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读砚

读砚

文王家年

大名砚里,产自古端州的端砚占了头筹

读砚

与墨是孪生的,它俩搭档,才能把固体的墨变成可以书写的液体。最初,墨是不择砚的,

砖头瓦块行,石头陶片也行,只要有个槽能储墨,有个平台能让它们“耳鬓厮磨”。砚台华丽转身的年代,是在文化越来越繁荣的唐宋时期,人们对砚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能磨墨,还要磨得精细,磨得没有声响,不仅储墨不干,还得冬天不冻夏天不馊。砚工们挖空心思对比选择,慢慢产生出了名砚排行榜。

四大名砚里,产自古端州的端砚占了头筹。唐贞观年间,长安城内大雪纷飞,在皇家考场里应试的举人,砚窝里磨出来的墨转瞬冻成冰坨,只有一个广东的考生,墨汁不但不干,还墨色鲜艳,光可鉴人,更惊人的是,在水壶里的水也被冻住的情况下,他往砚窝里呵口气就可聚水研磨。这真是一个绝佳的广告,监考官看到了,皇帝知道了,继而全国都知道了,端砚名声大噪。今天,其风头还盖过产于古徽州的歙砚。

文人对端砚的喜爱,由米芾可见一斑。书法家米芾,生性癫狂,有严重洁癖,洗手从来都不敢用毛巾擦,但若降伏他,一块好砚即可。北宋《春渚纪闻》记载,徽宗召他写字时,他被皇帝的砚馋得口水直流,写毕赶紧跪奏:“此砚经臣濡染,不可复以进御。”让皇上把砚赐给他。皇帝一点头,他立马乐得手舞足蹈,把砚抱在怀里紧紧搂住,衣服被剩余的墨染得乌黑成片,也顾不上洁癖了。

米芾每天都要临砚写字,他说智永和尚把砚磨成臼,才学到王羲之的样子,要想达到更高的境界,得把砚磨穿才行。石与墨相磨,石的损耗能有多大,把砚磨穿,比铁棒成针的难度还要大,可见责任编辑:朱玲Email:zhu8090@https://www.wendangku.net/doc/a213588313.html,

治学之路,从来就没有捷径可走,没有人是天才。

读砚的纹饰,别有情趣,水注里淌落的清泉化开了一湾溪流,顺着嶙峋的湖石驳岸,绕树、环屋、穿桥、入塘,唤醒溪中沉睡百年的禽鳞。古树下的茅屋,一场持续百年的清谈仍在继续:

一位执蕉扇畅谈,一位倚靠着亭柱,若有所思地眺望着庭前树下悠游的小鱼。而溪中遗落的酒杯或许来自不远处的兰亭雅集:“

崇山峻岭,茂竹修林,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明代张萱的兰亭端砚,是文人的“

器玩”,也是一方世界。据《世说新语》载,“兰亭褉集”

发生在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共42人会与会稽山阴兰亭,修袚褉之礼。他们列坐溪前水旁,酒杯顺水流到自己面前便被要求赋诗。所得诗篇编入王氏《兰亭集序》。在结社风气高涨的明代,“兰亭褉集”成为最受明代画家传移摹写的题材。在这场雅集落下帷幕的千百年后,画家们以“山水”匹配“人物”,在保留叙事结构的同时,极力营造人物存形的园亭景致。以日常文房器物端砚来重现这场山水赏会,巧夺天工匠意,深谙日常的诗意。

石砚坚实耐磨,自是砚材首选,以砖为砚,总感觉不是那么好用。古时家贫的书生,随手拣一块青砖磨个窝出来,就可以当作砚台,但砖质松散,细小孔隙多,砖砚磨成之后,还要用胶或糯米汤煮浸,孔隙都被填塞。若能得铜雀台一块老砖砚,那可是价值连城。

铜雀砖砚,听起来很有文化内涵,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赏砖而非做砚。那砖块里住的是称雄的曹操,是“锁二乔”的文人附会,却不是与墨锭的厮守。砚走到后来,离它的初衷越来越远,要精雕细刻,要名人题字,要有历史有典故,要大得突破世界纪录,似乎必须如此,其价值方能彰显。

当今的墨汁品质越来越好,用起来也越来越方便,专职书画家也鲜有把砚磨墨者了,砚之存在,更多的是在满足收藏鉴赏之需。作为艺术品存在的砚,内心一定是寂寞的,没有与墨锭的切切细语,没有书生的软笔点惹,犹如良马在厩宝刀空悬,身后的光景都要虚度了……

文化Culture

6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