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经济特征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经济特征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经济特征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经济特征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阐述了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和主张。他们把未来的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低级(社会主义)阶段和高级(共产主义)阶段,并对未来社会基本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如下:

(一)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实现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目标。无产阶级取得公共权力,并利用这个权利把社会的生产资料变成公共财产,这样,无产阶级就使得生产资料摆脱了他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使他们的社会性有充分的自由得已实现。从此按照预定计划惊醒的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的了。生产的发展使不同社会阶级的继续存在成为时代的错误。随着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由的主人-自由人。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人成为社会、自然界和自身的主人,人才能成为自由人,并且由自由人组成的联合体,才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人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消灭私有制和旧分工的消亡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因为只有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只有消灭旧分工,人才能成为自身的主人。仅仅有这些还不够,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还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因此,社会主义并不反对个人自由,相反,他们的目标是为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更加广泛和真实的物质基础。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而存在的,它与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的以私有制和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认为,自认自由的真正实现不能离开集体,只有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基础上对生产进行有意识的调节,人类社会才能真正从必然王国走进到自由王国。

(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阶级对立和社会发展的无政府状态是由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因而,消灭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建立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根本途径。他们之所以把自己称作是共产主义者,就是因为他们的主张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核心的。马克思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机器内部矛盾,指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同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

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他们曾明确系统地阐述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必要性。指出,社会的生产与资本主义占有的矛盾集中体现为两种表现形式,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与个别工厂中的生产有计划性和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随着这种矛盾的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容纳社会化的生产力,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他的资本属性的反作用力,迫使资本家阶级在内部可能的限度内,越来越把生产力当作是社会生产力看待。但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并不可能从跟不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本性,从而使生产、占有和交换的方式同生产资料的社会性相适应。为了实现这一点,至于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生产。因此,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社会化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

(三)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强调生产力的首要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所以主张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私有制已不适应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是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生产力。只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和创造相应的物质条件,才能为建立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的新社会创造现实的基础。他们认为,未来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提高社会成员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而且是社会成员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并且未来社会生产要以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共同富裕实现以后,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并且通过有计划的组织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尽可能快地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地文化需要,这时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目的。

(四)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

马克思主义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是未来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并且商品生产和商品货币关系不复存在的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的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这样的话,劳动作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存在,劳动产品也不表现为商品。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

相对的规律,那时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则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可见,商品货币关系的消失和对生产的有计划的调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五)在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中分别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在共产主义低级(社会主义)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在其高级(共产主义)阶段实行按需分配。在共产主义低级阶段之所以只能实行按劳分配,是由这一阶段的客观条件决定的。一方面,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每个社会成员所能向社会提供的只能是自己的劳动,从社会取得的只能是自己的消费品;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发展了的,而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而他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因此,每一个生产者在做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即在个人消费品分配中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这一原则也就是通行的调节商品生产的同一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可以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按劳分配中体现的平等权利,对不同的劳动者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但这弊端在社会主义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才能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并且消除这些弊端。

总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经济基本特征的论述,是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提出的,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与高级共产主义的本质区别,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试题#(精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于1848年,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阐述科 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一文。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第一次揭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规律。 5、《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 【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3、试概括《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答:《共产党宣言》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了《宣言》中所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段话表明,《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1)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即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3)无产阶级只肯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4、恩格斯如何阐释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 【答:1)自然科学是唯物辩证法产生的重要前提,要确立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必须研究自然科学。 2)研究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经典论述 1.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 的精神武器。 2.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手稿》的经典论述 1.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是为 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地、彻底地,并且是包含来以往发展的全部历史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与必然、个体与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家族》的经典论述 1.历史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2.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地人的活动。 3.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 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提纲》的经典论述 1.第一条(阐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对立的思想根源,以此打开新世界观 的本体论视域):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们没有把人的活动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健康的社会和经济决定因素

健康的社会和经济决定因素 郭岩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我今天主要讲的是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在这样的一讲中,我想主要跟大家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概念框架 第一,什么是健康社会决定因素。也就是说可能健康是大家所熟知的概念,但是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可能是最近几年才开始为大家所了解的这样一个概念,所以我们跟大家回顾一下,到底什么是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它的框架是什么。第二点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概念最先提出或者是说以一个整体的完整的概念框架提出,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它的报告里边,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报告里边提出来的,所以借这个机会,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决定因素的行动策略是什么?基于这样一个行动策略在两年之后世界卫生组织在澳大利亚的南澳的首都阿德雷德召开了一个会议,这个会议结束以后发表了一个宣言,它的宣我言名字就是《阿德雷德宣言》,它的副标题就是《health in all policy》,或者说将健康融入所有的社会政策之中。我们想用一点点的时间跟大家分享一下,将健康融入所有的社会政策之中,它的一个基本的原则是什么,它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首先我们先看健康社会因素的概念。既然健康社会决定因素,首先我们看什么是健康。对于健康,我相信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我们PPT里边所展示的,说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与身体虚弱,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都处于一种完满的状态。首先我在这一点上我想有两点跟大家强调,第一点要强调的就是健康这样一个概念的给出就是不仅仅是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来说没有疾病了,而是它包括了心理上和社会上处于一种完满的状态。既然它心理上和社会上处于一种完满的状态,也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身体疾病实际上是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要跟大家强调的,常常我们在媒体说这是新的健康观,或者有一些领导说是新的健康观,但是我要强调的是这个概念是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时候,也就是说,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成立,在它成立的时候,这段话已经写入了它的组织宪章,也就是说这个概念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当世界卫生组织,当把健康作为奋斗目标的时候,就提出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有完满的状态。 在组织宪章里边提出这个话,其实接着还有一句话它叫无论其种族、政治信仰和宗教信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专业课程:·藻类学、真菌学、植物地理学·人类学·生物工程和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物理学·高等植物的植物学和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学·发育生物学与胚胎学·生态学(所有的课程授课语言都是英语)·昆虫学·进化生物学·基础和应用生物学·普通生物化学·遗传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写于1857年8月下旬,它是马克思为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又陈《资本论》的初稿)而撰写的一篇导言。《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直到1902年才在他的遗稿中被发现。1903年考茨基把这一手稿用德文发表在《新时代》杂志上。 一、写作背景 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美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当时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现在发疯似的通宵总结我们的经济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导言》的写作目的:一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实质;二是为了批判当时国民政治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还有巴师夏、凯里等庸俗经济学。他们一方面把物质生产看

作是与社会性质无关的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下的生产;另一方面有割裂了生产与分配等关系,把分配说成是随心所欲的事情。马克思在《导言》中,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错误观点,认为物质生产总是在一定社会性质(生产关系)下的生产,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是物质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是这四个环节的起点,并以生产为出发点论述了生产与消费、分配与交换的一般关系。《导言》对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还作了专题论述。 二、内容提要 这是一篇没有写完的导言,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1、生产;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3、政治经济学方法;4、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关系。法的关系。家庭的关系。这里节选前三部分: (一)生产 这一节的中心是批判了国民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的错误观点,论述了物质生产社会性质,主要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对象和本题。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1、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 政治经济学研究物质生产,就必须研究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生产关系),研究生产交换中的个人,就不能脱离社会

中国(大陆)区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一、关于中国区域的划分 中国是一个大国,幅员广阔,陆上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达12.8亿。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如2001年,上海市人均GDP高达37382元,而贵州省人均GDP只有2895元,两者相差10倍以上。因此,研究中国的区域问题,必须把中国分成若干不同的区域。 20世纪50年代,有关方面曾经将中国大陆分为沿海和内地;60年代,曾经将中国大陆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地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区域经济研究的活跃和深化,人们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划分方法。主要有: (一)三大地带。这一方法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但不同的时期,每个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不同。在三大地带的概念提出之初,广西壮族自治区曾被视为属于东部;内蒙古曾被视为属于中部。后来,人们对此划法提出了很多异议。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三大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逐渐被确定了下来。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带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8省;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等12个省、市、自治区。 (二)六大综合经济区。包括东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 (三)七大经济区。包括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华东(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华中(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华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西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四)九大经济区。这里有两种划法方法。第一种划法包括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黄河中游流域(山西、河南、内蒙古中西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西北地区(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等。第二种划法包括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北部沿海(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北部内陆(山西、陕西、内蒙古)、东部沿海(上海、江苏、浙江)、东部内陆(河南、安徽、江西)、中部内陆(湖南、湖北)、南部沿海(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西部内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和西南内陆(四川、云南、贵州)等。(五)九个“大都市经济圈”。包括沈大(沈阳、大连)、京津冀(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石家庄)、济青(济南、青岛、烟台)、大上海(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宁波、杭州)、珠江三角洲(广州、深圳、珠海、汕头)、吉黑(长春、哈尔滨)、湘鄂赣(武汉、长沙、南昌)和成渝(成都、重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试题答案与解析搜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题答案搜集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旧的唯物主义者是如何理解感性的?这种理解有什么缺陷? 2.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 3.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分歧何在?怎样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 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5.怎样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1.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2.为什么说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应时“现实的人”? 3.为什么说人的解放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4.《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5.《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6.为什么说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7.《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解放条件的? 8.《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的?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你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 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阐述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奋斗目标的? 6.如何认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主义革命要实现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结论? 7.《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的? 8.《共产党宣言》是如何阐明共产党的行动纲领的? 9.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社会作用的思想。 10.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加强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思想。 11.试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马克思为什么要加强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是怎样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出经典阐述的? 3.“两个绝不会”的论断的内涵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4.根据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难历程,谈谈我们应当学习马克思的什么精神 5.谈谈《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言

社会经济地位的测量指标及合成方法一 -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社会经济地位的测量指标及合成方法一 黄小瑞 摘要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影响学生资源获得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社会经济地位的表征和测量更为复杂。尽管现在已经发展很多测量指标,然而社会经济地位随地域、文化和时代的不一样而出现不同的表征。本文对社会经济地位的三个方面——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测量指标及并合成方法进行梳理,结果发现当前教育与心理科学中常用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标很少或几乎没有考虑中国的地区差异更无考虑中国的社会文化;其次,社会经济地位的合成没有考虑社会经济地位的区域差别。最后,我们建议在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中,中国社会经济地位的测量指标应包含权力、部门以及社会歧视等因素;社会经济地位的指标合成方法应考虑地域以及文化上的差异。 关键词社会经济地位;测量指标;合成方法 作者简介黄小瑞/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讲师(上海200062) 社会经济地位(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SES)是儿童和青少年发展领域的核心概念。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学生发展的基本理论假设为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儿童获得的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社会资源)不一样,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儿童由于无法获得同等资源而可能造成发展上的缺陷。[1]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学生的发展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自科尔曼报告指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儿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更是引起研究者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生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热潮。[2] 社会经济地位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表征和测量更为复杂。尽管现在已经发展出众多的测量指标,然而社会经济地位随地域、文化和时代的不一样而出现不同的表征。本文从社会经济地位的三个方面——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测量指标及其合成方式进行梳理,并指出社会经济地位测量指标及合成的不足。 一、社会经济地位的定义及测量方法 社会经济地位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是指个体在社会中的经济及社会地位。社会经济地位 一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二五”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1JJD880030)资助。

社会因素与健康

社会因素与健康 班级: 姓名: 学号:

社会因素与健康 现代社会中,人类健康不仅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环境、人口与文明程度。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持久性、积累性和交互性作用的特点,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防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技术等,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关系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 一、社会经济与健康 (一)经济发展与健康 经济是满足社会人群基本需要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卫生工作,卫生工作也同样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具有双向互动作用。 1.经济发展对人群健康的促进作用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群健康水平提高的根本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明显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必须以人群健康为条件,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健康问题 经济发展在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劳动条件以及社会医疗保障、促进人类健康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的污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国家和地区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非 绿色GDP的增长,势必诱发工业的后发劣势。这是社会经济 发展中的伴随问题,但本质上是人类生产劳动失控的结果。 2)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主要健康问题已不再是来自营养不良等疾病,而是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 式,如酗酒、吸毒、性瘾乱、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引 起的疾病。 3)心理健康问题的突显: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和紧张程度逐渐增加,心理 健康问题也越加明显,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 4)社会负性事件的增多:伴随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增多。同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使暴力、犯罪事件 增多。 5)流动人口的增加:人口流动对居民健康造成的影响程度及性质取决于社会因素、自然条件和人口特点。人口流动可促进 经济发展,但也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卫生问题。 3.健康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必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一 111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为什么说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 这是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里的论述。马克思这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所谓“对象、现实、感性”都是一个含义,指实际存在的可感知的客观事物。“人的感性活动”指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看不到主体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在人的活动之外自在存在的单纯客体,主体只是像照相照镜子一样被动直观地反映客体。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根本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因而,旧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指出,当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时,唯心主义却发展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重视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能动作用,马克思充分肯定唯心主义哲学中所具有的积极合理因素。但是,马克思同时又指出,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人的能动性,“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所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是指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这里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一样,脱离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中,从另一个方面夸大了人的精神作用,把实践活动看成是主体纯粹的精神体验和精神修炼过程,只从人的纯粹精神活动理解主体的作用,把主体当作脱离物质实践活动的独立化的精神实体。因此,唯心主义同样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这里分别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由于有一个共同的缺陷:脱离实践,都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际也就给我们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问题上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观点是: 首先,二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二者最基本的关系,人是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去认识反映世界的。实践具有世界观的意义,正是人的实践活动使世界二重化,区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并在实践活动中使二者达到统一。 其次,二者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主体根据实践的需要,能动地反映客体,把握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实现客体主体化,使客体向主体转化,在主体观念中以概念和理论形式把握客体,并在把握客体的同时提升主体的能力。 再次,二者还具有价值关系。主体以什么样的客体作为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首先是实践的需要,最能满足主体实践活动需要的客体总是最先被主体认识和改造。但在主体实践活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水平,对不同客体以及同一客体的需要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在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 最后,二者之间还具有审美关系。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过程中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主体在成功地改造客体的同时,往往会使自身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带来身心的愉悦,带来人的精神上的陶冶和熏陶,并在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过程中享受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验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

人口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人口特征人口基数人口素质人口流动人口分布经济发展 索引: 人,作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观和客观因素,是促进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主因。而人口特征所表现出的巨大差异性也造成了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结果。本文将利用一些统计学原理对我国人口主要特征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做一些论证式的阐述,通过一些统计学的分析和论证说明人口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 正文: 基于地理,文化,历史,经济等各种因素,一个国家的人口普遍具有与其相对应的人口特征,而人口特征与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人,作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观和客观因素,是促进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主因。而人口特征所表现出的巨大差异性也造成了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结果。本文将利用一些统计学原理对我国人口主要特征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做一些论证式的阐述,通过一些统计学的分析和论证说明人口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 综合统计学原理,一个国家在人口基数,文化素质,年龄结构,人口的流动性,人口性别比,人口的区域性分布、人口城镇化等方面的特征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 一、人口基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基数的大小直接关系着经济发展的模式,规模,速度等因素。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一方面对资源消耗的需求旺盛,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资源供应,这方面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成本具有较大的压力,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却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庞大的劳动力人口,一般而言对于外向性经济尤其是提供加工制造的外向性经济而言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中国至改革开放起始,巨大的人口基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人口,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分享了人口基数庞大的红利,劳动力供给非常充足,而劳动力的价格非常低,生产制造的人力成本相对就低。但这样的人口红利需要与之对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外向性的加工制造型经济模式中,这种人口红利就具备了特定的条件和基础;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经发展模式是以创新性的高科技或金融发展等高端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人口基数庞情况见一斑。美国人口3亿多,经济以高科技,金融等高端为产业为主导,经济规模相当于2个中国的经济规模;而中国人口基数13亿,比美国多出10亿,但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向型的加工制造产业,且经济规模虽然快速提升,但仅相当于美国的1/4,所以人口基数对经济发展的红利因素也仅限于特定的经济模式。抛开经济发展模式,单纯的人口基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就很难说明。 二、人口年龄化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的年龄化结构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人口基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着一定的关系,人口基数庞大可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但如果人口基数中人口的年龄化结构不合理,这种人口基数庞大的人口红利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中间最主要的就是老龄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13亿人口中年龄超过60岁的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0%之多。老龄化人口比重过大,说明劳动力人口一定程度的减少。但从绝对数而言,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考试重点

一、简答 1、《共产党宣言》为什么是理论创新的产物? 答:第一,《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就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 第二,《共产党宣言》思想的发展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 第三,《共产党宣言》进行理论创新的另一方法就是不断扩展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领域 第四,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十分注重吸收科学成果,从而丰富自己的理论 第五,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理论创新的最重要方法是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和革命斗争形势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推进理论的发展 2、《共产党宣言》为我们理解和把握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三点启示。 答:(1) 透析经济全球化的经典文献: A、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对此我们只能主动适应和积极参与,而不能袖手旁观或畏缩不前。 B、由资产阶级开始和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具有快速发展和不断变革的特征,对此我们必须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适时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C、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更加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如何抵御资本主义政治和文化对我国政治和文化的负面已经成为非常严峻的任务。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视人的自由发展的理论依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 3、运用《费尔巴哈提纲》原指导实践应该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 答:首先,要在社会主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正确处理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其次,要在社会主义改革中正确处理好加快经济体制转轨与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再次,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实践创新与正确实践的关系。 此外,要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正确处理好社会实践主体的责任和利益的关系。 最后,要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处理好务虚和务实的关系。 4、两个“必然”以及两个“绝不会”。 答:“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得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资本主义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胎胞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5、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预测。 答: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用产品经济代替商品经济;在消灭和阶级差别的基础上国家开始消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生。 6、理论武装终身受用。 答:有助于了解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向前推进;有助于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有助于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同反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 7、《怎么办?》思想建党的主要内容。 答:第一,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经济变量的因素分析

经济变量的因素分析 王 世 炎 (2004,3,11) 一个社会经济变量的变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这诸多因素中,有的因素影响大,有的因素影响小,有些因素的影响是本质的,有些是表面的可以忽略不计。研究各因素影响作用的大小,在实际工作中是很有用的。 因素分析的任务主要是两个:首先要确定出诸多影响因素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可以忽略不计的;然后,将每种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用数字表示出来。 一般来讲,社会经济变量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因此,因素分析也就有三种情况,三种不同的分析方法。 一、“积”变量的因素分析 当一个经济总量可以表示为若干影响因素乘积时,这个总量就具有“积”特征,如工业总产值=产量×价格,商品销售额=价格×销售量。这时,可以利用统计学上的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以确定各因素的变动对总量变动的影响程度和绝对量。 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的公式为: )1()()(001010110011001010110011?????-+-=-?=∑∑∑∑∑∑∑∑∑∑∑∑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例1 商场三种商品销售情况 则销售额总的变化为: %68.123236500 2925000011===∑∑q p q p K pq ∑∑=-560000011q p q p (元) 即本月该商场甲、乙、丙三种商品的总销售额比上月增加了 23.68%,增加的总金额为56000元。变动原因为: 1.量的变动影响:∑∑=0010q p q p K q =114.17% ∑∑-0010q p q p =33500(元) 即由于销售量的增加使该商场本月三种商品的总销售额比上月 增长了14.17%,增加的绝对量为33500元。 2.价格变动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全文11条,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条):批判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伟大意义,因而走向直观论或唯心论;科学地阐述了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相当于总论] 第二部分(3~9条):将新的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阐明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主要基本原理。[相当于分论] 第三部分(10~11条):阐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相当于结论] (一)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一、二条)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第一条) (1)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2)“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是说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实践既是人们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旧唯物主义对这些根本不理解。 旧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费尔巴哈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但由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都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题型: 一、简答(10分*4=40分) 二、论述(30分*2=60分) 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1)研究得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哲学结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2)阐述了先进理论的作用,指出“批判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3)指出人类从各种形式的压迫下获得彻底解放的途径并论证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指出无产阶级是能实现这种革命变革力量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把自己解放出来,也就必然推翻剥削制度的一切基础,从而解放全人类。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人类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重要意义: (1)开始用社会的物质生活来解释政治生活,表明马克思第一次试图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现象,从而成为马克思在发现唯物史观进程中的发端,为发现唯物史观开辟了途径。 (2)马克思还第一次表述了无产阶级作为旧制度的破坏者和新制度的创造者的历史使命思想。 (3)恢复、确定了走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 2.如何阐述异化劳动的思想及意义。 主要内容:马克思通过扬弃资产阶级哲学关于“异化”的概念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的概念,在用“异化”概念来分析社会关系式,把它同劳动的本质、私有制的产生及社会制度的变迁联系起来,创立了“异化劳动”范畴。认为它包含四个基本特征:(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行为相异化;(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4)人同人的相异化。马克思还用异化劳动来论证历史的进场:私有财产是一切异化、首先是劳动异化的基础和基因,又是劳动异化的结果。因此,只有扬弃私有财产,才能结束异化劳动,而只有克服异化劳动,才能消除产生私有财产的条件。由此,马克思更加深刻的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重要意义:异化理论在手稿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异化劳动”的观点也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占有他人的雇佣劳动理论的最初表达形式。 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社会经济地位_生活方式与健康不平等_王甫勤

社会 2012·2CJS第32卷 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与健康不平等 王甫勤 *作者: 王甫勤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系,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后流动站(Author:Wang Funqin,Department of Sociology,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Relations,Tongji University;Postdoctoral Station of Architecture,Tongji University) E-mail:wfq0927@163.com**本研究得到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城市中产阶层与社会建设研究”(20110490074)、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目前社会阶层状况研究”(08JZD0024),以及同济大学国家985项目“全球变化与中国国家利益研究”的资助。[This research was funded bythe 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China’s Urban Middle Classes and the  SocialConstruction Research”(20110490074),the Education Ministry’s Key  Subject ResearchProject“China’s Current Social Class Study”(08JZD0024)and Tongji University National 985Project“Global Chang e Research and China’s National Interests”]本论文使用数据全部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与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执行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项目。本文初稿曾在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上宣读。作者感谢上述机构及人员提供的数据协助和研究指导,以及杂志匿审专家、编委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文负自责。 摘 要:以往研究多认为社会经济地位是人们健康水平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但对其影响机制却缺乏理论解释和检验。而社会流行病学研究关注与健康相关的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对人们健康水平的影响, 但忽视了社会结构因素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型塑作用。本研究根据健康生活方式模型将生活方式作为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健康水平的中间机制,通过“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5)”数据,分析中国民众健康不平等的形成过程。研究发现,同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一样, 中国民众也存在明显的健康不平等,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人,其健康水平越高。社会经济地位主要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影响人们的健康水平,其影响机制可以描述为, 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人越倾向于拥有和维护健康生活方式,而健康生活方式又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关键词:社会经济地位 生活方式 健康不平等 Socioeconomic Status,Lifestyle and Health Inequality Wang  Fuqin· 521·DOI:10.15992/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14895437.html,ki.31-1123/c.2012.02.00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笔记

为什么说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是直观的: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看不到主体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在人的活动之外自在存在的单纯客体,主体只是像照相照镜子一样被动直观地反映客体。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根本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观点是: 首先,二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其次,二者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再次,二者还具有价值关系,最后,二者之间还具有审美关系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内涵: 第一,环境创造了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体现着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把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观念的形式内化为主体的知识体系,并进而提升主体的能力,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环境人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第二,人也创造了环境。人在改造环境过程中,通过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把主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外化在客体之中,使本来是外在的环境也凝结着主体的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从而形成一个在自在自然中所没有的人化的自然,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属人的人类世界,体现着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第三,人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协调一致的关系。马克思这里使用了“一致”一词,深刻揭示了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人在改变影响环境的同时,环境也改变和塑造了人。马克思这里提出人和环境“一致”的思想,是指导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基础,第四,实践活动是实现人和环境协调一致的基础。正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改造了环境,又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环境塑造了人。实践活动是形成人与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物质基础。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的论断:1.劳动是人的一般本质。(人与动物的区别)。 劳动之所以是人的一般本质,因为,劳动是人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基本标志和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当人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时,人就与其他动物具有了本质区别。 2。人的具体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区别)。第一,人的本质不在于自然属性,而在于社会属性;第二,人的本质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而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第四,人的本质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过程。其中,生产关系是人的本质的基础,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热量,光照,温差;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工业基础,劳动力; 一。自然条件 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季风等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为的影响极大.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不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气候条件,而气候条件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一个地区农业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因素.水分: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除有灌溉水源外,一般不能发展农业。 2.地形:不同的地形区,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有利于实现农业的水利化和机械化,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畜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分布垂直化,多样化。 3.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种类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例如我国东南丘陵广泛分布着酸性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等.土壤的肥沃程度也对农业的影响较大。例如我国东北平原(黑土)、华北平原(钙质土)等地土壤肥沃,大豆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经济条件 1.市场:农业产品要到市场上销售,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市场的需求量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运输: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园艺业..乳蓄业等,由于其产品保鲜期较短,要求又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 3.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的影响.例如,我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这对我国的农业区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农业生产技术:优良品种的培育,机械化耕作,化肥的广泛使用及科学的灌溉技术,可使产量提高,生产成本降低,提高播种效率。农业保鲜技术的发展(冷藏/保鲜船/车) 5.工业基础:农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工业基础,工业与农业是息息相关的。例如,我国的东北,是老工业基地,对于农业的发展就比较有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