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节上古音简说

第三节上古音简说

第三节上古音简说
第三节上古音简说

第三节上古音简说目录

一上古韵部

一研究上古语音的材料方法

二上古韵部

(一)概念含义

(二)上古韵部研究的历史进程

(三)王力《汉语语音史》所定周秦古韵30部及其拟音(四)几个与上古韵部有关的概念

二上古声母声调一上古声母

(一)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论断

(二)上古声母系统

(三)上古声母小结

二上古声调

三上古音知识运用

一判断古音相同相近的意义

二判定上古字音相同相近的方法

一上古韵部

一研究上古语音的材料方法

1 研究上古韵母的材料方法

(1)先秦韵文《诗经》、《楚辞》等;系联法归纳

(2)《说文》谐声字;通过谐声系统印证《诗经》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2 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方法

(1)材料

更为零散: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异体字)、声训、注音(直音法注音材料)、重文(说文收录的古籀别体)、通假字、联绵字等。

(2)方法

通过这些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声母。

二、上古韵部

(一)概念含义

两汉以前的语音依照能否在一起押韵的情况而分成的若干组。

(二)上古韵部研究的历史进程

1 唐宋时代的“叶音”说

没有古今音不同的观念,用当时语音读《诗经》,遇押韵不和谐处,就临时改读成自认为合适的读音。

盛行于宋代,代表作:吴棫《毛诗补音》(已佚),朱熹《诗集传》注音可窥见其大致情形(一说朱氏《诗集传》叶音完全采自吴氏《毛诗补音》)。

2 陈第的古今语音不同说

(1)陈氏学说概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

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2)陈氏著作:《读诗拙言》——总述古音学见解;

《毛诗古音》、《屈宋古音义》

——古音学说的实践。

详细考查了《诗经》、《楚辞》的每个押韵字,凡是认为古今读音不同的,都标出古音,并注出证据。但只是随字注音,没有做古韵分部工作。

3 古音学的奠基者——顾炎武

分古韵10部,初步确定了古韵分部的规模。

顾氏对古韵研究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点:

其一,高度评价陈氏古今语音不同的学说,继续举起批判叶音说的旗帜,进一步廓清叶音说的流毒,同时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古音学的有关问题,初步建立了古音学理论。

其二,运用离析唐韵的方法归纳古韵,不再把《广韵》的每一个韵当作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按《诗经》押韵的实际情况仔细地审宣定每一个韵字的归部,从而使古韵分部符合当时的语音实际。顾氏所做的离析工作,直到今天仍然被音韵学者所称道。

其三,入声配阴声。顾氏认为中古音以入声配阳声是配错了,但却同意他的上古韵入声配阴声见解,因为在《诗经》中常常有入声与阴声通押的事实。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认为上古入声配阴声是合理的。

4 清代以后学者的推进

江永——分古韵13部。深通等韵学,精于审音,批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

段玉裁——分古韵17部。入声配阴声。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

孔广森——分古韵18部,提出阴阳对转理论。

王念孙——分古韵21部,晚年为22部。

江有诰——最初分古韵20部,为21部。

章炳麟——分古韵23部。

王力——早年分古韵23部,与章氏23部稍有不同。

以上各家都是阴阳两分法。

戴震、黄侃:阴阳入三分法,主元音相同的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相配,称为一类。

戴氏——分古韵9类25部

黄氏——分古韵11类28部。

王力在黄氏28部的基础上,又做了一番改易增补工作,确定周代《诗经》韵29部,战国《楚辞》韵30部。

(三)王力《汉语语音史》所定周秦古韵30部及其拟音

(四)几个与上古韵部有关的概念

(1)对转

主要指阴阳对转——阴声韵与阳声韵之间相互转变。

现代语音学分析——韵尾的增加或失落。

[-?り][-?n][-?m] →失落韵尾[-り][-n][-m →[?];

[a] →增加韵尾[-り][-n][-m] →[-aり][-an][-am]。

多数学者把上古入声归并在上古阴声韵中,所以入声韵与阳声韵、入声韵与阴声韵之间的相互转变,也泛称阴阳对转。

如,“礙”、“凝”、“嶷”三字谐声偏旁同,依“同声必同部”原理,三字最初读音应相同或相近。但到了《诗经》里,它们已经起了变化,分属三个不同韵部了。

“礙”在“之”部,念[り?];“凝”在阳声韵“蒸”部,念[りj?り];“嶷”在入声韵“职”部,念[りj?k]。因为“之”、“蒸”、“职”三部的主要元音相同,可以发生阴、阳、入对转的变化。

再如:

“负”、“背”——“之”、“职”对转;

“耐”、“能”——“之”、“蒸”对转;

“陟”、“登”——“职”、“蒸”对转。

(2)旁转

旁转指一个阴声韵变成另一个阴声韵、一个阳声韵变成另一个阳韵、一个入声韵变成另一个入声韵的情况。

从现代语音学角度分析,一个音节的收尾音不变,主要元音的舌位高低发生了变化。如“叩”、“考”都有敲打义,语音上是旁转的关系,“叩”属“侯”[?]部,“考”属“幽”[?]部,二者可旁转。

(3)旁对转

有时对转和旁转同时发生,也就是说,既有韵尾的增加或失落,又有舌位高低的变化,通常称这种现象为旁对转。

附※:

清代小学家说阴阳对转的时候,并没有掌握上述严格的科学定义,把凡是阴声韵与阳声韵在一起押韵、谐声、通假等现象,统统称为阴阳对转。比如:《诗·小雅·无将大车》第一章的押韵字是“尘、疧”,“尘”在真部,“疧”在脂部,真部拟音为[en],脂部拟音为[ei],这两部字在一起押韵,清人认为发生了阴阳对转——真部字变成脂部字,或者脂部字变成真部字。清人说对转,往往包括了旁对转。

比如:《诗·小雅·谷风》第三章的押韵字是“嵬、萎、怨”,“嵬、萎”在古韵微部,“怨”在古韵元部,微部拟音为[?i],元部拟音为[an],微元两部主元音不同,韵尾也不同,用对转理论解释这种押韵现象,应该是旁对转,但清人把这种押韵现象也称作阴阳对转。

清人还常常使转语、转音、音之转、声之转、一声之转等术语,所指都相当阴阳对转或旁转、旁对转。章炳麟《成均图》又创造了正对转、近旁转、次旁转、交纽转等名目繁多的术语,其实质相当于对转和旁对转。

第二节上古声母声调

一上古声母

(一)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论断

概念:指两汉以前的声母系统。

成就:研究晚,成就小。

原因:可供声母研究的文献资料太少。

清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古无舌上”,揭开了古声母研究的序幕。以后经过章炳麟、黄侃、曾运乾等人继续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提出了一系列很有意义的见解,如“娘日归泥”,“照二归精、照三归知”,“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等。

这些重要论断为深入研究上古声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古无轻唇音

含义:两汉前没有唇擦音

提出者:钱大昕(清)

中古唇音:帮滂並明——重唇音

非敷奉微——轻唇音。

钱氏例证:

“匍匐”又可作“扶服”;

地名“文水”即“门水”;

“子贡方人”的“方人”即是“谤人”;

古书中的“毋”即是“莫”;

“封”即是“邦”;

“妃”读如“配”等等

其他例证:

春秋鲁国季氏封邑“费”今读。

秦阿房宫今音。

上古帝王伏羲氏,异文有作“包牺氏”、“庖牺氏”。

《春秋隐公八年》《左氏》:“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公羊》作:“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包来。”

《左传桓公二年》:“嘉耦曰妃,怨耦曰仇。”杨伯峻注:美好姻缘谓之妃,妃即配。孽缘谓之仇。

谐声字:

甫:捕補哺逋亡:氓文:闵凡:芃

负,《释名》:背也,置项背也。微——昧

冯,凭也。繁,姓po。

《史记天官书》:“星茀于河戍。”《索引》:“茀音佩,即孛星也。”

方音:厦门、潮州、福州

(形声字例见三上古音知识运用)

(2)古无舌上音

含义:两汉以前没有舌面前塞音。

提出者:钱大昕(清)

中古舌音:端透定泥——舌头音

知彻澄娘——舌上音

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3母,中古读知彻澄3母的字,在上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透定3母(“澄”以“登”为声,某些方言中今仍读dèng)

钱氏例证:

“冲子”犹“童子”,

“古音‘直’如‘特’”,(直堕其履圯下)

“‘但’‘直’声相近”,(寡人直与客论耳;直不百步耳)

“追琢”即“彫琢”,又写作“敦琢”,

“古读‘枨’如‘棠’”,

“古读‘池’如‘泥’”,

“古读‘沈’如‘潭’”等等

其他例证:

《书》曰:“笃不忘。”《释文》云:“本又作竺。”

《后汉书杜笃传》:“摧天笃。”注:“即天竺国。”

《周礼甸祝》:“禂牲禂马。”禂,祷也。

《说文》:“田,陈也。”齐陈氏后称田氏,是古田、陈同音。

《左传僖公23》:“君子不重伤。”《春秋事语》作:“君子不童伤。”

適之——到造走:陡徒

適—嫡首—头—道寿:涛祷

队——坠;隹:椎骓堆;尊:蹲

屯:邨萅囤顿兆:逃桃洮鼗跳挑眺

尚:常党堂奠:鄭登:證

是:堤提鞮缇单:禅戦惮殚

亶:颤澶膻寺:诗侍特待等

周:绸稠雕调耑:端湍喘遄

專:磚傳摶團斥:诉柝

(形声字例另见三:上古音知识运用)

(3)娘日归泥

含义:两汉前没有舌尖后鼻音和擦音。

提出者:章炳麟

中古三十六字母舌头音有泥母,舌上音有娘母,半齿音有日母,章氏认为上古没有娘母(舌尖后鼻音)和日母(舌尖擦音),中古读娘日两母的字,在上古一律读作泥母。

章氏例证:

章氏说“涅从日声,《广雅·释诂》‘涅,泥也’,‘涅而不缁’亦为‘泥而不滓’,是日泥音同也。”

“古音‘任’同‘男’”,“古音‘而’同‘耐’、‘能’,在泥纽也。”

“仲尼”《夏堪碑》作“仲泥”,足证今音尼声之字古音皆如泥,“有泥纽无娘纽也。”

“‘女’之音展转为‘乃’,有泥纽无娘纽也。”

谐声字:

而——耐若——诺弱——溺

人——年仁——佞

《释名》:“入,内也。”

《易屯》:“宜建侯而不宁。”《淮南原道训》:“行柔而刚,用弱而强。”郑玄、高诱皆读“而”为“能”。

《左传庄7》:“星殒如雨,与雨偕也。”

附:

古籍中还存在着许多“音近义通”的现象,如下例:

《传》曰:“姬姓日也,异姓月也。”二姓何缘比况日月?《说文》“彳日攵”(退)字从日,亦从内声,作“彳内”。是古音“日”与“内”近,月字古文作“外”,韵纽悉同,则古月、外同字。姬姓,内也;异姓,外也。音义同,则以日月况之。太史公说“武安之贵在日月之际”,亦以日月见外戚也。

——章太炎《国故论衡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4)照二归精、照三归知

含义:两汉以前舌叶塞擦音与舌尖前塞擦音同类,舌面前塞擦音与舌尖中塞音同类。

提出者:黄侃

照二、照三:

中古三十六字母正齿音照穿床审四母,经陈澧等学者研究,认为这四个声母在中古当分为照二(舌叶塞擦音)和照三(舌面前塞擦音)两组,照三组用“章昌船书”(也用“照穿神审”)表示,照二组用“庄初崇生”表示。

黄侃认为:

中古照二组在上古与精组精清从心(舌尖前塞擦音)同类;中古照三组在上古与舌上音知彻澄同类。

黄氏赞同钱氏提出的古无舌上,那么“照三归知”实际上就是照三归舌头音端透定(舌尖中塞音)。

黄氏主要利用谐声证明自己的观点:

“且”字是精组字,从“且”得声的字,在中古有读精组的,例如“租,则吾切”,“租,昨胡切”;有读照二组的,如“菹,侧余切”,“鉏,士鱼切“,由此得出在上古照二组与精组同类的结论。”“旃”是照三组字,从丹得声,中古音“丹,都寒切”,端组字;“阐”是照三且字,从单得声,中古“单”与“丹”同音,也是端组字,由此得出在上古照三且与知组(即端组)同类的结论。

黄氏照二归精说博得学术界的广泛支持,照三归知说却没有得到普遍认同。

(5)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含义:中古喻母在两汉前分属舌尖中塞音和舌面后擦音。

提出者:曾运乾

喻三、喻四:

中古三十六字母喉音喻母,经陈澧等学者研究,认为实际上是两个声母,一为喻三,一为喻四。曾氏称喻三为于母,称喻四为喻母。

曾运乾认为:

中古喻三在上古与匣母(舌尖后擦音)同类,中古喻四在上古与定母(舌尖中塞音)同类。

曾氏说:“于母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古隶舌声定线,部仵秩然,不相陵犯。”

曾氏例证:

“古读‘瑗’(喻三母——编者)如奂,《春秋》左纸经襄二十七‘陈孔奂’,公羊作‘陈孔瑗’。按:奂,胡玩切(玩字中古读去声——编者),匣母。

古读瑗如环,《春秋》襄十七年‘齐侯环卒’,公羊作‘齐侯瑗’。环,匣母。”

“古读余(喻四母——编者)如荼,《易·升》‘来徐徐’,《释文》‘子丰作荼荼,翟同,音图,王肃作余余。’按:茶,宅加切,澄母,又同都切,定母。澄定二母古音非类隔也。”(二)上古声母系统

1 概述

上述五条论断先后在学术界引起强列反响,当代学者考定上古声母时,主要参考上述见解。

当代学者对上古声母总数的看法并不完全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28个和32个两种意见。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列28个声母,王力《汉语史稿》列32个声母,唐作藩《上古音手册》、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殷焕先、董绍克合著《实用音韵学》都采用王力《汉语史稿》的32个声母,而王力本人晚年著作《汉语语音史》则定为33个声母,增加1个俟母。

32个声母与28个声母从数目上看好像差别不小,其实区别很细微,只表现在一点上,即对中古照二组庄初崇生4母如何处理。

32个声母,是把庄初崇生独立出来,单立一类;28个声母,是把庄初崇生归并到精清从心里边去了。也就是说,28个声母是采用黄氏照二归精说,32个声母则是比较谨慎地让庄初崇生独立。

——应该说明的是,不论是否把照二组与精组合并,照二组与精组的关系极为密切,这一点是确定不移的,就是主张上古有32个声母的学者也都承认为这一点。所以说,上古32个声母与上古28个声母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对立。

2 王力《汉语史稿》(1980年修订本)所列上古6类32个声母及其拟音:

喉音见k 溪k‘群ɡ 疑り晓x 匣?

舌头音端t 透t‘余d 定d‘泥n 来l

舌上音章t e 昌t e‘船d e书?禅?日n e

齿头音精ts 清ts‘从dz‘心s 邪z

正齿音庄t?初t?‘崇d?‘生?

唇音帮p 滂p‘並b‘明m

(三)上古声母小结

从钱大昕到曾运乾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上古声母比中古声母少,总是在中古三十六字母的基础上加以合并。这恐怕未必完全符合实际。可从两方面加以说明:

其一,汉语语音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由繁到简,与其相辅相成的是词汇音节由简到繁,即由单

音节占绝大多数到双音节为主。

不难想象,在以单音节词为词汇主体的上古汉语中,如果声母很少,那将会存在大量同音异义词,这是社会交际无法承受的。两汉以后双音节词大量产生,与声韵系统的简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说明上古声母从原则上说不应该比中古声母少。

其二,语言学的历史比较法有一条基本原则,那就是:某时代完全相同的音,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不应该有不同的变化,反过来说,后世不相同的音,早期可能有过相似的阶段,但仅仅是相似,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完全相同就不可能有不同的分化。违背了这条基本原则,就等于背离了历史比较法。

这样说并不等于否认钱大昕等学者关于上古音的研究成果,刚好相反,我们应该充分肯定这些学者的成就,认识他们提出的若干论断无疑是打开研究上古声母之门的钥匙,但不宜把上述论断当做最后的定论,以为上古声母就是简单地“某归某”。

此外,一些学者认为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复音声母。承认有复音声母,能较顺利地解释同一谐声傍造出不同发音部位的形声字的现象。如:以来谐麦,以令谐命,以每谐悔,以可谐何,以监谐滥,等等。

高本汉构拟的复辅音有gl、kl、xl、tl、sl、bl、pl、ml、xm……19种之多。陈独秀是国内较早研究复辅音声母的语言学家之一,他主要从拟声词、连绵字、谐声偏旁、一字二音、方言、邻族语言、异族译音等方面,运用推理和比较的方法,证明了古汉语中存在三类复辅音。

如果复辅音真能得到充分证明,上古声母就不会那样单纯了。但到现在为止,上古到底有多少组辅音声母?结合关系是怎样的?如何演变成单辅音声母的?演化的条件是什么?等等,这些重要问题,尽管有人提出种种设想,但由于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还没有得到多数学者的承认。复辅音说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假说,或许有朝一日能取得突破性成果。

二上古声调

(1)含义:上古声调,指两汉以前的声调系统。

(2)研究结果:看法不一。

四声不拘——陈第、江永

四声一贯——顾炎武

古无去声——段玉裁

古无入声——孔广森

古有四声——王念孙、江有诰

平入两声——黄侃

古无去声——王力

古有四声——周祖谟

王力赞成并发展了段玉裁的古无去声说,把入声分成两类,一类是长入,一类是短入,长入变成中古的去声,短入在中古仍是入声。

有人支持王力的见解,也有人对王力长入短入说提出责难:讨论的核心是上古声调到底有几个调类,而不是声调的性质。长入和短入算一种声调,还是算两种声调?如果是一种声调,就没有必要分成两类;如果是两种声调,叫长入短入,还是叫去声入声,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声调总数仍为四种,就与古有四声说没有区别了。

我们比较倾向江有诰的意见:上古声调有四种,只是某些字古今调类不同罢了。

三上古音知识运用

一判定上古字音相同相近的目的

(一)了解汉字构造

汉字造字法中有形声、转注、假借,这三种造字法都离不开字音。

1 形声字

如:“江”、“河”,如不了解j、q、x,g、k、h在古代是一类音,就不明白“江”“河”为什么用“工”“可”作声符。

另如:

非:辈、排;者:都、睹;

分:扮、颁;真:填、颠;

畐:福、逼;冬:终、螽;

亡:忙、茫;失:迭、跌;

发:泼、拨;沈、枕、鸩、耽

奉:捧、棒;童:鐘;重:動;

复:腹、愎;直:德……

2 转注、假借字

A转注字:(同源字)

火——燬(音huǐ,烈火);火尾(音huǐ,烈火焚烧)

父——爸(父:上古并母,鱼部;爸:邦母。邦并旁纽,爸的元音保留了上古鱼部古音。《广雅释亲》:“爸,父也。”王念孙疏证:“爸者,父之声转。”)

B 假借字:

棲——西(“棲”的本字是“西”,被借为方位词后,另造“棲”字)

箕——其(“箕”的本字是“其”,被借为代词后,另造“箕”字)

陈复华说:“所以,研究文字而不从语音角度去分析,至多只能辨别形体,绝不能推寻故言,得其经脉。”

(二) 探求字词同源

1 同源(字)词

词是音义结合的统一体。所有的词都是以具体的语义做为它的内容,都以规定的语音做为它的外在形式,这就产生了语音和语义的结合问题。

现代语言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产生之初,一个词的语义和语音没有必然联系,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示什么样的语义内容纯粹是偶然的,这一理论无疑也适用于汉语。

在语言的基本词汇初步形成以后,陆续创造的新词就往往与旧有词发生了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声音和意义两方面都与旧词相通,语言学称这种关系的词为同源词。旧词为根词,新词为派生词。章炳麟称这种现象为孳乳变易。

确定同源词的首要条件之一是找到两个(或几个)词之间的声音联系,这里的声音不是指今天的汉语普通话读音,而是指产生新词时代的读音。考求《说文》所收录的字词的同源关系,通常都以上古音系作为语音基础。

2 同源词考求例

逑、仇

《诗·周南·关雎》:“君子好逑。”毛传:“逑,匹也。”

《诗·秦风·无衣》:“与子同仇。”毛传:“仇,匹也。”

逑、仇都训“匹”,意义相同,逑、仇二字古音都是幽部群母,据此可知逑、仇是同源词。彫、琢

《说文》:“彫,琢文也。”

《尔雅·释器》:“玉谓之彫”,“玉谓之琢”,“彫谓之琢”。

从《说文》、《尔雅》知道彫、琢同义,二者是不是同源词呢?这要看两字在上古的声韵关系。彫字在上古幽部端母,琢字在上古屋部端母,彫、琢二字声母相同,幽部与屋部旁对转,彫、琢上古音相近,二字是同源词。

搔、抓

《汉书·枚乘传》:“足可搔而绝。”颜师古注:“搔谓抓也。”

《广韵》:“抓,乱搔掐也。”

搔、抓词义相同。抓字是后起字,是爪的派生词,爪字(抓字)在上古宵部庄母,搔字在上古幽部心母,庄母心母是齿音准旁纽,宵部与幽部旁转,爪(抓)、搔上古音相近,二字同源。

吾、我、卬

吾、我、卬都是第一人称代词,三者有没有同源关系呢?那要看看三者的上古音情况。吾字在上古鱼部疑母,我字在上古歌部疑母,卬字在上古阳部疑母,三字的声母相同,鱼部与歌部通转,鱼部与阳部对转,吾、我、卬三字上古音近,是同源词。

(三)确定用字通假

有本字不用,而用音同音近字替代的现象,在古书中屡见不鲜。掌握上古音知识,就可以结合对词义的分析,确定文中所用的字是本字还是通假字。

在一般情况下,通假字的形义与本义的形义没有关系,只存在声音上的相同或相近。敖、傲

《诗·周颂·丝衣》:“不吴不敖”(吴,大声说话)

郑玄笺:“不喧哗,不敖慢也。”依《说文》:“敖,出游也。”“傲,倨也。”用于“傲慢”义,字当作“傲”。敖、傲上古音都在宵部疑母,声韵相同,只是声调不同。据此可知郑氏把诗中敖字当作傲字的通假字。

崇——终

《诗·鄘风·蝃蝀》:“崇朝其雨。”

毛传:“崇,终也。从旦至食时为终朝。”毛传训崇为终,崇字是否有“终”义呢?《说文》:“崇,嵬高也。”嵬与巍同。可知崇字与终字同词义无关,但声音上却有密切联系。崇、终都在上古冬部,崇字为庄组崇母,终字为章母,崇母与章母是邻纽,崇、终上古音相近。据此可知毛传把崇当作终的通假字。

拂——弼

《孟子·告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赵歧注:“入,谓国内也。无法度大臣之家、辅弼之士。”赵氏把拂字讲成“辅弼”义。《说文》:“拂,过击也。”可见拂字本义与“辅弼”义无关。我们再看看拂与弼的声音关系:拂、弼都在上古物部,拂字为滂母,弼字为並母,滂母与並母是旁纽,拂、弼音近。据此可知赵氏是把拂字当作弼字的通假字。

轨——宄

《左传·成公十七年》:“乱在外为奸,在内为轨。”

《释文》:“轨,本又宄。”轨与宄是什么关系?《说文》:“轨,车辙也。”“宄,奸也。外为盗,内为宄。”显然,转、宄词义无关,但声音上却有密切联系,轨、宄都在上古幽部见母,读音相同。据此可知文中轨字是宄字的通假字。

剥——扑

《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剥”(邦、屋,入)通“扑”(滂、屋,入)

莩——殍

《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莩”音弗,并母,幽部。一种草。此通“殍”,滂母,幽部。饿死的人。

干——岸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干”(见母,元部)通“岸”(疑母,元部)

腓——庇

《诗经·大雅·生民》:“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腓”(音肥,并母,微部。胫骨后肌肉即小腿肚。)通“庇”(邦母,貭部。庇护)几——岂

《史记·滑稽列传褚补》:“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无绝已时,几可谓非贤士大夫哉!”

“几”(见母,微部。小桌子)通“岂”(溪母,微部。难道)

(四)寻绎诗歌和词语的声律

诵读诗歌,只有确定诗句韵脚,才能更好地体会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美。但由于语音的变化,今人诵读《诗经》、《楚辞》,常常找不到韵脚。找不到韵脚固然与不熟悉《诗经》、《楚辞》押韵格式有关,但更主要原因是不能判定上古字音的相同相近。如果能掌握上古韵分部,就比较容易确定韵脚了。

如:《诗·大雅·绵》:“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诗中徒、家为韵,这两个字都在上古鱼部。

《诗·召南·野有死麇》:“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诗中包、诱为韵,麇、春为韵,前者在上古幽部,后者在上古文部(清人我这种一三句押韵、二四句押韵的韵脚为“交韵”。上述麇春押韵,凭今天的语音能够辨认为出来,徒家押韵、包诱押韵,没有判定上古字音相同相近的能力,就不容易确定了。

通过确定押韵字,还可以核对今天断句和标点的正误。如《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的几句诗,有人标点成下边这样: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

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

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纷兮繁会。

君欣欣兮乐康!

仅从押韵上就能看出这节诗的标点有误。全诗本来押阳部韵,像上面这样标点就找不到韵脚了。

闻一多曾怀疑在“扬枹兮拊鼓”下边脱了一韵,此说很有见地,如果真的脱落一句,这句的末尾一定是阳部字!即使落落说现在一时找不到佐证,也应该像下边这样标点: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纷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这样标点,韵脚分明,朗朗上口,才像是一首诗!

5. 从语音角度研究复音词的构成

判定上古字音相同相近,对研究先秦双音词也有要重要作用。先秦汉语中的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但也有一些双音词。

那时的双音词有一种特殊的构词法,即双音词的两个字存在双声叠韵关系。古人称双音单纯词为联绵字(联绵词),在联绵字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有双声叠韵关系。

(1)双声联绵词

棠棣流离蝃蝀蝤蛴蒹葭

萑苇町疃蟋率颉颃踊躍

匍匐踟蹰说怿挑达邂逅

颠倒趋跄拮据参差玄黄

黾勉燕婉燿燿仓卒

(2)叠韵联绵词

崔嵬苤苢朴樕驺虞芄兰

扶苏召勺药沮洳蜉蝣

仓庚菡萏绸缪婆娑栖迟

敖游逍遥虺隤差池蒙茸

婉娈恺弟猗傩窃纠忧受

夭绍偃蹇徘徊

(3)双声兼叠韵

辗转契阔蔽芾

觱发栗烈厌邑

伊威蟏蛸逶迤

另外,利用双声叠韵,还可以研究汉语的反义词。汉语的某些反主词也存在双声叠韵的关系,例如:

双声反义词

消息加减天地男女古今

生死文武教学明灭

叠韵反义词

水火旦晚老幼新陈寒暖

双声叠韵反义词

日月夫妇内外

附带介绍一下双声叠韵。

两字声母相同是双声,两字韵母相同是叠韵。双声叠韵是汉语音节的最大特点,在汉语语音史上有重要地位。反切注音法就是以双声叠韵为依据的:切上字与被切字双声,切下字与被切字叠韵。没有对汉语音节双声叠韵的认识,就不能产生反切,甚至可以说不会产生汉语音韵学。

从文学创作角度说,双声叠韵被广泛地应用到诗文创作中去,可以使语言富有节奏感,读起来音韵铿锵。

从语言研究角度说,今天还可以利用双声叠韵关系,在甲方言区具有双声叠韵关系的字,在乙方言区未必就有这种关系。双声叠韵要以当时当地的语音为准,判定上古字音相同相近,自然要以上古音为准。

二判定上古字音相同相近的方法

字音在什么条件下就算相同相近呢?字音相同比较明确,两个字既双声又叠韵就是同音。字音相近就不好说了。迄今为止还没有被大家都接受的字音相近的客观标准,但也不能说毫无标准——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基本要求还是共同遵守的,只是不同学者掌握的宽严尺度有所不同罢了。

一般说来,认定字音的相近,必须是韵部和声母同时相同或相近,如果只有韵部相同,而声母相距较远,如“共”和“同”(都在东部)、或者只有声母相同,而韵部相差较远,如“当”和“对”(都是端母),就不能认为是字音相近。

换言之,音同音近的字必须同时具备双声和叠韵两重关系。双声包括准双声、旁纽和邻纽,叠韵包括对转、旁转、旁对转和通转。在上一节已经介绍了上古声韵系统的基础上,下面把

王力归纳的各种双声叠韵关系列出,供初学者判定音同音近时参考。

(一)各类双声

1 同母双声:两字声母在上古属于同一母。例如(音标中的送气符号有[h]表示,如[kh]=[k‘])

?见母双声[k∕k] ——刚[kang]∕坚[kyen]

?溪母双声[kh∕kh] ——叩[kho]∕敲[kheo]

?群母双声[ɡ/ɡ] ——勤[ɡi?n]∕倦[ɡiuan]

?疑母双声[り/り] ——逆[りyk]∕迎[りyaり]

?晓母双声[x/x] ——讙[xuan]∕喧[xiuan]

?匣母双声[h∕h] ——丸[huan]∕圜[hiu?n]

?端母双声[t/t] ——陟[ti?k]∕登[t?り]

?透母双声[th/th] ——吐[tha]∕唾[thuai]

?定母双声[d/d] ——特[d?k]∕直[di?k]

?泥母双声[n/n] ——男[n?m]∕农[nu?m]

?来母双声[l/l] ——冷[leり]∕凉[liaり]

?照母双声[tj/tj] ——注[tjio]/属[tjiok]

?日母双声[nj/nj] ——如[njia]/若[njiak]

?喻母双声[dj/dj] ——觎[jio]/欲[jiok]

?审母双声[sj/sj] ——施[sjiai]/设[sjiat]

?清母双声[ts/ts] ——青[tsyeり]/苍[tsaり]

?从母双声[dz/dz] ——在[dz?]/存[dzu?n]

?並母双声[s/s] ——别[biat]/辨[bian]

?明母双声[m/m] ——劢[meat]/勉[mian]

2 准双声:主要指端组与照组、庄组与精组发音方法相同的两个声母。例如:

?端照准双声[t/tj] ——著[tia]/彰[tjiaり]

?泥日准双声[n/nj] ——乃[n?]/而[nji?]

?照庄准双声[tj/tzn] ——至[tjiet]/而[tzhen]

?审心准双声[sj/s] ——铄[sji?]/销[si?]

3 旁纽:指发音部位相同的声母。例如:

?见群旁纽[k/ɡ] ——劲[kieり]/强[ɡiaり]

?见匣旁纽[k/h] ——国[hu?k]/域[hiu?k]

?溪群旁纽[kh/ɡ] ——曲[khiok]/局[ɡiok]

?端定旁纽[t/d] ——蹢[tyek]/蹄[dye]

?透定旁纽[th/d] ——太[that]/大[dat]

?照穿旁纽[tj/thj] ——汁[tji?p]/渖[thji?m]

?精清旁纽[tz/ts] ——走[tzo]/趋[tsio]

?精从旁纽[tz/dz] ——增[tz?り]/层[dz?り]

?帮並旁纽[p/b] ——背[pu?k]/负[biu?]

4 准旁纽:主要指端组与照组、庄组与精发音方法不同的声母。例如:

?透神准声纽[th/dj] ——它[thai]/蛇[djya]

?定喻准声纽[d/j]——跳[dy?]/跃[ji?k]

5 邻纽:喉音与牙音、舌音与齿音、鼻音与鼻音、鼻音与边音,都算邻纽。例如:

?影见邻纽[?/k] ——影[yan ]/景[kyaり]

?神邪邻纽[dj/z] ——顺[djiu?n]/驯[ziu?n]

?喻邪邻纽[j/z] ——夜[jyak]/夕[zyak]

?疑泥邻纽[り/n] ——酽[りiam]/ [niu?n]

?来明邻纽[l/m] ——邻[lieり]/命[mieり]

(二)各类叠韵

1 叠韵:韵部相同。例如:

?之部待/俟乃/而东部空/孔囱/窗

?支部柴/祡买/卖微部雷/罍回/违

?鱼部遽/惧呼/歔脂部比/篦涕/泪

?侯部走/趋逗/住歌部哿/可为/伪

?宵部小/少招/召物部掘/搰帅/率

?幽部鍪/冒爪/搔质部一/殪疐/跌

?职部特/直国/域月部割/犗厉/瘌

?铎部夜/夕赦/释文部纷/棼遁/逊

?屋部曲/局屋/幄真部填/瑱滨/濒

?沃部虐/疟粜/ 元部安/晏乾/暵

?觉部咒/祝復/複缉部合/翕湿/隰

?蒸部宏/弘增/层盍部胠/胁踏/蹀

?耕部并/骈惊/警侵部霪/霖中/仲

?阳部旁/房昂/仰谈部甘/柑斩/芟 2 对转:主要元音相同,韵尾不同,但韵尾的发音部位相同。例如:

?之职对转[?/?] 负[biu?]/背[pu?k]

?之蒸对转[?/?り] 起[khi?]/兴[xi?り]

?职蒸对转[?k/?り] 陟[ti?k]/登[t?り]

?支锡对转[e/ek] 斯[sie]/析[syek]

?支耕对转[e/eり] 题[dye]/定[dyeり]

?锡耕对转[ek/eり] 溢[jek]/盈[jeり]

?鱼铎对转[a/ak] 捨[sjya]/释[siyak]

?鱼阳对转[a/aり] 吾[りa]/卬[りaり]

?铎阳对转[ak/aり] 逆[りyak]/迎[りyaり]

?侯屋对转[o/ok] 趣[tsio]/促[tsiok]

?侯东对转[o/oり] 聚[dzio]/丛[zioり]

?屋东对转[ok/oり] 读[dok]/诵[zioり]

?宵沃对转[?/?k] 超[thi?]/卓[te?k]

?幽觉对转[u/uk] [njiu]/肉[njiuk]

?微物对转[?i/?t] 非[piu?i]/弗[piu?t]

?微文对转[?i/?n] 饥[ki?i]/馑[ɡi?n]

?物文对转[?t/?n] 类[liu?t]/伦[liu?n]

?脂质对转[ei/et] 细[syei]/屑[syet]

?脂真对转[ei/en] 跌[dyet]/颠[tyen]

?歌月对转[ai/at] 施[sjiai]/设[sjiat]

?歌元对转[ai/an] 鹅[りai]/雁[りean]

?月元对转[at/an] 阔[kuat]/宽[khuan]

?缉侵对转[?p/?m] 袭[zi?p]/侵[tsi?m]

?盍谈对转[?p/am] 柙[heap]/槛[heam]

3 旁转:主元音相近,韵尾相同(或无韵尾)。例如:

?侯幽旁转[o/u] 叩[kho]/考[khu]

?职铎旁转[?k/ak] 逼[pi?k]/迫[peak]

?职屋旁转[?k/ok] 踣[b?k]/仆[phiok]

?耕阳旁转[eり/aり] 省[sieり]/相[siaり]

?质月旁转[et/at] 质[tjiet]/赘[tjiuat]

?文元旁转[?n/an] 焚[biu?n]/燔[biuan]

?缉盍旁转[?p/ap] 合[h?p]/阖[hap]

?侵谈旁转[?m/am] 寖[tzi?m]/渐[diam]

4 旁对转:主元音相近,韵尾不同,但发音部位相同。例如:

?幽屋旁对转[u/ok] 琱[tyu]/琢[teok]

?幽沃旁对转[u/?k] 柔[njiu]/弱[nji?k]

?幽东旁对转[u/oり] 冒[mu]/蒙[moり]

?微元旁对转[?i/an] 回[hu?i]/还[hoり]

?月真元对转[at/en] 曳[jiat]/引[jien]

5 通转:主元音相同,收尾音的发音部位不同。如:

?之文通转[?/?n] 在[dz?]/存[dzu?n]

?鱼歌通转[ai/ai] 吾[りa]/我[りai]

?鱼元通转[a/an] 徒[da]/但[dan]

?职侵通转[?k/?m] 极[ɡi?k]/穷[ɡiu?m]

?锡质通转[ek/et] 递[dyek]/迭[dyet]

?铎元通转[ak/an] 莫[mak]/晚[miuan]

?阳月以通转[aり/an] 境[kyaり]/界[keat]

?阳元通转[aり/an] 强[ɡiaり]/健[ɡian]

?歌盍通转[ai/ap] 何[hai]/盍[hap]

?月盍通转[at/ap] 介[keat]/甲[keap]

?元谈通转[an/am] 岸[りan]/ [りeam]

——有些韵主元音虽然不同,但韵尾同属塞音或同属鼻音,也算通转。例如:

?质盍通转[et/ap] 疾[dziet]/捷[dziap]

?真侵通转[en/?m] 年[nyen]/稔[nji?m]

谐声字在上古音中的研究价值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8年第1期J.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 NALITIES(Phi losophy a nd Social Science)No.1.2008谐声字在上古音中的研究价值 张亚蓉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摘 要]谐声字在上古汉语中的研究价值很早就得到了学者们的首肯,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对谐声材料本身以及对谐声现象所表现出的内部语音关系的理解上出现了一些分歧。对此,我们认为数量庞大的谐声字内部所存在的语音关系是研究上古音的重要依据,不能因为材料中出现的一些例外,而否认整个谐声材料的价值。谐声字所反应的主流现象有规律可寻,而且,这些规律以及例外都可以得到合理地解释。谐声关系完全可以当作内部语音基本一致的语音史料来使用。 [关键词]谐声字;上古汉语;谐声 [中图分类号]H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08)02-0125-06 在上古音研究中,我们可以利用的材料很多,有谐声、韵文、经籍异文、古书通假、读若、声训等,但其中价值最大的还是谐声字。王力也云: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音韵学家一般只能根据五种材料来研究上古的声母:第一是谐声偏旁;第二是声训;第三是读若;第四是异文;第五是异切(不同的反切)。 我们之所以说谐声字价值最大,是因为它数量多,形态多样,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许君叙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段氏释之为 以事以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为半声也。江河之事,以水为名,譬其声为工可。因取工可成其名,其别于指事、象形者,指事、象形独体。形声合体,其别于会意者,会意合体主意,形声合体主声。 其解释形声,极为明白。 历来对谐声的关注不绝,晋卫恒曰: 形声江河是也,以类为形,配以声也。 唐贾公彦曰: 谐声即形声,江河之类是也。皆以水为形,工可为声,书有六体,形声为多。 宋张有: 谐声者,或主母以定形,或因母以主意,而附他字为子,以调和其声者也。 郑樵: 谐声与五书同出,五书有穷,谐声无穷,五书尚意,谐声尚声,天下有有穷之义,而有无穷之声,谐声者合声成字,不可盛举。 元戴侗: 何谓谐声,从晶而谐以生声为,从甘而谐以匕声为旨,从又而谐以卜声为攴之类是也。 杨恒、周伯琦,明赵古则、王应电、朱谋玮、赵宦光、张位等都在其著作中谈及形声字,明吴元满还有一本专述谐声字的专著 谐声指南 。 到了清代,清人对谐声字的整理及应用则达到高潮。清丁福保 说文解字诂林 收录了众多研究 六书 的文章,专述形声的就有两篇。 近代,对形声字的论述更是细致、深入,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的 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 (甲编)中收录了18篇专事形声字研究的论文。 综观各家之论,其解释形声基本相同,只是有的专著称为谐声,有的称为形声。王应电之论极为明白, 盖言谐声不如言形声之包括也。 作为六书当中的一种,谐声、形声两者所指对象相同,只不过古代不同的书里用了不同的名称,故有 形声 、 谐声 、 象声 等叫法而已。中古以来研究古音的人主要采用 谐声 一词,它表达了一个包含了声符的合体字跟声符之间在读音上的内在含义 声音和谐。 [收稿日期]2007-11-11 [作者简介]张亚蓉(1979 ),女,甘肃兰州人,博士研究生,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第五章 中古音系

第五章中古音系 上文提到,《广韵》与《韵镜》(包括《七音略》)在中古音的研究中是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通过《广韵》与《韵镜》的分析比较,相互参证,中古音的声母、韵母、声调、音值及声韵的配合情况就可以确定了。 第一节中古音的声母和韵母 一、中古音的声母 《广韵》的声母有三十七个,《韵镜》的声母有三十八个,二者的差别只在于,《广韵》的喉音中有影、晓、匣、以(喻四)四母,《韵镜》的喉音中则有影、晓、匣、云(喻三)、以五母,所以《韵镜》比《广韵》多出一母。就《韵镜》的情况来看,“云”母已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但尚未同“以”母合流,这种现象说明《韵镜》所确定的声母要晚于《切韵》(《广韵》的声母即代表《切韵》的声母),但不会晚于守温制作三十字母的晚唐时期,因为在守温的三十字母中云、以已合流为喻。本书将中古声母确定为三十七个,亦即《广韵》的三十七母,理由是让“云”归“匣”更能反映出隋唐时期汉语声母的面貌。下面是三十七声母表及其拟音(拟音均为国际音标)。 中古声母音值表 中古声母发音 及拟音方法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全清全浊发音发音 部位新名部位旧名 帮, 滂, 並, 明, 双唇唇重唇 (非) (敷) (奉) (微) 舌尖中舌头端, 透, 定泥舌舌面前舌上知彻澄娘 舌尖前齿头精,, 清,, 从心, 邪舌叶齿庄, 初, 崇生俟正齿舌面前章, 昌, 船书禅舌根牙见溪群疑?

零声母影, 匣舌根音喉晓 (云) 半元音以 舌尖中半舌来, 舌面鼻半齿日擦音 表中的三十七声母和唐末宋初的三十六字母相比,唇音中少了四个,正齿音中多了五个,喉音中的喻母有分有合,数目没有增减。 二、中古音的韵母 通过第三、四两章我们得知,《广韵》的韵类共有292类(王力《汉语史稿》的分类或王力《汉语音韵学》中的290类再加上戈和昔)。如果不计声调,则为92类,其中所含韵母计有142类。《韵镜》开三合三 的韵类共有291类(比《广韵》少一个戈,如果不计声调,则为90类,其中所含韵母共有139类。两开三) 相比较,《广韵》比《韵镜》只多出真合、质合及戈三个韵母。由此可以看出,《广韵》切下字系联三三开三 的结果和《韵镜》所列的韵类数是极其接近的,这说明了系联结果的可靠性。本书把《广韵》的142个韵母确定为中古的韵母,下面是这142个韵母的名称及拟音,序次按92类的形式排列,其中平声韵的拟音代表平、上、去三声。 1 中古韵母音值表 1(东开一,?屋开一, 开二?黠开二?, 46(山 2(东开三 ,?屋开三 , 47(山合二,?黠合二,?, 3(冬合一,?沃合一, 48(先开四屑开四 , 4(钟合三 ,?烛合三,,? 49(先合四, 屑合四, , 5(江开二?觉开二 50(仙开三?薛开三?, 6(支开三 51(仙合三 ,?薛合三 ,?, 7(支合三 , 52(萧开四 ,

古音学史研究概述

古音学史研究概述 摘要:传统古音学自吴?B ?创至今已历经千年,期间 音韵学名家辈出,使古音学理论一步步走向完善,本文特从上古音的古韵分部、声母系统、声调三个方面对上古音的研究历史做简单的梳理,整理出传统古音学研究的大致发展脉络。 关键词:上古音;韵部;声母;声调所谓上古音是指周秦时期及前汉时期的音系系统,由于那个时期无韵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归纳《诗经》用韵,同时对《切韵》音系进行离析。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利用先秦的韵文材料《诗经》《楚辞》及其他群经诸子散文的用韵,还有以《说文》的谐声系统、训诂材料及方音材料、域外对音材料等作为旁证来推测古代的发音。 1上古汉语韵部真正的古音学研究是从宋代开始的,以通转叶音说为主体的宋代古音学研究标志着古音学的建立。吴??是通转说的代表,朱熹是叶音说的代表。“通转”的办法实际是囿于中古音,简单地合并《广韵》的部类,而不知离析,混淆了各韵部之间的界限。而“叶音说”的本质是没有认识到古诗不押韵是由于语音发生变化的缘故。清朝是古音学研究的全盛时代,最有名的古音学家有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等。顾炎武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除第十部外,入声字都配阴声,离析唐韵,这是顾炎武的首创。他的古韵十部奠定了清代古音学的基础。

江永研究音韵学与顾炎武稍有不同,顾炎武不管今音,只研究古音。他曾批评顾炎武“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 他本人非常注重于审音。江永把古韵分为十三部,比顾炎武多出三部。江永根据古音有?m 侈之分,将顾炎武的真部分为真元两部,侵部分为侵谈两部。江永还把侯韵离开鱼部与尤幽合并,并离析萧宵肴豪一部分字,这样把顾炎武的鱼宵两部分为鱼宵幽三部。段玉裁分古音为六类十七部,比江永多出四部。传统认为段玉裁的最大功绩在于支脂之三部分立。另外真文分立、幽侯分立,段玉裁也是正确的。关于韵部次序,在段玉裁之前顾炎武离析唐韵尚不敢把次序移动,而段玉裁则很大胆地把次序变更了,并运用谐声偏旁归纳韵部。戴震把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如果不算入声,古韵是十六部。他的分部有价值的是阴阳入三声相配。但是,他把应属阴声的歌部误作阳声,则是错误的。孔广森著有《诗声类》,分古韵阴声九部和阳声九部,共十八部。孔广森之前东冬都是合韵的,到了孔广森首将东冬分部。他的另一个音韵学研究的精彩之处在于正式确定了阴阳对转。他的对转法是:“入声者阴阳互转之枢纽。”江有诰与王念孙的古音学思想很相近,王念孙把古韵分为二十一部,比段玉裁多四部,王念孙把段玉裁的真质部分为两部,把质部叫作至部,同时把祭部独立,侵谈二部入声独立。江有诰采用了孔广森的冬部,不接受王念孙的质部(至部)。章炳麟对于古韵,起初定为二十二部,后来他觉得脂部去入声的字,在《诗经》里往往不与平上相押,所以把它再分为脂队两部。他还用汉字去描写二十三部的音值,虽没有国际音标那样明确,但由此可知他假定的古代

段玉裁古音理论研究综述

段玉裁古音理论研究综述 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金坛县人。生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卒与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乾隆举人,历任玉屏、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枫桥,闭门读书。段玉裁曾师事戴震,爱好经学,擅长探究精微的道理,获得广博的知识,在经学和小学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重要的建树,是杰出的音韵学家和文字训诂学家,与同门学者王念齐名,世称“段王之学”。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在小学围,又从音韵以治文字训诂。根基充实,深得体要。段氏一生著述甚富,有《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小笺》、《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六书音均表》、《说文解字注》、《汲古阁说文订》、《广韵校定本》、《集韵校定本》、《国语校定本》、《烈女传校定本》、《荀子校定本》、《经韵楼集》等。 段玉裁在音韵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在古音学方面。他自幼即好声音文字之学,师事戴震,学术上深受其影响。后又见顾炎武、江永等人音学著作,深受启发,遂在古音学方面潜心钻研,积十余年之功著成《六书音均表》,集中体现了他的古音理论。段玉裁被称为清代古音研究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不论是研究成果、研究方法还是治学态度,都广受赞誉,不愧为有清一代“朴学”研究的杰出代表。 段玉裁撰写《六书音均表》的目的在于阐发《说文解字》中的字义,尤其是解释六书中的假借和转注。他在《寄戴东原先生书》说:“音均明而六书明,六书明而古经传无不可通。玉裁之为是书,盖将使学者循是以知假借、转注,而于古经传无疑义。”

钱曾怡(1985)分析到《六书音韵表》共五篇,段氏在给他老师戴震的信中,对这五篇的宗旨有一个简要的说明:第一,《今韵古分十七部表》,“别其方位也”,这是表的纲要,联系《广韵》,划出了古韵十七部的轮廓;第二,《古十七部谐声表》,“定其物色也”,指出“谐声者必同部”,结合文字谐声,列出了古韵十七部的声符;第三,《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恰其旨趣也”,是讲各个韵部之间的沟通关系,把十七部按语音的远近分成六类,说朋“同类为近,异类为远”;第四,《诗经韵分十七部表》,“胪其美审也”,按十七部的顺序,排出《诗经》的用韵情况;第五,《群经韵分十七部表》,“资其参证也”,排出《周易》、《尚书》等群经的用韵情况。第四、第五两表,是用古韵十七部来分析《诗经》等经典著作的用韵情况,反过来,也是用这些具体的语言材料来作为他古韵分为十七部的证明。 通过阅读《六书音均表》,参阅前人研究,本文主要从古音分期、古韵分部、古音部发展规律三个大方面来归纳段玉裁的古音理论。一、古音分期 段玉裁在古音分期问题上作出了贡献,提出“音韵之不同必论其世”,将唐代以前的古音分为三期,在《音韵随时代迁移说》中说道: “今人概曰古韵不同今韵而已。唐虞而下,隋唐而上,其中变更正多,概曰古不同今,尚皮傅之说也。音韵之不同必论其世。约而言之。唐虞夏商周汉初为一时,汉武帝后自汉末为一时,晋宋齐梁隋为一时,古人之文具在。凡音转、音变、四声,其迁移之时代皆可寻究。” 董同龢先生(1933)说:“段氏以前的人,但知古音之不同于切韵

第五讲《广韵》音系

第五讲《广韵》音系

第三讲中古音系 授课要点: ①韵书的起源 ②《广韵》的由来及体例 ③《广韵》语音系统 一、韵书的起源和发展 中古汉语语音系统指以《切韵》《广韵》为代表的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㈠韵书: 韵书:韵书是按照韵编排的词典。 形书:《说文》《字林》《玉篇》 义书:《尔雅》 韵书:《切韵》《广韵》

㈡韵书起源 ⑴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⑵原因 韵书出现的条件: 第一,具备将音节分析为声、韵、调三个部分。 第二,具有科学实用的注音方法。 汉末,孙炎《尔雅音义》 第三,具有社会需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第一,中国和尚受到梵文字启发,懂得了将汉语音节切分为声韵两部分。 梵文:体文――辅音 摩多――元音 第二,沈约《四声谱》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

第三,诗歌发展,需要韵书。 魏晋时期汉语诗歌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对格律进行规范时期,象沈约永明体提出的“四声八病例”说,对诗歌的押韵和平仄都作了严格的规定,这就要求用韵书的方式对诗歌的用韵用字进行规范,提出一个大家可以遵循的标准。 ⑶《广韵》以前的韵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韵书产生并蜂出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韵书。 三国魏: 李登《声类》――第一部 晋代: 吕静《韵集》――第二部 南北朝:

阳休之《韵略》、夏侯咏《韵略》、沈约《四声谱》 沈约在汉语音韵学史上的贡献很大,首先发现了汉语具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特点。 二、《广韵》的由来及体例 ㈠《切韵》与《广韵》的成书过程: ①隋代开皇年间,陆法言编写《切韵》,存在最早的韵书。 ②唐孙缅修补增订《切韵》,篹《唐韵》。 ③北宋陈彭年编修《广韵》,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这是我国现在的最早的完整的韵书。 ㈡《广韵》的性质

上古音的韵部

通论(四)上古音的韵部 上古,是指先秦两汉时期,主要指先秦时期。韵部是古人从押韵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提出的概念。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上古的韵部指主要元音(韵腹)和韵尾,韵头和声调不计。 上古韵部主要是从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中归纳出来的,所以有人也把上古韵部称为《诗经》的韵部。 一、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主要有两个:一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一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形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1、《诗经》用韵的归纳 《诗经》每一篇都是押韵的,所以对《诗经》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就可以大致得到上古韵部的状况。系联方法如下:

絺(chi1)兮綌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邶风绿衣》 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胡逝我梁,祗搅我心。《诗小雅何人斯》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詩邶风燕燕》 翩彼飞鸮,集于泮林。 食我桑葚,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詩鲁颂泮水》

《绿衣》的韵脚字是“风”“心”,说明二字在上古属于同一韵部。《何人斯》的韵脚字是“风”“南”“心”,可以证明“风”“心”押韵并非偶然,又说明“南”与“风”“心”在上古同部。《燕燕》的韵脚字是“音”“南”“心”,其中也有“南”,可证“南”与“心”押韵亦非偶然,又说明“音”“南”“心”“风”上古同部。以下类推。 这种归纳韵脚字的方法就叫系联法,又叫做“丝联绳引”。上古的韵部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归纳出来的。具体步骤是,先用系联法将《诗经》韵脚字归纳为若干组,有多少组就说明上古有多少韵部,然后对《楚辞》等先秦韵文进行系联以验证《诗经》分部的正确性并扩大各部的归字。 2、谐声字的归纳 通过《诗经》等先秦韵文归纳出来的古韵部是可信的,但是由于没有将韵脚字以外的字归纳进去,而韵脚字又很有限,所以这样的韵部含字太少。形声字的谐声系统能够扩大

知识点汇总情况_古代汉语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上册)通论知识要点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①上古汉语:先两汉到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3古汉语书面语的两大分支: ①文言系统:文言是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系统。 ②白话系统:白话是六朝以来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中古和近代汉语的书面语系统,含古白话﹙中古汉语﹚和近代白话﹙近代汉语﹚。二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1古汉语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言。因为: ①文言是汉语书面语的源头,全面认识汉语书面语必从文言开始。 ②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多用文言写成的,传承古代文化,必须从掌握文言入手。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 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附: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 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

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 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 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淇《助字辨略》、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第一单元:文字、词汇、工具书 ●笫一节文字 一什么是文字: 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 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 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 二汉字的性质:

当前中古音研究

[讨论]二十世纪的汉语中古音研究 缘起:近日对中古音颇感兴趣,先后读了《切韵》、《广韵》、《一切经音义》等书,不明之处多矣!今日无意中得见此文,得以大致了解中古音研究之概况。 转之,冀能对同道者有所助益。 此文修订本原载于《南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又见于韩国中国学会刊物《中国学报》第四十一辑,2000年8月出版。 二十世纪的汉语中古音研究 北京大学中文系张渭毅 20世纪的汉语中古音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客观地回顾和总结近100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于确定下一个世纪的研究起点和方向,具有现实意义。 所谓中古音,指汉语语音史上魏晋至唐五代时期的语音。这一时期的语音材料非常丰富,按照其内容和性质的不同,中古音的研究大致体现在以下诸方面。 壹《切韵》系韵书的研究 所谓《切韵》系韵书,指《切韵》及其唐五代宋各种增订本,现存的完整增订本有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和《广韵》。《广韵》虽成书于宋,但其音系是《切韵》音系。《集韵》音系已跟《切韵》有了一些距离,因此不在讨论之列。《切韵》系韵书是中古音研究的重心所在,范围宽,论题广,大致可分为音系的外围 研究和音系的研究两部分。

一音系的外围研究 《切韵》音系的外围研究,包括韵书的搜集和整理、韵书的源流和异同、异读字、韵书跟现代方言和普通话的对应关系及其应用等内容。 (一)韵书的搜集和整理 20世纪初,陆法言《切韵》的唐写本和增订本在敦煌和吐鲁番的发现,是20世纪音韵学的幸事和盛事。我国学者作了很多辑录和整理的工作,王国维、魏建功、周祖谟等用力最勤,创获最多。1921年,王氏最先把斯坦因劫去的三种《切韵》残卷(即切一、切二、切三)抄印,公诸于世。1936年,由刘复、魏建功、罗常培合编的《十韵汇编》出版,辑录了当时所能见到的十种《切韵》系韵书。1955年,姜亮夫三十年代在巴黎、伦敦、柏林等地图书馆摹录的韵书总集《瀛涯敦煌韵辑》出版。1968年,龙宇纯写成第一部全本《王韵》的校本《唐写全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校笺》,参证多种韵书,细校详订。1974年,针对姜亮夫摹录本的错误,潘重规作《瀛涯敦煌韵辑新编》《瀛涯敦煌韵辑别录》,有较大参考价值。1983年,周祖谟出版了《唐五代韵书集存》,汇集了30种唐五代韵书写本、刻本,详加考释,分别异同,辨章源流,无疑代表了《切韵》整理的最高水平。1988年,叶键得完成博士论文《十韵汇编研究》,辨析体例,校正错误。清代以来,音韵学家一向重视《广韵》的研究,但一直没有一个好的校本。1938年,周祖谟以张士俊泽存堂刻本为底本,全面校勘《广韵》,写成《广韵校勘记》,1951年又出版了《广韵校本》。此后,又发现了全本《王韵》和《钜宋广韵》,为周著所未见,但周著仍然是迄今最有价值的《广韵》校本。葛信益利用《切韵》残卷及其增订本,比勘《广韵》的各种版本,校正《广韵》的误字和夺字,著有《〈广韵〉讹夺举正》(1984年)、《读〈广韵〉札记》(1988年)等。传世的《广韵》版本,有详本、略本之别,历代流布的情况很复杂,朴现圭、朴贞玉《广韵版本考》(1986年)详细考察了《广韵》版本的源流。余廼永撰《泽存堂本<广韵>之版本问题》(1999年),讨论了泽存堂本《广韵》跟相关版本的关系,指出泽存堂本《广韵》之底本实为宁宗本,跟楝亭本有同类的祖本,纠正了前人的错误看法。近年来,深圳大学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合作,研制开发了《广韵》电子检索系统,可以迅速查询反切和声、韵、调、摄、等、呼的音韵地位, 为全面整理《广韵》提供了便利。 (二)韵书的源流和异同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汇总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 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 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 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汉语字典古音标注的重大突破

汉语字典古音标注的重大突破 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汉字具有形音义三个方面,编纂汉语字典,这三方面缺一不可,此中尤其以汉字的读音标注问题最为复杂。综观近年来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或大词典或古音手册之类的著作,或不分段,即只有一个语音阶段;或虽分段,但是语音的标注要素不全;或只有汉字音韵地位标注,没有标注读音,均有缺憾。例如:著名的《汉语大字典》

注音分上古、中古、现代三段,但上古音只标韵部,不注声母,中古音以《广韵》为主,亦只用文字注明反切和音韵地位,没有标注构拟的中古音,不无缺憾。《辞源》注音只注中古音和现代音,缺上古音,同样缺乏标音。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只注中古音韵地位和《广韵》反切,没有上古音和近代音,且没有音值标注。郭锡良的《汉字古音手册》则有上古音、中古音、现代音三段,除了汉字注明音韵地位外,并标注了王力先生的上古音体系,显然

是个进步,但是古音标注只主一家,缺乏普遍性。 近年来,随着汉语音韵研究的进展,汉语音韵学已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学科。以上古音为例,目前国际通用的有代表性的上古音体系有四家。他们是:王力、李方桂、郑张尚芳和包拟古-白一平的上古音构拟体系。或者再加上俄罗斯斯塔罗斯金的上古音构拟体系,代表了上古音研究的最新进展。通常大陆学者使用王力和郑张尚芳先生的体系较多,台湾和海外则多使用李方桂先生的上古音体系。

欧美、日本目前则多使用白一平的上古音构拟体系。其实,从本质上来说,郑张尚芳、白一平以及斯塔罗斯金的上古音体系颇多相似。中古音构拟方面,近年来也有很大的进展。代表性论著的是李荣先生的《切韵音系》和邵荣芬先生的《切韵研究》。近代音方面,目前一般的字词典和古音手册则多付阙如。在这种情况下,近期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著名语言学家林连通和郑张尚芳先生主编的《汉字字音演变大字典》的问世填补了汉语字典注音的诸多空白,

常用字上古音表 WORD 整理版

附錄 常用字上古音表 說明 1.以現代讀音爲序,上古聲韻相同的字排列在一起,最後兩個字分別為上古聲母和韻部。 2.音系採用王力三十二聲母、三十韻部的體系。 3.多音字只收常見讀音。 4.本表共收録4560字。

ai 唉埃毐欸挨影之哀影微皚疑微藹靄影月礙疑之隘影鐸磑疑微愛僾薆曖影物艾疑月 an 安鞍鞌按案影元諳暗闇黯影侵岸疑元 ang 昂卬疑陽盎影陽 ao 坳影幽翱疑幽襖媼芺奧懊影覺傲疑宵 ba 巴笆芭豝把靶幫魚八幫質拔跋犮胈並月霸灞幫鐸罷並歌 bai 擘幫錫白並鐸佰百柏幫鐸捭幫支粺稗並支拜幫月敗並月 ban 頒幫文班斑扳般半絆搬幫元辦瓣伴拌並元 bang 邦幫東榜謗幫陽棒蚌並東傍並陽 bao 褒包苞胞勹枹寶保 堡褓鴇飽報幫幽 雹並覺 薄並鐸 抱菢鮑並幽 暴曝並藥 爆豹幫藥 bei 杯桮幫之 卑碑幫支 悲輩幫微 北背幫職 倍蓓並之 邶憊糒並職 悖誖並物 被並歌 貝狽幫月 ben 奔本幫文 笨並文 beng 崩繃幫蒸 迸幫耕 bi 逼偪皕皀幫職 鼻苾佖怭駜並質 鄙啚幫之 俾裨幫支 比妣秕匕沘幫脂 筆幫物 彼柀幫歌 愎並覺 碧幫鐸 婢髀並支 睥滂支 薜臂辟璧躄嬖壁幫錫 避並錫 庇狴梐幫脂 篦坒芘陛並脂 毖秘泌邲痹畀閉箅 必畢蹕篳幫質 弼並物 蔽鄨幫月 敝幣弊斃?並月 bian 編蝙牑扁遍徧幫真 鞭邊變幫元 砭貶幫談 辨辯辡卞汴弁便辮 並元 biao 彪髟幫幽 鑣標猋熛表幫宵 摽並宵 bie 鱉鼈幫月 蹩别並月 bin 賓濱瀕儐殯幫真 彬邠斌豳幫文 臏並真 bing 冰幫蒸 兵丙炳秉柄幫陽 并餅幫耕 病並竝並陽 bo 剥幫屋 波紴播跛簸幫歌 撥帗袚幫月 踣並職 襮駁駮幫藥 博搏伯幫鐸 泊亳薄帛並鐸 癹並月 勃渤孛並物 檗幫錫 bu 逋誧補布佈幫魚 卜幫屋 哺捕簿餔並魚 部瓿並之 不幫之 怖悑滂魚 步荹並鐸 cai

古音学史研究概述

古音学史研究概述 摘要:传统古音学自吴?3 ?创至今已历经千年,期间 音韵学名家辈出,使古音学理论一步步走向完善,本文特从上古音的古韵分部、声母系统、声调三个方面对上古音的研究历史做简单的梳理,整理出传统古音学研究的大致发展脉络。 所谓上古音是指周秦时期及前汉时期的音系系统,由于 那个时期无韵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归纳《诗经》用韵,同时对《切韵》音系进行离析。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利用先秦的韵文材料《诗经》《楚辞》及其他群经诸子散文的用韵,还有以《说文》的谐声系统、训诂材料及方音材料、域外对音材料等作为旁证来推测古代的发音。 1上古汉语韵部真正的古音学研究是从宋代开始的,以通转叶音说为主 体的宋代古音学研究标志着古音学的建立。吴??是通转说的 代表,朱熹是叶音说的代表通转”的办法实际是囿于中 古音,简单地合并《广韵》的部类,而不知离析,混淆了各韵部之间的界限。而“叶音说”的本质是没有认识到古诗不押韵是由于语音发生变化的缘故。清朝是古音学研究的全盛时代,最有名的古音学家有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等。顾炎武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除第十部外,入声字都配阴声,离析唐韵,这是顾炎武的首创。他的古韵十部奠定了清代古音学的基础。 江永研究音韵学与顾炎武稍有不同,顾炎武不管今音, 只研究古音。他曾批评顾炎武“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 他本人非常注重于审音。江永把古韵分为十三部,比顾炎武多出三部。江永根据古音有?m 侈之分,将顾炎武的真部分为真元两部,侵部分为侵谈

两部。江永还把侯韵离开鱼部与尤幽合并,并离析萧宵肴豪一部分字,这样把顾炎武的鱼宵两部分为鱼宵幽三部。段玉裁分古音为六类十七部,比江永多出四部。传统认为段玉裁的最大功绩在于支脂之三部分立。另外真文分立、幽侯分立,段玉裁也是正确的。关于韵部次序,在段玉裁之前顾炎武离析唐韵尚不敢把次序移动,而段玉裁则很大胆地把次序变更了,并运用谐声偏旁归纳韵部。戴震把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如果不算入声,古韵是 六部。他的分部有价值的是阴阳入三声相配。但是,他把应属阴声的歌部误作阳声,则是错误的。孔广森著有《诗声类》,分古韵阴声九部和阳声九部,共十八部。孔广森之前东冬都是合韵的,到了孔广森首将东冬分部。他的另一个音韵学研究的精彩之处在于正式确定了阴阳对转。他的对转法是:“入声者阴阳互转之枢纽。”江有诰与王念孙的古音学思

番汉对音和上古汉语

番汉对音和上古汉语 最常见的梵汉对音研究为例,人们似乎仅仅以字典上的经典梵文形式 为基础,却没有事先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各国的佛经翻译家,特 别是早期的翻译家,他们据以翻译的佛经原本真的是用经典梵语写成 的么?如果不是,那么我们的全部梵汉对音研究岂不是建立在了一个 完全虚无的基础上面?当然中国佛经梵汉对音的问题也许不那么严重。事实上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唐代僧人译经所据的原本大都是经典梵语的,(注:具体对音情况参看施向东《玄奘译著中的梵汉对音和唐初 中原方音》,《语言研究》1983年第1期。)所以我们在研究初唐以 后的梵汉对音时自然不妨以词的经典梵文形式为基础。不过一旦谈及 那以前几百年的汉代佛经译音,情况恐怕就大不相同了。巴利文律藏 中有一段话暗示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曾屡经梵文学者征引,下面 是季羡林的译文:(注:季羡林:《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北京 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这段文字在汉译“大藏经”里原有多种异译,分别见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佛陀耶舍 共竺佛念等译《四分律》、弗若多罗共罗什译《十颂律》、义净译 《根本说一切有部pí@①奈耶杂事》、失译《pí@①尼母经》。) 这时有两个比丘,姓耶弥卢谛拘罗,是兄弟俩,原来生在婆罗门家中,声音良好,善于谈说。他们来到世尊那里,向世尊致过敬,坐到一旁去;坐下以后,两个比丘向世尊说:“大德!现在的比丘,不同姓, 不同名,不同门阀,不同家室,都来出家。他们用自己的方言俗语毁 坏了佛所说的话。请允许我们用梵文表达佛语。”佛世尊呵责他们说:“你们这些傻瓜,怎么竟敢说:‘请允许我们用梵文表达佛语。’傻 瓜呀!这样既不能诱导不信佛的人信佛,也不能使信佛的人增强信仰,而只能助长不信佛的人,使已经信了的人改变信念。”呵责完了以后,又给他们说法,然后告诉比丘说:“比丘呀!不许用梵文表达佛语! 违者得突吉罗。” 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早期佛教是坚决反对使用梵语的, 这大概是因为梵语是当时盛行的婆罗门教的语言,佛教必须处处显示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十八)古书的注解(讲授内容) 一、古书注解的概况和体例 1、汉代的注释传笺 2、唐代的注释疏正义《五经正义》《十三经注疏》 3、宋代的注释朱熹 4、清代的注释衍文脱文 二、旧注的常用术语 1、曰为谓之 2、谓 3、貌之貌 4、犹 5、之言之为言 6、读曰读为读若读如 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P672) “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疏”是对注的解释。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2.十三经注疏 ?周易正义魏.王弼、东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仪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春秋左传正义晋.西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东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东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北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北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北宋.孙奭疏 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战国策注,东汉,高诱。 ?吕氏春秋注,东汉,高诱。 ?楚辞注,东汉,王逸,宋洪兴祖补注。 ?老子注,魏,王弼,河上公;周易注,魏,王弼。 ?庄子注,晋,郭象,《世说新语》以郭象窃向秀之书。 ?国语注,吴,韦昭。 ?论语注,梁,皇侃。 ?荀子注,唐,杨倞。 ?管子注,唐,尹知章。 ?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隠,张守节正义。 ?汉书集注,唐,颜师古。 ?文选注,唐李善、五臣注。 ?三国志注,南朝宋,裴松之。 ?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南宋,朱熹。 ?论语正义,清,刘寳楠。

谈谈古音研究的十年论争

谈谈古音研究的十年论争 郭锡良 2002年6月我在南昌纪念《中国语文》创刊五十周年学术会议上发言,驳斥梅祖麟2001年在香港语言学年会上的讲话,揭开了古音研究的一场争论。至今正好十年,回顾一下这场争论,不无意义。 梅祖麟在讲话中装出权威的架势,集中攻击了王力先生和王念孙先生,还扫荡了乾嘉学派,章黄学派及其“旁支别流”,骂倒一切;又册封了“主流”音韵学家,俨然是中国语言学界的霸主。潘悟云也早就写了“劝进信”,要梅氏来领导中国语言学界,拨正大陆语言学研究保守、落后的研究方向,言辞谦卑,情意恳切。 争论开始后,很快形成可海峡两岸联合进行的一场学术论争。不过情势诡谲,有理一方的发言、文章竟然遇到了阻力,是《古汉语研究》主动承担了开展这场学术论争的重任。初步统计:十年来梅氏及其信徒共六人,发表论争文章九篇;批评、梅的两岸学者(包括一名华裔美籍学者)一共二十五人,发表论争文章三十三篇。 一 梅氏的讲话《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历史音韵学》针锋相对地批驳了梅氏对王力先生的攻击,揭示了他的无知和武断;并指出梅氏自己考察汉藏同源词的错误,还分析了潘悟云的《汉语历史音韵学》“知识性错误实在太多”,被奉为历史音韵学地主流著作,实在太荒诞文章发表在《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3期,第4期又发表了孙玉文的《〈汉语历史音韵学·上古篇〉错误》。孙玉文在文章中说:“发现本书《上古篇》错讹太多,初步核查,有100多处。”他只举出38例,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批评。这就证实了我批评潘著的论断。 这里需要说明,在我去南昌开会前,曾将发言草稿送请正在清华大学讲课的陈新雄教授提意见,获得赞许。陈先生回台湾后,撰写了《梅祖麟〈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历史音韵学〉讲辞质疑》,召集、举办了汉语历史音韵学讨论会。他们把梅氏2000年在史语所七十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集中攻击章黄学派的《中国语言学地传统和创新》一文,一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批驳,编发了《会前参考论文集》。 再说,当时梅氏在香港的讲话是贴在语言所和北大的网上,南昌会后,我把发言稿也贴上北大的网站。不久,梅氏给我来了一封信,承认自己的讲话错误,“妄言王先生不懂‘同声必同部’更是不当。”但是,却向我提出了三个难题:(1)一声之转是否能用来做同源词研究,(2)怎样做汉藏比较,(3)王先生的上古音系统是否能用来做汉藏比较。要我回答。

第五讲《广韵》音系

第三讲中古音系 授课要点: ①韵书的起源 ②《广韵》的由来及体例 ③《广韵》语音系统 一、韵书的起源和发展 中古汉语语音系统指以《切韵》《广韵》为代表的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㈠韵书: 韵书:韵书是按照韵编排的词典。 形书:《说文》《字林》《玉篇》 义书:《尔雅》 韵书:《切韵》《广韵》

㈡韵书起源⑴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⑵原因 韵书出现的条件: 第一,具备将音节分析为声、韵、调三个部分。 第二,具有科学实用的注音方法。 汉末,孙炎《尔雅音义》 第三,具有社会需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第一,中国和尚受到梵文字启发,懂得了将汉语音节切分为声韵两部分。 梵文:体文——辅音 摩多一一元音 第二,沈约《四声谱》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 第二,诗歌发展,需要韵书。 魏晋时期汉语诗歌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对格律进行规范时

期,象沈约永明体提出的“四声八病例说,对诗歌的押韵和平仄都作了严格的规定,这就要求用韵书的方式对诗歌的用韵用字进行规范,提出一个大家可以遵循的标准。 ⑶《广韵》以前的韵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韵书产生并蜂出的一 个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韵书。 三国魏: 李登《声类》一一第一部 晋代: 吕静《韵集》——第二部 南北朝: 阳休之《韵略》、夏侯咏《韵略》、沈约《四声谱》沈约在汉语音韵学史上的贡献很大,首先发现了汉语具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特点。

二、《广韵》的由来及体例 ㈠《切韵》与《广韵》的成书过程: ①隋代开皇年间,陆法言编写《切韵》,存在最早的韵书。 ②唐孙缅修补增订《切韵》,篡《唐韵》。 ③北宋陈彭年编修《广韵》,全称为《大宋重修广 韵》,这是我国现在的最早的完整的韵书C ㈡《广韵》的性质 广韵》虽编于宋代,只是对《切韵》加以充 实扩充(“广韵”就是扩充《切韵》之意)。因此,《广韵》虽然编修于北宋,但它反映的仍然是《切韵》时代即隋代的语音系统,并不是北宋时期的语音系统。因此,《广韵》音系就是《切韵》音系,即隋唐时期的语音系

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析及其代表音系

:①上古音时期──先秦至魏晋(约公元前10~公元5世纪);②中古音时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纪);③近古音时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纪);④现代音时期──清代至现代(17~20世纪)。 1上古音一般以《诗经》韵脚和谐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诗经》并非一时一地的作品,谐声字是用声旁表音的字(如“途、除、徐、叙、斜”都用声旁“余”表音),来源更要复杂一些,但这两种材料反映的语音系统是相当一致的。上古声母共有30个左右。 2、中古音一般以隋唐时期盛行的韵书《切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广韵》对《切韵》的增订主要在字数和释义,对《切韵》的语音系统并没有重大的改动,现在研究《切韵》音系一般就都以《广韵》为主要依据。《切韵》并没有系统地列出它的声母系统,根据后人分析归纳,大体上是和传统的三十六字母相当的。 3近古音一般以元代周德清所编《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中原音韵》所代表的近古音语音系统比《切韵》所代表的中古音语音系统简单得多,已经相当接近于现代北京话。《中原音韵》改变了《切韵》以声调为纲的编排方法,改为以韵为纲,各韵之下分列声调,然后再分为若干小韵,同音字都列在同一小韵内,并没有单列声母。《中原音韵》把韵母分为19个韵部,19个韵部实际共包括40多个韵母,只有中古韵母的1/3左右,这主要是因为中古入声韵到近古已经全部消失,和阴声韵完全合并。例如“东、冬、钟”在中古本是3个韵,到近古就合为一韵。可能共有20个声母(不包括零声母),把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类,和现代北京话完全相同,中古的平声根据声母的清浊到近古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类:中古清音声母读阴平,如“通、诗、坡、春”;中古浊音声母读阳平,如“同、时、婆、纯”。 语音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汉语有一些方言到目前还保留着中古音甚至上古音的一些特点。

“熊”字上古音归部说

“熊”字上古音归侵部补注 麦耘 李新魁师在两篇文章中提到过“熊”字上古本在侵部,后来才转入蒸部(1983:445,1994:382- 383),他的证据是:金文中“熊”写作“酓”;《说文解字》为“炎省声”;闽南方言读him或hom;朝鲜语和日语分别读kom和kuma。李新魁师说得比较简略,本文准备补充得详细些。 《说文解字》卷十上:“熊,兽。似豕,山居,冬蛰。从能,炎省声。”对这个字的上古音归部,清代古音学者大致上分为两派。一派根据许慎“炎省声”的说法,归到谈部,例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严可均《说文声类》。另一派根据东汉的押韵归到蒸部。顾炎武《唐韵正》卷一从《左传·昭公七年》“昔尧殛鲧于羽山”下的孔颖达正义中找到“张叔《皮论》”(钱大昕校为“张升《反论》”,见中华书局影印阮刻本《十三经注疏》下册二○五四页所引)以“腾、熊、蝇”相押的例证,后来江永《古音标准》、江有诰《谐声表》等都信从他①。苗夔《说文声订》还徒劳地企图证明“熊”为“火廾”省声,以支持顾氏。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增加了几条对顾氏的观点有利的例证:“《左文十八传》‘仲熊’《潜夫论》作‘雄’。‘有熊氏’《白虎通》训宏大(引者按:这是声训)。《易林》蹇之大过‘熊’与‘宏’叶。”不过朱氏自己却又疑心“熊”从“烘”省声,竟然归到豐部(即一般所称的“东部”)去了,毫无道理。 《反论》、《潜夫论》、《白虎通》和《易林》都是东汉的作品,用上面的例子来说明属于上古后期的东汉时期“熊”字归蒸部是可以的,但要说先秦时期――习惯上总是把先秦音看作上古音的代表――它也归蒸部,就显得说服力不足,而偏偏先秦文献中不见“熊”字入韵之例。②现代学者也分两派。一派把“熊”字归到蒸部,如唐作藩(1982:145)、陈复华和何九盈(1984: 235和1987:365)、郭锡良(1986:291)。郭氏的上古拟音为 ?w ?。另一派归侵部,除李新魁师外,还有高本汉(1957:294)拟“熊”字(编号674)为 i um,李方桂(1971:45)作 wj m34,但后者在拟音后面注一个放在括弧里的问号,说明他不能很肯定。高本汉和李方桂都没说这样拟的理由。归蒸部和归侵部的主要的区别在韵尾:是-?尾还是-m尾。 下面几点可以看成是对李新魁师有关论述的注释: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王室为“熊”氏,传世的典籍像《左传》、《国语》和《史记》记载都一样。古文字资料涉及这一点的有两种:一种是《诅楚文》,是秦国人的手笔,其中提到楚王“熊相”,楚王的姓氏和典籍所记载的一致。还有一种是楚国的铜器铭文,包括“楚王酓璋戈”、“酓章作曾侯乙鎛”、“酓出月鼎”、“酓出月匚古”、“酓出月盘”、“酓干心鼎”和“酓干心盘”等,在这种资料中,楚王是“酓”氏。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些铜器都是楚王室铸造、使用的。就是说,当时别国人称楚王室为“熊”氏,而楚王室自称“酓”氏。 大徐本《说文》没有“酓”字,小徐本有,解释是“酒味苦也”。在金文中,“酓”是“酓欠”(“飲”古字) 的省形。燕飲之“飲”,金文作“酓欠”和“酓”两形,指楚王姓氏时只作“酓”。这个姓氏跟“酒味苦”当无关。不过这点已经不重要了。 “酓”字上古属侵部。声母方面,“熊”中古喻三,上古读牙音(舌根塞音)③,“酓”中古影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