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8上文言文

8上文言文

八上文言文复习

桃花源记

一、根据课文的内容,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缘.(沿着)溪行忘路之.(的)远近落.英.(初开的花)甚异.(以……为异)之.(桃林美景)欲穷.(究尽)其林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若有光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都)如外人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都)具.(详细)答之便要.(通“邀”邀请)还家咸.(都)来问讯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同村的人)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乃.(竟然)不知有汉,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皆.(都)叹.(感叹)惋.(惋惜)不足.(值得)为.(向、对)外人道也便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路处处志.(做标志)之及.(到了)郡下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太守寻.(寻找)向所志.(标志)闻之.(代这件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往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病终后遂无问津.(渡口)者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是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4、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人们在田野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的人完全一样。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便邀请他到自己的家里,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的人嘱咐他道:“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1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三、一词多义

1、舍:便舍.船舍弃屋舍.俨然房屋

2、志:处处志.之做标志寻向所志.标志

3、寻:寻.病终不久寻.向所志寻找

4、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属.引凄异接连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四、古今义

1、阡陌交通

..古交错交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率妻子

..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3、无论

..魏晋古不要说,更不要说今连词

4、芳草鲜美

..古鲜艳美丽今味道甜美

五、下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咸来问讯(都)

B.便要还家(邀请)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地方)

D.为具言所闻(说出)

六、用"/"将句子标出停顿的.

1、山有/小口,仿佛/ 若有光. ,

2、土地 /平旷,屋舍/ 俨然, 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七、用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文中描绘桃花林美景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5、文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2、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答: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4、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

5、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答: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

6、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

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7、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的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8、作者陶渊明为何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9、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本文出现的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无人问津。

12、《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陋室铭

一、解释下列词语

1、有仙则名.(出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只)(香气,这里指

品德高尚)3、鸿儒

...(调弄,这里指..(博学的人)4、白丁

..(平民)5、调素琴

弹)(不加修饰的琴)6、丝竹

..(官府的公文)8、

..(奏乐的声音)7、案牍

劳形.(形体、身体)

二、句子翻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___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_____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_____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_____谈笑的人都是博学的,交往的人中没有没学问的人。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____没有奏乐的声音使耳朵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6、何陋之有_________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课文理解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D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3、文中点名中心的句子是___斯是陋室,惟吾德馨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____山不在…..龙则灵。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有待讨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自然环境清幽

5、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6、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_____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表现室主人所处环境之雅的句子是______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表现室主人情趣之雅德句子是___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或无丝两句,有待讨论)(4)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惟吾德馨。

7、文章主要是描写陋室,为什么又出现诸葛庐和子云亭?

___与古代明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明贤的志趣和抱负

8、文章结尾为什么以“何陋之有?”结尾?有好处吗?

___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9、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

一、解释加点字

1、可爱者甚蕃.(多)

2、出淤泥而不染.(沾染)

3、濯.清涟而不妖.(洗涤)(美丽而不庄重)

4、亭亭

..净植.(耸立的样子)(立)5、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6、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7、宜.乎众也(应当)

二、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我只爱莲出自淤泥,却不被淤泥沾染

2、濯清涟而不妖______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3、不蔓不枝,亭亭净植___不生枝蔓,不长枝节。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___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5、菊之爱,同予者何人___对于菊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6、牡丹之爱,宜乎众也______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

三、理解性背诵

1、文中表现莲出淤泥而不染高洁之句是__出淤泥而不染___,_濯清涟而不妖_

2、写莲美好资质的句子是__莲_____,_花之君子者也__。

三、课文理解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_ 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_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_: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4、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_莲比拟不慕免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5、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_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7、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__: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8、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

____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9、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__不同,文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10、“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___庄重而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核舟记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

1、罔.不因.势象.形(无不 ) ( 顺着、就着 ) ( 模仿)

2、尝贻.余核舟一( 赠 )

3、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 )

4、高可.二黍许.( 大约 ) (上下 )

5、如有所语.( 说话 )

6、其两膝相比.者(靠近 )

7、绝类.弥勒( 像 )

8、矫.首昂视( 举 )

9、诎.右臂支船( 同“屈”

弯曲 )10、珠可历历

..数也( 分明可数的样子 )11、左手倚一衡.木(同“横” )12、若.

听茶声然.(好像……的样子 )13、其船背稍夷.(平 )14、勾画了了

..(清楚明

白 )15、曾不盈.寸(满 )16、简.桃核修狭

..(挑选 ) ( 长而窄 )

二、翻译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3、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腹,抬头仰望,神情和苏黄二人不同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壶),神色平静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然而计算核舟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6、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

三、课文理解

1、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态毕备

2、点名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3、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嘻,技亦灵怪矣哉”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6、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

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三峡练习

一、解释加点字

1、略无阙

....( 正午 ) (半夜 )3、夏水襄.陵...处七(毫无 )(通“缺” )2、亭午夜风

( 上 )4、沿溯

..阻绝(顺流而下 ) (逆流而上 )5、不以疾.也(快 )6、素.湍(白色 )7、

回清

..( 回旋的清波 )8、绝巘

..凄异

..( 极高的山峰 )9、飞漱.( 急流冲荡 )10、属引

( 连接 ) ( 延长 )

二、句子翻译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__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2、自非亭午夜风,不见曦月__如果没有到正午或者半夜时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及时乘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__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啊!

三、理解性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__自非……..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___虽…….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____自三峡………阙处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__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__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_:《早发白帝城》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___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____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从视觉角度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_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异。

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_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3、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_主要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__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__理由1:水流急。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描写的三峡四季的景物特征__奔放、清幽、凄婉

7、《早发白帝城》一诗中哪两句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意思相同的?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短文两篇练习

答谢中书书

一、解释加点字词

1、五色交辉

..俱备(四季)3、晓雾将歇.(消散)4、..(交相辉映)2、四时

夕日欲颓.(坠落)5、沉鳞竞

...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

二、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又能与其奇者___没有人能欣赏这种绮丽的景色

三、理解性背诵

1、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写出石壁色彩斑斓的句子是两岸石壁_,_五色教辉___写出山川四季常青的句子是_青林翠竹___,_四时俱备___从视觉、听觉写出山川热闹之景的句子是_晓雾将歇__,_猿鸟乱鸣_,_夕日欲颓_,_沉鳞竟跃__

四、课文理解

1、这篇文章结尾,为什么提到“自康乐以来,未复又能与其奇者”

__表现作者与谢灵运比肩之情

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加点字

1、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中庭

..(院里)

4、但.少闲人

..(只是)(清闲的人)

二、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只是缺少像我们两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三、理解性背诵

1、作者“欣然起行”的原因是:__月色入户_到承天寺的原因是_念无与为乐者__。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澄澈空明的句子是__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点名主旨的句子是_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

四、课文理解

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__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有待讨论)

__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3、如何理解文中“闲人”?“闲人”真“闲”吗?

__1、闲情雅致的人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闲人不闲,只是一种自我安慰

4、这篇文章表达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_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观潮

一、解释加横线的字

1、方其远出海门(当….时)(发、起)

2、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3、吞天沃日(用水淋洗)

4、尽奔腾分合五阵(穷尽)

5、弄旗标枪舞刀(舞动)(树立、举)

6、一舸无迹(船)

7、随波而逝(去、往)

8、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

9、腾身百变(翻腾)10、溢目(满眼)11、倍穹常时(高)12、僦赁(租用)13、虽席地不容闲也(即使)(许、使)

二、翻译句子

1、方其远出海门___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

2、玉城雪岭际天而来___玉成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

3、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_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4、略不相睹_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5、一舸无迹___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

6、溯迎而上__逆流迎着潮水而上

7、腾身百变____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8、珠翠罗绮溢目__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

9、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__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三、课文理解

1、文章最后一段写人们观潮,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侧面衬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3、用原文回答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_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_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_如履平地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_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湖心亭看雪》

一、解释加点词。

1. 更定.(完了、结束)

2. 雾淞

..(白气弥漫的样子)4. 上下一.白(全)

..( 水汽凝成的冰花)沆砀

5. 焉得

..(在此地客居) 7. 强饮三大白.( 酒杯) ..(哪能)更.有此人( 还) 6. 客此

8. 舟子

..( 船夫)

二、辨析等义词。

1. 更:是日更.定(完了、结束)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还)

2. 一:惟长堤一.痕( 一) 上下一.白( 全)

3. 与:选贤与.能( 通“举”) 天与.云与.山与.水( 和)

三、翻译句子。

1.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接连下了三天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3.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4.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在湖中怎么还能碰得上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呢

5.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四、简答

1.《江雪》中与文中“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相呼应的诗句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 文中描写西湖雪景文字有什么特色: 使用白描的写作手法,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大道之行也》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 选贤与.能( 通“举”)

2. 讲信修.睦(培养)

3. 不独亲.其亲( 以。。为亲)

4. 货恶.其弃于地也( 憎恶 )

5. 男有分.,女有归.( 职分)( 女子出嫁 )

6. 盗窃乱贼

..而不作.( 造反 )( 害人 )( 兴起 ) 7. 不必藏.于己(私藏 )

8. 谋闭而不兴.( 发生 ) 9. 外户

..而不闭( 泛指大门 ) 10. 是谓大.同.(理想社会 )

二、翻译下列语句。

1.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2.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

3.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4.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5.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三、问题探讨。

1. 通过你的分析,你认为作者描述的大同社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人人都能得到社会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 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意相近的语句。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 说出文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表意相近语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4.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正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