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前教育课程论

学前教育课程论

学前教育课程论
学前教育课程论

学前教育课程论

一、学前教育课程的性质

1、学前教育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部分

2、学前教育课程是非义务教育课程

3、学前教育课程是终生教育的根基课程

4、学前教育课程是适宜发展性课程

5、学前教育课程是基础素质教育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是处于终生教育开端阶段的学习者在教育者有意识指导下与学前教育课程相互作用而获得全面基础素质适宜性发展的非义务教育课程。

二、适宜发展性课程的含义

1、课程适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符合其规律,但不是仅仅停留于迎合或迁就学前儿

童身心发展的现状

2、课程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适当的,提供的影响是经过选择、优化的,具有选择性

3、课程是要提供适当的刺激,促进学前儿童适当的发展,具有发展性;既要保证学前儿童达到

应有水平,获得充分发展,又要为其以后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要拓展学前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4、课程要适合学前儿童发展的普遍性,充分考虑学前儿童全体发展的共同性,还要适合不同儿

童发展的独特兴趣与需要,照顾其个性。

5、课程还要照顾教育者,切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素质的特殊性

1、基础性

2、整体性

3、相对稳定性

4、潜在性

5、发展性

四、学前儿童素质特殊性的表现

1、原点性

2、易塑性

3、脆弱性

4、发展迅速性

五、确定学前教育课程性质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符合社会发展的和教育发展的时代精神和未来要求

2、确定学前教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坐标

3、点名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形式

4、指出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5、表明课程的重心

(二)实践意义

1、有利于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与重点

2、有利于进行课程评价与教材编选

六、学前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的表现

1、学前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学前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是人们根据社会、学前儿童、学前教育性质等因素对学前教育课程目标进行的综合判断与选择,其结果是确定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

2、学前教育课程内容价值取向。学前教育课程内容价值取向是学前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对学前教育课程课程内容所坐的选择与判断,它确定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基本特性。

3、学前教育课程组织价值取向。学前教育课程组织价值取向是为实现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对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本质及其特性的选择与判断。它主要由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内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及基本方法体现出来。

总的来说,学前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学前教育课程指向使学前儿童成为何种特征的人,

通过什么使学前儿童具备这些特征,又怎样保证使学前儿童具备这些特征,成为锁理想的人。

七、学前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内容

1、塑造完整儿童,实施全人格教育

2、发展儿童主体性,实施主体性教育

八、如何发展儿童主体性,进行主题性教育

1、创设开放的创造性学习环境,实施开放性教育

2、确保儿童主体地位,重视个别性教育

3、重视学习过程,发展学习能力

4、认清相互作用原理,注重师生互动

九、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形式和来源

(一)形式:1、知识与经验2、情境与活动

(二)来源:1、知识与经验2、学前儿童发展3、情境与活动

十、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基本特征

1、根基性

(1)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是一切课程内容中最基础的部分

(2)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是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的

(3)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具有最基础的结构和启蒙功能

(4)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涉及人生价值与人的发展最基本的问题

(5)启蒙性是其深入和具体化

2、直接兴趣性

(1)要求课程内容有趣,一是为了培养与发展学前儿童的内在兴趣,二是为了使课程内容与学前儿童发生有机联系。但是,课程内容的兴趣性并不意味着一切顺从学前儿童的兴趣。

(2)实现学前儿童由直接、外在兴趣性向间接、内在兴趣性顺利转移,是实现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良好衔接的重要保证。

3、人文性人文性是人道主义或人中心主义在课程内容中的反映。

4、情境性一是处于构想之中的情境性;二是现实的情境性。

5、活动性

(1)活动性是学前儿童内外行为统一的特性,实质是其内部心理发展的机制;

(2)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基本上由“活动”构成;

(3)活动性是课程内容质的规定性,是学前教育课程内容设计的原则之一

6、整体性

7、发展性

十一、学前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1、根基性原则

根基性原则要求,所选取的课程内容必须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基础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为其以后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把那些涉及人生价值和发展的最基础的问题选做课程内容,使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成为课程内容整体系统中必然的基础部分。

2、兴趣性原则兴趣性原则要求,要根据学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特点选择课程内容,所选课程内容应有利于发展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兴趣,并将直接兴趣和短时性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和长时兴趣,由外部性趣转化为内部兴趣,使兴趣成为学前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真正动力,但不是迁就其兴趣。课程内容具有兴趣性,目的是为了引发儿童自觉地学习与发展,使学习活动变得轻松愉快,让儿童在自觉积极主动中获得发展。

3、人文性原则

人文性原则要求,课程内容要充分照顾学前儿童主体性和个性发展,有利于其自我表现,发

展其创造价值,;要特别注意把学前儿童作为核心,选入那些适宜于发展学前儿童人文特性的文化内容,尊重儿童的人格和人权,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合作意识与态度的建立,形成健康的人的心理和民族心理以及初级的人道主义。

4、情境性原则情境性原则要求,应从学前儿童的生活情境中选择那些具体、形象、直观,或能引起学前儿童想象、联想的事物、材料、活动等作为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具有感染性和陶冶功能,适合儿童感受和操作,使其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实其表象世界,形成有序的情景联系。

5、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要求,课程内容必须能激发学前儿童积极充分地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与发展,实现从外显活动向内隐心理活动的转变,形成良好的内部心理活动机构和能力,引导儿童进行自由自发的创造活动。

6、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要求,所选内容能有利于学前儿童整体健康发展,内容之间相互联系,秘密配合,具有整体教育功能;内容全面,照顾到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和层次;整体的看待学前儿童及其发展,实现内容结构的整体优化。

7、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要求,必须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顺序与特点选取课程内容;所选内容有助于所有儿童健康人格和主体性的发展;要着眼于未来,培养儿童长远发展的能力,促进儿童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转化,课程内容要具有超前性。

十二、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特殊性

1、课程组织中,教育者主体性需要较高水平的发挥,这种发挥以提高学习者的主体行为方

向,以充分尊重学前儿童的身心特点为依据。

2、课程组织中,学前儿童与教师互动的媒体特别重要,并要突出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

3、课程组织的结构化、系统化遵循由低到高的顺序,并以“自然式过渡”为主。

十三、课程组织的层次

1、官方课程的组织

2、理想课程的组织

3、实践课程的组织

十四、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价值

1、学前教育课程组织是核心的教育过程

2、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累积教育效应

3、学前教育课程组织形式和表现教育艺术

4、学前教育课程组织是主体性统一过程

十五、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基本原理

1、相互作用原理

内涵:只有经过教育者、学习者与教育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课程组织才是真正的教育。

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主体发展观

(3)系统科学(4) 心理科学与人类发展生态学

2、整体教育原理

内涵:学前儿童是身心有机统一发展的整体;要保证这一整体和谐健全的发展,必须以整体观看待他,并整合各影响因素,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人学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系统论和人类发展生态学

(3)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学前儿童发展观

3、环境陶冶原理

内涵:环境对学前儿童发展具有特殊价值;充分创设和优化教育环境,使学前儿童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学前儿童的完整人格主要是环境陶冶的结果;儿童年龄越小,环境的陶冶功能越大;特征不同的环境,对学前儿童的感染力不同。

理论基础:(1)儿童生理学与儿童心理学(2)儿童生态学

(3)儿童人类学与文化生态学

十六、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基本原理

1、目标定向原理

2、生活化原则

3、活动化原则

4、游戏化原则

5、综合化原则

6、家园同育原则

7、师生同构原则

师生同构原则表明,作为学习者的学前儿童与教育者同是课程组织的主体,这具有相对性的双主体共同进行着课程组织过程,在各自发挥着独特作用的同时,通过动态的交互联系,形成一致性课程效应。

十七、如何贯彻师生同构原则

1、课程组织的师生同构不能泛化到课程工程的所有领域或环节,表现为共同的活动中的相

互作用;

2、师生同构既包括师生外部的共同指向于客观世界的作用,包括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包

括内部心理的同构。这是所说的同构是教师主体作用经由幼儿主体性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教师的外因通过幼儿内因产生作用。

3、师生同构原则也适用于家长与儿童的相互联系。

4、师生同构是师生有机的动态的相互作用,它并不意味着师生双方在教育的一切方面都平分

秋色,但并不表明师生的任务相同,作用一样,更不是说幼儿是课程组织的主宰。

5、师生同构原则要求教师必须平等的对待幼儿的人格、权利,尊重儿童。但是,平等对待儿

童,不要把幼儿看做成人,而是把幼儿看作可以长大成人的幼儿。

6、师生同构要求所有教师时时处处为幼儿树立良好形象,并对所有幼儿一视同仁,不能忽

视、歧视某些儿童。应鼓励、指导幼儿之间进行积极的相互作用。

7、由于幼儿发展中动作性、具体性、形象性占优势,师生同构原则要求教师注意在具体的活

动中吸引儿童,发挥幼儿主体性。

8、师生同构是全面展现双方主体性的最佳配合过程。教师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使幼儿获得

成功感和满足感,发展其充足的自信心,增长其与教师、与同伴交往的积极性和乐趣,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基调和情绪状态。

9、师生同构是和师生主体性有机统一相符合的,只有将师生主体性统一到一个过程中,并在

此基础上讨论他们各自的地位与作用才有价值。

10、要特别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意交流、言语交流、心灵沟通,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

达成师生的相互“理解” ,要致力于形成优化的同构心里范围,强调情感、兴趣、态度、动机等因素在教育中的价值。

十八、潜在课程的特征

1、潜在性。潜在课程常常借助于正规课程的形式或其他方式存在,受教育者接受其影响也常常

是无意识的。

2、非预期性。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言,潜在课程的作用是往往事先没有意料到的。

3、不易觉察性。潜在课程的功能与效果,多数情况下不易明显看到,具有模糊性,难以断定何

时所得。

4、多样性。潜在课程存在于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或非教育活动之中,内容繁多,形式多样。

十九、潜在课程的研究价值

1、潜在课程的引入,拓宽了人们对学前教育课程的认识

2、纠正学前教育中的许多片面理解或做法

3、潜在课程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十、如何创设适合学前儿童发展的学习环境

1、最大可能的依据教育目标

2、有利于良好的全面的学习经验的获得

3、应十分重视问题环境的创设

4、学习环境应充满人情味,具有人文性

(1)应重视社会性特征

(2)应反映民族文化传统及特色

(3)应充满人情味,具有儿童性

(4)应体现对儿童的尊重

5、学习环境应具有审美特性

二十一、教师形象的内容

1、教师的人文特征

2、教师的内在涵养和教育观念

3、教师的生活风范

二十二、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特点

1、第一次制定并颁布了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

2、幼稚园课程中国化和科学化是课程改革的主题

3、课程的指导思想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指导

4、幼稚园课程内容的范围已比较广泛,而且具体使用

5、课程研究成果甚丰,产生了一些重要著作

二十三、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历史启示

1、坚持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中国化

2、坚持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独立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统

二十四、陈鹤琴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的内涵

1、课程应为教育目标服务

2、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

3、课程结构以“五指活动”为基本成分

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

4、课程实施应采用“整个教学法” 、游戏式和小团体式

5、学前教育课程编制的十大原则和具体编制法十大原则:(1)课程的民族性(2)课程的科学性

(3)课程的大众性(4)课程的儿童性

(5)课程的连续发展性(6)课程的现实性

(7)课程的适合性(8)课程的教育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