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考试行测数量关系的常用公式

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考试行测数量关系的常用公式

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考试行测数量关系的常用公式
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考试行测数量关系的常用公式

行测常用数学公式

一、基础代数公式

1. 平方差公式:(a +b )·(a -b )=a 2-b 2

2. 完全平方公式:(a±b )2=a 2±2ab +b

2

3. 完全立方公式:(a ±b)3=(a±b)(a 2 ab+b 2

)

4. 立方和差公式:a 3+b 3=(a ±b)(a 2+ ab+b 2

) 5. a m

·a n

=a m +n

a m ÷a n =a m -n (a m )n =a mn (ab)n =a n ·

b n

二、等差数列 (1)s n =

2)(1n a a n +?=na 1+2

1

n(n-1)d ;

(2)a n =a 1+(n -1)d ;

(3)项数n =

d

a a n 1

-+1; (4)若a,A,b 成等差数列,则:2A =a+b ; (5)若m+n=k+i ,则:a m +a n =a k +a i ;

(6)前n 个奇数:1,3,5,7,9,…(2n —1)之和为n 2

(其中: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d 为公差,s n 为等差数列前n 项的和) 三、等比数列 (1)a n =a 1q

n -1

(2)s n =q

q a n -11 ·1)

-((q ≠1)

(3)若a,G,b 成等比数列,则:G 2

=ab ; (4)若m+n=k+i ,则:a m ·a n =a k ·a i ; (5)a m -a n =(m-n)d (6)

n

m

a a =q (m-n) (其中: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q 为公比,s n 为等比数列前n 项的和) 四、不等式

(1)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ax 2

+bx+c=a(x-x 1)(x-x 2)

其中:x 1=a ac b b 242-+-;x 2=a

ac b b 242---(b 2

-4ac ≥0)

根与系数的关系:x 1+x 2=-a b ,x 1·x 2=a c

(2)ab b a 2≥+ ab b a ≥+2)2( ab b a 222≥+ abc c b a ≥++3

)3

( (3)abc c b a 32

2

2

≥++ abc c b a 3

3

≥++

推广:n n n x x x n x x x x ......21321≥++++

(4)一阶导为零法:连续可导函数,在其内部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时,其导数为零。 (5)两项分母列项公式:

)(a m m b

+=(m 1—a m +1)×a

b

三项分母裂项公式:)2)((a m a m m b ++=[)(1a m m +—)

2)((1

a m a m ++]×a

b 2

五、基础几何公式

1.勾股定理:a 2+b 2=c 2

(其中:a 、b 为直角边,c 为斜边) 常用勾 股数 直角边 3 6 9 12 15 5 10 7 8 直角边 4 8 12 16 20 12 24 24 15 斜边 5 10

15

20

25

13

26

25

17

2.面积公式:

正方形=2

a 长方形=

b a ? 三角形=

c ab ah sin 2121= 梯形=h b a )(21

+ 圆形=πR 2

平行四边形=ah 扇形=0

360

n πR 2 3.表面积:

正方体=62

a 长方体=)(2ac bc a

b ++? 圆柱体=2πr 2

+2πrh 球的表面积=4πR 2

4.体积公式

正方体=3

a 长方体=abc 圆柱体=Sh =πr 2

h 圆锥=

31πr 2

h 球=33

4R π 5.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 ,母线长为l ,则它的侧面积:S 侧=πr l ;

6.图形等比缩放型:

一个几何图形,若其尺度变为原来的m 倍,则: 1.所有对应角度不发生变化;

2.所有对应长度变为原来的m 倍;

3.所有对应面积变为原来的m 2

倍;

4.所有对应体积变为原来的m 3

倍。 7.几何最值型:

1.平面图形中,若周长一定,越接近与圆,面积越大。

2.平面图形中,若面积一定,越接近于圆,周长越小。

3.立体图形中,若表面积一定,越接近于球,体积越大。

4.立体图形中,若体积一定,越接近于球,表面积越大。

六、工程问题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总工作量=各分工作量之和; 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设最小公倍数

七、几何边端问题 (1)方阵问题:

1.实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外圈人数÷4+1)2=N 2

最外层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1)×4

2.空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

2

=(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中空方阵的人数。 ★无论是方阵还是长方阵:相邻两圈的人数都满足:外圈比内圈多8人。 3.N 边行每边有a 人,则一共有N(a-1)人。

4.实心长方阵:总人数=M ×N 外圈人数=2M+2N-4

5.方阵:总人数=N 2

外圈人数=4N-4

例:有一个3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有10人,问全阵有多少人? 解:(10-3)×3×4=84(人) (2)排队型:假设队伍有N 人,A 排在第M 位;则其前面有(M-1)人,后面有(N-M )人 (3)爬楼型:从地面爬到第N 层楼要爬(N-1)楼,从第N 层爬到第M 层要怕N M -层。 八、利润问题

(1)利润=销售价(卖出价)-成本;

利润率=

成本利润=成本销售价-成本=成本

销售价

-1; 销售价=成本×(1+利润率);成本=+利润率

销售价

1。

(2)利息=本金×利率×时期;

本金=本利和÷(1+利率×时期)。

本利和=本金+利息=本金×(1+利率×时期)=期限

利率)(本金+?1;

月利率=年利率÷12; 月利率×12=年利率。

例:某人存款2400元,存期3年,月利率为10.2‰(即月利1分零2毫),三年到期后,本利和共是多少元?” ∴2400×(1+10.2%×36) =2400×1.3672 =3281.28(元) 九、排列组合

(1)排列公式:P m n =n (n -1)(n -2)…(n -m +1),(m≤n)。 5673

7??=A (2)组合公式:C m n =P m n ÷P m m =(规定0n C =1)

。1

233

453

5????=c

(3)错位排列(装错信封)问题:D 1=0,D 2=1,D 3=2,D 4=9,D 5=44,D 6=265,

(4)N 人排成一圈有N

N A /N 种;

N 枚珍珠串成一串有N

N A /2种。

十、年龄问题

关键是年龄差不变;①几年后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小年龄

②几年前年龄=小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 十一、植树问题

(1)单边线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2)单边环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 总长=棵数×间隔

(3)单边楼间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4)双边植树: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数的2倍。

(5)剪绳问题:对折N 次,从中剪M 刀,则被剪成了(2N

×M +1)段 十二、行程问题

(1)平均速度型:平均速度=

2

12

12v v v v +

(2)相遇追及型:相遇问题:相遇距离=(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追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追及时间 背离问题:背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背离时间 (3)流水行船型: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顺流行程=顺流速度×顺流时间=(船速+水速)×顺流时间 逆流行程=逆流速度×逆流时间=(船速—水速)×逆流时间 (4)火车过桥型:

列车在桥上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所用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速度=(桥长+车长)÷过桥时间 (5)环形运动型:

反向运动: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同向运动: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6)扶梯上下型:扶梯总长=人走的阶数×(1±人

u u ),(顺行用加、逆行用减) (7)队伍行进型:

对头→队尾:队伍长度=(u 人

+u 队)×时间 队尾→对头:队伍长度=(u 人-

u 队)×时间

(8)典型行程模型:

等距离平均速度:2

12

12u u u u u +=

(U 1、U 2分别代表往、返速度)

等发车前后过车:核心公式:212

12t t t t T +=,1

212t t t t u u -+=

人车 等间距同向反向:

2

12

1u u u u t t -+=

反同 不间歇多次相遇:单岸型:2

32

1s s s +=

两岸型:213s s s -= (s 表示两岸距离) 无动力顺水漂流:漂流所需时间=顺

逆顺

逆t t t t -2(其中t 顺和t 逆分别代表船顺溜所需时间和逆流所需时间)

十三、钟表问题 基本常识:

①钟面上按“分针”分为60小格,时针的转速是分针的

121,分针每小时可追及12

11 ②时针与分针一昼夜重合22次,垂直44次,成180o

22次。

③钟表一圈分成12格,时针每小时转一格(300),分针每小时转12格(3600

) ④时针一昼夜转两圈(7200

),1小时转

12

1圈(300

);分针一昼夜转24圈,1小时转1圈。

⑤钟面上每两格之间为300

,时针与分针成某个角度一般都有对称的两种情况。 追及公式: 0011

1

T T T +=;T 为追及时间,T 0为静态时间(假设时针不动,分针和时针达到条件要求的虚拟时间)。

十四、容斥原理

⑴两集合标准型:满足条件I 的个数+满足条件II 的个数—两者都满足的个数=总个数—两者都不满足的个数 ⑵三集合标准型:C B A =C B A C A C B B A C B A +---++

⑶三集和图标标数型:

利用图形配合,标数解答

1.特别注意“满足条件”和“不满足条件”的区别

2.特别注意有没有“三个条件都不满足”的情形

3.标数时,注意由中间向外标记

⑷三集和整体重复型:假设满足三个条件的元素分别为ABC ,而至少满足三个条件之一的元素的总量为W 。其中:满足一个条件的元素数量为x ,满足两个条件的元素数量为y ,满足三个条件的元素数量为z ,可以得以下等式:①W=x+y+z ②A+B+C=x+2y+3z 十五、牛吃草问题

核心公式:y=(N —x)T

原有草量=(牛数-每天长草量)×天数,其中:一般设每天长草量为X 注意:如果草场面积有区别,如“M 头牛吃W 亩草时”,N 用W

M

代入,此时N 代表单位面积上的牛数。 十六、弃九推断

在整数范围内的+—×三种运算中,可以使用此法

1.计算时,将计算过程中数字全部除以9,留其余数进行相同的计算。

2.计算时如有数字不再0~8之间,通过加上或减去9或9的倍数达到0~8之间。

3.将选项除以9留其余数,与上面计算结果对照,得到答案。

例:11338×25593的值为()290173434 以9余6。选项中只有B 除以9余6. 十七、乘方尾数

1.底数留个位

2.指数末两位除以4留余数(余数为0则看作4) 例题:37244998的末尾数字()

A.2

B.4

C.6

D.8 [解析]37244998→22→4

十八、除以“7”乘方余数核心口诀

注:只对除数为7的求余数有效 1.底数除以7留余数

2.指数除以6留余数(余数为0则看作6) 例:20072009除以7余数是多少?()

[解析]20072009→55→3125→3(3125÷7=446。。。3)

十九、指数增长

如果有一个量,每个周期后变为原来的A 倍,那么N 个周期后就是最开始的A N 倍,一个周期前应该是当时的

A

1。 二十、溶液问题

⑴溶液=溶质+溶剂 浓度=溶质÷溶液 溶质=溶液×浓度 溶液=溶质÷浓度

⑵浓度分别为a%、b%的溶液,质量分别为M 、N ,交换质量L 后浓度都变成c%,则

①N M N

b M a

c +?+?=%%%

②N

M MN

L +=

⑶混合稀释型

①溶液倒出比例为a 的溶液,再加入相同的溶质,则浓度为原浓度次数?+)1(a ②溶液加入比例为a 的溶剂,在倒出相同的溶液,则浓度为原浓度次数

?+)11(a

二十一、调和平均数

调和平均数公式:2

12

12a a a a a +=

等价钱平均价格核心公式:2

12

12p p p p p +=

(P 1、P 2分别代表之前两种东西的价格 )

等溶质增减溶质核心公式:3

13

122r r r r r += (其中r 1、r 2、r 3分别代表连续变化的浓度) 二十二、减半调和平均数

核心公式: 2

12

1a a a a a +=

二十三、余数同余问题

核心口诀:“余同取余、和同加和、差同减差、公倍数做周期” 注意:n 的取值范围为整数,既可以是负值,也可以取零值。 二十四、星期日期问题

平年与闰年 判断方法 年共有天数 2月天数 平年 不能被4整除 365天 28天 闰年

可以被4整除

366天

29天

★星期推断:一年加1天;闰年再加1天。 大月与小月

包括月份

月共有天数 大月 1、3、5、7、8、10、12 31天 小月 2、4、6、9、11

30天

注意:星期每7天一循环;“隔N天”指的是“每(N+1)天”。

二十五、循环周期问题

核心提示:若一串事物以T为周期,且A÷T=N…a,那么第A项等同于第a项。二十六、典型数列前N项和

4.2

4.3

4.7

平方数底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平方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100 121 底数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平方144 169 196 225 256 289 324 361 400 441 484 底数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平方529 576 625 676 729 784 841 900 961 1024 1089

立方数底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立方 1 8 27 64 125 216 343 512 729 1000 1331

多次方数次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1024 2048

3 3 9 27 81 243 729

4 4 16 64 256 1024

5 5 25 125 625 3125

6 6 36 216 1296 7776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200以内质数 2 3 5 7 101 103 109 11 13 17 19 23 29 113 127 131 137 31 37 41 43 47 53 59 139 149 151 157 163 167 61 67 71 73 79 83 89 97 173 179 181 191 193 197 199

2.典型形似质数分解 91=7×13 111=3×37 119=7×17 133=7×19 117=9×13 143=11×33

147=7×21

153=7×13

161=7×23

171=9×19

187=11×17

209=19×11

1001=7×11×13

3.常用“非唯一”变换

①数字0的变换:)0(00≠=N N

②数字1的变换:)0()1(1120≠-===a a N N

③特殊数字变换:244216== 23684264=== 249381== 2

81642256=== 3982512== 6233279729=== 2510

3242

1024===

④个位幂次数字:1

2

424== 13828== 1

2939==

侧/底面高:a AD PD 23=

= 侧/底面面积:243a 底面内切圆半径:a DO 6

3= 高:a PO 3

6

=

体积:3122a 截面ADP 面积:242a 底面外接圆半径:

(完整版)行测数量关系的常用公式

行测常用数学公式 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总工作量=各分工作量之和; 设总工作量为1或最小公倍数 (1)方阵问题: 1.实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外圈人数÷4+1)2=N 2 最外层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1)×4 2.空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 2 =(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中空方阵的人数。 ★无论是方阵还是长方阵:相邻两圈的人数都满足:外圈比内圈多8人。 3.N 边行每边有a 人,则一共有N(a-1)人。 4.实心长方阵:总人数=M ×N 外圈人数=2M+2N-4 5.方阵:总人数=N 2 N 排N 列外圈人数=4N-4 例:有一个3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有10人,问全阵有多少人? 解:(10-3)×3×4=84(人) (2)排队型:假设队伍有N 人,A 排在第M 位;则其前面有(M-1)人,后面有(N-M )人 (3)爬楼型:从地面爬到第N 层楼要爬(N-1)楼,从第N 层爬到第M 层要爬N M -层。 线型棵数=总长/间隔+1 环型棵数=总长/间隔 楼间棵数=总长/间隔-1 (1)单边线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2)单边环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 总长=棵数×间隔 (3)单边楼间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4)双边植树: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数的2倍。 (5)剪绳问题:对折N 次,从中剪M 刀,则被剪成了(2N ×M +1)段 ⑴ 路程=速度×时间;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平均速度型:平均速度= 2 12 12v v v v + (2)相遇追及型:相遇问题:相遇距离=(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追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追及时间 背离问题:背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背离时间 (3)流水行船型: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顺流行程=顺流速度×顺流时间=(船速+水速)×顺流时间 逆流行程=逆流速度×逆流时间=(船速—水速)×逆流时间 (4)火车过桥型: 列车在桥上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所用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速度=(桥长+车长)÷过桥时间 (5)环形运动型: 反向运动: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同向运动: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公式汇总

同比增长率 本期数:A 上年同期数:B 同比增长率:m% 已知:本期数A 和上年同期数B 求:同比增长率m% 公式:%100m%?-=B B A 已知:本期数A 和同比增长率m% 求:上年同期数B 公式:% 1m A B += 已知:上年同期数B 和同比增长率m% 求:本期数A 公式:)m%1(+?=B A 同比增长量 本期数:A 上年同期数:B 同比增长率:m% 同比增长量:X 已知:本期数A 和上年同期数B 求:同比增长量X 公式:B A X -= 已知:本期数A 和同比增长率m% 求:同比增长量X 公式:%m m% 1?+=A X 已知:上年同期数B 和同比增长量X 求:本期数A 公式:X B A += 已知:本期数A 和同比增长量X 求:上年同期数B 公式:X A B -= 已知:本期数A 和同比增长量X 求:同比增长率m% 公式:%100m%?-=X A X 环比增长率 本期数:A 上期数:C 环比增长率:n%

已知:本期数A 和上期数C 求:环比增长率n% 公式:%100n%?-=C C A 已知:本期数A 和环比增长率 求:上期数C 公式:n% 1+=A C 已知:环比增长率n%和上期数C 求:本期数A 公式:)n%1(+?=C A 环比增长量 本期数:A 上期数:C 环比增长率:n% 环比增长量:Y 已知:本期数A 和上期数C 求:环比增长量Y 公式:D A -=Y 已知:本期数A 和环比增长率 求:环比增长量Y 公式:n%n% 1?+=A Y 已知:上期数C 和环比增长量Y 求:本期数A 公式:Y C A += 已知:本期数A 和环比增长量Y 求:上期数C 公式:Y A C -= 已知:本期数A 和环比增长量Y 求:环比增长率n% 公式:%100n%?-=Y A Y 跨年份增长 假设第n 年某指标为A ,同比增长m%,增速同比增长n 个百分点,则 年均增长量 一段时间内某一数据指标平均每年增长的数量。如某指标第一年的值为A1,第二年的值为A2,......,第n 年的值为An ,则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20种题型必考

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整理(一)2012-02-03 22:22 (分类:公务员考试) 1.能被2,3,4,5,6,整除的数字特点。 2.同余问题。一个数除以4余1,除以5余1,除以6余1,这个数字是?(4,5,6的最小公倍数60+1) 3.奇偶特性。奇±奇=偶奇±偶=奇偶±偶=偶奇×偶=偶奇×奇=奇偶×偶=偶; 例:同时扔出A、B两个骰子,两个骰子出现的数字的奇为偶数的情形有多少种? 解析:偶×偶C3.1*C3.1 + 奇×偶C3.1*C3.1+偶×奇C3.1*C3.1=27; 4.一个数如果被拆分成多个自然数的和,那么这些自然数中3越多,这些自然数的积越大。例如21拆分成3×3×3×3×3×3×3,比其他的如11×10要大。 5.尾数法。 ①自然数的多次幂的尾数都是以4为周期。3的2007次方的尾数和3的2007÷4次方的尾数相同。 ②5和5以后的的自然数的阶乘的尾数都是0。如2003!的尾数为0; ③等差数列的最后一项的尾数。1+2+3+……+N=2005003,则N是();A.2002 B.2001 C.2008 D.2009 解析:根据等差公式展开N(N+1)=......6,所以N为尾数为2的数,所以选择A。 ④在木箱中取球,每次拿7个白球、3个黄球,操作M次后剩余24个,原木箱中有乒乓球多少个? A.246 B.258 C.264 D.272 解析:考察尾数。球总数=10M+24,所以尾数为4,选C。 6.循环特性的数字提取公因式法。 200820082008=2008×100010001(把重复的数字单独列出;列出重复次数个1;在这些1之间添加重复的数的位数-1个0) 7.换元法,整体思维。 8.等差数列。a1+a5=a2+a4; a11-a4=a10-a3; 9.逻辑推断。例:一架飞机的燃料最多支持6小时,去时顺风1500千米/时,返回逆风1200千米/时,飞多远必须返航? A.2000 B.3000 C.4000 D.5000 解析:中间值为3小时,但顺风时间<3,逆风时间>3;即去<4500,返回>3600,所以只有C项符合。 8.排列组合。 ①定义:N(M)-有序排列->排列问题;N(M)-无序排列->组合问题; ②计算方法:分类用加法,分步用乘法; ③调序法:顺序固定为题。例如6名学生站队,要求甲、乙、丙三人顺序不变,排法有多少种?解析:A6.6÷A3.3 ④插空法:如上题。第一名学生有4种选择,第二名有5种选择,第三名有6种选择,所以答案120。 ⑤插板法:适用于分配问题。例:10台电脑分给5个同学,每人至少一台,多少种分法?解析:10台电脑9个空,在9个空中选4个板即可分成5份,所以C9.4即是答案。 ⑥其他公式:Cn.m=An/m!(n.m为下标n和上标m)Cm.n=C(n-m).n 9.集合问题。集合是无序的。 ①▲A+B=A∪B+A∩B 例:某外语班有30名学生,学英语的有8人,学日语的有12人,3人既学英语又学日语,既不学英语又不学日语的有多少人? 解析:30-A∪B即为所求。A∪B=12+8-3=17,所以答案为13。

行测数量关系蒙题技巧

行测数量关系蒙题技巧 20天,行测83分,申论81分 (适合:国家公务员,各省公务员,村官,事业单位,政法干警,警察,军转干,路转税,选调生,党政公选,法检等考试) ———知识改变命运,励志照亮人生 我是2010年10月15号报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是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的青年外事工作科员,报名之后,买了教材开始学习,在一位大学同学的指导下,大约20天时间,行测考了83.2分,申论81分,进入面试,笔试第二,面试第一,总分第二,成功录取。在这里我没有炫耀的意思,因为比我考的分数高的人还很多,远的不说,就我这单位上一起进来的,85分以上的,90分以上的都有。只是给大家一些信心,分享一下我的经验,我只是普通大学毕业,智商和大家都一样,关键是找对方法,事半功倍。 指导我的大学同学是2009年考上的,他的行测、申论、面试都过了80分,学习时间仅用了20多天而已。我也是因为看到他的成功,才决定要考公务员的。“人脉就是实力”,这句话在我这位同学和我身上又一次得到验证,他父亲的一位朋友参加过国家公务员考试命题组,这位命题组的老师告诉他一些非常重要的建议和详细的指

导,在这些建议的指导下,我同学和我仅仅准备了20天左右的时间,行测申论就都达到了80分以上。这些命题组的老师是最了解公务员考试机密的人,只是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都不方便出来写书或是做培训班。下面我会把这些建议分享给你,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在新员工见面会上,我又认识了23位和我同时考进来的其他职位的同事,他们的行测申论几乎都在80分以上,或是接近80分,我和他们做了详细的考试经验交流,得出了一些通用的备考方案和方法,因为只有通用的方法,才能适合于每一个人。 2010年国考成功录取后,为了进一步完善这套公务员考试方案,我又通过那位命题组的老师联系上了其他的5位参加过命题的老师和4位申论阅卷老师,进一点了解更加详细的出题机密和阅卷规则。因为申论是人工阅卷,这4位申论阅卷老师最了解申论阅卷的打分规则,他们把申论快速提高到75到80分的建议写在纸上,可能也就50页纸而已,但是,他们的建议比任何培训机构和书籍效果都好(我是说申论)。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并非常认同的。 最终我根据自己和23位80分以上同事的经验,还有6位命题老师4位申论阅卷老师给出的建议,总结出了这套国考(中央级)省考(省市县乡村级)通用学习方案。

行测计算公式汇总

一、基础代数公式 1. 平方差公式:(a+b)×(a-b)=a2-b2 2. 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完全立方公式:(a±b)3=(a±b)(a2 ab+b2) 3. 同底数幂相乘: a m×a n=a m+n(m、n为正整数,a≠0) 同底数幂相除:a m÷a n=a m-n(m、n为正整数,a≠0) a0=1(a≠0) a-p= (a≠0,p为正整数) 4. 等差数列: (1)s n = =na1+ n(n-1)d; (2)a n=a1+(n-1)d; (3)n = +1; (4)若a,A,b成等差数列,则:2A=a+b; (5)若m+n=k+i,则:a m+a n=a k+a i ; (其中:n为项数,a1为首项,a n为末项,d为公差,s n为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 5. 等比数列: (1)a n=a1q-1; (2)s n = (q 1) (3)若a,G,b成等比数列,则:G2=ab; (4)若m+n=k+i,则:a m·a n=a k·a i ; (5)a m-a n=(m-n)d (6) =q(m-n) (其中:n为项数,a1为首项,a n为末项,q为公比,s n为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 6.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ax2+bx+c=a(x-x1)(x-x2) 其中:x1= ;x2= (b2-4ac 0) 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 ,x1·x2= 二、基础几何公式 1. 三角形: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三角形中任两 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1)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的角的平分线和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的平分线。

行测数量关系常用公式汇总

公务员考试 行测数学常用公式汇总大全 (行测数学秒杀实战方法) 目录 一、基础代数公式 (2) 二、等差数列 (2) 三、等比数列 (2) 四、不等式 (3) 五、基础几何公式 (3) 六、工程问题 (4) 七、几何边端问题 (4) 八、利润问题 (5) 九、排列组合 (5) 十、年龄问题 (5) 十一、植树问题 (6) 十二、行程问题 (6) 十三、钟表问题 (7) 十四、容斥原理 (7) 十五、牛吃草问题 (8) 十六、弃九推断 (8) 十七、乘方尾数 (8) 十八、除以“7”乘方余数核心口诀 (8) 十九、指数增长 (9) 二十、溶液问题 (9) 二十二、减半调和平均数 (10) 二十三、余数同余问题 (10) 二十四、星期日期问题 (10) 二十五、循环周期问题 (10) 二十六、典型数列前N项和 (11)

1. 平方差公式:(a +b )·(a -b )=a 2-b 2 2. 完全平方公式:(a±b )2=a 2±2ab +b 2 3. 完全立方公式:(a ±b)3=(a±b)(a 2 ab+b 2 ) 4. 立方和差公式:a 3+b 3=(a ±b)(a 2+ ab+b 2 ) 5. a m ·a n =a m +n a m ÷a n =a m -n (a m )n =a mn (ab)n =a n · b n (1)s n = 2 )(1n a a n +?=na 1+21 n(n-1)d ; (2)a n =a 1+(n -1)d ; (3)项数n = d a a n 1 -+1; (4)若a,A,b 成等差数列,则:2A =a+b ; (5)若m+n=k+i ,则:a m +a n =a k +a i ; (6)前n 个奇数:1,3,5,7,9,…(2n —1)之和为n 2 (其中: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d 为公差,s n 为等差数列前n 项的和) (1)a n =a 1q n -1 ; (2)s n =q q a n -11 ·1) -((q ≠1) (3)若a,G,b 成等比数列,则:G 2 =ab ; (4)若m+n=k+i ,则:a m ·a n =a k ·a i ; (5)a m -a n =(m-n)d (6) n m a a =q (m-n)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公式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公式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数量关系公式 1.两次相遇公式:单岸型S=(3S1+S2)/2两岸型S=3S1-S2 例题:两艘渡轮在同一时刻垂直驶离H河的甲、乙两岸相向而行,一艘从甲岸驶向乙岸,另一艘从乙岸开往甲岸,它们在距离较近的甲岸720米处相遇。到达预定地点后,每艘船都要停留10分钟,以便让乘客上船下船,然后返航。这两艘船在距离乙岸400米处又重新相遇。问:该河的宽度是多少 米米米米 典型两次相遇问题,这题属于两岸型(距离较近的甲岸720米处相遇、距离乙岸400米处又重新相遇)代入公式3*720-400=1760选D 如果第一次相遇距离甲岸X米,第二次相遇距离甲岸Y米,这就属于单岸型了,也就是说属于哪类型取决于参照的是一边岸还是两边岸 2.漂流瓶公式:T=(2t逆*t顺)/(t逆-t顺) 例题:AB两城由一条河流相连,轮船匀速前进,A――B,从A城到B城需行3天时间,而从B城到A城需行4天,从A城放一个无动力的木筏,它漂到B城需多少天 A、3天 B、21天 C、24天 D、木筏无法自己漂到B城 解:公式代入直接求得24 3.沿途数车问题公式:发车时间间隔T=(2t1*t2)/(t1+t2)车速/人速=(t1+t2)/(t2-t1) 例题:小红沿某路公共汽车路线以不变速度骑车去学校,该路公共汽车也以不变速度不停地运行,没隔6分钟就有辆公共汽车从后面超过她,每隔10分钟就遇到迎面开来的一辆公共汽车,公共汽车的速度是小红骑车速度的()倍 解:车速/人速=(10+6)/(10-6)=4选B 4.往返运动问题公式:V均=(2v1*v2)/(v1+v2)

国考行测分数计算方法

国考行测分数计算方法 1,每道题的分值都和正确率有关系,限制在0.5和1之间,如果这道题没一个做对的,那就是1分,如果有20%的人做对,那就是0.9分,如果大家都做对了,那就是0.5,经验上,每道题的分值在0.65到0.9之间。 2,算出来原始的分数后,再把大家按原始的分数高低排序,然后按正态分布确定一个新的分数(经过过高考标准分的人可能更清楚一些),这个分数就是大家看到的成绩单上的分数。例如,你想考到80分,不是要你做到多好,正确率多高,而是你的原始分要在所有有分数的人里面排在前0.15%;而假设50万左右的人有效成绩的情况下,只有110多人能达到85分,而达到90分的只可能有 15~16个人,大部分人认真考试的人,集中在50-67分之间。 该理论应用指南: 1,如果你可以把96%以上的题目做完,那你要做的就是提升你的正确率,尤其是薄弱环节的正确率,这是唯一可以提升的地方 2,如果你每次可以做完80%的题目,那优先把你会做的做完,而不是去做所谓的难题,因为可能你消耗在难题上的时间,足够你做对其它部分2-4道题

3,如果你每次做完75%的题目都特别吃力,那。。。还是回去多练练吧,或者报个竞争小的职位。。。 4,在中等水平上,你多对一道题,可能超越的人数是巨大的,但是因为中间部分人数众多,所以获得的分数提升也是很少的,想明显的提高成绩,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水平所在的区间,尤其是将自己薄弱环节多加练习 5,估分时最好用题目的难度与个人的水平发挥相比较,一般来说:很一般55-63,还不错63-70,挺好的70-75,满厉害的75-80,牛80-83,超牛83-86,特别特别牛86-90,无敌90+。。。当然了,用做对题目的数量估计也差不多,因为基本上,做对题目的比例和感受也是成正比的。。。 6,本文不适用于大多数省考,大部分省考还是按题给分的。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经典类型问题

交替合作问题:交替合作问题与合作问题有很大的区别体现在“交替”两个字,合作效率为各部分效率的加和;交替合作,也叫轮流工作,顾名思义即是每个人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流进行工作。 解决交替合作问题关键: (1)已知工作量一定,设出特值。 (2)找出各自的工作效率,找出一个周期持续的时间及工作量; (3)在出现有剩余工作量的情况需要根据工作顺序认真计算,确 定到最后工作完成。 例1:一条隧道,甲单独挖要20天完成,乙单独挖要10天完成。如果甲先挖1天,然后乙接替甲挖1天,再由甲接替乙挖1天,两人如此交替工作。那么挖完这条隧道共用多少天? A.13 B.13.5 C.14 D.15.5 【答案】 B 【解析】:典型的关于交替合作的问题,题目体现出已知工作总量一定和两人工作时间,可以设特值,假设总的工作量为20,则甲 的工作效率为1,乙的工作效率为2,因为1个周期持续的时间为2天,一个周期可以完成总的工作量为1+2=3;所以 20÷3=6..........2就代表前面需要6个周期,对应6×2=12天, 之后剩下2的工作量需要甲先做1天,剩下乙工作半天,所以整个过程需要13.5天,故答案为B。 以上为正效率交替合作的问题,还有一个涉及到负效率交替合作

例2、有一个水池,装有甲、乙、丙三根水管,其中甲、乙为进水管,丙为出水管。单开甲管需15小时注满空水池,单开乙管需10小时注满空水池,单开丙池需9小时把满池的水放完,现按甲、乙、丙的顺序轮流开,每次1小时,问几小时才能注满空水池? A.47 B.38 C.50 D.46 【答案】 B 【解析】:典型的关于交替合作的问题,题目体现出已知工作总量一定和两人工作时间,可以设特值,假设总的工作量为90,则甲 的工作效率为6,乙的工作效率为9,丙的工作效率为-10,所以1个周期持续的时间为3天,一个周期可以完成总的工作量为6+9-10=5,此种最大效率6+9=15,所以(90-15)÷5=15,就代表共需要15个周期,对应15×3=45天,之后剩下15的工作量需要甲先做1天,乙再工作1天就可以完成,故答案为B。 在考试中交替合作的问题如何应对,只要把以上的两道例题所涉及的正负效率两种类型能够很好的理解,在考试中能够快速判断题型,这种类型的题目往往能够快速求解。 排列组合问题 一、分类与分步的区别 分类和分布的区别主要在于要求是否全部完成,如果完成为一类,如果没完成那就是一个步骤,我们拿一个例题来分析一下。 【例题】有颜色不同的四盏灯,每次使用一盏、两盏、三盏或四

行测数量关系秒杀口诀

行测数量关系秒杀口诀 20天行测83分申论81分(经验) (适合:国家公务员,各省公务员,村官,事业单位,政法干警,警察,军转干,路转税,选调生,党政公选,法检等考 试) ———知识改变命运,励志照亮人生 我是2010年10月15号报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之后,买了教材开始学习,在一位大学同学的指导下,大约20天时间,行测考了83.2分,申论81分,进入面试,笔试第二,面试第一,总分第二,成功录取。在这里我没有炫耀的意思,因为比我考的分数高的人还很多,远的不说,就我这单位上一起进来的,85分以上的,90分以上的都有。只是给大家一些信心,分享一下我的经验,我只是普通大学毕业,智商和大家都一样,关键是找对方法,事半功倍。 指导我的大学同学是2009年考上的,他的行测、申论、面试都过了80分,学习时间仅用了20多天而已。我也是因为看到他的成功,才决定要考公务员的。“人脉就是实力”,这句话在我这位同学和我身上又一次得到验证,他父亲的一位朋友参加过国家公务员考试命题组,这

位命题组的老师告诉他一些非常重要的建议和详细的指导,在这些建议的指导下,我同学和我仅仅准备了20天左右的时间,行测申论就都达到了80分以上。这些命题组的老师是最了解公务员考试机密的人,只是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都不方便出来写书或是做培训班。下面我会把这些建议分享给你,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在新员工见面会上,我又认识了23位和我同时考进来的其他职位的同事,他们的行测申论几乎都在80分以上,或是接近80分,我和他们做了详细的考试经验交流,得出了一些通用的备考方案和方法,因为只有通用的方法,才能适合于每一个人。 2010年国考成功录取后,为了进一步完善这套公务员考试方案,我又通过那位命题组的老师联系上了其他的5位参加过命题的老师和4位申论阅卷老师,进一点了解更加详细的出题机密和阅卷规则。因为申论是人工阅卷,这4位申论阅卷老师最了解申论阅卷的打分规则,他们把申论快速提高到75到80分的建议写在纸上,可能也就50页纸而已,但是,他们的建议比任何培训机构和书籍效果都好(我是说申论)。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并非常认同的。 最终我根据自己和23位80分以上同事的经验,还有6位命题老师4位申论阅卷老师给出的建议,总结出了这套国考(中央级)省考(省市县乡村级)通用学习方案。 在2011年4月份的省考和2011年11月的国考中,有1200多位考生使用这套方案,其中400多位参加国考的考生中有190多位录取,录取率48%,800多位参加省考的考生中有530多位录取,录

行测数量关系鸡兔同笼问题(极其实用)

公务员行政能力测试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是一类有名的中国古算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许多小学算术应用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或者用解它的典型解法--“假设法”来求解.因此很有必要学会它的解法和思路. 例1 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它们共有88个头,244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解:我们设想,每只鸡都是“金鸡独立”,一只脚站着;而每只兔子都用两条后腿,像人一样用两只脚站着.现在,地面上出现脚的总数的一半,?也就是 244÷2=122(只). 在122这个数里,鸡的头数算了一次,兔子的头数相当于算了两次.因此从122减去总头数88,剩下的就是兔子头数122-88=34,有34只兔子.当然鸡就有54只. 答:有兔子34只,鸡54只. 上面的计算,可以归结为下面算式: 总脚数÷2-总头数=兔子数. 上面的解法是《孙子算经》中记载的.做一次除法和一次减法,马上能求出兔子数,多简单!能够这样算,主要利用了兔和鸡的脚数分别是4和2,4又是2的2倍.可是,当其他问题转化成这类问题时,“脚数”就不一定是4和2,上面的计算方法就行不通.因此,我们对这类问题给出一种一般解法. 还说例1. 如果设想88只都是兔子,那么就有4×88只脚,比244只脚多了88×4-244=108(只).每只鸡比兔子少(4-2)只脚,所以共有鸡(88×4-244)÷(4-2)= 54(只).说明我们设想的88只“兔子”中,有54只不是兔子.而是鸡.因此可以列出公式: 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当然,我们也可以设想88只都是“鸡”,那么共有脚2×88=176(只),比244只脚少了244-176=68(只).每只鸡比每只兔子少(4-2)只脚,68÷2=34(只). 说明设想中的“鸡”,有34只是兔子,也可以列出公式: 兔数=(总脚数-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鸡脚数). 上面两个公式不必都用,用其中一个算出兔数或鸡数,再用总头数去减,就知道另一个数. 假设全是鸡,或者全是兔,通常用这样的思路求解,有人称为“假设法”. 现在,拿一个具体问题来试试上面的公式. 例2 红铅笔每支0.19元,蓝铅笔每支0.11元,两种铅笔共买了16支,花了2.80元.问红、蓝铅笔各买几支? 解:以“分”作为钱的单位.我们设想,一种“鸡”有11只脚,一种“兔子”有19只脚,它们共有16个头,280只脚.现在已经把买铅笔问题,转化成“鸡兔同笼”问题了. 利用上面算兔数公式,就有: 蓝笔数=(19×16-280)÷(19-11)=24÷8=3(支). 红笔数=16-3=13(支). 答:买了13支红铅笔和3支蓝铅笔. 1 / 3

公务员行测计算公式大全!

公务员行测计算公式大 全!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行测计算公式 若a∶b=m∶n(m、n互质),则a是m的倍数,b是n的倍数。 若a=m/n×b,则a=m/(m+n)×(a+b),即a+b是m+n的倍数 (1)选项尾数不同,且运算法则为加、减、乘、乘方运算,优先使用尾数进行判定; (2)所需计算数据多,计算复杂时考虑尾数判断快速得到答案。常用在容斥原理中。 和=(首项+末项)×项数÷2=平均数×项数=中位数×项数; 项数=(末项-首项)÷项数+1。 从1开始,连续的n个奇数相加,总和=n×n,如:1+3+5+7=4×4=16,……(1)单边线型植树公式(两头植树):棵树=总长÷间隔+1,总长=(棵树-1)×间隔 (2)植树不移动公式:在一条路的一侧等距离栽种m棵树,然后要调整为种n棵树,则不需要移动的树木棵树为:(m-1)与(n-1)的最大公约数+1棵; (3)单边环型植树公式(环型植树):棵树=总长÷间隔,总长=棵树×间隔 (4)单边楼间植树公式(两头不植):棵树=总长÷间隔-1,总长=(棵树+1)×间隔 (5)方阵问题:最外层总人数=4×(N-1),相邻两层人数相差8人,n阶方阵的总人数为n2。 5. 火车过桥核心公式: 路程=桥长+车长(火车过桥过的不是桥,而是桥长+车长) 6. 相遇追及问题公式: 相遇距离=(速度1+速度2)×相遇时间 追及距离=(速度1-速度2)×追及时间 7. 队伍行进问题公式: 队首→队尾:队伍长度=(人速+队伍速度)×时间 队尾→队首:队伍长度=(人速-队伍速度)×时间 8. 流水行船问题公式: 顺速=船速+水速,逆速=船速-水速 9. 往返相遇问题公式: 两岸型两次相遇:S=3S1-S2,(第一次相遇距离A为S1,第二次相遇距离B为 S2) 单岸型两次相遇:S=(3S1+S2)/2,(第一次相遇距离A为S1,第二次相遇距离A 为S2); 左右点出发:第N次迎面相遇,路程和=(2N-1)×全程;第N次追上相遇,路程差=(2N-1)×全程。 同一点出发:第N次迎面相遇,路程和=2N×全程;第N次追上相遇,路程差=2N×全程。 10. 等距离平均速度公式:与所经历的路程相同,求解平均速度,平均速度=2×/(+)。 11. 三角形三边关系公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12.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常用勾股数:(3、4、5);(5、12、13);(6、8、10)。

(完整)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各类题型汇总,推荐文档

例2:某高校对一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63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有89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的有47人,三种考试都准备参加的有24人,至少准备选择参加两种考试的有46人,不参加其中任何一种考试的有15人。问接受调查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A.120 B.144 C.177 D.192 【中公解析】此题与第一题的区别在于所给条件多出两个字变为“至少准备选择参加两种考试的有46人”虽然只多出了至少两个字,但是它代表的含义就有所不同。至少准备选择参加两种考试的有46人表示的是参加两种考试和参加三种考试的人数之和,即文氏图中两层和三层之和,所以减去46后,两层减了一次,三层也减了一次,因此三层只需再减一次就够了。所以列示就应该是63+89+47-46-1×24+15=144,选B。 例3:某高校对一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63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有89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的有47人,三种考试都准备参加的有24人,准备选择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和英语六级考试的有16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和计算机考试的有13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17人,不参加其中任何一种考试的有15人。问接受调查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A.120 B.144 C.177 D.192 【中公解析】此题将“准备选择参加两种考试的有46人”条件改为“准备选择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和英语六级考试的有16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和计算机考试的有13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17人”,这三个数值代表的是文氏图中两个圆相交的区域,每一个相交的区域都包含一遍三层的区域。所以它们加起来的代表的两层的区域之和以及三遍三层的区域,所以减去这三个数之和需要加上三层的一遍,列示应该是63+89+47-16-13-17+24+15=,选D。 例4:某高校对一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63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有89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的有47人,三种考试都准备参加的有24人,仅准备选择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和英语六级考试的有16人,仅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和计算机考试的有13人,仅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17人,不参加其中任何一种考试的有15人。问接受调查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A.120 B.144 C.177 D.192 【中公解析】此题描述的是“仅准备选择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和英语六级考试的有16人,仅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和计算机考试的有13人,仅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17人”,多了一“仅”字,那么这三个数值代表的是文氏图中三个两层的区域。它们加起来的和正好是代表的两层的区域之和,所以减去这三个数之和需要减去三层的两遍,列示应该是63+89+47-16-13-17-2×24+15=120,选A。

公务员行测计算公式大全

公务员行测计算公式大 全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行测计算公式若a∶b=m∶n(m、n互质),则a是m的倍数,b是n的倍数。? 若a=m/n×b,则a=m/(m+n)×(a+b),即a+b是m+n的倍数 (1)选项尾数不同,且运算法则为加、减、乘、乘方运算,优先使用尾数进行判定; (2)所需计算数据多,计算复杂时考虑尾数判断快速得到答案。常用在容斥原理中。 和=(首项+末项)×项数÷2=平均数×项数=中位数×项数;? 项数=(末项-首项)÷项数+1。 从1开始,连续的n个奇数相加,总和=n×n,如:1+3+5+7=4×4=16,…… (1)单边线型植树公式(两头植树):棵树=总长÷间隔+1,总长=(棵树-1)×间隔 (2)植树不移动公式:在一条路的一侧等距离栽种m棵树,然后要调整为种n 棵树,则不需要移动的树木棵树为:(m-1)与(n-1)的最大公约数+1 棵; (3)单边环型植树公式(环型植树):棵树=总长÷间隔,总长=棵树×间隔(4)单边楼间植树公式(两头不植):棵树=总长÷间隔-1,总长=(棵树 +1)×间隔 (5)方阵问题:最外层总人数=4×(N-1),相邻两层人数相差8人,n阶方阵的总人数为n2。

5. 火车过桥核心公式: 路程=桥长+车长(火车过桥过的不是桥,而是桥长+车长) 6. 相遇追及问题公式: 相遇距离=(速度1+速度2)×相遇时间 追及距离=(速度1-速度2)×追及时间 7. 队伍行进问题公式: 队首→队尾:队伍长度=(人速+队伍速度)×时间 队尾→队首:队伍长度=(人速-队伍速度)×时间 8. 流水行船问题公式: 顺速=船速+水速,逆速=船速-水速 9. 往返相遇问题公式: 两岸型两次相遇:S=3S1-S2,(第一次相遇距离A为S1,第二次相遇距离B 为S2) 单岸型两次相遇:S=(3S1+S2)/2,(第一次相遇距离A为S1,第二次相遇距离A为S2); 左右点出发:第N次迎面相遇,路程和=(2N-1)×全程;第N次追上相遇,路程差=(2N-1)×全程。 同一点出发:第N次迎面相遇,路程和=2N×全程;第N次追上相遇,路程差=2N×全程。 10. 等距离平均速度公式:与所经历的路程相同,求解平均速度,平均速度=2×/(+)。 11. 三角形三边关系公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行测数量关系的常用公式讲解

行测常用数学公式 一、工程问题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总工作量=各分工作量之和; 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设总工作量为1或最小公倍数 二、几何边端问题 (1)方阵问题: 1.实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外圈人数÷4+1)2=N 2 最外层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1)×4 2.空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 2 =(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中空方阵的人数。 ★无论是方阵还是长方阵:相邻两圈的人数都满足:外圈比内圈多8人。 3.N 边行每边有a 人,则一共有N(a-1)人。 4.实心长方阵:总人数=M ×N 外圈人数=2M+2N-4 5.方阵:总人数=N 2 N 排N 列外圈人数=4N-4 例:有一个3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有10人,问全阵有多少人? 解:(10-3)×3×4=84(人) (2)排队型:假设队伍有N 人,A 排在第M 位;则其前面有(M-1)人,后面有(N-M )人 (3)爬楼型:从地面爬到第N 层楼要爬(N-1)楼,从第N 层爬到第M 层要爬N M -层。 三、植树问题 线型棵数=总长/间隔+1 环型棵数=总长/间隔 楼间棵数=总长/间隔-1 (1)单边线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2)单边环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 总长=棵数×间隔 (3)单边楼间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4)双边植树: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数的2倍。 (5)剪绳问题:对折N 次,从中剪M 刀,则被剪成了(2N ×M +1)段 四、行程问题 ⑴ 路程=速度×时间;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平均速度型:平均速度= 2 12 12v v v v + (2)相遇追及型:相遇问题:相遇距离=(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追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追及时间 背离问题:背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背离时间 (3)流水行船型: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顺流行程=顺流速度×顺流时间=(船速+水速)×顺流时间 逆流行程=逆流速度×逆流时间=(船速—水速)×逆流时间 (4)火车过桥型: 列车在桥上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所用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速度=(桥长+车长)÷过桥时间 (5)环形运动型: 反向运动: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同向运动: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公式整理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公式整理

代入排除法 范围: 1.典型题:年龄、余数、不定方程、多位数。 2.看选项:选项为一组数、可转化为一组数(选项信息充分)。 3.剩两项:只剩两项时,代一项即得答案。 4.超复杂:题干长、主体多、关系乱。 方法: 1.先排除:尾数、奇偶、倍数。 2.在代入:最值、好算。 数字特性 一、奇偶特性: 范围: 1.知和求差、知差求和:和差同性。 2.不定方程:一般先考虑奇偶性。注意是“先”考虑。 3.A是B的2倍,将A平均分成两份:A为偶数。 4.质数:逢质必2. 方法: 1.加减法:同奇同偶则为偶,一奇一偶则为奇。a+b和a-b的奇偶性相同。 2.乘法:一偶则偶,全奇为奇。4x、6x必为偶数,3x、5x不确定。

二、倍数特性 1.整除型(求总体): 若A=B×C(B、C均为整数),则A能被B整除且A能被C整除。 试用范围:用于求总体,如工作量=效率×时间,S=VT,总价=数量×单价。 2.整除判定法则: 口诀法: a)3/9看各位和,各位和能被3/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9整除。例: 12345,能被3整除不能被9整除。 b)4/8看末2/3位,末2/3位能被4/8整除,这个数就能被4/8整除。例: 12124,能被4整除不能被8整除。 c)2/5看末位能否被2/5整除。2看末位能否被2整除,即是不是偶数,5是 看尾数是不是0或5。 拆分法: 要验证是否是m的倍数,只需拆分成m的若干被+-小数字n,若小数字n能被m整除,原数即能被m整除。 例:217能否被7整除?217=210+7,因此能够被7整除。 复杂倍数用因式分解: 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整除,这个数拆解后的数是否能被整除,拆分的数必须互质。 3.比例型: a)某班男女生比例为3:5,即可把男生看成3份,女生看成5份。 男生是3的倍数,女生是5的倍数,全班人数是5+3=8的倍数,男生女生差值是5-3=2的倍数 b)A/B=M/N(M、N互质)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盈亏问题重难点讲解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运算:盈亏问题重难点讲解 在历年辽宁公务员考试中,行测考试题量都很大,两个小时的时间大部分考生做不完所有题目。而对于申论而言,考生往往写不完作文。因此,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取得高分是考生最为关心的。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告诉考生如何利用有效的辽宁公务员解题技巧来获得高分。 想第一时间了解公职考试解析吗?请点击>>>辽宁公职辅导讲座资讯 盈亏问题是数量关系中的题型之一,在公务员考试中时有出现,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应重点掌握盈亏问题的基本公式,在掌握基本公式的基础上熟悉条件转换型盈亏问题,关系互换型盈亏问题。 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给一定数量的对象,并不是每次都能正好分完。如果物体还有剩余,就叫盈;如果物体不够分,就叫亏。凡是研究盈和亏这一类算法的应用题就叫盈亏问题。 盈亏问题的常见题型为给出某物体的两种分配标准和结果,来求物体数量和参与分配的对象数量。由于每次分配都可能出现刚好分完、多余或不足这三种情况,那么就会有多种结果的组合,这里以一道典型的盈亏问题对三种情况的几种组合加以说明。 一、基础盈亏问题 1. 一盈一亏 如果每人分 9 个苹果,就剩下 10 个苹果;如果每人分 12 个苹果,就少 20 个苹果。 2. 两次皆盈 如果每人分 8 个苹果,就剩下 20 个苹果;如果每人分 7 个苹果,就剩下 30 个苹果。 3. 两次皆亏 如果每人分 11 个苹果,就少 10 个苹果;如果每人分 13 个苹果,就少 30 个苹果。 4. 一盈一尽 如果每人分 6 个苹果,就剩下 40 个苹果;如果每人分 10 个苹果,就刚好分完。 5. 一亏一尽 如果每人分 14 个苹果,就少 40 个苹果;如果每人分 10 个苹果,就刚好分完。

行测数量关系的常用公式

行测数量关系的常用公式 行测常用数学公式 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总工作量=各分工 作量之和; 设总工作量为1或最小公倍数(1)方阵问题: 222 1. 实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外圈人数÷4+1)=N 最外层人数 =(最外层每边人数-1)×4 22 2. 空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 =(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中空方阵的人数。★无论是方阵还是长方阵:相邻两圈的人数都满足:外圈比内圈多8人。 3. N 边行每边有a 人,则一共有N(a-1)人。 4. 实心长方阵:总人数=M×N 外圈人数=2M+2N-4 2 5. 方阵:总人数=N N排N 列外圈人数=4N-4 例:有一个3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有10人,问全阵有多少人?解:(10-3) ×3×4=84(人) (2)排队型:假设队伍有N 人,A 排在第M 位;则其前面有(M-1)人,后面有(N-M )人 (3)爬楼型:从地面爬到第N 层楼要爬(N-1)楼,从第N 层爬到第M 层要爬M -N 层。线型棵数=总长/间隔+1 环型棵数=总长/间隔楼间棵数=总长/间隔-1 (1)单边线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2)单边环形 植树:棵数=总长÷间隔;总长=棵数×间隔 (3)单边楼间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4)双边植树: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数的2倍。 N :对折N 次,从中剪M 刀,则被剪成了(2×M +1)段⑴ 路程=速度×时间;平 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型:平均速度= 2v 1v 2

行测资料分析计算公式汇总

资料分析计算公式汇总 考点 已知条件 计算公式 方法与技巧 基期量计算 (1)已知现期量,增长率x% x% 1+= 现期量 基期量 截位直除法,特殊分数法 (2)已知现期量,相对基期量增加M 倍 M += 1现期量 基期量 截位直除法 (3)已知现期量,相对基期量的增长量N N -现期量基期量= 尾数法,估算法 基期量比较 (4)已知现期量,增长率x% 比较:x% 1+= 现期量 基期量 (1)截位直除法(2)如果现期量差距较大,增长率相差不大,可直接比较现期量。 (3)化同法 分数大小比较: (1)直除法(首位判断或差量比较) (2)化同法,差分法或其它 现期量计算 (5)已知基期量,增长率x% ) (基期量基期量基期量现期量x%1 x%+?=?+= 特殊分数法,估算法

(6)已知基期量,相对基期量增加M 倍 ) (基期量基期量基期量现期量M M +?=?+=1 估算法 (7)已知基期量,增长量N N +=基期量现期量 尾数法,估算法 增长量计算 (8)已知基期量与现期量 基期量现期量增长量-= 尾数法 (9)已知基期量与增长率x% x%?=基期量增长量 特殊分数法 (10)已知现期量与增长率x% x%x% 1?+= 现期量 增长量 (1)特殊分数法,当x%可以被视为 n 1 时,公式可被化简为:n += 1现期量 增长量; (2)估算法(倍数估算)或分数的近似计算(看大则大,看小则小) (11)如果基期量为A ,经N 期变为B ,平均增长量为x N A B x -= 直除法 增长量比较 (12)已知现期量与增长率x% x%x% 1?+=现期量 增长量 (1)特殊分数法,当x%可以被视为 n 1 时,公式可被化简为:n += 1现期量 增长量 (2)公式可变换为: % 1%x x +? =现期量增长量,其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