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校外语教学理念的挑战与颠覆_以_大学英语教学指南_为例_蔡基刚

高校外语教学理念的挑战与颠覆_以_大学英语教学指南_为例_蔡基刚

高校外语教学理念的挑战与颠覆_以_大学英语教学指南_为例_蔡基刚
高校外语教学理念的挑战与颠覆_以_大学英语教学指南_为例_蔡基刚

2017年1月第38卷第1期

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Jan.2017

Vol.38No.1

高校外语教学理念的挑战与颠覆: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例

蔡基刚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教育部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制定和诞生正是我国大学英语面临着学分大规模压缩的危机和国家双一流建设挑战的关键时期。如何化解这一危机,迎接这一挑战,本文提出了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稍有不同的8项教学理念,其中包括明确提出为大学生当下专业学习服务的定位目标、大学英语主要是一门工具、大学英语主要是满足国家和专业需求、提出专业学习所需要的语言要求,尤其是发展学生读写能力、大学英语教材应以信息性和学术性为主、大学英语应在教学方法上有根本性变革。

关键词:大学英语;学术英语;教学理念;教学指南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544(2017)01-0006-05

Abstract: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Guidelines,a seminal MOE document,was designed in the context when College English (CE)has faced the nationwide reduction of the credits of CE programs and has been challenged by the nation’s efforts to con-struct world top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To address the crisis and meet the challenge,the article proposes8concepts which Guidelines fail to discuss.CE,for example,should serve the purpose of undergraduates’disciplinary studies,prioritize their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y,and regard CE as a tool to meet the national and disciplines’requirement.The concepts also comprise the design of the language skills and textbooks appropriate to disciplinary studies,and the adaptation of CE methodol-ogy.

Key words:College English;EAP;teaching concepts;teaching guidelines

1.引言

大学英语是我国高校受众面最大的一门课程,其定位和教学内容涉及到中国未来的科技人员能否走向世界,培养出本土的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指导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国家文件。2014年完成了制定,2015年呈报教育部待批,但2016年即将过去了,《指南》还没正式公布。但就在这三年中,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却面临着越来越深刻的危机和越来越大的挑战。大学英语目前面临最大的危机就是全国性的大学英语学分压缩。尤以一些985和211大学为甚,如上海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仅存8学分,华东理工大学为10学分。华中科技大学只有7.5学分,广东工业大学的8个学分。东北的大学英语学分压缩得更厉害,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延边大学、大连海事大学都只有8学分。根据我们抽样统计黑龙江、辽宁、湖北、湖南、内蒙古和上海近100所高校大学英语学分,平均被压缩到10学分左右。按1个学分17课时(每课时45分钟)算,10个学分仅有180课时。大学英语180课时是多是少,一目了然。很显然,大学英语学分压缩的趋势如得不到遏制,将危及大学英语在高校的生存,也危及国家对大学生外语能力要求的实现。

大学英语目前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国家提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双一流的关键是培养一流的学生。要想今后若干年我国高校或学科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从现在开始起就要培养我国大学生在各自的专业学科领域内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体说,大学生必须具备能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具备在国际学术研讨会或国际专业期刊上交流自己的专业思想和成果的能力。但是Nature(2015)认为,“撰写论文和交流研究成果”已构成中国科研人员最大的挑战。Nature批评说,“中国本科教育缺乏这种关键性的训练,是导致问题的原因之一”。危机和挑战是相辅相成,可以转化的。《指南》完全可以在这里做好文章,提出化解危机、迎接挑战的新策略。但是根据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指南》版本,我们没有看到。正如笔者(2016)在最近一篇文章的最后指出:“《指南》应该具有前瞻性,而不是刚颁布就显现滞后性,落后形势发展的新要求。”文本就化解大学英语危机,迎接国家双一流挑战提出8个新理念。

2.大学英语教学的新理念

2.1大学英语的性质定位应是为学生专业学习服务

要迎接双一流建设的挑战,必须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为大学生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的。回顾自恢复高考的将近38年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见表1),不难发现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变化。80年代两个大学英语纲领性文件正确地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比较顺利地阅读有关专业的英语书刊的能力”,以便“能以英

DOI:10.16362/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13310488.html,61-1023/h.2017.01.002

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遗憾的是1999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修正了这个定位,“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变成了含糊的“用英语交流信息”,培养学生“阅读有关专业的英语书刊的能力”淡化为“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后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包括《指南》不仅强化了打基础的通用英语地位,而且引进了提高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离“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定位渐行将远:离高中英语教学定位却越来越近。

表1.历次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和指南对教学目标的定位

大纲/要求教学目的

1980大纲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为学生阅读英语科技书刊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使学生具备比较顺利地阅读有关专业的英语书刊的能力。

1986大纲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并为此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

1999大纲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修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2007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2015指南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如对照《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南》的定位和高中英语几乎没有差异:高中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在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他们国际视野,满足他们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大学英语并不是高中英语的延伸,而必须有质的区别,如果说高中生并没有确定的未来专业学习方向和巨大的高考升学压力,而大学生则恰好相反。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性质定位是为学生专业服务不仅使学生有了英语学习兴趣持续发展的动力,更重要的是直接提高他们在专业领域里的国际交往能力。新的定位不仅会避免因新生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四级考试只需一两个学期而造成的大学英语不断边缘化,相反由于提出达到专业学习的语言能力新目标需要更多的课时,从而促使大学英语学分的回升。如清华大学原来大学英语只有4个学分,但他们从2011秋季对整个大学英语课程进行了大调整,把大学英语的方向定位在学术英语上。改革适应了专业院系和学生的需求,得到了学校的支持,结果清华大学大学英语学分又回到了8个学分。

2.2大学英语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是一门工具

2007年《要求》和2015年的《指南》规定大学英语课程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对这个定性我们颇为不解。我们认为外语是一门工具,尤其是大学英语,因为“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叶圣陶1980)。大学生需要通过英语这个工具来了解本学科的世界前沿发展情况,汲取专业信息,有效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因此,在他们手里把英语当做工具使用,是“完全无可厚非”(蓝仁哲2009)。但是,在我国外语界外语工具作用却被受到普遍的质疑。如杨自俭(2004)认为:“外语教育不是工具性训练,是对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张绍杰(2010)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大学外语教学要淡化工具性,强化人文性。”周燕(2012)直言:“我特别主张,现在应该减少提外语教育的工具性,应该把外语教育的人文性突出出来。”《指南》虽然提出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的平衡理念,但是在骨子里还是倾向于大学外语是人文教育,鼓励大量开设英美文学,英美诗歌欣赏等文化交际课程,并把“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这一课程设置方向看成是“中国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王哲2010)。我们认为,把大学英语当做“人文教育一部分”正在把我国大学外语教学引向一个错误的方向。从根本上讲,外语就是一门工具,无论是为汲取日常和科研信息(甚至应对考试),还是了解世界不同的文化,进行人文教育都是工具性的体现。工具使用方向取决于教学对象。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他们是把英语当作本体,研究其语法和语言系统,以及语言对象国文化和文学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大学英语只有100-200个课时,在有限的学分里不去提高学生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的能力,而是滥用来去开设熏陶他们人文修养的英美文学,英美诗歌欣赏等课程是抹杀了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的区别,结果削弱了大学英语在高等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注意到,培养大多数日本诺贝尔科学家的京都大学、东京大学和名古屋大学等高校的大学课程设置就是学术英语和科技英语两大系列,而充塞我国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是英美文化和英美小说。面对这种差别,我们不能不感到我国外语教育决策者的失误。

2.3大学英语教学应有明确的当下应用目标

表1显示,我国最近18年的三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都没有明确提出学习英语的当下目标。1999年《大纲》提出大学生英语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这样笼统的要求等于没有提。2007年《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也即学习英语是为今后服务,和现在没有关系。《指南》虽然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有效地运用英语”,这样含糊措辞同样是当下应用目标的缺位,这里的“学习”显然是指大学英语学习而为非专业学习英语。我国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制定标准应该多样化,针对大学生的工作需要,提供让大学生可选的能力标准(刘臻、梅德明2015:66)。正如文秋芳(2013)归纳或坚持的:我国外语教学所有研究和实践都是在“探讨如何使当下的外语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服务”。我们认为不提出当下的应用目标是大学英语教学最大的缺陷。第一,学生未来

的职业生涯是否需要英语?需要什么样的英语(如口语交际能力还是书面交际能力)?都是教师和学生无法预判的。提出为未来服务,只能把大学英语定位死死困在打基础的通用英语上。第二,学习英语的当下应用目标缺位必然造成应试教学。学习英语是为了什么?学生眼里能看到实实在在的目标就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或研究生入学考试,或国外留学的托福等考试。因此,一方面批评和谴责应试教学,另一方面又不提出学习英语的其他应用目标,这种批评是苍白无力,甚至是虚伪的。第三,语言学习不提应用目标无疑造成大批学生兴趣的抹杀和学习的懈怠。显然学生一旦通过四级考试,就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此时学习大学英语,不管是高级或更高级英语课程,最大价值就是挣学分拿高分,争取直研或评奖学金(樊丽萍2013)。

2.4大学英语首先是满足国家和专业需求而非个性要求

如果用几个词来概括《指南》,那就是多元化和个性化。为此,《指南》设计了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三个教学目标和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类别的课程,并让各学校“自主选择教学目标”,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课程。正如王守仁(2015)解读的:大学英语设置三个不同目标和三种不同课程是“个性化教学理念”的体系,目的是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王守仁(2015)甚至解读《教学指南》不再硬性规定“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是因为“基础目标的教学要求设定是考虑到高等教育必须为大学生提供优质外语教育,但并不要求所有大学生都要学习大学英语。在目前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课程,部分学生也可以少学甚至不学大学英语,而选择学习日、德、法、俄等其他大学外语课程”。复旦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就是按照这一理念设置的:规定的8个学分可以选修任何课程,只要通过校本英语水平考试。我们认为《指南》这种“个性化需求”是可以商榷的,“可以不要求大学生都学习大学英语”更是错误。任何一个课程体系(program)都有强制性的规定课程以达到课程体系的目标。大学英语不规定英语是必修课程还是大学英语吗?大学英语提供的三种课程也不是可以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自由选择的。大学英语不是专业,它只有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学生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学术能力,才能在高等教育中找到自己的地位(蔡基刚2014:4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校要培养“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教育部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我们认为这就是国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要求。大学英语不去最大程度上满足国家这些要求,不把提高大学生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科研或今后工作的能力规定为任何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和必修课程,而是提倡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是非常奇怪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需要尊重个性化需求。但这并不是说学生需要提高口语,需要研究莎士比亚研究,需要应试托福雅思考试,需要学习二外,大学就应当开设这些课程去满足他们个性要求。大学不是社会培训机构,不是大超市,既不能搞教师的“各尽其才”,按其学历背景和科研兴趣任意开课,也不赞成学生的“按需所取”。我国大陆的本科生英语水平还没有到不继续学习英语就可以满足专业学习需求的程度,即使清华、北大的学生。大学之所以是大学,就是因为它有根据国家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所设计的规定或核心课程,不管学生喜欢不喜欢,未来需要不需要,都必须完成和达到要求的。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实行无政府主义,让学生自由选择,满足他们自身发展需要。

2.5大学英语应提出专业学习所需的语言技能而非四级考试要求

《指南》虽然提出三级目标,但要求所有大学生达到的基础目标的衡量标志是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而四级的语言要求并非根据学生专业学习所需要的英语要求制定的,而是关起门来,在大学英语小天地里研制出来的,即根据大学四个学期16学分而设定(一个学期4学分72学时完成一个级别)的。因此通过四级考试,只能说明你完成了四级大学英语学习,其他什么都说明不了。如四级考试的词汇要求是4500左右,阅读速度要求是每分钟100词。但是根据国内外专家的研究,一个英语为非母语的大学生要能够跟上专业阅读要求,至少必须有8000-10000词的词汇量(Diller1978;李荫华1995),阅读速度至少必须达到每分钟230-250词(De Leeuw1965)。这就是为何清华大学生“四、六级考试过关之后,英文文献读不了,英文论文写得一塌糊涂”(孙复初2010)。吕中舌(2011)对清华大学不同专业的60名完成大学英语课程的本科生调查发现,其中60%表示听不懂学术英语讲座;81.6%表示没有信心用英语进行口头学术交流;83.3%表示没有信心写学术论文。黄源深(2011)更是直截了当:大学毕业生“词汇量太小,看专业书费力;就是勉强看懂了,也抓不住大意;阅读速度太慢,跟不上专业参考书的快速递增;阅读注意力持久性有限,对稍长的文章已经望而却步,妄论阅读大部头参考书。总而言之,虽经多年正规训练,学生阅读大多没有过关,英语难以帮助他们获得学科前沿信息,用于知识开拓和技术创新”。

那为什么不把学生专业学习的英语能力要求设定为大学英语基本目标呢?障碍就在这个带有“行政色彩”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统考。改变衡量达标的要求,把四级考试与现有基础目标脱钩,四级考试将边缘化,而且提高四级考试语言要求,与专业学习的能力要求接轨,不仅会改变这个中国品牌的名称(以避免证书内容前后不一致),更重要的是将会有更多的学生通不过考试,而危及四级考试的合理性。这就是大学英语界决策者的心病和两难。因此,敢不敢挣脱四级考试的羁绊,把大学英语语言要求与专业学习要求接轨,把国家利益置于社会品牌带来的利益之上是考验我们决策者智慧和勇气的时候了。

2.6大学英语要优先发展大学生的读写能力

在有限的学分和学时内,要求大学英语学生和英语专业学生一样,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都精通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这一点似乎是没有争议了。但问题是高校大学生优先发展那种或那几种能力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大纲》提出“培养

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要求》拨“乱”反“正”,修改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指南》平衡为“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交际能力”。由于没有提出明确的方向,结果前几年教育部制定的“听说为纲”大学英语教学政策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纠正,导致最近几年外语界热衷于组织各种听力大赛,口语大赛和演讲比赛,这也确实培养了一大批英语口语纯正的大学生。正如文秋芳(2011)说的,我国大学生“语音语调比其他国家的好很多”。但我们不能由此得出“和日本相比,他们的英语教学实际上要比我们差”的结论。日本外语教学特点不搞花架子。日本大学生英语可能说得没有中国大学生漂亮,但他们用英语学习专业的读写能力大大超过中国学生。来自重庆的李延,以SAT考试2230分,托福考试107分高分被美国公立大学排名第一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经济学院录取。但一学年下来,9门课程其中8门因学期论文不及格而被劝退。他告诉记者,他的听说水平都不差:“我觉得自己不是因为语言才失败的,其实我的许多日本和韩国朋友都没有过语言关,他们却总是知道怎么在图书馆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写教授喜欢的论文。”他说学期论文的完成至少要引用20个以上的文献,他不会阅读,不会综述,不会写小论文,结果出局。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益川敏在获奖仪式上因英文讲得不好,只能改用日语发言,但是谁也没有怀疑他用英语熟练地阅读国际前沿的学科文献的能力。大学英语的学生,不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大多数不是去做外语教师的,而是用英语从事科研或做医生做营销的。读文献和邮件,写文章和回信始终是第一需要。因此大学英语要优先培养大学生的读写能力。不仅听说领先的观念是错误的,现在把翻译专硕学位课程吵得火红,大力向大学生推销翻译课程也是不恰当的。大学英语教学的责任是让未来的科技人员能够自己读懂专业文献,自己能用英语写出科研论文,而不是靠翻译。我们坚信科技翻译著作的减少将是我国科技人员素质提高的标志。我们应朝这个方向努力。

2.7大学英语教材应以学术性和信息性为主

30多年过去了,大学英语所面临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主导市场的大学英语教材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还是强调内容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可思性”,坚持“教材要选久经考验、百读不厌的范文”(董亚芬2003),追求的还是语言的地道性和优美性,课文作者必须是英语为母语人,而且最好名家大家。这个标准在那个年代没有错。但是今天大学生学习英语并不是为了欣赏语言和佳作,而是为了能够在他们的专业学习中汲取信息。他们在专业学习和以后工作中所接触到的文章、报告和邮件并不趣味,并没有故事情节,人物会话和结局高潮。绝大多数学术专著和期刊论文都是充满信息,多以定义、分类、论述、解释、对比、描述等功能的语篇,语言上表现为实词使用密度高(high lexical density)、名词化程度高(high nominal style)和非生命句子如被动句和非人称主语句(Impersonal constructions)较多(Hyland2006)。另外,不少文章的作者也并非是英语本族人。据统计,Wood(2001)对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这两本顶级期刊上的论文作者调查统计,发现英语为非本族人在Nature上发表的分别为46.6%,在Science上发表为45.09%。大学英语不去教学生学习读懂这样的文章,不去填补这个空白,不去培养他们学术英语的能力,是大学英语界的失职。大学英语教师不能以我为主,用自己的文学研究专长去选择课文,编写教材,不能仅仅考虑他们当前英语水平而去选择内容趣味化、语言简写化的故事,这种弱智化和幼稚化的课文不仅无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影响他们思辨能力的发展。

2.8大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置疑的思辨能力和严谨的科学能力

我国大学英语不仅在教学目的和内容方面和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同质化,甚至教学方法也雷同。如在课文学习上都是向学生灌输课文主题所弘扬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和模仿课文结构和语言特色,最终达到掌握的目的。但是,高等教育倡导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置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落实到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就是通过阅读课程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课文作者是如何通过语篇结构和元话语手段等构建自己观点和结论的;分析作者所提供的观点、结论和支撑结论的各种证据是否有效充足和可靠;让学生换个方法或从另一角度来论证,所得出结论是否和作者一样;引导学生探索遣词造句背后所反映作者隐含的态度和意图是什么等等。再如组织头脑风暴和小组讨论都是即兴的,重在口语交际轻内容实质,结果变成了课堂里的“英语角”,内容贫乏。而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头脑风暴和小组讨论都必须有大量的文献阅读作为前提,这样的讨论不仅内容充实,而且具有学术价值。在写作教学方法,重点还是放在语法和词汇方面。学生的作文充满着I believe,in my opinion这样随便的,没有任何证据的观点,甚至大量剽窃性的句子。但在教师看来只要没有语言错误都是可以给高分满分。但是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要写的文章或论文都要求作者的任何观点有文献证据或调查证据作为支撑。说Unemployment causes crime或Academic dishonesty has been plaguing universities for generations是不能接受的:如这是引用他人的,就必须给以引用出处,并用直接引用的引号或间接引用的转写等写作技术处理;如是自己的观点,你说这个话的证据何在?也就是说不能随便一句“我认为”就可以了。如果没有调查或实验的证据,但又想表达这样的想法,就应该使用限制语(hedges)。如Unemployment tends to cause crime.或Unemployment might cause crime就可以接受了。这种严谨的科学读写能力是需要大学英语教师是去教的和培养的。如果大学英语还是停留在中小学英语以考察学生语法和词汇使用正确与否的一、二百词短文上,我们又将剥夺我们下一代科学家用英语在国际期刊上直接发表论文的能力。

3.结语

大学英语出现全国性的学分被压缩的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和《指南》目标不清,定位不准有关,和不再硬性规定“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不再要求所有大

学生都要学习大学英语”有关。《指南》是一份指导未来5-10年里我国高校受众面最大的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纲领性文件,这个时期正是我国推进双一流建设,使我国科技经济全面走向世界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制定和诞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肩负着巨大的历史责任。双一流的关键不是现在的教师能写多少一流的论文,而是让现在的大学生即未来的科技人员能否摆脱这上一代和这一代大多数科技人员的尴尬———靠翻译公司、靠外语教师来发科研文章。为了培养我国大学生在各自学科领域内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明确提出为大学生当下专业学习服务的定位目标,旗帜鲜明宣告大学英语就是一门工具,要实施以学术英语为核心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满足国家和专业需求而非各个性发展需求,要提出专业学习所需要的英语语言和技能要求,大学英语教材应以信息性和学术性为主,大学英语应培养严谨科学的读写能力等。为了落实这些措施,我们认为大学英语该是到了从英语系或外语学院脱离出来的时候了,只有“脱英”或“脱外”,摆脱英语专业的影响和领导,获得和英语专业同等重要甚至更高的学术和社会地位,大学英语才能获得发展和壮大;才能在高等教育中真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正面临外语教育大改革的时期,传统理念的颠覆和现有体制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如不自我革命,那就要准备被革命”(金东寒2016)。上海大学新任校长金东寒上任来已对该校七八个专业进行了调整。他对外语学院的改革想法是:大学生(非英语专业)学习英语,“重点不是为了研究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这个老外自己研究得很多了,而是要研究如何让上海大学的学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能熟练地用英语写论文”。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的大学英语比今天充满着更深刻的危机;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的大学英语比今天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但也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的大学英语比今天迎来最好的机遇。我们不能以昨天的理念来应对今天的变化,否则的话,我们将丧失我们学生的,外语教师的,乃至整个大学英语明天的机会。

参考文献

[1]De Leeuw,M.&E.De Leeuw.Read Better.Read Faster[M].London:Penguin Books,1965.

[2]De Chazal.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

[3]Diller,K.The Language Teaching Controversy[M].Rowley,Mass: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78.

[4]Hyland,K.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6.

[5]Nature.Turning Point:Chinese Science in Transition[EB/OL].2015读取http://www.nature.com/press_releases/turning_point_cn.pdf.

[6]Wood,A.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English:The language of research scientists around the world[A].In Flowerdew,J.(ed.).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Eng-lish for Academic English[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71-

83.

[7]蔡基刚.国家战略视角下的我国外语教育政策调整———大学英语教学:向右还是向左?[J].外语教学,2014(2):40-44.

[8]蔡基刚.国家外语能力需求和大学生外语能力无缝对接研究———关于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需求[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3):33-38.

[9]董亚芬.我国英语教学应始终以读为本[J].外语界,2003(1):2-7.[10]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金东寒.如不自我革命,那就要准备被革命[EB/OL].2016读取http:// bbsnew.netbig.com/thread-2709619-1-1.html.

[12]黄源深.大学英语阅读课应该抓什么[J].外语界,2011(2):5-9.

[13]樊丽萍.英语教改直指“哑巴英语”尴尬[N].文汇报,2013-03-08(09).[14]蓝仁哲.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科属性与培养目标[J].中国外语,2009(6):4-9.

[15]李荫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的当务之急[J].外语界,1995(1):54-58.

[16]刘臻,梅德明.我国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英语能力[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3):65-68.

[17]吕中舌.The practice and expectation of EAP at tertiary level in the Chinese context[A].In Lu,Z.(ed.).Issue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t Tertiary Level[C].Hong Kong: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11:1-12.

[18]孙复初.孙复初同青年科学家和大学生谈英文文献阅读[EB/ OL].2010读取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713/19/ 167207_38793538.shtml.

[19]王守仁.当代中国语境下个性化英语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4):2-7.

[20]王哲.大学英语教改总结暨外语通识教育高层论坛会议纪要[J].外语电化教学,2010(3):80-81.

[21]文秋芳.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者要“顶天立地”[J].外研之声,2011(4):2-7.

[22]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14-22.

[23]杨自俭.关于外语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外语,2004(6):14-18.

[2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5]张绍杰.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行动与反思[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1):9-14.

[26]周燕.在“中国外语教育高层论坛上”的交流发言[J].外研之声,2012(1):8-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大学生学术英语能力及素养等级量表建设和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

016BYY027F)、国家语委科研重点项目“汉英学术语篇阅读效率及信息加工对比研究”(项目编号:ZDIII125-57)

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蔡基刚,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对比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收稿日期2016-05-03

责任编校秦岭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4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语言文化类)团队建设方案 一、团队简介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由此可见,教学团队建设是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我们拟组建一支富有活力、善于创新、勇于改革的河南理工大学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语言文化类)教学团队。本教学团队将在学校和各职能部门的指导和关怀下,秉承以“更新观念为先导,教学改革为核心”的理念,在吸纳近年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创新式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联动式课堂教学,建立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课堂内外互动;进一步完善集“大学英语课程 + 拓展类后续英语课程”为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合理化,继而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的大学英语学习模式,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大力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我们拟建立立体化、菜单式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新增加近十门拓展类后续课程。这一课程设置把文化素质教育和语言技能训练渗透到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各类课程中,取得了知识、能力、素质三结合的教学效果。 二、指导思想 教学团队建设是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结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全面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确保我院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组织原则 1.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原则。团队带头人为团队建设第一责任人,负责团队建设的组织、协调和评估工作,负责制定团队建设规划,并向学院提供团队建设年度报告; 2.资源整合原则。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英语教学资源,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不断发展 壮大,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四、人员构成 团队成员学历结构为:硕士6人。年龄25---35岁。职称均为讲师。其中2名成员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团队成员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团队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比较合理,是一支富有奉献精神、创新精神、朝气蓬勃、团结奋进、学术各有专长、教学效果好、有较强教研能力的教学团队。 五、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需求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生需求;第二,社会需要,指学生通过学习所达到的目的;第三,规定的需求,指教育部门规定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学生需求分为学习需求和目标需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就本人 多年的教学经验拙议如下: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13310488.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

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 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 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 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

英语教学团队工作总结

英语教学团队工作总结 我们英语教研组现有成员5名,这是一支平均年龄为三十岁以下的具有朝气和潜力的队伍,又是一支团结合作的队伍。日常教学中,每位教师兢兢业业,聚焦课堂,努力提高教学效益;教研活动中,每位教师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真知灼见,形成浓厚研讨氛围;日常相处中,成员之间能够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重点抓好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制度常态化,提升团队战斗力 在教研组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们组确立了“全员管理”的理念,形成了全员参与、全组动手的工作氛围,构建了教研组长、英语教师、学生一体化的管理网络,在学校管理的大背景下,立足教研组自身,加强过程管理,严格落实各项常规工作,努力创建教研组特色。 1. 落实常规,有序工作 首先,我们从常规教学入手,定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力求在备课上体现创新。 其次,我们每一位教师一学期之内每人上一节公开课以上,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之处,把好的教学建议以教学反思的形式记录下来。“讨论——学习——讨论——反思、总结”形成一个资源包。 2. 强化学习,转变观念 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的教育理念,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避免教学的滞后性和盲目性。ftp上建立资源共享文件夹,组织教师多上网学习,收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坚持每学期做好学习笔记,促进了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本学期有两位教师到绍兴秀水小学参加“书圣大学堂”课堂教学活动。 3.加强自省,提高技能 三位新教师从自己现有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出发,制定师徒结对计划,不断充实个人的专业知识,“调适”个人的教学习惯、行为方式、角色地位、教学策略,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二.活动多样化,提高研训实效性 1.积极开展“同课异构”、“一课多上”活动 2.网络教研,灵活有效 下学期,我们将提出这样一个工作总要求,即:“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自觉学习新课程,掌握新理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进取,争实效创实绩”。 第 1 页共 1 页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DOC)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为了规范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特制订本教学大纲。本大纲所作的各项规定,对全国各类高等学校的英语专业均有指导作用,也是组织教学、编写教材和检查与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 一、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决定了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二、课程设置 英语本科专业学制为4年。根据英语专业教学规律,一般将4年的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一年级和二年级)和高年级阶段(三年级和四年级)。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年级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心业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两个教学阶段中课程的安排可以有所侧重,但应将4年的教学过程视为一个整体,自始至终注意打好英语语言基本功。 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一般均应以英语为教学语言。三种类型的课程如下: (1)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英语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如: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口译、笔译等课程。 (2)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如: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英语语法学、英语

综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发展与研究

综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发展与研究 【摘要】本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文化教学研究状况做了个总结,旨在为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文化教学;研究状况 西方的文化教学始于中世纪的拉丁语教学,从最初的语言教学开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就形影不离。1880年法国改革家和教育家Gouin发表的一本语言学专著《语言教学与学习的艺术》一反过去传统式的拉丁语教学模式,明确将文化教学目标列入语言教学,开创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并举的先河。1900年,美国出现了有关语言文化教学的提案,这是第一份将文化教学列入语言教学的正式文件(转引至陈申,2001)。1945年美国学者Fries首次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意义揭示出来。他认为语言的掌握是建立在对其使用的文化环境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20世纪60、70年代国外语言学界掀起的文化热打破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模式影响下,文化学习模式被视为理解课文,文化知识的习得建立在文学作品的课文的理解和翻译上。人们认为,外语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交际双方始终进行着一种文化协商。美国语言学家Lado也较早提出语言教学应当包含文化教学。1957年他出版了《跨文化的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科学的方法》两书,都明确提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20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文化热使有关研究文化教学的文献陡然增多。语言学界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由浅入深,在语言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观点从理论上被提上议事日程。如英国学者Michaelyram和美国学者Ned Seelve,Gaff Robinson等对在外语教学中如何结合文化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与方法。社会学家Hymes在他的名作《文化与社会中的语言》、《论交际能力》中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导致了语言教学领域方向性变革,正是他赋予了社会交际与文化因素在语言能力中的崇高地位。至此,语言学界在文化的研究领域里取得了巨大成功。 虽然70年代以前,外语教学中吸纳了一些文化内容,但教学中涉及的文化面较窄,有些文化知识并不是目的语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尤其是交际文化涉猎甚少。70年代末,许国璋先生最早将社会语言学这一关注语言得体性的学科引进国内外语教学领域,这以他于1978年发表的《社会语言学及其应用》一文为标志,该文强调以语体的变化适应不同的交际需求,强调考虑交际文化因素。8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引入我国。由于交际教学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很自然地,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较早见于何道宽(1983)的《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交际》和胡文仲(1985)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与外语教学》。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听、说能力要求愈来愈高,反映在英语教学中,所学语言的跨文化因素和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者在语言文化的不同层次上展开了许多研究。1980年许国璋先生在《现代外语》第4期上率先发表了有关语言与文化的论文。他在文章《词汇的文化内涵与英语教学》中区分了英语教学环境、中国文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目前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仍然存在诸多教育教学上的问题,如教学目的的模糊,教学方法的陈旧、教学模式的老套、教学手段的单一、教学评价的不合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等。基于此,必须合理调整公共英语教学目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实施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从课程本身来看,现行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大致涵盖三大方面:一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即改变原来学生被动学习模式,强调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突出教学的综合应用性;二是听说能力方面,即传统的以阅读理解为主的教学转变为以听说为主;三是改革教学评价评价体系,即摒弃原来以四、六级考试定英语水平高低和以语法、阅读为主的做法,重视听说测评。 一、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概述 (一)现行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 从思想转变来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的就是思想观念。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从教学评价

来看,轻应试重能力。要改变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对英语等级考试作为衡量师生教学水平评判标准,即将“应试型”的教学转变成“能力型”的教学。从教学方法来看,注重方法的选择与综合运用。在不同类型的课堂上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从教学手段来看,更多关注媒体网络教学有效利用。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为大学英语教学拓宽了愿景。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得到较大限度地激发,积极性得到调动,课堂教学更多的图文并茂、形神结合,情景交融,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特别是网络的介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置身于跨文化氛围的国际学习和交流。 (二)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意义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不仅仅是关涉大学公共英语这一门课程的发展,对其它学科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质量建设均能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具有特殊的理论和实践意蕴。作为一门受众面广、影响力大、内容丰富的通一识课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整体提高,影响到我国能否在面临诸多挑战的21世纪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还影响到我国将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二、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团队合作学习模式TBL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收稿日期:2012-10-10 作者简介:古丹(1979~),女,四川省泸州市人,四川省泸州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黄瑛(1972~),女,四川纳溪 人,泸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团队合作学习模式(T BL)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古 丹 黄 瑛 (泸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泸州 646000) 摘 要:团队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基于团队合作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本文阐述了团队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意义,并着重探讨了合作学习团队的合理构建及将其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团队合作学习模式;大学英语教学;合作学习团队的构建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2013)01-0085-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使得高校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英语教师面对越来越大的班级和多层次的学生群体。那么在新的情况下,如何完成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即依托既有的英语基础教育,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综合应用及自学能力成为新一轮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笔者在本校2009级、2011级麻醉、护理、中西医结合、营销等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了团队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学习过程中的观察、问卷调查以及学生的反思性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笔者发现这种学习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并在教学互长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团队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和意义 团队是管理学的一个概念。由美国组织行为学权威专家Stephen Robbins 于1994年首次提出,是指具有共同的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共同负责,成员之间相互分工又协作而形成的正式群体 。具有目标明确,相互依存,分工合作,责任共担等特征。到20世纪70年代团队合作学习的理论开始应用于高等学校。主要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着眼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和配合,共同解决问题,并对团队学习的共同成果进行评价,寻求提高学习成绩的途径。 在新一轮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中,团队合作学习以其独特的方式,不仅有效的弥补了大班教学的不足,同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团队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发现英语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英语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切实地提高英语综合实用能力。在团队合作学习中,团队成员共同分担学习任务,各尽所能,使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团队成员相互鼓励,解决困难,增进了感情,提高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而真正贯彻落实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对大学生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 三、合作学习团队的构建 1、合理的合作学习团队的构建是学生合作的基础。笔者在新生入学后的前两周通过问卷调查、自我介绍、命题写作、英语趣味游戏等方法对学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因素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解,按照 组内异质、组外同质 的原则将学生组成不同的合作学习团队。 组内异质即在构建团队时,注意合理的搭配 。如:将内向的同学与外向的同学组合、让成绩偏差的同学与成绩偏好的同学配合、口语能力强的同学与读写能力好的同学合作,男生与女生相互协作。这样能保证团队成员能够最大限度的互补互助,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组外同质即要求各个团队总体能力相当,这能保证对他们学习能力增长和学习效果评价时的公平性 。笔者将一个70人左右的班级分成10个团队,一个团队6 7人,团队成立后由团队成员推选自己的队长,以保证队长的权威性和执行能力。在今后的合作学习中,队长将负责团队学习 Journal of Jili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No.1,2013(Total No.133)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总第133期) 外语教学研究

外语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教学

外语教育语言学中的语言与文化 摘要:本课题根据笔者十多年来对外语文化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参考国内外专家在大学及中学外语文化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细致的研究:文化的概念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教学概念的内涵,文化教学的作用,文化教学与外语教学的相互关系,文化教学的内容,文化教学的原则,文化教学的步骤,文化教学的方法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等。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语言教学,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自本世纪以来,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都在努力地想从各自学科的角度,给文化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然而,迄今为止仍没获得一个公认的定义。据克罗门(Kroeber)和克勒克洪(Kluckhohn)在1963年出版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一书中的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就有150个之多。庄智象2011年在温州大学的学术报告上说文化的定义已经达到200多个。可见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所存在的差异。 人们一般都将“文化”的概念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由于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探求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外语教育语言学而言,对文化概念和范畴的界定需紧紧围绕目的语的特点,目的语教学的特点,以及影响目的语学习、理解、交际的种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要素来进行。这就是说,外语教育语言学所研究的文化,相对来说是一种狭义文化。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早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在他的《语言》(Language)(1921)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无处不在,语言也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有

Unipus高校外语教学管理平台使用说明(学生) (1)

Unipus高校外语教学管理平台使用说明(学生) 2015级新生在使用Unipus高校外语教学管理平台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 浏览器的选择:如通过校园网内网登陆平台,最好使用谷歌(Chrome)浏览器;如通过VPN登陆平台,需使用IE9.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并在浏览器“工具”里点击选择“兼容性视图设置”,保证不勾选“在兼容性视图中显示Internet 站点”和“使用Microsoft兼容性列表”。如图: (错误) (正确)2. 平台登陆方法:1)通过校园网内网登陆:直接输入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13310488.html, 2)通过VPN进入:选择“实验教学软件”下的“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平台”。 用户名和初始密码均为学号。登陆后请修改密码并完善个人信息。然后注册班级、输入验证码等待激活。 3. 为保证平台上音频、视频的正常使用,您的电脑上需安装有:Microsoft Media Player 9.0 及以上版本、Adobe Flash Player 11.0 及以上版本。 4. Pepperservice是一个终端语音评测服务软件,可支持学习者在无法连接外网的情况下进行口语练习获得评测反馈。建议您在开始学习之前提前安装,让学习更自由、便捷。 安装步骤和注意事项请查看平台里的“软件下载”。

2014级学生在使用Unipus高校外语教学管理平台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 浏览器的选择:需使用IE9.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并在浏览器“工具”里点击选择“兼容性视图设置”,添加当前网址,并勾选“在兼容性视图中显示Internet 站点”和“使用Microsoft兼容性列表”。如图: 2. 平台登陆方法:1)通过校园网内网登陆:直接输入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13310488.html, 2)通过VPN进入:选择“实验教学软件”下的“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平台”。 用户名和初始密码均为学号。登陆后请修改密码并完善个人信息。然后注册班级、输入验证码等待激活。 3. 为保证平台上音频、视频的正常使用,您的电脑上需安装有:Microsoft Media Player 9.0 及以上版本、Adobe Flash Player 11.0 及以上版本。 4. 如需进行人机对话,请下载安装“LearnX语音识别和录音插件”。安装步骤和注意事项请查看平台里的“软件下载”。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大全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摘要: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相同的字、词对不同的民族而言,由于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又具有不同的意义。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仅要进行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还要让学生了解其文化意义。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文化的产生及内涵 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不同, 导致了中西方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而出现了文化学习与交流的多种困扰因素。要了解和掌握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必须先从文化谈起,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二)表现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 以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相反, 中国文化却提倡谦虚谨慎。然而, 中国式的自我谦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这种谦虚, 在西方人看来, 不仅否定了自己, 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2)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self) 相关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如“self-absorption (自我专注)、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 、self-cultivation (自我修养) ”等等。西方社会盛行的是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强调个人自由、不受约束。而中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先利民,再利已”的话语随处可见。 2、社会关系的差别 (1)称谓及称呼:英语中的称谓比汉语中要少得多。例如,cousin 一词,对应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要说出性别,还要分出大小。而英语中的称谓不多,除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 等几个常用称谓,其它的几乎不用。在英美国家,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这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且不礼貌。 (2)在美国,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子女一旦结婚, 就独立生活,父母不再资助子女。这种做法能培养年青人自力更生的能力, 但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 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世同堂,家庭成员互相依赖帮助, 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 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3、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来打招呼,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认为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Morning!”或“Good Afternoon”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A nice day, isn’t it?” 在中国,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只讲究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中国人殷勤好客,敬酒让菜,西方人常觉得太过热情。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13310488.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请看下列两组词语,让我们试着将不同动物与各自的不同习性搭配起来: A B 1.Turtle a. wise 2.Lamb b. huge 3.Lion c. quiet

教学团队建设情况

教学团队建设情况 一、课程团队建设计划 为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加快学院的发展速度,强化《综合英语》精品课程地位,《综合英语》课程组积极响应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在学院统一组织筹划下,组建一只优秀的教学团队,具体建设计划如下: (一)进一步完善现有教师结构体系 课程团队现有成员21名,课程团队现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50%,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达到100%。在职教师本科学历达到100%,硕士学历达到90%以上,两人拥有博士学位。争取通过两到三年的建设,使团队教师结构更趋合理化,使课程团队的年龄结构更趋合理,建设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师团队。今后要进一步加强行课程进修和学历提升。学院制订了对中青年教师培养的相关政策,鼓励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参加相关课程的提高培训班、到国外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等。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大现场专家对团队成员及学生的指导力度,多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交流和讲座。 (二)进一步提高课程负责人和课程主讲教师的专业水平 课程负责人李玉华老师曾获得山东省高校工委“巾帼建功标兵”称号,1999年获聊城师范学院“第二届十佳师德标兵”称号,1999年获聊城师范学院“课堂教学优秀奖”,1999年获聊城师范学院“优秀教师”称号,获聊城师范学院1989-1990年度、1990-1991年度“先进工作者”称号,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 课程主讲教师肖健壮、陈万会、崔艳嫣等老师都有着高级职称,都有多年综合英语授课经验。其中肖健壮老师现为外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1997-1999年获得聊城师范学院优秀教师称号和优秀实习教师称号,2003年获得首届“聊城大学教学带头人”荣誉称号。2000年在聊城大学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获二等奖。陈万会老师为外院副院长,博士,教授,曾经为本专科学生及成人教育等各类学生讲授过《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语言学》、等课程。先后参编专著、教材3部,在《外语与外语教学》、《山东外语教学》、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多次获得省、校级教学、科研奖励。崔艳嫣老师现任外语学院英语系主任,博士,硕士生导师,副教授。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得院

美国高校外语教学的情况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913310488.html, 美国高校外语教学的情况分析 作者:王荻秋李红梅胡恩勇 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7年第09期 【摘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外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现 在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和先进教学理念。本文将视角集中于美国高等外语教学,通过对该学科教学方法与途径和教学评价两方面的情况分析,给出较为客观的评价,从而为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美国;大学外语教学;教学方法与途径;教学途径 一、美国高校外语教学概述 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美国为了国家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开始重视外语教学。1983年美国发表了《国运危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宣言,第一次把外语教育与其他基础学科放在同等地位。上世纪90年代,是美国外语教学非常活跃的时期。1994年,美国教育部颁布《2000年教育目标:美国教育法案》,首次将外语列入核心课程;1996年《外语学习标准:为21世纪做准备》,规定美国所有学生必须至少掌握一门外语[1];1999年《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明确提出语言与交际是人类活动的中心,要求学生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学习,以适应多元化国际社会交流的需要,至此,美国的外语教育步人了新的历史时期[2]。而本世纪初,美国《外语教学标准》则开始注重外语教师的自我发展,规定了 成熟外语教师所应必备的条件,代表了美国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3]。 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变革,美国大学外语教学现在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学体系,尤其在教学方法与途径、教学评价这两个方面形成了一些较为先进的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二、美国高校外语教学的特点 (一)教学方法与途径 美国高校主张在外语教学中采用交际法来提升学生的外语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语 言的教授者和习得者大量运用目标语进行交流。通过语言的不断输出,注重培养学生目标语的交际能力。学生最终要通过交际法学会如何在未加演练的语境中有效快速地使用习得语言。实际上,该方法并非美国独创,早在上世纪70年代,英国就采用该方法进行语言教学。目前,整个西方国家都在推行此法进行语言教学。但从大学外语教学途径的灵活多样性上比较,美国的外语教学更为丰富一些。 课堂教学自然是最为主要的教学途径,但美国外语课堂不局限于教室,课堂延伸到了社会。在美国大学外语教师看来,外语课堂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是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社会场所[4]。教师可以将课堂搬到任何适合完成教学任务的地方,如公园、家里、

翻译有“道”教学团队简介

翻译有“道”教学团队简介: 课程负责人:冯庆华,1958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上海市翻译家协会理事。 迄今共出版和发表了400万字的学术作品,主编完成教育部“十一五”普通高校系列教材,主持完成2007年-2012年“上海领军人才”研究课题,承担“上海外国语大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研究项目。代表作《实用翻译教程》分别于1999年和2003年两度被评为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 讲授的课程包括:本科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硕士研究生的“修辞翻译”、“文体翻译”、“翻译理论”、博士研究生的“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译者风格研究”。 主讲教师:刘全福,1961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员。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当代西方文论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出版专著《翻译家周作人论》、教材《英汉语比较与翻译》,参编《汉英对比翻译导论》、《翻译名家研究》等教材、专著,在《外国语》、《中国翻译》、《文艺理论研究》等CSSCI 检索源期刊及其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发表英语科普文章数十篇。主持完成上海市教委研究项目一项。 讲授的课程包括:本科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学翻译”、“实用文体翻译”;研究生的“西方翻译理论”、“翻译风格研究”。 主讲教师:吴赟,1973年生,副教授,翻译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翻译、文化翻译及口译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在《中国翻译》、《文艺争鸣》、《社会科学》等CS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及其学术刊物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译著1部,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7部。主持完成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各1项。

对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对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论文摘要: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申的重要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得到了中外学者和教育家的认可。从此,文化教学就一直是外语教学中的热门话题。共包括五个部分。首先通过探讨文化以及它和语言的关系说明了文亿教学的重要性。接下来阐述了在文化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原则以及文化教学的内容。第四部分讨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改善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论文关键词:文化教学;文化意识;文化对比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我们对“文化”一词并不陌生。大家经常在日常生活中提到它,如中国文化、欧美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等。然而对于什么是文化,人们却很难给出一个确切定义,因为它的内涵太广泛了。从文学、艺术到伦理、哲学,从宗教、习俗到衣食住行,从政治、法律到经济、道德,以及性别、职业、阶层等个人角色,它无所不包。所以说文化来源于社会,是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中介,又是人们认识世界、描写世界的工具。同时,语言又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属于文化的范畴。由此可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要学习一种语言,必须要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乃至生活细节。只有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理解和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二、文化教学的原则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它服务于语言教学。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文化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阶段性原则。影响学习的因素主要有年龄、情感、个性和语言水平等。所以,文化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逐渐理解和使用跨文化知识,这就是阶段性的内涵。总的来说,年龄小的学生应该学习初浅的内容;年龄较大的学生应接触难度大一些的文化技能或阅读一些目的语文化知识。教学时应从相对简单和具体的内容开始,逐渐过渡到比较复杂和高层次的文化内容。 2.结合性原则。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这是不争的事实。文化教学是在外语教学的框架内进行的,文化内容必须为语言教学服务;同样,语言内容也必须有利于文化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语言与文化的结合至少要有四个切入点:结合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授文化;结合语言的历史典故教授文化;结合句子导人文化;结合篇章教授文化。总之,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必须同步进行。 3.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指的是所教的文化内容应与学生所学的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并根据学生日常生活的需求,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这样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如果把教语言与教文化割裂开来,不但费时低效,而且会使学生感觉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学起来空洞乏味。因此,要从实际出发,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导入相关的文化信息。

高校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高校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高校公共英语教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是每个英语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剖析了高校英语教学在教学模式、师资建设、教学目标及学生学习状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校公共英语教学问题措施 2004年7月教育部在其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学阶段英语教学分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层次、较高要求层次和更高要求层次。这三个层次的要求涵盖了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并以定性和定量的描述体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这表明高校英语教学起点日益提高,已不再简单机械地停留在单词、句子和语法层面,而是建立在语言工具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素养的提高进行复合性、实践性培养。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认清并克服当前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当前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滞后,课堂形式单一。我国高校公共英语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讲授字词、课文、语法和笔头练习为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控制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单一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与大学英语教学目的的实践性要求没有衔接,“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现象普遍存在。 2.师资严重不足,班级人数过多。近几年,由于中国高校不断扩招,师资不足的现象日益加剧,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极度匮乏,其师生比竟已高达1∶130~1∶150。大班授课是近期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由于学生人数过多,造成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交流难以组织与实施,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多媒体教学以“机”代人,严重缺乏个性。虽然目前多数高校在大班授课中采用了多媒体方式,但教学信息仍然是单向传递。大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只是机械地把做好的课件展示给学生看,很少甚至根本不利用软件对学生进行提问。还有少数不负责任的教师只是利用多媒体设备放电影,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