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取向

_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取向

_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取向
_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取向

有机马克思主义系当代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和过程哲学家为了应对现代性危机特别是生态危机,从有机整体概念出发依据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而提出的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新发展。有机马克思主义既是对机械马克思主义的扬弃,又是对解构性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超越,它本质上是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一种厚道马克思主义,这是一种既对他人厚道也对自然厚道,追求人与自然共同福祉的马克思主义。

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根底上是彻底生态的,它在许多方面分享了以福斯特为主要理论代表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洞见,在批判资本主义,挑战帝国主义,呼唤生态革命和生态启蒙等方面,它与生态马克思主义存在深度契合,但它又不等同生态马克思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生态马克思主义将资本主义制度看作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或“生态危机的病根”,〔1〕7而有机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制度原因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原因。现代生态危机的产生是多因一果,其中现代性亦即现代世界观和现代

思维方式难辞其咎。如果将生态危机单纯归结为制度原因,则无法回答为什么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今日中国的生态危机“竟然丝毫不遑多让资本主义国家”?

〔2〕47-53

其次,与生态马克思主义侧重批判不

同,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的同时更侧重建设,积极探求破局之道,这集中体现在有机马克思主义者对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和实现生态文明的具体路径的建设性探索上。再次,有机马克思主义比生态马克思主义更加注重文化和地域的特殊性,反对“误置具体的谬误”,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格外在意他者的感受。最后,尤为重要的是,与生态马克思主义不自觉地囿于现代西方文化不同,有机马克思主义自觉向非西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开放,有意识欣赏和吸纳中国文化,因此拥有鲜明的中国元素,青睐中国和中国文化是有机马克思主义区别于生态马克思主义和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一个重要特征。有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代表柯布博士就曾指出,中华文明作为一个整体确实包含了一种生态维度,而这种维度在西方仅以只言片语的形式存在。“因此,在古代中国的智慧中有许多资源

收稿日期:2014-10-16

作者简介:王治河(1960—),山东招远人,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性后现代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后现代哲学、过程哲学、生态文明和第二次启蒙;杨韬(1956—),黑龙江佳木斯市人,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哲学、文化素质教育。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取向

王治河1,杨

韬2

(1.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性后现代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01;2.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01)

摘要:作为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根底上是彻底生态的。这不仅体现在它对资本主义反生态本性的批判,对生态帝国主义和反生态的消费主义的挑战和对惜物主义的倡导上,而且体现在作为其哲学基础的有机哲学中,更体现在它运用有机整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对立的超越和视生态文明建设为自己的理论追求和实践追求上。在西式现代化理论越来越暴露出弊端的今天,有机马克思主义无疑有助于我们规避西式现代化的陷阱,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

关键词:有机马克思主义;有机哲学;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文明;有机整体主义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第31卷

第2期2015年2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ol.31,No.2

Feb.,2015

文章编号:1000-8934(2015)02-0117-06

①“有机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当代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集体创造的产物,特别是与中国学者互动的产物。在多年的互动中,特别是在与中央编译局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前后8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上,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特别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发现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和过程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契合,有学者甚至直接将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如柯布和格里芬等人归入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这些都直接激发和促成了“有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117

第31卷第2期自然辩证法研究

可以帮助我们,在中国实现一种生态文明的可能性要大于西方。”〔3〕18-22在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主编的谈话中,柯布博士更是明确表达了自己的亲中立场:“或许西方世界许多人不同意我的看法,但我坚持认为,中国是当今世界最有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地方。”〔4〕5

虽然与生态马克思主义存在重大差异,但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取向是坚定不移的,而且也是首尾一贯的,这不仅体现在它对资本主义反生态本性的批判,对生态帝国主义和反生态的消费主义的挑战和对惜物主义的倡导上,而且体现在作为其哲学基础的有机哲学是一种生态哲学,更体现在它运用有机整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对立的超越和视生态文明建设为自己的理论追求和实践追求上。篇幅所限,本文侧重讨论后面三点。

一、有机哲学是一种生态哲学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有机哲学(又称“机体哲学”或“过程哲学”),其当代奠基人为英国哲学家怀特海。作为一种观照世界的新视野,有机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价值观。不论是作为世界观还是作为价值观,有机哲学在根底上都是生态的,因为它拒绝“粗鲁的个人主义”,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倚赖,相互依傍。用《自然的权利:环境伦理学史》一书的作者的说法,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或有机哲学是“最包罗万象的互依哲学”。〔5〕59它一方面强调一切现实的存在都是“动在”,“动在”是构成世界的终极实在。“它的存在是由它的生成构成的。”另一方面强调,一切“动在”在根底上都是“互在”,都是关系性的存在。整个宇宙是一个无限开放的动态的联系之网,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生命整体。事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傍,相互包含,相互成全。用怀特海的表述就是:“每一动在都是存在于其他动在之中的。”有机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阐明一“动在”是如何“存在于其他动在之中的。”〔6〕50按照这种有机哲学的思路,由于事物是处在关系之中的,离开历史和环境,任何具体的时-空存在物都不会存在。在有机哲学家看来,要有机地理解和认识世界,就必须克服统治西方世界长达数百年的机械思维,特别是克服西方以严格的二元对立思维(如善与恶、美与丑、有序与无序、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等)来看待事物的倾向。在怀特海看来,要真正理解一个事物,必须理解该事物在其中存在和发展的有机整体。为此,有机哲学“反对一切以误置具体性、严格的二元对立、存在物与其环境相分离的方式看世界的观点”。〔7〕12-19

在价值观上,有机哲学的核心价值观是“尊重他者,关心他人”。它坚持每一个事物都是独特的,是客体的同时也是主体,因此都有其内在价值,都有其尊严。由于在有机哲学中,关系是作为宇宙本质性的东西被看待的,一切存在都是关系性的存在,任何“动在”都是“互在”,万物一体,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离开他者,自我无法存在,因此,我们必须“责无旁贷地关心他者”。〔8〕因为呵护他者,就是呵护我们自己。

二、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

的对立深谷,主张有机整体主义

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是两种极端对立的观点。有机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地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深度生态的”。〔9〕70然而,虽然反对形形色色的人类中心主义,但它却并不苟同各式各样的生态中心主义。它主张既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也超越生态中心主义,走出二者的对立深谷。有机马克思主义超越二者的有利武器是有机整体主义。

所谓有机整体主义就是视宇宙万物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与事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整个世界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生命共同体。从这样一种视角出发,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为地割裂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有机联系是错误的。人类中心主义也好,生态中心主义也好,都在这里陷入了误区。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看来,“我们首要的错误是假设我们能够把某些要素从整体中抽取出来,并可在这种分离的状态下认识它们的真相。”〔10〕155

有机整体主义强调人类不是独立不依的实体,而是由关系构成的。较之实体,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才是更基本,更实在的,它们是事物的构成性要素。在这些关系中,真正重要的是那些和我们自身的肉体相关的关系。通过我们的肉体,我们更直接地和自然的其他部分相联系。“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的问题,不仅受到我们人类共同体的影响,而且受到更宽泛的自然环境的影响。我们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人是嵌入在一定的关系之中的,“受其生存的社会关系及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118

所规定,人类生活在生态共同体中”。〔11〕21-28这意味着人与生态环境是个有机的生命共同体,两者息息相关,荣辱与共。人的健康与福祉是和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福祉密切相关的。柯布认为,“如果我们根据其对人类共同体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贡献来考察经济发展的话,我们就不会像商品本身那样寻求增加生产。相反,我们将根据是否需要经济增长、在什么地方增长、采取何种形式增长才能强化作为一个整体的共同体以及自然环境的利益来作出各种决定。”〔11〕这要求人类在制定各种经济体制和政策时,应该将其目的确定为在生态的意义上促进人的福祉,而不是为了其自身的原因促进经济增长。事实上,只有当与其他生命形式和自然系统之间富有成效的合作时,以及为自然中的其他生命留下活路时,人类自身的生存与繁荣才是可能的。

此外,与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在生态系统中的绝对优越地位,绝对中心地位不同,有机整体主义主张本体论的平等,强调所有的动在都有一种内在的价值,整个自然生态系统有其内在价值。这意味着人类对其他家养的和野生的动物植物“负有道德义务”。〔12〕5-10

不难看出,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整体主义拒绝将生态系统和人类对立起来,强调它们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人类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使我们意识到“别人部分地是他们环境的一个函数,而我们则是那个环境的组成部分”。〔13〕226-227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与生态环境是个有机的命运共同体,彼此之间是休戚与共,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

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有机整体主义强调本体论的平等,强调人类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万事万物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都有其内在价值,〔10〕152但与深生态学强调生物的绝对平等性,否认人的特殊价值不同,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整体主义对价值作了区分,断言每一个体和活动本身都具有独特价值,这意味着“每一事物对其他事物有着多种不同的价值,并且自身也有着多种不同的价值。有些事物对他物的价值不大,但自身却具有很高价值;有些则对他物(至少有许多)极有价值而自身却价值很小。然而,由于内在联系的根本特性,一事物的价值的实现会增加其他事物的价值。”〔14〕109也就是说,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整体主义既承认每一物种的独特价值,又没有将价值齐一化,绝对化,而是对价值作了进一步的细分。这集中体现在它对人的特殊性的强调上。

在有机整体主义看来,虽然人类对自然界的其他物种的作用和价值很小,但人类也并非一无是处,人的存在有其独特的价值,这体现在“人类的经验也向这个星球注入了许多据我们所知其他物种所不能有的经验。人际关系和人类的创造力所特有的享受的特性具有独一无二的内在价值。我们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点丝毫不有损于我们已实现的价值的独到之处。”〔14〕109

与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过分强调人与生态环境的对立,进而强调物种与物种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相左,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整体主义提醒人们注意生态系统内部的合作关系,互依关系,互补关系,共生关系。鼻子虽然不如嘴巴大,但一张正常健康的脸,无论如何是离不开鼻子的。眉毛虽然看起来不如眼睛重要,但离开眉毛的呵护,眼睛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何况,一张没有眉毛的脸无论如何不能算正常健康的脸。依有机马克思主义,在人与自然谁更重要,谁保护谁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都犯了情景缺席或语境缺位的错误。因为时至今日,喜欢也好,厌恶也罢,人类的存在已是个客观的现实,人对自然的破坏也是个不争的事实,此时设想人类的不存在于事无补,回到原生态也不现实。当务之急是强调人的特殊性,强调人的特殊价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担负起为天地操心的使命,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人对自然的反哺,回报自然,造福自然而不是造孽自然。

这种有机整体主义是生态的,也是健康积极的,它无疑有助于我们化解“走入”人类中心主义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之争,“避免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水火不容,有益于人类和生态的双赢式的发展。”〔15〕16-24

三、视生态文明建设为自己的理论

追求和实践追求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取向还体现在它视追求人与自然共同福祉的生态文明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有机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如果我们这个物种和其他所有物种要想继续在这个星球上生存和繁荣的话,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迫切需要的。”〔16〕9有机马克思主义既是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者,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柯布就意识到生态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取向

119

第31卷第2期自然辩证法研究

问题的严重性。他称1969年为自己学术生涯中的“生态转折”,并于1972年发表生态哲学名著《是否太晚?》。在随后的岁月里,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弊端进行全面的反思,呼吁生态觉醒,从建设性后现代的视野探讨现代文明的转型和出路,寻求建设一种新的文明——

—生态文明遂成为柯布博士最大的理论关切和实践追求。他和世界著名生态经济学家赫尔曼达利合著的《为了共同的福祉——

—重导一种为了共同体,环境和可持续未来的经济》巨著可以看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的理论架构。

有机马克思主义者反对将生态文明窄化为狭义的环保,在他们看来,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巨大而艰难的系统工程。“这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要和谐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它不把经济的增长当作改善生态环境的灵丹妙药,而是注意资源、环境、人口、贫困以及公民参与的内在联系。从而将社会公正和人的尊严与自由看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17〕46-50因为国外有关专家的研究早已表明,民众的政治权益的改善,十分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对现代尚争文明的超越,生态文明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全面和谐的文明。这是一种尚和的文明,它致力于帮助现代人走出身心分裂,个群分裂,天人分裂的现代困境,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生态,在人与社会之间建立和谐社会,在国与国间建立和谐世界,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人缘,在人与自我间建立和谐人格。依照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思路,要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就必须抛弃人类中心主义,摈弃对自然的帝国主义态度,捍卫自然的权利,关心自然的福祉。与传统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相比,有机马克思主义在谴责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同时也谴责资本主义对女性的剥削,对自然的剥削。在他们看来,在自然界“最受无情剥削的阶级是:动物、树木、水,空气、花草”。〔18〕94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习惯于“把自然界当作工具”。这种观点被现代经济学界“奉为神圣的教条”。〔4〕5-10主流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自然唯一的价值就是满足人类的需要。有机马克思主义强调,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彻底放弃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人类必须学会考虑自然的利益,考虑全部生命的福祉。有机马克思主义强调,自然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自然既是客体也是主体,它们的存在并非只是供人类使用,它们有自身的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它们,即使在使用它们的时候也应该怀着尊敬的心态。”〔19〕42-50为此需要哲学观念上的变革,用柯布的话说,“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技术有时带来的问题比其所解决的问题还要多些),我们还需要改变或改善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最深层的敏感性。”〔3〕18-22这就需要呼唤生态启蒙,确立生态意识,这种生态意识告诉我们人类是作为一个更大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人类的繁荣有赖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繁荣。柯布强调确立这种生态意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一个其成员把自身理解为自然一部分的社会,才会终结人类一直以来对自然的滥用和虐待。”〔3〕只有那些为了其自身的利益和为了未来人类的利益而关心自然界的人,才有可能指导我们走向一种生态文明。

要实现生态文明,除了哲学观念的变革外,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还需要对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和现代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模式展开批判,需要发展一种寻求人与自然共同福祉的后现代经济学。所谓后现代经济学,就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通过可持续的经营来为共同体服务的经济。它将最广大民众的利益,全社会的利益和环境的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经济的发展是为前者服务的,而不是相反。”〔20〕10-15

强调共同体,强调为共同体服务,是有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发展观的一个核心特征。从有机哲学强调内在关系的立场出发,有机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对关系的蔑视,对“共同体的毁灭”。〔21〕168强调内在关系和有机共同体的重要性,主张大力推动社会共同体和地方共同体的繁荣。这一点与资本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资本主义是以个人,自我先于他们和他者的关系这一概念为基础的,这样一种体制“没有给产生共同体的人类关系留下一席之地,也没有考虑非人类世界的权益。”〔22〕相应地,资本主义经济或曰现代经济是一种个体经济,它为个体服务,为资本服务。而有机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应该为共同体服务,而且共同体的价值决定了那些被视为发展的东西。”〔23〕57相应地,与现代经济把焦点放在发展城市,发展工业,通过提供成本非常低廉的劳工在世界市场上竞争不同,有机马克思主义将经济的重心放在繁荣发展地方共同体特别是乡村共同体上。因为人类需要朋友,需要有生活的圈子,在共同体中,人才会有安全感。“地方共同体只有控制了其自身的经济,才能成为人类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中的一个健康和有效的共同体。”〔23〕48后现代经济的一般原则是,权力应该更多地被赋予能

120

够着眼当前问题而采取行动的最小共同体之中。地方控制更优于远程控制,因为它更能授权于人民。

有机马克思主义反对“市场崇拜”,主张让市场处于从属地位,认为现在到了让市场从“主人”位置退居“仆人”角色的时候了,强调市场只有为共同体包括地球共同体的健康繁荣服务时,才有其存在的价值。

考虑到跨国公司的日益做大,全球权力日益从政治控制转向经济控制,有机马克思主义所推崇的地方共同体经济特别是对地区经济自给的强调,无疑有助于应对即将来临的生态危机,也更符合各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有机马克思主义强调,“在即将来临的大灾难中,相对自足的本地社区存活的几率更大。”〔24〕因此放弃发展不可持续的全球经济,鼓励发展自足的地方经济是造福本国人民乃至整个人类的最佳选择。“如果全球金融体系崩溃了,拥有相对自足经济的国家会比依赖全球化体系的国家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的需求。”〔24〕地方共同体越自足,“现有系统的崩溃所带来的痛苦就会越少”。〔24〕因此之故,有机马克思主义格外强调滋养乡村文明,繁荣农村社区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生态文明是与其自身的自然环境可持续地联系在一起的,同时能够为人民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而这种安全最显著的维度就是食物。因而,生态文明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之上的,故应首先关注农村社会。”〔25〕4-9关于发展乡村共同体,除了理论上的呼吁外,有机马克思主义也提出了许多可操作性的建议。诸如大力发展低碳的生态农业,发展小型,高效,多样化的有机家庭农场,“将城市的好处和便利带到农村”,〔26〕807-811“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民尊重型、社区繁荣型、审美欣赏型的后现代的五型新农村”,〔27〕66在这种后现代村庄里,农民活的有尊严,他们不仅可以享受到“最新的科学医疗”和“最先进的教育”,〔24〕而且可以享受各种健康的娱乐活动,在夏天,他(她)们可以“随时喝上冰镇啤酒”。〔28〕106-113

在“经典现代化发展理念已经不能再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主导性理念,已经不足以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的今天,〔29〕64-68有机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这种为了共同体的经济和为了共同体的发展的理念,不仅对于我们克服GDP崇拜,抵制资本霸权,从追求无限经济增长的世界竞争中淡出,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从而成功“避免重复西方实践证明是有代价和有错误的现代化错误”具有重大指导意义,〔30〕而且无疑有助于人们找回生命中久违的意义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因此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康瑞华,等.批判构建启思——

—福斯特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ZhiheWang,Meijun Fan,Hui Dong,Dezhong Sun and Lichun Li.What Does Ecological Marxism Mean For China?Ques-

tions and Challenges for John Bellamy Foster[J].Monthly Re-

view,2013,64(9).

〔3〕[美]小约翰·柯布.文明与生态文明[J].李义天,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6).

〔4〕[美]柯布(John B.Cobb,Jr.),〔中〕刘昀献.中国是当今世界最有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地方——

—著名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柯布教授访谈录[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3).

〔5〕Roderick Frazier Nash.The Rights of Nature:A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M].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9.

〔6〕Whitehead.Process and Reality[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78.

〔7〕[美]费劳德.马克思与怀特海: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J].王治河,杨富斌,译.求是学刊,2004(6).

〔8〕樊美筠.时代需要一种依存哲学[J].粤海风,2012(5).

〔9〕David Ray Griffin.Whitehead's Radically Different Postmod-ern Philosophy[M].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7.

〔10〕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1〕何慧丽,小约翰·柯布.解构资本全球化霸权,建设后现代生态文明[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12〕杰伊·麦克丹尼尔.生态学与文化:一种过程的研究方法[J].求是学刊,2004(4).

〔13〕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4〕David Griffin,ed.The Reenchantment of Science[M].Albany: SUNY Press,1988.

〔15〕于文秀.生态后现代主义:一种崭新的生态世界观[J].学术月刊,2007(6).

〔16〕李惠斌,薛晓源,王治河主编.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17〕王治河.中国式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建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

〔18〕David Griffin.Sacred Interconnections[M].Albany:SUNY Press,1990.

〔19〕[美]小约翰·柯布.从怀特海哲学的角度审视现代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2).

〔20〕柯布,樊美筠.现代经济理论的失败: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看全球金融危机——

—柯布博士访谈录[J].文史哲,2009(2).

〔21〕Herman E.Daly,John B.Cobb Jr.For the Common Good: Redirecting the Economy toward Community,the Environ-

ment,and a Sustainable Future[M].Beacon Press,1994.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取向

121

第31卷第2期

自然辩证法研究

The Ecological Orientation of Organic Marxism

WANG Zhi-he 1,YANG Tao 2

(1.Center for Constructive Posmtodern Studies,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01;2.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01,China)

Abstract:Organic Marxism as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classic Marxism is thoroughly ecological in essence.On the one hand,the ecological orientation of Organic Marxism is reflected in its critiques of the anti-ecological nature of capitalism,eco-imperialism,and the anti-ecological aspects of con -sumerism.On the other hand,Organic Marxism is founded on an organic philosophy that promotes an organic Holism and creative frugality that can transcend the dichotomy of anthropocentricism and ecocentrism.It pursues the ideal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both theoretical term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As the serious defects of Western modernization become more apparent,organic Marxism can help China to avoid the mistakes that the West has made,and help us move towar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Organic Marxism;organic philosophy;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ecological civilization;organic Holism

(本文责任编辑:董春雨)

〔22〕小约翰·柯布.刺破金融气球,迈向生态经济[J].绿公司,

2010(9).

〔23〕John B.Cobb.Sustaining the Common Good [M].Ohio:The

Pilgrim Press,1994.

〔24〕小约翰·柯布.新现实主义与中国[J]//任平.当代中国马克思

主义哲学研究,2012,1.

〔25〕[美]小约翰·柯布.论生态文明的形式[J].董慧,译.马克思主

义与现实,2009(1).

〔26〕鲍伯·麦斯里,郭鹏.展望一种可持续的后现代生态文明[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27〕王治河,樊美筠.第二次启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8〕[澳]大卫·弗罗伊登博格.走向后现代农业[J].周邦宪,译.马

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5).

〔29〕庄友刚.在建设性后现代视界中反思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

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2).

〔30〕张孝德.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在中国———

第7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观点综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5).

122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容及其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容及其启示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进行了概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现实意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发展低碳经济;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标签: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生态文明;环境问题;自然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一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对待中国环境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在面对环境污染、能源紧缺、全球变暖以及雾霾等问题时,以阐述自然与人类发展命运的关系问题为重点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成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一剂良方。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之中,人与自然两者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统一关系。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必然场所,人对自然具有依赖性,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具有改变自然的能力,但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是自然发展的客观产物,是自然界的重要元素,人类既是自然的存在物,又在一定程度上凌驾在自然之上。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原理中,突出强调了在自然界中的劳动对象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自然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生产资料,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必须与自然紧紧相依。 在马克思理论中,自然是独立的客观存在,人类依赖自然而生存、发展。但是,人类是自然的主要认识主体,并且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入,其改造自然以及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同时,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其改造自然的速度以及范围在不断的扩大。简单来说,就是自然在改造人类的同时,人类也在不断的改造着自然,二者是有机的相互关系。 人类生存、发展的两大基本关系,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另一种就是人与之人之间的物质关系。[1]其中,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人类能够实现生活、生产的基础。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表现的越来越严重,这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以至互相伤害的结果。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要素进行合理的规划,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现实意义 正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所论述的那样,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在进步,对自然的认识在深入,改造自然以及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一方面,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丰富了人力的生存以及发展资源;另一方面,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恶化,造成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紧缺等一系列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学阐释

·哲学研究·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学阐释 李世书 (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 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近代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也反对生态中心主义,提出 要进行一场生态道德革命,确立一种“新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这种新价值观指导下,人类社 会自觉建立并遵循一种全新的生态道德目标, 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革命;人与自然和谐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2)01-0036-04为解决当前人与自然严重对立的困境,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坚持以“人的尺度”来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确立一种“新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人类的长远利益,把人类长久生存的价值视为最高价值,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最为理想的人与自然关系。 一、重返不同于资本主义技术中心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反思全球生态危机的进程中,西方社会普遍流行的是主流绿党带有后现代色彩的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理念。这种理念把自 然生态系统作为理论思维的出发点, 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及其生态学意义,全面否定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绿色后现代主义的“自然中心论”的同时, 提出重返“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作为当代研究和解 决生态问题的基本准则,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重新检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他们坚持马克思主 义以“人类尺度”的立场和方法来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张, 人类在解决生态危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必须立足于现实,把人放在物之上,把人类的自身利益与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其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尺度”和“物的 尺度”相结合的双重尺度来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佩珀提出了“为人类中心主义辩护”的观点。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支持启蒙主义思想的大部分观点并反对作为绿色后现代主义的生态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希望由对自然的“支配”所实现的生产力的增长能够保障所有人的物质福利。但是,马克思主义反对现代工业化通过把自然转变为最广义上的不利于人类的存在物来“统治”它。马克思主义关于先进社会的“控制”自然的思想并不蕴涵着一个专横的主仆关系,事实上是给予人类在追求合法需要过程中明智地改变自然的一种技巧。因而,“对于控制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做的那样继续清楚地阐明,他们的生态立场恰好是资本主义的反题:通过关心而不是贪婪……慷慨而不是占有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计划而实现统治”[1]92 。马克思的“支配”不会引起生态难题,而是解决它们的起点。“自然的支配”不应对生态难题 负责,事实上恰恰相反,生态难题的出现证明了这种“支配”的缺乏。“支配”意味着人类对自己与自然关系的集体的有意识的控制。这其中隐含着一种管理关系而不是破坏关系。对于生态中心主义批评马 克思主义是“人类中心论”,佩珀进行了反驳:马克思主义“的确是人类中心论的,因为它对‘自然’状态的关心不仅被视为主要是在社会中形成的还是由 传统的社会主义的人文主义关切引起的。因此除了人类的需要外,它不认为有‘自然的需要’,而且,正 收稿日期:2011-11-0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生态风险问题研究”(11YJA710024)作者简介:李世书(1966-),男,河南息县人,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国外马克思主 义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第32卷第1期2012年1月(Philos.&Soc.Sci.Edit.)Vol.32No.1Jan.2012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自然辩证法概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摘要: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使我们在哲学层面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为在哲学自然观和生态科学发展的过程中, 产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历史的必然。并从唯物论、辩证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对其自然观进行了多维度的 阐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维度 1、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承认自然界的先在性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意义上的自然界,进而把社会及其发展过程看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强调了社会实践意义上的自然界的重要性。“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1]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出发,认为有主观意识和目的的人所参加的社会历史活动并没有遮盖住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社会及其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样就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变革。 2、科学的辨证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基础上论证了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形成是在劳动中完成的,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与人对社会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生产。”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对立和统一与人和人的关系密切。在阶级社会,自然异化的深刻原因要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去寻找。马克思说“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的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式决定的,反过来也是一样。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决定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这正是因为自然界几乎还没有被历史的进程所改变。” [3]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号召人们要真正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改革。” 3、人文关怀的可持续发展的视野。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资产阶级社会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庞大惊人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人们纷纷为工业文明的成就而赞叹。生态环境问题被暂时地掩盖起来。马克思、恩格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现实出发预见到未来发展的趋势,充分显示了前瞻性的意识和远程的眼光。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发表时间:2016-10-26T14:16:18.217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7月作者:姜其沅[导读] 1869 年生物学家海克尔的《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 中共莱州市委党校山东 261400 1869 年生物学家海克尔的《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书中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加以批判、修正和扬弃,倡导建立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伦理学。此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和形态的环境伦理学等理论相继提出。在关于如何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问题上,前者是以自然界和生态环境本身为核心价值的生态中心主义,后者则是以人类自身利益为核心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中心主义的重要主要流派之中,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学说就是其中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之时,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 因此,尽管他们没有专门和系统地阐述过生态观,但由于理论的内在逻辑,当他们在阐述自然观和实践观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进行批判性考察中,就包含着关于生态问题的大量论述,即有丰富的生态思想。[2]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或“生态问题”这些概念范畴,但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基本、核心命题进行了详细充分的论证,反映出他们对生态问题有着独到精辟的见解,赋予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研究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伟大命题,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且较为系统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思想。其中涉及到了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研究层面。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无疑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论证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客观真实存在,阐述了人与自然界的本真关系和人应当以“实践精神”反作用于自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属性是人类的首要属性,人类离不开自然界, 要靠自然界来维系生存。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其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在进行自己的对象性的活动, 他“本来就是自然界”,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这并不代表人对自然是一种被动的、原始性的服从关系, 而是人类可以基于社会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对自然界进行反作用,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实践活动建立对自然界的自由态度,这意味在我们“参与”自然的同时,可以成为自然的占有者和改造者。但这种占有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占有和改造。因为人类始终要“寓于”自然之中,总是以实践的方式与所交往的自然界相亲熟。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自然界是“感性的外部世界”,给人提供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人类一旦离开这一“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那么一切的物质生产活动便无从进行,人类的生命便也终止了,人类的文明便无法延续。作为“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的自然,主要表现为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自然条件、自然场所,或者说劳动要素。但这种自然,是统一人的活动、人的劳动改造的自然,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要素的自然, 不仅仅作为劳动过程中的几个分开并列的单独要素。自然渗透在劳动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整个劳动过程之中。“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他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3] 二、劳动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劳动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和桥梁,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正如马克思所说: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4]人类通过实践劳动不断改变、利用甚至是支配自然界,使原本的自然界深深烙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也完善了自身。人与自然二者双向互动,相互促进,人类在劳动中不断得到强化,生产出代表更高生产力水平的劳动工具,促使自然界的加速变化。在贪婪的欲望和短期利润驱动下的,人类对自然界开始了单方面的征服,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价值利益,无限度向自然界一位索取。这种不顾人的持续健康、环境的持续清洁和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扭曲,扰乱了自然界物质的正常循环。 特别是从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对自然界的破坏性更突出地体现在人的异化劳动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表现出反自然、反人类的一面。劳动者与自己所从事的劳动异化,改造自然的劳动同时也是破坏自然的过程,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是危害人类自身持续发展的过程。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开始征服自然,而这种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征服,最终必然导致被自然所征服,由征服者变成被征服者。面对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对立统一,人们逐步意识到必须能动地回归到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关系中去。正如马克思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 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 人类改造自然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建立在对客观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之上。而实践活动愈是深入,认识规律的难度也就愈大。就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向纵深发展。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416 [2] 李崇富.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J]. 湖南社会科学,2011(1):15-21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人民版社2009年版:161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559-560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思考。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下半叶,以人类运用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时代到来,英国率先开启了工业革命,从此使人类生产由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化生产进军,它打破了数千年来以自然生产力为主导的农业文明体系,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提高。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工业文明一些内在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等废品给新兴工业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到:“到处都是弥漫着浓浓煤烟”,“肮脏的大杂院”,“难看的城市”,生活富裕的资本家会为自己建造花园式的别墅,然而工人们不得不生活在混乱、肮脏、令人发呕的环境当中。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人和人之间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对立的社会现实之上,是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的。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重大危害之后,分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所导致的近代环境污染的发生过程、涉及领域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披露: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减少成本,占用工人的劳动时间,让工人在条件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以榨取劳动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用生产技术去剥削并向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在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的同时,也危害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更加恶化。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制度的层面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方式,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意识到环境问题的根源。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马克思早期受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的思想秉承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对自我意识比较重视,认为自然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产物,力图用自我意识来解释自然。即“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1]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对其抽象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黑格尔抛开人及人类社会的抽象谈自然,认为自然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把自然界引向客观唯心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一、马克思生态观主要内容 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对自然界有依赖性,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但人又是社会存在物,具有高于自然物质的社会本质。这集中表现在人具有理性、道德和劳动的能力表现在人们之间通过语言中介沟通与交往,表现在人生产与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作为劳动存在物、理性存在物、道德存在物和语言存在物的人,不仅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具有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点。 1、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1)、自然界的客观性与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 首先,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和一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的本质的立场,即把人看作自然存在物,同时又受到外部自然的限制。同时,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也是地球环境演化的产物,人是自然之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曾经说道: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在这里,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人本身与自然的关系,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其次,自然界具有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性,遵循自己的客观规律。有自觉意识的人虽然能够通过认识和实践改造自然,但这并不表明自然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认识和实践,因为人的实践改变的仅仅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和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特点,而不能创造自然物质及其规律。再次,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的来源。马克思在肯定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的同时,也强调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地位。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因为“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另一方面,自然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生活资料,人类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靠自然界而生活。 (2)、人类的主体性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性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肯定自然界的客观独立性和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但他们从来没有否认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在他们看来,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自然界就不断地从独立的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不断增强,自然界的这种人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范围不断扩大。人化自然的迅速扩展决定了自然的存在方式和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深刻变化。 (3)、劳动: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基础 人是如何与自然界实现联系的呢?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基础,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钥匙和关键所在。生产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然而,人类劳动实践不能随心所欲,要受到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制约。就是说,生产劳动作为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活动,体现了主体性与客观性、能动性与受动性、事实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是对物质生产劳动做了生态化的理解,揭示了人类劳动的本质,体现了马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观点与现实意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观点与现实意义 [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的成果,这种结合并非简单地将两者观点糅合在一起,而是针对现实中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性体现在他的基本观点中:首先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批判包括三个维度:资本的逻辑本身的批判、生产维度的批判和消费维度的批判;其次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之后。批判资本主义的逻辑截点必然是提出生态社会主义,这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另一个基本观点。研究生态学马克主义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启示之一是环境生态问题不可能是单纯的经济或技术问题,而是社会制度问题;启示之二是发展的根本标准是人与自然和谐,单纯追求不发展或过快发展都是不可取的。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 自从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起来之后,其下所属的二级学科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断得以深化和拓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潮之一,在当代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之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成为理论关注的焦点。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 以往对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各种派别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区别,并指出各种理论曲解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错误之处。但是为了对各种不同学派形成比较完整有条理的明晰认识,一旦突破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经典马克思主义间横向研究的

框架,纵向比较不同国外马克思主义学派时便会发现,各种流派之间在方法论的框架中呈现出明显的三个维度: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某一种理论结合起来,例如,女权马克思主义是女权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二是用某一种理论去解读或改造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用结构主义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解读马克思主义;三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读或改造某一种理论。例如解放神学的马克思主义就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某些精神对传统神学进行了解读和改造。以使神学能够从传统神学中解放出来。成为批判资本主义、争取社会正义的武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属于第一种,他是由生态学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而产生的。不同理论的有机结合绝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它需要打通原有理论边界,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解决好不同理论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矛盾,如果只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理论糅合在一起。那这样的理论创新必然会出现许多问题,不是不伦不类,就是很容易走向谬误。由于这一尺度把握起来难度不小,这也最终决定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存在的诸多局限。具体笔者将在后文论述。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生态学马克思的生成源于对环境生态问题的关注。那么他的主要理论观点也就集中于探索生态问题的根源、解决生态问题的路径上面。因此从以下两个方面介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首先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至今,经历了多个不同阶段,也产生了多名具有影响力的思想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环境保护.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环境保护【摘要】现如今, 绿“色生活”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各种环保技术也在高速发展。然而与此相对的却是现实中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08 年的雪灾,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 台湾88 风灾,西南干旱,舟曲泥石流, 俄罗斯大火持续肆虐、巴基斯坦持续强降雨、中欧多国暴雨成灾、阿根廷寒流冰冻,, 在这些自然灾害的背后多多少少都有着人类行为的影子,让我们在用低碳平息地球的不满的同时,也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论述人与自然相处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践 一、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的历史沿革 目前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论著和论文所占的比例并不大, 但这些论著和论文在讨论认识论、实践论、生产关系等问题时都毫无例外地会从各个角度和层面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国外论著中, 对中国学界影响较大的有早期的普列汉诺夫、斯大林、布哈林,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海德格尔、施密特、岩佐茂和贝拉米·福斯特等;我国学者肖前、李秀林、陈先达、陶德麟、黄楠森、吴晓明、俞吾金、张一兵等从本体论认识论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理论的评价和发展;许多学者从社会历史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地理环境理论, 焦凤贵等对地理环境是否属于社会存在进行了讨论, 陶富源、郁越祖等就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社会制度、人的身体健康以及历史发展进程起何种作用有什么影响作了探讨, 王荫庭、安延明等着重分析了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理论的特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学说的贡献等问题。在世纪之交,由于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受社会广泛的关注, 反映在研究领域是马克思的自然理论、环境理论重新受到学界的重视, 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生态主义、女性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等思潮结合, 不仅在生产力和生产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机械学院内燃机六班 2014201045 汤琛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的永恒主题。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成为全球的焦点。严峻的生态环境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类的生存方式,马克思的自然观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和一些新发展,并论述了其对于解决中国生态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问题 一、自然、自然观的含义 自然概念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自然界是指整个宇宙,大至宏观星系,小至微观粒子。包括生命世界和非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又包括非人类生物界和人类生物界两个子系统。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不过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和延续。“马克思主义更重视狭义的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人类物质生产中的要素。”糙种狭义的自然界范围小于广义的自然界。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深入,其范围会由小变大,程度会由深变浅。只有作为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关、被人打上人的印记的自然界,才在这种讨论中具有意义。同样,可持续发展、保持生态平衡,首先就是要恢复被人直接和间接破坏了的生态平衡,并且力争不再造成新的危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将这种狭义理解的自然观称为人化自然,而可持续发展涉及的自然也正是这种人化自然。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其中主要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的构成,自然界的生成与演变等等,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是贯穿于自然观中的一根主线。不同的人会根据各自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不同的自然观。一个完整的自然观应该涵盖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自然界的存在状态,内部构造和演化规律进行科学语意上的描述。二是对自然观发展演进规律进行哲学语意上的描述,即如何从自然界的角度去理解人和从人的角度去理解自然界。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发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的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及其人类的总观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一切旧自然观的局限性,从实践的角度去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相分离、相对立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外部自然界为实践所中介’的含义是人通过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 使外部自然界与人统一在一起。”’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实践的中介作用在于:它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历史、个体与类发生联系的现实途径。正是通过实践(生产和交换)才使人超越自身,达到与社会、历史以及日益走向整体化的人类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人不是离群索居,而是生存于现实的社会历史关系之中。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以实践为媒介,人与自然紧密联系。一方面,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实践。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它的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从而也是人得以存在和发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在总结以往各个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史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处时代自然受到漠视和遭到破坏及由此所造成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着,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 观存在物,是人类的母体,人属于自然界,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作为整个自 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对自然界具有根本的依赖性。恩格斯说,“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 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 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这说明,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 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马克思也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 展起来的。”“自然是人类的无机身体——那是就自然本身不是人类躯体而言。‘人类依靠自然生活’意味着自然是他的躯体,如果他要活着,他就必须保持与它不断交流;人类的物质和 精神生活和自然相联系,仅意味着自然和它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进一步指出,人类对自然界来说并不是天然的征服者,相反,自然界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由此可见,“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作为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与自然是紧密联系,不可 分割的。自然界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历史运动的前提和基础;人类依靠自然生活,自然界为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提供资料,“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 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所以人的实践活动就要 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二、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以后,仍然离不开自然界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还是社会存在物,人区别于动物的特质就在于:人具有能动的自由自觉性和社会实践性。 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 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势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 标。”“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 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 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则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 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这说明动物只繁衍其自身的物种,只生产它和幼仔肉体所直接需要的东西,而人的生产不仅表现为自身的繁衍,还表现为自由自觉地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人的实践活动使人从自然 界中分化出来,人的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主观能动性使人不但能够积极地适应自然,还能通过认识和改变自然而支配自然,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改造自然,使自然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然而,无论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多大,人的实践活动始终离不开自然界。因为实践是人能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为人类的实践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可能。实践也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三、实践是人与自然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是一种以实践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对象性关系。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念以及运用作用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念以及运用作用 随着生态危机日益严峻地威胁人类生存,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变化的社会现实对马克思 主义的一种新的理论表达。他们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满现存的社会主义制度,希冀寻 找新的社会发展理论.并把马克思主义与“生态革命”相结合。他们认为当前资本主义危机 的形式已经从经济危机转变为生态危机,已经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同时,他们结合 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最终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稳态经济的策略主张。毫无疑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张在当代社会是具有一定的价值与实践意义的。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演进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威廉莱斯的理论 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斯被认为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1972年出版《自然的 控制》一书,书中指出统治自然的观念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意识根源。他的生态危机理论概 括成一句话即:“控制自然和控制人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对自然控制的最终目的是对 人的控制。同时在另一本书《满足的极限》里,他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越来越处于 无政府主义状态,科学技术沦为统治和欲望的工具.而要解决生态危机,就要实行稳态经济,发展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经济要求缩减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扩大其调节作用,重新评价人的物质要求。面对能源短缺,地球自然界的不断萎缩和生态支持系统的 日益相互依存,或许还需要一种新的禁欲主义。网因此,我们需要建构一种新的自然观来 帮助我们人类改善现今的生产生活方式,摆脱生态困境。 (二)本阿格尔的“异化消费”和“期望破灭的辩证法” 另一位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其中心论点是“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本马克思关于只属于 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经转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嘲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主要是由“异化消费”所引起的。他主张通过“期望破灭的辩证法”来克服异化消费及其引起的生态危机。所谓“期望破灭的辩证法”,“指的是这样一种状况,即在工业繁荣和物质相对丰裕的时期.本以为可以指望的 源源不断提供商品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而这不管愿意与否.无疑将引起人们对满足方式从 根本上进行重新评价。人们对可以不断提供商品的能力的期望破灭.最终走向自己的对立面,即对人们在一个基本上不完全丰裕的世界上的满足前景进行正确的评价。”由此,他 的解决办法是促使社会生产、经济以及政治过程“分散化”和“非官僚化”。然而,可以看出,对权力的过分平均及分化的愿望在当今难以实现。 (三)高兹和其政治生态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摘要: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环境是哺育人类的摇篮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内在的依存、保护、改造和利用的关系。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是人类同自然界关系的内在要求。目前,由于人类不顾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任意损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其后果必然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无疑为今天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和启示。 关键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地球上高级生物的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的“母亲”。然而,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人类不顾自然界自身的发展规律,对其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最终,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这不仅阻碍人类的发展,更危及人类的生存。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更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并在其指导下将这一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用独立的篇幅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地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1、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现实基础 从资源上讲,一方面:我国资源总量有限,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资源占有量愈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现象。与此同时,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土地沙化、草场退化、河流的水功能严重失调,特大洪涝灾害频发;土壤污染、废气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污染物持续增加。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资源浪费和短缺、环境破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改变“高消耗、高污染、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模式变得尤为必要和必须。 2、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 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危害,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成为不争的事实,全世界联合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日益成为共识。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生活成为全球性话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是21世纪人类对工业文明时代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从思想观念、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反思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人”,“自然界就它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同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要以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条件,劳动只是人与自然进行交换的中介,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说明人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受自然的约束,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的“无机的身体”,因此要尊重、爱护自然,与其共生共荣,协调发展。 以实践为中介来说明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通过实践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形式,只有通过实践,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才有可能发生。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人才能把自身之外的自然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自然才有以人类生活为判断尺度的为人的存在意义,同时,“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实践是连接人、自然与社会的桥梁,环境对人类的制约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主动性通过实践达到统一。然而,在工业文明中,人们在实践中把“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片面的理解成“控制自然”,过分张扬人的主体能动性,造成人与自然的分离。滥用科技,资本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造成社会内部利益对立,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类自然力的滥用以及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没有按制自然规律和人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来调整、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导致其扭曲断裂,从而造成对生态环境无法弥补的破坏。生态文明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强调人类的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超越自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阈值范围,与自然为伴,共同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矛盾的最终解答。马克思在《资本论》提到,“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强调土地的使用者要善待土地,以便子孙后代的永续利用,生态文明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由此而来。马克思同时提出,要想实现这种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首先要解决人类社会中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而共产主义社会会使“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历史之迷的解答……”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实现共产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却给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南,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为实现共产主义储备了条件。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新意解读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做出如此激情和期待的号召。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党代会中少见动情的叙述着。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自然与人类问题的日益尖锐,使人们不得不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作为人类生态意识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无疑成为探寻解决生态问题的基本点。 马克思自然观不仅指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阐明了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途径,其中蕴含丰富而深刻的现代生态思想。其中在自然辨证法与实践论中的体现的: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互为对象,人—自然—社会有机整体发展的三大基本观点,对实现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积极促进作用。 马克思的辨证自然观是在前人基础上“扬弃”得到的,他在《德意志的意识形态》中批判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自然观“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而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绝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马克思的自然观以实践作为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切入点,主要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类历史现实活动和自然发展变化的影响,从而在实践的的基础上找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辨证同一。 正如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中写道的“自然界给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没有自然界,没有了外部的感性世界,工人就什么都不可能创造。”,因此说明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人类必须依靠自然界才可以生存;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出,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正在能动的改造自然,发展自然;因此说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马克思曾作出一个十分形象的例子:再瘪脚的建筑师一开始也有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在他用蜂蜡搭建蜂巢之前,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成了。劳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开始时便在劳动者的表现思维中存在着,即观念中存在。着说明人类是在不断的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中生产的,而且是在于自然界相互作用中能动的改造和影响自然的,也就是说当我们一自然界为改造和影响的对象是,自然界同时一人类为对象发展自身。由此得出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而搭建这两者之间的桥梁便是人类的实践。 众所周知,人类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有这样两句话清晰深刻的阐明了人类的着两种属性“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如果说肉体是人的有机的身体的话,那么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有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便可以得出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马克思曾明确的指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任伟别人存在和别人别人为他存在,才是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对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不仅仅是相互依赖有机的整体,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马克思的自然观中这三个基本的观点就是我们处理当代社会“自然生态”问题的基本点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