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公共财政概论_章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有小改

20公共财政概论_章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有小改

20公共财政概论_章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有小改
20公共财政概论_章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有小改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重点工程教材《公共财政概论》

思考题参考答案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思想 (3)

第二章公共财政职能 (6)

第三章财政支出总论 (8)

第四章政府消费支出 (10)

第五章政府投资支出 (12)

第六章社会保障支出 (13)

第七章财政收入总论 (15)

第八章税收 (17)

第九章非税收入 (19)

第十章公债 (20)

第十一章政府预算 (22)

第十二章财政体制 (24)

第十三章财政平衡与财政政策 (26)

第十四章国际财政 (28)

绪论

1.公共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财政学作为研究财政分配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财政分配活动及其规律性。《公共财政概论》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及其规律性。

2.在新时代学习公共财政概论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1)学习公共财政概论有助于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的财政学理论。通过学习公共财政概论,在引进、借鉴、消化和吸收西方财政学理论有益成分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探索公共财政的运行规律和改革路径,将促进我国财政学理论的发展和繁荣。

(2)学习公共财政概论有助于指导我国财政工作实践。学习公共财政概论对于厘清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正确认识政府功能和角色定位大有裨益,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对财政的要求,正确理解和适应经济社会形态全面进入新时代,正确认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功能定位和财政运行规律,正确运用财政政策手段和工具建立现代公共财政体系,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供财力支持和制度保障。

3.思考我国进入新时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功能定位。

(1)财政既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2)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新论断,意味着财政提升到国家治理层面,放在国家治理的总棋局中定位,使其功能和作用得到全面提升和拓展。

4.如何正确掌握和运用公共财政概论的学习方法?

(1)基本方法: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科学研究方法,是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必须遵循的科学的方法论。

(2)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引领的分析方法。公共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财政分配活动及其规律,而这种研究离不开对社会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即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离不开对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产品分配和消费规律的认识,因此,我们对公共财政学的学习和研究自始至终不能脱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成果的领悟和把握。

(3)实证分析方法与规范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描述事物和“实然”状态,说明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或者究竟是什么样的。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不同,通过规范分析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应当是什么”,即“应然”状态。实证分析方法与规范分析方法实际上是两种相互联系同时又相互区别的研究方法。一般说来,公共财政学的研究方法就是这两种具体研究方法的统一。

(4)比较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就是对各种公共财政理论、各类公共财政实践模式、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公共财政形态进行比较,从而把握公共财政中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推进公共财政理论建设,增强从事公共财政活动的实践能力。比较分析方法

(5)案例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是指一种对已经发生的真实事件或某种现象进行探索、描述或解释,并试图从中推导出新的假说或结论的研究分析方法。通过对财政案例的研

究,可以深化对公共财政理论的认识,并从中发现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进公共财政研究的深化。

第一章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思想

1. 怎样理解财政的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

准确地把握财政的概念,就应当从财政的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两个层面来理解。

(1)一般属性的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及形成的特殊分配关系,它涵盖了一切在历史上存在过的国家及其财政最基本的和共同的属性,换言之,财政一般属性指的是财政最基本和最稳定的部分。

(2)特殊属性的财政是与具体政治经济制度密切相关的财政模式,比如与君主政体和农业经济社会(奴隶制与封建制社会)相适应的君主财政模式,与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模式,以及曾经与计划经济和高度集权的传统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全能型计划财政模式等。财政的这种特殊属性,是由特定国家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法律文化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在这一层面上,国家财政又被具体化为解释某个国家在某个时期的财政现象和特点。

2. 如何正确认识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关系?

(1)一切财政都是“国家的财政”。把财政与国家联系起来,是要说明财政这种特殊分配关系最为本质的属性,它与其他所有不以国家为分配主体的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显著地区别开来,与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的国家财政的阶级性质、本质属性也就不同。

(2)公共财政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普遍采用的财政模式,它虽然必定和某个具体的国家相联系,也具有国家的阶级属性,但是更多的是强调它是一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伴随行的财政模式和运行方式。

(3)公共财政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和运行方式。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可以被描述为“被包容”与“包容”、“个性”与“共性”、“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3. 怎样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是人民性与公共性相统一的财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财政是人民性与公共性相统一的财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就要求财政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共同需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最大目的及“公共性”的本意和宗旨,即符合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广泛愿望和最根本利益。

(2)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财政。经过改革探索,中国放弃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开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系。原有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全能型、包揽型、建设型及统收统支的计划财政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僵化的体制机制必须加以改造和改革,因此,我们确定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目标模式就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3)是与国家治理相适应的民主法治财政。财政乃庶政之母,是政府履行职能的基础所在,财政与政府、财政与国家治理如影随形、密不可分。国家治理中的资源汲取与配置、公共产品提供、资源再分配、收入分配关系协调、公共管理与社会治理以及调控能力行使等都与财政密切相关,公共财政承担着现代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的职责,在治国安邦中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

(4)是开放包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财政。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作为新时代的中国财政,是具备了国际视野和融入世界发展潮流的开放型财政,是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的大国担当财政,是促进世界多极发展与和平发展的包容财政,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勇立潮头的责任担

当财政。

4. 概述财政理论和公共财政思想的发展脉络。

(1)西方经济学的财政理论和公共财政思想:

古典经济学派的财政思想以财政收支为重点,从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从现象到本质,揭示了财政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建立了较为系统的财政理论体系。

“边际革命”时代,部分学者将“边际革命”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财政分析中,对公共需求的性质与特征、公共产品的内涵与外延等问题做出了初始的探讨,促成了财政学开始向公共财政学演变。

20世纪30年代之后,凯恩斯学派的财政政策主张被广泛采纳。政府的经济活动和作用日益扩大,从传统单向的财政收支扩展到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关于政府财政的理论、理念、内容及分析方法均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极大地扩展了公共财政学的研究领域。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矛盾继续加深,并表现为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即“滞胀”的奇特形态。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的严重后遗症促使西方各国政府纷纷调整其财政经济政策,新经济自由主义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应运而生,对西方国家的财经思想和政策产生了影响。

(2)马克思主义的财政理论和公共财政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财政思想:关于财政与国家的关系的论述;关于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反映的资本主义分配关系和剥削本性;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六项扣除”与财政分配的关系。

列宁的财政思想。在列宁领导下建立起了全能型社会主义计划财政模式,这一模式深刻地影响了此后建立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制度建设。列宁意识到,应当对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财政模式进行改革,但他没有来得及实现。

毛泽东的财政思想。毛泽东同志创见性地揭示了经济与财政的辩证关系,认为决定财政的是经济,提出国民经济应当遵循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应当按照“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处理好生产与生活、积累与消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方面的关系”等与财政相关的重要政策问题。毛泽东同志的财政思想,涉及财政基础、财源建设、财政收支、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等重要的财政理论和实践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财政思想演进脉络: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思想;改革开放之后公共财政思想;新时代的公共财政思想。

5. 谈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公共财政思想的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选择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既展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又为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1)改革开放之后公共财政思想

中国的公共财政在理论创新和改革实践的推动下,在吸收中外学者财政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第一,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的基本理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21世纪之际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模式,伴随财政模式的转型,关于公共财政体系的理论兴起并且日益成熟。

第二,探索公共财政运行规律和新特点。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的实践经验并上升到规律层面,是中国特色公共财政的重要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

第三,公共财政制度建设和政策体系改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从事财政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持续推进财政制度建设,包括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分税制体制改革、税收制度改革、政府预算制度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制度改进等,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公共财政制度框架。与此同时,努力探索公共财政政策体系改进路径,逐步深化了对财政政策工具及作用机理的理论认识。

(2)新时代的公共财政思想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对财政定位与财政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调整。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下,新时代公共财政思想对于财政工作的引领体现在:

第一,财政职能界定和作用定位。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第二,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第三,全球治理中的大国财政思维。当前,全球治理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正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主动履行大国责任,承担国际义务,配合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财政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第二章公共财政职能

1. 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市场机制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最有效方式。所谓完全竞争市场是附加了种种严格假设条件的市场,这些条件包括:

第一,市场上拥有众多的消费者和生产者。

第二,市场中的各种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

第三,买卖双方拥有完全信息。

第四,生产者所提供的同种产品是同质的和无差别的。

2. 如何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要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过程,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效率最高。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普遍规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

(2)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市场是唯一的资源配置机制和手段。市场并非万能,市场有效发挥作用需要特定的适用条件,在条件不满足时市场作用会打折扣;或者即使条件满足,市场结果不见得都令人满意;更有甚者,资本的逐利性会让市场主体过于追逐经济利益,有时甚至会出现违反社会道德和法律的情形。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与市场行为不同,政府行为往往具有公共性、普遍性、强制性和非营利性等特点。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能较好地处理那些市场做不了和做不好的问题,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有序运转。

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就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保持宏观经济稳定,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富裕。要严格依法行政,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

3. 如何识别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请举例说明。

区分或辨别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标准是排他性或非排他性,竞争性或非竞争性。纯粹的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如面包,衣服等),纯粹的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国防)。

4. 举例说明负外部性及其主要治理方式。

(1)政府管制。或称公共管制,即对生产消费行为做出某些限制,主要适合对负外部性的矫正。限制的形式可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比如,为了控制污染,政府可将污染物排放限制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或直接禁止有污染物的生产,等等。

(2)法律手段。对于因权利界限不明确而造成的外部性问题,可通过立法来解决。根据科斯定理,如果交易成本为零,在产权明确界定的情况下,在相关交易方之间将既定的权利自由交换是有效率的,政府仅通过设定初始权利归属就可以使外部性内在化。这其实是通过法律确定产权归属,借助市场机制的作用来矫正外部性。

(3)实行一体化。实行一体化意味着经济主体边界的扩展,从而将之前不曾考虑的外部收益或成本纳入决策考量范围。比如,养蜂和果园可互为对方带来外部效益,如果果园的主人同时经营养蜂生意,外部收益就得到内在化。

(4)政府征税。政府征税主要是用来矫正负外部性。矫正性税收着眼于私人边际成本的调整。

5. 如何理解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1)定义: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就是要求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2)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收入的结果可以较好地体现经济公平。但社会公平难以通过市场机制予以完全实现。因此,政府的介入是必然的。

(3)介入前提:财政进行收入分配的逻辑前提之一是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原则界限。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中,市场可以形成较为合理的企业职工工资、租金收入、利息收入、股息红利收入、企业利润等,使之符合经济公平,所以财政原则上不应直接介入这些要素价格的形成(稀缺资源的垄断性收入除外)。

(4)介入的机制和手段:运用政府税收调节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使之符合社会公平;规范政府的资产性收入;规范工资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章财政支出总论

1. 分析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原因。

对于财政支出增长现象的解释,财政学界主要形成了四种理论,即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理论、皮考克和威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以及鲍莫尔的非平衡增长理论(具体内容略)。这四个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但探究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不能囿于一个层面,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充分考虑一国国情,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职能的变化、政府部门的效率以及偶然因素的影响等。

2. 自2007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变化的趋势如何?

2007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进、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政府职能越来越聚焦到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支出规模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但2016年以来,受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缓慢,财政支出规模略有下滑,2018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4.5%。

从财政支出职能分类看,我国自2007年以来,一些事关民生、事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支出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如“教育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出”“城乡社区事务支出”“交通运输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等。与此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预算公开的推进,以及中央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政府“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从财政支出经济性质分类来看,2007年至2008年,我国购买性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延续了之前的下降趋势,但2009年以来则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一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购买性支出的结果;2013年与2012年相比又有比较大的上涨,也是应对2012年经济危机财政政策再次发力的表现。2016年购买性支出比重相比上年稍有下降。

从财政支出行政级次分类来看,2007年以来,我国中央财政支出占比延续了自1995年以来的明显下降趋势,地方财政支出则呈现出上升趋势。

3. 举例说明财政支出的经济效应。

财政支出的经济效应包括:收入效应、替代效应、经济增长效应、挤出效应、收入分配效应。

财政支出的收入效应是指财政支出会增加企业或者居民的收入水平。如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对某些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与减税、免税待遇,实际上增加了企业收入;对居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际上增加了这些居民的收入。

财政支出的替代效应是指财政支出会相对降低产品或者服务的价格,消费者就可以花更少的钱用于该产品或者服务的购买,进而将增加对其他产品或者服务的购买。如政府对蔬菜进行补贴,可能使得消费者增加对水果的购买。

财政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是指财政支出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财政支出的增加,能够促进经济成倍增长。例如,经济危机发生后,政府往往会增加财政支出,正是利用了财政支出的这一效应。

财政支出的挤出效应指财政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例如,财政支出增加,意味着纳税人的税负增加,从而可能会减少纳税人的消费水平。

财政支出的收入分配效应是指政府的财政支出可能会导致利益转移的现象,从而使财政支出带来的利益产生再分配。如住房补贴支出的目的在于补助穷人,但其在短期内会造成住房需求的增加从而引致房价的上涨,以致真正获益的是富人而不是穷人。

4. 举例说明如何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不同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方法不一样,通常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比较法是指通过对绩效目标与实施效果、历史与当期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的比较,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因素分析法是指通过综合分析影响绩效目标实现、实施效果的内外因素,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最低成本法是指对效益确定却不易计量的多个同类对象的实施成本进行比较,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公众评判法是指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对财政支出效果进行评判,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比较常用的有成本效益分析法,一般分为六个基本步骤:确定政府项目要实现的目标;列举成本和效益;测算成本和效益;测算贴现成本和效益;选择决策标准;选定项目。以我国三峡工程为例,在建设这一工程时,要实现的目标包括防洪、发电和增加航运能力等,因而主要的收益也包括防洪、发电收益和航运收益,成本包括工程建设成本、淹没农田和移民带来的成本,对各年成本和效益进行测算后,再进行贴现,计算出三峡工程的净现值为131.2亿元,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4.5%,净现值大于0,并且内部收益率较为客观,因此建设三峡工程是有利的。

5. 如何认识现阶段中国的财政支出改革?

当前我国财政支出改革主要围绕“定范围”、“调结构”和“优方式”三方面进行。

“定范围”主要是指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首先是理清政府与市场间资源配置的职责边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职责边界的基本原则。其次,在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政府与社会的职责边界,即,将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分开,近年来我国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放管服”改革以及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调结构”主要体现在,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上越来越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财政支出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倾斜。

“优方式”主要体现在,针对不同的财政支出事项,探索、创新不同的财政支出方式。例如,在基础设施领域,积极探索PPP模式;通过完善政府采购进一步改进财政支出方式;通过财政补贴改革、税式支出改革等支持创新驱动战略等。

第四章政府消费支出

1. 谈谈你对行政管理支出产品属性的理解。

政府的行政管理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纯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是指一些人在消费这一产品并享用它的效益时,不排斥其他人同时消费并从中受益。政府行政管理是政府从全体居民的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的,我们无法通过某种途径,将社会的任何一个成员排斥在行政服务的收益之外。

纯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是指在增加消费者时,其边际成本为零,因而不具有市场竞争性。在政府的服务体系建成后,通常其成本并不因辖区居民的人数增加而增加。这类产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或者接近于零。

2. 决定国防支出规模的因素有哪些?试分析国防支出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1)一国政府的国防支出规模一般与居民人数的多少关系不大,而与政府机构的大小和承担职责的多少密切相关。

(2)国防支出的经济意义至少表现在四方面:国防是纯粹的公共物品。国防支出的绝对额名列前茅。国防支出也是政府干预和影响经济的重要手段。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支撑国家由大向强的必然选择。

3. 简要分析目前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结构和提供方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支出逐年稳定增长,直到2012年终于有了质的飞跃,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4%,达4.12%,而且此后连续4年保持在4%以上。教育投入的显著增长,意味着中国正从简单粗放的增长模式转向由知识和教育支撑的高附加值的发展阶段。

中国目前教育支出中仍然存在着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三级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高等教育急剧扩张,初等教育却相对萎缩;随着收入差距的加大,不同地区之间教育投入上的差距日益明显;投入经费多侧重于教学设施等硬件的建设和规模扩张,对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质量等软件的投入远远不足等。

教育投入的显著增长,意味着中国正从简单粗放的提供方式转向由知识和教育支撑的高附加值的发展阶段。

4. 简述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现状、问题以及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1)现状与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作出了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战略决策,建立了学科齐全的独立发展的科技体系,造就了一支庞大的科技队伍,拥有了一定的科学技术攻坚能力,在某些领域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总体科技水平仍然不高,对经济增长也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主要原因便在于我国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从绝对额看,我国的科技支出虽然在不断增长,但是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却不高,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80年的5.26%下降到2016年的3.50%,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1.41%下降到2016年的0.88%,这种变化显然与世界科技支出的发展趋势不相符合。此外,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支出结构也不甚合理,没有正确处理好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关系,忽视了对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支持。有限的财政科技投资大量被吸纳在高精尖项目上,而没有注重相关项目之间的配套,没有发挥和利用财政投资聚集社会资金的作用,导致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

(2)完善思路:

第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科技创新。政府的科技投入作为一种“诱导性投资”,可将企业资金吸引到高新技术产业上来,并使国民收入的创造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从而带来高新技术产业中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

第二,扶持科技风险投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当逐步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资

金投入,这其中包括增加专项拨款,保证专款专用,也包括设立专门基金,投入重点项目;提供贷款担保,即由政府组织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公司,或者设立贷款担保基金,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银行贷款提供担保,等等。

第三,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赋予创新激励机制。可进一步降低高新技术产业的所得税税率,同时实行延长免税期限,增加抵扣基数等,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第四,全科技法规体系,加速科技市场进程。要有一整套有效规范风险投资企业行为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以及严格的政府监管程序,才会划清风险投资业与“乱集资”等活动的界限,创造其健康成长的环境。

5. 如何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中国财政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可以分为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从投入方式上可以分为文化事业费、中央补贴地方专项资金、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公益性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等模式。然而,从目前的投入方式看,主要依靠文化事业费、专项资金和重大项目资金等直接投入为主,而具有市场化运作方式的投入模式仍然占比较小,投入效率难以有效发挥。应进行针对性改革。

近年来中国文化事业费支出的城乡结构仍存在不尽合理之处,尽管中国县及县以下文化事业费占比已超过50%,但对于落后地区农村文化的扶持仍然明显落后于城市。应当进一步缩小这一差距。

第五章政府投资支出

1. 政府投资相比于非政府投资有哪些特征?

(1)政府投资对象的公共性、基础性。

(2)政府投资目标的社会性。

(3)政府投资决策的复杂性。

(4)政府投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侧重。

2.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的变化。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投入一直是中国基础设施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尽管借助政府强制手段可以在短期内为基础设施筹集巨额资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事关国民经济全局和具有长远意义的重点项目建设,但是这一筹资模式由于受政府财力约束,极大地制约了基础设施发展,使得基础设施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的多元化筹资格局逐步形成。政府预算内资金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大幅度下降,从1981年的28.1%下降到2016年的5.9%。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已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到基础设施投资领域。

3. 政府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式有哪些?

(1)政府投资,免费提供。这是政府投资于基础设施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

(2)政府投资,商业经营。这种方式是指由政府委托的法人组织按商业原则经营基础设施,自负盈亏。

(3)建立政策性银行,开展财政投融资业务。财政投融资是指以政府信誉为基础、以产业政策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种财政融资和金融投资活动。财政投融资比较成功的经验是建立政策性银行,作为执行政府长期性投资政策的机构。

(4)PPP模式。PPP即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是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各参与方的“双赢”或“多赢”为合作理念的现代融资模式。

(5)民间机构投资和经营,政府监管。

4. 为什么近年来各级政府会加大支持“三农”的力度?

(1)农产品的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具有不对称性,农业比较利益较低。

(2)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公共产品和外部效益明显的混合物品。

(3)城乡居民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

5. 政府投资的重点是什么?

一般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投资项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公益性项目,是指不从事生产经营的国防、政府行政机构、司法部门,科研、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环保、农村扶贫和其他公用设施以及社会团体的投资项目。

(2)基础性项目,是指具有自然垄断性、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且收益较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农业以及需要政府重点扶持的高技术产业和部分支柱产业等。

(3)竞争性项目,是指那些经济效益较好、对市场信号反应比较灵敏、具有竞争能力的一般性项目。它多为投资较少、建设周期较短、投资完全能够回收并能实现价值增值的加工行业和服务行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建筑业、流通仓储业、金融保险业(商业性部分)等。

第六章社会保障支出

1. 为什么说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具有重要责任?

社会保障是一项由政府引导的强制性的制度,它需要政府依法予以推动。而从中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来看,社会保障体系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逐步建立起来的,当代各国都毫无例外地把提供社会保障纳入政府的职能范围。

(1)保护公民基本生活权利。

(2)提供个体评价低于社会评价的优值品。

(3)消除保险市场上的逆向选择。

(4)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

(5)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平抑经济周期波动。

2. 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1)在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方面:以公平为首要建制理念,并将效率融入公平之中。贯彻适度原则,逐步扩大社会保险范围。牢固树立责任共担意识,构建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实现基本保险制度全覆盖,让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大力发展各种补充保险,全面建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统一社保管理体制,实现征缴、管理、使用三分离。

(2)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方面:在实现应保尽保的基础上适度提升政策目标,以保障生存型需求为主,兼顾发展和改善型需求。改进和完善低保瞄准方法,提升精准扶贫精准度。促进社会救助项目的内外部政策衔接,做好低保与专项社会救助、社会救助与扶贫、低保与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更好衔接。理顺中央和地方关系,分若干类地区明确中央和地方筹资责任,上移社会救助管理责任等。在扶贫攻坚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低保退出过快、超常规救助措施的可持续性等问题。

3. 分析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及其效应。

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主要有三种,即现收现付制、完全基金制和部分基金制。

(1)现收现付制。现收现付制是指当期的缴费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社会保险开支,不留或只留很少的储备基金。这种方式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调剂职能,简便易行,也可避免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危险。但由于只以现实收支平衡为基础,因此,该模式不仅对被保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数量上的长期规划,时间与空间上的调剂能力也较差,而且当保险费用逐年增加、提取比例不断上升后,还可能导致在职职工、企业和国家负担过重的困难。

(2)完全基金制。完全基金制又称完全积累制,是指当期缴费收入全部用于为当期缴费的受保人建立储备基金,而建立储备基金的目标应当是满足未来向全部受保人支付保险金的资金需要。该模式要求劳动者在整个就业或投保期间,采取储蓄积累方式筹集社会保险基金。这种方式体现了社会保险的储备职能,使社会保险能有一个较为稳定的经济保证,但由于时间跨度大,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的保值与增值的压力就非常大。

(3)部分基金制。部分基金制亦称部分积累制,是介于现收现付制和完全基金制之间的一种筹资模式,即期的缴费一部分用于应付当期的社会保险开支,一部分用于为受保人建立储备基金。部分基金制是建立社会保险基金较灵活的模式,兼容了以上两种筹资模式的优点。

4. 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还存在哪些问题?

(1)缺乏科学的顶层制度设计和协同推进。

(2)公平性不足与效率不高并存。

(3)社会保险资金来源结构失衡,国家和企业不堪重负。

(4)现行社保体系受到人口老龄化和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严重冲击。

(5)福利支出刚性增长与政府财力增长减缓的矛盾日益凸显。

5. 说说中国现行社会救助体系的特色。

2014年,国务院颁布并实施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第一次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构建了一个分工负责、相互衔接、协调实施,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建成覆盖城乡、项目完整、层次多样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事业进入到制度定型和规范发展的新阶段。该办法具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色:(1)构建了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八项制度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办法。

(2)加强了社会救助统筹协调。国务院民政部门统筹全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并要求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

(3)坚持了社会救助城乡统筹发展理念。这有助于确保社会救助广泛惠及城乡所有困难居民。

(4)强化了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查询核对机制。这为今后科学、准确认定社会救助对象并完善退出机制,确保社会救助公平、公正实施奠定了基础。

第七章财政收入总论

1. 怎样从动态和静态角度理解财政收入的概念?

从动态的角度看,财政收入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的一个阶段或一个环节,通过组织收入、筹集资金,形成特定的分配关系。

从静态的角度看,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

2. 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性作用?

(1)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财政收入的最基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如GDP、人均GDP等从总体上反映了一国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国民生产总值就多,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制约,两者之间存在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

(2)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内涵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因为一定的生产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柱的。所以,对生产技术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分析,事实上是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分析的进一步深化。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一方面是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生产速度加快和产品质量提高,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带来物质消耗的降低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因此,大力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是实现财政收入持续高效增长的主要途径。

3. 你是怎样看待最优财政收入规模的?

对于最优财政收入规模,现实中并不存在统一的、绝对的衡量标准,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不同,各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政府的职能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同,财政收入规模必然存在差别,不能简单类比。就此而言,与其说最优财政收入规模,不如说适宜的或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更为恰当。

判断财政收入规模的大与小、多和少,应当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运用的计算口径和方法须一致;与经济发达程度相适应;与政府职能大小相关联;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相对应。

最优财政收入规模其实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是一种在一定时期处于社会经济均衡状态下的适度规模,一种持之以恒、不断靠拢和接近“最优”的状态。

4. 试对财政收入结构变化做出理论解释。

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经济形态、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机制所决定的。

(1)经济形态的影响。在自然经济形态下,小农经济和农耕制度是主要的生产方式,财政收入结构表现为较为单一的农业税赋及少量的工商税。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工商税收逐渐取代农业税赋成为主要的财政收入形式。随着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工商企业利润的很大部分以企业和公司所得、红利、利息、股息等形式为企业和个人所占有,又为所得税成为资本主义社会重要的财政收入形式提供了经济前提。基于缓和阶级矛盾、缩小贫富差距、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以及调节经济运行、防止经常性经济危机发生等多重考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除了继续保持以所得税、流转税为主体的财政收入结构外,财政收入形式日渐多样化,陆续建立了包括财产税、社会保险税(费)、国有或公有资产收益等在内的多元财政收入结构。

(2)经济制度的影响。我国实行的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国家兼有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政府同时拥有行政管理权和代表人民行使的

国有资产终极所有权。财政收入主要采取税收和国有资产收益的形式。同样出于宏观管理、社会稳定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需要,我国的财政收入中还包含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主要是政府规费、土地出让金及基金性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主要是养老保险基金和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等。由此可见,由于我国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的特点,形成了多种收入形式并存,更加多元化的财政收入结构。

(3)经济运行机制的影响。在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下,不同财政收入形式发挥作用的经济条件存在差别,因而所要求的财政收入结构也就有所差异。不同的收入结构与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前者受后者的制约。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运行机制客观上要求实行以税收为主体,与其他各种非税收入并存的多元复合型财政收入结构。

5. 试从财政收入结构角度分析增加财政收入的合理途径。

以财政收入的部门结构为例进行分析。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第一产业的发展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也是财政收入的基础。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对财政收入的状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产业生产技术装备先进,劳动生产率高,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多。第三产业部门创造的价值构成国民生产价值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构成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素。

目前世界各国对第一产业普遍实行稳定负担和轻税政策,因此,来自第一产业的财政收入仅占有很小的比重。在我国,第二产业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但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表明,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发生明显变化并且越来越高,财政收入来源于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出于增加财政收入的考虑,应在提高第二产业发展质量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八章税收

1. 税收与其他收入形式有什么区别?

(1)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在取得收入时凭借的是政治权力,而非产权或债权。这种政治权力是所有社会领域中最具权威性、强制性的一种权力,它是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机器实现自己意志的一种制度保障。强制性意味着只有国家才拥有征税权,社会上的其他组织或团体不能行使征税权。税收的强制性关键体现在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手中的政治权力。

(2)无偿性。由于国家征税依据的是政治权力,所以通过税收取得的收入是不需要偿还的,它是一种无偿的征收,不需要像公债那样需要事后偿还给债券认购人。同时,税收的无偿性也意味着国家向纳税人征税不需要做任何直接的返还,即税收不需要像收费那样,国家一方面从企业或个人手中取得收入,另一方面要向企业或个人直接提供一定的服务。

(3)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以前要通过立法预先规定征税的数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数量比例(即税率),不得临时或随意变更征税的税率。另外,税收的固定性还包含连续征收的含义,即这种课征要定期进行,而非只征收一次了事。

2. 如何理解税收替代效应、税收超额负担和税收中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税收替代效应是指政府课税后,纳税人的替代行为选择。税收超额负担是国家征税给纳税人造成的超过税款的那部分负担。税收中性是指税收不影响或不干扰人们的经济选择。

税收替代效应、税收超额负担和税收中性三个概念是紧密相关的:一种税如果不产生替代效应,就没有超额负担,同时就是中性的;而如果一种税在产生收入效应的同时也产生替代效应,则一定会带来超额负担,同时也一定是非中性的。

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所以不需要税收处处都起调节作用,因此税收在多数情况下应当保持中性。但由于市场是不完善的,存在缺陷和失灵,所以政府有时也需要利用税收的非中性来调节经济。

3. 如何看待我国的宏观税负?

如何看待我国的宏观税负,需要从下几个方面考虑。

(1)税负轻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首先要看宏观税率,比率越高,税负往往就越重。

(2)税负的高低要看税负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如果税收负担主要由中低收入者承担,那么绝大多数人就会感觉税负重;反之,如果主要由高收入者负担,而高收入者有负税能力,其占人口的比重也低,这时大多数普通百姓就会感觉税负不重。

(3)考察税负轻重,还要结合税收收入的使用方向。如果税收收入的使用效率很高,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即使宏观税率较高,但公众从政府那里得到的公共服务水平也较高,那么他们也不会感觉税负过重;反之,如果税款的使用不尽如人意,广大的纳税人和负税人的获得感不强,那么即使宏观税率不高,公众也会普遍感到税负重。党的十七大以后,“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深入人心,国家财政开始向“民生财政”的模式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所占比重逐年加大。从这一角度分析,近年来我国的税负状况是不断改善的。

4. 哪些因素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税制结构?

(1)政府的税收工具范围。税收最主要的职能是筹集财政收入,因此,一国开征哪些税,以什么税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首先要考虑政府手中掌握着哪些有效的税收工具,即哪些税征收率高,征收成本较低。这实际上是从管理角度考虑税制结构问题。

(2)政府的税收政策目标。在保证财政收入的前提下,税制结构还要服务于政府的微观税收政策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看政府在公平和效率目标之间如何进行选择。政府在公平和效率之间的侧重点不同,税制结构制定就可能不同。

(3)财政支出规模。税制结构与财政支出规模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政府的财政支

出规模要受一定的税制结构所制约;另一方面,政府一定的财政支出规模又要求有适当的税制结构与之相适应。

5. 我国下一步税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今后税制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即“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文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九章{概念)1、现实型文学:也称为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了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小说: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体。 6、剧本: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7、散文:一种体裁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广义的散文是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以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思考题)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的区别象征型文学是寄寓意蕴,以变形描写来拟人(物)的形象,是现代派文学,来表现哲理的。 现实型文学是再现生活重视细节描写,虚构而见不出虚构,表现现实主义反映生活本质的。 理想型文学是表现理想以夸张幻想来再造的虚构幻想的形象表现浪漫主义的反映理想。 或(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2、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的基本特征 诗歌的基本特征是:1、(高度的概括);2强性大(强烈的抒情性) 3、音乐性(停顿、平仄和押韵) 小说的基本特征: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散文的基本特征:1、选材广泛,现实性很强 2、形式自由,手法多样 3、形聚,构思精湛(形散:选材五光十色,联想自由驰骋,手法多种多样,结构灵活多变;神聚:立意深远,一线串珠。)4、真人真事,事情实感。 剧本的基本特征:1、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人物事件事件、地点高。2、尖锐紧张的戏剧冲突 3、人物台词要个性化口语并富有动作性。(个性化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地位教养;口语化既有意境又有潜台词;动作性:人物语言要传达内在的动作心理活动;引起更多的外部动作,推动情节的发展到新的层面。) 第十章{概念}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

汽车概论试题及答案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汽车概论 1.压缩比 2.空燃比 3.独立悬架 4.怠速 5.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1.某国产汽车的产品型号名称为:TJ7102B ,该汽车按照标准规定,该车属于 。 2.四冲程汽油机每完成一个工作循环要经过 、 、 、和 四个行程。 3.汽车的种类虽多,但基本组成是相同的,一般都由 、 、 和电器与电子设备四大部分组成。 4.化油器式发动机燃油系统的部件化油器,是完成 配制的主要装置。 9.汽车轮胎按胎体结构不同可分为 和 。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6.摩擦式离合器主要由主动部分、、和 组成。 7.轮式汽车行驶系一般由、、车轮和组成。 8.发动机按润滑油供给方式不同,其润滑方式有、、 。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四冲程燃机的作功行程,理论上活塞由上止点移至下止点,这时() A.进气门开启 B.排气门开启 C.进气门、排气门均开启 D.进气门、排气门均关闭 2.下列部件既属于发动机的部件,又属于离合器的部件是() A、飞轮 B、从动盘 C、活塞 D、气缸 3.四冲程发动机,每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曲轴旋转() A、一圈 B、两圈 C、三圈 D、四圈 4.使汽车转弯时左右车轮以不同转速旋转的是() A、万向传动装置 B、主减速器 C、差速器 D、半轴 5.发动机的动力经离合器首先传给( ) A、传动轴 B、驱动桥 C、变速器 D、差速器 6.汽车有四个车轮,其中两个后轮为驱动轮时,则其驱动形式可表示为() A.2×4 B.2×2 C.4×2 D.4×4 7.不属于气门组的机件是() A.气门挺柱 B.气门 C.气门弹簧 D.气门导管

新闻传播学院课程考核新闻学概论期末试题

新闻传播学院课程考核 新闻学概论试题 注意:将试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本卷与答题纸一并收回;试卷满分100分; 请认真作答;考试时间100分钟;形式:闭卷。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法治: 2、新闻价值: 3、出版自由: 4、言论自由: 5、新闻事业管理: 二.简答题: 1、简答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所主要采取的方法 2、简述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几个主要因素 3、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 4、阐释新闻法治应该从哪几个方面予以把握。 5、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任务,包括哪几个方面?做具体解说。 三.论述题: 1、何为媒体审判?结合近几年的新闻案例,谈谈你对新闻舆论监督中媒体审判的看法。 2、结合近几年的新闻案例,谈谈如何协调公民的隐私权和公众的知情权之间的矛盾关系。四.案例分析题。 我国将优化服务推进二孩“生得出生得好” 2017年01月27日14:15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月27日电(记者王宾)全面两孩政策迄今已落地一年,全国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占比已逾四成。如何才能让二孩“生得出、生得好”?国家卫生计生委表示,我国将继续调整扩增助产服务资源,推进妇幼健康优质服务。 2016年,中国累积生育需求集中释放,高龄高危产妇比例增加,生育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突显,出生人口达到2000年以来最高峰。 产科床位够不够?数据显示,2016年,中央投资29.1亿元,支持45个市级和202个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国家卫计委妇幼司司长秦耕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力争增加产科医生和助产士14万名,新增产科床位8.9万张,力争在“十三五”前期解决妇幼健康服务资源总体不足和结构性短缺的供需矛盾。 母婴安全怎样保障?2016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9.9/10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7.5‰和10.2‰。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晓伟说,中国将进一步推进妇幼健康优质服务,全面推广使用全国统一的母子健康手册,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据了解,我国共有8.8亿妇女儿童,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要合理配置妇幼保健、儿童照料等资源,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具体分析案例中所体现出的新闻传播学理论。

社会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0.联系实际谈谈社会学的想象力? 答: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因此,具有社会学想象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舞台,发现现代社会的构架,通过这种想象力,个体性的焦虑不安就被体现为明确的社会困扰,公章不在漠然,而是参与到这样的公共论题中。 社会学的想象力能够使我们关注有限的个人经验和更广阔的的社会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例如当社会走向工业化时,农民就自然转变为城市工人,不管他们愿意与否,当民族遭受战争蹂躏时,人民就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经济萧条时期,大批工人失业,不管曾经他们的工作效率多高。对此,任何人的力量都是无能为力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能使我们摆脱狭隘的个人观点,在思想上更清楚地认识个人活动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2. 什么是社会学?如何正确把握? 答: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 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定义,需要理解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对象,社会学的作用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社会行为,社会关系 社会学的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具体性,动态性。 社会学的作用有,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3.预测功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去预计和推测事物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4.规范功能:确定预定社会目标、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3.社会学研究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功能? 答: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完整版)汽车概论试题及答案

汽车概论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宝马汽车的原产国为() A.英国B.德国C.美国D.法国 2、具有我国第一民族品牌之称的为()汽车 A.红旗B.中华C.吉利D.奇瑞3、有汽车“心脏”之称的部件为() A.发动机B.变速器C.传动轴D.仪表盘 4、能适时产生电火花用来点燃混合气的是() A.蓄电池B.活塞C.火花塞D.曲轴 5、自动变速器的前进档为() A.P档B.R档C.D档D.N档 6、属于汽车用电设备的是() A.发电机B.前照灯C.蓄电池D.继电器 7、汽车按总体构造可划分为发动机、底盘、(B)四大部分。 A、车身和电气设备 B、车架和电气设备 C、大箱和驾驶室D车架和驾驶室 8、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装置,它将燃烧放出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通过底盘的()驱动汽车行驶。 A、传动系 B、转向系 C、行驶系 D、制动系 9 、载货汽车按()可分为微型、轻型、中型和重型货车。 A、发动机排量 B、最大总质量 C、货厢容积 D、车辆长度

10、载货汽车最大总质量大于6t且小于或等于14t的货车为() A、微型货车 B、轻型货车 C、中型货车 D、重型货车 1-5BAACC 6-10BBABC 二、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载货汽车的等级是按它的最大装载质量划分的,可分为微型、轻型、中型和重型等() 2.汽车的总重是汽车自重和承载量的总和() 3.汽车驱动力等于汽车行驶中的总阻力时,汽车就停止运动。() 4.汽车正常行驶时所能获得的最大驱动力总是小于或等于车辆的附着力。() 5.在进气行程中,柴油机吸入的是柴油和空气的混和物。() 6.不同的发动机,有不同的配气相位。() 7.汽油机在气缸外形成混合气,柴油机是在气缸内形成混合气。() 8.发动机的飞轮是离合器的主动件之一。() 9.离合器摩擦片上沾有油污可使离合器得到润滑。() 10.轿车一般采用边梁式车架。() 11.一般载货汽车的前桥是转向桥,后桥是驱动桥。() 12.减振器在汽车行驶中变热是不正常的。() 13.一般汽车的前轮轮胎气压比后轮低。() 14.转向横拉杆的长度是可以调节的。() 15. 汽车最佳的制动状态是车轮完全被抱死而发生滑移时。( ) 16. 汽车上用的电和日常生活上用的电是一样的,都是交流电。()

新闻学概论练习题

什么是软新闻 什么是新闻价值 什么是客观报道 什么是知晓权 什么是协同自律 简述对新闻自由限制的途径 简述1951年国际新闻学会提出的新闻自由所包含的内容什么是受众心理 什么是选择性理解 什么是守门人 什么是精确新闻学 简述新闻传播者的政治素养 简述受众需要的内容 简述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心理倾向 简述受众从接收到接受新闻信息的所经历的阶段 简述新闻编辑的宏观任务 简述报纸的特点 试述互联网新闻传播的特性。 试述广告与新闻的区别 简述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 简述新闻事业的性质 简述新闻传播的主要模式 简述目前世界存在的几种新闻法 试述“守门人”理论的发展过程 试述解释性报道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什么是舆论 什么是知晓权 什么是持续性新闻 什么新闻的新鲜性 简述新闻自由受到限制的几种主要情况 简述新闻事业的舆论功能 简述人类传播活动的主要发展阶段 简述广告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和制约 简述新闻真实所包含的内容 简述解释性报道的特点 试述影响新闻价值的因素 试述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什么是新闻事业 什么是传播自由 什么是新闻编辑策划 什么是新闻政策 熵

简述新闻事业功能变化的几种情况 简述舆论的特点 简述我们党的“正面宣传”的含义 简述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简述调查性报道的特点 简述故意失真新闻的原因 试述新闻价值实现的途径 试述如何正确看待新闻自由 你们是新闻职业道德 什么是公共关系 什么是新闻纪录片 什么是新闻专访 简述新闻传播者的受众意识 简述新闻传播者的素养 简述新闻与舆论的区别 简述新闻价值的含义 简述非故意失真失实新闻的原因 简述新闻倾向性的几种表现 试述新闻真实性所要包含的内容 试述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什么是有偿新闻 什么是新闻传播者的自我意识 什么是客观报道 新闻编辑方针 什么是新闻法规 简述新闻传播者的社会意识 简述新闻传播者的业务素养包含的内容 简述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心理倾向 简述新闻媒介实施舆论监督的条件 简述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 简述新闻编辑人员的具体工作包含的内容 试述传统媒介与互联网融合的发展过程。 试述西方新闻传播事业发展过程中,新闻自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五、六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5.1 复习笔记 一、文化及其特征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 (1)可习得性。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 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①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2)非评比性文化。又称中性文化,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绪论 1、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2、有一种观点认为, 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 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 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理论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相容的: ①历史上的进步阶级,其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能够提出具有科学性的理论观点 ②无产阶级代表着人们的利益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能够提出合理的科学理论③自从有阶级以来,理论的科学性总是与一定的阶级性联系在一起的。(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①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理论。 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 3、马克思17 岁时在自己的中学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请阅读马克思的这篇作文,并结合你对马克思一生奋斗历程的了解,谈谈你能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从马克思主义的这篇作文中得到的人生启迪; (1)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2)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工作。 (3)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基本内容: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物质的存在形式 ③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指导原则②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③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1、报纸最早产生于( A ) A威尼斯 2、“意见自由市场”理论最早有(D )提出 D.弥尔顿 3、新闻与信息的关系是( D ) D.新闻是信息大家族中的特殊成员 4、新闻事业的指导性通常取决于新闻内容的( C) C.指向性 5.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口号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是( B ) B.约翰·弥尔顿 6.对于报纸批评,毛泽东曾提出( A ) A.“开、好、管”三字方针 7.新闻事业作用于社会的基本手段是( D ) D.传播新闻信息 8.新闻事业在社会结构中处于( D ) D.上层建筑层次 9、一般地说,公营性质的新闻媒介属于( A ) A.社会化领导制 10、新闻立法是指(D ) 11、一般地说,国有性质的新闻媒介属于( B ) B. 政府领导制 12、.新闻的基本特性是( A ) A.新鲜、真实、.迅速及时 13.“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主张的提出者是( D ) D.毛泽东 14.新闻资产所有者掌握新闻传媒生存权、发展权和经营权的控制行为是( D ) D.行政控制行为 15、新闻的本源是( B ) B.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16、世界上第一个通讯社是( A )。 A. 哈瓦斯社 17、新闻体制的核心是( C ) C. 新闻媒介的所有制性质 18、新闻选择有三个环节,除采访、编辑之处,另一个是( A ) A.写作 19、马克思、恩格斯所共同创办的无产阶级报纸是( C ) C.新莱茵报

20、社会主义国家,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 C ) C.人民的监督 21、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六条首位的是( C )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2、大众传媒参与政治决策的方式除了沟通信息,还有( A ) A.影响舆论 23、在新闻传播的三要素中,除了事实和新闻接受者之外。另一个是( C ) C.新闻报道者 24、新闻反映社会生活的手段是( D ) D.忠实记录 25、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 B ) B.信息交往 26新闻价值的实质是( D ) D.对新闻的本质及其特征的量化把握 27、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着作《中国报学史》的作者是( C ) C.戈公振 28、新闻价值是传播者选择事实和接受者选择新闻的( B ) B.客观标准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传媒业经营活动的三大基本原则() A.普遍服务B.编营分离C.受众中心 2、对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的正规途径有() A.司法控制B.行政控制C.资本控制D.媒体的自律 3、新闻媒介受众的独有特征() A.广泛性B.混杂性D.隐蔽性 4、当前中国新闻改革四个鲜明的基本特点是() A.从自发走向自觉 B.从观念更新走向制度更新 C.从边缘突破走向中心突破 D.从增量改革走向盘活存量 5、新闻媒介所有制基本类型()。A.私营媒介B.公营媒介C.国营媒介 6、目前世界新闻学的主导理论有()。A.自由主义报刊理论B.发展新闻学C.社会责任论D.党报理论 7、新闻活动的渠道有()A. 亲身传播B. 大众传播D. 群体传播 8、西方新闻界对新闻媒介的效果,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有()A.魔弹论 B.选择性理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四章【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学方法论 1.社会学方法体系 (1)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社会学的方法体系有三个层次构成: ①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 ②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 ③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2)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 ①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逻辑思维方法原则; ③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2.社会学方法的特征 (1)动态性。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它是关于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种事实和关系的动态过程。 (2)整体性。社会学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从整体论高度出发的,把社会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然后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来考察和分析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过程。 (3)经验性。社会学注重对社会事实和现实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运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获得经验事实是首要的。 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

(1)范式的定义 范式,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2)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①实证范式②解释范式③批判范式。如表3.1所示。 表3.1 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1.研究的逻辑过程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是从理论问题经过研究验证最终回到得出理论的循环过程,连接这一过程的逻辑方法是演绎和归纳、经验观察和概括总结。根据华莱士的“科学之环”原理,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成(见图3.1)。

电气工程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电气工程与电工科学的关系就是什么? 电气工程的理论基础就是电气科学。 2.与“现代五大工程”的其她工程相比,电气工程的突出特点就是什么? 与其她工程相比,电气工程的特点在于:她的出现首先不就是来源与文明发展的自发需要,而就是来源于科学发现。她以全新的能量形态开辟出一个人类文明的新领域。她的发展又伴生了电子工程,从而孕育出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工程领域,为信息时代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为什么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以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 在这一时期,发电,输电,配电已形成了一气轮机,水轮机为原动机,以交流发电机为核心,以变压器与输配电线路等组成的输配点系统为“动脉”的输电网,使电力的生产,应用达到较高的水平,并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中电力拖动,电力牵引,电动工具,点加工,点加热等得到普遍应用。 4.根据自己了解,电气工程有哪些应用? 多电飞机,线控汽车,全电舰船。 5.20世纪哪些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电器工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永磁材料,超导磁体技术,电磁技术。 6、电气科学与电气工程的发展史给您哪些启发? 今天电能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她不仅创造了极大的生产力,而且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极大进步,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电气工程也应次被誉为“现代文明之轮” 7、21世纪电器工程科学的发展趋势就是什么? 将电气科学与工程与近代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前沿融合,加强从整体上对大型复杂系统的研究,加深对微观现象及过程规律性的认识,同时用信息科学的成就改造与提升本学科并开创新的研究方向。 8、为什么说21世纪电器工程与其她科学融合交叉就是她的显著特点? 21世纪的电气工程科学将在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及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创新与飞跃往往发生在学科的交叉点上, 9电气工程科学的基础理论包括那些? 电路藜芦,电磁理论,电磁计量理论等。 10您认为今后电气工程还会有哪些新应用? 电力大系统,电力传动系统及电力电子变流系统中各问题基于新材料,新原理成为开拓新应用领域的电机,电器,电能质量的理论及其测量控制,现代测量传感技术。 11您认为还有那些计算机软件可以用于今后的专业学习? MATLAB,PSPICE,EMTP,SABER,ANSOFT。

汽车概论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XXXXXXX技工学校 2016 — 2017 学年第一学期 班级汽车概论学科期 终试卷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汽车前轮定位参数有、、和。 2、按发动机位置及驱动形式又可分为、、 和、、。 3、汽车底盘一般由、、、等部分组成。 4、发动机润滑方式有、和。 5、汽车电路特点 为、、 、。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宝马汽车的原产国为() A.英国B.德国C.美国D.法国 2、具有我国第一民族品牌之称的为()汽车 A.红旗B.中华C.吉利D.奇瑞3、有汽车“心脏”之称的部件为() A.发动机B.变速器C.传动轴D.仪表盘 4、能适时产生电火花用来点燃混合气的是() A.蓄电池B.活塞C.火花塞D.曲轴 5、自动变速器的前进档为() A.P档B.R档C.D档D.N档 6、属于汽车用电设备的是() A.发电机B.前照灯C.蓄电池D.继电器 7、汽车按总体构造可划分为发动机、底盘、()四大部分。 A、车身和电气设备 B、车架和电气设备 C、大箱和驾驶室 D车架和驾驶室 8、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装置,它将燃烧放出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通过底盘的()驱动汽车行驶。 A、传动系 B、转向系 C、行驶系 D、制动系 9 、载货汽车按()可分为微型、轻型、中型和重型货车。 A、发动机排量 B、最大总质量 C、货厢容积 D、车辆长度 10、载货汽车最大总质量大于6t 且小于或等于14t的货车为() A、微型货车 B、轻型货车 C、中型货车 D、重型货车 11、1886年1月29日被公认为汽车为汽车诞生日,()也因此被称为“汽车之父”。 A雷诺尔B尼古拉斯奥托C 鲁道夫狄塞尔D卡尔本茨 12、汽车在加满燃料、润滑油、工作液及发动机冷却液并装备齐全后但未载人、载货时的总质量称为()。 A汽车装载质量B汽车的装备质量C汽车的总质量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三、名词解释题 1.舆论 答: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舆论具有公开性、公共性、紧迫性、广泛性和评价性等特性。 2.新闻价值 答: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这些特殊素质的共同特征就是能够引起广大受众的共同兴趣,能为广大受众所关注。3.报纸的二次售卖 答:报纸的二次售卖是指报纸既向读者出售新闻媒介内容,又向广告主出售广告版面。第一次销售中,将报纸卖给读者,读者购买的是信息,这一次销售的是信息的实效性,落脚点是发行量。第二次销售把读者卖给广告客户,广告客户购买的是读者的注意力,这一次销售的落脚点是广告量。 4.接近权 答: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这个新的权利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普遍的社会影响。其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5.议程设置理论 答:所谓“议程设置”是有关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大众关注焦点的理论。“议程设置”也称“议题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对所报道重心的选择,从而构建公共讨论与关注的轻重缓急;人们将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所注重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媒介所设置的轻重秩序来理解事件。 6.新闻学 答: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讨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7.硬新闻 答: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

社会学概论课后答案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社会学?如何认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答:工作性定义: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作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国内外观点不一,归结起来有三种观点: 第一.侧重于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传统代表人物有孔德、斯宾塞,这也形成了实证主义路线。 第二.侧重于把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作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有传统的马克思,韦伯等人,在中国以孙本文为代表,形成了反实证主义路线。 第三.中国大多数学者赞成第一种观点,但又试图将二者综合,因此形成了第三种观点。 孙本文观点:(1)社会现象;(2)社会形式;(3)社会组织;(4)人类文化;(5)社会进步;(6)社会关系;(7)社会过程; (8)社会现象间的关系; (9)社会行为的科学。 美国人观点(1)社会互动;(2)社会关系;(3)群体结构; (4)社会行为;(5)社会生活;(6)社会过程; (7)社会现象;(8)社会中的人。 总体来说,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研究社会的结构以及运行过程,尤其要研究社会运行过程中的规律性,以便服务社会。b 2.简述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与特征 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从整体出发,研究社会的结构以及运行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社会学的学科特征: 1)整体性:从整体的有机性出发去研究社会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社会的运行与调整。 2)综合性:在研究一个现象时。总是联系多种相关的因素加以分析。 3)实证性:其研究的范式是:从生活出发,形成理论,再回到生活中去。 4)除此之外,还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开放性,阶级性,宏观性 等特征。 3.社会学有哪些基本功能?社会学如何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基本功能: 1)、描述功能(认识社会是什么?) 2)、解释功能(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

软件工程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软件工程概论郑人杰等版 第1章软件与软件工程的概念 1.1 举出你所知道的应用软件的例子。 办公软件、游戏软件、财务软件、银行软件、人事管理软件、工资管理软件、学籍管理软件等。 1.2 认为“软件就是程序,软件开发就是编程序。”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认为“软件就是程序,软件开发就是编程序。”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首先,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与硬件相互依存的另一部分,它是包括程序,数据及其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程序只是软件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次,在软件开发中,编程只是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阶段。 1.3 如果将软件开发比作高楼大厦的建造,可以将软件的设计比作什么? 可以将软件的设计比作建筑设计,软件设计的成果相当于建筑设计的设计图纸。 1.4 什么是软件危机?它有哪些典型表现?为什么会出现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典型表现: (1)对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的估计常常很不准确。 (2)用户对“已完成的”软件系统不满意的现象经常发生。 (3)软件产品的质量往往靠不住。 (4)软件常常是不可维护的。 (5)软件通常没有适当的文档资料。 (6)软件成本在计算机系统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 (7)软件开发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既跟不上硬件的发展速度,也远远跟不上计算机应用 迅速普及深入的趋势。 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除了软件本身的特点,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软件开发的经验和有关软件开发数据的积累,使得开发工作计划很难制定。 (2) 软件人员与用户的交流存在障碍,使得获取的需求不充分或存在错误。 (3) 软件开发过程不规范。如,没有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就开始编程序。 (4) 随着软件规模的增大,其复杂性往往会呈指数级升高。需要很多人分工协作,不仅涉及 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必须有科学严格的管理。

汽车概论试题及答案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汽车概论 试卷类型:A √、B □卷 考试形式:开√、闭□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1.压缩比 2.空燃比 3.独立悬架 4.怠速 5.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1.某国产汽车的产品型号名称为:TJ7102B ,该汽车按照标准规定,该车属于 。 2.四冲程汽油机每完成一个工作循环要经过 、 、 、和 四个行程。 3.汽车的种类虽多,但基本组成是相同的,一般都由 、 、 和电器与电子设备四大部分组成。 4.化油器式发动机燃油系统的部件化油器,是完成 配制的主要装置。 9.汽车轮胎按胎体结构不同可分为 和 。 6.摩擦式离合器主要由主动部分、 、 和 组成。 7.轮式汽车行驶系一般由 、 、车轮和 组成。 8.发动机按润滑油供给方式不同,其润滑方式有 、 、 。 1.四冲程内燃机的作功行程,理论上活塞由上止点移至下止点,这时( ) A.进气门开启 B.排气门开启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C.进气门、排气门均开启 D.进气门、排气门均关闭 2.下列部件既属于发动机的部件,又属于离合器的部件是( ) A 、飞轮 B 、从动盘 C 、活塞 D 、气缸 3.四冲程发动机,每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曲轴旋转( ) A 、一圈 B 、两圈 C 、三圈 D 、四圈 4.使汽车转弯时左右车轮以不同转速旋转的是( ) A 、万向传动装置 B 、主减速器 C 、差速器 D 、半轴 5.发动机的动力经离合器首先传给( ) A 、传动轴 B 、驱动桥 C 、变速器 D 、差速器 6.汽车有四个车轮,其中两个后轮为驱动轮时,则其驱动形式可表示为( ) A.2×4 B.2×2 C.4×2 D.4×4 7.不属于气门组的机件是( ) A.气门挺柱 B.气门 C.气门弹簧 D.气门导管 8.发动机在冷起动时,需要供给( )混合气 A.极浓 B.极稀 C.经济混合气 D.功率混合气 9.当离合器处于完全结合状态时,变速器一轴( ) A 、不转动 B 、与发动机曲轴转速不同 C 、与发动机曲轴转速相同 10. 某四缸四行程汽油机的工作顺序为1—2—4—3,当第一缸作功时,第三缸为( )。 A 、压缩 B 、进气 C 、排气 D 、作功 得分 评分人 1.简述四冲程汽油机工作原理,并比较其与四冲程柴油机的共同点与不同之 2.简述变速器的功用 3. 汽车上通常装有哪些仪表?并挑选其中三个,说明它们的用途? 4.什么是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ABS 、安全气囊各属于主动安全性还 得分 评分人 四、问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五、识图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汽车传动系一般组成及布置型式示意图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文化是指( 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 B 莱格 C 米德 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8、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 D )。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20、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2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22、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23、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和“Y理论”。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课后习题全部答案黄杏元著

地理信息系统课后习题第一章 1、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它与一般计算机应用系统有哪些异同点?答:地理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GIS 脱胎于地图学,是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众多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新兴学科。但是,地理信息系统与这学科和系统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 GIS 与机助制图系统机助制图是地理信息系统得主要技术基础,它涉及GIS 中的空间数据采集、表示、处理、可视化甚至空间数据的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制图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空间分析方面。一个功能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包含数字制图系统的所有功能,此外它还应具有丰富的空间分析功能。 (2) GIS 与 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 GIS 除需要功能强大的空间数据的管理功能之外,还需要具有图形数据的采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和空间分析等功能。因此,GIS 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均比一般事务数据库更加复杂,在功能上也比后者要多地多。 (3) GIS 与 CAD 系统二者虽然都有参考系统,都能描述图形,但 CAD 系统只处理规则的几何图形、属性库功能弱,更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 (4)GIS 与遥感图像处理的系统遥感图像处理的系统是专门用于对遥感图像

数据处理进行分析处理的软件。它主要强调对遥感栅格数据的几何处理、灰度处理和专题信息提取。这种系统一般缺少实体的空间关系描述,难以进行某一实体的属性查询和空间关系查询以及网络分析等功能。 2、地理信息系统有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它的基本功能有哪些?试举目前广泛应用的两个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例,列出它们的功能分类表,并比较异同点? (1)系统硬件:包括各种硬件设备,是系统功能实现的物质基础; (2)系统软件:支持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回答用户问题的计算机程序系统;(3)空间数据:系统分析与处理的对象,构成系统的应用基础; (4)应用人员:GIS 服务的对象,分为一般用户和从事建立、维护、管理和更新的高级用户; (5)应用模型:解决某一专门应用的应用模型,是 GIS 技术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3、试说明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分析功能与应用模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答: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功能是基于现有数据按照一定规律或者参数进行计算得出的结构,这些规律和参数就可以构成一个应用模型,比如降雨量计算模型和风力强度计算模型等。但应用模型很多是专业领域的模型,其表现可以是参数表格也可以是图标或计算公式,不利于地理信息这种要与地理坐标想联系,并且需要特殊的可视化效果的信息分析与表达。因此要构建适合于地理信息分析和表达的应用模型就要吧如气象农业等行业应用模型转变或者结合地理信息做成与空间信息想连接的模型应用于分析。 4、根据你的了解,阐述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学科及关联技术,并就地理信息系

新闻学概论思考题解题思路

绪论思考题 (1)什么是新闻学?什么是新闻理论? (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新闻学的涵。)广义的新闻学指新闻学学科体系,包括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应用新闻学三个组成部分;狭义的新闻学指理论新闻学,也叫新闻理论,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以及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新闻理论是通过大量的新闻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由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原理构成。历史新闻学,也叫新闻事业史,通过研究新闻传播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揭示新闻事业发展的在逻辑和脉络。应用新闻学,也叫新闻实务,包括新闻采访学、写作学、编辑学、评论学以及一些交叉学科等,着重研究新闻传播业务的具体运作规律和操作方法。(除了对这个概念的记忆以外,更重要的是能结合新闻学的发展历程,了解新闻学和新闻理论的学科体系构成和基本研究对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主要容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主要容一共包括10个方面,这10个方面的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一是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和舆论阵地,具有鲜明的积极性和意识形态属性。 二是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 三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四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五是坚持实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六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七是坚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 八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使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相统一。 九是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增强生机与活力 十是切实加强新闻工作队伍建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