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及对策之我见

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及对策之我见

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及对策之我见
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及对策之我见

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及对策之我见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方面,大中城市空间扩大了二三倍,城镇化率也达到了53.73%。但是,空间城市化并没有相应产生人口城市化,中国仍有2.6亿农民工,户籍问题使他们享受不到城市化成果,城市的繁荣,对农民工来说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他们没有归宿感。另一方面,农村城镇化建设虽规模扩大,但有限人口数量被进一步分散,形成不了规模市场,就业机会更少,生活成本却上升,农民的经济收入还是来自于极有限的农田产值。失地农民为了便宜找事做和降低生存成本,不愿进新城;有的农民用房屋、失地补偿款进城镇购房,为补差价和装修,花去至少5-10万元,这是他们能有和能借到的最大值。“安身”容易,“立命”难,暗淡的就业形势使无法外出打工的农民生活窘迫。可见,农村城镇化不是万能的,也绝不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充分条件,要实现新型城镇化,注定是一个漫长、艰辛、曲折的过程。虽然,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耕地相对不足,劳动力素质偏低,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城镇化,注定制约多,重重困难。为此,我们必须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走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乡和谐、稳定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央在分析研究2014年经济工作时指出,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出台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这要求我们要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质在于以人为本,抓手在于深化改革。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口的城市化。

1、推进新型城镇化,首先是城镇布局的合理化、特色化。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之间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中国正确的城镇化道路应该是稳步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这样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合理调节各类城市人口规模,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中小城镇没有工业化的有力支撑,经济不可能良性、持续发展,城市平民的基本生存条件问题、温饱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中心城镇以工业化支撑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应避免出现拉美国家的问题:城市化进程过快,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没有足够就业的机会,城市的服务业也容纳不了那么多人,因此出现了大量贫民窟和高失业的现象。

2、我国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合理流动和有效聚集。小乡镇主要聚集着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资金、流通的农业服务业;小城镇则聚集着农业服务业和与农业相关的工业;中小城市聚集着工业以及人口所带来的服务业;大城市基本上吸引了各种科技资源、产业资源和服务业资源,以及人才资源。乡镇和小城镇聚集人气的能力取决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如果这些地方乡镇企业、现代农业发展的好,服务业发达,聚集人口能力强;相反,新城人气就不旺,形不成市场,甚至出现空城、“鬼城”现象。所以,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盘活县域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大中城市的发展提供初级产品保障和人力资源,从低层级释放

出更多的劳动力到高层级。我国的小城镇建设,要根据小城镇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要发挥小城镇功能和连接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兴办各种服务行业,发展各类综合性商品批发市场。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服务,减轻企业负担等措施,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同时随着农村现代农业的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的高收益逐步显现。可使社会资本流向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带动了高素质人口从高层级的聚集区域向低层级聚集区域回流,实现资金、技术和人才的良性、可持续的循环。不同层级的人口的合理流动,带动城乡经济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3、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新型城镇化新在人的城镇化。只有人留到城镇,融入城市,才是实现真正的城镇化。城镇化要求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的社会变迁。这要求政府做好农民向市民的角色转换,做好农民多职业技能培训,做好农民的就业引导和帮扶。

4、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不单要改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更要注重“人”的素质的提高;不单要完成“脱鞋下地”到“脱鞋上楼”生活方式变化,更需追求生活品质的提升。这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的需求和发展角度出发推进城镇化建设,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激活和释放新型城镇化政策红利。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同时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中国的城市化,需要小城镇和小乡镇为基础;中国的乡镇化需要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农业产业化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通过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高效率,才能实现小城镇的规模发展,才能带动中国大中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大中城市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经济效益更加显著,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经济,才能实现强国梦。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途径是深化改革。从低城镇化率到高城镇化率,从传统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中国社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这场变革是立体式、渐进式的,需要多项配套改革同时推进,也需要所有人改变理念。

㈠改革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传统户籍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现代户籍制度是国家依法收集、确认、登记公民出生、死亡、亲属关系、法定地址等公民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制度,以保障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以个人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当代中国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最深印痕,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我们建议:1、对到建制镇投资、兴办实体、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合法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均可申请办理小城

镇户口。2、户口农转非不受指标限制,不收取入户费和增容费,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履行同等义务。

㈡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进镇入户农民原承包的土地只要本人意愿可以不收回,在承包期内可以进行土地转让、入股、定期租赁等处置,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㈢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以投资、贴息和补助等方式,用于小城镇特别是中心建制镇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编制规划和信息网络建设。政府为新型农民培训、外出农民技能培训提供资金保障。积极推进农村小额资金贷款政策,为乡镇中小企业提供更优惠、便捷的银行贷款业务。壮大乡镇企业,为更多的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㈣税费政策支持。小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专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对农村劳动密集型企业给予一定的减税政策。对农民自主创业,前几年给予免税政策。

㈤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差,文化生活缺失,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造成农村的社会问题严峻。农村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城镇化来完成。许多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生产只能靠中老年人,出现许多“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家庭内部的很多矛盾很难协调,再加上一些基层组织管理松懈、工作制度涣散,增加了农村治安的不稳定因素。农村的养老、救助、治病等问题日趋复杂。我们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村城镇化的建设,逐步建立起比较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保障体制,逐渐把在城市中已经相对过剩的社会文化资源引向农村,为农民提供一些卫生、文艺知识,帮助农民把各种社会文化组织发展起来,这样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和精神保障。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最终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同步发展、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五、推进新型城镇化,还应留住农耕文化的根。农耕文化是我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因为生产生活的高度净化,构成了文化不断演变的过程,这也是农耕文化的来源。特别是在发展现代农业,以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更应注意借鉴和汲取农耕文化的理念,保护传统民俗、传统民居和地方特色文化,弘扬鲜明的地域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国优良的传统人文精神,维系生产生态生活的和谐发展。

六、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积极稳妥。目前,很多人将城镇化误认为只是建高楼大厦或者造城运动。实际上,新型城镇化之所以称为新型,就是要适度的城镇化和全面发展的城镇化。一是城镇化的进程和规模要根据当地政府的财政能力、服务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根据城、镇吸纳人才、引进资金的能力决定,各地的政府为解决财政资金投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短缺,纷纷成立政府融资平台,像一年只有3个亿财政收入的贫困县,一年化10个多亿借款用于城镇建设,眼前问题解决了,能有发展后劲吗?城镇化还是要量力而行。二是城镇化的进程和规模不能只简单加快城市化,更要大力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致力于农村的综合发展。城镇化的基石在于农村城镇化,农村城镇化的抓

手在于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搬迁农民进入小城镇,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结合我省美好家园建设,加快推进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建成一个经济发展、景色秀美、社会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们正在进行的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而是人口城镇化;不能拔苗助长,而要水到渠成;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积极稳妥。城镇化当然要建新城,但绝不能用建新城来取代城镇化。城镇化如果不能减少农民、富裕农民,解决中国农村发展问题,那么这样的城镇化极有可能导致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因此,新时期的城镇化不能以“物”为核心,而必须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以人为本”的、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城市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市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行动计划和工作推进机制及考核评估办法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县以“十大行动”为重点,围绕8项牵头任务60项配合任务,制定了《全县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计划和工作推进机制及考核评估办法》,精心组织实施,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6年工作总结 (一)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全面放开市县和建制镇落户限制,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督促企业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率先在×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试点基础性工作。出台了烟花爆竹禁燃、秸杆禁烧、取缔小锅炉、城市街道除尘等4个大气污染防治具体管理办法,积极推进了城乡环境一体化,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日常保洁和农村各方面环境监管治理。财政支持农业发展资武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进一步发展农村产业分工模式,完成了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新增土地流转面积**万亩,总流转面积达到**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制定了《×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工作方案》,稳步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工作开展。 (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改建农村公路**公里,改建各类渠道**多公里,完成宅前铺装**平方米,农村宅前铺装率达**%。建成和提升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个,总数达**个,占全县

的**。深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任务,完成景观带绿化水源改造项目和上海路、延安路等道路树池下沉式改造。制定了《×高标准公厕建设及改造方案(2015-2017年)》,在武水湖、武川公园、紫武苑、×镇等地新建旅游厕所**座。大力推进×镇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建设工作,完成下双路、陈武路部分路段太阳能路灯架设、绿化灌溉管道铺设工程,集中供热升级改造工程建成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主体完工,中心村便民服务中心、小城镇便民农贸市场等项目开工建设。 (三)公共服务进一步均衡。深入推进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义务教育“改薄”工程,完成双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双中学室外运动场、东四沟小学水厕改造建设工程,建成并运行教育“四通两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健全校长和教师交流任职机制,严格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各项政策,推进各类教育规范健康发展。完成了全县27个行政村“乡村舞台”建设,实现乡村舞台100%全覆盖。县中医院迁建项目动工建设。出台全县城乡全面推进社县网格化服务管理实施方案,将社县服务管理延伸至村。全面实施社会保险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实现社会保险“五险合一”信息系统全覆盖,全县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超过**%。 (四)产业支撑进一步强化。制定了《×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考核评选办法》及《×示范性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截至2016年底,全县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新增**家,认证家庭农场**家、新增**家,申报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个,改扩建规模化养殖场(小县)**个。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中国的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范恒山 2009年09月】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大城市膨胀发展,中小城镇发展缓慢。这就说明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合理,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环境的污染,道路交通的拥堵,居住环境差等,因此,要建立现代化合理化信息化宜居型城市就得,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分担大城市的功能。其次,应根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 合理等特征,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进程,而忽略了城市化进程对环境、交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和策略,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主要发展创新型特色城市,放宽大城市管理规模,重点建设几个国际型超级大城市。什么叫创新型特色城市呢?创新型特色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比他好。中国的大小城市估计有成千上万,但大多数城市不出名,城市形象不好,没有影响力,也许别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个城市的存在,何来出名,何谈城市形象,城市影响力呢?举个列子:一个中型城市,也许你什么卫生、环境等都做得很好,但就是不出名。原因就是没有特色,但如果你一个中型城市,你把他的绿化全部弄成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植物(比如把南昌的全部绿化植物卖了,全部改种成竹子),或者把整个城市重点发展一种产业。水城威尼斯,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无论它人口多杀,环境有多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把城市全部建成宗教圣地或是把城市全建在水上。主要说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有所创新。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的意见 各市( 州) 、县( 市、区) 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 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互动发展,是科学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从我省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作出的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抉择。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重大意义 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一主、三化、三加强”基本思路,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开创了我省加快发展的新局面。但是,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总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性不够。从发展阶段看,我省刚进入工业化中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只有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以下简称“两化”) ,促进互动发展,才能加快缩小我省与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才能有效避免工业化城镇化不同步、不协调造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顺利实现现代化目标。新型工业化

是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和开放合作;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内在动力,推动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产业支撑、城镇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就是要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结合。 当前,我省正处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攻坚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面临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扩大内需发展战略、启动建设成渝经济区和国内外产业向西部大规模转移等重大机遇。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遵循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规律、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是把握我省发展阶段性特征、重塑“四川经济版图”的战略举措。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加快推“两化”互动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统筹兼顾、大力推进,努力保持“两化”快速推进势头,不断提升我省在西部和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

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就与经验调查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就与经验调查报告 **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就与经验 引言 为贯彻落实 __关于支持加快**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省、市 __关于推广我镇城镇化建设经验,促进**经济区和**都市区新型 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讲话要求,根据市政府的工作安排,由镇有关方面人员组成调研组,于xx年12月,通过现场考察、座谈、查阅资料、参加会议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我们深刻地了解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镇走出了一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镇党委书记**、镇长**高度概括这一发展道路为:通过集体致富、工业带动、城镇引领,实现了“村变镇、镇变城”即由山沟穷村到经济富村,由工业兴镇到建设生态城镇的实践目标。正如**省委书记**同志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给予的高度评价那样:“中央要求的,我在思考的,**做到了……要认真总结和积极推广**经验。” 目前,我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城镇环境呈现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生产方式由依靠土地的农业生产转向发展新型工业和第三产业,人的身份由村民转化为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由分散的农耕聚落转化为鲜明的现代城市文明。这一成功的实践表明,我镇完成了由农村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性

跨越。对于加快**经济区和**都市区内新型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一、小城镇:新型城镇化的半壁江山 城市是人类历史和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一定地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口集聚的中心。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与文明发展的标尺。 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跨越式发展,至20xx年底,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1.3%,此举,使世界经济结构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经济总量由全球第七位跃升为第二位,成为世界的一极。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每年以建筑总量占世界50%左右的规模和年均1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对全球经济拉动贡献率达到50%,直接影响甚或左右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一些专家则形象地将城市化比喻为拉动社会发展的经济航母,认为中国是又一成功的实例。中国要赶上西方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市化水平,按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增速,未来30年,将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最佳良机。 中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不是照搬西方国家单向发展大城市的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实际,创新性地将大、中、小城市并举发展,形成纵、横双向城市群发展模式。尤其是将星罗棋布、连结城市和乡村

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城镇化发体现状与思考 摘要: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新的经济增长极。本文从城镇化发展 进程、城镇化发体现状及特点阐述了阜阳市城镇化的历史现状,并分 别从滞后于全国全省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收入三个方面实 行深刻的剖析。最后,从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城镇功能,立足市情实 际明晰发展目标,依靠发展拉动增强城市实力三个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发展进程;现状;阜阳市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也是新的经济 增长极。近几年,阜阳把推动城镇化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抓手和推动 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不但为阜阳跨越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而且已经成为富民强 市的战略支撑点。 一、阜阳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一)城镇化发展进程阜阳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村人口众多,城镇 化水平相对较低。改革开放前3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一直徘徊在4.5%以下,发展滞缓。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 进程明显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改观,先后经历了平稳恢复阶段(1978~1995年)、加快发展阶段(1996~2005年)和快速推动阶段(2006年后)的发展过程。1978~1995年全市城镇化率由4.5%逐步攀升到10.6%,年均提升0.36个百分点,属逐步恢复提升阶段;1996年 阜阳撤地设市后,城镇化水平得到长足发展,提升到2005年的26.5%,十年年均提升1.59个百分点;2006年以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动,城镇化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升,发展质量

明显提升;2014年全市城镇化率达37.5%,2006年以来年均提升1.22 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发体现状及特点1.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城市空间扩 展加快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4年全市GDP总量攀升到1146.1亿元,1978~2014年GDP年 均增长9.7%,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1.8%,“十二五”前四年均 速达10.5%,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较快的时期之一。经济的发展,带动人口城镇化进程快速推动,2014年城镇化水平提升到37.5%, “十二五”前四年平均提升1.4个百分点,是全市城镇化持续快速发 展时期。城镇常住人口发展到293.4万人,是2010年的1.2倍,分别 是2005年和1978年的1.3倍和10.7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全市城市外延和新区持续扩大,城市面积迅速拓展。2014年末,全市 城市面积788.6平方公里,比2005年扩大2.1倍,平均每年增加60 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超过240平方公里,比2005年和2010年分别 增加135.9%和37.9%。随着城市面积的增加,城市人口规模也在持续 扩大。全市城市人口179.7万人,比2005年和2010年分别增长50.5%和8.1%。2.城市功能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显著增强近年来,阜阳市优化投资环境,持续增大对城市建设、道路和公用设施的投入,城市功 能日趋完善。2014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2010年的2.0倍,年均增长18.5%;房地产开发投资是2010年的4.3倍,年均增长 44.1%。城市道路总长度达1753公里,比2010年增长40.7%;城市公 交运营路网长度和客运量分别比2010年增长44.9%和81.2%;城市排 水管道和供水管道长度分别增长79.0%和36.3%。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 增强,城市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增强,城市环境质量和人 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和园林绿地面积明显增加,绿 化覆盖率持续提升,城市绿化美化效果正在显现,生态环境明显改观。3.产业层次优化升级,就业结构积极调整城镇化有助于工业和城市服 务业的发展,促动二、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和就业结构。同时,二、三产业的持续较快发展也有助于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 业岗位,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2014年,阜阳全市二、三产业增加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案例1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做到“五个相结合”: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

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及展望

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及展望 打开中国的政区地图,全国现有设市城市655个。按照行政区划,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包括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县级城市368个(包括63个省辖的县级市)。此外,有建制镇19 234个。以不重复计算为原则,这655个城市的行政区域土地面积为52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4.3%。《2008年国土资源公报》指出,全国的城乡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为26.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8%。《2007年城市、县城和村镇建设统计公报》显示,全国655个城市的城区建成区面积为3.5万平方公里,全国的县城镇和同类居民点建成区面积为1.4万平方公里,其余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为2.84万平方公里;城区、县城镇和其余建制镇合计,共有建成区面积7.74万平方公里。由此可知,中国的城镇建成区占国土总面积的0.8%,中国的乡村和独立工矿用地占国土面积的2.0%。 从现实的国情出发,按照行政许可,这655个城市市长的服务和管理,应能统筹城乡。为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城乡规划,应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以往那种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规划管理制度和建设实施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0年来,我国城市数量的发展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较快发展阶段,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上升到1982年的245个,平均每年增加13个;二是快速增长阶段,1996年城市总数达到666个,平均每年增加30个;三是平稳调整阶段,1997年的城市总数为668个,之后至2008年末,全国共有城市655个。近年来城市数量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了“撤(县级)市设(市辖)区”的行政区划调整。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由于量大面广,我国广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的人口总量仍将继续高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同时,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各大城市也将继续成为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主要接纳地。城市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发展单元,其“撤县设区”、“撤乡设镇”和“乡镇合并”等行政区划调整仍将继续,县级市的数量还会减少,部分县级市将有可能“升格”为省辖市。在某种程度上,这一调整反映出地方中心城市“做大做强”的强烈意愿,以及由上一级行政单位统一协调区域城乡发展、争取优质资源的态势。 2 中国的城镇化 中国的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在工业化推动下,通过城镇数量增加和城镇规模扩大,所导致的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中国的城镇化长期滞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但可以预计,在2020—2030年期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会跟上世界的步伐。与此同时,中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大量、广泛的人口流动,正在模糊经典的西方城市化概念,重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大特点分析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大特点分析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指数研究院共同发布《2013年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政策评估报告》,报告主题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房地产业走势专题分析》。报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镇化道路进行回顾,总结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三大特点。 回顾历史,国内外形势决定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不足6000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近7亿人,城镇化率由10.6%上升至52.6%,城镇化道路经历了起步——调整——快速——加速的曲折过程。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旧模式下的城镇化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1)城市建成区规模快速增长,而城镇人口的增速相对较低,土地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若以户籍人口计算,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还要更低。2)旧城镇化实行城市偏向政策,甚至不惜牺牲农村、农民利益发展城市,导致发达的城市与凋敝的乡村并存,城乡差距日益明显,城乡间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失衡。3)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采取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但从30余年的发展结果来看,由沿海地区发展来带动中西部地区梯次发展的所谓“雁行发展模式”或“梯度发展模式”未能如愿出现,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拉大。 三大特点,新型城镇化战略应运而生 自2003年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到十八大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思路逐渐明晰。 特点一:以人为本,重质量轻速度。为解决城镇化中人口迁移所面临的问题,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此战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提升转变,扩大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如何从粗放型的扩张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解决城市发展模式的调整。在此其中,以人为本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特点二:一体化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不均衡”是旧城镇化的诟病,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差距,以及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异。新型城镇化注重区域间协调发展,并“坚持城乡统筹,把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18812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

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镇化进程 及现状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1978年以前 1.城市化水平。 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 上海

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2.城市化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这种城市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和相互封闭的“二元社会”。这里所说的二元社会结构,是指政府对城市和市民实行“统包”,而对农村和农民则实行“统制”,即由财产制度、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甚至婚姻制度等具体制度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一轴三带、四群一区”城镇化发展格局示意图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为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结合四川实际,编制《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本规划是引领四川省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略)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法推进,坚持质量与速度并重,以落实国家“三个1亿人”城镇化工作部署为

切入点,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符合四川实际的“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动“两个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优化布局,集约高效。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功能定位,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效率。 (三)四化同步,城乡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化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四)生态文明,传承文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五)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三、发展目标 适应经济新常态,构建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到2020年,我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 (一)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左右,改造约470万人居住的城镇危旧房和棚户区。 (二)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加优化。优化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城镇布局,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基本形成结构更加完善、定位更加清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的“一轴三带、四群一区”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三)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城镇发展模式和用地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更加协调。开展以县为单位的多规合一规划,全域空间实现有序利用。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新村建设水平大幅提高。

2018年新型城镇化试点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2018年新型城镇化试点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交流各地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推进情况和经验做法,分析试点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研究部署下一步任务,推动全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刚才,8个试点地区作了发言,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借鉴。这次会议在*市召开,主要是*市自列入试点以来,围绕落实试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工作力度大、推进措施实,取得了较好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领导重视程度高。*市将试点工作列入市委工作要点,每项试点任务由分管市领导负责并确定一个牵头部门落实,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重大问题,共同推进试点工作。 二是城镇化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组团发展的空间发展战略深入展开,*核心区、*新区、*经济区等重点功能区加快建设,10个市域次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培育初见成效。 三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显著成效。就业创业实现同城同域同待遇,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实现社保一体化,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三险合一”,14.5万名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享受平等入学,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了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 四是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明显进展。成立PPP管理中心,建立PPP项目监管体系、项目建设基金和政府履约准备金制度;开展蓝色硅谷核心区、董家口经济区法定机构试点;在小城市试点镇组织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依法赋予相应的县级政府管理权限;建立城市规划七线管理机制、城市生态间隔保护机制,组织开展海域使用权流转工作。 五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突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 启动1537个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无法“确权确地”到户的村(居),组织开展土地“确权确股不确地”试点。*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下面,我就进一步抓好全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全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国家和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试点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按照试点方案要求,精心部署、强化措施,各项试点工作有序展开、稳步推进。 (1)工作推进机制不断健全。各地普遍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试点领导小组及专门工作机构,着力完善联席会议、分工负责、定期调度等制度,开展专题研究,精心谋划实施。*市成立了新型城镇化试点专家委员会,为试点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市和*市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议研究部署城镇化试点工作。 (2)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新进展。各试点地区积极落实国家和省户籍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减少落户限制,降低落户门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滕州市通过拓宽集体户,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威海市出台居民户口迁移管理办法,进一步放宽落户限制,基本实现“零门槛”。同时,各地强化产城融

中国城镇化问题浅析

中国城镇化问题浅析 【摘要】城镇化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城镇建设实现了很好的跨越,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矛盾。本文围绕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 阐述,并提出要通过改革户籍、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建立地区特色产业,推动城乡产业化;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的城镇发展道路等方法来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现状;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 所谓城镇化其实质是指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化社会 改造发展的建设过程。它是我国物质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镇 化进程日益加快,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建设实现了很好的跨越,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仍比较滞后,还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那么,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开展新

型城镇化道路是当前棘手且刻不容缓的难题。下面笔者对中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1.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1.1城镇体系不健全,功能不完善 健全的城镇体系是促进城镇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 前提。然而,纵观当前的城镇发展可发现我国目前的城镇体系仍不健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目前大部分地方盲目推进城镇化不能统筹兼顾城乡的协调发展,不能合理扩大规模突出优势,导致一些地方小城镇居多,缺乏大城市的经济支撑,而大城市不能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城市与小城镇的相互发展。②城镇经济结构不合理,不能合理优化产业布局,不能突出地方经济特色,忽视与周边经济的联系,二、三产业发展不足。③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功能不完善。比如在教育设施、园林绿化、用水普及、就业服务等方面仍不能满足城镇居民的需求。 1.2城乡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 城乡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是我国现阶段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先富带后富政策使得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呈现了飞速的发展,聚集了中国大量的财富,随着其经济及环境的逐步改善,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而在我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范文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范文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编订:JinTai College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范文 小泰温馨提示:讲话稿是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 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用来交流思想、感情, 表达主张、见解,是演讲上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本文档根据讲话稿 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城建环保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导语】:树立科学持续发展观全民共创环保模范城。 今天小泰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城建环保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建环保范文】一 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其战略基点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和切入点。要按照“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重点突破、扎实推进”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集聚发展,逐步建成布局合理、建筑美观、设施完善、管理先进、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坚持规划引领。要把新型农村社区 纳入城镇体系规划,结合全市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对全市新型农村社区进行科学规划,今年

12月底前要全面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新型农村社区 规划编制要统筹考虑社区布局,确保设置科学、交通便利、产业配套、用地节约、规模适度,体现“文化、生态、宜居、特色”理念。社区人口规模一般要在5000人以上,鼓励规划建 设万人社区。提倡多层、鼓励高层、限制低层。住宅建设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生活需要,结合农民经济承担能力,做到户型合理,功能完善。建筑风格要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简洁大方、立面丰富,建筑色彩要与社区整体协调、和谐一致。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强化基础配套。要坚持基础设施建 设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两个先行”,本着“先进适用”的原则,逐步完善新型农村社区道路、排水、污水处理、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功能。要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实行分类推进。按照“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积极稳妥,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原则,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当前,要把产业集聚区内、中心城市周边作为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切入点,率先启动。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拿出5000万元,各县(区)也要拿 出一定的财力,对产业集聚区内、中心城市周边进展快、效果好的新型农村社区实施“以奖代补”。今后,我们每年都要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