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01_需求_心理学_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001_需求_心理学_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001_需求_心理学_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001_需求_心理学_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以需求层次理论(Need-hierarchy theory)最为人熟悉。

马斯洛生于纽约布鲁克林,是俄国犹太移民的孩子,七个孩子中最大的一个。他的父母未受过教育,但他们坚持让他学习法律。起初他满足他们的愿望进入纽约市立学院,但三个学期以后他转到康乃尔大学,又回到纽约市立学院。结婚以后,他搬到威斯康辛,在威斯康辛大学取得文学士(1930年)、文学硕士(1931年)和哲学博士(1934年)学位。在威斯康辛,马斯洛与以研究罗猴和依恋行为知名的哈里·哈洛(Harry Harlow)一起研究。毕业一年以后,马斯洛回到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和爱德华·桑代克一起工作。

马斯洛开始在布鲁克林学院全职工作。这段时间他遇到许多拔尖的欧洲心理学家,包括埃尔怫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和弗洛姆(Erich Fromm)。1951年,马斯洛成为布兰迪斯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开始理论研究。他遇到Kurt Goldstein,启发他产生自我实现思想的人。1968年,他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退休后去了加州。1970年因心脏病于该处去世。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生理的需求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

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对性、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得到食物。即使在今天,还有许多人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

安全的需求

这是人类要求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对许多员工而言,安全需求表现为安全而稳定以及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主要受安全需求激励的人,在评估职业时,把它看作不致失去基本需求满足的保障。如果管理人员认为对员工来说安全需求最重要,他们就在管理中着重利用这种需要,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员工不致失业。如果员工对安全需求非常强烈时,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就不应标新立异,并应该避免或反对冒险,而员工们将循规蹈距地完成工作。

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这一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友情、爱情、性亲密

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次是与前两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次。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员工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率、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当社交需求成为主要的激励源时,工作被人们视为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能够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的职业会受到重视。管理者感到下属努力追求满足这类需求时,通常会采取支持与赞许的态度,十分强调能为共事的人所接受,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等业务活动,并且遵从集体行为规范。

尊重的需求

该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这是由于别人认识到他们的才能而得到的。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同时就其内心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不能满足这类需求,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如果别人给予的荣誉不是根据其真才实学,而是徒有虚名,也会对他们的心理构成威胁。在激励员工时应特别注意有尊重需求的管理人员,应采取公开奖励和表扬的方式。

布置工作要特别强调工作的艰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等。颁发荣誉奖章、在公司的刊物上发表表扬文章、公布优秀员工光荣榜等方法都可以提高人们对自己工作的自豪感。

自我实现的需求

该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接受现实能力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要满足这种尽量发挥自己才能的需求,他应该已在某个时刻部份地满足了其它的需求。当然自我实现的人可能过分关注这种最高层次的需求的满足,以致于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占支配地位的人,会受到激励在工作中运用最富于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技巧。重视这种需求的管理者会认识到,无论哪种工作都可以进行创新,创造性并非管理人员独有,而是每个人都期望拥有的。为了使工作有意义,强调自我实现的管理者,会在设计工作时考虑运用适应复杂情况的策略,会给身怀绝技的人委派特别任务以施展才华,或者在设计工作程序和制定执行计划时为员工群体留有余地。

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探讨了他早期著作中提及的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主要假设

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

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

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

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

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

关于马斯洛理论的价值,目前国内外尚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我们认为,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都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个理论既有其积极因素,也有其消极因素。

1.马斯洛理论的积极因素

第一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其需要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按照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进行的。

当然,关于自我实现是否能作为每个人的最高需要,目前尚有争议。但他提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

级发展的趋势是无可置疑的;

第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这一点对于管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第三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础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他认为人的内在力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人要求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

性的。

2.马斯洛理论的消极因素

第一马斯洛过分地强调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的价值就是一种先天的潜能,而人的自我实现就是这种先天潜能的自然成熟过程,社会的影响反而束缚了一个人的自我实现。这种观点,过分

强调了遗传的影响,忽视了社会生活条件对先天潜能的制约作用。

第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一方面,他提出了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趋势。另一方面,他又在一定程度上,把这种需要层次看成是固定的程序,看成是一种机械的上升运动,忽

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通过思想教育可以改变需要层次的主次关系。

第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互相矛盾,进而导致动机的斗争。

基本观点

1.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

情况。

2.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3.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4.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需要层次理论的贡献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的。因此,需要层次理论对企业管理者如何有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启发作用。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

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

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对于个体来说,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人,通过适当的技巧,可以把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有意识的需要。

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试验证明,当人呆在漂亮的房间里面就显得比在简陋的房间里更富有生气、更活泼、更健康;一个善良、真诚、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到存在于外界中的真善美。当人们在外界发现了最高价值时,就可能同时在自己的内心

中产生或加强这种价值。总之,较好的人和处于较好环境的人更容易产生高峰体验。

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与谬误

第一需要层次理论存在着人本主义局限性。马斯洛是离开社会条件、离开人的历史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实践来考察人的需要及其结构的。其理论基础是存在主义的人本主义学说,即人的本质是超越社会历史的,抽

象的“自然人”,由此得出的一些观点就难以适合处于贫穷落后阶段的其他国家的情况。

第二人的动机是行为的原因,而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但实际上,从心理角度来说人们行为除了受人现实需求、欲望、愿望影响外,还受人们的信念及其信心的影响。信心是人们对行

为实现可能性或必然性的预期,就如虽然很多会有当歌星或当体育明星的愿望,但大部分人都还没有痴

迷到真正地去追求这一目标的地步,所以说需求并不是决定人们行为动机的唯一因素,所以说需要层次

理论在这一点是犯了基础性的错误。

第三需求归类有重叠倾向。在马斯洛研究发表中,自己也承认:“一个人对性欲的要求不仅是性欲而已,也可能包括了尊重与安全感”。实际上,尊重的需求是贯穿整个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心理现象,大部分人实

际上不仅有以穷困潦倒为耻和夸耀财富的自尊心理,而且还会有以朋友众多为受尊重的心理,更会有以

获得诺贝尔奖为荣誉的心理,由此可知尊重不能做为一种单独的需求来看,其只是各项需求是否满足的

表现而已;同时,安全需要和交往需求从人际方面来说也有相互重叠的方面,比如孩子们在学校中交往

环境不好,有相互欺辱的现象,造成有些孩子不愿上学,这样的结果很难说是安全需要受挫导致的还是

交往需要受挫导致的。

第四需要层次理论具有自我中心的倾向。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高层次的需要是建立在低层次需要基础之上,这就造成了需要层次理论对个人主义的合理化,这就等于排斥了西方的“博爱”思想,为孔老夫子由已推

人的“仁”做了注脚。由此这一理论也就很难解释如“中国红军忍受破除艰困苦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的现象。实际上,马斯洛没意识到其需要层次理论中大部分高层次需要本身应该就是包容有低层次需要

的,比如人们的社会交往需求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更安全地保障自己的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需要随之

而来则更是各项低层次需求的到来,所以说人们的基本需求与其高级需要往往是统一的,由此人们不仅

可能由低层次需求的基础上去追求高层次需要,更可能由高层次需求的基础上去追求低层次需求,而这

也就是人们会去除单纯的私念而去爱人类、以至爱自然的心理基础。

第五需要满足的标准和程度是模糊的。马斯洛在这方面曾提到:“生理需求若是到达20时,安全需求会出现5,爱的需求有可能会出现1”,而由此是很难有个标准界定什么样的需求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会出现

另一种需求程度,甚至由此也就很难解释如司马迁在受刑后仍然能坚持写《史记》的动力所在。实际上,人们各项需求满足的标准是受人们最根本的信念所控制的,人们的信念是人们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底限,

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等基本需求欲望和其行为志向的统一,当人们各项需求相互矛盾时各项的需求程

度必然要首先满足信念的需求而受到信念的调控。

研究

许多的研究表明,高层管理人员和基本管理人员相比,更能够满足他们的较高层次的需求,因为高层管理人员面临着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工作中他们能够自我实现,在另一方面,基本管理人员更多地从事常规的工作,满足较高层需求就相对困难一些。而且需求的满足根据一个人在组织中所做的工作、年龄、公司规模以及员工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生产指挥系统的管理人员在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方面比科室人员感到更大的满足,双方在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上的差距最大。

在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方面,年青员工(25或以下)的要求比较年长的员工(36或以上)更强烈。

低层次的管理部门和小公司的管理人员比在大公司工作的管理人员更易感到需求得到满足。

事实表明,个人和组织中的事件能够而且确实能改变需求。组织中的习惯做法会强烈地影响许多高层次需求的产生并给予满足。例如,根据过去胜任工作而给予的晋升能够激发员工的尊重需求。而且,随着管理人员在组织中的发展,安全需求逐渐减弱,而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相应增强。

下面是需求层次理论的主要研究发现的概括:

1.需求可以认为是个人努力争取实现的愿望。

2.只有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高层次需求才能发挥激励作用。

3.除了自我实现,其它需求都可能得到满足,这时它们对于个人来说,重要性就下降了。

4.在特定时间内,人可能受到各种需求的激励。任何人的需求层次都会受到个人差异的影响,并且会随时间

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注意事项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一种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首创的一种理论。他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该理论。该理论主要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

1.生理需要不是简单的食欲,性欲等,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抽象概括。

2.当一个人的机体受到某种需要的统治时,他很可能对生命前途的整个哲学观念都随之改变。

3.通常,人的需要从低到高有一定层次性,但并不绝对固定,其满足过程逐级上升。当较低级的需要满足后,

就向高层次发展,层次越高,越难满足。

4.人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同一时期内,个体可存在多种需要但只有一种占支配地位。优势需要在不

断地变动。

5.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彼此重叠。较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较低层次的需要依然存在,只是对人行为的

影响力比重降低而已。

6.不同层次需要的发展与个体年龄增长相适应,也与社会的经济与文化教育程度有关。

7.高级需要的满足比低级需要满足的愿望更强烈,同时,高级需要的满足比低级需要的满足要求更多的前提

条件和外部条件。

8.人的需要满足程度与健康成正比。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任何需要的真正满足都有助于健康的发展。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产生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形地推进的,在低一级需要没有完全满足时,高一级的需要就产生了,而当低一级需要的高峰过去了没有完全消失时,高一级的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占有绝对优势。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称为基本需要,并认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这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其次,马斯洛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连他自己也承认,他“并不完全了解殉道、英雄、爱国者、无私的人”。

关于人类需要层次划分的争论

关于人类需要层次的划分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有人把它划分为六个层次:温饱需要、安全与健康需要、审美与享受需要、归属与自尊需要、爱的需要、自我表现需要;有人划分为五个层次:温饱需要、安全与健康需要、审美与享受需要、爱与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有人划分为四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与健康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表现需要;等等,这些划分方法均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有些学者甚至认为,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纯主观性问题,不会有任何客观的、统一的答案。

目前,人们普遍接受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50年代提出的“人的动机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然而,马斯洛并没有论述为什么要这样划分,他的这种划分方法并不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理上,更多的是建立在自己的感性经验上,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人们无法用理论根据来肯定它或否定它,只能根据实践经验和直观感觉来判断它。

不难发现,马斯洛的这种划分方法主要是依照不同需要在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同外部特征参量(如重要性、持久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来进行的,而这些外部特征参量的差异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各种需要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显然,需要的层次划分必须依照需要的内部因素即客观动因来进行,才能正确反映各种需要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由此产生的“需要理论”或“动机理论”才具有客观性与科学性。

理论证明,人的需要应该划分而且只能划分为四个层次,即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自尊与人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需要。这个结论与马斯洛的动机理论相比较,其主要差别在于:爱的需要未单独划为一个层次,而与尊重的需要归于一个层次,这样,尊重的需要可分为作用方向相反的两个方面——自尊需要与人尊需要。笔者还认为,不能把“审美与享受需要”单独划分为一个层次,因为审美与享受是人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本身并不是一种客观需要,而是一种主观反映,所有形式和所有层次的需要在得到满足时都将使人产生审美与享受的情感体验。

主观需要与客观需要

任何观点都必须有其充分的理论依据,才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人类需要的层次划分方法也必须有其充分的理论依据,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要知道如何划分“需要”的层次,就必须全面了解“需要”的本质。为此必须区别“主观需要”与“客观需要”两种不同性质的概念。

主观需要:就是人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对相应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所产生的主观愿望。

客观需要:就是人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对相应在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所产生的实际要求。

主观需要与客观需要的关系:主观需要是人脑对于客观需要的反映,主观需要与客观需要的关系在本质上就是意识与存在的关系。

人的主观价值目标实际上就是最大限度提高自己的幸福总量,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诉求、情绪体验和情感需求。而人的客观价值目标是什么呢?

一般来说,个人对于社会或集体的主要作用在于向集体和社会提供劳动能力,以便在劳动过程中向生产系统输入劳动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劳动价值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一起产生相干作用和协调动作,从而使生产系统的价值总量产生增值。那么,维持和发展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根本需要,是人的所有思想、行为和生理活动的根本目标。总之,人的主观需要的最终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幸福总量,人的客观需要的最终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

从一般意义上讲,人们消费各种生活资料的动机在于满足自己的各种主观欲望或主观需要,而客观目的在于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更直接的客观动机在于为自身机体积累必要的劳动潜能。实践表明,不同类型的生活资料分别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主观需要,分别形成不同层次的劳动潜能,并分别服务于人的不同层次的劳动能力。因此,劳动能力的层次结构决定着劳动潜能的层次结构,劳动潜能的层次结构又决定着生活资料的层次结构,生活资料的层次结构又决定着人的需要的层次结构。

人的劳动能力的层次结构

人的劳动能力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

1.本能性劳动能力

它是人和动物的劳动能力的基础,体现了人和动物机体内部的生物化学反应能力,反映了人和动物对于食物能量、空气、阳光、水、气候等基本生命元素的利用能力。人和动物的生物化学反应能力主要是通过所摄取的食物中所含有的生物化学能量来维持和发展,某些生命元素(如空气、阳光、水、气候等)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乏,都可以通过相应的思维机制、行为机制、生理机制来进行调节,但必须以消耗额外的食物能量为代价。例如,温度的下降可以通过调节皮肤毛发、挖洞、筑巢、穿衣、冬眠等方式来抵御,水份的减少可以通过改变鼻孔结构、呼吸机制和皮肤特性来减少水份流失,氧气的缺乏可以通过改变机体内部的

生物化学反应过程来进行调节。总之,对于环境条件的适度改变,人和动物总可以通过相应的方式和一定的时间(也许需要几代人)进行调节,但都必须以消耗额外的食物能量为代价。也就是说,人和动物机体内部的生物化学反应能力最终都可以集中体现为食物能量的反应能力。当人和动物在处于生存平衡状态时(既没有发展,也没有萎缩),人和动物的劳动能力与消费能力相等,即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与消费生活资料的能力相等,此时,人和动物的本能性劳动能力就等于其食物能量的消耗能力,就等于其能量代谢率。

2.智能化劳动能力

人的复杂行为是由若干简单行为有机地组合而成。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劳动的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实现了手与脚的分工,学会了语言交流,学会了使用劳动工具,学会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学会了积累劳动经验,其思维活动、行为活动和生理活动就日趋复杂化和智能化,其劳动能力也日趋智能化。人的智能化劳动能力是建立在本能性劳动能力基础之上,是对本能性劳动能力的放大和扩展,它是以人的体力、脑力与生理力的复杂度和熟练度不断提高为主要尺度,反映了人对于现实的自然事物、自然规律及自然力量的驾驭能力。

Fz=Kz×Fb

Kz称为智能化系数,它主要取决于人使用劳动工具、善于语言交流、积累劳动经验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因而称之为智能化系数。

当人的处于生存平衡状态时,人的智能化劳动能力就等于其生活资料的消费速度。

3.社会化劳动能力

社会是由许多个体组合而成的,人与人之间结成不同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凭借各自的劳动特长,在不同的生产系统中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生产出不同的劳动产品,从而实现分工合作的目的。由于实现了劳动上的分工与合作,整个社会的众多个人的智能化劳动能力的总和得到了放大,即智能化劳动能力一旦实现社会化,就会产生一定的放大倍数。

Fs=Ks×Fg

Ks称为社会化系数,其大小取决于权力、威望、信誉、人格魅力等因素。人的权力越大、信誉越好、人格魅力越强,他的劳动能力越容易得到社会认可,越容易找到合适的劳动岗位,他遇到困难就容易得到帮助,他的劳动产品越容易被社会所接受,他的利益就越容易得到维护,他的合作愿望越容易得到响应,因此,其社会化系数Ks就越高。

人的社会化劳动能力是建立在智能化劳动能力基础之上,是对智能化劳动能力的放大和扩展,它是以人的社会影响力(如权力、威望、信誉、人格魅力等)为主要尺度,反映了人对于现实的社会事物、社会规律及社会力量的驾驭能力。

当人的处于生存平衡状态时,人的社会化劳动能力就等于其生活资料的消费速度。

4.理想化劳动能力

人类社会是人类所生存的时间与空间的总和。从空间角度来看,人类社会是由众多国家、众多民族、众多阶级、众多社会集团所组成,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阶级、每一个集团都具有自己的社会化劳

动能力,这些社会化劳动能力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往往只是从本国家、本民族、本阶级、本集团的根本利益出发,从而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孤立性和狭隘性,偏离了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真实需要,造成了部分社会化劳动能力的浪费,例如,阶级斗争、民放战争,派系内耗等都会造成部分社会价值资源或部分社会化劳动能力的浪费;从时间角度来看,人类社会是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发展起来的,每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都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许多的社会化劳动能力偏离了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真实需要,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有些工业可能会造成环境的急剧恶化,从而损害人类的长远利益。人只有树立了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与宗教信仰,就会超脱自己的集团利益、阶级利益、国家利益,无条件地、无束缚地、无顾忌地为全人类的利益而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由于超脱了自身利益的束缚,而无条件地、完全自由地释放自己的劳动能力,就会使自己在正常情况下所形成的社会化劳动能力得到一个放大倍数。

Fr=Kr×Fs

Kr称为人类化系数。其大小取决于人的知识水平和人生信仰水平。人的知识水平越高,信仰境界越高,就会越多地考虑他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甚至全人类的利益,从而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全部能力发挥出来,而不顾及自己的利益是否能够得到维护。有些人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利益。

人的人类化劳动能力是建立在社会化劳动能力基础之上,是对社会化劳动能力的放大和扩展,人的人类化劳动能力是以人的信仰水平(如宗教信条、人生观与世界观等)为主要尺度,反映了人对于社会进步与人类发展规律及力量的认识能力和驾驭能力。

劳动潜能的四种基本类型

人对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的主观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各种欲望诉求、情绪体验和情感要求,而客观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而劳动能力的形成过程是:人通过消费一定形式、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并将其转化为劳动潜能。实践表明,不同形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将会在人体内产生不同类型的劳动潜能,并服务于不同层次的劳动能力。由于人的劳动能力分为四个不同层次,劳动潜能可相应地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人的主观需要也相应地分为四个基本层次。

(一)本能性劳动潜能

用以维持和发展人的“本能性劳动能力”的那部分劳动潜能称为本能性劳动潜能。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建立在基本的生物化学反应的基础之上,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生物化学反应能力,人才能有更高

级的行为和思维能力。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可以集中表现出生物体对于外界的能量交换情况,即

生物化学反应总量可以用能量代谢量来描述,生物化学反应能力可以用能量代谢率来描述。

本能性劳动潜能是人在消费生命性生活资料(如食物、空气、水分、食盐、衣服等)以后才得以

积累的。生命性生活资料是以食物能量为核心的,所有其他非食物能量形式的生命性生活资料均可在一定程度上为食物能量所替代和补偿,由此产生的本能性劳动潜能可折算成一定的标准食物能量。(二)智能化劳动潜能

用以维持和发展“智能化劳动能力”的那部分劳动潜能称为智能化劳动潜能。

随着人的劳动复杂度的提高,大脑神经系统的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大脑的运行需要越来越苛刻的机体内环境和机体外环境,由此可见,智能化劳动潜能的形成与积累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方面,需要通过学习和思考来积累科学知识,通过工作来积累劳动经验,以得到实施复杂劳动所必要的智力基础;二方面需要吸收丰富的营养物质,并有充分的睡眠和良好的休息,以得到良好的机体内环境,以确保知识与经验在劳动过程中能够顺利地进行吸收、记忆、提取和运行;三是需要有良好而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以得到良好的机体外环境,从而确保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并确保知识与经验在进行吸收、记忆、提取和运行过程中避免外界的干扰。

一般来说,人的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生理性指标(如皮质醇水平、心率、血压、呼吸、皮肤电活动、脑电图、瞳孔直径等)如果偏离智能化劳动所需要的正常标准,就会不利于他从事这种智能化劳动,也不利于他的自然生命的生存与发展,使其产生不舒适的感觉,损害他的身体健康,因此能够得到良好的机体内环境的生活资料就是健康类生活资料;

一般来说,人的机体外环境的各种环境性指标(如温度、湿度、噪声度、亮度、颜色、透气性、活动空间、危害性等)如果偏离智能化劳动所需要的正常标准,就会间接地导致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生理性指标偏离智能化劳动所需要的正常标准,从而不利于他从事这种智能化劳动,也不利于他的自然生命的生存与发展,使其产生不舒适的感觉,对他的人生安全与身心健康产生损害,因此能够得到良好的机体外环境的生活资料就是安全类生活资料。机体外环境的变化通常不能直接对人的智能化劳动产生影响,而是通过改变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环境性指标,间接地影响人的智能化劳动。

总之,智能化劳动潜能需要安全、健康、舒适类生活资料的消费来形成。

(三)社会化劳动潜能

用以维持和发展“社会化劳动能力”的那部分劳动潜能称为社会化劳动潜能。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

由此可见,社会化劳动潜能的形成与积累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方面,需要通过学习和思考来积累社会科学知识,通过工作来积累社会经验,以得到实施社会化复杂劳动所必要的智力基础;二方面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地评价自己,正确性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得到自己的认同,产生自尊。吸收丰富的营养物质,并有充分的睡眠和良好的休息,以得到良好的机体内环境,以确保知识与经验在劳动过程中能够顺利地进行吸收、记忆、提取和运行;三是需要有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得到社会的尊重。良好而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以得到良好的机体外环境,从而确保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并确保知识与经验在进行吸收、记忆、提取和运行过程中避免外界的干

扰。展现自己的能力、地位与角色,人情世故,在一般的社会环境情况下,并不是所有的个体化劳动潜能都能最终转化为社会认可的劳动能力,这是由于任何个人都会因为某种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其劳动岗位并不能完全与其劳动能力相匹配,或者找不到可以释放劳动能力的劳动岗位,从而造成部分个体化劳动潜能的失效和浪费,即个人所积累的个体化劳动潜能总会因劳动岗位的不匹配而存在一定大小的失效率。这种失效率称为“社会失效率”,它由两部分构成:①内部社会失效率,它是由个人对于社会的选择倾向性来决定的,其大小取决于个人对于社会或他人的爱与尊重的程度;②外部社会失效率,它是由社会对个人的选择倾向性来决定的,其大小取决于社会对于个人的爱与尊重的程度。如果一个人对于社会或他人有较高程度的爱与尊重,他就会在一切可能的场合积极主动地为这个社会或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自觉地把自己的所有个体化劳动潜能与社会或他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实现他对劳动岗位的最佳选择,从而使个体化劳动潜能尽可能地转化为对社会或他人有用的劳动能力;如果社会对于这个人有较高程度的爱与尊重,就会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为他提供相匹配的劳动岗位,为他尽情地发挥聪明才智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使他的所有个体化劳动潜能尽可能地与社会的需要或他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使个体化劳动潜能尽可能地转化为社会认可的劳动能力。因此,社会化劳动能力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个体化劳动能力的利用率,社会化劳动潜能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个体化劳动潜能的利用率。

用于降低人的内部社会失效率的生活资料称为自尊类生活资料;用于降低人的外部社会失效率的生活资料称为人尊类生活资料。例如,奖状、奖金、荣誉、职务级别、头衔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改变社会对于个人的尊重程度,能够满足人们对于自尊与人尊的需要。

总之,社会化劳动潜能需要人尊、自尊与和谐类生活资料的消费来形成。

(四)理性化劳动潜能

用以维持和发展“理性化劳动能力”的那部分劳动潜能称为理性化劳动潜能。在一般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化劳动潜能都能最终转化为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用的劳动能力,真正用于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这是由于任何一个社会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会存在各种社会性弊病,如贪污腐败、思想僵化、分配不公等,这些社会性弊病必然引导部分社会化劳动潜能投入不合理的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而造成流失与浪费,即社会总会因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其部分社会化劳动潜能不符合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真正需要或理想需要,而存在一定大小的失效率,这种失效率称为“理想失效率”,它是由社会对于人类理想目标的选择倾向性来决定的,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内部的实际运行状况与人类理想目标相符合的程度。如果一个人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信仰,真正把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按照正确的人生信仰来确立自己的职业追求和劳动能力的发展方向;

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释放出自己的全部劳动能力;把“自我”融化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之中,那么他所造成的社会劳动潜能的流失与浪费就会大大下降,从而形成最大的理想劳动能力。如果一个社会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努力使自己的社会行为符合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致力于对外和平共处、对内安全稳定,致力于经济建设、人口控制和科学文化等事业的发展,那么它所

造成的社会劳动潜能的流失与浪费就会降到最低限度;相反,一个社会如果错误地认识自己的历史使

命,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对外搞侵略、对内搞迫害,忽视经济建设、人口控制和科学文化

等事业的发展,那么它所造成的社会劳动潜能的流失与浪费就会大大提高。因此,理性化劳动能力的

客观目的在于提高社会化劳动能力的利用率,理性化劳动潜能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社会化劳动潜能的

利用率。

用于产生理性化劳动潜能的生活资料就称为“理想类”或“自我实现类”生活资料,它可以是外部的宗教文化、人文科学知识等,也可以是个人通过内部大脑的悟性思维而形成的最高信仰与人生追

求。

综上所述,人的本质力量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渐发展起来的,高层次本质力量的客观目的在于在更大范围、更持久、更可靠地维护和更有效地利用低层次本质力量。与此相对应,人的劳动潜能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渐发展起来的,高层次劳动潜能的客观目的在于在更大范围、更持久、更可靠地维护和更有效地利用低层次劳动潜能。

不同需要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

综上所述,四个需要层次之间存在如下的逻辑递进关系:

1.是从人类整体进化的时间顺序来看,还是从个体生长的时间顺序来看,或是从需要满足的优先顺序来看,

需要总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发展起来的。

2.低级需要是高级需要的基础,高级需要是对低级需要的发展和升华,是对低级需要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范

围内的肯定,高级需要可以使低级需要能够更可靠地、更持久地得到满足。健康与安全类需要的满足可以确保人们对温饱类需要更可靠地、更持久地得到满足;自尊与人尊类需要的满足可以确保人们对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需要更可靠地、更持久地得到满足;自我实现类需要的满足可以确保人们对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需要、自尊与人尊类需要更可靠地、更持久地得到满足。

3.高级需要随着低级需要的满足而逐渐产生出来,并随着低级需要的受阻而逐渐衰退下去,但是高级需要具

有一定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为:当低级需要突然得到充分满足时,高级需要还不能马上形成并稳定下来;当低级需要的满足受阻时,高级需要还不能马上消失;有时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反作用或否定作用,人们往往能够为了某种高级需要的满足,而不惜完全牺牲低级需要。例如,人们有时为某种社会荣誉、某种伦理观念,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与安全,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低层次劳动能力的增长严格地受着生理极限的制约,层次越高的劳动能力受生理极限的制约越弱,从而呈

现出越来越大的增长趋势,人们的劳动能力的增长主要是通过高层次劳动能力的增长来完成的。因此人的最低层次需要的发展变化是非常有限的,只有最高层次需要的发展变化是无限的,需要的层次越高,其发展变化的自由空间就越广阔。

5.人们在生理结构及其功能上的差异是微弱的,而在社会角色及其职能上的差异通常是巨大的,这样,人们

在低层次劳动能力上的差距是微小的,而在高层次劳动能力上的差距通常是巨大的,因此人们在低层次需要上的差距是微小的,而在高层次需要上的差距通常是巨大的。

6.由于高层次劳动能力的增长主要借助于社会力量或他人力量的辅助,这就要求更好地协调与他人之间的利

益关系,并自觉地与他人的利益联系起来,因此人的劳动能力越强,就会更自觉地使自己成为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代表,其“功利视野”就更广阔,就会更自觉地摆脱私利的诱惑,更多地体谅他人的需要,使自己的个人需要自觉地与社会需要或他人需要吻合起来。

七层次理论

1970年新版书内,又改为如下之7个层次:

1.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求;

2.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指希求受到保护与免于遭受威胁从而获得安全的需求;

3.隶属与爱的需求(belongingnessand love needs),指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等的需

求;

4.尊严的需求(self-esteem needs),指获取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

5.求知的需求(needto know),指对己对人对事物变化有所理解的需求;

6.审美的需求(aesthetic needs),指对美好事物欣赏并希望周遭事物有秩序、有结构、顺自然、循真

理等心理需求;

7.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指在精神上臻于真善美合一人生境界的需求,亦即个人

所有需求或理想全部实现的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解释,各种需求层次之间存在有以下的关系和特点:

各层需求之间不但有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一层需求获得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求才会产生。但仍然有可能出现意外。

例如:创造性的人的创造驱力;比任何其它需要都更为强烈,也有些人的价值观和理想是如此强烈。以致宁愿死也不放弃他们。

七层需求分为两大类,较低的前四层称为基本需求(basic needs),较高的后三层称为成长需求(growth needs)。基本需求有一共同性质,为均系由于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些欠缺而产生,故而又称匮乏性需求(deficiency needs)。

较高层次的需求是后来才发展出来的,就像生物的进化一样;

需求的层次愈高,其完全存在的可能性较低,这种需求容易消失,同时相伴的酬赏延迟也较没关系;

生活在高需求层次的人意味着其物质性的事物较充分,较长寿,较少生病,睡得较好,胃口较佳;

高层次的需求强度较弱;

高层次需求得来的满足是较为主观的,如非常幸福,心情十分平稳,内在生活非常富裕等;

当个人的环境(经济、教育等环境)较好时,个人较易满足高层次的需求;

当个人满足其高层次需求之后,个人愈可能接近自我实现的目标。

资料来源: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百度百科

亚伯拉罕·马斯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 by AMT 仲英豪编译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是有欲望的动物,为满足某种特定的需求,便产生了特定的动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类多种多样的需求归纳为五种基本需求,并按其重要性从低级生理性需求到高级心理性需求排列成五个层次,具体如下: 基本内容 各层次需求的基本含义如下: 1. 生理上的需求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等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求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

求,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显然,这种生理需求具有自我保护和种族保护的意义,以饥渴为主,是人类个体为了生存而必不可少的需求。马斯洛认为,“对于一位处于极端饥饿的人来说,除了食物,没有别的兴趣,就是做梦也梦见食物,甚至可以说,这时也只有这时,充饥才成为独一无二的目标。” 当一个人存在多种需求时,例如同时缺乏食物、安全和爱情,总是缺乏食物的饥饿需求占有最大的优势,这说明当一个人为生理需求所控制时,那么其他一切需求都被推到幕后。因此,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求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求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那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求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 安全上的需求 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求。具体表现在:①物质上的:如操作安全、劳动保护和保健待遇等;②经济上的:如失业、意外事故、养老等;③心理上的:希望解除严酷监督的威胁、希望免受不公正待遇,工作有应付能力和信心。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求的一部分。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同样地,当这种需求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 感情上的需求 也叫归属与爱的需求,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和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求。感情上的需求比生理和安全上的需求更细微、更难捉摸。它包括:①友爱的需求,即人人都需求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②归属的需求: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在个人有困难时能互相帮助,希望有熟识的友人能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一、提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二、主要内容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 1、生理上的需求: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 2、安全上的需求:这是人类要求对以下事物的需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 3、情感和归属的需求:这一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友情、爱情、性亲密 4、尊重的需求:该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 5、自我实现的需求:该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接受现实能力 基本观点 (1)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2)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3)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4)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三、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与谬误 第一、需要层次理论存在着人本主义局限性。马斯洛是离开社会条件、离开人的历史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实践来考察人的需要及其结构的。其理论基础是存在主义的人本主义学说,即人的本质是超越社会历史的,抽象的“自然人”,由此得出的一些观点就难以适合处于贫穷落后阶段的其他国家的情况。 第二、人的动机是行为的原因,而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但实际上,从心理角度来说人们行为除了受人现实需求、欲望、愿望影响外,还受人们的信念及其信心的影响。信心是人们对行为实现可能性或必然性的预期,就如虽然很多会有当歌星或当体育明星的愿望,但大部分人都还没有痴迷到真正地去追求这一目标的地步,所以说需求并不是决定人们行为动机的唯一因素,所以说需要层次理论在这一点是犯了基础性的错误。 第三、需求归类有重叠倾向。在马斯洛研究发表中,自己也承认:“一个人对性欲的要求不仅是性欲而已,也可能包括了尊重与安全感”。实际上,尊重的需求是贯穿整个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心理现象,大部分人实际上不仅有以穷困潦倒为耻和夸耀财富的自尊心理,而且还会有以朋友众多为受尊重的心理,更会有以获得诺贝尔奖为荣誉的心理,由此可知尊重不能做为一种单独的需求来看,其只是各项需求是否满足的表现而已;同时,安全需要和交往需求从人际方面来说也有相互重叠的方面,比如孩子们在学校中交往环境不好,有相互欺辱的现象,造成有些孩子不愿上学,这样的结果很难说是安全需要受挫导致的还是交往需要受挫导致的。 第四、需要层次理论具有自我中心的倾向。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高层次的需要是建立在低层次需要基础之上,这就造成了需要层次理论对个人主义的合理化,这就等于排斥了西方的“博爱”思想,为孔老夫子由已推人的“仁”做了注脚。由此这一理论也就很难解释如“中国红军忍受破除艰困苦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现象。实际上,马斯洛没意识到其需要层次理论中大部分高层次需要本身应该就是包容有低层次需要的,比如人们的社会交往需求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更安全地保障自己的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需要随之而来则更是各项低层次需求的到来,所以说人们的基本需求与其高级需要往往是统一的,由此人们不仅可能由低层次需求的基础上去追求高层次需要,更可能由高层次需求的基础上去追求低层次需求,而这也就是人们会去除单纯的私念而去爱人类、以至爱自然的心理基础。 第五、需要满足的标准和程度是模糊的。马斯洛在这方面曾提到:“生理需求若是到达20时,安全需求会出现5,爱的需求有可能会出现1”,而由此是很难有个标准界定什么样的需求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会出现另一种需求程度,甚至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营销战略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营销战略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从企业经营消费者满意(CS)战略的角度来看,每一个需求层次上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都不一样,即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需求层次。将营销方法建立在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之上考虑,不同的需求也即产生不同的营销手段。 根据五个需求层次,可以划分出五个消费者市场: 1、生理需求→满足最低需求层次的市场,消费者只要求产品具有一般功能即可 2、安全需求→满足对“安全”有要求的市场,消费者关注产品对身体的影响 3、社交需求→满足对“交际”有要求的市场,消费者关注产品是否有助提高自己的交际形象 4、尊重需求→满足对产品有与众不同要求的市场,消费者关注产品的象征意义 5、自我实现→满足对产品有自己判断标准的市场,消费者拥有自己固定的品牌 需求层次越高,消费者就越不容易被满足。经济学上,“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获得的满意度”,也就是说,同

样的洗衣粉,满足消费者需求层次越高,消费者能接受的产品定价也越高。市场的竞争,总是越低端越激烈,价格竞争显然是将“需求层次”降到最低,消费者感觉不到其他层次的“满意”,愿意支付的价格当然也低。 这样的划分是以产品分别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而设定的,消费者收入越高,所能达到的层次也越高,拿洗衣粉举个例子: 1、“生理需求”消费者关注“产品确实是洗衣粉”,选择价格最便宜的洗衣粉 2、“安全需求”消费者关注“洗衣粉质量好”,在价格相差不是很大的情况下,选择质量较好的洗衣粉。 3、“社交需求”消费者关注“产品对于交际的影响”,比如精美的包装、加香、柔顺等附加功能以及品牌的形象都能让消费者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 4、“尊重需求”消费者关注的是“获得别人认可”,把产品当作一种身份的标志,最优秀的技术、特殊的桶装、独一无二的功能,甚至包括最高的价格都他们选择理由。 5、“自我实现”消费者已经拥有1-4层次的各种需求,他们对洗衣粉的认识转变为某个品牌对其生活的影响,在精神上认可某个品牌。也就是洗衣粉的品牌精神内涵对于他们的选择影响很大。 在低端市场的“生理需求”以价格作为支点,这一市场的

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

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一种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 masl ow,1908-1970)所首创的一种理论。他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 A The 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这种理论的构成根据3个基本假设:1.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2.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3.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马斯洛提出需要的5个层次如下: 1.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处。 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的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 3.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宿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 4.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 5.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等。 几乎所有的介绍马斯洛的书籍都这样介绍他的需要层次论,但是,这实际上存在一定的不完整。马斯洛本人的著作中对需要层次论作了更多的探讨。首先,除了广为人知的以上五种需要外,马斯洛还详细说明了认知和理解的欲望、审美需要在人身上的客观存在,但是他也说明,这些需要不能放在基本需要层次之中。 对马斯洛的观点存在着许多争论。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批评马斯洛的观点或者提出自己的需要层次学说,但到目前为止,马斯洛的观点仍然是最被广泛传播的一种。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综述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综述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是第三代心理学家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于其中融合了其美学思想。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代表作品有《动机和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等。 一、基本内容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的心理学为其美学理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求,但通常不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必要的层次,大多数会将自我超越合并至自我实现需求当中。 通俗来说: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的都不重要。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现在流行在我们中间的一句话:先生存,再生活。也充分说明了我们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一步一步的向着更好的方向追求。现在我们来具体的了解各层次的需求。 第一层次:生理上的需要(也称级别最低、最具优势的需求) 主要包括: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 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也就是说,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求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其实我们细细想来,我们现在学习、工作,是为了过更好的生活,然而,是否有人愿意一味地追求奢侈,而放弃吃饭、喝水?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生存下来是我们生活的前提。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程度后,其它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所以,在战乱时期,物资匮乏时,应该以生理需求来激励下属。在我们以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们应特别注意,对于那些偏远地区的儿童,在他们基本生理需求都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我们不应埋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够认真、努力,我们最先该做的是解决他们的“生存”。对于生理需求,也有许多的激励措施。例如: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 第二层次:安全上的需要 主要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缺乏安全感的特征:感到自己对身边的事物受到威胁,觉得这世界是不公平

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

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简介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戴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 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 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对于个体来说,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人,通过适当的技巧,可以把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有意识的需要。 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简介: 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求(Self-Transcendence needs),但通常不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必要的层次,大多数会将自我超越合并至自我实现需求当中。 层级: 第一层次:生理上的需要 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第二层次:安全上的需要 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第三层次: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友情爱情性亲密 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第四层次:尊重的需要 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百科名片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目录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内容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 生理上的需求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呼吸 水 食物 睡眠 生理平衡 分泌 性 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安全上的需求 这是人类要求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人身安全 健康保障 资源所有性 财产所有性 道德保障 工作职位保障 家庭安全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图示1 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这一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友情 爱情 性亲密 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尊重的需求 该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自我尊重 信心 成就 对他人尊重 被他人尊重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自我实现的需求 该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道德 创造力 自觉性

论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论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层次理论假定,人们被激励起来去满足一项或多项在他们一生中很重要的需求。更进一步的说,任何一种特定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它在需求层次中的地位,以及它和所有其它更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马斯洛的理论认为,激励的过程是动态的、逐步的、有因果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一套不断变化的“重要”的需求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这种等级关系并非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这样的中层需求尤其如此,其排列顺序因人而异。不过马斯洛也明确指出,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难以满足的。 需求层次理论阐明人们究竟会重视那些目标,也说明了那些类型的行为将影响各种需求的满足,但是对为什么会产生需求涉及得很少。这些理论也指出,大多数人都存在着较高层次的需求,而且只要环境不妨碍这些较高层次的出现,这些需求就能激励大多数人 马斯洛理论的积极因素 第一,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其需要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按照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进行的。当然,关于自我实现是否能作为每个人的最高需要,目前尚有争议。但他提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是无可置疑的。 第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这一点对于管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第三,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础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他认为人的内在力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人要求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 马斯洛理论的消极因素 第一,马斯洛过分地强调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的价值就是一种先天的潜能,而人的自我实现就是这种先天潜能的自然成熟过程,社会的影响反而束缚了一个人的自我实现。这种观点,过分强调了遗传的影响,忽视了社会生活条件对先天潜能的促进作用。 第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一方面,他提出了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趋势。另一方面,他又在一定程度上,把这种需要层次看成是固定的程序,看成是一种机械的上升运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通过思想教育可以改变需要层次的主次关系。 第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互相矛盾,进而导致动机的斗争。 讨论 表明,高层管理人员和基本管理人员相比,更能够满足他们的较高层次的需求,因为高层管理人员面临着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工作中他们能够自我实现,在另一方面,基本管理人员更多地从事常规的工作,满足较高层需求就相对困难一些。而且需求的满足根据一个人在组织中所做的工作、年龄、公司规模以及员工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生产指挥系统的管理人员在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方面比科室人员感到更大的满足,双方在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上的差距最大。 在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方面,年青员工(25或以下)的要求比较年长的员工(36或以上)更强烈。 低层次的管理部门和小公司的管理人员比在大公司工作的管理人员更易感到需求得到满足。

管理学的重点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和薪酬关系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薪酬管理的关系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主要指衣、食、住、行、性这些维持生存的基本要求。 2.安全需要——指人们对失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生产安全、社会安全、社会治 安、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需要。 3.社交需要——指人们与人交往的需要,归属一个团体的需要,对友谊、爱的需要,建立 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4.尊重需要——指人们自尊的需要,受别人尊重的需要,包括上级的赏识、表扬、荣誉、 地位、晋升等。 深入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第一、揭示了人类有多种需要的特征,对于研究人的需要有一定的价值。第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由低级高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需要发展的规律。第三、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最重要之点,在于重视人的需要,强调尊重人和关心人,对于了解和关心员工的需要有一定作用。第四、人在某一时刻,只会有一种需要占主导作用。第五、生理、安全、情感的需要可以通过外部条件满足。而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更高级的需要,它们只有通过内部因素才能得到满足,而且每个人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当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不会在对人们的行为起到激发作用。们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更高级的需要上,高一级的需要就会占主导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产生持久的激发作用和巨大的推动力。因此,要使对员工管理有成效,不仅要了解员工的需要,还要特别注意员工在某一时期的主导需要。 薪酬理论: 薪酬分为直接薪酬和间接薪酬,直接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和股权,间接薪酬即福利。薪酬内容有工资、奖金、津贴与补贴、股权和福利。 总薪酬可分为 1 .直接外在的薪酬:就是雇员在工作过程中所获得物质报酬,包括基本薪酬、业绩薪酬、激励薪酬、特别绩效薪酬以及津贴与补贴。 2 间接外在的薪酬:指雇员作为企业雇员而享受的,并从工作过程中获得物质报酬,主要包括社会福利、企业福利和个人福利。 3 直接内在薪酬:即员工直接从工作中获得的,能够主观感受的非物质报酬,比如挑战性的、趣味性的工作,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机会,个人成就感。工作责任感很使命感。 4 间接内在薪酬:主要指便利的工作条件给员工带来的主观感受,比如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 1.完善物质待遇 完善物质待遇就是要完善直接外在的薪酬,这薪酬很重要,是满足员工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价值保证。 物质待遇包括短期的货币薪酬、长期的货币薪酬和弹性货币薪酬。因此完善员工的物质待遇就是要:一、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如员工的年龄、工龄、岗位和能力等条件将员工进行分类,可将员工划分为战略员工、核心员工和一般员工。然后根据他们的不同需要进行薪酬和福利的安排。二、由于员工的家庭、知识、年龄和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企业在薪酬制度完善的条件下,可以让员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的提出自己的目标薪酬,决定自己想要的薪金组合。 2.精神激励

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谈谈人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这五个层次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是: 第一层次:生理上的需要。第二层次:安全上的需要。第三层次:情感和归属的需要。第四层次:尊重的需要。第五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 对于管理来说重要的是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管理人的作用。企业运行发展要减少人才流失,须从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多方面研究相应对策。如何住人才,留住人心,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是各个企业一直都在不断探索的重点。 靠待遇留人。大多数人离职原因是对收入状况不满意,因此,提高员工待遇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员工的待遇包含两个部分,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 物质待遇主要指薪酬待遇,如岗位工资、浮动工资:福利等;精神待遇是指工作的成就感、责任感、受重视程度、个人影响力和富有价值的贡献等。 神待遇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它常常容易被员工和管理者忽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企业制定“保人才”的战略提供了理论指导。具体结合的措施如下: 精神待遇:管理者可以通过改善员工管理来提高员工对精神待遇的满意度。另外,赋予员工管理和控制自己工作自由的权利,也可以为提高员工精神待遇的满意度起到积极作用。 靠事业留人:一个企业是否有发展前景,是否有魅力,是决定人才能否实现自我价值 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企业,面临人才流失的严峻形势时,应当考虑到企业是否自身吸引力不够,是否能提供人才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空间。因此,企业必须形成人力资源开发的良好机制。 靠情感留人:情感管理在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职业环境中越来越重要,贴近员工的内心生活是指管理者要真正地了解员工心中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从而从内心深处激发员

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简介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戴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 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 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对于个体来说,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人,通过适当的技巧,可以把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有意识的需要。 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试验证明,当人呆在漂亮的房间里面就显得比在简陋的房间里更富有生气、更活泼、更健康;一个善良、真诚、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到存在于外界中的真善美。当人们在外界发现了最高价值时,就可能同时在自己的内心中产生或加强这种价值。总之,较好的人和处于较好环境的人更容易产生高峰体验。 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这种理论的构成根据3个基本假设:

结合自身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结合自身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摘要:马斯洛对于人性的看法非常乐观、极富人道主义味道,他对于人性有很多假设,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是好的、端正的、仁爱的,每个人都有对美、真理、正义等的本能需求。而且至少是中性的,不是生来就坏的。但马斯洛也指出:人的这种天性没有动物的本能那样强而有力,而是非常娇弱的、容易受到习惯、社会风俗、文化压力或者不恰当态度的抑制,容易受到学习的影响。但是,无论在什么人身上,这种天性都很少会消失,即使这种天性被忽略了,它也会不断地努力发展。 关键词:马斯洛需要自我实现 马斯洛强调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需要引起的,而不是由性本能引起的。他从个人生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动机理论,也叫做需要的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是有一系列具有生命意义的和满足内在的需求所驱动。动机理论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他的动机论事以他对人类基本需要的理解为基础的,这些需求使人处于不满足的状态,也就是说,没有人是可以长期满足的:一种需求获得满足之后,另一种需求就接着要求被满足。马斯洛认为人格出现病态而最重要原因是因为基本需要受到挫折,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 一、需要的种类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种:一、基本需要也叫缺失性需要。如果缺失,可引起匮乏性动机,为人和动物所共有;如果得到满足,紧张就会消除,兴奋就会降低,便失去了动机,它与人的本能相联系。二、心理需要也叫成长性需要,可以产生成长性动机,是一种超越了生存需要之后,所产生的发自内心的希望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它不受本能的支配,为人类所特有。满足了这种需要,人就会产生出强烈、深刻的幸福感,这就是马斯洛所描述的高峰体验。 这里的基本需要也就是生存的基本需要,当我自己一个人在家里的时候,下午早上可能没什么,但是临近中饭晚饭时,产生了饥饿感,就会对目前所做的事产生懈怠,比如在上网玩游戏或者看书,感到精神不能集中,就会逐渐失去对这些的兴趣,丧失继续的动机,产生满足我这一自身需要吃饭的动机,当我肚子填饱后,饥饿的感觉消失,便丧失了吃饭的动机,重新产生了做些什么事的动机。而成长性需要,当我独自在家解决了自身饥饿的问题后,我这些玩游戏、上网浏览论坛、看各学科的书便可归类为这一需要,这是在满足自身基本需要后自然而然产生的需要、动机。当我通过一个下午的看书掌握了某种理论或者背完一定量的单词后,会感到自我感觉良好,满心的满足,感觉时间安排合理,生活充裕。 二、需要的层次 马斯洛最初将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后来,他把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归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形成最终的五层次说。 <1>生理需要,是与有机体生存、繁衍有关的需要,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这点就相当于我上文提到的当我饥饿的时候所产生的需要。 <2>安全需要,指生命对于稳定、安全感、以来、秩序、法律、界限、避免痛苦和恐吓、受保护的需要等等。记得我小学年级的时候,我父母将我放在大姑家里玩几天,白天玩了好好的,晚上我就哭着闹着要回家,原来回想也不知道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及有何借鉴意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及有何借鉴意义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 (1)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基本观点】 (1)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座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3)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4)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科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马斯洛五种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该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种,并将五种需求进行了等级的划分,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目录 1理论简介 2需求层次 3应用实例 4价值评价 5争议 1理论简介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1)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

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3)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4)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5)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2需求层次 马斯洛需求层次一共有以下六种: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理论,阐述了人们的需求层次是从生理需要到自我实现需要逐层递进的。其中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七个层次。在管理学中主要提及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需要。 我们与人相处,常常感觉力不从心,为什么我很真诚的对待对方却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实把人作一个理性的分析,人的需要即使马斯洛所陈述的七个层次。如果你的为人处事没有针对性,使很容易被别人所忽视,甚至遭到反感。 一、满足对方的生理需要。 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商场、官场上解决问题总是要吃饭了,因为吃饭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之一,我也明白了为什么商场上会用美人计这么下流的手段了。食欲和性欲是人与生俱来的基本需要,夫妻性生活不愉快很容易导致婚姻破裂等情况屡见不鲜。 生理需要,我认为在为人处事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在对方有这方面需要的时候如果你能够满足他,那你的为人处事时成功的。但是一定要把握其需求程度,在一个人很饱的时候给他一客鲍鱼和在他很饿得时候给他各面包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尽量学会抓住你的朋友的…最?需要。比如,一个大学同学来你所在的城市玩,你邀请他来你家住下,解决了他住的问题,大大节省了他的住宿成本,这件事很有可能他就记一辈子。 二、满足对方的安全需要。 女人找男朋友时,很喜欢说要找个有安全感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她的基本需要。想象在一个危机四伏的地方,到处枪林弹雨;没有任何依靠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在对方面临安全危机的时候,他的需求程度会迅速膨胀,抓住这个机会,他会成为你的至交。 曾经我溺水的时候有一个人把我从水中拉了出来,那时我小学同学,至今我还把他当我最好的朋友,虽然他不这么认为。 三、满足对方的归属感与爱的需要。 想家的感觉是很难受而又值得回味的。这种感觉就是归属感的需要在作怪。在一个班级里面如果大家都不理你,做任何事情都把你排挤到一边,你会是什么感觉:没有归属感,没有爱。但是这时如果有个人来和你玩,没有任何同情的意思,你会感谢他吗?答案是肯定的。 为人处事业要有创意。什么事随大流是没有用的。 四、满足对方被尊重的需要。 这点很简单,在中国是很讲究辈分的,对长辈的尊重时人之常情。如果一个儿子对老子呼来唤去,老子肯定不好受。 当你的朋友在某种场合很需要人尊重的时候,你能及时地给予尊重,这对他来说是莫大的恩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