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议中西方礼貌用语差异_肖梦霞 - 副本

浅议中西方礼貌用语差异_肖梦霞 - 副本

摘要:礼貌语言在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礼貌是一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特点。当人们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最好是根据对方的文化背景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以避免误解和语用失误。

关键词:礼貌用语中西文化文化差异

礼貌是一种普遍现象。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在中西方文化中,礼貌一直被视为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存在一种礼貌和广泛使用礼貌语言,清楚地表明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这一特定语言。在中西方文化中,礼貌在这两种文化的社会功能相同,但它们在实际使用中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在此文化是礼貌的语言行为,在彼文化中则是不礼貌的语言行为。研究礼貌用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差异往往成为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根源。本文将从以下四个部分讨论这些差异。

一、问候语

作为交际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问候语普遍存在,构成了礼貌用语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一遇到别人,无论他或她,问候均被认为是礼貌的行为。它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一种道德修养准则。然而,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问候方式。越是传统型的社会,其成员似乎越不喜欢使用情境问候。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国家,那么中国的问候更不依赖于情境和公式化的问候,问话内容具体,种类繁多,形式灵活,主要是根据见面时的具体情况而定。而美国的问候往往有明确的模式化的套语和对方打招呼问候。在汉语中,大家平常打招呼就是“你吃了吗?”或者就是“你到哪儿去?”,表示对对方友好和关心。而这种问题对英美人来说就是一种冒犯。这些友好的寒暄语在西方人听来不仅感到奇怪而且感到不快。当你使用“Where are you going?”打招呼时,他们就会感到不高兴,以为你在打听他人的私事。而当你用“Have you had lunch?”向他们打招呼时,对于一些西方人,这个问题可能意味着“我也没有吃。让我们一起去吃点东西。”或者“如果你没有,我想邀请你到我家并邀请你来吃晚饭。”。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愿意谈论天气作为问候的手段,如“Is this not good weather?”,而不是对个人的事务性的问候。英美熟人之间碰面,互道声“Hi”或“Hello”就表示打招呼了。

在中国使用的一些问候不带任何信息,人们并不需要回答诸如“你去哪儿?”、“你吃饭了没有?”和“什么风把你吹来了?”,汉语里询问他人行动去向或询问个人情况的问候语让英语国家的人无法接受甚至反感。这是因为不同的问候语方式受制于不同的文化规范,在西方这些问候语被认为是入侵他们的个人生活,而不是友好的祝福,所以应避免这种问候方式。在英美一般是这样的口头模式:“Good morning.”“Hi.”“Hello.”“What a good day!”等。中英文问候语言形式不同,但它们的语用功能是相似的。在现代中国,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些方式向别人打招呼“你好”和“早上好”等。

二、恭维与应答

恭维语作为一种社会言语行为在不同的环境中可以完成不同的功能。恭维是称赞某人的价值,出于讨好对方的目的而去称赞、颂扬。中文和英文在恭维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在英美国家人心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个概念在他们头脑中深深扎根,因此当他们赞美一个人通常是客观的。例如,当一个人称赞你做饭很好吃时,你应该回答:“Thank you!”他们的赞美通常是客观和真诚的。因此,英美国家的人会很高兴接收别人的恭维语。然而,在中国文化中,接收到别人的赞美就立刻回答“过奖了”“惭愧”一类的自贬词语,以示礼貌。例如,当中国人邀请其他人在家里吃饭,吃完后主人经常说:“饭做得不够好,希望你能体谅一下。”中国人喜欢用这句话来贬低自己。但是,这会令西方人感到困惑甚至会怀疑你的真诚愿望。

在英美文化中,对一个人的外表和成就的赞美是最常见的赞美内容之一。比如:一名男子在公共场所赞美一名女人的外貌和着装。而女人会很高兴地接受恭维。但在中国被认为是不礼貌,那些恭维行为被认为是放荡不羁和不礼貌的。我们都听过这样的故事:在一辆巴士上,一名男子赞扬一位年轻女士的外貌。这位女士给了该名男子一记重重的耳光,而不是接受他的赞美。你可以想象当事人的尴尬。

据调查,英语恭维语除表示欣赏以外,其主要功能是协同交往双方关系的一致性。而汉语恭维语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使对方感觉良好;欣赏;利用他人。西方人喜欢求新求异,因此常对某种“变化”、“新意”加以恭维。而中国人喜欢求同,因此“变化”和“新意”受恭维的程度远低于西方。

三、称呼语与礼貌

称呼语是用来指称自己和别人的词语。在语言交际中,称呼语是用得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由于社会结构、传统伦理、血缘和宗族的限制,在中国的称谓远比英美国家复杂。称呼语对人际关系有着敏锐的反应,它不仅有提醒对方开始交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使交际者摆正自己与交际对象的关系,便于展开交谈。汉语中的称呼语很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礼貌习惯,可以说称呼涉及礼貌,是汉语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汉语中的“称呼”准则是一条重要的礼貌准则,而在英美文化中它不足以成为礼貌准则之一。

在中国,孩子不应该直接叫他们父母的名字,同样学生也不可以直接叫老师名字,下属对上级也不能直呼其名。否则,将被视为不礼貌。中国喜欢使用称谓,显示亲属关系,称呼要讲究“长幼尊卑贵贱”之分,体现出一种权势取向,是垂直式社会关系的标志。在家庭成员中,有叔、伯、姨、姑、兄、弟、姐、妹等表示辈分的称呼语。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为了表达一种尊敬,也会在称呼年长的人的时候冠以X爷爷、X阿姨、X姐姐、X 哥哥等称谓。这使得西方人非常困惑,甚至使中国儿童感到模糊。在西方国家这是很常见的互相直呼其名,有时他们在之前的名字加上Mr.,Miss就可以了。

四、致谢语

致谢在汉英文化中都普遍存在。致谢行为虽小,却是肯定性的、常规性的礼貌举动。正确地使用致谢语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营造友好和睦的社会氛围。而致谢语使用不当,就会伤害交际者之间的感情,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在英汉语中,表示感谢的方式有很多种。英语中的“thank you”和汉语中的“谢谢”都是使用频率极高的感谢词。在中国,关系密切的亲朋好友、熟人之间、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不大言“谢”。而道谢的话一般是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或者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才使用;而在英语国家,即使亲密无间的朋友甚至家庭成员之间,在对方为自己做了些事情时也会真诚地致谢。

另外,当受到别人感谢时,中国人会回答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或“自己人,不必客气”之类的话。而英美人则会回答“You are welcome.”“I’m glad to be of help.”或“It’s my

浅议中西方礼貌用语差异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8000)

肖梦霞

35

pleasure.”等。

礼貌语言在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其具有普遍性,但礼貌是一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特点,当人们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时,最好是根据对方的文化背景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以避免误解和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Samovar,Larr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a13983750.html,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3]王毅敏.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3).

[4]高航.面子礼貌与语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2).

[5]Brown,Penelope and Stephen 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摘要:本文分析了具体语境下对合作原则的违背,推导出语句的真正含义,从而提出委婉语事实上是遵守合作原则的。

关键词:委婉语合作原则会话含义

一、前言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这个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1)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不能多也不能少;

(2)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或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系准则(Relation Maxim):所说的话要贴切、有关联;

(4)方式准则(Manner Maxim):所说的话要清楚明白,有条理,避免晦涩和歧义。

前三条与人们交谈时“说什么”有关,第四条与“怎么说”有关。这四条准则是保证会话正常而顺利进行的首要前提。而委婉语是违背合作原则各准则而产生的常规语言的一种变异。

二、委婉语对合作原则的违背

(一)委婉语对数量准则的违背

对数量准则的违背意味着说话人未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或者是信息量不够或过多。很多委婉语都是故意减少信息量,避免禁忌话题。我们来看格莱斯(2002)提供的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个学生正在申请一份工作,这个工作对哲学学历有一定的要求他就请以前的哲学教授给他写一封证明信,证明他在哲学方面的学历。

Dear Sir,

Mr.X’s command of English is excellent,and his attendance at tutorials has been

Regular,yours,etc.

很明显,这位教授违背了数量准则,因为他只字不提该生哲学学习方面的情况,因而没有向收信人提供所期待的信息。这里写信人是故意不遵守合作原则的,他很了解自己的学生,所以很可能他是在暗示该生的哲学学得很差,根本不能胜任该工作。但为了不太伤面子,他采取了这种比较委婉的方式。再看下一个例子:

Mother:Someone has broken the vase.

Child:It wasn’t me.

这是家长和孩子之见的对话,母亲没有直接责备孩子,而是用了一个不定代词“someone”,仅仅说“有人”打破了花瓶。这里家长出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礼貌的需要,有意地违背了数量原则。

(二)委婉语对质量准则的违背

对质量准则的违背意味着说了自知是虚假的话或缺乏足够证据的话。这种委婉语往往能营造出幽默气氛,鲜明地表达说话人的态度和立场。

南唐时,税繁重,京城地区又遭旱灾,人民叫苦连天。一日,烈祖宴饮群臣,对他们说:“外地都下雨了,只是都城却不下雨,怎么回事呢?”申渐应道:“雨不敢入城,是怕抽税而已。”烈祖大笑,马上下令除掉重税。显然,雨水只是种自然现象,不可能怕抽税。而申渐以此为原因巧妙地回了烈祖,委婉地提出了除掉重税的建议,烘托了诙谐幽默的气氛,并使得建议立即生效。

(三)委婉语对关系准则的违背

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非常重要,会话双方所说的话应该有关联,否则,前后脱节,“牛头不对马嘴”。但是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说话人故意采用一些与话主题不相关的词语或表达形式,迂回地、间接地及话题,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Douglas在一场舞台剧中担任男主角。这是他的第一场演出,所以他急切地想知道朋友们对他的演出评价如何。

Douglas:How about it?

Friend:Oh,you guy can dance!We didn’t know it before!

朋友的回答并不是Douglas理想中的答案,因为他事实上并未就他的演技发表任何评论。我们据此不难推测出朋友对其演技并不认可,但出于礼貌,保护朋友面子,他避而不答,转而扯到了他的舞蹈。

(四)委婉语对方式准则的违背

方式准则规定了我们说话要简明扼要,有条有理,避免使用晦涩的、语义含糊的产生歧义的词语,避免冗词赘句。但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有时说话人出于某种目的或为了避免直言带来的尴尬,或为了表示礼貌、同情、幽默,常会说一些违反这一准则的话。而在某些特殊场合,人们故意不用语言本身为我们提供的间接的,通常使用的方式说话,而是拐弯抹角、咬文嚼字地去说,使听话人感到其中必定有缘故。我们一起来看下一条例子:

Father:Let’s get the kids something to eat.

Mother:Okay,but I veto C-H-O-C-O-L-A-T-E.

这段对话中,父亲想给孩子弄点吃的,母亲同意,但故意用晦涩的语句,使父亲推导出她的条件:不许给孩子们吃巧克力。母亲在句子中使用了一个拉丁语源的书面词veto(=be a-gainst),足以使孩子们摸不清母亲想要说什么;再加上按字母念出“巧克力”这个单词来增加解码难度,更使孩子们无法联想起熟悉的chocolate。这种有意使用晦涩、含糊词语的真正含

论委婉语与合作原则

(湖南文理学院外语系,湖南常德415100)

徐小球

3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