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京大学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北京大学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北京大学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北京大学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认知: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它是人类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点的理论定向,角度或途径,她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3.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4.认知科学:是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5.近因效应现象:在一个长的刺激系列中,最后的项目回忆的最准确。

简答论述

1.试分析认知心理学简史

答:①19世纪:内省法(冯特):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的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地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的客观的报告这些感觉。

冯特特别指出,像语言,思维和问题解决这样的高级心理过程,不适合用内省技术来研究。

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威廉·詹姆斯的记忆理论

②20世纪:行为主义:仅仅依靠客观的,可观察的反应的途径,她强调行为的环境决定性,而不是心理过程。行为之一者很少研究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人有一种将他们所看到的东西组织起来的倾向。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格式塔心理学著名的论调。格式塔心理学家也强调顿悟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③当代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信息加工途径有两个重要的成分: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与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2.认知神经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①脑损伤病人研究:脑损伤研究大大的增加了我们对大脑组织的理解

②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扫描):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PET扫描能够用来研究像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

③磁共振成像(MRI):研究者让强但无害的磁场穿过被试的头部。这种技术为脑解刨学提供了详细的图像。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只需5秒钟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要90秒。与MRI相比,fMRI也能产生更加细致的图像,而费用却更低。

④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这种技术又叫做诱发反应电位技术,

⑤单细泡记录技术:是一种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的技术。在这种技术中,研究者能够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经元,来研究动物脑和神经系统的特征。

3.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模拟有什么区别?

答: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这种计算机科学关心如何通过创建计算机程序,来让计算机显示出典型的只和人类想联系的智能行为。

区别:纯粹的人工智能是一种探索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的途径。相比,计算机模拟试图将人的局限考虑进去。

从计算机模拟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在基本的视觉加工,语言加工和问题解决等领域里,最为活跃。

4.试论述平行分布加工途径。

答:平行分布加工(PDP)途径假定,认知过程可以从网络的角度来理解,这种网络把像神经元一样的单元联结在一起。平行分布加工途径又叫做链接主义和神经网络。

PDP途径的基本特征:

①许多认知过程基于平行操作,而不是系列操作。

②作为特定人之性为基础的神经活动,是典型的分布在一个相对广泛的大脑皮层区域里的,而不是限制在一个单一的,像针尖一样小的部位。这些神经活动部位叫做节点。节点是互相联系的。

③当一个节点达到一个关键的激活水平时,它能影响另一个与之相连的节点。可能激活它,也可能抑制它。

④当两个节点同时激活时,两个节点间的联系得到加强。这样,学习被定义成联系的加强。

⑤如果信息不完全或有错误,你仍然能够完成大多数认知过程。

第二章知觉

名词解释

1.知觉:是使用先前的知识,收集并解释感觉所登记的刺激的过程。

2.模式识别:是知觉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对感觉刺激复杂排列的识别。

3.整体优先效应:当要求识别整体时,局部特征的性质,即局部特征是否与整体特征相匹配,并不影响整体的知觉。然而,当要求识别局部时,整体特征的性质,即整体特征是否与局部特征相匹配,就会影响局部的知觉。这些结果提示,知觉过程中存在整体优先。上述结果模式称作整体优先效应。制约条件:间距和刺激的大小。

4.局部优先效应:被试对局部特征的识别快于对整体的特征识别。

5.词优效应:该效应是指,与出现在非词中相比,当一个字母出现词中时,我们对他的是被更快,更准确。

6.视觉失认:通常对什么东西在他们前面有正常的感觉,但是,他们不能识别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失认往往是脑损伤导致的。

7.同时性失认:皮层颞区损伤能导致同时性失认。患这种失认的病人,一次只能注意到一个物体。

8.空间失认:他可能是大脑顶叶损伤导致的。患这种病的人,在加工日常空间环境方面有严重的困难。

9.面孔失认:这是一种进入跟的面孔加工紊乱。这种失认通常同大脑右侧颞叶损伤相联系。患有这种失认的病人,识别认面孔的能力受到严重损伤。

10.what通路:从枕叶中的初级视皮层向颞页下行,主要负责加工视觉刺激的颜色,形状和特性。

11.where通路:从枕叶向顶叶上行,主要负责位置和运动信息的加工。

12.机器视觉:人们把使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的知觉过程称作机器视觉。

13.自下而上加工:这种加工有时也叫做数据驱动或刺激驱动加工,它强调了刺激本身在模式识别中的重要性。

14.自上而下加工:又叫做概念驱动加工。这种加工强调概念和高水平过程对模拟识别的影响。

15.自上而下加工则使我们能够把成分特征结合在一起,形成面孔知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协同活动,保证我们快速和准确的对模拟作出识别。

简答论述

1.模式识别的理论主要有哪些?

答:①模板匹配理论:我们实际上是把一个刺激同一套模板,即我们存储在记忆中的一些特定的模式相比较。

②原型模型:我们记忆中存储着抽象的,理想化的模式或原型。当我们看到一个刺激时,我们把他同一个原型进行比较。

③:区别性特征模型:我们队刺激的辨别是在少量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将一个刺激同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特征叫做区别性特征。特征模型区别整体特征和局部特征。

④计算途径:既包含原型途径的一些成分,也包含区别性特征的一些成分。主要目的是发展出一些基于计算机的理论。

2.视觉失认主要有哪几种不同的类型?

答:皮层特定视区损伤,可能是造成视觉物体失认的原因。包括:同时性失认,空间失认,面孔失认。

3.面孔失认可以分为哪两类?这两类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面孔失认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亚类:一类病人在面孔知觉方面存在缺陷,另一类病人知觉能力相对完整,缺陷主要表现在对先前存储的有关熟人外贸的级以上。前一类病人身上表现出来的障碍,称作知觉的或感知的面孔失认,而后一类病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障碍,则称作记忆的或联想性的面孔失认。

区别:前一个脑海中有关于认识人的记忆,但是不能识别面孔。后一个是不记得与人,物交流的过程。

4.背景和过去经验对模拟识别的促进作用。

第三章注意(一)

名词解释

1.注意: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多种心理现象共用的一个名称。

2.Stroop效应: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视觉任务。该效应是指,当词的印刷颜色与词的意义相冲突,而任务是命名印刷颜色时,被试的反应要慢。

3.Stroop干扰量:人们命名100个冲突词的墨水颜色,平均要花110秒的时间。相比之下,命名100个实心彩色正方形的墨水颜色,平均只需63秒。二者之间47秒的差异代表Stroop干扰量或Stroop效应量。

4.刺激呈现差异(SOA):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时间,依赖于从第一个刺激开始呈现,到第二个刺激开始呈现之间的时间差,即刺激呈现差异。

5.心里不应期:当SOA非常短时,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要慢。将这种短SOA条件下,被试对第二个刺激反应的延迟,称作心理不应期。PRP

6.双耳分听任务:主试通过耳机,同时像被试的两耳呈现听觉的刺激。

7.追随任务:

简答论述

1.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有什么区别?

答:与注意有关的两种加工层次,即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前者主要用在容易的,涉及高度熟悉项目的任务,而后者主要用在困难的,或者涉及不熟悉项目的任务。自动加工是平行的,人可以同时处理两个或更多个项目。控制加工是系列的,一次只能处理一个项目。

2.过滤器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像通讯系统一样,整个神经系统,可以看成是一个信息传输速率有限的单一通道。出于经济的考虑,他认为,在神经系统的容量有限部分之前,需要有一个选择性的过滤器或者开关。这种开关保护系统避免超载,他只允许少量的被选择信息通过过滤器,所有其他信息则受到阻挡。此外,在选择性的过滤器之前,有必要假设一个缓冲器。这种缓冲期是一个暂时的记忆存储,未被选择的信息,能够在其中短暂保留。这就是Broadbent的著名的过滤器理论。它的理论属于早期选择模型。

实验:向被试左耳和右耳同时呈现数字,要求被试尽可能多的回忆所呈现过得数字。

3.衰减作用模型的观点是什么?

答:过滤器并不是像Broadbent所说的那样,遵循全或无的操作原则。他进一步指出,过滤器的作用,不是阻挡所有不符合注意选择标准的信息,而是衰减或减弱非注意通道的强度。

实验:故事,女性的声音读小说,无关的信息有时以同样的声音出现。

4.晚期选择理论的观点是什么?

答:到来的一些信号,根据重要性被赋予权重,并且以某种方式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当前最重要的信号被确定下来,知识最重要的信号,才会转换到象记忆存储和动作输出这样的过程。最重要的信息不是在加工的早起被选择的,而是在完全加工之后。

实验:右耳呈现mice,同时左耳呈现four 接下来以依次是eat one cheese two

第四章注意(二)

名词解释

1.负启动:如果被抑制的意义后来恰好变得与任务有关,正是用绿色墨水印刷的,那么被

试对后来的刺激词的印刷颜色进行命名,就相对会困难。这种现象叫做负启动。

2.负启动反转:当使用宽松指导语,及指导语不强调准确时,负启动消失,而出现负启动,这种现象被称作负启动反转。

3.视觉忽视:病人通常右半球顶叶受到损伤,这种损伤导致他们在简单的定向任务上存在困难,换句话说,他们不能注意到对侧空间。

4.视觉消失:这种病人通常有顶枕损伤,他们识别视觉呈现的单个物体没有困难,即使这个物体成现在其损伤的对侧。然而,如果两个物体一左一右同时呈现,那么他们就不能看到呈现在损伤对侧的物体。

5.注意性失读症:病人尽管整词阅读完好,但当要求选择性的报告词中特定字母位置上的单个字母时,就非常不准确了。病人并不是犯一些随机错误,而是发生了错位现象,也就是说,尽管所报告的字母,的确出现在所显示的单词中,但是位置不对。当要求报告的字母旁边是数字时,病人的作业几乎完好。还发现,几个词同时呈现时,这些病人会把词混合在一起。

6.忽视性失读症:这些病人不仅忽视左侧视觉空间,也忽视一个单词的左侧。甚至当这个单词呈现在右侧视野时,也发生这种忽视。

7.返回抑制(IOR):通常有效提示会促进加工,然而,外周提示之后延迟300ms或更长时间,对那一位置目标的觉察不仅没有得到促进,反而变慢。

8.期待空间:人们会根据目标刺激过去在空间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对目标刺激可能出现的空间范围,有一个大致的期待,这样的空间可称作期待空间。

问答论述

1.无关信息可能有两种命运:被动衰退主动抑制

2.选择性注意的机制不仅包括目标的激活,还包括分心信息的抑制

3.有关分心信息抑制的研究,则主要使用的是负启动范式。

4.Neill在实验的主要发现是负启动和负启动反转。

5.分心信息抑制包括什么?

答:主要包括特性抑制和位置抑制。前者主要是在识别任务中发现的,这种任务要求被试对目标是什么做出反应。后者则主要是在定位任务中发现的,该任务要求被试对目标出现的位置,而不是目标是什么作出反应。

6.影响抑制效能的因素是什么?

答:额叶损伤,压抑和压力,行为失调,生理节奏唤醒方面的变化。

7.人们经常用两种任务来评估额叶的机能:一个是Stroop任务,一个是连线测验。

8.视觉注意的三个成分是什么?

答:①把视觉注意是施加到一个目标上②把注意从一个目标上解除③把注意转移到新的目标上。

第五章记忆

名词解释

1.感觉记忆:是一个大容量存储系统,他记录个体所感觉到的所有信息。

2.短时记忆:只包含一小部分信息。短时记忆中的言语信息以听觉形式编码,短时记忆中的记忆很脆弱。

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语义形式编码,长时记忆中的记忆相对永久。

4.工作记忆:是我们完成认知任务时,,对信息进行暂时存储和操作的一个记忆系统。

5.产生效应:被试在产生条件下的回忆成绩更好。

6.自我参照效应:当人们尽力将信息和自己相联系时,回忆出的信息更多。

7.情节记忆:存储着关于事件发生时间,以及时间之间关系的信息。

8.语义记忆:被组织起来的一般知识,它包括相当稳定的知识结构,包括关于词的知识,也包括许多不容易用词来表达的我们所知道的东西。

9.程序性记忆:关于如何做某事或关于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知识。

10.分离:当一个变量对一种测验有很大影响,但不影响另一种测验,或对另一种测样影响很小时,我们就说分离产生了。

11.阿尔兹海默症:又称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以神经元胞内出现神经元纤维缠结和胞外出现老年斑为特征的,进行性的退变性神经病,也是一种以器质性脑病变为基础的综合征。AD

12.词干补全启动:是一种常用的内隐记忆测验,它是指被试以超过机遇水平的比率,根据词干产生先前所学过的词的倾向。

13.纯粹暴露效应:另一种内隐记忆测验,它是指被试对原来不熟悉,但现在通过暴露而熟悉了的刺激的偏爱,也叫作偏爱效应。

14.图优效应:是指图通常比词记得好。

15.编码特异性原则:即当提取背景与编码背景相像时,回忆更好。

16.直接测验:完全反应有意识过程的效果

17.间接测验:完全反映无意识过程的效果

18.任务分离:是把过程与任务等同起来。

简答论述

1.几种记忆模型?

答:①Atkinson和Shiddrin的多重存储模型

记忆由三种记忆存储构成,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由于特别强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分开存储,所以,该模型有时也称作双重记忆模型。

②加工水平途径

这种途径假设,人们加工材料的方式,影响后来的回忆效果。浅水平包括从屋里或感觉特性上分析刺激,深水平则要求从意义上分析刺激。

③Tulving模型

把注意力集中在记忆中所存储的材料的性质上。情节记忆语义记忆程序性记忆

④平行分布加工途径

PDP途径认为,所有的认知过程分,均能用一个模型来表示。在PDP模型中,激活流经网络,而网络把像神经一样的单元联结在一起。

PDP解释了一些记忆的重要特性:一甚至当一些输入不合适时,记忆也能发挥作用。②我们能利用一些属性找到记忆中的相应材料③再有助于从记忆中提取材料方面,一些线索可能比另一些线索更有效。

2.自己产生材料和判断目标项目是否与自己有关即产生效应和自我参照效应可以产生特别强的记忆保持。

3.遗忘症病人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有什么特点?

答:外显记忆任务要求对先前经历进行有意识的回,像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他们都需要外显得参照特定的学习情节,都需要对特定的学习情节进行有意识的回忆。

内因记忆任务不要求人们对先前经历进行有意识回忆,而只是要求人们完成一种知觉任务或一种认知任务。这些内隐任务也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在这些任务中,特定学习情节中所编码的信息,无需后来有意识地或深思熟虑的回忆,而是通过先前学习情节中所获得信息,对后来作业的促进作用表达出来。

遗忘症的病人出现了分离,外显记忆成绩差,而内隐记忆不受影响与正常人一样。

4.常用的内隐记忆任务包括词干补全,残词补全,指明几个刺激中自己所偏爱的哪一个,词汇判断和知觉辨认。

5.明显的记忆机能障碍是阿尔兹海默症最早的征兆之一,也被称为AD的主要症状。

6.以词干补全任务味蕾,说明过程分离程序的理论基础,假设和基本方法。

答:过程分离程序是由Jacoby提出来的。在研究意识和无意识过程中时,这种程序以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的区分,作为其理论基础。同时,它将无意识定义为不加控制,并假设意识与无意识是两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在词干补全任务中,过程分离程序同时使用两种测验。其中一种称包含测验。他要求被试用回忆出来的词补全词干,如果无法回忆,就用头脑中所想到的第一个补。另一个测验称排除实验,他要求被试用先前没有呈现过的词来补全词干。在排除测验中,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起相反的作用。也就是说,有意识记忆阻止被试用先前呈现过的词补全题干,而无意识记忆促使被试用先前呈现过的词来补全。让两种心理过程的作用对立起来,是过程分离程序最重要的思想。

7.影响记忆准确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背景的作用于编码特异性

②心情与记忆

当学习材料与人当前的心情一致时,记忆更好,换句话说,有着愉快心情的人,对令人愉快材料的记忆,好于对另人不愉快材料的记忆,而心情不愉快的人,对令人不愉快材料的记忆更好,这种现象称作心情一致性。

考察心情一致性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研究心情不同的两种人,另一种方法是操纵人们的心情。

心境依存性:当你处于某种特定的心境时,你的回忆成绩,部分的依赖于你最初学习材料时所处的心境。

8.哪些因素影响目击者证词的可信度?

答:如果事发时目击者对嫌疑犯面孔的注意,受到其他刺激干扰,记忆的准确性也会下降。

倒摄抑制是记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因为最近学过的新材料的干扰,人们回忆旧材料有困难。倒摄抑制也会导致目击者不精确的回忆。

第六章一般知识组织

名词解释:

1.典型性效应:当一个项目是某个范畴的典型成员时,被试的判断更快。

2.范畴大小效应:当一个项目所属范畴的成员数目少时,被试的判断更快。

3.原型:是指一个范畴的最典型的项目。

4.语义痴呆:与病灶性的颞叶萎缩相联系的痴呆,即语义痴呆

5.定义特征:是指哪些必要的特征

6.特点特征:是指那些仅仅是描述性的,并不必要的特征。

简答论述

1.特征比较模型的观点是什么?

答:特征比较模型认为,概念按照一些特征或属性存储在记忆中。

特征比较模型的证据,主要来自采用句子核证技术。被试看一些简单句,然后根据头脑中存储的语义知识,判断句子是真是假。

2.网络模型:Collons和Loftus的网络模型和Anderson的ACT★理论

前一个网络模型假定,语义记忆按照像网一样的结构来组织,其中存在许多联系。

后一个理论尝试说明所有的认知过程,包括记忆,语言,学习推理与决策等。所有叫高级的认知过程,有着同样的支承系统。Anderson区分了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实和事件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完成行动的知识。

3.原型途径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人们通过把一个特定的项目同原型进行比较,来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属于某一个范畴。如果一个项目类似于原型,人们就会认为这个醒目属于该原型所对应的范畴。

4.原型有哪些特点?

答:①原型经常被当做范畴的样例。

②原型能担任参照点的角色

③启动之后人们对原型的判断更快

④在句子中,原型可以替换范畴名称。

⑤原型具有相似家族范畴。所谓相似家族是指,没有哪一个属性,一个概念的所有样例都具有,然而,每一个杨莉都至少有一个属性,概念的其他一些样例也普遍具有。

5.按照原型途径,语义记忆可以从哪几个水平来组织?

答:一种范畴水平叫做上位范畴,如家具;第二种范畴水平叫做基本范畴,如椅子;第三种范畴水平叫做下位范畴,如扶手椅。显然,上位范畴是语义记忆的较高的或叫一般的水平,而下位范畴是较低的或叫专门的范畴,基本范畴则介于两者之间。

6.为什么说基本范畴具有特殊地位?

答:①人们用基本范畴名称来表明物体的身份。

②基本范畴成员具有普遍属性

③基本范畴名称产生启动效应

④尽管基本范畴对于普通人具有特别的价值,但是,对于专家来说,下位范畴可能也有特殊意义。

7.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有哪些不同的理论解释?

答:范畴特异性损伤为洞察语义记忆或一般只是组织方式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第一种观点认为,语义只是按分类学意义上的范畴来组织。这种观点假设,生物的金华使得人类的发展了从知觉和概念两方面,来区分有生命物种与无生命物种的特殊的机制,从而导致大脑中这些只是按照范畴来组织。

第二类观点,不是用有无生命这样的二分法,来解释范畴特异性损伤,而是强调视觉信息与有生命物体识别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有生命和无生命物体之间,再把范畴的一个成员同另一个成员区分开,所要求的视觉加工的程度和细节上,有重要的区别。

第三种观点可以称之为特征途径。语义知识按照不同的感觉运动通道来组织。

8.对有生命范畴的特异性损伤,通常同颞叶受损相联系,有时和额叶,顶叶相联系。而无生命范畴的特异性损伤,通常同颞,顶和额区背侧的损伤相联系。

9.评估语义记忆的方法有哪些?

答:①范畴流畅性:通常是要求被试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尽可能多地说出各种范畴成员的名字。

②语义范畴判断:要求病人判断一幅图片,或者一个词所代表的的物体,是否属于某一个语义范畴。

③图片分类:要求病人根据给定的标准,对图片进行分类

④对证命名⑤口头阅读⑥词图匹配⑦口语词书写词匹配⑧同义判断⑨词语义联想10.根据描述命名11.特征核证12.语义相似性判断13.用言语下定义14.物体使用

第七章表象

名词解释

1.表象:物理上并未出现的刺激的心理表征。

2.模拟码:也叫描绘表征,是指与实际物体非常相似的一种表征。

3.命题码:也叫描述表征,它是一种抽象的,像语言一类的表征。

4.认知地图:是人们编码和简化空间环境安排方式的一种心理装置,是人对空间环境的一种内部表征。

简答论述

1.许多理论家认为,表象以模拟码的形式存储,按照这种模拟码存储的观点,表象是只觉得近亲;另一些理论家认为,人们以命题码的形式存储心理表象,表象是语言的近亲。

2.Shepard和Metzler经典的心理旋转实验,为研究表象提供了客观的,定量的方法。

第一个实验:他们要求8名杯是观察1600对两维的线条画,这些线条画显示的是三维的几何形状。在每对形状中,一个几何形状,是另一个几何形状的旋转而成的。此外还有一些干扰几何形状。实验所用的几何形状,旋转的角度有9种,即0°20 40 60 80 100 120 160 180 。被试的任务是,通过啦不同的杠杆来判断。每对几何形状中,一个几何形状是否是另一个几何形状旋转而成的。

研究者发现,被试判断的潜伏期是旋转角度的线性函数。旋转角度越大,走出判断所需的潜伏期越长。因此,Shepard和Metzler发现,支持了心理表象以模拟码存储的观点。

第二个实验:向被试呈现一些非对成型的字母如R或者数字。他们系统的变化这些字母或数字的倾斜角度,变化范围0~360°,变化间距为60°。这意味着6种不同的倾斜角度,即顺时针方向分别倾斜0°(360°)60,120,180,240,和300.旋转为正常角度的刺激,可以使正的,也可以是反的。被试的任务是做正或反的判断。

研究者发现,当倾斜角度从0向180°变化时,被试逆时针旋转表象。然而,当倾斜角度从180向360变化时,被试判断的潜伏期并不相应增长,而是相应的缩短。这说明,当倾斜角度从180°向360°变化时,被试的心理旋转不是沿逆时针方向进行,而是沿顺时针方向进行。再次有力证明,心理上的旋转,在性质上类似于实际物体的物理旋转,因而为表象以模拟码形式存储,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第八章语言

名词解释

1.音素与词素:音素是听觉语言的基本单位,词素则是意义的基本单位。

2.语境:也称上下文,指语言刺激出现的背景。

3.语义,句法与语用:语义代表字和句子的意义,句法是指语法规则,这些规则支配着词如何结合成句子,语用指关于社会规则的知识,这些只是是语言使用的基础

4.心理词典:可以看成是一种知识库,这种知识库被用来储存词汇的正字法,语音,语义和句法等信息。

5.正字法和语音:所谓的正字法是使拼写合乎标准的方法。

简答论述

1.语言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包括哪些不同的方法?有何价值?

答:①语言的脑损伤病人研究

研究者广泛的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即许多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Broca和Wernicke所确定的大脑区域。这两个区域分别称作Broca区和Wernicke区,前者靠近大脑额叶,后者位于皮层后部。

②PRT扫描研究③fMRI研究④ERP研究

价值,为洞察大脑语言功能及其神经机制,提供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材料。

2.Broca区受到损伤会导致病人言语变慢,吃力。因此,Broca失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表达受到损伤。

3.Wernicke失语病人语量较多,说话滔滔不绝,一般需要制止才能使其谈话停止,但却不能表达意义。而且理解言语也有严重困难。总之该病人的主要特点是理解言语受到损伤。

4.关于视觉词汇识别,研究者提出了哪几种观点?

答:一个是直接通达假设该假设认为,读者能够直接从视觉词获得词的意义。换句话说,当你看到一个词时,视觉模式足以让你从语义记忆中找到有关这个词意义的信息。

另一种假设称作语音中介假设。这种假设认为,我们必须把词的视觉形式转化为语音形式,然后才能找到关于词的意义的信息。。

第三个假设叫做双通路假设。该假设认为,有关词意义的语义记忆,既可以通过视觉通路直接达到,也可以通过语音通路,间接达到。

证据:同音异义词的分析能为直接通达假设提供证据。直接通达假设的最强的证据,可能来自临床上对深层诵读困难的观察。

5.词汇歧义消解的典型模型有哪些?

答:①多重通达模型

认为,歧义词的所有意义都自动通达。穷尽通达模型和多重意义理论都属于这一类模型

②选择通达模型

认为,语境能够引导读者通达歧义词的合适意义。依靠语境的模型和歧义词的加工的花园路径理论,都属于这类模型。

③重排序通达模型

认为,歧义词可供选择的意义,按相对频率高低顺次激活,语境信息通过提高合适意义的激活程度来影响通达。

④整合模型

认为,最初的激活也是有顺序的,单语境仅仅在后词汇的整合阶段,影响词汇加工器的输出,一个意义的成功整合,会自动中止任何未完成的通达过程。

6.阅读的基本过程在多大程度上反应语言的结构特征?

答:在这一问题上,有两种极端的观点,即模块理论和相互作用理论。

模块理论认为,语言理解由登记组织的词汇的,句法的与信息水平的加工器来完成,各个层次的语言加工,都是自主的,较高水平的过程并不影响较低水平过程的操作,特别是,词汇通达是一个自主的,用胶囊包裹的过程,它不受较高水平的句法的和信息水平的加工器活动的影响,因此,语境制约不影响词汇通达。

相互作用理论则从句法加工器和信息水平加工器,提供反馈给词汇加工器,从而影响其活动来说明激活作用。句子加工过程中各种加工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是不受限制的。特别是,话语信息在词汇通达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7.词汇消解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①跨通道启动技术②快速系列视觉呈现启动技术③眼动记录和眼动启动技术④移动窗口技术⑤事件相关电位测量技术

词汇歧义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同音同形异义词,一类是异音同形异义词。一类是同音异形异义词。

第九章问题解决

名词解释

1.问题解决:当人们想要达到一个特定的目标,但又不能立即找到达到该目标的合适路径

时,人们所从事的活动,都可以称作问题解决。

2.分析:把整个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易于处理的要素

3.综合:把各个要素合在一起。

4.发散思维:考虑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

5.聚合思维:集中在一种至少在我们看来最好的,最可能的解决办法上,我们将首先尝试这种方法。

6.算法:指迟早总会产生解决办法的方法

7.穷尽搜索:就是一种算法,是用这种方法时,人们会尝试一个问题的所有可能的答案

8.问题空间:对于一个问题解决者来说,所出现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

9.策略:一种方法,利用这种方法,人们选择性的对问题空间进行搜索。

10.问题同构:这些与着同样的根本结构和解决办法,但细节不同的问题

11.目标问题:当前牡蛎既觉得问题通常称作目标问题。

12.源问题:为了解决目标问题,应该参考过去解决过的类似问题

简答论述

1.问题一般有哪些特征构成?

答:每个问题都包含三个特征:①初始状态:他描述了问题开始时的情境

②目标状态:当问题得到解决时,人们达到目标状态

③障碍:他描述了一些限制,这些限制使得从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迈进有困难。

2.问题解决需要哪些步骤?

答:问题解决通常包括:

问题的确定,问题的定义与表征,策略形成,信息组织,资源分配,监控和评价

3.理解问题有哪些要求?

答:理解有三个要求,即一致,对应,以及与背景知识相关联。

4.表征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答:使用符号,使用列表,使用矩阵

5.广泛使用的问题解决策略有哪些?

答:①手段-目的策略

有两个重要成分,首先,要把问题分解成许多亚问题或娇小的问题,然后,针对每个亚问题,尽力缩小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

一小人与魔鬼问题及有关研究二计算机模拟

②类推途径

当用类推途径解决问题时,我们实际上使用一个较早的问题解决办法,来帮助解决新的问题。

6.哪些情况下,人们更可能有效的使用类推来解决问题?

答:①当要求人们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不同表层结构的问题时

②在人们着手解决目标问题之前,让他们接触许多结构相似的问题

③当人们真正的努力解决源问题,而不是只是简单的学习那个问题。

7.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专业知识:专家和新手的区别:知识基础,记忆,表征,问题解决途径,对初始状态进行精细加工,速度和准确性,元认知技能。

②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是指一种心理上的惯例或不动脑筋的僵化,这种惯例和僵化,往往阻碍有效的问题解决。心理定势代表一种过分的自上而下加工。

③功能固着

所谓功能固着是指,我们给物体所指定的功能,倾向于是固定的或稳定的。功能固着也代表一种过分的自上而下的加工,不同的是,心理定势是指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功能固着是指我们考虑物体功能时的思考方式。

④问题的性质:顿悟和非顿悟的问题

当我们解决顿悟问题时,问题的决绝办法通常会突然闯入我们的头脑,而且会立即认识到这个解决办法是正确的。当我们遇到非顿悟问题时,通常使用推理技巧和一套常规的解决程序,逐渐的解决问题。

8.理解问题包含那两个步骤?

答:理解问题所需要的第一个步骤是,注意重要的或相关的信息,而忽视无关的材料。

第二个步骤是确定如何表征问题。

第十章推理

名词解释

1.演绎推理:人们产生或评价逻辑论点的过程

2.条件推理:是一种最普遍的演绎推理任务,他描述了如果···那么的关系

3.三段论推理:由两个陈述和一个结论构成。所有,凡是,没有一个,有些

4.前件:是推理中的一个基本术语,他是指先出现的命题或陈述,包含在如果···分句中。

5.后件:是指随后出现的命题,是指结果,它包含在那么···分句中

6.命题微积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负责对分析命题或陈述的推理进行分类。

简答论述

1.条件推理情境可以有哪几种?他们在精确性上有何区别?

答:①肯定前件。它是指假定如果··分句真。这种推理导致正确的结论

②肯定后件。他是指假定那么··分句真。这种推理导致错误的结论。

③否定前件。它是指假定如果··分句假。否定前件也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④否定后件。他是指假定那么···分句假。这种推理导致正确的结论。

2.影响条件推理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否定性信息所带来的困难

人们对包含否定性信息的问题进行评价时,要花更长的时间,犯错误的可能性也更大,此外,当推理问题包括否定前件或否定后件时,工作记忆所承受的压力特别大。

②抽象推理问题所带来的困难

如果命题容易建立表象,那么被试的成绩会更好。然而,如果我们日常直是干扰逻辑原则,那么,是用具体例子的推理,优势反而变得更困难。

3.人们在解决推理问题时,典型的采用哪几种认知策略?

答:①信仰偏向效应

当人们在推理过程中基于先前的信仰,而不是逻辑规则做出判断时,就会出现信仰偏向效应。信仰偏向效应体现了自上而下加工的作用

②仅仅构建一个前提模型

人们经常仅仅为条件推力问题创建一个模型,即使是在不存在信仰偏向效应的场合。

③违法变换

在条件推理问题中,人们经常犯的另一个解释性错误,叫做违法变换。所谓违法变换是指,不恰当的把部分问题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④证实而不是伪证

人们在解决推理问题时的证实偏向。人们宁愿尽力去证实一个假设,而不是尽力去伪证。

4.不能把知识迁移到新的任务中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影响

第三节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影响 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认知心理学兴起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Simon(1981)曾经指出,1956年是一个重要年份,在这一年里发表的几项重要研究展现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例如,Miller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作了信息加工的说明,Chomsky发表了对转换语法的形式特点的一个早期的分析,Bruner、Goodnow和Austin阐述了策略在思维活动和认知理论中的作用,Newell和Simon发表了模拟人的启发式搜索的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即逻辑理论家。依照Simon的看法,甚至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不晚于1956年。后来Neisser于1867年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认知心理学自诞生以来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的扩大,在心理学史上是罕见的,过去任何一个心理学思潮或流派都无法与之相比。 1、内部原因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有其心理学内部的和外部的原因。许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行为主义的失败是其重要的心理学内部的原因。这个看法是正确的。心理学自19世纪末叶成为独立的学科以后,曾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将意识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人时期,有近代心理学创始人之称的Wundt的观点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可以热电看作有代表性的观点。Wundt主张心理学应研究意识,心理学的任务是用实验内省法对心理内容或直接经验作元素分析。 认知心理学继承了心理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许多有益的思想,特别是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内部心理组织的一些观点。即使对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也从中吸收了一些东西,例如,认知心理学是以意识为研究对象的,但它并不排除对行为的研究;而认知心理学认为存在一定的条件就会采取相应的行动,这种看法无疑吸收了刺激-反应公式的一些合理的东西。从这种继承性来看,也可以说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内部经历了长期的孕过程。 2、外部因素 认知心理学的产生还有心理学以外的原因。这里包括一些邻近学科的影

认知心理学研究对象、特点、方法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 主要观点 广义上的认知心理学包括以皮亚杰为代表的构造主义认知心理学,心理主义心理学和信息加工心理学,狭义上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informa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y),它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等研究人的接受、贮存和运用信息的认知过程,包括对知觉、注意、记忆、心象(即表象)、思维和语言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和计算机模拟法。认知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纽厄尔(Alan Newell,1927)和美国科学家、人工智能开创者之一的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等。他们的主要理论观点有: 1、把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他们认为人脑的信息加工系统是由感受器(receptor)、反应器(effector)、记忆(memory)和处理器(或控制系统)(processor)四部分组成。首先,环境向感觉系统即感受器输入信息,感受器对信息进行转换;转换后的信息在进入长时记忆之前,要经过控制系统进行符号重构,辨别和比较;记忆系统贮存着可供提取的符号结构;最后,反应器对外界作出反应。 2、强调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识活动有决定作用认知理论认为,知觉是确定人们所接受到的制激物的意义的

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来自环境和来自知觉者自身的信息,也就是知识。完整的认知过程是定向——抽取特征——与记忆中的知识相比较等一系列循环过程。知识是通过图式来起作用的。所谓图示(schema)是一种心理结构,用于表示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已经内化了的知识单元。当图示接受到适合于它的外部信息就被激活。被激活的图示使人产生内部知觉期望,用来指导感觉器官有目的地搜索特殊形式的信息。 3、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认知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任何一种认知活动都是在与其相联系的其它认知活动配合下完成的。另一方面,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前后关系很重要。它不仅包括人们接触到的语言材料的上下文关系,客观事物的上下、左右、先后等关系,还包括人脑中原有知识之间、原有知识和当前认知对象之间的关系。 4、产生式系统产生式系统(production system)的概念来源于数学和计算机科学,1970年开始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它说明了人们解决问题时的程序。在一个产生式系统中,一个事件系列产生一个活动系列,即条件——活动(C—A)。其中的条件是概括性的,同一个条件可以产生同一类的活动;其次,条件也会涉及到某些内部目的和内部知识。可以说,产生式的条件不仅包括外部刺激还包括记忆中贮存的信息,反映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概括性和内在性。 [1]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其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认知和认知心理学? 认知:认知是对知识的获得和应用的过程,也可以叫做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心理学 广义:一切对认知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狭义:指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2、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外原因是什么? 部原因: 行为主义的失败。 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外部原因: (1)“三论”的影响(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 (2)计算机科学的影响 (3)社会的需要,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 (4)社会的实践教育和对智力的开发需要 3、认知心理学有什么影响? (一)认知心理学否定了行为主义,重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二)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为研究心理活动的部机制或部心理机制确立了一个新的具体研究方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迅速渗透到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是心理学研究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包含如下: (1)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 (2)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部心理机制 (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 (4)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方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 (1)减法反应时实验 减数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2)相加因素法实验(3)“开窗”实验(4)出声思考(5)计算机模拟

认知心理学重点

一、基本概念 1.问题解决: 2. Greeno区分出哪些重要的问题类型?()(多选) A 演绎推理问题 B 归纳结构问题 C 排列问题 D 操作问题 E 转换问题 3.下列学习中,复杂程度最高的是()。 A 原理学习 B问题解决学习 C言语联想学习 D概念学习 二、问题解决的特征 1.Anderson(1980)提出关于问题解决的3个基本特征:目的的指向性、()、认知操作。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 1.从大的范围来说,问题解决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多选) A 问题表征 B 选择算子 C 应用算子 D 转换问题空间 E 评价当前状态 2.问题表征是() A问题的语言表述B问题在脑中呈现的方式C问题条件的呈现D问题目标的呈现3.当要求人用火柴、盒子和图钉将蜡烛附在墙上,如果将一个空盒子呈现给被试,其结果就会优于呈现盛着东西如图钉的盒子,因为两种情况下的()不同。 四、问题解决的策略 1.下列关于问题解决策略的表述,正确的是()(多选) A算法策略通常可以保证问题得到解决,但比较费时费力。 B启发式策略不一定能保证问题解决 C算法策略通常优于启发式策略 D爬山法是一种算法策略。 2.人们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有利于最终达到目标,这是()。 A手段——目的分析B理想搜索C爬山法D算法式 3.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人们采用的策略是()。 A算法B手段——目的分析C逆向搜索D爬山法 4.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采取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的策略,称作()。 A逆向搜索法B爬山法C手段——目的分析D算法式 5.在问题解决中,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是()。A算法B逆向搜索法C手段——目的分析D爬山法 五、综合题 1.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什么是问题与问题解决,并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策略。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第六章长时记忆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长时记忆的类型。 2、能对相关的几种模型进行简要评述。 二、主要内容分解及试题(知识点、考察层次、考题) (一)、长时记忆的分类 1、(1)、分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识记和理解和综合)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 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 1956 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 7 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 Dartmouth 会议上创立 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 年 S.Paert 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 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 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 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 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反应时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一、涵义 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智慧树知到 《认知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Neisser于年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956 B:1967 C:1966 D:1879 正确答案:1967 2、Newell和Simon(1972)认为:信息加工就是操纵的过程。 A:符号 B:表象 C:语言 D:命题 正确答案:符号 3、任何一种心理现象同时也是认知现象或认知活动。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很多认知活动都是快速的、简单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信息加工取向的认知心理学注重人脑与计算机的类比,能够很好地解释人类对复杂认知任务的完成。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二章 1、组块设计的缺点之一是由于刺激不能随机化,可能会引起被试的期待反应。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而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为___,这些神经元的特点是顶树突较粗且排列整齐,神经元活动产生的电位形成开放电场。 A:锥体神经元 B:单极神经元 C:双极神经元 D:星状神经元 正确答案:锥体神经元 3、两个半球结构对称,功能各自独立,不进行沟通联系。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过记录脑电波并叠加形成的ERP发现,注意的效应在70-150ms就可以产生影响,这是晚期注意存在的证据。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的突出优点是高空间分辨率,功能性磁共振的突出优点是高空间分辨率。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三章 1、直接知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Bruner B:Biederman C:Gibson D:Gregory 正确答案:Gibson 2、ERP研究发现,与物体相比,对面孔加工比较敏感的成份是N170。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间接知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A:Bruner B:Gregory C:Biederman D:Gibson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三)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1?学习者是自主积极的“学徒式学习者” 学生接受知识是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学生的学习就是根据自己所了解的东西构造出一 个内在的结构或图式,用以吸收、接纳和解释新信息,来思考和完成具体的任务。在合作的 社会性背景下完成任务时,学生会对所运用的心理策略进行明确或不明确的模仿、证明和辩论。因此,情绪、动机、个性等心理要素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2?学生的学习是受背景影响的 任何学习都是与一定的社会或实际的有意义的背景相联系的,它包括学习者原有经验、所处的社会文化系统及生活环境、课堂中与教师和同伴的相互作用等,这些因素特别是社会 性作用,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会受到不同途径影响。 教学是一个依赖于先前知识和过去经验而不断累积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要受他们在特定 情境下所激活的经验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使教学在开始时能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然后帮助他们建构和联结新信息。 3?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支架 挑战性认知任务是指那些稍微超出学生能力,但在专家的帮助下可以完成的任务,即处在最近发展区内,与学生的能力形成了一种积极的不匹配状态。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不仅应该 考虑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要考虑儿童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水平,主张教师要重视学生 “学习的最佳期限”,不应盲目拔高和迟滞,以免错过“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向学生 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支架,使得学生可以借助支架来参与问题解决并获得意义上的理解,从而确保教学获得最大效益。这条原则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者地位,要求教师在进行教 学设计、安排教学内容时必须考虑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并认为教学内容或任务应该给学生 造成积极的认知冲突。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 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 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4?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适当水平的教学和有一定指导的社会环境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 作用的社会性关系是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和智能发展提 供了必要的信息和支持。这种支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支架,学生可以借助支架建构出一个稳 定的理解,最终独立地完成任务。 维果斯基用预期法,来解释相互作用情境下学习的机制。在沟通中,成人预期儿童会了

《认知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 《认知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分析判断题(每题4分,共20分) 1、作为认知系统本身,人与计算机没有差别。 答:错。即使是认知系统本身,人与计算机也存在很大差异,比如:①人脑操作速度慢②人会发生注意力分散,易受情绪、动机、疲劳等的影响。③人会丢失信息④人可能会错误提取信息⑤人的知识表征模糊,近似粗略⑥人的思维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能及时发现新问题,吸收新知识。 2、认知能量分配理论认为,材料的性质需要较低水平的加工时,增加分配给它的注意资源,材料就能获得很好的加工。 答:错。认知能量分配理论提出了资源限制加工和材料限制加工。(1)资源限制加工:指当材料的性质需要更高水平的心理加工时,如语义分析等,则增加分配给它的注意资源,材料就能获得很好的加工,否则材料加工就要受到影响。(2)材料限制加工:材料的性质需要较低水平的加工时,如感觉辨别等,则是否增加分配给它的注意资源对材料的加工影响不大。 3、表征是指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 答:错。表征的过程就是编码。编码是指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人的各种信息加工系统形式的加工过程。经过编码所产生的具体信息形式称为代码。 4、对项目上下文的加工会影响记忆结果。上下文越丰富,对项目的加工就越精细。 答:正确。记忆结果还依赖于对项目上下文的加工。当项目与上下文加工一致时,会形成整体贮存,因而记忆效果好;上下文越丰富,对项目的加工就越精细。否则即使进行了语义加工,记忆效果也未必提高。 5、乔姆斯基认为言语与思维是相同的。 答:错误。乔姆斯基认为句子有两种结构,一是表层结构,二是深层结构。前者是指句子的形式,后者指我们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就是思维。 二、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要论述解释警戒衰退机制的三种理论。 答: (一)唤醒理论

00471 认知心理 考点汇总

00471 认知心理考点汇总 考试题型:单选1×20、多选2×5、名词解释3×5、简答题6×6、论述题2×10。 第一章总论 认知心理的研究对象: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想象、思维、言语等(没有性格)。 *2. 认知心理的意义(可出简答或论述题):保证人和客观现实的联系,对教育领域的意义: 1)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按照认知心理的规律组织教育学和教学,提高工作质量。 3)学习认知心理有助于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 3. 认知心理的实质:人的认知来源于客观现实,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具有能动性。 5.个体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 *6.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时期:乳儿期(出生~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 童年期(6~12 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期(15~25 岁);成年期(25~60 岁);老年期(60岁以后) *8.皮亚杰的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和运动—认识环境;获得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直觉思维阶段):表象和符号—认识环境;自我中心性;未获得守恒概念。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借助表象进行逻辑思维(比较、分类等),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克服自 我中心性,获得守恒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够离开具体事物),小学4/5年级时。 *9.认知年龄特点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确定学制、安排内容、选择方法;对学生理想和性格的培养。 11.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构成。神经元分为感觉 (传入)神经元、联络(中间)神经元和运动(传出)神经元。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神经元之间的接触部位称为突触,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 13.颞叶—听觉中枢;枕叶—视觉中枢;顶叶—感觉运动中枢;额叶—言语中枢 15.人的心理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神经系统 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16.经典性条件反射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以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以语言、词汇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17. 操作性条件反射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发现的一种由学习所形成的反应形式。 第二章注意(重点) 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基本特性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是: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 4. 注意的选择性功能及其理论包括:过滤器理论、衰减器理论、主动加工模型理论。 *5.注意的过滤器理论由布罗德本特1958年提出,其主要观点:人的信息加工容量是有限的;选择信息 按照“全”或“无”的原则;选择的依据是刺激的物理性质;选择发生在早期。*5.注意的衰减器理论由特瑞斯曼(Treisman,1964)提出,其主要观点:人的信息加工容量是有限的;选择 信息按照衰减的方式;注意的选择不仅依赖刺激的物理特点,也依赖高级分 析水平的状态(上下文、语义联系、期望等);选择发生在早期。 *7.主动加工理论代表人物:Deutsch(多伊奇)Norman(诺尔曼)。该理论认为注意是对反应的选择,因而也 被称为反应选择模型。其主要观点是所有信息都可以被知觉加工,选择发生 在后期反应阶段;选择的依据是刺激的重要性。 9.定向反射:由于周围环境变化,引起有机体有关器官朝向刺激物,以便有效应对变化环境的反应过程。 10.产生注意的最高生理部位是大脑皮层,与注意最为相关的大脑皮层是:额叶。 11.注意的种类有: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不需付出意志努力);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心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推动了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对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过程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论。 信息装置:即把人视为一个接受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传递装置。 信息编码:即一套信息加工的特殊规则。(它把消息、信号、符号或事物的状态,理解为是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能量媒介物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媒介物,或由一种物理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物理状态的过程。) 通道容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个通道所能传递的信息的有限性或极限性。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象征的系统)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又被称为“信息处理模型”、“符号处理模型”、“串行处理模型”等。1968年佩泊特出版《感知器》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符号操作系统范式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或者称作“符号操作系统”。代表人物纽韦尔和西蒙等人。 符号:就是模式,任何一个模式只要它能和其他模式相区别,它就是一个符号。 信息加工系统:是指能够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由记忆装置、加工器、效应器和接受器组成。 联想记忆;安德森和鲍威尔提出:首先分析简单的命题句子,并把分析后的句子输入到存储器中保持,当出现新句子时,调动已经存储在“网络知识库”中的信息来回答或解决问题。 适应性控制;即思维的适应性控制。安德森提出的有关一般性知识存储的认知模型,用程序来说明知识的组织和表象概念的激活过程,并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进行区分。 联结主义范式:20世纪80年代兴起,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并行分布式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其实质是用数学与计算模型的说明人类心智的过程与特点。 通用问题解决程序;由纽韦尔和西蒙设计,采用启发式程序,用“手段一目标分析”方式,把问题的解决程序通过提出一些子目标的办法一步一步地缩小初始状态和最终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最后解决问题。 计算机隐喻是指把计算机作为人脑功能的一种心理模型,从中引申出人的认知过程或心理活动是一种“计算”的观念。 抽象分析方法:又称为会聚性证明法,是指采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功能类比,并以其他实验分析为辅助,通过结合与抽象,以推理、判断的方式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计算机模拟方法:指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流程图式是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信息加工流程模式:由于认知心理学把人视为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因此经常采用流程图的方式来分析与概括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它是一种简明、扼要地说明人的心理上活动过程的具体方法。(图例39)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反应时 反应时长短所代表的含义 1、内部心理过程的复杂程度 2、人的先天能力水平&后天经验丰富程度 反应时的类别 1、简单反应时:单一刺激、单一反应、被试预知 2、辨别反应时:多个刺激、选择性单一反应 3、选择反应时:多个刺激、多个反应 应用减法反应时法的前提 1、对实验任务所引起的心理过程已有精确的认识 2、两个实验任务必须有严格的相同或匹配的部分 应用减法反应时法的目的:确定我们感兴趣的某个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 减法反应时的例证: 例证一:句子图画匹配实验 例证二: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实验 例证三:心理旋转实验 应用加法反应时法的前提:信息加工的方式是系列加工而不是平行加工 应用加法反应时法的目的:确定我们预测的某个信息加工阶段是否存在 加法反应时的例证: 例证:斯滕伯格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阶段 知觉加工方式 如果觉察形状、颜色、声音、温度等,在我们没有明确赋予其意义的情况下才称为感觉,如果我们明确的说出了是三角形、红色、声音太大了、太烫了等,此时产生的便是知觉。 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自上而下加工:是指由有关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从调整特征觉察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 Eysenck(1984)指出: 1、在良好的知觉条件下,知觉主要是自下而上的加工 2、随着条件的恶化,自上而下加工的参与将逐渐增多 3、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自上而下加工的影响又会降低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知识点)(DOC)409

一、单选题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 答案:D 2“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 答案:C 3“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 答案:A 4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 答案:D 5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 B.1956 C.1967 D.1970 答案:C 6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 B.90 C.180 D.360 答案:D 7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锐敏度实验法 答案:A 8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 A.减法反应时实验 B.开窗实验 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 答案:A 9 布鲁纳(Bruner)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形成概念时,多数人采用总体假设,应用()策略居多。

A.保守性聚焦 B.同时性扫描 C.博奕性聚焦 D.继时性扫描 答案:A 10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组块。 A. 3 B. 4-5 C. 7±2 D. 9-20 答案:C 11当读者知觉一个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单词的字母的各个特征,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字母,再将字母结合起来而形成单词,这样一种知觉的加工方式叫做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 答案:A 12 根据( ),感觉各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 答案:C 13根据(),只有一个感觉通道的信息可以进入高级分析水平。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 答案:B 14根据Selfridge的观点,模式识别过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由一些“鬼”来执行某个特定的任务,其中,负责识别一个模式(如字母)的是 A.特征鬼 B.映像鬼 C.决策鬼 D.认知鬼 答案:D 15根据Selfridge的观点,模式识别过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由一些“鬼”来执行某个特定的任务,其中第四层为 A.特征鬼 B.认知鬼 C.决策鬼 D.图像鬼 答案:C 16关于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双重模型由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A.Atkinson和Juola B.Sternberg C.Hamilton D.WiC.kelgren 答案:A 17减法反应时实验是由心理学家( )最先设计出来的研究范式。 A.唐德斯(Donders) B.斯滕伯格(Sternberg) C.波斯纳(Posner) D.汉密尔顿(Hamilton) 答案:A 18 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别,并应用算子来缩小这种差别,以逐步接近和达到目标状态。这种启发式策略叫做 A.逆向工作 B.简化计划 C.手段-目的分析 D.算法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史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认知心理学的开始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美国的行为主义如日中天,然而就在这一时期,认知革命的思想已经开始酝酿,1967年奈瑟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这一新思潮的形成。不过,在此之前,很难确定它的起点,更多心理学家认为1956年在认知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中作用明显,因为这一年“美国心理学界发表了一系列以信息加工观点为基础的心理学学术研究成果”(梁宁建,2003,p.13)。首先是乔治·米勒(George Armitage Miller,1920-)的研究。他在1956年发表了一篇题为《神奇的7±2:我们加工信息的容量限制》(Miller,1956)。这篇论文使记忆研究重新回到心理学中,而且它显示出如何将信息论的概念应用到人类信息加工的表述当中。其次是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 Bruner,1915-)倡导的“知觉的新观察运动”(New Look Movement in Perception)研究。布鲁纳及其同事认为知觉者在知觉中起着积极作用,而不是一名被动的感觉资料的记录者,知觉者的人格和社会背景对知觉者的所见所闻有很大的影响。再次,是斯蒂文森(1956年,对认知心理学的发生来说最具影响力的还是三个方面的研究: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1919~1989)的认知失调理论、西蒙(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28-)在1956年开始发表他的系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语言描述的三模型》(Chomsky,1956)。乔姆斯基提出的短语结构文法能够产生所有可被“图灵机”(Turing Machine)识别的语言,可被图灵机识别的语言就是能使图灵机停机的字串。随后乔姆斯基在1957年发表了他的代表性著作《句法结构》,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转换-生成语法不是仅仅描写人的语言行为,而是要研究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强调要对人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乔姆斯基本人开始就看到了转换-生成语法对认知科学的意义,主张把语言学的研究和神经科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共同为探索人脑的奥秘作出贡献。 这些研究都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了人脑的内部,但人脑内部是如何工作的呢?图灵明确提出了“图灵机”模型,而1956年西蒙和纽厄尔“逻辑理论机”(简称为LTM)的成功为后来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准备的语言和框架。西蒙和纽厄尔认为“逻辑理论机”不仅是计算机智力的有力证明,也是人类认知本质的证明,其系统的关键特征是将复杂任务分解成子目标,信息加工被表征为一系列的程序指令,而且启发式也用于辅助决策(Newell & Simon,1956)。直到196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奈瑟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这不仅是第一本冠名为《认知心理学》的教材,而且它建立了一个新学科的内容范围,它在信息加工理论框架下,对前人在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其突出的贡献就是发展了诸如运用反应时等间接测量方法来揭示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在奈瑟尔出版了他的著作之后,《认知心理学》杂志和《认知科学》杂志分别从1970年和1977年开始出版发行。不管是否可以说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的起点,但至今心理学家都承认,1967年奈瑟尔的《认知心理学》却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形成的标志。 二、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 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各种哲学思想在其发展中都是相互斗争又相互交融的。但是从更一般意义上来分析,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首先是经验主义,以及与之一脉相承的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行为主义;当然,理性主义在纠正和否定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和还原论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心理学家日益把研究的重点从外显的行为转向内部的认知过程,探索内部的认知机制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这些心理学家接受了理性主义传统的影响,认为认知机制在知识的获得、储存和使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发现存在于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认知机制”,探索认知机制的特性和规律。但是认知心理学依然是经验主义的。正像社会建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英国心理学家罗姆·哈里(Harre,R)指出的那样:“这个新的认知主义产生的背景是行为主义的消亡——但是作为一种方法论,行为主义在作为一种普遍性的理论消亡很久之后仍然存在。”(Harre,1999)。它在许多方面承袭了行为主义,“经验主义的模式被完整地保留下来”(Kevin,1997)。按照经验主义取向进行研究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是“实证性的”。

生活中的认知心理学

生活中的认知心理学 姓名:郭** 院系:化学学院学号:201111151912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信息加工的心理学,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可以用认知心理学的知识来解释。 我们都知道,今年开始实行了新交规,其中一条规定:驾驶机动车有拨打、接听手持电话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的,记2分。专家对此的权威解释是:“驾驶机动车时应当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及时发现和处置路面出现的状况。而接打电话会分散驾驶人的注意力,影响发现和判断、处置能力。”“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它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是心理活动或意识的朝向,集中性是在某一方向上活动的强度和紧张度。根据分配性注意与中枢能量理论,个体在完成某项心理操作时,其认知资源或中枢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在个体需要同时完成一种以上的作业时,需要把有限的资源有控制地分配到不同的作业中。当人在开车时,需要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驾驶车辆上,否则可能一不小心就出现交通事故。这时,人的心理活动和意识指向驾驶,在这一方向上活动的强度和紧张度应该是最高的。如果在开车时打电话,相当于人在有限的认知资源条件下同时完成两项作业,而打电话这项作业占用了人大部分的注意,那么人分配在驾驶上的注意力就少了,这样,当发生意外情况时,人便不能及时发现、判断和处理突发事件,会使交通事故的概率上升。 关于注意的理论还有很多例子。比如在宿舍里,当有人在打电话时,周围人不管用多大的声音跟她说话她都不会注意到,这个时候如果大声叫她的名字,她就会立刻反应过来。根据选择性注意的衰减模型,人的信息加工容量有限,信息按照衰减的方式被过滤,人对信息的选择取决于刺激的物理性质、高级分析水平的状态。当人的听觉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意识将一些无关声音刺激排除在外,而无意识却监察外界的刺激,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与己有关,就能立即引起注意。所以当人在打电话时,其他声音都被过滤掉了,而当听见自己的名字的时候会迅速加工,引起注意。“鸡尾酒效应”也是这个道理。 另外,我们的认知心理学课要求我们每节课都要本人亲笔签名来签到,到后期交作业和考试也要亲笔签名。有的人就会觉得这很简单,找同学模仿自己的笔迹签了名不就得了?殊不知,这里面也隐含着注意的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的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认知方式差异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认知方式差异 与教育 (三).认知方式差异与教育 1.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认知风格,是个体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2.学生的认知方式多样,认知类型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不同的个体,不同的问题情境可能适合不同的认知类型。 (1)场独立与场依存 具有场独立认知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具有场依存认知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场独立性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数学,且成绩较好,两者呈显著正相关。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场依存性学生一般较偏爱社会科学,他们的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他们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场独立性者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而场依存性者则偏爱非分析的、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他们难以从复杂的情境中区分事物的若干要素或组成部分。 另外,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学生对教学方法也有不同偏好。场独立性学生易于给无结构的材料提供结构,比较易于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反之,场依存性学生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因为他们需要教师提供外来结构,需要教师的明确指导与讲解 冲动型的学生对问题反应较快,但错误较多;慎思型的学生则反应较慢而错误较少。 场独立型学生不因外界的干扰而对学习产生干扰;场依赖型学生因外界刺激而对学习产生干扰。 对场独立性的研究对重视个别差异的学校教育有很大的意义。场独立型的学生,较少接受与人有关的社会讯息,喜欢独立思考,适合学习自然学科;个性偏于理性。 场依赖型的学生较轻易接受与人有关的社会讯息,对社会学科有较大兴趣;个性偏于感性。 (2)沉思型与冲动型 沉思与冲动的认知方式反映了个体信息加工、解决问题过程的速度和准确性。沉思型学生在碰到问题时倾向于深思熟虑,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最佳方案,因而错误较少。而冲动型学习者则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末对问题作透彻的分析就仓促作出决定,反应速度较快,但容易发生错误。但并非所有反应快的学生都属于冲动型,有的可能是由于对任务很熟悉,或者是思维很敏捷的缘故。 研究发现,沉思型学生与冲动型学生相比,表现出具有更成熟的解决问题策略,更多地提出不同假设。而且沉思型学生能够较好地约束自己的动作行为,忍受延迟性满足,此起冲动型学生,更能抗拒诱惑。此外,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的差别还在于,沉思型学生往往更易自发地或在外界要求下对自己的解答作出解释;而冲动型学生则很难做到,即使在外界要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