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相关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相关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相关药物

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王怡平 俞光岩

【期刊名称】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9(033)001

【总页数】7

述评·讲座·综述

Stevens-Johnson综 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是累及皮肤和黏膜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1922年美国儿科医师Albert Mason Stevens和Frank Chambliss

Johnson最先发表了两例黏膜受累的皮肤剥脱病例,该病因此命名为Stevens-Johnson综合征[1]。1956年Alan Lyell首先描述了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2]。Bastuji-Garin等在1993年首次定义严重皮肤不良反应(severe cutaneous adverse reaction,SCAR)并将其分为5个亚型,认为SJS和TEN是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疾病谱中的两种不同表型[3]。世界变态反应组织

(WAO)2014年对SCAR的定义包括以下类型:SJS(累及皮肤面积<10%)、SJS/TEN(累及皮肤面积10%~30%)、TEN(累及皮肤面积>30%)和药物引起的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HS)/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伴全身症状的药物反应(drug reaction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DRESS),目前认为SJS/TEN是对药物的迟发型超敏反应。该病临床罕见,发病率约为5.76例/百万人年,亚裔和非裔人群的发病率为白种人群的两倍,无性别差异,1至10岁儿童和80岁以上患者发病风险最高[4]。儿童SJS发病率为5.3例/百万人年、SJS/TEN为0.8例/百万人年,TEN为0.4例/百万人年,红斑狼疮、HIV感染、血液病和某些感染(如真菌感染)以及肝肾疾病与SJS/TEN发生明显相关[5,6]。该病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成人的总死亡率约为30%[7],儿童约为0%~7.5%[4,5],HIV感染、恶性肿瘤、败血症、细菌感染和癫痫是死亡的危险因素[6,8,9]。SJS/TEN临床常表现为“流感样”前驱症状如乏力、发烧和肌肉疼痛,随后在口、眼、生殖器出现皮肤黏膜病损,常出现眼部(干眼症为主)[10]以及胃肠道和呼吸道黏膜表面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出现多器官受累,甚至死亡[11]。SJS/TEN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肝肾功能障碍以及药物代谢酶功能障碍可能增加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免疫功能受损也可能与发病相关[8]。

目前发现100多种可导致SJS/TEN的药物[12],其中磺胺类(醋甲唑胺和乙酰唑胺)、抗惊厥药(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和拉莫三嗪)、非甾体类抗炎药、氧化抑制剂(别嘌呤醇)和抗逆转录病毒药(奈韦拉平)致病风险较高且与使用剂量直接相关[13]。服药后3个月内发生SJS/TEN风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