作的内在动力,使对他的小说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王蒙.我是王蒙 [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112.

[2] 乔俊杰.读汪淏《王蒙小说语言》 [J].商丘师专学报.2002(1).

[3] 汪曾祺.汪曾祺谈小说语言 [J].作家.1998(7).

[4] 王一川.汉语形象美学引论 [M].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1999.

[5] 王蒙.躲避崇高 [J].读书.1993(1).

[6] 王蒙.皮实的诗.王蒙.王蒙文集:第九卷[C]. 北京:华艺出版社,1993.545.

[7]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7.

[8] 姚殿芳.潘兆明.实用汉语修辞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 丁安仪.四字歌修辞美初探 [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4).

[10] 李扬.走近王蒙 [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196.

致谢

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梁老师给予我很多方面的指导,这其中包括选题、立提纲等,他还推荐我一些需要参考的书刊和资料,并耐心的帮我理清思路以及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使我收获很大,其中还有在我写作中给予我很大帮助的学校工作人员,在此我要感谢他们。

学生:

2008年4月25日

【课外阅读】论王蒙小说的幽默风格

【课外阅读】论王蒙小说的幽默风格 王蒙便是这样一位具有幽默风格的作家。他的小说按照幽默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和所起的功能,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说客盈门》、《买买提处长轶事》、《风筝飘带》以及《不如酸辣汤及其他》、《失恋的鸟鸦及其它》这样的“幽默作品”。幽默在其中不仅作为一种语言手段被用来创造喜剧气氛和塑造喜剧形象,而且作为一种情节手段用来结构整个作品。这里的关键,是用幽默的手法创造出一种支撑全篇的喜剧冲突。《说客盈门》中的众说客分明是受命或主动前来为县委一把手的二流子表侄询私说情,却又摆出一副振振有词、道貌岸然、情真意切的样子,这种表里相悖、欲盖弥彰的表演构成了小说基本的喜剧冲突。买买提处长经历了一场人世间罕见的浩劫,但他却以自得其乐甚至玩世不恭的态度来看待和对待它。“荒诞的处境造就了荒诞的心境”, 《轶事》的整个喜剧冲突正是立足于荒诞心境对荒诞处境的嘲笑和惩罚之上的。这种用幽默手法造成的喜剧冲突,正是使这类小说成其为幽默作品的根本条件。有人认为这两篇小说同其他作品相比,主要特色在于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诚然,夸张确是它们的一个明显特征,但须知,夸张还可以作为幽默经常用到的一种修辞手法即语言手段来制造喜剧气氛,而不用夸张手法也未必就不能成其为“幽默作品”。例如《布礼》,钟亦成那首仅有四句二十五个字的儿童诗遭到评论界新星牵强附会的批判之后,作者描写他的心理活动时,就使用了一系列比喻性的夸张手法,其夸张的程度,大到“太阳系的衰老和消亡”, 深到“挖一个三十米深的大坑,把一座大楼推倒在坑里”, 严重到“抱起一台重机枪,到小学课堂里扫射”。然而,象这样运用了夸张手法的小说,由于缺少支撑全篇的喜剧冲突,照样可以仅仅是“渗透幽默情调的作品”, 而不是“幽默作品”。相反,《风筝飘带》倒未见用明显的夸张手法,而是以主人公的视点和意识流程为线索,把人们熟视无睹的一系列日常生活现象用白描的手法串联起来,但由于它具有用幽默手法造成的喜剧冲突作为撑持全篇的支柱。一对热恋的青年男女在我们辽阔宏伟的三度空间中居然找不到一块互诉衷肠的地方,所以照样可视“幽默小说”。 第二类,是所谓“渗透幽默情调的作品”。幽默在这类作品中并未构成支撑全篇的喜剧冲突,即并不起结构作品的作用,但在塑造喜剧人物和制造喜剧气氛方面却具有举足轻重、流贯全篇的重要功能。《悠悠寸草心》、《相见时难》、《杂色》、《队长、书记,野猫和半截筷子的故事》、《布礼》、《蝴蝶》、《深的湖》、《惶惑》、《夜的眼》、《湖光》、《温暖》、《表

简析张爱玲作品的艺术特色

简析张爱玲作品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她的作品,与政治无关、与民族无关,是大上海一个世纪的喧嚣华丽风流云散的寓言,是人性中最让人绝望的那一层窗户纸。她的这种写作姿态成为以后小资们竞相效仿的范本,在小资写作中你永远看不到政治、国家那些大命题。她成名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她以自己特殊的现代性体验来展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的人生世态。吴福辉充分肯定了张爱玲对旧家族在大都会的际遇命运的精细表现,认为她的都市最接近上海的真面目,把中国都市文学深入到“现代都市哲理”的层面。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一文里这样写道:“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但我只能做到这样,而且自信也并非折衷派。我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还有,因为我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时候主题欠分明。但我认为,文学的主题论或者是可以改进一下。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许多留到现在的伟大的作品,原来的主题往往不再被读者注意,因为事过境迁之后,原来的主题早已不使我们感觉兴趣,倒是随时从故事本身发现了新的启示,使那作品成为永生的。” 很多的人给予张爱玲的作品以很高的评价,其艺术特色是值得人们借鉴的。 1、华美的语言和缤纷的意象——天才之翼 (1)、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 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长安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色的雏菊。” (《金锁记》) 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张爱玲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张爱玲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文字是很少见的。应当说,张爱玲是避于我们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的。 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这其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现。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写:“……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1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摘要 张爱玲的小说表现的是衰颓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她描写了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心理分析出神入化,同时还能巧妙运用意象手法,她以清贞绝决的生活态度,苍凉华丽的末世视野,奇崛冷艳的雅俗之美,凄婉的笔调,带我们走进苍凉的小说世界,本篇论文联系作家生平小说,对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分析,从而较为完整地展示张爱玲小说艺术世界的特征。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苍凉艺术特色 一概述 张爱玲的作品,从短篇到长篇始终把自已时代已经发生和正要发生的破坏作为大背景,由此开掘个人的情感世界,特别是乱世男女孤注一掷的爱情和注定要被现实所嘲弄的欲求,纵观她的小说,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我们细读张爱玲的文字,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非常独特,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张爱玲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也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这与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有关,以奇秀精当四字形容她无疑是相宜的。 二平民化的叙事视角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然而引起她极大关注的不是历史中那些英雄人物、重大事件以及历史变化中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也不是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琐屑的人物、琐碎的事件,也就是世俗人生里饮食男女的生存状态、婚恋生活等世俗化生活。张爱玲在《传奇》初版扉页上曾说过,我“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强调在自己的小说中多是写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负荷者,因为他们虽不彻底,究竟是认真的。”不仅如此,在潜意识里,张爱玲认为历史是由无数凡人的生存组成的历史,“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时代的总量。”因此,在她的作品里满是俗庸的普通人的男女私情、家长里短。《倾城之恋》里白流苏迫于无奈与寄人篱下,以妖媚的身姿赢取了妹妹的恋爱目标范柳原的青睐,以逃离那个已容不下她的家。 纵观张爱玲小说的人物,无不是平凡尘世中的普通人。对普通人物的描绘透视出了张爱玲对生活的特别理解,“生命即是麻烦”,[1](P12)因为现实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大大小小的烦恼,不如意。同时也传达了张爱玲在时代变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10小说阅读之语言风格

小说阅读之语言风格 【考点掘金】 考点展示: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考点掘金: 金脉7:小说阅读之情节构思 金脉8:小说阅读之环境描写 金脉9: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 金脉10:小说阅读之语言风格 金脉11:小说阅读之感情主旨 【金脉分布】 【考情预测】 从今年的高考情况看,高考九套卷有四套(包括山东)考查了小说,和前几年相比,小说的考查似乎有“退潮”之意,尤其是一直以来坚持考查小说的全国课标卷,卷二文学类“居然”考查散文。但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小说的重要性降低,事实上,相对于散文的文本阅读难度大、命题相对范围小等特点,作为文学类考查的重头戏,小说考查一直被广泛的重视。这一趋势不会短期内发生根本转变。 以新课标卷为例,小说的考查采取了1+2的模式,即一个选择题加两个主观题。不仅题目数量减少,选择题也从五选二改为四选一,难度降低。考查重点仍然以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为主。 由此可以预知,18年的高考,小说是仍是各省市尤其是新课标的重点,考查重点仍然是兄说的三要素,复习时,要紧紧抓住这几个重点考向,踏实训练循序渐进,就可以在考试中从容应对,考出理想的成绩。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题目 文学编 一、文学史篇 1五四时期白话诗的特征 220年代乡土小说的特征及其发展 3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选择 4中国现代新诗诗体的发展 5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 6解放区文学:大众化走向得失探 7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轨迹 8论“革命传奇”小说 9论“样板戏” 10论“知青小说”的演进流变 11新时期诗歌的多元化格局 12建国以来农村小说题材的时代性 13论新时期战争题材小说抒写对象的位移 14论新时期小说抒写对象的平民化意识 15新世纪女性诗歌新格局 16论“文革”叙述模式 17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18论新时期长篇小说的盛产及质量 19论新时期短篇小说兴盛的原因 20论21世纪文学的继承与走向 二、文学思潮论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再认识 2“为人生派”与“为艺术派”纵横谈 3“京派”与“海派”论争小议 4“乡土小说”派创作探 5“胡风主观论”的再认识 6论“朦胧诗” 7论“后朦胧诗” 8论“新写实小说”的民众性 9论新历史小说 10论新时期的女性小说 11论“寻根文学”思潮 12论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创作 三、作家论 1鲁迅小说创作论 2鲁迅散文创作论 3郭沫若创作思想论

4郭沫若创作论 5茅盾创作思想论 6茅盾评论特色论 7巴金早期创作思想探 8巴金小说创作论 9老舍的平民观探 10老舍的小说创作风格探 11曹禺的生平与创作之关系 12曹禺的话剧的诗意特征 13沈从文描写湘西与都市文化内涵的得失探14张爱玲小说的“仇恨”情结 15张爱玲小说的“苍凉”美学与悲剧意识16赵树理模式得失探 17金庸武侠小说创作论 18梁羽生武侠小说创作论 19古龙武侠小说创作论 20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21论区青的艺术追求 22金庸对20世纪中国文学贡献之分析 23汪曾祺小说创作之分析 四、作品篇(小说) 1浅论《狂人日记》的先锋性 2鲁迅《故事新篇》“油滑”小议 3浅论叶圣陶《倪焕之》 4郁达夫《沉论》的艺术特色 5茅盾未完成小说探 6吴荪甫:民族资本家的封建性 7老舍《猫城记》之寓言式结构探 8老舍与虎妞形象塑造 9沈从文《边城》的“民族寓言”解读 10《边城》人物与符号论 11张恨水《啼笑因缘》论 12萧红《呼兰河传》的地方特色探 13钱钟书《围城》失探 14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末日恋情 15论萧红《生死场》的原始生气与生命体验16池莉小说创作的媚结倾向 17论方方的小说 18论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19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旧式农民”形象 20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学生姓名 学号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汉语言文学 层次专升本 指导教师

日期 目录 摘要 (3) 一、绪论 (4) 二、研究目的和现实意义 (4) (一)人物创造 (6) (二)语言描写 (12) (三)意象象征 (14) 三、结论 (17) 四、参考文献 (18) 六、致谢 (19)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摘要 张爱玲是现代小说史上的重要作家。本文从人物创造、语言描写、意象象征三个角度去谈这个问题。第一人物创造,小说的成就,是以人物为准,不仗着事实。”张爱玲在创造意境时, 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 当她用意象来形容人物及各种各样的场景时, 亦同样处处妙笔生花。作者创造的这些众多人物形象群像,组合在一起,完全就是作者的形象——作者通过作品再塑了自身。第二语言描写,她的思想与语言,都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架设起了一座桥,同时留下了成熟的写作技巧,可供参考与学习。第三意象象征,张爱玲营造的意象,既有层出不穷的创新,又有不厌其烦的袭旧,在新旧雅俗之间游刃有余,而且,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月亮”、“镜子”,还是“墙”和“乌壳虫”,都是与作品"苍凉"的主调是一致的。 关键词:张爱玲;人物创造;语言描写;意象象征

一、绪论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的作家,天才的作家往往是孤独的。张爱玲的小说很少写英雄豪杰之类的大主题,更不会涉及敏感的政治,她只写城市小资男女的日常生活,主要是恋爱与婚姻生活。她善于在平常生活中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却又能保持清醒,不陷入小说人物的情感中。她的文字优雅而舒畅,看起来是一种享受。读她的小说,你仿佛看到一个优雅的小资女人在冷冷地看着这个世界,嘴角挂着淡淡的嘲笑味道。可就是这样一个前半生异常成功的女人,后半生却是沉寂的,连死都是静悄悄的,不惊动身边任何人。 二、研究目的和现实意义 1920年,张爱玲降生于一个望族世家。贵族的出身使她的血液里不可避免的闪着贵族的色彩。张爱玲的父亲好吸大烟,嗜赌,浪荡成性,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而母亲却是一个时代女性,受五四影响,向往自由。两人的巨大差异最终导致家庭的破裂。这给她一个残破的童年回忆。而在她十七岁时,因与后母争吵,被父毒打并被囚禁达半年之久。这对张爱玲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生的。她后来在文章中这样回忆到“我希望有炸弹摔在我们家,就是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见散文《私语》)

张爱玲小说语言特色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张爱玲的小说的语言特色研究 指导老师:赵小华 学生姓名:张火宝 学号:W361609123680001 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写作批次:2011年2月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张火宝___ 日期:2011 年3月20日

目录 摘要 (4) Abstrac (5) 导言 (6) 一、色彩的名字 (7) (一)植物色彩的名字 (7) (二)动物色彩的名字 (7) (三)矿物色彩的名字 (8) (四)其他非生物类色彩的名...字 (8) (五)客观色彩主观联想的名字 (8) 二、冷意的黑、白、灰 (9) (一)厌恶、嘲讽的白 (9) (二)静寂、悲哀的黑色 (10) (三)忧郁、苍凉的灰色 (10) 三、张爱玲小说的色彩效果 (11) (一)因人设色,色如其人 (11) (二)以色言情,情蕴色中 (12) (三)以色观心,心色相印 (15) 四、张爱玲的色彩语言的形成原因 (16) (一)受《红楼梦》等旧书的影响 (16) (二)对色彩的天分和偏爱 (17) (三)独特的人生经历 (17) 五、总结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词 (19)

摘要 张爱玲是中国近代文学上的一朵奇葩,她以女人细腻心理、奇特的语言,描写出了她看到的那个时代芸芸众生的悲哀、苍凉的人生。张爱玲的因为了解所以慈悲。本文从张爱玲小说的语言里的色彩、节奏特征,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张爱玲色彩苍凉

试论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艺术特色

摘要:张爱玲笔下有着无数充满个性色彩的意象。在《金锁记》中,象征女性命运的月亮意象反复出现,点染出人物的命运和心理。此外,华美的语言、出色的人物刻画、细腻的心理描写、比喻、通感也在其小说中如鱼得水。《金锁记》的语言技巧就是非常高妙的。 关键词:意象;语言;心理 《金锁记》写于1943年,是张爱玲最出色的中篇小说。傅雷称为“张女士至目前最完满之作,颇有《猎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①张爱玲以过人的写作技巧与想象力、洞察力和对生活、对人性近乎残酷地剖析,把她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感悟诉诸笔端,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旨在从意象、语言、修辞、心理描写等几个方面,试着对《金锁记》的艺术特色进行探究,力求通过分析、论述,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张爱玲的艺术风格。 一、意象 读张爱玲的小说感受最深的就是她笔下众多的意象。在《金锁记》里就有白团扇、月亮、酸梅汤、longlong ago的调子、长安那美丽而又苍凉的手势等众多缤纷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包含着隐喻、象征等深层意蕴的一个个有着色彩、光泽、声音的物象形态。张爱玲的小说大都有着鲜亮的视觉效果,她善于运用意象化的手法,使许多原本抽象的东西具有具体的形态,如人物的命运、心理、情绪、感觉等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从而给小说带来浓郁的诗意。她在进行小说创作中意象艺术的探索实践,所使用的意象都是人所共见、俯拾皆是的,但她却能够在意象的运用上匠心独运,获得了超越意象本身的意义内涵,使作品中的数量众多的意象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意蕴,将小说的题旨传达得更为含蓄、隽永,给读者留下无限广阔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一)月亮意象 《金锁记》开篇便是:“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②如今,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永远沉下去了,然而半个世纪前的张爱玲笔下的月亮却在人们心中永垂不朽。直到今天歌手品冠还唱:这月色有点张爱玲。张爱玲的月亮不会衰亡,它是她意象世界里一盏奇异的灯,又是上帝的眼睛和夜晚的太阳。今天我们打开《金锁记》惊喜于其中竟流淌着一条动人的月亮河。在这里月亮统领全部的其余意象,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和悲剧的深刻性。全篇九处写到月亮,有些言简意赅,一笔带过,有些则浓墨重彩,精雕细刻。 作品开头一段:“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③这段文字历来为评论家们所称道。傅雷曾认为是“新旧文字的糅和,新旧意境的交错”,④“这一段引子,不但明月的描写是那么新颖,心理的观察那么的深入,而且轻描淡写地呵成一片苍凉的气氛,从开场起就罩住了全篇的故事人物。”⑤以后月亮这个意象又多次出现。

高考语文专项精练(含答案详解):小说分析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专练

高考语文专项精练(含答案详解): 小说分析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专练 一、专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城市里的牵牛花 王溱 起初她只是想在出租屋里种一小盆牵牛花,那种紫色的喇叭状的小花总能慰藉她思乡的情绪。 可是那盆花却发了疯,绕上只有巴掌大的窗台,缠住单人床的床脚,占领了挂衣服的架子……它铆足了劲掠夺一切可掠夺的,实在没东西了,干脆爬上墙面,很快,四面都成了绿墙。她非常惊讶,你可是牵牛花呀,怎么学爬墙虎? 于是她只好进行修剪。修剪后的牵牛花规整了些,但生长速度反而更快了。夜里当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出租屋时,它已经从窗户溜出去,悄悄入侵了隔壁邻居家。 第二天一早她被“砰砰砰”的敲门声叫醒,一个穿睡衣的小伙急切地说,他家昨夜里被她家的

牵牛花占领了!她跟着他过去一看,可不是,所有东西像披上了绿底紫花的被单,最俏皮的一朵紫花就挂在他的单车把手上。她愧疚地低声道歉。可他却兴奋地大叫,“这太棒了啊,你是怎么种出来的?”他说,他的房间太冷冰冰了,他想种这样一盆牵牛花很久了。 她扑哧笑了,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他们一起修剪了花,他把单车上的花摘下来戴在她头上,她坐上他的单车后座去上班。 然后?然后牵牛花更加肆无忌惮了啊!它先是把整栋楼绕了一遍,紧接着入侵了隔壁楼。眨眼间,整个城中村都成了牵牛花的天下,租客们对这个不速之客倒是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帮人搬家的大叔笑嘻嘻地把绕满板车上的藤扯开,哼着歌一蹬而去;送外卖的小伙摘了一朵插帽子上,吹了个响亮的口哨;还没找到工作的姑娘抚摸着缠住她行李箱的牵牛花,第一次绽放笑容…… 才几天工夫,牵牛花就占领了整座城市,它把所有楼房外墙都铺成了绿色,然后大摇大摆登堂入室。很少见到大片绿色的城里人被这阵容吓住了,报警电话响个不停,有投诉工厂机器被绕住

王蒙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 学年论文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 题目:王蒙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 所属学院:文法学院 专业班级:文秘1102班 姓名:徐飞燕 学号:3111003025 2014 年 6 月

王蒙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 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有着“故国八千里,风雨三十年”的特殊经历的王蒙,在新疆伊犁度过了16年的几乎和文化隔绝的生活之后,重新执笔,写下了一系列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意识流小说,受到了文坛和评论者的高度关注。从对意识流手法的争论到挖掘这些作品的艺术真实性,从小说语言特色的探究到作家创作观念的深入挖掘,无不显现出其意识流小说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现将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王蒙意识流手法的研究 早期对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研究主要是对意识流的艺术手法进行具体分析,阐述其意识流手法的创新和突破的意义。陆贵山的《谈王蒙小说创作的创新》中提出王蒙小说的意识流手法是各种艺术因素的复杂的集合体,是各种艺术成分的融铸和凝聚。 方顺景在《创造新的艺术世界》一文中具体分析了王蒙在小说中如何汲取和运用西方现代派意识流手法,认为王蒙小说注重探索人物的心理,抒写人物的内心生活,但同时又重视抒写外界的物质环境和人物行为。郑波光的《王蒙艺术追求初探》进一步从不同的侧面高度评价了王蒙小说的意识流手法,同时又指出王蒙的“意识流既是对西方意识流的借鉴,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的继承,它剔除了西方意识流的阴暗的、消极的、直觉的因素”。 不过早期人们对于王蒙意识流手法的探索和试验的争论肯定的多,否定的少,大多数评论者对王蒙的意识流手法都持肯定态度,认为意识流小说是对传统小说写作方式的一个突破,是新时期文学走向开放自由的先声。当然也有人持不同意见,比如蓝田玉虽然承认王蒙在标新立异方面的成绩,但是也认为其作品立意难懂,读来如湖中击水捞月。 新世纪以来,评论者继续探讨其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手法,但是比以前更为深刻和深入,既有对意识流方法本身的研究,也有从王蒙的思想观念出发挖掘意识流手法的成因。王蒙主张形式上、技术上的为我所用,以中国式的人文精神,从现实的感受出发来规范意识的流向,所以可以称王蒙的意识流为“东方意识流”。 二、对王蒙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真实性的研究 王蒙曾经在这样评价自己的小说:“我的大部分小说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夜的眼》、《风筝飘带》、《春之声》、《海的梦》乃至《布礼》、《蝴蝶》都带有一种激情,有时这种激情甚至妨碍了我更客观地从容不迫地有序地叙述生活”。 意识流小说是王蒙创作里程中的一个高峰,然而在小说发表之初,一般的读者却很难适应这种新奇的表现手法,觉得意识流小说晦涩、神秘、难以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慢

张爱玲写作风格

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 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 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 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这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 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 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这对其创作心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 影响。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 风景线。 由于张爱玲社交范围窄,朋友不多,知心者更少。她沉默寡语,冷眼审视人生,在这 样的创作心态支配下,其笔端写出扭曲的人格,变态的灵魂。把读者逐步引入她营构 的苍凉世界,同时,也展示了其小说独特的艺术美。在那个“肮脏、复杂、不可理喻 的现实中”,[2]张爱玲似一颗彗星划下一道美丽的轨道,在浩渺的宇宙瞬间辉煌而过,留下了《传奇》和《流言》,留下了无尽的论说与回味。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 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男男女女如在鬼蜮进进出出。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 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 的阴气。张爱玲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她站在悲哀的基石上冷冷地掀掉 华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通过张爱玲的作品,我们触摸到了“人性恶”的一面,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角。张爱玲笔下的人 物苍白、渺小,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善良的心,也没有质朴、憨厚的性格。他们在 习俗的挤压下沉沦,精神苍白,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情、互助,哪怕是父子母女、兄弟 姐妹、妯娌叔嫂;他们在物欲、情欲、性欲的倾轧下,人性变得恐怖不堪,令人不寒 而栗,他们全是现代社会“病”了的人。张爱玲从人的“虚伪性”来揭露“人性恶”,人的“靠不住”。张爱玲笔下不同阶层的人,尤其是生活在名门世家的遗老遗少、公 子哥儿、太太小姐等上层人物,一旦掀去了罩在外面的面纱,剩下的是便是赤赤裸裸 的虚伪,“爬满了虱子”的尴尬。比如《红玫瑰和白玫瑰》的男主人公佟振保,事 业成功,提拔兄弟,办公认真,热心待友,侍奉母亲,“他做人做得十分兴头”, “整个地是这样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他先后爱过两个姑娘,玫瑰是个混 血姑娘,振保爱她,“她和振保随随便便,振保认为她是天真,她和谁都随随便便, 振保认为她有点疯疯傻傻”,这样的女人,在外国或是很普遍,到中国就行不通,把 她娶来移植在家乡的社会,那是劳神伤财,不上算的事。后来,振保又同朋友的妻子 娇蕊恋上了,对方一旦要与丈夫离婚,他便怯懦得要死,连那他与娇蕊偷情的公寓也“像大得不可想像的火车,正冲着他轰隆隆开过来,遮得日月无光。”他又“疑心自 己做了傻瓜,入了圈套”,他怕毁了自己的前程。在世俗和功利的进攻下,他萎缩了,他不愿“堕落”,他要做一个“好人”。于是,他便把“真人”隐蔽起来,匆匆忙忙 选了一个好女子烟鹂结婚。婚后,她成了他眼中一个“很乏味的妇人”,他开始宿娼,回来则砸东西打妻子,他尽情的发泄着他的冷酷、变态。但他仍戴着面具做他的“好

高考小说阅读专题教案汇总

小说阅读专题 第一课时情节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 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考纲》要求: 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 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三、故事情节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

文学类学术论文题目大全

一、现代汉语部分 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4.“是”字用法研究 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6.新兴词缀研究 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 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 10.新兴辞格研究 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 13.××方言现象专题报告 14.代词的语用研究 15.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 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 17.时下新词描写 18.句型的语用研究 19.语气词的语用研究 20.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 二、写作部分 1.论小说的叙述视角 2.论小说的误乐性 3.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 4.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 5.论小说的新典型观 6.论小说语言的创新 7.论小说的写作技巧 8.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 9.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 10.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11.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 12.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 13.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 14.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 15.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 16.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17.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 18.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19.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

20.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 21.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 22.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 23.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 24.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 25.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26.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 27.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 28.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 29.意识流写法的魅力 30.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 31.文学创作情感论 32.论张洁小说的艺术 三、文学理论部分 1. 论艺术真实 2.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3.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4.论艺术直觉 5. 论艺术虚构 6.论典型 7.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8.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9.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10.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11. 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 12.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13.论审美变形 14.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15.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16.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主题 四、美学部分 1.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2.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3.论朴素美 4.蔡仪美学思想述评 5.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6.评李泽厚美学思想 7.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8.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9.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10.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内容提要]:张爱玲的小说,表现出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她通过对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的描写,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享受,同时又带来了出人意料的“痛感”。她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成功,人物的一举一动,甚至当时的场景,都表现了心理的变化,可谓透彻准确。同时张爱玲对人性和生命也有自己的见解,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态度——她用站在高处的视野,鸟瞰人间的争风吃醋,用敏锐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她笔下的不少人物,都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她以一种超然甚至冷酷的笔触,表现了决绝的生活态度和苍凉的视野,带我们走进苍凉惨淡的小说世界。她的文字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苍凉女性悲剧心理分析意象手法“如果不嫌拟于不伦,只要把其文的‘香港’改为‘上海’,‘流苏’改为‘张爱玲’,简直是天造地设”——张爱玲的老友,作家柯灵如是说。那么,张爱玲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1943年她成为职业作家,并以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张爱玲虽被评价为“旷世才女”,但她一生曲折坎坷,最后魂断异国他乡。 张爱玲的生平让她始终不能摆脱从内心里流露出来的衰颓时代所独有的悲哀和深刻的苍凉感,这对她小说中悲凉气氛形成了影响。 从小就受到中西文化冲突下的教育,构成了张爱玲中西杂糅的人格。加之她命运多舛,导致了她的性格也极其矛盾:虽然贵为名门之后,却一生多孤独,还骄傲的声称自己不过是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的文字悲天悯人、通情达理,而她本人却孤僻寡情、与世隔绝、我行我素;她将生活艺术化和享乐化,但文字中却充满了悲凉和贵族没落、世事沧桑、处境逼仄……,因此不论她得人生,还是她得文字,都少不了一种孤独无依的悲伤,和难以把握的失落的凄凉。 张爱玲的作品大多以没落家庭中男女情感、家庭伦理为题材,她以清贞决绝的生活态度,苍凉华丽的视野,奇崛冷艳的雅俗之美,凄绝的笔调,奇妙的意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苍凉的传奇。男女主人翁爱与恨的交织,是张爱玲小说中的恒久主题。她把自己对时代的内心焦灼,投影到自己的小说中,营造了苍凉的艺术氛围和人物心境,并且始终无法摆脱这种悲哀和苍凉感。 一、独特的文字风格和语言风格。 张爱玲独到的文字风格和语言风格一直在打动读者的心。她的文字,用优美畅达、厚积薄发、传神精准、流畅自然来形容,毫不为过。她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新颖别致的比喻和生动传神的描写,对人物的外形和心理刻绘也细致入微。 语言上看,张爱玲的用词时而富丽堂皇、时而耐人寻味、时而干净利落、时而深刻精辟、时而曲折婉转,但都摆脱不了悲哀和琐碎的调子。表现出巧妙的特点。 来看看如下这些片断,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

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

兰州城市学院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 □√□□ 夜大学函授脱产高自考 学号(准考证号): 2012LT0105045 姓名:王淑霞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高自考不填): 2012级 学院:文学院 完成日期: 2014-9-6 指导教师:岳慧丽 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

王淑霞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 内容提要:孙犁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一直为文学界所推崇和喜爱。本文讨论的正是孙犁小说独特的诗化笔调,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白描的写作手法,着重分析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从而探讨孙犁小说独有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诗化小说现实主义 目录

一、孙犁小说独特的诗化笔调 (3) 二、孙犁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4) 三、孙犁小说白描的写作手法 (5) 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

王淑霞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 小说需要一种自己独有的吸引力,需要一种把读者的兴趣、注意力、想象力紧紧吸引住并再次激发的力量。其实这种力量对于任何艺术来说都很重要,但以小说艺术显得更为重要。被誉为“荷花淀派”(或“白洋淀派”)创始人和代表作家的孙犁,在散文和文学理论方面有所建树的同时,尤其以小说的成就更具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来自于孙犁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作品所塑造的生动的农村妇女形象,这两个方面的成功使其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一、孙犁小说独特的诗化笔调 谈到孙犁小说的语言,很多人都喜欢用“诗的语言”来概括它、赞美它。的确,在创作上,孙犁是着力表现和歌颂美的。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并善于运用饱含诗意的笔触来表现它,富有诗情画意、简洁、优美,近似诗的节奏和声韵,使他的小说语言具有一种诗的特色,是诗化的语言。 在《荷花淀》、《嘱咐》、《光荣》等小说中,作者着力追求一种诗一般的意境。他以抗战时期冀中农村为背景,但他却不是正面描写刀光剑影,而是以武戏文唱的技艺描写明媚如画的白洋淀,用飘飞的芦花,洁白如雪的苇,粉红色的荷花,荷叶上的清幽香气,表现战争年代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及其乐观的战斗精神。 孙犁曾经在各类作品中不止一次地说过,他很喜欢普希金、梅里美、果戈里、契诃夫、高尔基的作品,“我喜欢他们作品里那种浪漫气息,诗一样的调子,和对美的追求,这样的作品,合乎我的气质,合乎我的脾胃。在这些小说里面,可以看到更多的热烈的感情境界”。(《勤学苦练》)在孙犁看来,诗和小说,美和人们的感情气质,境界,浪漫主义的气息和现实主义的描写,是可以而且应该一起来的,他所喜欢的作家体现了这一点,他自己的作品也体现了这一点。孙犁也不断地提倡文学青年不要写生活和自然中的表面现象,不要只是“捕捉”那些浮光掠影的所谓“美”的或有“诗意”的东西,而是要把时代的精神和人物优美的思想感情注入艺术形象之中去,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孙犁创作的“诗情画意”的实质和特色。孙犁不光追求诗一样美的语言,而且要求诗一样美的思想感情,这是与作家观察生活的深度和思想的高度分不开的。

高考小说阅读超答题格式.doc

小说阅读 一、人物形象 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 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 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步骤:下定义(身份)+做了哪些事 +性格、品质 +社会意义 格式: XXX 是一个??的人物形象(?的代表)。他??,表现了他的------品质(性格),反映了(社会现象)。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方法:①直接表现(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对话/ 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 通过以上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某某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此的某某情感。 作用: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 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二、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 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 常见题型 :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 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 ③烘托人物 , 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④ 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⑤揭示或深化主旨。 ⑥ 象征暗示作用。 ⑦对比烘托,也叫比衬。 ⑧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 ⑨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等)三、故事情节 题型一:作用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或本文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解题思路: 1.情节的一般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前文。 5、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8、起线索作用。9、埋下伏笔。) 2.情节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情节对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从刘世吾到张思远看王蒙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变化

从刘世吾到张思远论王蒙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变化 王蒙曾在《蝴蝶为什么得意》中说“我的一篇小说取名蝴蝶。我很得意,因为我作为小说家就像一个大蝴蝶。你扣住我的头,却扣不住腰。你扣住腿,却抓不住翅膀。你永远不会像我一样地知道王蒙是谁。”我们可以发现在《蝴蝶》中,王蒙展示了蝴蝶式的张思远所具有的复杂多变的姿态。而王蒙初期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则有着和《蝴蝶》截然不同的特点,当然,时代在变化,为了塑造更完满的人物形象,王蒙在小说风格,创作原则和艺术手法上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小说风格特点的变化 首先王蒙在他的小说风格上做了显著的转变。乐观、进取、充满探索和幽默为小说的主要风格。在《蝴蝶》中采用了心理描写与情节描写相结合。但我们如果细细品读,也不难发现他对过去的阴影和沉重的精神负荷以及难以挣脱的个体的局限。他以刚健爽朗的风格和历史乐观主义来反思复杂的历史现实,特别是文革时期扭曲的社会形态。王蒙后期的小说具有一种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气质。既有对理想信念的辩护,也有对痛苦的经历和新的问题的承认,甚至也有对生活的惶惑和迷失。 从《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里的刘世吾,到《蝴蝶》中的张思远都是塑造得相当成功的干部形象。他尤为擅长描写那种带有浓厚知识分子气质的、对生活中的新变化有敏锐的感觉并善于思考、有着丰富

内心生活的干部。刘世吾圆滑世故但却有点颓唐低靡,仿佛一个久经官场的老将。而张思远虽也是一个领导干部,但是在他身上,我们却看不到他为官的世故,而是一种对百姓对自己职业的忠实。这在他恢复了官职后仍能回到乡下,深入群众,与当年和自己共事的乡下亲朋生活,而且一点也不摆官架子,这也许是这一时期王蒙对干部形象的新的认识吧。 二、创作原则的变化 作者的心灵,决定着作品的倾向和情绪色彩。王蒙14岁参加革命,20岁成为领导人,具有革命理想、殉道意识、忘我精神和狂热的政治信仰。《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时,他才十九岁,充满青春激情和建设新中国的使命感,王蒙将笔触深入到了党组织的内部,在当时看来可谓是一大突破,因为通过以明显感觉到一种朝气蓬勃,一种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劲,他笔锋的犀这篇文章,王蒙鞭辟入里的指出了党内所存在的问题是很严重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带有浪漫的革命理想色彩。《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后,王蒙被划为右派,精神受到重大的打击,随后他被调往新疆工作。虽说在新疆接受了一番磨练,但还是使王蒙从一个精神几近虚脱的青年成长为一个乐观自信的中年人。此时发表的《蝴蝶》则充满了深厚的历史感,述说了张思远的近一生的经历。作者想着力表达一种形式化的革命和人的异化,就像庄生化蝶一般,体现了人们革命信仰的虚幻。 三、艺术手法上的变化 《组织本来了个青年人》采用了联想、象征比喻、讽刺、抒情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