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等法规,结合医院是集,制定本措施。

一、标准预防的原则

隔离对象: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视为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预防。防护目的: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根据传播途径执行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重点是认真洗手和掌握洗手的时机。

标准预防措施

医务人员预防血源性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后,不论是否戴手套,都必须立即洗手。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对同一患者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洗手或手消毒。

3、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进行处理,以防止病原微生物在医务人员、患者、探视者与环境之间传播。对于需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确保在下一患者使用之前清洁干净和消毒灭菌。

4、进行窥镜检查等与病人血液接触时,须穿防护衣、戴口罩、手套、防护镜。

5、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手套。

6、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7、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如要回针帽,可用单手技术;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8、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9、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尽量减少创口出血。

10、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把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别人,实施手术时操作者在手术过程中传递刀剪等锐器时应使用弯盘。

11、在加药液折安瓿时戴手套,采用专制折安瓿器折断安瓿,不用手直接折断安瓿,要有效避免折安瓿时玻璃划伤双手。

12、诊疗和护理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患者,尽可能使用具有安全保护性装置的产品,如真空抽血设备、安全留置针、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带有安全滑套的针筒,可阻止和减少锐器伤害的发生。

13、给躁动患者进行操作时应有助手协助和必要的约束措施。

14、污染物品应及时处理,避免接触患者的皮肤与粘膜,以防污染其他物品,引起微生物传播。

二、不同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一)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预防

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有肺结核、SARS、支原体肺炎、流

感、肺炭疽、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嗜肺军团菌肺炎等。

1、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具体措施如下:

(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早期治疗;

(2)应严格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的物品;

(3)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应戴手套;

(4)应严格空气消毒。

2、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水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取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具体措施如下:(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早期治疗;

(2)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的物品;

(3)与患者近距离(1m以)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

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4)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如果患者的血液、体液等不慎溅洒于皮肤或粘膜,应立即先用肥皂,再用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边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部位的血液,然后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冲洗;禁止进行伤口部位的局部挤压。伤口冲洗后,再用消毒液如0.5%的碘伏或75%的酒精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二)经消化道传播疾病的预防

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有甲型肝炎(HAV)、戊型肝炎(HEV)、幽门螺杆菌、霍乱弧菌、志贺菌、沙门菌、轮状病毒及大肠埃希菌感染等。其传播途径有:1、经水传播;2、经食物传播;3、经接触传播;4、经昆虫传播。医务人员预防控制措施:

1、早期发现患者和病原携带者,及时进行隔离(单间隔离或同种病原体感染同住一室)治疗;

2、对肠道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可采取医学观察、留验、检疫、给予预防接种和药物预防;

3、注意手卫生,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摘手套后洗手和手消毒;

4、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消毒;或使用一次性

隔离衣,用后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5、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6、医务人员保护性措施包括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抗病防病的能力;进行主动免疫(接种疫苗、菌苗等),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或进行被动免疫(如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使机体获得免疫力。

如果患者的血液、体液等不慎溅洒与皮肤或黏膜,处理方法同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预防。

(三)经接触传播疾病的预防

经接触传播的疾病有巨细胞病毒感染、疱疹病毒感染、多重耐药细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医务人员预防控制措施:

1、将患者收入隔离病房或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同住一室;

2、注意手卫生,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摘手套后洗手和手消毒;

3、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和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4、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5、对于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医务人员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戴防护镜;

6、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四)经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

经血源性传播的疾病主要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丁型肝炎病毒(HDV)、EB病毒感染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其中最危险的3种病原体为HIV、HBV、HCV。感染途径主要为:1、医务人员通过医疗操作,经血与血的接触传给患者或者患者传给医务人员;2、医务人员被污染的针头或锐气刺伤,病原体进入血液而感染,临床多见于医护人员,尤以护士为多。血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为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外科手术、口腔科、镜、实验室等医务人员。医务人员防护措施:

1、当皮肤与血液、体液、组织液、黏膜、血制品等直接接触时,应戴手套;

2、当存在血液和体液飞溅、泼溅或喷溅至眼、口和其他黏膜时,应带防护性眼罩和口罩;

3、在接触患者前后应洗手;

4、正确处理锐器;

5、不要讲针头重新戴帽、折断或进行其他人工操作;

6、禁止在可能存在血液暴露的工作场所进食及吸烟或其他;

7、不得将食物和饮料存放在放置感染性材料的冰箱;

8、凡与血液或感染性物质接触后的所有设备、环境和物体表面均应消毒;

9、离心或处理血液是如存在溅泼、飞溅或产生气溶胶危险时,应在有防护的区域进行;

10、个人防护设施在离开工作场所时应立即除去,将所有的污染物放在特定的区域进行清洗、去污和其他处理。

三、医务人员防护用品使用

(一)口罩的使用

1、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

2、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3、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每天更换、清洁与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更换。

4、应正确佩戴口罩,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见附录A。

医用防护口罩的佩戴方法

1、一手托住防护口罩,有鼻夹的一面背向外。

2、将防护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鼻夹部位向上紧贴面部。

3、用另一只手将下方系带拉过头顶,放在颈后双耳下。

4、再将上方系带拉至头顶中部。

5、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按鼻夹,并分别向两侧移动和按压,根据鼻梁的形状塑造鼻夹。

口罩的摘除方法

1、不要接触口罩前面(污染面)。

2、先解开下面的系带,再解开上面的系带。

3、用手仅捏住口罩的系带丢至医疗废物容器。

(二)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

1、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a)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b )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c)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2、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3、护目镜、防护面罩的戴摘方法见附录B。

4、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佩戴与摘除方法

佩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方法

戴上护目镜或防护面罩,调节舒适度。

摘除护目镜或面罩的方法

捏住靠近头部或耳朵的一边摘掉,放入回收或医疗废物容器。

(三)手套的使用

1、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2)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2、无菌手套戴脱方法

(1)戴无菌手套方法

A、打开手套包,一手掀起口袋的开口处。

B、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的部分(手套面)取出手套,对准五指戴上。

C、掀起另一只袋口,以戴着无菌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

只手套的翻边面,将手套戴好。然后将手套的翻转处套在工作衣袖外面。

(2)脱手套的方法

A、用戴着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污染面的边缘将手

套脱下。

B、戴着手套的手握住脱下的手套,用脱下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清洁面(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

C、用手捏住手套的里面丢至医疗废物容器。

D、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四)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

1、应根据诊疗工作的需要,选用隔离衣或防护服。防

护服应符合GB 19082的规定。隔离衣应后开口,能遮盖住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肤。

2、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

A、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B、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

C、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3、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

A、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B、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4、应正确穿脱隔离衣和防护服,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见附录D 。

5、防护服穿脱方法

(一)穿防护服(联体或分体防护服),应遵循先穿下衣,再穿上衣,然后戴好帽子,最后拉上拉锁的顺序。

(二)脱防护服

1.脱分体防护服时应先将拉链拉开。向上提拉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脱袖子、上衣,将污染面向里放入医疗废物袋。脱下衣,由上向下边脱边卷,污染面向里,脱下后置于医疗废物袋。

2.脱联体防护服时,先将拉链拉到底。向上提拉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脱袖子;由上向下边脱边卷污染面向里直至全部脱下放入医疗废物袋。

(五)鞋套的使用

1、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

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

3、应在规定区域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

(六)防水围裙的使用

1.分为重复使用的围裙和一次性使用的围裙。

2. 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它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

3. 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4.一次性使用围裙应一次性使用,受到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七)帽子的使用

1. 分为布制帽子和一次性帽子。

2. 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

3.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4. 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

5. 一次性帽子应一次性使用。

(八)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一)从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二)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九)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一)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目镜/防护面罩→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

(二)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三)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医院感染管理核心制度(最新修订)

1 含山县中医院 康 复 二 科 感 染 管 理 核 心 制 度

核心制度目录 一、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建设及管理责任度…………………………… 二、医院感染暴发及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监测制度…………………… 三、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与控制制度…………………………… 四、医院感染培训制度………………………………………………… 五、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与考评制度…………………………………… 六、医务人员标准预防及职业卫生防护制度………………………… 七、医疗废物、医院污水管理制度…………………………………… 八、医院感染管理责任追究及奖惩制度……………………………… 九、消毒隔离制度……………………………………………………… 十、消毒管理制度…………………………………………………… 十一、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管理制度……………十二、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质量改进制度………………十三、手卫生管理制度……………………………………………………十四、无菌技术操作规范…………………………………………………十五、安全注射……………………………………………………………十六、普通病区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建设及管理责任制度

(一)组织建设 1、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兼职监控医师、监控护士组成,在科主任领导下开展工作。 2、实行科室感染网络管理:其组成结构及工作运行如下: 兼职监控医师、监控护士 ↓ 住院医生、临床护士 ↓ 住院病人、陪护探视人员 (二)各级各类组织和人员管理责任制度: 1、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 (1)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落实各相关规章制度,定期开展管理小组活动。 (2)凡住院患者由床位医师负责填写《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实施前瞻性医院感染监控, 掌握各类感染环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 (3)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时,需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查,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做好感染病例的登记,并于24 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卡》上报感染管理科;出现暴发趋势时应及时报告,并积极协助感染管理科进行调查,妥善救治患者。 (4)负责监督本科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掌握使用指征,适应症明确;分级分线使用抗菌药物。护士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置要求,正确执行医嘱,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必要时向经治医师报告。 (5)负责监督本科室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手卫生规范,落实消毒隔离和标准预防的各项措施。 (6)按规定进行消毒灭菌效果和环境卫生学监测,切实做好病人、陪客、探视人员的卫生学管理。 (7)组织和参加医院感染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8)积极配合感染管理办公室完成指定的各项任务。 2、科室主任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职责: (1)全面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督促、检查各项制度的落实。 (2)开展本科室医院感染质量自查和培训活动,并对存在问题主动与感染管理科联系解决,对感染管理办公室反馈的问题及时整改。 (3)督促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从预防医院感染管理角度改进诊疗技术。 (4)掌握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发现医院感染暴发趋势,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控制感染流行,同时立即向分管院长和感染管理办公室报告。 3、科室护士长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职责: (1)督促、检查消毒灭菌和隔离措施的落实,消毒灭菌合格率达100%。 (2)督促监控护士搞好本科室的医院感染监测工作。指导本科室正确、合理使用消毒剂和消毒器械,指导护士抗菌药物的正确配制。 (3)从预防医院感染角度监督本科室医务人员做好诊疗操作和护理操作,加强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医疗废物正确处置及职工卫生防护等工作。(4)发现医院感染暴发趋势,立即向感染管理办公室报告;配合科主任采取有效

最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模板集合10篇

关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模板集合10篇 1、继续完善和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各项制度和院感控制流程。 2、加强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3、严格医院的消毒灭菌及隔离工作,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和高危人群的院感防控,预防院感暴发及院感事件的发生。 4、采取监测与检查督导相结合方法,继续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5、做好参与现患率调查人员的培训,完成本年度的现患率调查及上报工作。 6、做好医院感染暴发演练的各项工作。 7、定期召开医院感染委员会会议和专题会议,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8、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每季度按要求完成耐药菌监测的上报工作。 9、做好医疗废物管理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工作。 10、深入临床科室督导、检查、持续质量改进。 11、做好质量控制中心及院感委员会的各项工作。 12、做好医院及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的各项应急、临时性工作。 一、医院感染监测: 1、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对全院住院病人感染发病率,每月下临床监测住院病人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督促临床医生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病例,防止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 2、每半年采取回顾性监测方法,对出院病人进行漏报率调查。减少医院感染漏报,逐渐使医院感染病历报卡制度规范化。 3、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环境卫生学监测。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及《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每月对重点部门的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消毒剂、灭菌剂、消毒灭菌物品等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4、根据《手术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规范》和《消毒供应中心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规范》的要求,严格做好手术室器械的清洗、消毒和保养工作。 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 根据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实施细则及抗菌药物合理管理办法”,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每季度调查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 为了积极配合我院总体工作计划,更好的贯彻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健全我院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完善并严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实行三级管理。医院成立医院感染管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 一、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个人的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一般分为三级防护,一级防护针对门(急)诊医护人员;二级防护针对进入隔离留观室的工作人员;三级防护针对与病人密切接触、对病人实施特殊治疗的医护人员。下面以SARS为例,介绍医护人员的三级防护。(一)一级防护 1. 适用于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 2. 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12层以上的棉纱口罩(或N95口罩)。 3. 每次接触病人后应立即洗手和消毒。手的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其他快速消毒剂(洗必泰、新洁尔灭、75%酒精等)搓揉1∽3分钟。 (二)二级防护 1. 适用于进入隔离留观室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他分泌物、排泄物、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等。 2. 进入隔离病房不须戴12层以上的棉纱口罩(或N95口罩),。每4小时更换1次或潮湿时更换;戴手套、帽子、鞋套、穿隔离衣。 3. 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洗手和消毒。手的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其他快速消毒剂(洗必泰、新洁尔灭、75%酒精等)搓揉1∽3分钟。

4. 对病人实施近距离操作时要戴防护眼镜。 (三)三级防护 1. 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医务人员。 2. 除应采取二级防护外,还应当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二、个人防护措施 (一)洗手 洗手是预防感染的最简单有效的措施。 (二)戴手套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污染物的操作必须戴手套,以减少皮肤直接接触的机会。 (三)口罩、、护目镜及面罩的应用 为了避免吸入气溶胶和防止患者的体液、血液等传染性物质溅入医务人员眼镜、口腔及鼻腔内,医务人员科戴口罩、面罩及护目镜。口罩应遮住口鼻部,且只能用一次,潮湿后隔离效果差,应及时更换;护目镜每次用后应及时进行清洗消毒。 (四)穿隔离衣 在可能接触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渗出物时必须穿隔离衣;进入隔离室的所有人员也必须穿隔离衣。 穿清洁隔离衣的步骤:洗手—穿隔离衣并系好颈后带子及腰带—戴口罩—戴手套。脱清洁隔离衣的步骤:解开腰带—脱手套—洗手—脱口罩—解开颈后带子,并将污染面向里脱下,放入污衣袋内—洗手。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标准预防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标准预防措施 (一)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措施 1、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①摘除手套后;②接触病人前后;③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 2、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粘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同一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粘膜和衣服的污染。 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用于下一病人前应进行清洁和适当消毒。 5、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粘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6、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7、医护人员进行各种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 医务人员要树立无菌观念,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遵守无菌操作原 则,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完整皮肤黏膜的 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 1.消毒灭菌原则 ; ⑴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物品使用后皆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⑵手术器械及其它诊疗器械灭菌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等离子灭菌。 ⑶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 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⑷使用的消毒产品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遵循使用的 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2、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两前三后”(接触患者前、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的体液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需洗手。 3、患者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和婴儿暖箱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于消毒柜内。湿化瓶及婴儿暖箱用水为无菌水,每日更换。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瓶、接头等可拆卸部分定期消毒。 4、保持室内清洁,治疗车、诊疗工作台、仪器设备台面、床头柜、新生儿暖箱等物体表面使用清洁或消毒布巾擦拭。擦拭不同患者单元的物品之间应更换布巾。 5、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如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科等的病房及其它部位的地面、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液擦拭,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 6、病区治疗室应每天1—2次用紫外线灯进行消毒,消毒时间每次不少于30分钟;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清洁,每周用75%的酒精擦拭一次,发现灯管有灰尘、油渍应随时擦拭。体温表每次用后用75%的酒精浸泡消毒(传染病患者使用 500m g∕L84消毒液消毒);注射器一人一针一管。 7、随时控制交叉感染。发现传染病及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应隔离治疗(酌情单间隔离或床旁隔离),相同疾病或感染者可同居一室。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预防隔离技术 隔离的技术和措施比较复杂,一般是针对病原体的播散而设置,称为屏障护理。在实施时应根据每种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选择 1、隔离区域划分 为了保证消毒隔离能顺利进行,符合质量管理要求,在隔离区域应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各区的物品必须严格分开,未经消毒处理者,不得混用。人们在此区域内活动应遵循一定规则。 2、隔离室 设置隔离室的目的是将感染源和易感者从空间上分开,减少病原体经任何途径的传播机会,也提醒医务人员注意执行隔离常规。有单人隔离室和同室隔离两种。 隔离室要有卫生设施,室外要有缓冲区,有必需的隔离用物。 3、探视者的管理 探视者进入隔离的病人房间之前要报告护士站,医务人员要指导其正确使用口罩、手套及隔离衣,并督促执行其他预防隔离措施。 4、口罩、帽子、面罩和护目镜的使用 各种类型的口罩、帽子、面罩和护目镜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以提供屏蔽保护。戴口罩可以防护口、鼻吸入气溶胶。口罩、面罩和护目镜可阻止感染性血液和体液溅到医护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口罩应盖住口鼻部,用过的口罩应及时处理,脱口罩后应立即洗手。不可将口罩存放在口袋内或挂在颈上、胸前反复使用。 5、卫生洗手 洗手是重要的预防感染的技术之一。为保护病人、保护自己,必须认真坚持洗手。洗手分为卫生洗手和外科洗手, 洗手目的去除手上污垢和暂居微生物 洗手指征(1)接触病人前后,尤其是在接触有破损的排放、黏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2)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3)处理清洁或无菌物品之前。(4)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等重点部门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5)在同一病人身上,当从污染操作转为清洁操作之间。(6)戴手套之前,摘手套之后。 洗手程序(1)双手掌心相互搓擦;(2)手指掌面与手掌搓擦;(3)一手手掌覆盖于另一手的手背,双手手指、手指两侧及指蹼交叉摩擦,同时一手手掌搓擦另一手手背,然后交换;(4)双手互握,一手手掌搓擦另一手指背,然后交换;(5)一手的拇指放于握拳状的另一手掌中转动搓擦,然后交换;(6)一手的指尖放于另一手的手掌搓擦,然后交换;(7)一手手指掌面及手掌包绕另一手的腕部转动搓擦,然后交换。 6、手的消毒 目的去除暂居微生物及破坏或抑制部分常居微生物。 指征(1)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2)诊查、护理、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病人之前。(3)接触每例传染病人和多重耐药菌株定植或感染者之后。(4)接触感染的伤口和血液、体液之后。(5)接触致病微生物污染物品之后。(6)双手需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201X年最新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2017年最新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全文)导语: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全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17年最新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全文) 第一条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医院感染管理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活动中存在的医院感染、医源性感染及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的预防、诊断和控制活动。 第三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规章和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院感染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

内医院感染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防止传染病病原体、耐药菌、条件致病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第六条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上的医院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下的医院应当指定分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部门。 其他医疗机构应当有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 第七条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临床检验部门、药事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主任委员由医院院长或者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担任。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是: (一)认真贯彻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本医院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并监督实施; (二)根据预防医院感染和卫生学要求,对本医院的建筑设计、重点科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基本设施和工作流程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一)标准防护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 l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 l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摘除手套后;(接触病人前后)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 2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的污染。 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和适当消毒。 5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黏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6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7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三)医护人员的防护要求 1.基本防护: 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2.加强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护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SARS病区的工作人员;转运疑似或临床诊断传染病的医护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使用以防护用品; 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 防护镜:有体液或其他污染物喷溅的操作时: 外科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 手套;操作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或破损皮肤黏膜的操作时:面罩:有可能被病人的体液喷溅时: 鞋套:进入传染病区时。 3.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要给SARS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做传染病尸解的医务人员。 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应使用面罩 (四)基本防护要求 规范洗手内容: “六步法”洗手 摆式洗手龙头 抗菌洗手液 取缔公用毛巾 加盖污物桶 手套 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手套可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播微生物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获得的病原微生物在人群中传播;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手套的屏障 ◆戴手套是为了避免与任何可能引起感染的物质接触,其目的是双重性的,既保护医护人员,也保护病人; 应用操作控制 ◆应用操作控制是指以将潜在的刺伤事故发生的可能降至最低的一种操作模式。 ◆用过的针应立即丢入到适当的防刺、防渗漏的利器收集箱内。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试题及答案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 1.职业暴露的原因有(D) A针刺B切割C直接接触D以上都对 2.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什么原则(B) A一般预防B标准预防C直接接触D以上都对 3.下列哪类人群不属于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D) A同性恋者B性乱交者C静脉吸毒者D医护人员 4.艾滋病毒不可以通过下列哪种方式传播(C) A共用针头或注射器B性接触C日常生活接触D母婴传播 5.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艾滋病人的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以下那种做法是错误的(D) A戴手套B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C戴防护眼镜D不用戴手套 6.为防针刺伤,错误的做法是(D) A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B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 C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D将针套套回针头,以防扎伤别人 7.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多久应用最好(D) A72小时内B36小时内C24小时内D4小时内 8.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多长时间?(A) A6-8小时B4-6小时C8小时以上D10小时以上 9.无菌操作中发现手套破裂应(C) A用无菌纱布将破裂处包好B用胶布将破裂处粘好C立即更换D再加套一副手套 10.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次序应为(A) A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B感染伤口-隔离伤口-清洁伤口 C清洁伤口-隔离伤口-感染伤口D隔离伤口-感染伤口-清洁伤口 二、多项选择(每题3分) 1.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出现哪几种意外,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A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 B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C接触了艾滋病感染病人 2.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A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B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C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D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E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3.艾滋病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那三种类型:() A轻度B中度C重度D暴露源不明E以上都对 4.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对其进行随访,随访的时间为职业暴露后:()

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一、空气消毒 病房:以自然通风为主,每周用艾叶空气消毒1次,流行季节隔日1次。 室内活动室:每天1次,以12㎡房间燃烧2根艾条,燃烧1小时后通风。 治疗室:在密闭门窗、打开抽屉、柜子、室内无人条件下,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1小时(30W紫外线灯,在1.0米处的强度>70 uW/cm2),每天照射1次。 二、紫外线照射消毒与监测 紫外线消毒注意事项 (1)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的清洁,一般每周用75%酒精棉球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 (2)用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和水雾,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3)用紫外线消毒物品表面时,应使照射表面受到紫外线的直接照射,且应达到足够的照射剂量。 (4)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5)紫外线强度计至少一年送校验一次。 (6)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每2个月一次,新灯管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UW /C㎡,使用中的旧管照射强度不得低于70UW/c㎡。 三、消毒液的更换与监测 (1)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及时进行更换与监测,并作好记录。 (2)化学监测要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常规情况下“84”液、过氧乙酸应每日更换并监测,2%戊二醛液每周过滤、每半月更换。 (3)更换后均要进行监测,浸泡消毒灭菌时被消毒灭菌物品须完全浸没在消毒灭菌液内并将关节部位打开。 (4)浸泡物品须记录浸泡时间。

四、无菌技术与无菌药液 1、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一次性用品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且一人一用一废弃。一次性无菌物品要拆去外包装盒再放入无菌柜。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禁在感染处穿刺。掌握重点部位院感预防与控制措施,包括导管、导尿管等均须在病历上清楚记录起止时间和有无相关感染症状、体征。 3、常用无菌敷料缸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盛持物钳的干筒有效期为4小时。筒上标明有效时间。络合碘,酒精,双氧水等溶液,开启后要注明开启日期,有效期为1周。棉签开包后有效期为24小时。快速手消毒液,开启后注明开启日期,有效期为1周。 4、开封的无菌包未被污染有效期为12小时,铺好的无菌盘有效期为4小时。 5、抽出的药液和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未用完时须放在无菌盘内,不得随意放在桌面上。已开封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6、血库取出血输完后包装保留一天,以备查对。输完血的血袋应包装好后才能放入冰箱内。 7、皮下注射的胰岛素开封后放冰箱内冷藏保存,有效期为1月。 五、一般物品清洁与消毒 1、办公室、处置室的桌面和台面,每日消毒液抺洗一次,柜内和抽屉随时清理,并每周消毒一次。病历架、每班整理1次,每周消毒擦拭用1:200-1:100的“84”液消毒液抺洗一次。保持病历资料的整齐与清洁。办公室地面,每日2次拖地用1:200-1:100的“84”液消毒液抺洗。墙面,每半个月抹洗1次,无污迹。玻璃窗、每周抹洗,透明无污迹。天花板、每周打扫,无灰尘无蜘蛛网。空调过滤网每月清洗1次。库房每班清理,清洁整齐。 2、处置室配置:

2018最新医院感染管理培训试题

医院感染管理培训考核试题 科室: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48分) 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 2、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 3、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 4、是医院感染控制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更是感染控制的基础。 5、洗手的重要时刻一定记住:,把好五关。 6、其他接触完整皮肤的医疗用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应保持清洁,被污染时应及时。 7、治疗车上物品应摆放有序,上层为、下层为。 8、抽出的药液,开启静脉输入用的无菌溶液,启用时注明,有效期不超过。 9、快速速干手消毒液启用后使用有效时间是天。 10、清洁与消毒原则应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的清洁方式。 11、使用中的新生儿床和暖箱内表面,日常清洁应以为主,不应使用任何消毒剂。 12、一般物品表面消毒,消毒液配置的浓度为。对有明显污染的现场表面消毒,消毒液配置的浓度应达

到。 13、对于性能不稳定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配置后使用时间不应超过小时。 二、判断题:(32分) 1、擦拭物体表面的布巾,不同患者之间和洁污区域之间应更换。() 2、擦拭地面的地巾不同病房及区域之间应更换,用后集中清洗、消毒,干燥保存。() 3、隔离患者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排泄物,严格消毒,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4、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应控制在术前30min?2h。() 5、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应合理,I类切口预防使用时间原则上≤24小时。() 6、医疗废物不应超过包装物或容器容量的3/4。() 7、按照医院要求配合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工作:包括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医院感染暴发监测、MDRO感染的监测、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的监测等。() 8、新建、改建病房(室)宜设置独立卫生间,多人房间的床间距应大于0.8m,床单元之间可设置隔帘。 9、使用不稳定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时,应现配现用,并在每次配制后进行浓度监测,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10、无菌柜及物品必须保持包装完整清洁干燥、按灭菌日期顺序实行左拿右放、分区放置。每日清点。()

医务人员标准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标准防护措施 一、标准预防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6.医务人员发生血源传播性疾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采取以下局部处理措施(在发生科室完成):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伤口向下,尽可能自然流出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订本制度。 一、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要求 1.建立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制度和相关措施 , 发现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医务处。一旦发生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放射损伤或事故立即报告本科室主任和医务或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2.重点科室医务人员应定期体检,进行必要免疫接种。工作人员患传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期间应暂时离开直接触病人和无菌物品的工作岗位。 进行消毒工作的相关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1) 热力灭菌:干热灭菌时应防止燃烧;压力蒸汽灭菌应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2) 紫外线、微波消毒时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 气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有毒有害消毒气体的泄露 , 按照国家规定定期检测消毒环境中该类气体的浓度 ,确保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使用。对环氧乙烷灭菌及低温等离子灭菌

还应严防发生燃烧和爆炸事故及操作不当造成的伤害事故。 (4) 液体化学消毒剂 : 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粘膜的损伤。 (5) 使用和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时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避免人体的刺、割等伤害。 3.医院应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做好个人防护 , 严禁工作时间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和外环境。 4.放射性防护要求: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应该具备放射性防护有关知识,按照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做好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防护。一旦发生放射损伤或事故立即报告科室主任,按照医院关于“放射事故医学相关应急预案”要求进行处置。 5.生物安全防护要求:按照医院关于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措施及相关规定执行。 二、坚持按需防护的原则 1.基本防护基本要求:适用对象:在医院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配备防护用品:如:白大衣、工作裤、隔离衣、工作鞋、工作帽和医用口罩等。 防护要求: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认真洗手和手消毒。 2.加强防护基本要求:防护对象:进行接触血液、体液、排

最新医院感染管理制度7

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目的 规范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防止患者及医务人员医院感染。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 3.定义(无) 4.职责 4.1检验科感控小组负责对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进行指导、落实及督查。 4.2 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护理部等对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及督查。 5.标准 5.1人员管理 5.1.1严格执行职业防护制度。工作人员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要时穿隔离衣、胶鞋、戴口罩、手套和防护眼(面)罩。 5.1.2 严格执行实验室操作规程。 5.1.3 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5.1.4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每年对工作人员进行一次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情况的检测 (包括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患有经血传播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输血相关工作。 5.2环境管理 5.2.1布局合理,工作区与生活区分开,设置专门的清洗消毒间,标识醒目。 5.2.2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设置门禁开关,入口处有生物危险标志,限制与试验无关人员进入。 5.2.3.保持室内清洁,每日通风或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1-2次。物体表面及地面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无菌间和超净台必须保持清洁,每天清洁消毒2次。无菌间配备空气消毒设备,定期维护。紫外线强度监测每半年1次。 5.2.4 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环境,特殊传染病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上级报告。 5.3消毒隔离制度 5.3.1一次性检验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5.3.2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一人一针一管一片。采血前后洗手或手消毒。 5.3.3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5.3.4落实手卫生制度,采血型标本接触患者前后、取血前洗手或手消毒;接触血液标本后、被血液污染后洗手。接触血液应戴手套,脱手套后应洗手。 5.3.5 采血型标本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标准预防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标准预防措施 (一)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就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就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与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措施 1、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就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①摘除手套后;②接触病人前后;③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她人时。 2、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粘膜与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同一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粘膜与衣服的污染。 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与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用于下一病人前应进行清洁与适当消毒。 5、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粘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6、锐利器具与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7、医护人员进行各种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 医务人员要树立无菌观念,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遵守无菌操作原 则,进入人体组织与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完整皮肤黏膜的 器械与用品必须消毒。 1.消毒灭菌原则 ; ⑴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物品使用后皆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⑵手术器械及其它诊疗器械灭菌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等离子灭菌。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 一、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隔离技术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制订以下内容: 1、工作人员上岗着装符合要求(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隔离裤、隔离鞋、防护镜、防护面罩)。 2、工作人员发生感染事件以及锐器伤、化学烧伤及时报告医院感控办。 3、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4、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和公共环境的保护,完成操作或离开工作区域应及时摘手套,严禁工作人员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宿舍和医院外环境。 二、医务人员防护的原则 医院应当根据医务人员在工作时接触疑似传染病病人或临床确诊传染病病人和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当适宜。 (一)医院内所有区域应当采取标准预防。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包括: 1、所有的病人均被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性病人,即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液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要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 3、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预防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病人。 (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 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2、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3、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 4、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5、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6、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三、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 (一)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一、职业暴露的医学管理 定义:本职业暴露的医学管理包括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职业安全知识及处理程序。 为了保护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安全,减少不规范的医疗操作造成的医源性感染,在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或其他体液时,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应该坚持采取必要的防护,避免直接接触。 1、暴露部分的处理 医务人员的完整或有破损的皮肤或被病人的血液或血性体液溅到时,应该立即用肥皂和水充分清洗被溅到的部位;如果暴露的部位是粘膜(如果结膜、口腔),那么应该立即用大量流水冲洗所暴露之处。当医务人员被可能带有血液的器械扎伤或割伤后,应该及时挤压受伤的局部,鼓励出血,同时在流水下,用肥皂清洗伤口,然后在受伤的局部涂上消毒药水。 2、报告 医护人员个人在作好暴露部位处理后,立即、主动向院感科报告,以便尽早征求专家对该次职业暴露的处理意见。报告的要点包括:暴露的日期及时间;暴露发生的过程;暴露的严重程度;暴露源病人的情况;暴露的工作人员身体状况。 3、评估 处理职业暴露的专业人员通过上述信息,明确了暴露的种类、体液类

型和暴露的体液量、暴露源的现状、暴露者的易感性,评估该次暴露造成暴露者发生传播危险性的大小,作出暴露者是否有必要采取预防性用药的决定,以及使用基本或强化暴露后预防性治疗方案(PEP),具体用哪些药。 4、实施职业暴露后预防性治疗(PEP) 一旦决定实施PEP,原则上越早开始预防效果越好,最好在暴露后1-2小时之内开始。 5、随访 不论暴露者个人有否进行暴露后预防性治疗(PEP),院感科都应该对暴露者进行定期血清学随访。 6、咨询和健康教育 不管暴露者是否需要预防性治疗(PEP),院感科都应该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以缓解其心理压力,采取必要防护措施,防止进一步播散。 二、医务人员防护的原则 1、医院内所有区域应当采取标准预防。 2、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 ①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②脱去手套手后立即洗手; ③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

医院感染隔离与预防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隔离与预防控制措施 隔离技术是预防微生物在患者、医务人员及媒介物中播散的重要措施。正确的隔离技术,对 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宿主,起着重要作用。为此特制定我院医院感染隔离 与预防控制措施。 一、标准预防措施认为患者的血液、所有体液(汗液除外)、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可能具有传染性,具体要求: 1、预计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操作,要戴手套; 2、接触不同患者时要换手套,脱手套后要洗手; 3、进行任何有血液或体液溅出的操作时,要加穿不透水的隔离衣、戴口罩、护目镜或面罩。 二、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控制措施在感染性疾病科等科室,主要用于预防肠道感染、皮肤感染、多重耐药菌(如MRSAVRE PDR-AB艰难梭菌)等的传播,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 还应采用接触传播隔离与预防,要求如下: 1、应用蓝色“接触隔离”标志; 2、尽量隔离于单间,同种病原菌的感染或携带者可共居一室; 3、进入隔离病室或接触患者及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资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4、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如预计与患者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5、离开患者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6、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7、脱手套、隔离衣后,均应用抗菌皂液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8、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或血压计等应专用; 9、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在每次使用后须消毒;10、该患者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定期擦拭消毒,擦拭用抹布用后消毒; 11、应尽量减少转运,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如需要转运或该患者如去其他部门检查,应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须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环境表面均需清洁消毒;

最新2020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

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的核心,而医院感染管理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2020年的工作重点仍然是加强对重点科室、重点环节、高危险因素的监管,加强对血透和骨科手术切口潜在感染风险的关注。及时发现潜在的医院感染风险,有效防控,避免医院感染暴发。 1. 充分发挥医院感染管理三级体系的作用,定期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质控员会议,及时解决院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 根据医院感染相关规范、指南、标准,结合医院实际修订、完善医院感染相关制度及流程。协助临床科室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3. 目标性监测: ①继续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以及手术风险评估,骨科监测待追踪,完成数据分析;骨外科监测方案已制定,2020年1月1日起开始监测,2020年12月31日完成数据统计分析。 ②继续对全院“三管”进行目标性监控,2020年需加强过程的管控,使数据来源更准确 ③对血透室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连续全面监测3年,取得基础数据后,根据需要做前瞻性调查)。 ④根据感染率及感染高发科室统计分析,确定神经内科为医院感染重点防控科室之一,进行目标性监测,重点防控。 4.全面性监测:临床科室出现医院感染病例时由管床医师通过上报院感病例给报告感控科,感控科专职人员每天确认、并排查体温超过38度、入院48小时后使用抗生素病例及非计划二次手术、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旨在关注医院感染病例聚集性发生,避免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发生。 5.继续进行回顾性调查,查阅出院病历的90%,结合上述查阅病例数据,调查分析医院感染漏报情况。 6.现患率调查:拟与9月份开展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数据与同级医院做比较,以查找我院在感染控制、医院感染诊断中存在的问题。 7.按照国家卫健委专项行动方案的要求,落实我院具体措施,2020年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正确率、手卫生产品使用情况监测;阶段性总结与经验分享,并呈报市医院感染质控中心。 8.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率督查:每周到2-3个科室,抽查依从性及正确率,及时填写相应表格,每月汇总、分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