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信息服务业集聚原因的文献综述

关于信息服务业集聚原因的文献综述

关于信息服务业集聚原因的文献综述
关于信息服务业集聚原因的文献综述

2011年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收稿日期〕2011—06—22

〔作者简介〕张惠萍(1972~),女,福建省南靖县人,漳州师范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编号:2009B055)

关于信息服务业集聚原因的文献综述

张惠萍

(漳州师范学院经济学系,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信息服务业空间分布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在城市中心区域集聚,出现区域性集聚发展的特征。从邻近

大学和科研机构、邻近相关企业、社会资本、交通条件、外部联系、政府扶持等角度对信息服务业集聚的相关文

献进行梳理。最后,评价前人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并指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信息服务业;区位选择;集聚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8X (2011)03-18-08

信息服务业是指通过收集、处理、传输、存储、传播、使用等生产过程为客户提供符号、信号、文字、影像、声音或其他性质的信息等服务的行业。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信息服务业可划分为信息传输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信息内容服务三大领域。信息服务产业由于具有应用领域的多样性和对其他产业的渗透性特征,逐渐从计算机硬件产业中相对独立出来,成为现代经济中关联性较强的产业之一。

在信息服务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日本,其空间分布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在城市中心区域集聚。Pratt (2000)[1]指出对纽约多媒体企业的布局来说,区位和距离仍然重要,大都市区核心区域作为最具创新环境的区位,成为众多多媒体企业的首选。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纽约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刺激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在纽约都心区除了聚集着专门的软件开发公司,也有银行、保险、咨询、出版和财会等各自的软件系统开发公司。日本东京都23区情报和信息服务业占全国同行业销售量的50%以上,特别是计算机软件开发和情报处理服务业在大城市的集中性就更明显(张文忠,1999)。[2](P305-309)我国学者对城市内部信息服务业空间分布的研究较少,集中在广州(闫小培,1998,[3]1999[4](P405-410))、北京(陈秀山等,2007[5])、南京(甄峰,2008[6])等地,他们的研究发现,信息服务业在都市内部主要聚集在城市中心区或者主城区。

信息服务业这种现代的、新兴的服务业为什么出现区域性集聚发展的特征,其集聚的原因是什么?以下将从邻近大学和科研机构、邻近相关企业、社会资本、交通条件、外部联系、政府扶持等角度对信息服务业集聚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信息服务业集聚的原因,有利于丰富产业集聚理论,有比较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在理论上也丰富了服务业区位理论和服务业地理学的研究。本文以考察信息服务企业的区位选择动机为切入点,探讨信息服务业集聚的机理,体现了微区位研究与信息服务业的行业实际相结合,可以直接为该行业的布局规划服务,这将大大提高经济地理学的社会应用价值。

一、信息服务业集聚原因的考察

(一)邻近大学、科研机构与信息服务业集聚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

JOURNAL OF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No.3.2011(总第82期)(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General No.82

第3期

张惠萍:关于信息服务业集聚原因的文献综述

高科技企业依托大学集聚成为较普遍的现象。例如,全球知名的硅谷邻近斯坦福大学、128号公路邻近麻省理工学院、剑桥高科技园区邻近剑桥大学。比较早地研究科技企业选择邻近大学的区位的学者是Quince and Partners(1985),[7]他们分析“剑桥现象”,发现高科技产业集聚在名牌大学附近。已经有来自美国的强有力的证据表明集群发展受活跃的研究型大学影响(Feldman,2000)。[8]Castells(2006)[9]认为硅谷、波士顿的128号公路、南加州的科技城、北卡罗莱纳的研究三角带西雅图以及奥斯汀等等……这些信息技术制造创新中心,需要聚集大批技术纯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来自当地的各种学校,包括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以及硅谷案例中的伯克利圣荷西州立大学、圣塔克拉拉大学等。

对我国信息服务企业集聚地的观察可以发现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北京的中关村,上海、广州、南京等地的信息服务企业也有显著的邻近大学的倾向。闫小培(1999)研究广州信息密集服务业的空间分布,发现作为科技城地域载体的天河区辖区内有21所大专院校,40多个研究所,20多家大中型企业,这些机构或企业都具有一定的科技力量。陈秀山、邵辉(2007)分析北京生产者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发现北京的信息咨询类服务业倾向于向东部的朝阳CBD方向分布,而计算机服务业向北部和西部的高校密集区分布。甄峰等(200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南京信息服务业高度集中在主城区的新街口、珠江路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一带。

信息服务企业邻近大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充分地利用了大学的创新成果和人力资本。邻近大学成为国内外众多信息服务企业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邻近大学对初创的科技企业更有利。有证据显示新的知识和技术型公司可能为了获得知识溢出而有很高的邻近大学的区位倾向。就像Audretsch and Thurik(2001)[10]所指出的,和已创立的企业相比,这些知识溢出的影响对年轻的新公司来说更重要。这是因为新企业可能依靠由其他企业或大学所生产的外部知识(Link and Scott,2003[11],Hall et al.2003[12])。小型的新公司不会在正式研发上投入大量的资源(Scherer,1991)[13]。相反,大公司和已创立公司可能生产他们自身的正规的研发活动,因此,他们较少依赖外部的知识。这就意味着,当竞争优势是建立在无形资产上的时候,例如创意、员工的人力资本,和大学的地理邻近对年轻的企业来说是一个竞争优势的资源。这也说明对年轻的公司来说,地理上邻近大学的公司区位策略是更重要的。高科技行业的新公司不仅受传统的区域特征的影响,而且受有机会获取大学产出的知识这个因素的影响。剑桥工业园区的新技术公司70%的员工来自剑桥大学,一半以上的高技术公司与剑桥大学保持着联系。不过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在大学、研究所附近聚集的企业基本是小企业(宋秀坤、王铮,2002)[14](P52-56),这与Saxenian(1988)[15]的发现是一致的。

二是人力资本的知识溢出成为信息服务业的区位吸引力之一。在邻近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较为密集的地区,软件园或高新区等成为众多信息服务企业的栖息地,这类企业选择在智力资源密集区发展,为同行业企业的合作、科技人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同时,知识和信息在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中的扩散,区域内的知识、信息流动比远距离的流动要容易得多,使技术外溢现象更加明显(Markusen和Venables,1998)[16](P183-203)。信息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即是脑力资本服务业,这类企业获得知识外溢的途径还可能是:部分员工从原有企业中离开之后创办新的企业,或者从原有企业中分离出新的企业,从而在当地集中了越来越多同行业企业进而形成集聚。Coe和Townsend(1998)[17]调查英国赫特福德郡和波克夏郡的计算机服务业,他们发现被调查的企业中大约有2/3的企业是从本地原有企业分离出来或者来自原有企业员工所创建的新企业,剩下的为外来投资者。

三是邻近大学可以降低企业的人才搜寻成本。一方面,大学为产业集群提供大量丰富稳定的高级研究和管理人才,大量的创新成果,在供给上的便利大大降低了企业自身的运行成本。另一方面,产业聚集还降低了人才在空间寻求工作与机会的搜索成本,享有流动寻求工作的种种便利。Fallick、F1eischman和Rebitzer,(2006)[18]对硅谷计算机专门人力资源进行的调查,证实了集群内专业人才市场的存在及人才市

2011年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场信息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地域内迅速传播,显著降低了雇员与企业之间的相对搜寻成本及交易成本。王铮、毛可晶、刘筱等(2005)[19]分析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形成的区位因子,发现高技术产业聚集在大学和科研院所等人力资源密集区,导致了聚集与人力资本的互动从而促进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例如中关村是高校及科研院所集中的地区,拥有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73所大专院校,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232所各类科研院所以及几百万科技人员,这种区位优势促成集聚。

(二)邻近相关企业与信息服务业集聚

Lucas(1998)[20]思考为什么许多经济主体都集聚在曼哈顿这个中心,他发现尽管这个地方地价昂贵,而别的地方其实比这里更便宜,也可能更适宜,但这些企业还是选择在这里办公,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些主体希望能够地理邻近。关于信息服务业在都市核心区域集聚的原因,学者们还从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容易接近客户、相关企业的知识溢出等角度来论述。

1.重复的、面对面的交流促进了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

只有显性知识才能长距离传递,而隐性知识的传递通常需要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与知识源的地理邻近性对隐性知识传递非常重要。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高技术产业中企业的竞争、合作与融合。知识和信息在上下游企业间传递和使用,这些企业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创新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也是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Saxenian(1996)[21]通过对硅谷和128公路这两个美国技术领先地区的公司作了一系列比较,她认为公司之间的地理邻近性促进了重复的、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促进了现代快节奏的技术产业所需要的竞争和合作的融合。就像Saxenian和其他人所建议的那样,这集聚可能发生,是因为产业是如此严重地依赖于相互交流,并有如此丰富的知识被转移到企业和个人。Isaksen(2004)[22]分析了挪威奥斯陆软件公司集聚的原因,分析的重点是软件企业如何进行个人活动,以及它们在活动中如何与竞争者互动。在奥斯陆软件公司的集聚首先依靠咨询公司和重要的客户之间以及软件咨询公司之间那种非常紧密的互动的需求。

2.获得相关企业或机构的知识溢出,获得正的空间外部性

信息的核心属性是它的空间属性,那么接近性就成为获取信息的关键。Daniels(1985)[23]强调生产性服务业对知识和信息的高度依赖,那么“听这些服务区位的解释就可以看作是对信息需求的解释,信息是围绕这些服务并且在这些服务活动中被交换的”。Jaffe等(1993)[24](P577-598)通过研究认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比其他产业更趋于集中化,当地的信息流动比远距离的信息流动更容易,个人联系,无论是会议、贸易事务、学习或销售会议,都有明显的传导机制。Pinch和Henry(1999)[25]指出,知识密集型集聚活动的持续增长主要源于知识密集型企业较易获取本地化的缄默知识以及外溢知识。Dahl和Pedersen(2004)[26]对丹麦无线通讯集群的研究表明,集群中企业之间员工的非正式联系或交流是集群企业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Wallsten(2001)[27]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与企业数据探讨了集聚与知识外溢后发现,小企业近距离集聚会获得知识外溢或其它投入回报。

企业间的地理邻近方便了知识转移和扩散,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从而吸引其他企业向某一集聚地靠拢。Maskell和Malmberg(1999)[28]提出,地理邻近带给集群企业更多面对面的互动机会,使得知识可以在集群企业间更好地进行传播和扩散。地理邻近方便了知识转移、传播与扩散,使同一区域内企业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成本下降了,隐性知识的传递变得更加容易和快捷。同时,这些隐性知识传播所营造的创新氛围深深地根植于当地的文化、社会关系之中,具有不易模仿的特性,集聚地之外的企业很难仿效。

(三)社会资本网络与信息服务业集聚

大量的同行业企业毗邻大学、研究机构等知识源或创新源,在这个区域内还有许多的银行、投行等中介机构、风险投资公司等,聚集了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里形成了社会网络和创新网

第3期

张惠萍:关于信息服务业集聚原因的文献综述

络,各个机构中的人员之间共同学习、协同合作,减少了信息传递的障碍,加强了企业间的面对面交流,不仅有效降低了学习的社会成本,同时促进了隐性知识的扩散和转移。Bar A.(2000)[29]认为嵌入于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本还有利于技术信息和知识的流动,降低交易成本,这将有利于企业间知识的外溢。Saxenian (1994)[30]的研究表明,硅谷成为信息服务企业集聚地,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硅谷相互结网、相互依存的协同网络体系。该网络体系包括提供知识和技术源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金融、法律等支持的中介服务机构,相关技术和辅助产品、设备供应商以及建立于广泛纵向和横向联系的高新技术企业。Windrum和Tomlinson(1999)[31]的研究认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包含高度的隐性知识,而这些隐性知识一方面靠自己积累,另一方面主要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交流、观察模仿进行学习和传播。在此过程中,基于社会资本的信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企业空间上的地理集聚,不仅仅是因为缩短了“硬距离”带来的运输成本的降低,而且有助于缩短“软距离”,使学习曲线下移,交易费用降低、边际的社会成本趋于零。聂鸣等(2004)[32]探讨了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社会资本的作用,从规范、网络与信任、知识流动三个角度分别探讨了导致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成功的社会资本因素,他们认为软件产业的隐性知识尤其需要自由流动,因为隐性知识正是企业获取全球竞争力的关键,也惟其如此,方能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根植性对效力和效率的有效整合。曾琰(2009)[33]研究印度IT产业集群,发现在班加罗尔的企业内各部门活动范围是互相重叠的,企业之间、企业与协会组织、企业与科研机构间存在着密切关联,并且这种网络型联系因人员的频繁内部流动在加强,不但促进了各企业间的相互合作,更促进了集群中信任这一至关重要的社会资本要素的增值。

总之,在社会资本网络中,根植性特征所产生的普遍信任将使科技人员加强交流,加速了知识的扩散,获取更多的行业信息,促进了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交通条件与信息服务业集聚

交通是联系地理空间中社会经济活动的纽带,是社会化分工成立的基本保证(李小建,1999)[34](P20)。在农业化和工业化时代,经典的区位因素往往是交通条件,运输成本成为影响厂商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工业化时代,良好的区位意味着接近市场、成本低、邻近交通线路,因此,工业化时代的交通运输关注运量,铁路是其主要方式。信息时代中交通因素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带来了交通技术方面的变化,比较明显的证据就是智能交通系统的出现。信息时代里通达性的内涵中更多地强调机动性、灵活性、安全性、舒适性与可依赖,以高速交通、航空港等为主导,具有多模式交通的特征(甄峰,2004)[35](P76-77)。

从理论上来讲,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使用者和提供者需要面对面地接触。因此,接近性、通达性等因素成了其区位选择的重要依据(Coffey和Polese,1987)[36]。交通条件对信息服务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便同客户、消费者、政府部门的交流与接触。Keeble和Nachum (2002)[37]分析伦敦和英国南部咨询类的小公司聚集的状况,认为位于集聚区企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交通(公路和铁路)便利、区位形象、毗邻客户、方便到达机场、得到高质量的商务服务支持,等等。Park.S. O和Nahm.K.(1998)[38](P209-219)研究首尔技术和信息生产性服务业,发现除现有的CBD之外,有两个区—康南和永德普已经成为首尔技术和信息生产者服务的新中心,以至于创造了一个多核心的结构,域——

这种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交通通讯便利、毗邻主要客户、易于获得信息、资金和其他经济要素等。第二,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能够降低通勤成本。一个企业的办公地点接近公交车站、地铁车站或其他交通枢纽,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将企业的一部分通勤费用转移到社会成本上。W.克诺森和H.柯夫伊斯(1993)[39]分析了荷兰计算机与软件部门中企业的区位要素,他们认为这些高技术企业高度重视交通网络通达性及充足的停车空间。

(五)外部联系与信息服务业集聚

2011年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全球生产网络为信息服务业建立外部知识联系提供了有利条件,这种外部联系和本地联系的互动有助于提高集群的竞争力。外部联系成为信息服务业集聚的的推动力之一。

Savatore(1996)[40](P35)研究了软件产业内部软件企业之间的外部联系在欧洲大型软件公司成长中的作用,软件产业中的正外部经济性促进了软件产业的发展和软件企业的专业化,这种正的外部性产生于三个方面的因素:技术趋同、软件产品销售与硬件的分离和软件应用的复杂性。Keeble和Nachum(2001)[41](P19)通过对伦敦、南英格兰300多家管理和工程咨询类企业的调查,发现知识密集型的专业性服务企业聚集在像伦敦这样的大都市CBD的原因在于其极为适应外界变化的外部联系和劳动力市场关系的网络。Segelod和Jordan(2002)[42](P391)研究了在软件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软件企业之间的外部联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盖文启等(2004)[43]对国际典型的三个高技术产业集群(美国硅谷、英国剑桥工业园区和印度班加罗尔)进行了比较研究,分别从网络关系的表现、政府的作用和发展阶段三个方面分析了不同产业集群的差异性。企业和许多的外部企业、组织建立联系,并通过这种多重联系来寻求获取知识和信息为创新所用,这些多重联系的集合就被称之为创新系统(Nelson,1999[44](P319-335);Lundval,2001[45])。创新系统的形成对于信息服务业企业的地理集中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六)政府扶持与信息服务业集聚

美国政府通过制定明确清晰的信息产业导向政策,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政府分别在1992年和1994年颁布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NII)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GII),投资建立由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电子产品组成的网络,并通过卫星通讯和电信光缆连通全球网络,形成信息共享的竞争机制。这两项计划实施后,美国信息产业的框架建设已走在世界前列,其信息企业具有了较强的竞争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克林顿政府修改了数以千计的旧法规,如《反垄断法》和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信息法》。国会有关机构则大大加强了立法及其审核工作顺利通过了《1993年高性能计算与高速网络应用法》、《1996年电信法》等多项具有跨世纪意义的科技法案。此外,美国还制定了较为健全的保护软件和知识产权的法规。这些法案为科技人员从事创新活动提供了法律保障(邱询旻、程楠,2009)[46]。孙平(2005)[47]认为美国软件企业迅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美国有严格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创新者的权益,技术创新者可以在保护期内获取超额垄断利润。在硅谷形成初期,早期的国防工业为硅谷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硅谷赢得了大量的政府采购服务。除了政府采购服务外,政府也制定积极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以支持硅谷的发展,譬如,美国政府对一些符合产业发展政策或国家战略部署相关的信息服务业科研项目给予直接的资金扶持。政府对位于硅谷地区的斯坦福大学的众多科技研究项目也毫不吝啬的提供大量的直接赞助经费。除此之外,硅谷地方政府还积极发布一些针对信息服务企业专门的税收优惠政策,以降低这些信息服务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税收成本(刘欣伟,2009)[48]。

日本信息服务业主要包括软件开发、信息处理服务和使用计算机的服务三个方面。市场和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早在1969年,通产省就制定《发展信息及信息处理产业的措施》,为日本信息产业的起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后又相继颁布、实施和修改了《信息化促进法》(1970年)、《著作权法》(1985年、1986年),“2000年情报产业设想”(1987年)、“促进21世纪初的高技术产业的基础研究方案”(1990),“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法案(1997),鼓励和刺激全社会都来重视和发展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法案,对信息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信息工作的重要地位(丁晓明,2001)[49]。进入21世纪,日本先后提出了《信息技术国家基本战略草案》和《国家产业技术战略》,并适时更新信息技术服务的策略,采取开放性政策,将现代服务业的主攻方向置于软件开发和数据库服务等生产技术服务领域,将重点定位为提高信息技术与服务的国际竞争力。2006年,产业构造审议会信息服务软件产业小组委员会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向政府提交了《信息服务和软件产业的维新方略》的咨询报告,列举了强化日本

第3期

张惠萍:关于信息服务业集聚原因的文献综述

信息服务和软件产业的三条措施。日本政府对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发展意识非常明确,在立法政策的过程中,处处体现“总体战略”,还经常及时审视调整,以擅长的政策和经济手段加以扶持(杨含斐、刘昆雄,2008)[50]。

采用政府引导模式发展本国高技术服务业的还有印度、爱尔兰和韩国等。班加罗尔信息服务业集群在当今信息服务产业中已取得了显赫的名声,它的发展与卡纳塔克邦的扶持和帮助也是分不开的(刘涛,2005)[51]。从最初班加罗尔集群的形成到后继快速扩张,印度中央政府提供了优惠外资政策和人才培训计划,班加罗尔所在的卡纳塔克邦政府更是提供了一揽子的政策激励。强大的政府支持吸引了众多信息服务企业进驻班加罗尔。

我国中关村成为全球十大IT圣地之一。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内容的高技术服务业在中关村得到快速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成为中关村经济发展最强引擎①。中关村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园区的发展。政府有意识的通过各种制度安排和产业政策以加快高技术企业向中关村地区聚集,从而有利于形成聚集所产生的规模效应(付信明等,2009)[52]。近年来,国务院也加大了对信息服务业的扶持力度,近期出台的政策主要有:《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等。

由此可见,政府支持成为信息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

二、前人研究成果的评价及未来研究方向

目前,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对集群、集聚的研究已成为热点领域,但多数研究成果集中于制造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研究尚不深入,也缺乏系统研究。在地理学领域,某一具体服务行业的集聚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和关注对象。例如商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交通地理学、金融地理学、信息地理学、电信地理学等分支都发展起来了,都涉及具体服务业的集聚研究,但对信息服务业空间结构及集聚机制的研究相当少。总体而言,这些研究尚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对信息服务业空间分布及其集聚机制的研究不够深入。国内外学者对一些新兴的、发展势头较快的信息服务业的区位选择、空间布局等问题的研究较少。多数学者对某些服务行业的研究涉及空间分布特征、区位模式、区域差异等问题,但是对于后工业化时代中增长较快的新兴服务业,例如信息服务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动力机制、演变机制的研究都不深入,还没有被广泛接受的模型来解释信息服务业的集聚机制。二是对城市内部信息服务业的空间结构的研究尚不深入,对信息服务业在城市内部或大都市区的空间布局及差异的研究较少。三是多数研究的空间尺度较大,无法揭示产业集聚的微观形成机制。多数学者选择以州、省(市)、城市、普查小区、区(县)等较大的空间单元研究产业集聚问题,可能无法解释产业集聚的内部差异。空间单元较大的情况下,无法深入地反映城市内部信息服务业分布的实际空间特征,无法真实地反映城市内部信息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不能对它们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国内在信息服务行业的空间分布及其规律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学者在金融、旅游、商业等行业的空间结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丰富信息服务业集聚理论的研究。

第一,信息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微观上,信息服务业企业的区位选择是否和西方一样?哪些区位要素影响着信息服务业集聚?政府行为对企业的区位决策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对信息服务业区位理论模式及空间布局规律的研究,可以指导信息服务业进行科学区位选择、合理布局,推动服务业区位理论和服务业地理学发展。

①资料来源:海淀区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ad12980131.html,/zfzx/qxrd/hdq/t807978.htm,2007-08-16。

2011年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二,在城市内部或都市内部研究信息服务业空间结构、集聚的微观机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它们是否也像制造业那样具有集聚的趋势?哪些因素影响着信息服务业的集聚或分散?在城市内部其空间结构布局具有哪些规律?这些问题是关系到政府对信息服务业的布局规划,也是理论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三,用微观尺度对信息服务业的空间结构及集聚机制进行量化研究。在都市内部信息服务业空间分布的研究中,可用街道(乡镇)或者邮政编码区为空间单元,描述城市内部信息服务业空间分布的特征,更深入、更细致地探索都市区信息服务业集聚的微观机制。

第四,我国信息服务业空间分布状况和集聚的影响因素。我国信息服务业中空间结构动态演变规律是否必然会严格地遵守西方经历过的每一个阶段?这种空间结构的影响机制是什么?探寻信息服务企业集聚的影响因子,对信息服务业的布局规划提出可供借鉴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Andy C.Pratt.New Media,the New Economy and New Spaces[J].Geoforum,2000,(4):425-436.

[2]张文忠.经济区位论[M].科学出版社,2000.

[3]闫小培.广州信息产业空间分布的区际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1998,(4):5-10.

[4]闫小培.广州信息密集服务业的空间发展及其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J].地理科学,1999(10):405-410.

[5]陈秀山,邵晖.大都市生产者服务业区位选择及发展趋势——

—以北京市为案例的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7,(10):14-23.

[6]甄峰,刘慧,郑俊.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研究:以南京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8,(01):24-31.

[7]Segal Quince and Partners.The Cambridge phenomenon:the growth of the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in a university town[M].

Cambridge:Brand Brothers and Co.,1985.

[8]Feldman,M.P.Location and innovation: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of innovation.In:Clark,G.,Feldman,M.P.,Gertler,M.

(Eds.),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Geograph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2000.

[9]曼纽尔·卡斯特,王志弘译.流动空间[J].国外城市规划,2006,(5):.

[10]Audretsch,D.B.,Thurik,R.What’s new about the new economy?Sources of growth in the managed and entrepreneurial e-

conomie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1,(10):267-315.

[11]Link,A.N.,Scott,J.T.,in press.U.S.science parks:the diffusion of an innovation and its effects on the academic mission of u-

nivers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3,(9):1323-1356.

[12]Hall,B.A.,Link,N.,Scott,J.T.Universities as research partner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3,(85):485-491.

[13]Scherer,F.M.Changing perspectives on the firm size problem.In:Acs,Z.J.,Audretsch,D.B.(Eds.),Innovation and Technolog-

ical Change: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M].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Ann Arbor,1991.

[14]宋秀坤,王铮.上海的高新技术企业[J].科学学研究,2002,(1):24-38.

[15]安娜李·赛克尼安.剑桥工业园区的繁荣和沉寂——

—析英国的创新和科技园区发展[J].技术评论,1988,(6):2-3.

[16]Markusen,James R.and Anthony J.Venables.Multinational firms and the new trade theor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

nomics,1998,(46):183-203.

[17]Neil M Coe&Alan R Townsend,Debunking the myth of localized Agglomerations:the development of a regionalized service

economy in south-east England[J].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1998,(23):385-404.

[18]Fallick B.,Fleischman A.C.,Rebitzer B.J.Job hopping in Silicon Valley:Some evidence concerning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a high technology cluster[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6,(3):472-481.

[19]王铮,毛可晶,刘筱等.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形成的区位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5,(4):567-576.

[20]Lucas R.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Monetary Econ,1998,(3):56-57.

[21]Anna Lee Saxenian.Inside-Out:Regional networks and industrial adapta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128[J].A Journal of

Policy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1996,(2):41-60.

[22]Isaksen,Arne.Knowledge-based clusters and urban location:the clustering of software consultancy in Oslo.Urban Studies,

2004,(41):1157-1174.

[23]Daniels,P.W..Services Industries[M].Great Britai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24]Jaffe A.,Trajtenberg M.,Henderson R..Geographic location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as evidenced by patent citations[J].Quar-

第3期

张惠萍:关于信息服务业集聚原因的文献综述

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1993,(3):577-598.

[25]Pinch,S.,Henry,A.Paul Krugman's geographical economics,industrial clustering and the British motor sport industry[J].Re-

gional Studies,1999,(33):815-827.

[26]Dahl M.S,and Pedersen,C.Knowledge flows through informal contacts in industrial clusters:myth of reality[J].Research Poli-

cy,2004,(33):1637-1686.

[27]Wallsten S.An empirical test of geographic knowledge spillovers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firm-level data.Re-

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1,(5):511-599.

[28]Maskell and Malmberg.Localised learning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2):167-186.

[29]Bar,A,Social Capital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Flows in the Ghanaian Manufacturing Sector”,Oxford Economic Paper,2000,

(3):539-559.

[30]Saxenian,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Boute128[M].Cabri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1]Windrum,P.,Tomlinson M.,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s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A Four Country Comparison

[J].Technology Analysis&Strategic Management,1999,(11):391-408.

[32]聂鸣,梅丽霞,鲁莹.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2):46-49.

[33]曾琰.印度IT产业集群的特点及其社会资本效用探析[J].现代财经,2009,(10):93-97.

[34]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5]甄峰.信息时代的区域空间结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6]Coffey W.J.,Polèse M.Intrafirm trade in business services:implications for the location of office-based activities[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1987,(62):71-80.

[37]Keeble D.,Nachum L.Why do business service firms cluster?Small consultancies,clustering and decentralization in London

and southern England[J].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2002,(27):67-90.

[38]Park,Sam Ock&Nahm,Kee-Bom.Spatial structure and inter-firm networks of technical and information producer services in

Seoul,https://www.wendangku.net/doc/ad12980131.html,[J].Pacific Viewpoint,1998,(39):209-219.

[39]P.尼杰克普,徐斌译.空间发展中的信息中心政策[J].国外社会科学,1993,(5):21-25.

[40]Savatore,Firm specialization and growth:A study of European software industry,Liuc Papers,November,1996,35.

[41]Keeble,D.,Nachum,L.Why do business service firms cluster?Small consultancies,clustering and decentralization in London

and Southern England[R].ESRC Centre for Business Research,University of Cambridge,Working Paper,2001.

[42]S.Torrisi、Esbjorn Segelod and Gary Jorda,The Use and Importance of external Sources of Knowledge in the Software Devel-

opment Process FE report[R].2002.

[43]盖文启,张辉,吕文栋.国际典型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与经验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4,(2):102-108.

[44]Nelson,R.R..The co-evolution of technology,industrial structure,and supporting institutions.“in Dos,i G.,Teece,D.J.&

Chytry,J.(eds.),Technology,Organization,and Competitiveness:Perspectives on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C].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45]Lundval,l B.A.and Archibug,i D..The Globalizing Learning Econom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46]邱询旻,程楠.美国、日本、印度提升信息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机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5):88-94.

[47]孙平.美国软件产业结构优化的经验与借鉴[J].中国科技坛,2005,(10):140-144.

[48]刘欣伟.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研究——

—以长江三角洲为例[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

[49]丁晓明.日本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J].中外科技信息,2001,(9):45.

[50]杨含斐,刘昆雄.日本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建设经验评价[J].情报杂志,2008,(10):135-137.

[51]刘涛.政府在产业集群中的四大作用[J].当代经济,2005,(7):53-54.

[52]付信明等.中美典型高技术创新集群的比较分析——

—以硅谷和中关村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9,(2):38-40.

〔责任编辑郑榕〕

遥感数据管理系统文献综述(大概)

新疆农业大学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遥感数据管理系统 姓名:古力古拉.约力瓦司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级:信管071班 学号:074631102 指导教师:蒲智职称:硕士 2011年12月20日 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遥感数据管理系统的文献综述 古力古拉蒲智 摘要:随着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获取的遥感影像资料也越来越多,而如何有效地存储及管理好这些海量数据,成为当前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遥感接受数据是遥感影像应用的重要数据来源,因此对待特殊格式的遥感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成为卫星遥感应用的重要环节。基于VB开发技术建立遥感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空间数据的快速查询和属性数据的自动入库等高效管理功能。 关键词:卫星遥感;数据管理;存储;VB开发;数据查询; 引言 随着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手段也越来越成熟,其基础数据量也越来越庞大,使得如何有效地存储并管理遥感基础数据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遥感数据信息大多以数字形式存储,包括各种格式和不同级别的影像数据,但是大量数据资料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成为影像数据应用的瓶颈。如何有效的存储,管理和利用不断增多和更新的遥感数据是遥感应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数据管理难题。因此必须理顺数据接受,处理,存储,管理和应用各个环节的流程,提高数据应用的效率,以快速获取和解译更加丰富的,有价值的空间数据信息,发挥卫星遥感影像的实时性和快速性优势。 1遥感数据管理的概述 遥感卫星成像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部分为信息获取,一部分为数据下传信息获取是指当卫星运行轨迹经过用户要求的观测区域上空时,针对用户圈定的地物目标,安排遥感器在指定工作模式下,获取指定时间内的图像数据下传是指将获取的图像数据通过卫星的数据传输系统,在地面接收站的覆盖范围内传回地面遥感卫星计划管理的任务就是将众多用户的观测申请,转换为满足用户需求符合卫星约束的遥感卫星工作计划卫星遥感数据管理系统是以卫星遥感接受数据作为数据基础,对多种类型和不同级别的卫星接受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和数据管理的系统,解决卫星遥感接收数据管理混乱和查询困难的技术难题,建立卫星接收原始数据库,卫星接收预处理数据库和卫星接收后处理数据库三个空间子数据库实体,开发遥感数据管理软件平台,实现接收数据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可视化管理,数据入库和多种方式查询的业务化功能。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 遥感技术广泛用于军事侦察,导弹预警,军事测绘,海洋监视,气象观测和互剂侦检等。在民用方面随着遥感成像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广泛用于灾害防治,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农作物生长预报,地球资源普查,植被分类,海洋研制,地震监测等方面。 遥感的特点

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d12980131.html, 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武崇阳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上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对外出口与拉动内需之间的有效转变,产业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进而对于研究产业的集聚效应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其能够很好的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因此,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基本方法对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和总结,然后结合企业实例进一步明确影响因素的力度和方向。总之,要确定影响因素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内在影响性。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基本因素为企业因素、产业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基本上包含了企业交易过程中的整个流程,对于研究产业集聚效应影响来说,是基本的研究逻辑。 关键词: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内在影响性 产业集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管理学家等各个方面的专家所共同关注的,因此,产业经济效应也从各个方面得到了有效的研究和论证,其因素的选择也逐渐明确和清晰。本文从产业经济影响因素上进行产业集聚效应的分析,可以很好的豐富现有理论,同时能够为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一、产业集聚效应的理论概述 产业集聚的研究可以通过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了产业集聚的定义研究、产业集聚效应研究以及产业集聚测度研究等等,对于这些方面来说,其基本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其中也包括了产业集聚要素的研究。韦伯将产业集聚认为是某一地区的产业之间相互联合的产物,这是以地区为研究对象的。波特则是认为产业集聚是在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进行相互联系和交流,进而形成一个大的结合体,这是在以企业和地区两者关系上进行的研究。本文在研究产业集聚的问题上,主要结合了以上两种观点,也就是说考虑企业的内部环境也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通过内外环境来获得相应的因素。 韦伯认为产业集聚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运输成本的降低和原材料成本的下降,当然,其也认为正是由于产业集聚现象的产生,才会出现为了维持这样的集聚现象而不得不进行过多资金等资源的浪费。 集聚效应的测度方面也有定性和定量这2个部分的研究,对于这2个方面的研究来说,定性的研究主要的就是通过砖石模型来获得相应的因素比较,而对于定性研究来说,其更多的是通过产业集聚因素和产业集聚情况进行实证性研究,这也是目前研究的主流,是研究产业集聚的重要方法。其中,在构建产业集聚集中度时,更多的是使用区位熵、EG指数等指标反映,然后建立相应的模式,虽然之前进行的模型多数情况下是垄断竞争模型等传统模型,但是,这些模型往往由于自身的假设条件太过于理想化,进而使得整个研究的结果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到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浙江财经学院毕业论文 (或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章瑶指导教师陈颖 二级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名称市场营销 班级08市场营销C1班学号 0803240137 2009年10月30日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摘要:现今社会是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因此品牌的意义非同小可,本文主要对品牌的内涵及作用进行了研究,同时论述了品牌塑造的过程,包括品牌形象的打造、品牌定位和品牌文化的确立、品牌资产的重要以及品牌传播的策略,从中发现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品牌营销未来发展的前景。本文认为在今后的品牌营销中应当要更加注重情感与体验的渗透,将品牌赋予更多的思想与个性,吸引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期望的同时还能满足消费者在情感及心理上的需求。 关键字:品牌;品牌形象;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品牌资产;品牌传播 一、关于企业品牌的研究 (一)品牌的概念 品牌(Brand)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烙印”,它非常形象地表达了品牌的真谛——“如何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烙印”。关于品牌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品牌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著作中,对于品牌的解释基本与下述说法相类似,都是从最直观、最外在的品牌识别功能出发,将品牌视作一种特殊符号,并没有揭示品牌的完整内涵。比如: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2009)为品牌下的定义是:“品牌就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的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 大卫·奥格威(2009)认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产品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的整体组合。品牌同时是因为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 乔春洋(2005)指出,品牌是多种元素与信息的结合体,是一种具有影响力及专有性的无形资产,它不仅是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武器,更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和保证。而品牌的强弱、价值、竞争力、影响力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各

中英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中英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综述 服务贸易是以服务作为交易标的的一种贸易行为。《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所界定的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以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这四种形式进行的各国间的服务交易。该定义已成为有一定权威性和指导性的定义为各国接受。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服务部门清单,可以将服务贸易分为12类:商业性服务,销售服务,金融服务,娱乐服务,通讯服务,教育服务,卫生服务,运输服务,建筑服务,环境服务,旅游服务和其他服务。而对于金融服务贸易,国内外并没有确切的定义。本文将对金融服务贸易国外及国内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GATS与OECD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定义 根据GATS的定义,金融服务贸易是指由一成员国的金融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任何金融性质的服务。它包括两个部分:所有保险和保险相关的服务、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保险除外),其中其他金融服务指证券和金融信息服务。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定义为由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收入,或者接受付出的支持,包括得到的和付出的直接投资收益(未分配收益和利息);从其他金融投资得到的和付出的收益(得到的和付出的利息和红利);得到的、付出的手续费和佣金。 可见,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对金融服务贸易的界定强调了金融服务贸易交易的提供方,而忽略了金融服务贸易的消费方。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主要是以此换取其他贸易领域的发展,而且金融服务贸易可以促进本国金融业与国际金融业的接轨,从而在国际竞争中促进本国金融业的发展。 二、国外对金融服务贸易相关研究 对于金融服务贸易研究,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看法。 列为恩(1996)认为,各种金融服务可以实现五种基本功能:方便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易于风险管理;加速资源流动;获取信息,评估企业和配置资本;提供公司法人治理。同时,更多的相关文献表示,金融中介可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管理成本(戴蒙德1984;威廉森1987)也可以对规模经济产生积极的效应。 莫施里安(Moshirian 1994)认为,金融服务贸易和制造业类似,一些基本要素赋予了

2021年GIS在 ___通信网本地 ___中的应用

GIS在 ___通信网本地 ___中的应用 GIS在 ___通信网本地 ___中的应用 题目:GIS在 ___通信网本地 ___中的应用 报告人:通信与控制工程系柳敬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 ___通信业的高速成发展, ___部门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也逐步受到各级 ___的高度重视。为了使通信网络的管理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就需要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代替低效、繁琐的手工方式。因此使用计算机技术对 ___通信设备进行管理已经势在必行,这时 ___通信网本地 ___系统就应运而生。 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传统学科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从而诞生了一批新兴学科,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其英文名称为Geographic Infor ___tion System,简称GIS。它能够处理大量含有地理成分的数据信息,使你可以简单而迅速地在大量的信息中查看其模式和关系,而不必不断地访问数据库。

在通信网络中,大量的设备都有其地理位置,同时,有大量的处理如果通过地图来进行,则会又方便又直观。因此在 ___系统中,引入GIS系统,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基站、小区等各类通信网元的分布情况,并对网元进行实时监控管理、浏览配置信息和性能查看分析。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选题背景出自项目“ ___通信网本地 ___系统”。该系统立足于TMN,以操作维护、环境监控工作为重点,实时监测全网的运行情况,快速响应网上的各种 ___,提供性能分析报告,不仅为设备的集中操作提供了方便、可靠的技术手段,而且为网络优化和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地理视图作为本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使用GIS技术,在电子地图上,将各类通信网元按地理位置显示成一个分布图。用户可以对图进行操作,也可以对网元的告警、配置和性能信息进行查看和分析处理。地理视图是直接与用户交互的前台界面,其制作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用户对整个系统的认识,可见地理视图在此项目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此外,GIS还广泛应用于诸如交通管理、商业销售等领域的软件 ___中,因此,研究和 ___GIS系统是很有意义的。

金融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金融结构这个概念首先由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smith)提出,他指出金融结构是一个国家金融的上层结构,金融发展(Finance Development)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自戈德史密斯提出这些重要论断以来,有关金融结构的研究就受到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广泛重视,甚至成为世界国金融战略调整的重大议题。 金融结构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概念,表现为世界不同国家拥有各不相同的金融结构模式,以及同一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拥有不同的金融结构模式。近些年,经过无数学者的研究和探索,这些模式大致可归纳为“市场主导型”、“银行主导型”、“金融和法律主导型”以及“金融服务主导型”这四大类型的金融结构模式。以下我将主要从第三种“金融和法律”(即LLSV学派)探讨金融结构的观点。 在大多数学者们进行金融结构到底是银行主导还是市场主导激烈大讨论的时候,也有部分学者产生了新的想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LLSV学派的金融和法律理论。La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和Vishny(以下简称LLSV)等学者没有掉入金融结构由银行主导还是由市场主导的定义案臼,而是独辟蹊径,率先抓住一国法律体系的渊源与该国金融结构形成与演进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法律制度对市场投资者和银行债权人保护程度不同等角度展开研究,并以此作为变量解释不同类型金融体系形因,将金融结构的差异,归结为各国法律制度的异同。 LLSV认为一国的法律制度影响和制约了本国的金融结构,不同法律制度产生不同的投资者保护程度,一国的金融结构主导模式的选择取决于该国法律所赋予的债权人和股东的权利差异,以及执行这种权利的力度差异。LLSV对49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和金融体系进行了实证经验,认为具有普通法系的国家更倾向于对市场投资者的保护,更重视中小股东的权利,大公司股权分散化结构趋势明显,因而更容易发展出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成文法传统的国家则较为强调银行债权人的权利,由于相对缺乏对市场投资者的保护而最终发展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从法律渊源的差异、对市场投资人的法律保护力度与执行力度来看,习惯法对市场投资者保护最强,而法国民法系国家最弱,德国民法系国家居中。 同时LLSV(2000)指出:法律(包括立法和执法)是保护外部投资者不受内部人剥削的关键机制,法律保护制度既决定了控制权私利的高低,也决定了外部融资机会的大小。因为任何理性的投资者在没有任何法律保护的极端情况下,为避免内部人攫取公司利润,都不会给公司提供融资,金融市场化的进程难以深化。随着法律保护制度的逐步完善,法律制度对内部人的剥削行为的约束也逐渐升级,致使其剥削成本增大,控制权私利锐减.剥削手段趋于无效,内部人对外部投资者的剥削将越来越困难,企业融资的外部生态环境日趋改善,公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一、国外产业集群研究 (一)传统产业集群理论 1、外部经济论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为代表的外部经济理论。马歇尔把经济规模划分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并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用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 2、工业区位论 韦伯(1909)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的现象。工业区位论是农业区位论在微观层次上的发展,是在给定“向心力”和“离心力”基础上的企业定位决策理论。韦伯认为,定位决策的决定因素是成本最小化。在决策过程中,韦伯利用了等运费线等工具,构造了集聚地区发展的模型,提出了技术设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降低四个因素影响着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3、增长极理论 佩鲁(1955)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围绕着极核进行,空间发展如同部门发展一样,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佩鲁认为,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产业植入一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性产业的集聚,然后再通过乘数效应以及关联效应,就会导致地区经济的增长。因此,根据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要想取得经济增长,关键是在本地区内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通过产业的集聚,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推动性产业的建立可以依靠国家政策或地区政策自上而下地完成的。 (二)现代产业集群理论 1、新产业区理论 新产业区的研究始于70年代初对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意大利的社会学者马格那斯科(1977)首次对意大利东北部地区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

文献综述范例模板

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题目关于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文献综述指导教师 2017 年 6 月

一、前言 中华老字号品牌是我国商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如今由于消费行为、传播环境的碎片化与多元化、民族意识的回归等因素,给老字号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改变当今老字号面临的逐渐衰亡的现象,重振老字号品牌。本文搜集了20篇相关文献并根据各家学者的观点,整理汇总成一篇文献综述。先是对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做归纳整理,接着对当今中华老字号发展的现状情况进行了搜集整合,着重分析了当下中华老字号面临的问题,如缺乏创新、品牌传播方式落后、商标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同时根据各位学者针对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做了整理,以便为今后对中华老字号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二、正文 (一)、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 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珍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中华老字号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不同的解释,以下有几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和界定: 熊长博(2011)在《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中指出:2006年商务部官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定义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除此之外,品牌的创建时长不得低于50年。[1]程国鹰(2011)在《中华老字号杏花村“汾酒”品牌创新策略研究》里将中华老字号的界定整理出来,具体为: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地资本和港澳台地区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 刘婧维(2014)在《中华老字号企业网络营销研究》中认为中华老字号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工艺,历史悠久,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赢得了良好信誉的产品品牌。[3]

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探析——文献综述

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探析 ——文献综述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以产品为基础的竞争向以服务为基础的竞争转变,服务业在维护一国经济和政治利益方面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据WTO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服务贸易总体发展的趋势在不断加强,1980年到2007年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扩大到33000亿美元,27年间增长了8倍,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从1/7增长到近1/3。在2010年,世界服务贸易达到了36595亿美元,占当年世界贸易总额的1/3。由此可见,服务贸易势必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比重不断增加,世界各国都从国际服务贸易中受益颇丰,此时,对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进行研究,分析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不足的原因,发掘我国服务贸易的潜在优势以及探究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策略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服务贸易及其国际竞争力的定义 《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s on Trade in Service,GATS,1994年4月15日),其中对服务贸易做出了明确的定义:第一,跨境提供(cross-border supply),即从缔约方境内向任何其他缔约方境内提供服务,这种服务无需人员、物资和资金流动,而是通过现代通讯、邮电、计算机网络实现的视听、金融、信息等服务;第二,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即缔约方境内任何向其他缔约方消费者提供服务,如接待外国游客、提供旅游服务,为国外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接受外国留学生等;第三,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即一缔约方在其他任何缔约方境内通过提供服务的商业存在而提供服务,如外国公司在中国开办银行、商店,设立会计、律师事务所等;第四,自然人流动(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s),即一缔约方的自然人在其他任何缔约方境内提供服务,如一国的医生、教授、艺术家到另一国从事个体服务。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以提高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为目的,服务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造增加值并保持良好的国际收支平衡的能力。在此,不仅强调出口能力,更重要的是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2.国外学者相关研究 2.1对于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理论方面的研究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1990年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将竞争力与产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钻石模型”,用一个形似钻石的菱形图表示出国家竞争力的四大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同业竞争)和两个辅助因素(机会和政府)。后来,有人将这一理论引入国际服务贸易领域,发现该理论不仅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对服务贸易格局进行解释与总结,而且对一国服务贸易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因此能更好地适应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要求。 对于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方面,联合国贸发会国际贸易高级专家Murry Gibbs和Michiko Hayashi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认为自然资源要素禀赋固然是决定一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一个方面,但一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还要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类型,以

酒店服务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题目:酒店服务业的发展专业班级:市场营销3班 学号: 07090313 姓名:孙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时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经济型饭店已经成为饭店业发展的热点领域。那么我们该如何发展经济型饭店,就成了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探讨它的理论实质和发展途径,发现其经营的客观规律,为理论创造和实践运营提供理论指导,这对我国经济型饭店的发展乃至整个旅游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笔者在阅读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经济型饭店的界定、问题、对策及战略这几个方面分析、说明,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经济型饭店;问题;策略;集团化 引言 我国发展旅游业的最初目的是赢得外汇收入,因此,入境旅游是早期旅游业经营的主要内容。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饭店业,为了适应国外游客的需求也必然优先发展高档饭店。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旅游逐渐发展壮大、国际大众化旅游逐渐成熟。但是目前,我国在满足大众化旅游需求的市场供给方面却存在着巨大断层:质好价高的高星级饭店和质次价低的社会旅馆数量大,而干净、安全、价格适中的饭店少。饭店业的发展急需改变以高档饭店为主的局面,逐步形成高、中、低全面发展的行业结构。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 的相继召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舞台将更为广阔,饭店需求量十分巨

大,其中经济型饭店的需求增加最快。经济型饭店的良好发展势头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饭店转向了经济型饭店,也获得了较好的效益。从1997年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型连锁饭店品牌诞生至今,已经形成了三大阵营。第一大阵营:全国性的经济型饭店品牌,例如如家、锦江之星;第二大阵营:一些区域性的经济型饭店品牌,例如上海的莫泰168、广州7日饭店连锁、南京的金一村等;第三大阵营:国际饭店管理集团,例如法国雅高的宜必思和美国速8。相对的近十年来,关于经济型饭店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其中讨论和研究最多的是经济型饭店发展存在的问题、对策和前景这几个方面。 一、我国经济型饭店的产业界定 目前,经济型饭店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界定。根据史密斯旅行研究定义,经济型饭店指的是保持低廉价格,针对20%低端市场的价格敏感消费者的饭店。 在《WTO现代饭店及餐饮业管理百科全书》中,经济型饭店的定义是:经济型饭店一般为廉价饭店,该饭店通常只经营客房。饭店本身没有餐饮管理设施或仅有十分有限的餐饮服务,价格低廉。欧美饭店业发达地区在划分饭店类型时较为普遍的一种方法是将饭店划分为,豪华型/高档饭店、中档饭店和经济型饭店。一般而言,经济型饭店提供的是相对于中高档饭店的全套服务的有限服务。一些经济型饭店只提供早餐,只有一个餐厅甚至没有餐厅;浴室分享;不配备公共休息室、夜总会、美容美发室、健身房、商场等设施,只向客人提供满足其住宿要求的基本的服务。

基于GOOGLE的地图开发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基于GoogleMaps的社区通开发 在过去短短的几年时间内,电子市场的热门话题非智能手机莫属,而处在这个话题风口浪尖上的则非iphone 4和安卓莫属,天才乔布斯带来的震撼席卷了全球,而活跃的安卓市场也不容小觑。由于人们需求的服务范围的宽广,加之安卓系统的开源性使得很多安卓用户与程序爱好者的加入,造就了安卓应用市场的兴盛,例如为安卓系统用户提供技术支持与应用程序的安致网、安卓网、机锋网等专业网站。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对地理信息服务需求也不断膨胀,迫切要求一种具有移动性且能够以5A(Anytime,Anywhere,Anybody,Anything,Anydevice)方式进行工作的GIS(Geographic Inform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在此背景下,移动GIS(Mobile GIS,MGIS)近几年破土而生,并得到了快速发展。而我国移动GIS的发展,现阶段主要运用核心仍然是位置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系统提供了未来空间信息服务的蓝图[1]。 一个典型的基于LBS的服务是地图信息服务,而谷歌作为较早推出电子地图的服务商,在近年也推出针对IOS系统和Android系统的GoogleMaps API,为全球化地理信息服务开创新的开端提供了便利。 一、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 1.1定义与简介 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它是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讯网络(如GSM网、CDMA网)或外部定位方式(如GPS)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地理坐标,或大地坐标),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它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确定移动设备或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其次是提供与位置相关的各类信息服务。如找到手机用户的当前地理位置,然后在上海市6340平方公里范围内寻找手机用户当前位置处1公里范围内的宾馆、影院、图书馆、加油站等的名称和地址。所以说LBS就是要借助互联网或无线网络,在固定用户或移动用户之间,完成定位和服务两大功能[2]。 1.2构成 总体上看LBS由移动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结合而成,两个网络之间通过网关实现交互。移动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发出请求,经过网关传递给LBS服务平台;服务平台根据用户请求和用户当前位置进行处理。并将结果通过网关返回给用户。其中移动终端可以是移动电话、(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手持计算机(Pocket PC),也可以是通过Internet通讯的台式计算机(desktop PC)。服务平台主要包括WEB服务器(Web Server)、定位服务器(Location Server)和LDAP(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服务器[2]。 1.3 发展现状

金融发展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作者XX大学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评述研究金融发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文献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取决于金融是否可以增加(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投资总量和/或金融是否可以优化投资结构。同时,文献也表明,如果金融发展有利于穷人进行融资,那么金融发展会缩小收入不平等。反之,金融发展则会扩大收入不平等。 关键词:金融发展收入分配经济增长 一、前言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外生的经济技术进步率(Solow,1956,Swan,1956)。在新古典模型中,技术进步是一个黑箱,人们不确切知道哪些因素影响技术进步,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因此,一代代的经济学家尝试打开技术进步的黑箱。在20世纪80年代,对技术进步的黑箱的研究取得了进展,Romer (1986)和Lucas (1988)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是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从而开启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时代。在经济增长理论取得突破之前,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对金融中介和金融契约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Diamond and Dybvig,1983,Diamond,1984,Gale andHellwig,1985,Townsend,1979)。也正是由于这些突破性的进展,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 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金融与经济增长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但在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上,经济学家的观点不尽相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是因,即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例如,Hicks,1969);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金融是果,即经济增长带来了金融发展(例如,Lucas,1988)。在20世纪90年代,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金融中介和金融契约理论,经济学家构建理论模型来研究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一些理论模型中,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在一些理论模型中,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的,也即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促进金融发展。

品牌社群文献综述教学内容

一、品牌社群概念及特征 1、定义 Muniz和0’Guinn(2001)认为品牌社群是一个特殊的、不受地域限制的消费者群体,它建立在使用某一品牌的消费者所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关系之上。 品牌社群具有类似于“传统社区”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共同意识、共同的仪式惯例以及基于伦理的责任感。 与以前的营销研究不同,品牌社群是围绕某一品牌的社会集合体,是人与人、人与品牌之间的一种联系。它是一个精神社群,成员通过品牌来寻求对自我的认同,通过社群来重新建构自我向往的牛活方式,这就是品牌社群重要意义所在,它的提出为品牌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Alexander.Schouten和Koenig(2002)认为品牌社群是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关系网络,强调核心消费者的作用。 MeAlexander等人突出强调了消费者在品牌社群中的品牌体验,认为品牌体验来自于成员间的互动,消费者在互动和体验中与营销人员共同建构了品牌意义。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品牌社群的存在和意义就在于给消费者提供与品牌相关的各种非凡的消费体验。 Belk和Tumbat(2005)以及Muniz和Sehau(2005)分别对品牌社群的类宗教性特征做了深入研究,以期能更好的反映消费者对其钟情品牌的极度热爱,甚至是信仰。 人们认为宗教性这比自我更有意义、更具力量并且非同一般。宗教活动使人心醉神迷,而且超越了自我。在有共同信仰的社群成员中,当社群成员对某一品牌极度热爱时,就会表现出消费的宗教性。对消费者而言,品牌取代了传统宗教,成为其个性展现和生活追求之所在。 Bagozzi和Dholakia(2006)认为品牌社群是那些对一个品牌具有共同热情的消费者形成的社会团体,他们可以通过团体行为来完成共同目标或表达出相互的情感和承诺。 本质上,这与Muniz和O’Guinn的定义是一致的,它们都强调某个品牌的消费者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行为。 2、结构 (1)消费者品牌结构模型 Muniz和O’Guinn(2001)所提出的品牌社群概念丰富了“消费者——品牌”关系模型,强调的是以品牌为中心的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此模型表明了消费者因品牌而联结在一起的意义,同时也表明“消费者一消费者”关系在品牌创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该模型的特点是聚焦,缺点是除了本品牌的其他消费者之外,竞争对手的消费者也会对本品牌消费者产生影响。 (2)基于核心消费者的品牌社群模型 McAlexander等(2002)对Muniz等的三角模型做了扩展,提出了一个“基于核心消费者

文献综述

我省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前景文献综述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对外贸易增长迅速,对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外贸规模与结构都远远落后于外贸发达省市。本文根据河北省近年来的统计数据,通过对河北省对外贸易进行纵横向比较,分析了河北对外贸易的特点及潜力,提出河北对外贸易发展应继续实施自主创新品牌战略、加快发展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出口、协调产业布局与区位优势,推动河北经济快速稳定地发展. 1. 我省对外贸易的现状 1.1我省产业结构 河北省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从总体经济发展态势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基本呈现持续稳定增长态势。从产业结构视角来看,河北省二、三产业的发展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占GDP总量的比重将近86%,尤其是第二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从产值比重来看,河北省的产业结构特征较为明显,呈现出“二、三、一”的比例特征,也就是以第二产业为主,一、三产业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具体来看,第一产业占GDP的产值自1989年以后逐年减小,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逐年递增,其中工业产值比重占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80%以上,且随第二产业比值的增加而增加,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同第二产业一样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上述特点表明,第二产业是促进河北省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第一产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减少,第三产业的作用正在逐步凸显,从三次产业的演变规律来看,当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以及工业化时代,第三产业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1.2市场结构:高度集中于亚、欧、美三大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对外贸易伙伴几乎遍及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欧、美三大地区。近年来,河北省对亚洲市场的出口比重占绝对优势,基本维持在47%左右,而欧洲和北美洲所占比重分别为30%和12%左右,三个市场的总和占全省出口90%以上。2003年河北省对亚洲、欧洲、北美洲出口比重分别为46.79%、32.46%和13.06%,合计占全省出口的92.31%。2009年,三个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40.19%、31.45%和14.55%,合计占86.19%,亚洲市场略有下降,欧洲和北美洲市场所占份额相比上年有所提升。2012年,河北省进出口居前十位的国家(或地区)是:澳大利亚、巴西、美国、德国、韩国、印度、日本、俄罗斯、意大利、荷兰,依然以亚、欧、美三大市场为主导。 1.3出口商品结构比较 为了反映一国或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是否合理和优化,一般用机电产品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高低来说明。近年来,外贸强省市积极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战略,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速崛起,特别是广东、江苏、上海三省市形成了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的出口商品格局。而河北机电产品出口额为33.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为26.3%,与全国平均水平相

品牌理论文献综述

品牌理论的演变 英国学者彻纳东尼指出:“一个成功的品牌是一个好的产品、服务、人或地方,使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获得相关的、独特的、最能满足他们需要的价值。” Jay P.McCormack和Jonathan Cagan(2003)认为建立和保持一个一致的品牌陈述是建立一个成功产品的重要部分。我们试图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品牌理解的各种观点以及各种品牌理论研究进行评述和归纳,为我们研究品牌传播理论及品牌网络传播理论做理论基点,并期望能够揭示品牌理论研究的新趋势。对于品牌内涵的诠释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品牌是符号 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许多学者认为品牌就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产品,或者说是区别产品的记号,他们对品牌的认识也仅局限于企业层面。美国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AMA)在1960年将品牌定义为:“品牌系指一个名称 (name)、语词 (term)、标志(sign)、象征 (symbol)、以及设计(design),或是上述各项的组合,以藉此辨识出一个或一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进而与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有所区别”;Chematory&Mewilliam(1989)“品牌是一种辨识的图案,使其与竞争者有所差异”;美国管理协会认为,品牌是经营者或经营者集团的产品与服务,基于与其他竞争者有所区别而赋予之名称、术语、记号、象征、设计,亦或是上述方式的结合(Peter D.Benneh,1998);美国营销学权威菲力普·科特勒〔1〕进一步分析认为:品牌是一种或一组为了辨认某个销售者区别于竞争者的产品和劳务的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品牌拥有文化象征、个性特征、利益、属性、价值体现、用户暗示等六层含义;Lynn B.Upshaw (1999)在其出版的《塑造品牌特征》一书里指出:品牌是使某种产品和服务能够区别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 (2)品牌是情感 1955年,最早对品牌进行研究的Burleigh B.Gardner和Sidney J.1evy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品牌的论文《产品与品牌》,他们阐明了下列原理:品牌的发展是因为品牌具有一组能满足顾客理性和情感需要的价值,品牌的创建要超越差异性(differentiation)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它应该注重开发一种个性价值(personality);King(1970)指出,品牌不仅由于其功

计算机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计算机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WTT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王琨. Linux操作系统下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 [2]陆海波. 智能型掌上电脑(PDA)的研究与开发[D].电子 科技大学,2001. [3]高玉金. WINDOWS环境下并行容错局域网的研究及实现[D].燕山大学,2000. [4]陈军. 分布式存储环境下并行计算可扩展性的研究与应用 [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0. [5]王霜. 瓦楞纸箱CAD系统开发[D].四川大学,2000. [6]王茂均. 织带机智能监测管理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 [7]郭朝华. 多处理器并行的星上计算机系统设计[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0. [8]刘胜. 拖拉机作业机组仿真试验台自动变速控制系统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 [9]陈新昌. 冷藏、保温汽车静态降温调温性能测试系统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0.

[10]毛鹏军. 智能化温室环境参数微机监控系统的设计研究 [D].河南农业大学,2000. [11]史志存. 电子鼻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2000. [12]孟笛. 复合材料加筋板壳结构稳定性设计的可视化研究和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0. [13]刘鹏民. 涡街电磁流量计机理的研究与开发[D].北京化工大学,2000. [14]付岩. 通用脚本语言GSCRIPT设计与应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0. [15]石争浩. 《计算机组成原理》CAI及其多媒体课件实现技术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0. [16]姚彤. 农机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东北农业大学,2000. [17]吕康娟.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 [18]邱建民. 北工大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D].北京工业大学,2000. [19]刘春明. 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装置实用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0. [20]刘力力. 计算机系统性能评测与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0.

金融文献综述

文献归纳和述评 研究背景 由于标准金融学的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的缺陷,行为金融以心理学和行为学为基础,提出有限理性和非有效市场,来解释金融市场的异象,这是对标准金融学的强有力挑战。标准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之间的差异是研究目标不同。标准金融学描述经济个体的最优决策行为,而行为金融描述的是真实决策行为。 国内外行为金融的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状况 行为金融理论奠基人是美国心理学家、经济学家Daniel Kahneman和实验经济学家Amos Tversky,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大量的行为实验,观察对比发现,许多投资者在实际决策时表现出非完全理性和风险厌恶特征,投资行为的期望值在不同情境多种多样。 1979年Kahneman 和Tversky 共同提出的“期望理论”,成为了行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学说,该理论把投资者的情绪变化纳入模型参考指标,提出了在不同风险偏好和效用函数下投资者的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为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期望理论”的出现成为行为金融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随着行为金融研究的不断深入,该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Kahneman还在2002年摘取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预示着行为金融理论和行为经济理论在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进一步开拓出心理学方法在经济学应用空间。1982年Kahneman、Slovic 和Tversky 在《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式与偏差》中研究了人类行为与投资决策的经典经济模型中基本假设相违背的三个方面:风险态度、心理账户和过度自信,将观察到的现象称为“认知偏差”。 1985年,Bondt和R.H.Thaler发表了,《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引发了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的复兴,通过构造“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实证检验了美国市场存在过度反应。学术界视他们的研究工作为行为金融研究的正式开端,标志着行为金融的研究进入黄金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更多的学者投入了这项工作,Thaler、Shiller、Shefrin、Statman 以及Odean等都是典型的代表。 Thaler分别在1987和1999年研究了股票回报率的时间序列、投资者心理会计等问题,Shiller在1990年研究了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股市中的“羊群效应”、投机价格和流行心态的关系等,得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会导致股价波动加剧。Odean在1998年研究投资者在风险厌恶的条件下,结合股票价格、成交量、组合收益等方面就处置效应、过度自信等投资者行为进行研究,得到投资者普遍具有处置效应和过度自信行为特征。因此,Thaler、Shiller、Odean等人被称为行为金融学的研究领域的第二代领军人物。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行为金融理论更加注重投资者心理对最优组合投资决策和资产定价的影响。Shefrin和Statman在1994年提出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随后在2000年,他们又提出了行为资产组合理论,行为投资者的资产组合如资产金字塔一层一层构成。每层有不同的目标,每层有不同的风险偏好,有的是为了避免贫困和破产,规避等闲;有的是为了暴富,追逐风险,进一步充实了行为金融理论。 国内研究现状 行为金融理论在我国的研究仍处于理论模型和策略介绍阶段,近年来也开始运用行为金融理论来研究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实际问题。国内的研究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年至2000年底,这一阶段主要集中于研究行为金融理论与经典金融理论系统冲突,应用期望理论对一些典型心理特征和决策特征进行介绍和研究,运用行为金融解释股市“异象”以及介绍该理论的研究前景。1999年,刘力教授的《行为金融理论对EMH假说的挑战》一文是我国最早系统介绍行为金融理论与EMH之争及其基本理论的文章。2000年,牛芳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