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

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

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
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

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

【摘要】:《战国策》以记述战国时策士说客活动及其辞说为主要内容,故事各自成篇。其所涉及均为战国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但偏于记述时人纵横捭阖的谋略及游说。在精彩绝妙的人物说辞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从寓言的分类和功能两方面浅析《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的应用。

【关键词】:《战国策》寓言故事分类功能

一、引言

《战国策》成为“战国杂史”,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和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的策略。文章所涉均为战国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但偏于记述时人纵横捭阖的谋略及游说,故或曰“史部”(《汉书·艺文志》)或归“子部·纵横家类”(【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战国策》作为战国后期兼具史传、说辞之长的散文著作,曾在封建社会时期被视作异端邪说的书籍。宋人李文叔在《题战国策》一文中这样评价《战国策》,“大抵皆纵横捭阖,谲狂相轧,倾夺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尚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其评价虽否认其叙事部分,但也对文辞方面加以肯定。

《战国策》虽曾被视为异端,不被重视,但还是在儒家思想统治下的封建社会里得以保存下来,以为内《战国策》本身拥有者不可估量的客观价值。而其在文学性突出表现就是巧妙运用了

大量的寓言故事。

“寓言”依次最早见于《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真,以寓言为广。”“以寓言为广”的含义就是运用寓言故事使要表述、阐明的道理被广泛的接受。“战国,纵横之世也(《文史通义·诗教上》),寓言作为一种运用具有比喻性质的简短故事来说明道理的形式,在以“纵横”为主要整治特征的战国时代为奔走游说的“纵横家”们所用,提高游说技巧,宣言政治主张。在激烈的列国征战年代,如何把握机会施展才华,以赢得列国君王的赏识,或达到劝谏的效果?绝妙的寓言应用在说辞中举足轻重,既提高了劝谏游说的成功率,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二、寓言的分类

《战国策》中的文章不成于一人之手,也不作于一时一地,文章最后编次成书及命名始于西汉刘向,所以在书中想找出寓言故事的系统性比较困难,这些寓言故事的安排也并不是随机无目的的。至于语言的目录,陈蒲青在《中国古代寓言史》中整理出《战国策》寓言故事总目,一共五十四则,熊宪光在此基础上又重新统计,并把寓言的概念拓宽,认为凡是有具体故事情节和一定寓意的均可算是寓言。根据其统计,除去重复的,共有七十则。

《战国策》中寓言故事按不同的分类标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现代汉语词典》上这样解释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

劝诫的性质,按照这一标准,我们将寓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哲理寓言,另一类是现实寓言。其中哲理寓言又分为讲道理的寓言和含教训的寓言;现实寓言又分为讽刺寓言和劝诫寓言。

(一)哲理寓言

1.讲道理寓言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浴,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御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战国策·魏策四》)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南辕北辙的故事,指要到南方去,却驾着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季梁听说魏王攻打邯郸,谒见魏王时给他讲了这个故事,其实故事中要去楚国的人就是要攻打邯郸的魏王。季梁以这样一个巧妙的方式告诉魏王行动与目的相反,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的道理。

出资《战国策·齐策二》)中的“画蛇添足”寓言,简单的故事情节却暗含着引人深思的道理:凡事不能多此一举,以致弄巧成拙。

2.含教训的寓言

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 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战国策·楚策四》)

庄辛在此用“亡羊补牢”的寓言故事意在劝诫楚襄王不能沉溺于荒淫无度的生活中,而是及时改正补救,防止继续受损失。以“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既是让楚襄王吸取教训,又是庄辛对楚襄王的鼓励,励精图治,继而重整旗鼓。

(二)现实寓言

1.讽刺寓言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战国策·齐策一》)

相对于其他寓言故事,这则“海大鱼”便是鲜为人知了。靖郭君要给薛铸高城墙,身边有许多人不同意,邻国也要震恐。一开始,靖郭君听不进谏言,一位门客用“海大鱼”三个字说服了

他。这则故事看似简单,却深藏着复杂的内容,把薛国比作大鱼,一旦离开水,便成为蝼蚁的食物,齐国就是这水。在齐国的荫蔽下,薛国没有危险,若没有齐国,薛国的城防工事修到天上也无济于事。讽刺了靖郭君的盲目,在没有认清事情的本质的情况下盲目行动。

2.劝诫寓言

《战国策》中,人君是策士说客说话的主要对象,“凡能听说者,必达乎议论者也。世主之能识议论者寡恶得不苟?”(《吕氏春秋·遇舍篇》),由于人君的权力、地位决定他们注定是闭门塞听,一意孤行的。策士说客为达到游说、劝谏的效果,常常用劝诫寓言来提高说服效力。

苏秦一“桃梗和土偶”谏孟尝君入秦。“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挻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国,比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战国策·齐策三》)

苏秦在孟尝君不听门客的劝诫下,一“土偶和桃梗”的寓言阻止了孟尝君出使秦国的打算。在此则寓言中,把孟尝君比作桃梗,当淄水涨水时,桃梗的漂流无依暗示着孟尝君若受邀去秦国其下场将与桃梗的命运相同,形象生动,同时也成功达到劝谏的

效果。

(三)《战国策》中寓言的功能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策士说客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在精彩绝妙的人物说辞中,寓言故事应用数量之多,题材之广,同时,寓言故事的应用也给《战国策》增添了不少的艺术魅力,可见其功能举足轻重,下面将分别从策士说客,读者的角度分析说明《战国策》中寓言的功能。(一)从策士说客的角度

《战国策》作为策士说客游说活动及时人巧说材料的汇编,其中大量篇幅涉及策士说客在政治、外交手段上的谋略、辞说等。策士说客在说辞是恰当使用寓言故事,意在增强自保,求达的可能性和提高说服劝谏的效力。

1.增强自保、求达的可能性

战国时代,列国之间的相互掠夺,竞争,攻伐变得异常激烈,列国之间的分合关系也变得十分错综复杂。这些特有的形势给了这些策士说客出人头地、改变命运的机会,善言巧便必不可少,同时巧妙运用寓言故事也增强了他们自保、求达的可能性。

《甘茂之秦且之齐》(《战国策·秦策二》)中甘茂从秦国逃之时,以“江上女子”的寓言故事说服苏子。以“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主,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

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引出“今臣不育,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的观点。甘茂用江上处女和群女会织,先到纺织处洒扫布席的寓言,希望苏子也能效仿,做这种无损于己而有益于人的是,拉他一把,最终得到苏子“善。请重公于齐”的答复。

《四国为一》(《战国策·秦策五》)姚贾在荆、吴、燕、代四国联合准备攻秦的情况下挺身而出,他的出使,顺利完成任务,“绝某谋,止其兵”改善了和四国的关系,得秦王的重用,但姚贾的成功招来了韩非的妒忌,在秦王面前以“梁之大盗,赵之逐臣”诋毁姚贾。聪明的姚贾巧妙用“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子良之逐臣,棘津之住堆不席,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的例子,此四人皆受过耻辱,遭受天下人的诽谤,但仍被明君重用,为国立功。姚贾用四人之事成功对付韩非的谗言,同时也提出了人君应当如何用人的深刻道理。

2.提高说服、劝谏的效力

人君是策士说客说话的主要对象,权力、地位决定了他们语泣闭门塞听,一意孤行,如何克服对方的拒听态度或心理成为策士说客的难题。巧妙运用寓言故事在他们劝谏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将道理蕴含在寓言故事当中,增强了说话兴味,也提高了说服效力。

《昭阳为楚代魏》(《战国策·齐策二》)中陈轸本是齐人,此时见宗国被兵,于是挺身而出,劝说昭阳罢兵,使自己国家免遭战祸。说辞中陈轸一“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故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之其酒。”的故事相楚将昭阳讲明其位高爵重无以复加,必须知足,不然会有爵夺身之的危险。陈轸“画蛇添足”寓言故事的运用成功说服昭阳罢兵,同时也告诫人们,办事应掌握分寸,恰到好处,避免劳而无功。

《魏王欲攻邯郸》(《战国策·魏策四》)中季梁为阻止魏王攻打邯郸,以“君之楚,将奚为北面、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比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故事向魏王分析了攻邯郸离王天下愈远的道理。“南辕北辙”的应用即为成功的组织了魏王攻打邯郸,同时也揭示了“方向不对,南辕北辙,愈努力问题愈多,愈坚持错误愈大”的道理。

《感昭王收破燕后即位》(《战国策·燕策一》)中燕昭王复国后,面对残破的燕国,如何复仇雪耻,是个严峻的问题。郭隗为劝燕昭王求贤,向昭王讲述“千金市骨”的寓言故事,以“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为前提而提出“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的道理,成功的劝谏了昭王广招贤士,“昭王延郭隗,遂筑黄金台”,最终完成昭王复仇的心愿。

(二)从读者欣赏的角度

《战国策》作为战国后期兼具失传,说辞之长的散文著作,其文学艺术的特点更突出表现在人物说辞的绝妙和魅力,策士说客的善言巧,话锋机敏睿智也使言谈形象生动,富于文学色彩,同时寓言故事的巧妙运用也给文章增添了不少魅力,突出表现在简约质朴,具有生活气息和幽默形象,具有感染力两方面上。1.简约质朴,具有生活气息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多以民间口头创作的形式进行流传,寓言故事与人们生活相关,且简短精湛,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明白晓畅。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寓言,《赵且伐燕》(《战国策·燕策二》)在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的情况下,苏代为燕国向赵惠文王进言讲述了自己经过易水的所见所感。“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两者不肯相舍,致使“渔者得而并擒之”成功阻止赵惠文王攻燕的计划。苏代所举“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寓言故事,其实是现实生活中动物之间的一个小片段,简短却揭示了双方相争而让第三者得利的深刻道理。

《应侯曰郑人谓玉未理者璞》(《战国策·秦策三》)中范雎以“郑人之智”的故事抨击平原君,指摘平原君徒有贤名名不副实。文中“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其实是当时

郑人和周人对“璞”和“朴”的不同定义,通俗质朴,贴近生活。2.幽默开缘,具有感染力

《战国策》中策士说客说辞中所运用的寓言故事无论是改编袭用还是信手拈来,即兴创作的。《战国策》中的寓言运用了拟人、类比、夸张等多种修辞。特别是动物寓言中,通过拟人化的方法赋予动植物一人的性格特征,含蓄的体现某种政见和哲理,自然贴切而意味深远,幽默形象且具有感染力。

《江乙对荆宣王》(《战国策·楚策一》)中江乙用“狐假虎威”的寓言故事回答荆宣王“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的问题。以“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揭示“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的真相。文章用狐比作昭奚恤,把虎比作荆宣王,分析说明北方畏惧昭奚恤,实为畏惧荆宣王的军队。形象生动但不失深刻的哲理,具有感染力,提高可读性。

《战国策》作为战国后期兼具史传,说辞之长的散文著作,毋庸置疑,文章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其讲求行文辞说艺术的文学价值也不容忽视,其策谋辞说,不但开启了汉代正论文,大赋也受其沾溉,直至唐宋八大家。其中寓言故事的运用更增添文章的艺术魅力。但寓言的分类的标准界限仍不明确,其功能涉及者更少,以及《战国策》中国寓言对后世的影响更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名著阅读之《战国策》

名著阅读之《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记载的策士们游说诸侯国的言论资料。全册书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以及相互倾轧的阴谋诡计。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起三家分晋,下至楚汉之争二百多年中,各诸侯国之间和各国内部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昏庸腐朽,以及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这些都为研究战国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社会影响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初中课本选自的篇目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一》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二.《唐雎不辱使命》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标题为后人所加,又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唐雎,也作唐且。不辱使命,不辜负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当秦王以“轻寡人”相责难时,他立即坚决予以驳斥:“否,非若是也。”不仅如此,为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当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时,他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祲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待到最后说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路了。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韩非子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 矛和盾是古时候两种武器,矛是用来刺人的,盾是用来挡矛的,功用恰恰相反。 楚国有一个兼卖矛和盾的商人。一天,他带着这两样货色到街上叫卖,先举起盾牌向人吹嘘说:“我这盾牌呀,再坚固没有了,无论怎样锋利的矛枪也刺不穿它。”停一会儿,又举起他的矛枪向人夸耀说:“我这矛枪呀,再锋利没有了,无论怎样坚固的盾牌,它都刺得穿。” 旁边的人听了,不禁发笑,就问他说:“照这样说,就用你的矛枪来刺你的盾牌。结果会怎样呢?” 这个商人窘得答不出话来了。 酒酸与恶狗 宋国有位小生意人开了一爿酒家,专门出售陈年佳酿。这爿酒家窗明桌净,买卖公道,还在门前高高竖起一杆青旗,行人在几里地外都能看见酒旗招展。顾客一进门槛,店小二就笑脸相迎,殷勤接待。 按理说,这爿酒家应该是生意兴隆的;可是偏偏相反,常常整天不见一个顾客,十分冷落。一坛坛老酒开了封,卖不出去,都发酸变质了。 店主苦思冥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请教附近一个老头儿。老头儿沉吟了一番,问他:“你看门狗凶不凶?”店老板挺纳闷地说:“凶啊,

可这跟卖酒有什么关系呢?”老头儿拈着胡须笑道:“人家怕你的恶狗。恶狗守在门口,见人就咬;酒再好,还有谁敢来买呢?” 郑人买鞋 有个郑国人,想到市上去买一双鞋子,便先用一根稻草量了量自己的脚,作为尺码。但临走时,却把尺码丢在家里,忘记带去。 他到了市上,走进一家鞋店,看见一双鞋子,觉得很中意,可是一摸口袋,尺码没有带来,忙对店员说: “我忘记了带尺码来,让我赶回去把尺码拿来再买。”说罢,拔脚就跑。 这样一来一往,等他从家里拿了尺码再到市上时,鞋店已关门打烊了,他终于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知道了这事,就提醒他:“你为自己买鞋子,可以直接穿上试试大小,还要什么尺码呢 ?” 买鞋的人回答说:“我是宁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 讳疾忌医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侯。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侯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侯听

寓言哲理小故事(作文素材)

自欺欺人 《狐狸和葡萄》: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 这就是说,有些人能力小,做不成事,就借口说时机未成熟。 贪婪 《寡妇与母鸡》:有个寡妇养着一只母鸡,母鸡每天下一个蛋。她以为多给鸡喂些大麦,就会每天下两个蛋。于是,她就每天这样喂,结果母鸡长得越来越肥,每天连一个蛋也不下了。这故事说明,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利益,结果连现有的都失掉了。 原形毕露、真相 宙斯想要为鸟类立一个王,指定一个日期,要求众鸟全都按时出席,以便选他们之中最美丽的为王。众鸟都跑到河里去梳洗打扮。寒鸦知道自己没一处漂亮,便来到河边,捡起众鸟脱落下的羽毛,小心翼翼地全插在自己身上,再用胶粘住。指定的日期到了,所有的鸟都一齐来到宙斯面前。宙斯一眼就看见花花绿绿的寒鸦,在众鸟之中显得格外漂亮,准备立他为王。众鸟十分气愤,纷纷从寒鸦身上拔下本属于自己的羽毛。于是,寒鸦身上美丽的羽毛一下全没了,又变成了一只丑陋的寒鸦了。这故事是说,借助别人的东西可以得到美的假象,但那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剥离时,就会原形毕露。 未雨绸缪、付出与收获 《蚂蚁与屎壳郎》:夏天,别的动物都悠闲地生活,只有蚂蚁在田里跑来跑去,搜集小麦和大麦,给自己贮存冬季吃的食物。屎壳郎惊奇地问他为何这般勤劳。蚂蚁当时什么也没说。冬天来了,大雨冲掉了牛粪,饥饿的屎壳郎,走到蚂蚁那里乞食,蚂蚁对他说:“喂,伙计,如果当时在我劳动时,你不是批评我,而是也去做工,现在就不会忍饥挨饿了。”这是说,尽管风云变化万千,未雨绸缪的人都能避免灾难。 缺点、正视自己 《两只口袋》: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又在他们每人脖子上挂了两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缺点,另一只装自己的。他把那只装别人缺点的口袋挂在胸前,另一只则挂在背后。因此人们总是能够很快地看见别人的缺点,而自己的却总看不见。这故事说明人们往往喜欢挑剔别人的缺点,却无视自身的缺点。 风险、磨砺、雨后见彩虹 老鹰可以活到六七十岁,但是老鹰的生命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三十多岁的时候是老鹰生命的最旺盛时期,但是它的优势同时又变成影响它生存的危机因素:它的翅膀很长,展开有近3米;羽毛很丰满,沉重的羽毛使它不能扶摇直上,翱翔云天;喙又硬又重,影响它捕食;鹰爪又弯又尖,影响它撕裂食物。这个时候的老鹰,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最终会因为羽毛的过于沉重而不能飞翔,因为鹰爪又弯又尖而无法捕捉食物,因为喙又硬又重而无法进食。为了生存,老鹰不得不忍受炼狱般的磨砺:它必须飞到山的最高峰,在最高处给自己垒一个简陋的窝以避免天敌的袭击,然后在山顶的岩石上,自己将又硬又重的喙摔碎,忍饥挨饿,等待新的喙长出,再用新的喙将自己的又弯又尖的鹰爪拔掉;再等待新的鹰爪长出,用新长的有力的鹰爪将羽毛一根一根拔掉,等待新的、轻盈的羽毛长出。……这样经过炼狱般的150天以后,老鹰会长出新的喙、新的爪、新的羽毛,显得更加年轻、敏捷、有力、凶猛,获得重生。风险可以转化为动力,风险越大,所获得的可能就越多,不能因为惧怕挫折、困难、失败和危机而痛失发展的良机。 靠自己、自强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毛虫姊姊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毛虫姊姊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寓言故事的读后感10篇

寓言故事的读后感10篇 寓言故事的读后感10篇 寓言故事的读后感1 我读的寓言故事是《汗马功劳》,读完这遍寓言后我感到看事情不但要从表面看,而且要往深处看。就像故事里的刘邦一样,他说:“你们知道吗?打猎的时候,追捕猎物是猎狗,而发现那些猎物的却是猎人啊!但是在战场上战斗将士的功劳就好比是猎狗的功劳,而萧何的功劳则像猎人的功劳一样啊!”看到这句话让我感觉到战场的胜利功劳不一定全是将士的功劳。 读完这遍寓言故事让我想到平时的学习,就像我的考试成绩由低到高,由退步到进步时,看似是我认真的功劳,其实不是我的功劳最多,而是在我考试复习前耐心给我讲解习题的人——辛勤园丁的功劳是最大! 寓言故事的读后感2 我很喜欢看书,尤其是《寓言故事》,因为它能让我明白很多道理。

今天我读了这样一个故事,名字叫《测谎桥》。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人他喜欢说谎话。有一次他出国旅游回来,就向朋友吹牛说,外国的苹果象房子那样大,月亮比太阳还亮等等。他的朋友早就知道他在吹牛,想治治他的毛病,就对他说:“前面有座测谎桥,撒谎的人过桥就会掉下河,不撒谎的人赶着车过去都会平安无事。”那人心虚了,就推说自己有重要事情,不能陪他过河,马上就溜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诚实,不能撒谎,谎言象美丽的肥皂泡一样很快会破灭的。特别是我们小朋友,如果我们养成了撒谎的习惯,比如吹牛、说大话……,长大后想改正都改不了了。 寓言故事的读后感3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叫《伊索寓言》,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则寓言是《鹰和屎壳郎》。 讲的是一只鹰在追逐一只兔子。这时兔子看见了一只屎壳郎,于是他叫屎壳郎救自己。屎壳郎安慰兔子后,便向鹰恳求不要伤害这只兔子,可是,鹰根本没有把小小的屎壳郎放在眼里,直冲下来把兔子吃了。屎壳郎深感不快,觉得受到侮辱。从此以后,他便不断地盯着鹰巢,只要鹰生了蛋,他就把鹰蛋从巢里推下去。鹰无可奈何,只好四处躲避。后来,鹰飞到宙斯那里,请求给它一个安全的地方生儿育女。

战国策备课教案

《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由于《战国策》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 一、南辕北辙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译文】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二、曾参杀人 【原文】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译文】 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仍然织布。又过了一会,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就连曾参这样贤德的人,他的母亲都对他产生了疑惑和不信任。 三、惊弓之鸟 【原文】 天下合从。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异日者,更赢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赢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赢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1:击鼓戏民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1:击鼓戏民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1:击鼓戏民楚厉王与百姓约定,如果遇到了敌情,就击鼓为号,召集大家前来守城。一天,厉王喝醉了酒,胡里胡涂地拿起鼓槌猛敲。百姓们听到鼓声,都惊慌地跑了过来。楚厉王连忙派人制止,说:'我喝醉了酒,击鼓和身边的人闹着玩。这鼓打错了,请大家回去吧!' 百姓们一听都回去了。过了几个月,敌人真的来入侵了,厉王赶紧击鼓发出警报。但百姓以为厉王又是在跟大家闹着玩儿,因而没有一个前来守城。厉王只好更改了原来的命令,重新申明了报警的信号,老百姓这才相信。 寓意:在事关重大的事情上,千万玩不得儿戏。如果拿原则问题开玩笑,就会失信于民,招致大祸。 原文: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2:鲁人搬迁鲁国有个人擅长打草鞋,妻子很会纺白绸。他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到那里必定会变穷的。' 这个鲁国人问:'为什么呢?' 劝他的人说:'打草鞋是为了给人穿的,但越国人不喜欢穿鞋,习惯于打赤脚走路;织白绸子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不喜欢戴帽子,而喜欢披着长发。你想到用不着你们长处的国家去过日子,要使自己不穷,怎么办

得到呢?' 寓意:要发挥自己的专长,必须找到合适的地方。如果找错了地方,专长就会变成短处。 原文: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稿,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截止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3:心不在马赵襄主向王于期学习赶车的技术,学了不久便与王于期进行了一场比赛。在比赛中,他换了三次马,每次都落在了后面。赵襄主埋怨说:'你教我赶车,还留了一手呀!' 王于期回答说:'我已经把技术全部教给您了,是您运用的不对呀!赶车最要紧的,是把马套在车上要套得舒适妥贴,赶车人的注意力要集中在调理马上,这样才能跑得快,跑得远。在今天的比赛中,您落在后面的时候,就只想追上我;跑在前面的时候,又生怕被我追上。其实把马引上大道赛跑,不是领先就是落后。可是您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注意力都集中我的身上,哪里还顾得上调理马呢?这就是你落后的原因啦!' 寓意: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把精力集中在所要办的事情上。如果分散了精力,就不能成功。 原文: 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

寓言故事中的小道理

寓言故事中的小道理 酷热的天气使狮子疲惫不堪,他躺在洞中酣睡。 一只老鼠从他的鬃毛和耳朵上跑过,将他从梦中吵醒。 狮子大怒,爬起来摇摆着身子,四身子,四处寻找老鼠。 狐狸见到后说:“你是一只威严的狮子,也被老鼠吓怕了。” 狮子说:“我并不怕老鼠,只是恨他放肆和无礼。” 这是说,有时候一点点小小的自由都是很大的冒犯。 有一次,一座大山发生了大震动,震动发出的声音就像大声的呻吟和喧闹。 许多人云集在山下观看,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当他们焦急地聚集在那里,担心看到什么不祥之兆时,仅看见从山里跑出一只老鼠。 这是说庸人多自忧。 有一天,狮子与人同行赶路,他们互相吹嘘自己。 在路上,他们看见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一个人征服几头狮子的图画。那人一边指给狮边指给狮子看,一边说:“你看,事实证明我们比你们强得多了吧。” 狮子笑着说道:“如果狮子们会雕刻,那么你就会看见众多人倒在狮子脚下。” 这故事是说,那些自己毫无本事的人却喜欢常常在别人

面前炫耀自己。 有一天,蛇的尾巴拼命争吵着要由他领路。 蛇的其他部分说:“你没有眼睛鼻子,怎么能指引我们向前走?”尾巴却什么道理也不听。 于是,他便来领路,拖着全身乱冲乱撞,结果掉进一个石洞里,蛇的全身都被摔坏了。 尾巴摇摆着乞求蛇头,说,“救救我们吧,我的争吵真是太无聊了!” 这故事是说那些好胜而不自量力的人。 有条猎狗看见狮子,便追赶上去。当狮子回过头来大声吼叫时,他却被吓慌了,掉头向后逃跑。狐狸见状,说,“胆小鬼!一声吼都受不吼都受不住,你还去追什么狮子?” 这故事是说,有些人,千方百计表现自己的强大的人,当他们面对强者时,却立刻被吓得落荒而逃。 有位雅典的富商与别人一起去航海。 一天,海面上风暴骤起,狂风巨浪把船打翻了。 这时,别人都在使劲游泳逃命,唯有雅典人不停地祷不停地祷告雅典娜女神,许愿如果能得救,一定献上很多祭品。 有一个共同遇难的人游到他身旁,对他说道:“雅典娜保佑你,你也得动动你的手吧!” 这故事是说,在请求神帮助时,自己也得积极想办法去做点事。

动物寓言故事中的安全道理

动物寓言故事中的安全道理 《螳螂捕蝉》 寓言内容 树上有一只知了准备吮吸些清凉的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 背后。螳螂正要捉知了的时候,却不知道黄雀就在它的后面。黄雀正 想啄食螳螂时,却不知道榆树下面有个拿着弹弓的小孩正在瞄准它。 孩子一心想射杀黄雀时,却不知道前面有个深坑,后面还有个树桩子。安全寓意 螳螂捕蝉的寓言告诉我们:人们在追求眼前利益时,往往容易忽视后 面隐藏着的危险;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容易追求生产速度,而忽 视生产的运行状态;在生产投入和安全投入上,往往容易考虑生产上 增大投入去追逐效益化,而忽视安全投入。 NO.2 《蚁穴溃堤》 寓言内容 一个村庄为了防止水患,筑起了长堤。一天,有个老农发现蚂蚁窝一 下子猛增了很多。老农担心蚂蚁窝会影响长堤的安全想回村报告,路 上遇见了他的儿子,他儿子不以为然。当天晚上风雨交加,河水暴涨。河水从蚂蚁窝始而渗透,继而喷射,最终长堤决口,淹没了沿岸的大 片村庄。 安全寓意 小事不慎,将酿大祸。安全生产同样如此,有时候忘戴一次安全帽, 少拧一个小螺丝,都可能酿成大的事故。所以,凡事要从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当发现不安全的隐患后,必须迅 速实行整改,避免问题积累,浅水沟里翻船。 NO.3 《抓猴子》

寓言内容 东南亚一带,当地人用一个木箱子,将一些美味的水果放在里面,箱 子上开一个小洞,大小刚好够猴子的手伸进去。如果猴子抓了水果, 手就抽不出来。除非它把手中的水果丢下。但绝大部分的猴子都不愿 把手中的东西放掉,以致当猎人来时,不需要费什么力气就能够轻易 地捉住它们。 安全寓意 有一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为了那么一点点利益的追求, 就不经意间选择了牺牲最为宝贵的生命安全做为代价。从这个故事之 中我们应该明白,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安全,要舍得安全生 产投入,才能创造财富、拥有财富,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NO.4 《乌鸦兄弟》 寓言内容 有两只同住在一个窝里的乌鸦兄弟,它们住的窝破了一个洞。老大想,老二会去修的;老二想,老大会去修的,结果谁也没去修。后来洞越 来越大了,老大想,这下老二一定会去修了,老二也这么想。结果又 是谁也没修。一直到了冬天,乌鸦兄弟的窝被风吹到地上,它俩都冻 僵了。 安全寓意 “隐患猛于虎”,这句话大家都知道,但是在生活、生产过程中,有 些人和寓言故事中的兄弟俩很相似,不重视隐患,最后酿成大祸。所 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一定要想法设法即时排除,决不能推诿扯皮,更 不能任其发展而埋下更大的安全隐患!

战国策名著导读

《战国策》名著阅读 题解:西汉末年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不是一人所作,刘只是校订者和编订者。因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命名为《战国策》,又称《国策》、 编者: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分为12策,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内容: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反映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地位及影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其文学成就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初中课本选自的篇目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一》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二《唐雎不辱使命》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标题为后人所加,又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唐雎,也作唐且。不辱使命,不辜负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当秦王以“轻寡人”相责难时,他立即坚决予以驳斥:“否,非若是也。”不仅如此,为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当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时,他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祲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待到最后说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路了。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人生哲理寓言小故事

人生哲理寓言小故事 篇一:《5个哲理寓言故事和7个心态》 【5个哲理寓言故事】 有很多人去听一位哲学家讲授人生成功的秘诀,结果那位哲学家给每 位听众一本小册子,上面有5个寓言故事,人们看了以后,都觉得受益匪浅。 ▲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 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 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 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 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 于飞了起来!秘诀1:磨练召唤成功的力量。▲五枚金币▲ 有个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

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爸爸就从兜里掏出5枚硬币, 把一枚硬币埋在草地里,把其余4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说:“人生有5枚金币,童年、少年、 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现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里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 都扔在草原里,你要一点点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来,这样才不枉人生一世。今天我们一 定要走出草原,你将来也一定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着,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 不要让你的金币没有用就扔掉。”在父亲的鼓励下,那天阿巴格走出了草原。长大后,阿巴格 离开了家乡,成了一名优秀的船长。 秘诀2:珍惜生命,就能走出挫折的沼泽地。 ▲扫阳光▲ 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是密闭着, 他们认为屋内太阴暗,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兄弟俩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 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兄弟两人拿着扫帚和畚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等到他们把畚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

安全寓言故事

NO.1 《喜鹊与乌鸦》 寓言内容 国王凤凰安排乌鸦和喜鹊担任监工,督促臣民建造安全家园。喜鹊对工作认真负责,铁面无私、不讲情面,乌鸦对工作松松垮垮。一段时间后经喜鹊监工的巢窝完好无损,而乌鸦监工的却七零八落,于是喜鹊被捧为祥鸟,处处受到欢迎,而乌鸦则遭到唾骂,被认为是丧门星,到处被驱赶。安全寓意 《喜鹊与乌鸦》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尽职尽责。面对这样一项关乎大家生命财产安全的任务,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凭借手中的职权而徇私枉法,贪污腐败。否则,不但危害到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自己也终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NO.2 《斑鸠筑巢》 寓言内容

斑鸠兄弟俩都已经长大成人,父母让它俩独立生活。哥哥找了一个粗壮的树叉,在那里筑巢;弟弟不听哥哥劝,因懒惰生活在别人丢弃的巢里,那里枯枝败叶,遇风雨飘摇。初冬的一天,半夜里狂风大作,斑鸠哥哥躺在安逸的房间里享受香梦,斑鸠弟弟不得不随着狂风飞去,飘逝远方…… 安全寓意 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强调“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工作要有预见性,如果自己没意识到,听听别人的建议也是好的,不能因为自己的无知或者一时的懒惰而酿成大祸,更不能抱着侥幸心理面对严肃的安全生产工作,防患于未然总比出了险情再去补救更为重要。 NO.3 《蚊子和狮子》 寓言内容 有只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在狮子眼前嗡嗡地吹嘘,接着紧紧盘旋在狮子脸部周围,找着鼻孔附近没有长毛的地方一口叮下去,狮子只能用爪子不断抓自己的脸,对蚊子毫无招架之力。蚊子看狮子投降,满脸得意高唱胜利歌声飞走。可一不小心掉进蜘蛛的网里,白白成了蜘蛛的美好的一餐。 安全寓意

这则寓言用来讽喻骄傲自大的人,告诉人们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从事,否则可能在小处受到挫败。正如我们的安全生产工作并没有终点,时时都会出现新的情况,处处藏有安全隐患,稍不留意就会酿成大祸。只有谨小慎微,时刻保持清醒的安全意识才能实现安全。 NO.4 《两只蜘蛛》 寓言内容 一座庙里住着两只蜘蛛,一只在屋檐下,一只在佛龛上。一天,旧庙的屋顶塌掉了,它们依然在自己的地盘上织网。此后佛龛上的蜘蛛网总被弄破,害得它修理半天。如此反复,佛龛上的蜘蛛向邻居求助,屋檐下的蜘蛛反问:“你只顾埋头补网,难道就没有发现头上的屋顶已经没有了吗? 安全寓意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修网固然重要,但了解网破的原因更重要。面对接连发生的事故,不愿静下心来考虑事故的根源,寻找根除的策略,而是每等到问题出现后再匆匆补救,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那就只 第2/3页能像佛龛上的那只蜘蛛一样,忙碌的只是些无用功而已。

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

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 《战国策》以记述战国时策士说客活动及其辞说为主要内容, 【摘要】: 故事各自成篇。其所涉及均为战国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但偏于记述时人纵横捭阖的谋略及游说。在精彩绝妙的人物说辞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从寓言的分类和功能两方面浅析《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的应用。 【关键词】:《战国策》寓言故事分类功能 一、引言 《战国策》成为“战国杂史”,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和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的策略。文章所涉均为战国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但偏于记述时人纵横捭阖的谋略及游说,故或曰“史部”(《汉书·艺文志》)或归“子部·纵横家类”(【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战国策》作为战国后期兼具史传、说辞之长的散文著作,曾在封建社会时期被视作异端邪说的书籍。宋人李文叔在《题战国策》一文中这样评价《战国策》,“大抵皆纵横捭阖,谲狂相轧,倾夺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尚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其评价虽否认其叙事部分,但也对文辞方面加以肯定。 《战国策》虽曾被视为异端,不被重视,但还是在儒家思想统治下的封建社会里得以保存下来,以为内《战国策》本身拥有者不可估量的客观价值。而其在文学性突出表现就是巧妙运用了

大量的寓言故事。 “寓言”依次最早见于《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真,以寓言为广。”“以寓言为广”的含义就是运用寓言故事使要表述、阐明的道理被广泛的接受。“战国,纵横之世也(《文史通义·诗教上》),寓言作为一种运用具有比喻性质的简短故事来说明道理的形式,在以“纵横”为主要整治特征的战国时代为奔走游说的“纵横家”们所用,提高游说技巧,宣言政治主张。在激烈的列国征战年代,如何把握机会施展才华,以赢得列国君王的赏识,或达到劝谏的效果?绝妙的寓言应用在说辞中举足轻重,既提高了劝谏游说的成功率,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二、寓言的分类 《战国策》中的文章不成于一人之手,也不作于一时一地,文章最后编次成书及命名始于西汉刘向,所以在书中想找出寓言故事的系统性比较困难,这些寓言故事的安排也并不是随机无目的的。至于语言的目录,陈蒲青在《中国古代寓言史》中整理出《战国策》寓言故事总目,一共五十四则,熊宪光在此基础上又重新统计,并把寓言的概念拓宽,认为凡是有具体故事情节和一定寓意的均可算是寓言。根据其统计,除去重复的,共有七十则。 《战国策》中寓言故事按不同的分类标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现代汉语词典》上这样解释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

(完整版)韩非子生平简介及故事

韩非子生平简介 韩非子原名韩非,韩非身世显赫,是韩国的贵族,当时六国战乱纷飞,为了躲避霍乱,他们一家只好逃到了驻马店的一个村落中。作为贵族子弟的韩非从小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振兴家族,富强韩国,因此,小小年纪就单独一人周游列国,一路上努力的学习各家的思想。 因为韩非特殊的身世以及经历,使得韩非无法继承孔子这样大仁大义的儒家思想,相反的,与以儒家学说继承者自居的荀子的思想中“人性本恶”论不谋而合,所以,拜入荀子门下。 我们研究韩非子的思想,不难发现韩非子所有的理论都建立在“人是自私的,人与人之间充满利益”这一前提和基础上。韩非子认为,治理国家不用讲太多的仁义礼,建立一个国家的秩序要将“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 韩非的思想与秦王嬴政不谋而合,李斯告诉秦王,韩非子乃是自己昔日同窗,韩国贵公子。秦王为了得到韩非子这个人才,出兵攻打韩国,韩王无能无远见,为保残国,交出韩非。然而韩非没有纵横捭阖的口才,无法讨得秦王的开心。李斯害怕秦王终有一天看到韩非的才华而重用他,怕韩非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毫不犹豫的设计陷害了韩非子,又用毒药害死了韩非子。纵观韩非子一生,只能用坎坷一词形容。 不过韩非子的依法治国,虽然不完善,但是却是有一定的依据,其中精华是可借鉴的。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法家的代表人韩非子主张的思想就是“依法治国”,这也成为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独霸中原的一个关键点,自秦国开始,就已经实行了唯一的君王制,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如今的民主社会体系,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他认为推广仁义都是在空谈,他的“法治思想”反对着“儒家思想”,君主应该采用手段统一自己的权利,将所有的权利统一起来,治理国家应该制定法律,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也因为他的轻罪重罚思想,导致了后来因为滥用权利的暴政,秦始皇在政时非常的重视并且重用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并且推广实施韩非子的政治政策,不幸的是,韩非子在收到重用后,也遭到了同门师兄弟李斯的嫉妒羡慕,李斯与韩非子出师同门,因此密谋毒死了韩非子。 但是也不得不说韩非子的“法治”也成就了现在我们的中国,法家思想成为了法律的起源点,它在一定程度上治理了国家政权,人口,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同时他也认为在追求利益的社会中是没有道德可言的,两千年的法治社会也和我们现在追求的法治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刚建立起的法律下还不是很成熟,很难做到人人平等,虽然说法治的思想跟本是“公平公正”。 因此,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有利也有弊!法律成为了当时统治国家的一种重要工具,不过秦国虽然因统一六国而强大,也因为了他的暴政走向了改朝换代。 韩非子的著作 韩非子最大的成就就是《韩非子》,其中包括了著名的《韩非子·说难》、《韩非子·五蠹》、《韩非子·物权》等等。 他的著作多以寓言故事为主,其形象生动的表述了社会人生的道理,有些寓言故事非常的诙谐幽默,但却真实客观。 韩非子出生于战国末时期,他是当时势力最弱的韩国的贵族,从小口吃,但是天资却非常的聪慧,虽然不善于语言表达,但是他的著作可谓是一个大手笔,非常的有才华,再加上他的见解也十分的深刻;他目睹着自己的国家一步步走入灭亡,于是向韩王说了自己关于治国的意见,但是韩王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韩非子非常的失望,不过却斌没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哲理(一)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哲理 作者:嘉林 之一《按图索骥》:讲的是伯乐的儿子熟读其父的《相马经》,有一天,为了证明自己已经学到了相马的本领,便按照《相马经》上的标准出去寻找千里马,结果按标准却只找来了一只蛤蟆 哲理:一是如何对待书本知识的问题,诚然很多人类的知识是通过书本得以传承下来的,是我们获得知识的必要途径,虽伯乐的儿子有扎实的书本知识,但知识与实践相脱离。 二是要充分的实践,我们一个人在获得了书知识的同时,如果脱离实际情况,也不会产生好的结果,同样实践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三是我们艰持要看有字书,也要看无字书。 之二;《八哥学舌》:有只八哥鸟经过主人的训练,学会了模仿人说话,八哥自己也觉得相当了不起。有一次八哥对树上叫个不停的知了发火了,说知了只会没完没了的乱叫,不会说一句人话。但知了却理直气壮地说,这至是我的声音不像你只跟着他人学说。从此后八哥现也不跟主人学舌头了。 哲理:一、要用自己的语言说话。八哥与知了是两种不同的选择,八哥选择了人云亦云,知了选择了用自己的声音讲话,其招致的结果可能是:这八哥真聪明;这知了真讨厌。在势利的社会、权力的社会、专制的社会更容易滋生这种现象。我们老祖宗不是这样吗?我们使用同一种思想和口号,如若不然,就有可能丢失脑袋的可能。 二、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一个人总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尤其是在不利的环境中讲真话是要冒险精神和策略,要讲究方法与方式,以死相谏在我国自古到今也有不少,但这不能算是上策,人的性命都没了,这对于人的存在价值来说是没有多大作用的,也不一定能唤起他人的觉悟。当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如果都只有一种思想模式,那将是多么可怕的,那可能是文明走向停止的开始。 三、寓言中的八哥是觉悟了,但愿生活着的八哥老友们学学八哥的自觉。

十则寓言故事

适用班主任的十则寓言故事 一、班主任工作就和交朋友的道理一样 先看一个故事:一只乌鸦打算飞往南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一起停在树上休息。鸽子问乌鸦:“你这么辛苦,要飞到什么地方去呢?为什么要离开这里呢?”乌鸦叹了口气,愤愤不平地说:“其实我不想离开,可是这里的居民都不喜欢我的叫声,他们看到我就撵我,有些人还用石子打我,所以我想飞到别的地方去。”鸽子好心地说:“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儿都会不受欢迎的。” 许多人总喜欢责怪别人,怪环境不好,怪别人不喜欢他不欢迎他,但他总不反省自己的为人举止,是否值得他人尊重及欢迎。假如一个人不经常反省自己,只会责怪别人和环境,他就会和这只乌鸦一样,到处惹人讨厌。 由此看来,不被人讨厌是结交朋友的最好办法。做班主任也一样,只要学生不讨厌的班主任就是好的班主任。 做个好的班主任并不难。可为什么很多班主任感觉难呢?主要是评价标准的问题,我的班主任工作是否成功,我只看一点:当遇见学生时,学生是否会微笑着向你走来。 不知道老师们是怎样看待你的教育对象的?学生是我们人生中难得的一笔财富,当我们有困难时,只有学生给予的帮助是无私。因此,学生是我们一生中最值得结交的朋友,是这样吧?有此想法再看班主任工作,是很愉快的事情。班主任工作就和交朋友的道理一样。二、做个无忧的班主任 有个网友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一天,见一老农赶着驴子,驴欲啃路边的小麦,农夫喊:“尽想好事。”随手轻轻地给了驴一鞭。驴慢悠悠继续前行。 见此情景,心羡老农——他太幸福了。 “尽想好事”,好事成真当然是幸福的。要是我们的学生都听话,按照我们的“吆喝”前行多好。“尽想好事”这话不太好听,不管怎样,有点好事想总比没有的好。我们心中有梦才会有前行的目标,才会有前行的动力。呵,那就做个梦吧:做个无忧班主任。 三、班主任不做雕刻家,做个欣赏家 过去同一座山上,有两块相同的石头,三年后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一块石头成为雕塑,受到很多人的敬仰和膜拜;一块石头却成为路边石,被人搬来搬去,还经常受到践踏、污损。路边石极不平衡地说道:“老兄呀,三年前,我们曾经同为一座山上的石头,今天却发生了这么大的差距,我的心理特别痛苦。”雕塑石头答道:“老兄,你还记得吗?三年前,曾经来了一个雕塑家,你不愿意改变,更害怕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你告诉它只要把你简单雕刻一下就可以了。而我那时想象未来的模样,乐于改变,也不惧怕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于是,雕刻家在你身上只是简单地处理了一下,在我身上呢?锤子砸,钢锯锯,刻刀刻,纱布磨……我经受的改变是你的数倍,我忍受过的痛苦比你多得多,这才产生了今天的不同啊!”路边石听了这一席话,既惭愧,又后悔。 看完这个故事,千万不要认为我想成为学生的“雕刻家”,对学生又是“锤子砸,钢锯锯,刻刀刻,纱布磨……”。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件值得欣赏的“艺术品。”学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的选择,我们无法改变他们,只有学生自己能改变自己。我们要作的事是放大他们美好的一面,积极上进的一面。当他们受到污染时,为他们除去污汁。鼓励他们积极地面对人生,对自己负责,做自己命运的雕刻家。 四、班主任的育人目标 一位国王总觉得自己不幸福,就派人四处去找一个感觉幸福的人,然后将他的衬衫带回来。

韩非子寓言文言加翻译

韩非子寓言文言加翻译 五十五. 兹郑引辇 【原文】兹郑子引辇上高梁而不能支①。兹郑踞辕而歌②,前者止,后者趋,辇乃上。使兹郑无术以致人③,则身虽绝力至死,辇犹不上也。今身不至劳苦而辇以上者,有术以致人之故也。(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注释】①辇(niǎn):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高梁:山谷之间的延绵高地。踞:蹲,坐。辕:拉车的把手。③使:假如。致人:调动人,招引人。自注;证明此人会动脑子,会想办法,比一般人聪明,他能借力用力而不是单靠自己,这样的人是能做成别人做不到的事而成为人上人。 五十六. 留有余地 【原文】桓赫曰①:“刻削之道②,鼻莫如大,目莫如小③。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④,则事寡败矣。(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下》)【注释】①桓赫:战国时代著名的雕刻家。②道:原则。③莫如:不如。为其:认为。④复:还原,重来。自注;艺术家雕刻要留有余地才能雕出好的东西,许多人在作画,刻写时没有余地而使作品效果很勉强而不自然。做事也要留有余地不然后面就难了,两个人吵翻撕破脸就很难再恢复关系了。 五十七.杨布打狗

【原文】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①,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②,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③,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下》)【注释】①杨朱:战国时期魏国(今河南开封市)人,反对儒墨,主张贵生,重己,称为杨朱学派。②衣缁衣:衣,动词‘穿’的意思。缁(zi)衣:黑色的衣服。《说文》:“缁,帛黑色也。” ③曩者(nǎng zhě):刚才,过去。使女:使,假如。女,即你。自注;杨布做事情就这样将一切错误算在狗身上,其实他自己也有问题。他的所为就像一些人自己摔了一跤,就打桌子,椅子,其实是自己造成的却将所有问题怪在别人身上。这样的人做事情那肯定会出问题,而且是一出再出,因为他不知道最大问题在自己身上。 五十九. 摇木拊本 【原文】摇木者一一摄其叶①,则劳而不徧②;左右拊其本③,而叶徧摇矣。临渊而摇木,鸟惊而高,鱼恐而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摄万目而后得,则是劳而难;引其纲,而鱼已囊矣。故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释】①摄(shè):本义:牵曳,牵拉。《说文》:摄,引持也。②徧(biàn):《广韻》周也。同“遍”。③拊其本:拊(fǔ):拍打,敲击。本:树干。自注;韩非说了一个简便方法就是抓住纲领,从关键处下手而不是全盘拿下,这样可以起到四两拨千金作用。任何事物都有其关键薄弱地方,只要抓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解读

浅析《战国策》中寓言故事的应用 【摘要】:《战国策》以记述战国时策士说客活动及其辞说为主要内容,故事各自成篇。其所涉及均为战国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但偏于记述时人纵横捭阖的谋略及游说。在精彩绝妙的人物说辞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从寓言的分类和功能两方面浅析《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的应用。 【关键词】:《战国策》寓言故事分类功能 一、引言 《战国策》成为“战国杂史”,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和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的策略。文章所涉均为战国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但偏于记述时人纵横捭阖的谋略及游说,故或曰“史部”(《汉书·艺文志》)或归“子部·纵横家类”(【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战国策》作为战国后期兼具史传、说辞之长的散文著作,曾在封建社会时期被视作异端邪说的书籍。宋人李文叔在《题战国策》一文中这样评价《战国策》,“大抵皆纵横捭阖,谲狂相轧,倾夺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尚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其评价虽否认其叙事部分,但也对文辞方面加以肯定。 《战国策》虽曾被视为异端,不被重视,但还是在儒家思想统治下的封建社会里得以保存下来,以为内《战国策》本身拥有者不可估量的客观价值。而其在文学性突出表现就是巧妙运用了

大量的寓言故事。 “寓言”依次最早见于《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真,以寓言为广。”“以寓言为广”的含义就是运用寓言故事使要表述、阐明的道理被广泛的接受。“战国,纵横之世也(《文史通义·诗教上》),寓言作为一种运用具有比喻性质的简短故事来说明道理的形式,在以“纵横”为主要整治特征的战国时代为奔走游说的“纵横家”们所用,提高游说技巧,宣言政治主张。在激烈的列国征战年代,如何把握机会施展才华,以赢得列国君王的赏识,或达到劝谏的效果?绝妙的寓言应用在说辞中举足轻重,既提高了劝谏游说的成功率,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二、寓言的分类 《战国策》中的文章不成于一人之手,也不作于一时一地,文章最后编次成书及命名始于西汉刘向,所以在书中想找出寓言故事的系统性比较困难,这些寓言故事的安排也并不是随机无目的的。至于语言的目录,陈蒲青在《中国古代寓言史》中整理出《战国策》寓言故事总目,一共五十四则,熊宪光在此基础上又重新统计,并把寓言的概念拓宽,认为凡是有具体故事情节和一定寓意的均可算是寓言。根据其统计,除去重复的,共有七十则。 《战国策》中寓言故事按不同的分类标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现代汉语词典》上这样解释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