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测量系统分析与结果解释

测量系统分析与结果解释

测量系统分析与结果解释
测量系统分析与结果解释

量具R&R 研究(交叉):

摘要:

每次测量过程结果时都会发现某些变异。产生这样的变异的变异源有两个:一是任何按照过程制造的部件都会存在差别,二是任何测量方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重复测量同一部件不一定会产生同样的测量结果。

使用量具R&R 可以确定测量产生的变异性中哪一部分是由测量系统本身引起的。测量系统变异性包括由量具本身和操作员之间的变异性引起的变异。

此方法适用于非破坏性试验。当满足下列假定条件时它也可用于进行破坏性实验:

(1)同一批内的所有部件都极为相似,以至于可以认为是同一种部件;

(2)所有操作员都测量同一批部件。

可使用方差分析法、均值和R 法进行交叉量具R&R 研究。其中使用均值和R

法时计算更为简单,而方差分析法则更为准确。

在进行量具R&R 研究时,测量应按随机顺序进行,所选部件在可能的响应范围内提供了代表性样本,这一点非常重要。

1.1.1 数据说明

选择了十个表示过程变异预期极差的部件。由三名操作员按照随机顺序测量每个部件的厚度,每个部件测量两次。

1.1.2 方差分析法与均值-R 法的比较

由于利用控制图进行计算比较简单,因而首先产生了均值-R 法。但是,在某些方面方差分析法更为准确:

(1)利用方差分析法可以研究操作员和部件之间会产生哪些交互作用,而均值-R 法却不同。

(2)利用方差分析法所用的方差分量对变异性进行的估计比使用均值-R 法的极差进行估计更准确。

1.1.3 量具R&R 的破坏性实验

量具R&R 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查看同一个操作员或多个操作员对同一个部件的重复测量结果是否相似。如果要进行破坏性实验,则无法进行重复测量。

要对破坏性测试应用Minitab 的量具R&R 研究,则需要假定某些部件“完全相同”,可视为同一个部件。如果假定是合理的,则可将同一批产品中的部件当作同一个部件。

如果上述情形满足该条件,则可以根据部件具体的测试方法选择使用交叉量具R&R 研究或嵌套量具R&R 研究。

如果每个操作员都要对每批部件进行检验,则使用交叉量具R&R 研究比较适合。

如果仅由一名操作员检验每批部件,则可使用嵌套量具R&R 研究。

2. 方差分析法

包含交互作用的双因子方差分析

通过双因子方差分析(方差分析)可以知道两个不同水平的因子是否可产生不同的响应变量平均值。

双因子方差分析表中列出了以下产生变异性的变异源:

(1)部件,它表示由于测量不同的部件而产生的变异性。

(2)操作员,它表示由于进行测量的操作员不同而产生的变异性。

(3)操作员*部件,它表示测量过程中由于操作员和部件的不同组合而产生的变异性。如果操作员*部件项的p 值大于0.25,方差分析将在无交互作用项的情况下重新运行。

(4)误差或重复性,它表示在测量过程中不是由部件、操作员或者操作员与部件交互作用产生的变异性。

您希望看到每一种变异源对应的p 值是否低于所选的显着性水平。这说明该变异源是导致产生测量变异性的主要原因。

对于部件数据而言,当显着性水平 a = 0.05 时,通过操作员p 值(P = 0.033) 可以知道导致厚度平均值产生显着差异的原因在于三位不同的测量操作员。此处,由于P = 0.000 小于0.25,因此包括操作员*部件项。在量具R&R 中将考虑操作员和部件之间的交互作用。

量具R&R 研究(交叉):方差分析法:包含交互作用的双因子方差分析表

来源自由度SS MS F P

部件9 2.05871 0.228745 39.7178 0.000

操作员 2 0.04800 0.024000 4.1672 0.033

部件* 操作员18 0.10367 0.005759 4.4588 0.000

重复性30 0.03875 0.001292

合计59 2.24913

删除交互作用项选定的Alpha = 0.25

2.1.1 数据说明

选择了十个表示过程变异预期极差的部件。由三名操作员按照随机顺序测量每个部件的厚度,每个部件测量两次。

2.1.2 方差分析法与均值-R 法的比较

由于利用控制图进行计算比较简单,因而首先产生了均值-R 法。但是,在某些方面方差分析法更为准确:

(1)利用方差分析法可以研究操作员和部件之间会产生哪些交互作用,而均值-R 法却不同。

(2)利用方差分析法所用的方差分量对变异性进行的估计比使用均值-R 法的极差进行估计更准确。

2.1.3 自由度计算

通常,DF 用于测量计算每个SS 时可用的“独立”信息数量。

(1)合计= n - 1,其中n = 观测值总数

(2)DF 部件= a -1,其中 a = 部件数目

(3)DF 操作员= b - 1,其中b = 操作员人数

(4)DF 操作员*部件= (a-1)*(b-1)

(5)DF 重复性= n - (a*b)

注DF 合计= DF 部件+ DF 操作员+ DF 操作员*部件+ DF 重复性

2.1.4 F 统计量计算

F 统计量用于确定不同水平的因子是否会导致响应变量的值发生变化。

(1)F 部件= MS 部件/ MS 操作员*部件

(2)F 操作员= MS 操作员/ MS 操作员*部件

(3)F 操作员*部件= MS操作员*部件/ MS 重复性

其中,MS 表示每个因子的均方(MS)。

F 统计量越大,该因子在响应或测量变量的变异性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大。

2.2 变异性

量具R&R 输出结果显示按以下变异源分析总变异性的情况:

合计量具R&R,它可分为

- 重复性,这是指同一操作员多次测量同一部件时产生的测量变异性。

- 再现性(可进一步分为操作员和操作员*部件分量),这是指由不同操作员测量同一部件产生的测量变异性。

-部件之间,这是指由于测量不同的部件而产生的变异性。

理想的情况是重复性与再现性几乎不产生变异性,绝大部分变异性应该由部件之间(部件之间)的测量差异引起。具体表现为:

(1)重复性与再现性变异源只占非常低的%贡献。

(2)由部件之间变异源导致的变异性占较大的%贡献。

%贡献、%研究变异、%公差和%过程等列可提供极为重要的信息。通过这些列可以看出某一特定变异源在引起某种变异性中所起的作用百分比。通常,合计量具R&R 在研究变异中所占的百分比应该低于30%,最好是低于10%。

对于部件数据,合计量具R&R 在研究变异中所占的百分比为32.66%。此时就需要采取纠正措施。具体措施包括对操作员进行培训或者使用更好的量具。如果输入的是过程公差、规格上限或下限或者历史标准差,那么%公差或%过程列将比%研究变异更为重要。

方差分量

贡献率合计量具R&R 0.0044375 10.67

重复性0.0012917 3.10

再现性0.0031458 7.56

操作员0.0009120 2.19

操作员*部件0.0022338 5.37

部件间0.0371644 89.33

合计变异0.0416019 100.00

过程公差= 1

历史标准差= 0.174757

研究变异%研究变%公差%过程来源标准差(SD) (6 * SD) 异(%SV) (SV/Toler) (SV/Proc)

合计量具R&R 0.066615 0.39969 32.66 39.97 38.12

重复性0.035940 0.21564 17.62 21.56 20.57

再现性0.056088 0.33653 27.50 33.65 32.09

操作员0.030200 0.18120 14.81 18.12 17.28

操作员*部件0.047263 0.28358 23.17 28.36 27.04

部件间0.192781 1.15668 94.52 115.67 110.31

合计变异0.203965 1.22379 100.00 122.38 116.71

2.2.2 可区分类别数

该数字指过程当前能够区分的部件的不同类别数目。合计量具R&R 越低,该数字就越高。如果某个过程不能区分至少 5 种类型的部件,则该过程不合格。

对于部件数据,测量系统只能区分 4 种不同部件。这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可区分的类别数= 4

数据说明

选择了十个表示过程变异预期极差的部件。由三名操作员按照随机顺序测量每个部件的厚度,每个部件测量两次。

方差分析法与-R 法的比较

由于利用控制图进行计算比较简单,因而首先产生了均值-R 法。但是,在某些方面方差分析法更为准确:

(1)利用方差分析法可以研究操作员和部件之间会产生哪些交互作用,而均值-R法却不同。(2)利用方差分析法所用的方差分量对变异性进行的估计比使用均值-R 法的极差进行估计更准确。

测量系统辨别力

测量系统辨别力是指检测测量特征的变化的能力。如果某个测量系统的辨别力不充分,它将无法准确测量过程变异或无法对单个部件的特征值(例如平均值)进行量化。

下表为会话窗口输出中列出的可区分类别数表,通过它可帮助确定测量系统的测量能力。可区分类别数可提供:

1 有关一致与不一致方面的信息

2 - 4 不区分的控制图粗略估计过程参数和能力指数

5 个或更多控制图、过程参数和能力指数

2.2.3 变异性

量具R&R 输出结果显示按以下变异源分析总变异性的情况:

合计量具R&R,它可分为

- 重复性,这是指同一操作员多次测量同一部件时产生的测量变异性。

- 再现性,这是指不同操作员测量同一部件时产生的测量变异性。

部件之间,这是指由于测量不同的部件而产生的变异性。

理想的情况是重复性与再现性几乎不产生变异性,绝大部分变异性应该由部件之间(部件之间)的测量差异引起。具体表现为:

(1)重复性与再现性变异源只占非常低的%贡献。

(2)由部件之间变异源导致的变异性占较大的%贡献。

%贡献、%研究变异、%公差和%过程等列可提供极为重要的信息。通过这些列可以看出某一特定变异源在引起某种变异性中所起的作用百分比。通常,合计量具R&R 在研究变异中所占的百分比应该低于30%,最好是低于10%。对于部件数据,合计量具R&R 在研究变异中所占的百分比为25.16%。该测量系统应该是合格的。如果输入的是过程公差、规格上限或下限或者历史标准差,那么%公差或%过程列将比%研究变异更为重要。

方差分量

贡献率合计量具R&R 0.0020839 6.33

重复性0.0011549 3.51

再现性0.0009291 2.82

部件间0.0308271 93.67

合计变异0.0329111 100.00

过程公差= 1

历史标准差= 0.174757

研究变异%研究变%公差%过程来源标准差(SD) (6 * SD) 异(%SV) (SV/Toler) (SV/Proc)

合计量具R&R 0.045650 0.27390 25.16 27.39 26.12

重复性0.033983 0.20390 18.73 20.39 19.45

再现性0.030481 0.18288 16.80 18.29 17.44

部件间0.175577 1.05346 96.78 105.35 100.47

合计变异0.181414 1.08848 100.00 108.85 103.81

可区分类别数

该数字指过程当前能够区分的部件的不同类别数目。合计量具R&R 越低,该数字就越高。如果某个过程不能区分至少 5 种类型的部件,则该过程不合格。

对于部件数据,测量系统应该具备区分各类部件的能力。

可区分的类别数= 5

数据说明

选择了十个表示过程变异预期极差的部件。由三名操作员按照随机顺序测量每个部件的厚度,每个部件测量两次。

方差分析法与-R 法的比较

由于利用控制图进行计算比较简单,因而首先产生了-R 法。但是,在某些方面方差分析法更为准确:

(1)利用方差分析法可以研究操作员和部件之间会产生哪些交互作用,而均值-R 法却不同。

(2)利用方差分析法所用的方差分量对变异性进行的估计比使用均值-R法的极差进行估计更准确。

测量系统辨别力

测量系统辨别力是指检测测量特征的变化的能力。如果某个测量系统的辨别力不充分,它将无法准确测量过程变异或无法对单个部件的特征值(例如平均值)进行量化。

下表为会话窗口输出中列出的可区分类别数表,通过它可帮助确定测量系统的测量能力。可区分类别数可提供:

1 有关一致与不一致方面的信息

2 - 4 不区分的控制图粗略估计过程参数和能力指数

5 个或更多控制图、过程参数和能力指数

2.3 图形

2.3.1 变异分量

此控制图是会话窗口输出的量具R&R 部分的图形表示。

图中所表示的变异源包括:

(1)合计量具R&R,这是由测量系统(其中有多个操作员使用同一件量具)引起的变异。(2)重复性,这是指同一操作员多次测量同一部件时产生的测量变异性。

(3)再现性,这是指不同操作员测量同一部件时产生的测量变异性。

(4)部件之间,这是指由于测量不同的部件而产生的变异性。

各条形图分别表示:

(1)%贡献,该值是100 乘以该变异源的方差分量再除以合计方差得到的值。

(2)%研究变异,该值是100 乘以该变异源的研究变异再除以总研究变异得到的值。(3)%公差(如果“选项”子对话框中给出了过程公差或规格限制的话),该值是100 乘以该变异源的研究变异再除以过程公差得到的值。

(4)% 过程(如果“选项”子对话框中给出了历史标准差的话),该值是100 乘以该变异源的研究变异再除以过程变异得到的值。

对于一套良好的测量系统来说,最大的变异分量为部件之间的变异。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大量变异由量具R&R(重复性和/或再现性)所致,则需要采取纠正措施。

对于部件数据,绝大多数变异性由部件之间的差别所引起。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条件是测量系统应该是合格的。

数据说明

选择了十个表示过程变异预期极差的部件。由三名操作员按照随机顺序测量每个部件的厚度,每个部件测量两次。

方差分析法与均值-R 法的比较

由于利用控制图进行计算比较简单,因而首先产生了均值-R 法。但是,在某些方面方差分析法更为准确:

(1)利用方差分析法可以研究操作员和部件之间会产生哪些交互作用,而均值-R 法却不同。

(2)利用方差分析法所用的方差分量对变异性进行的估计比使用均值-R 法的极差进行估计更准确。

方差分量

会话窗口输出中列出的方差分量之间的关系如下:

源VarComp

合计量具R&R 0.004437

重复性0.001292

再现性0.003146

操作员0.000912

操作员*部件0.002234

部件之间0.037164

总变异0.041602

再现性方差分量(VarComp) 是操作员方差分量和操作员*部件方差分量之和。

合计量具R&R 方差分量是重复性方差分量和再现性方差分量之和。

总变异方差分量是合计量具R&R 方差分量和部件之间方差分量之和。

为什么要用6 来计算研究变异?

之所以选择6 是因为正态分布的99.73% 都位于平均值两侧的3 个标准差以内。因此,6 个标准差(3 + 3) 可认为是“估计”公差。

2.3.2 R 控制图

R 控制图包括下列各项:

标绘点,对于每一位操作员来说,它表示每个部件的最大测量值和最小测量值之差。由于这些点由操作员安排,因而可以看出每一位操作员测量的一致程度。

绿色中心线,它是过程的总平均值(所有子组极差的平均值)。

红色控制限制,它表示子组极差预期的变异量。这些限制是通过子组内变异计算得出的。如果图形中有任何点超出了控制上限(UCL),则说明操作员在组件测量的一致性方面存在问题。UCL 值需考虑操作员对某一部件的测量次数和部件之间的变异性这两种因素。如果操作员在测量的一致性方面不存在问题,那么这些极差与数据相比应该较小,并且各点应该受控制。

所有部件数据都处于“受控制”状态,说明这三名操作员的测量方式是一致的。

数据说明

选择了十个表示过程变异预期极差的部件。由三名操作员按照随机顺序测量每个部件的厚度,每个部件测量两次。

方差分析法与-R 法的比较

由于利用控制图进行计算比较简单,因而首先产生了均值-R 法。但是,在某些方面方差分析法更为准确:

(1)利用方差分析法可以研究操作员和部件之间会产生哪些交互作用,而均值-R 法却不同。

(2)利用方差分析法所用的方差分量对变异性进行的估计比使用均值-R法的极差进行估计更准确。

2.3.3 Xbar 控制图

控制图包括下列各项:

标绘点,对于每一位操作员来说,它表示每个部件的平均测量值。

绿色中心线,它是所有操作员对所有部件的测量值的总体平均值。

红色控制限制(UCL 和LCL),它取决于每个平均值中的重复性估计和测量次数。

由于每个量具R&R 研究过程中所选择的部件应代表所有可能的部件范围,因此该图形能很好地显示缺乏控制。当许多点高于控制上限和/或低于控制下限时,则说明存在缺乏控制。对于部件数据,有许多点超出控制限制,这说明测量系统合格。

数据说明

选择了十个表示过程变异预期极差的部件。由三名操作员按照随机顺序测量每个部件的厚度,每个部件测量两次。

方差分析法与均值-R 法的比较

由于利用控制图进行计算比较简单,因而首先产生了均值-R 法。但是,在某些方面方差分析法更为准确:

(1)利用方差分析法可以研究操作员和部件之间会产生哪些交互作用,而均值-R 法却不同。

(2)利用方差分析法所用的方差分量对变异性进行的估计比使用均值-R 法的极差进行估计更准确。

2.3.4 部件对比图

部件对比图可显示在研究过程中所测量的并按部件排列的所有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用点表示,平均值用带十字标的圆形符号表示。黑线连接每一部件的平均测量值。

理想的情况是:

每个部件的多个测量值应尽可能相同(同一部件的各点应紧靠在一起)

各平均值之间的差别应明显,这样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部件之间的差别

对于部件数据,部件10 的各测量值之间的差别非常大。此变异可能因系统(操作员和/或量具)不能完全一致地测量该部件所致。各平均值之间的差别也非常明显。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为此研究选择的部件应代表所有可能的部件。

数据说明

选择了十个表示过程变异预期极差的部件。由三名操作员按照随机顺序测量每个部件的厚度,每个部件测量两次。

方差分析法与均值-R 法的比较

由于利用控制图进行计算比较简单,因而首先产生了均值-R 法。但是,在某些方面方差分析法更为准确:

(1)利用方差分析法可以研究操作员和部件之间会产生哪些交互作用,而均值-R 法却不同。

(2)利用方差分析法所用的方差分量对变异性进行的估计比使用均值-R 法的极差进行估计更准确。

2.3.5 操作员对比图

操作员对比图可显示在研究过程中所测量的并按操作员排列的所有测量结果。所有测量结果用点表示,平均值用带十字标的圆形符号表示。红线连接每位操作员的平均测量值。

理想的情况是:

每位操作员的测量值之间的差别应相同

部件平均值相互之间的差别应尽可能小

这对于部件数据来说是合理的。尽管始终存在一些变异,但可看出操作员的测量方法是一致的。为保险起见,请在确定操作员进行测量所采取的方法是否一致时检查操作员*部件交互作用图。

数据说明

选择了十个表示过程变异预期极差的部件。由三名操作员按照随机顺序测量每个部件的厚度,每个部件测量两次。

方差分析法与均值-R 法的比较

由于利用控制图进行计算比较简单,因而首先产生了均值-R 法。但是,在某些方面方差分析法更为准确:

(1)利用方差分析法可以研究操作员和部件之间会产生哪些交互作用,而均值-R 法却不同。

(2)利用方差分析法所用的方差分量对变异性进行的估计比使用均值-R 法的极差进行估计更准确。

2.3.6 操作员*部件交互作用

操作员*部件图形显示研究中每个操作员对每个部件所测量的并按部件排列的平均测量结果。每条线都与一位操作员的平均值相连接。

理想的情况是:

所有线的形状都相同

各部件平均值之间的差别应明显,这样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部件之间的差别

对于部件数据,所有线的形状都非常相似。说明操作员在测量部件10 时测量的方法不一致。数据说明

选择了十个表示过程变异预期极差的部件。由三名操作员按照随机顺序测量每个部件的厚度,每个部件测量两次。

方差分析法与均值-R 法的比较

由于利用控制图进行计算比较简单,因而首先产生了均值-R 法。但是,在某些方面方差分析法更为准确:

(1)利用方差分析法可以研究操作员和部件之间会产生哪些交互作用,而均值-R 法却不同。

(2)利用方差分析法所用的方差分量对变异性进行的估计比使用均值-R 法的极差进行估计更准确。

2.3.7 六合一

六合一图形在同一个图形窗口中同时显示六个量具R&R 图形。这些图形包括:

变异分量-显示变异源

R 控制图-指示操作员采取的测量方法是否一致

Xbar 控制图-指示测量系统是否合格

部件对比图-显示在研究过程中所测量的并按部件排列的所有测量结果

操作员对比图-显示研究过程中所测量的并按操作员排列的所有测量结果

操作员*部件交互作用-显示在研究过程中每个操作员对每个部件所测量的并按部件排列的平均测量结果

要查看六合一图中各个图形的解释,请参阅本主题前每个图形对应的主题。

数据说明

选择了十个表示过程变异预期极差的部件。由三名操作员按照随机顺序测量每个部件的厚度,每个部件测量两次。

方差分析法与均值-R 法的比较

由于利用控制图进行计算比较简单,因而首先产生了均值-R 法。但是,在某些方面方差分析法更为准确:

(1)利用方差分析法可以研究操作员和部件之间会产生哪些交互作用,而均值-R 法却不同。

(2)利用方差分析法所用的方差分量对变异性进行的估计比使用均值-R 法的极差进行估计更准确。

3. Xbar-R 法

3.1 变异分量

此控制图是会话窗口输出的量具R&R 部分的图形表示。

图中所表示的变异源包括:

合计量具R&R,这是由测量系统(其中有多个操作员使用同一件量具)引起的变异。

重复性,这是指同一操作员多次测量同一部件时产生的测量变异性。

再现性,这是指不同操作员测量同一个部件时产生的测量变异性。

部件之间,这是指由于测量不同的部件而产生的变异性。

各条形图分别表示:

%贡献,该值是100 乘以该变异源的方差分量再除以合计方差得到的值。

%研究变异,该值是100 乘以该变异源的研究变异再除以总研究变异得到的值。

%公差(如果“选项”子对话框中给出了过程公差或规格限制的话),该值是100 乘以该变异源的研究变异再除以过程公差得到的值。

% 过程(如果“选项”子对话框中给出了历史标准差的话),该值是100 乘以该变异源的研究变异再除以过程变异得到的值。

对于一套良好的测量系统来说,最大的变异分量为部件之间的变异。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大量变异由量具R&R(重复性和/或再现性)所致,则需要采取纠正措施。

对于部件数据,绝大多数变异性由部件之间的差别所引起。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条件是测量系统应该是合格的。

3.1.1 数据说明

选择了十个表示过程变异预期极差的部件。由三名操作员按照随机顺序测量每个部件的厚度,每个部件测量两次。

3.1.2 方差分析法与均值-R 法的比较

由于利用控制图进行计算比较简单,因而首先产生了均值-R 法。但是,在某些方面方差分析法更为准确:

(1)利用方差分析法可以研究操作员和部件之间会产生哪些交互作用,而均值-R 法却不同。

(2)利用方差分析法所用的方差分量对变异性进行的估计比使用均值-R 法的极差进行估计更准确。

3.1.3 方差分量

会话窗口输出中列出的方差分量之间的关系如下:

源VarComp

合计量具R&R 0.004437

重复性0.001292

再现性0.003146

操作员0.000912

操作员*部件0.002234

部件之间0.037164

总变异0.041602

再现性方差分量(VarComp) 是操作员方差分量和操作员*部件方差分量之和。

合计量具R&R 方差分量是重复性方差分量和再现性方差分量之和。

总变异方差分量是合计量具R&R 方差分量和部件之间方差分量之和。

3.1.4 为什么要用6 来计算研究变异?

之所以选择6 是因为正态分布的99.73% 都位于平均值两侧的3

个标准差以内。因此,6 个标准差(3 + 3) 可认为是“估计”公差。

3.2 R 控制图

R 控制图包括下列各项:

标绘点,对于每一位操作员来说,它表示每个部件的最大测量值和最小测量值之差。由于这些点由操作员安排,因而可以看出每一位操作员测量的一致程度。

绿色中心线,它是过程的总平均值(也即,所有子组极差的平均值)。

红色控制限制,它表示子组极差预期的变异量。这些限制是通过子组内变异计算得出的。如果图形中有任何点超出了控制上限(UCL),则说明操作员在组件测量的一致性方面存在问题。UCL 值需考虑操作员对某一部件的测量次数和部件之间的变异性这两种因素。如果操作员在测量的一致性方面不存在问题,那么这些极差与数据相比应该较小,并且各点应该受控制。

所有部件数据都处于“受控制”状态,说明这三名操作员的测量方式是一致的。

3.2.1 数据说明

选择了十个表示过程变异预期极差的部件。由三名操作员按照随机顺序测量每个部件的厚度,每个部件测量两次。

3.2.2 方差分析法与均值-R 法的比较

由于利用控制图进行计算比较简单,因而首先产生了均值-R 法。但是,在某些方面方差分析法更为准确:

(1)利用方差分析法可以研究操作员和部件之间会产生哪些交互作用,而均值-R 法却不同。

(2)利用方差分析法所用的方差分量对变异性进行的估计比使用均值-R 法的极差进行估计更准确。

3.3 Xbar 控制图

控制图包括下列各项:

标绘点,对于每一位操作员来说,它表示每个部件的平均测量值。

绿色中心线,它是所有操作员对所有部件的测量值的总体平均值。

红色控制限制(UCL 和LCL),它取决于每个平均值中的重复性估计和测量次数。

由于每个量具R&R 研究过程中所选择的部件应代表所有可能的部件范围,因此该图形能很好地显示缺乏控制。当许多点高于控制上限和/或低于控制下限时,则说明存在缺乏控制。对于部件数据,存在许多点超出控制限制的情况。这表明测量系统是合格的。

3.3.1 数据说明

选择了十个表示过程变异预期极差的部件。由三名操作员按照随机顺序测量每个部件的厚度,每个部件测量两次。

3.3.2 方差分析法与均值-R 法的比较

由于利用控制图进行计算比较简单,因而首先产生了均值-R 法。但是,在某些方面方差分析法更为准确:

(1)利用方差分析法可以研究操作员和部件之间会产生哪些交互作用,而均值-R 法却不同。

(2)利用方差分析法所用的方差分量对变异性进行的估计比使用均值-R 法的极差进行估计更准确。

3.4 部件对比图

部件对比图可显示在研究过程中所测量的并按部件排列的所有测量结果。所有测量结果用点表示,平均值用带十字标的圆形符号表示。黑线连接每一部件的平均测量值。

理想的情况是:

每个部件的多个测量值应尽可能相同(同一部件的各点应紧靠在一起)

各平均值之间的差别应明显,这样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部件之间的差别

对于部件数据,部件10 的各测量值之间的差别非常大。此变异可能因系统(操作员和/或量具)不能完全一致地测量该部件所致。各平均值之间的差别也非常明显。出现平均值变异的情况是因为为此研究所选择的部件应代表所有可能的部件。

3.4.1 数据说明

选择了十个表示过程变异预期极差的部件。由三名操作员按照随机顺序测量每个部件的厚度,每个部件测量两次。

3.4.2 方差分析法与均值-R 法的比较

由于利用控制图进行计算比较简单,因而首先产生了均值-R 法。但是,在某些方面方差分析法更为准确:

(1)利用方差分析法可以研究操作员和部件之间会产生哪些交互作用,而均值-R 法却不同。

(2)利用方差分析法所用的方差分量对变异性进行的估计比使用均值-R 法的极差进行估计更准确。

3.5 操作员对比图

操作员对比图可显示在研究过程中所测量的并按操作员排列的所有测量结果。所有测量结果用点表示,平均值用带十字标的圆形符号表示。红线连接每位操作员的平均测量值。

理想的情况是:

每位操作员的测量值之间的差别应相同

部件平均值相互之间的差别应尽可能小

这对于部件数据来说是合理的。尽管始终存在一些变异,但可看出操作员的测量方法是一致的。为保险起见,请在确定操作员进行测量所采取的方法是否一致时检查操作员*部件交互作用图。

3.5.1 数据说明

选择了十个表示过程变异预期极差的部件。由三名操作员按照随机顺序测量每个部件的厚度,每个部件测量两次。

均值-R 法的比较

由于利用控制图进行计算比较简单,因而首先产生了均值-R 法。但是,在某些方面方差分析法更为准确:

(1)利用方差分析法可以研究操作员和部件之间会产生哪些交互作用,而均值-R 法却不同。

(2)利用方差分析法所用的方差分量对变异性进行的估计比使用均值-R 法的极差进行估计更准确。

3.6 操作员*部件交互作用

操作员*部件图形显示研究中每个操作员对每个部件所测量的并按部件排列的平均测量结果。每条线都与一位操作员的平均值相连接。

理想的情况是:

所有线的形状都相同

各部件平均值之间的差别应明显,这样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部件之间的差别

对于部件数据,所有线的形状都非常相似。说明操作员在测量部件10

时测量的方法不一致。

3.6.1 数据说明

选择了十个表示过程变异预期极差的部件。由三名操作员按照随机顺序测量每个部件的厚

度,每个部件测量两次。

均值-R 法的比较

由于利用控制图进行计算比较简单,因而首先产生了均值-R 法。但是,在某些方面方差分析法更为准确:

(1)利用方差分析法可以研究操作员和部件之间会产生哪些交互作用,而均值-R 法却不同。

(2)利用方差分析法所用的方差分量对变异性进行的估计比使用均值-R 法的极差进行估计更准确。

3.7 六合一

六合一图形在同一个图形窗口中同时显示六个量具R&R 图形。这些图形包括:

变异分量- 显示变异源

R 控制图- 指示操作员采取的测量方法是否一致

Xbar 控制图- 指示测量系统是否合格

部件对比图- 显示在研究过程中所测量的并按部件排列的所有测量结果

操作员对比图- 显示研究过程中所测量的并按操作员排列的所有测量结果

操作员*部件交互作用- 显示在研究过程中每个操作员对每个部件所测量的并按部件排列的平均测量结果

要查看六合一图中各个图形的解释,请参阅本主题前每个图形对应的主题。

3.7.1 数据说明

选择了十个表示过程变异预期极差的部件。由三名操作员按照随机顺序测量每个部件的厚度,每个部件测量两次。

均值-R 法的比较

由于利用控制图进行计算比较简单,因而首先产生了均值-R 法。但是,在某些方面方差分析法更为准确:

(1)利用方差分析法可以研究操作员和部件之间会产生哪些交互作用,而均值-R 法却不同。

(2)利用方差分析法所用的方差分量对变异性进行的估计比使用均值-R 法的极差进行估计更准确。转载请注明出自( 六西格玛品质网),本贴地址:-265576-1-1.html

电力系统分析大题总结

电力系统分析(大题部分) 14年和15年考过的题应该不会再考,今年考 调压的可能性非常的大,其次是潮流计 算,最优 网损,最优有功分配。不过每个专题的大题都应该掌握,以下列出最经典的题, 记住做题步骤,理解做题方法,掌握以后基本可以应试。 14年15年的考题的解答放在了 相应的板块中。 一.元件参数: 本节本质:只需要把公式记下来会算即可,知道算出来以后 变压器的等值电路、线路的n 型等值电路 如何画。 1. 线路参数计算: 如果考会给这些已知量:电阻率p (铝31.5),导线截面积S (如LGJ-400,截面积 就是 400),导线长度(km ),直径d 或者半径r (公式里是半径),三相导线的几何平 均距离Dm (Dm 是三根导线互相之间距离乘积,开个三次根号,如ABC 三相相邻间隔4 米, 那么Dm=U X 4 X 8)。有了上述这些可以算出导线的等值电路。 先算出每千米导线的电阻r ,电抗X ,电纳b ,最后乘以长度。 公式如下: 电阻:r = p / S 亠丄、 Dm 电抗:x = 0.1445lg + 0.0157 r 用算出来的乘以长度,得出线路参数 R,X,B ,单位是欧姆Q 和西门子S 。 等值电路: 2. 变压器参数计算: 如果考会给这些已知量:额定容量S N ,短路损耗P k ,阻抗电压百分数U%空载损耗 P 。,空载电流 电纳: 7.58 弄X10

百分数I。%以及变比,如220kv/11kv。 直接带入公式计算: 厂P K U2 R T = X' 11000S N S N 2 7 U K% U N2 X T = X 1100 S N P0 S N Gr = X —2 I000S N U N2 I 0% S N B T = X —2 100 U N2 上述U N的选择:高压侧低压侧都可,按高压侧电压带入,算出来的参数是高压侧的,同理低压侧。比如220KV/11KV的变压器,如果末端电压10KV。变压器参数计算时,UN带入的是高压侧电压220,那么整条线路进行潮流计算的时候电压等级就是220,末端电压 需要归算,即乘以变压器的变比(归算只需看从这头到那头经过多少变压器,乘以变比即可),10X 220/11=200,在计算中,末端电压就是200kV。 等值电路: 注意是G-jB,线路是正的,这里是负的。 二?简单电力网潮流计算: 大纲中只要求开式网计算,但是14年15年都考了超纲内容,环网还是看一下比较好, 加了*号,有精力要看一下,实在没时间就舍弃吧。 本节本质:对于单电源线路运用三个公式求出每个节点的电压,功率。对于环网和双电源网络,还需掌握额外几个公式。有可能结合第一节的内容来考,考到可能性较高。 题型有三种,已知首端或末端电压及此节点的功率(即电压功率在一个节点);已知首端电压和末端功率,或末端电压首端功率(即电压功率不在一个节点);

《电力系统分析》朱一纶_课后习题解答

电力系统分析朱一纶课后习题选择填空解答第一章 1)电力系统的综合用电负荷加上网络中的功率损耗称为(D) A、厂用电负荷 B、发电负荷 C、工业负荷 D、供电负荷 2)电力网某条线路的额定电压为Un=110kV,则这个电压表示的是(C)A、相电压 B、1 相电压 C、线电压 D、 3线电压 3)以下(A)不是常用的中性点接地方式。 A、中性点通过电容接地 B、中性点不接地 C、中性点直接接地 D、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4)我国电力系统的额定频率为(C) A、 30Hz B、 40Hz C、50Hz D、 60Hz 5)目前,我国电力系统中占最大比例的发电厂为(B) A、水力发电厂 B、火力发电厂 C、核电站 D、风力发电厂 6)以下(D)不是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 A、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B、安全可靠的持续供电 C、保证电能质量 D、电力网各节点电压相等 7)一下说法不正确的是(B) A、火力发电需要消耗煤、石油 B、水力发电成本比较大 C、核电站的建造成本比较高 D太阳能发电是理想能源

8)当传输的功率(单位时间传输的能量)一定时,(A) A、输电的压越高,则传输的电流越小 B、输电的电压越高,线路上的损耗越大 C、输电的电压越高,则传输的电流越大 D、线路损耗与输电电压无关 9)对(A)负荷停电会给国民经济带来重大损失或造成人身事故。 A、一级负荷 B、二级负荷 C、三级负荷 D、以上都不是 10)一般用电设备满足(C) A、当端电压减小时,吸收的无功功率增加 B、当电源的频率增加时,吸收的无功功率增加 C、当端电压增加时,吸收的有功功率增加 D、当端电压增加时,吸收的有功功率减少 填空题在后面 第二章 1)电力系统采用有名制计算时,三相对称系统中电压、电流、功率的关系表达 式为(A)A.S=UI B.S=3UI C.S=UIcos D.S=UIsin 2)下列参数中与电抗单位相同的是(B)A、电导B、电阻C、电纳D、导纳 3)三绕组变压器的分接头,一般装在(B)A、高压绕组好低压绕组 B、高压绕组和中压绕组 C、中亚绕组和低压绕组 D、三个绕组组装 4)双绕组变压器,Γ型等效电路中的导纳为( A ) A.GT-jBT B.-GT-jBT C.GT+jBT D.-GT+jBT

电力系统暂态分析期末复习重点

1、无限大功率电源的特点是什么?无限大功率电源供电情况下,发生三相短路时,短路电流中包含有哪些电流分量,这些电流分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答:无限大功率电源的特点是频率恒定、端电压恒定;短路电流中包含有基频交流分量(周期分量)和非周期分量;周期分量不衰减,而非周期分量从短路开始的起始值逐渐衰减到零。 2、中性点直接接地电力系统,发生概率最高的是那种短路?中性点直接接地电力系统发生概率最高的是单相接地短路;对电力系统并列运行暂态稳定性影响最大是三相短路。 3、输电线路装设重合闸装置为什么可以提高电力系统并列运行的暂态稳纵向故障 纵向故障指电力系统断线故障(非全相运行),它包括一相断线和两相断线两种形式。 2、负序分量 是三相同频不对称正弦量的分量之一其特点是三相辐值相等频率相同、相位依次相差1200、相序为C -B -A -C 。 4、转移阻抗 转移阻抗是在经网络等效变换消去除短路点和电源节点后,所得网形网络中电源节点与短路点之间的连接阻抗。 5、同步发电机并列运行的暂态稳定性 答:同步发电机并列运行的暂态稳定性指受到大干扰作用后,发电机保持同步运行的能力,能则称为暂态稳定,不能则称为暂态不稳定。 6、等面积定则 答:在暂态稳定的前提下,必有加速面积等于减速面积,这一定则称为等面积定则。 8、在隐极式发电机的原始磁链方程中,那些电感系数是常数?哪些是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在隐极式发电机的原始磁链方程中,转子各绕组的自感系数、转子绕组之间的互感系数、定子绕组的自感系数、定子各绕组之间的互感系数均为常数;定子三相绕组与转子各绕组之间的互感系数是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转子旋转时,定子绕组和转子绕组之间存在相对位置的周期性改变。 9、提高电力系统并列运行静态稳定性的根本措施是什么?具体措施有那些? 答:提高电力系统并列运行静态稳定性的根本措施是缩短“电气距离”,具体的措施有: 1)采用分裂导线2)线路串联电力电容器;3)采用先进的励磁调节装置;4)提高输电线路的电压等级; 5)改善系统结构和选择适当的系统运行方式; 10、简单电力系统同步发电机并列运行暂态稳定的条件是什么? 简单电力系统同步发电机并列运行暂态稳定的条件是受扰运动中加速面积小于最大减速面积。 11、转移电抗与计算电抗有何异同? 答:相同点是:转移电抗和计算电抗都是网络经化简消去除电源点和短路点之外的所有节点后,连接短路点与电源点的电抗标幺值。不同的是:转移电抗是以统一的功率基准值BS 为基准的电抗标幺值;计算电抗是以电源的额定容量NS 为基准的电抗标幺值。 12、简述应用对称分量法计算不对称短路故障处短路电流的步骤。 答:(1)绘制三序等值电路,计算三序等值电路参数; ② 对三序等值电路进行化简,得到三序等效网络(或三序电压平衡方程); ③ 列故障处边界条件方程; ④ 根据边界条件方程绘制复合序网,求取故障处基本相的三序电流分量(或利用三序电压方程和边界条件方程求解故障处基本相三序电流分量) ⑤ 利用对称分量法公式,根据故障处基本相三序电流分量求故障处各相电流。 2、短路的危害 答:短路的主要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短路电流大幅度增大引起的导体发热和电动力增大的危害; 2)短路时电压大幅度下降引起的危害; 3)不对称短路时出现的负序电流对旋转电机的影响和零序电流对通讯的干扰。 1、短路电流最大有效值出现在(1)。A 、短路发生后约半个周期时; 2、利用对称分量法分析计算电力系统不对称故障时,应选(2)相作为分析计算的基本相。B 、特殊相 3、关于不对称短路时短路电流中的各种电流分量,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3)。C 、短路电流中除非周期分量将逐渐衰减到零外,其它电流分量都将从短路瞬间的起始值衰减到其稳态值。 4、不管电力系统发生什么类型的不对称短路,短路电流中一定存在(2)。 B 、正序分量和负序分量; 5、在简单电力系统中,如某点的三序阻抗021∑∑∑==Z Z Z ,则在该地点发生不同类型短路故障时,按对发电机并列运行暂态稳定 性影响从大到小排序,应为(2)。B 、三相短路、两相短路接地、两相短路、单相接地短路; 6、发电机-变压器单元接线,变压器高压侧母线上短路时,短路电流冲击系数应取(2)。B 、1.8; 7、电力系统在事故后运行方式下,对并列运行静态稳定储备系数(%)P K 的要求是()。C 、(%)P K ≧10。 8、下述各组中,完全能够提高电力系统并列运行暂态稳定性的一组是(2)。 B 、变压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线路装设重合闸装置、快速切除线路故障; 9、对于三相三柱式变压器,其正序参数、负序参数和零序参数的关系是(2)。 B 、正序参数与负序参数相同,与零序参数不同; 10、分析计算电力系统并列运行静态稳定性的小干扰法和分析计算电力系统并列运行暂态稳定性的分段计算法,就其实质而言都是为

电路分析试题和答案(全套)

电路分析试题(Ⅰ) 二. 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KVL体现了电路中守恒的法则。 2.电路中,某元件开路,则流过它的电流必为。 3.若电路的支路数为b,节点数为n,则独立的KCL方程数 为。 4.在线性电路叠加定理分析中,不作用的独立电压源应将 其。 5.若一阶电路电容电压的完全响应为uc(t)= 8 - 3e-10t V,则电容电压的零输入响应为。 7.若一个正弦电压的瞬时表达式为10cos(100πt+45°)V,则它的周期T 为。 8.正弦电压u1(t)=220cos(10t+45°)V, u2(t)=220sin(10t+120°)V, 则相位差φ12=。 9.若电感L=2H的电流i =2 cos(10t+30°)A (设u ,i为关联参考方向),则它的电压u为。三.求下图单口网络的诺顿等效电路,并画等效电路图。(15分) a b 四.用结点分析法,求各结点电位和电压源功率。(15分) 1 2

五.一阶电路如图,t = 0开关断开,断开前电路为稳态,求t ≥0电感电流i L(t) ,并画出波形。(15分) 电路分析试题(Ⅱ) 二. 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电路的两类约束 是。 2.一只100Ω,1w的电阻器,使用时电阻上的电压不得超过 V。 3.含U S和I S 两直流电源的线性非时变电阻电路,若I S单独作用时,R 上的电流为I′,当U S单独作用时,R上的电流为I",(I′与I" 参考方向相同),则当U S和I S 共同作用时,R上的功率应 为。 4.若电阻上电压u与电流i为非关联参考方向,则电导G的表达式 为。 5.实际电压源与理想电压源的区别在于实际电压源的内 阻。 6.电感元件能存储能。 9.正弦稳态电路中, 某电感两端电压有效值为20V,流过电流有效值为2A,正弦量周期T =πS , 则电感的电感量L =。 10.正弦稳态L,C串联电路中, 电容电压有效值为8V , 电感电压有效值 为12V , 则总电压有效值为。 11.正弦稳态电路中, 一个无源单口网络的功率因数为0. 5 , 端口电压u(t) =10cos (100t +ψu) V,端口电流i(t) = 3 cos(100t - 10°)A (u,i 为

电力系统分析

一、填空 1、电力系统由、、和组成。 2、发电机引出线导体的截面积按选择,而配电装置母线的截面积则是按选择的。 3、衡量电能的三个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节点导纳矩阵的特点是 5、无备用接线方式包括_________、、______。 6、额定电压等级小于1000V的低压电网,为了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可采用。 7、潮流计算中,PV节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的节点。 8、发电机准同期并网条件、、等、。 9、三相架空线路的零序电抗与正序电抗相比是_ _______。 10、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电网中,线路停送电和解列时应注意避免___的发生。 11、潮流计算问题中,电力系统中的节点分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三类。 12、修正方程组的系数矩阵称为__________。 13、备用容量= ___ _减去。 14、一组非对称的三相量可以分解成三组_________的三相量。 15、电力系统发生三相短路时零序电流等于________ 二、选择

1、一个线圈的电感与__无关。 (A).匝数;(B).D)内部电阻。2、电路发生串联谐振时,端电压和总电流___。 (A).同相;(B).反相;(C).差90℃;(D).差180℃ 3、运行中的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如果没有装设断相保护,突然发生一相断电后,这台电动机___。 (A).马上停止转动;(B).短时间仍会转;(C).正常运转;(D).长时间仍会转。 4、纯电感元件在电路中__。 (A).消耗电能;(B).不消耗电能;(C).储存电能;(D).吸收电能 5、无限大功率电源的内部电抗为__。 (A).∝;(B).0;(C). 0.3至1.0;(D).1.0至10。 6、任何一个有源二端网络,对其外部来说,都可以用来代替。 (A).一个等效电源和等效电阻;(B).一个等效电阻;(C).一个等效电压;(D).一个等效电容。7、发生接地故障时人体距离接地体越近,跨步电压越高,越远越低,一般情况下距离接地体__跨步电压视为零。 (A).10米以内;(B).20米以外;(C).30米以外;(D).40米以外。

电力系统分析试题与答案(经典题目)

三、简答题 31.电力变压器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电力变压器的主要作用是升高或降低电压,另外还起到将不同电压等级电网相联系的作用. 32。简单闭式网分为哪些类网络? 答:简单的闭式网可分为两端供电网络(2分)和环形网络(2分)两类(1分)。 33.为什么说当电力系统无功功率不充足时仅靠改变变压器变比分按头来调压并不能改变系统的电压水平? 答:通过调分接头实质是改变了电力网的无功分布,只能改善局部电压水平,同时却使系统中另个的某些局部电压水平变差并不能改变系统无功不足的状况因此就全系统总体来说并不能改变系统的电压水平。 34。为什么变压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能够提高当系统发生接地故障进的暂态稳定性? 答:在输电线路送端的变压器经小电阻接地,当线路送端发生不对称接地时,零序电流通过该电阴将消耗部分有功功率起到了电气制动作用,因而是能提高系统的暂态稳定性。 四、简算题 35。某三相单回输电线路,采用LGJ-300型导线(计算外径25.2m m),已知三相导线正三角形布置,导线间距离D =6m ,求每公里线路的电抗值. 解:计算半径:m 106.12mm 6.122 2. 25r 3-?=== 几何均距:D m =D=6m /km 403.0 0157.010 6.126 lg 1445.0 0157.0r D g l 1445.0x 3 m 1Ω=+?=+=- 36.。110KV 单回架空线路,其参数如图所示,线路始端电压为116KV ,末端负荷为15+j 10M VA ,求该电力线路末端电压及始端输出的功率。 解:

37.某系统发电机组的单位调节功率为740MW/Hz,当负荷增大200MW时,发电机二次调频增发40MW,此时频差为0.2Hz,求负荷的单位调节功率. 解: 38.网K点发生两相短路接地,求K点短路电流值。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软件维护指软件交互使用之后,为了改正软件中的错误或满足新的需求而修改软件的过程。 2、调试在成功地进行了测试之后,进一步诊断和改进程序中存在的错误过程。 3、可行性研究又叫可行性分析,它是所有工程项目在开始阶段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可行性研究是指项目正式开发之前,先投入一定的精力,通过一套准则,从经济、技术、社会等方面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能性、合理性,以及项目所面临的重大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出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 4、结构化程序设计是一种设计程序的技术,采用自顶向下、逐步细化的设计方法和单入口、单出口的控制技术,任何程序都可以通过顺序、选择和循环3种基本控制结构的复合实现。 5、信息系统在其使用过程中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要不断维护、修改,当它不再适应需求的时候就要被淘汰,就要由新系统代替老系统,这种周期循环称为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6、供应链管理系统就是为了实现供应链上各企业的共同目标,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与信息流进行集成的管理和统一协调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网络与通信系统、有关数据、规章制度和人员的统一体。 7、这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交叉管理学、行为科学、运筹学,控制论等学科运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知识工程等理论和方法,辅助支持企业,决策活动的信息系统。 8、信息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组织中的数据、业务、管理和决策等问题,并为组织目标服务的综合系统。 9、数据字典为了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个元素进行详细的说明,数据字典的主要内容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定义。数据字典配以数据流程图,就可以从文字和图形两个方面对系统的逻辑模型进行完整的描述。 二、填空 1、按照生命周期法建设信息系统过程中的主要文档有:系统开发立项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系统开发计划书,( 系统分析说明书),系统设计说明书,程序设计报告,系统测试计划与测试报告,系统使用与维护手册,系统评价报告,系统开发月报与系统开发总结报告. 2、描述程序处理过程的工具称为过程设计工具,可以分为图形、表格和语言3类。其中图形工具包括(程序流程图)、(N-S图)和(PAD图);表格工具包括(判定表)和(判定树);语言工具包括(PDL语言)。 3、模块独立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模块的内聚)和(模块的耦合)。前者反映的是模块内部各个成分之间的联系,后者反映的是一个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的联系。 4、结构化程序设计中(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模块划分思想正是人类思维中运用抽象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体现。 5、数据流图中带箭头的线表示(数据流),开口矩形(或两条平行横线)表示(数据存储)。 6、可行性研究又叫可行性分析,它是所有工程项目在开始阶段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社会可行性)。 7、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和维护)等五个阶段。 8、(数据流图)能够清晰地反映系统必须完成的逻辑功能,所以它已经成为需求分析阶段最常用的工具。 三、问答题 1、生命周期法的工作流程及特点。 生命周期法就是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1)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2)结构化开发方法的特点(1)自顶向下整体性的分析与设计

电力系统名词解释

1、串联谐振回路和并联谐振回路哪个呈现的阻抗大? 答:串联谐振回路阻抗最小,并联谐振回路阻抗最大。 2、现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量高阻抗和低阻抗,请问为保证精确度,这两块表该如何接线? 答:对低阻抗的测量接法:电压表应接在靠负荷侧。对于高阻抗的测量接法:电流表应接在靠负荷侧 3、大接地电流系统、小接地电流系统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答:大接地电流系统、小接地电流系统的划分标准是依据系统的零序电抗X0与正序电抗X1的比值。我国规定: X0/X1≤4~5的系统属于大接地电流系统, X0/X1>4~5的系统属于小接地电流系统。 4、什么叫大接地电流系统? 答:电力系统中零序电抗X0与正序电抗X1的比值X0/X1≤4~5的系统属于大接地电流系统。通常,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系统均为大接地电流系统。 5、什么叫小接地电流系统? 答:电力系统中零序电抗X0与正序电抗X1的比值X0/X1>4~5的系统属于小接地电流系统。通常,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均为小接地电流系统。 6、我国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有哪几种? 答:有三种;分别是:直接接地方式(含经小电阻、小电抗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不接地方式(含经间隙接地)。 7、什么是消弧线圈的过补偿? 答:中性点装设消弧线圈后,补偿后的感性电流大于电容电流,或者说补偿的感抗小于线路容抗,电网以过补偿方式运行。 8、小接地电流系统当发生一相接地时,其它两相的电压数值和相位发生什么变化? 答:其它两相电压幅值升高倍,超前相电压再向超前相移30°,而落后相电压再向落后相移30°。 9、小电流接地系统中,中性点装设的消弧线圈以欠补偿方式运行,当系统频率降低时,可能导致什么后果? 答:当系统频率降低时,可能使消弧线圈的补偿接近于全欠补偿方式运行,造成串联谐振,引起很高的中性点过电压,在补偿电网中会出现很大的中性点位移而危及绝缘。 10、为什么在小接地电流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系统可以继续运行1~2h?

电力系统分析试题答案(完整试题)

自测题(一)一电力系统的基本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下面每个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在答题区填入正确答案的序号,每小题 2.5分,共50分) 1、对电力系统的基本要求是()。 A、保证对用户的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B、保证对用户的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 C、保证对用户的供电可靠性,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D保证对用户的供电可靠性。 2、停电有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主要生产设备损坏的用户的用电设备属于()。 A、一级负荷; B、二级负荷; C、三级负荷; D、特级负荷( 3、对于供电可靠性,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有负荷都应当做到在任何情况下不中断供电; B、一级和二级负荷应当在任何情况下不中断供电; C、除一级负荷不允许中断供电外,其它负荷随时可以中断供电; D—级负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中断供电、二级负荷应尽可 能不停电、三级负荷可以根据系统运行情况随时停电。 4、衡量电能质量的技术指标是()。 A、电压偏移、频率偏移、网损率; B [、电压偏移、频率偏移、电压畸变率; C、厂用电率、燃料消耗率、网损率; D、厂用电率、网损率、

电压畸变率 5、用于电能远距离输送的线路称为()。 A、配电线路; B、直配线路; C、输电线路; D、输配 电线路。 6、关于变压器,下述说法中错误的是() A、对电压进行变化,升高电压满足大容量远距离输电的需要,降低电压满足用电的需求; B、变压器不仅可以对电压大小进行变换,也可以对功率大小进行变换; C、当变压器原边绕组与发电机直接相连时(发电厂升压变压器的低压绕组),变压器原边绕组的额定电压应与发电机额定电压相同; D变压器的副边绕组额定电压一般应为用电设备额定电压的 1.1倍。 7、衡量电力系统运行经济性的主要指标是()。 A、燃料消耗率、厂用电率、网损率; B 、燃料消耗率、建 设投资、网损率; C、网损率、建设投资、电压畸变率; D 、网损率、占地面积、建设投资。 8关于联合电力系统,下述说法中错误的是()。 A、联合电力系统可以更好地合理利用能源; B、在满足负荷要求的情况下,联合电力系统的装机容量可以减 少;

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复习题及答案

《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电子商务系统规划的常用方法包括:战略集合变换法,_________,__________。 2.U/C矩阵的正确性检验包括________检验,___________检验,____________检验。 3.从企业商务活动的信息化角度来看,电子商务系统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酝酿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完善阶段。 4.电子商务系统分析的思路是______、从静到动、去伪存真、______。 5.结构化分析方法认为计算机数据处理过程可以归结为输入数据、________、_________。 6.数据流程图的两个特征是:_______和概括性。 7.结构化分析方法认为计算机数据处理过程可以归结为输入数据、________、_________。 8.UML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UML中定义了四种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泛化和实现。 10.结构化分析方法中,系统模块设计应该______模块间的耦合度,______模块内的组合度。 11.电子商务的网络环境可以通过多种接入方式实现,如_______、________、虚拟主机和数据中心。 12.系统的经济可行性分析包括__________估算和__________估算。 13.在结构化分析方法中,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数据流图和____________。 14.通过面向对象的分析建立的系统模型,称为______________。 15.面向对象的分析模型由五个层次组成,这五个层次是指:______、结构层、属性层、______、______。 16.用例图是描述系统基本功能的工具,包含_______、________和系统三种元素 17.请列举目前主流的三种Web服务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电子商务系统由三个部分构成,即_________________、Extranet和Internet三个部分。 19.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中的关键成功因素法使用的工具是_____________。 20.电子商务系统分析的特点包括_________, __________,整合性。 21.数据字典应由下列4类元素的定义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小说明。 22.UML中结构事物包括7种元素:类、________、______、用例、活动类、____和节点。 23.支持电子商务系统的局域网应具有较高的_______和安全可靠的________。 24.系统输出设计的四项基本任务包括:输出方式设计,确定______,保护_______,设计并制作________。 25.面向对象设计任务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优化。 26.系统切换的方式可分为直接切换、___________切换和__________切换。 27.电子商务系统集成的层次有_______集成、______集成、___________集成和_________集成。 28.电子商务网站主题设计应考虑的问题包括:主题要__________,主题要________,主题要结合企业自 身特点和有广泛的用户群。 29.电子商务网站按商务目的和业务功能可分为:____________网站、________网站、_______网站和完全 电子商务运作型网站。 30.RUP中的软件生命周期在时间上被分解为四个顺序的阶段,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和 ___________。 31.B2B电子商务系统的商务模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2.UML中的9种图可以归纳为五类视图,分别是________、逻辑视图、并发视图、_______和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企业系统规划法(BSP)的核心是() A.明确企业目标 B.定义(识别)业务过程 C.进行数据分析 D.确定信息结构 2.网站制作的核心是() A.网页制作工作 B.开发技术 C.好的设计概念 D.网站规模 3.下面哪一项关于企业关键成功因素法的特点是错误的()

2010年云南昆明理工大学电力系统分析考研真题A卷

2010年云南昆明理工大学电力系统分析考研真题A卷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电压中枢点 2.日负荷率 3.电气制动 4.耗量微增率 5.转移阻抗 二、问答题(共60分,每小题10分) 1.我国电力网中有哪些电压等级?分别采用何种接地方式? 2.潮流计算的PQ分解法是基于什么简化条件提出的?其修正方程式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要进行二次调频?承担二次调频的电厂应具备哪些条件? 4.同步发电机突然三相短路时,定子和转子绕组中会产生哪些电流分量?他们的衰减时间常数分别是什么? 5.何谓正序等效定则?简单电力系统不对称短路时,各序电压分布情况怎样? 6.什么是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提高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三、计算题(共70分) 1. 输电系统如图1,变压器变比为110±2× 2.5% /11KV ,略去励磁支路及线路电容后,归算到高压侧的线路及变压器总阻抗为26+j130Ω,送端i 的电压保持118kV ,受端低压母线电压要求保持10.5KV 。在合理选择变压器分接头的同时,确定受端应设置的电容器的补偿容量。(计算时忽略电压降落的横分量)(本题25分) 图1 2. 如图2所示系统,假设短路前空载,发电机电势为额定值,试求K点发生单相接地短路时网络的入地电流和Ⅰ、Ⅱ、Ⅲ各侧的短路电流值。(本题25分) 3.有一简单电力系统,如图3所示。已知:发电机参数,2.1,2.0''==E X d 原动机机械功率

Pm=1.5,0.4L X j ,无穷大系统电压Uc=1.0∠0°,如果在线路始端突然发生三相短路,当在突然三相短路后,转子角度增加30°时才切除故障线路,问此系统是否稳定,并用图示说明。(本题20分) 图3

电力系统分析潮流计算例题

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 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学院 2012.10 3.1 电网结构如图3—11所示,其额定电压为10KV 。已知各节点的负荷功率及参数: MVA j S )2.03.0(2 +=, MVA j S )3.05.0(3+=, MVA j S )15.02.0(4+= Ω+=)4.22.1(12j Z ,Ω+=)0.20.1(23j Z ,Ω+=)0.35.1(24j Z 试求电压和功率分布。 解:(1)先假设各节点电压均为额定电压,求线路始端功率。 0068.00034.0)21(103.05.0)(2 2223232232323j j jX R V Q P S N +=++=++=?0019.00009.0)35.1(10 15.02.0)(2 2 224242242424j j jX R V Q P S N +=++=++=?

则: 3068.05034.023323j S S S +=?+= 1519.02009.024424j S S S +=?+= 6587.00043.122423' 12 j S S S S +=++= 又 0346 .00173.0)4.22.1(106587.00043.1)(2 2 212122'12'1212j j jX R V Q P S N +=++=++=? 故: 6933.00216.112'1212 j S S S +=?+= (2) 再用已知的线路始端电压kV V 5.101 =及上述求得的线路始端功率 12 S ,求出线 路 各 点 电 压 。

kV V X Q R P V 2752.05 .104.26933.02.10216.1)(11212121212=?+?=+=? kV V V V 2248.101212=?-≈ kV V V V kV V X Q R P V 1508.100740.0) (24242 2424242424=?-≈?=+=? kV V V V kV V X Q R P V 1156.101092.0) (23232 2323232323=?-≈?=+=? (3)根据上述求得的线路各点电压,重新计算各线路的功率损耗和线路始端功率。 0066.00033.0)21(12.103.05.02 2 223j j S +=++=? 0018.00009.0)35.1(15 .1015.02.02 2 224j j S +=++=? 故 3066.05033.023323j S S S +=?+= 1518.02009.024424j S S S +=?+= 则 6584.00042.122423' 12 j S S S S +=++= 又 0331.00166.0)4.22.1(22 .106584.00042.12 2 212j j S +=++=? 从而可得线路始端功率 6915.00208.112 j S +=

第五章 系统分析

第五章系统分析 一、单选题 1.系统初步调查最主要的目的是() A.确定新系统是否要开发B.找出原有系统需要改进的薄弱环节 C.论证管理和业务流程改革的方案D.制定新系统的开发计划 2.系统详细调查的最主要的目的在于() A.确定新系统是否要开发B.确认新系统开发目标 C.找出原有系统需要改进的薄弱环节D.制定新系统的开发计划 3.系统详细调查之后,分析的主要内容之一是() A.可行性分析B.业务流程分析C.软件结构分析D.系统布局分析 4.绘制数据流程图是应遵守的规则是() A.数据流必须是双向流动的B.数据流必须通过存储环节 C.数据流必须通过数据处理环节D.数据流必须通过外部项5. 5.进行可行性分析的首要步骤是() A.确定系统的规模与目标B.提出系统初步方案 C.明确用户主要信息需求D.制定项目开发计划 6.在数据流程图中,矩形框符号表示的是() A.外部实体B.数据处理C.数据存储D.数据结构 7.系统分析的目的是明确新系统() A.是什么B.做什么C.怎么做D.做得怎样 8.在下述成本项目中,属于日常维护费用的是() A.设备购置费用B.通信设施费用C.公用设施费用D.软件调试费用 9.下述内容中,数据流程图不能描述的是() A.数据流的来源和去向B.数据处理的对象和结果 C.数据处理的技术细节D.数据存储的逻辑内容 10.在数据流图中表达修改数据存储时,数据流应该() A.从外部实体流向数据存储B.从数据处理流向数据存储 C.从数据存储流向数据处理D.从数据存储流向外部实体 11.下列选项中,对初步调查叙述正确的是() A.调差目的是从总体上了解系统的结构 B.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有关组织的整体信息、有关人员的信息及有关工作的信息 C.调查分析内容主要为人员状况,组织人员对系统开发的态度 D.初步调查是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 12.在进行技术可行性分析中,人员方面主要指的是() A.人员的学历层次B.人员的职称结构 C.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知识结构D.人员的年龄结构 13.下列选项中属于间接经济效益的是() A.节省人员B.压缩库存C.产量增加D.改进服务 14.下列选项中,对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叙述正确的是() A.必要性是系统分析的基础B.必要性是可行性分析的前提 C.必要性是总体战略规划的基础D.必要性是系统设计的前提 15.信息系统开发的系统详细调查的方法很多,其中适合于对系统定性调查的方法是()A.开调查会B.问卷调查C.研究资料D.发电子邮件 16.在数据流程图中,表示数据处理的图是()

电力系统分析试题

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分析试题 (一)名词解释 负荷静特性一次调频二次调频等面积定则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耗量微增率等面积定则摇摆曲线极限切除角词解释 (二)问答题 1. 什么情况下线路末端电压高于首端电压,其升高的幅度与线路长度有何关系 2. 两端供电网(闭环网)产生循环功率的原因有哪些] 3. 调整用户端电压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4. 变压器的П型等值电路是怎样起到变压器作用的 5. 同步电机的基本方程为什么采用派克变换,其实质是什么若定子三相通入直流,问其对应dq0系统的id、iq、io是否仍为直流 6. 试比较无阻尼绕组同步发电机和有阻尼绕组同步发电机定子侧的短路电流分量,且说明其短路过程有何异同 7. 简述平行双回线及架空地线对输电线路零序阻抗的影响。 8. 当系统无功电源不充裕时,使用有载调压变压器进行调压是否适宜其结果如何 9. 什么是极限切除角如何求取 10. 有功负荷经济分配的目的是什么分配所依据的原则是什么 11. 简述安装有比例式励磁调节器的单机无穷大电力系统静态稳定的稳定条件、其意义及对稳定的影响。 12. 简述小干扰法分析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的步骤。 13. 作出无阻尼绕组同步电机在直轴方向的等值电路图并写出求取暂态电抗Xd’及 14. 时间常数Td’的表达式再作出有阻尼绕组同步电机在直轴及交轴方向的等值电路图并写出求取Xd”及Xq”的表达式。 15. 比较同步机下列的时间常数Ta、Td’、Td”、Tq”的大小以及汽轮发电机的下列电抗的大小以及及汽轮发电机及水轮发电机的下列电抗的大小并为它们按由大到小的次序重新排列Xd、Xd’、Xd”、Xq、Xq”、Xσ(定子漏抗)。 16. 列出无阻尼绕组同步发电机在端点发生三相短路,定子及转子绕组中出现的各种电流分量并指出这些电流分量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及其衰减时间常数。(16) 1- 5在电力系统暂态分析中,1.为什么要引入同步电机暂态电势Eq’ 2.暂态电势Eq’的大小如何确定3.在哪些情况下需要使用暂态电势Eq’(10分)(科大92) 17. 试根据无阻尼绕组同步机的磁链及电压方程(略去电阻),推导出用同步机暂态电势和暂态电抗的电压方程式: i. uq=Eq’-idXd’ ud=iqXq 18. 上述方程式应用于同步机的什么运行情况为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式中id 、iq是什么电流 19. 试利用(1)的结果论证:三相短路电流实用计算中,无阻尼绕组同步机机端短路时一相的起始暂态电流(用标么值表示)的计算公式为: a) I’=Eq’/Xd’ 20. 根据基本原理,并利用(1)推导出的方程,证明同步机机端三相短路整个暂态过程中Eq’及Eq 之间的关系为:Eq/Eq’=Xd/Xd’ 21. 无阻尼绕组同步发电机发生突然三相短路,在短路瞬刻及暂态过程中,其气隙电势

电力系统分析试题答案(全)

2、停电有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主要生产设备损坏的用户的用电设备属于( )。 A 、一级负荷; B 、二级负荷; C 、三级负荷; D 、特级负荷。 4、衡量电能质量的技术指标是( )。 A 、电压偏移、频率偏移、网损率; B 、电压偏移、频率偏移、电压畸变率; C 、厂用电率、燃料消耗率、网损率; D 、厂用电率、网损率、电压畸变率 5、用于电能远距离输送的线路称为( )。 A 、配电线路; B 、直配线路; C 、输电线路; D 、输配电线路。 7、衡量电力系统运行经济性的主要指标是( )。 A 、燃料消耗率、厂用电率、网损率; B 、燃料消耗率、建设投资、网损率; C 、网损率、建设投资、电压畸变率; D 、网损率、占地面积、建设投资。 8、关于联合电力系统,下述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联合电力系统可以更好地合理利用能源; B 、在满足负荷要求的情况下,联合电力系统的装机容量可以减少; C 、联合电力系统可以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 D 、联合电力系统不利于装设效率较高的大容量机组。 9、我国目前电力系统的最高电压等级是( )。 A 、交流500kv ,直流kv 500±; B 、交流750kv ,直流kv 500±; C 、交流500kv ,直流kv 800±;; D 、交流1000kv ,直流kv 800±。 10、用于连接220kv 和110kv 两个电压等级的降压变压器,其两侧绕组的额定电压应为( )。 A 、220kv 、110kv ; B 、220kv 、115kv ; C 、242Kv 、121Kv ; D 、220kv 、121kv 。 11、对于一级负荷比例比较大的电力用户,应采用的电力系统接线方式为( )。 A 、单电源双回路放射式; B 、双电源供电方式; C 、单回路放射式接线; D 、单回路放射式或单电源双回路放射式。 12、关于单电源环形供电网络,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供电可靠性差、正常运行方式下电压质量好; B 、供电可靠性高、正常运行及线路检修(开环运行)情况下都有好的电压质量; C 、供电可靠性高、正常运行情况下具有较好的电压质量,但在线路检修时可能出现电压质量较差的情况; D 、供电可靠性高,但电压质量较差。 13、关于各种电压等级在输配电网络中的应用,下述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交流500kv 通常用于区域电力系统的输电网络; B 、交流220kv 通常用于地方电力系统的输电网络; C 、交流35kv 及以下电压等级通常用于配电网络; D 、除10kv 电压等级用于配电网络外,10kv 以上的电压等级都只能用于输电网络。 14、110kv 及以上电力系统应采用的中性点运行方式为( )。 A 、直接接地; B 、不接地; C 、经消弧线圈接地; D 、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 16、110kv 及以上电力系统中,架空输电线路全线架设避雷线的目的是( )。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复习(背诵版)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系统目的性(第一章) 是系统发展变化时表现出来的特点。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一定的范围内,其发展变化表现出的坚持趋向某种预先确定的状态。 2、系统的突变性(第一章) 是指系统通过失稳从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的一种突变过程。 3、数据字典(第三章) 是用来准确定义数据流图中各组成成分的具体含义的一种工具。 4、结构化决策(第四章) 是指对某一决策过程的环境及规则,能用确定的模型或语言描述,以适当的方法产生决策方案,并能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优的决策。通过计算机语言来编制相应的程序,就可以在计算机上面处理这些信息。 5、非结构决策(第四章) 是指那些决策过程复杂,其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没有固定的决策规则和通用模型可依,决策者的主观行为(学识、经验、直觉、判断力、洞察力、个人偏好和决策风格等)对各阶段的决策效果有相当影响。 6、企业系统规划法:(第五章) 是通过全面的调查,分析企业信息需求,指定信息系统总体方案的一种方法。 7、管理控制信息(第五章) 管理控制信息是使管理人员能掌握资源利用情况,并将实际结果与计划相比较,从而了解是否达到预定目的,并指导其采取必要措施以更有效地利用信息。 8、数据字典:(第六章) 9、MIS战略规划(第六章) MIS战略规划是一个组织的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MIS长远发展的规划。 10、逻辑内聚(第七章) 将几个逻辑上相似的功能放在一个模块中,模块内的联系就是逻辑型内聚。 11、系统维护(第八章) 包括对程序、数据文件、代码以及机器设备的维护,维护的类型有更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 12、业务流程重组(第七章) 业务流程重组是运用信息技术对企业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提高生产率。 二、简答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