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代的书写工具及其特点

汉代的书写工具及其特点

汉代的书写工具及其特点
汉代的书写工具及其特点

汉代的书写工具及其特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一种艺术效果的呈现,都离不开其所使用的工具,书法亦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书法是在毛笔和书写材料演进的前提下发展的。而毛笔作为书法艺术表现的主要工具,在其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既道出了毛笔的特性——软,又进一步阐明了毛笔这一特性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奇怪。宗白华先生就认为,汉字能够成为艺术品的两个主要因素,其中之一便是——中国人用的是毛笔。

古人关于毛笔的论述颇多,如董逌《广川书跋--欧阳询帖》云:“余求前人论书,必先择笔……韦昶善书而妙于笔,故子敬称为奇绝。然书必托于笔以显,则筋骨肉理皆笔之所寄也。”

目前出土的汉代毛笔较多,如居延、敦煌马圈湾、武威磨咀子、江陵凤凰山汉墓、尹湾汉墓、连云港西郭宝墓等地均有汉代毛笔出土。1931年1月,西北科学考察团在蒙古额济纳破城子发现一支汉笔——“居延笔”。马衡先生记其形制为:

笔管以木为之,析而为四,纳笔头于其本,而缠之以枲,……笔管长20.9厘米,冒首长0.9厘米,笔头(露于管外者)长1.4厘米,通长23.2厘米,圆径:本,0.65厘米,末,0.5厘米。管本缠桌两束:第一束(近笔头之处)宽0.3厘米,第二束宽0.2厘米。两束之间相距0.2厘米。

1985年4月,连云港西郭宝汉墓中,出土了一支汉代毛笔,笔杆末端有残长18.9厘米,木杆直径0.75厘米,笔头部分上面冒首1.8厘米,在冒首的杆端0.3厘米处向后缠以丝麻紧固笔头,……整笔残长21.2厘米。笔毫总长3.2厘米,露毫2.5厘米,笔毫为兔毫。

王充曾云:“知能之人,须三寸之舌,一尺之笔。”汉一尺约合23厘米余。居延、敦煌马圈湾、武威磨咀子、江陵凤凰山汉墓、尹湾汉墓、连云港西郭宝墓等地出土汉笔长度皆约为汉一尺。

据史料记载,汉代毛笔的笔柱用兔毫或鹿毫之类的硬毫,被则用羊毫之类的软毫。(笔头之中心谓之柱,其外谓之被)马衡先生断言:居延笔毫端呈白色者,必羊毫之被也。我们根据居延笔实物中笔头与圆径的比例图及其仿制的图片(图1),可以发现其锋径与锋长的比例约为一比二,笔肚较为饱满,且笔毫末端缠紧载入笔杆达三分之一的毫(即长毫做短锋笔)。这样制成的毛笔锋短中实,提按顿挫不易散毫,且蓄墨量大,正适合了汉简隶书中夸张波磔大幅度提按动作的表现,以及迅疾的简牍草书中相间的游丝和痛快沉着的大波磔、长竖的书写,使书写者在连续快捷的书写中使转自如。

此外,根据出土的毛笔实物可以证实,秦以后的毛笔,才将笔头纳入笔杆腔中,变笔头之中空为中实。战国及其以前的毛笔笔毫是裹在笔杆的外围,以丝线捆扎,并涂漆加固。这种毛笔笔头中空,且笔锋较长,只能以极小部分的笔尖书写,楚简墨迹中普遍存在的露锋显尖的起收笔形态和扁方的线条特征(楚简图2),就是因毛笔的性能所造成的。

汉简牍的书写材料及其特点

纸未发明之前,中国文字书写所使用的材料,包括甲骨、金石、砖瓦、竹木、绢帛等。这其中以竹木使用最为广泛和普遍。它们以取材方便、易于制作、保存和书写的优势,盛行了千余年之久,几乎贯穿了中国古代汉字字体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

简牍的材料分为竹和木两类。《说文》曰:“简,牒也,从竹间声。”牍,从片,片是剖开的木。《说文》曰:“判木也,从半木,凡片之属皆从片。”所以,竹质的被称之为“竹简”,木质的被称之为“木牍”。

将竹木条变为书写的材料,需要经过几道工序。首先,要将片解出来的竹、木条,进行“刮削”,使其平整、划一,并将书写的一面打磨光滑。其次,要对竹、木条进行“杀青”。“杀青”,即用火把竹、木片中的水分烤干,为防止腐朽。最后,竹、木片“杀青”定型后,还要涂刷胶体来防止渗墨。经过处理后的竹、木条平整、光滑,与毛笔的摩擦较小,容易表现流畅、飘逸的线质。

有些学者根据长度有限的竹木简牍与成熟隶书的扁方结构特征,认为:“隶书自汉武帝时开始向扁阔的结构定型,很大的原因可能是在狭长的竹木简上要尽可能将字写得大,而一简中容字又要多,容字多就可以节省篇幅,但是字与字之间不能太挤,要留有一定间距,以便能清楚舒服地阅览,于是将受篆书影响而保持纵势的古隶尽量压扁,下垂的波磔使其向左右伸展。”[4]这种推测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完全符合事实。根据秦简和汉草书简牍中长方结构的字与简册上字的多少安排,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书写者并非有意要考虑在单个简牍上为容纳更多的字,而将字形压扁。梁培先认为由篆书之纵势向隶书之横势演变的关键因素是:各类宽幅面的木牍、木简的使用解放了毛笔书写的笔势,直接催生了翻折、提按、绞转等等各种变化丰富的笔法的产生,迫使篆书的圆弧状笔势走向解体。

[5]篆书圆弧笔势的解体,隶书翻折方笔的出现,才是了隶书横扁体势产生的根本原因。

所以说,汉字由篆书之纵长向八分之横扁过渡,是受书写材料、笔势和贯气方式的变化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竹木简牍有限的长度,并非是文字由纵长(篆书)变为横扁(隶书)的直接原因。即使,当时字形的演变受到简牍的宽度所限而致,也只可能是发生在隶变的初期。

汉代的书写方式考察

书写方式,是指书写者的书写状态。它包括书写者的坐姿、执笔和运笔方式。在隋唐以前,由于高案桌椅还未出现,人们不像现在可以伏案书写,而是席地而坐,一手执简一手执笔。古今的不同书写姿势,自然引发执笔和运笔方式的变化。关于古人的坐姿与执笔姿势当代一些学者认为:

古人席地而坐,左(手)执纸卷,右(操)笔管,肘与腕俱无著处,故笔在空中可作六面行动,即前后左右以及提按也。逮宋世既有高桌椅,肘腕贴案,不复空灵,乃有悬肘悬腕之论。[6]

写字执笔方式,古今不能尽同,主要随坐具不同而移变。席地时代不可能有如今天竖脊端

坐、笔管垂直的姿势……我曾注意观察古代人物画中所绘写字执笔姿势,……各图执笔,无疑也都是斜的。[7]

沙孟海、杨森等都在有关古代执笔方式的文章中,列举了古代图录文献中的执笔图,如顾恺之《女史箴图》、阎立本《北齐校书图》(图3)及《斫琴图卷》等,加之西晋永宁二年对坐瓷佣(图4)和一些汉代画像石和壁画(河北望都2号汉墓壁画主记史图和主簿图图5)。可以说明,席地而坐书写时的“三指斜执笔”(单苞)(图6)是中国古代,尤其是晋唐以前最为常用的执笔法。“古席地而坐时,左手执卷,右手执笔,卷是朝斜上方的,笔也向斜上方倾斜,这样卷与笔恰好成垂直状态。此时握笔最省事、最自然、最实用的方法就是用拇指和食指从里外分别握住笔管,再用中指托住笔管,无名指和小指则仅向掌心弯曲而已,并不起握管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三指握管法与今日我们握钢笔、铅笔的方法一样。”[8]

人们将秦汉时期的这种书写方式称之为“简牍书写方式”。它具有用指、腕灵活,纵向取势自然、快速书写的特点。并且,简牍书写方式对简牍文字形态和书体的演变是息息相关的。“简牍文字右向倾斜,是当时人们书写运指为主,自然生理因素造成的左高右低字态。由于生理原因,汉字横画的书写,若强调用腕,会左低右高,若强调用指,则相反;强调用指,字右部折笔易连成一条左旋的弧线。”[9]“秦简的字势与左手执册,右手写字的姿势有关,其意义在于能对平稳的篆体线条造成破坏,促进隶变的进程。”[10]

唐宋以后,高案桌椅和纸的使用,改变了人们的书写姿势,人们的执笔方式也由“单苞”逐渐变为“双苞”(拨镫)。特别是条屏、立轴书法作品的出现,使肘、腕的用笔方式也开始成为主流。

书写活动是书写者在书写工具、书写材料和书写方式三方面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它们之中任一的改变都会对书写活动产生影响。书写工具的改进,书写材料的改善,书写方式的改变共同促使了书法用笔的拓展,进而引发汉字笔画形态、结字体势的变化,促使不同书法艺术风格的产生,甚至新书体的衍生和流变。

注释:

[1] 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马衡.记汉居延笔.老北大讲义——中国金石学概论[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P201

[3] 石雪万.连云港地区出土的汉代文房四宝[J].《书法丛刊》.1997,4.P87

[4] 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书法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P51

[5] 梁培先.竹简、木简、碑刻的“形”与“质”[J].《中国书法》.2009,3.P40

汉朝服饰文化及其特点

汉朝服饰 春秋时期各国衣冠服饰面目不一的状况,在秦汉时期有了改观,而完整的服饰制度则在汉朝得到了确立。历经秦朝的严苟政治,刘邦以平民得天下,力求予民休息,一般制度多无太大改变,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袭秦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汉朝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人们追求奢靡生活的欲望日益强烈,加上与邻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交流的增强,汉代服饰也更为丰富多彩起来。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服饰制度。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1.汉代服饰的特点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无扣系带,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 2.汉服形式: ①上衣下赏(衣裳制),其中的冕服为帝王最隆重正式的礼服。 ②衣裳相连(深衣制):上下缝合在一起,是最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款式,有直裾衣和曲裾两种形式,大约在公元前九世纪出现,后世以礼服形式存在。 ③襦裙制,襦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 3.汉衣款式 ①深衣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饰。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折转,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深衣穿着时包裹身体行动不便,慢慢地被直裾所取代了。 汉代男子曲裾深衣 汉代妇女宽袖绕颈曲裾深衣

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两汉文学(总序) 一.先秦社会形态 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早期封建社会。 二.先秦文学起源 1.上古歌谣或神话(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 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上古神话:上古先明对自然地解释而产生了上古神话,对自然的恐惧和未知。 2.巫觋:记录商事;谛听上帝旨意。 3.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文学的起源和口头文学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甲骨文与金文里现存已知最早的文字标志着书面文学的产生。 三.文学形态或特点 1.文史哲统一 2.诗、乐、舞不分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特点:现诗(文学性)古诗(音乐性、文学性、创造性、综合性、实用性、随意性) 补充:唐诗—燕乐(刺激) 词牌定曲:工尺谱

四.先秦作者的流变(身份转变) 1.巫觋→周公(制礼、作乐)礼:社会规范、统治制度。 左史记舍,右史记事。《起居注》记录皇帝私事 左丘是史官“学在官府”礼崩乐坏 2.史官 3.贵族 4.士阶层 五.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1.原始文化—夏商文学 2.礼乐文化—西周春秋文学 3.百家争鸣—战国文学 4.楚地文化—楚辞 第一章《诗经》 一.《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1.《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 2.《诗经》作者:参与人数众多,既有贵族也有士阶层;十五国风作者是平民百姓,多是集体创作。 3.《诗经》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 4.《诗经》来源:公亲列士所献之诗; 采集与各地民间之诗;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 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

汉代建筑特色

作者:于亚洲 指导老师:王孪琤 学校:太湖学院学号:1346045 摘要:汉代建筑风格之特征:古拙粗犷、结构简单、风格大气。汉代建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以至建筑方面的第一个高潮。 关键字:重大突破、新的发展 正文 汉代建筑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汉朝分为两个时期:东汉、西汉。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各地文化的交流,使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首先是开始运用中轴线的手法对宫殿建筑群、礼制建筑群以及院落空间的组合进行布局,这种手法由于可以显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一直被其后的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直至明清两代以北京城为代表达到颠峰。 一、阙 汉代建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阙,汉代阙广泛运用在宫殿建筑、园林及陵墓建筑中。外观大体分为阙座、阙身与阙檐三部分。阙身依数量有单出、双出与三出(仅天子可用三出),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阙的用途表示大门,城阙还可以登临瞭望,因此也有把“阙”称为“观”的。有时在两阙之间联以短檐,以强调其出入口的效果。文献中有关阙的记载颇多,汉宫中有关长乐、未央、建章诸宫阙之叙述更是早已为人所尽知。另外在画像砖、画像石、建筑明器中的形象也有不少。未央宫便是代表作。 二、木构楼阁 木构楼阁是木构建筑成熟的标志之一,在明器中常有三四层的方形阁楼(如绿釉三层陶望楼),每层有斗拱承托的挑檐,其上置平坐阳台,满足遮阳、避雨和远眺的要求,造型凹凸有致,虚实相生,成为一种特殊建筑风格历史,黄金,佛学,股票,港股,恒指,外汇,诗词,古玩,楹联对联,门阙是表示威仪等第的建物,用於墓前和祠庙前,现存东汉石阙30座,以四川的高颐墓阙最精美,也是仿木构建成的,雕刻楼面也有平坐木枋与挑檐斗拱。 中国多高山大川,石头是绝不缺少的,中国的木材也不会比气候与地理条件都更适合树木生长的欧洲多。而“技术决定说”,也难成立。中国人在建筑中使用石质材料的历史并不比欧洲人晚,原始时代的巨石建筑遗存就是一个例子。这就要说到几个原因了。 1.建筑目的。中国古代的主流建筑是为现世的人建造的,如帝王的宫殿、苑囿,政府衙署与各种不同等级的住宅,这是中国建筑的主流部分。中国也有宗教

浅析汉代服饰

浅析汉代服饰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中国服饰史》期终论文 ——浅析汉代服饰 学院:社会学院 班级:093班 学号:09163116 姓名:张秋霞 浅析汉代服饰 【摘要】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朝确立的,汉代服饰在继承秦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的发展完善,主要表现在随着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具风格特色的汉代服饰文化。研究汉代服饰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浓厚的汉代服饰文化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汉代服饰基本特征风格经济政治文化 一、汉代服饰的基本特征和风格 (一)汉代服饰基本特征 第一,西汉建立时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即用“袀玄,长冠”。当时的长冠是指汉高祖采用楚制之冠,名为刘氏冠或长冠,把它定为祭祀大典上通用的冠服。一般官员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东汉时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的装饰物。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长冠服"。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绀色,下裳用皂色。皇后的蚕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缥色。汉文帝当政时比较俭朴,自己穿黑色丝织衣、皮鞋。一般官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它的特点是象蝉一样的头冠、红色的衣服、象田字状的领子、戴玉、红色的鞋。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缝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缘黑色边,作为朝服的中衣,需缘红色边,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服饰总称"禅衣"。禅衣是单层的外衣。禅衣里面有中衣、深衣,其形与禅衣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区别在于内穿和外用。官员在上朝时都要穿黑色禅衣。禅衣是单层的外衣。朝服用黑色,做为祭服,限用红色镶边。从形式上官民服用无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第二,汉衣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到东汉,男子穿深衣的已经不多了,一般为直裾衣,但

2021年汉代建筑风格

汉代建筑风格浅谈

汉代建筑浅谈 摘要: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屋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制度密切结合,足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中国建筑体系已大致形成。 关键词:城市建设汉代木构建筑组合式建筑楼阁陵墓 经过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华夏大地又重现了往日的安宁与欢笑——中国自此进入了一个相对长的繁荣时期。因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此时科技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的编著,造纸术、地动仪的发明,以及天文、历法、医学等一系列的成就奠定了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汉朝疆域也是扩张到空前的辽阔,势力甚至也伸展至中亚;汉朝与周围许多国家有着广泛的交往,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引进了乐器、舞蹈、杂技、雕刻、佛教、良马和农作物,而汉朝的丝绸、漆器、铸铁术、凿井术、农业灌溉技术也传到了西域。汉朝的空前的强盛,使中国人几乎和汉人划上了等号,从此"汉字,汉族"的称谓就沿用至今;汉朝的辉煌,足可以和伟大的唐朝相比,故现今人们常以“汉唐盛世”并称。

两汉时期可谓中国建筑青年时 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 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丰,建筑组合 和结构处理上日臻完善,并直接 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来民族建筑的 发展。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至今 没有发现一座汉代木构建筑。但 这时期建筑形象的资料却非常丰 富,汉代屋墓的外廊或是庙堂、 外门、墓内庞大的石往、斗拱、 都是对木构建筑局部的真实模 拟,寺庙和陵墓前的石阙都是忠 实于木构建筑外形雕刻的,它们表示出木结构的一些构造细节。但这些“准实例”唯一的不足之处是无法显示室内或内部构造。但大量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和明器,对真实建筑的形象、室内布置、以及建筑组群布局等方面都作出形象具体的补充。根据这些,人们对汉代建筑的认识才充实丰富起来。(明器,即冥器。活着的人相信死去的人灵魂不灭,将在另一个世界重生,因而把他生前用过或喜欢的东西仿制出来埋在墓里。) 西汉仍盛行高台建筑,很少发现西汉时期的陶楼,故西汉时期时期的高层建筑还未大量兴起。东汉时期各地建高楼,中国木结构体系已初步形成。 一.汉代城市建设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安龙首塬北坡的渭河南岸汉城乡一带,距今西安城西北约5公里。其作为都城的历史近350年,实际使用年代近800 年,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公元前202年,高祖刘邦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营建长乐宫,揭开了长安城建设的序幕。公元前199年,丞相萧何提出“非壮丽无以重

浅析汉代建筑艺术的设计思想和风格

文章编号:1673-1387(2007)01-0019-05 浅析汉代建筑艺术的设计思想和风格 孙 王君1,2 (1.淮阴师范学院美术系,江苏淮安223001;2.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摘 要:摘要:从对汉代文明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儒家思想、阴阳五行宇宙观和齐、楚文化因子 说起,分析了其在汉代建筑艺术中的充分体现和运用,并总结了受其影响所形成的设计思想和艺术风格,旨在为全面把握汉代艺术设计和当代建筑艺术设计提供有益参考。关键词:儒家思想;阴阳五行;齐、楚文化;汉代建筑;设计思想;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在汉代文明的宝库中,建筑艺术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汉建筑与秦建筑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对后世建筑以及汉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影响广博而深远,汉建筑所蕴涵的设计思想和表现出的艺术风貌,无疑在汉代艺术设计中具有典型意义。在汉代社会广阔的舞台上,儒家思想、阴阳五行宇宙观和齐、楚文化因子等扮演了重要角色,包括汉代建筑在内的艺术设计也带有其深深的烙印。因此,通过对汉代建筑艺术设计思想、艺术风格的梳理和总结,无疑能为全面把握汉代艺术设计和当代建筑艺术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一、影响汉代建筑艺术的主要思想及文化 1.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学术中创立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后,儒家思想便成为汉代国统之学。“儒家思想与学术的基本取向是在对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探讨,儒家思想考虑的往往不在物质利益,而是首先从社会安定,以及人的思想意识着眼,对造物成器的形式和内容 进行规范和渗透。”[1] 可以说,儒家思想虽然没有对美学、设计艺术学做出更多更直接的贡献,但是它强调的“仁义”、“礼乐”、“伦理道德”的思想, 以及提倡以义制利的价值观,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汉武帝时期所独尊的儒家思想,是一个已经经过整合了各种思想并且包含着神性思想的儒家思想了,汉武时期的儒家思想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这恰恰为汉代大气磅礴的艺术风貌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2.阴阳五行的宇宙观 阴阳五行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种颇具影响力的学说。“中国古代试图解释宇宙的结构和起源的思想中有两条路线,一条见于阴阳家的著作,一条见于儒家的无名作者的‘易传’。前者传有《洪范》和《月令》,强调五行而不提阴阳,‘易传’则强调阴阳,对五行只字未提。到了西汉史学家司马谈的时代,这两条思想路线已经相互混合了,所以《史记》把他们合在一起称为阴阳 家。”[2]阴阳五行成了汉代人的宇宙观。在汉代人看来,整个宇宙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为一,又可以从基质上把握为二(阴阳),还可以把握为四(四时、四象)、五(五行)、扩展为八(八卦),为十(十端),衍展为六十四(六十四卦),为万物。整 个宇宙构成了一个有秩序、逻辑、层次又可伸缩、 加减、互通、互动的整体。不同事物既有竖向的联系,又有横向的互通,在此基础上构成了生理与心理的、情感与道德的互渗,色、声、味的趋同,自然与社会的互动,时空的合一,抽象与具体的 收稿日期:2006206217 作者简介:孙 王君(1965-),女,江苏淮安人,讲师,硕士研究生。 2007年1月第9卷第1期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Jan.2007 V ol.9,N o.1

7两汉文学概述

两汉文学概述 1、学习要点: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能大致描述两汉魏晋南北朝几个阶段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了解主要作家概况及创作倾向,学习汉乐府民歌等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 2、学习重点: 汉赋与乐府诗的艺术特色、《史记》的“史家笔法”。 一、社会背景 两汉(前206——公元220,共426年),分西汉、东汉。 公元前二二一年,以秦最终灭齐为界,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统一中国并统一文字,为全国性的文学交流准备了条件。 秦始皇统治中国之后,加紧剥削农民,用尽民力,接着又是秦二世的残暴统治,引起农民反抗,爆发了陈涉、吴广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经过楚汉纷争,最后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西汉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结束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重建汉王

朝,史称“东汉”。 二、汉赋 汉代文学的主流是辞赋。西汉初年,由于全国统一,政治上相对稳定,经济逐步恢复、发展,到汉武帝时,社会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繁荣富庶。统治阶级大治宫室园苑,田猎游乐,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在这样一种物质基础上,与之相适应,产生了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基本上为宫廷上层统治者服务的贵族化的宫廷文学——汉赋。 汉赋形式铺张,文字堆砌,主要为上层阶级服务。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等,并称“汉赋四大家”。其中司马相如最为有名,其《子虚》、《上林》二赋也最为驰名。 司马相如简介:西汉辞赋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少好读书击剑,景帝时,为武骑常侍。景帝不好辞赋,他称病免官,来到梁国,与梁孝王的文学侍从邹阳、枚乘等同游,著《子虚赋》。梁孝王死,相如归蜀,路过临邛,结识商人卓王孙寡女卓文君,卓文君喜音乐,慕相如才,相如以琴心挑之,私奔相如,同归成都。家贫,后与文君返临邛,以卖酒为生。二人故事遂成佳话,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所取材。武帝即位,读了他的《子虚赋》,

汉代建筑特点——木构架

汉代建筑木构架初探 包欢辉 1.西北工业大学,陕西西安 710072 摘要 /汉代后世所常见的抬梁式、穿斗式、穿斗式以及井干式木构架已经出现,在我国的多处考古发现,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以及明器陶楼中都有着重要体现。本文结合古今文献以考古发现做以参考,对我国汉代建筑木构架做以 介绍和研究。 关键词 / 汉代建筑考古木构架 一、正文 1.汉代建筑总体概况 在汉代的历史发展中,西汉初期国家刚刚统一,建筑形式与技术多沿袭秦代,大型建筑为了体现宏伟、高耸,只能依靠夯土高台来增加建筑高度。此种做法起源很早,《国语·楚语》中记载:“故先王之为台榭也,榭不过讲军实,台不过望氛祥。故榭度于大卒之居,台度于临观之高。”反映了台的最初功能,其后又在上面建造简单的木结构房屋,名为榭。榭逐渐演变成建于水边或花畔的开敞小楼,供人们游憩。“秦代高台建筑宏伟、庞大,为了连接建在高台上的各个单独宫殿,出现了阁,当时的阁就是阁道,是将高台上的宫室殿屋连接起来的高架道路” , 1 由梁和柱组成。后世的阁便是在这种阁道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得来的。西汉鼎盛之时,建筑技术也随着经济发展向前推进了,人们渴望登高的愿望终于使得民间建筑中出现了独立的楼阁。依靠自身结构搭建起来的楼阁建筑是汉代木构架进步的 最突出贡献,楼阁建筑的发展首 先是受“仙人好楼居”思想的影 响;其次是由于 汉代社会稳定,生产进步,人口 剧增,而城市规模却不能无限制 的扩大,为了安 置迅速增长的人口,解决他们的 居住问题,节省建筑的占地面积, 楼阁建筑出现 是必然趋势;最后一点木构架建 筑结构已不能满足于高台的局 限,对新技术的渴望和不断探索, 使得汉代独立的楼阁建筑变成 现实。此后,汉代的建筑技术突 飞猛进,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第图1.1汉明堂辟雍复原图一个高峰期,不仅形成了后世一 直承传的传统木构架体系,砖石建筑也兴盛起来。现今遗留下来的汉代建筑均为砖石材质,可见砖石技术在汉代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还出现了一种新的组合式建筑-明堂辟雍(图 1.1),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

两汉文学 历史文化背景 文学发展分期 汉代史传文学:史记、汉书 汉代诗歌与赋体文学 第一讲秦汉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1、秦:燔灭文章,历史空白 2、汉初:无为之治 文学:反思历史关注现实 3、武帝:文化交流与思想一统 文学:散体赋、史记大气磅礴 4、西汉后期:社会危机 文学:复古思潮注重模拟 5、东汉前期:强化思想统治 文学:客观严整由文转质 6、东汉后期:社会危机加重 文学:抒情小赋发现自己 第二讲汉代散文概说与桓宽的《盐铁论》 一是汉初的政论文:讨论国策,充满着对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 二是以董仲舒文章为代表:内容注重解释封建君主集权的合理性,在形式上则崇尚质拙朴实; 三是历史散文巨著《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终“成一家之言” ; 四是在西汉末年复古之风:这场复古之风始于刘歆的学术复古,而文章复古是由扬雄完成的;汉代论辩文代表作桓宽《盐铁论》; 五是东汉初期王充《论衡》,对天人感应、灾异祥瑞之说以及今文经学者媚附政治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同时反对复古,主张独创,文章深入浅出,反复论证,表现出浓厚的哲学思辩色彩; 六是东汉初年班固父子所著的《汉书》,它明显地适应新的封建大一统王朝的需要,在思想上维护当时的儒学统治,在形式上注重语言的锤炼,文风洗练谨严。 桓宽的《盐铁论》: 记录“文学”、“贤良”与“臣相”、“御史”关于盐铁问题辩论的论文集,堪称汉代论辩文的代表作。 主要观点:“国不与民争利,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论辩艺术:一是针锋相对,言语直率; 二是铺陈排比,情采并重; 三是暗合戏剧、小说因素;

第三讲司马迁与《史记》 一、生平 20岁以前阅读古籍,接受儒家思想; 1.壮游天下(壮游路线):“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太史公自序》) 宋代马存说:“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今于其书观之,则其生平所尝游者皆在焉。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望云梦洞庭之波,彭蠡之渚,涵混太虚,呼吸万壑而不见介量,故其文停蓄而渊深;见九嶷之芊绵,巫山之嵯峨,阳台朝云,苍梧暮烟,态度无定,靡蔓绰约,春装如浓,秋饰如薄,故其文妍媚而蔚纡;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有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噁,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俱游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世家龙门,念神禹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睹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见《史记评林》) 2.入仕为官 奉使西征巴蜀; 参加封禅大典; 接受遗命:“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自序》)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自序》) 38岁继任太史令。 3.遭遇宫刑 二、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文学主张 他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都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对文艺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历代思想家和文学家或从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或从时代政治的影响上,或从个人的遭遇上,以各自的体会,从不同的角度,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这一理论。 [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咏性情,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不平者乎! [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三、《史记》的结构体例 1、《本纪》十二篇 2、《表》十篇 3、《书》八篇 4、《世家》三十篇

汉代建筑与现代汉风建筑浅析

汉代建筑与现代汉风建筑浅析 汉代历史: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学者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分,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蜀汉昭烈帝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史中。 长安都城,其实就是以未央宫为基础所建设出来的,长安都城以皇家的未央宫、长乐宫、桂宫、甘露宫、明光宫这五大宫为城市的核心所建筑,整个城市座北朝南,分内城和外城,内城是达官贵人居住地和皇宫及其中央各官府所在地,东北处是商贸集市,外城主要是民居所在地。西汉时期,长安的内城面积是35平方公里(见《中国建筑史》P36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如果加上外城的话,那么,就更加大了,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未央宫: 建筑位置:现今的陕西西安西北约3千米处,建于长安城西南角,为长安城地势最高之处的龙首原上。西汉时位于西汉都城长安城的西南部。因在长乐宫之西,汉时称西宫。 修建时间: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在秦章台基础上修建,同年自栎阳迁都长安。汉九年(前198年),未央宫基本建成。 建筑:其周回二十八里。前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宫内有宣室、麒麟、金华、承明、武台、钩弋殿等,另外还有寿成、万岁、广明、椒房、清凉、永延、玉堂、寿安、平就、宣德、东明、岁羽、凤凰、通光、曲台、白虎、漪兰、无缘等殿阁。其殿台基础是用龙首山的土作成,殿基甚至高于长安城。未央宫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相当于将近7个故宫大小,央宫以香木为栋檬,以杏木作梁柱,门扉上有金色的花纹,门面有玉饰,椽端上以

从现存汉代建筑遗物分析两汉建筑的风格特征

从现存汉代建筑遗物分析两汉建筑的风格特征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了汉王朝,汉代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中国古代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建筑方面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1.蓬勃发展的汉代建筑艺术概况: 两汉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而稳定的王朝。西汉王朝建立伊始,秦都咸阳已被项羽付之一炬,成为废墟。乃于咸阳东南,渭水之南岸另营新都,先在秦兴乐宫的旧址上建“长乐宫”,在龙首原上见“未央宫”,继而修“桂宫”、“北宫”、“明光宫”,宫殿建筑成为汉长安城的核心建筑,总面积占了全城的三分之二。都城长安还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苑囿,其规模之大,建筑物之多,辉煌壮丽之盛,都是空前的。城内开辟8条大街,160个居住的里坊、9府、3庙、9市,人口约50万。汉武帝在位(前140—前87)期间,西汉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空前壮大,经济繁荣,加上武帝以泱泱大国炫耀于世,于是皇家造园活动达到极盛。 西汉首都长安面积达36平方公里,是公元前世界罕见的大城市。建于东汉末年的曹魏邺城,则以明确的功能分区和规则的严整布局,开创了都城规划的新格局。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形成xx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 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坞壁、第宅、中小住宅等居住建筑,在东汉末期还出现了佛教寺庙建筑; ②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抬粱式、穿斗式都已出现;斗拱的悬挑机能正在迅速发展,多种多样的斗拱形式表明斗拱正处于未定型的活跃探索期; ③多层重楼的兴起和盛行,标志着木构架结构整体性的重大进展,盛行于春秋、战国的台榭建筑到东汉时期,已被独立的、大型多层的木构楼阁所取代;

汉代文学部分思考练习题参考答案

汉代文学部分思考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史记》: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书》。全书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互见法:《史记》选取、安排材料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其法是把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并不写入本人传记中,而写入他人的传记里,以避免行文重复和影响传主的主要性格。 3.班马:班固与司马迁的合称。司马迁是纪传体通史的开创者,其所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继承《史记》的传统,著作《汉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主,记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与性格特征,文学性强。《史记》和《汉书》也是传记文学的代表作品。 4.《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主要由东汉班固创作。由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四部分组成,全书一百篇,八十余万字。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了一些剪裁、订补。 5.乐府诗:乐府原是管理音乐的政府机构,后来把乐府机构收集整理起来的歌辞称为乐府诗。魏晋以后,文人利用汉乐府旧题创作的徒诗也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6.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7.《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感伤色彩。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二、简答题 1.秦文学荒芜的原因是什麽? 秦王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 秦朝时间短暂。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秦王朝覆灭,只有十五年。 2.汉代作家群生成的原因? 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为主,经典中有文学作品,师生由此受到熏陶,提高了文学素养。 西汉时解读《楚辞》成风。汉初统治者多为楚人,喜欢楚声。不少文人以解读《楚辞》为尚,创作辞赋作为文学事业。《楚辞》中屈原的作品历来被视作“经之亚”,引起众多文人的关注。 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代建筑的特点与分析

汉代建筑的特点与分析 阶基 阶基为中国建筑三大部分之一。其在汉代,未央宫前殿,"疏龙首山以为殿台";"重轩三阶",文献可稽。川康诸阙亦有下以阶基承托,阶基四周刻作若干矮柱及斗者。画像石中,厅堂及阙下亦多有阶基,亦用矮柱以承阶面,柱与柱之间刻水平横线,殆以表示砖缝。直至唐五代,此法尚极通行。 柱及础 彭山崖墓中柱多八角形,间亦有方者,均肥短而收杀急。柱之高者,其高仅及柱下径之三点三六倍,短者仅一点四倍。柱上或施斗拱,或仅施大斗,柱下之础石多方形,雕琢均极粗鲁。孝堂山石室正中亦立一八角柱,高为径之三点一四倍,上下同径无收杀。其上施大斗一枚,其下以同形之斗覆置为础。出土汉墓砖中亦有上有斗下有斗形础之圆柱或八角柱,殆即此类柱之砖制者;但较为修长,其高可及径之五六倍。画像石中所见柱,难以判其为方为圆,柱下之础石,似有向上凸起而将柱底凹入,使相卯合者。汉代若果有此法,虽可使柱稳定,然若上面重量过大或重心偏倚,则易使柱破裂,故后代无用此法者。 门窗

门之实物存者唯墓门。彭山墓门门框均方头,其上及两侧均起线两层。石门扇亦有出土者,均极厚而短,盖材料使然也。门上刻铺首,作饕餮衔环图案,明器所示,则门框多极清晰,门扇亦有作铺首者。函谷关东门画石,则门之两侧,有腰枋及余塞板,门扉双合,扉各有铺首门环。明清所常见之门制,大体至汉代已形成矣。 窗之形状见于明器者,以长方形为多,间亦有三角,圆形或它种形状者。窗棂以斜方格为最普通,间有窗棂另作成如笼,扣于窗外者。彭山崖墓中有窗一处,为唯一之实例,其窗棂则为垂直密列之直棂。 平坐与栏干画像石与明器中之楼阁,均多有栏干,多设于平坐之上。而平坐之下,或用斗拱承托,或直接与腰檐承接。后世所通用之平坐,在汉代确已形成。栏干样式以矮柱及横木构成者最普通,亦有用连环,或其它几何形者。函谷关东门图所见,则已近乎后世之做法与权衡矣。 斗拱 汉斗拱实物,见于崖墓,石阙及石室。彭山崖墓墓室内八角柱上,多有斗拱。柱头上施栌斗(即大斗),其上安拱,两头各施散斗一;拱心之上,出一小方块,如枋头。斗下或有皿板,为唐以后所不见,而在云冈石窟及日本飞鸟时代实物中则尚见之。拱之形有两种,或简单向上弯起,为圆和之曲线,或为斜杀之直线以相联,殆即后世分瓣卷杀之初型,如魏唐以后通常所见;或

汉代皇帝服饰的特点

汉代皇帝服饰的特点 汉服为汉族传统服饰。 皇帝服饰的特点跟秦朝的差不多。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汉代皇帝服饰的特点,供大家阅读!汉代皇帝服饰的特点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 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 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 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

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 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汉朝服饰的重要意义传承性传承性即汉服历史具有传承性。 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汉服历史的发展一直遵循着代代相传,世世相袭的特点,这体现了汉服历史发展的传承性。 多样同一多样性与同一性是指汉服款式的多样性与汉服型制(或样式)的同一性。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事物,汉服从来就不是一种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丰富多彩的款式体现了作为一种悠久的民族服饰应有的多样性。 虽然汉服历来款式丰富,但汉服的基本形制(或样式)“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的特点却是千古未便的,这就是汉服的同一性。 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汉服的一大特色。 完备性完备性是指汉服自身内部体系的完备性。 经过千年的发展,汉服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服饰了,它不但内部种类丰富,工艺考究,而且汉服的配饰也非常繁多而丰富。 相融性相融性是指汉服与传统文化的相融性,汉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视为正宗传统文化的象征了,而且汉服本身就处处体现着传

文学常识-先秦两汉

文学常识-先秦两汉

第二讲 小升初拉分点大突破之文学常识 (一) ——先秦两汉 从体裁上看,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和散文。诗歌的主要成就,是周代的《诗三百》以及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诸如《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招魂》等)。散文的主要成就通常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叙事文,包括《尚书》、《春秋》、《左氏春秋》、《国语》、《战国策》等;一是说理文,包括儒家著作《论语》、《孟子》、《荀子》,道家著作《老子》、《庄子》,墨家著作《墨子》,法家著作《韩非子》等。 ——《诗经》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先秦 教主传功

2.在先秦被称为_______ ___或___ _________,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3.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首诗歌,按音乐之不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 4.《诗经》在古代不仅仅是乐工演奏的底本,他的内容涉及史、政、军、农、宗教、伦理、地理、动植物、生活常识等等,是当时的百科全书。 5.它对人类生活进行了真实而细致的描画,体现出鲜明的______ ___ 艺术特征。 小精灵拓展 《诗经》的结集 (1)行人采诗说。 (2)献诗说。 (3)孔子删诗说。 今人认为孔子删诗不可信。

理由:(1)孔子69岁前已提出“诗三百”很多次了; (2)孔子8岁时一次演奏的篇目与《诗三百》完全吻合; (3)先秦文献所引的诗都是《诗三百》中的。 ——“楚辞” 1.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______ ___创造的一种诗体。 2.屈原,战国时期___ ___国政治家和作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诗歌基本上是他品味着自己的人生悲剧以及楚国的政治悲剧创作的,主要包括《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它们标志着我国历史上又一座难以企及的巅峰,对后世的影响异常深远。 “楚辞”的文学创作特征 1.“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2 .形成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 3.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弥漫着原始宗教气息,具有______________色彩。 教主传功 小精灵拓展

汉代建筑风格

论汉代的装饰艺术特点 (63人评价)|1143人阅读|63次下载|举报文档 文化 . 汉代装饰艺术题材特点与内容分类 . 在造物层面就形成了工艺造物已由先秦时期 “ 事鬼 神 ” 走向为人服务 . 按照组合物可以分为 “ 云纹与文字组合 ” 纹 . 动物纹饰不论是 公元前 206 年一公元 200 年, 长达四百多年的两汉时期是中国经济、 文化、 艺术发展的第一 个高峰。封建社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汉文化深沉雄大、粗犷有力的总体风格。 在装饰艺术中, 汉代奢靡的生活方式、 厚葬之风的流行, 加上与楚文化的内在纠结, 使汉代 装饰艺术呈现出感性与理性、写实与浪漫相融合的特点。田自秉先生以 “ 质、动、紧、味 ”

归纳概括出汉代独具时代特色的装饰风格。 “ 质,它具有古拙、朴质的特点。但古拙而不呆 板,朴质而不简陋。动,流动的云气纹,使装饰面产生多样的变化 …… 紧,汉代的装饰是满 而不乱,多而不散。它是密中求疏,疏中有密 …… 紧凑而不是繁缛,填充而不是堆砌。味, 这里指的是装饰味。 汉代的纹样具有它独特的风格, 即样式化的装饰美。 这种装饰美耐人寻 味,富有韵味 ” 。① 总之,汉代装饰风格形成了 ” 古拙之中见深沉,飞动之中显宏大 ” ,在造 物艺术中表现出汉民族处于前进过程中的热情与活力。 一、汉代装饰艺术题材特点与内容分类 经过秦时期文化的统一, 南北方文化的交融成为汉代文化最为显著的特点。 交通工程论文南 方具有巫术精神的道家思想与北方具有现实主义的儒家思想融合, 在造物层面就形成了工艺 造物已由先秦时期 “ 事鬼神 ” 走向为人服务, 强调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结合, 同时由于受到 秦汉各朝帝王追求长生不死、羽化成仙的思想影响,再加上汉文化中楚文化强劲的生命力, 致使汉代附着于工艺造物之上的装饰题材具有了更为广泛的内容, 深刻的象征意义, 并能够 集现实性与想象性为一体。汉代装饰艺术题材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汉代建筑风格

汉代建筑风格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汉代建筑风格浅谈

汉代建筑浅谈 摘要: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屋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制度密切结合,足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中国建筑体系已大致形成。 关键词:城市建设汉代木构建筑组合式建筑楼阁陵墓经过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华夏大地又重现了往日的安宁与欢笑——中国自此进入了一个相对长的繁荣时期。因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此时科技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的编着,造纸术、地动仪的发明,以及天文、历法、医学等一系列的成就奠定了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汉朝疆域也是扩张到空前的辽阔,势力甚至也伸展至中亚;汉朝与周围许多国家有着广泛的交往,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引进了乐器、舞蹈、杂技、雕刻、佛教、良马和农作物,而汉朝的丝绸、漆器、铸铁术、凿井术、农业灌溉技术也传到了西域。汉朝的空前的强盛,使中国人几乎和汉人划上了等号,从此"汉字,汉族"的称谓就沿用至今;汉朝的辉煌,足可以和伟大的唐朝相比,故现今人们常以“汉唐盛世”并称。 两汉时期可谓中国建筑青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丰,建筑组合和结构处理上日臻完善,并直接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来民族建筑的发展。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至今没有发现一座汉代木构建筑。但这时期建筑形象的资料却非常丰富,汉代屋墓的外廊或是庙堂、外门、墓内庞大的石往、斗拱、都是对木构建筑局部的真实模拟,寺庙和陵墓前的石阙都是忠实于木构建筑外形雕刻的,它们表示出木结构的一些构

汉代文学特点

汉代文学特点 ?1、文学价值受到重视 ?2、专门文人出现 ?3、创作兴盛 汉赋体式特点 ?铺陈 ?押韵 汉赋作品概略 ?从体式分,有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 ?骚体赋从《楚辞》发展而来,句中含语词“兮”,内容以抒发抑郁愤懑之情为主,代表作品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有《长门》、《哀二世》和《大人》,董仲舒《士不遇》,武帝《悼李夫人》,司马迁《悲士不遇》,刘歆《遂初》、王褒《洞箫》、扬雄《太玄》、崔篆《慰志》、冯衍《显志》、班婕妤《自悼》、班彪《北征》、 班昭(曹大家)《东征》、班固《幽通》、张衡《思玄》蔡邕《述行》?汉大赋:是汉赋的典型体式,铺张扬厉、规模宏大,“极声貌以穷文”,但有堆垛繁杂之弊。内容以游猎、京都、宫殿为主。典型作品如司马相如《子虚上林》,杨雄《甘 泉》、《羽猎》,班固《两都》、张衡《二京》、王延寿《鲁灵光殿》等。又称骋(逞)辞大赋。 ?抒情小赋:抒情为主的赋,篇幅短小,内容含蓄隽永,与大赋的敷展无遗不同,句式趋向骈俪。东汉后期开始兴盛,但西汉实早已有之。有些是骚体赋。典型作品如 司马相如《哀二世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班婕妤《自悼赋》、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等。 ?作家线索: ?西汉前中期主要有贾谊、枚乘枚皋、司马相如、王褒等 ?西汉后期到东汉前期重要作家有杨雄、班婕妤、班彪、班固、班昭等。 ?东汉中后期主要作家有张衡、马融、王延寿、赵壹、蔡邕 概念:乐府 汉乐府内容:爱情婚姻、下层的艰苦生活、上层的奢华生活、战争、感喟生命?艺术特色: ?1、由诗骚的抒情发展为叙事 ?2、杂言、五言为主的句式 ?3、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史记》体例: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共130卷,52万字,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 ?《史记》的文学性 ?1、人物、事件的故事性、情节性强。如鸿门宴、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 ?2、细节描写。如《项羽本纪》中刘邦无赖性格的细节展示 ?3、作者性情的流露。如书中人物的快意恩仇。

汉代建筑-歇山式

歇山式 歇山式建筑 歇山式-常见古建筑屋顶的构造方式之一。由前后两个大坡檐,两侧两个小坡檐及两个垂直的等腰三角形墙面组成。 建筑形式 歇山式 在形式多样的古建筑中,歇山建筑是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即前后左右四个

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 建筑特点 歇山建筑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轻盈翘起,玲珑精巧

歇山式 ,气势非凡,它既有庑殿建筑雄浑的气势,又有攒尖建筑俏丽的风格。无论帝王宫阙、王公府邸、城垣敌楼、坛壝寺庙、古典园林及商埠铺面等各类建筑,都大量采用歇山这种建筑形式,就连古今最有名的复合式建筑,诸如黄鹤楼、滕王阁、故宫角楼等,也都是以歇山为主要形式组合而成的,足见歇山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在外部形象看,歇山建筑是庑殿(或四角攒尖)建筑与悬山建筑的有机结合,仿佛一座悬山屋顶歇栖在一座庑殿顶上。因之,它兼有悬山和庑殿建筑的某些特征。如果以建筑物的下金檩为界将屋面分为上下两段,那么上段具有悬山式建筑形象和特征,如屋面分为前后两坡,梢间檩子向山面挑出,檩木外端安装博缝板等;下段则有庑殿建筑的形象和特征。无论单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即三重檐)歇山、大屋脊歇山、卷棚歇山,都具有这些基本特征。 建筑功能 尽管歇山式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形象特征,但对构成这种外形的内部构架却有许多特殊的处理方法,因而形成了多种构造形式。这些不同的构造与建筑物自身的柱网分布有直接关系,也与建筑的功能要求及檩架分配有一定关系。 建筑分类 可分十字歇山式即两个歇山顶正交所形成的屋顶和单檐歇山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