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提高物理解题能力的根本措施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提高物理解题能力的根本措施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提高物理解题能力的根本措施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提高物理解题能力的根本措施

提高物理解题能力的根本措施

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说:“物理课我听听都能听懂,可一做题目却困难重重。”“物理题目我平时做过的数量不少,但一碰到新题,却又不知所措。”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学生听懂物理知识与学会物理知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解题训练单靠量的积累并不必然地导致质的提高。现代教学心理学对如何教会学生解题,即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原则性的建议。这些建议对于改善物理教学的观念和行为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教给学生全面完整的知识

我们知道,知识是解题的基础。研究表明:学科或专门领域内的问题解决涉及大量专门知识的应用。离开了那些相关知识基础,就无法解决相关领域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知识”应当包含哪些方面呢?现代认知心理学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以用于区别、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指“怎样做”的知识,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操作过程的知识,即关于如何从已知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的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关于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与建构是提高物理解题能力的重要基础。但是,传统的知识观仅仅把陈述性知识及一小部分的程序性知识看成知识的全部,在一般教师的知识结构中,主要是一些陈述性知识,而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比例偏低在物理教材中,陈述性知识处于显性的状态,具有比较严谨的结构,而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则不然。教师在教学中着重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一类的问题,而对“怎样做”以及“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学习”这类问题却很少涉及。其结果,学生只学到些静态的陈述性知识,而缺乏动态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于是出现“能听懂,但不会解题”的问题。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突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地位,要结合问题解决活动,将平时受到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传授给学生,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例如,在教学简谐运动知识时,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懂得物体做简谐运动时,其受到的回复力F与位移x正比反向的关系,而且应使学生学会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简谐运动的方法,即先让振动物体稍偏离平衡位置X,建立回复力F与X的函数关系F(X),如果所建立的函数关系P(X)表明F与x正比反向,则物体的振动就是简谐运动,否则就不是。此外,还应通过多种变式问题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将非标准化的简谐运动问题转化为标准的简谐运动问题。

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虽然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知识,但它并非局限于习题教学的范畴,因为问题解决并不仅仅是求解物理习题,人们为了实现不可即时达到的目标的一切行为,都可纳入问题解决的范畴。所以,在物理教学的各个微观环节,我们都应当注意挖掘教材内隐的关于方法论知识教育的因素,并逐步向学生传授。例如,在教学“平抛运动”课题时,应当使学生明确,平抛运动是一种变速曲线运动,这种运动比以前学过的匀速直线运

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要复杂得多,直接从这种运动的整体入手来建立运动关系式是十分困难的。问题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实质,复杂的事物是由若干个相对简单的事物组合而成的,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分解的方法可以使复杂的事物转化为简单的事物,从而使面临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过的问题。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可将平抛运动分解为学生所熟悉的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通过两个分运动可以获得关于整体运动的有关信息,这就结合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传授给学生“问题转化”“分解方法”以及“从简入繁、“化繁为简”等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主体头脑里所建立的知识结构。众所周知,知识是解题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的量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一定越强,学生的解题能力与知识量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正比关系,一个人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还跟他所掌握的知识的组织形式有关。解题需要提取大脑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并将它与问题情境匹配。知识能否迅速顺利被提取出来,与知识的存贮方式直接相关。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货源充足和组织良好的知识仓库是一个解题者重要的资本。”“良好的组织使得所提供的知识易于用上,这甚至可能比知识的广泛更为重要。至少在有些情况下,知识太多可能反而成了累赘,它可能会妨碍解题者去看出一条简单的途径,而良好的组织则有利而无弊……把图书馆里的图书或工具箱里的工具布置得很实用对工作是会大有帮助的,然而把你记忆里的知识安放得有条不紊则对你更有帮助,因此也更值得你去关心。”

记忆是思维的前提,没有对已有经验知识的牢固记忆,思维将是一句空话。但是,知识可分机械记忆和有意义记忆。知识若不加以良好地组织,只能依靠机械记忆,而机械记忆的知识是很容易被遗忘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姆·布鲁诺认为,人类记忆的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检索,而检索的关键在于组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纳入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那么迟早会归于遗忘。这就是说,知识只有形成完善的结构,才能被牢固记住,也容易被检索。

物理学的知识具有严谨的结构体系,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例如,牛顿第二定律F=ma、动能定理Fs=△E k、动量定理Fi=△p是高中力学中三条基本规律,它们分别描写的是力的瞬时作用效果、力对空间的积累效果及力对时间的积累效果。但三条规律中,牛顿第二定律是基础,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由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可以推导出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所以,许多问题既可以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也可以用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求解。我们经常说对知识要“融会贯通”,就是指学习的知识不应彼此孤立,而应四通八达,纵横相连。不但要了解某一知识“是什么”,更应了解该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布鲁纳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因为教给学生学科基本结构“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美国问题解决研究专家F·瑞夫指出:“人的知识若能按照等级次序组织起来,就可大大增强解题能力。基于以上思想,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十分注重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具体做法如下。

(一)知识结构的预先呈示

在讲授各个知识前,先给出能够统揽各个知识的结构体系,使学生了解知识单元的整体

概貌。例如,在教学运动学知识之前,先引导学生将机械运动进行分类,即:

再分别讲授该单元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使学生在单元知识的整体背景下认识各个知识,易于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知识的呼应和比较

在教学中,应使前行知识与后续知识之间呈现出清晰的基础和延伸关系。例如,在教学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频率概念时,应向学生指出,凡是周而复始的运动,我们都可以用周期和频率概念来描述运动变化的快慢;在教学静电场知识时,要善于拿重力场作类比。

要经常对知识加以比较,揭示不同知识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例如,电阻、电容、弹簧的串并联,可用下表进行比较。

又如,下列各物理量的定义式:,虽然描写的对象全然不同,但它们都是采用比值的方法。将这些形式相似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照,并相互沟通。

(三)知识的归纳和整理

在教学某个单元的各个知识之后,应注意将所教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将各个知识按等级次序组织起来,例如,对电磁感应一章的知识,可整理如下:

知识的归纳整理还应包括对解题思路的整理,如教过“天体运动与万有引力”课题后,将解决有关天体、卫星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整理如图3;在物理总复习阶段,可引导

学生将某些物理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加以沟通。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知识结构的形成。如图4是“功”的概念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图。

三、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抽象水平

问题解决研究的专家指出,使问题的材料形式化,即从具体的内容中抽出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之一。对物理解题的研究表明:专家追求物理知识的深层结构,他们的结构信息组织具有高度的系统化、抽象化的特点,他们在解题时倾向于使用抽象的规则和原理,善于将形异质同的问题沟通,对问题进行归类。而新手的知识则局限于表层结构,他们的结构信息组织具有水平较低、具体性的特点,在解题时往往受事物的具体形式或内容的干扰,从具体问题中识别抽象的模式。如:

例1如图5,甲、乙,A、B两船完全相同,船上站着两个小孩质量相同,船原来处于静止状态。从某时开始,船上两个小孩和岸上的小孩都用相同的力拉绳,则哪一条船先靠岸?

对本题,优生能够迅速选取小船(及船上的人)为研究对象,并将问题抽象为:A、B 两物体质量相同,受到向右的水平拉力相同,初始状态相同,故两者的运动快慢应当相同,从而获得正确答案。而差生却被甲、乙两情形的具体情节所干扰,即甲情形中只有一人拉绳,乙情形中却有两人拉绳,而且各人拉绳的力相同,所以认为乙情形中小船运动较快。

不同的问题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当前问题的求解始终受到主体已有经验的影响,因此,有人认为:解题的实质就是将面临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问题之间得以沟通的基础是问题之间存在着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更多地表现在质上,而不是表现在形上。实现问题的转化有赖于思维主体对问题的抽象。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对事物进行抽象化的处理,摒弃其外壳,抽取其内核。如:例2如图6,轻杆AB的A端用光滑铰链固定在墙上,BC为一绳子,AB处于水平状态,当重物G从B点向A点移动时,A端受到的作用力将如何变化?

例3在电场强度为E的水平匀强电场中,以初速度V在竖直向上发射一个质量为m,电量为q的小球。求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具有的最小速度。

这两个问题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经过抽象可以发现:在例2中,轻杆受到的三个力(悬物绳子向下的拉力F=G、铰链对A端的T作用力N和绳子对B端拉力T)首尾相接可以构成如图7甲的(动态)三角形;若将例3中电荷所受的重力和电场力合成为等效重力mg′,(如图7乙左),则矢量v0、g′t和v′(v′为经过时间t小球的末速)也可构成一个动态的三角形(如图7乙右)。于是可以将两个问题沟通起来,并将解决例2的经验迁移到例3上。

变式练习有助于抽象与具体之间的沟通,教师根据问题的基本模式,改变其“包装”,

使之以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呈现。学生通过各种变式的练习,从各种具体问题中抽象出基本模式,可以从中体会到基本模式是如何将各种变式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加深对基本模式的理解。要重视基本问题的教学,并使基本问题抽象化,成为一种范例和模式,以用于求解其他变式问题。例如下题:

基本问题如图8,小船长为L,质量为M,停在静水中,一个质量为m的人立在船头。求当人从船头走到船尾时,船相对地面的位移。(不计水的阻力)据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

可求得本题的答案为。

对本题,我们通过抽象,可得结论: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若系统中两个物体

原先都处于静止状态,则两物体相对位移为L时,两者对地的位移分别为,

变式1如图9,斜面长为l,倾角为a,质量为M,放在光滑水平面上。一个质量为m

的物块由静止开始从斜面的顶端沿斜面滑至底端。试求这个过程中斜面移动的距离S。

变式2 如图10小车质量为M,用长为l的轻绳与质量为m的小球连接,球和小车都可视为质点。开始,小车静止在光滑水平轨道上。将小球拉开,使绳处于水平,然后放手。当小球落至低点时,小车在水平轨道上移动的距离S多大?

变式3气球质量为M,其下挂一条绳,一个质量为m的人抓住绳子的上端,开始,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若气球初始高度为h,人和气球均可视为质点。现让人沿绳向下滑,绳子至少多长才能安全落地?

变式4哥弟两人质量分别为m′和m,静止站在水平冰面上,相距为J,两人手握住一条绳子的两端。现弟弟用力拉绳,使两人相靠近,至两人相遇时,哥哥移动的距离多大。

变式5如图11所示,箱子质量为M,长为L,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箱内有一隔板将箱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左边贮有质量为m压缩空气,右边为真空。由于隔板与箱壁间触不紧密,致使从某时开始气体从左边泄漏右边。至平衡时,箱子移动的距离S多大?

归纳和概括是把事物从特殊推向一般的重要手段,将不同问题的共同性抽取出来,并将它上升为普遍性原理,可以用来指导同类各种问题的求解,使之产生广泛的迁移效应。经过归纳和概括而获得的知识比之具体问题的内容更为抽象,但适用面则更广。布鲁纳曾经说过:获得的知识越是抽象,抽象为一个定义,其适用面越广。但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自主力获得这种抽象知识是有一定困难的,它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因此,教师应当注意经常地所教知识进行归纳和概括,以帮助学生获得有普遍意义的抽象知识。例如,当教过双缝干涉和薄膜干涉知识之后,应当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各种干涉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将同一普通光源发出的光分成两列,然后再将它们叠加。有了这一概括性的抽象知识,学生就能容易地解决自然光的干涉的各种问题。

四、教给学生有效的解题策略

所谓解题策略,指的是在解题思维中,从宏观的角度来考虑解题途径的思想方法。在物理解题中,策略、方法、技巧,都是解题的手段,因此都应归属于方法的范畴。但是,方法是有层次的,解题策略是最高层次的解题方法。它涉及的是解题的方向、原则、目标等等方面,是对解题途径的概括性的认识。

我国学者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解题策略做过对比研究。研究表明:中等生与优等生在解题能力上的差异,最主要的并不是基本知识(即陈述性知识)的差异,而是解题的思维策略的差异。能力强的学生能自主地生成策略,能力弱的学生则缺乏策略,且难以学会生成策略。

在以往的教学中,解题策略的教学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它基本上是依靠学生在解题实践中自然地生成的,学生解题策略的获得常常是盲目的,或走了许多弯路才最终领悟的。这种掌握解题策略的进程十分曲折而缓慢,往往事倍功半。实践表明,为学生提供,或帮助学生概括出解题策略比他们自然生成的策略效果要好些。因此,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应当注意将解决物理问题有效的思维策略提炼出来,外显地,明确地、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并适时帮助学生对解题思维过程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在解题实践中掌握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

笔者在《物理解题理论》一书中提出的物理解题的基本策略有:穷举法;模式识别;以退求进;正难则反;问题转化;数形结合;一般化与特殊化;整体与局部;等等。对于各种解题策略,应当向学生点明它的意义、价值、操作方式、使用条件等。例如,对穷举法,就是问题的若干个可能的答案(或中间状态)加以穷举,并逐一检验,从而确定正确答案的解题策略,它是一种可靠性很大的解题策略。运用穷举法既可以防止解题者在问题涉及的几种可能的假设之间犹豫徘徊,又可避免解题时顾此失彼,以偏概全,使解答严密而完备。穷举法的运用程序是:1.根据问题列举一切可能的答案或中间状态;2.对各种可能逐一检验;3.确认可能的真假,从而去假存真,得出问题的答案。运用条件是:面临的问题存在着若干个可能的答案(或中间状态),但我们暂时又较难直接确定哪一(些)答案能够满足题设条件,且问题涉及的可能的情形和假设的个数不太多。穷举法既用于解题的整体过程,又更多地用于解题的局部环节,如求解某些物理讨论题,就是这种策略思想的体现。讲明策略的意义和价值能提高学生学习和使用策略的热情;讲解策略的使用条件可以缩小搜索策略的范围,提高检索策略的速度。

在进行解题策略的教学时,还应注意:

1.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逐步积累;先教学基础的、应用范围较广的,后教学较特殊的,应用范围较窄的;

2.要针对各种解题策略选择较多的恰当事例说明其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对所学的解题策略形成概括化的认识;

3.策略的训练不宜密集进行,不能在短时间内将过多的策略传授给学生,要给学生足够的消化理解的时间。

(完整版)高中物理解题技巧

物理快速解题技巧 技巧一、巧用合成法解题 【典例1】 一倾角为θ的斜面放一木块,木块上固定一支架,支架末端用丝线悬挂一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运动,如图2-2-1所 示,当细线(1)与斜面方向垂直;(2)沿水平方向,求上述两种情况下木 块下滑的加速度. 解析:由题意可知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沿斜面运动,即小球与木块 有相同的加速度,方向必沿斜面方向.可以通过求小球的加速度来达到求解 木块加速度的目的. (1)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当细线与斜面方向垂直时,小球受重力mg 和细线的拉力T ,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力的合力必沿斜面向下,如图2-2-2 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F 合=mgsin 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sin θ=ma 1 所以a 1=gsin (2)当细线沿水平方向时,小球受重力mg 和细线的拉力T ,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力的合力也必沿斜面向下,如图2-2-3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F 合=mg /sin 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ma 2 所以a 2=g /sin θ. 【方法链接】 在本题中利用合成法的好处是相当于把三个力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则利用三角函数可直接把三个力联系在一起,从而很方便地进行力的定量计算或利用角边关系(大角对大边,直角三角形斜边最长,其代表的力最大)直接进行力的定性分析.在三力平衡中,尤其是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法求解尤为简单;物体在两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尤其合成后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更为简单. 技巧二、巧用超、失重解题 【典例2】 如图2-2-4所示,A 为电磁铁,C 为胶木秤盘,A 和C (包括支架)的总质量为M ,B 为铁片,质量为m ,整个装置 用轻绳悬挂于O 点,当电磁铁通电,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 绳上拉力F 的大小满足 A.F=Mg B.Mg <F <(M+m )g C .F=(M+m )g D.F >(M+m )g 解析: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中只有铁片在电磁铁吸引下向上做加速运动,有向上的 θ 图2-2-1 θ mg T F 合 图2-2-2 θ mg F 合 T 图2-2-3 图2-2-4

高中物理解题技巧:图像法

高物理解题技巧:图像法1 物理规律可以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数函数式表示,还可以用图象描述。图象作为表示物理规律的方法之一,可以直观地反映某一物理量随另一物理量变化的函数关系,形象地描述物理规律。在进行抽象思维的同时,利用图象视觉感知,有助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准确把握物理量之间的定性和定量关系,深刻理解问题的物理意义。应用图象不仅可以直接求或读某些待求物理量,还可以用探究某些物理规律,测定某些物理量,分析或解决某些复杂的物理过程。 图象的物理意义主要通过“点”、“线”、“面”、“形”四个方面体现,应从这四方面入手,予以明确。 1、物理图象“点”的物理意义:“点”是认识图象的基础。物理图象上的“点”代表某一物理状态,它包含着该物理状态的特征和特性。从“点”着手分析时应注意从以下几个特殊“点”入手分析其物理意义。 (1)截距点。它反映了当一个物理量为零时,另一个物理的值是多少,也就是说明确表明了研究对象的一个状态。如图1,图象与纵轴的交点反映当I=0时,U=E即电的 电动势;而图象与横轴的交点反映电的短路电流。这可通过图象的数表达式 得。 (2)交点。即图线与图线相交的点,它反映了两个不同的研究对象此时有相同的物理量。如图2的P点表示电阻A接在电B两端时的A两端的电压和通过A的电流。

(3)极值点。它可表明该点附近物理量的变化趋势。如图3的D点表明当电流等于时,电有最大的输功率。 (4) 拐 点。通常反映物理过程在该点发生突变,物理量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拐点分明拐点和暗拐点,对明拐点,生能一眼看其物理量发生了突变。如图4的P点反映了加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而不是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而暗拐点,生往往察觉不到物理量的突变。如图5P点看起是一条直线,实际上在该点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而加速度没有发生变化。 2、物理图象“线”的物理意义:“线”:主要指图象的直线或曲线的切线,其斜率通常 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物理图象的斜率代表两个物理量增量之比值,其大小往往 代表另一物理量值。如-t图象的斜率为速度,v-t图象的斜率为加速度,Φ-t图象的斜率为感应电动势(n=1的情况下),电U-I图象(如图1)的斜率 为电的内阻(从图象的数表达式也一目了然)等。 3、物理图象“面”的物理意义:“面”:是指图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有些物理图象的图线与横轴所围的面积的值常代表另一个物理量的大小.习图象时,有意识地利用求面积的方法,计算有关问题,可使有些物理问题的解答变得简便,如v-t图象所围面积 代表位移,F-图象所围面积为力做的功,P-V图象所围面积为 气体压强做的功等。 4、物理图象“形”的物理意义:“形”:指图象的形状。由图线的形状结合其斜率找其隐含的物理意义。例如在v-t图象,如果是一条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若是一条斜的直线,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是一条曲线,则可根据其斜率变化情况,判断加速度的变化情况。在波的图象,可通过微小的平移能够判断各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方向;在研究小电珠两端的电压U与电流I关系时,通过实验测在

浅谈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

浅谈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 发表时间:2010-12-22T15:44:20.243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0第11期供稿作者:荣敬娈[导读] 及时复习和练习是巩固知识,加强理解的重要方法,先复习后作业,既是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学习的一种重要策略荣敬娈(蠡县中学河北蠡县 071400) 【摘要】物理科是相对较难学习的一科,学过高中物理的大部分同学,特别是物理成绩中差等的同学,总有这样的疑问:“上课听得懂,听 得清,就是在课下做题时不会。”这是个普遍的问题,值得物理教师和同学们认真研究。笔者就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便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习方法;兴趣 1.调整学习心态,端正学习态度 学生觉得物理“难学”,并不是先天不足,相反有的“天资聪慧”,他们之所以觉得“难学”,是因为先在上高中前他们就曾听“过来人”说过:“高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难的”;又则上高中后他们的切身感受的确如此,于是在他们不成熟的心里无形中形成了一道障碍:物理难学!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出现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局面。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们一定要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变工作,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调整好学习心态,让他们树立“物理好学、学好物理”的信心。 2.科学阅读,努力自学 阅读是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要得法,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对物理教材的阅读可分为两个层次。 2.1课前预习阅读;牢牢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于学好物理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课前预习阅读课本,超前学习,走在教师的前面,只要你认真阅读,听课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放在教师对解题思路的分析和解题方法的探索上,使听课更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从而提高课堂上的效率,课前阅读可以这样进行。①泛读了解这部分教材讲了哪几个问题,中心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涉及到哪些知识。②重点精读,深入了解解决每一个问题的思想方法是什么;它们是怎样思考和探索出来的,新旧知识是怎样联系的,怎样用旧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这时要用笔记本将教材中的疑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随手记录下,对概念、规律、公式等可在纸上进行复述。这样能帮助我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③检验阅读效果,尝试做练习,即运用所获知识和方法解答教材后面的练习题;一方面可检查阅读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做题可加深对所获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以上三点是自学的基本方法。 2.2 课堂阅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阅读,对重要段落要反复阅读,必要的加上理解说明,促进理解和记忆,从而掌握重点、关键、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因为概念、规律的文字叙述所用的关键字、词反映了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或者揭示了某种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只有对这些关键的字、词进行反复推敲,抠懂这些字眼的物理意义,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3.专心听讲,积极思维 听课是学习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聪明的学生总是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专心听课,积极思考,捕获一些可能获得的信息。听课要抓住四个要求:①听老师怎样引入新课,怎样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②听老师是怎样分析问题,怎样探索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③听老师怎样讲解在课前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④听老师怎样作课堂小节,把握这节课的中心和要点。专心听讲必须做到五到,即:耳到、眼到、脑到、手到、口到。耳到就是要排除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听课。眼到就是要看老师的表情、看板书、看演示、看书。脑到就是要积极思考,思维跟着老师走。手到就是动手记笔记,动手做练习,听要与记相结合,以听为主,以记为辅,记要注意选择性,记概念、规律的注意事项,典型例题的解题思路、分析方法,记老师、同学和自己的奇思妙想,记老师的归纳总结。口到就是要敢于提出问题,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是积极思维,专心听课的具体表现。 4.总结复习,独立作业 及时复习和练习是巩固知识,加强理解的重要方法,先复习后作业,既是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学习的一种重要策略。在复习时,要回想,即按课堂教学的顺序,先回忆这节课讲了哪些内容,每个问题是怎样分析解决的,想不起来再看书、看笔记,对不清楚的地方要逐点分析、推导、比较、记忆。在此基础上,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结合自己的认识作一个简单小结,把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 做作业是把知识用于解题实践,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解题是学好物理的重要途径,要把课本知识和老师讲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形成物理的技能技巧,领略和掌握物理解题的策略原则和指导思想,掌握物理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自己的物理能力,发展自己的智力,只能通过解题来实现,切不可把适量的作业看作负担,批改的作业要及时改错,分析原因,有时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考试中也屡屡相仿出现,因此作业必须独立思考,寻找解题方法,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业的偷工减料,考试就失去坚实的基础。同时作业解题时要注意总结提高:①总结分析问题的方法,②总结解题的途径和解题方法,③总结一类习题的通性通法。从而逐步领略和掌握物理解题的指导思想和策略原则。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 选择研究对象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首要环节.在很多物理问题中,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案是多样的,研究对象的选取方法不同会影响求解的繁简程度。合理选择研究对象会使问题简化,反之,会使问题复杂化,甚至使问题无法解决。隔离法与整体法都是物理解题的基本方法。 隔离法就是将研究对象从其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出来单独进行研究,这个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的一个部分,广义的隔离法还包括将一个物理过程从其全过程中隔离出来。 整体法是将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或将看上去具有明显不同性质和特点的几个物理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过程来处理。隔离法和整体法看上去相互对立,但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因为将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之后,还是要将它们与周围的环境隔离开来的。 这两种方法广泛地应用在受力分析、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等问题中。 对于连结体问题,通常用隔离法,但有时也可采用整体法。如果能够运用整体法,我们应该优先采用整体法,这样涉及的研究对象少,未知量少,方程少,求解简便;不计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内力,或物体系内的物体的运动状态相同,一般首先考虑整体法。对于大多数动力学问题,单纯采用整体法并不一定能解决,通常采用整体法与隔离法相结合的方法。 一、静力学中的整体与隔离 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用整体法;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各部分)间相互作用时,用隔离法.解题中应遵循“先整体、后隔离”的原则。 【例1】 在粗糙水平面上有一个三角形木块a ,在它的两个粗糙斜面上分别放有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木块b 和c ,如图所示,已知m1>m2,三木块均处于静止,则粗糙地面对于三角形木块( ) A .有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右 B .有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 C .有摩擦力作用,但摩擦力的方向不能确定 D .没有摩擦力的作用 【解析】由于三物体均静止,故可将三物体视为一个物体,它静止于水平面上,必无摩擦力作用,故选D . 【点评】本题若以三角形木块a 为研究对象,分析b 和c 对它的弹力和摩擦力,再求其合力来求解,则把问题复杂化了.此题可扩展为b 、c 两个物体均匀速下滑,想一想,应选什么? 【例2】有一个直角支架 AOB ,AO 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 竖直向下,表面光滑,AO 上套有小环P ,OB 上套有小环 Q ,两环 质量均为m ,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展的细绳相连, 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现将P 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环再 A O B P Q

高考物理 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2012高考物理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在高三的最后复习阶段,学生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高考物理也就是“12道选择题、l道选作题、2道实验题和4道计算题”,总分150分.学生对于一般的物理基础题基本上没有问题,其错误大多是在不定项选择题上发生;另外,做计算题的能力还有些差,有时候没有一点解题的思路和程序,有时候理解题意有些偏差,有时候把问题搞得很复杂,有时候又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而对于实验题,简直是摸不着头脑,常考常新,基本上得不到分数.“老师?我该怎么办呢?” 上述“物理场景”具有广泛性与普遍性,是高三学生学习过程中常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同学们要正视问题,调整心态,充满信心,更要注重解题方法与应试技巧的积累,把自己头脑中储存的物理知识有效地转化成分数.高考——分数是硬道理,学物理不能“一看就懂,一听就会,一作就错”,而要把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转化成分数.在这里我想从“物理场景”的角度谈谈物理解题的策略与方法,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关于12道物理选择题 1.选择题失分的原因剖析 物理考试中,选择题有12题共48分,分数非常可观,故考试成败的关键在于选择题,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选择题失分较多的关键是处理题目时过于草率,这和平时的练习有直接联系.无论单选多选,处理选择题时建议把它当做稍大些的题处理.在处理大题的时候,同学们会自觉地画图、审题、弄清物理情境中出现的系统、状态与过程,挖出隐含条件,同学们格外重视这些因素,也做得比较到位.但在处理选择题的过程中,画图、审题程序往往被忽略,这样就埋下了隐患,导致丢分.所以,选择题失分不要总是归结为马虎、粗心!一定要注重审题及其他程序,不能凭一种单纯的物理感觉去解题. 2.选择题的求解技巧

高中物理答题技巧归纳大全

高中物理答题技巧归纳大全 一,考场中心态的保持 心态“安静”:心静自然“凉”,脑子自然清醒,精力自然集中,思路自然清晰。心静如水,超然物外,成为时间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情绪稳定,效率提高。心不静,则心乱如麻,心神不定,心不在焉,如坐针毡,眼在此而心在彼,貌似用功,实则骗人。 二,高中物理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选择题一般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及应用这些知识进行一些定性推理和定量计算。解答选择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每一选项都要认真研究,选出最佳答案,当某一选项不敢确定时,宁可少选也不错选。 注意题干要求,让你选择的是“不正确的”、“可能的”还是“一定的”。 相信第一判断:凡已做出判断的题目,要做改动时,请十二分小心,只有当你检查时发现第一次判断肯定错了,另一个百分之百是正确答案时,才能做出改动,而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千万不要改。特别是对中等程度及偏下的同学这一点尤为重要。 做选择题的常用方法: 筛选(排除)法: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和自身掌握的知识,从易到难,逐步排除不合理选项,最后逼近正确答案。

特值(特例)法:让某些物理量取特殊值,通过简单的分析、计算进行判断。它仅适用于以特殊值代入各选项后能将其余错误选项均排除的选择题。 极限分析法:将某些物理量取极限,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直接推断法: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抓住各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甚至要用到数学工具进行计算,得出结果,确定选项。 观察、凭感觉选择:面对选择题,当你感到确实无从下手时,可以通过观察选项的异同、长短、语言的肯定程度、表达式的差别、相应或相近的物理规律和物理体验等,大胆的做出猜测,当顺利的完成试卷后,可回头再分析该题,也许此时又有思路了。 物理实验题的做题技巧 实验题一般采用填空题或作图题的形式出现。作为填空题,数值、单位、方向或正负号都应填全面;作为作图题:对函数图像应注明纵、横轴表示的物理量、单位、标度及坐标原点。对电学实物图,则电表量程、正负极性,电流表内、外接法,变阻器接法,滑动触头位置都应考虑周全。对光路图不能漏箭头,要正确使用虚、实线,各种仪器、仪表的读数一定要注意有效数字和单位;实物连接图一定要先画出电路图(仪器位置要对应);各种作图及连线要先用铅笔(有利于修改),最后用黑色签字笔涂黑。 常规实验题:主要考查课本实验,几年来考查比较多的是试验器材、原理、步骤、读数、注意问题、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解答常

高中物理建模论文相关论文总结

运动模型的应用 内容摘要:中学物理教材中无论哪一部分的内容都是以物理模型为基础向学生传达物理知识的。物理模型是中学物理知识的载体,通过对其进行分析与讲解,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一种基本方法,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拟从习题教学中浅谈提高运动模型的建模能力。 关键词:运动模型、匀速圆周运动 学好物理,关键是学习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常有高中学生说,物理听课易懂,做题难。难就难在对物理模型的应用上,也就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读不懂题或做题过程思维混乱。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不良解题习惯、建模能力差造成的。据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解题模式是: 一般来说,较为有效的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流程应该是通过审题先确定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抽象建立物理模型,再应用模型知识求解。此过程大致可以归纳为: 求解 读题 想公式

如果在解题过程中快速准确地建立起与题目相符合的物理模型是至关重要的。这个解题流程学生容易模仿,如果说正确识别或建立物理模型是正确解题的前提,那么在解决具有物理过程的物理习题时,学生头脑中对物理过程的一个清晰的图景则是解决此类物理问题的关键和保证。下面以力学中运动模型的应用为例。 一、 基本模型 1. 两种直线运动模型 匀速直线运动:00,v v t v x == 匀变速直线运动:at v v at t v x +=+=0221 0,(特例:自由落体运动: gt v gt h ==,221 ) 2. 两种曲线运动模型 平抛运动: 水平方向为匀速直线运动 竖直方向为自由落体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r T m r mw r mv ma F F n 22 22n 4π=====合(天体运动:物理解释 数学演算 数学抽象 科学抽象 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 物理模型 数学方程(物理问题的数学表达式) 方程的数学解 物理问题之解

浅谈高中物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浅谈高中物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摘要]物理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学习的难度也在不断地增加,教材中涉及到的物理概念和物理现象更为抽象,学生本来对于新知识是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但是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却普遍出现了畏难情绪。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的这种消极情绪呢?本文将结合高中物理教学实践工作,深入分析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出现的学习困难及原因,并且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理迎接每一天的挑战。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习困难;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230-01 引言 高中物理由于比较复杂,对学生学习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与初中物理相比,不是研究物理的定性和静态,而是进行更加复杂和抽象的研究,而且大多数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运用定量分析和推理论证等方法。再加上一直以来学生存在着物理难学的心理阴影,造成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一筹莫展。近年来,通过了解高中物理的学习经历和对周围学

生的调查,学生学习物理就是为了应付应试教育,大量练习做题。很多同学,虽然阅题无数,但是学习成绩总是无法提高,通过深入理解物理学习,再加上老师的指导,本文研究物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善建议。 1 学习高中物理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简单、机械,习惯于背,不习惯推理和归纳,习惯于模仿,不擅长创新不习惯独立思考。高中物理在学习过程中本来就很难,要是没有掌握好学习方法的话,学习物理就会更加的困难。有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不注意听老师讲课,课后也不会复习,这样下去物理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导致失去学习高中物理的信心。 1.2 浮躁心理明显,基础重视不足 进入高中之后,我们的学习心态很大程度上会被即将到来的高考成绩所左右,都普遍急于提高成绩,但是通常情况下在有限时间内想要大幅度地提升分数,很容易产生急躁情绪,尤其是在进入学科整体复习阶段,企图通过看参考书,找复习捷径的方式提升成绩,都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简单地来说,无法掌握以能力提升促进成绩提高的正确方法。 1.3 没有把握住物理学习提升的相关规律

高考物理复习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归类总结高中物理例题解析,原来还有这么巧妙的方法!

高考物理复习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归类总结 (高中物理例题解析) 方法一:图像法解题 一、方法简介 图像法是根据题意把抽像复杂的物理过程有针对性地表示成物理图像,将物理量间的代数关系转变为几何关系,运用图像直观、形像、简明的特点,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由此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高中物理学习中涉及大量的图像问题,运用图像解题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在运用图像解题的过程中,如果能分析有关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抓住图像的斜率、截距、交点、面积、临界点等几个要点,常常就可以方便、简明、快捷地解题. 二、典型应用 1.把握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

在v-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在s-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在U-I图像中斜率表示电学元件的电阻,不同的物理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不同. 2.抓住截距的隐含条件 图像中图线与纵、横轴的截距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常常是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例1、在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根据得出的一组数据作出U-I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得出电池的电动势E=______ V,内电阻r=_______ Ω. 【解析】电源的U-I图像是经常碰到的,由图线与纵轴的截距容易得出电动势E=1.5 V,图线与横轴的截距0.6 A是路端电压为0.80伏特时的电流,(学生在这里常犯的错误是把图线与横轴的截距0.6 A当作短路电流,而得出r=E/I 短=2.5Ω的错误结论.)故电源的内阻为:r=△U/△I=1.2Ω 3.挖掘交点的潜在含意

一般物理图像的交点都有潜在的物理含意,解题中往往又是一个重要的条件,需要我们多加关注.如:两个物体的位移图像的交点表示两个物体“相遇”. 例2、A、B两汽车站相距60 km,从A站每隔10 min向B站开出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为60 km/h.(1)如果在A站第一辆汽车开出时,B站也有一辆汽车以同样大小的速度开往A站,问B站汽车在行驶途中能遇到几辆从A站开出的汽车?(2)如果B站汽车与A站另一辆汽车同时开出,要使B站汽车在途中遇到从A站开出的车数最多,那么B站汽车至少应在A站第一辆车开出多长时间后出发(即应与A站第几辆车同时开出)?最多在途中能遇到几辆车?(3)如果B站汽车与A站汽车不同时开出,那么B站汽车在行驶途中又最多能遇到几辆车? 【解析】依题意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分别从A、B站由不同时刻开出的汽车做匀速运动的s一t图像,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一目了然地看出:(1)当B站汽车与A站第一辆汽车同时相向开出时,B站汽车的s一t图线CD与A站汽车的s-t图线有6个交点(不包括在t轴上的交点),这表明B站汽车在途中(不包括在站上)能遇到6辆从A站开出的汽车.(2)要使B站汽车在途中遇到的车最多,它至少应在A站第一辆车开出50 min后出发,即应与A站第6辆车同时开出此时对应B站汽车的s—t图线MN与A 站汽车的s一t图线共有11个交点(不包括t轴上的交点),所以B站汽车在途中(不包括在站上)最多能遇到1l辆从A站开出的车.(3)如果B站汽车与A站汽

浅谈高中物理的审题技巧

浅谈高中物理的审题技巧 发表时间:2019-03-08T10:29:36.313Z 来源:《教育学》2019年3月总第170期作者:苏杰[导读] 审题过程,就是破解题意的过程,审题是决定物理题解答效率的重要步骤。 山东省淄博第十中学255129 摘要:审题过程,就是破解题意的过程,审题是决定物理题解答效率的重要步骤。高中物理中注重的是定量的分析,而定量的分析比定性分析要难要精确。高中阶段也注重对物理过程的分析,要分析清在物理过程中,哪些物理量没有变化,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等等一些问题。对于这样的学习情况,学习高中物理的方法和技巧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高中物理的审题技巧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高中物理审题技巧 一、审题要认真仔细,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 我们不管做什么样的题目,不管是简单点的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都要非常认真地审题,我们在读题时不要只关注给出的具体数字或者字母,我们还要关注题目中的文字和插图等一些细微的地方,还要对它们进行仔细的推敲和琢磨,对其中一些叙述性的语言,特别是对一些关键词语要特别地注意,要进行反复推敲。从多个角度去考虑,去准确地理解它们所要表达的物理意义,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物理模型,进而逐步形成解题思路,完成解题过程。对这些关键词语,要认真对待,因为一字之差将会使题意相差很远。如果我们在审题时不认真关注,很有可能理解错了题意,最后会导致把题做错了。因此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多加小心,尤其对这样从字面上差不多,而实际上意义相差很大的词语。所以我们在审题时要特别注意,必要时做上标记,从而能够真正地理解题意。 二、准确把握题意,明确要求解的问题 物理题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一些学生即使阅读了题目,对需要求解的问题还是模糊不清,导致最终解题时不知所云、漫无目的,影响了学生解题的正确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题目,引导学生抓住有用的信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理解,对求解的问题进行化解或变式表达,让学生更加明确需要求解的问题。 三、要能挖掘出隐含条件,构建正确的物理模型 我们在审题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往往隐蔽在多个地方,比如在题目的已知条件、题目的要求、物理过程、物理图像和定律应用范围中,我们要能及时挖掘这些隐蔽条件,这也是解题的要点所在。如何进行挖掘呢?物理概念是我们学习物理的基础,是做题的重要依据,因此物理概念是寻找隐含条件的途径之一。从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分析寻找,在现象中要关注这些现象的发生条件以及发生这样现象的临界条件,还要分析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进而挖掘出隐含条件。从题目中的关键词语中去挖掘隐含条件,比如在题目中“光滑的平面”、“摩擦可忽略不计”、“轻质的杠杆”、“恰好保持静止”等等一系列的词语,都具有它们独特的意义,这些隐含条件对于我们解题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把这些隐含条件明朗化之后,解题的思路也就很明确了,也就迎刃而解了。在解答物理题时,能够准确无误地建立清晰的物理模型,构建物理过程,把抽象问题进行具体化,虽然有时候物理模型的构建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我们抓住关键因素,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理想化,这样就可以化难为简了。 四、正确解读题目中的图表,画好运动过程的示意图 有些试题的条件信息是通过插图、示意图给出的,我们必须对题目所给出的信息进行研究,将其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图像或图表信息题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图像或者图表的理解以及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与之相结合的基本技能,对于图像类信息题,首先应该看清横坐标纵坐标各表示什么;其次明确图线的物理意义如“斜率”、“面积”、“截距”、“起点”、“终点”、“拐点”等;最后用数学关系明确表示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有时我们也会碰到一些物理题目运动过程较为复杂,这时画好运动过程的示意图是解题中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一幅好的示意图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借助示意图我们可以将物理过程非常清晰地表示出来,帮助我们审题,正确解题叩开大门。 五、全面想象,构建物理过程 毋庸置疑,审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题。从本质上看,物理题的审题过程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活动,审题不但需要搜集各种有用信息,而且需要学生进行加工、筛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解题的主体,还需要对题目所描述的内容进行联系和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描述转化成生动直观的物理过程,促使学生建立已知和未知的联系,提升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 六、抓住物理过程的关键点,排除干扰信息 分析物理过程时,要重点关注题目中涉及的物理过程的不同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分析它们之间有可能遵循的规律和联系,要尽力在物理过程的分析过程中去探索和发现,寻找整个过程中的关键点和要点,并且把整个物理过程分析清楚,这样我们才可以根据题意,弄明白全部的物理过程,构建出清晰的物理模型。物理题目中有时候还会有一些故意给出的无用信息,它会干扰我们的解题思路,甚至有时候会把你引入歧途,导致我们对题目产生很大误解。这些迷惑我们的条件,需要我们在审题时明察秋毫、明辨是非,能够把这些干扰的信息排除掉,进而快速准确地解答问题。 参考文献 [1]潜松水掌握“核心词汇”提高物理审题能力[J].物理教师,2016,27(3)。 [2]尹雄杰张淑华物理审题的思维起点[J].物理教师,2015,24(5)。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经典总结4几何图解法

4几何图解法 [例题1]如图所示,用一根长为L 的细绳,一端 固定在O 点,另一端悬挂质量为m ,的小球,为 使细绳与竖直方向夹角为30度且绷紧,小球处于 静止状态。求对小球施加最小力的为多少?方向 如何? 解析:小球在重力、拉力和外加力的作用下处 于平衡状态,则此三力必构成一闭合的三角形。 如图所示。重力大小方向都不变,绳子的拉力方 向不变,由几何关系得第三个力F 与绳垂直时最小,最小值 mg mg F 2 130sin 0min == [例题2]如图,质量为m 的球放在倾角为α的光滑斜面上,试分 析挡板AO 与斜面间的倾角β多大时,AO 所受压力最小? 解析:把球重力按效果分解为1N 、2N ,当板转动时,分解图如 图虚线所示,当090=β,αsin min 2mg N = [例题3]有一小船位于60m 宽的河边,在下游80m 处河流 变为瀑布,假设何水流速为5m/s ,为了使小船能安全渡河, 船相对于静水的速度不能小于多少? 解析:s m v /3min = 图中C 点是瀑布,当船恰好沿AC 方向到C 点,船相对静 水速度中最小值是所有情况中的最小值。 5 3806060 sin 22=+=θ s m v v /3sin min ==θ水 所以船相对静水速度是3m/s 。 [例题4]已知一个力F=100N ,把它分解为两个力,其中一个分力F1与F 的夹角为30°,则另一个分力F2的最小值为多少 A.100N B.503N C.50N D.75N 解析:作出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当1F 、2F 方向相互垂直时,2F 最小,最小值为F F F 1230sin 0 min 2==

高中物理选择题的答题策略和技巧(最新修改稿)

高中物理选择题的答题策略和解题技巧(2014最新稿) 选择题的编拟一般都是针对受试者在掌握某个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的某个环节上常见的错误设计出的一些具有逻辑性的似是而非的选择项。受试者往往由于掌握知识不牢,概念理解不清,或者思考问题不全面而掉进“陷阱”;也有些选择题的编拟是为了测试受试者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的,这些题目往往使受试者由于解题的技巧、思维能力和速度的差异而拉开距离。选择题事先给出一些结论,这一点类似于证明题,但又没有明显的结论,高考物理选择题平均每题解答时间应控制在2分钟以内解答,选择题要做到既快又准,除了掌握常规判断和定量计算外,还要学习一些非常规的“巧解”方法。解题陷困受阻时更要切记不可一味蛮做,要针对题目的特点“千方百计”达到快捷解题的目的。 一.审题时要注意一下三点 1.要把整个题目看完,特别是选项,让选项引领你的思路。应当站在出题者的角度来揣摩,而不应该主观臆断。 2. 高考试题中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要注意一些关键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选择题中通常至少有一个选“错误”或选“不正确的”。一定,可能,……时,……过程中,矢量相等或相同,矢量大小相等,增大、增大到,减小、减小到,升高、升高到,降低、降低到,光滑,缓慢,连接,恰好(刚好),如果……就,只有……才,等等。这些关键词是审题的重点突破口,可能发生的现象不是一定会发生;时刻对应物理状态,过程对应一段时间;物理矢量的相同或相等是指大小和方向都一样,大小相等则方向不一定相同;……等等这些,都是审题所要特别注意的。 3.画出运动情景图和受力示意图是解题时必须做到的两点,在这两点上要舍得花时间。 二.选项分类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和常用解题方法(带例题)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max)-F(min)≤F合≤F(max)+F(min)。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4.三力共点且平衡,则:F1/sinα1=F2/sinα2=F3/sinα3(拉密定理,对比一下正弦定理) 文字表述: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u=tanα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11、“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12、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13、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不一定等于重力G。14、两个分力F1和F2的合力为F,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15、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2。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 选择研究对象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首要环节.在很多物理问题中,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案是多样的,研究对象的选取方法不同会影响求解的繁简程度。合理选择研究对象会使问题简化,反之,会使问题复杂化,甚至使问题无法解决。隔离法与整体法都是物理解题的基本方法。 隔离法就是将研究对象从其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出来单独进行研究,这个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的一个部分,广义的隔离法还包括将一个物理过程从其全过程中隔离出来。 整体法是将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或将看上去具有明显不同性质和特点的几个物理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过程来处理。隔离法和整体法看上去相互对立,但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因为将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之后,还是要将它们与周围的环境隔离开来的。 这两种方法广泛地应用在受力分析、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等问题中。 对于连结体问题,通常用隔离法,但有时也可采用整体法。如果能够运用整体法,我们应该优先采用整体法,这样涉及的研究对象少,未知量少,方程少,求解简便;不计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内力,或物体系内的物体的运动状态相同,一般首先考虑整体法。对于大多数动力学问题,单纯采用整体法并不一定能解决,通常采用整体法与隔离法相结合的方法。 一、静力学中的整体与隔离 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用整体法;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各部分)间相互作用时,用隔离法.解题中应遵循“先整体、后隔离”的原则。 【例1】在粗糙水平面上有一个三角形木块a ,在它的两个粗糙斜面上分别放有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木块b 和c ,如图所示,已知m1>m2,三木块均处于静止,则粗糙地面对于三角形木块( ) A .有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右 B .有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 C .有摩擦力作用,但摩擦力的方向不能确定 D .没有摩擦力的作用 【解析】由于三物体均静止,故可将三物体视为一个物体,它静止于水平面上,必无摩擦力作用,故选D . 【点评】本题若以三角形木块a 为研究对象,分析b 和c 对它的弹力和摩擦力,再求其合力来求解,则把问题复杂化了.此题可扩展为b 、c 两个物体均匀速下滑,想一想,应选什么? 【例2】有一个直角支架AOB ,AO 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 竖直向下,表面光滑,AO 上套有小环P ,OB 上套有小环Q ,两环质量均为m ,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展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现将P 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 环再次 A O B P Q

浅谈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策略分析

浅谈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18-03-15T14:26:46.39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作者:卢安静[导读]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过程的始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两个方面如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卢安静云南省砚山县第一中学 663100 【摘要】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过程的始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两个方面如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本文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角度对高中物理习题教学进行探讨,以期能对当下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有所帮助。【关键词】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1-158-01 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只对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却忽略了培养数学工具应用能力这一方面,使得学生存在数学运算不规范、数学语言不准确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数学方法和思想加以运用。随着近年来教育部对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仅仅掌握知识已经不足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高中物理更多地要求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何提高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有效性已经成为高中物理教育工作者开展研究的方向。 一、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概念 高中物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及其规律,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释和改变常见的物理现象。作为一门理科学科,习题教学毫无疑问是高中物理课程中非常直观、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它能够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基础概念、规律公式等得到及时的巩固和应用,强化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也能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加强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兴趣的提升。现阶段,虽然习题教学已经在高中物理教学模式中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习题教学有效性方面的研究还欠缺,往往使得高 中物理习题教学无法真正地让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 1.许多教师采用题海战术来进行高中物理教学。习题对于物理学科来说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血多物理教师无法掌控好习题的“尺度”,往往认为做题做得越多越好,采用了盲目性的题海战术。特别是近几年来,高考的命题规则越来越灵活多变,画重点的方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学生高考的需求,教师通常采用“地毯式轰炸”的题海战术来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反复的联系。这种题海策略会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非常不利于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提高。 2.教师所设置的物理习题无法提供针对性的练习。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能够进行实际生活的应用和延伸,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阶段许多高中物理教师在选择物理习题时,往往忽略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单纯地注重某个知识点或某个公式规律进行选题,这些题目基本都是对知识点或公式的直接代入即可完成解题,不但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也让题目脱离了现实生活,无法让学生构建出解决问题的框架,习题教学缺乏针对性。 3.学生对习题缺乏联想和延伸性思考。题海战术和代入性解题,虽然让学生掌握了“解题”的技巧,但不能让其培养出创新思维和拓展思维的能力。往往对于相同的物理现象,如果应用场景发生了变化,许多学生就会出现束手无策的问题,因为在他们脑中已经形成某个公式就该应用到某个特定场景中的固有思维,这种“解题工具”式的习题教学方式显然不是新课改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也不利于对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方法 1.符合新课改的目标要求。教师在设置高中物理习题时首先必须让习题具有针对性,能够满足新课改下对高中物理的教学目标,从物理知识、解题方法与过程、拓展思维等多维角度出发进行选题。教师对物理习题的选取还需结合生活、科技等现实问题,让学生通过构建完整的物理模型来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真正意义上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物理知识。在习题难度上也要遵循由简到繁、由部分到整体的原则,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来制定差异化的联系培养方案,使不同阶层的学生都能通过习题教学获得物理成绩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加强习题教学质量。教师布置习题练习时,不要强调标准式和唯一式的解题思路,提倡学生从多维方面进行习题的一题多解,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也能够发散其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习题的选取也提倡多样化,通过改变题目的已知条件、状态等就可以让题目“焕然一新”,需要运用新的知识、定律及条件才能正确地解答,题不在多而在于精,一个题目可以延伸出多种发展方向,能够全方位地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进行锻炼和提高,也能够对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有效性有显著的帮助。 3.提倡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习题练习。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不仅仅要求学生巩固并深化所学的物理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构建合理、广阔的物理模型和思维方式,让习题中所反映的原理、定律、方法等能够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习题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应用场景、物理模型的形成以及思维方式的提炼,做到在解题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在总结中领悟的练习过程,并且在掌握这种科学合理的思维能力后,就可以得心应手地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物理问题进行解答和研究,让学生掌握新课改要求下全面发展人才的基 本素质和思维方式,从而将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有效性层次提高到新的层次。 在思考物理习题策略时,由于部分教师还有强行灌输学生思维的想法,所以用不恰当的习题教学策略,会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反效果.教师必须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思索用怎样的方式布置物理习题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找出合适的习题教学策略,学生才能通过做习题调动学习物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胡锦.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有效性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