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仰青春阳光

信仰青春阳光

信仰青春阳光
信仰青春阳光

信仰·青春·阳光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抱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载着收获、芬芳、失意、磨砺。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必须得树立崇高的信仰,合理利用青春这笔宝贵的财富,塑造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

信仰点亮人生

信仰为人生指明了道路。人生路长,只有明确了信仰,才会有一个奋斗目标。人生没有了信仰,就像失去了舵手的船只,要么随波逐流,在碌碌之中荒废一生;要么误入歧途,在风浪的嘲笑驱使之下永沉海底。留美博士因为没有信仰,虽然学富五车,却干起了制毒贩毒的勾当;少数干部虽然身居要位,因为没有信仰,堕落成浸害人民利益的害群之马。因此,没有信仰的灯塔指明道路,人生就不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信仰为成功奠定了基础,试问天下仁人志士有谁是无抱负,无信仰之人?信仰是促进成功的催化剂,是到达胜利彼岸的动力。居里夫人因为有着为科学献身的信仰,才克服重重困难,成为科学界的出类拔萃的人才;米勒因为有着对艺术的执著,抵挡了皇家画室的诱惑,才在黄土农舍间成为独树一帜的艺术大师;屈原因为有着爱国的信仰,虽然命运多舛,却在千年万代之后为人们尊敬和称颂。因此,信仰的灯塔会微笑面对和无私帮助那些渴求成功的有志之士。信仰使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古语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其实并不尽然。只要有信仰在,成功的人们仍旧可拥有谦虚谨慎的态度。

信仰是人生的灯塔,尽管前途漫漫,只要仰望它,我们一定能抵达遥远的彼岸。曾经见到过这样一幅画面:一艘孤寂的渔船在漆黑的夜里航行,一颗明星在前方为渔船照着路,而明星所在的方向正是海岸。第一次看到这幅画面时,我感到震撼,本以为渔船是孤寂的,实际上它还有着希望与它做伴。朝着明星的方向航行,那里一定就是岸。纵观悠悠历史,又有多少伟人不是拥有希望和信仰而最终获得成功了呢?司马迁,由于政治上的牵连,被终生监禁,可他并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最终在狱中完成了举世瞩目的《史记》。正是因为有信仰在前方给司马迁指路,他才获得如此大的成功。童第周,曾经在学校的成绩是倒数的,同学们经常讥笑他,校长也劝过他退学,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胸怀自己远大的理想,凭着自己对理想的执著,最终取得了成功,。让自己的理想在前方引路,顺着这个方向坚持不懈的走下去,眼前就是一片光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也遇到过许多坎坷,在眼瞎、耳聋的情况下,从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而是向着自己理想的方向,不断的努力,在别人不断议论自己的时候,也毫不在意,最终凭着自己的毅力和信心成了世界上

著名的音乐家。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贝多芬在当时的情况下放弃了自己远大的志向,那世界上就会少了一位音乐天才。和自己的理想为伴,靠着理想为我们所指的路,我们就会成功,理想就是我们生命中的灯塔。

青春无悔

花儿失去了阳光,灵魂失去了依傍。一个人在青年时代,没有朝气是苍白的,没有理想是可怕的,因为青春的魅力就在于朝气与理想。理想主义是人类进步的途径,一个富有青春气质的民族总是世界上最富于进取与朝气的民族。看到日本青年在内蒙植树,美国青年在非洲做义工,被许多人认为叛逆的安吉利娜·朱丽做慈善,我感到欣慰。在汶川,玉树大地震中更有无数青年的英姿烛照了民族的希望,那是来自信仰的光芒。歌德晚年对信仰有过精辟的论述:“世界历史唯一真正的主题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所有信仰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对当代人和后代人都是光辉灿烂、意气风发和硕果累累的,不管这信仰采取什么形式;另一方面,所有不信仰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都只得到一点微弱的成就,即使它也暂时地夸耀一种虚假的繁荣,这种繁荣也会飞快地逝去”。歌德的话深刻表明,信仰在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人信仰的阵地如果存在可能的空白或者缺失,那无疑是非常可怕地事情。

历史昭示未来,青春点燃激情。在人生最美的时刻,我们理当“乘长风破万里浪”,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这样才会青春不老。读书以励志,实践出真知,我们要用青春的才智充实纯洁的灵魂,用崇高的信仰激励远行的志向,用昂扬的斗志实现伟大的梦想。为了信仰的尊严,为了美好的明天,唱响属于我们的青春之歌!

塑造阳光心态

阳光心态是一种知足、感恩、乐观开朗的心态,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它能让人心境良好,人际关系正常,适应环境,力所能及改变环境,保持人格健康。具备阳光心态可以使人深刻而不浮躁,谦和而不张扬,自信而又亲和,我们讲和谐,不仅要力求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注重人的内心和谐。人的内心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高境界。我们享受生活,要建立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是从正面看问题,乐观地对待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这对一个人的为人处事至关重要。因为,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用阳光心态享受生活,善于发现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要学会欣赏每个瞬间,要热爱生命,相信未来一定会更美好。用阳光心态享受生活,学会放下。该放下的放下,学会谅解、宽容。不原谅别人,等于给了别人持续伤害你的机会。要学会放下,忘记

该忘记的,记住该记住的。

生活因为热爱而丰富多彩,生命因为信心而瑰丽明快,激情创造未来,心态营造今天。如果你心情好,你会发现沙漠为你唱歌,小草为你起舞;如果你心情糟糕,你会发现开放的玫瑰在留泪,奔腾的小溪在哭泣,这叫境由心造、相由心生。因为快乐的心态会像一缕温暖的阳光驱散心里的阴云,阳光会铺满每个角落。

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精彩的阶段。只有经历过青春的酸、甜、苦、辣,我们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有意义的人。而青春的花朵需要阳光的呵护,每一处绝地逢生,都磨灭不了信仰的支撑。在人生的道路上,但愿每一个人都带着激情,脚踏实地地为青春而走路。

做一个有信仰的教师

做一个有信仰的教师 -----------读《守望信仰》有感 吉林九中宫丽英 假期难得清闲,从同事那借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守望信仰》,放在床边,每天翻看几页,终于在开学之前看完了。边看边想,合上书的那一刻,方觉感想颇多。 是啊,中国人到底信仰什么呢?我想,不同的年龄的人,不同职业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对于已过不惑之年的我来说,思考最多的是,我应做一个有信仰的教师。 记得2008感动中国人物中有两位人民教师,他们工作的学校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就是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下,从汉族地区来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妻扎根这里18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为村民走出彝寨架起"云梯"。最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的收入,那位女教师很平静的说:“以前一百多一个月,现在两百多一个月,长了一倍了,我感到很开心!” 是什么让这两个老师能在上顶上坚持工作18年的?是令女教师开心的两百元工资?那实在是少的让人无法置信。是大山上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可为此要每个星期,爬四个小时天梯,危险就在脚下。实际他们的回答很简单,哪里的孩子需要教师,老乡在他第一次去的时候,杀了一只鸡,这份情感他们放不下。 这两位老师的事迹告诉我,人要干好一件工作,尤其是教育事

业,如果没有信仰作为她的精神支柱,那么教师这个职业就是一份谋生的工作,而不是一辈子奋斗的事业。教师的信仰是什么呢?我认为包含许多内容,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是必不可少的吧! 第一,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教育工作是非常纷繁复杂,我作为中年轻教师我已经深深感到教师在工作中经常会面对不同的困难,教育智慧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和坚持不懈的过程。在高中的时候,因为我遇到了几个非常好的老师,他们在课内课外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和帮助,那个时候我就决定以后要做一位和他们一样的老师,所以我选择了师范专业。当我最后通过考试和选拔,真的成为一个老师的时候,我无比的开心。然而这份工作的艰难是我不曾想象得到的。也许优秀的老师那无比的幸福感,就是因为他们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的过程给他们带来的。而这个幸福使他们永远割舍不了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 第二,对于学生的热爱。但凡优秀教师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对于学生无私的爱。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他们的快乐和满足。那两位老师之所以能在山上坚守18年,是因为每当他们想离开之时,只要看到光着脚的孩子们,就怎么也狠不下心。如果老师不能无私的热爱学生,我想教师这份工作不会给其带来精神的富足。什么是无私的爱?现在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多样,如果我们仅以成绩来衡量他们,无法真正的热爱他们,真正的关心他们。在新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事物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社会的复杂与多样,使得学生在今后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如何给以学生正确的引导,如何与学生交心,什么样的爱,是当代教师真正能够给与学生的,并有助于他们成长和幸福。

中世纪哲学中理性与信仰关系之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613436906.html, 中世纪哲学中理性与信仰关系之思 作者:李敏 来源:《学理论·下》2010年第02期 摘要: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中世纪哲学的基本问题,没有理性和没有信仰都不能称之为中世纪哲学。以梳理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为脉络,重新审视和评价中世纪哲学,纠偏人们传统观念中对宗教的认识,对解决现代所面临的理性过度张扬、信仰失落、价值迷失有一定的启示 作用。 关键词:中世纪哲学;理性;信仰;调和 中图分类号:B5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6—0013—02 理性与信仰的关系是中世纪的核心问题,贯穿了中世纪哲学形成、繁荣和衰落的全过程。 提起中世纪,人们大都会认为:中世纪——这个由14、15世纪的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提出的,用 以指称欧洲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他们所处的启蒙时代之间那一段黑暗的文化断裂时期,是欧洲历 史上最黑暗的时代,是封建的基督教世界,是西方人的理性寒夜,哲学神学的婢女的时代。其实,如果能够用辨证的态度给予这个时代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的话,中世纪哲学则是以一种独特的形 态延续着古希腊哲学的发展轨迹,并且秉承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传统,在理性的科学精神和信仰的宗教精神的交融中发展。在理性张扬、科学主义盛行的今天,人类精神家园失落,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以理性与信仰之间力量的消长为脉络,重新审视中世纪哲学的基本精神,纠正人们传统观念中对宗教的偏见,对于解救现代人面对的信仰危机和价值迷失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1.理性依赖信仰存在 在早期教父哲学把希腊、罗马的哲学视为异端,反对任何有理性的思考,提倡绝对信仰。教会一直强制推行这样的思想准则,要求哲学服从神学,信仰高于理性,启示高于知识。但是早期基督教虽有着虔诚的信仰,却没有系统的神学理论,而希腊哲学却有着成熟的理性批判能力,迫于传播发展的需要,它不得不转而利用哲学。所以早期基督教一方面贬抑理性,另一方面也对希腊哲学进行有选择地接纳,借助哲学的反思,逐渐走上了理性化的道路,使基督教神学思想迅速地理论化、体系化了。 这时期的理性要依赖于信仰才能存在。以中世纪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真理台柱”的奥古斯丁为例,他的名言是“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信仰”,主张信仰高于理性,靠神秘的直觉去认识上帝,但是又认为上帝是可认知的,可以用形而上的方法加以论证。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把理性引入了神学,把理性与信仰结合起来。随着人们对理性的追求日益强烈,对教义的质疑也是越来越多,早期教父哲学家们也逐渐意识到信仰无理性是盲目的,要想使基督教信仰成为一种普遍现

理性与教育

人是理性的动物,同时人又是教育的产物。自古希腊以来教育和理性就不可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理性,而教育就是保护和发展人的理性。在柏拉图看来,认识的对象是理念世界中的理念,但这种理念进入肉体时变得朦胧了,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回忆的过程。他认为教育是“矫正心的倾向”的艺术,即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亚里士多德根据他的形式质料说,认为人的灵魂是身体的形式,人的灵魂有特定的官能,即理性的官能,它显现人的本质。他还认为人们接受教育不是因为它有用和必须,而是因为它自由和高贵,它可以发展人们的灵魂形式。不仅希腊教育如此,所有教育都是为了发展人的理性本质。教育正是通过增加人的理性能力,使人成为人。 理性的两重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性具有两重性,一是理性的道德性、价值性,是对至善、终极价值的追求,康德的实践理性、笛卡儿的直觉理性、韦伯的价值理性都是这一特征的表述。它为人类社会寻找价值、道德原则。另一方面是理性的认知性、工具性,是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追求,康德的纯粹理性、笛卡儿的演绎理性、韦伯的工具理性都是这一特征的表述。它寻找客观世界的真理,并用真理性认识去改造世界。 教育使人的理性得到发展。理性是工具理性(认知理性) 和价值理性(道德理性) 的统一。教育取向的两重性。陈桂生教授认为分析教育的价值取向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即“教育者的有目的活动、教育资料、教育对象。”[3 ] (188 页) 在此,选择后两个角度来分析教育取向。教育资料统称为文化,文化又有两类: 1、观念文化(:价值、规范、信仰等意识形态文化)、2、知识(技术文化体系称之为科技文化)教育对象是人,人有两种属性:作为自然个体的自然人,作为社会个体的社会人。前面已指出教育的不同取向和理性的不同方面的发展有关。在此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简单地分析。1. 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和理性的全面发展。古希腊教育的内容是“四艺”,后来发展为“七艺”(文法、修辞学、辩正法、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 。“四艺”和“七艺”教育要训练的是人的心智,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后来称之为自由教育。古希腊教育内容上科技文化和观念文化还未分离,二者是统一的。虽然有“四艺”和“七艺”之分,但总体说来还是十分模糊的。同时我们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包含有形而上学、政治学、论理学、逻辑学,物理学,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学科分化水平很低。教育对象的自然人本位和社会人本位还未出现明显的分化。亚里士多德称人是理性的动物,又称人是社会的动物。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的理性,这种理性也以朴素的形态包含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方面。这种教育也叫全面教育。古代教育以其朴素形态包含了两种取向,同时也发展了理性的两个方面。但并不是它没有偏向,其实这种教育还是偏向于道德。赫斯特(Hirst) 认为这种教育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自由学科不是“机械的”。它们比对从事身体或心理的日常事务的要求多得多,它们要求更积极更高级的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是过幸福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之一。第二,这些学科的主要价值不是功利性的。第三,这种学习一定不是狭窄专业化的学习。因为狭窄专业化学习限制人的心智发展,使人不能参与对幸福生活具有同等价值和重要性的其它事务。第四,学习本身不仅具有内在价值,而且学生必须追求这种价值,也就使学习不只是被他人所迫或为了谋生。这一切表明自由教育的目的是非功利性的,是为了达到自由,而这种自由即是一个终极目的。这一目的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善或至善。“如果我们所做的事都有一个目的,我们为了这个目的本身而企求做这些事,那么,显然这目的就必定是善和至善。”[4 ] (126- 127 页) 可以看出,古希腊教育偏向于道德取向,这种偏向到了中世纪则进一步滑向上帝这一终极目的。2. 中世纪教育和信仰理性。中世纪把理性看作是上帝的补充,“人的理性只能补充简单的信仰,只有对上帝的爱才能达到最高的智慧。”[5 ] (410 页) 道德不再是追求自由,而是信仰上帝,“人类的至善是以上帝的至善为原因的结果,因此道德活动的终极目的不是幸福,而是上帝。”[5 ] (404 页) 此时人的认知理性完全被信仰(道德) 理性所取代,中世纪的教育和信仰理性是一致的。基督教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紧紧抓住教育和文化,但其教育目的是为宗教服务的。中世纪的学校几乎都是教会学校。教会学校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虽然后来把“七艺”纳入课程范围,但“七艺”的学习主要是为神学服务和古代“七艺”相比内容上有很大变化。教育内容为宗教服务,当然是意识形态的(宗教的) 。教育的对象“人”不然人具有自然人属性,是上帝的子民,其社会人属性也只是证明上帝的存在和万能。因此,这种教育的目的就是灌输一种信仰理性。在此价值理性被信仰理性所取代,认知理性完全成为信仰理性的奴婢,甚至完全没有必要。阿圭那认为:“赋予人的智慧礼物是卓越的知识,这是他与上帝相结合的结果,只有通过爱才能实现人与上帝的结合,因为‘依恋上帝的人与上帝精神同一’。”[5 ] (410 页)中世纪后期,在经济发展的意大利北部产生了一场伟大的革命———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

一流员工的十大信仰

一流员工的十大职业素养 一流的员工来自一流的职业素养。一个人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成就。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但要在职场中取得成功,最关键的还是在于职业素养! 要成为一流的员工,就需要具有以下十大职业素养: (一)、敬业:只有你善待岗位,岗位才能善待你。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不是我不愿意努力,是我所在的部门太差,工作岗位太平凡,太不起眼,要前途没前途,要发展没发展……”而在你挑剔和厌恶岗位的时候,岗位同样也会疏远和厌弃你,更谈不上给你新的空间和机会。其实,在职场中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只是极少数,大部分人即使是现在已取得辉煌成就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从最平凡的岗位做起的。 曾经感动和激励了无数人的畅销书《邮差弗雷德》,它的主人公弗雷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邮差,但他却用自己的快乐、敬业和周到体贴的服务赢得了无数人的尊敬,美国邮政协会还专门设立了弗雷德奖,奖励那些在投递行业认真工作,在服务、创新和尽责上具有同样精神的员工。 我们大多数人都像弗雷德一样,从事着普通又平凡的工作,但我们中又有几个人能真的像弗雷德一样,把自己人生的舞台演绎得这么精彩? 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永远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这其中的差别,完全看我们自己如何对待。 如果我们用“小”的心来演绎自己的人生,那么我们只能是一个不受重视的小角色。如果我们用“大”的心去演好每一个角色,那么,即使是一个小角色,也能演出主角的风采,并终有一天成为主角。 (二)、发展:与单位需求挂钩,才会一日千里。 很多职场中的人都有这样的心理:觉得单位对自己不公平,认为凭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单位应该给自己更大的平台,更好的空间,更高的待遇……但他们却很少反思:为什么自己有学识、有能力,但却在单位中得不到重用,原因到底在哪里? 我认识一位经济学博士,他也有过这样的苦恼和困惑。他博士毕业后,很多大企业都争相聘请他,但奇怪的是,他哪家企业都呆不长,总是没几个月就被辞退。于是他找到我,让我帮他分析原因,听完他的讲述,我找到了症结所在:别人开始争相聘请他,是看中了他的学历。但真正到了工作中,他却处处端着博士的架子,要么抱怨,要么挑剔,却并没有真正将自己的学识用到工作中去。我告诉他,尽管你拥有博士的头衔,却没有搞懂一个职场发展的基本规则:单位只会为你的使用价值买单。或许你有研究生、博士生的头衔,或许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如果你的学识只有百分之十对单位有用,那么单位就只会为你这百分之十买单。而剩下的百分之九十,那是你自己的事,没有哪个单位会那么傻,对你没有为单位创造任何效益的百分之九十一起买下来。亏本的买卖谁也不会做,换了你是老总,你同样也不会买单。 这番话对他触动很大,也让用一种全新的心态去面对工作。现在,他已经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副总裁。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只有将自己的学识、能力和单位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单位创造了最大效益,那么,自己的发展才会一日千里。

工作的信仰

工作的信仰 一、职业不是事业 经济学家赵晓是一个非常关注职业伦理、关注国内员工职业观的热心人,我曾经与他合作在一些企业对员工进行职业观调查,其中第一道选择题是:你怎样看待你的工作与信仰? a.两者是一回事 b.两者是完全冲突的 c.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d.工作是生命信仰的一部分 结果大部分员工选择的是b和 c,只有极少数员工选择的是a和 d。在大多数员工看来,“我”的生命信仰的实现与工作无关,工作只是“我”养活自己、赚取财富、不得不从事的一种人生方式而已。这些员工对我们说,工作就是为了赚钱,否则“我”为什么来工作? 有几个员工对我说,他们真心想做的是另外的事情,只是条件所限,只能干这个工作,这几个员工对那些自己想真心投入的事情称之为“事业”。事业里可以实现自己的生命信仰和人生价值,是应该投入生命要做的事,但职业不是,工作更不是。谁认为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就是事业,那谁就是傻瓜。 国内企业的众多员工就抱着这样的职业观每天从事着工作,观念左右行为、行为改变实效,这样的职业观能产生蓬勃向上的企业实效吗? 我在一些企业做讲座时,经常向员工们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赚钱是工作的首要目的吗? 2如果你有足够多的钱,你还愿意工作吗? 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职业观。答题结果是令人忧心的。因为为数不少的人把赚钱列为工作的首要目的,甚至把工作当作赚钱的手段与方法,当赚钱的目的达到后,对这个手段和方法完全可以弃之不用了。 这些员工根本没有将工作与自己的生命信仰联系起来。其实赚钱只是工作其次的目的与意义,工作的首要意义在于它确定了一个人信仰的方式,也就是说,工作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确证自己生命价值的方式,是一种与宇宙万物联系沟通的方式。 二、什么是人生的信仰

教育是一种信仰

教育是一种信仰 大学毕业那年,不安分的心,总是向往改革开放火热的沿海发达地区,于是就有了上下五次求职的经历,从沿海到新疆,东西横穿整个中国。那个时候的求职经历,想想都要掉眼泪的,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东奔西跑,最终落户余杭市。阴差阳错,从最东边的临平来到了最西边的舟枕,原来是新老余杭“欺骗"了我。就这样,我在山区中学一呆就是13年的时间,完成了本科函授、骨干评选,完成了买房,结婚生女等的人生历程。从一个漂泊的浪子到有了一个固定的工作与幸福温暖的家。 2008年,那年先是汶川地震,然后是北京奥运,再就是学校合并,从此我真正开启了自我成长的生命觉悟。那年,意外被任命为集团教务主任,繁杂的工作与无形的压力,强迫自己不断改变自己去适应当时的环境。正是那时开启了日记写作,才有了浴火重生的今天。因此我要感恩磨难,是当时的困境让我不断奋起,不断地追求卓越,不断地自我革命。 教育是一种信仰 正是因为自己的奋起与努力,才慢慢走上了成长的快车道。高级教师晋升,硕士入学考试,提拔为副校长,总之一切都是那样的顺理成章。正所谓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有头脑,成功总是不辜负努力的人。 然后担任区兼职教研员,评上学科带头人。从崇贤到舟

枕到太炎,三个学校共计八年时光,从来没有松懈过,也从来没有遗憾过,没有鲜花与掌声,唯独自己悄无声息地继续努力。 2016年,偶然之间,遇到了何老师,然后自己的成长突然加速,因为自我努力变成了团队前行,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我们一起锻炼身体,一起谈论人生,一起诵读经典,一起畅想未来,我们不能改变教育,但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让享受教育不再成为奢望。 教育是一种信仰 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年纪有多大,只是突然间发现身边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再仔细一看,原来头发越来越少了,白发却越来越多了,我已不再是那个年少的张郎了。身边时而能够听到“老张”的称呼。 正是因为年纪大了,所以再也没有想过去更换工作,安心踏实地继续自己的教育梦想,因为我认为,教育是一种信仰,需要一生的努力去探寻。 因为教育是一种信仰,于是我愈加不需扬鞭自奋蹄地去探索教育的规律,去实践教育的价值,去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浅析中世纪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浅析中世纪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摘要】西方文明史上,理性与信仰可被看作是两条此消彼长的轴线,有着各自内在的、外在的起源。而将两者关系“大规模”的复杂化——融合或对立的根源阶段应该是在中世纪盛期。在当代科技和理性高度扩张,信仰危机和价值迷失日益严重的境遇下,本文通过简述中世纪关于理性与信仰关系的一些观点主张,重视和重新审视、评价理性和信仰之间的关系,对于重建人的精神世界及推动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世纪信仰理性 每每提到中世纪,总是条件反射似的想到“黑暗”、“愚昧”这些词。大部分人认为中世纪是封建的基督教世界,是西方人的理性寒夜,哲学神学的婢女的时代,对于中世纪的文化人们普遍持极端否定的态度。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中世纪的哲学就以一种独特的形态延续着西方哲学发展的轨迹,并且中世纪的哲学秉承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传统,其基本精神仍是理性的科学精神与信仰的宗教精神的交融。恰恰是围绕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中世纪哲学经历了形成、繁荣及衰落的发展过程。[1] 一、理性与信仰的调和 中世纪哲学秉承了西方哲学的传统,即古希腊哲学的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是中世纪哲学的思想来源。希腊晚期罗马时代,理性和信仰的调和孕育出了独特的中世纪经院哲学。 早期各个流派的思想交锋中,基督教一方有虔诚的信仰,无系统的神学理论;而希腊哲学一方有成熟的理性批判能力,但无统一的信仰,正是在这样丰厚的理性批判精神的文化氛围下,基督教借助哲学对自身的教义做出理论的反思,逐渐走上了理性化的道路,基督教神学思想迅速地理论化、体系化了。俄里根是基督教第一位系统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最早开了从理性上论证基督教信条的先河。被称为“真理台柱”的奥古斯汀主张信仰高于理性,“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相信”是他思想本质的概括,理性要依赖于信仰才能存在。[2]他还指出,在不完善中认识完善,在相对中认识绝对,在经验中认识超验,从外在物质界回到自身,从肉体回到灵魂,逐级上升,达到判断力,最后达到理性,“在惊心动魄的一瞥中,得见‘存在本体,这是靠神秘的直觉认识上帝,是“刹那间悟入于真慧”,与普罗提诺的“解说”、“顿悟”如出一辙。虽然如此,但他认为上帝又可认知,可用形而上的方法加以证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把理性引入了神学,把理性和

警察职业信仰

问题视野下警察职业信仰的重塑 职业信仰,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共同成员在长期共同的工作中形成的对本行业的基本态度与信念,特别是对本职业具有的自信、荣誉感、积极价值取向是职业信仰的重要内容。警察职业信仰则是警察队伍在本行业特定的工作环境、内容下形成对本职业所具有的高度认同感、崇高归属感与荣誉感。警察职业所具有高应激性、高危险、高负荷性等特点决定了职业信仰的形成对于公安队伍的重要性,缺乏职业信仰的公安队伍,将严重影响民警个体的工作积极性与效率乃至公安队伍的整体战斗力。信仰乃是个人生存之精神支柱,警察职业信仰则是公安民警在高强度、高压力下保持对公安工作热爱与积极性的精神动力。 但必须注意的是,现阶段于转型时期的现实使得社会矛盾复杂多变,公安机关作为维稳排头兵承担着因此带来的巨大公共关系危机的冲击,媒体的“丑警”宣传、民众的“敌意”等内在与外在因素的交错瓦解着警察这一群体原有的职业荣誉感与归属感,公安民警的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极大消极影响,职业信仰受到严重冲击,民警职业倦怠和职业幸福感缺失现象呈现出较大的普遍性。“莲发藕生,必定有根”,公安民警职业信仰淡漠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公民的权利意识、法律素质在不断的提升,对民警的执法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现阶段公安队伍的法制素养整体还较为滞后,这是一对客观矛盾。面对民众较大量的非警务活动性质的社会求助如打狗、抓猫等,较高甚至苛刻的执法要求以及动辄投诉的工作压力,较多民警体现出无所适从的职业倦怠现象,原有的职业尊严感、受尊重感受到削弱;另一方面,近年来媒体的刻意的“丑警”宣传造成涉警负面报道充斥于各类媒体,各种臆造、歪曲的言论严重影响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尤以网络言论更甚,一旦出现涉警信息,少部分人随意胡编乱造,在网上随意侮辱、谩骂以及发表极其偏激及歪曲事实等不负责任的言论,诋毁公安机关及民警形象,不少民警感到辛勤工作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职业荣誉感受到打击;再者,缺乏系统的公安民警权益保护制度,袭警现象频发,严重损害了民警的执法公信力与合法权益。少数人法制观念淡漠,在民警执法时随意侮辱、谩骂甚至进行推搡、殴打,民警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时则高呼“警察打人了”,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曾几何时已与“暴力执法”划上了等号,面对恶意投诉以及袭警行为,民警既流血又流泪,职业尊严进一步受到冲击。另外,民警休息时间得不到保证等多方面因素也促发了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 周恩来总理曾言,“天下安危,公安系于一半”,公安队伍的精神风貌以及战斗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以及人民的幸福安全,而职业信仰则是公安民警保持旺盛精力与信心的精神保障,因此,结合现阶段公安民警的职业倦怠等思想状况,重塑警察职业信仰成为必需。一是重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认真组织学习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提高民警的思想觉悟,这是重塑警察职业信仰的基石。教育民警在讲政治上狠下功夫,要经常进行队伍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职业信仰、职业纪律教育,使全体民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切实贯彻到公安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上;积极开展公安民警关于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使民警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筑牢并践行核心价值观,使其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二是积极提高民警法律素养,进一步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以自身的严格、公正执法赢得社会的尊重,这是重塑警察职业信仰的主要途径。要一步通过民警执法资格考试、网上法律练兵、自主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民警的法律素养与执法水平,在执法活动严格、公正,文明、规范,以崭新的队

做一个有信仰的教育者

名家论坛心得体会 做一个有信仰的教师 岳滩二中张志红

做一个有信仰的教师 不知有多久没有听到过如此扣人心扉的报告,句句富含哲理,直面教育。时而鸦雀无声,埋头苦记,时而笑声一片,掌声四起,时而惊叹声响彻会议室。只能说韩经权局长关于“我心中的教育”报告会开的真成功! 亚米契斯曾经说,教育是“爱的教育”。若灵魂与所追求的教育事业如影随形在阳光下快乐奔跑,那教育者真得太幸福了。我想从今天开始,教育战线上的每一位同志真应拨乱反正,改变畸形扭曲的教育导向,做真正的教育者。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我欣赏曾点的师生情趣,也是我认为应有的师生关系。融洽、快乐、师生情深。 “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中的标本......”我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讲着,学生各个仰着小脸,闪亮的眼睛注视着我,太棒了,这些小家伙!我为他们的认真而窃喜。学生魏**又沉醉在自我的世界,一笔一笔在描着人物头像......他总是这样,每节课都得提醒几次。成绩当然也差得要命。曾认为孺子难教。 今天才明白,差生是教育误差的日积月累所形成的的。他们是校园中最应关注的一个群体。他们在考试的洪流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收获了多少师生的白眼和家长的冷漠态度,却每天迎着朝阳毅然决然走向令他收获无尽耻辱的地方。我想他们这一群体也有他们难以言说的不易。我们应有宽泛学生观,不只拿成绩来衡量学生,肯定学生。

今生有幸成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就如同上帝派往人间的魔法师,来点化众生。扶他,帮他,欣赏他,等待他。视生如子,不嫌恶他,不抛弃不放弃他。 夜如此宁静,窗外点点星光,墙角处不知名的小虫在肆无忌惮地叫着,月光悄无声息来拜访这充溢爱的小屋。桌子上放着小儿子为大女儿精心挑选的礼物,礼物安安静静地等待着,只为明天她醒来后的惊喜,此时我是幸福的。我们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不正是我们最应教育的内容? 要想成才先成人。虽然当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环境存在诸多问题,但作为教育的践行者内心应务必坚定、强大,做一个有信仰的教育者。当别人哀叹中国人道德沦丧到无底线,长幼无序,诚信无存,勇气尽失时,我们应知那是国家发展道路上的阶段问题,更应明白,我们肩负重担,有好多工作要做。以己之力,去影响一个人,一班人,一校人,一代人。“三尺讲台,三寸笔,三寸舌,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教育在改革中前行。我欣赏时下的教育理念,教学不是说教,是特定情景下的感知体验。课堂是个大舞台,学生是主角,老师是配角,多放手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我想他们会成为一个个有头脑、有口才、阳光向上的学生。正如刘老师所说,习惯是培养出来的,能力是锻炼出来的,知识是学而得。认清方方面面的规律和本质,我们的工作才有方向,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而我们的老师,大概只是做到

如何理解信仰与理性的冲突

如何理解信仰与理性的冲突 摘要信仰与理性的冲突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由来已久,而且可以肯定,只要人类在自己认识世界的活动中还有未知的领域,还有理性无法触及的地方,这种冲突必将存在下去。关于如何理解这两者的冲突,本文将通过分析两者冲突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探讨这种冲突的原因以及如何看待这种冲突,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信仰理性宗教科学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一直在追求着心灵与肉体的完美结合,求真的执著与求善的企盼构筑了人性的两股动力——理性与信仰。然而,这两者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却始终不断地纠缠着对方,一次又一次爆发冲突。可以说,在历史上求真的理性和求善的信仰之间一直上演着依赖与叛逆、离弃与召唤相交织的历史舞台剧。歌德曾经把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视为世界史和人类史上最深刻的甚至是唯一的主题。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信仰与不信仰往往被等同于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信仰与理性的对立也被人认为是贯彻西方历史的一条主线 一、信仰与理性的冲突起源与发展 在人类社会初期,科学理性还没有成长的时候,是靠着宗教信仰维系秩序的,信仰通过对圣贤的主张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和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来实现自己的功能。在哲学出现之前,神学正是靠着信仰这一利器完成自己使命。往后,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理性得以发展,信仰也在与时俱进。不过,有的时候是理性占主导地位,有的时候是信仰居上,形成了一种此消彼长的发展过程。在古希腊时期,理性有过一段时期的张扬,公元前6——5世纪,希腊人从蒙昧时代走出,出现了一大批自热哲学家,他们开始将视线从对神的研究转移到了对自热和人本身的研究上。随着当时“人是万物的尺度”和“美德就是知识”两大著名论断的提出,标志着时代主题已由政治神学研究转向了政治哲学的研究,也吹响了理性精神挑战信仰情结的号角!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哲学和科学理性主义在肥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但是,当踏入“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后,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失去了原有的高尚位置,成果被神学消化并且成为论证信仰的工具。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在这个时代,政治思想是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人们把事情的起因认作是某种神秘力量的作用时,这就走向信仰。 当理性被严重扭曲、神学被推上极至的时候,整个欧洲社会开始了以人和自然为主题的文艺复兴运动,理性与信仰,政治哲学与政治神学之间又一次展开了空前激烈的论战。在这次运动中,理性对信仰的几番征战,揭穿了神学的虚伪面纱,导致了人们对信仰的崩溃。信仰被推向理性的法庭上遭到审判,信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在这一次的信仰与理性之争中,理性精神战胜了信仰情结,信仰似乎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然而在近现代,人们一方面,踏着科学的步伐,崇尚理性,歌颂知识,;另

浅析科学理性与宗教信仰在西方文化中的辩证关系

科学理性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代鹏 1112012049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12级博士队 科学理性与宗教信仰的关系问题是学术界历来关注的热点之一。传统观点认为科学与宗教或者相互冲突,或者相互分离,或者是一种互相整合的关系。宗教与科学不仅有着本质上的对立,更有着观念上的内在联系,二者存在着一种建设性的互补关系。宗教是研究形而上的东西,在对“人是谁”的追求中来探讨一种永恒的存在,科学则是形而下的研究,是对客观真理与规律的探索。作为承载当代社会发展的两大车轮,科学与宗教共同谛造新的人类文明。 回顾科学理性与宗教信仰的起源,它们是既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15、16世纪西欧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肯定人的自然欲望和人的价值,质疑教会宣扬的苦修。17世纪哲学与科学的兴盛则弘扬了一种清新的理性主义精神,它表现为一种普遍的怀疑精神和经验立场来摧毁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构建出来的虚假世界,使人类摒除基督教的神学思想,重新认识了自然,通过理性而得到真理。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以理性科学为旗帜,反对教会禁锢思想,反对宗教蒙昧,摧毁封建专制赖以维系的宗教基础。在曲折的发展史上,科学理性与宗教信仰存在辩证关系。 信仰与理性区分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信仰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类灵魂内所具有的一份执着,是一种经过价值选择的能够成为人们精神支柱的思想观念或精神追求。信仰是宗教的灵魂,离开了信仰,宗教就不成其为宗教。然而宗教不能等同于信仰,宗教只是信仰的一种形式,并且数千年来,宗教信仰一直是信仰的主要形式。当然科学也离不开信仰,然而这与宗教的信仰特性明显不同。这是因为宗教的信仰性特征突出地表现为虔信,表现为盲目性,表现为以从不发生疑问而一味接受、顺从地遵守和实施。理性作为人性的表征而存在,而人性是丰富的、多样的,因此,人的理性也必然是丰富的、多样的。科学与宗教作为人类文明的两种文化样式,分别内蕴着两种不同的理性。科学以理性为核心,它所包含的理性称之为科学理性。宗教理性以自己建构起来的彼岸世界为对象,是从超越的神圣存在的角度出发理解世界的。 科学理性与宗教信仰存具有统一和互补的关系:首先,宗教信仰是与科学理性并存的文化思想枷锁,限制人性的精神自由,而自然界成为科学的领地,科学追求客观真理与规律,二者并存但不冲突。其次,从认识论的根源上看,宗教和科学都渊源于对世界基本问题的解释。人类从一开始就特别关心与其自身的利害祸福有关的事物,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我的信仰

篇一:说说我的信仰 说说我的信仰 我一直相信,一个人活着,总是要相信些什么的。不过信仰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总是轻飘飘的,飘荡在你身边。好像一阵风就能将它刮走,怎么抓也抓不住,等你累了,厌倦了,生气了,濒临崩溃放弃的边缘,却又绕了个圈回到你身边,撩拨着你,挠得人心里痒痒的。可不管怎么说,总是回过了神,一边懊恼刚刚自己差一点就放弃,一边欣喜它总是回到自己的身边,紧接着,便开始了新一轮的捕捉。周而复始。什么时候停歇呢?谁也不知道,或许,永远也没有终止,又或许追逐的游戏直到人死亡,可是,人总是繁衍不息的,信仰呢?恐怕也是差不多的吧。着自己的信仰呢?信仰不该被说出,而是藏在自己的心里,悄无声息的生根,发芽。一但破土而出,必定早已立稳了脚跟,挺直了脊梁,成为了一颗立于高山之颠,悬崖边沿的苍松。枝叶可以摇摆,树根却已扎遍了半座山峰。只有这样,信仰才能够靠着云雾缭绕中露出的点点翠色为我们指点方向,才能够在我们几近滑落山崖的时候伸出触手,将我们拉回正轨,延续生命的美好。 剧本的背景还是那个对我们来说遥不可及的年代,男主人公也过着我们不可能触及到生活。良心,是他的信仰。我们的年龄不同,背景不同,经历不同,可是,良心,也是我的信仰。我想或许是因为,良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信仰吧。在这个三角形内角和都不一定是180度的年代,或许没有一个定理不可能被证伪。历史的长河也一次次证明,没有一个政权可以长存。但是人类却顽强地活了下来,繁衍至今。我想或许这就是因为人之所以为人,是有信仰的,人们以自己的良心为信仰,做着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这些事情也会被证伪,但是至少这一秒,我们还活着,并且问心无愧。 青马2期学员李瑞欣 篇二:我的信仰 我的信仰 小的时候,别人问我信仰是什么,我只会懵懂的摇摇头,那时我还太年轻,不懂得什么是信仰。而现在,我已成长为一名时代大学生,一名合格共青团员,一名伟大共产党的预备人员。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你的信仰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他“我信仰共产主义!” 一.入党为信仰——从历史和现实中感悟信仰的力量 雨雨,一路走来,不变的是坚定的信仰。 在和平年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要更加相信并坚定这种信仰。毛泽东同志曾讲,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从哪里来?就源于信仰。兰考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同志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的忠诚,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麦子的长势,群众的生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为,他是一名共产党员;新时期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牛玉儒,唱响了一曲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壮歌;人民的好警察任长霞,用如歌的生命和奔腾的热血完成了一名共产党员“要留正气在人间”的志愿,人民的好法官宋鱼水等等,更是用行动谱写了信仰的壮丽诗篇。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

坚守职业信仰

坚守职业信仰,守望乡村教育 ――南充西华师范大学培训有感 细雨蒙蒙,寒风乍起。我又一次来到南充,有幸参加了西华师范大学组织的国培计划(2014)——四川省农村小学校长提高研修班的培训学习,一路走来,有困惑、有震撼、也有疲惫……但常常还是能感受到紧张后的充实快乐。特别是聆听到西华师大以及省内外众多专家教授的精彩讲解,每刻都能感受思想火花的碰创。教育专家和教育一线的校长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管理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对我的大脑也是一次全新的洗礼,现对这次的学习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感悟如下: 一、专家们精彩的讲解,丰富了管理的理论,开阔管理的视野,为提升管理水平提供的坚实的保障。 此次培训授课有西华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也有一线校长。内容涉及到职业道德、校长责任与职责、信息技术教育、学校内涵发展等方面,可以说内容多、范围广,专家们先进的理念和独特的设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去之后努力将专家经验和理念融入自己的工作中去,是我们回校首先思考得问题。 二、一线校长的切身体会,为校长们学校管理提供了借鉴与帮助。 此次校长培训邀请了成都七中初中学校、蓬安河舒中学、南充市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等三所在省内比较有名中学校长给全体学员进行讲座,特别是成都七中的杨斌校长的《办一所温暖的学校》让我特别的感动:一个好学校一定有一位好校长。校长是学校发展的规划师,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而教育是一项需要良知的事业,民主则是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一个校长更是播撒人情味于学

对当前我国国民信仰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我国国民信仰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信仰危机问题凸显这一状况,分析了危机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政策,以期能够对此问题有所缓解,从而加强国民信仰教育。 【关键词】信仰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9-0049-02 一信仰之内涵 提及信仰我们都不陌生,头脑中会迅速跳出信仰这一词汇,问及含义以及对信仰的理解,能 够深刻剖析者却寥寥数人,我们仅能对信仰一词作模糊理解,那么信仰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 但丁在《神曲·天堂》中说:“信仰乃憧憬之物的实质,也是未见之物的见证,我认为这就是 信仰的要旨。”作为人精神活动的核心,信仰唯一表征着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人生的价值追求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汉语词典》对信仰一词做如下定义:信仰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和指南。信仰,作为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表示对人生某种目标的选择,指人们对于某种思想、学说、主张、宗教或个人的信服与仰慕,并用以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为指导。在西方哲学当中,信仰主要有两方面的涵义: 第一,信仰,可译为“信念”,在普遍意义上指的是一种相信、信奉、不怀疑的心理状态;第二,信仰是一种在宗教意义上当人超越问题领域达到神秘领域时产生的态度和行动。英国哲 学家罗素认为信仰是由一个观念或意象加上一种感到对的情感所构成的,在信仰中,主体对 某一对象的极度相信占核心地位。信仰属人所特有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复杂的结构, 是人们对其认定的最高生活价值——终极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移的依赖和执著不渝的追求,是人对自身生命存在有限性的一种观念超越。 谈到信仰必言及宗教。宗教,无论人们怎样去规定它,它在现代文明中顽强的生存着的事实 已经不允许我们轻视它了。只要人类还可以自由地驾驭那些统治着他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还有些不能从思想上解释和解决的问题,人类就需要某种形式的信仰,就难免会有宗教现象。宗教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既可以是一种意识形态,又可以是一种社 会仪式或者社会组织,同时也可以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是就宗教和信仰这二者而言,我们可 以肯定信仰是比宗教更为根本的东西。现代人趋向宗教不如说趋向信仰更为妥贴,当人们在 从事某种宗教或者迷信活动的时候,他们的精神意识状态处于一种信仰的状态。因此宗教活 动本身只不过是人类精神意识信仰状态的一种外在形式,而不是它全部外在或必然形式。信 仰并不以宗教为自己的特质和必然走向,然而,宗教却以信仰为特质,没有信仰,宗教将失 去自己的规定。因此,我们研究信仰必须解剖宗教,解剖宗教又必须从信仰入手。 就个人而言,社会生活具有偶然性,事事的变化会让人产生一种生命变换无常的心态,要想 心理安定,必须有稳定心理的一剂良药,信仰就是稳定心理的那剂良药,它能使人的精神活 动以最高信念为核心,形成一个完整的精神导向,并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之服务。信仰为人 生树立了价值目标,当人获得信仰时,人生就有了立命安心之所,信仰由于对人生的终极关 怀而成为人类精神的家园。 例如,儒家文化之于中国,伊斯兰教之于阿拉伯地区,基督教之于中世纪的西欧。正如诗人 歌德所言:“所有信仰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对当代人和后代人都是光辉灿烂、意气风发和硕果累累的;人是需要信仰的,信仰是人类永恒的本性,但是人有什么样的信仰,又是离不开现 实和实践的,正如人格的形成一样,先进科学的信仰是不能离开社会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而自 然养成的。” 二信仰教育之现状

法院演讲稿-坚守职业信仰 争做优秀法官

法院演讲稿:坚守职业信仰争做优秀法官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xx县人民法院的x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坚守职业信仰争做优秀法官》。 我的身边,曾经有着这样一位老法官,初看他的人,都会觉得他长着一张“法官脸”,正气、智慧,真诚而又温和。他先后担任xx县龙坪法庭、茅田法庭庭长,扎根基层二十几个春秋。在这二十多年里,他穿山越岭,走村串户,公正司法,一心为民。二十多年来,他所走过的路不计其数,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长征”干部。他就是xx法院的基层法官,全州劳动模范王xx。 王xx曾经说过:“作为一名基层法庭的法官,要时刻保持一颗‘公心’去对待老百姓。”王xx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面对一桩涉及到自己姨夫的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时,王xx没有接受来自家人要求关照的请求,而是一改往日晚辈对长辈的恭谦,秉公处理、严格执法,毫不留情的指出了姨夫的错误行为,并通过耐心引导,悉心说教,让该起案件最终得到了妥善的解决。案件办结后,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群众无不称赞法庭办案公平公正,更是让人们深刻的感受到了人民法官维护正义、造福百姓的那颗“公心”。

几十年的审判生涯中,王xx时刻以一颗“公心”面对当事人,可他对自己却似乎总是少了一点关怀的“私心”。为了办理一起特殊的离婚纠纷案件,他可以不顾自己早已患病的身体,带着药品,乘硬座,吃快餐,啃方便面,远赴新疆,西行办案,在他的努力下,这场原告在广东打工,被告在新疆哈市地区服刑的特殊离婚案件得以调解方式顺利办结。 长期奋战一线、忘我工作的王xx法官终因超负荷工作而积劳成疾。XX年的一天,王xx忽感腹部疼痛、体力不支,在同事们的再三催促下,他才到县医院做了身体检查,检查结果竟是二十年前的肝病复发。领导安排他住院治疗,可他却坚持要出院,倔强的说到“咱这手上的案子还没办完呢,我怎么能临阵脱逃”,领导拧不过他,只能给他增加人手,协助他尽快结案。就这样,王xx带着10多斤中药返回工作岗位,又融入到大山深处。XX年初他被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可他却没有因重病缠身而倒下,依然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忘我的拼搏精神坚守在审判管理工作岗位上。可幸运女神并没有再一次的眷顾这位人民的好法官,王xx法官最终带着对妻儿的歉意,对司法事业的不舍,遗憾的闭上了双眼,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热爱的这片热土。 仰望中国法治的星空,正是由于有了众多不知名的星辰交相辉映,才成就了星空的灿烂辉煌。王xx法官,便是其

党员教育片《信仰》观后感

党员教育片《信仰》观后感 2014年*月*日,在党支部的组织下,我们共同观看了党员教育 片《信仰》,虽然只看了一遍,但是给我带来的震撼确是巨大的。 《信仰》分为“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3集,每集50分钟。该片以党的90多年光辉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感人故事,以人带事,以事说理,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一部兼政论片、文献片、纪实片之长,融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经典电视片,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教育片。 观影片《信仰》后让人感叹,让人振奋,让人心潮澎湃。这是什么力量?是心系中华民族之崛起和民族事业之腾飞的坚定信仰。片中的画面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片中在与敌人斗争困难重重的危情时刻、在建设初期贫困潦倒的山间乡村、在百废待兴建设祖国的每时每刻,都有共产党员走在前、冲在前、奉献在前壮丽身影,生动再现了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地坚守理想信仰的崇高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此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现在的安逸生活,是我们的前辈用他们的热血和他们的生命换来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用自己对党的无限忠诚信仰换来的。为了信仰,前面还有更长的道路要走。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我们将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们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生命就等于没有灵魂。丧失了政治信仰,就丧失了共产党人最重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信仰不仅是理念和精神,更是人生的指南和最高追求。“信仰对于个人而言,就是立身做人、为人处世的‘主心骨’;而对于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支军队而言,信仰就是精神大厦和灵魂归宿,可以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缺什么也不能缺信仰。在人的生活里金钱是重要的,但仅有金钱是不行的,拜金主义只会让人堕落,金钱的泛滥能使信仰沉睡,官场的庸俗能使理想失色,逐利的失信能使社会畸形,值得注意的是,蔑视理想的拜金主义已经开始并且正在损害着我们社会的健康肌体。在全社会中张扬理想,重塑信仰,建立和倡导一种高尚的社会道德,去和一切腐朽的低俗东西作斗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所有中国人都应当为此努力。” 正如片中所说,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时刻反省三个问题:入党为了什么?当干部干些什么?身后留下什么?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我们在世上走一遭,应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信仰就是引领我们前进的天,人民就是支撑我们奋斗的地。我深信,在信仰的照亮下,在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