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地球化学复习题

环境地球化学复习题

环境地球化学复习题
环境地球化学复习题

1、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Cd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Hg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2、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三种方式。

3、水体污染源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城市生活污染源和自然污染源。

4、出下列物质的光离解反应方程式

(1)NO 2 + hνNO + O

(2)HNO 2 + hν H +NO2或HNO2 + hν HO + NO

(3)HNO3 + hν HO + NO2

(4)H 2CO + hν CO + H2或H2CO + hν H + HCO

(5)CH 3X + hν + X

5、大气中的NO2可以转化成HNO3、N2O5和NO3。

6、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7、当今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几个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是由大气污染所

引起的。

8、根据温度垂直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________、热层和逃逸层。

9、伦敦烟雾事件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引起的。

10、臭氧层分布在平流层,其作用是抵挡紫外辐射保护地球生物。

10、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有黏土矿物对重金属的吸附、水合金属氧化物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和腐殖质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11、有机污染物一般通过分配作用、化学光解、耗氧有机物分解和溶解、挥发、光解和生物

富集和降解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12、水体的自净作用可分为物理自净、化学自净和生物自净。

13、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有机械迁移和转化、化学和物理化学迁移和转化及

生物迁移和转化。

14、在农作物生长所需元素中,元素可以促进作物早期发育和根系的形成,加速作物成熟;元素以离子形态存在于细胞和组织中,对糖分的转移和淀粉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元素对作物生长调剂吲哚基乙酸的合成起控制作用(磷、钾、锌)

1、试述酸雨的主要成分、成因及危害,写出有关化学反应式。

2、写出光化学烟雾的链反应机制。

3、试比较伦敦烟雾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区别。

4、说明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机理。

5、重金属污染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水体中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因素。

6、试述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途径。

7、试述水体中汞甲基化的途径及影响因素,写出有关反应式。

8、什么是土壤污染?如何判别?农药等污染物进入土壤后是怎样自净的?

9、进入土壤的农药是怎样迁移转化的?

10、举例说明影响土壤中农药残留量的因素。

第1章绪论

1、环境地球化学概念

2、环境地球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3、环境地球化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4、环境地球化学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5、环境地球化学的前沿问题

第2章地球环境

1、地球环境由大气系统、水系统、土壤和生物系统、表层岩石圈系统

2、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

“温室气体”与全球增暖

“臭氧洞”

森林锐减和特种灭绝

土地荒漠化

淡水资源短缺

3、我国几个主要环境问题

?土地退化

①水土流失严重

②土地沙漠化速度加快

③土地盐碱化蔓延

④土地次生潜育化加剧

?植被破坏严重

①森林面积锐减

②草场严重退化

③城市绿化面积减少

?环境污染严重

①大气污染

②水体污染

③固体污染

④城市噪音

?农业污染突出

①化肥污染

②农药污染

4、环境要素: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因素。

环境容量:指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在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环境效应:指在环境要素作用下环境受到影响的现象及其后果。

5、元素的环境背景值指不受污染的情况下,环境组成要素(大气、水体、土壤、岩石、生物)的平均化学成分。

研究意义

①为评价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②为研究环境中元素(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理提供初始态的含量水平和形态结构

③为污染趋势预测、预报提供基础资料

④为工厂、电站的建立,为工农业合理布局及国土整治提供资料和科学依据

⑤根据区域环境中某些元素的丰缺,为搞清地方病的发生、病因和有效防治提供重要

参考资料

⑥通过背景值调查发现重金属异常区,为开发矿业提供资料

6、大气圈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暖层)和外层(散逸层)

大气是由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质粒子及大气污染物四部分组成的

7、地球大气平衡对生命的影响

(1)大气中的水汽、尘埃和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散射,把到达地面的太阳辐

射几乎削弱了一半,使地球白天温度不会太高;

(2)臭氧层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地球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3)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的“保温被”。

8、水的类型有海水、陆地水、大气水

水圈的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作用下,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就构成水循环。

9、水圈对生命的重要作用

(1)水是一种极好的溶剂,为生命过程中营养物和废弃物的传输提供了最基本的媒介。

(2)水允许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和波长较长的紫外线部分可以透过,而对生物体有害的短波紫

外线则被阻挡在外。

(3)水的热容量大,白天可吸收到达地表的太阳光的热量,夜晚又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使

地表温度长期保持相对恒定。

(4)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这一特性在控制水体温度分布和垂直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10、土壤由无机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机械组成和土壤溶液组成

土壤圈与人类的关系:

(1)土壤具有提供和调节水、气、热和营养元素的能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各种物质。

11、环境因素与生物的相互影响

(1)任何生物有机体都不能脱离环境而生存,环境控制和塑造着生物的生理过程、形态构造

和地理分布。

(2)生物有机体特别是其群体对环境也产生有明显的改造作用。

(3)不同的生物种对生态因素和环境的适应能力存在差异。

12、生物圈由生命物质、生物生成性物质和生物惰性物质组成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自然界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运动为一种循环式的流动,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3、大气氮进入生物体的主要途径有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细菌、藻类等)、工业固氮(合成氨)、岩浆固氮(火山活动)和大气固氮(闪电、宇宙线作用)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

自然因素如火山、地震、海啸、林火、台风、泥石流和水旱灾害等常常在短期内使生态系统破坏或毁灭。

人为因素包括人类有意识“改造自然”的行动和无意识造成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第3章地球化学环境与人类健康

1、人体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1)人体与环境最本质的联系是能量的传递和物质的交换

(2)当某些元素在环境中含量过高或偏低时,人和地球化学环境的平衡关系就会遭到破坏,

人体发生疾病或死亡。

2、现代人类疾病的类型有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匮乏性疾病(又叫贫穷病)、现代病

3、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人类具有调节自己的生理功能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

(1)如果环境的异常变化不超过一定限度,人体是可以适应的;

(2)如果环境的异常变化超出人类正常生理调节的限度,则可能引起人体某些功能和结构发

生异常,甚至造成病理性的变化。

4、生命组成元素中H、C、N、O、P、S、K、Na、Ca、Mg、Cl、Si占组成人体的99.95%

5、生命元素包括生命组成元素、毒性元素、无毒性稳定性元素和两性元素

6、微量元素的重要生理功能

(1)微量元素是人体多种酶的组分或激活剂

(2)在激素和维生素中起着独特的生理作用

(3)协助输送宏量元素

(4)微量元素与钾、钠、钙、镁等离子协同,调节渗透压、离子平衡和体液酸碱度的作用,

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7、生命元素的协同作用指在生物体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共存时所产生的一种附加增强作用或效应。

生命元素的拮抗作用指在生物体中,一种元素对另外一种元素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的干扰的现象(这种干扰多数是抑制或者抵消,但也有可能是加剧)。

作用机理:

(1)直接化学反应产生拮抗作用

(2)干扰元素作用于金属酶的辅基或金属蛋白的蛋白质活性基团,从而实现对酶或蛋白质中有益元素的间接拮抗

(3)由于某一元素的作用,使金属酶反应体系中的一环受阻,产生对另一元素的间接拮抗

(4)相似原子结构的元素在有机配合物中互相取代

配合作用是指采用金属配合物(或螯合物)的配位体原理排除进入机体的各种有毒元素的去毒作用。

8、缺硒可致肝坏死;硒营养不足,可降低机体抵抗力,影响视力,严重者诱发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地方性缺硒,可导致“克山病”和“大骨节病”。

9、生物地球化学区是指地表元素缺乏或过剩而引起生物与环境的化学平衡遭到破坏的地区,它是在地质、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和人文等问题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10、我国地方病生物地球化学区的成因类型有蒸发浓缩型、矿床或矿化地层型、矿泉型、生物积累型、湿润山岳型、沼泽泥炭型和沙土型

11、地方性甲状腺肿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亚洲的、欧洲的阿尔卑斯山、高加索山、南美的安第斯山,澳大利亚的新西兰岛、新几内亚岛,非洲马达加斯加岛。我国该病广泛分布于山区和内陆。

地质分布:主要分布于地层中有机质层不发育或缺失,饮水和土壤中碘不足的地区。

碘的环境地球化学

碘在自然界的特征

(1)碘在自然界一般呈碘化物、碘酸盐或有机碘化物的形式存在。碘在地表环境中具有很强

的迁移能力,易淋溶淋失。

(2)土壤中的碘沿土壤剖面随风化程度的增强从基岩到土壤表层碘含量逐渐升高,在含有机

质层碘含量最高。降水对土壤碘起淋溶作用。

12、地方性氟病

地质—地理分布特点

(1)地带性氟中毒的分布与自然地理纬度有关,其主要分布于干旱及半干旱带,年降水量为200~400mm左右,或更少。

地球化学环境

(1)环境中氟化物的水溶性较低,不易发生迁移

(2)生物圈氟含量不高,煤矿区氟含量高

(3)天然水中氟的主要来源是含氟矿物及矿床

13、克山病

地质—地理分布特点

(1)具有温暖和中度湿润的气候特点,土壤富含腐殖质,偏酸性,均为农耕区。我国的重病区多位于海拔200—2000米之间,大体上沿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六盘山到云贵高原的山地分布。

(2)与大规模厚层沉积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岩系有关,多处于地质剥蚀区如山地和丘陵地带,地球化学环境属于可溶性元素淋失环境。

地球化学环境

(1)属于可溶性元素淋失环境。饮用水属偏酸性水,使许多金属阳离子发生溶解迁移;属于碳酸钙型水,水中钙、镁含量较低。

(2)土壤富含腐殖质,对微量元素具有地球化学屏障作用。

14、大骨节病

地质—地理分布特点

(1)大骨节病在国外主要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和朝鲜北部,在中国分布范围大,从东北到西南的广大地区均有报道,主要发生于黑、吉、辽、陕、晋等省,多分布于山区和半山区。

(2)水流不畅、土壤较湿润、植被较发育、腐殖质丰富。

地球化学环境:发病区的饮水中腐殖酸含量和KMnO4耗量高,硒含量也较低。

大骨节病地球化学环境分区

①表生天然腐殖环境病区

②沼泽相沉积环境病区

③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

④沙漠沼泽草炭沉积环境病区

第四章土壤地球化学环境污染

1、土壤的化学成分

(1)土壤矿物质的化学成分

(2)土壤中的营养元素

(31)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2、土壤的生物学性质

(1)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硝化、固氮、分泌抗菌素及帮助植物根须吸收养分等作用。

(2)土壤动物:动物遗体增加土壤有机质;动物机械地粉碎植物残体,及通过硝化作用引起土壤中有机质的变化。

(3)绿色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最重要来源,对土壤肥力的发展影响也最大。

3、母岩的风化作用

(1)物理风化

矿物和岩石的热胀冷缩

地表岩石空隙中水的冻结和融化

地表岩石空隙中盐的结晶和潮解

(2)化学风化

氧化作用:低价铁氧化成高价铁

水溶液的作用: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

(3)生物风化作用

生物机械风化作用:生物在生命活动中对岩石产生的机械破坏作用

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生物新陈代谢和生物死亡后的遗体腐烂、分解腐蚀岩石

4、土壤污染是指由于自然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容纳能力和净化速度,使土壤的自然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功能失调、质量恶化的现象。使用肥料

(1)畜、禽粪尿的污染

(2)水体富营养化

(3)重金属污染

使用农药

(1)土壤会出现明显酸化

(2)土壤养分(氮,磷,钾等)随污染程度加重而减少

(3)土壤空隙度变小,从而造成土壤结构板结

(4)农药杀死其它益虫,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原生动物以及其它的动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污水灌溉

(1)重金属污染

(2)地下水污染

(3)影响农产品品质

废气排放

(1)重金属污染

(2)酸性物质使土壤酸化

(3)土壤中铅含量增加

其他

(1)工厂废渣和城市垃圾引起土壤污染

(2)生活污水、粪便、垃圾、动植物尸体等在土壤中形成大量病菌

5、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是指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情况下,土壤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原有的化学组成、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

6、土壤净化过程

①物理净化作用

②物理化学净化作用:指污染物的阳离子和阴离子与土壤上原来吸附的离子发生相互

交换的作用。

③化学净化作用

④生物净化作用

7、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机械迁移和转化

化学、物理化学迁移和转化

生物迁移和转化

8、重金属在环境中的迁移

Hg

Pb

Cd

Cr

As

9、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

(1)土壤对化学农药的吸附

物理吸附

离子交换吸附

氢键吸附

(2)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扩散和迁移

挥发到大气中,在大气中扩散迁移

随水淋溶在土壤中扩散迁移

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

被生物体吸收

通过降水、灌溉等发生扩散迁移

(3)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作用

光化学降解

化学降解

微生物降解

(4)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

残留量

残留期

10、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施用农药对环境的危害

(1)污染大气、水体、土壤、农作物和食品

(2)破坏食物链

(3)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污水灌溉对环境的影响

重金属污染

地下水污染

影响农产品品质

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侵占土地

污染土地

污染水体

污染大气

影响环境卫生

11、土壤污染的防治

(1)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排放

(2)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发展生态学农业

(3)施加抑制剂

(4)控制氧化还原条件

(5)增施有机肥,改良砂性土壤

(6)改变耕作制

(7)换土、深翻、刮土

第五章大气地球化学环境污染

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三者之和为99.96%,加上二氧化碳总量为99.995%。 次要成分:惰性气体,微量有毒气体(NO、NO2、SO2、H2S、CO、O3),其环境背景值非常小一般小于ppm级。

1、大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HC)、微粒物质。

2、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化学变化

硫化物

氮氧化物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和输运

(1)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

①风:可使污染物向下风向扩散

风的方向、速度等对污染物的扩散有重要影响

②湍流:湍流可使污染物向各方向扩散

风在主导风向的左右和上下出现无规则的摆动,这种无规则的陈性和摆动就叫作大气湍流

③浓度梯度:可使污染物发生质量扩散

(2)天气形势和地理形势的影响

不利的天气形势和地形特征结合在一起常可使某一地区的污染程度大大加重。丘陵和山谷盆地,污染物难于扩散,容易形成污染物浓度高的污染区

城市里和工厂周围的高大建筑物对烟气的上升和扩散也有很大影响

(3)“城市风”的作用

①城市风:城市(热岛)中的暖空气与郊外的冷空气之间形成的环流现象。

②影响

a.城市内排放的烟尘等污染物易聚积在城市的上空,形成烟幕,导致市区大气污染加

b.如果城市四郊都有工厂,则“城市风”的作用会加重市区的污染

3、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

(1)通过人的直接呼吸进入人体

(2)附着在食物上或溶于水中,随饮食进入人体

(3)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进入人体

4、大气对工业的危害

大气中的酸性污染物对工业材料、设备和建筑设施的腐蚀

飘尘增多给精密仪器、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和使用带来不利影响

5、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酸雨可导致植物淋失

酸雨可使土壤淋失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6、大气污染与天气和气候

(1)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

(2)增加大气降水量

(3)下酸雨

(4)增高大气温度

(5)对全球气候造成影响

第六章水体地球化学环境污染

1、水体污染物种类

①耗氧污染物

②植物营养物

③重金属

④酚和氰类化合物

⑤石油

⑥农药

⑦酸碱及无机盐类

⑧放射性物质

⑨病原微生物

⑩热污染

2、水体工业污染源

悬浮物含量高

需氧量高

PH值变化幅度大

温度较高

易燃

多种多样的有害成分

3、水体农业污染源

有机质、植物营养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

化肥和农药含量高

4、水体城市生活污染源

含氮、磷、硫高

含有机物质多

含有大量合成洗涤剂

含有多种微生物

5、水体自然污染源

在特殊的地质条件下,某些化学元素大量富集,产生毒性,污染水体

火山喷发和风蚀作用产生的大量灰尘落入水体,造成水污染

在沿海地区,海水侵入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水生生物的遗体腐败拍引起水体有机污染富营养化

6、水体的自净作用

指当水体中排入污染物后,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使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恢复到污染前水平的过程。

(1)物理自净

(2)化学自净

(3)生物自净

7、天然有机物的降解

(1)碳水化合物在水中的降解

(2)脂类降解

(3)蛋白质的降解

8、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转化方式

水解、配合和沉淀反应

胶体化学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9、几种主要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10、水体污染的危害

危害人体健康

(1)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

(2)致癌作用

(3)发生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

影响工农业生产

(1)污水影响产品质量、损坏设备

(2)污水灌溉会造成土地污染,破坏农业生态系统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影响渔业生产

水体富营养化,使大量藻类增殖,甚至出现赤潮,使水体变粘稠,附在鱼虾表皮和鳃上,使

鱼虾呼吸困难死亡。

第7章几种典型类型的环境污染与防治

1、白色污染指城乡垃圾中或散落各处,随时可见的不可降解的塑料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2、白色污染形成原因

我国是农用地膜使用大国

商品经济的发展,塑料包装对塑料的消费量增加

人民生活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一次性聚苯乙烯快餐盒增多

随着电器的发展,电器充填发泡填塞物增多

家民和城市居民住宅的新建,塑料墙纸布会增多

3、白色污染的危害

影响农牧业生产

影响环境卫生及城市市容

占用大量土地

污染空气

影响健康

4、消除“白色污染”,倡导绿色消费

(1)加强和完善环保立法,尽量减少或控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的生活用品

(2)以纸代塑

(3)回收利用,变废为宝

(4)大力发展可降解塑料

(5)进入城市垃圾处理系统

5、城市垃圾

垃圾灾害发生的特征

(1)速生高产、蔓延迅速

(2)遍布全球、密集城市

(3)灾源类多、传布性强

(4)潜伏性强、危害严重

6、城市垃圾处理技术

(1)填埋法

(2)海洋投弃法

(3)简单处理后用作肥料

(4)灰化法

(5)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7、发生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体中的各种主要作用

①生活垃圾淋滤的特征

化学成分复杂

浓度极高

有机化合物含量高

无机污染组分复杂

有微量重金属元素

8、化学污染物来源和污染特征

①来源

化学反应不完全产生的废料

副反应产生的废料

染料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

冷却水与反应物直接接触排出的污染物

设备和管道上的漏滴

其他化工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

②化工污染特征

含有毒性和剧毒性物质

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比较高

PH值不稳定

营养物质较多

9、造纸工业

废水含有大量有机物(如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等)

含有固体悬浮物、飘浮油类物质、有毒物质、无机盐类和色素等

含甲硫醇、二甲基硫等硫化物

废水排放量大

9、纺织印染工业

水量大

有机污染物含量高

色度深

碱性大

水质变化大,成分复杂

10、食品工业

水中固体物质多

有较多悬浮物质

存在致病菌

11、制革工业

碱性大

含有大量有机物,硫化物和三价铬等有害

色度高

12、钢铁工业污染物特征

废水中悬浮固体物质、油、酚、焦油和酸含量高

大气污染物有粉尘、烟气、二氧化硫

13、化学定时炸弹的概念涉及一系列事件,使长期储存于土壤及沉积物中的化学物质活化,引致延缓而突然爆发的有害效应。

毒害有机物的特点

含量低但毒性大

难降解

易转化

生物富集放大

化学定时炸弹的特点

由化学物质的释放或活化引起

涉及化学物质累积,具延缓性和突发性

具不连续性和非线性

包括累积和爆炸两个阶段

第八章环境地球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

1、土壤环境容量指在一定区域与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生物质量,也不使环境遭致污染时,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中国农业发展中的土壤肥力问题

(1)大面积低产农田土壤亟待整治和培肥改良

(2)农业中化肥养分配比失衡导致大面积贫磷缺钾土壤出现,影响氮肥的有效利用

(3)缺乏指导农民合理施肥和肥料资源管理的技术咨询服务和政策保证

3、影响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有土壤微量元素全量、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土壤水分条件、土壤碳酸盐、氧化物、营养元素间相互作用

4、保持和提高土壤微量元素供给力的途径

维持或增加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水平

提高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性

合理施肥

以作物增产和保持微量元素肥力为目标的微肥施用原则

土壤微量元素肥力的保持

5、土壤微量元素研究重点

调查我国农田土壤微量元素供给状况和影响因素

微肥施入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对土壤微量元素形态及其植物有效性影响

微量元素与常量元素间或微量元素间的相互作用

微量元素在土壤—植物—动物—人系统中的循环

微肥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除草剂、常量元素肥料、有机微肥等的配合施用条件和技术与未来的农业种植制度相适宜的微肥施用制度

《环境化学》(第二版)(戴树桂)知识点总结和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化学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环境是指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相适应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中心事物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对人类社会而言环境就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2构成环境的四个自然圈层包括土壤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 3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2定位世界地球日 6月5日定位世界环境日 4环境保护的主要对象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两个方面 5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称为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力引发也称第一类环境问题火山喷发地震洪灾等次生环境问题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也称第二类环境问题目前的环境问题一般都是次生环境问题生态破坏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该变如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几个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6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个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90环境污染物定义进入环境

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在环境中的存在状态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镉Cd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 Hg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重要污染物 1 元素CrHgAsPbCl 2 无机物CONOxSO2KCN 3 有机化合物和烃类烷烃饱和芳香烃苯环不饱和非芳香烃不饱和不带苯环多环芳烃 4 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四乙基铅三丁基锡 5 含氧有机化合物环氧乙烷醚醇醛酮酚有机酸等 6 有机氮化合物胺腈硝基苯三硝基苯TNT 7 有机卤化物氯仿四氯化碳PCBs氯代二恶英氯代苯酚 8 有机硫化合物硫醇类甲硫醇硫酸二甲酯 9 有机磷化合物有机磷农药磷酸二甲酯磷酸三乙酯 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废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优先控制污染物概念基于有毒化学物的毒性自然降解的可能性及在水体中出现的概率等因素从多种有机物中筛选出的优先控制物 7认识过程 20世纪60年代人们只把环境问题作为污染来看待没有认识到生态破坏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 1972年联合国瑞典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

附表一地球化学专业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介绍

地球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良好的学风,追求新知、勇于创新,积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组织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具备用外文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地球化学专业是地质学一级学科(学科代码:0709)下设的二级学科(学科代码:070902),设以下4个研究方向。 1.化学地球动力学 综合地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不同地质时期岩石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阐明岩石形成与板块构造和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关系。 2.岩石地球化学 采用地球化学和实验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元素和同位素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和表生作用中的存在相态和元素分配理论,示踪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过程,阐明岩石成因及其形成环境。 3.资源环境地球化学 研究元素在地球各圈层中的时空分布规律和迁移与沉淀、分散与富集的物理化学条件,揭示区域成矿规律,探索元素地球化学过程与自然环境质量和生态效应关系。 4.行星岩石与地球化学 通过陨石和航天器对类地行星直接或间接分析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研究,研究类地行星——月球、火星等星球的岩石以及元素、同位素等物质组成,揭示类地行星的形成与演化。 三、学习年限 1.全日制脱产博士生的基础学制为3年。 2.在职博士生的基础学制为4年。 3.对于提前达到培养目标、完成学业并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博士研究生,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批后报研究生院批准,允许提前答辩并申请学位;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由博士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批,报研究生院批准,可延长学习年限,但延长时间一般不得超过2年。未提出延长报告或申请延长期满仍未完成博士论文答辩者,均按结业处理。具体事宜详见“吉林大学关于研究生提前或延期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暂行规定”。 四、课程设置(附表)

地球化学复习题(推荐文档)

地球化学复习题 绪论 1、地球化学的定义。 答: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包括部分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 2、地球化学的任务。 答:1)地球及其子系统中元素及其同位素的组成,即元素的分布和分配问题;2)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3)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地球的历史和演化。5)基础理论和应用的发展。 3、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 答:研究思路:以化学、物理化学等基本原理为基础,以研究原子(包括元素和同位素)的行为为手段,来认识地球的组成、历史和地球化学作用。工作方法:野外:地质考察+样品采集(代表性、系统性、统计性、严格性)。 室内: --岩矿鉴定 --分析测试:早期容量法、离子色谱法和比色法,现今X射线荧光光谱XRF、ICPAES、--ICPMS、固体质谱、AAS等。 --元素结合形式和赋存状态的研究:化学分析、晶体光学、X射线衍射、拉曼谱、微区分析(电子探针、离子探针)等。 --作用过程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测定:温度(包裹体、矿物、同位素)、压力、pH、Eh、盐度等。 --自然作用的时间参数:同位素测年。 --模拟实验。 --多元统计计算和数学模型。 4、地球化学学科的特点。 答:1、基础科学成果的应用.2、地质科学的发展.3、更广泛的数字模拟。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 1、对比元素在地壳、地球和太阳系中分布规律的异同点,并解释其原因。 答:相同点:元素的丰度均随原子系数增大而减小。均符合奇偶定律。 不同点:与太阳系或宇宙相比,地壳和地球都明显地贫H, He, Ne, N等气体元素;而地壳与整个地球相比,则明显贫Fe和Mg,同时富集Al, K和N a。 原因: 2、研究克拉克值有何地球化学意义。 答:可作为元素集中、分散的标尺。控制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A)影响元素参加地壳中地球化学过程的浓度。B)限定自然界的矿物种类及种属。C) 限制了自然体系的状态。 3、地球各圈层化学组成的基本特征。 答:地壳:①地壳中元素的相对平均含量是极不均一的。②元素的克拉克值大体上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地幔:元素分布不均,铁镁含量增高。地核:铁镍含量占绝大部分,其它元素仅占极少部分。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在地球总质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对地球总体成分的影响不大。 4、陨石研究的意义 答:①它是认识宇宙天体、行星的成分、性质及其演化的最易获取、数量最大的地外物质;

地球化学复习总结题

《地球化学》复习题 一、各章重点 PPT第0章重点: 地球化学发展简史(尤其是引领地球化学发展的关键学者的学术观点) 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包括学科生长点,及理论突破点。 PPT第1章重点: 地球化学分带的依据,各个分带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差异性; 元素和核素在地壳中分布的计量单位,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特征,元素在主要岩石类型中的分布; 元素在地球其它圈层,如水圈(尤其是海水)、大气圈、生物圈中的分布特征。 元素在地球演化的各大地质时期中的成矿特点。 PPT第2章重点: 元素结合规律 类质同像 过渡元素的结合规律 了解戈尔德施密特的元素地球化学分类方法和按照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合性分类方法。 PPT第3章重点: 元素在水溶液中存在状态和迁移的主控因素; 主要造岩元素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的演化 岩浆作用中微量元素的定量模型 PPT第4章重点: 掌握讲解的每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方法的原理及适用范围 稳定同位素在地球各个储库中的分布特征,影响稳定同位素分馏的主要控制反应。 PPT第5章重点: 太阳系元素分布特征,陨石分类体系及依据。 二、练习题 ---------------------------------------------------------------------------------- 1. 概述地球化学学科的特点。 2. 简要说明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3. 简述地球化学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4. 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科学其它学科在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异同。-----------------------------------------------------------------------------------------

生态系统知识点的总结1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考纲知识梳理】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范围 1、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范围:有大有小,其中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成分构成作用(主要生理过程)营养方 式 地位 非生物成分非生物的物 质和能量 光、热、水、土,气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物成分生产者 绿色植物、光合细 菌、化能合成细菌 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用) 自养型 生态系统的 基石 消费者 动物、寄生微生物、 根瘤菌 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 异养型 生态系统最 活跃的成分分解者腐生微生物、蛔虫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用) 生态系统的 关键成分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动的渠道。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如课本中的阳光不能纳入食物链,食物链终点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食物链中间不能做任何停顿,否则不能算作完整的食物链。 2、食物网中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如书中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昆虫、鼠。 3、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类型,如书中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既是捕食又是竞争关系。 5、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外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食物链分析的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为依据。 6、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考纲知识梳理】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过程: (1)输入 ①源头:太阳能。 ②总值: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2)传递 ①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环境地球化学知识点

概念题 绪论(1/6) 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的影响。 环境容量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在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要素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因素。 环境背景值在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情况下,各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光、热等)的物质组成或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环境质量在一具体环境内,环境的某些要素或总体对人类或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环境质量评价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定和预测。 第一章岩石圈环境地球化学(0/0) 第二章土壤环境地球化学(1/9) 土壤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水域底部,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物质表层。 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环境系统。 成土过程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搬运的沉积体,受其所处环境因素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的土壤的历程。 土壤酸度土壤酸性表现的强弱程度,以pH表示。 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土壤污染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下降、性质恶化的现象。 土壤净化污染物在土壤中,通过挥发、扩散、吸附、分解等作用,使土壤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毒性减少的过程。 土壤质量评价单一环境要素的环境现状评价,是根据一定目的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土壤是否污染及污染程度进行调查、评估的工作。

土壤中微量元素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需要量很少的必需元素。 第三章水圈环境地球化学(2/11) 水圈地球表面或接近地球表面各类水体的总称。 水资源世界上一切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土壤水、地下水及大气中的水分,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即水资源。(广义)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狭义) 水矿化度天然水中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与化合物(不包括游离状态的气体)的总量。 水硬度水中钙和镁含量。 化学需氧量(COD)水样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表示。 高锰酸钾指数法(COD Mn)在一定条件下,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量以氧的mg/L来表示。 重铬酸钾指数法(COD Cr)在一定条件下,以重铬酸钾为氧化剂,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量以氧的mg/L来表示。 生化需氧量(BOD)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水体污染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的改变和水质的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类健康的现象。 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水中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的现象。 水环境质量评价按照评价目标,选择相应的水质参数、水质标准和评价方法,对水体的质量利用价值及水的处理要求作出评定。 第四章大气圈环境地球化学(1/11) 大气圈包围在地球最外面的圈层,是由气体和气溶胶颗粒物组成的复杂的流体系统。 同温层从对流层顶以上到25km以下气温不变或微有上升的圈层。 逆温层从25km以上到50-55km,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圈层。 臭氧层地球上空10-50km臭氧比较集中的大气层, 其最高浓度在20-25km处。

《地球化学》练习题2剖析

恩《地球化学》练习题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答案) 1.概说太阳成份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简述太阳系元素丰度的基本特征。 3.说说陨石的分类及相成分的研究意义. 4.月球的结构和化学成分与地球相比有何异同? 5.讨论陨石的研究意义。 6.地球的结构对于研究和了解地球的总体成分有什么作用? 7.阐述地球化学组成的研究方法论。 8.地球的化学组成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9.讨论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 10.简介地壳元素丰度特征。 11.地壳元素丰度特征与太阳系、地球对比说明什么问题? 12.地壳元素丰度值(克拉克值)有何研究意义? 13.概述区域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意义。 14.简要说明区域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 15.岩浆岩中各岩类元素含量变化规律如何? 16.简述沉积岩中不同岩类中元素含量变化规律。 第二章元素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答案) 1.亲氧元素和亲硫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2.简述类质同像的基本规律。 3.阐述类质同像的地球化学意义。 4.简述地壳中元素的赋存形式及其研究方法。 5.举例说明元素存在形式研究对环境、找矿或农业问题的意义。 6.英国某村由于受开采ZnCO3矿的影响,造成土壤、房尘及饮食摄入Cd明显高于其国标,但与未受污染的邻村相比,在人体健康方面两村没有明显差异,为什么? 第三章自然界体系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答案) 1.举例说明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定义。 2.举例说明影响元素地球化学迁移过程的因素。 3.列举自然界元素迁移的标志。 4.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研究方法。 5.水溶液中元素的迁移形式有那些?其中成矿元素的主要迁移形式又是什么? 6.解释络离子的稳定性及其在地球化学迁移中的意义。 7.简述元素迁移形式的研究方法。 8.什么是共同离子效应?什么是盐效应? 9.天然水的pH值范围是多少?对于研究元素在水介质中的迁移、沉淀有何意义? 10.举例说明Eh、pH值对元素迁移的影响。 11.非标准电极电位E及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Eh,在研究元素地球化学行为方面有什么作用? 12.试述影响元素溶解与迁移的内部因素。 13.自然界中地球化学热力学体系基本特点是什么? 14.自然体系中哪些特征可作为体系达到平衡态的证据与标志? 15.讨论相律及其应用。

环境地学知识点整理

环境地学知识点整理 1、 环境地学概念:环境地学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 2、 环境地学分支学科: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土壤学、环境海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物理学 3、 太阳系是由恒星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其公转。 4、 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可分为光球、色球、日冕3层。 5、 开普勒三大定律:①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②在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它的向径(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③行星公转周期T 的平方与行星轨道长半径a 的立方成正比,即: 6、 地球圈层结构表 7、 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和人类智慧圈所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也是环境科学、环境地学和地理科学重要的研究内容。(补充30页图2-11) 8、 大气要素:①气温:华氏温度(F )与摄氏温度(C )的换算关系为C=5(F-32)/9或F=32+9C/5。大气的温度一般以百叶箱中干球温度为代表。②气压;③湿度:a 、相对湿度(f )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即f=e/E ,相对湿度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B 、露点(T d )在气压一定的情况下,并保持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使空气

环境地球化学

长江三角洲第一硬黏土与古环境 摘要:硬黏土形成在沿海和陆架相互作用的地带,受陆海交互作用的影响, 对气候及海平面变化尤为敏感,包含了复杂的古环境信息。本文从土壤形态和土壤剖面两个方面对硬黏土进行了描述,并进一步说明硬黏土是一种古土壤,同时以长江三角洲第一硬黏土为例,说明了它所蕴含的古气候信息及其与海平面的关系。 关键词:硬黏土古环境 硬黏土形成在沿海和陆架相互作用的地带,受陆海交互作用的影响, 对气候及海平面变化尤为敏感,包含了复杂的古环境信息。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中普遍发育若干层厚度不等的暗绿色、黄绿色或黄褐色的硬质黏土层,在工程地质上俗称“硬质黏土”或“老黏土”。按其年代由新到老依次为第一、第二、第三……硬质黏土层。目前对第一硬黏土层研究较详。第一硬黏土是古土壤。 1硬黏土概述 1.1土壤形态 从颜色上看,硬黏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分上、下两层的暗绿色硬黏土层和黄褐色硬质黏土层;另一类为单一的黄褐色硬质黏土层。这跟海水的影响程度有关;硬黏土质地以细粉砂为主,其次是粗粉砂和黏土;呈块状构造;土壤中含有新生体。 1.2土壤剖面 第一硬黏土层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南北两翼,埋深3-25m,西部浅,东部深,总体上具有自西向东的自然坡度。西部硬黏土层的厚度最大,平均7.2 m,向东变薄,至上海市区平均为2.9 m。——这可能和暴露时间长短有关系。 上部含较多植物根屑, 具团粒结构, 中、下部淀积层内黏粒胶膜及铁锰质结核发育, 底部逐渐过渡到保留有原生沉积构造的母质层。 硬黏土与上下地层的关系:三角洲前缘古土壤层上覆滨浅海泥质沉积, 后缘上覆湖沼相泥质沉积,与上覆层呈突变接触关系。下伏黄色滨海、河流相粉细砂或黏土质粉砂, 呈渐变接触关系。 1.3硬黏土是古土壤 古土壤指过去气候与地貌环境相对稳定环境下形成的土壤,其发育或由于形成土壤的气候或地形环境的变化而中断,或在后来的地质过程中被其他沉积物掩埋。探讨并证明硬黏土是古土壤主要看硬黏土是否是经历了明显的成土改造。古土壤特征比较明显的层位在硬土层的上部:

地球化学地球化学综合练习考试卷模拟考试题

《地球化学综合练习》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 ) 2、分馏作用( ) 3、同位素地球化学( ) 4、同位素成分( ) 5、初始铅( )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6、原始铅() 7、原生铅() 8、普通铅() 9、同位素的分类() 10、Rb-Sr法() 11、K-Ar法() 12、Sm-Nd法()

13、U-Th-Pb法() 14、Rb-Sr() 15、Pb-Pb法() 16、区域克拉克值() 17、丰度系数() 18、富集矿物() 19、载体矿物() 20、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21、氧化(还原)障() 22、离子电位π() 23、放射性衰变() 24、α衰变() 25、β-衰变() 26、r衰变() 27、单衰变()

28、电子捕获() 29、衰变系列() 30、放射性成因铅() 31、稳定同位素() 32、同位素分馏作用() 33、同位素效应() 34、惰性组分()

35、什么是元素的克拉克值?克拉克值在地球化学找矿中有何作用?() 36、研究元素丰度有何意义?() 37、类质同象有何地球化学意义?() 38、元素为什么会迁移?迁移的实质是什么?() 39、什么是地球化学背景?如何确定背景值?地球化学背景有哪些种类? () 40、什么是地球化学异常?如何确定异常下限?地球化学异常如何分类? () 41、地球化学背景与地球化学异常的关系?()

06地球化学试卷A

课程号:013201 《地球化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50分) 1、元素的丰度值 2、类质同象混入物 3、载体矿物和富集矿物 4、地球化学障 5、八面体择位能 6、戈尔德斯密特相律 7、相容元素和不相容元素 8、δCe值(列出计算公式并说明) 9、同位素分馏系数 10、衰变定律 二、问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当以下每种物质形成时,其氧化电位是高还是低?(1) 陨石;(2)煤;(3)海底锰结核;(4)钒钾铀矿;(5)页岩中的黄铁矿;(6)鲕绿泥石。 2、为什么硅酸盐矿物中K的配位数经常比Na的配位数大?(离子半径:K+的为1.38A,Na+的为1.02A,O2-的1.40A)。 3、研究表明,岩浆岩和变质岩中的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18O/16O比值,例如岩浆岩中石英一般比钾长石具有更高的18O/16O比值,试阐明控制矿物18O/16O比值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4、用Rb-Sr或Sm-Nd法对岩石定年时,为什么当岩石矿物中的87Rb/86Sr或143Sm/144Nd比值差别越大结果越好? 5、试分析下图中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模式中各个曲线可能代表的岩石类型及造成分配型式特征的原因。 三、论述题(任选1题,10分) 1、试述稀土元素数据的处理步骤和表示方法。 2、要获得准确的同位素地质年龄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 一、 1.每种化学元素在自然体中的质量,占自然体总质量(或自然体全部化学元素总质量)的相对份额(如百分数),称为该元素在该自然体中的丰度值. 2.某种物质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结晶时,晶体中的部分构造位置被介质的其它 质点(原子、离子、络离子、分子)所占据,结果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变化,而使晶体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等保持不变的现象。由类质同像形式混入晶体中的物质称为类质同像混入物。含有类质同像混入物的混合晶体称为固溶体。 3. 载体矿物是指岩石中所研究元素的主要量分配于其中的那种矿物。但有时该 元素在载体矿物中的含量并不很高,往往接近该元素在岩石总体中的含量。 富集矿物是指岩石中所研究元素在其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它在岩石总体中的含量的那种矿物。 4、地球化学障指地壳中物理或化学梯度具有突变的地带,通常伴随着元素的聚 集或堆积作用。即在元素迁移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地带时,介质中原来稳定的元素迁移能力下降,形成大量化合物而沉淀,这种地带就称为地球化学障。 5.任意给定的过渡元素离子,在八面体场中的晶体场稳定能一般总是大于在四面体场中的晶体场稳定能.二者的差值称为该离子的八面体择位能(OSPE). 这是离子对八面体配位位置亲和势的量度。八面体择位能愈大,则趋向于使离子进入八面体配位位置的趋势愈强,而且愈稳定。 6.在自然条件下,矿物常形成于一定的温度、压力变化范围,并在此范围内保持稳定。因此,F≥2,据吉布斯相律,F=K-Φ+2,有Φ≤K,即平衡共存的矿物数不超过组分数,即为戈尔德斯密特矿物学相律。 7.相容元素(Compatible elements):岩浆结晶或固相部分熔融过程中偏爱矿物相的微量元素;不相容元素(Incompatible elements):岩浆结晶或固相部分熔融过程中偏爱熔体或溶液相的微量元素.也称为湿亲岩浆元素(hygromagmatophile). 8.δCe或(Ce/Ce*)。是表征样品中Ce相对于其它REE分离程度的参数.Ce除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化学复习题

第一篇地球化学知识点整理(狼图腾) 整理方法:课本+笔记+参考资料 注:有些并非很重要! 一、名词解释 1?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包括部分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学科。 2?元素的丰度值:指各种化学元素在一定自然体系中的相对平均含量。 3?陨石:是降落在地球上的行星物质的碎块。 4?克拉克值:指地壳中元素重量百分数的丰度值。 5?丰度系数:指某一自然体的元素丰度与另一个可作为背景的自然体元素丰度的比值。 6?克里普岩:是岩浆分异或残余熔浆结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元素的岩石,其富K、REE 和P。 7?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指在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出有选择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性。 8?类质同像:指矿物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结晶时,晶体结构中某种质点(原子、离子、配离子、分子)被其他类似的质点所代替,结果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改变,晶体的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等均保持不变的现象。 9?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是借助各种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基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微量元素在地球及其子系统中的分布、化学作用及其演化的学科。 10. 微量元素:指在所研究体系中(地质体、岩石、矿物、流体/熔体等)的含量低到可 以近似地用稀溶液定律描述其地球化学行为的元素。 11. 稀溶液定律(即亨利定律):在极稀薄溶液中,溶质的活度正比于溶质的摩尔浓度。 12. 分配系数:微量元素i在平衡共存的两相之间的质量浓度比值。 13. (1)相容元素:(表述1)在岩浆结晶过程中,那些容易以类质同像的形式进入固体的微量元素。(表述2)岩浆结晶或固相部分熔融过程中偏爱矿物相的微量元素 (2)不相容元素:岩浆结晶或固相部分熔融过程中偏爱熔体或溶液相的微量元素。 14. 元素地球化学迁移:元素从一种赋存状态转变成为另一种赋存状态,并经常伴随元素组合和分布上的变化以及空间位移的作用。 15. 地球化学障:在元素迁移过程中,如果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了急剧变化,导致 介质中原来稳定迁移的元素其迁移能力下降,元素因形成大量化合物而沉淀,则这些影响元 素沉淀的条件或因素就称为地球化学障。 16. 原始地幔:地核形成以后,地壳形成以前的地幔。 17. 亏损地幔:原始地幔经过部分熔融形成地壳以后残余的地幔。 18. 富集地幔:由于板块俯冲作用将地壳物质再循环返回地幔后所形成的地幔。 19. 五重简并:在一个孤立的过渡金属离子中,五个d轨道的能级相同,电子云呈球形 对称,电子在五个d轨道的分布概率相同,称为"五重简并”。 20. 晶体场分裂:当过渡金属离子处在晶体结构中时,由于晶体场的非球形对称特征,使d轨道的能级产生差异,称为“晶体场分裂”。 21. 晶体场分裂能:将一个孤立的过渡金属离子放在正八面体配位的晶体中时,五个d 轨道都受到配位体负电荷的排斥,轨道总的能级提高;由于正八面体配位场中配位体质点处 于直角坐标的三个垂直轴方向,故dr轨道电子云的瓣指向配位体,使两个dr轨道电子的被 排斥力比d?轨道的被排斥力大,dr轨道的能级要比d?轨道电子的能级高得更多,dr轨道电子的能级与d?轨道电子能级间的能量差,称为“晶体场分裂能”。 22. 晶体场稳定能:d轨道电子能级分裂后的d电子能量之和,相对于未分裂前d电子 能量之和的差值,称为“晶体场稳定能”。 23. 八面体择位能:离子八面体配位的晶体场稳定能减去其四面体配位的晶体场的稳定能。

环境地球化学答案

1、名词解释 Pm10: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 Pm2.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大气颗粒粒径:指大气颗粒的直径,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可以长期飘浮在空中,称为飘尘,其中10~0.25微米的又称为云尘,小于0.1微米的称为浮尘。而粒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则能较快地沉降,因此称为降尘。 环境容量:环境容量(environment capacity)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或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承受有机体数量的最大限度。 生物吸附系数:是某元素在有机体(通常是植物)灰分中的含量与该元素在生长这种植物的土壤中的含量比例,它定量的反映了生物对环境中元素的吸收强度。 CO2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允许太阳辐射能量穿透地球大气层,使地球表面变暖,当地球表面进行二次能量辐射时,温室气体CO2又将这些能量重新发射回地面,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温度升高,这就是CO2温室效应。 2、环境地球化学的特点及主要研究内容: 环境地球化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及时地研究现代环境化学变化的过程和趋势,在原来地球化学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研究组成人类环境的各个系统的地球化学性质。人为散发的污染物在环境中不断发生空间位置的移动和存在形态的转化。这种迁移转化的结果,可以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如污染物被稀释、扩散、分解,甚至消失;也可以向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如污染物在某些条件下积累起来,转变成为持久的次生污染物。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存在形态可以通过各种化学作用不断发生变化,如溶解、沉淀、水解、络合与整合、氧化、还原、化学分解、光化学分解和生物化学分解等。

地球化学复习题汇总

地球化学赵伦山张本仁 韩吟文马振东等 P 1:地球化学基本问题) P 5:克拉克值,地球化学发展简史(几个发展阶段) P31:元素丰度,表示单位元素在地壳平均化学丰度―――确定方法,克拉克值, P37:元素克拉克值的地球化学意义 P68:类质同象和固溶作用 P81:元素的赋存状态――1,5种 P88: 元素迁移 P 123: 相律 P169: 衰变定律 P181: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痕量元素=微量元素) 复习内容及答案汇总 一、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学科特点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地位(P1-)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相关宇宙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在地球化学发展历史中曾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资料积累过程,随后基于克拉克、戈尔施密特、维尔纳茨基、费尔斯曼等科学家的出色工作,地球化学由分散的资料描述逐渐发展为有系统理论和独立研究方法的学科。目前地球化学已发展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与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相邻学科相互渗透与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地球科学研究内容,在地质作用过程定量化研究中已不可或缺。 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和学科特点是:(1)通过分析常量、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元素相互组合和赋存状态变化等追索地球演化历史;(2)利用热力学等现代科学理论解释自然体系化学变化的原因和条件,探讨自然作用的机制;(3)将地球化学问题置于地球和其子系统(岩石圈、地壳、地幔、地核等)中进行分析,以个系统的组成和状态约束作用过程的特征和元素的行为。 围绕原子在自然环境中的变化及其意义,地球化学研究主要涉及四个基本问题:(1)研究地球和动质体中元素和同位素的组成;(2)研究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3)研究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研究元素和同位素迁移历史和地球的组成、演化历史、地球化学作用过程。 二、简述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理论使许多地质难题迎刃而解,其可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环境化学(戴树桂第二版)课后部分复习题解答和重要知识点汇总

《环境化学》(戴树桂第二版)课后部分习题解答和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2、根据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以及发展动向,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环境化学这门课? 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征、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环境化学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型科学。其内容主要涉及: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他们在个别环境介质中和不同介质间的环境化学行为;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产生效用的机制和风险性;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和消除以及防止产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环境化学的特点是要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目前,国界上较为重视元素(尤其是碳、氮、硫和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相互偶合的研究;重视化学品安全评价、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问题。当前我国优先考虑的环境问题中与环境化学密切相关的是:以有机物污染为主的水质污染、以大气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城市空气污染;工业有毒有害废物和城市垃圾对水题和土壤的污染。 3、环境污染物有哪些类别?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哪些? 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和工业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液态污染物和固体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主要化学污染物有: 1. 元素:如铅、镉、准金属等。 2.无机物:氧化物、一氧化碳、卤化氢、卤素化合物等 3. 有机化合物及烃类:烷烃、不饱和脂肪烃、芳香烃、PAH等; 4. 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如,四乙基铅、二苯基铬、二甲基胂酸等; 5. 含氧有机化合物:如环氧乙烷、醚、醛、有机酸、酐、酚等; 6. 含氮有机化合物:胺、睛、硝基苯、三硝基甲苯、亚硝胺等; 7. 有机卤化物:四氯化碳、多氯联苯、氯代二噁瑛; 8. 有机硫化物:硫醇、二甲砜、硫酸二甲酯等; 9. 有机磷化合物:磷酸酯化合物、有机磷农药、有机磷军用毒气等。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4. 影响大气中污染物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主要有:(1)空气的机械运动如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 (2)天气和地理地势的影响;(3)污染源本身的特性。 7.大气中有哪些重要自由基?其来源如何? 大气中主要自由基有:HO HQ、R RQ HO的来源:① Q3的光解:Q3 +h r ---------------------- - 0 + 0 2 Q+HQ ---------------- — 2HQ ②HNQ 的光解:HNQ 2 + h r --------------- HQ +NQ ③H 2Q 的光解:H2C2 + h r ----------------------- 2HQ HQ的来源:① 主要来自醛特别是甲醛的光解 H 2CQ + h r ---------------- -- H + HCQ H + Q 2 + M ------------ - HQ + M HCQ + Q2 +M -------------------- -- HQ2 + CQ + M ②亚硝酸酯的光解:CHQNQ +h r —CHQ + NQ CH 3Q + Q 2 ------------------------------- ---- HQ + H 2CQ ③的光解:HQ + h r -------------------- 2HQ HQ + H 2Q --------------- - HQ + H 2Q R 的来源:RH+ Q ---------------- R + HQ RH + HQ -------- R + H2Q CH 的来源:CHCHQ的光解CH3CHQ +h r 一- CH + CHQ CH 3CQCH的光解CH3CQCH+ h r -------------- 3+ CH s CQ

从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看地球化学的现状与未来

收稿日期:2004-10-08;改回日期:2004-10-28;责任编辑:楼亚儿。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173007,40234052);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重点03032)。 作者简介:陈岳龙,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出生,地球化学专业,从事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与环境地球化学 的研究工作。 从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看地球化学的现状与未来 陈岳龙1,唐金荣2,侯青叶3 (1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21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 3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对2004年8月在意大利弗罗伦萨召开的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有关生命起源、地质灾 害监测、壳幔相互作用、人类采矿与生产活动、水2岩相互作用、地表过程、古气候与古环 境等方面的地球化学研究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动力学、有机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分析技 术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并对地球化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地球化学;进展;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P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27(2004)04-0463-24 0 引 言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于2004年8月20日至8月28日在意大利弗罗伦萨召开,会议的主题是:从地中海地区走向全球地质复兴———地质学、自 然灾害和文化遗产。每天中午12点到12∶45安排的大会讲演主要围绕本次大会的主题,从第一天的有关地球内部呼吸———地幔挥发分、板块构造与气候至随后的比萨斜塔、火星与地球的生命、水与地质历史、与火山灾害一起生活、海洋油气、地质学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全球温暖是否将欧洲带入冰冷期。分会报告分为专门讨论会(S pecific symposia )、主题讨论会(Topical symposia )与一般讨论会(G eneral symposia )。在专门讨论会中一共设了14个专题,也主要是围绕本次大会的主题,包括:地质学中的大科学、意大利深部地震探测(CROP )、文化遗产———国际途径与展望、深地质库(以废物地质处理为主)、审稿评价道德与地球科学的质量评估(主要是杂志编辑、审稿人、读者、管理者对地球科学成果的评价)、地中海地区的古地球演化与地质解剖、地质灾害———国际途径与展望、地中海地区从历史视角到新发展在沉积地质学中的主要发现、全球构造中的新概念、国际地质科学计划的进展、地质时代表———最新发展与全球对比、地中海、铀矿床———勘探、地质与环境问题、地下工程建筑与设计中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间的沟通。 主题讨论会分为38个主题,由于各主题有不同的方向,因此共计有近140个讨论会,内容涉及到:增生楔与混杂岩,北极地质学,碳酸盐台地,地质历史上的灾变事件,变化———碳、水与全球环境系统,地球早期演化,造山带的抬升,地球物理勘查,能源与资源的未来,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质灾害———评估与减灾,世界地质图,地质与葡萄酒,大陆增长的地质学,文化遗产的地球科学,地质公园、地质旅游、地质遗址,地圈2生物圈相互作用,地质技术,地球科学历史,环境变化中的人类演化,地球科学信息的管理与应用,地质医学,矿物生长动力学与诱发应力,地质科学应用的新地球物理技术,大洋钻探计划(ODP ),蛇绿岩与海洋岩石圈,过去与现在的全球变化,古气候与古海洋学,泥炭与湖泊,前寒武纪与古生代造山,遥感,岩石蚀变,海平面变化,层序地层,超高压变质作用———从纳米尺度到板块尺度,城市地质,水管理。其中以地球化学作为主题的有:地球早期演化中的生命成因的第18卷 第4期 2004年12月现 代 地 质GEOSCIENCE Vol 118 No 14 Dec.2004

地球化学考试题

名词解释 1.浓度克拉克值:概念系指某元素在某一地质体(矿床、岩体或矿物等)中的平均含量与克拉克值的比值,表示某种元素在一定的矿床、岩体或矿物内浓集的程度。当浓度克拉克值大于1时,说明该元素在地质体中比在地壳中相对集中;小于1时,则意味着分散 2.亲氧性元素:倾向于与氧形成高度离子键的元素称亲氧元素。特征是:离子半径较小,有惰性气体的电子层结构,电负性较小。如K、Na、Ca、Mg、Nb、Ta、Zr、Hf、REE等;易形成惰性气体型离子; 3.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即元素从一种赋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赋存状态,并经常伴随着元素组合和分布上的变化及空间上的位移 4.普通铅(或正常铅):普通铅(或正常铅):指产于U/Pb、Th/Pb比值低的矿物和岩石中任何形式的铅(如方铅矿、黄铁矿、钾长石等),在矿物形成以前,Pb 以正常的比例与U、Th共生,接受U、Th衰变产物Pb的不断叠加并均匀化。 5.不相容元素:趋向于在液相中富集的微量元素。由于其浓度低,不能形成独立矿物相,并且因离子半径、电荷、晶场等性质与构成结晶矿物的主元素相差很大,而使其不能进入矿物相。它们的固相/液相分配系数近于零。 6.同位素分馏系数:达到同位素交换平衡时共存相同位素相对丰度比值为常数,称分馏系数α,或者指两种物质(或物相)之间同位素比值之(α),即αA-B=RA / RB,式中A,B表示两种物质(或物相),R表示重同位素与轻同位素比值,如34S/32S,18O/16O。α表示同位素的分馏程度,α值偏离1愈大,说明两相物质之间同位素分馏程度愈大;α=1时物质间没有同位素分馏 7.K(不稳定常数):金属离子与配位体生成络合物的逆反应是络合物的解离反应,达成平衡时的常数,称为不稳定常数。它与稳定常数互为倒数。不稳定常数越大,络合物越不稳定。 8.δEu:反映Eu异常的强。. 9.稀土元素(REE):原子序数57-71的镧系元素以及与镧系相关密切的钪和钇共17种元素,包括:La,Ce,Pr,Nd,Pm,Sm,Eu,Gd,Tb,Dy,Ho,Er,Tm,Yb,Lu,Sc,Y 10.高场强元素 (HFSE):指离子半径小、电荷高,难溶于水,地球化学性质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