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德育目标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教学难点

1.虚像的概念.

2.球面镜的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

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白纸一张、图钉、

透明胶条、小平面镜.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学习本节的内容奠定基础.

二、新课教学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做法:边示范边讲解.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装置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图2.3—1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

[师]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

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

[生]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师生共同分析得到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4.应用知识

[讨论]身高1.6 m的人站在穿衣镜前,离镜0.5 m,他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多远?当他后退0.5 m时,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

[解答](1)像高1.6 m,像离镜0.5 m.

(2)人后退0.5 m时,像高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增加0.5 m.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

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学生并不了解,老师可先给学生设疑,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然后利用教材图2.3—2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边板画边讲授,进行解疑,这样既巩固了反射定律,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1.在黑板上画出平面镜,先给出一个发光点S.然后提问学生:

[师]①S能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

②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

[生]①S能向四面八方发出无数条光线.

②射到平面镜的光线有无数条.

2.让学生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

3.老师提出启发问题: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并在图上画出一只眼睛.

师生共同分析得:

①这两条反射光线不能相交.

②当眼睛正处于反射光线的路径上时,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眼睛会觉得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的交点S1发出的.

边讲边把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延长,得交点S′.

4.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图2.3—2随即指出

①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但镜子后面实

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1叫虚像.

②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紧接着教师介绍平面镜的发展史.

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都具有平面镜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平面镜的国家之一.远古时期,人们就会利用平静的水面来作镜子来梳妆打扮.人们还利用水镜来美化环境.建于宋代的桂林花桥就是利用平静的水面造成的“倒像”,使花桥显得更加美丽,使之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我国大约在四千年前的夏王时代,就有了铜镜.在战国时代,铜镜盛行,制作精美,但是,多是贵族妇女才能使用.近代发展了利用玻璃制成平面镜,才能在民间普遍使用了.

思考题:岸边的树木和房屋等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倒立的,为什么?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①平静的水面可看做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虚像.②对物体上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③由于树木和房屋上的各点与水平面距离不同,越接近水平的点,所成的像也距水面越近,所以各点组成的像从水面上看就是倒立的了.

(三)平面镜的应用

1.平面镜成像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在其他方面应用甚广.

[师]同学们想一下哪些地方用到平面镜?

[生甲]练功房里,演员用它来观察自己的姿势和动作.

[生乙]牙科医生用小平面镜来观察患者的病牙?

[生丙]潜水艇下潜后,艇内的人员通过潜望镜来观察水面上的情况.

2.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1)讲一段故事:公元前215~212年间,罗马人大举入侵希腊,派出一支船队,满载精兵,准备攻打阿基米德的家乡——叙拉古城,面临来势凶猛的强敌,阿基米德求见国王,献出破敌妙计,他动员全乡的妇女和守城的人在海岸边列队.每人各执一面平面镜,把太阳光集中向罗马战船反射,不一会,罗马战船上的士兵被照得头晕目眩,丧失战斗力被迫而退.阿基米德利用平面镜把光反射的原理,击退了敌人,拯救了他的家乡.

(2)教师画一个潜望镜示意图,如图甲所示

如图甲那样在筒子的上下拐角处各安装一块平面镜,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都跟水平方向成45°,这样就做成最简单的潜望镜.

(四)凸面镜和凹面镜

1.球面镜

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球面镜.

2.球面镜的分类

a.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b.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凸面镜.

3.凹面镜的性质及作用

a.凹面镜的性质

[演示实验1]用氦氖激光器平行射向凹面镜.

[现象]反射光会聚在一点上.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师]我们知道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平行光经凹面镜后能会聚在焦点上,那么,如果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是否平行射出 图甲 潜望镜 图乙 潜水艇上的潜望镜

呢?

[生]我们猜想光应平行射出.

[师]我们不能靠猜测来下结论,我们还是用实验验证一下.

[演示实验2]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

[现象]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成平行光.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如果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将成为平行光.

b.凹面镜的应用

①根据凹面镜会聚光的性质,可以制作太阳灶、太阳炉,天文学家们用凹面镜作大型反射式望远镜,还有耳鼻喉科医生用凹面镜会聚光观察耳道情况等.

[师]十一届亚运会的火种,是藏族初二学生达娃央宗,在青藏高原上,利用射入凹面镜的太阳平行光,反射后会聚在焦点的性质,把火炬点燃而取得的.

②根据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光线,反射后成平行光的性质,手电筒、汽车头灯、军事上的探照灯等用凹镜作反射面,其作用就是使放在焦点附近的灯泡发出的光向同一方向近似平行地射击,使光束集中,亮度大,照射的距离远.

③凸面镜的性质及作用

a.[演示实验3]用氦氖激光器演示平行光入射凸面镜.

[现象]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变得发散.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发散.

b.让学生手拿一个凸面镜,观察自己的像.

[师]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生]凸面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c.相同口径的平面镜和凸面镜哪个视野大?

[演示实验4]

1.如图所示,用两张黑纸各剪去一个等大的圆孔,分别粘在凸镜和平面镜上.

2.把凸面镜和平面镜放在离学生距离相等的位置上,让学生向两个镜中观察,比较从两个镜中看到的范围的哪个大,哪个小?

[生]口径相同的凸面镜视野比平面镜的大.

d.凸面镜的应用

汽车上的观后镜、马路拐弯处的镜子以及香港汇丰银行大楼上的月光镜都是凸面镜,其目的是扩大视野.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成像原理.

2.平面镜的应用:成像和改变传播的方向.

3.球面镜的分类.

4.球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P45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3.预习第四节“光的折射”.

五、板书设计

一、平面镜成像

1.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2.原理

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像.

二、平面镜的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三、球面镜

1.定义

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

2.分类

凹面镜、凸面镜

3.凹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性质

①凹面镜能使平行光会聚在焦点.

②使焦点发出的光线平行射出.

应用

①太阳灶、太阳炉、内窥镜等.

②探照灯、手电筒、汽车头灯等.

4.凸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性质

凸面镜能使平行光线发散.

应用

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如汽车上的观后镜.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平面镜成像

学科教师辅导教案 组长审核: 学员编号:Jxt001 年级:初二课时数:3课时学员姓名:辅导科目:物理学科教师: 授课主题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的1、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熟练作图。 2、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生活中的光现象与物理知识相结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实验 教学难点:作图题 授课日期及时段2019年月日上课进度第次课 教学内容 一、入门测(包含作业处理) 1、在探究反射规律时,老师把一块平面镜CD竖立在讲台上,坐在B点的甲同学 通过平面镜看到了坐在A点的乙同学。在这一现象中,光线的反射角是() A.∠1 B.∠2 C.∠3 D.∠4 2、教室的墙壁对光产生的现象是() A.镜面反射 B.漫反射 C.不发生反射 D.两种反射同时产生 3、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 如图所示,则从侧面看去()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4、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某同学将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纸板ENF放置在平面镜上,如图甲所示。 (1)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ON沿某一角度入射到O点,纸板FON上没有观察到反射光,原因可能 是。 (2)正确操作实验,并在纸板上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如图乙所示。取下纸板,接下来进行的操作 是,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比较。 (3)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而成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二、新课讲解 (一)课程导入

1.为什么三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 2.你为什么在有光时看到物体,没光时,就看不到。 (二)大数据分析( 14 - 18 年,共 5 年) (三)本节考点讲解 考点一: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 一)例题解析 例1:(17,四中第二次月考,8分★★★★)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 和B ,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应该选择厚度较薄的玻璃板,这是因为 。 (2)所有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填“虚”或“实”),判断的依据是 。 (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观察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 造成的。 (7)点燃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 ,晓兰同学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 都无法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请你推断其原因是 。 二)相关知识点讲解、方法总结 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3)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4)玻璃板的作用: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要求:足够薄 (5)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光沿直线 传播例子 红外线 光的反射 和漫反射 平面镜 成像 凸透镜成像 近视眼和远视眼的防治 光的折射 分值 2014 8 16 7 6 2015 6 18 6 2016 14 18 14 16 8 2017 8 3 14 8 7 2018 13 15 1 8 5 次数 3 1 4 1 4 2 2 32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2012安顺)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D.公路旁安装“声障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2012凉山)我们生活在声的海洋中。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振动停止,发声也一定停止 C.区分不同人的说话声音,主要是通过音调辨别 D.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3.(2012大连)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B.琴弦 C.弦柱D.空气 4.(2012菏泽)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面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鼓乐声主要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鼓乐声是经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D.由于设计师对剧场的混响时间的合理设计,才会使现场观众感觉鼓声的气势磅礴。 5.(2012白银)春节联合会上,有一名节目主持人出场时,“闻其声,而知其人”,张华能够清楚地辨别出这是著名主持人朱军的声音,这是他应用了声音的哪种性质?()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6.(2012泰州)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频率越大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l08m/s C.街头安装的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 D.超声波、次声波是入耳听不

到的声音 7.(2012益阳)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说法是() A.真空不能传声 B.发声体振动频率越高,响度越大C.发声体的振幅越大,频率越高 D.戴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8.(2012广东)在同一架钢琴上,弹奏C调“3(mi)”和“1(dou)”这两个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音色一定不同 B.音调一定不同 C.响度一定不同 D.音调、音色和响度都不同 9.(2012梅州)当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的男声演唱时,小周和小杨齐声说:“是刘欢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演员声音的()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声速不同 10.(2012眉山)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B.B超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响度太小 D.声音在空气的速度一定是340m/s 11.(2012东营)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军方将配备一种远程声波安保设备,该设备工作时可以产生高达150分贝的声音,尖锐的声响会让人耳感到刺痛,既可用作高音喇叭,也可用作非致命性武器驱散人群。关于该设备,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该设备产生的是超声波 B.该设备产生的是次声波C.“150分贝”是指所产生声音的响度 D.“150分贝”是指所产生声音的音调 12.(2012盐城)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的是() A.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 B.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 C.飞机旁的工作人员带上耳罩 D.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13. (2011内江)如图所示,是用示波器显示的不同乐器发出不同声波的波形 图,其中频率最大的是()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特点 一、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成像特点的器材,讨论平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贴近生活。教材还专门设置一块“STS” (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反光装置、太阳灶等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常见东西来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3)适当关注了物理基础与现代化的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表明,学生对教材结尾处的反射式天文镜的介绍非常感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的与此相关的知识,也让他们感觉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消除对高科技的不必要的神秘感和遥远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②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③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②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②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③通过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 教学准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测试卷

第二章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 4分,共计44分) 1.(山西)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出地球离月球的距离 C.“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音色来辨别的 D.学校周围禁止机动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湖北黄石)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宇航员能够进行交流,所以真空能够传声 C.蝙蝠是靠次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D.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是指音调未变 3.(杭州)与声音传播速度有关的是() A.声音的音调 B.声音的响度 C.声音的频率 D.传播声音的物质 4.(广东深圳)“神十”上天,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进行讲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 B.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 C.在“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108米/秒 D.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频率很高 5.(河北广阳区一模)有些成语来源于声现象,以下几个成语中,与声音的音色相关的是() A.人声鼎沸 B.绕梁三日 C.晨钟暮鼓 D.声振屋瓦 6.(安徽)下列图1中各项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7.(成都)如图2所示,与图中情景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2 8.(哈尔滨)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吉他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并能像光一样在真空中进行传播 A.发声的音叉 激起水花 B.音叉发出的声音 越响,乒乓球被弹开 德越远 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 度变短,振动时声音 音调变高 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 气,听到罩内的铃声 减小 A.动物之间可以通过 声音传递信息 B.控制公路噪声的唯 一路径是减少鸣笛 C.海豚只能接收超 声波 D.交响乐队中所有乐 器音色完全相同 图1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4.3 平面镜成像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4.3 平面镜成像 1.如图所示,平面镜的物象关系正确的是图( ) 2.下图中,M是平面镜,各光路图正确的是( ) 3.某同学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从距平面镜2 m处跳到了距平面镜4 m处.下列关于镜中像的大小及像的距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像与该同学大小相等,像到该同学的距离变为6 m B.像与该同学大小相等,像到该同学的距离变为8 m C.像比该同学大,像到该同学的距离变为6 m D.像比该同学小,像到该同学的距离变为8 m 4.小明做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先将蜡烛放在平面镜前50 cm处,他记下了像的位置,然后,他将平面镜向蜡烛移动了10 cm,则第二次成像的位置与第一次成像的位置比较() A.向平面镜移动了10 cm B.向平面镜移动了20 cm C.远离了平面镜10 cm D. 远离了平面镜20 cm 5.某同学在做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想使竖直放置的蜡烛所成的像与水平面成水平的,他可采用的方法是 A.将平面镜与水平面成90°角放置 B.将平面镜与水平面成60°角放置 C.将平面镜与水平面成30°角放置 D.将平面镜与水平面成45°角放置 6.如图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成像的光路图, S′是S的像,我们能看到S′是因为() A.S′也是一个发光点

B.S′发出的光线射入眼睛 C.S发出的光线射入眼睛,于是在平面镜中看到S′ D.S发出的光线经镜面反射进入眼睛,逆着反射光线方向看到虚像S′ 7.用笔尖垂直地接触平面镜,笔尖的像距笔头10 mm,则镜子玻璃的厚度是()A.10 mm B.2.5 mm C.5 mm D.20 mm 8.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 A.玻璃板后的那支蜡烛应该比点燃的那支蜡烛小 B.若把点燃的那支蜡烛移近玻璃板,像变大 C.若用更大的玻璃板,像变大 D.需要使用测量长度的工具 9. 一束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角增大15°时,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恰成直角,原来的入射角应是() A.30° B.45° C.15° D.60° 10. 晚上,在桌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放在纸上(镜面朝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去()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11. 关于光路可逆性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在光的直线传播过程中遵守 B.只有在镜面反射中遵守 C.漫反射不遵守 D.光的直线传播、镜面反射、漫反射都遵循光路可逆性原理 12.太阳光与水平方向成40°角,要使太阳光经平面镜反射,反射光沿水平方向传播,则平面镜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锐角)是 A.20°或40° B.40°或70° C.20°或70° D.只能20° 13.(多选)一束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要想使反射光线从原来位置偏转60°,可采用下列哪种方法() A.将平面镜顺时针转60° B.将平面镜顺时针转30° C.将入射光线远离法线偏转30° D.将入射光线远离法线偏转60° 14、观察到某汽车号码在平面镜里的像为“10-18”,则该汽车的号码是() A.10-18 B.18-10 C.81-01 D.01-18 15.检查视力时,眼睛与视力表的距离应保持5m远.若把视力表挂在人正后方的墙上,人通过平面镜观察视力表,当视力表与平面镜的距离为3m时,被测人应位于() A.距前方平面镜1m B.距背后视力表1m C.距前方平面镜3m D.距背后视力表2m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 知识识 记单 一、长度测量 ㈠、长度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单位:国际单位是米(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3m 1m=10-3km 1m=10dm 1dm=10-1 m 1dm=10cm 1cm=10-1dm 1cm=10mm 1mm=10-1cm 1mm=103μm 1μm=10-3mm 1m=106μm 1m=109 nm 1μm=103nm 1nm=10-3μm 1nm=10-9 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 黑板的长度2.5m 、课桌高0.7m 、篮球直径24cm 、指甲宽度 1cm 、 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 ,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 张纸的厚度L ,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 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 ,则细铜丝直径为L/n 。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 ,而另一卷上标 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 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 1和N 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 2=0.3N 1/N 2 m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 (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 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 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 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 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 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 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测硬币、球、圆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 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 、“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 、“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 度值。C 、“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 、“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 、“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㈡、误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测试卷

第二章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计44分) 1.(山西)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出地球离月球的距离 C.“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音色来辨别的 D.学校周围禁止机动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湖北黄石)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宇航员能够进行交流,所以真空能够传声 C.蝙蝠是靠次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D.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是指音调未变 3.(杭州)与声音传播速度有关的是() A.声音的音调B.声音的响度C.声音的频率D.传播声音的物质 4.(广东深圳)“神十”上天,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进行讲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 B.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 C.在“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0×108米/秒 D.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频率很高 5.(河北广阳区一模)有些成语来源于声现象,以下几个成语中,与声音的音色相关的是() A.人声鼎沸B.绕梁三日C.晨钟暮鼓D.声振屋瓦 6.(安徽)下列图1中各项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 7.(成都)如图2所示,与图中情景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2 8.(哈尔滨)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吉他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并能像光一样在真空中进行传播 A.发声的音叉 激起水花 B.音叉发出的声音 越响,乒乓球被弹开 德越远 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 度变短,振动时声音 音调变高 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 气,听到罩内的铃声 减小 A.动物之间可以通 过声音传递信息 B.控制公路噪声的唯 一路径是减少鸣笛 C.海豚只能接收超 声波 D.交响乐队中所有乐 器音色完全相同 图1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知识识记单 一、长度测量 ㈠、长度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 尺。 2、长度单位: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3m 1m=10-3km 1m=10dm 1dm=10-1m 1dm=10cm 1cm=10-1dm 1cm=10mm 1mm=10-1cm 1mm=103μm 1μm=10-3m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1nm=10-3μm 1nm=10-9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 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 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 m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 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 线长度)D>、测硬币、球、圆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 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 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㈡、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 够避免的。 二、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 g 、 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 属性。 4、测量: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 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平面镜成像》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平面镜成像》 师:请组长给每位同学发一张小画片,同学们尽快地把它们拼成一幅完整的图片,能组成图片的6位同学即成为今天的一个合作学习小组. 生:组长发给每位学生一幅图片中的六分之一部分,学生们快速地寻找另外的五个部分,然后组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不同学生间的组合,可以扩大合作学习的面。) 引入新课 师:请各组的同学们观察画片:一幅是外观玻璃幕墙的建筑物;一幅是有倒影的桂林侗族的风雨桥;一幅是跳舞的女孩在练功镜前矫正姿态… 生:依次根据老师的介绍向同学们展示图片。 师问:平时,我们在哪里还见到过类似的图片? 生甲答:早上起床在梳妆镜前梳头; 生乙答:超市里货架后面放的镜子里也有同样的货物; 生丙答:测视力时通过前方的镜子来观察视力表; … 师:我们把这类现象中镜子外面的称之为“物”,镜子里面的称之为“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板书: §2.3 平面镜成像

(通过观察图片,举例说明的方法,加深对“像”的了解,这样既避免了解释“像”是什么的困难,又对什么是“像”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 教授 师问:请同学们自习观察桌面上的平面镜(手中拿一块常见的那种示意),看看你们由什么发现?大家可以从外形构造,成像特点等方面进行观察。 生:仔细地观察平面镜。 板书:观察平面镜。(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效果远优于无目的地观察。) 师:(任意地点一位学生)从这位同学开始,轮流依次回答,每个同学用一句话说出你的一点发现,注意听清别人的发言,后面的回答不能重复,最后进行补充。 (只给举手的同学来回答问题会使思考发言的参与面减小,弱势学生容易失去回答机会,顺次轮流可以曾加参与机会,促进全体学生积极思考。) 生甲答:平面镜是由玻璃做的,背后镀了一层东西。 生乙答:平面镜的表面是平的。 生丙答:平面镜可以成像。 生丁答: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是一样的。 生戊答: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生己答: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是远小近大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测试题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3×3分) 1.关于声音的产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声带不停地振动才能发声 B.只要人耳听不到,即使物体在振动也不会发声 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我国正在进行登月计划的研究,按照计划,我国将在2007年将“嫦娥一号”送上月球,宇航员登上月球后,若有一块陨石落在他附近,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宇航员能够听到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 B.陨石撞击月球时不会使月球的地面产生振动 C.宇航员虽然不能听到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但他可以感受到这个声音的存在D.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可以在月球的表面向四周传播 3.潜水员在不浮出水面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听到岸上的谈话声,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B.岸上的人的声带在振动 C.水可以传播声音D.潜水员的声带在振动 4.为了保护学习的环境,减少噪声污染,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不要在教学区域内大声喧哗

B.在校园内及其附近栽花种草 C.将教室的所有门窗全部封死 D.教学楼的内外墙面尽量做得粗糙些 5.要改变音叉的音调,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A.把敲击音叉的橡皮锤改为小铁锤 B.改变敲击音叉的力度 C.用橡皮锤敲击固有频率不同的音叉 D.捏住音叉的下面部分后再敲击 6.下列哪项措施不是为了防止噪声对人的影响 () A.汽车挡风玻璃上装有一层膜B.小汽车要求其密封性很好 C.汽车的排气管上要求装上消声器D.工厂的工人在车间带上耳罩 7.弦乐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请调音师进行调音,调音师通过调节弦的长度将琴音调准,在此过程中调音师改变了琴弦的 () 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 8.在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的音色会逐渐改变B.声音的音调会逐渐改变 C.声音的响度会逐渐改变D.声音的三要素都不会改变 9.小聪同学在使用复读机时,先将自己的声音录了下来,再摁了快放键,则此时播放的声音和他原来的声音相比较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3节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第一部分:知识点 一、 基本概念: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 ①烛在焦点以内; ②烛焰在焦点上; 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 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具体见下表: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 =f 是成实像和虚像,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 =2f 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物距减小 (增大) 像距增大 像变大

二、 重、难点 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三、 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 成像规律的示意图 第二部分:相关中考题及解析 1、(2011云南昆明)在焦距为10cm 的凸透镜前15cm 处放一支点然的蜡烛,那么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可以得到的是( ) A .烛焰倒立缩小的实像 B.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 C.烛焰倒立放大的虚像 D.烛焰正立放大的实像 物距减小 (增大) 像距减小 像变小

解析:焦距f=10cm,物距u=15cm,则f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二章笔记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知识点 1.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可以分为态、态和态,此外还存在第四种状态,即态。 2.固态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和;液态物质的特点是没有一定的,但有一定的;气态物质没有一定的,也没有一定的。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可以相互。 3.温度是表示物体的物理量,它的测量工具是,常用的单位是 4.常用的实验室温度计和体温计是根据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5使用温度计前,要先观察它的零刻度、并认清它的。 6.使用温度计正确的测量方法是: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适合的温度计,温度计的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待示数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 7.物质由态变成态的过程叫熔化,从态变成态的过程叫凝固。 8.固体分和两类,有熔点和凝固点,无熔点和凝固点。 9.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是热,温度,非晶体熔化过程中热,温度 晶体溶液凝固过程的特点是热,温度,非晶体溶液凝固时热,温度 10.晶体熔化的条件:①温度达到②继续热。晶体凝固的条件:①温度达到②继续热。 11.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跟压力和杂质等因素有关。 12. 物质由态变成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和 在汽化的过程中,物质要热量(填“吸收”或“放出”)。 13.蒸发是在温度下,只在液体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快慢跟 、、有关,蒸发时液体温度会。 14.沸腾是在液体和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沸腾时液体内大量气泡、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蒸气。 15.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它与液面上的有关,液体沸腾时的条件:(1)达到;(2)继续 16.液体沸腾过程中的特点是:吸收,温度 17.物质由态变为态,叫液化。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是和 18.气体液化时候要热,要求外界温度(填“高于”或“低于”)气体本身的温度。 19.物质从态直接变成态叫升华,升华时从周围物体或空气中吸热,使温度降低,利用升华可以获得低温。 20.物质从态直接变成态叫凝华。凝华时大量的热,使周围物体的温度。

2019年初中物理-八年级3.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教学目标 1.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所产生的非凡神奇。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3.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 4.培养学生关注科学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2)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 2.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具准备 课件、自由落体演示器、抽气机、斜面、毛巾、棉布、木板、小车。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园地——硕果累累 师:前辈们在探索神奇现象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蕴藏其中的某些物理规律。随着对这些规律的深入探究,物理学的体系便逐渐形成了。 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物理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现代通信、交通、航天、材料及能源等领域。 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多媒体动画(配有音乐和朗诵:由于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不仅实现了飞翔之梦,而且还能登上月球、遨游太空,继续探索浩瀚宇宙的秘密。这是脱离“发现”号宇宙飞船机体的宇航员在太空自由行走,其背后是蓝色的地球。这是“旅行者”宇宙飞船拍摄的土星照片,是20世纪最著名的天体照片之一。在探索宇宙的同时,人类也在探索微观世界。电子显微镜是人类的“火眼金睛”,通过它,人类能逐渐深入看清组成物质的不同粒子,这是通过电子显微镜放大了200万倍的铱原子排列图。激光技术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通信、能源等领域,而且也逐渐应用于日常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方便。看,激光束在刹那间将草莓切成两半。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集成了成千上万个电子元件的芯片,既小又轻,以致连蚂蚁都能搬动。超导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其应用将缓解人类的能源危机,看,这是超导中的磁悬浮(极低温下金属块在磁场中会自动漂浮起来)。 师:看了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你有什么感受? 生: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产生了非凡的神奇。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 生:讨沦、交流。 二、科学探究——其乐无穷 师:科学巨人们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知识的宫殿,而且还创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例如,伽利略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落体观点的过程中,不仅从逻辑上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而且还带领学生在比萨斜塔上亲自实验,后来还巧妙地设计了斜面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力,物体就不会运动,而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演示实验:1.照图中那样,让小车从侧面顶端滑下,滑到铺有毛巾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 2.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铺有棉布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有何变化。 3.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木板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有何变化。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1、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1)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3)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相同。例如:坐在行使的火车上的乘客,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时,他是运动的,若选择他坐的座椅为参照物,他则是静止的。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应该遵循有利于研究问题的简化这一原则。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如房屋、树木等)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选择恰当的参照物。 (2)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3)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2、长度时间的及其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常用的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m;1m=103nm。 (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3)正确使用刻度尺:为了便于记亿,这里将刻度尺的使用总结为六个字:认、放、看、读、记、算。①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②放尺要沿着所测直线、刻度部分贴近被测长度放置。③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垂直。④读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⑥算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打印版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爆炸声、风声、气球破裂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 靠鼓面振动发声,蚊子是翅膀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 话交谈;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 或没有介质)。 4、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5、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2、真空不能传声(真空就是空无一物,没有介质);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s是距离,单位是米(m),t是时间,单位是秒(s) 5、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 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距障碍物至少17 m(S=Vt/2=340×0.1÷2m=17m)(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声音传播路程:S=v* t,距离L= S /2(由题的条件判断是否除以2) 3、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看到冒烟准确,听到枪声后 计时比看到冒烟慢了t=s/v=100 m/340m/s=0.29 s,运动员的成绩比实际高0.29 s。 4、一般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传播的具体过程是:物体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波,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3、耳聋: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 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不可能听见声音); 5、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听见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1.2、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要素(或说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通常说的声音的粗细。 决定因素是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通常指声音的大小。决定因素:(1)振幅:物体振幅越大, 响度越强(大);(2)与声源的距离:听者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弱(小); 3、音色:(1)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2)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有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靠音色) (3)利用音色可以判断碗(瓷器)是否有裂纹、男女生、乐器的种类等。 二、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第二章教案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1 希望你喜爱物理教学点滴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 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1与活动2的实验。 演示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 演示2: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 “世界物理年”: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 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作 (2)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 热学的研究、蒸气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气时代,机械工业进一步完善 (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 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 电磁学、电子――电子计算机 (三)物理学的召唤 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 练习设计 1.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和物质的一门科学。 2.请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列举我国航天技术的重大成果。这两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简述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的贡献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教学点滴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你在哪些地方见到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请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指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研究和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一)测量长度 1.测量的标准问题 讨论:要想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认为最关键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刻度尺。 展示没有刻度的直尺,引导学生体会,刻度尺测长度实质上是靠上面的刻度,也就是说,刻度尺上的刻度就是测量的标准。 2.单位:比较依据的标准量。 3.长度单位 (1)活动: 让学生“以手代尺”,量度讲桌的长度有几“拃”。 问题:由于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造成测量结果不一样。(2)介绍长度单位的演变和统一 让学生理解单位其实是一种规定的标准,并不是一种天然存在的东西,是为了定量比较物体的长度而人为引入的。 统一单位制是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 简单介绍什么是国际单位制。 这里的教学最好,这也是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一部分。 (3)长度单位及换算方法: 仔细观察刻度尺上的1mm 、1cm 、1dm 、1m有多长,动手在纸上画1mm 、1cm 、1dm在黑板上画一画1m的长度,形成长度的具体概念。 3.你会用刻度尺测长度吗? 交流怎样观察刻度尺、判断刻度尺的放置方法、读数、记录测量结果。(1)观察自己常用的刻度尺。把人类建立、演变和统一单位制的认识过程展示给学生。 尽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如投影图片或实物投影仪,以提高可见度。组织学生多观察、多测量、多记录、多交流,从中发现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更能让学生发现并意识到自己容易出现的错误,有助于避免错误的发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