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JL重心理卫生·

家庭情绪气氛对儿童依恋行为类型的影响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躯

体联系的一种倾向〔11。安全依恋的形成使婴儿建立起

与抚养者(通常为母亲)的持久情感联结,使婴儿建构

起关于照料者、自己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心理

模式或表征,这种表征会成为未来所有亲密关系的范

式,并贯穿于儿童期、青少年期以及成人期。研究表明,

婴幼儿期形成的依恋风格能够预测个体社会学发展的

洁果,在日常社会交往活动中的情感与行为都符合并

有助于保持依恋的风格。大多数纵向研究发现,形成非

安全依恋的幼儿出现外化或内化的情绪、行为问题的

比率远远超过了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具有安全依

fi:的儿童比不安全依恋者在以后的生活中更自信、更

合作、更友好、更热情、更有好奇心、更有能力,而不安

全依恋者多在学前期、学龄期出现退缩、敌意、攻击行

为及成人期的婚姻质量低、药物滥用等。因此儿童依恋

司题的研究不容忽视。

依恋研究的重大进展来自Ainsworth的研究,她

与同事((1978)设计了陌生情景测量,陌生情景测量将

婴儿的依恋关系分为三类:①安全依恋(Secure),这类

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

亲,当母亲离开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时会

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②不安全依恋,回避型(insecure-avoidant),这类儿童在

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

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

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③

不安全依恋矛盾型(insecure-ambivalent),此类儿童对

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

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

另外在实际工作中还发现存在第四种类型一混乱型

(disorganized)。这类儿童缺乏对陌生情境的一致策略,

行为组织性很差,过于任性;同时表现出寻求亲近与回

避的矛盾行为,而且行为缺乏完整性。大量的研究结果

显示安全依恋的儿童约占65%,不安全依恋回避型占20%,反抗型占10-15%,混乱型占5-10% o Bowlby

认为,儿童的安全或不安全依恋类型是相对稳定并长

期保存的,但是也可能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f210

依恋行为儿童自身的特点受抚养的质量及家庭气

氛因素的影响。其中儿童自身的特点包括儿童的气质

等因素。抚养行为的质量通常指抚养者对孩子需求IF

号的敏感性及反应性,即父、母亲能对儿童所发出的需

求信息敏锐地觉察,并予以恰当、及时、一贯地满足‘3]c

沃尔夫(1997)等人运用元分析的方法,对66个涉及

4000对母子的研究进行分析发现,敏感性与反应性崖

抚养方式与孩子的安全型依恋具有相当程度的相关〔

相比较而言,非安全型依恋的幼儿与母亲的身体接蒯

较少,母亲对他们的抚养行为就像例行公事一般,并且

有时还会有消极的拒绝的情绪和行为。安全依恋儿童

的母亲比不安全依恋儿童的母亲对儿童的需要更幼

感、更多反应、更亲切、更易接近、言语更积极、并予以

恰当及时的满足;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的母亲有较

多的消极态度,影响着母子间的互动过程,这种不良的

交互作用模式会逐渐内化为儿童的依恋工作模式,不

但影响自我调节机制的发展,还可能将此消极的互动

关系泛化到其他人际关系中去,出现攻击或退缩行为。

家庭情绪气氛是抚养质量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家庭

情绪气氛由每位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共同创造,温

暖、互助、和谐或冷漠、疏远、拒绝,都对儿童的成长起

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对其子女温暖的照顾,并以合

理的方式养育子女,其子女多形成安全型依恋风格。而

父母如果存在行为与情绪问题,往往难以形成和谐温

暖的家庭气氛,从而会使子女感到在需要时无法获得

关爱,并因此认为人际关系是不可靠的,造成疏离感增

强,产生回避型依恋风格[}"]o Clarke从反应性(对儿童的

哭、喊、语言要求等的反应比例)、积极情感的表达(充

满感情的接触、微笑、表扬、说话等)、社会刺激量(母亲

亲近儿童、对儿童微笑和说话或模仿儿童的频率)三

个维度描绘母亲的抚养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无依恋性

儿童与不良依恋儿童的母亲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得分较

低,而安全依恋儿童的母亲则得分较高阎。琼尔斯在以

色列婴儿中验证了情绪有效性和儿童安全性依恋的一

致性联系[}s]。本研究就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本

地区情况就家庭情绪气氛对婴幼儿依恋行为类型的影

响作一些探讨。

在一个家庭里,抚养孩子是父母共同的责任。因此

父、母亲的情绪气氛都会对儿童的依恋类型起着很重

要的作用,因此本篇文章同时对父母之间情绪气氛如

何组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类型风格作些初步探讨。这样对父母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具有一

定的指导意义。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地区一市级示范幼儿园的40名日托

儿所,在本院儿保门诊系统保健建卡的幼儿40名,年

龄2.43.6岁,身体状况健康,80名都为独生子女,家长

年龄为3040岁,母亲高中学历以上者为80%,大多

有固定的职业,家庭经济生活为本地区中等水平。

1.2方法:

1.2.1中文版的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Q-Set分类))o

此翻译的中文版的分类卡片再测信度是二0.96

(P<0.01);中文版与英文原版的再测信度是二0.97(P<0.

O1);英文原版和英文再译版的再测信度为。0.91(P<0.

O1);此研究由中国教育界和心理界的44名专家共同

参加完成。分类卡共有九十个条目,每个条目描述一

种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儿童行为。在对幼儿的母亲进

行有效的说明后,由母亲对照这些条目与孩子的实际

行为的符合程度(最符合到最不符合)进行九级评分,

即把90个条目分成9组,从最不典型到最典型,构成

每组10条目的分布,然后由专业人员记分评分,求出

被试儿童的依恋性的分数,以确认其依恋类别一安全

性或非安全性。

1.2.2家庭情绪气氛问卷

采用自编的家庭情绪气氛问卷,问卷由36题组

成,采用1-5五级评分法,内容关于家庭日常生活中家

庭成员的积极与消极情绪的表达方式,问卷由父母分

别完成。其中18项为积极情绪气氛项目,另外18项为

消极情绪气氛项目。对每份问卷进行逐项审查和编码,

采用SPSS 10.0进行数据分析。经考察家庭情绪气氛问

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 =0.852 , Gunman分半系数为

r-0.893,表明问卷有良好的信度。

1.2.3程序给每位幼儿家长发放一份分类卡片和

一份家庭情绪气氛问卷,指导家长详细阅读分类卡片

家长使用说明书后对儿童的日常行为进行分类,同时

完成家庭情绪气氛问卷选择。有6个被试的有些项目

没填,将其剔除,因此回收母亲的有效问卷是74份,由

于父亲在家照顾小孩的时间相对于母亲少,因此父亲

的有效问卷只有38份。通过比较父亲参与较多(答

卷)的家庭与父亲参与少的家庭的孩子安全依恋评分

没有显著差异(r-0.45 , P>0.05 ),因此对结论分析无影

响。

1.2.4数据处理根据儿童依恋行为分类(中文修

订版)指导说明,为确定每一儿童依恋类型的安全性系数,通过计算每个儿童的原始分数与中国儿童标准

安全性分数计算皮尔逊相关,得出儿童的安全依恋类

型分数,如果分数越高,表示儿童越趋向安全性依恋类

型。

结果

2.1母亲的情绪表达方式对儿童形成安全性依恋

类型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母亲的积极情绪表达和消极情绪

表达的相关系数为一0.093 ( p}.583 ),父亲的积极情

绪表达和消极情绪表达的相关系数为一0.037 ( p=0.

218 ),说明无论父母,积极的情绪表达和消极情绪表

达不存在相关。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因素作为独立

因子来分析。

表1父、母亲积极情绪表达类和消极情绪表达的(xt s)及相关系数

N积极的情绪表达消极的情绪表达相关系数P

68.21 7.9

68.81 7.7

44.7士7.2

45.5t 8.6

-0.093

-0.037

0.583

0218

由于受样本数量的影响,便于分析,作者先分析了

母亲的情绪表达方式对儿童的依恋类型的影响。依恋

类型分数是通过计算每个儿童的原始分数与标准分数

的相关系数而得出的。按照儿童依恋行为分类(中文

修订版)指导说明闭,落在三十三百分位上的分数通常

是0.3到0.35之间,如果以0.35作为划分安全性高低

的分组点,这74个被试当中有30个(40.5%)是高安

全性依恋儿童,有44个(59.5%)低安全性依恋儿童,

这比常规标准要低,这可能跟我们的取样都是来自医

院就诊的儿童有关。

表2父、母亲的情绪表达对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类型的影响表

变量

标准回归系数p

P值

母亲积极0.729 2.662 0.015

母亲消极一0.448 -2.395 0.026

父亲积极0.283 2.021 0.048

父亲消极一306 -2.232 0.036

母积x母消0.258 3.502 0.000

母积x父消0.12 2.670 0.013

父积x父消-0.015 -1.13 0.295

母积表示母亲的积极情绪表达、母消表示母亲的消极的情绪表达、父积

表示父亲的积极情绪表达、父消表示父亲的消极的情绪表达

采用多元回归的分析方法,计算出因子的标准回

归系数。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母亲的积极情绪表达对

儿童形成安全依恋有显著效应(r-2.662 , P<0.05),这个结论与以往的结果是一致的。相反,母亲的消极情绪表

达方式对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类型却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 r--2.395 , P<0.05 ),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母亲如果

在家里表现出负面情绪,如象问卷所提到的经常对家

人生气,指责家人,对孩子不加以温柔细心的照顾,无

疑不利于儿童的安全依恋类型的形成。从表2还可以

看出母亲的积极情绪表达和消极情绪表达存在交互作

用(r-3.502, P<0.01)。即积极的情绪表达方式在消极的

情绪表达水平上表现的不一致的现象。

2.2父亲的情绪表达对儿童安全依恋类型的形成

的影响

如表2所示,父亲的积极情绪表达对儿童的安全

依恋有显著的影响(r-1.998 , P<0.05 ),父亲的消极的

情绪表达也对儿童的安全依恋有比较显著的影响

(r--2.232,P<0.05 ),但是父亲的积极情绪表达与消极

情绪的交互作用却不显著(r-1.13 , P>0.05)。

2.3父、母亲的情绪表达对儿童依恋形成影响的差

异。

从表2可以看出,母亲的积极情绪表达和消极情

绪表达的标准回归系数p值都要比父亲的大

( 0.729>0.448>0.283>0.306 ),这能够说明母亲的情绪

表达比父亲的情绪表达对儿童形成安全性依恋的作用

大。同时发现其中父消:母积的交互作用显著(r-2.

67 , P<0.05)。

表3母亲的情绪表达与儿童的安全依恋分数的描述统计表

母亲积极情绪表达

低中高

母亲消低0.07 0,34 0.58

极情绪中0.16 0.32 0.42

表达高0.13 0.21 0.20

表中数字是儿童的安全依恋分数,其中低、中、高表示情绪表达的程度

讨论

3.1母亲的情绪气氛对儿童的安全依恋类型影响

的成因分析

本研究显示母亲的积极的情绪表达更有利于儿童

形成安全依恋类型。而消极的情绪表达不利于儿童形

成安全依恋类型。在积极情绪表达上的研究结果与

Clarke的研究具有一致性。即积极情绪表达分数高的

母亲,能够及时地、准确地理解儿童的需求和信号,并

加以满足,能给儿童提供大量有益的社会刺激,因此更

有利于儿童形成安全性依恋。以往的研究对母亲的消极情绪表达关注的比较少,本研究结果显示消极情绪

表达对儿童形成安全性依恋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应该

引起高度重视,消极情绪表达的母亲经常不能知觉到

儿童的情绪,不能及时或者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满足

儿童的需要,儿童对母亲不会产生信赖,那么当然不利

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类型。之所以母亲的情绪表达对

儿童的安全依恋有重要影响,是因为情绪表达与母亲

的敏感性有很大的相关性。以前很多研究发现母亲对

儿童照顾的敏感性特征对儿童有影响,如贝克威斯等

发现婴儿期、青少年期母亲的高敏感性更加显著地与

多安全性、少拒绝性的个体相联。而低敏感性的母亲则

与少安全性、多拒绝性的儿童相联l8]。Wolf在综合分析

的基础上也提出母亲的敏感性对发展安全依恋性是一

个重要条件,但不是影响婴儿依恋仅有的父母因素,研

究者又提出情绪表达的有效性又是影响婴儿情绪调

整、爱的分享和安全性依恋确立的敏感性照顾者的一

个特征00

从表3可以看出母亲的两种情绪表达有交互作

用,如果将母亲的两种情绪表达方式分成低、中、高二

类。母亲在消极情绪表达低,积极情绪表达高的条件

下,最有利于儿童形成安全性依恋。在母亲的消极情绪

表达的分数高水平下,积极的情绪表达的三种水平并

没有显著差异。这种现象可能是当母亲经常对儿童的

生气、漠不关心后,儿童对母亲出现不信任的心理状

态,因此在短时间内母亲情绪表达转化为积极状态也

无济于事。因此母亲最好能够保持情绪稳定,控制自己

的消极情绪,持之以恒地对儿童从细微关心着手,促进

儿童形成一种安全的依恋风格。

3.2父亲对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类型的重要性

调查的结果已经显示:父亲的情绪表达对儿童形

成安全性依恋有重要作用,同时在上面的结果中已经

分析出母亲的情绪表达对儿童形成安全依恋风格扮演

更重要角色。这里从方法上可能跟我们选择父亲的样

本太少有关。我们总结以往结果发现:就敏感性方面而

言,Van Ijzendoorn和De wolfF (1997)通过元分析发

现,与母亲敏感性对于依恋的重要影响相比较,父亲的

敏感性对依恋的影响不明显。以上研究结果似乎表明

母亲对子女依恋风格的形成极为重要,确实有研究证

明子女依恋与母亲的关系比与父亲的关系有更强的相关性。但也有研究并不支持这一假说,认为父亲对子女

依恋风格的影响与母亲完全可以相提并论l9]。无论母亲

对儿童依恋风格的影响是否更强,都绝对不可以忽视

父亲的作用。因为从儿童建立依恋关系时起,就并非仅

仅只对母亲,而是对双亲都会形成依恋,有的儿童甚至

对父亲显示更多地接纳行为。

3.3父、母亲共同的情绪表达对儿童形成安全依恋

风格的影响

以上的调查结果显示父亲的消极情绪表达和母亲

的积极情绪表达的交互作用对儿童形成安全依恋风格

有显著影响,这能够说明母亲的高积极情绪表达的条件下,父亲的高消极情绪最有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风格,这说明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对孩子要求严格和母亲对孩子的慈爱相结合是一种比较好的情绪氛围。

儿童依恋行为的研究综述

一、儿童依恋的基本内涵

儿童依恋行为最初受到关注是山于其

与精神病理学的关联上,专家在对儿童行为

进行研究过程中,关注到了儿童的这一行为

产生的情感基础,同时,又在成人的研究过

程中找到了理论依据,因而便转向研究儿童

依恋行为。通过DS Roscenstein等的研究表

明,78%的精神病患者、75%的抑郁症患者、

84%的焦虑症患者、84%的物质成瘾者、930/

的摄食障碍患者以及92%的边缘型人格障碍

患者在AA丁中被评定为小安全依恋。这也是

儿童依恋行为研究者主要关注的一个方向,

即可、安全依恋与儿童精神障碍之间的关系;

同时,另一方而,研究者也关注儿童成长环

境中的高危因索。

依恋(attachment)是指某一个体对另

一特定个体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在发展

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

其他看护人)之间形成的强烈情感联结,

在个体的一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而在实

际研究中,通常研究者并小刻意区分依恋

与儿童依恋,因而实际依恋的主要定义其

实质就是儿童依恋行为。

从定义中小难看出这样几点:(1)依

恋关系或者依恋行为存在的前提是两个个

体;(2)这两个个体之间具有高度强烈的

相关关系,通常只发生在儿童与其主要监护

人身上;(3)他是在情感上的高度依赖,

情感的依赖表现出高度的依恋行为;(4)

它在人的一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这也符合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主要观点。

二、儿童依恋行为相关领域

(一)依恋行为的研究方法

1.陌生情境法(strangesituation,

SS)主要是用以评价8-}-18个月婴儿依恋关

系的标准化程序

该方法的理论背景是依恋理论的核

心概念。“女全基地行为”(se-curity

base behavior)。通过行为控制系统的

调节,儿童和依恋对象小断转换在小同时

间和情境中的寻求亲近行为和探索行为,

陌生情景法就是对“女全基地行为”的考

察。经过早期敏感、积极照顾的婴儿在陌

生情景中会以女全依恋表现出来,另一方

而,也有观点认为儿童气质能解释在陌生

情景中儿童行为的显著差异,虽然小能以气质来区分女全或小女全型,但可预测小女全的类型。陌生情景中的婴儿依恋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儿童在日常生活环

境中对母亲的依恋行为,它被广泛应用于

小同文化背景的依恋研究中。

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

在:C1)缺乏生态效应;C2)施测受小

同文化背静的影响教大,在研究中很难真

正确定影响因素;<3)它只适介8-}-18岁

的婴儿,超出这个范围则很难达到效应。

2.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 at-

tachment Q-Set, AQS)法

主要是运用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这

一工具对儿童进行施测。它主要是测量家庭

环境中1^-5岁儿童的依恋行为。AQS和陌生

情景法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它符合依恋

理论的假设,即在外部环境小发生急剧变化

的条件下,儿童依恋行为模式具有相当的稳

定,AQS的优点在于:(1)使用方便,一般

了解儿童行为的成人经过简单的训练便司有

效的使用它。(2)适用于小样本甚至单一

研究对象的情景。(3)三是具有启发性特

点,特别适宜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有助于

发现新的思想和假设。(4) AQS所收集的资

料,司以用多种统计方法进行整理分析,使

这一方法更为实用。

小过,AQS具有强迫选择和分类的性

质,限制了被试的自山反应,并有可能遗

失重要的信息,这一点是其主要缺陷。

3.成人依恋访谈(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 AA丁)法

该方法是用于测量成人依恋的一种半

结构化访谈,基本思想是:通过个体回顾

和描述童年时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失去依

恋对象或与依恋对象分离的经历事实,并

评价这些早期依恋经历对自己个体发展、

个性形成及社会功能的影响,从而确定成

人的依恋工作模式或依恋心理状态。

AA丁的优点在与:<1) AA丁的分类小

受叙述者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因素

的影响;C2) AA丁具有相当高的预测效

度,它小仅能够预测父母与儿童的依恋关

系和抚养行为,而且可以较好地预测参与

者或其子女是否有或者是否将会有心里失

调的问题。AA丁的缺点则主要在于AA丁属于半结构访谈,在交谈和评分上都很费时费

力(每一被试需7^-lOh),而且对访谈者的

访谈技术也有很高的要求,每个人都要经

过严格的培训。

(二)儿童依恋的类型

1.焦虑一回避型

母亲离开或回来他都无所谓。这类

儿童的依赖性实际并小高,对其主要监护人,或者说与可能和其构成依赖关系的另

一个体并小产生高度的情感体验,但这很

有可能是儿童回避行为反应的一种表现,

其内心很有可能有依赖的需要和倾向。

2.女全型

只要母亲在场,他就感到足够的安

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玩耍,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他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和小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他又很容易平静

下来,继续去做游戏。这类儿童的依赖行为是一种高度依赖,其主要监护人在他的成长中占有主导影响地位,这一时期如果与监护人发生小愉快的情感体验,很容易造成今后生活中的小良精神行为。

3.焦虑一矛后型

这一层次的儿童依赖行为体现为儿童

的“若即若离”情感体验,对目前有着依

赖的过多表现,但另一方而实质又有着脱

离监护人,独立成长的渴望。

4.焦虑一混乱型

儿童表现为与母亲分离或重聚时情

绪、行为表现混乱,小适宜。这种儿童依

恋行为表现为一定的情绪、行为上的反

常,小规律化,难一监控和预测,其内心

实质是山于儿童对依赖对象的情感小确定

造成的犹豫和徘徊。

值得指出的是,其中只有女全型依赖

行为对人是有一定积极影响的。第1. 3.

4种类型均称为小女全性以来,很容易造

成各类疾病,因而最初儿童依赖行为研究

的两个方向发展到今天,主要表现为两大

趋势:(1)对小女全依恋与精神异常行

为之间联系的研究与治疗;C2)对安全

性依恋的培养与教育。

重视和加强儿童依恋的应用研究

自从鲍尔贝提出依恋概念40多年来,依恋理论受到人们极大关注,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和验证,并从早期儿童依恋逐步扩展到成年人依恋。与西方相比,国内在依恋研究尤其是在儿童依恋应用研究方而例如儿童依恋的测量学研究、儿童依恋障碍的评估与早期干预方而都很初步,这与当前人们十分关注儿童早期发展的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加强儿童依恋应用方而的研究,探索适合本土文化的儿童依恋测评工具和干预方法(模式),对丰

富儿童早期心理保健内涵,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依恋的涵义及其演化

Bowlby所提出的依恋概念是革命性的,标志着一种新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理论观点的问世。在这以前,精神分析和学习理论均把亲子关系建立在次级驱力(secondary drive)假设的基础上,认为新生婴儿仅具有饥渴、疼痛这样的初级驱力(primary drive) ,

由于母亲与这些生理驱力紧张的消除联系在一起,

婴儿就和母亲建立了亲密的关系。而Bowlby则认

为儿童依恋是一种进化形成的本能行为系统,其直

接作用是保护幼小子代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同时

免受天敌或自然变故伤害的生物保护机制;其远期

目标是保护子代生存到具备生育能力,保证种系的

繁衍(进化适应器),依恋与控制饮食和繁殖的行为

系统具有同样的价值意义。

随着各种儿童和成人依恋测量方法的问世,依

恋理论的有关假说被逐步证实,依恋成为西方国家

发展心理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依恋的概念也

产生了一些变化。依恋最初主要指婴儿与父母之间

的情感纽带,其后认为依恋是贯穿一生的亲密关系

现象。依恋不仅仅是爱、还包括奉献、悲痛、嫉妒、焦

虑等复杂而动人心魄的情感体验。除了依恋情感体

验,还有依恋思想一即关于自己和其他人之间人际

【作者简介】何守森ctsso->,男,山东人,主任医师,硕卜生导师,博}

学位,研究力向为儿童发育与心理行为。

关系的信念和思维方式。依恋情感和依恋思想共同

形成情绪加工与社会人际关系的内在加工模式((in-

ternal Working Model)一包含一整套有关感觉、记

忆、观念、态度与行为的表征体系。这种内在加工模式一旦形成就相当稳定,对儿童的社会性情感、社会化过程起着长期、系统而极其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2儿童安全型依恋发展的意义

儿童早期依恋发展大致包括4个阶段:1)前依

恋期(initial pre-attachment),即。^}8周婴儿对社会}h}和非社会性信息均表现出偏好反应;2)依恋关系

形成期(attachment in the making) , 8周^}6个月婴

儿出现了对熟悉人的识别或再认,但仍无区别地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关注;3)依恋关系明确期(clear-cut attachment),多数儿童在7个月左右开始持续到1 岁多甚至到2岁左右,儿童对特定个体的依恋情感出现,儿童目标矫正系统形成,建立起与抚养人之间的特定依恋关系,同时出现分离焦虑与陌生人焦虑;

4)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formation of goal-corrected partnership),儿童2岁以后开始把母亲看作具有自主性的个体,开始与最初依恋对象以外的其他人形成依恋关系。依恋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决定性的,根据处于第三个阶段儿童在SSP中的表现,把幼儿的依恋类型划分为A型(回避型),B型(安全型),C

型(抗拒型)和D型(混乱型)。B型为安全型依恋,

其他三型均为非安全型依恋。美国研究数据显示B

型占幼儿的6500^700o,A型和C'型各占10%一

15%左右,D型较少。虽然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幼儿

依恋类型的分布有相当的差异,但安全型依恋的婴

儿数量均占有绝对的优势。

陌生情景测验(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

SSP)被视为测验幼儿依恋的经典方法,用于1 ^-2

岁儿童依恋测验;其内部一致性高达0. 80 ^-0. 94,

有很好的重复性,判别函数分析各型区分度良好。

缺点是生态效度差,所测验的是儿童在非自然状态

下的表现。国内研究者基本上是遵照SSP标准程序进行模拟应用,也有个别学者借鉴其原理,对场景

和评分编码系统进行了较大的变通,变通后的信度

效度有待验证。Cassidy等把SSP扩展用于3^}4岁

儿童的尝试似乎并不太理想。为了对学龄前儿童建

立一个适用的依恋测评工具,Water、等编制了儿童

依恋行为分类卡(Attachment "set, AQS),吴放等

于1994年将其引进到国内。AQS通过在儿童家中

观察儿童的行为来进行评判,避免了SSP生态学效

度低的缺点,但AQS只能区分安全型和非安全型,

分卡计分费时费力,和SSP一样不适合大而积应

用。Hansburg等发展了测量学龄前儿童依恋的分

离焦虑测验(Separation Anxiety Test, SAT) , Tar-

get等(1997)则为学龄期儿童编制了依恋访谈量表CChild Attachment Interview,CAI)等,在国内没有

看到后两者应用的报告。总体上说,国内在儿童依

恋测量方法及其应用方而的研究都比较薄弱,而关

于成人依恋因成人依恋访谈(AAI)、关系问卷(RQ)

等测验工具的可及,在依恋与学校适应、依恋与婚恋关系、依恋与人格障碍的研究方而反而出现了较多

的报告。

依恋所形成内在工作模式最初表征着对自我、

对他人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信念、态度,这种认知模式成为儿童人际交往和处理社会关系的一

种“模板”,深刻地影响以后人际交往的认同感、安全感,儿童的一些心理品质包括信赖、自信、自立、和谐关系、情绪调节、亲密行为、理解他人、社交能力等与早期依恋相关。Sroufe一个长达30年的追踪研究

发现,依恋经历与自立、情绪调控和社会能力明显相关。Madigan等对60个研究作Meta分析,发现儿

童早期非安全型依恋、特别是回避型依恋与后来的

内隐行为问题相关联。还有一些研究表明,亲子依

恋质量与青少年犯罪行为及自尊、社会能力和情绪

控制等心理适应指标呈显著相关,对青少年犯罪行

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因此,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建立对儿童心理发展意义重大,依恋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长久的影响。要做好国内儿童依恋应用研究首先要从依恋测评方法、工具问题着手,除SSP外,发展一些简便的儿童依恋测评方法例如家长问卷、简明现场观察量表等,虽在测量学上难以达到很高的标准,但用于依恋一般筛查和日常的指导,则有其特定实用价值。

3影响依恋的因素及其评价

依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后天养育环境,一些受先天影响的儿童内在因素如个体的成熟与气质也会对儿童依恋产生一定的影响。儿童生理和认知成熟度是依恋发展的基础,儿童有较好的区分熟悉与不熟悉人物的能力,有与依恋对象保持亲近和沟通的能力如观看、发声、依偎等,选择性依恋才能发展。另外,依恋关系的建立是亲子互动的结果,婴儿内在气质类型会影响母亲对他们的态度和抚养行为,反过来影响母子依恋关系的建立。一般说,儿童气质特点虽可影响其依恋情景中行为表现,似乎并不对依恋分型产生明显影响。

在后天养育环境因素中,Ainsworth认为生命

前几个月母亲敏感性是决定依恋安全与否的关键因

素。为此她还编制了母亲敏感性量表(Maternal Sensitivity Scales)作为测验儿童依恋的关联指标。

大量研究己经证明,母亲对婴儿所表现的养育行为

特性直接影响着儿童自身认知模式尤其是内部加工

模型的建构。值得注意的是,母亲对儿童回应的过

多或过少都会造成不安全的依恋。母亲对儿童关照

行为过多,则会刺激和干扰儿童,他们会回避母亲以逃避过多的互动,不利于安全依恋的建立;如果婴儿

常常受到前后不一致的关怀,时冷时热,生理和情感上满足与失落交替出现,则会形成爱恨并存的矛盾

J隋感。因此,敏感的、一致的、及时的回应和关爱是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前提。

除了母亲敏感性,许多其他抚养环境因素也或

多或少地影响依恋的发展,由此也产生了多种用于

测评养育行为的量表。Crittenden所编制的用于幼

儿期的“关爱指数量表(the CARE-Index)", Marvin

等用于学龄前儿童的“养育行为分类系统(Caregiver Behavior Classification System)",都有较好的信度

和效度,但在国内均未见到应用报告。此外,像儿童早期家庭养育环境的量表如“HOME量表(Home Observation for Measur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inventory)“城市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均可用

于儿童依恋养育环境的系统性评价,针对性的指导

有助于改进父母养育行为,促进安全型依恋的发展。

4依恋障碍及其干预

儿童长期处于不利的养育环境则难以形成安全

的依恋甚至导致依恋障碍。在DSM-IV,依恋障碍

被称作“婴儿或儿童早期反应性依恋障碍”,并分为

抑制型和脱抑制型两个亚型。近期发布的DSM-V

把依恋障碍放在创伤应急相关障碍一类,分为反应

性依恋障碍(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和脱抑

制社会参与障碍(Disinhibited Social Engagement

Disorder)2型。尽管受到了很多的批评,DSM一依

然坚持把前期存在不良养育史作为诊断这两类依恋

障碍必要条件。依恋障碍的的压力性生活事件,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帮助儿童更好地成长。(上接第1234页)发病率不详,己有的资料显示

并不是所有存在不良养育史或受到忽视、虐待的儿

童都会发展为依恋障碍。即使受过严重忽视的儿

童,反应性依恋障碍的发生率也不超过lU0o;在被

严重忽视、领养儿或福利机构养育的儿童中,脱抑制

社会参与障碍的发生率在20%左右。

依恋障碍的治疗重点是安全依恋关系和自我内

部工作模式的重建。首先让儿童脱离不良养育状

态,并提供适宜的养育环境。凡是提高抚养者敏感}h}和养育环境质量的措施都有利于依恋关系的建立。国际上依恋干预研究己经很多,也取得了较好

的效果。Kranenburg等对70项有关依恋的研究进

行Meta分析发现,提高养育者敏感性的措施对儿童依恋均有促进效果,母亲较高的敏感性也带来较高

比例的安全型依恋,效果的大小取决于干预方案及

干预时间的长短。C'ohen等建立的“观察、等待、探索”疗法让亲子关系困难的母亲和儿童一起进行心

理健康促进活动,提高了母亲敏感性、回应性,治疗组儿童有更好的安全型依恋,较高的认知能力和较

好的情绪自控能力。Tome、等通过小组治疗的方

式对24名西班牙母亲从孕后期开始进行为期14个月的前瞻干预,发现干预组儿童安全型依恋比例明

显高于对照组,干预措施可促进母子依恋质量。与

国外相比,国内对儿童依恋障碍进行诊断和干预治

疗的甚少,更没有出现基于依恋理论的系统干预方

案(方法),这正是我们差距最大的地方。如何构建

基于本土文化背景的依恋障碍诊断方法和标准,如

何根据依恋理论与养育环境测评,构建系统的、有循证依据的、具有本土文化适应性的早期依恋干预方

案(方法),以满足儿童早期发展的实践需要,是目前而临的十分迫切的任务之一。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试题:填空题1、下列属于幼儿心理发展一般特点的是(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2、保育员道德品行素质首先表现为完善健全的 (人格) 3、婴幼儿(3-4 岁)时说谎为正常现象。 4、孩子在初入园时所表现出的不适应行为主要是由于(分离焦虑)造成的。 5、幼儿的需要主要有生理的需要、活动的需要、认识的需要、爱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 等。 6、幼儿情绪的一般特点是易冲动、(易变 化)、易受感 染和易外露。 7、高级情感主要是指(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8、婴儿生理性流涎发生的原因是(唾液腺发育完善,唾液分泌旺盛)。

9、婴儿(动作)的发展是指大肌肉和小肌肉动作的发展。 10、幼儿情绪的一般特点是易冲动、(易变化)、易受感染和易外露。 11、高级情感主要是指理智感、道德感和(情绪)。 12、幼儿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与同龄伙伴的关系和与成人的关系。 13、幼儿常见的社会行为主要有(反抗、竞争、模仿、学习)等。 14、影响幼儿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先天和后天的 影响、 (遗传和技能的影响)和性格的影响。 15 、记录(个别儿童的情况)的主要内容是记录体弱儿童的身体和活动情况以及个别需要帮助的儿童的情况。 16、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知识,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是(积极进取,开拓创 新)的基本要求。 17、造成幼儿(吃)的原因除了生理缺陷外,还常常是由于心理原因和幼儿模仿等引起的。

18、(同伴交往)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2)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3)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19、儿童入学的学习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与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上。 20、幼儿衔接工作主要是培养(入学的适应 性)而非小学化。 21、高级情感主要是指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22、下列属于幼儿基本情绪的是(快乐)。 23、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知识,把教 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是(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基本要求。 24、造成幼儿(吃)的原因除了生理缺陷外,还常常是由于心理原因和幼儿模仿等引起的。 25、下列属于幼儿基本情绪的是(快乐)。 26、(同伴交往)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 现在(1)可 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2)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3)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27、儿童入学的学习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学习能

儿童发展心理学 (1)

此资料根据重点所着,只供学习参考,不可用于商业行为!! 第一章 一、发展心理学: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年龄范围出生到17-18岁左右):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①描绘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③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④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⑤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四、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他认为个体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 五、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六、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尔杰。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七、关键期:它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这时的有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微弱,胎儿受到不良刺激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八、最佳学习期——劳伦兹 九、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学家普莱尔在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着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十、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其着作《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用日记法进行了3年的追踪观察。 十一、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优点——时间短、取样大。缺点——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正确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十二、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验,探究心理发展规律。优点——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缺点——时间长、耗资多 十三、跨文化研究(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一、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①孕妇的营养②孕妇的疾病③药物④辐射⑤孕妇的情绪 二、身体的发展——儿童生长具有的四个显着的时期:①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③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三、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上至下;②由近及远;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 第三章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①发射行为;②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③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④视觉偏爱 二、定向反射: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 三、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的现象 四、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的这种对新事物的兴趣现象。 五、新生儿(颜色视觉)①近视眼;②色盲 六、形状知觉:①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②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③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④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七、深度知觉:新生儿产生深度知觉是在9个月的时候。 八、视崖实验:吉尔森和瓦尔克做的实验。描述:P70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期末复习介绍(文本

(2010.06.1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期末复习介绍(文本) 建华:各位老师,今晚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进行一下梳理,并就各章容进行必要的举例,便于大家组织课程期末复习。 伍康:请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期末复习方向是什么?谢谢! 建华:伍老师:你好! 为了使学生能有一个较明确的课程复习容,我将对课程各章节知识点进行梳理,前四章的已挂在第一次教学活动(文本)中,今晚将对后面的章节进行梳理。 建华:不知学生对已前这种复习方法感觉如何?以前是以综合练习的方法揭示各个知识点的。 伍康:老师,对不起,刚才没看到你的回复。收到。 邓红红:老师,晚上好! 我觉得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复习还是比较有条理的,学生能够根据日常的学习顺序进行梳理,容易理解和接受! 伍康:同意邓老师的看法。另外,想请教老师在备课中有没好的或查找资料的方法推荐呢?建华:中国学前教育,各相关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网以及中知网都是很好的,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CNKI学术期刊网是收费的,不知你们当地可否免费进?以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章可以出来很多最新的研究材料。 建华:2010春试题类型介绍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四、论述题(每小题16分,共16分)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邓红红:老师,能否简要说一下答题思路!谢谢! 建华:简答题简要回答述性知识点即可,论述题除阐明观点外,还需要对此做必要的解释,分析题之类的需要根据材料容按要求回答,阐明观点,分析原因,提出措施等。详细说明也可参见前几期的说明。 建华:中国学前教育,各相关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网以及中知网都是很好的,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CNKI学术期刊网是收费的,不知你们当地可否免费进?以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章可以出来很多最新的研究材料。 建华:各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1.考核的知识点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考核要求 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实证研究法;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理解:关键期的概念;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各自的优缺点。 各种题型举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指导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重点提示: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阐明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揭 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3.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每个观点的含义。 4.关于关键期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慎重使用。 5.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6.实证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 的相应变化,最后,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7.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8.任何研究都有一个时间上的取向,据此又把研究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类型。横向研 究和纵向研究的概念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9.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可以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种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每种方法的含义、分类和运用。 10.理论研究法的价值。 重要点提示: 1.遗传现象。所谓遗传,就是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等。 2.遗传的作用。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3.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结构:大脑两半球的构造;大脑重量的增加,即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机能:新生儿不仅出现无条件反射,而且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条件反射;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 4.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母亲的生育年龄、母亲的营养、药物、辐射、孕妇的健康状况、RH因子、母亲的情绪和态度。 一、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 1.感觉和知觉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近40年来心理学对儿童知觉学习的研究有许多惊人的发现。 2.触觉的敏感性有助于推动婴儿对环境的反应。到一岁左右,婴儿的触觉、味觉和嗅觉能力已经和成人的相应能力大体相当。 3.视敏度就是视觉辨别的精细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色盲。 4.新生儿出生后就能听到声音,以后听觉敏感性不断提高。听觉偏好有助于婴儿发展 自己的情感、智力和社会性。复发性中耳炎是导致儿童听力损伤的普遍原因。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噪音,也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5.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 6.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好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研究发 现,婴儿对人脸图最感兴趣,这对他们的生命是有现实意义的。 7.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用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婴儿的深度知觉能 力与早期的运动经验有关,与婴儿爬行的经验有关。 8.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儿童左右概念 的发展是和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相符合的。 9.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 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传统的记忆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对记忆的研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 2.婴儿的记忆主要是再认。 3.在态度上,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在不断发展。在方法上,幼儿较多运用机械识记,一旦运用意义识记,效果则好。

儿童发展心理学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心理性欲理论) 1.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三部分组成:伊底(人格的生物部分),自我(人格的心理部分)和超我(人格的社会成分)。 2.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阶段年龄范围性感带性的活动 口唇期0-18个月嘴,唇,舌,牙齿吸吮,吞咽,咀嚼,咬肛门期8个月-4岁肛门,屁股排泄或潴留排泄物 性器期(俄狄浦斯情结)3-7岁生殖器手淫 潜伏期5-12岁 生殖器(俄狄浦斯情结)12-20岁生殖器手淫,性交,对其他人的 感情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正是借助这个力量,性本能才能得以完成目的,这种力量成为里必多。在性器期将里必多集中投放到生殖器部分。弗洛伊德认为在生殖器期很容易发生里必多停滞或倒退,导致出现后来的许多行为问题。) 3.简评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①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特别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这一人格发展理论的提出对推动心理学界重视并积极开展儿童早期教育和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研究有极大影响。 ②弗洛伊德将人格分成三部分,让人们开始看到动机,情绪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对开创心理动力学,对改变传统心理学中重理念轻意欲,重视意识轻视无意识的倾向是个重大的贡献。 ③弗洛伊德是性本能决定论者,他把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归功于性本能或里必多,认为性本能的满足与否直接影响人格的发展。太过于强调性的作用,致使在观察中发现的许多重要的心理学事实上升到理论时变成了谬误。 ④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依据的资料主要来自于他个人的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中五个重要的阶段 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②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耻感与怀疑感 ③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 ④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 ⑤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基本的同一感分散或混乱 2.埃里克森理论的八个发展阶段 1 2 3 4 5 6 7 8 8 成熟自我整 合与绝 望 7 成年期繁衍与 停滞 6 年轻的 成年期亲密与孤独 5 发育期 青春期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打印版

<目录> 【简答题】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p8 2.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p10 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4.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p55 5.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p62 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86 7.儿童使用形容词的发展过程有何特点p132---新的内容(7.儿童话语发展特点p133) 8.简述“单词句”(含义+特点)p135 9.句子的理解策略有什么P138 10.语言获得相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Piaget)p146 11.良好的情绪或健康的情绪的特征p173--新的内容 12.情绪发展的总趋势p182 13.影响怯生的因素(定义+影响因素)p183 14.玛西娅的同一性发展理论p221 15.性别恒常性(性别一致性)发展要经历的三阶段p225 16.什么是依恋(定义+类型)p243 17.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p252 18.缪勒和白莱纳把婴儿同伴相互作用划分为三阶段(同伴的作用)p256 19.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p274 20.儿童观察力发展的大致趋势p75(老师补充的) 21.思维(认识)的起源发展p78 22.儿童话语发展的特点p123(老师补充的) 【论述】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对教育的启发)p8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3.“视崖”实验(目的+结果+结论)p76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评价p93)p86 5.论述皮亚杰对人类思维的起源、结构和机制的看法,以及你对该理论的评价。(老师补充的) 6.语言获得理论(有什么+代表人物+观点)p144 7.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p196 8.论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p197 9.简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p200 10.影响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p202 11.论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p274 12.柯尔伯格(Kohlbe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名称+特点)p277 【简答题】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p8 这场争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绝对决定论:争论的双方把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起来。或者是强调遗传决定发展,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或者是环境决定发展,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 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2)共同决定论: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的影响。 斯腾——遗传与环境的“辐合论”; 鲁克森伯格——遗传与环境的作用论; 格塞尔——成熟优势论。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与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该理论主要来自于双生子研究。 3)相互作用论:在共同决定论的基础上,一些心理学家进一步分析了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的关系,提出了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有:皮亚杰、阿纳斯塔西、沃纳、瓦龙和苏联的维列鲁学派的心理学家。 2.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p10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1)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优点:时间短、取样大;取样大,材料更具代表性;时间短,不易受时代变迁而带来的影响。 --缺点:由于被试的取样是来自不同年龄点的不同个体,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能确切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 2)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以探究某个心理特质随年龄变化的发展规律或特点。 --优点: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 --缺点:被试的代表性问题。由于纵向研究历经的时间长、耗资多,选择的被试不可能像横向研究那样数量大;被试的流失影响取样的代表性;可能使被试产生厌烦情绪和学习效应;长期的纵向研究还可能受时代变迁和家庭环境变化的影响。 3)聚合交叉设计:结合横向和纵向的设计方法对不同组群进行多次观察或测量。 --优点:能够区分年龄效应,组群效应和测量时间效应,确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

一、绪论 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儿童动作、语言、思维、记忆、情感等心理发展的规律。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2、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1、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其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与暴露的过程。代表人物:高尔顿、主张复演说的霍尔评价:片面强调遗传,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代表人物:华生:心理发展就是形成刺激反应链斯金纳:外在的强化来塑造和改变评价: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 共同伦决定: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斯腾:心理发展是内在素质和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格塞儿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评价: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简单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折中调和。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主要观点: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这就是说,有时遗传可以影响或改变环境,而环境也可以影响或改变遗传。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3、关键期的概念、“印刻”现象,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格塞尔的实验及启示 无须强化的,在一定时间窗口内形成的反应叫“印刻现象”,即社会性依恋行为的“关键期”。 目前较为综合的看法是: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 研究的是双生子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48,52周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 4、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标志,西方与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 5、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概念及优缺点 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被试的取样是几个年龄点,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足以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依据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名词解释 1.关键期, 2.依恋 3.最近发展区 4.道德感 5.观察法 6.思维: 7.意志 8.性格、心理特征 9.能力 10.社会行为 11.攻击性 12.情绪 13.深度知觉 14.想象 15.同化 答案 1.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或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2.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3.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明显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智能范围,即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完成,但可以在成人或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完成的任务范围。 4.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5.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的研究方法。 6.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7.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8.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它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9.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10.社会性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 11.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攻击性行为泛指违背、破坏、触犯、损坏等行为的性质,但攻击性行为未必是反社会行为的。 12. 情绪:心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13.深度知觉: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14.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5. 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 解答题 1.学前儿童记忆发展有哪些特点?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机械记忆占优势,意义记忆逐渐发展。 2.简述说明婴幼儿依恋的四个阶段。 答: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依恋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那几方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卷

秘密★启用前 期末统一考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本试卷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总成绩___________ 温馨提示: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专业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左密封内的相应位置上.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1.胎儿期注意发展的一种注意表现形式是().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选择性注意 D.长期性注意 2.下列不属于空间知觉的选项是(). A.方位知觉 B.时间知觉 C.深度知觉 D. 大小知觉 3.()是指在头脑中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 A.表象 B.记忆 C.感觉 D.知觉 4. ( )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 程. A.创造想象 B.再造想象 C. 幻想 D.无意想象 5.下列不属于创造力的行为表现的特征的是(). A.变通性 B.流畅性 C.独特性 D.灵活性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满分4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空格,每个空格1分,共1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相应题号的横线上.) 6.引起幼儿分心的主要原因是过多的无关刺激、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 活动组织不合理. 7.根据记忆保持的时间长短,可将其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8.桑代克的三因素说,认为人类可能有三种智力,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影响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方 面. 期末统一考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答题纸 姓名:___________总成绩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个空格,每个空格1分,共10分). 6. 、__________ 17. 、__________、__________ 18. 、__________、__________ 19. 、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0. 注意 21.思维 22.气质 24.自我意识 25.依恋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第1页(共4页)第2页(共4页)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作者:————————————————————————————————日期: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资料)

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阶段组或几个年龄阶段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加以观测,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纵向研究: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测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客体永久性:儿童脱离对物体的感知,仍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习惯化、去习惯化:如果多次让婴儿接受一种刺激,由于对原有刺激形成“习惯化”,婴儿会减少对它的注视时间。这时再呈现一种新的刺激,婴儿会对新刺激“去习惯化”,注视时间延长。 自传体记忆: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自我中心主义: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 社会性参照作用:当婴儿处于陌生,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会从成人的脸上寻找表情信息,然后做出相应行动和反应。促进与成人对环境认识、经验、情感体验的分享;促使亲子心理过程的共发共振共鸣,有助于儿童自我知觉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个性: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气质:一个人做特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同伴: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亲社会行为: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 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 安慰、捐赠等。是一种个体帮助或打算 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是个 体社会化的重要指标,是社会化的结果。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他人不 愿接受、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的伤害性行 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 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 理的器官//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 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 发展的//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 展规律的学科。 朱智贤儿童左右概念发展阶段:(5-7) 比较固定认识自己的左右方位//(7-9) 初步具体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9-11)比较概括灵活掌握左右概念, 完全掌握左右的相对性。 婴儿记忆方法:客体永久性法,习惯化、 去习惯化,传统的条件反射,延迟模仿 法 影响无意识记因素:材料性质,直观、 形象、具体、鲜明的材料易引起无意识 记//幼儿的兴趣、情绪和态度//活动方 式//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对材料的理解 性 记忆策略: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 略,复述策略,组织性策略,提取性策 略 儿童思维发展趋势:直觉行动思维(依 靠感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 思维和行动分不开)//具体形象思维(利 用头脑中已有的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 思维,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开始认识 事物的属性)//抽象逻辑思维(运用语 言符号形成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 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具体性在自觉或不 自觉的消长) 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0-2)感知运 动阶段(2-7)前运算阶段(7-11)具体 运算阶段(11、12)形式运算阶段 科尔伯格儿童的性别守恒发展:性别标 志,性别固定,性别一致性 鲍尔比依恋的形成阶段:(0-3月)无分 化阶段,(3-6月)地分化阶段,(6-2.5 岁)依恋形成阶段,(2.5岁后)修正目 标的合作阶段 依恋安全性的影响因素:照看者,照看 态度和环境,儿童特点,家庭因素 社会行为影响因素:换位思考,移情作 用,父母的抚养方式,文化//教养环境, 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交流及文化 论述同伴交往影响因素:1.儿童自身特 点,行为特征(积极快乐的性情,愿意 分享,没有攻击性,往往是受欢迎的儿 童;有破坏性,不愿分享,少合作往往 是被拒斥的儿童;而害羞,不敢自我表 现,单独行动,则是被忽视的儿童)// 认知能力(不同的社会认知能力决定了 不同的社交地位,支配了不同的社交技 能)//身体的吸引力(“漂亮的就是好的” 偏差认识)2.外部环境的作用,父母的 鼓励(为幼儿彼此的接触提供条件;通 过建议和指导影响幼儿交往;自身的风 格影响儿童社会化)//教师的影响(教 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 对儿童的影响)//玩具及电视(一定程 度上阻碍了思维行动,形成刻板、模式 化的行为方式)

6-儿童发展心理学打印6页期末考试重点

《儿童心理发展学》一、单选题 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的科学。C A.儿童心理发展规律B.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C.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D.儿童个体心理发展 2.下列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理解不正确的是(B)。 A.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B.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不会随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C.在一定条件下,儿童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的。 D. 教育的目的方向是由社会决定的,而不是由年龄特征决定的。 3.在短的相同的时间段内,同时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者组间的心理变化。这种研究方法叫()。A A.横向设计B.纵向设计C.相关设计D.交叉设计 4.在较长的时间序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这种研究方法叫()。C A.相关设计B.横向设计C.纵向设计D.交叉设计5.横向设计与纵向设计相结合的交叉设计,其最大的优点是()。B A.可同时对几个群体进行观测,比较不同年龄群体中某一发展趋势是否相同。 B.只需相对较短时间的追踪测量,就可分析个体某一心理特征在较长时间的发展变化趋势。 C.减少了反复测量对结果准确性带来影响,使研究结果更加精确。 D.减少了被试流失的机会,降低了研究费用。 6.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方法是()。A A.观察法B.访谈法C.测验法D.实验法 7. 通过操纵和控制研究的某些变量,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规律,这种研究方法是()。D A.观察法B.访谈法C.测验法D.实验法 8. 研究儿童心理常用的实验法的缺陷是()。A A. 儿童在实验室环境中会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使得实验结果有局限性 B.实验室内的条件控制得过于严格 C. 不能对儿童得行为进行重复观察 D. 对影响儿童心理活动得各种因素根本无法控制 9.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D A.霍尔B.杜威C.皮亚杰D.普莱尔10.儿童心理学正式成为科学是德国学者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出版的时间是(B)。 A. 1879年 B. 1882年 C. 1900年 D. 1905年 11.学派在儿童心理学研究方面的重要代表人物是()。C A.霍尔B.比纳C.皮亚杰D.格塞尔 12.弗洛伊德划分儿童人格发展的依据是()。A A.力比多B.心理社会危机C.自我调节的作用D.心理防御机制 13.弗洛伊德将儿童人格发展划分为()阶段。C A.三B.四C.五D.八 14.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儿童的恋父情结、恋母情结易发生于()。B A.口唇期B.崇拜性器官期C.潜伏期D.生殖期15.艾里克森划分儿童人格发展的依据是()。B A.力比多B.心理社会危机C.自我调节的作用D.心理防御机制 16.艾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将人格发展分为()阶段。D A.三B.四C.五D.八 17.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后期(2~4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C A.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B.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C.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D.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18. 艾里克森认为幼儿期(4~7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B A.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B.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C.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D.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19.按照艾里克森的观点,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A A. 发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B.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C.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D.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20. 艾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源自与心理需求和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称其为()。D A. 自我同一性 B. 同一性扩散 C. 同一性混乱 D. 心理社会危机 21. 根据华生的观点,不属于原始情绪的情绪是( )。C A. 怕 B. 怒 C. 悲 D. 爱 23.幼儿看到榜样攻击行为受到奖励时,就倾向于模仿这类行为;当看到榜样行为受到抑制时,就抑制这种行为的发生,这是()在发生作用。C A.直接强化B.间接强化C.替代强化D.自我强化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此资料根据重点所著,只供学习参考,不可用于商业行为!! 第一章 一、发展心理学: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年龄范围出生到17-18岁左右):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①描绘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③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④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⑤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四、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他认为个体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 五、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六、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尔杰。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七、关键期:它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这时的有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微弱,胎儿受到不良刺激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八、最佳学习期——劳伦兹 九、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学家普莱尔在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十、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其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用日记法进行了3年的追踪观察。 十一、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优点——时间短、取样大。缺点——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正确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十二、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验,探究心理发展规律。优点——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缺点——时间长、耗资多 十三、跨文化研究(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一、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①孕妇的营养②孕妇的疾病③药物④辐射⑤孕妇的情绪 二、身体的发展——儿童生长具有的四个显著的时期:①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③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三、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上至下;②由近及远;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 第三章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①发射行为;②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③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④视觉偏爱 二、定向反射: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 三、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的现象 四、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的这种对新事物的兴趣现象。 五、新生儿(颜色视觉)①近视眼;②色盲 六、形状知觉:①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②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③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④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七、深度知觉:新生儿产生深度知觉是在9个月的时候。 八、视崖实验:吉尔森和瓦尔克做的实验。描述:P7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