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器材准备】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谜底:橡皮)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设计意图:表述理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的特征.同时培养学生说话时要有理有据。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描述来了解学生对物体的观察.比较和描述能力.为教师后面的教学调整提供借鉴。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要认真观察)

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板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学期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观察方法。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了什么.力求引导学生调动所有感官来观察物体的特征.如用眼看颜色或形状.用手摸软硬.用鼻子闻到气味.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描述性词汇.同时为下面的“两两对比观察法” 活动埋下伏笔。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

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

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

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5.怎样详细记录物体的特征呢?我们先来看看活动手册吧!

(1)教师示范活动手册的使用:投影展示实物.指导学生先填写日期。(物品名称可替换)

(2)指导学生填写记录表格。

以木块为例:把木块与乒乓球对比后发现形状不同.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然后填写在记录表上(强调:(1)可以把活动手册最后一页词汇表上的词汇剪下来.粘贴在相应位置.也可直接填写.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2)边观察边记录.顺序建议是:颜色—形状—气味—是否透明—粗糙程度—轻重.但不强调一定是这个顺序)。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活动手册记录物体特征.书写上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耐心指导.示范。通过指导.使学生认识到要边观察.边比较.边记录.记录结果要真实。

6.交流评价“我的记录”。

(1)请学生到展台展示并介绍“我画的记录”。

(2)学生相互评价观察和记录的是否准确。

(3)教师小结:记录时要真实.准确。

设计意图:学生到展台展示并介绍自己的记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继续巩固学生对物体

特征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用“准不准”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记录.进一步强调科学记录要真实.准确。

7.出示班级记录表单.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在学生交流过程中. 教师补充班级记录单。

8.看看我们的班级记录单.你有什么发现?

9.教师总结:通过两两对比观察.我们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10.通过观察比较活动.我们对木块已经非常熟悉了.谁来描述一下木块的特征?比一比谁描述得最好。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为了考察学生是否学会了利用各个感官及两两对比观察的方法来更全面.更准确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

三.小结.延伸

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

3.课后.同学们也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编一些小谜语让别人猜.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设计意图:突出学以致用.同时用编谜语的方式继续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述能力。

【板书设计】

1.发现物体的特征

看大小.颜色.形状

闻气味

两两对比观察法

摸表面粗糙程度

掂轻重

2.谁轻谁重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难点: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器材准备】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提问:“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设计意图:调查学生对比较轻重方法的原有认知水平.了解学习前的概念掌握程度.为认识并实践科学的比较方法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

(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

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准

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鼓励学生

说说预测的理由。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

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

设计意图:借此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比如.对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现状但大小不同的橡皮.它们轻重学生是如何判断的。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继续指导.落实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

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

上进行展示比较。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掂重的方法并不完全准确。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

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比如玻璃珠。”“比较大的物体可以

吗?比如乒乓球。”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设计意图:让小组把称量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为后续的集体研讨做准备。通过自己动手称量物体重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记录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和态度。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1.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不一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哪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

准确程度的探讨。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不同的人预测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差异会比较大.因此预测是不可靠的。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掂量的方法判断轻重.这种方法需要两两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掂量的方法仍然是依靠人的感觉.当物体的轻重差不多时.会出现不同的判断结果;而且这种方法的操作次数比较多.当有更多的物

体时.操作会更麻烦.结果会更不准确。

第三种方法是用同样大小的回形针作为标准物测量.测量后记录回形针的个数.这样得出的结果不仅比较精确.而且适合测量更多的物体。

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一样的。以此为基础给出问题情境: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吗?学生先相互交流.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果说出判断的理由.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轻重可能不同等。

设计意图:问题指向核心概念“大小相同材质不同的物体.轻重可能不同”.比较出“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它们的轻重有可能不同”。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

设计意图:对一整节课进行归纳总结.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3.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器材准备】

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内装一个乒乓球和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

(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

2.出示小布袋。不打开布袋.你能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两种物体吗?是怎样猜到的?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强调形状

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4.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

(板书:认识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导入本课.体现了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将两种形状明显不同的物体用布袋装起来.让学生用“摸”“看”的方法猜测是什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同时直接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状上的不同。

5.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课件演示:“平铺一层”)

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指导学生理解平铺的方法.并学会操作及记录数据。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

设计意图:用“比一比”的形式开展一个发散式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摆放方法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怎样才能将四种形状的物体尽可能多地平铺到盒子中。当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时.数量肯定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学生自己在活动后产生的疑问。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会产生影响.这样知识对于学生是认知上的需要.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

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摆放的吧。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将摆放的方式及对应的数据汇总在一起.方便学生观察.比较。对于螺母的不同摆放方式.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做一遍.亲身体验一下:物体是立体的.是有很多个面的.每个面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以不同的面放进盒子时.它们在盒子中占据空间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橡皮“躺”“立”“侧”.装的数量都不一样。

设计意图:学生大胆表述他们的想法。因为通过活动.学生已经意识到平铺的面不同.会影响到摆放的数量.但是这只是学生心里的感受.还需要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能够与伙伴分享。经过这样的过

程.才能真正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分析:由于形状的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

(如果学生认为是因为“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述结果.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块和乒乓球可以装同样多的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烧杯装同样多的水.将乒乓球和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看两个烧杯中水面的高度是否一致。)

设计意图:对于“乒乓球与木块的分析比较”放在研讨的第二个层次.是顺应学生认知的需要。先通过展示.汇

总数据.显而易见的是:同样的物体摆的方式不同.数量就不同。

于是.学生很自然就会产生“为什么会这样?”的疑问。因此.顺应学生的思维.紧接着就分析原因满足了学生好奇心与认知的需要。而对于“乒乓球与木块”的分析.则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从视觉上.乒乓球比木块要大一些.故乒乓球比木块数量少.并不是首先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当学生发现“乒乓球”与“木块”差不多大的时候.排除了“大小”这个因素.学生将思维再次定位于“形状”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到:即使大小相同(或差不多)的物体.形状不同.占据空间的状况也不相同。)

四.拓展.延伸

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盒子真的被填满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认识物体的形状

【相关表单】

认识物体的形状

将平铺放入盒子的物体数量记录下来。

将物体放在盒子中

乒乓球木块螺母橡皮摆放数量

4.给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器材准备】

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找酸奶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分类.体会分类对于人们生活的帮助.分类可以让人们更便捷的生活。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述前几节课上观察的物体特征)

设计意图:从物体特征入手.聚焦分类标准指向的是物体的特征.并贯穿全课。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设计意图:聚焦话题.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教师利用任务驱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理解分类是以特征作为标准的.而且标准有很多.为开展分类活动明确主线和目的。

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班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利用直观实物进行初次分类.帮助学生明确分类活动的目的和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法悬挂展示.不便于交流。

(学生思考.商量改进办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进行给物体做编号的活动做好铺垫。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我们有什么办法进行编号呢?上学期.我们在比较恐龙大小的时候.有个编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我们也来给这些物体进行编号吧。

(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编号)

设计意图:学生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先对物体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学会分类的基本操作方法.为后边的活动开展打好基础;再从中发现不方便.无法反复使用以及不便于交流的问题而找寻改进措施.从而开展编号活动.为后边的活动开展以及交流研讨活动做好铺垫。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

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

(学生发现有大小.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面的特征.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的活动已经做过.不再重复)

(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

(学生制订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将小组制订的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一张记录单填一种标准)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将分类结果以物体编号的形式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不同的圆圈里)(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

(学生遮挡住分类标准.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记录单)

设计意图: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指向分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特征.便于寻找和生活便利。学

生通过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特征作为标准对物体多次分类.不但能更好地了解物体的特征.

而且对分类的科学探究方法有更深的学习与体会。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是为了给下一环节做铺

垫。

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

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哪种特征.并说明理由。

(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于分类标准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作用是

为了更好地了解.观察.总结物体的特征.方便我们的生活。

三.交流研讨

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些相同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要想达成一致.还要有相同的细化标准界限。以轻重

这一特征为标准的分类.不同于大小的比较。同样的物体有大有小.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但是对于轻重

这一特征.在制订标准的同时还要细化轻重标准的界限.也就是说只有将标准制订得更准确.才能进行更准

确科学的分类。

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设计意图:学生在上一活动的交流中已经发现这一问题。本环节是让学生对于相同标准.分类结果却

不同的现象进行研讨交流.进而发现分类的标准除了特征之外还要有细化的标准.从而掌握科学分类的正确

方法。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

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

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并修改完善记录的过程就是梳理和总结本课知识的过程.从而完成本课

教学目标。

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

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

(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分别说说是哪些方面的分类.又是如何帮助我们便捷生活的)

设计意图:理解分类的意义不仅是更好地了解特征.还能帮助我们便捷生活。

【板书设计】

给物体分类

特征分类标准细化标准

5.观察一瓶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动.透明等。

2.水和洗发液一样.都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与木块等物体相比.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能用语音简单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4.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观点.乐于讲述自己观点。

2.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难点: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

【器材准备】

水.乳白色洗发液.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木块.活动手册.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导入: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请同学们说一说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关于水你都知道什么?然后请同

学们一起来观察。(板书:观察一瓶水)

(学生观察矿泉水)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对水的认知和激发新的兴趣.了解学生对水的概念掌握情况。

二.观察比较水与洗发液

1.观察方法的研究出示洗发液的瓶子(撕掉上面的标签).请学生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学生可能会猜

是沐浴露.洗手液.适当表扬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同学.告诉学生是洗发液)。怎样比较观察水和洗发液?教师引导

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学习中用了哪些观察方法。

学生提议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因为洗发液不能食用.在此教师要及时提醒不能用“尝”的方法.强调任何场合都不能用“尝”的方法)。

(学生观察比较矿泉水与洗发液并回答老实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交流观察方法.教师提示注意事项和安全要求.再次对前四课观察活动做了巩固和发展。

2.学生观察水和洗发液的不同和相同

(1)看一看

教师提问:大家一起来观察水和洗发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它们颜色的不同.以及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

(乳白色与无色.透明与不透明.对比观察)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2)闻一闻

教师提问:水和洗发液还有什么不同?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气味不同呢?

学生提议闻一闻。

教师示范闻的标准操作方法.并指出这样做对安全的重要意义。

(闻的标准操作方法:打开瓶盖.左手持瓶身.右手从瓶口上方将空气扇向鼻子.闻到气味即可盖上瓶盖。)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3)摸一摸

教师提示:水和洗发液除了颜色.气味不同.它们用手摸起来一样吗?怎样证明洗发液要比水光滑?

再用拇指摸一摸。

教师讲解手摸对比方法:用玻璃棒在洗发液中沾一下.滴到食指上.再用拇指搓捻;用同样的方法把水滴在另一只手的食指上.搓捻后进行对比。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3.总结水与洗发液的异同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的过程和观察的结果.并总结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并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流动

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动

(播放课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得到观察比较的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分步骤完成对水和洗发液的观察比较任务.得到观察比较结果。学生汇报.教师汇总.最后完成班级记录单的填写。这里观察比较是为了更准确地发现水和洗发液的自身特点。最后的总结.一是为强调观察结果.二是为对水和洗发液各自的特征做完整表述。

过渡: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水和洗发液有相同之处也有着很多不同。如果把它们和木块比较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三.观察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1.不同

教师把洗发液和水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里让学生与木块对比观察。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1)它们放进容器的方式不同.水与洗发液能流动.木块不能流动。

(2)水和洗发液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固定形状.木块的形状不随容器的变化发生改变。

教师板书学生观察结果。

(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三个图片并思考问题)

2.相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水.洗发液.木块有没有相同之处。

学生观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上面的现象.发现尽管水和洗发液在不同容器里形状不同.但它们仍然有形状.只是形状不固定。

教师板书:它们都有形状。

(播放课件.看图思考问题)

3.总结水.洗发液与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教师请同学根据板书总结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学生发表观点:我们发现尽管水.洗发液的形状可以变化.木块形状不变.但它们都有形状。

(播放课件.回顾探究过程.反思探究结果.总结固体.液体的不同)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图在于使学生观察发现液体没有固定形状的特点。因为水与洗发液都能流动.所以倒入不同形状容器中都能形成不同的形状。课堂上演示将液体倒入容器的过程.目的就是让学生观察液体从原有形状变成现有形状的现象.而木块只能摆放进容器.形状不发生改变。这一演示操作会有助于学生理解液体没有固定形状.进一步认识到尽管在形状上不同.但不管固体还是液体都有形状.如此就指向“形状是物体重要属性”这一概念。

四.完成班级观察记录单和活动手册

1.教师请一位同学到台上执笔.全班同学一起根据观察结果共同完成班级记录单。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班级记录单.完善自己的活动手册第1课内容。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用图表进行信息交流。从课堂环节二.三开始教师帮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课堂环节四有同学将自己的观察结果整理后形成班级记录单.再从班级记录单中抽取相应信息填写自己第1课的活动手册.使各节课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3.拓展延伸

回家后完成活动手册上“看谁流得快”活动。

(播放课件.完成信息的整理和摘录)

【板书设计】 5.观察一瓶水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流动无固定形状

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动无固定形状

木块:有颜色.有气味.不透明.不能流动有固定形状

6.他们去哪里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器材准备】

为学生准备: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

1.问题导入。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续学习物质放入水中是否会发生变化做好了铺垫。

(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

(3)水还有一个本领.可以加很多东西进去.比如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作料在水中.

使汤更加鲜美。类似的情况你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见过?(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根据一些生活经验.提到“溶解”这个词)

(4)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

(课件展示一些生动的溶解现象)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引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有科学存在。)

2.聚焦问题。

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变化?食盐.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探查.同时.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即“它们去哪里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学习新课.探究发现

1.描述并记录现象。

(1)师: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请你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课件出示三种被观察的物质)

(2)小组成员分头观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观察物体原始特征.为稍后对放入水中前后的对比观察做好准备。在观察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地科学态度。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继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3)师: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怎么做?

(4)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导。

指导要点:①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②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③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让物质与水充分混合;④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对比物质的变化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

同时.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可以用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图画来表示。要特别强调没有变化与有变化同样重要.所有观察结果都要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分组商量实验方法。但学生毕竟年龄小.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为下一步准确地进行操作打下基础。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需继续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

惯。(5)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

(6)教师巡视和指导。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质充分混合。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按照操作流程在一步步地进行实验.合作是否愉快.在每一个环节是否做到仔细观察.是否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及时记录等。

2.研讨交流.达成共识。

(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分别描述3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并对比3种物

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加以说明.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播放课件)(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

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

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课堂上不允许学生品尝.学生归纳的“咸”和“甜”是基于生活经验)。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将盐.红糖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明确“盐和红糖都在水

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

现象。同时.鼓励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指向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他们研究的欲望.发展他们的为自己观点寻找证据的能力。在学生交流环节.继续强调落实说和听的习惯养成。不同的学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观点和理由.不必急于纠正他们的想法。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研究.寻找能够被人信服的证据。

三.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谁愿意来谈一谈?

2.课堂伊始.大家说俩人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现在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学到的方法试一试.下一堂课跟大家分享。

(播放课件)

设计意图:教学首尾呼应.扩展延伸.巩固所学。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7.认识一袋空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2.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2.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难点: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识总结)。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回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出利用感官或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进行对比观察的方法。

2.提问: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

(教师出示前面几节课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用曾经在本单元中学过的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是否透明.是否流动等来研究今天的主题——空气。

二.探索

(一)指导学生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

(教师出示一个空烧杯或一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

1.提问:老师的玻璃杯中有什么呀?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再想一想。

设计意图:用身边的事物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探查.同时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2.教师引导:你们真聪明!杯子里面不是空的.里边盛满了空气。

(板书:空气)

设计意图: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空气虽然是看不见.总被我们忽略的.但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我们离不开空气。

3.教师提问:你认为空气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认识它吧!(引导学生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很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步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4.提问。

(1)要想研究空气.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设计意图:首先使学生意识到研究需要有明确的方法(但这个问题比较笼统.只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2)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研究呢?

设计意图:将问题缩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3)我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它“逮”住呢?

设计意图:问题更加具体!通过交流.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指向性.便于实现学习目标。

(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儿.看一看.想一想.你有好的办法了吗?

设计意图:问题指向到一个具体的方法。使学生的研究落实。

(5)我们“逮”到了空气.你将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

设计意图:研究材料的问题已经解决.下边的问题指向我们研究的目标——观察空气的特征。

(二)指导学生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

1.提问.

(1)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空气?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用鼻子“闻”等。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贴:眼睛.鼻子.手.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2)引导:本单元我们曾经研究过什么物体呀?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回忆之前研究过的专项——“水”。也暗暗地提示学生回忆研究水时用的研究方法。

(3)大家还记得.水有哪些特征吗?

设计意图:问题具有直接指向性.让学生思考“水专题”的研究方法。

(4)我们从哪些方面描述了水的特征?

(5)我们研究水的时候.是将水与哪些物品进行比较研究的?

(6)现在.你能把空气与水和木块.再进行比较研究吗?看一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空气与水和木块的比较研究.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的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教师要用关键词.将补充的方法呈现在班级记录单上。

2.描述并记录空气的特征.

(1)提问:还记得在第一课和第五课的时候.我们使用过的记录单吗?

设计意图:记录单的再现.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回顾。经历从木块到水.再到空气的科学观察历程.初步感受科学观察的方法。继续加强培养说和听的习惯。

(2)小组内讨论.怎样描述空气的特征。

(3)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特征的?

学生:“用眼睛观察空气是透明的.无色的.跟水是一样的” “跟水对比.水是流动的.打开袋子.空气就跑了.说明空气也是流动的”等。

(4)班级集体论证:“空气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看见这袋空气是透明的.跟水一样”“我闻不到空气的气味”“我摸不着空气”等。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总结。

(5)提问:“在本单元中.我们从哪些方面认识了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

设计意图: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类描述。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补充班级记录单。这节课也是本单元的小结课.学生将回顾他们在本单元的研究活动.总结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和如何描述物体的特征。在本单元.学生主要是通过对物体进行观察和比较.学会从不同的方面.多个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描述。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最新整理)

2018 学年洒坪中心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寒假,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 分钟的课堂学习 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一年级下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课程的含义是具有 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 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 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 “科学家这样做”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 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 年级下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1.内容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有 7 个教学内容,“动物”单元有 6 个教学内容, 总计 13 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 1 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小学生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指向“组 成世界的物质能够依照它们的性质进行测量、分类和描述”这一科学核心概念。 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 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为此,“我们周围的 物质”单元,从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到一瓶水和洗发液再到一袋空气,循序渐进地 带领学生们展开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具有质量、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2)“动物”单元同一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一样,指向“地球上生活 着不同种类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给一年级学生 设计的“动物”单元,主要是为他们提供探索动物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动物是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科学概念目标】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 2.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并提问:“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 3.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1.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 2.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教师将交流结果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教师提问:“蝴蝶是植物吗?”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可能会说:

“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 1.提问:“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 2. 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 3. 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对比,在小组观察、交流。 4.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 允许多种不同的表述和看法) 四、种一棵植物 1.出示自己带来的一些植物,例如胡萝卜、小葱、绿萝枝条、大蒜、多肉植物的叶片、小苗、种子等,并出示植物的两种种植方式(土培和水培),分别介绍这些植物适合种在土里还是种在水里。教师适当演示。 2.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种植材料,包括花盆、土、小铲子等园艺工具,让学生自主选择植物,回家种植。 3.选择的植物可以让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的“第1周”中画好,这样便于指导。学生对种植后如何照顾植物可能并不熟悉,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如土培植物不干不浇、浇则浇透;水培植物需要换水,放在家里的哪个位置更合适等,都要做详细的说明。种养活动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教师可以打印《致家长的一封信》,附上要求和种养方法, 发给学生家长,希望家长提供帮助,使学生能更好地照顾植物。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五、作业设计 塑料花是植物吗?说说理由。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解读 一年级下册由“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两个单元构成。“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分别是《1.发现物体的特征》.《2.谁轻谁重》.《3.认识物体的形状》.《4.给物体分类》.《5.观察一瓶水》.《6.它们去哪里了》.《7.认识一袋空气》。“动 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分别是《1.我们知道的动物》.《2.校园里的动物》.《3.观察一 种动物》.《4.给动物建个家》.《5.观察鱼》.《6.给动物分类》。两个单元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 容。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小学生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指向“组成世界的物体能够依照它们的性质进行测量.分类和描述”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 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为此.“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从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到一瓶水和洗发液再到一袋空气.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具有质量.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动物”单元同一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一样.指向“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给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动物”单元.主要是为 他们提供探索动物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动物是有生命的。像所有的生物一样.动物具有独特的外部结构.能帮助自己实现生命的功能.感知周围的生活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动 物”单元首先从唤醒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开始.经过寻访校园里的动物.对动物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对蜗牛和鱼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细致观察.丰富对动物某些共同特征的理解.最后一课给动物分类的活动.则是从研究方法上给学生们以启示。 这两个单元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察.以及对观察对象的描述和记录。另外.分类和识别在两个单元中也都处在重要的位置。尽管这些活动主要是从运 用感官及简单工具的层面上展开的.但对小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家如何做科学都十分重要。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大多为六.七岁.他们对物体的认识主要围绕质量.体积.状态等表观特征展开。在面对一个物体时.一年级学生大多可以说出其最明显的特征.如黄色的橡皮.透明的玻璃。但是学生大多不会描述那些不显著的特征.如与质量和体积相关的特征。通常.只有当描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 20xx年春季

、教学进度表

1 .《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是小学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活动:1.观察一个物体;2.对比观察两个物体。通过这两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物体具有颜色、形状、气味、粗糙程度、轻重等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观察、描述、记录方法,为后面学习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教材中观察的这些物体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这一课将引导学生利用眼、鼻、手等感官和两两对比观察的方法来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 【学生分析】 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对这些物体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但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运用词汇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怎样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初始阶段,学生出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就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另外,一年级小学生在行为能力上比较弱,课堂上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较弱。因此,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2020科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科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学期 期末测试卷 (时间:40分钟总分:100 分)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座号 ________ 一、填空题 1.我知道,找出水和牛奶的相同与不同,就是在(_______)。 2.将“能“”不能“”溶解"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妈妈把二勺白糖放在水杯里,又往杯里倒了一些热水,杯里的白糖立刻不见了,我喝了一小口,杯里的水甜甜的。妈妈告诉我,白糖________被水________。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把5粒小石子放在水杯里,也往杯里倒了一些热水,可是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我发现小石子还在水底,没有变化。我对妈妈说,小石子________被水 ________。 3.蜗牛生活在(__________)的地方,往往在(_________)后出现。 4.水没有 _______,具有______性。 5.观察动物,不(________)、不(_________)动物,不损坏它们的“(_______)”。6.将“掂一掂”“称一称““天平”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小明的爸爸送给小明两个大小相同的小球,这两个球一个是铁做的,一个是塑料做的。小明要想知道哪个重,可以先________,如果估测不准,再用________来________,就知道两个球谁轻谁重了。 7.影响物体轻重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8.水的特点是:水没有(_________),没有(_________),没有固定的(_________),(_________)流动。 9.说出你知道的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10.校园里的动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选择题 11.鱼在水中靠()游动。 A.鱼头 B.鱼鳍 C.鱼尾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解读 一年级下册由“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两个单元构成。“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分别是《1.发现物体的特征》、《2.谁轻谁重》、《3.认识物体的形状》、《4.给物体分类》、《5.观察一瓶水》、《6.它们去哪里了》、《7.认识一袋空气》。“动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分别是《1.我们知道的动物》、《2.校园里的动物》、《3.观察一种动物》、《4.给动物建个家》、《5.观察鱼》、《6.给动物分类》。两个单元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小学生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指向“组成世界的物体能够依照它们的性质进行测量、分类和描述”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为此,“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从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到一瓶水和洗发液再到一袋空气,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具有质量、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动物”单元同一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一样,指向“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给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动物”单元,主要是为他们提供探索动物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动物是有生命的。像所有的生物一样,动物具有独特的外部结构,能帮助自己实现生命的功能,感知周围的生活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动物”单元首先从唤醒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开始,经过寻访校园里的动物,对动物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对蜗牛和鱼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细致观察,丰富对动物某些共同特征的理解,最后一课给动物分类的活动,则是从研究方法上给学生们以启示。 这两个单元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察,以及对观察对象的描述和记录。另外,分类和识别在两个单元中也都处在重要的位置。尽管这些活动主要是从运用感官及简单工具的层面上展开的,但对小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家如何做科学都十分重要。

2020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1.内容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通过使用数字和标准的测量单位,他们可以确定和描述物体诸如长度、体积、重量和温度等属性。相似地,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事实上,比较和测量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板块分析 一年级的科学书每课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组成。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具体说明如下: (1)聚焦板块:一般以陈述句的形式描述问题情境,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1-2个学生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 (2)探索板块:包括前概念测查、预测、探究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组织和呈现证据以及形成初步解释。这一板块通常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列出可供选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有关的第二手资料和数据呈现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学期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1、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器材准备】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谜底:橡皮)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设计意图:表述理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的特征,同时培养学生说话时要有理有据。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描述来了解学生对物体的观察、比较和描述能力,为教师后面的教学调整提供借鉴。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要认真观察) 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板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学期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观察方法。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了什么,力求引导学生调动所有感官来观察物体的特征,如用眼看颜色或形状、用手摸软硬、用鼻子闻到气味,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描述性词汇,同时为下面的“两两对比观察法”活动埋下伏笔。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 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 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 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最新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从一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必要的科学素养,为后面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综合性课程。本教材依据教育部2017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一年级科学设置两大单元,分别是“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 “物体”单元下设:1.发现物体的特征2.谁轻谁重3.认识物体的形状4.给物体分类5.观察一瓶水6.它们去哪里了7.认识一袋空气。 “动物”单元下设:1.我们知道的动物2.校园里的动物3.观察一种动物4.给动物建个家 5.观察鱼6.给动物分类2 这两个单元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察,以及对观察对象的描述和记录。另外,分类和识别在两个单元中也都处在重要的位置。尽管这些活动主动是从运用感官及简单工具的层面上展开的,但对小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家如何做科学都十分重要。 “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具体说明如下:21 (1)聚焦板块:一般以陈述句的形式描述问题情境,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1-2个学生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2 (2)探索板块:包括前概念测查、预测、探究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组织和呈现证据以及形成初步解释。这一板块通常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列出可供选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有关的第二手资料和数据呈现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2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 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 1.小组: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套 2.全班:《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 3.个人:“轻重”两字打印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5分钟) 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体”。 2.提问: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你会怎样描述它?(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 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 二、探索1:单个物体观察(预设10分钟) 1.认识几种常见的物体 过渡:老师今天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出示幻灯) 根据图片的顺序,学生口答完成名称连线,认识8种常见的物体。

2.激趣:老师今天把这些物体都带来了,你们想不想好好观察一下? 3.说明要求: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讨论:万一几个人要观察同一种物体,那该怎么办?(引导:可共同观察,但若能分类观察更好。) 4.组长领取实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5.组织交流: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板书揭题:发现物体的特征) 三、探索2:两个物体比较观察(预设18分钟) 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介绍主要观察方法和能观察到的对应特征。 看一看:颜色、形状、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见、是否流动等 闻一闻:气味 摸一摸:粗糙程度、厚薄等 掂一掂:轻重 [说明:观察方法后的特征不要求全部罗列,只要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概括就可以了。活动手册最后一面没有“轻重”,老师可以提前做好打印,分发给学生 2.活动手册指导说明 翻开活动手册第1面,要求学生先写上日期,再说明“水”和“空气”这两列以后再补充,然后指导贴图,并提示可以更改物体的名称,把“木块”改成自己观察的其他物体。 3.强调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比较观察。 扶:抽2个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演示,并指导粘贴或书写记录。 4.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和记录。 四、研讨(预设7分钟) 1.展示学生的活动记录,填到全班记录表上,有争议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2.机动:你有什么收获?还想研究什么? 《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一年级下册科学 《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3.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4.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 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谜底:橡皮)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

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

新版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3.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4.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 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谜底:橡皮)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 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5.交流评价“我的记录”。 三、小结、延伸 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1.1我们知道的植物 主备人:组长签字: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观察记录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种植一棵植物,观察并记录。 教学准备:塑料花,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仔细观察出示的图片,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植物?(草、

树、花) 2、谁来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植物? (1)它会不会开花? (2)叶子什么样子的? (3)生长在哪里?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1、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植物? 2、合作探究: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进行记录:都有叶子,都是绿的,有些会开花,会长大…… 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图中的蝴蝶是植物吗?说说你的理由。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 1、你觉得塑料花是植物吗? 2、全班交流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 3、拿出塑料花和真花的实物,请大家对比一下他们的区别? 4、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根茎叶,会生长,会死亡。 四、种一棵植物 1、说说植物的生长需要些什么?如果让你来种一种植物你觉得需要做哪些准备?

2、出示一些常见的植物,介绍种植的简单方法。 3、请大家打开“学生活动手册”第一课。 4、介绍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 5、出示图片介绍填写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五、小结 作业布置:请在家长的配合下种一种植物,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一周的填写。 板书设计: 1、我们知道的植物 草 植物树根茎叶果实…… 花 课后反思: 1.2 我们知道的植物 主备人:组长签字: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必要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开设科学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综合性课程。本教材依据教育部2017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一年级科学设置两大单元,分别是“植物”和“比较与测量”。“植物”单元下设: 1.我们知道的植物 2.观察一课植物 3.观察叶 4.这是谁的叶 5.植物是“活”的吗 6.校园里的植物 7.科学阅读——我们离不开植物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 “比较与测量”单元下设:

1.在观察中比较 2.起点和终点 3.用手来测量 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6.做一个测量纸袋 7.比较测量纸袋和尺子 8.科学阅读——生活中的测量工具比较与测量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能力,也是孩子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这一作为科学学习的基础当之无愧。 “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目标小学科学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学会对观察对象的描述与记录,要懂得运用证据形成个人看法,懂得展示证据的重要,懂得与同伴合作和交流,让他们养成注意倾听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措施 1.突出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018学年洒坪中心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寒假,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一年级下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 “科学家这样做”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年级下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1.内容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动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小学生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指向“组成世界的物质能够依照它们的性质进行测量、分类和描述”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为此,“我们周围的物质”单元,从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到一瓶水和洗发液再到一袋空气,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们展开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具有质量、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2)“动物”单元同一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一样,指向“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给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动物”单元,主要是为他们提供探索动物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动物是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将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体(固体、液体、气体)进行观察、比较和描述,对观察到的物体特征进行讨论和分析,并试着根据物体的一些特征给物体分类。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会加强对物体特征的认识,还将在反复探究中提高对物体属性的理解。这将为学生以后理解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等主要概念奠定基础。 科学概念目标 ●物体的轻重、颜色、形状、薄厚、表面粗糙程度等特征可以被我们观察和描述。 ●不同的物体有许多相同和不同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 ●水和空气具有无色、无味、会流动等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能以讨论、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具有分析、反思探究过程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和空气是重要的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知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特征,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对这些物体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但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运用词汇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怎样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初始阶段,学生出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就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准备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6《它们去哪里了》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6课。在上节课《观察一瓶水》的基础上,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问题;2.探索活动;3.研讨交流。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溶解”这一科学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 【学生分析】 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后发生的变化。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课堂中仍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控制力较弱;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2018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必要的科学素养,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2017年9月,国家恢复在1-2年级单独 开设科学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综合性课程。本教材依据教育部2017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一年级科学设置两大单元,分别是“植物”和“比较与测量”。“植物”单元下设:1.我们知道的植物2.观察一课植物3.观察叶4.这是谁的叶 5.植物是“活”的吗 6.校园里的植物 7.科学阅读——我们离不开植物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

础和需要。 “比较与测量”单元下设: 1.在观察中比较 2.起点和终点 3.用手来测量 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6.做一个测量纸袋 7.比较测量纸袋和尺子 8.科学阅读——生活中的测量工具比较与测量是科学探究的重 要能力,也是孩子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这一作为科学学习的基础当之无愧。 “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目标小学科学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学会对观察对象

2017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 2、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3、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4、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5、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2、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3、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4、能种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 5、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养成实 事求是的态度。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植物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了解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植物资源, 懂得珍爱植物,认识到保护身边的植物很重要。 课时划分: 第 1 课我们知道的植物(1课时)第 2 课观察一棵植物(1课时) 第 3 课观察叶(1课时) 第 4 课这是谁的叶(1课时) 第 5 课植物是“活”的吗(1课时) 第 6 课校园里的植物(1课时) 教学重点: 对于植物的特征,教师应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根、茎、叶等器官,知道这些器官是植物的主 要器官,不同植物的器官也有差异,但都是植物生命体的组成部分,与植物能够“活”着有重要关系。“种植和照顾植物”的活动贯穿整个单元,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亲自种养植物,体会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阳光,为形成“植物是活的”的认识积累经验、提供证据。但不要求 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生命周期等内容。 教学难点: 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要从单元整体认识各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学习方法、教学过程 以及评估标准,紧扣单元核心概念,把各课科学知识和探究方法整合为一条学习线索,设计教师 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在知识、方法、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方面有效 地保证课时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完整性。 教学措施: 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1.1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观察记录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种植一棵植物,观察并记录。 教学准备:塑料花,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仔细观察出示的图片,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植物?(草、树、花) 2、谁来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植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