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变化研究

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变化研究

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变化研究
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变化研究

图1 研究区范围

Fig. 1 The scope of the study area

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变化研究

崔佳 , 臧淑英*

(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地理环境遥感监测重点实1

验室,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25)

摘要:本文根据哈大齐工业走廊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4期TM 影像,采用遥感(RS )和地理信

息系统(GIS )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对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方式及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的计算,分析出人类因素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系统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过去15年里,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居民用地、盐碱地面积不断增加,湿地、草地、林地等用地面积日益退化。随着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发展,人们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程度不断增大。

关键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程度;遥感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0 引言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研究(LUCC)”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计划,1995年“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 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IHDP) 联合提出了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LUCC)研究计划,使其成为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1-3] 。2002年,LUCC 研究进入Land Project 阶段,2003年,IGBP 为Land Project 制定了研究重点并提出了相关的科学问题[4]。经近20年的发展,LUCC 研究计划已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和实施,研究内容也从全球气候变化效应研究扩展到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过程研究等多方面[5,6]。同时,通过利用遥感对地观测技术, 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 分析引起变化的机制, 建立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模型, 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开展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最新动向[7]。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不仅为地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也是地区经济环境等各方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而哈大齐作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增长极,其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东北地区未来的发展命运,故对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本文根据1990年至2005年哈大齐四期TM 影像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相关技术得出土地利用类型及其所占比例等数据,并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情况。以期为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1 研究区概况、数据源、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本文研究区哈大齐工业走廊(见图1)位于黑龙江省的南部,呈长条状,东西方向上约跨3个经度,122°~125°E,南北方向约跨越4个纬度,44°~48°N 。是以哈尔滨为龙头,以大庆和齐齐哈尔为区域骨干,包括沿线肇东、安达等市在内的经济区域,也是我省经济实力最强、工业化水平最高、经济辐射力最大、可供开发利用

收稿日期:2009-11-;修订日期:2009-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195);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JC200714) 作者介绍:崔佳(1985-),女,硕士研究生,从事资源与信息系统研究工作,E-mail :ccc139********@https://www.wendangku.net/doc/af13388001.html, *通讯作者: 臧淑英(1963-)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LUCC,3S 综合应用. E-mail :zsy6311@https://www.wendangku.net/doc/af13388001.html,

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总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该区域总体的地势较为平坦,海拔较低,水资源丰富,由于受地形、气候、植物等自然因素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哈大齐工业走廊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土壤类型较多,主要以黑土、黑钙土、沼泽土、草甸土等为主。

1.2 数据源 1.

2.1 数据来源

数据源包括覆盖哈尔滨、大庆和齐齐哈尔三个城市的遥感影像。时间跨度为1990-2005年,共分为4个时间段,2005年、2000年、1995年、1990年都采用Landsat-5 TM 遥感影像,分辨率为30 m 。此外还收集了研究区域1:100000地形图作为基础控制数据及有关区域土地利用、植被等专题资料作为图像判读的辅助资料。 1.2.2 数据预处理

以1:100000地形图作为基础控制数据,在Erdas Imagine 8.7的支持下,将2005年Landsat TM 影像与其进行几何纠正,标准误差控制在0.5个像元内。以纠正后的2005年的影像为基准,配准其它各期影像。将各期影像投影转为统一的Albers 投影(双标准纬线多圆锥投影)。根据哈大齐研究区的特点和分析精度要求, 参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8]和《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9],将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统计,分成七种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为耕地,林地,草地,湿地,水域,居民用地,盐碱地,其中耕地包括旱地和水田,湿地只包括沼泽等天然湿地。在GIS 环境下, 根据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影像色调、纹理等特征,建立相应的遥感解译标志, 进行人机交互式判读, 进行查错修改和拼接, 得到各期土地利用/ 覆被数据。在GIS 软件环境中, 提取相邻两个时段内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动态图斑,获得不同时段土地利用动态数据。数据处理平台为ArcView 3.3 和ArcGIS 9.2。根据获取的属性数据和各种资料,对数据进行外业精度验证,总体解译精度约为92%,其中耕地、居工地、水域的解译精度在93%以上,林地、湿地、草地、未利用地解译精度分别为92.4%,91.2%,90.6%,91.6%。 1.3 研究方法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在不同时间段变化的幅度和速度是不同的, 而且存在空间差异[10]。而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是用来表示土地资源变化速率的重要模型,它可分为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同时,利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表示土地利用程度。这里我们引用这三种模型对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速度和程度进行分析。引用模型如下[11]: 1.3.1 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 %1001

a b ??-=

T

Ua U U K (1) 式中:K 为研究时段内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 Ua , Ub 分别为研究期初与期末某一种土地

利用类型的数量; T 为研究时段长度; 当T 的时段设定为年时, 则K 表示该研究区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

1.3.2 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模型

%1001

21

1

??

→?=

∑∑==T

LUi

j

LUi LC n

i n

i (2) 式中: LC 是研究时段内的综合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 LUi 为测量开始时第i 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LUi-j 是测量时段内第i 类土地利用类型转为非i 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绝对值; T 为测量时段长度。

1.3.3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

土地利用程度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其变化程度是由自然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影响占主要作用[12]。为了深入研究土地利用的综合程度,刘纪远等提出了土地利用程度的分级原则(见表1),并给出了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的表达式: []100,400 La

Ci i 100La n

1

i ∈?A ?

=∑= (3) 式中: La 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Ai 为第i 种土地利用程度的分级指数; Ci 为第i 种土地利用程度的

百分比。

表1土地利用分级赋值表

Tab.1 Grades of land use degree classification

土地利用程度分级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 土地利用分级指数

未利用土地级 湿地、未利用地 1 林、草、水域土地级 林地、草地、水域 2 农业用地土地级

耕地、园地、人工草地

3 居民地、工矿用地土地级

城镇、农村、工矿用地、交通用地

4

2 研究结果

2.1 哈大齐15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过程

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首先反映在不同类型的总量变化上,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类型总量变化,掌握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特征。哈大齐工业走廊1990—2005年间四个时段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如图2所示。根据四个时段土地利用矢量数据统计出各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面积变化(见表2)。

表2 1990--2005年期间不同时期哈大齐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Tab. 2 Land use changes in Ha-Da-Qi Industrial Corridor at various stages during 1990- 2005

年代 统计类型 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居民区 湿地 盐碱地 1990年

面积(km 2

58870 9522 11645 4127 3974 10654 3141 (%) 57.75 9.34 11.42 4.05 3.90 10.45 3.08 1995年

面积(km 2)

62329 9074 10358 3744 4008 9110 3310 (%) 61.15 8.90 10.16 3.67 3.93 8.94 3.25 2000年

面积(km 2)

67346 8153 7204 3716 4325 7668 3522 (%) 66.07 8.00 7.07 3.65 4.24 7.52 3.46 2005年

面积(km 2)

69440 7876 7138 3075 4523 6129 3752 (%) 68.12 7.73 7.00 3.02 4.44 6.01 3.68 1990年 变化总量(km 2) 3459 -448 -1287 -383 34 -1544 169 --1995年 年变化(km 2

/a ) 691.8 -89.6 -257.4 -76.6 6.8 -308.8 33.8 期间 动态度(%) 1.18 -0.94 -2.21 -1.86 0.17 -2.90 1.08 综合动态度(%) 1.0044 1995年 变化总量(km 2) 5017 -921 -3154 -28 317 -1442 212 --2000年 年变化(km 2

/a )

1003.4 -184.2 -630.8 -5.6 63.4 -288.4 42.4 期间 动态度(%) 1.61 -2.03 -6.09 -0.15 1.58 -3.17 1.28 综合动态度(%) 1.2982 2000年 变化总量(km 2

) 2094 -277 -66 -641 198 -1539 230 --2005年 年变化(km 2

/a ) 418.8 -55.4 -13.2 -128.2 39.6 -307.8 46 期间 动态度(%) 0.62 -0.68 -0.18 -3.45 0.92 -4.01 1.31

综合动态度(%)

0.7897

图2 哈大齐1990-2005 年土地利用/ 覆被的空间格局

Fig. 2 Land use pattern in Ha-Da-Qi Industrial Corridor during the period 1990-2005 (a,b,c,d分别是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由表2可见,15年来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1990年到1995年,天然湿地、林地、草地面积日益退化,其中天然湿地从10654 km2减少到9110 km2,年变化量为308.8km2/a ,林地从1990年的9522 km2减少到1995年的9074km2,年均变化量为89.6km2/a ,原有草地面积从11645km2减少到了10358 km2,平均每年减少了257.4 km2,动态度为2.21,是各种土地类型中动态变化最为显著的。而耕地、居民区、盐碱地的面积不断增加,其中耕地面积从58870km2增加到62329km2年变化量为691.8 km2/a;而耕地中水田面积变化较大从53514 km2增加到56907 km2,增加幅度最大,增加的总面积达到3393 km2 ,年变化量为678.5km2/a;居民地面积也在上升,从3974 km2增加到4008km2,年变化量为6.8km2/a;在此期间盐碱地面积从3141 km2增加到了3310 km2,年均增加了33.8km2/a。

1995年到2000年期间,哈大齐地区天然湿地、林地、草地进一步退化,在此期间草地退化面积最大,年变化量高达630.8km2/a,动态度为6.09,天然湿地虽没有上期退化严重,但其面积仍在减少,从95年的9110 km2下降到7668km2,年变化1442km2/a ,同时林地从9074 km2减少到8153 km2;而耕地面积、居民用地和盐碱地面积仍呈上升趋势,其中耕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最大,从95年的62329 km2增长到67346 km2,动态度为1.61,平均每年增长1003.4 km2,从中我们可看

出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交通条件的便利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加,大量的草地和湿地转化成耕地

和盐碱地,在此期间居民区面积也大幅度增加,可看出部分林地、荒草地转化成了居民用地。

2000年到2005年五年间,耕地、居民区及盐碱地面积在继续增加,耕地从67346 km2增加到69440km2,年变化量为418.8 km2/a,其中旱地与前两期相比变化幅度增大,水田面积仍在增加从61806 km2长到63566 km2,与之前相比变化幅度减弱,居民区面积在此期间总变化量达198km2,而林地、湿地、草地面积继续减少,其中湿地退化面积仍在增加,林地与草地的减幅都有所下降。

通过以上90年到05年的哈大齐整体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耕地、居民地、盐碱地的面积呈上升的趋势,而天然湿地、林地、草地面积在日益减少,其中15年来水田土地利用变化幅度一直很大,湿地和草地退化面积所占比重也较高。

结合以上数据,由图2更为生动描述了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1990年—1995年间,湿地,草地,林地面积的减少,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要是分布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等地区的草地面积有所减少,齐齐哈尔市辖区周围的湿地面积下降,哈尔滨市周围的城市如尚志市、阿城市及齐齐哈尔市区附近的龙江县等地区林地面积日益减少,这些减少的林地、草地、湿地向耕地、居民用地、盐碱地转化,其中很大比例转化成了耕地。到了2000年,由于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大量的草地、林地及天然湿地仍在不断转换成耕地、居民用地,盐碱地。其中草地退化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齐齐哈尔市及其附近的甘南县、富裕县等地区。与此同时,各个地区耕地面积普遍有所增加。2000年—2005年间,随着哈大齐工业走廊决策的提出,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从图2可以看出在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市区内表现明显,同时也可看出其周围的小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也有所增加,在此期间,草地、天然湿地、林地面积仍不断减少,由于工业的发展导致环境的恶化,由图可知像大庆市区、肇源县、肇州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安达市等地盐碱地的面积增幅都有所加大。

2.2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分析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反映了该地区土地利用程度的综合指数,任何地区的土地利用程度都受到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人们对土地的利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通过上述刘纪元提出土地利用程度的综合指数模型,可得知在一定的单位格网单元内, 综合指数的大小反映了土地利用程度的高低。在此基础上, 任何地区的土地利用程度均可以通过计算其综合指数的大小而得到。

本文采用5 km×5 km 的格网作为统计单元,并运用Arcgis软件按公式(3)计算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见图3)。为各期影像对比鲜明,将综合指数划分了13类,可以看出,15年来哈大齐工业走廊各地区的土地利用程度整体上都在提高,1990年哈大齐工业走廊条形带中产业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由于在此期间该地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大面积的草原保护较好,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最低(图3a),齐齐哈尔市区西南部,大庆市的林甸县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沼泽芦苇丛,也就是扎龙自然保护区,在人们的保护下,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较低,而早期工业已有所发展的哈尔滨市区的土地综合利用指数较高, La 大多在200 以上,随着大量林地、草地、湿地被开垦为农田, 区域土地综合利用指数在不断提高;到了1995 年,扎龙湿地保护区土地综合利用指数相对较低, La 值在150 以下,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除湿地保护范围外,耕地面积的增加使该区域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有所提高,而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市区内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从图3中可以看出其土地利用综合程度不断提高;2000年,由于人类活动影响面的扩大,土地利用综合指数La整体集中在200-300之间,从图3可看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由于耕地面积及城乡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大使其综合利用程度有较大提高。同时,随着扎龙边缘地区大量土地被开垦,扎龙内部由于缺水而导致沼泽湿地退化,致使部分湿地逐渐向盐碱转化,从图3可清楚看出,该区域周围利用程度提高,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市区以及其周围地区如呼兰县、双城市、龙江县等地区由于我省人口的不断增加,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地区建设用地、交通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土地利用综合指数La大多分布在250到300

之间;到了2005年,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大多分布在200以上,其中有许多地区土地综合利用指数已经超过了300,主要是由于哈大齐工业走廊条带的建立,使得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间形成区域合作,促使区域经济迅猛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的增长极,加快市区及周边城镇城市化进程,进而土地利用程度大幅度提高。

图3 不同时期哈大齐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空间分布状况

Fig. 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nd use degree synthetic index

(a,b,c,d分别是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哈大齐四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空间分布状况)

3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哈大齐工业走廊作为研究区域,以1990、1995、2000、2005年四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利用3S技术,结合动态度和综合动态度模型等地理学相关模型,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进行分析,从中得出以下结论:

(1)哈大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自1990年来,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动态主要是耕地、居民用地、盐碱地面积增加,草地、林地面积、天然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利用类型有向单一化发展的趋势,而这种土地利用模式对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持续发展、生态安全,特别是对湿地的保护是极为不利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哈大齐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哈大齐工业走廊15年来土地利用程度整体上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其主要是受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影响,使得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不断提高,只有少数湿地和林地分布区受到人类较少的影响,而一些城市及周围县区如大庆市、齐齐

哈尔市、哈尔滨市、呼兰县、双城市、龙江县等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致使这些地区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要加强土地利用的管理,只有合理的利用土地,才能实现哈大齐工业走廊又快又好,长久持续的发展。

由于土地利用/覆盖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本文只是对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利用程度进行了分析,而缺少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的分析。同时,从国内外研究的进展看,土地利用/覆盖遥感动态变化监测方法基本处于计算机自动分析和目视解译相结合,对各期影响进行比较,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故希望土地利用遥感影像信息提取方面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51(6):

553-558.

[2]周墨,雷国平,师军.浅析现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描述方法[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6,2: 32-34.

[3]葛全胜, 赵名茶, 郑景云. 20 世纪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0, 55(6):698-706.

[4]Emilio F. Moran. News on the land project [J].Global change News Letter, Jun .2003, 54: 19-20

[5]Eric F. Lambin ,Turner B.L ,Helmut J Geist .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 :moving beyond the myths[J]. 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2001,11:263-268.

[6]郭斌,陈佑启,姚艳敏,等.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4):408-414.

[7]IIA SA. Modeling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s in Europe and Northern Asia [R]. 1999.

[8]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3.

[9]刘纪远.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0]宋开山,刘殿伟,王宗明,等.1954 年以来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J].地理科学,2008,63(1):93-104.

[11]刘纪远.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时空特征的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0,20(3): 229-239.

[12]任志远,张艳芳.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安全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0~55.

Study of Land Use / Land Cover Change in Harbin-Daqing-Qiqihar Industrial Corridor

CUI Jia, Zang Shuying*

(Key laboratory of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geographic environment, College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Heilongjiang, P.R. China 150025 )

Abstract:Based on the 4 TM images of 1990,1995,2000,2005 in Ha-Da-Qi Industrial Corridor, the paper analyzed Ha-Da-Qi Industrial Corridor land use patterns and the dynamic change of the landscape by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ethods remote sensing (R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Then, through calculating the index of land use degree, the paper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human on the land use system of the Ha-Da-Qi Industrial Corrido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land use patterns of the Ha-Da-Qi Industrial Corridor had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over the past 15 years.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residential areas, and saline-alkali land was increasing. Wetland, grassland and forest land area was reducing.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Ha-Da-Qi Industrial Corridor, the land use degree was growing.

Key words: land use/cover change; the Ha-Da-Qi industrial corridor;land use degree; remote sensing

IDRISI软件之CAMarkov模块实现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方法及步骤

IDRISI软件之CA_Markov模块实现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方法及步骤 一、首先创建一个工程目录 二、数据格式转换 所用的数据是IDRISI中的栅格数据,因此需要将gis中的tif数据转换为IDRISI 支持的栅格数据格式。 方法:File→Import→Desktop Publishing Formats→GEOTIFF/TIFF 转换后的格式为.rst 三、获取马尔科夫矩阵 方法:Modeling→Environmental/Simulation models→MARKOV 1表示获取转换矩阵的前一期影像,为我们的87年遥感影像; 2表示获取转换矩阵的后一期影像,为我们的96年遥感影像; 3是这个模型中输出条件概率的前缀,表示的是从87到96变化的一些信息(具体是什么,我也不清楚,但是后续的预测会用到这个文件),一般都是我们自己命名,比如说8796; 4表示第一个与第二个影像之间的时间间隔,这里为9年; 5表示我们向前预测的时间周期,这里也设置为9年,即模拟2005年的土地利用情况; 6是比例误差(我看的资料里面一般都设置的是0.15)。 获取的马尔科夫矩阵记录了在下一个时期,从每个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概率。 四、实现CA_Markov模型预测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使用的是IDRISI软件中的CA-Markov模型, 位于Modeling →Environmental/Simulation models→CA_Markov。 1表示模拟05影像需要依据的影像,即为我们的96年遥感影像; 2表示马尔科夫转换矩阵面积文件,这里选择的是马尔科夫转换概率矩阵; 3即为转换适宜性图集(我是把从87转换为96年影像中产生的那个8796文件作为适宜性图集,一般都是自己重新做一个这种图集,需要道路、河流、坡度等信息,我之前也做过,但主观性特别强,而且出来的模拟精度很低,所以就舍弃了这个方法); 4表示输出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命名为05; 5表示元胞自动机循环次数,一般为两个年份之间间隔的整数倍,这里可以取9、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来稿日期:1998210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王秀兰 包玉海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 本文从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涵义及研究内容出发,概括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方法—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建立,阐述了各类模型的涵义及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意义,并重点介绍了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几种模型—(1)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2)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变化模型;(3)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4)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5)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6)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型。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模型 1 引言 面对当前日益加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全球变化研究成为近年来国际上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而在众多的全球变化问题中,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其原因有二:首先,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是引起其它全球变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因而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次,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和人文多方面的问题,而在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中,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可以说是自然与人文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因而隶属于“国际科学联合会(I CSU )”的IGB P 和隶属于“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ISSC )”的H PP ,希望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全球问题的综合研究。建立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简称LU CC )模型是深入了解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成因、过程,预测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也是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及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长期以来,在许多研究领域,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大量的模型,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从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涵义及研究内容出发,阐述了研究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的几类模型,并重点介绍了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几种模型:(1)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2)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变化模型;(3)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4)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5)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6)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型。 2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11 土地利用变化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土地覆盖是指地球表层的自然属性和生物物理属性,而土地利用则指土地的使用状况第18卷第1期 1999年3月地 理 科 学 进 展PRO GR ESS I N GEO GRA PH Y V o l .18,N o .1M ar .,1999

【持续】试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字】持续 试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最近,温家宝总理在国土资源部考察时强调:“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涵盖的重要内容: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二、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如下: 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差。 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考虑,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为土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占世界第二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从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土地资源短缺,受人口与生产发展的压力,土地处于严重超负荷利用状态。 2.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质量退化严重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翻译

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时空动态变化分析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班级0701 学生杨慧荣 学号0710010111 指导教师竞霞 二〇一一年六月一日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 摘要:文章概要介绍国际地圈-生物圈(IGBP)的核心计划之一——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LUCC)的科学计划。阐述了该计划的形成历史、科学目标以及主要研究内容。指出LUCC研究目的是改善对全球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动态过程(或动力学)的认识,以着重提高规划土地覆盖变化的能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国际地圈-生物圈(IGBP)计划全球变化 1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形成历史 全球环境变化组织逐渐认识到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对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这一课题跨学科研究的迫切性。全球环境变化组织对这一课题的重视目的在于提高我们对这种变化的模拟和研究的能力,这也吸引了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HDP),探索对这一课题研究的合作的可能性,他们目的在于改变人们对全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动态变化的原始理解。这两大国际组织委托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核心项目计划委员会”和“研究项目计划委员会”(CPPC/RPPC LUCC)拟定一个关于共同发起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核心项目的科学计划。这项计划由“核心项目计划委员会”和“研究项目计划委员会”(CPPC/RPPC LUCC)联合一个大的研究组织通过多次的研习会和探讨会拟定并最终于1996年4月29-31在美国阿姆斯特丹展开讨论。 2就全球环境变化下的土地利用/覆被的目标 LUCC研究的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提高人们对LUCC动态变化的理解,提高人们对LUCC动态变化的研究能力。由于人们对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引的变化起了全球行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变化,所以LUCC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变化导致了地圈和生物圈之间的交互作用、生物多样性的遗失,而且也是影响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对这种全球变化做出反应的主要因素。因此,洞悉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机制对模拟和评估环境方面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对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一个明确理解对于理解全球环境改变是不可或缺的。进一步说,洞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机制需要选择人类能够进行干预的可行路线,通过改变需要和数量来改变全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转变。LUCC的研究能够提供与土地利用、土地资源、环境政策与规划相关的资

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版

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11年版)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用地管理通则 第三章建筑管理通则 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管理 第五章公共设施规划管理 第六章工业区规划管理 第七章景观与环境规划管理 第八章附则 附录一特定区域范围 附录二建筑满窗日照计算规则 总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范围内各项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及与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有关的活动,中新合作区外参照执行。 第三条(规划建设理念) 园区规划建设应当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总体要求,统筹安排各类建设项目和建设用地,完善功能布局、集约利用土地,保护景观和生态资源、改善人居环境。 第四条(特定区域) 园区行政主管部门可视城市发展需要,将城市核心地区、旧城更新地区及大型公共绿地、滨水地区等在土地使用和建筑管理上有特别要求、需作特殊规定的地区划定为特定区域。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应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执行。在规划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特殊要求确定地块的建筑密度、容 积率、绿地率、建筑退让和建筑间距等指标。 园区现行特定区域范围见附录一。园区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另行制定特定区域的 管理规定。 用地管理通则 第五条(新增城市用地分类) 园区内建设用地,按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并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在现行国标基 础上新增部分用地类别。

什么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什么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谈谈实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 学号;1114040118、 11土管 张宗刻摘要: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加之我国长期以来长期分割的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和管理制度的制约,城市土地特别是建设用地的紧张与农村土地的低效利用局面并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社会的统筹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探讨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思路 一、1、土地的含义; 土地的含义可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是指地球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河流、湖泊、水库等)和滩涂。其上层的气候、生物,下层的岩石和地下水等到是形成土地的外部条件,不是土地本身。广义的概念又分两种:一种认为土地系指整个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另一种认为土地是指地球表层垂直剖面,包括气候、地貌、岩石、生物和水文等因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土地按用途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土地是自然资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无论是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产资源,还是人类和生长栖息在土地上的野生、家生动植物资源,都离不开土地,都来与土地密切相关。 2、土地资源的含义; 土地资源指目前或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农、林、牧业或其它各业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在其利用过程中,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所包含的内容可能不一致。如大面积沼泽因渍水难以治理,在小农经济的历史时期,不适宜农业利用,不能视为农业土地资源。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含义;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指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对其的需要,同时又能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满足后代人对土地资源的协调利用。 二、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现状 我国实际耕地面积约1.33亿公顷,位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只有0.11公顷,不及世界人均耕地0.25公顷的44%,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人均耕地0.05公顷的警界线。198

苏州工业园区规划背景

1995年版总体规划图 附件二: 苏州工业园区二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 划 背 景 ● 区位 1 ● 原规划编制过程 1 ● 规划调整的原因 2 ● 规划调整思路 2 ● 规划调整指导思想及园区发展目标 2 ● 总体布局调整主要内容 2 ● 二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和目标 3 中新合作区总体规划图 5 中新合作区道路交通规划图 6 苏州工业园区二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 划 背 景 一、 区位 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西距苏州市中心约15公里,东距上海约75公里,包括一区、二区、三区三个组成部分,由西向东顺序展开。本规划的范围为其中二、三两区,位于中新合作区东部。 二、 原总体规划、建设指导详细规划编制过程 1994年—1995年,中新双方合作编制完成《苏州工业园区第二、三区总体规划》,该规划于1995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1994—1996年,中新双方合作编制完成了《苏州工业园区二期建设指导详细规划》、《苏州工业园区三期建设指导详细规划—— 初步报告》(二期、三期的用地总范围即为第二区、三区的用地范围,二期用地在二区、三区北部,三期用地在二区、三区南部)。 总体规划、建设指导详细规划与以后陆续编制的重要地区的城市设计、修建性详规等组成了完整的规划系列,对园区建设起到重要指导作用,被实践证明是一个高水平的规划。

1995年版二期建设指导详细规划 1995年版三期建设指导详细规划 三、规划调整的原因 1、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来自周边地区激烈的竞争,促使园区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重新审视自身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调整其空间发展结构,进一步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 2、苏州市社会经济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对园区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要求,促使园区在区域协调和自身功能完善等方面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3、经济快速发展,招商形势迅猛,园区发展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近两年园区土地批租速度明显加快,在项目选址、建设控制等方面极易对规划产生冲击;另一方面,新进项目数量多,投资额高、用地需求大,对园区建设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 4、园区首期建设基本完成,二、三区开发已全面启动,一些近期建设项目逐步明确,急需规划的宏观把握和详细指导。 5、根据《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备忘录》的要求,每5—10年应调整或修订一次规划。 四、规划调整思路 立足宏观背景的思考,在深入分析园区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充分研究园区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同时,在对首期规划全面检讨的基础上,调整总体布局规划,进而完善园区的功能结构、交通体系、绿地系统以及基础设施规划等。 五、规划调整指导思想及园区发展目标 1、规划指导思想: 体现“总体框架不变”的原则,反映整体协调的规划思路,坚持空间布局规划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理念,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突出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2、园区发展目标: 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园区 有吴文化底蕴的现代化新城区 有水乡特色的生态化园区 六、总体布局调整主要内容 1、进一步确立园区作为苏州市现代化新城区的功能定位,积极拓展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发展空间,承担起苏州市部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职能,进而提升园区的国际

科技园区土地利用

浅议科技园区土地集约之路 ——以合肥高新区为例 石蕾叶小群 伴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土地资源稀缺已经日益阻碍城市发展,开发区作为城市大力发展的支柱力量,土地资源缺失也成为开发区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在土地存量有限的情况下,土地集约化成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一、科技园区土地集约使用的必要性分析 1.向科技园转型 科技是引领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的引擎, 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文化的储备力量, 可以预见,在科技创新力量的推动下,开发区产 业园向科技园转型已成为时代的必然。尤其对一、 二类城市而言,以科技带动经济发展显得尤为明 显。合肥高新区是由合肥科技园区一步步发展而 来,它是科技力量的代表,科技产业作为GDP的 带动者,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集约内涵 土地集约化,顾名思义,就是集中、节约利 用土地。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增加存量土 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 率和经济效益。【1】高新区作为高新技术的代表,更 应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图片来源: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区规划(2007-2020) 3.稀缺中求发展 科技园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引领趋势,以科技为基础发展产业,将科技元素融入未来生活,对提升城市品质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土地,是科技园区的支撑,但目前土地稀缺已经成为制约科技园区发展的主导因素,科技园区的发展与土地缺乏已日益演化成一对发展中的矛盾。二者如何在发展中求和谐,土地集约化之路为我们指引了方向。土地集约化为科技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科技园区只有走土地集约化之路,才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率,园区也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二、合肥高新区土地利用评价 合肥高新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也是安徽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7年被国家批准成为对APEC成员特别开放的工业园区。 根据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区规划(2007-2020),高新区规划面积78平方公里,规划用地包括高新区建成区、柏堰科技园、国家科技创新型科技示范区、南岗科技园以及大蜀山森林公园。已建区约15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高新区建成区,包括科技示范区、柏堰科技园的启动区以及其他零星建设。由高新区建成区现状用地构成表(表1)可以看出当时工业用地的比重占到39%,这一数值远高于城市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的比重(15%—25%),另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绿地的比重超过10%,数值偏高。 表1 2007年高新区建成区现状主要用地构成表 序号用地代码用地名称面积(公顷)占总用地比例(%) 1 R 居住用地 229.64 15.37 2 M 工业用地 583.50 39.06 3 G 绿地 150.63 10.11 4 S 道路广场用地 205.14 13.74 资料来源: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区规划(2007-2020)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地信息提取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提取实验报告 1. 实验目的 利用TM/ETM3个时相卫星数据,应用ENVI软件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 2. 实验内容 金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的提取。采用决策树分类法提取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它通过分析地物光谱特征和其他图像特征,充分利用高程、坡度等地理辅助信息可以有效地提高分类精度,比较适合于江南丘陵地形破碎、地物分布复杂的地区。和传统的监督分类法相比,它可以消除园地和林地、建设用地和裸地光谱相似所带来的影响。 (1)TM影像数据的预处理。本文的遥感数据处理主要包括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和图像增强,并利用行政边界矢量图对影像进行裁剪。 (2)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首先对其中的一期影像(2003年)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决策分类树法进行分类,提取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并对二者的提取精度进行比较,选择精度最高者作为最终的提取方法,进而提取1988~2003年金华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信息。 (3)利用空间叠加获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面积转移矩阵,进而通过面积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数量变化、空间结构变化和土地利用程度。 3. 实验方案 4. 数据预处理 4.1 数据源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包括:两景金华市的Landsat TM和一景Landsat ETM陆地卫星影像,一景半SPOT 全色影像;该地区1:50 000地形图;该地区81m*81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1:100万中国行政边界矢量图等。具体的见表4-1和4-2所示。 表4-1 研究区遥感影像数据 获取时间传感器类型数量(景)空间分辨率(m) 2003年3月9日SPOT-5全色 15 1/25 2003年3月26日LandsatETM+ 1-8波段 1 15m(全色) 30m(多光谱) 1996年9月6日LandsatTM1-7波段130 1988年12月5日LandsatTM1-7波段130 表4-2 研究区其他资料及应用说明 数据类型应用说明 大比例尺地形图最新时相的1:50000地形图,用于进行卫星遥感资料的几何校正 野外调查资料野外控制点的测量,土地利用/覆盖分类训练样本区的调查,建立判读标志,进行分类及信息提取精度检验等工作 土地利用现状图对比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及遥感影像分类精度参考 4.2 图像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部分主要包括:对遥感影像进行大气校正、几何纠正、以及对研究区进行边界裁剪和图像增强。主要工作流程如下(图4-2):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

中国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这样的一种状况不尽快改变,将会严重威胁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总体 1、土地过垦,后备资源不足 我国已经利用和基本利用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7.6%,可以说我国绝大部分可利用的较好土地已开发利用,后备资源短缺。其中,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城市用地等都面临着开发利用粗放以及效率低下的问题。 2、土地资源破坏严重,肥力下降,土地环境退化 关于土地资源面临严重的退化情况,其中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化速度加快、土地盐碱化蔓延、土地次生潜育化加剧、土地污染严重等问题。 3、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我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拥有量仅是世界人均拥有量的l/4。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的发展,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工矿城建民房挤占耕地,致使耕地资源锐减。 4、用地结构不合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我国农业用地占已利用土地面积的95.68%,非农业用地仅占4.53%。而且农用地中耕地占14.21%,牧草地占35.27%,林地占20.35%,园地占0.79%。其中耕地、林地比重较低,牧草比重较大。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和社会效益,在土地结构调整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近些年来全国普遍兴起的果园热、桑园热、鱼塘热,盲目扩大规模,不仅占用许多高质量的宝贵耕地,而且个别地区由于产、运、销不配套,果运不出去.烂在地里,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1 前言 经过一学期对《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变化研究》课程的学习,使我对这门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为了巩固所学内容,灵活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次研究特选取西安市临潼区2000、2009年的tm影像,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软件操作,完成土地利用分类、动态度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计算和马尔科夫预测等工作,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本次研究旨在掌握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基本流程,从而加深对遥感与土地利用基本理论的理解,着重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研究过程 2.1 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分类是区分土地利用空间地域组成单元的过程。这种空间地域单元是土地利用的地域组合单位,表现人类对土地利用、改造的方式和成果,反映土地的利用形式和用途(功能)。分类提供土地覆盖以及土地利用中涉及的人类活动类型等信息。它也可能有助于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潜在的土地利用多样性。本研究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对临潼区200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类,以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布格局。 2.1.1 影像分析及样本选取 根据已有的影像资料分析判别,可将研究区地物类别划分为四类:建设用地、耕地、水体和林地。在ENVI中利用ROI Tool来定义训练样本,也就是将感兴趣区当做训练样本。根据人工经验知识和影像波段组合,可确定影像中白色有尖锐颗粒的呈片状分布地区为建设用地,影响颜色呈浅绿、深绿,并且纹理清晰,分布在城市着农村周围的平缓区域的为耕地,水体的分布呈现出带状或颜色均一的片状,

一般为蓝色或浅蓝色,而在影像东南地区的山上则分布着大量的林地,颜色为墨绿,色泽均一或有浅绿色颗粒。根据上述的解译特征,在ENVI软件中的Region of Interest中选择土地类别的样本,并按照3、7的规则分为验证样本和训练样本。如图所示: 图1. 样本选取过程 对于选好的训练样本在Options下的Compute ROI Separability 中计算可分离度,一般可分离度大于1.8,则表示训练样本的可分离性较好。本研究所选的分类样本分离度均大于1.6,表明可分离性较好。 2.1.2 监督分类 根据分类的复杂程度和精度要求,本次研究选择最大似然法分类器。最大似然法分类器假设每一个波段的每一类统计都呈正态分布,计算给定像元属于某一训练样本的似然度,像元最终被归并到似然度最大的一类当中。 在ENVI软件菜单中选择Classification——Supervised——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功能,对2000年和2009年的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制作成专题地图如下:

不同地质条件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不同地质条件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土地利用变化。本文分析了四 川省南江县不同地质背景条件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影响,并试图建立建立符合 各区地质条件的土地利用模式。针对不同地质条件,认为南部白垩系、侏罗系倾 斜式单面低山和侵蚀台坎状窄谷低山紫色土适合开展种植和养殖;中部侏罗系、 三叠系单面低、中山紫色土黄壤适合发展以林地为主的多经济作物;北部三叠系、震旦系、寒武系、中山黄壤黄棕壤石灰岩可开展林牧作业。 关键词:南江县;地质条件;LUCC;动态变化 LUCC study under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Nanjiang district, Sichuan Province Qu Shaodong, LiYanan, XiongYufei (1.Institute of Land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Shaanxi Provincial L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2.Key Laboratory of Degraded and Unused Land Consolidation Engineering, the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3. Shaanxi Provincial Land Consolid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more and more people begin to pay attention to land use chan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geological background conditions on the dynamic change of land use in Nanjiang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and attempts to establish a land use model that meets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each reg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e purple soil of Cretaceous and Jurassic tilted single-sided low mountains and eroded terrace like narrow valley low mountains in the south is suitable for planting and breeding; the yellow soil of Jurassic and Triassic single-sided low and middle mountain purple soil in the middle is suitable for developing multi economic crops dominated by forest land; the limestone of yellow brown soil of Triassic, Sinian, Cambrian and middle mountain yellow soil in the north can be used for forestry and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Keywords: Nanjiang district; Geologicalcondition; LUCC; Dynamic change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其利用和变化,这也是全球变化的主因之一[1]。自从1995年“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 与“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机会(IHDP)”联合提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计划(LUCC)”以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该项研究的不 断深入和发展,LUCC研究的热点逐渐转化为区域和局地土地利用变化[2]。在土 地利用开发的调控过程中,地质背景可以作为土地覆被与土地利用的依据。它涵 盖与土地利用、开发有关的所有地质特征及有关问题,包括沉积特征、土地特性、母岩组成、地形地貌、地球化学、水文水资源、地质构造及其他因素等。所以,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覆被有关或有影响的所有与地址相关 的因素(组成)以及内外地质作用,我们都可以认定位地质背景[3]。 在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和生态比较脆弱的地方,我国开展了大量区域土地利 用变化的科研项目,但在经济相对落后,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四川东北部地区, 较少开展该项工作。目前在该地区开展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工作主要是基于遥感 影像解译,政府调研报告,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开展相关空间和数量分析,很少有 结合地质背景条件开展相关工作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4-7]。因此本文拟对川东 北南江县开展地质背景条件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该项研究可以为当地和其他 类似地区LUCC研究和政府制定土地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依据。 1研究区及地质背景

产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案例研究分析

产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2

苏州工业园 1.案例背景信息 位置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市区东部,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288平方公 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 定位 苏州东部新城,苏州市现代化新城区和苏州中央商务区。 功能 工业、商贸、居住等各项城市功能。 城市空间发展 与现有城市相结合, 成为高效率的城市实体,提供良好的居住、商业环境,平衡苏州市的线性发展。 苏州工业园功能组成、功能载体: 产业:综合保税区、沙湖动漫城、服务外包产业园、创意产业园 创意泵站 科技:国际科技园、中新生态科技 生物纳米科技园 教育:独墅湖高教区 1 分区商业中心 2 邻里中心 3 大学 4 职业学院 5 区域医院 6 社区医院 7 文化中心 8 主题公园 9 体育中心 10 体育场/游泳11 科研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3 4 4 5 6 7 8 9 10 11 11 11 11 11 11

休闲:阳澄湖旅游度假区 公共服务机构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市政公用事业,公积金管理中心、苏 州物流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独墅湖图书馆。 2.产业结构与布局: (1)一个核心区:中央商贸区 两大行业: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 三大亲水商圈: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 四个生活服务功能点:高教区、国际科技园、现代物流园、国际博览中心 五个特色商业街:李公堤商业水街、中央河步行街、葑谊商业街、斜塘商业街、浅水湾商业街 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时序 1995-2000:首期重大基础设施及水、电、气及供热等大型源厂建设。 2001至今:中新合作区基础设施及周边各镇主要路网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博览中心、行政服务中心、教育卫生、商业休闲、社区服务等现代化配套设施。 (2)宏观——空间布局模式 用地类型 比例 面积(ha) 居住用地 1524.2 24.0% 公共设施用地 442.7 7.0% 工业用地 2119.7 33.4% 其中:高科技工业 375.8 5.9% 普通工业 1743.9 27.5% 空间布局——圈层+轴线 圈层

几种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介绍

几种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介绍 1马尔可夫链模型 马尔可夫理论是一种用于随机过程系统的预测和优化控制问题的理论,它研究的对象是事物的状态及状态的转移,通过对各种不同状态初始占有率及状态之间转移概率的研究,来确定系统发展的趋势,从而达到对未来系统状态的预测的目的[1]。马尔可夫链是一种 随机时间序列,它在将来取什么值只与它现在的取值有关,而与它过去取什么值无关。这种性质称为无后效性。 马尔可夫链模型的建立过程: ①确定系统状态:研究某一地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首先确定当地的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确定其土地利用状态。 ②建立状态概率向量:设马尔可夫链在tK 时取状态E1、E2、?、En 的概率分别为P1、P2 ?Pn而0≤Pi ≤,1则向量[P1、P2 ?Pn]称为t K时的状态概率向量。 ③建立系统转移概率矩阵: 一步转移概率:设系统可能出现N 个状态E1、E2 ?En,则系统由T K时刻从Ei 转移到T k+1 时刻Ej 状态的概率就称为从i 到j 的转移概率。p ij p(E i E j ) 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只能在可能出现的状态E1、E2 ?En 中转移, 系统在所有状态之间转移的可能性用矩阵P 表示,称P为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P p ij N N,其中p ij P{E i E j} P11 ?P1n ??= [ ? ??] P n1 ?P nn N p ij 1 i 1,2, N j1p ij0 i, j 1,2, N 为了运用马尔可夫模型对事件发展过程中的状态出现的概率进行预测,还需要再介绍一个状态概率 πj(k) :表示事件在初始( k=0)状态为已知的条件下,经过k 次状态转移后,在第k 个时刻处于状态E j的概率。∑j n=1πj(k) = 1 从初始状态开始,经过k 次状态转移后到达状态E j 这一状态转移过程,可以看作是首先经过( k-1)次状态转移后到达状态E i(i = 1,2 ? ,n),然后再由E i经过一次状态转移到达状态E j。则有:πj(k) = ∑i n=1 πi(k - 1)P ij (j=1,2, ?,n) 如果某一事件在第0 时刻的初始状态已知,则可以求得它经过k 次状态转移后,在第k 时刻处于各种可能的状态的概率,完成对这一事件未来发展的预测。 目前,一阶马尔柯夫模型多应用于较小空间尺度的植被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中,如预测 草原退化格局的变化、预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模拟土壤侵蚀变化信息等。在更大空间尺度的应用还很少。此外,由于土地利用主要是受社会经济的驱动,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固定不

苏州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调整方案 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二〇一七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与调整完善目标 (5)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7)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7) 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9) 第四章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 (13) 第一节保护目标 (13) 第二节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 (13) 第三节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14) 第五章土地用途区 (16) 第六章建设用地管制区 (18) 第七章重点建设项目调整 (20) 第八章规划调整完善实施保障措施 (22) 第一节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22) 第二节强化实施政策保障 (2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工作背景 为更好地保障“十三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落实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促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有效提升,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国家、江苏省和苏州市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统一部署,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6〕1096号)文件要求、《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和《苏州市国土资源局关于预下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主要指标的通知(苏国土函〔2016〕182号)》相关内容,以2014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苏州工业园区实际情况,对《苏州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进行调整完善。 第二条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省、市的系列要求和园区管委会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标杆。合理调整耕地、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指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保持规划的科学性和现势性。严控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确保完成全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确保国家、省、市重大战略和园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的实施,加快把园区建设成为“东方慧湖”和“天堂新城”,为建设国际先进现代化

工业园区发展中土地利用若干问题的探讨

工业园区发展中土地利用若干问题的探讨(上) 作者:龚健崔元星未分类 2005-9-13 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布局探讨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园区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不可替代作用。工业园区可以把土地、劳动力、服务等优势集聚在一起,形成规模,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加速本地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据统计,仅54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985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27%。由于工业园区不仅成为各地的经济增长极,而且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各地政府都会划出些成片地块来引领当地经济发展,根据产业功能、规模及政策的不同,这些区域往往冠以不同的名字:开发区、工业园、科技园、软件园、物流园等各种产业园区。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各地掀起了开发区热,有些开发区不仅是一个工业区,而且承担着城市新区的职能,甚至成为城市新的CBD,它的功能不再是简单的工业再生产场所、工厂聚集地,而是一个城市再生。 一、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特点 我国的工业园区是在经济转轨、市场经济不够成熟的背景下产生的,带有较浓的政府行政色彩。土地作为工业园区实现经济效益的生产要素之一,扮演着经济效益和行政行为的双重角色。 1、用地以新增建设用地为主,旧城改造用地为辅 由于旧城改造成本高,土地权属复杂,效率低,用地规模小,连片开发度差,且随着城市“退二进三”的产业发展的布局思路的实施,因此,大多数工业园区选址都独立城区开发,距母城30—50KM左右。这些开发区的各种市政设施及配套都要新建,包括水电、煤气、通讯、道路、排污等相关的市政及生活配套设施,为了使开发区与主城区的联系,通常会修建高速公路或快速干道。这些开发区的建设用地大多是占用农用地,然后通过征用把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土地统归开发区管委会管理。也有的开发区依托老城区,充分利用原有的各种基础设施,这类开发区通常是一些高新开发区,如深圳高新科技园、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各地开发区的建设大多是选择类似城市新区或新兴工业基地的建设方式,是一种外延式的扩

中国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和农业活动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中国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和农业活动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研究 陆地与大气在各种时空尺度发生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调节着界面上的能量、物质和动量交换,从而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胁迫下,中国近30年来的土地利用在不同时空尺度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国是世界上灌溉面积最大的国家,而华北平原是中国灌溉面积最大的区域。中国西北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而地膜覆盖可以有效抑制土壤的蒸发,保持土壤湿度,在西北的应用前景较好。 中国区域这些典型的下垫面变化,通过陆气相互作用,必将对区域气候产生 不可忽略的影响。目前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多关注的是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且没有考虑次网格尺度的信息;模式中的灌溉方案还不够 完善;有关地膜覆盖农田对区域气候影响的研究还没有。 本论文首先分别利用历史三期(1990年、2000年、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植被覆盖度数据来驱动区域气候模式WRF(陆面模块选用Noah),系统模拟研究了中国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进而在WRF耦合的Noah-MP 陆面模块中引入新的动态灌溉方案,并以此模拟研究了华北平原灌溉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所引入的新方案考虑了灌溉与地下水的耦合过程以及灌溉对植被的影响作用。 最后在耦合模式WRF/Noah中引入动态灌溉方案的基础上,将地膜参数化方 案引入该模式,分别设计考虑和不考虑地膜覆盖的试验,研究了西北干旱半干旱 区地膜覆盖农田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在土地利用试验中,地表反照率、叶面积指数、城市地表的不透水性、低空云量等影响地表能

中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

中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面对挑战,我国自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该实施怎样的切实有效的对策呢?在这方面,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明确规定,我国今后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今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地说,就是要实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 一、建立自然资源的管理体系 这是我国自然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必须采取的第一条对策。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起基于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这主要是因为:①考虑到我国有关自然资源退化问题还十分严重,在执行许多旨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和法规中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政府有必要在强化和完善法规的同时,充分利用经济政策(包括市场刺激手段),以发挥市场机制在改变自然资源利用的观念和方式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②我国绝大部分自然资源虽都归国家所有,但因所有权与开发经营权不分,中央和地方之间以及各种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这就造成自然资源不合理配置和低效率的开发利用。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已允许企业和个人通过承包等形式获得自然资源的开发经营权和使用权。在此情

况下,国家正在加快建立一个基于市场手段和政府调控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 这方面的主要目标是必须改革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包括要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自然资源所有权和开发经营权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在自然资源使用分配中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使用者付费”的经济原则,以促进、推动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方式开发资源;根据强化市场经济原则,完善有关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的现行法律和管理制度等。 二、在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中推行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制度 这主要是因为①要实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要确定和实施“最佳政策”,或是以综合的可持续方式有效地使用和管理自然资源,而且还应建立一种政策分析机制,以便能持久地调整或评价现行和未来的政策,审查自然资源管理政策是如何有利或不利于总体可持续发展;②可持续发展为一动态过程,需要随经济和环境因素的变化不停地进行调整,有必要采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分析手段;③推行和实施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还将有助于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更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所以,在这方面应明确以下目标,即逐步推行在制定有关自然资源管理的重大政策、规划和开发项目时,采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最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