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

2019·05

中国绘画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当千年后的你我在欣赏历史留下的画卷的时候,依然能够为之动容。你会为唐代丰乳肥臀的仕女们所倾倒;你会为荆浩笔下的大山大水而叹服;你会陶醉于王冕笔下那高风亮节的墨梅;你会感叹徐悲鸿笔下奔马的气势;你会惊讶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灵动。这是画家们精湛的技巧和艺术水平的体现,那关注生活、热爱自然、不随波逐流的人文精神吸引着我们。

研究一个我们民族绘画的人文精神,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我们的绘画作品有重要的意义。人文主义,从广义上讲,是尊重人、关怀人、以人为本的世界观。它是对人自身的一种关怀,是对全面发展人格的塑造和肯定,维护和关注人自身的命运。人文精神的出发和落脚点,是关注现实的人,关注人的命运这一主题。到最后演变成一种普世的价值观,正是这种人类共同认可的精神意义,才让人文精神日久弥新且经久不衰。体品绘画的人文精神,就是通过绘画作品,揭示背后深层次的精神意义。而中国绘画的人文精神更有着其特殊的意义,区别于西方的科学理性更关注于人品德的培养和人生的态度。儒家、道家、释家,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素养,直接作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渗透进画家的绘画作品中。

儒家重视人品德的培养和品德的完善,并认为绘画应该要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道家讲究自然,潇洒,不受拘束,对绘画影响极其深远。传统绘画之所以能够能够历久弥新,正是有了儒道释哲学理论的支撑,使画家无论是在自身修养还是绘画意识的觉醒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升华,从而引导着我们的传统绘画向着更深远的方向发展。

一、儒家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众多思想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塑造人的品性和心性,具有其他思想所不可比拟的塑造作用。在“成教化,助人伦”上也具有不可比拟的社会作用。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根据西晋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而画,内容是妇女应当遵守的一些封建道德规范。现存的九个片段分别是冯姬挡熊、班婕辞辇、山水

寓理、修容饰性、家族欢聚、同衾以疑、爱极则迁、静恭自思、女史司箴,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女史是女官名,箴是规范、劝诫的意思。《女史箴》是张华写来讽刺贾后专权的文章。为了夺取皇权,贾后挟帝下诏书,为了扫除障碍,杀除党羽和外戚,进行她的专制统治。张华对这一情况深感痛心,便收集了历史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来规谏妇女行为,宣扬封建妇女的德行。

顾恺之根据张华的文学作品,以绘画作品的方式画出了张华《女史箴》的文学故事。

第二个片段描绘的是班婕妤辞谢与汉成帝同辇车的故事。汉成帝责怪班婕妤不与他同辇,班婕妤用古代妃子祸乱朝纲的故事劝诫帝王不要效仿。汉成帝听了以后便不再让她陪同,体现出班婕妤的高风亮节。这幅绘画是用绘画作品引导社会风向的典型作品,以直观简洁的视觉形象,把画家想表达的思想传达出来。

第四个片段描绘了两个妇女对镜梳妆,旁边的箴言“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

,来告诫妇女不光要注重仪表的打扮,也要注意修炼自己的内在品德德行。

中国早期古代绘画作品中,描绘先贤、忠臣、烈女等的题材非常多。通过宣扬他们的光辉事迹,达到道德教化的作用。

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重视尊卑等级也体现在画中。唐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西藏使者向唐太宗朝见的情景。画中唐太宗被一群宫女簇拥着抬着,宫女显得娇小

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

殷陈梦兰

摘要: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岁月历程里,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特点。与西方的绘

画精神截然不同,中国传统绘画注重心性、品格和人生的感悟。中国的绘画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感悟,是传统人文精神的集中表现,是中国哲学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其中,儒家、道家、释家三大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并深深影响了画家们,在绘画作品中体现出不同的精神气节,打上了深深的哲学思想的烙印。其中,儒家、道家思想中的人文精神,是传统绘画熠熠生辉的强大精神动力,促进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绘画体系的形成。

关键词:中国传统绘画;儒家人文精神;道家人文精神历代帝王图(

局部

)31

国内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

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以前的国画我们都统称为古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 水墨画 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院体画 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以张铨、江宏伟、贾广键、赵蓓欣、喻慧等为代表的现代中青年画家为现代院体画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此说影响甚久。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

试论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发展历程

试论中 国传统 绪论:在中国历史上,自先秦诸子以来,到汉魏的王充、刘勰,再到清代的王夫之、叶燮,许多的哲学家同时又是美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存在了大量的美学思想。除了哲学家,历代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书法家等所留下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书法理论、音乐理论中,也包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而且往往还是美学思想史中的精品"。这些宝贵的思想遗产材料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值得现代设计师有很好地学习。其次,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等)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譬如在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各门艺术既具有自身的美感独特性,又在审美观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和相通之处。这个特点使设计师可以在传统工艺产品的范围之外更加广泛地接触到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实质。第三,美学的理论形式之外,在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工艺产品之中,也体现出了丰富的美学思想。虽然自先秦诸子以来,造物的工艺就一直被归于"形而下"的范畴,但从先辈能工巧匠的高度技巧之中仍然表现出了他们的艺术构思和美的理想,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古人强调"技进乎道",从实际操作的高超技艺中可以归结出美的规律"道"。技艺的神化,进乎道,亦出乎道,道是技的立足根本,技是道的外在表现和激发因素。这种道与技的辨证关系,应该为现代设计师所把握。充分了解了以上特点,我们作为现代设计师就可以明白,中国美学的发展史,能够带给我们丰富的美学思想、多元的传统文化和对工艺、设计、美的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并能够提供给我们许多资料和新的启发。这对把从理论上进行的设计研究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及对实际工作中创作思想的激发都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书画美学审美思想先秦魏晋南北朝 先秦是中国古代社会最激烈的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审美文化最为活跃的开创时期。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宣扬了中华民族的艺

中国传统绘画文化的程式化倾向

中国传统绘画文化的程式化倾向 摘要: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从文化传承性来讲,没有断代,形成了璀璨的文明。在文化的发展之中具有一大特点,那就是程式化倾向。在绘画上也体现的很明显,从中国绘画的发展来看,也是逐步的在完善这种特点的一个过程。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程式化绘画发展 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与行为习惯具有很大的沿袭与继承性,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审美习惯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符号。形成独特的文化魅力,被世人所尊崇。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独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生俱来的程式化倾向,以及这种倾向于艺术发展之间的正负融合的复杂辩证关系。 所谓“程式化”其实质是笔墨形式的成熟、稳定、反复运用的形式。所谓“程式化”也可以理解成表现形式的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和稳定的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韵文、文学作品、戏曲音乐表演艺术、书法艺术皆受到程式化的约束。程式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标签。 相对如此强烈的城市化的中国文化,在西方艺术世界里则强调艺术的个性宣泄,虽然在其艺术的发展中十四行诗、歌剧、舞蹈、建筑也都或多或少存在程式化的概念在其艺术行为中,但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程式化有质的区别。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的差异所造成的。中国自儒家学说占领统治地位之后,崇尚

法度,遵循体制,传承道德传统的思想始终占据着学术界的优势,文化艺术中的程式化倾向正是学术思潮的体现与折射。在中国古代绘画体系中,程式化的师承倾向也是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其中有山水、花鸟、人物的科目设置;重彩、水墨、浅绛的形式分类;勾绘、没骨、泼墨写意的技法区别,卷轴斗方、扇面的制式规定,各种皴法、点法、勾法、描法,三远法,吴带当风,曹衣出水这些都是体现程式化性质的实例佐证。到明清这种倾向达到极致,时人王概所编的《芥子园画谱》将程式化表现方法系统的,规范的集于成册,这是中国画程式成果的集中体现,标志着中国绘画程式化发展的高度成熟。 程式化在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中,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其显著的特点,都能找出作品内在的师承关系,这一点既是中国式的绘画的一个优点也是一块发展的绊脚石。程式化道路极端表现会导致绘画本身的僵化,没有自身探索与发展的空间与动力,在继承与被继承之间徘徊。并且同时陷入一种思考:如果中国绘画失去这一特点,又无法体现中国绘画艺术几百年来发展所形成的独特审美趣味,丢失本体,而无法展现其内在的气韵精神?关于中国画的本体化及程式化之下的一种潜在表现形式的结果。当一位中国画的创作者作画时,其主体选择性事先已在某种程度的局限和规范,其实创作主体并非是自由的,依然要服从于程式化的客体来表达胸臆。 宋元时代基本确立了中国绘画的程式,到了明清,画家们均可从

从文化内涵看古代中国传统绘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6811523.html, 从文化内涵看古代中国传统绘画 作者:张衡 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5期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是有着完整审美体系和强大的艺术表现语言,在上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文化艺术内涵,艺术家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修养决定中国传统绘画创作产生的艺术价值与高度。我通常说的韵味就是是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的艺术境界,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具备文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中国传统绘画其实是门综合艺术,“诗书画印”,“琴棋书画”不分家,它们彼此之间有着独立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准则。 【关键词】:国画文学艺术审美 中国传统绘画是有着完整审美体系和强大的艺术表现语言,在上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文化艺术内涵,中国传统绘画不只是一门视觉艺术,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精神。中国画经过上千年的变革与发展,其承载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并非是一般的艺术形式所能相媲美的,是"文之极",能"与六籍同功",甚至是"文未尽经纬,而书不能形容,然后继之于画"。因此,视觉冲击力不是中国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成教化,助人伦",文质彬彬,温 文尔雅,求"中庸",达"和谐"才是符合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美学素养,也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 中国传统绘画创作源于中国传统文人的思维活动,倘若没有思想和文化,中国传统绘画就不能成为独立的艺术范畴。而这欧取决于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对自然物象和规律的深层次的理解。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艺术的发展过程、认知进程同源不同步。在中国古代,华夏先祖中的高人就提出哲学的思维方法和理论。从中国传统哲学中分析和表达了中国人的思维活动特征,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哲学开始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论。 中国传统绘画中中国画是典型的的例子,中国画的发展和进步是伴随中国传统哲学哲学思潮的意识发展形态下逐渐实现的。整个认知过程是中国古人潜意识里的返璞归真,其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是人类对宇宙认识的思想折射。 中国古代文人是中国画继承和发扬的主力军,所以中国画从最初就深深的烙下文化内涵的印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画同源”很好地诠释和印证了了中国传统绘画与古代文学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也赋予追求艺术的中国古代文人艺术家向高度、深度、广度的思想境界探索与创新的历史责任。包括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绘画创作的温床,提供了前提性的艺术理论基础。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画的关系可以用“诗情画意”四个简单的文字来凝练。从物质形式上看,中国古代诗词是以思想存在于延续着的时间,而画则是以线条与色彩对空间的占有。从表现形式上看,中国古代诗词是抒情的、言志的,画是写神的、写意的。故而,古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必须寻求表现形式上的沟通与物质形式上的交叉。而这只能建立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表现境界的同一性上。由于传统绘

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影响

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影响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影响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中国,哲学思想,传统,绘画,学的,影响,中国,哲学思想,传统,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曾提出了天人合一以及中和论的思想观点,并把目光聚焦在人和自然的生命关联上,对人的生存处境给予

了热切的关注,从生态美学的视角来分析,这实质上就是基于《易传》中的生命哲学,代表了中国古代生态论的思想,同时也是一种古代的生态人文思想。这些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中有具体的反映,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尤为鲜明,并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赋予的生命感、人本思想以及高远境界的追求等多个方面。 一天人合一和中和思想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具有典型代表作用的思想意识,汇集了中古哲学思想的综合精神力量,它几乎渗透到中国古代的儒、道等思想派系中,从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体系以及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精神。天人合一所诠释的思想主要通过整体性以及辩证性的方式来进行疏离和解释万物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性,并从人和自然在发生学上肯定了一致性的视角全新的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注重强调人和自然是统一的,并能相互交融,并总结出其中的核心内涵,即中和论,在这样思想中包含了深刻的生态性和人文性,无论是对中国绘画美学思想,还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来说,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天人合一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强调人和自然是相通的,人是自然中的一个部分,人和自然能组成一个全新的生命系统;其二强调人处在自然的怀抱中,人的每一个行为都应遵循自然的规律,并应和自然保持统一的关系。而《周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处,并在这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太极化生的思想观念,同时也特别指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观点。另外,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老子也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也明确指出天地

论中国传统绘画的“空白加减法”及其运用

论中国传统绘画的“空白加减法”及其运用 论文摘要: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渊源,受中国哲学思想思维模式的影响。“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的这一诗句可以说是中国画“空白加减法”很好的写照。本文从中国传统绘画中“空”的表现形式、中国传统绘画中“空”所蕴含的哲学观、中国传统绘画中“空”的抽象运用等级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绘画的“空白”空间及其运用。 论文关键词:传统绘画,空白,加减,运用 中国水墨画艺术的“空白”运用深层积淀是以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的,也就必然重视作品中“意象空白”的美学意义,因为中国艺术的存在形式是以这种“自知加减”的思维方式来决定的,其中进一步领悟到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的审美意义。它总是会继承过去的优秀部分,而加入时代进步的部分,在创作的程式中强调笔墨意识的同时,也把“空白”的审美价值放在了重要位置。 一、中国传统绘画中“空”的表现形式 1.疏可走马 在绘画中疏密关系的表达大致可分两类,一是符合客观情理的疏密变化,根据现实中景物的不同而构造的疏密情况,通常我们在一般意义上的绘画中便能察觉,另一类是经过缜密的艺术构思,通过艺术化的加工处理将画面中的繁密或疏简布置于作品全局,使画面达到繁不嫌塞,疏不嫌空,可谓密不透风,疏可跑马的艺术高度。疏密与繁简互有异同,相辅相成。 传统水墨画特别强调用笔用墨的疏密关系,“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便是对这一关系的总体概括,中国传统绘画的疏密关系是靠空白来完成的,“空白加减法”的运用程度直接影响着整幅作品的节奏感。“加法”不一定密,“减法”不一定疏。上部密下部疏,但是密中有疏、疏中有密,加中有减,减中有加。这就是布局中所谓的繁简和疏密相间,繁密的布局中,可山峦重叠,简疏的画中疏树横坡,就如王蒙与倪云林的画,一密一疏间,各有其趣,何其乐哉。 2.计白当黑 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历代画家们正是在这一传统哲学理论的指导下,总结出了一整套关于空白的规律,有时候“减法”也可以当做“加法”来运用自如。画家们提出“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等法则,使中国画的创作表现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清人汤贻汾深有感触地说,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王昱在《东庄论画》中也这样讲:“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不在有形处,而在无形处。”[1]戴照似乎说得更为贴近国画创作实际。在他们看来,传统绘画中最突出的地方,不在实处,而在无笔无墨的空白处。笔墨不着的空白处,为何却成了一幅画最紧要之处?清代华琳在《南宗抉秘》中道出了个中原委:“于通幅之留空白处尤当审慎。有势当宽阔者窄狭之,则气促而拘;有势当窄狭者宽阔之,则气懈而散。务使通体之空白,亦即通之龙脉矣。”[2]有黑才有白,有了黑色的“加法”在画中的绝妙运用,“减法”才能在画中因此而妙了起来。画面中的空白并不是虚无他物,只是偶然的表现,其中贯彻着独立的审美价值。 正如清代王夫之所说:“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正是居于上述认识,历代国画家都很重视构图布白的问题。”[3]柳宗元《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可谓是一幅减笔水墨图,运用大片空白,渲染了寒江雪霁的气氛。 3.大象无形 “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

中国的绘画精神(一)

中国的绘画精神(一) 绘画艺术是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技艺来表现人类的心灵活动。它作为一种精神产品,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向人们展示它内在所包含的精神思想。中国的绘画从几千年前的工艺装饰纹样中孕育并发展起来,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一定的画面,来寓意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中国绘画的最大最本质的特点。“情趣寄寓”和“以画写意”是中国绘画比较典型的借以表达画家思想的两种形式。 1、情趣寄寓 绘画艺术创作是以审美方式反映生活的,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都是通过具体的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而表现出来,是为情趣寄寓。绘画是一种精神性极强的艺术,绘画艺术创作中内在体现出极强的思想性及它与物质世界那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既以物质为基础,又升华为一定的精神,因而最为贴近艺术的本质。综观中西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在它发展的道路上,有根无形的线在牵引着它发展的方向,这个牵引力使得艺术发展的始终不偏不倚的朝着它的方向前进,而这个拥有巨大“魔力”的无形指挥便是“精神思想”。中国绘画艺术的流派众多,名师辈出,技法风格层出不穷,精神性也就自然非常的强。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创作不可避免的受到美学观和美术观的影响。中国人最注重造型艺术的政教价值,唐代的张彦远指出美术具有教化的功用。总结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并且还对美术作品在教化方面的优长

与其他的教育手段做了比较:“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或多或少也在说着艺术的精神性作用。 在情趣寄寓方面中国画精神性的最大体现就是用笔。中国画用笔的核心问题笔力是有书法奠定的一种美学要求。古代南朝齐的谢赫的>中的第二法“骨法用笔”就要求笔画的组织精练而能够恰如其分地表现对象,抒发作者的感受。中国画的用笔有很多要求,除了讲求笔力之外,还有三个很重要的要求是气韵表现,丰富变化,与情趣寄寓。气韵是魏晋时代品评人物风气度韵的略称,是人的内在精神因素的向外展露,被引用来作为品画的标准。一笔下纸要有变化,还要顾盼生情,交映成趣,这便是用笔及用墨的情趣要求。情调是画家喜怒哀乐的情感色彩,趣味是指画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情趣。因此,用笔和用墨包含着浓厚的精神性和抒情性。中国画用笔的讲究是中国画技法的核心,也是中国画本质的一种基因。用笔是造型的基础,不仅要能正确精确的描绘对象,还要有对象自身的“骨气”(见注释1)。气韵和神采的意义相差无几,要求画家在创作前先要存想于心,即所谓“意在笔先”,下笔要能产生神采气韵,是“象应神全”,形象的准备和神采的完备,都要靠用笔。 2。以画写意 中国绘画艺术的思想性在中国画的创作体现在造型,用色,构图,题材等等许多方面。通过一定的画面内容来表达一定的意境意义,来体

潘天寿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特点

潘天寿: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特点 风格,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现在估且将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所表现的技法形式,作一相对的比较,或许可以稍清楚中国传统绘画风格之所在。东方统系的绘画,最重视的,是概括、明确、全面、变化以及动的神情气势诸点。中国绘画,尤重视以上诸点。中国绘画不以简单的“形似”为满足,而是用高度提炼强化的艺术手法,表现经过画家处理加工的艺术的真实。其表现方法上的特点,主要有下列各项:一、中国绘画以墨线为主,表现画面上的一切形体以墨线为主的表现方法,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基本的风格特点。笔在画面上所表现的形式,不外乎点、线、面三者。中国绘画的画面上虽然三者均相互配合应用,然用以表现画面上的基础形象,每以墨线为主体。它的原因:一、为点易于零碎;二、为面易于模糊平板;而用线最能迅速灵活地捉住一切物体的形象,而且用线来划分物体形象的界线,最为明确和概括。又中国绘画的用线,与西洋画是的线不一样,是充分发挥毛笔、水墨及宣纸等工具的灵活多变的特殊性能,经过高度提炼加工而成。同时,又与中国书法艺术的用线有关,以书法中高度艺术性的线应用于绘画上,使中国绘画中的用线具有千变万化的笔墨趣味,形成高度艺术性的线条美,成为东方绘画独特风格的代表。西方油画主要以光线明暗来显示物体的形

象,用面来表现形体,这是西方绘画的一种传统技法风格,从艺术成就来说,也是达到很高的水平而至可宝贵的。线条和明暗是东西绘画各自的风格和优点,故在互相吸收学习时就更需慎重研究。倘若将西方绘画的明暗技法照搬运用到中国绘画上,势必会掩盖中国绘画特有的线条美,就会失去灵活明确概括的传统风格,而变为西方的风格。倘若采取线条与明暗兼而用之的用法,则会变成中西折中的形式,就会减弱民族风格独特性与鲜明性。这是一件可以进一步研究的事。二、尽量利用空白,使全画面的主体主点突出人的眼耳等器官和大脑的机能,是和照相机、录音机不同的。后者可以同时把各种形象声音不分主次、不加取舍地统统记录下来,而人的眼睛、耳朵和大脑却会因为注意力的关系,对视野中的物体和周围的声音加以选择接受。人的眼睛无法同时看清位置不同的几件东西,人的耳朵也难以同时听清周围几个人的讲话,这是因为大脑的注意力有限之故。比如,当人的眼睛注意看某甲时,就不注意在某甲旁边的某乙、某丙,以及某甲周围的环境等等;注意看某甲的脸时,就不会注意看某甲的四肢躯体。人的眼睛在注意观看时,光线较暗的部分也可以看的清清楚楚,不注意观看时,光线明亮的部分也会觉得模模糊糊。故人的眼睛,有时可以明察秋毫,不时可以不见舆薪。这全由人脑的注意力所决定。俗话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就是对人类这种生理现象的极好概括。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 要的地位,是因为它代表了东方民族特殊的艺术审美观念。纵观中国绘画史,我们会清醒地发现,创新并不是现在才提出的问题。从隋代的展子虔到清代“四僧”再到近代的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等,哪一个不是在创新中崛起、发展、壮大的呢? 艺术贵在创新。对于这一点,中国画家似乎没有太大的分岐。但关于中国画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怎样把握、如何去创新等问题倒是众说纷纭,因此,我们很有探讨的必要。对于传统,多数画家仅把画史上几个著名画派的技巧及风格当做传统的本质而加以继承。画派的技巧和风格是形成与发展传统的重要因素,是传统的具体体现,但绝不能代替传统。所谓传统,笔者认为,指的是对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观点、艺术方法、艺术形式、艺术风格等的概括,具有本质性。什么是中国画的传统?根据中国画发展的特点,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国画讲究气韵、追求意境。一个画家应具备“画得像”的功

夫。但如果作品有形无神,那么即使画得再像也不是中国画所要达到的目的。有形无神的画是存在的,而有神无形的画是不存在的。写形是为了传神、为了畅神。形可在“似与不似之间”。我们要知道,“以形写神”的最终目的是“达意”。苏轼曾言:“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没有“形”的支架,“神”无处依附。相传五代荆浩为松写生的画集达几万册,所以用笔能够“运转变通”、“如飞如动”,用线既不专以浑朴胜,也不专以娟丽胜,而是达到了所谓“神化”的境地。中国画历来要求以“形”这个支架表现“神”。这个“神”指的是客观对象的生命力、生动气韵和本质特征。“形”是次要的,而“神”是主要的。现代大家齐白石、黄宾虹都提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画才算是好画。也就是说,画得太像就太俗了;画得一点儿也不像,更不是中国画。所谓“意象造型”就是这个道理。而从西方绘画史来看,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以后的绘画着重于形的逼真再现;发展到现代派,则走上了另一极端。现代派画家主张绘画是“自我表现”的凭借,因此,可以随意摆弄“形”。既然如此,“神”就更谈不上了。 二、中国画以线、墨为主,讲究笔法,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讲究骨法用笔。这些都是对笔墨内涵的要求。“骨法”又作“骨力”,指书写点画中蕴蓄的笔力。它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也是表现神情的依凭。画家以挺劲的笔法将自己

试论中国绘画的文化特征(一)

试论中国绘画的文化特征(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绘画传统艺术精神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中国绘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且经数千年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它独特的艺术精神和表现手法已成为东方艺术之代表,其艺术特征除了有“视觉艺术”的共性外,还浓缩了中国文化的许多特征,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精神。 中国绘画的传统渊源流长,历数千年而不变,蔚为中外画史之奇观。而且,这种传统的深刻与持久,随着时间之推移,其内容和形式经过不断的融汇、锤炼、积淀、愈益形成一种传统的伟力,愈益鲜明、精纯而独到。以至许多方面均难乎为继,而令创新者久久束手徘徊。透过这些表象,我们可准确无误的识别出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绘画已形成的独特审美符号,领略到中国绘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绘画的研究中,一些学者都不约而同地从中国的经典哲学里,找到了绘画美学的起点,看出了中国绘画所包容的哲学深度。 南朝刘宋时期的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指出:“圣人含道应物……山水似形媚道。“以形媚道”即是说明了绘画是以物象的“形”来反映这种哲学思考的。“道”字在老庄哲学中是一个自至关重要的词,它作为老庄则学观念中最核心的概念,表述着极其复杂和抽象的哲学范畴。客体的实在不是艺术表现的目的,而只是一个中介物,力图表现的是冥冥之中的“道”或“天”。客体(山水、人物等等)只是一个载体,一种符号,关键在于它所表征的“道”。而绘画则能表现一种“非方非默”的状态,能把它描绘出来。因此,中国绘画被看作是表现“道”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它能在有限的空间里迹化出“道”所阐译的哲理。 因此,真实地再现客观对象便从来也与中国传统艺术无缘。PF杰拉德直截了当地说,中国艺术虽擅长于山水画,但并不着眼于描画任何现实的风景,而是根据源于现实而又包含着象征和哲理的灵感,进行富于想象力的创造。 老子哲学中所具有的某些朴素辨证法思想,如“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即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万物交感运动的观念,都曾渗透在中国绘画的表现技巧中,并被广泛的应用。在中国绘画的创作过程,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下笔运作时,提出“存心要恭。落笔要松”:在处理客观物象与主观理性关系方面,强调“似与不试之间”,得“不拭之拭”:在画面布局技巧上,要求具备宾主、开合、聚散、疏密……等关系:在笔墨技巧上应体现运笔的轻重、起伏、疾徐,用墨的浓淡枯润等等。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绘画语汇都直接起源于谈论哲学和宇宙观的用语,虚实、气理、向背、心意等。能体现这些辨证关系的经典之作是《石涛画语录》。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中国传统艺术的实质是道家精神,道的特征与天地之美的契合,这庄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正不折不扣地是魏晋南北朝问中国艺术史上山水题材的勃兴的思想渊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庄那里,充满了对天地之美的热情赞颂,和对与天地之美相牟的独立、自由的理想人格的倾心向往。从艺术审美意义上看,它集中体现为以人情观物态、使自然人化的思维方式,并把与自然精神的契合作为审美的理想追求。追求主客相融的审美境界,注重表现主客体的生命精神,轻视对物象外在表象的摹仿。在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绘画追求天地之大美,着力表现天地万物的生机活力,表现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生命情调,表现这种大化生命的宇宙精神。因此中国传统绘画注重体现生命、生机,追求气韵生动。“气韵生动”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对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绘画从南齐谢赫的“随类赋彩”到剂浩提出的“水晕墨章”,很明显是一个由重视色彩表现到重视水墨表现的绘画观念转变,这就是阴与阳的哲学思维主导下的特殊色彩意识。“运墨而五色具”的思想是中国画的一个传统,“墨分五色”——这一色彩魔方吸引了无数历代画手。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中国哲学的玄想思维的作用。应该说,水墨世界从真实感上言是无色的、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浅谈宋代绘画对中国传统绘画特点的继承与发扬 材料学院10级四班申艳微201000150163 大唐盛世百花齐放,经济文化高度发展,长安也成为世界经 济文化的中心,然而安史之乱后的中原千疮百孔,巍峨霸气的唐朝宫殿还是在无数人的哭声中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时宋代来临了,当浓墨重彩的繁华化为泡影,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追求对内的征服。表现在艺术形式上,自然会自成一种风格,别具一番特色。再加上宋代皇帝尤其是宋徽宗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及独特的艺术见解,所以宋代的艺术很顺利的完成了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首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在宋代,政府组织建立了皇家画院。根据史书记载,宋徽宗曾亲自主持画院,宋代统治者对艺术的推崇与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当时两宋宫廷画院都讲求“形似”和“法度”,法度是要学习传统,形似是要真切细致地再现客观事物。宫廷画师以写实、形似为主导思想,发展精工细刻的作风,追求形象的逼真,构图的提炼。总的说来,两宋宫廷绘画有一段时间都追求高度的“写实”,有的美术史家把两宋宫廷绘画称为“东方写实艺术的巅峰”。物极必反,同样适用于艺术的发展规律。当写实艺术发展到极点时,宋代一些 具有广博文化修养的画家开始从理论和实践上另辟蹊径,倡导文人画运动。 文人运动以苏轼为核心。他提出“士人画”这一概念,系统的阐释了文人画理论,提出要将文人画家与画工区别对待,积极鼓励文化积淀深厚的文人加入到绘画创作中来。再次,他倡导诗情画意的文人

画风格,反对完全追求形似的画工风格,极力推崇王维的画作,“味 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另一方面,文人画理论很快得到了在绘画方面颇有造诣的宋徽宗的赞赏,并有宋徽宗将其推展全国性的绘画规范。文人画的迅速、顺利的开展不能说不得益于宋代有一个皇帝画家——宋徽宗。据记载,为推展文人画运动,宋徽宗亲选宫廷画师的考试题目。由以往的看事物作画,求画作的逼真,改为以诗作画。一句“踏花归去马蹄香”, 让全国的学画、作画风气为之一变。从此画家开始追求人文精神的提高,人文关怀的培养。南宋被史学家成为南宋的继续,绘画上也不例外,文人画在南宋仍得到了较好的鼓励与发展。 下面我就个人的理解谈一下,在社会背景影响下的宋代绘画的突出特点。 宋代开始画家开始抽调画中的缤纷色彩,而进行以墨为主的创作。墨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种。每一种墨色若运用得巧妙、适当,则会呈现丰富的变化。一反面,放弃色彩,只保留最基本最经典的墨色,还原的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让人看到的是最自然的状态。这一点正是对中国文化中“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的继承。另一方面,没有外在缤纷色彩的渲染与修饰会让人们更加关注内心,注重对内心的征服,表达自己强烈的内心感受,体现的是一种极强的人文关怀。这正是文人画运动的必然产物。另外,这一点与中国画中大片的留白一起,实现了中国画家追求的永恒。没有色彩涂抹、占据,仅用计白当黑凝练的笔法将对象的轮廓作于画上,永远不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之精神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之精神 ——“无画之处皆成妙境”之留白 的艺术 【摘要】中国画的“留白”是一种艺术的含蓄,是一种深邃的意境,也是一种艺术追求。留白是为了“多”,为了“有”,为了满足,空白才能给人以无尽的感觉,才能使观者以想象力去丰富它,“此时无声胜有声”,节奏一停意味无穷。 【关键词】中国绘画,留白,意境,延伸 中国绘画,是以五色六彩,用毛笔勾勒出的墨色的世界,而人们也不难发现,“留白”技法常被很巧妙的应用在其中,使得画面灵动而更有意境。在中国画的二维空间中,孕育于山川湖泊间跌宕起伏的,犹如心跳般的“节奏”皆来自于精心铺陈的“空白”。没有节奏感的画作既没有生命力和缺乏美感,这也自然失去它存在的价值了。中国传统绘画,始终在自觉而别具匠心的利用“留白”技巧来打破单一的墨色于画面呈现出的那种严肃。在精心构思与幽妙的黑白设置中,使画作在恬淡中达到无色之色的话语表述,从本质上使人于虚实相生主体与客体中因循心理的审美规律,求得艺术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 “无画之处皆成妙境”是中国画所特有的美学观点。与其它画种相比,中国画喜欢在画面中留出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空白来。这些“白”可以是天空、是浮云、是流水、是迷雾、是尘壤同一幅画面上的不同位置的“白”处,因与不同的“实景”相配合,即产生了不同话语意义。如近山之顶颠或锁其腰之“留白”处,或远空或云雾;近崖埃者,便或水之淼淼或雪之皑皑……由“白”带来的美感已得到共识,但这种“白”不是画者于画面上随意漏笔而成就的,它,是一种感觉,一种空灵,一种印象,一种空间感,一种深远的意境。以空白为背景,用笔墨和形体的虚实变化来创造意境、表现空间。 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喜欢画“远”,高远,深远,平远。中国山水画家为什么要画“远”?因为山水本来是有形体的东西,而“远”突破山水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无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以,“远”,也就是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而留白,恰能淋漓尽致地使画中世界不仅仅局限于画卷,达到深远的意境。 留白,使画面更为灵动有深意,同时,也是古人们的精神,中国传统哲学的反应。一切无需太满,无中生有,有中亦无,二者相互消长。

中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的特点:意境、笔墨、章法布局处理 所谓意境是指画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的境界。意是画家对物象在情感上的"妙悟",所谓境是境界。 意境是客观生活中事物在画家头脑中所反映的结果。就是画家在作画之前,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深入观察、体验和认识(即感觉)所引起的主观感受,然后把生动而强烈的感受反馈于被描绘的物象,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并且,中国绘画主张"缘物寄情"、"以景寓意"、"以神取形"、"笔不周而意周,笔不工而心恭"。在概括客观物象的同时,必须融进画家的主观感受,透过描绘对象创造形象的方式来借以体现画家的主观感受,使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精神性格交融和转化,即"神遇"(石涛语)及"迹化"(石涛语)为可视可想的。产生动人心魄的意境。 意境是构成一幅中国画的灵魂,其主题的确定,构图的布局和安排,形象的塑造,笔墨及造型的处理,无不受"立意"的主宰。王维在《山水论》中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总之,中国传统绘画历来重视立意问题。 中国画第二个特点是对笔墨的注意 中国画从立意到形象的塑造,总归于用笔用墨。谢赫在《六法》中将"骨法用笔"列为第二条。张彦远说:"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中国画家以写代描,把笔意墨法置于首位。故使笔墨成为表达"意境"、"形神兼备"的重要条件。 关于用笔。我国绘画很重视线的表现,用线来塑造形象。以线为骨,就是指以线为造 型的骨架。为之"骨法"表现物象须有具体的线去塑造,其关键在于"用笔"。线在塑造形象中力的变化,功在于运用笔法。古今画家通过熟练的使笔、运笔,产生笔力、笔意、笔趣,形成虚实变化,浓淡相依,顿挫回旋,巧拙适度,富于节律的造型底线。中国传统画论中形容东晋·顾恺之的线如"春蚕吐丝";形容唐·尉迟乙僧的线如"屈铁盘丝";形容唐·吴道子的线为"吴带当风";形容曹仲达的线为"曹衣出水"。所谓笔法即指执笔的方法和指、腕、肘的运用。传统的笔法为人所使,其法有中锋、侧锋、逆锋、顺锋、藏锋、露锋等法。所以掌握笔法(即用笔)的起止形态变化及行笔运转方向变化,使之随画意而使转,达到状形立象、传情达意。 关于用墨。中国传统绘画一贯是主张用笔和用墨的。清·恽南田说:"有笔有墨谓之画"。 论用笔必然要论用墨,谈用墨必谈用笔。所以,笔与墨在中国画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有笔,墨才能变化;有墨,笔才能显现。故"笔为画之骨,墨为画之肉,有笔无墨非也,有墨无笔亦非也"(潘天寿语)。然而,中国传统绘画尤重用墨。笔以达气,墨以生韵。用墨表现画面的气韵,求得生动是很重要的。中国之墨经用笔引发和水的渗化,可变化出浓、淡、干、湿、黑、白(纸的本色)不同层次的色彩感。古人谓之"五墨六彩"。 中国传统绘画用墨大约始于唐,经五代到宋确立了用墨的重要地位,嗣后经元、明、清得到长足的发展渐次完备了用墨之法。古代绘画用墨法很多,有浓墨法、焦墨法、淡墨法、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宿墨法。归纳其要者,谓之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三种。破墨法即淡破浓,浓破淡,干破湿,湿破淡,以水破淡之法,备求墨色的浑化对比。泼墨法即以多量的水份调墨,要求不能太均匀,而后随笔泼洒,一次完成,以求墨色浑化自然、润泽。积墨法即在淡墨上层层加深,每次待干后复加之。求得墨色层次既有变化而又浑厚。此三种

论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特点

论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特点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立的价值取向,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哲学。中国画线条的节奏与韵律美的特征,笔墨的骨力风韵之美以及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和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等,这些都赋予了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内在属性。 关键词:线条、笔墨、意境、和谐 中国传统绘画有着鲜明的民族属性和悠久的历史渊源,并且这一艺术形式在世界绘画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代表了东方民族特殊的艺术审美观念。绘画的一般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线条美、色彩美和构图美上,而中国传统绘画在其基础上又有独特的美学体系。这主要表现在中国画线条的节奏韵律之美、笔墨的骨力风韵之美以及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和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这些审美特征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外在形式之美和内在精神之美,是中国传统绘画经久不衰的灵魂之所在。 一、线条的节奏韵律之美 线条是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艺术语言,构筑着延续了几千年历史的中国绘画艺术。线条美是构成绘画形式美的一个重要形式,凌继尧曾说:“中国画的笔法不是静止立体的描绘,而是流动的,有节奏的线纹,借以象征宇宙生命的节奏。比较中西方绘画,可以发现这一特点。希腊的画,如庞贝古城遗址所见的壁画,远看如重的雕塑,他们强调对称、比例、平衡、整齐;而中国古代花纹图案或汉代壁画,则是飞动的线条。中国人物画也是一组流动线纹的有节奏的组合。”[1] 线是中国画造型的基础,从留存至今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可以明显的看出描绘几何形纹样的线。至殷周时期,人们在铜器上描绘的狩猎、交战及动植物形态等已把“线条”的应用提升到中级阶段,除了表现形之外,同时也表现了动态。继而汉代时期绘画用线表示动态的能力达到了高峰,如汉代壁画中奔驰的马及人物画等,到了晋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汉代壁画虽同为线条,但感觉已大不相同,这时的线不仅只是表述形态,同时对物象质感的表现及线本身的形式美已有所发展。至唐代线已可以成功得表现出物的质感,如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 题目:中国传统绘画赏析 院系名称: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级4班学号: 学生姓名:

摘要: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以汉族为主、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关键字:传统绘画艺术特征价值 中国古代绘画起源很早,五六千年前的先民们就用矿物颜色在岩石上涂画拙朴的动植物纹样和人形图案,在陶器上描绘各种美丽的图案纹饰,之后又在青铜器上刻铸纷繁神秘的花纹及其他图形。这些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所保存下来的实属凤毛磷角,却使我们得以一窥早期绘画的面貌。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绘制于纸绢上的独幅绘画作品,是出土于墓葬的随葬品,距今己有2000多年的历史。 早期的中国绘画以作品的题材划分为若干画科,如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公元17世纪前后,欧洲绘画传入中国,为了与本土传统绘画相区别,舶来之欧洲绘画作品冠名为“西洋画”,本土绘画自然就称为“中国画”。因此,中国画最初的称谓,是相对于西洋绘画(泛指欧洲绘画)而言的。 中国画是东方绘画艺术的主流,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无论在艺术内容、形式,还是表现手法上,中国画与西方绘画都有极大的差别。 中国传统绘画,历史悠久,遗迹繁富,灿烂辉煌,是巨大的人类文明。整个进程既靠深厚的文化给养,又是时空文化的佐证。既靠深厚的文化积淀,又是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需要画家纯净的心灵灌溉。古人讲温故而知新。温故不是使之僵化、保守,而是更加发扬光大。温故不是低级重复,故步自封,抱残守缺,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艺术的向前发展总是伴随着不断向后一步的探本求源,中国画画家的人格精神塑造,融入了太多的人文精神内涵,需要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修养,需要琴、棋、书、画、诗、词、文兼所长。能寄情于画,并从中获得精

中国传统绘画抽象艺术分析

中国传统绘画抽象艺术分析 绵延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哲学和思维,进而也从审美取向上影响着中国传统绘画。中国传统绘画也逐渐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中。由于儒、道、释三家学说在中华民族文化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儒、道、释三家学说在思想上非但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并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哲学和思维方式。而这三家所追求的空灵禅等境界都是以抽象的意味而存在的。因此,儒、道、释三家学说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抽象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绘画抽象艺术的成因 中国的儒家文化要求人们遵守伦理道德,而释和道家文化则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境界要求,要求一种超越凡尘的境界。而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这三家的发展兴衰不断更替,却从未磨灭在历史的长河中。正是由于这三家不断在发展中融合、交汇,最终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而促成了中国传统绘画抽象艺术的发展。儒家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赋予画家教化人伦的使命。而儒家所弘扬的伦理道德又是形而上的思想,这就要求画家通过在传统绘画中应用抽象的手法完成教化人伦的任务。道家讲求天地人合一。例如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谈到知其白守其黑即影响着水墨画中的留白和渲染的使用。同样是《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水墨画中则表现为通过留白给人们以遐想的空间。正是画不出来的才是最具有欣赏价值的。而释家虽然自汉代从古印度传入中国,但也给中国传统绘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如莫高窟壁画、龙门石窟等,都是释家的典型代表。也正是由于释家强调的无我和空留的境界,将中国传统绘画的抽象艺术提高到了更高到了境不自生,由心故显的境界。 二、中国传统绘画抽象艺术的表现 中国传统绘画抽象艺术主要以笔墨的抽象性、色彩的抽象性和线条的抽象性为表现。 (一)笔墨的抽象性 笔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必需工具,更是其所特有的艺术表达语言。一方面,笔墨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以一种表现形式存在的,不但与西方的抽象绘画方式相似,更融合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造型在其中,比单纯的抽象绘画方式更具有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另一方面,笔墨在中国传统绘画抽象艺术中又不单纯是抽象的极端表达,更融合了画家的主观思想,展现出画家自我的气韵。针对笔墨的抽象性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影响,潘天寿老师提出笔墨来源于具体物体,但表现在画中则发自内心深处。其指的就是笔墨作为一种精神表达形式体现着中国传统绘画抽象艺术。 (二)色彩的抽象性 色彩本身的起源就具有一定的哲学抽象意味。色彩来源于五色。即东方为青、西方为白、南方为赤、北方为黑、天为玄、地为黄。其中,红、黄、黑、青、白即为五色。而五色则发源于五行太极,进而五色和五行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不断发展、延伸出了不同的象征意味和哲学思想。由此可以看出,色彩用于中国传统抽象绘画不可避免的为其带来抽象艺术表现。 (三)线条的抽象性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由于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影响,绘画时绘画者并不对具体事物进行形变或扭曲等处理方式,而是选择通过简约的能够高度概括所要绘画事物的线条勾勒以抽象的形式组织表现具体事物。而由于这种简约的勾勒需要绘画者首先对事物进行概括分析,而这种概括分析可能在不同的人看来会出现完全不一样的概括。因此对于同一种事物,绘画者所勾勒出来的线条也往往各不相同。而这正是绘画者对事物进行的抽象判断,因此也自然不可能与他人相同。可以说这些线条的勾勒是基于绘画者主观观念的一种象征形式的抽象符号。例如宋朝时期的画家李公麟创立白描法所绘制的《五马图》即通过精细的使用线条,将物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