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京交通大学百年简史

北京交通大学百年简史

北京交通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开创性的高等学府,它与上海、西安、西南交通大学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四所交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北京交大)同创于清朝末年,先后创建南洋公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前身创建于1896年4月8日),山海关铁路学堂(西南交大前身创建于1896年)和铁路管理传习所(我校前身创建于1909年9月10日)。1917年,交通部因培养管理业务人才和邮电业务人才的需要,将我校划分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1921年,交通总长叶恭绰将部属四校联合组建交通大学,共同前身是1896年4月8日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叶恭绰将交通大学校庆日定为4月8日。
一百一十多年来四所交大时分时合,但渊源关系密切,改革开放后四校和台湾新竹交大联合更加密切,经共同协商将每年4月8日定为五所交大校庆日。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6年3月28日接见四所交通大学负责人时讲话指出:“交通大学是我国创建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在一个世纪中,交大为祖国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学子遍神州”。“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交大师生员工的奋发努力,百年学府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年,诞生在黄浦江畔、只有几十人的南洋公学,如今已发展成为屹立于华东、华北、西北、西南大地的四所交通大学,成为我国培养高技术人才和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从建校到2010年我校共有13位党委书记、37位校长:
现任校长宁滨,现任党委书记曹国永;我校第一任校长 章梫;第一任交通大学校长:叶恭绰;第一任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张福运;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茅以升。
北京交通大学自1909年创建至今已有一百年历史。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高等学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首批启动“211工程”建设的61所高校之一,获准设立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首批通过本科教学优秀评价的高校之一,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
学校的发展历程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源远流长—世纪之旅 历经沧桑铸精神(1896—1949)
我校的创建与当时中国历史背景和中国铁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各帝国主义国家为掠夺中国资源,争相夺取中国铁路筑路权。1825年英国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是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第一条铁路,清政府得知后以28万两白银赎回,将其拆毁。1894年中

日甲午战争之后,各帝国主义列强见中国软弱可欺,趁机入侵用强硬手段夺取中国的铁路筑路权和经营管理权,纷纷在中国修建铁路。这就导致了1904年至1907年爆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收回铁路权的反帝爱国运动,清政府迫于人民压力,宣布向民间开放铁路。之后国内出现商办铁路的热潮,许多省设立了铁路公司,纷纷兴办铁路学校。这是1909年建成通车的京张铁路,铁路急需管理人才,我校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提到我校的建立,不得不提曾鯤化先生,他是我校建校的首倡者对学校创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曾鯤化1882年生人,1903年留学日本,专攻铁路管理学科。1906年回国视察中国铁路,足迹遍布全国十五省,历时三个月,并写出考察报告,著有《中国铁路现势通论》,最早提出了中国铁路全面、系统的管理思想,“管理权为铁路命脉,权在我,则人为我用;权归人,则我用于人”。1907年上书邮传部,建议创办铁路管理学校。
《上书》开头就提出“铁路为专门学问,而管理又为铁路之专科”,对管理这一门学科作了明确论断。邮传部最终采纳了曾鯤化的建议,在邮传部北侧附近(即现在西单东边的府右街李阁老胡同)购地33亩。1909年9月10日铁路管理学校校舍建成。校名定为“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一所由国家兴办的铁路高等管理学校。也是中国第一所管理高等学校。标志中国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开端。1909年9月10号也即是我校的诞生日。
学校实行监督制
学校机构设置:总负责人称监督,下设教务处(教师和学科事务)、斋务长(管理学生)、庶务长(文件、会计、后勤),学校隶属邮传部(路、航、邮、电)。
学校制定《铁路管理传习所规则》明确规定“本所以造就铁路管理人才为宗旨”。学校专业性质为铁路管理。
学校采取因需而设的办学方针
1910年清政府准备将关税邮政分开,邮政自成系统,邮传部因而急需邮政管理人才。1910年4月邮传部决定在我校增设管理性质的邮电班,这是中国最早培养高等邮电人才的专业班级因此学校更名为交通传习所。
学校对外文课极为重视,规定英语班要兼学法语;法语班要兼学英语,主要是因为中国铁路大部分控制在各个帝国主义国家手中,各路使用各国语言,主管是外国人,规章制度也都是外文。
学校教师为聘任制,均为来自交通界或留学归国专门人才。其中知名学者有教育家马寅初,在校讲授英文;地质学家翁文灏,在校讲授地质学;曾鯤化,在校讲授统计学。还有一批外籍教师(当时称洋教习)
学校很重视实践,为加强学生实践知识

和实际操作技能,1913年校内装设有三十四瓦瞬火花式电报机等全套设备,供学生实验和学习之用。假期到现场实习,毕业后分配现场要进行实习,根据本人才能安排实际工作。
1917年学校建立了留学制度,学习成绩优良者公派出国,到1921年路电先后派出国外学习51人。
开创培养电信人才先河—专门学校(铁路管理、邮电学校)
1917年(叶恭绰担任交通部次长兼邮政总局长后)为发展邮电事业,需要进一步加强邮电人才的培养,遂将学校改组为两校,一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路科),一为北京邮电学校(电科)。叶亲自兼任两校总监督。
这一决策使我校为中国培养了首批电信人才。
比如无线广播电台创始人—刘瀚,他开创了中国电报民用之先河。贡献比较突出校友的还有:北京无线广播电台第一任台长 沈宗汉;天津无线广播电台第一任台长 耿励;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任副台长 陈淮清。
学校还培养了中国第一代铁路管理人才。
其中有金士宣,建国初全国唯一的铁路科教授,后来在学校担任副校长。
另外,校友杨汝梅是我国四大会计师元老之一。
爱国荣校一直是我校的光荣传统。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我校学生走上街头,参加了全市游行示威,学校选郑振铎为代表出席了联合会。我校学生会组织在五四运动中诞生,郑振铎是第一任学生会主席。
比较著名的人物还有:
陇海铁路大罢工的旗手——游泳
站在“五卅”运动的前列——朱我农
“三一八”烈士——李廉祯
京、沪、唐四校组成交通大学
交通大学成立是学校发展的重大转折。其后学校虽分合变迁,但办学的理念和大学精神始终不变
1920年8月11日叶恭绰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他热心中国铁路事业,重视人才培养,他赞赏孙中山实业救国的思想(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为交通之母),他认为发展中国铁路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提议将部属四所院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北京邮电学校、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组建交通大学的方案,获通过。交通大学在京、沪、唐分设三个学校,北京学校设经济部(铁路管理科)、专门部(铁路管理科、无线电科、有线电科、电信特科),上海学校设理工部(电气科、机械科、造船科)、专门部(电气科、商船科、机械科、邮电科),唐山学校设理工部(土木工科)、专门部(土木工科)。1921年交通大学的诞生,举世瞩目,在社会上特别在教育界产生轰动影响,学校声誉大增。
叶恭绰对教育进行了革新
一、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董

事会(职责:规定教育方针、核定学科与规章、筹划经费、监督财政、推举校长)
一、 采用西方大学学制。三年——六年(两年预科,四年本科),毕业后授予学位。
二、 按照“通才”的教育方向办学。着眼于“通识”的训练。毕业后从事更高深、更专门的学问研究。课程安排很多,共开63门。人文、自然、社会各方的综合知识。
三、 采用欧美原版教材用英语授课。延聘教师。
四、 严格的管理制度。学校教学管理极为严格,重视教学质量。招生考试科目用英文出题。期末考试将一个班学生分配在两个大教室内进行,每人独用一桌,以防相互舞弊。
京沪唐四所学校组成交通大学,标志我校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由专门学校步入正规大学。
但是,学校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由于政局动荡。1922年4月发生直奉战争,叶恭绰校长受派系牵连被迫离职。1922年7月交通大学解体,北京学校受到严重挫折,交通大学虽然仅存十个月,但对学校今后发展有重要影响。是学校走向正规大学的开端,为学校大学格局奠定了基础,是学校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
交大解体后,学校一度被取消。交通大学京、沪、唐三校被改为沪、唐两大学,京校各科分别归并两校。为了学校的生存,京校师生发扬团结爱校精神,上书大总统,面见参、众两院议长,阐明我校存在的理由,反对撤消京校。迫于师生压力,交通部决定将北京学校隶属于唐校,称唐山大学分校。
1923年2月,张福运被任命为唐山大学分校校长。在师生的团结奋斗下终于保存了学校。并将学校命名为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的命名是学校战胜第一次挫折的标志。
学校也聘请了一大批英美留学回国专门人才任教。据1923年教职员表统计,全校教员90人中曾赴英美等国的留学生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其中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伊利诺伊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著名大学的毕业者10余名,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交通大学第二次组建(1928—1937.7)——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1928年国民党开始统治中国,交通部将上海改为第一交通大学,唐山改为第二交通大学,北京改为第三交通大学。1928年9月交通部将三所大学再次组成交通大学下设四院:机械工程、电机工程、交通管理学院(上海)、土木工程学院(唐山)。我校改为交通管理分院,隶属上海交通管理学院,师生对此坚决反对,时任铁道部长孙科(孙中山之子)派人调查听取师生意见,将分院改为交通大学北平交通管理学院。
1928年1937年这

九年由于政局稳定,是旧中国时期最好的发展阶段。学校多方筹资,兴建一批校舍(图书博物馆、教室楼、学生宿舍、府右街校门),1933年成立了研究所。改革了教学,学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学校采用单位制,相当于现在的学分制;
1929年起学校开始招收女同学,当年招收了6名女同学;
学生首次实行住宿制。
校训“知行”是1923年北京交通大学时期的校训,“知行”含义是:“知”是知识,“行”是行为、行动。“知行”是理论与实际,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学校用“知行”做校训,其目的是要求师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重视实践,重视创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2003年9月1日我校正式恢复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同时重新确立“知行”为我校校训。表明学校将教学严谨扎实,学术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治学传统始终传承。
校歌:1936年 词作者:梁启勋(本校国文教员,梁启超的弟弟)
当时学校学术空气很浓,同学们成立各种学术团体,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经常有学者专家来讲演。课余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频繁,学校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这是1917年建立的交通博物馆:图书博物馆的前身是1914年成立的交通部的博物馆,馆址设于交通部内辅仁斋。馆内共分6个展室,由于收集广泛,展品不断增多,且有不少珍贵文物,陈列品共4600余件。1928年由学校接管。

抗日战争时期我校经历了,四次迁移 历尽艰辛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校南迁。首迁湖南湘潭,再迁湖南湘乡,三迁贵州平越,四迁四川壁山,这就是学校迁移路线。四次迁徙,行程四千余里,途经湘、桂、黔、川四省,历尽艰辛。
南迁时期学校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办学质量办学要求不降低。从这里走出了1100多名毕业生,他们中间绝大部分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各领域专家教授(其中有六位成为我国两院院士,两位成为“两弹一星”功勋),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在战火中学校依然坚持严谨治学
坚持每年招收新生,录取新生的标准非常严格。据1944届校友邵子芬回忆:“在抗战期间,我在香港考区1500多考生中,以第六名录取,但到管理系报道,在录取的28名中名列第七。”
严格的管理制度。对违反考试纪律和旷课的学生都会张贴布告进行公示。
学校也非常重视实践。制定实习规则。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学校从未中断暑期实习。当年茅校长亲自带领学生到豆腐桥进行实习。
在教学上更是注重教学质量。教师倾心而教,学生

尽力而学。
我校学生在刻苦读书的同时不忘抗日救亡,成立了地下党支部,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东京大审判中的中国检察官向哲浚曾经在我校任教。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6年夏,我校复原至北平原校址。教育部决定将我校改名为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设有铁道运输、铁道业务、铁道财务、铁道材料四个系和中技科。学院回到北平,本来可以安心发展,由于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爱国民主的学生运动接连不断,本院学生再次投入革命的洪流中。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学校获得新生。
这里介绍一下为北平和平解放,为争取傅作义走和平道路,迎接光明的到来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地下党员李炳泉同志。
李炳泉,1948年上半年来我校中技科任中文、英文教员,以此身份为掩护进行党的地下工作。平津战役期间,利用其堂兄、时任“华北剿匪总司令部”联络处少将处长的李滕九关系,接近傅作义。三次引领傅方代表与共产党谈判。为和平解放文化古都-北平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传奇人物名垂史册。
第二部分
流金岁月—学校新生 建设多科性大学(1949.1—1978)
学校新生 建设多科性大学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学校获得新生。在北京市委和铁道部的领导下,校党委带领全校师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和教育改革运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高等教育改革的道路,使学校稳步快速发展。
接管顺利
1949年3月5日学校由铁道部接管。
公开地下党员名单,建立团的组织
6月27日根据中共北平市委的指示,地下党组织向群众共开身份,当日将全校地下党员名单,用布告形式,张贴在办公室西墙上。
铁道部对办教育培养人才十分重视,腾代远部长特别关心和重视学校的工作。
组建教师队伍。
学校接管时,有专人教师30人,以后陆续解聘调走18人,到49年暑期学校教师12人,引起铁道部高度重视。吕正操副部长到上海约见金士宣并敦请他北上,为新中国铁路建设事业服务,他欣然应邀,在当年开学前回到母校任副校长,协助茅以升校长主持校务工作,同时在运输工程系任教授,主讲“铁路运输学”课程。学校从铁路内外和海外聘请一批专家教授和学者,充实教师队伍。(刘炽晶、沈奏廷、汪禧成、林达美、赵传云、佘守宪、黄宏嘉、李成山等二十多名专家学者调校工作。)
定名北方交通大学和毛主席题写校名
铁道部于1949年7月决定将唐山工学院、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华北交通学院(石家庄)合并组成中国交通大学,任命校长为茅以升

、副校长为金士宣。后因对中国交通大学这个校名引起疑议,改为北方交通大学,此举得到毛主席的关心和重视,主席亲笔为我校题写校名。
选校址,建校舍
当时在市中心府右街,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都好,但占地面积太小,仅46.5亩,束缚了学校的发展,经多次研究论证确定新校址,西直门外红果园。学校先后购地700亩(购地280亩+干部学校搬迁占地420亩),扩大校舍面积15倍。铁道部从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支持学校新校舍建设。滕部长指示铁道部建筑处负责新校舍设计与施工。他还下令从郑州铁路局调来基建队伍。从1951年6月开始施工,10月底基本完成2万平米的建筑面积。学生在新校舍上课。
充实教学设备
铁道部派人去东欧、苏联为学校购置图书和仪器,将南满铁路大连图书馆16万册图书资料拨给了学校收藏。他还多次指示,将50年代初期全国工业展览会的铁道馆模型和设备,1958年铁道展览会的宝成铁路电气化模型,以及铁道部领导出国访问时外国所赠礼品等约4000件,均无偿地拨给我校陈列馆,作为直观教材。
学习苏联进行教学改革
进行全国性的院系调整,我校电信工程系调整到哈尔滨铁道学院,建筑工程系调到天津大学,哈尔滨铁道学院运输班会计班,重庆大学铁道管理系,华东交通专修科并入我院,学校成为一所单一管理学科的专门学院。(铁道车务、经济、商务)。
1954年我校考试招收第一批研究生19人,同年8月,学校首次接收外国留学生3名(朝鲜2名,越南1名)。
建国初,西方资本主义仇视社会主义,对我国进行军事禁运经济封锁。我们只能向苏联学习经验1954年我校有七位苏联专家来任学校教学工作。这些专家对学校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培养青年教师,遵照铁道部要求学校从1951年开始选派青年教师到苏联留学,这批当年的青年成为学校教师中的骨干。有的当选两院院士、有的担任校领导。
学科建设的里程碑
1956年2月学校召开了第一次科学讨论会,进一步推动了科学研究工作,在教务处内增设了科研科,负责全校的科研组织管理工作,
为把我校办成工、管并举多科性大学。学校先后创办了机械、建筑、电气工程、材料等系。到20世纪50年代末,设有7个系,15个专业,实现了工、管并举的办学格局。
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1958年学校在“大跃进”运动高潮中开展教育革命运动,首先组织师生参加生产劳动,运输系师生下现场,拜工人为师,参加生产劳动。这些照片反映师生在现场劳动情况。在此期间,诞生了一批新系新专业。58年成立机

械系、电气化工程系……学科建设增加了一批新的专业,至1966年学校已发展7个系,13个专业,学校已成为工管并举的多科性高等学校。
1960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决定北京铁道学院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我校成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1960年3月,在北京市召开的文教战线群英会上,我校被评为先进单位,获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奖给一面红旗。
文革期间坚持办学
但是,1966年5月,又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学校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停止招生长达4年之久。
但是,部分教师在及其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坚持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有6项科研获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如:通控系教师简水生等,白天受批斗,晚上搞科研,研究的当时最先进的新型电缆—内屏蔽对称电缆项目……有9项获全路科技大会奖。
1972年,根据中、坦、赞三国政府协议,我校承担了200位坦赞留学生的培养任务和16名干部教师赴坦赞铁路站段执行援外任务。
第三部分
激流勇进—改革开放 创建研究型大学(1978年—2008年)
改革开放,学校迎来新的科研春天,为办学秩序迅速恢复,管理改革逐步展开,学校能力不断提升。历届党委都把“创建一流大学”作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目标。经过“211”工程建设,铁道部、教育部加大投入。学校正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目标前进。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要求,给学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1978年至2008年,是北京交通大学百年历史中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在这30年中学校迎来了两次大的发展机遇。
第一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施了战略转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学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上来,先是拨乱反正落实政策,学校由石家庄迁回北京,把学校由教学一个中心转变为教学、科研两个中心,更加重视科学研究。先后建立信息科学研究所、管理科学研究所和光波所。
在教学、科研等工作都得到恢复发展的基础上,学校明确了办学目标——办成全国一流大学。
第二次机遇实施“211工程”,我校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学校(1997年5月),学校瞄准国内一流大学,使已经驶入快车道的学校,再次提高了速度。迎来一次巨大的腾飞和跨越,改革三十年来是学校百年办学历程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
1981年我校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现在有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另外)还

建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重点学科建设,我校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铁道部重点学科。
基建工作大力推进,学校用地从700亩提高到1000亩,建筑建筑面积从9.7万平方米提高到66.53万平方米。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路线,积极通过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大力提升师资水平,现有院士9人(双跨院士5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级教师名师5人,教授259人……
学校国内外合作交流渠道不断扩大,办学视野不断拓宽,1980年以来,学校先后与50多所国外大学和著名国际高科技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总之,学校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得到逐步改善,教学基础和师资力量得到加强,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科研创新实力逐步提升,党建思想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果。

一百年来,学校经历了旧中国和新中国两个历史阶段,学校在旧中国四十年经历坎坷曲折,发展缓慢。学校地位的真正提高,巨大的发展是在新中国。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结果,其成就是就中国无法相比的,在新中国时期学校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大,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学校百年历史形成的优良传统:
1、爱国传统
百年来学校经历了多次重大的爱国运动:如1919年的“五四运动”、1925年的“五卅运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以及日本投降后的反蒋斗争等,全校学生均表现了极高的爱国热情。
在反动政权同志的旧中国,共产党被列为非法组织,采取极残酷的手段加以迫害,但是北方交大始终有共产党组织在坚持斗争。早在1926年学校就有共产党员和共产党组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学校均建立了地下党支部。在白色恐怖下,不少学生冒着生命危险,为了追求真理,积极加入共产党。学校的地下党支部始终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
新中国成立后,这个长期形成的爱国进步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全校学生积极参加抗美援朝宣传队,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有的学子赴朝参战,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五十年代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校学子响应党的号召,参加西北、西南地区修建兰新、成渝铁路,在条件及其艰苦的地方奉献青春;六十、七十年代西南、中原大三线建设时期,宝成、成昆、内昆等铁路沿线再次留下交大学子的血汗和足迹;七十年代我国援建坦赞铁路,学校弘扬了国际主义精神,克服各方面干扰带来的具体困难,圆

满的完成了200名留学生的培训任务和筹建坦赞铁路技术学校的任务;在八十年代我校学子为铁路“北战大秦,南战衡广、中取华东打好两个翻身仗”和九十年代的五次铁路大提速,重载运输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铁路进入跨越式发展的伟大进程,交大师生为铁路信息化建设,铁路客运专线建设,二百公里动车组的引进消化展示了交大学子的开拓进取、赶人为先的精神风貌,在青藏铁路建设期间我校师生一次次奔赴现场顽强拼搏,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创业,体现了新时期交大人挑战极限、勇攀高峰的精神。
2、团结爱校的传统
为维护学校的利益和荣誉,师生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学校历经几次大的挫折仍然保留了下来,这离不开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1922年北洋政府强行解散学校,改为唐山大学分校,全校学生为维护学校地位,集体面见交通总长、上书大总统发对改为唐山分校,并登报、声明不承认所派分校校长。最后校长被撤换,校名改为北京交通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无人负责,校友张冲(1925年毕业校友,时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大力支持,使学校得以复校。(平院师生自并入唐山工学院起,就有复院思想,到达平越后逐渐发展,教育部为顾全两院历史,于1941年7月17日发布训令,决定将校名改为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但训令到校后,遭到唐院的坚决抵制,管理系与院方矛盾进一步加深。1941年11月茅以升院长赴滇缅铁路兼职,离校时宣布成立院务委员会代行其职权。11月5日院务委员会组成,成员中管理、矿冶两系竟无一人参加,因而激发了管、矿两系师生不满,要求撤销院务委员会。两系同学与院务委员会主任发生了冲突,造成全校停课长达两个月之久。1941年12月教育部派专员来校调查后,于1942年1月17日下令将校名改为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在抗战期间,学校的几次转移和抗战胜利后的学校复员都有校友的帮助,使得学校得以维持。1947年为抗议国民党空军占据校舍,学生集体赴中南海北平行辕请愿,最后李宗仁下令空军撤出学校。在学校危难时刻,校友挺身而出鼎力支持和帮助学校。这种团结爱校的精神,形成了学校的一个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校友饮水思源,不忘母校。每次校庆广大校友踊跃返校,捐资捐物,支援学校建设。1946年毕业校友莫若愚(新加坡企业家)1996年在交通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宣布每年捐资20万元作为奖学金,鼓励教学优秀的师生。平时有关科研协作、学生实习、学校建设都得到了各方校友的热情支持。学校早在1912年建

校初期,就有校友会的组织,延续至今。在美洲和港澳地区也设有校友会组织,海内外校友与母校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3、严谨治学、重视实践的办学传统
学校自创建起,各历史时期均制定有严密的规章制度,规范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先后有《铁路管理传习所规则》、《铁路管理学校规则》、《交通大学大纲》、《北京交通大学通则》、《交通大学规章》。严字当头,对学籍管理有十分详细的规定,体现管理的严格。平时学习缺课四小时扣总分一分。考试制度极为严格,考场编号入座,考卷密封。毕业考试成绩要报送主管部复审。学习成绩90分以上,免交学费,毕业考试成绩第一,公费出国留学。成绩差者按肄业处理,再次者退学,考试作弊一律退学。学生淘汰率较高。1912年邮电简易班毕业班学生107名,其中40人因平均成绩不足60分而颁给修业证书,次年回校补习合格后发给毕业文凭。教学工作严格而有序,即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办学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坚持教学工作,教师教学认真,学生学习刻苦。学校自成立时起一直注重学生的实习,有平时实习和毕业后的一年实习,除在国内主要铁路线外,还安排到国外铁路实习。新中国成立后,铁道部更加注重学生的实习,积极为学校创造条件。1949年北平解放后第一任铁道部长腾代远下令派铁路专车送学生到东北铁路现场参加实习。这种注重学生实习的精神延续至今。1958年在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时,学校曾提出学生下现场与工农结合要拜工人为师的口号,改革开放后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并与30个铁路现场单位建立了生产实习基地,规定学生到部队定期参加军训并形成制度。一贯注重实践是交通大学的又一个优良传统。

结束语
一百多年的历史犹如中国教育的近现代史,数代交大人辛勤耕耘努力拼搏,铸就了闻名于世的“交通大学”。
感受交大百年历史,希望大家能够牢记我校的优良传统,接过先辈前人的接力棒,再铸交大辉煌!



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