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

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

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
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西安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来陕西,以游山玩水为名,布置大规模的剿共活动,期间张、杨两位将军在洛阳、西安、临潼等地数次劝谏蒋“联共抗日”

均遭到拒绝,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时许,张、杨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酣睡中的蒋介石突闻枪响,仓惶在两名侍卫搀扶下从华清池五间厅后窗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内,后来被搜山部队发现,扶掖下山,送往西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中共中央坚持和平解决。中共中央得知西安事变的消息后,感到又突然又欣喜,接连召开会议研究。在统一思想后,派周恩来等领导人前往西安谈判,一直坚持和平解决争端。

西安事变也教训了蒋介石。成为阶下囚的蒋介石看到如内战再起,他难免不死于南京的狂轰滥炸,因而于17日下令何应钦停止对西安的讨伐。事变的成功发动使他认识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几十万大军所能阻挡,不得不正视历史发展趋势,择善而从,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因而派宋氏兄妹同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谈判,并当面向周恩来表示:由宋子文、宋美龄、张学良全权代表他与周恩来解决一切。他回南京后,周恩来可直接去谈判。

他离开西安后,虽然违背诺言,扣押张将军,陈兵潼关,但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内战。而是以军事为后盾进行政治分化。顾祝同进入西安后,未动兵刃,蒋介石又速派张冲赶赴西安,参加和周恩来的谈判。随后,蒋介石一在杭州,二在庐山,最后在南京和周恩来多次谈判,终于于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这一切变化都与西安事变密不可分。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一直评价很高,认为是挽救国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关键”。

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受蒋介石之命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共产党中央红军抵达陕北

1935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被毛泽东命名为两万五千里长征的

转移,抵达陕北。

东北军剿共遭遇失败

1935年9月20日,蒋中正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任命张学良为副司令,调东北军入陕甘剿共。1935年10月1日,东北军在劳山战役中,王以哲的67军110师2个团和师部被歼,师长何立中战死,团长裴焕彩被俘。1935年10月29日,东北军在榆林桥战役中,107师和619团全部被歼,团长高福源和不少士兵被俘。1935年11月22日,东北军在直罗镇战役中,109师被歼,师长牛元峰战死,沈克的106师的一个团被歼。1931年,张学良俨然一个东北王,九一八事变后被全国人民称为“不抵抗将军”。在红军西撤的时候,张的部队被调去剿匪,由于任务执行不利张部队的番号被蒋中正撤掉,导致两人之间的嫌隙。

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全国民众纷纷响应。

中共确立抗日统一战线政策

1935年12月17日,中国共产党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联名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1936年2月,中共宣布开始东征抗日,由刘志丹率领的红军表面上进军河北、热河对日军作战,实际却向太原推进的过程中和阎锡山的部队发生冲突。刘志丹战死,红军撤退。

两广事变

两广事变,又称六一事变或西南事变。1936年6月1日,陈济棠、李宗仁在广州发出通电。痛陈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对中国土地的践踏,决定率所部北上抗日,收复失地。6月2日,致电南京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请求准许粤桂部队北上。然而不久后广东将领、飞行员纷纷向南京政府投诚,并对两广所谓的“北上抗日”说加以抨击。“南天王”陈济棠垮台,李宗仁也不得不对蒋中正表态归顺。

由于,两广事变和平解决(尤其是兵不血刃,便使当时叛逆性最强、实力最大而位居国内半独立的诸省之首——粤桂湘三省伏首听命),使蒋中正声望提高。叛方空军驾驶员与将领的表现,也足使他相信“人民眼睛是雪亮的”,乱骂他“亲日卖国”的政敌是不得人心的——显然也使他对“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的正确性,益发坚信不疑。蒋中正便将预备征讨两广的中央师悉数北调,用来剿共,并准备将张学良的部队调离。然而也因蒋中正的过分自信,仅带少数文武飞往西安,结果西安事变时所有人都被扣留(因为当时论“造反”实力,张学良、杨虎城的部队简直无法和两广部队相比)。

因此,史学家唐德刚认为,因为两广事变的危机安然度过,西安事变在1936年的西安“非爆发不可”。

张学良与中共的秘密接触

1936年4月起,张学良开始了和中国共产党的秘密接触。4月9日,张学良驾机飞抵延安会见周恩来,同机的还有王以哲、刘鼎。1936年8月,中国共产党决定改‘反蒋抗日’的方针为‘逼蒋抗日’。1936年9月,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军正式签订了《抗日救国协定》,双方正式结束敌对状态。

为什么发动西安事变

根据张学良后来自己的说法,其兵谏的最主要原因:

蒋介石坚决拒绝统一战线的提议,继续“先安内后攘外”的路线,继续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而完全不顾当时东北领土的沦陷,而张学良认为应该立刻停止“中国人杀中国人”的政策,枪口应该一致对外。

张学良劝蒋说中共杀不绝,剿不完,蒋回问:为什么?张学良说:“我们没有老百姓支持我们,共产党有老百姓支持,所以你剿不完。”,另外张学良关于共产党万里长征的事情,对部下说:“我们都是带兵的人,(这个部队)谁能带?谁能把部队带成这个样子,都跟你走?人不都带没了?”,东北军与红军刚一交手,就损失了2个师,2名师长阵亡,这些都足以证明中共领袖的能力,但蒋介石听不进去,蒋坚持认为中共已到强弩之末,而实际上后来旅也有不少历史学家通过资料查证发现,当时的延安并不像蒋介石想象的那么好打;而当时东北军的将士早已厌倦内战,受到学生请愿的激励,爱国主义情绪高涨,更加希望抗日收回东北失地,回归故土,完全没有继续内战的意愿;当时蒋介石决定武力方式镇压去西安请愿的大学生,张学良为学生求情,但被蒋介石拒绝,蒋介石坚持要用机关枪来镇压请愿学生,蒋介石的这个答复激怒了张学良,为保请愿爱国学生的生命安全,盛怒之下的张学良认为兵谏必须立刻执行。

重获自由以后,张学良曾经表示,当时的东北军已经成为他的包袱,他想要么带着东北军去抗日,回到东北,要么要蒋调他去做别的官职。但蒋却坚决要他剿共。张学良曾经向周恩来保证,劝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但遭到蒋介石拒绝。

中国国民党方面的评价

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不抵抗被全国人民谴责的情况下,受中共唆使进而不满“先剿共、再抗日”,于1936年年底在西安挟持蒋中正,提出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等八项主张。西安事变使得国民政府停止剿共、联共抗日,导致政府的抗日准备被迫中断,全面抗日提前爆发;另一方面使中共起死回生,获得喘息机会,酿成抗战胜利后的全面叛乱。

中国共产党方面的评价

由于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十年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动了全民的抗日战争,并坚持八年直至胜利。

周恩来对张学良的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西安事变的动因与影响再探索

与世纪同龄的张学良,经历了中国近代社会最动荡时期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九?一八”与“双十二”就是其中的两件,它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然而,至今海峡两岸学者对上述事件的认识都有很大差别,尤其在对西安事变的评价上,观点对立,似同水火。大陆学者认为西安事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了全国抗战,直至彻底胜利。张、杨乃千古功臣。台湾却有人认为,“西安事变,酿成巨祸”,①使中共坐大,国民党败退台湾。张、杨乃罪人也。笔者仅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以求教于学术界同仁。

可以说,没有“九?一八”就不会有“双十二”。前者使东北三省沦为殖民地,三千万同胞成为亡国奴;使张学良的东北军成为无家可归的流亡集团。他们昼思夜想的是抗日救国复土还乡。而将介石却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主张,最终把张学良逼上“兵谏”之路。后者把张学良最早提出的“拥蒋联共抗日”的主张变为现实。

(一)西安事变的动因

“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痛失东北。继而热河失守,他又难辞其咎。举国上下责骂,张的威信一落千丈。他背着“不抵抗将军”的恶名,跌入政治低谷。蒋介石为缓和舆论压力,准张辞职,代其受过,出洋考察。张学良出国之日,正是国内形势江河日下之时。蒋继续对外妥协,对内全力“剿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各界民众均有亡国无日之感。张下野时,曾借用美国总统林肯的话说蒋:“你可以欺骗全体人民于一时,或欺骗部分人民于永久,但不能欺骗全体人民于永久。”②以此表达对下野不服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深信究竟谁是真正的不抵抗者,真相终会大白于天下。

1、“九?一八”事变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这是西安事变直接的动因。“在日本炸弹威力圈及于全中国的时候,在斗争改变常态而突然以汹涌的阵势向前推进时候”,③各党各派各界在新的形势下,都遇到了生死存亡的问题,必然改变其原来的政治态度而有新的选择。民族资产阶级也产生了分化。马占山的抗战和福建蔡廷锴反蒋抗日政府的成立就是证明。

“九?一八”事变后,群众性的抗日救亡组织,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发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呼声,进一步推动了工农群众抗日爱国运动的不断高涨。中间势力主张共同救亡的呼声也很突出:“1931年12月9日,由社会各界名流汇集而成的‘国难救济会’,呼吁统一救亡。”次年史黄才、沈钧儒、章士钊等60余人联名致电全国及即将召开的国事会议,提出:“凡民族争存于世,以合作为最重要条件,要求国民政府化除杜绝合作之党治,实行全民宪政,以求国家的统一。”同年大公报社长发起《废止内战运动》,称:“内战不止,一切无从谈起。”所以,西安事变是顺应民意

要求的。

2、蒋介石的误国方针是促成西安事变的另一动因。面对“九?一八”事变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人民呼吁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要求;蒋介石却反其道而行之。为实现其独裁专制,早在1931年7月23日,他在《告全国同胞书一致安内攘外电》中,就提出了“先安内而后攘外”的谬论。8月22日,蒋在一次讲话中又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做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为奴隶而不可得。”④这与慈禧的“宁予友邦,勿予家奴”的卖国哲学如出一辙。当日本在东北制造了中村事件和万宝山事件,阴谋为侵占东三省制造借口,张学良向蒋介石请示机宜时,蒋却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挑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

⑤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大开方便之门。

从1930年12月到1933年9月,蒋介石先后动用数百万军队,耗资4亿银元、对中央苏区发动五次“围剿”,红军被迫反击,在毛泽东、朱德等人的领导下,红军采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取得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后来由于左倾机会主义者控制了苏区的军政大权,错误估计形势,运用错误的战略战术,致使红军不得不开始南北大转移长征,日本则利用国共两党长期内战之机,扩大对华侵略,先东北,后华北,再江南,这就更加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各党各派为寻求统一一抗日之道而奋斗。

3、张学良最早提出的拥蒋联共抗日的主张是西安事变的思想基础。张学良旅欧归来之日,正是蒋介石“剿共”最力之时,也是民族危机严重,人民呼吁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浪潮越来越高之时。张学良幻想很快助蒋实现武力统一,以达抗日之目的。这恰恰中了蒋介石既消灭红军又削弱东北军的一箭双雕之计。他在此“内忧外患”的局势下,思想活跃而又充满矛盾:一方面鼓吹法西斯主义,拥蒋武力“剿共”,认为这是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良策。但又准备“本着真理正义可以向领袖诤谏,甚至如古人为人臣者之以尸谏,亦所不辞。”

⑥一方面不满共产党“破坏秩序,影响抗日”,同时又觉得民间疾苦不加解除,共产党的问题不能根本解决,“即是把红军主力击溃,共产主义是不可能被消灭的,因为这是全世界的问题。哪个国家没有共产党?”⑦一方面积极参与“剿共”战争,但又觉得不铲除滋生共产党的乱源――帝国主义与土豪劣绅,“剿共”势难进行下去。于是他认为“共也好,不共也好;红也好,白也好,最要紧的是先把国家弄好,使自己的国家能在世界上与各国共存。”“尚有些微血性,知爱国家,并能见及国难严重之人,均应各除私心,决心爱国。凡属中国人,无论其为共产党、国民党、第三党(即农工民主党),或其他任何党派,果自命为救国者,均应在拯救中国之唯一动机中摈弃一切歧见,联合致,共救危亡。此乃救国之唯途径。若仍萎靡不振,由命听天:内战频仍,政争不息,则中国前途必无希望矣!”⑧可见,张学良在豫鄂皖“剿共”时期,就孕育了拥蒋联共抗日的思想。的确难能可贵。这一呼吁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讲话,立即引起日本人的高度重视,他们早于天津《大公报》八天,将张的这一讲话,译成日文发表,因为任何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都将对日本扩大侵华战争造成障碍。尤其素有国难家仇的张学良的言行,始终为日本所特殊关注可见这讲话的分量。

身为国家军政大员、并兼任豫鄂皖“剿共”副总司令的张学良,正值蒋介石对苏区进行第五“围剿”节节胜利之时,发表上述言论,足见其远见和胆识。当时的中国,主张抗日的大有人在,但未有敢明确提出联共者:有主张既抗日又“剿共”者,还有主张抗日而另起炉灶者。最有军事实力的国共两党则各执一端:“安内攘外、”与“反蒋抗日”。实践证明,拥蒋联共抗日,是唯正确的救亡之路。直到华北事变前后,民族危机迫在眉睫,中共发表《八

一宣言》,提出在停止进攻革命根据地、保证人民的自由权利和武装人民的三个条件下,同意和国民党中愿意抗日的军队、组织订立抗日协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不包括蒋介石);蒋介石在“剿共”的同时进步调整中苏关系,加快与中共的谈判:1936年春,中共与张学良、与杨虎城的谈判,已达成局部停战协定,并形成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三位体共同逼蒋抗日的局面,等等,表明当时各党各派,主要是国共两党,都在向着共同抗日救国的目标奔跑。而张、杨发动的西安事变,才把其拥蒋联共抗日的主张变为现实。

(二)关于西安事变与国民党败退台湾问题

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和平解决,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显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一古训,在西安事变和八年抗战中表现得刻骨铭心,为华夏子孙永留典范。西安事变是历史发展方向转换的枢纽,是我们民族解放的开端,也正是我们民族复兴的起点。八年抗战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历史事实,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西安事变的辉煌成果,当属中华民族,决非党一派的私利。以狭隘的党派之见来看待这一事件,是欠妥的。那种把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发展壮大和国民党败退台湾归罪于张、杨及其发动的西安事变是缺乏根据的。

首先应当肯定,红军长征的胜利,宣告了蒋介石及其追随者围追堵截红军的彻底破产。会师陕北的红军与东北军在榆林桥、劳山和直罗镇的战役中三战二捷,歼灭东北军近三个师的兵力,两个师长丧命,数千官兵被俘,证明红军决非强弩之末,不堪一击、穷蹙边隅,火亡在即。蒋介石“剿共”十年,共产党越剿越多,其红军力量越剿越大。蒋的第五次“围剿”历时两年,红军历尽千辛万苦,作出巨大牺牲。在如此恶劣的军事和自然环境中,蒋都没有将红军消灭,而三军会师陕北,靠近外蒙古和苏联,蒋仍吹嘘几周之内全歼陕北红军,纯粹是痴心作梦。他的爱将胡宗南在西安曾对张学良说过,红军是打不完的,败也不溃,红军吃多少苦,我们也吃多少苦,打红军是无期徒刑。宋子文当年赴西安劝蒋接受张、杨所提条件,和平解决事变时,曾对曾扩情说,共产党不是用武力所能消灭的,蒋先生靠武力剿共才有今天。可见在民族矛盾居于主要地位,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之时,蒋圣持“剿共”,在国民党内部和亲属中,也是不得人心的。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不仅有科学的理论武装、明确的政治纲领,且凝聚、锻炼了一批治军治党治国的英才(连宋美龄都哀叹蒋介石身边没有一个像周恩来那样的人才)。共产党发展壮人是不可阻挡的。

其次,八年抗战开始,蒋介石成为全国抗战的“领袖”,受到国内外的大力支持,其客观实力及诸种条件,都大大优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展壮大自己亦不成问题,可他又企图在抗战中削弱八路军的主力,梦想有朝一日再彻底歼灭共产党,于是推行了一条压迫人民的消极片面的抗战路线,不断挑起国共磨擦,发起三次反共高潮,制造亲痛仇快的“皖南事变”,使新四军几乎全军复没。中共从民族大义出发,站在自卫的立场上,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的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揭露其阴谋,争得国内外舆论的同情。八年抗战,八路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和日冠进行浴血奋斗,建立、扩大、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乃天经地义。国民党及其政府在哪里呢?仅以河北为例,“整个抗日时期,国民党的河北省党部和政府,都只在河南的洛阳办公。而中共的组织则深入到河北境内去,你想想河北人民将会跟谁走呢?那不是很明白吗?”⑨这能怪张、杨和西安事变吗?显然不能。

第三,美国的评论。蒋的支持者美国驻华外交官谢伟思在1944年10月9日的备忘录中

写道:“共产党建立了既广且深的群众支持,因而使他们被消灭成为不可能。……除非国民党在政治、经济的改革上和共产党有同样的成就,并证明自己能争取人民的领导地位(关于这两点至今尚无愿意或能做的征兆),不然,共产党在短短的几年中,将成为中国唯一的主导力量。”⑩是年,另一位美国外交宫戴维斯也写道:“蒋的封建的中国,不能与华北的一个现代化的、有活力和有人民拥护的政府并存,共产党将在中国存在下去,中国的命运不是蒋的命运,而是他们的命运。”⑾这些具有敏锐政治洞察力的美国人1944年就看出了国民党丧失人心,共产党不可战胜的趋势。

第四,抗战胜利,全国一片欢腾。人民渴望和平,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蒋介石为欺骗人民,假和平真备战,“双十协定”墨迹未干,他又依靠美国支持,凭借诸种优势,突然发动内战,扬言几个月内消灭八路军,因而再次丧失人心,把中间势力推向共产党一边,这又是谁之过欤?况且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相互倾轧,腐败透顶、背离人心,祸及国民。就连身陷囹圄的张学良,早在1947年就预感到蒋家王朝的末日为期不远:“现在就是明末年那个样子,大势已去,人心全失。……我看已经无可挽回。”⑿

第五,“历史应该公断,西安事变是蒋介石自己逼成的,蒋介石抗战又是张、杨两位将军顺从人民公意逼成的。”⒀假使没有西安事变,蒋也会被不断高涨的抗日浪潮席卷以去。是张、杨发动的西安事变“促成蒋先生成为全国的领导中心,促成了蒋先生成为世界五强中的一个领袖人物。他曾钦定了十二月二十五日为民族复兴节”⒁没有西安事变,此节何来?他在当年12月26日的通电中称:“自经此次事变,我国同胞一致爱国家的热诚已显示无比伟大之力量。此种伟大,在今日为奠定危局之主因,在将来必为我民族复兴之保障,此则中正疚愧之余敢为国家称庆也。”⒂国共二次分裂后的1949年,蒋仍认为:“西安事变后来影响所及,反而更加强了全国军民对军事领袖的信仰而奠定了后来八年抗战,全国人民意志统一的基础。”⒃蒋的这些言论,对西安事变的现实、历史意义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怎么到了台湾,那些否定西安事变意义,嫁祸、怪罪张、杨和西安事变的先生们,不仅不顾历史事实,而且连蒋先生上述的肺腑之言,也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历史事实证明,毁掉蒋家统治大陆的不是西安事变,而是蒋先生那个“攘外必先安内”的幽灵和他采取的一系列背离人民根本利益的方针、路线和政策。

注释:

①1986年王禹廷先生曾撰写《西安事变酿成巨祸》一文见台湾出版的《传记文学》第47卷(开始连载)。

②《王卓然史料集》第143―144页,1992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③《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42页,196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

④荣孟源:《蒋家王朝》第51―52页。

⑤《张学良年谱》(上)第569页,1996年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

⑥⑧《张学良文集》(下)第382页,1996年香港同泽出版社出版。

⑦《西安事变研究》第322页,1987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⑨⒁郭增恺:《西安事变三忆》第59页,澳门大地出版社1962年版。⑩⑾《美国与中国人的关系》(下)第517页。

⑿《张学良幽居岁月》第11页,1986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⒀见《周恩来在西安事变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⒂见1936年12月27日《中央日报》。

⒃见1949年6月,蒋介石:《本党革命的经过与成败的因果关系》"原载1999年第2期《山东社会科学》"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经过及其意义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经过及其意义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又叫“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要的作用。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的存亡面临新的严重危机。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号召下,以“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为起点,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但蒋介石继续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坚持“围剿”红军。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被蒋调到陕甘一带进攻中国工农红军。张杨的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部队,屡受排挤,对此,他们极为不满,尤其是东北军,过去盲目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之后,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张、杨因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均被拒绝。蒋蒋介石不仅拒绝了张、杨的要求,而且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使其继续进攻红军,蒋介石盲目的内战更加坚定了张、杨联共抗日的决心。12月4日,蒋介石飞往西安督战。7日,张学良到临潼华清池向蒋“苦谏”,请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蒋坚持不改“剿共”政策。9日,张向游行示威的学生表示,一周内用事实答复他们的爱国要求。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华清池武装扣留了蒋介石,囚禁陈诚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十余人;并立即向全国发出通电,提出八项主张:(1)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2)停止一切内战;(3)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4)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5)开放民众爱国运动;(6)保障人民集会、结社等一切政治自由;(7)确实遵行总理遗嘱;(8)立即召开救国会议。随后,张、杨又采取了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成立由张、杨担任正副委员长的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解散国民党省党部,成立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等重大军政举措。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引起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映,形成了极其错综复杂的紧张局面中国内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首先,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一直是虎视眈眈盯着中国局势的发展,力图借此挑起中国大规模内战,磨刀霍霍乘机大肆侵略中国。第二个集团是以国民党南京政府中汪精卫、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立即调遣军队,竭力策动“讨伐”张、杨,轰炸、进攻西安,扩大内战,汪精卫、何应钦等企图取代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南京政府于16下令讨伐张、杨,任何应钦为讨伐军总司令,汪、何蠢蠢欲动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第三是亲英美派的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希望和平解决事变,同时英美为使其在华利益不受损害,也主张与张、杨妥协,继续保持蒋介石的领袖地位。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亲属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则不顾何应钦的反对,并派出代表团赴西安谈判,是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努力。 另外,中共中央从民族利益出发,应张学良、杨虎城电请,派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等到西安调停。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周恩来等于16日到达西安以后,做各方面的工作,提出:只要蒋答应抗日就释放他。并于15、19日通电南京国民党政府,促其接受张、杨主张,和平解决;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浅谈西安事变始末

浅谈西安事变始末 摘要:西安事变的爆发,绝非是偶然,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本身所处的特殊情况下,西安事变是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西安事变促使国共两党二次合作,统一抗日战线,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巨大的意义,无论是事变之前还是事变之后,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都在极力地争取国际舆论,西安事变前期的中国政治局势紧张,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际舆论也是不利于中国的,中国民族矛盾日益上升至主要地位,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在力图缓和对苏关系的同时,寻找与政治对手中国共产党谈判沟通的渠道。西安事变所造成的历史意义也是不可否认的,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的轨迹,民族的命运,也开始出现了转折点,对西安事变的实木进行深入研究,更能加深对西安事变的认识。 关键词: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 正文:1936年的世界秩序是充满硝烟战火四起,太平安宁已经离去。法西斯政权已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法西斯主义向人类社会公认的正义和准则开始了疯狂的践踏。也对西方大国首肯的原有“秩序”发起了公开的挑战,但西方大国对法西斯暴行采取的“不干预”政策任然没有根本改变,近看中国:日本占据我半壁河山,国家经济陷于瘫痪,蒋介石不抵抗的政策招致南京国民政府危机四伏,英美支持软弱无力,南京政府不得已将目光转向苏联。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抗争中,其中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他们读中国历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如七十四年前,在总过近代史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促使成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西安事变。 1936年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等十三位红军高级将领联名写信给蒋介石,希望他当机立断,化敌为友,共同抗日,可是蒋介石却视毛泽东的忠告为软弱可欺,认为红军的处境已难以为继,于是变本加厉地调集三十万军队准备“围剿”。12月4日蒋介石和其他军政要员抵达西安,给张学良、杨虎城两人施加压力。向他们提出最后通牒式的两个方案。一、服从“剿共”就将二人的部队调往陕甘前线,二、不服从就将张学良部队调往福建、杨虎城部队调往安徽,退出陕甘,由中央军“剿共”,张学良、杨虎城下定决心采取非常手段,实行“兵谏”。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留了蒋介石和其他十多名军政要员,通告全国,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后,各国的态度是:日本,既无顾虑中国民众的抗日情绪,不愿使之迅速激化,又期望亲日派上台,以更便利地遂行其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企图,因而急欲山洞南京讨伐西安,挑起中国全面内战,坐收渔利的思想主导了其对华政策。英美,既考虑本国在华利益和侨民安全,又着眼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友好关系”,遏制日本对华侵略,维护其在花利益的需要,极愿事变所涉及各方选择“和解保蒋”。苏联,被日本列为“北进目标”,担心事变成为对日开战的借口,又面临德、意法西斯威胁,在自身利益驱使下苏联奉行谴责西安事变,主张“和解放蒋”的策略。法、意、德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法国支持英美的和解主张,德国虽愿意释蒋,又不愿支持主和派,意大利反对西安事变,主张中日亲善。总过共产党起初反应,中共领导层多数意见人呢为,下事变是革命行动应当罢免蒋介石,交人民公审,只有对她进行彻底清算,才能为全国统一抗日开辟道路。深思熟虑后的决断,中共果断放弃“审蒋”计划,有条件维护南京的正统,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事变。以举国抗日为根本目标,使中共车工委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中坚力量,检定的站在西安一边,中共支持张、杨的革命义举,准备共同迎击南京亲日派发动的军事进攻,帮助西安各方面筹划和进行和平努力。西安事变是在非常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发生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对我国的侵略,引起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红军对东北军的打开使张感到“剿共”无出路,蒋介石一向用到“剿共”来消灭杂牌军,使张逐渐觉醒,东北军士兵强烈要求打回老家去的愿望促使张学良组岸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积极影响,张、杨的强烈爱国心。蒋介石的顽固不冥等,都导致了西安事

西安事变观后感1500字3篇

西安事变观后感1500字3篇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西安事变观后感1500字3篇,可以借鉴的哈。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最近这段时间中央八台在热播《西安事变》,最开始看的时候特别不喜欢胡兵演的张学良,他的长相与我心目中张学良的形象相差太远,他不是我以往看到的任何一届“张少帅”那样帅,那样英浚虽然胡军本人并不太难看,也挺潇洒,但他外形的感觉和味道实在是与张学良的味道相差太远。 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和转折,我觉得在本剧中胡兵还是把张少帅那种匪气给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昨天看的那三集。 胡兵是我看过的,把张学良演得最具匪气的一个。 虽然不喜欢胡兵演的张学良,但我还是觉得胡兵演出了张学良的另一面。 在整个连续剧中,我个人认为演得不错的当属杨虎城、毛泽东、周恩来、赵四小姐。 在整情节转化和人物表演中,我觉得杨虎城演得非常不错,他把一个爱国、抗日、联共、一方军阀的特点都表演的很是到位。 他抗蒋,不唯蒋是从,就是一方军阀的思想的表露,但他很会为人处事,万事不轻易从口中说出,他比张学良老谋深算多了。 但他的本质是好的,他联俄联共抗日,是民族英雄的代

表。 在整个西安事变中,他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 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戏虽然不多,但我觉得他们的对白和演技都非常的精彩,让我不住的喝彩,尤其是毛泽东说的那句:“给我狠狠地打,打出谈判桌上的发言权。” 还有昨天那集:苏联报纸上对张、杨行为给予否定,毛和周说的对白及演技,都是非常的精练和精彩的。 此戏中的赵四小姐,让我看到了四小姐聪明、机智、乖巧的一面,戏不多但也讨人喜欢。 我们的蒋夫人虽然对白不错,演技不错,但外形和气质与本人相差甚远,以致感觉略逊一筹了。 当然整部戏里扮演蒋介石的演员表演得也是非常优秀的,他把内心的那种矛盾、武断、自私、自负都刻划得很深刻。 西安事变无论是对于中共还是中国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他的历史意义是永远值得世人谨记的。 在看电视时,女儿在边上说着: 我要过安稳的生活,我不要死得那么早。 (杨虎城养女被害,一直未找寻到时的情景播出时女儿名言)。 老公在边上说: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你想怎么死? 女儿:现在又没有战争。

西安事变纪念日活动总结2020年

西安事变纪念日活动总结XX 西安事变的硝烟早已散尽,这段历史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巨大,我们不能忘记。下面是为大家的西安事变纪念日活动总结xx,欢迎参考~ 为了对同学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革命传统。12月12日晚七点,由信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举办的“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爱国电影展系列活动之西安事变纪念日在教四梯一顺利开展。一百五十名大一新生观看了此次教育短片。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九一八事变”后,蒋中正假借游山玩水在陕西布置大规模剿共活动。期间,张学良和杨虎威两位将军多次劝阻却遭拒绝,于是,在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时许,张、杨两位将军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酣睡之中的蒋中正仓皇逃跑,藏于半山腰,后来被搜山队送往西安。这次行动称为“西安事变”,它结束了国共两党长期斗争的状态,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促使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本次教育短片于一个半小时后结束。最后,化学化工学院团总支路振国老师强调,新一代的青年都要铭记历史,热爱祖国,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次活动旨在使同学们重温历史,追忆革命岁月,提高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为学生素质及爱国修养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xx周年纪念日。在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纪念日里,新市镇中心小学高年级开展了“勿忘历史,珍爱和平”的 纪念活动。 活动中,以班集体为单位,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同学们收 集了大量革命家的历史故事,尤其是张学良与杨虎城两位英友的最多。通过吟诵英雄的先进事迹,观看很多历史人物图片,同学们深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了熏陶,更加懂得了珍惜美好生活的意义,更加坚定了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报效祖的决心。 此次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了解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对学生进 行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基。 20XX年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xx周年纪念日。为使同学们牢 记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东凤镇小沥小学于当天下午第三节开展了“追忆历史英雄,增强爱国情感”的纪念活动。 “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重大事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挽救了中华民族的危亡,对国共两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校内各班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活动,有的班级在班主任老师的组织下观看经典历史片《西安事变》,同学们从影片中再次了解“西安事变”的发展始末,加强直观感受,强化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的班级通过 班主任老师让学生在讲课前收集到的革命家的故事进行精彩的讲述,

西安事变 教学设计

13.抗日救亡运动——西安事变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能简要评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采用讲述法和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积极思维,有效地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等事实,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2)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西安事娈》电影片段 提问:这一电影片段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西安事娈)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的概念 2、西安事变的原因 提问:张、杨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形势。边展示边叙述:日军侵占东北三省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各界民众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主张抗日。 (蒋介石拒绝接受,并亲赴西安督战“剿共”。) 师生共同归纳:① 日军占领华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根本原因)②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影响;③中共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④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共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主张抗日;⑤ 蒋介石亲赴西安督战“剿共”。(直接原因) 3、和平解决 提问1:蒋介石被扣押后该如何处置?是杀,还是放? (1)你认为呢?(各抒己见) (2)民众有什么呼声呢? (3)中国共产党对此采取了怎样的主张呢? (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 提问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呢?(可从“杀蒋”“放蒋”可能产生的结果方面思考。) 学生讨论交流后点拨: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群雄割据的局面,日本便有机可乘;如果放了蒋介石,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就有可能接受抗日主张。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西安事变观后感(一) 这个星期天,我观看了一部电影《西安事变》。它讲述了西安事变这一爱国运动的起因,经过、结果,让我更加的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局势。 西安事变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原来是日本侵略有预谋制造的,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侵略东北,他们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而这件事变的真相在战后才被揭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杀掉共产党。只是出于这一目的,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电给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平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但是当时中国还有局部的抗战力量。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沦陷以后,日本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博仪,在长春建立起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从此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又出现了西安事变。 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民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的红军。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趁,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记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观后感(二) 东北军原系奉军改编,1930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奉军由此改编为东北军,成为中国东北边防部队,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奉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在短时间内沦陷,各界纷纷谴责政府,蒋介石为了缓解舆论压力,把张学良当作“替罪

西安事变纪念日演讲稿3篇

西安事变纪念日演讲稿3篇 本文是关于西安事变纪念日演讲稿3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西安事变纪念日演讲稿篇一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一.历史事件及背景 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纪念日。“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日军很快占领了中国东北和华北的土地。中华民族处在危亡的严重关头,蒋介石却仍然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1936年春2月4日,蒋介石带领南京政府的大批军政要员到了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出兵进攻陕北的红军。12月9日那天,西安1万多名学生游行请愿,向蒋介石驻地临潼前进,要求联合抗日。张学良深受感动,表示要用实际行动答复他们的抗日要求。12月12日凌晨由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怀着对民族的忧患,策动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二.重大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从而挽救了民族危机,促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乃至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革命导师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 是的,就是刚刚过去的日子,他们早已溶入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铭记于心的日子。我们应该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 我们今天在这里纪念这个伟大而神圣的历史时刻,就要不忘历史,不忘过去,缅怀先烈。更重要的是我们大家秉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和革命精神,继续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 三.伟大现实意义;

同学们,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新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活日益富裕,国家繁荣昌盛,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机,历史告诉我们,和平和稳定才能让我们抓住发展的机遇。我们责任便是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 因此我们就要做一个热爱祖国,树立远大理想,将来做一个有益社会;人民的人; 2.发扬革命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和技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更加美好。 3.养成良好文明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做一个合格的;文明的中学生。 4.做一个敢于拼搏,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和实践的人。紧跟时代步伐,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将这份爱国情怀溶入到实际行动之中。这才是我们祭奠英烈、铭记历史的最好方式! 西安事变纪念日演讲稿篇二 明天是12月12日历史上的明天,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纪念的日子。1936年的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促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这就是历史上的“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 78年前的今天,中国古都西安那划破凄冷夜空的枪声,震惊了全世界,也震醒了沉睡中的中国人。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践踏,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张学良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杨虎城深感民族危机,决心抗日。 在多次劝谏蒋介石抗日均遭失败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在西安发动兵变,扣留蒋介石,以逼其“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 “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和平解决国共问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了抗日战争的巨大转折,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安事变的意义

西安事变的意义 问题: 答案: 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它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提前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合法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相关阅读】 西安事变的影响及意义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张杨两将军发动事变是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时就推荐:“根据我两年来的观察,蒋可能抗日,他错在先安内后攘外,你们在外面逼,我在里面劝,内外夹攻,定能扭转过来。”当张杨起事时明确表示:“捉了(蒋)之后,只要他答应抗战,我们还拥护他作领袖。”但是东北军、十七路军内部对如何处置蒋介石议论纷纷,统一内部思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中共中央坚持和平解决。中共中央得知西安事变的消息后,感到又突然又欣喜,接连召开会议研究。在统一思想后,派周恩来等领导人前往西安谈判,一向坚持和平解决争端。 西安事变也教训了蒋介石。成为阶下囚的蒋介石看到如内战再起,他难免不死于南京的狂轰滥炸,因而于17日下令何应钦停止对西安的讨伐。事变的成功发动使他认识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几十万大军所能阻挡,不得不正视历史发展趋势,择善而从,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因而派宋氏兄妹同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谈判,并当面向周恩来表示:由宋子文、宋美龄、张学良全权代表他与周恩来解决一切。他回南京后,周恩来可直接去谈判。 他离开西安后,虽然违背诺言,扣押张将军,陈兵潼关,但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内战。而是以军事为后盾进行政治分化。顾祝同进入西安后,未动兵刃,蒋介石又速派张冲赶赴西安,参加和周恩来的谈判。随后,蒋介石一在杭州,二在庐山,最后在南京和周恩来多次谈判,最后于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这一切变化都与西安事变密不可分。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一向评价很高,认为是挽救国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关键”。 重返1936,西安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西安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是为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对西安事变的评价已有历史定论,西安事变的许多细节也长随张学良将军于地下,但那场惊天事件的所谓“内情”绝不是一个谜题。

论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_800字

[键入文字] 论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_800 字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张杨两将军发动事变是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时就建议:“根据我两年来的观察,蒋可能抗日,他错在先安内后攘外,你们在外面逼,我在里面劝,内外夹攻,定能扭转过来。”当张杨起事时明确表示:“捉了(蒋)之后,只要他答应抗战,我们还拥护他作领袖。”但是东北军、十七路军内部对如何处置蒋介石议论纷纷,统一内部思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中共中央坚持和平解决。中共中央得知西安事变的消息后,感到又突然又欣喜,接连召开会议研究。在统一思想后,派周恩来等领导人前往西安谈判,一直坚持和平解决争端。 西安事变也教训了蒋介石。成为阶下囚的蒋介石看到如内战再起,他难免不死于南京的狂轰滥炸,因而于17 日下令何应钦停止对西安的讨伐。事变的成功发动使他认识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几十万大军所能阻挡,不得不正视历史发展趋势,择善而从,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因而派宋氏兄妹同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谈判,并当面向周恩来表示:由宋子文、宋美龄、张学良全权代表他与周恩来解决一切。他回南京后,周恩来可直接去谈判。 他离开西安后,虽然违背诺言,扣押张将军,陈兵潼关,但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内战。而是以军事为后盾进行政治分化。顾祝同进入西安后,未动兵刃,蒋介石又速派张冲赶赴西安,参加和周恩来的谈判。随后,蒋介石一在杭州,二在庐山,最后在南京和周恩来多次谈判,终于于1937 年9 月建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这一切变化都与西安事变密不可分。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一直评价很高,认为是挽救国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关键”。 1

西安事变纪念日演讲稿5篇

西安事变纪念日演讲稿5篇老师、同学们: 今天是12月12日,大家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1936年的12月12日凌晨由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怀着对民族的忧患,策动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从而挽救了民族危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1937年12月13日,六朝古都南京沦陷后,在南京长达六周的大屠杀。无论是老人、妇女还是小孩,一律杀光;还进行了“百人斩”比赛,“万人坑”的填埋,老百姓的头颅被侩子手拧在手中炫耀,南京城里尸体成山,血流成河,染红了长江水。无辜死难的老百姓多达30多万。纪念是一种手段,它所担当的角色只是推动器,而它真正所要推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 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但它早已铭记在每个人的心中,今天,我们虽然生长在和平年代,但我们要牢记历史,牢记五星红旗是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这是爱国志士和英雄儿女们前赴后继,才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民族的耻辱! 纪念是一种手段,它所担当的角色只是推动器,而它真正所要推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 爱国不应消极地满足于现状,而应该是生气勃勃地希望改进现状,并尽自己的力量来促进这一点。在今天和平年

代里,我们看到了以美国为首的强国,依靠着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为所欲为,我们只能说落后只能被挨打,只能任人宰割,结合我们学校的情况,我们应该团结起来,互相帮助,在心理上维护和树立民族团结“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的思想。 结合上几周我还要说,有个别人在民族团结方面上做的不够好,在我们的女厕所上乱写乱画,还写着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如果是你做的,请你在没人的时候把它擦掉,随然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它却体现了我们学校是多么的不团结,带着歧视的眼光,我们的学校能搞好吗,我们的祖国如果都是这样窝里闹窝里斗,能强大吗,反而被另有企图的国家所利用了?在学校里我们不光要学会学习好好学习,更应该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新,这样我们才会进步。 今天,我们只有将国耻铭记在心中,以此为动力,奋发图强,在学习上不怕吃苦,肯下苦功夫,报着“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的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我们祖国明天填充更多的优秀人才,祖国的强大离不开大家,大家是我们祖国明天的未来。祖国明天的强大是你们的。让我们一起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吧。

史纲论文_西安事变

浅谈西安事变 一、西安事变发生前: 1.张学良、杨虎城的思想基础 东北的将军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可谓是这一历史事件的第一号人物。实际上,张学良早期仍然是执行着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以致于在全国人民面前承担了“不抵抗将军”这个名号。作为“剿匪”副总司令,作为赞同蓝衣社倡导的“一个党、一个政府、一个领导”的法西斯口号和拥戴蒋介石的将军,[1]是什么让其思想发生巨大转变的呢? 1928年6月1日皇姑屯事件造成其父亲张作霖遇害,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引起国难,家丑国耻集于一身,张学良思想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另外,装备精良的东北军在陕北与红军作战均溃败的事实,也让其不得不思量一下东北军“剿共”的前景。此外,在国民党内部得不到蒋介石、何应钦等人的支持,自身地位也骤降,也使得张学良大为不快。因此,他重新思考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在苦闷中寻求出路。[2] 相较于在苦闷中思想转变巨大的张学良,西安事变的另一位主要人物杨虎城抗日态度一直很坚决。杨虎城将军是陕西地方实力派的首领,他有抗日要求,也有一定的进步思想,他过去同中国共产党或中共友好党员有过友好关系。[3]1933年日本侵略热河时,杨虎城就曾经向蒋介石请求,愿率十七路军全部开赴华北抗日,并曾将所部四十二师开到华北抗日。[4] 而无论是张学良还是杨虎城,二人的共同特点除了爱国情怀以外,同非蒋介石嫡系的身份使得他们自己的军队不断遭到削弱。蒋介石对于地方军队,向来是采取分化瓦解、借机消灭的政策。蒋介石将东北军调往陕北“剿共“,实际上是利用陕北地形逐渐消耗和最终消灭东北军。[5]杨虎城的十七路军进入陕北时,有3个师。然而蒋介石将58师改编,甚至策反。1934年10月,蒋介石更是把杨部的17师49旅改为第五师,完全脱离杨虎城的管辖。[6] 凡此种种,都为张杨二人发动西安事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2.国民党内部反蒋日益激烈 日本大举进犯,使得蒋介石实际上也坐立不安,考虑着自己既定多年的国策——“攘外必先安内”。 这一政策首先公开提出是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在《告全国一致安内攘外》中。起初,“安内”既包括共产党武装,也包括胡汉民、陈济棠等反蒋派。后来反蒋派的态度有变动,“内”就专指中共了。蒋介石认为: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而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而不得。这就再明白不过了,蒋介石制定政策,考虑的不是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而是怎样保住自己的权力,延续自己的统治地位。[7]其实蒋介石也不是不想赶走日寇,他只是不愿意伤了自己的实力。因此他采取与日本兜圈子的方法,寄希望于英美等外力,以拖待变。 南京国民政府由于本身就处于各派斗争中,政权基础不稳。一旦形势发生变化,就不断会有反派冒出来。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公然挑起了全体中国人民最朴实的情感,不可能不在国民党内引起反弹。 第一个敢和蒋介石“叫板”的是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其在1932年3月24日在香港发表谈话,痛斥蒋介石、汪精卫在淞沪会战中对十九路军和五路军不给予支援而且多方面阻难的行径,并且提出了与南京国民政府不同的政策主张。1936年2月22日,胡汉民公开发表谈话,进一步批驳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指出日寇侵略加深根源为蒋介石、汪精卫的错误政策,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坚持错误而不肯改正。[8] 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华民国代总统的李宗仁,也向蒋介石发起挑战。1936年4月17日,李宗仁在广州接受记者采访时,以“我的主张——焦土抗战”为题,系统地

初中历史_《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亲爱的同学,认真是一种态度,努力是一种精神。相信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让我们在对历史的共同回望中,更好地珍惜今天,绽放光彩。 【学习目标】 1.知道九一八事变经过、结果及东北人民的抗日战争; 2.知道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以及西安事变;(学习重点) 3.分析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学习难点) 一、东北沦陷局部战 自主学习: 九一八 事变 名称 时间 地点 策划者 经过 结果 合作探究: 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借口? 九一八事变的结果和影响? 面对日本的暴行,作为学生,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 材料二:“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 就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1927年,田中义一提出了《田中奏折》 材料三: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 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四: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指什么? 学生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口号是什么?表达了中国民众什么态度和主张?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课本剧《西安事变》事变后,各派政治力量态度如何? 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和主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课堂训练 1、歌曲《松花江上》唱到:“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事变发生在() A、1930年皇姑屯 B、1931年沈阳 C、1933年山海关 D、1931年长春 2、“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采取的方针是() A、抵抗 B、不表态 C、片面抗战 D、不抵抗 3、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的主要领导人是() A、吉鸿昌 B、杨靖宇 C、佟麟阁 D、赵登禹 4、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是() A.五四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一二·九运动 D.西安事变 5.右图中的建筑物位于沈阳北郊柳条湖地区,它记录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与该建筑物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七七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6.歌词:“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 A.局部抗战阶段 B.全面抗战阶段 C.局部反攻阶段 D.全面反攻阶段 7、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 冯源摘要:西安事变确实促进了国家统一战线的建立,团结了国内的力量,并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但它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步伐,致使蒋介石被迫提前进行全面抗日,由于准备仓促,结果只能用中国人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使得之后的战争损失惨重。 关键词: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国共第二次合作 引言:西安事变是陕西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正是在西安事变过后,国共两党正式统一战线,一致抗日,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而西安事变的发生,并不是一朝一夕实现的,而是在这一系列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共同催化下才发生的。 一、西安事变发生的历史背景 在西安事变这段时期前,国际上发生了这样两件事,对西安事变的发生产生了影响。 一是在1935年7、8月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表会议,着重讨论有关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问题。 二是在1936年8月15日,共产国际致电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指出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把蒋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等量齐观是不对的”,“不能同时既反对日本侵略者,又反对蒋介石的斗争”,“我们(指国际)觉得,你们(指中共)号召西南集团反蒋行动的声明是错误的”,要求中共与蒋介石就共同抗日进行和谈。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共产国际渴望统一一切可以统一的力量来对抗法西斯势力,因此作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个政党之一,国民党自然属于共产国际所要团结的目标,这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方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再看看国内,自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一来,中国的领土一步步沦陷,民族危机一步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已经逐渐成为了整个国家的主要矛盾,不但是共产党,民众联合抗日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在1935年的秋天,中国共产党完成了长征,成功度过了自己最困难的时期,国民党因此失去了一举歼灭共产党的最佳时机,而此时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也跌至低谷,在这种情况下,联合抗日是当时最好的出路,两党继续争斗只会让日本渔翁得利。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国内的形势,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并不断为国共合作做出了努力。在1935-1936年间,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布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等公告,并且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举行了一系列的游行示威活动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些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并于1936年2月正式宣布东征抗日。 但共产党的努力并未得到蒋介石的理解,他仍旧坚持自己

关于西安事变纪念日演讲稿

XX关于西安事变纪念日演讲稿 篇一:XX关于西安事变纪念日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一.历史事件及背景 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纪念日。“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日军很快占领了中国东北和华北的土地。中华民族处在危亡的严重关头,蒋介石却仍然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1936年春2月4日,蒋介石带领南京政府的大批军政要员到了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出兵进攻陕北的红军。12月9日那天,西安1万多名学生游行请愿,向蒋介石驻地临潼前进,要求联合抗日。张学良深受感动,表示要用实际行动答复他们的抗日要求。12月12日凌晨由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怀着对民族的忧患,策动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二.重大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从而挽救了民族危机,促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乃至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革命导师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

是的,就是刚刚过去的日子,他们早已溶入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铭记于心的日子。我们应该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 我们今天在这里纪念这个伟大而神圣的历史时刻,就要不忘历史,不忘过去,缅怀先烈。更重要的是我们大家秉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和革命精神,继续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 三.伟大现实意义; 同学们,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新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活日益富裕,国家繁荣昌盛,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机,历史告诉我们,和平和稳定才能让我们抓住发展的机遇。我们责任便是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 因此我们就要做一个热爱祖国,树立远大理想,将来做一个有益社会;人民的人; 2.发扬革命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和技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更加美好。 3.养成良好文明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做一个合格的;文明的中学生。 4.做一个敢于拼搏,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和实践的人。紧跟时代步伐,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x小论文---如果没有西安事变

如果没有西安事变,中国会怎样谈及中西安事变,就得先从它的始端开始。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然而,我们可曾想过,如果没有了西安事变,我们的党和国家又会走上怎样的发展路线呢?历史总是留给人们太多疑问! 我想,如果不是西安事变,蒋介石将会继续剿共,但共产党并不会象哈蒋派认为的那样轻易被国军剿灭,因为共产党既有深厚的民众基础,又有成熟高明的领导人,还有境外共产国际的支持(长征北上的重要目的之一)。尽管当时的处境有些困难,但被彻底消灭是不可能的。有人曾拿抗联的结局举例,但并不贴切。关内不是东北,中共不是抗联,国民党也不是关东军。如果这样,双方的战争就会长期持续下去,把国家打烂。内耗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日本人渔翁得利。 有位国民党将领西安事变前曾说过:前些年是攘外必先安内,现在是安内必先攘外。因为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如果,没有西安事变就没有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国共合作,就不可能形成全民抗战势态,没有举国一致的同仇敌忾,蒋介石七七后也不敢对日宣布抗战。(有些哈蒋派为蒋介石九一八的不抵抗辩护,但这些唯武器论者只看到当时中国的物质力量落后,却没看到更重要的是蒋本人根本就缺乏抗日的精神信心,之所以缺乏这种信心,原因很多,而国内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也是其中之一。)正是因为抗战,国民党才一度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比较光彩的一页。看看蒋介石抗战胜利之初受到民众拥护的程度和西安事变前受到民众指责的程度,对比还不够鲜明吗? 蒋介石通过抗战不仅提高了国民党的声望,还得到了许多实际的收获:各地各派的军阀消灭的消灭、削弱的削弱,连新疆都回归了中央,杂牌军的比例大大下降,中央军的比例大大上升,蒋介石的统治力大大增强。 通过西安事变,国共合作,中华民族才真正团结起来,共同御侮,使得民族灭亡的悲剧没有发生。 至于最后国民党蒋介石被人民抛弃,只能说是蒋抗战胜利后不是搞和平建国,而是重开内战,试图走吴佩孚的老路搞武力统一呢!八年抗战,人民饱经苦难,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你非要把战祸重新降临到人民头上,人民怎么能不反对你呢。当时的共产党也并不想打内战,因为没有那个实力冒险,派重兵抢占东北实质上正是一种防守的姿态。国共完全可以在自己的管辖区域内发展经济、和平竞争嘛。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了,国共关系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开始了国内和平的新时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也就是说,即使没有西安事变,中共在最后的解放全中国的局面下依旧回去的胜利,毕竟我们所看到和认识到的中国,始终在不屑的前进,从不曾有过对人

浅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浅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西安事变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军谏,事变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奠定了基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张杨二将军与蒋介石相互妥协、达成一致,又有中国共产党居间调停、顾全大局,国民党主和派面对现实、多方斡旋,国际国内舆论的广泛关注、强烈反应等等。这诸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 标签: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原因 0 引言 日本实行全面抗战以来,蒋介石实施“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致使军队对日作战部消极,影响了全国抗日活动的开展。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不满蒋介石的内战政策,为了“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了震动内外的“西安事变”。 这次事变在中国共产党和多方努力的调解下得以和平解决。关于和平解决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坚持,国民党和其他民主党派的积极斡旋。这三者之间,中国共产党的贡献是最大的。 1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决定因素 我党一直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即独立自主地采取了对张杨的支持与保护政策。事变发生的第一时间,在西安的中共中央立即发报表示拟派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去西安共商大计。17日中共代表团到西安。这说明中央的反应是迅速的、及时的和积极的,把和平调解作为解决事变的基本方针。 西安事变期间,中共领导工作的中心就是努力争取各方面力量,营造一个有利的国内环境,实现事变的和平解决。首先中共中央积极争取蒋介石和南京政府接受张杨的抗日救国主张,坚决制止亲日派对西安的讨伐。在谈判期间,周恩来曾单独与宋子文长谈,还与宋美龄两次长谈。24日,在中共的力争下,蒋介石和南京政府基本上同意了张杨八项主张。 2 以张学良、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根本因素 张、杨二位将军自发动“兵谏”之日起就在争取和平解决的结局。这次兵变与以往的国民党内部矛盾和纷争性质截然不同,绝不是为争个人利益和地盘,而是争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张,根本目的在于促蒋反省,共同抗日。12月13日,张杨二将军发表了以“八项主张”为内容的对时局通电,并对蒋介石个人“保其安全,促其反省”。14日下午,张杨二将军将“抗日救国”八项主张交蒋,并表示只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