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 重难点问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与条件(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宗主督护制;

(3)孝文帝改革中创新新制和移风易俗 (4)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5)孝文帝改革对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及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预习案】

★回顾旧知识

1、魏晋南北朝历史线索

北方

南方

25

东汉220

220魏蜀吴280265西晋317

十六国

前秦一度统一317东晋420386北魏→分裂581420宋齐梁陈589581

618

北朝

北魏386-534孝文帝改革

东魏534-550西魏535-557

北齐550-577北周557-581

宋[刘裕]420-479

齐[萧道成]

479-502

梁[萧衍]502-557

陈[陈霸先]

557-589

南朝

南北对峙

2、

★难点知识解析

关于民族融合问题:

1、民族融合的概念: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2、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

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兼并战争。 ②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的斗争中。

③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策、 “和亲”、“册封”。 ⑤友好交往

3、民族融合的实质: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教材梳理】

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基础)

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3、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

① 阶级矛盾尖锐:一是在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二是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 ②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4、改革的目的: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一)前期

★ 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1、均田制:

(1) 时间:485年

(2) 实施的前提:国家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3) 主要内容:把国家控制的……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4) 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5) 作用(影响):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促使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2、三长制:

(1) 内容: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三长直属于

州郡。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2))影响作用:①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②有利于推行均田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

徭役。③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3、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度和任期考核制。) (二)中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1、迁都洛阳:

★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最终达到目的?迁都的意义是什么?

从平城方面看从洛阳方面看

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

经济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经

济比较落后。

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

军事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

齐”

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

影响: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促进了胡汉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重点与目的:改革风俗习惯,学习汉族典章制度、生活方式,接受文化。

(2)具体措施:禁胡服,改穿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定姓族;禁鲜卑族同姓通婚,与汉族通婚;禁鲜卑语、改说汉语;改行汉制;

(3)影响:移风易俗,改革鲜卑族旧有落后的风俗习惯,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影响)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封建化改革,影响深远。(2)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如新都洛阳重新成为北方的政治贸易中心。

(3)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四、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启示:

原因:(1)孝文帝改革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5)关键在于改革从实际出发,内容全面,措施切实可行;讲求策略,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启示:(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预习自测见附表

【探究生成案】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阅读材料回答: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存在着哪几对尖锐矛盾?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北魏社会发展)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485年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材料三(490年)王畿(京师平城)之内,颇多少雨,关外诸方,禾稼仍茂。苟动之以礼,绥之以和,一岁未收,未为大损。

(1)据材料一分析均田制推行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3)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4)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均田制实施的作用。

3 、请看书思考:北魏孝文帝为什么非常重视对官吏的治理?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整顿吏治?效果如何?颁行俸禄制度能否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目的?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自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依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二

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材料四下图反映了孝文帝改革时的措施

请回答:

①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孝文帝提出迁都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3分)你认为孝文帝迁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②材料三、四分别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2分)指出这一措施在政治、思想上所起的作用。(2分)

③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改革的重点、难点和推进改革举措方面给后人哪些共同的启示?(3分)

三、改革的作用及评价

5、南梁大臣陈庆之到了洛阳以后发出这样的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洛阳伽蓝记》卷二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有哪些?

6、材料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拔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所以,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你同意上述见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小结:

【巩固案】

1.(2012年上海历史,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2、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B.鲜卑贵族

C.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D.汉族地主阶级

3、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迁都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4、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5、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6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的认识。(9分)

7.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分)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3分)

【巩固案】答案:D B D A B

6.【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

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涟;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7.【答案】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1分)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2分)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1分)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2分)

[生成案]1、条件:(1)北魏统一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2)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潮流

(3)冯太后孝文帝的推动改革决心坚定

生成2、(1)原因:

(2)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3)不能抑制兼并。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还会发展起来。

(4)作用:①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促使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3、原因:北魏前期,地方官吏不论政绩优劣,一律任期六年,而且没有俸禄。这就使得当时的吏治非常混乱,各级官员贪污的现象相当严重。官员的贪污不仅影响北魏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措施:孝文帝制定俸禄制和地方官吏任期制。

效果:整顿吏治、惩办贪污,北魏吏治得到一定的改善;农民可以安心生产,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为北魏政权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巩固了封建统治,成为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因素。

建议:颁行俸禄制度不一定就能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目的。还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配合,使制度、执行与监督三者相互结合才可能有效地防止官吏的贪污受贿

生成4、①

[参考答案]理由:民族之间差异很大,且民风强悍,难以文治;柔然经常南下进犯;洛阳经济文化发达,迁都洛阳有利于政治统治。(3分,每点1分)目的:学习先进文化,接受中原文明;更好地推进改革,维护统治(2分)

②[参考答案]“燔诗书而明法令”,(或毁灭儒家书籍)加强思想统一,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1分)“移风易俗”(或穿汉服,行汉礼等)(1分)加快封建化进程(或促进民族大融合)。(1分)

③[参考答案]以推进土地制度(或生产资料)改革为重点;难点是与旧势力的斗争;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改革。(3分,每点1分)

5、(1)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北方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6、答(1)同意。在孝文帝统治期间,他通过改革,学习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用汉人的文化改造了鲜卑族,这些措施使鲜卑族丢弃了本民族的特色,导致了鲜卑族军事力量的衰退和统治力量的削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2)不同意。迁都洛阳后,鲜卑族在孝文帝改革的

推动下,其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隋唐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对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导致了鲜卑族军事力量的衰退和统治力量的削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附:预习自测

北魏的崛起建立北魏政权的鲜卑族起源于,以为生活方式。

年,拓拔部的首领复国,定都(今)

背景改革内容作用

均田

性质:

前提:

内容:

作用:

租调

性质:

与均田制的关系:

三长

制代

替宗

主督

护制

性质:三长为:

三长直属于

三长的职能:负责,征发。

与宗主督护制相比,三长制的作用是:

整顿

吏治

制定了制度;按照政绩好坏来考核地方官吏,考核

标准为:

作用:改善,减轻,安心生产,恢复

和发展。

迁都

洛阳

孝文

帝主

持的

第一

件大

事。

公元

年,

迁都。

平城的缺点:

迁都目的:

洛阳的优点

影响

汉制

和移

风易

服装:改;姓氏:改;婚姻:禁止,

提倡;语言:宣布;

官制:废鲜卑旧制,改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