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期末复习总结】细胞生物学

【期末复习总结】细胞生物学

【期末复习总结】细胞生物学
【期末复习总结】细胞生物学

绪论

一、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结构单位,它是由膜围成的能独立进行生长繁殖的原生质团。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整体、超微结构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

二、“Micrographia”(显微图谱) 。该书的发表,标志着人类在科学上进入了对物质世界进行显微研究的时代。

A.V. Leeuwenhoek(荷兰) 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观察到活细胞的人!

1938年,终于研制出世界上1st台商业电镜

三、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M. Schleidon根据自己的观察,论证了所有的植物体都是由细胞组合而成的。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T. Schwann认为,动物体也是由细胞所组成。

T. Schwann总结了前人的工作,正式提出了细胞学说(Cell Theory),肯定了一切生物体均由细胞组成。

1855年,德国病理学家R. Virchow明确指出:“新细胞来自原有的细胞”。

于是,完善的细胞学说包含了三点内容:

⑴细胞是多细胞生物的最小结构单位,而原生生物本身即是一个细胞单位;

⑵多细胞生物的每一个细胞即是一个活动单位,执行特定的功能;

⑶细胞只能由原有细胞分裂而来。

四、1896年,E.B. Wilson发表著作——The Cell in Development and Heredity:是细胞学发展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细胞学著作(把细胞学、遗传学和胚胎发育结合起来)

1925年该书的第三版中发表了E.B. Wilson绘制的一幅细胞模式图。----第一幅细胞模式图1961年,J. Brachet据电镜下观察到的结构,并集40、50年代的研究成就,在“Living Cell”一文中绘制了一幅细胞模式图-----细胞学发展史上的第二幅细胞模式图(动态超微结构) 五、1981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经过13年的努力,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这项成果是我国继在世界上领先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之后,又取得的一项世界性的重大成就。

第二章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一、特殊光学显微镜:

1. 紫外光显微镜:分辨率可提高1倍,可以看到许多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的胶体颗粒。同时还可以可用来测定细胞核中的核酸含量。

2. 暗视野显微镜:分辨率比普通显微镜高了40倍,可用于观察一些细胞器,如核、线粒体等结构。

3 . 相差显微镜:提高了活细胞结构的反差,从而解决了对活细胞观察的难题。

4.微分干涉差显微镜(DIC显微镜):其优点是能显示结构的三维立体投影影像。DIC显微

镜使细胞的细微结构立体感特别强,适合于显微操作。目前像基因注入、核移植等生物工程的显微操作常在这种显微镜下进行。

5.荧光显微镜:用不同的荧光染料去标记抗体,再由抗体去特异性结合抗原。可用于免疫

细胞化学的研究。

6.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通过共聚焦可进行光学切片,对固相、液相物体均可进行观察。

透射电镜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有何异同?

透射电镜与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基本一样,不同的是:

1) 透射电镜用电子束作光源,用电磁场作透镜,

2) 光学显微镜用可见光或紫外光作光源,以光学玻璃为透镜。

1、透射电子显微镜:标本须制成厚度仅有0.05m的超薄切片,并放在铜网上

2、扫描电子显微镜:用来观察标本的表面形态结构。

3.、扫描隧道显微镜:能直接观察生物大分子(如DNA、RNA和蛋白质等)的原子布阵,

能观察一些生物结构(如生物膜、细胞壁等)的原子排列。

三、生物化学分析技术

1、免疫荧光技术(免疫细胞化学):将免疫学方法与荧光标记技术相结合用于研究特异蛋白抗原在细胞内分布的方法。如果将抗体结合上标记物,再与组织中的抗原发生反应,即可在光镜或电镜下显示出该抗原存在于组织中的部位。

直接法:将带有标记的抗体与抗原反应,显示出抗原存在的部位

间接法:在抗体抗原初级反应的基础上,再用带标记的次级抗体与初级抗体反应,从而使初级反应得到放大,增强显示效果

2、免疫电镜技术:免疫荧光技术虽然快速、灵敏、特异性强,但其分辨率有限。同样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免疫电镜技术则能有效地提高样品的分辨率,在超微结构水平上研究特异性蛋白抗原的定性与定位。

四、细胞工程技术

1、细胞工程:在细胞水平上的生物工程。所使用的技术主要是细胞培养、细胞分化的定向诱导、细胞融合和显微注射等。

细胞培养技术(cell culture)或称组织培养技术即是选用各种最佳生存条件对活细胞进行培养和研究的技术。

2、动物细胞培养:细胞培养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群体培养和克隆培养。

转化:正常细胞在某种因子的作用下发生突变而具有癌性的细胞。

3、植物细胞培养:(1) 外植体培养,诱发产生愈伤组织---在再生植株(2) 悬浮细胞培养(3) 原生质体培养(4) 单倍体培养---通过花药或花粉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

4、显微操作术:在显微镜下,用显微操作装置对细胞进行解剖手术和微量注射的技术。

5、细胞融合:诱导细胞融合的方法有三种:病毒介导的细胞融合(如仙台病毒);化学介导的细胞融合(如PEG);电激介导的细胞融合。

基因型相同的细胞融合成的杂交细胞称为同核体(homokaryon);来自不同基因型的杂交细胞则称为异核体(heterokaryon)。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概念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一切有机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构成高等生命体的

细胞之间具有分工和协同的相互关系,但它们之间又保持着形态和结构的独立性。

2、细胞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与试管内

生化反应不同的事故细胞变现为有严格程序的、自动控制的代谢体系,任何结构的破坏都会导致细胞代谢的有序性和自控性的失调。

3、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于发育的基础。有机体的生长与发育是依靠细胞的分裂。细胞体

积的增长、细胞的分化与凋亡来实现的。

4、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全套基因,

都有发育为个体的潜在能力。

5、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对细胞结构完整性的任何破坏,都会阻碍细胞玩完整

生命活动的实现。

细胞进行生命活动应具有的最基本的要素:

(1) 具有一套基因组:控制细胞的遗传活动

(2) 具有一层细胞质膜:通过质膜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流

(3) 具有一套完整的代谢机构:使细胞能进行独立的代谢活动

病毒不是细胞,原因是病毒缺少进行独立代谢的某些基因和机构,在细胞中的复制和装配是靠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完成的,从而在单独存在时不能独立存活、自我繁殖,在细胞外环境中存在时没有生命活动。因此病毒不是细胞,既不是生命,也不是有机体,只是具有部分生命特征的感染物,最多只能被称为“半生命”。。

1、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要点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细胞核无膜包围,称为拟核有双层膜包围

染色体形状

数目

组成DNA序列环状DNA分子

一个基因连锁群

DNA裸露或结合少量蛋白质

无或很少重复序列

核中的为线性DNA分子; 线粒体和

叶绿体中的为环状DNA分子

两个或多个基因连锁群

核DNA同组蛋白结合; 线粒体和叶

绿体中的DNA裸露

有重复序列

基因表达RNA和蛋白质在同一区间合

RNA在核中合成和加工; 蛋白质在

细胞质中合成

细胞分裂二分裂、孢子或出芽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

内膜无独立的内膜,无分区有, 有分区,围成细胞器细胞骨架无普遍存在

呼吸作用和光合

作用酶的分部

质膜线粒体和叶绿体(植物)

核糖体70S(50S+30S)其所含的

RNA和蛋白质亦不同于真核

细胞。

80S(60S+40S)

运动细胞器由鞭毛蛋白丝构成简单鞭毛由微管构成纤毛和鞭毛

细胞壁肽聚糖, 蛋白质, 脂多糖, 脂

蛋白

植物细胞具有纤维素壁

营养方式吸收, 有的行光合作用吸收, 光合作用, 内吞

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等细胞的戏本结构,以DNA为遗传物质。

3、质膜(细胞表面的一层单位膜,特称为质膜)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一种基本结构,质膜遭到破坏后任何细胞都不能存活。

原核细胞的质膜具有单位膜的典型特征,某些原核生物的质膜在有的部位发生内褶,形成间体(与细胞呼吸和分裂有关)。

真核: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连续的体系,称为内膜系统。质膜、溶

酶体和分泌泡均可看作是内膜系统的产物。

内膜系统将细胞质分隔成了一些区间,即所谓的分区化。分区化是细胞进化高等的特征,它

使细胞的代谢活动的效率比原核细胞大为提高。线粒体和叶绿体则承担了一些特殊功能:氧化磷酸化作用主要集中在线粒体中进行;植物细胞的光合作用则集中在叶绿体中进行。

4、古细菌(archaebacteria)与真核细胞曾在进化上有过共同历程:

(1)细胞壁的成分:与真核细胞一样。

(2)DNA与基因结构:古细菌DNA中有重复序列的存在。存在内含子。

(3)有类核小体结构:古细菌具有组蛋白,有类似核小体结构。

(4)核糖体:介于真核细胞(70-84)与真细菌(55)之间。

(5)5S rRNA:古细菌与真核生物同属一类,而真细菌却与之差距甚远。5S rRNA二级结构的研究也说明很多古细菌与真核生物相似。

除上述各点外,根据DNA聚合酶分析,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作用,起始氨基酰tRNA 与肽链延长因子等分析,也提供了以上类似依据,说明古细菌与真核生物在进化上的关系较真细菌类更为密切。因此近年来,真核细胞起源于古细菌的观点得到了加强。

第四章细胞质膜

1、细胞的外侧包有一层由脂双层分子和蛋白质构成的单位膜称为细胞膜(cell membrane),特称为质膜。

质膜和细胞内各种膜在结构、化学组成和活动属性等方面有一定的共性,故总称为生物膜。

2、生物膜的结构模型:

①具有极性头部和非极性尾部的磷脂分子在水相中具有自发形成封闭的膜系统的性质。磷脂分子以疏水性尾部相对,极性头朝向水相形成脂双分子层,它是组成生物膜的基本结构成分。

②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相嵌在脂双分子层中或结合在其表面,蛋白的类型、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及其与脂分子的协同作用赋予生物膜各自的特性与功能。

③生物膜可看成是在双层脂分子中嵌有蛋白质的二维溶液。然而膜蛋白与膜脂之间,膜蛋白与膜蛋白之间及其与膜两侧其他生物大分子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膜蛋白和膜脂的流动性,同时也形成了赖以完成多种膜功能的脂筏等结构。

2、研究简史:

①E. Overton 1895 发现凡是溶于脂

肪的物质很容易透过植物的细胞

膜,而不溶于脂肪的物质不易透

过细胞膜,因此推测细胞膜由连

续的脂类物质组成。

②E. Gorter & F. Grendel 1925 用有机溶剂提取了人的红细胞质膜的脂类成分,将其铺展在水面,测出膜脂展开的面积二倍于细胞表面积,因而推测细胞膜由双层脂分子组成。

③J. Danielli & H. Davson 1935 发现质膜的表面张力比油-水界面的张力低得多,推测膜中含有蛋白质。1959年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修正模型,认为膜上还具有贯穿脂双层的蛋白质通道,供亲水物质通过。

⑥K.Simons et al(1997): 脂筏模型

脂筏(lipid raft)是质膜上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的微结构域,执行某些特殊定的生物学功能。大小约100nm左右,是一种动态结构,位于质膜的外小页。由于鞘磷脂具有较长的饱和脂肪酸链,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强。脂筏就像一个蛋白质停泊的平台,有蛋白分子600个左右,与膜的信号转导、蛋白质分选,物质的跨膜运输,HIV等病原微生物侵染细胞均有密切的关系。

3、脂双分子层的内外两层是不对称的:在人RBC质膜中,卵磷脂(磷脂酰胆碱)和鞘磷脂存在于脂双层的外单层。而含氨基的脂类(如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则主要存在于质膜脂双层的内单层。

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种类型。

磷脂分子的主要特征是:

①具有一个极性头和两个非极性的尾(脂肪酸链),线粒体内膜上的心磷脂具有4个非极性局部。

②脂肪酸碳链为偶数,多数碳链由16,18或20个碳原子组成。

③常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

糖脂是含糖而不含磷酸的脂类,含量约占脂总量的5%以下,在神经细胞膜上糖脂含量较高,约占5-10%。糖脂也是两性分子,其结构与鞘磷脂很相似,只是由一个或多个糖残基代替了磷脂酰胆碱而与鞘氨醇的羟基结合。

胆固醇主要存在真核细胞膜上,含量一般不超过膜脂的1/3,植物细胞膜中含量较少,其功能是提高双脂层的力学稳定性,调节双脂层流动性,降低水溶性物质的通透性。

4、脂质体(liposome)是一种人工膜。可用于:1. 转基因2. 制备的药物3. 研究生物膜的特性

5、膜的四性:

①镶嵌性:膜的基本结构是由脂双分子层镶嵌以蛋白质构成。双层脂分子以疏水尾相对,极性头朝向膜外水相;蛋白质则以不同程度镶嵌在脂双层中。

②流动性:构成膜的蛋白质分子和脂类分子在膜中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脂类分子可发生侧向流动和倒翻等变化,蛋白质分子在膜中的位置亦可发生变动。

③不对称性:膜两侧的分子性质和结构不同,包括膜蛋白和膜脂在脂双层中的不对称分布。

④蛋白质极性:膜整合蛋白多肽链的极性区露出膜表面,而非极性区则埋在脂双层的内部,故蛋白质分子既与水溶性分子结合,也可与脂溶性分子亲和。

6、膜蛋白可分为两类:一类蛋白质以不同深度嵌插在脂双层中,称为膜整合蛋白或膜内在蛋白。另一类蛋白质附着于膜的表层,称为膜周边蛋白或外在蛋白。

整合蛋白分子均为双性分子,非极性区(疏水区)插在脂双层分子之间,极性区(亲水区)则朝向膜的表面。非极性区通过很强的疏水或亲水作用力同膜脂牢固结合,一般不易分离开

来,除非采用破坏膜结构或使用去垢剂的强烈方法才能被提出。

跨膜蛋白:有的是一次穿膜,有的是多次穿膜,α-螺旋构象或β-折叠片构象(β筒)

整合蛋白的糖基化:大多数整合蛋白在质膜外表面结合有寡糖链——糖蛋白。

周边蛋白与膜的结合比较疏松,用温和的方法即可将其分离下来。周边蛋白有的通过寡糖链与脂双层表面共价结合:有的则直接通过端部氨基酸残基与脂分子间共价结合:有的则附着在其它膜蛋白上。

膜糖:主要为寡糖,以寡糖链的形式与脂类和蛋白质共价形成糖脂和糖蛋白。

7、许多实验结果支持了膜具有流动性的观点:

1. 细胞融合实验;

2. 淋巴细胞的成斑和成帽反应

3. 凝集素的凝集作用

8、研究膜的技术方法:

光脱色恢复技术——研究膜蛋白或膜脂流动性的基本实验技术之一。根据荧光恢复的速度可推算出膜蛋白或膜脂扩散速度。

9、影响膜脂分子流动性的因素

①脂肪酸链的不饱和程度(不饱和脂肪酸越多, 流动性越大)

②脂肪酸链的长度(脂肪酸链短,相变温度低,流动性大)

③胆固醇/磷脂的比值(胆固醇含量增加,膜脂流动性降低)

④卵磷脂/鞘磷脂比值(鞘磷脂含量高,流动性低)

⑤膜蛋白的影响(结合蛋白质,影响其流动性)

膜蛋白的运动性的制约因素:

①周围膜脂的性质和相态:处于晶态脂质之滞流区中的膜蛋白不易运动;处于液态脂质区的膜蛋白则易于发生运动。

②质膜相关结构的作用:膜蛋白在膜中的运动并不是随脂质随机漂流,它还要受膜相关结构的影响。

③细胞骨架的作用:细胞质中的细胞骨架对膜蛋白的运动性具有动态控制作用(微管可固定膜蛋白的位置;而微丝可引起膜蛋白的运动)。

膜流动性的生理意义:

①膜蛋白酶活性:适宜的膜流动性是维持酶构象的必要条件;

②物质运输:载体蛋白, 受体介导内吞等均需要膜的流动性;

③细胞的信息传递:细胞的传递系统在膜上(激素及药物的作用需要适宜的膜流动性才能进行信号传递);

④细胞周期:分裂期最高, G1、S期最低;

⑤发育:一般, 成体细胞的膜流动性要小于幼体细胞; 经代谢来进行调节控制。(如贫血RBC 低; 癌细胞高)

⑥植物耐寒性:与在低温下能否保持生物膜的流动性有关。

10、细胞质膜的功能:

①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

②选择性的物质运输,包括代谢底物的输入与代谢

③产物的排除,并伴随着能量的传递;

④提供细胞识别位点,并完成细胞内外信息跨膜传递;

⑤为多种酶提供结合位点,使酶促反应高效而有序地进行;

⑥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连接;

⑦质膜参与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第五章物质的跨膜运输

1、跨膜运输主要由两种类型:一为穿膜运输,主要是离子和一些小分子的运输;二为膜泡运输,主要是一些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运输。

穿膜运输又可分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有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两种。

影响物质穿过脂双层膜的通透性高低的因素有如下几个:

(1)脂溶性:脂溶性越大的分子越容易穿膜;

(2)分子量:小分子比大分子容易穿膜;

(3)带电性:不带电荷的分子容易穿膜;

(4)亲水性:亲水性分子和离子的穿膜要依赖于专一性的跨膜蛋白。

2、被动运输

简单扩散不需消耗细胞的代谢能,也不需要专一的载体分子,只要膜两侧物质保持一定浓度差,即可发生这种物质运输。运输的速率与物质浓度差成正比。而协助扩散靠通道蛋白(或载体蛋白)来实现穿膜运输。

离子通道的特性:

①离子选择性:只允许一定大小和具有一定电荷的的离子通过,其他离子则不能通过。

②可控性:离子通道是一道离子门,一般是不开放的,只有在受到专一刺激时才开放,并随立即又关闭。

三类离子通道:

(1)电位门通道:对跨膜电压的变化发生反应,例如神经纤维的电兴奋传导。

(2)机械门通道:对机械应力发生反应

(3) 配体门通道:对配体的结合发生反应。配体又分为胞外受体和胞内受体。

3、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中,离子和代谢物逆其电化学梯度进行运输,需消耗细胞代谢能,故又称代谢关联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有跨膜载体蛋白的协助,这些载体蛋白起泵的作用,有选择性地运输专一溶质。

参与物质穿膜运输的蛋白质称为膜运输蛋白:

通道蛋白:可形成运输通道;通过通道的“开”与“关”运输物质

载体蛋白:对被运输物质具有高度特异性;通过构象变化来结合或释放物质进行跨膜运输载体蛋白所利用的细胞代谢能主要有以下2个来源:

ATP水解释放的化学键能:直接靠水解ATP来驱动的主动运输称为初级主动运输。

膜内外Na+、H+浓度差造成的电化学梯度势能:直接靠水解ATP来驱动的主动运输称为次级主动运输。

所谓泵(pump)即是指能驱动离子或小分子以主动运输的方式穿过生物膜的跨膜蛋白。能驱动离子穿膜的跨膜蛋白称为离子泵(ion pump),它具有ATP酶活性 (可水解ATP并利用其能量进行穿膜运输)。

质膜上有两种离子泵,①P型离子泵(Na+-K+泵,Ca2+泵):存在于真核细胞质膜②V 型和F型(质子泵):存在于植物、细菌质膜上或真核细胞线粒体和类囊体膜上

1)Na+-K+泵

细胞内:[K+] 很高,[Na+]很低

质膜外:[Na+] 很高,[K+]很低靠 Na+-K+泵来维持

Na+-K+泵(即Na+-K+ ATP酶)在Na+、K+、Mg2+存在时,能把ATP水解成ADP和磷酸,同时把Na+和K+以反浓度梯度的方向进行运输

Na+-K+泵的主要生理作用:

(1)调节渗透压

(2)物质吸收(为次级主动运输供能)

(3)细胞正常代谢的必要条件

(4)保持膜电位

2)钙泵

真核细胞胞质溶质中游离[Ca2+]很低,而胞外[Ca2+]却很高,形成了外高内低[Ca2+]梯度。

细胞外信号只要引起少量Ca2+进入细胞,即可使胞质溶质中的游离[Ca2+]显著提高。细胞局部[Ca2+]的提高可激活某些Ca2+反应蛋白,如钙调蛋白、肌钙蛋等。

Ca2+不仅参与引起肌肉收缩活动,而且还在许多细胞反应中起细胞内信使的作用。

因此,Ca2+在胞质溶质中维持低浓度,是为进行许多生理活动的必要戒备状态。

细胞质溶质中的Ca2+低浓度,要靠一种称为钙泵的Ca2+-ATP酶(Ca2+-ATPase)来维持。

Na+-K+泵和钙泵都通过磷酸化与去磷酸化进行泵吸活动循环。

3)质子泵

存在于植物、真菌和细菌细胞中的一种重要的离子泵,对H+浓度梯度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V-型质子泵:动物细胞溶酶体、液胞膜上,逆电化学梯度积累质子。

F型质子泵: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类囊体和细菌质膜上,顺电化学梯度,将释放的能量与ATP 合成酶藕联。

几种跨膜和胞质同侧亚基,只转运质子,并且在转运过程中不形成磷酸化中间体。

ABC转运器(ABC transporter)最早发现于细菌,属于一个庞大而多样的蛋白家族,每个成员都含有两个高度保守的ATP结合区(ATP binding cassette),故名ABC转

运器。

每一种ABC转运器只转运一种或一类底物,但是其蛋白家族中具有能转运离子、氨基酸、核苷酸、多糖、多肽、甚至蛋白质的成员。ABC转运器还可催化脂双层的脂类在两

层之间翻转,在膜的发生和功能维护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4、协同运输(cotransport)是指一种物质的逆浓度梯度穿膜运输依赖于另一种溶质的顺浓度梯度的穿膜运输,二者协同进行。

膜内外Na+、H+浓度差造成的电化学梯度势能为协同运输供能,属于次级主动运输。

同向运输:两种溶质的运输方向相同,如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即是与Na+同向穿膜;

反向运输:两种溶质的运输方向相反,如红细胞清除组织中CO2时,即是在肺中释放出HCO3-,而纳入Cl-的过程。

5、真核细胞通过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完成大分子与颗粒性物质的跨膜运输。在转运过程中,质膜内陷,形成包围细胞外物质的囊泡,因此又称膜泡运输。这种运输方式可转运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因此也有人称之为批量运输。细胞的内吞和外排活动总称为吞排作用。

根据内吞物质的性质及膜泡的大小不同,内吞作用可分为二类:吞噬作用:较大固体颗粒物质(如细菌等);胞饮作用:液体物质或较小颗粒

根据胞吞物质是否具有专一性,可分为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和非特异性的胞吞作用。

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质膜上的受体参与了细胞内吞过程,而且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受体:可与细胞外专一信号分子(配体)结合,并引起细胞发生反应的质膜蛋白

配体可分为四大类:Ⅰ.营养物, 如转铁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等; Ⅱ.有害物质, 如某些细菌; Ⅲ.免疫物质, 如免疫球蛋白、抗原等; Ⅳ.信号物质, 如胰岛素等多种肽类激素等。(a) 有被小泡的形成

成笼蛋白分子的构型比较特殊,呈三足鼎立状,具有3条腿,故称三腿子。三腿子是由3

条大肽链和3条小肽链构成的复合物。在衣被小窝处,三腿子分子连接成网架(六角形和五角形网格)。三腿子分子网架具有自我装配的能力。

(b) 衔接蛋白的作用

在有被小泡的衣被组成成分中,衔接蛋白介于配体-受体复合物与成笼蛋白之间,起衔接作用,介导衣被的形成。

胆固醇的吸收:

LDL:血液中的胆固醇与磷脂和蛋白质结合成的低密度脂蛋白。与细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受体—LDl复合物,通过有被小泡的内化进入细胞,经脱被作用与胞内体融合。再被运输到溶酶体被降解,释放出胆固醇和脂肪酸供细胞利用。胞内体以出芽的方式形成运载受体的小囊泡返回细胞质膜,受体重复使用。

第六章细胞的能量转换

1、线粒体的结构:外膜的通透性较高,内膜较低。

嵴(cristae) :扩大内膜面积,增加了内膜的代谢效率

2、线粒体的功能与氧化磷酸化

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大分子分解为简单亚基;

第二阶段: 利用乙酰CoA, 产生有限的A TP和NADH;

第三阶段: 乙酰CoA完全氧化为H2O和CO2,产生大量NADH和ATP。

电子传递链:

复合物Ⅰ: (NADH-Q-还原酶)

复合物Ⅱ: (琥珀酸-Q-还原酶)

复合物Ⅲ: (QH2-细胞色素c还原酶)

复合物Ⅳ: (细胞色素氧化酶)

质子转移与质子驱动力的形成:

线粒体内膜上的呼吸链是质子泵,在将电子传递给氧的过程中。把基质的质子泵至膜间腔。内膜两侧质子的浓度梯度和电化学梯度形成。

A TP的合成---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在呼吸链上与电子传递相藕联的由ADP被磷酸化形成A TP的过程。

复合物I、III和IV是藕联的3个位点。由复合物V即A TP合成酶完成A TP的合成。

3、线粒体的结构

叶绿体膜:外膜含有孔蛋白,渗透性大。内膜对通过物质的选择性很强,CO2、O2、Pi、H2O等可以透过,ADP、ATP、NADP+、葡萄糖等及焦磷酸不能透过,需要特殊的转运体。类囊体:基质类囊体+基粒类囊体

基粒:扁平小囊堆叠而成;基质类囊体:连接基粒的没有堆叠的类囊体。

4、叶绿体的功能:

光反应:

两种叶绿体色素:捕光色素—能吸收光能, 但没有光化学活性(天线色素);反应中心色素—有光化学活性,由一种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组成。

反应中心:1个中心色素分子+1个电子供体+1个电子受体

暗反应:

C3循环:在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的催化下,CO2同核酮糖1,5-二磷酸(RuBP)化合,形成一六碳化合物。该六碳化合物存在时间短暂,随即水解成两个3-磷酸甘油酸分子。随后,通过消耗ATP,3-磷酸甘油酸磷酸化,形成了1,3-二磷酸甘油酸。后者是一种激活分子,接受NADPH的氢原子和电子,结果产生了3-磷酸甘油醛,随后又产生了六碳糖和更为复杂的化合物。

在C4循环中,CO2在磷酸烯醇酮酸羧化酶的催化下,首先和三碳的磷酸烯醇丙酮酸(PEP)发生反应,形成四碳产物-草酰乙酸,后者进一步降解为苹果酸和天冬氨酸。四碳酸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产和游离的CO2和丙酮酸。丙酮酸再利用ATP的分解, 形成磷酸烯醇丙酮酸(PEP)。PEP再次同新进入的CO2反应,形成C4产物。

PEP羧化酶的催化效率极高,能催化进入叶内的极少量CO2和PEP反应,形成草酰乙酸。四碳酸(苹果酸和天冬氨酸)分解,释放出游离的CO2,为C3循环的RuBP羧化酶系统所接受,参加了C3循环。由此可见,在C4植物中PEP羧化酶固定的CO2,最终在叶内转交给了RuBP羧化酶,而不象C3植物那样直接从空气中吸收CO2,参加C3循环。C4植物利用C4循环同C3循环密切配合,抵御着严酷的不良环境。

5、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半自主性:

生长和增殖受核基因组和自身基因组两套遗传系统的共同控制——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线粒体拥有合成蛋白质的整套装置。可是,线粒体合成蛋白质的种类有限,只有十几到二十几种。

6、线粒体所需的其余大多数蛋白质,包括代谢酶类、DNA聚合酶、RNA聚合酶、核糖核蛋白、参与氧化磷酸化的其它酶类和mtDNA的调控因子(如线粒体转录因子A),均是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的。

可见,线粒体蛋白质大部分是由核控制、在细胞质中合成,只有一少部分是由线粒体本身所含的机构合成。

第七章细胞质基质与内膜系统

1、内膜系统:在结构、功能以及发生上相关的,由膜围绕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胞内体和分泌泡等。

2、细胞知基质

成分:中间代谢有关的酶类、细胞骨架结构。

特点:细胞质基质是一个高度有序的体系;通过弱键而相互作用处于动态平衡的结构体系。决定蛋白质寿命的信号:

N-端的第一个氨基酸残基:Met、Ser、Thr、Ala、V al、Cys、Gly或Pro:稳定!

其它12个氨基酸:不稳定!

蛋白质选择性降解的机制:泛素依赖性途径

泛素是一个由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小分子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蛋白质降解的过程中,多个泛素分子共价结合到含有不稳定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的N端,然后一种26S的蛋白酶复合体或称蛋白酶体将蛋白质完全水解。

蛋白质的泛素化是该蛋白将被降解的重要标志,泛素化过程分3步进行,由泛素化多酶复合体(包括泛素活化酶,泛素结合酶和泛素连接酶)完成,每次添加一个泛素分子。

蛋白酶体由一个筒状的20S的催化核心和其两端各一个19S的调节部分组成,其含量占细胞蛋白质总量的1%,存在于细胞质基质或细胞核中。这种依赖泛素的蛋白降解,还参与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调控过程。

3、内质网是由一层单位膜所形成的囊状、泡状和管状结构,并形成一个连续的网膜系统。在三维立体结构上,内质网是由膜形成的一些形状大小不同的小管、小囊或潴泡(cisterna)

构成的一个连续的网状膜系统, 其内腔是相通的。(潴泡:大而扁平的片状结构)

光面内质网:无核糖体附着,表面光滑;多为小管或小囊状;广泛存在于合成类固醇的细胞中

粗面内质网:其胞质面附着有核糖体,表面粗糙;多为扁囊状;广泛存在于合成蛋白质的细胞中

内质网的功能:

①合成蛋白质:共转译方式合成的蛋白:分泌蛋白;整合膜蛋白;内膜系统各种细胞器内的可溶性蛋白

后转译方式合成的蛋白:细胞质基质中的驻留蛋白核输入蛋白;转运到线粒体、叶绿体,过氧物酶体的蛋白

②多肽链的修饰与加工:糖基化、羟基化、酰基化、二硫键形成等

糖基化发生在ER腔面,酰基化发生在ER的细胞质基质侧。

形成脂锚定蛋白:新合成的蛋白质通过酰基化同ER膜上的糖脂结合,将自己锚定在ER膜上。形成的脂锚定糖蛋白通过进一步的运输成为质膜外侧的膜蛋白。

③新生肽的折叠与组装:

蛋白二硫键异构酶:它附在内质网膜面上,可以切断二硫键,形成自由能最低的蛋白构想,帮助新合成的蛋白重新形成二硫键并处于正确折叠的状态。

结合蛋白:识别错误折叠的蛋白或未装配好的蛋白亚单位,并促进重新折叠与装配。防止新合成的蛋白质在转运过程中变性或断裂和多肽链不正确地折叠和聚合。

④脂类的合成

ER合成细胞所需绝大多数膜脂(包括磷脂和胆固醇)

膜上含有不同的磷脂修饰酶。

磷脂的转运:一种是以出芽的方式转运到高尔基体、溶酶体和细胞质膜上;另一种方式是凭借一种水溶性的载体蛋白,称为磷脂转换蛋白在膜之间转移磷脂。

⑤解毒作用:使外源性有害物质(如药物)失活的作用。SER(光面)中含有一些酶:与外源性物质结合→使其氧化→失活!清除脂溶性废物、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和外源性有害物质

⑥糖原代谢:SER

⑦储存钙离子:肌质网膜上的Ca2+-ATP酶将细胞质基质中Ca2+ 泵入肌质网腔中

4、高尔基体的的形态结构

高尔基复合体由光滑膜构成。在三维空间上,由一摞封闭的紧密叠置在一起的碟形膜围扁囊构成。其最基本的成分就是由膜围成的扁囊,这种充满液体的扁囊称为潴泡(cisternae),上有窗孔;潴泡成摞存在,潴泡的边缘部分有许多大小不等的表面光滑的分枝状小管和圆泡。

在植物细胞及无脊椎动物细胞中,一般不呈复杂的网状,而是一些分散存在的分散高尔基体(dictyosome)。这些分散高尔基体遍布于整个细胞质中,与糙面内质网无明显的结构联系。每个分散高尔基体也是由4~8层潴泡紧密叠置而成的碟形结构。在大多数脊椎动物细胞中,高尔基复合体为复杂的网状结构。若干个分散的高尔基体相互连接成复杂的网状, 便组成了高尔基复合体(Golgi complex)。

高尔基体靠近细胞核的一面,膜囊弯曲成凸面,又称形成面或顺面。面向质膜的一面长呈凹面,又称熟面或反面。

高尔基复合体在内膜系统中处于中介地位, 它在对细胞内合成物质的修饰和改造中具有重要作用。许多重要大分子的运输和分泌都要通过高尔基复合体, 因而高尔基体的膜也要不断地进行连续转变。

综合起来,高尔基复合体的主要功能有如下几种:

一、形成和包装分泌物

高尔基复合体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形成和包装分泌物。

酶原颗粒的形成顺序可归结如下:

1. 蛋白质在糙面内质网处合成;

2. 新合成的蛋白质由内质网输往高尔基复合体;

3. 在高尔基区蛋白质被包上了膜,成了酶原颗粒的内容物。

4. 新合成的酶原颗粒移至细胞顶部,随后同细胞质膜融合并将内容物释放到胰腺细胞外。

分泌物形成之后,如果随即被排出细胞,这种分泌方式称为连续分泌,又称组成性分泌,如大多数可溶性分泌物均是以连续分泌的方式被分泌到细胞外的。如果先在分泌颗粒中贮存一段时间,待需要时再分泌至细胞外,则称为不连续分泌,如贮存肽激素和胰蛋白酶的分泌泡。

分泌颗粒同质膜融合, 开口将分泌物排出,而有些膜蛋白便整合到质膜上成为质膜蛋白。这部分分泌颗粒的膜同质膜融合后,质膜又可内陷形成小泡,返回高尔基区,重新被用来运送分泌产物。因此, 一部分膜可在高尔基复合体与质膜之间进行穿梭载运。

由高尔基复合体向内质网运送的是在高尔基复合体上加工成熟后的内质网驻留蛋白,因为在高尔基复合体的个别潴泡中发现了内质网驻留蛋白的驻留信号KDEL的受体。

可见,KDEL驻留信号不仅能使驻留蛋白直接驻留在内质网腔中,而且对已运往高尔基复合体加工修饰的内质网驻留蛋白也具有选择性回收的功能。

内质网驻留蛋白的回运机制是,高尔基潴泡通过其膜上的内质网驻留蛋白受体来捕捉内质网驻留蛋白,集中至顺面高尔基网络(CGN)中,再以膜泡的形式运回内质网腔,内质网腔内离子条件的改变又使内质网驻留蛋白与其受体分离,使受体可循环利用。

经研究发现,内质网驻留蛋白的回运是沿微管进行的。

二、蛋白质和脂类的糖基化

在糙面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大部分都要进行糖基化修饰而形成糖蛋白,糖蛋白中的寡糖链在细胞内蛋白质的分拣和运送中具有一定作用。蛋白质的糖基化修饰主要在糙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中进行。高尔基复合体中有多种糖基转移酶,可催化蛋白质和脂类的糖基化。

在真核细胞中,寡糖链一般仅连接到多肽链的天冬酰胺、丝氨酸、苏氨酸和羟赖氨酸4个氨基酸残基上。与天冬酰胺的氨基基团相连的寡糖链称为N-连接寡糖;而与丝氨酸、苏氨酸和羟赖氨酸的羟基基团相连的寡糖链称为O-连接寡糖。

N-连接寡糖与O-连接寡糖的区别:

在内质网上合成的糖蛋白进入高尔基潴泡后,其寡糖链末端区的寡糖基被切去, 同时再添加上一些新的糖基,而核心区被保留下来。

在糖基化过程中,高尔基复合体的各部潴泡在功能上又高度分区化, 处于不同部位的高尔基潴泡所含有的加工寡糖链的糖基转移酶的种类不同,因此,从形成面到成熟面的潴泡是按照一定顺序对寡糖链进行加工的。

蛋白质糖基化有多种作用(蛋白质的糖基化并不是分选信号):

①保护蛋白质不被水解酶降解;

②起运输信号作用,引导蛋白质被包装到运输泡中,抵达目的细胞器;

③在细胞表面形成糖萼,其细胞识别和保护质膜的作用。

三、在糙面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有些是蛋白原, 必须经过加工改造才能具有生物活性。加工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

(1) 直接酶解切除新生蛋白原中的N-端或中间或两端的氨基酸序列, 使之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如胰岛素和血清蛋白等;

(2) 新生蛋白原中含有多个氨基酸序列相同的区段, 经酶解加工后, 形成多个序列相同的具有活性的多肽链, 如神经肽等;

(3) 新生蛋白原中含有数种不同的信号序列, 经过不同的加工方式, 可形成多种不同的活性多肽链,同时增加了分子的多样性,如一些信息分子等。

加工方式多样性的可能原因:

5、溶酶体和过氧物酶体

一、溶酶体是单层膜围绕、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类的囊泡状细胞器,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细胞内的消化作用,在维持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及预防等方面起重要的作用。

植物细胞中类似于溶酶体的细胞器:圆球体、糊粉粒和中央液泡,原生动物细胞也有类似的。溶酶体是一种异质性的细胞器,指不同的溶酶体的形态大小,甚至其中包含的水解酶的种类都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溶酶体细胞内的分布和移动与溶酶体膜和微管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二、溶酶体膜具有能与其它膜泡融合和内陷的能力.溶酶体膜在成分上与其它生物膜不同:①膜中嵌有质子泵(H+-ATPase)②含有多种载体蛋白③膜蛋白高度糖基化

溶酶体酶的种类虽然很多,且含量很高,但每一个溶酶体中所含有酶的种类却是有限的。三、可分为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和参残余体。

初级溶酶体:新形成,未同消化物融合,水解酶处于贮存状态(潜伏状态),球形

次级溶酶体:复合小体,较大,形状不规则,且含有颗粒或膜碎片(自噬溶酶体和异噬溶酶体) 残余小体或三级溶酶体:含有消化不了的残留物

酸性水解酶是溶酶体的标志酶,含酸性水解酶的膜泡即为溶酶体

四、溶酶体的功能:①细胞内消化②防御功能(吞噬外来物和细菌)③细胞内衰老和多余细胞器的清除(和暂不需要的酶或某些代谢产物)④发育过程中细胞的清除功能(蝌蚪变态过程中尾巴变短,胚胎发育中生殖管道的变化)⑤受精中的功能(精子头部的顶体在受精过程中的的顶体反应)⑥内分泌细胞中的功能:内分泌细胞中含有相当数量的溶酶体,溶酶体在激素分泌的各个环节(包括激素的合成、释放、分泌调节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发生:溶酶体酶的特异性信号为甘露糖6-磷酸(M6P);

磷酸转移酶具有识别溶酶体酶的信号:依赖于溶酶体酶三级结构所形成的信号斑。

六、微体(过氧化物酶体):专指含有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或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细胞器,普遍存在于动物体和植物体中,可分为过氧化物酶体和乙醛酸循环体两种。

微体也是一种异质性的细胞器,常常成群分布在内质网膜的附近。有时紧靠线粒体或叶绿体。形态:单层膜,卵圆形或哑铃形小体,无定形的颗粒基质。

微体的功能:

①过氧化物酶体的功能:动物细胞(肝细胞或肾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可氧化分解血液中的有毒成分,起到解毒作用;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常含有两种酶:依赖于黄素(FAD)的过氧化物酶体分解脂肪酸等高能分子向细胞直接提供热能。

②乙醛酸循环体的功能:催化CO2固定反应副产物的氧化和将脂肪中的脂肪酸转化成糖。微体与初级溶酶体的比较:

过氧化物酶体与乙醛酸循环体的主要异同点:

七、蛋白质的分选

两条途径:翻译后转录途径和共翻译转录途径

四种装运方式:跨膜运输、膜泡运输、门控运输和细胞质基质中的蛋白质的转运

膜泡运输

高尔基体在细胞内膜泡蛋白运输中起重要的枢纽作用

三种膜泡:

1. 笼形蛋白包被小泡;

2. COPII包被小泡;

3. COPI包被小泡

三种不同类型的包被小泡具有不同的物质运输作用

1.网格蛋白包被小泡:

负责蛋白质从高尔基体TGN→质膜、胞内体或溶酶体和植物液泡运输

→内吞泡(细胞质) →胞内体→溶酶体运输

TGN是网格蛋白包被小泡形成的发源地

2.COPII包被小泡

负责从内质网→高尔基体的物质运输;

COPII包被蛋白由5种蛋白亚基组成;包被蛋白的装配是受控的;

COPII包被小泡具有对转运物质的选择性并使之浓缩。

3.COPI包被小泡

COPI包被含有8种蛋白亚基,包被蛋白复合物的装配与去装配依赖于ARF(GTP-binding

protein);

(返)→ER。

细胞器中保留及回收蛋白质的两种机制:

C-端的回收信号(lys-asp-glu-leu,KDEL)的特异性受体,以COPI-包被小泡的形式捕获逃逸蛋白。

COPI-包被小泡在非选择性的批量运输( bulk flow)中行使功能, 负责 rER→Golgi→SV →PM。

COPI-包被小泡除行使Golgi→ER逆行转运外,也可行使顺行转运功能, 从ER→ER-Golgi IC→Golgi。

第八章细胞信号传导

一、细胞通讯: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又称配体)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与包细胞相应的受体相互作用,然后通过信号传导产生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细胞通讯可概括为3种方式:①细胞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通讯,普遍采用。②细胞间接触性的通讯,指细胞直接接触通过与质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③动物相邻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以及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使细胞间相互沟通,通过交换小分子来实现代谢藕连或电藕连。

二、四种信号分子(传递方式):①内分泌:激素(hormone),可远距离传递,随血流或汁液(植物)散布全身。②旁分泌:信号细胞分泌的信号分子只能影响到周围近邻的细胞。③自分泌:细胞分泌的信号分子只作用于同种细胞及自身;信号分子分泌细胞具有“信号细胞”和“靶细胞”的双重身份。④化学突出传导:神经末梢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靶细胞,传递信号。

三、各种化学信号可分为亲脂性和亲水性两类:①亲脂性主要代表——甾类激素和甲状腺素,可以通过质膜进入细胞和细胞内的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进而进行基因表达。亲水性代表——神经递质,局部介导和大多数肽类激素,不能通过质膜,只能通过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经信号转换机制,在细胞内产生第二信使或激活蛋白激酶或蛋白磷酸的活性,引起细胞的应答反应。

NO是生物体内唯一的一种气体信号分子,它能进入细胞直接激活效应酶,参与众多的生理或病理反应,“明星分子”。作为局部介质在许多组织中发挥作用,内源性NO和NOS催化合成后,直接激活靶细胞内鸟苷酸环化酶而发挥作用,是cGMP增多,cGMP刺激cGMP依赖的PKG的活化而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

四、细胞信号传导系统:①细胞通过特异性受体识别胞外信号因子②信号跨膜传导③通过胞内的级联反应实现信号放大作用,并最终导致细胞活性改变④由于信号分子的失活,细胞反应终止或下调。

五、靶细胞中的受体:一类特殊蛋白,同信号分子(配体)专一结合,启动靶细胞反应。可分为细胞内受体(疏水)和细胞表面受体(亲水)。

1、胞内受体: 于细胞质溶质或核中,信号分子可直接穿越质膜脂双层进入靶细胞内部,与细胞内受体结合,激活受体,同专一DNA序列结合,调控基因表达。

2、表面受体同信号配体结合后,将细胞外信号转变成细胞内信号,引起靶细胞的反应—信号转换器。分为三种:离子通道耦连受体(多次穿膜蛋白,信号传递由少量神经递质介导)、

G蛋白耦连受体(间接调节结合在质膜上靶蛋白(酶或离子通道)的活性)和酶连受体(一次穿膜的蛋白质,外端有配体结合部位,内端为催化部位)。

3、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受体,一般至少有两个功能域,结合配体的功能域及产生效应的功能。

4、第二信使:第一信使分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产生或释放到细胞内的小分子物质,有助于信号向胞内进行传导。

分子开关:细胞信号传导的过程中,通过结合GTP与水解GTP,或者通过蛋白质磷酸化与去磷酸化而开启或关闭蛋白质的活性。(有两类:GTPase开关蛋白,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的磷酸化、去磷酸化)

六、在细胞内,受体与抑制性蛋白结合物结合形成复合物,处于非活化状态。当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将导致抑制性蛋白从复合物上解离下来,使受体通过暴露它的DNA结合位点而被激活。这类受体一般有三个功能结合位点:位于C端的结构域是结合激素的位点,中间结构域是DNA或Hsp90的结合位点,N端是转录激活结构域。

初级反应:直接激活少数特殊基因转录,快速发生。

次级反应:初级反应的基因产物再活化其他基因产生延迟数秒发生,对反应器放大作用。七、G蛋白耦连受体:是指配体—受体符合物与靶细胞的作用要通过与G蛋白的耦连,在细胞内产生第二信使,从而将胞外信号跨膜传递到胞内影响细胞的行为。可分为cAMP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cAMP信号通路的主要效应是激活靶酶和开启基因表达,这是通过蛋白激酶A完成的。

激素→G蛋白耦连受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cAMP→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基因调控蛋白→基因转录。

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胞外信号被膜受体接收后,同时产生两个胞内信使,分别启动IP/Ca2+和DAG/PKC途径,实现对胞外信号的应答——双信号系统。

八、受体酪氨酸激酶(RTK)是细胞表面的一大类酶连受体家族,当配体与受体结合导致受体二聚化,激活受体的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引起一系列磷酸化级联反应。RTK-Ras信号通路: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细胞存活,以及细胞代谢过程中调节与校正作用。

配体→RTK→街头蛋白→GRF→Ras→Raf(MAPKKK)→MAPKK→MAPK→进入细胞核→其他激酶或基因调控蛋白的磷酸化修饰。

第九章细胞骨架

一、微丝又称肌动蛋白丝或纤维状肌丝蛋白。微丝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取决于所结合的微丝结合蛋白的种类。

细胞内内微丝的组装和去组装的动力学过车与细胞突起的形成、细胞质分裂、细胞内物质运输、肌肉收缩、吞噬作用、细胞迁移等多种细胞运动过程有关。

在非肌细胞中,微丝是一种动态的结构,它持续地进行组装和去组装。

二、微丝的主要结构成分是肌动蛋白。在细胞中主要有两种存在方式:肌动蛋白单体和单体

组装而成的纤维状肌动蛋白。(4-肌动蛋白:横纹肌,心肌血管平滑肌,肠道平滑肌,--肌动蛋白: 所有真核细胞)

组装的阶段:

成核反应:有Arp2/3蛋白复合物参与,肌动蛋白单体与Arp2和3等5种蛋白相互作用,形成起始复合物。

纤维延长:肌动蛋白具有ATP酶活性,单体的组装首先与ATP结合,组装到微丝末端的肌动蛋白发挥其ATP酶活性,将结合的ATP水解为ADP。如果组装速度快于肌动蛋白水解ATP的速度时,微丝末端将形成肌动蛋白-ATP帽,微丝可以继续组装,否则,微丝末端结合的肌动蛋白-ADP时,微丝结构倾向于去组装。

踏车现象:在体外组装过程中微丝的正极由于肌动蛋白亚基的不断添加而延长,而负极则由于肌动蛋白亚基的去组装而缩短。

三、分子马达主要是指依赖于微管的驱动蛋白、动力蛋白和依赖于微丝的肌球蛋白。既能与微管微丝结合,又能与一些细胞器或膜状小泡特异性结合,并利用水解ATP产生的能量有规律的沿着微管或微丝等细胞骨架纤维运输所携带的货物。肌球蛋白的头部和组成微丝的肌动蛋白亚基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微丝的滑动。肌球蛋白的共同特点是含有一个作为马达结构域的头部,结构域包括一个微丝结合位点和一个具有ATP酶活性的ATP结合位点。

在肌细胞中,Ⅱ型肌球蛋白组装成肌原纤维的粗丝,参与胞质分裂过程中收缩环的形成和张力纤维的活动。尾部主要起结构作用。

四、微丝的特异性药物

(1) 细胞松弛素:通过切断微丝并结合在微丝的正端, 抑制其组装,从而导致微丝解聚

(2) 鬼笔环肽:与微丝具有强烈的亲合作用, 可紧密地结合在微丝上,因而能抑制微丝的解聚从而稳定微丝

五、微丝的功能

(1) 维持细胞外形

(2) 胞质环流:内质网运送的膜泡沿微丝运行

(3) 变形运动:细胞迁移的动力来自于肌动蛋白的组装和去组装

(4) 形成微绒毛

(5) 形成应力纤维:粘着斑的细胞质膜内侧有大量的微丝紧密排列成束,这些微丝束成为应力纤维,应力纤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细胞形态发生、细胞分化和组织建成等方面。

(6) 胞质分裂: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分子的相互作用使微丝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使收缩环收缩,-辅肌动蛋白等与其外的质膜相连,故其逐渐收缩,可形成分裂沟, 使细胞一分为二

六、微管(microtubule, MT)是细胞质中由微管蛋白组装成的一种细长而具有一定刚性的圆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总结版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总结版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微生物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人物的贡献。 1初创期--形态学时期:代表人物: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并描述微生物的存在。 2奠基期--生理学时期:代表人物:巴斯德,建立胚种学说(曲颈瓶试验);乳酸发酵是微生物推动的;氧气对酒精发酵的影响;用弱化的致病菌防治鸡霍乱。科赫,建立了科赫法则,证实了病原菌学说,建立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体系。3发展期--生化、遗传学时期:代表人物:Buchner,开创微生物生化研究;Doudoroff,建立普通微生物学。 4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时期 二.什么是微生物?广义的微生物和主要包括哪几大类? 1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2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某些藻类。 3微生物分类: 六界(病毒界1977年加上,我国陈世骧):

三元界: 三.微生物具有哪些主要特性?试简要说明之。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性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 四.细菌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大小及繁殖方式如何? 1细菌的基本形态分为:球形或椭圆形、杆状或圆柱状、弧状和螺旋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弧菌和螺旋菌。 2细菌细胞的大小一般用显微测微尺测量,并以多个菌体的平均值或变化范围来表示。 3细菌的繁殖主要是简单的无性的二均裂殖。

球菌:单球菌,双~,链~,四联~,八叠~,葡萄球菌。。大小以直径表示 杆菌:种类最多,长杆菌(长/宽>2);杆菌(=2);短杆菌(<2)。。大小:长度×宽度 弧菌:弯曲度<1 ;螺旋菌2≤弯曲≤6;螺旋体:弯曲度>6 ..大小:自然弯曲长度×宽度 细菌的重量:1×10^-9~1×10^-10mg,及1g细菌有1~10万个菌体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细胞核等四部分 五.细菌细胞壁的结构(Gram+、Gram-)与功能?Gram染色的原理和步骤?知道常规的几种Gram+、Gram—的菌种。 1结构:在细菌菌体的最外层,为坚韧、略具弹性的结构。 其基本骨架是肽聚糖层,由氨基糖(包括N-乙酰葡萄糖胺,NAG和N-乙酰胞壁酸,NAM两种)和氨基酸组成。 2 Gram+的细胞壁具有较厚(30-40nm)而致密的肽聚糖层, 多达20层,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可加强肽聚糖的结构。 3 Gram-的细胞壁薄(15-20nm)、结构较复杂,分为外膜(基本成分是脂多糖LPS)、肽聚糖层和壁膜间隙。 4功能:(1)保护细胞及维持外形(如果人工去掉细胞壁后,所有菌的原生质均变成圆形)。

医用细胞生物学知识点

医用细胞生物学知识点 细胞生物学 (cell biology ):细胞生物学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经历了从显微水平到亚显微和分子水平 的发展过程,成为今天在分子层次上研究细胞精细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医学细胞生物学 (medical cell biology):医学细胞生物学以揭示人体各种细胞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 的生 命活动规律为目的,期望能对人体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予以深入阐明,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 供理论依据和策略。 对细胞概念理解的五个角度: ①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②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③ 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 ④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 ⑤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 生物界划分的三个类型:原核细胞、古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p13 表 2-1 生物大分子:是由有机小分子构成的,大约有 3000种,分子量从 10000到 1000000。 核酸 (nucleic acid ) 的基本单位 :核苷酸。 核苷酸:核苷的戊糖羟基与磷酸形成酯键,即成为核苷酸。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p18图 2-8):DNA 分子由两条相互平行而方向相反的多核苷酸链组成, 即一条链中磷酸二酯键连接的核苷酸方向是 5'→3',另一条是 3'→ 5',两条链围绕着同一个中心轴 以右手方向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基因组: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的单倍体遗传物质称为基因组。 动物细胞内含有的主要 RNA 种类及功能: p20 表 2-3 核酶 (ribozyme ) :核酶是具有酶活性的 RNA 分子。 蛋白质 ( protein )的基本单 位:氨基酸。 肽键:肽键是一个氨基酸分子上的 羧基 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上的 氨基经脱水缩合 而成的化学键。 肽 (peptide) :氨基通过肽键而连接成的化合物称为肽。 蛋白质分子的二级结构: α -螺旋, β-片层。 酶 (enzyme):酶是由生物体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剂作用的蛋白质。 酶的特性:高催化效率,高度专一性,高度不稳定性。 光学显微镜的种类:普通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相差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共聚焦激光扫描显 微镜。 细胞培养:细胞培养是指细胞在体外的培养技术,即无菌条件下,从机体中取出组织或细胞,模拟机 体内正常生理状态下生存的基本条件,让它在培养器皿中继续生存、生长和繁殖的方法。 细胞膜 (cell membrane ):细胞膜是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又称质膜 ( plasma membrane ) 生物膜 ( biomembrane ):目前把 质膜 和细胞内膜系统 总称为生物膜。 细胞膜的组成:主要由脂类、蛋白质和糖类组成 磷脂 (phospholipid)可分为两类:甘油磷脂 由于磷脂分子具有亲水头和疏水 尾,故称为 膜蛋白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膜内在蛋白 蛋白 (lipid anchored protein) 。 细胞外被 ( cell coat ):在大多数真核细胞表面有富含糖类的周缘区,称为细胞外被或糖萼。 细胞外被的基本功能: 保护细胞抵御各种物理、化学性损伤 ,如消化道、呼吸道等上皮细胞的细胞外 被有助于润滑、防止机械损伤,保护黏膜上皮不受消化酶的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20. 21 . 22 . 23 . 24 . 25 . 26. 27. 28. (phosphoglycerides )和鞘磷脂 (sphingomyelin,SM) 。 两亲性分子 或兼性分子 。 intrinsic protein )、膜外在蛋白 (extrinsic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导读: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通讯的方式 (1)细胞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通讯,这是多细胞生物 普遍采用的通讯方式。 (2)细胞间接触依赖性的通讯,指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质 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它细胞。 (3)动物相邻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以及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 丝使细胞间相互沟通,通过交换小分子来实现代谢耦联或电耦联。 细胞分泌化学信号可长距离或短距离发挥作用,其作用方式分为:(1)内分泌,由内分泌细胞分泌信号分子到血液中,通过血液 循环运送到体内各个部位,作用于靶细胞。 (2)旁分泌,细胞通过分泌局部化学介质到细胞外液中,经过 局部扩散作用于邻近靶细胞。在多细胞生物中调节发育的许多生长因子往往是通过旁分泌起作用的。此外,旁分泌方式对创伤或感染组织刺激细胞增殖以恢复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3)自分泌,细胞对自身分泌的物质产生反应。自分泌信号常 存在于病理条件下,如肿细胞合成并释放生长因子刺激自身,导致肿瘤细胞的'持续增殖。 (4)通过化学突触传递神经信号,当神经元接受刺激后,神经 信号以动作电位的形式沿轴突快速传递至神经末梢,电压门控的Ca2+

通道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 通过胞外信号介导的细胞通讯步骤 (1)产生信号的细胞合成并释放信号分子。 (2)运送信号分子至靶细胞。 (3)信号分子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导致受体激活。 (4)活化受体启动胞内一种或多种信号转导途径。 (5)引发细胞功能、代谢或发育的改变。 (6)信号的解除并导致细胞反应终止。 核被膜所具有的功能 一方面,核被膜构成了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性屏障,将细胞分成核与质两大结构与功能区域,使得DNA复制、RNA转录与加工在核内进行,而蛋白质翻译则局限在细胞质中。这样既避免了核质问彼此相互干扰,使细胞的生命活动秩序更加井然,同时还能保护核内的DNA分子免受损伤。 另一方面,核被膜调控细胞核内外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被膜并不是完全封闭的,核质之间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这些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主要是通过核被膜上的核孔复合体进行的。 核被膜的结构组成及特点 (1)核被膜由内外两层平行但不连续的单位膜构成。面向核质的一层膜被称作内(层)核膜,而面向胞质的另一层膜称为外(层)核膜。两层膜厚度相同,约为7。5 nm。两层膜之间有20~40nm的

微生物学总结16各论部分的复习提纲

Weishengwuxue zhishidianzongjie 三、球菌

主要知识点: 1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存在于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的一种单链多肽,与胞壁肽聚糖共价结合。能与IgG抗体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而IgG抗体的Fab段仍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这决定了SPA具有多种生物学意义:1.抗调理吞噬作用;2.协同凝集试验; 2 凝固酶coagulase:是葡萄球菌能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蛋白类物质;有两种:游离凝固酶和结合凝固酶;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作用:有助于抵抗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同时保护细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与葡萄球菌感染容易局限化和形成血栓也有关系; 3葡萄球菌肠毒素作用特点:50%临床分离株产生;耐热(100oC for 30 mins!);是一种超抗原;毒素通过胃肠道吸收入血,进而对呕吐中枢产生刺激,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在进食含肠毒素食物后1-6小时发病,主要症状是呕吐和腹泻,属自限性疾病; 4致病葡萄球菌的鉴定:产生金黄色色素、有溶血性、凝固酶试验阳性、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和能分解甘露醇产酸 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指葡萄球菌属中不产生血浆凝固酶的葡萄球菌,过去认为CNS不致病,近年来发现CNS已经成为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且耐药菌株日益增多,引起重视。主要引起泌尿系统感染感染、心内膜炎、败血症、术后感染等。 5 链球菌的分类:根据溶血现象分类链球菌在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按产生溶血与否及其溶血现象分为3类。 (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称甲型溶血或α溶血,因而这类菌亦称草绿色链球菌(streptococcus viridans)。α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并未完全溶解。这类链球菌多为条件致病菌。 (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形成一个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称乙型溶血或β溶血,β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完全溶解,因而这类菌亦称为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hemolyticus)。这类链球菌致病力强,常引起人类和动物的多种疾病。 (3)丙型链球菌(γ-streptococcus):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血环,因而亦称不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non-hemolyticus)。一般不致病,常存在于乳类和粪便中。 除此以外,根据胞壁中C多糖抗原不同分群,其中主要为A群致病,两种分类方法并不平行,但A群链球菌大多为乙型溶血。 6 M蛋白(M protein)是A群链球菌细胞壁中的蛋白质组分,,是重要的毒力因子。含M蛋白的链球菌有抗吞噬和抵抗吞噬细胞内的杀菌作用。此外,M蛋白与心肌、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的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损害人类心血管等组织,故与某些超敏反应疾病有关。 7 链球菌促进扩散的侵袭性酶:(扩散因子,spreading factor) 透明质酸酶:能够分解连接结缔组织间以及细胞间的透明质酸,使组织产生空隙,细菌得以迅速在其间扩散、繁殖及进入宿主组织内的酶类物质。 链激酶:水解纤维蛋白;

医学细胞生物学知识点归纳

线粒体: 1.呼吸链(电子传递链)Respiratory chain一系列能够可逆地接受和释放H+和e-的化学物质所组成的酶体系在线粒体内膜上有序地排列成互相关联的链状。 2.化学渗透假说(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线粒体内膜上的呼吸链起质子泵的作用,利用高能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将H+泵出内膜外,造成内膜内外的一个H+梯度(严格地讲是离子的电化学梯度),A TP合酶再利用这个电化学梯度来合成A TP。 3.电子载体: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与释放的电子结合并将电子传递下去的物质称为电子载体。参与传递的电子载体有四种∶黄素蛋白、细胞色素、铁硫蛋白和辅酶Q,在这四类电子载体中,除了辅酶Q以外,接受和提供电子的氧化还原中心都是与蛋白相连的辅基。 4.阈值效应:突变所产生的效应取决于该细胞中野生型和突变型线粒体DNA的比例,只有突变型DNA达到一定数量(阈值)才足以引起细胞的功能障碍,这种现象称为阈值效应。 5.导向序列:将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的N-端信号称为导向信号,或导向序列,由于这一段序列是氨基酸组成的肽,所以又称为转运肽。 6.信号序列:将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的N-端的序列称为信号序列,将组成该序列的肽称为信号肽。 7.共翻译转运: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通过定位信号,一边翻译,一边进入内质网,由于这种转运定位是在蛋白质翻译的同时进行的,故称为共翻译转运。 8.蛋白质分选:在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通过信号肽,经过连续的膜系统转运分选才能到达最终的目的地,这一过程又称为蛋白质分选。 核糖体: 1.原核生物mRNA中与核糖体16S rRNA结合的序列称为SD序列(SD sequence) 。 2.核酶:将具有酶功能的RNA称为核酶。 3.N-端规则(N-end rule): 每一种蛋白质都有寿命特征,称为半衰期(half-life)。研究发现多肽链N-端特异的氨基酸与半衰期相关,称为N-端规则。 4.泛素介导途径:蛋白酶体对蛋白质的降解通过泛素(ubiquitin)介导,故称为泛素降解途径。蛋白酶体对蛋白质的降解作用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对被降解的蛋白质进行标记,由泛素完成;二是蛋白酶解作用,由蛋白酶体催化。 细胞核: 1.核内膜:有特有的蛋白成份(如核纤层蛋白B受体),膜的内表面有一层网络状纤维蛋白质,即核纤层(nuclear lamina),可支持核膜。 核外膜:靠向细胞质的一层,是内质网的一部分,胞质面附有核糖体 核周隙:内、外膜之间有宽20~40nm的腔隙,与粗面内质网腔相通 核孔复合体:内、外膜融合处,物质运输的通道 核纤层:内核膜内表面的纤维网络,支持核膜,并与染色质、核骨架相连。 2.核孔复合体:是细胞核内外膜融合形成的小孔,直径约为70 nm,是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物质交换的通道。 3.核孔蛋白:参与构成核孔的蛋白质,可能在经核孔的主动运输中发挥作用。 核运输受体:参与物质通过核孔的主动运输。 核周蛋白: 是一类与核孔选择性运输有关的蛋白家族,相当于受体蛋白。 5.输入蛋白:核定位信号的受体蛋白, 存在于胞质溶胶中, 可与核定位信号结合, 帮助核蛋白进入细胞核。 输出蛋白:存在于细胞核中识别并与输出信号结合的蛋白质, 帮助核内物质通过核孔复合

(全)药学细胞生物学复习总结

药学细胞生物学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细胞生物学概述 一.细胞生物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1.概念 (1)细胞生物学:应用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方法与技术,以细胞作为研究对象,从显微、超微与分子水平研究细胞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动态的观点探索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2)形态研究:显微结构、超微结构、分子结构三水平有机结合。 (3)显微结构:在0.2μm分辨率的光镜下能够观察到的物质结构。 (4)超微结构:普通光学显微镜分辨率下无法观察到,只有在电镜下才能观察到的精细结构。 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核糖体,质膜,染色质纤维,核膜,内质网,细胞骨架,溶酶体系 2.主要研究内容 (1)细胞核、染色体以及基因表达 (2)生物膜与细胞器 (3)细胞骨架系统 (4)细胞增殖与周期调控 (5)细胞分化与调控 (6)细胞衰老、凋亡与调控 (7)细胞工程 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 第三节细胞生物学与现代药学 药物靶标:是指细胞内与药物相互作用,并赋予药物效应的特定分子或结合位点,包括基因位点、受体、酶、离子通道、核酸、糖等生物大分子与复合物。 药学细胞生物学:是研究与药学学科相关的细胞生物学理论与应用新模式的一门交叉学科,它采用现代细胞生物学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应用于新药开发、药物研究、药品生产、药品质量监督以及药品临床应用的一门基础与应用学科。 第二章细胞概述 第一节细胞的基本概念 一.细胞的基本生物学意义(了解) 二.细胞的基本共性(简答) 1.所有的细胞表面均有由磷脂双分子层与镶嵌蛋白质构成的生物膜,既细胞膜 2.所有的细胞都含有两种核酸:即DNA和RNA作为遗传信息复制与转录的载体 3.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核糖体,毫无例外地存在于一切细胞内。 4.所有细胞的增值都是以一分为二方式进行分裂。

细胞生物学实验社会实践报告

建立一个动物细胞培养室与植物细胞培养室所需的条件与社会价值无菌环境是细胞离体培养的最基本条件,所以构建一个细胞培养室需要保证工作环境不受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物质污染,并且干燥无烟尘。细胞培养室的设计原则一般是无菌操作区设在室内较少走动的内侧,常规操作和封闭培养于一室,而洗刷消毒在另一室。 一、基础实验室配置 ⑴消毒间:消毒间主要为了处理实验器材以及实验材料,营造一个无菌的试验环境,一般消毒间会配备超净实验台、高压灭菌锅、排风灭火设备、细菌过滤设备、干热消毒柜、电炉、酸缸等。 ⑵无菌操作间:一般由缓冲间和操作间两部分组成。缓冲间在外侧,多用于实验之前的准备,例如:更衣,准备实验材料,处理实验数据等,可放置电冰箱,冷藏器及消毒好的无菌物品等。操作间放置净化工作台及二氧化碳培养箱,离心机,倒置显微镜等。工作人员进入操作间一定要消毒并更衣。 (3)培养基配制间:主要用于配置细胞培养所用的培养基。主要包括冰箱、天平、微波炉、pH计、培养基分装器、药品柜、器械柜、抽气泵、电炉、各种规格的培养瓶、培养皿、移液管、烧杯、量筒、容量瓶、储藏瓶等。 (4)培养室:用于培养细胞,放置以接种的培养基等。为了控制培养室的温度和光照时间及其强度,培养室的房间不要窗户,但应当留一个通气窗,并安上排气扇。室内温度由空调控制,光照由日光灯控制。天花板和内墙最好用塑料钢板装修,地面用水磨石或瓷砖铺

设,一般要分两间,一为光照培养室,一为暗培养室。培养室外应有一预备间或走廊。培养室应配有培养架、转床、摇床、光照培养箱、生化培养箱、自动控时器等。 (5)洗涤间:主要用于清洗实验之后的用具。除配置水槽外,还需配置洗液皿、落水架、干燥箱、柜子、超声波清洗器等,有需求的还可以配置洗瓶机。 以上基础设施若实验室条件不够,可将消毒间,培养基配制间,洗涤间合并一起,但注意实验室卫生以及仪器摆放,房间要保持清洁,明亮。 二、辅助实验室 细胞学鉴定室:其功能是对培养材料进行细胞学鉴定和研究。要求清洁、明亮、干燥,使各种光学仪器不受潮湿和灰尘污染。应配置各种显微镜、照相系统等。 生化分析室:在以培养细胞产物为主要目的的实验室中,应建立相应的分析化验实验室,以便于对培养物的有效成分随时进行取样检查。离心机、酶联免疫检测仪、天平、PCR仪等。 温室:用于试管苗的锻炼和移植,为试管苗提供满足生长的适宜环境条件。常用设备有:温室、弥雾装置、荫棚、移栽床、钵、盆、基质等(用于植物细胞培养室)。 实验器材汇总: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 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2.溶原性:温和噬菌体这种产生成熟噬菌体颗粒(前噬菌体偶尔可自发地或在某些理化和生 物因素的诱导下脱离宿主菌基因组而进入溶菌周期,产生成熟噬菌体,导致细菌 裂解)和溶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 3.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4.荚膜:荚膜是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黏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这层 黏性物质就叫荚膜。 5.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 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叫做菌胶团。 6. 芽孢:某些细菌遇到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叫芽孢。 7.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与酶的催化 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8.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 有机物。 9.培养基: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如水,碳源,能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 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称为培养基。

10.选择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而设计、 配制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1.鉴别培养基:几种细菌由于对培养基中某一成分的分解能力不同,其菌落通过指示剂显 示出不同的颜色而被区分开,这种起鉴别和区分不同细菌作用的培养基, 叫鉴别培养基。 12.发酵:是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 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 化反应。 13.好氧呼吸:是有外在最终电子受体(O2)存在时,对底物(能源)的氧化过程。 14.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是一类电子传递体系末端的受氢体为外源无机氧化 物的生物氧化。 15.土壤自净:土壤对施入一定负荷的有机物或有机污染物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的能力,通 过各种物理、化学过程自动分解污染物使土壤恢复到原有水平的净化过程, 称土壤净化。 16.水体自净:天然水体受到污染后,在没有人为的干预条件下,借助水体自身的能力使之 得到净化,这种现象成为水体自净,其中包括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17:水体富营养化(环化有) 18.硝化作用:氨基酸脱下的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转化为 硝酸的过程。

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修订稿

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第四章细胞膜和细胞表面 1.组成细胞膜的组要化学成分是什么这些分子是如何排列的 2. 膜脂、膜蛋白、膜糖类。膜脂排列成双分子层,极性头部朝向内外两侧,非极性尾部相对排列位于膜的内部;整合膜蛋白镶嵌于脂质双分子层中,外在膜蛋白主要分布于膜的内表面;膜糖类是分布与细胞膜外表面的一层寡糖侧链。 3.生物膜的两个显着性特征是什么? ①流动性:膜脂和膜蛋白都是可运动的。②不对称性:膜的内外两层的膜脂种类、分布不同;整合膜蛋白不对称镶嵌,外在膜蛋白在内表面;膜糖类分布在外表面。 3.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4. (1)被动运输其转运方向为顺浓度梯度,不消化代谢能。 (2)主动运输需要消化细胞的代谢能,但可以逆浓度梯度转运;包括离子泵和协同运输。①离子泵本身具有ATPase活性,在分解ATP放能的同时实现离子的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协同运输在动物细胞是借助顺浓度转运Na+,即消耗Na+梯度的同时实现溶质的逆浓度转运,是间接地消耗ATP。 5.以钠钾泵为例,简述细胞膜的主动运输过程 ①在胞质侧结合3个钠离子;②水解ATP,本身磷酸化;③构象变化,钠离子转移到胞外侧,释放钠离子;④结合胞外2个钾离子;⑤去磷酸化;⑥构象变化,钾离子转移到胞质侧,释放钾离子。 6.以低密度脂蛋白(LDL)为例,简述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的主要过程

①膜外侧LDL受体与LDL结合;②膜内陷形成有被小凹;③内陷进一步形成有被小泡;④有被小泡脱衣被,与内体融合;⑤内体酸性环境下受体与LDL分离,返回膜上。、 第五章细胞信号传导 1.cAMP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是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主要2条信号转导通路。信号通路的前半段是相同的:G 蛋白偶联受体识别结合胞外信号分子,导致G蛋白三聚体解离,并发生GDP与GTP 交换,游离的Gα-GTP处于活化状态,导致结合并激活效应器蛋白。但两条通路的效应器并不相同,因此通路后半段组成及产生的细胞效应存在差别:(1)cAMP 信号通路:第一个效应器是腺苷酸环化酶(AC),活化后产生第二信使cAMP,进而活化蛋白激酶A(PKA),导致靶蛋白磷酸化及一系列级联反应;(2)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第一个效应器是磷脂酶C(PLC),活化后产生第二信使IP3和DAG,DAG锚定于质膜内侧,IP3扩散至内质网,刺激内质网释放Ca2+,至胞质Ca2+浓度升高,DAG和Ca2+活化蛋白激酶C(PKC),并进一步使底物蛋白磷酸化。 2.试述细胞内Ca2+浓度的调控机制 细胞膜和内质网膜上均有Ca2+泵和Ca2+通道,①Ca2+泵以主动运输方式将胞质中的Ca2+转运至胞外或内质网腔,使静息状态下胞质Ca2+浓度极低(10-7摩尔浓度);②当信号分子与Ca2+通道蛋白特异结合(如内质网上的Ca2+通道蛋白与IP3结合、突触后膜上的Ca2+通道蛋白与乙酰胆碱结合),会引起Ca2+通道瞬间开放,使胞质Ca2+浓度迅速升高,产生细胞效应。 3.总结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组成与基本特征 组成:①配体即胞外信号分子;②受体: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受体;③第二信

细胞生物学复习总结

Chapter 2 Cell membrane 1.简述细胞膜的特性。 1)不对称性:细胞膜的两侧具有不同的组成,包括三种成分的不对称性和维持膜功能的方向性。 膜脂分布不对称:脂质双分子层两边组成不同; 膜蛋白不对称:膜蛋白不对称分布,膜蛋白的不同定向; 膜糖的不对称:膜糖分布朝向胞外。 2)膜的流动性:膜成分处于不断运动中,是保证膜功能的重要条件,包括膜脂流动性与膜蛋白流动性. 2.试述不同类型膜蛋白的特点。 1)膜内在蛋白: 部分或全部镶嵌在细胞膜中或内外两侧;以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与脂双分子层的非极性疏水区相互作用而结合在质膜上;分子中具有一个或多个富含疏水性氨基酸的疏水区,多呈α螺旋; 在膜上可单次穿膜或多次穿膜。 2)膜周边蛋白质: 分布于膜的外表面;通过非共价键与膜脂极性头部结合;通过与膜内在蛋白亲水部分相互作用间接与膜结合。 3.何为离子通道蛋白?在胞膜物质运输中该类蛋白有何作用? 概念:大多都与离子的转运有关,通道蛋白也称为离子通道。 作用:具有离子选择性,只允许一定体积和电荷的离子通过; 转运速率高,离子通道转运离子的速率极快,比载体蛋白所介导的最快转运速率高1 000倍; 介导的物质跨膜运输是被动运输,使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4.举例说明离子泵在主动运输中的作用。 (答题要点:什么是离子泵,钠钾泵的组成及作用过程) 离子泵实际上就是膜上的一种ATP酶,实现离子或小分子逆浓度或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运动,是直接利用水解ATP提供能量的主动运输。 Na+-K+-ATP酶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大亚基是一个多次跨膜的膜整合蛋白,具有ATP酶活性,为催化亚单位。其中,大亚基在其胞质面有一个ATP结合点和三个高亲和的Na+结合点,在膜的外表面有两个高亲和K+结合点和一个K+结合点。 钠钾泵的作用是通过ATP驱动的泵构型改变来完成的。首先由Na+结合到胞质面的结合点,刺激ATP水解,使泵磷酸化,引起蛋白质构型改变,暴露Na+结合点面向细胞外,使Na+释放到细胞外;于此同时也将K+结合点朝向细胞外表面,结合胞外K+后引起泵去磷酸化,导致蛋白质的构型再次发生变化,将K+结合点朝向细胞质面,然后释放K+至胞质溶胶内,蛋白构型恢复原状。钠钾泵每秒钟可发生1000次构象变化,每个循环消耗1个ATP分子,泵出3个Na+和泵入2个K+。 5.试述细胞连接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紧密连接:无间隙,点状对合结构。其作用是封闭细胞间隙:阻止物质从细胞之间通过,保证转运方向性。 锚定连接:粘着连接:带状、15-20nm缝隙、内有丝状物质.与微丝相连. 桥粒连接:纽扣状、胞质内侧圆盘型斑;中间纤维附着。 间隙连接:1.5-2nm间隙,中有规则排列的横颗粒;最普遍的细胞连接的方式。 6.试述细胞黏连分子的类型及特点。 类型:钙黏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整合素,选择素。 1)钙粘素: 属同亲性依赖Ca2+的细胞粘连糖蛋白,介导依赖Ca2+的细胞粘着和从ECM到细胞质传递信号; 分类有,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P-钙黏蛋白; 钙黏素介导细胞间钙依赖同亲性粘着。钙黏素的细胞部分通过接头蛋白和肌动蛋白纤维相连。 2)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CAM: 分子结构中具有与免疫球蛋白类似的结构域的CAM超家族;

微生物学复习题-答案总结

微生物复习题 一、单选题 1.关于共生相关概念下列哪一个是错误的C A、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相互依赖,双方互利 B、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的现象 C、共栖是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双方互不侵害互不受益 D、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是根据两种共生生物之间的利害关系来分的 E、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获取营养并使对方受害2.用来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C A.厘米(cm) B.毫米(mm) C.微米(μm) D.纳米(nm) E.微微米(pm) 3.有完整细胞核的微生物是B A、细菌 B、真菌 C、放线菌 D、衣原体 E、支原体 4.正常微生物(菌)群是E A、无侵袭力的细菌 B、不产生毒素的细菌 C、健康人的致病菌 D、健康带菌者所携带的细菌 E、在人体内长期存在的有益或无害的细菌5.机体受病原菌侵入后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临床症状的感染过程称为C A、带菌者 B、局部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潜在性感染6.下列哪种消毒灭菌方式不合适E A、空气—紫外线 B、牛奶—巴氏消毒法 C、接种环—烧灼法 D、皮肤—碘酒 E、血清—高压蒸气灭菌法 7.肉眼直接观察细菌有无动力常选用C A、液体培养基 B、固体斜面培养基 C、半固体培养基 D、固体平板培养基 E、选择培养基 8.革兰氏染色的步骤是C A、结晶紫-酒精-碘液-复红 B、复红-碘液-酒精-结晶紫 C、结晶紫-碘液-酒精-复红 D、复红-酒精-碘液-结晶紫 E、结晶紫-复红-酒精-碘液 9.哪一项不是细菌质粒的特点E A、化学性质是环状双链DNA B、可在细菌间转移 C、非细菌所必需的遗传物质 D、能自主复制 E、是细菌的特殊构造 10.在细菌生长曲线中菌数增加最快的是:B 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E、全部生长过程 11.溶原性细菌是指A A、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B、带有R质粒的细菌 C、带有毒性噬菌体的细菌 D、带有F质粒的细菌 E、带有Col质粒的细菌 12. 关于原核细胞型病原生物的基因转移,下列陈述哪项正确D A、转化与转导具有相同的转移途径 B、接合是质粒转移的非自然方式 C、转化与接合的不同在于后者依靠F+菌,前者依靠温和噬菌体 D、转化是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共同拥有的基因转移方式 E、溶原性转换是由溶原性噬菌体引起的转化现象 13.细菌的遗传物质不包括C

细胞生物学复习要点整理

春2周细胞膜 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及其特性:膜脂;膜蛋白;膜糖。 2.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脂筏模型。 3.细胞膜的生物学特性:不对称性;流动性(膜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1.脂质体(liposome):当脂质分子被水环境包围时,自发聚集,疏水尾在内, 亲水头在外,出现两种存在形式:球状分子团、形成双分子层,为防止两端尾部与水接触,游离端自动闭合,形成充满液体的球状小泡称为脂质体。 2.细胞外被(cell coat)或糖萼(glycocalyx):质膜中的糖蛋白和糖脂向外表面 延伸出的寡糖链构成的糖类物质。 3.脂筏(lipid raft):膜双层内含有特殊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微区,微区中富含胆 固醇和鞘脂,其中聚集一些的特定种类的膜蛋白。由于鞘脂的脂肪酸尾部比较长,这一区域比膜的其他部分厚,更有秩序且较少流动,称脂筏。 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特征与生理功能? 1)脂类:包括磷脂、胆固醇、糖脂,构成细胞膜主体,与膜流动性有关。 2)蛋白质:可分为内在蛋白和外在蛋白,是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如物质运输、 信号转导等。 3)糖类:包括糖脂和糖蛋白,对细胞有保护作用,在细胞识别起作用。 2.影响膜脂流动性的因素? 1)脂肪酸链的饱和程度(不饱和流动性大)。 2)脂肪酸链的长短(短链流动性大)。 3)胆固醇的双重调节(相变温度以上降低,相变温度以下提高)。 4)卵磷脂和鞘磷脂的比值(比值高的流动性大)。 5)膜蛋白的影响(膜蛋白越多,流动性越差)。 6)极性基团、环境温度、pH、离子强度。 春3、4周细胞内膜系统、囊泡转运 1.细胞内膜系统的概念、组成。 2.粗面内质网功能: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折叠装配;蛋白质的糖基化;蛋白 质的胞内运输。 3.滑面内质网的功能:参与脂质物质的合成运输;参与糖原代谢;参与解毒;参 与储存和调节Ca2+;参与胃酸、胆汁的合成分泌(内质网以葡萄糖-6-磷酸酶为标志酶)。 4.信号肽假说:新生肽链N端有独特序列称为信号肽,细胞基质中存在SRP能 识别并结合信号肽,SRP另一端与核糖体结合,形成复合结构,然后向内质网膜移动,与内质网膜上SRP-R识别结合,并附着于移位子上,然后SRP解离,肽链延伸。当肽链进入内质网腔时,信号肽序列会被内质网腔信号肽酶切除,肽链继续延伸至终止。 5.高尔基体是高度动态、具有极性的细胞器,以糖基转移酶为标志酶,主要功能 有:糖蛋白合成;参与脂质代谢;是大分子转运枢纽;加工成熟蛋白。 6.溶酶体酶的形成:①在内质网中合成、折叠和N-连接糖基化修饰,形成N-连 接的甘露糖糖蛋白,运送至高尔基体;②溶酶体酶蛋白在高尔基体中加工时甘露糖残基磷酸化为甘露糖-6-磷酸(M-6-P),为分选重要信号;③溶酶体酶分选并以出芽方式转运到前溶酶体。 7.溶酶体以酸性磷酸酶为标志酶,主要功能为:细胞内的消化作用;细胞营养功 能;机体防御和保护;激素分泌的调控;个体发生和发育的调控。 8.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又称微体,特点:①内有尿酸氧化酶结晶,称作 类核体;②模内表面界面可见一条称为边缘板的高电子致密度条带状结构。以过氧化物酶为标志酶。主要功能:清除细胞代谢所产生的H2O2及其他毒物; 对细胞氧张力的调节作用;参与脂肪酸等高能分子物质的代谢。 9.三种了解最多的囊泡:①网格蛋白有被囊泡:来源于反面高尔基体网状结构和 细胞膜,介导蛋白质从反面高尔基网状结构向胞内体、溶酶体和细胞膜运输; 在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过程中,介导物质从细胞膜向细胞质或从胞内体向从溶酶体运输;②COP Ⅰ有被囊泡:主要产生于高尔基体顺面膜囊,主要负责回收、转运内质网逃逸蛋白返回内质网及高尔基体膜内蛋白的逆向运输;③COP Ⅱ有被囊泡:产生于粗面内质网,主要介导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物质转运。

细胞生物学部分总结

细胞生物学 1. 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的显微、亚显微、和分子三个水平对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开展研的学科。 2. 细胞生物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a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的创立:细胞学说——一切生物,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动物和植物均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b光学显微镜下细胞的研究(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C实验细胞学阶段(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中叶)——光镜+实验。D亚显微结构与分子水平的细胞生物学:1933年第一台电子显微镜。 3. 细胞: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1.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2.细胞具有独立完整的代谢体系,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3.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本单位4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具有遗传的全能性5.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 4. 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1.脂质和蛋白质成分为基础的膜相结构体系——生物膜系统2.以核酸—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遗传信息表达体系——遗传信息表达系统 3.由特异蛋白质分子构成的细胞骨架体系——细胞骨架系统4.核糖体与细胞质溶胶。 5. 6. 内共生起源说:真核细胞是由原始厌氧菌的后代吞入了需氧菌逐步演化而来,进而使真核细胞能够在氧气充足的地球上生存下来。 7. 细胞膜:是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又称质膜。由脂类蛋白质糖类组成。 8. 骨骼肌收缩:1.动作电位的产生,每一肌纤维上都有神经分支分布,神经冲动是神经细胞向外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使肌细胞去极化并传至肌质网。2.Ca2+的释放,肌质网去极化后将钙离子释放到肌浆中。3.原肌球蛋白移位,在肌动蛋白细丝上,被原肌球蛋白占据的结合部位暴露出来,暴露的部位可与肌球蛋白分子头部结合。4.肌动蛋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导语:细胞学说是施莱登和施旺所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参考。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通讯的方式 (1)细胞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通讯,这是多细胞生物普遍采用的通讯方式。 (2)细胞间接触依赖性的通讯,指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质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它细胞。 (3)动物相邻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以及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使细胞间相互沟通,通过交换小分子来实现代谢耦联或电耦联。 细胞分泌化学信号可长距离或短距离发挥作用,其作用方式分为: (1)内分泌,由内分泌细胞分泌信号分子到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体内各个部位,作用于靶细胞。

(2)旁分泌,细胞通过分泌局部化学介质到细胞外液中,经过局部扩散作用于邻近靶细胞。在多细胞生物中调节发育的许多生长因子往往是通过旁分泌起作用的。此外,旁分泌方式对创伤或感染组织刺激细胞增殖以恢复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3)自分泌,细胞对自身分泌的物质产生反应。自分泌信号常存在于病理条件下,如肿细胞合成并释放生长因子刺激自身,导致肿瘤细胞的持续增殖。 (4)通过化学突触传递神经信号,当神经元接受刺激后,神经信号以动作电位的形式沿轴突快速传递至神经末梢,电压门控的Ca2+通道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 通过胞外信号介导的细胞通讯步骤 (1)产生信号的细胞合成并释放信号分子。 (2)运送信号分子至靶细胞。 (3)信号分子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导致受体激活。 (4)活化受体启动胞内一种或多种信号转导途径。 (5)引发细胞功能、代谢或发育的改变。 (6)信号的解除并导致细胞反应终止。 核被膜所具有的功能

(完整版)细胞生物学学习心得

细胞生物学学习体会 通过网络课程学习,有幸聆听到王金发教授对《细胞生物学》课程的讲授,使我不仅学到了细胞生物学专业新的知识与研究技术、方法,而且在教学方面也受益非浅。下面就我的学习谈一些体会。 一、全面学习了细胞生物学的专业知识 《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包容量大、发展迅速的学科。内容涉及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内膜系统区室化形成及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细胞信号转导;细胞核、染色体以及基因表达;细胞骨架体系;细胞增殖及其调控;细胞分化、癌变及其调控;细胞的衰老与程序性死亡;细胞的起源与进化;细胞工程技术等多个方面。 (一)对细胞生物学的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 1、细胞通讯方面 记得第一次听王老师的课就是讲授细胞的通讯,在多细胞生物中,细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生活在细胞社会中,它们必须协调一致,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它们的协调是通过细胞通讯来完成的。细胞通讯是通过信号分子与受体的识别,从而在靶细胞内产生一系列反应的过程。信号分子有第一信使和第二信使之分,第二信使位于细胞内,由第一信使与受体识别后最先在胞内产生的,它主要与细胞内受体作用,所以受体也可分为表面受体和胞内受体。信号分子与受体的识别作用具有特异性。细胞信号传递所发生的反应有快速反应和慢速反应。快速反应是信号分子与受体作用后直接引起细胞内的一系列代谢反应;慢速反应则需要引起基因表达,再表现出各种代谢反应。细胞通讯过程是个复杂的过程,一个细胞的周围有上百种不同的信号分子,细胞要对这些信号分子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的反应。信号转换的研究在近年很热门,但进展缓慢,主要是因为信号转换的复杂性,不同信号的组合产生的效应是不一样的。 2、蛋白质的合成和分选机理 蛋白质的合成是在核糖体上,有两种合成体系,一种是在细胞质中游离的核糖体上,另一种是在膜旁核糖体上合成,它们合成的蛋白质将分布到不同的部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整理汇总

一、解释下列名词 1.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边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胞晶体(59) 2.菌落: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成为菌落。 3.选择培养基:用来将某种或某种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的培养基。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特殊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一直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微生物的生长。(91) 4.革兰氏阳性菌:在革兰氏染色法里,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膜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厚度大和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酸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吧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49)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特点是厚度大、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只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从而与层次多、厚度地、成分复杂的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有明显的差别。革兰氏阴性菌因含有LPS外膜,故比革兰氏阳性菌更能抵抗毒物和抗生素对其毒害。(40) 5.LPS:脂多糖,位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可信多糖和O-特异侧脸三部分组成。(43) 6.营养缺陷型:某些菌株发生突变(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后,失去合成某种(或某些)对该菌株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通常是生长因子如氨基酸、维生素)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菌株成为营养缺陷性(85)(218) 7.氨基酸异养型生物:不能合成某些必须的氨基酸,必须从外源提供这些氨基酸才能成长,动物和部分异养微生物为氨基酸异养型生物。如乳酸细菌需要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半胱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和脯氨酸等外源氨基酸才能生长。(baidu) (氨基酸自养型:能以无机氮为唯一氮源,合成氨基酸,进而转化为蛋白质及其他含氮有机物。 8.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团圆性、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55) 9.鉴别培养基:用于鉴别微生物。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化学物质,某种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后能产生某种带些产物,而这种带些产物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特殊化学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性变化,根据这种特征性变化,可讲该种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区分开来(91) 10.PHB:聚-B-羟丁酸,直径为0.2~0.7um的小颗粒,是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兴致的碳源类贮藏无。不溶于水,可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的作用。(53) 11.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6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