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近红外过程分析技术在制药行业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近红外过程分析技术在制药行业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近红外过程分析技术在制药行业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近红外过程分析技术在制药行业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近红外过程分析技术在制药行业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刘 全
赛默飞世尔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科学仪器部,上海 201216
近年来,过程分析技术(PAT)在制药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包括美国FDA在内的官方 机构正在积极推动应用PAT技术,力图从过程、工艺上保证药品的质量,改变目前只能依靠 严格和生硬的认证规范的现状[1]。我国实施《良好药品生产管理规范》 (GMP)的目的也是 “要把药品质量问题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PAT技术能够为制药行业带来:a. 消除产品质 量隐患;b. 提高生产效率;c. 实现“产品质量是可以从生产过程中预见的,而不只是检测 出来的” ;d. 节省分析成本。 近红外(Near IR, NIR)光谱与经典的中红外光谱具有相似的信息来源,主要包含分子 中C-H、N-H、O-H等含氢化学键的倍频和合频吸收信息,非常适合于药品等有机组成物质 的质量分析和控制[2]。与中红外相比,NIR具有穿透力强、无需制样、不破坏样品、适于定 量分析、可通过光纤进行远距离在线检测等特点。由于具有这些特点,近年来NIR已经发展 成了一种应用最普遍的PAT技术之一。 在制药行业, NIR 目前已广泛用于原料进货验收时的质量鉴别、 原料投放前的质量分析, 混合、干燥、压片、包衣等过程在线检测及终产品原位非破坏性分析;另外,NIR 技术还被 原料药生产企业用于化学反应过程在线检测, 生化制药企业将其用于发酵过程以实时检测发 酵罐中各种营养成分和发酵产物的变化。 1 以固体制剂生产过程为例, 图 显示近红外技术在 各环节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原料供应商
化学反应过程 在线检测
湿法造粒过程
湿度测定
干燥过程
湿度测定
原料进库
原料质量鉴别
原料投放生产
原料投放生产 前的检验
混合过程
混合终点判断; 混合一致性确认
干法造粒过程
含量一致性; 硬 度等参数测定
包衣过程
含量一致性; 包 衣厚度测定
生化底物制造商
生化发酵过程 在线检测
终产品
含量一致性检测, 其它指标检测
图 1 近红外技术在固体制剂生产过程各环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作者信息:从事近红外技术应用推广和方法开发工作,Email: quan.liu@https://www.wendangku.net/doc/a114096036.html,

1. 原料检验 原料是一切工业生产的起点, 原料检验是过程质量分析和控制的源头, NIR 技术用于原 料质量鉴别是 PAT 技术在生产过程前端的应用。在制药行业中,各种原料如药物活性成分、 添加剂、 赋型剂等通常需要在进入库存前进行各项指标的检验, 以确保合格的原料分门别类 进入库存。原料检测的内容除化学组成、纯度等化学性质外,还包含一些物理指标如颗粒大 小、晶型、密度等。传统的原料鉴别方法是随机抽样到实验室使用湿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进 行检测,一个样品的检测往往需用到红外、色谱、滴定仪等多种仪器,检测报告需要几小时 甚至 1 天的时间才能得到。 NIR 技术的应用使得原料检验工作可以直接在仓库或卸货现场进行, 甚至不需打开样品 内包装,分析时间只需几秒钟。美国热电公司 Antaris 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的 RESULT 操作 平台采用独特的基于 Workflow 的设计思想,样品所有检验信息如鉴别结果、纯度、颗粒大 小等只需几秒钟即可自动显示在操作人员面前,所有操作过程完全按照用户预订的 SOP 进 行,不需进行人为判断;系统完全符合 FDA 21 CFR Part 11 规范。图 2 和图 3 分别为用于原 料现场检测的 Antaris MX 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和 RESULT 操作平台及其原料检测报告实例。
图 2 用于原料现场检测的 Antaris MX 近红外分析仪
图 3 RESULT 操作平台和原料检测报告实例
NIR 技术同时可以用于原料投放生产前对各项指标进行快速检测, 通过与过程控制系统 的集成,保证只有正确合格的原料才能被投入生产;通过与 ERP 系统的集成,能够实时监 控原料储备情况。 2. 药品生产单元操作过程实时监控 制药生产过程由一系列单元操作如混合、干燥、造粒、压片、包衣等组成,每一项单元 操作工艺参数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目前,有些单元操作如混合、干燥、中药 提取、分离纯化等由于缺乏有效的过程检测手段,大多只能根据经验决定过程是否完成,成 为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盲点。 NIR 技术为这些单元操作提供了有效的过程检测手段, 能 够实现这些单元设备的数字化和定量化运行。 2.1 混合过程 混合是影响药品质量的关键单元操作之一。 混合的目的是保证药物活性成分和其它各种 添加剂的均匀分布,最终保证产品含量的一致性。混合不完全或“过混合”都会带来产品含 量不均匀, 导致成批产品不合格。 传统的避免混合不均匀的方法是在混合过程按经验值进行 一段时间后,停下混合罐,抽样到实验室进行分析,这种方法非常费时费力;为此,近年来 出现了许多探讨应用NIR技术进行混合过程在线检测的文献[3-5]。 美国热电公司最新推出的Antaris Target专用混合过程在线检测仪(如图 4)为NIR技术 用于混合过程在线检测实现了从研究到实际应用。 该仪器采用了多项专利技术, 是世界上体

积最小、重量最轻的傅立叶在线混合过程分析仪,能够直接安装于混合灌顶部,随混合罐一 起转动,自动采集混料过程物料的NIR光谱,采用软件内置的移动窗口平均算法[4]计算光谱 间的标准偏差,通过无线通讯,在工作站上实时 显示物料均匀度动态变换趋势图;通过建立校正 模型还可以对特定指标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进行在 线检测。 2.2 干燥过程 干燥是固体制剂生产过程中最普遍的单元操 作之一,湿度是干燥过程最关键的指标[6],通常必 须采用湿化学方法在干燥终点对物料进行检测以 判断是否达到要求。有许多研究已经显示NIR技 图 4 Antaris Target 专用混合过程在线检测仪 术适合于对流化床干燥过程中物料湿度的变化情 况进行在线检测[6-8]。图 5 是一个使用NIR光纤探头在线检测流化床干燥过程的示意图[7]。
图 5 流化床干燥过程 NIR 在线检测示意图
图 6 Antaris MX 过程分析仪
图 6 是美国热电公司最新的 Antaris MX 多通道过程分析仪, 它采用了最先进的 ParaLux NIR Illumination 系统,能够同步监测流化床干燥器各个部位物料湿度变化情况,专业的光 纤探头能够自动撤回和清洗,通过与 DCS 等控制系统集成,能够实现流化床干燥器的全自 动控制。 2.3 其它过程检测 原料药厂家经常需要对反应釜或发酵罐进行过程监测,以保证最佳的产品收率。在化 学反应过程中,NIR技术可以实时检测反应釜中底物浓度和反应产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9-10] ,在发酵过程中,NIR技术可用于实时监测各种营养成分、菌体及发酵产物的状况[11-17]。 此类应用通常可以通过使用光纤探头进行远距离监测。 在压片、包衣等过程中,NIR技术可以用来测定固体制剂的物化参数如硬度、包衣厚度 [18] 等 。 3. 成品质量检验 成品检验是药品在进入市场前必须经过的最后一道质量控制程序, 它直接关系到消费者 的用药安全。通常,传统的湿化学方法需要经过复杂的样品处理,如药片需经过去除包衣、 溶解、过滤、定容后才能使用 HPLC 等仪器进行分析;粉针剂的水分含量影响到产品保质

期,是质量检验最关键的指标之一,传统方法在分析前必须打开西林瓶,使用 GC、LOD 或 Karl Fisher 滴定法对水分含量进行测定。这些传统方法均需要破坏样品,且检测速度慢,因 此只能随机进行抽样检查。NIR 技术快速、无损的特点使其非常适合用于成品质量检验。例 如,药片的 NIR 漫反射光谱非常适合于分析药片的包衣成分和包衣厚度等表面信息,但如 果需要对包衣里面的药物活性成分含量一致性进行检测,使用 NIR 漫透射光谱信息将更有 效。Antaris 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的药片分析系统(图 7)能够在不破坏药片的情况下,同时 测定药片或胶囊的漫反射和漫透射光谱信息(图 8) ,只需一次扫描,几秒钟内即可以同时 得到药片包衣成分信息和活性成分含量一致性检测报告。玻璃对 NIR 无吸收,NIR 可直接 穿过西林瓶对粉针剂样品进行漫反射分析,在测定水分含量的同时得到药物活性等指标信 息。
图 7 Antaris 药片分析仪 (可同时进行透射和反射分析) 图 8 药片/胶囊同时透射和反射分析示意图
随着 NIR 仪器技术的发展和制药企业对质控手段要求的不断提高,NIR 技术因其较传 统技术所不可比拟的快速、高效、无损、绿色等特点,近年来作为一种企业内部质量控制手 段在欧美制药企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NIR 技术毕竟是一种二次分析技术,应用前需要 以传统分析技术为基础建立科学的校正模型,且需要对校正模型进行严格、科学的验证,方 可投入实际使用; 仪器在运行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样品变异情况对校正模型进行维护和重新验 证,才能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由于校正模型的建立过程相对复杂,因此模型数据资源共 享和方法转移也是 NIR 技术成功推广应用的关键,它取决于 NIR 仪器系统与系统间的重现 性和仪器自身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114096036.html,/Cder/OPS/PAT.htm 2. Blanco M, Villarroya I.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2, 21(4): 240 – 250 3. P.A. Hailey, P. Doherty, P. Tapsell, etc. Journal of Pha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1996(14): 551 – 559 4. S. Sonja Sekulic, John Wakeman, Phil Doherty, etc. Journal of Pha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1998(17): 1285 – 1309 5. O. Berntsson a,), L.-G. Danielsson a, B. Lagerholm b, etc. Powder Technology. 2002 (123): 6. J. Rantanen, S. Lehtola, P. Ramet, etc. Powder Technology. 1998 (99): 163 – 170 185–193

7. P. Frake, D. Greenhalgh, S.M. Grierson, et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1997 (151): 75-80 8. J. Rantanena, E. Raèsaènena, J. Tenhunenb, etc.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and Biopharmaceutics. 2000 (50): 271 – 276 9. Howard W. W., Sekulic S., Wheeler M. J. Appl Spectrosc. 1998, 52 (1): 17-21 10.Charity C., Bobby E., Cooley J. Analytica Chimica Acta. 1999, 395: 335-341 11.Gonzalez-Vara Y. R. A., Vaccari G., Dosi E. Biotechnology & Bioengineering. 2000, 67 (2): 147-156 12.Riley M. R., Crider H. M. Talanta. 2000, 52 (3): 473-484 13.Yeung K. S. Y., Hoare M., Thornhill N. F., etc.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1999, 63 (6): 684-693 14.Rodriguezsaona L. E., Khambaty F. M., Fry F. S., Calvey E. M.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1, 49 (2): 574-579 15.Hazen K. H., Arnold M. A., Small G. W. Applied Spectroscopy, 1998, 52 (12): 1597-1605 16.Robert P., Devaux M. F., Mouhous N., Dufour E. Applied Spectroscopy. 1999, 53(2): 226-232 17.Forbes R. A., Luo M. Z., Smith D. R.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2001, 25 (2): 239-256 18.Emil W. Ciurczak. Encyclopedia of Pharmaceutial Technology. 2002: 2252 - 2257

近红外光谱分析及其应用简介

近红外光谱分析及其应用简介 1、近红外光谱分析及其在国际、国内分析领域的定位 近红外光谱分析是将近红外谱区(800-2500nm)的光谱测量技术、化学计量学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基础测试技术交叉结合的现代分析技术,主要用于复杂样品的直接快速分析。近红外分析复杂样品时,通常首先需要将样品的近红外光谱与样品的结构、组成或性质等测量参数(用标准或认可的参比方法测得的),采用化学计量学技术加以关联,建立待测量的校正模型;然后通过对未知样品光谱的测定并应用已经建立的校正模型,来快速预测样品待测量。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首先在农业领域应用,随着化学计量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80年代以来逐步受到光谱分析学家的重视,该项技术逐渐成熟,90年代国际匹茨堡会议与我国的BCEIA等重要分析专业会议均先后把近红外光谱分析与紫外、红外光谱分析等技术并列,作为一种独立的分析方法;2000年PITTCON 会议上近红外光谱方法是所有光谱法中最受重视的一类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已经成为ICC(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ere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国际谷物科技协会)、AOAC(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 Chemists美国公职化学家协会)、AAC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ereal Chemists美国谷物化学家协会)等行业协会的标准;各发达国家药典如USP(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美国药典)均收入了近红外光谱方法;我国2005年版的药典也将该方法收入。在应用方面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已扩展到石油化工、医药、生物化学、烟草、纺织品等领域。发达国家已经将近红外方法做为质量控制、品质分析和在线分析等快速、无损分析的主要手段。 我国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起步较晚,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到了90年代,石化、农业、烟草等领域开始大量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但主要是依靠国外大型分析仪器生产商的进口仪器。目前国内能够提供完整近红外光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分析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分析及其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18-07-03T10:37:25.48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4期作者:吴朝凌[导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当下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 广东新创华科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52317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当下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监测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了解环境质量状况的有效手段,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十分必要。本文就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展开分析,并探讨了其未来发展趋势,以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步提供帮助。 关键词:环境监测;现状;措施;发展趋势 引言 近些年来,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环境保护工作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可以对污染源进行有效分析,及时发现环境存在的问题,为环境保护工作决策和方法制定提供技术依据,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环境监测技术展开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监测技术现状 1.1环境监测工作发展迅速 根据相关资料,全国环保系统已建设有2223个环境监测站,在岗人员约36万人,相当于整个环保系统总人数的4%。其中,有2350人属于高级技术人员,有8400人属于中级技术人员。而且,其他行业约有1万人员从事于环境监测工作,监测结构大约有2634个。 1.2具备一定的环境监测能力 环境监测要素包括有空气质量监测、地表水监测、环境噪声监测、海洋监测、地下水监测、生态监测、酸雨监测、放射性监测,各要素的监测站数量为别为:980、1078、1131、63、111、16、185、32。因此,可以说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境监测能力。 1.3环境自动监测能力有了较大突破 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可以大为降低环境监测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也是未来环境监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目前,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在全国近70个城市投入运行。我国已在十大流域建设了水质自动监测站近50个,在31个省和1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开展了全国环保系统环境监测信息卫星通讯系统的建设。遥感监测技术和自动连续监测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应用,国家也正在开展重点流域自动监测水质周报、有机污染物探查研究、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预报以及污染源实时监控等工作。 1.4建立了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目前,国内出台了众多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以及环境质量报告制度等。环境中大多数的污染因子都有了控制排放标准及分析方法标准,现有各类方法标准约400项。 1.5环境监测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国家资金支持下,国内开展了众多的环境科研项目,比如开展的排污许可、土壤北京至调查、污染物排放量控制、污染的预测以及环境容量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出了很多技术专家,奠定了环境监测的基础,推动了全国环境监测的发展。 二、环境监测中常遇问题 因为某些原因,我国的监测技术还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 2.1管理模式老套 我国现行的环境监测体制仍沿用旧的分块管理模式,很容易致使某些地方政府施行“保护伞”,在反映环境质量和环保业绩考核时,维护地方利益,从而影响环境监测体制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分配监测任务和工作上也是“一把尺子”“统一布置”,使得环境监测人员难以根据各大自然区域差异和污染的轻重,有主有次的进行监测,影响了监测质量。 2.2环境监测网络尚未完善 在组成人们生活环境的水质、渔业、交通以及环保等各种因素中,都有其各自的监测网络。但由于我国的环境监测网络如今还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工作,不成体系,所以当监测网络通过监测得到大量的环境监测数据时,无法与其他地区的监测网络进行数据共享,从而导致监测数据的浪费和缺乏代表性。 2.3监测技术体系有待提高 监测技术体系可以说是是监测工作的核心部分。我国监测工作的发展关键在于监测技术体系。通过考察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体系,我国制定出一套适应中国国情的监测技术体系。由于初步阶段,检测技术体系的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其中特别令人看好的网络监测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的结构还不够巩固,运行机制、监测能力还不够与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相适应。要我国监测工作更有效,提高监测技术体系很重要。 三、对环境监测技术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要研究并编写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手册。一定要重点完善空气、废气、地表水、污水、噪声环境监测QMQC手册;同时还要加强新的监测技术领域的QMQC研究,比如连续自动监测、应急监测和流动监测等。 3.2提高样品的质量 在进行采样工作前,要对当地的环境进行详细的了解,制定适宜的采样方案,到达现场后,要针对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采样,才能够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对于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可以适当地增加采样的频率,频率太低无法体现出环境的主要问题,频率太高又会浪费测量技术的资源。 3.3有效评价监测数据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制度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 制度 1 2020年4月19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根据<中华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修订) 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卫生部令第79号) 实施条例>,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企业应当建立药品质量管理体系。该体<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修订)>已于 10月19日 系应当涵盖影响药品质量的所有因素,包括确保药品质经卫生部部务会议审议经过,现予以发布,自 3月1日 量符合预定用途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全部活动。 起施行。 第三条本规范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是药 品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旨在最大限度地降 部长陈竺 低药品生产过程中污染、交叉污染以及混淆、差错等 风险,确保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 二○一一年一月十七 的药品。 日 第四条企业应当严格执行本规范,坚持诚实守信, 禁止任何虚假、欺骗行为。 第二章质量管理 1 2020年4月19日

2 2020年4月19日 第一节 原 则 第五条 企业应当建立符合药品质量管理要求的质量目标,将药品注册的有关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所有要求,系统地贯彻到药品生产、控制及产品放行、贮存、发运的全过程中,确保所生产的药品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 第六条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当确保实现既定的质量目标,不同层次的人员以及供应商、经销商应当共同参与并承担各自的责任。 第七条 企业应当配备足够的、符合要求的人员、厂房、设施和设备,为实现质量目标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二节 质量保证 第八条 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企业必须建立质量保证系统,同时建立完整的文件体系,以保证系统有效运行。 第九条 质量保证系统应当确保: (一)药品的设计与研发体现本规范的要求; (二)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活动符合本规范的要求; (三)管理职责明确; (四)采购和使用的原辅料和包装材料正确无误; (五)中间产品得到有效控制; (六)确认、验证的实施; (七)严格按照规程进行生产、检查、检验和复核; (八)每批产品经质量受权人批准后方可放行; (九)在贮存、发运和随后的各种操作过程中有保证药品质量的适当措施; (十)按照自检操作规程,定期检查评估质量保证系统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第十条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制定生产工艺,系统地回顾并证明其可持续稳

制造过程日常质量控制五种方法

制造过程日常质量控制五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生产线开工条件点检 为保证生产线正常运行,线长、操作者在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包括换型对生产线上使用的工装、量具、测具、夹具、刀具进行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质量隐患,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使过程处于稳定受控状态的一种预防性管理办法。 制定生产线点检表:工艺员以生产线为一个过程,按照作业要领书和品质确认要领书、质量统计显现的薄弱环节以及对设备主要精度要求,按照“五定”(即定点、定人、定周期、定标准、定记录)的原则合理分工(关键工序的点检必须由线长或机修执行),合理制定点检周期,编制生产线点检表。 点检时间 作业前:重点对生产线的工装、夹具、刀具、测具、量具、设备精度进行点检,保证开工条件满足工艺文件规定; 作业中:重点对刀具的强制行更换、定位面的清洁度、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点检; 作业后:重点对计数型量具的使用次数进行点检; 点检的方法 按照点检清单要求,操作者、线长、机修通过看、听、测判断是否有异常响声、异味、震动、磨损、定位基准有无多余物、刀具该换否等方法进行点检。 生产线长根据点检实际情况提请、制作快速点检的专用测具,提高点检的速度和准确性。 点检中的异常处理 ※在作业前点检发现的异常,如机床的软爪跳动超差、量具失准等生产线长要及时督促进行调整和更换,经再次点检合格后方可进行正式生产; ※某些点检异常(在极限状态或暂不可使用但有其他替代办法)可以继续生产,操作者在异常部位挂黄色警示标牌,以督促线长、分厂快速修复; ※作业中、作业后点检发现的异常,如设备故障、量具失准、刀具磨损、夹具定位面(销子、钻套)磨损,生产线线长组织将可疑区间的产品进行复查,将不合格品隔离;车间工艺员、技术主任确定不合格品的类别并提请相应的审理组进行审理,按照审理结论对不合格品进行处置。 生产线开工条件点检常见的问题 1)敷衍了事,只是填写表格,不认真点检 2)缺少专用点检量具; 3)只填OK,不记录实际测量尺寸; 第二种方法:首件检查 首件检查:每道工序首件加工完成后,操作者按照品质确认要领书规定的项目及方法逐项进行检查并逐项记录实际测量尺寸,如发现不合格,则及时调整工装、夹具,直到全部后方可批量加工。 首件检查的重要性:按照品质确认要领书规定的项目进行检查,需要首件计量时到送计量室送检。预防成批不合格的一种有效措施,特别是在新品的研制阶段更为重要; 首件检验记录注意事项:用卡尺、千分尺测量的项目要填写实际测量值,用量规、卡板测量的在相应的尺寸下打√,目视项目检查合格后填写xx合格。 首件检查常见的问题: 1)照抄原来的首件检验记录单! 2)零件未测量就将首件检验记录单写完! 3)首件检验记录单填写不齐全,随意填写! 4)认为是检验员的事,一面加工零件一面等检验员,等到检验员到了发现零件不合格,成批报废已经发生。第三种方法:4M变更管理 4M:指的是操作者(Man)、设备(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s)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前言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分析化学领域迅猛发展的高新分析技术,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分析专家的注目,在分析化学领域被誉为分析“巨人”,它的出现可以说带来了又一次分析技术的革命。 近红外(NIR)谱区是人类认识最早的非可见光谱区,波长范围在0.75—2.5 m之间,用波数表示时则在13330—4000cm-1之间。由于近红外的吸收谱带复杂,谱峰重叠,信号弱,在分析上难以应用,长期以来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十多年来,随着近红外仪器的改良,新的光谱理论和光度分析方法的建立,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化学计量学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使近红外光谱技术成为目前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分析技术,并以其简单快速、实时在线、无损伤无污染分析等特点,在复杂物质的分析上得到广泛应用。在包括制糖和制药的许多与化学分析和品质管理有关的行业中的应用前景极其广阔。 关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药行业中应用的文献报道越来越多,显示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药领域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红外光谱分析具有的快速实时、操作简单、无损伤测定、不受样品状态影响的特点很符合药物分析的要求。因此,在制药业中原料药的分析、药物制剂中水分、有效成分的分析、药物生产品质的过程控制等方面近红外光谱技术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2·光谱介绍 近红外光是介于可见光和中红外光之间的电磁波,根据ASTM(美国试验和材料检测协会)定义是指波长在780~2526nm范围内的电

磁波,习惯上又将近红外区划分为近红外短波(780~1100nm)和近红外长波(1100~2526nm)两个区域。 近红外光谱属于分子振动光谱的倍频和主频吸收光谱,主要是由于分子振动的非谐振性使分子振动从基态向高能级跃迁时产生的,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近红外光主要是对含氢基团X-H(X=C、N、O)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其中包含了大多数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的信息。由于不同的有机物含有不同的基团,不同的基团有不同的能级,不同的基团和同一基团在不同物理化学环境中对近红外光的吸收波长都有明显差别,且吸收系数小,发热少,因此近红外光谱可作为获取信息的一种有效的载体。近红外光照射时,频率相同的光线和基团将发生共振现象,光的能量通过分子偶极矩的变化传递给分子;而近红外光的频率和样品的振动频率不相同,该频率的红外光就不会被吸收。因此,选用连续改变频率的近红外光照射某样品时,由于试样对不同频率近红外光的选择性吸收,通过试样后的近红外光线在某些波长范围内会变弱,透射出来的红外光线就携带有机物组分和结构的信息。通过检测器分析透射或反射光线的光密度,就可以确定该组分的含量。 3·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药业中的应用 3·1 原料和活性组分的测定 药物加工过程中第一步就是原料的鉴定,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后续加工过程的成败于否,而同一类型的原料中多变因素主要是湿度和颗粒大小,近红外光谱在湿度测定中的灵敏度及其适于固体表面的表征的特性,使他能够很快地得到样品的湿度和颗粒大小的信息,然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工作原理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工作原理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工作原理 2011年02月08日 20世纪90年代初,外国厂商开始在我国销售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产品,但在很长时间内,进展不大,其原因主要是:首先,近红外光谱分析要求光谱仪器、光谱数据处理软件(主要是化学计量学软件)和应用样品模型结合为一体,缺一不可。但被分析样品会由于样品产地的不同而不同,国内外的样品通常有差异,因此,进口仪器的应用模型一般不适合分析国内样品。如果自己建立模型,就需要操作人员了解和熟悉化学计量学知识和软件,而外商在中国的代理机构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不能有效地根据用户的需要组织培训,因此,用户对这项技术缺乏全面了解,影响到了它的推广使用。其次,进口仪器价格昂贵,售后技术服务费用也往往超出大多数用户的承受能力。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工作原理 近红外光谱主要是由于分子振动的非谐振性使分子振动从基态向高能级跃迁时产生的。近红外光谱记录的是分子中单个化学键的基频振动的倍频和合频信息,它常常受含氢基团X-H(X-C、N、O)的倍频和合频的重叠主导,所以在近红外光谱范围内,测量的主要是含氢基团X-H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 由于倍频和合频跃迁几率低,而有机物质在NIR光谱区为倍频与合频吸收,所以消光系数弱,谱带重叠严重。因此从近红外光谱中提取有用信息属于弱信息和多元信息,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光机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计算机技术主要包括光谱数据处理和数据关联技术。光谱数据处理是消除仪器因素(灯及测量方式等)环境因素(如温度等)和样品物态(如颜色、形态等)等对光谱的影响。常采用的方法有平滑、微分、基线漂移扣减、多元散射校正(MSC)和有限脉冲响应滤波(FIR)等也可以用小波变换来进行部分处理。数据关联技术主要是化学计量学方法。化学计量学的发展使多组分分析中多元信息处理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解决了近红外光谱区重叠的问题。通过关联技术可以实现近红外光谱的快速分析。在近红外光谱的应用中我们所关心的是被测样品的组成或各种物化性质,因此,如何提取这些有用信息是近红外光谱分析的技术核心。现在的许多研究与应用表明,

房地产动态监测分析系统技术方案

房地产动态监测分析系统 技术方案 天津新政宏昊数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12.11

目录 1概述 (1) 1.1项目概述 (1) 1.2参考资料 (1) 1.3术语定义 (2) 2总体设计 (2) 2.1整体框架 (2) 2.1.1需求分析 (2) 2.1.2总体设计 (2) 2.2系统功能设计 (5) 2.2.1功能示意图 (5) 2.2.2功能模块划分 (6) 2.3程序执行流程图 (7) 2.4权限定义 (7) 3关键技术 (8) 3.1 MVC框架 (8) 3.2 WEB应用设计 (8) 3.3地理信息技术 (10) 3.4 数据库技术 (11) 4系统详细设计 (12) 4.1地图模块 (12) 4.1.1功能描述 (12) 4.1.2功能流程图 (12) 4.1.3功能详细设计 (13) 4.2综合统计分析模块 (18) 4.2.1 市场综合查询 (18) 4.2.2项目详细分析 (20) 4.2.3简要市场分析 (21)

4.2.4板块综合查询 (22) 4.2.5结构性市场分析 (23) 4.2.6项目跟踪查询 (24) 4.3监控模块 (24) 4.3.1日监控 (24) 4.3.2月监控 (29) 4.3.3年监控 (35) 4.4系统管理模块 (40) 4.4.1系统设置 (40) 4.4.2用户管理 (41) 5数据库设计 (42) 5.1数据库结构图 (42) 5.2数据库表结构 (43)

1概述 1.1项目概述 房地产动态监测系统是为适应新形势下房地产市场动态监测工作而研发的专业应用系统。 该系统将GIS技术应用于房地产管理,可以将分散于房地产规划、销售许可、房产开发、交易、权属登记等管理环节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并将其直观地反映在地图上,实现行业专题业务数据与空间地理信息数据的有机融合。系统突出了地图数据与业务数据的交互统计功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房地产市场指标监测体系,使统计和分析手段更加多元化,为房地产相关部门提供监测和辅助决策的功能。 系统利用PureMVC搭建了开发的框架结构,实现了对市场监测指标和前台页面的灵活配置,大大增强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利用FLEX进行开发,页面展现丰富、美观、大方。 1.2参考资料 GB/T8567-2006《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 GB/T12504-1990《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 《房地产动态监测分析项目任务计划书》; 《房地产动态监测分析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发展前景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发展前景 陈丽菊 刘 巍 近红外光(near infrared,N IR)是介于可见光(VL S)和中红外光(M IR)之间的电磁波,美国材料检测协会(ASTM)将波长780~2526nm的光谱区定义为近红外光谱区。近红外光谱主要应用两种技术获得:透射光谱技术和反射光谱技术。透射光谱波长一般在780~1l00nm范围内;反射光谱波长在1100~2526nm范围内。近红外光谱区(N IR)是由赫歇尔(Herschel)在1800年发现的。卡尔?诺里斯(Karl Norris)等人首先用近红外光谱区测定谷物中的水分、蛋白质。但是由于分子在该谱区倍频和合频吸收弱,且谱带重叠严重,难以分析和鉴定,以致N IR分析技术的研究曾一度陷入低谷,甚至处于停滞。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仪器硬件的迅速发展,以及化学计量学方法在解决光谱信息提取和消除背景干扰方面取得的良好效果,使得近红外分析技术不仅用于农产品、食品和生物科学,而且还应用到石油化工、烟草、纺织、环保等行业。 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原理 近红外光谱是由于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同时伴随转动能级跃迁)而产生的。近红外分析技术是依据被检测样品中某一化学成分对近红外光谱区的吸收特性而进行定量检测的一种方法。它记录的是分子中单个化学键的基频振动的倍频和合频信息,它的光谱是在700~2500nm范围内分子的吸收辐射。这个事实与常规的中红外光谱定义一样,吸收辐射导致原子之间的共价键发生膨胀、伸展和振动。中红外吸收光谱中包括有C-H键、C-C键以及分子官能团的吸收带。然而在N IR测量中显示的是综合波带与谐波带,它是R-H分子团(R是O、C、N和S)产生的吸收频率谐波,并常常受含氢基团X-H(C-H、N-H、O-H)的倍频和合频的重叠主导,所以在近红外光谱范围内,测量的主要是含氢基团X-H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使用N IR技术是因为它与样品相互作用时输出的能量效率比中红外光更为实用。N IR的辐射源(仪器上的灯)要比用在中红外的能量高得多,而且它的检测器也具有更高检测效率。这些因素意味着N IR仪器的信噪比值远高于中红外仪器。较高的信噪比意味着样品的观测时间可比中红外仪器短得多。近红外辐射对于样品的穿透性也较高,因此样品的前处理常较中红外简单。近红外光谱根据其检测对象的不同分成近红外透射光谱(N IT)和近红外反射光谱(N IR)两种。N IT是根据透射光与入射光强的比例关系来获得在近红外区的吸收光谱。N IR根据反射光与入射光强的比例获得在近红外光谱区的吸收光谱。近红外分析技术是综合多学科(光谱学、化学计量学和计算机等)知识的现代分析技术,使用包括N IR 分析仪、化学计量学光谱软件和被测物质的各种性质或浓度分析模型成套近红外分析技术等。经过对这种模型的校正,就可以根据被测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快速计算出各种数据。建立被测样品成分的模型时,主要用到的校正方法有多元线性回归法(ML R)、主成分分析法(PCA)、偏最小二乘法(PL S)、人工神经网络法(ANN)。 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的特点 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有下列特点。 可采用光学方法进行。鉴于近红外具有较大的散射效应和较强的穿透性,近红外光谱的分析方法比较独特,可根据样品物态和透光能力的强弱采用透射、漫反射和散射等多种测谱技术进行物质检测。 近红外光子的能量比可见光低,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且整个分析过程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属于绿色分析技术。 近红外分析技术可在数分钟内完成多项参数的测定,分析速度可提高上百倍,分析成本可降低数十倍。用于传输近红外辐射光的光纤可长达200m, 新结构的固态电子和光电子器件。半导体低维结构已成为推动整个半导体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低维材料不同于自然界中的物质,具有各种量子效应和独特的光、电、声、力、化学和生物性能,在未来的各种功能器件的应用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并随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上海市东华大学理学院应用物理系 200051) ? 1 ?现代物理知识

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第四节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提高产品质量的最主要的环节在生产过程,因为高质量的产品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因此企业要非常重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本节介绍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的一些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生产现场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生产现场质量,是指生产现场在加强工艺管理,搞好技术检验工作的基础上,按照产品设计实际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也就是现场的制造质量。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就是对制造质量的管理。 提高产品的制造质量需要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努力。 1.操作人员的因素 生产过程需要人去操作,由于操作误差影响制造质量的原因有:质量意识差;操作技能低,技术不熟悉;不遵守操作规程等。为了保证现场制造质量,操作人员要有强烈的质量意识、高度的责任心和自我约束能力,不断提高技术熟练程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生产。 2.机器设备的因素 机器设备是保证制造质量符合技术要求的重要手段。在人员、材料、方法、环境等因素恒定的条件下,机器设备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是以机器能力来考核的。机器能力是指机器设备本身所具有的实际加工能力。现场对机器设备因素的控制,主要是预防出现异常因素,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保证设备的精度和性能的可靠。 3.原材料的因素 原材料的规格、型号、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对产品制造质量起着主导作用。原材料质量如达不到设计标准的要求,就会产生质量波动。控制原材料因素,应加强原材料及外协件的进厂检验和厂内自制零部件的工序和成品检验,同时合理地选择原材料及外协件的供应厂家。

4.工艺方法的因素 工艺方法对制造质量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工方法、工艺参数和工艺装备的选择是否正确、合理; (2)现场是否严肃认真地贯彻执行已制定的工艺方法; (3)计量器具本身的精度和能否正确使用,也对制造质量有重要影响。 为此,应严肃工艺纪律,监督检查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加强技术业务培训,使操作人员掌握定位装置的安装与调试,保证定位装置的准确性;同时,要加强工装和计量器具的管理,做好周期检定工作。 5.环境的因素 主要是指生产现场的温度、湿度、噪声干扰、振动、照明、室内净化和污染程度等。为了提高制造质量,就要做好生产现场的整顿、整理和清扫工作,搞好文明生产,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 二、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 现场质量管理要求领导者和现场作业者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首先是领导者要深刻认识“以质量求生存”的真实含义,认真解决生产现场存在的问题。在质量方面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决按照质量标准办事。领导者的质量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方面 领导者要收集和掌握各种有关质量的信息,了解生产现场和周围环境所发生的变化,找出各种问题的症结。然后将经过筛选的信息,向现场的作业者传递,使他们明确自己所处的质量位置,抓住提高质量的机会,找出解决质量问题的关键。领导者还要经常深入生产现场,检查质量状况,与现场作业者共同商议改善质量管理工作。 2.决策方面 具有强烈质量意识的领导者,善于抓住可以使制造质量发生重大变化的机会,及时地制定出改进方案,组织可能利用的各种资源

现代分析检测技术

现代分析检测技术课程 论文(报告、案例分析) 液态奶黑白膜包装重点卫生性能检测 商品学专业学生王伊萌学号1221251011 一、导语 液态奶黑白膜主要是以PE类树脂、黑白色母料为主要原料,并根据需要加入阻隔性树脂共挤而成的复合膜,其在使用过程中采用油墨表印工艺,因此由制膜过程及印刷过程引入的不溶物等有害成分在酸性、油脂性环境中极易迁移至液态奶中,进而危害消费者健康。所以,需及时采用蒸发残渣等测试设备监测包装接触材料的重点卫生性能。本文介绍了鲜牛奶黑白膜中高锰酸钾消耗量、蒸发残渣、重金属、脱色试验这四项重点卫生性能,并详细介绍了蒸发残渣仪的检测原理、试验步骤及应用,可为行业内包装材料蒸发残渣的测试提供参考。 二、检测标准 ·BB/T 0052-2009 《液态奶共挤包装膜、袋》 ·GB 9687-1988《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T 5009.60-2003《食品包装用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成型品卫生

标准的分析方法》 三、测试意义 液态奶黑白膜是采用LDPE、LLDPE为主要树脂原料,再加入黑、白色母料,采用共挤工艺吹制而成的复合膜,一般为三层或三层以上结构。液态奶黑白膜又分为阻隔类与非阻隔类,非阻隔类即不再添加任何具有较高阻隔性的树脂原料,而阻隔类的黑白膜会另外加入EVOH、PA等阻隔性树脂共挤成膜,高阻隔类的液态奶黑白膜在低温环境下的氧气透过率可达到2.0 cm3/(m2?24h?0.1MPa)。另外,为了获得良好柔韧性及热封口效果,有些种类的液态奶黑白膜会加入mLLDPE树脂。因此,鉴于PE类液态奶黑白膜可具有优异的阻隔性、热封性、 避光性以及柔韧性,是目前液态奶生产行业广为采用的一种包装材料。 液态奶黑白膜多采用表面印刷工艺,即利用专用耐水耐高温的表印油墨印刷在黑白膜包装外表面,因此油墨层是直接暴露在外部。鉴于液态奶黑白膜的制造工艺及印刷工艺,树脂原料及油墨极易出现有害的小分子物质或有机溶剂残留,而这些残留物质采用何种手段进行严格监控,则需要进行相关卫生化学性能指标的检测。BB/T 0052-2009 《液态奶共挤包装膜、袋》产品标准中规定了PE类液态奶黑白膜中相关卫生性能参考GB 9687-1988《食品包装用聚乙烯 成型品卫生标准》,即严格检测“蒸发残渣”、“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脱色试验”这四项重点卫生性能指标。这些指标可准确反映包装材料中有机小分子成分或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含量,有效降低在制膜或印刷过程中因工艺参数控制不当或油墨成分使用不当而产生的有害物质,最大程度的减轻因包装材料引起的液态奶污染。 四、检测指标 液态奶黑白膜重点卫生性能指标均按照GB/T 5009.60-2003《食品包装用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中规定的相应检测方法,这四项指标在试验前需在特定的温度下在特殊的溶液中浸泡2 h,再按照不同的测试方法进行各指标的检测。 蒸发残渣:将试样分别经由不同溶液浸泡后,将浸泡液分别放置在水浴上蒸干,于100℃左右的环境下干燥2 h后,冷却称重。该指标即表示在不同浸泡液中的溶出量。不同浸泡液可分别模拟接触水、酸、酒、油不同性质食品的情况。 高锰酸钾消耗量:将浸泡后的试样,用高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进行滴定,通过测定其高锰酸钾消耗量,再计算出可溶出有机物质的含量。该指标是表征包装材料中小分子有机物及制膜过程中高温分解的小分子有机物质的总含量。

如何控制好药品质量及药品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点

如何控制好药品质量及药品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点药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对自身质量就有特殊要求,概括说药品质量既要安全有效,又要均一稳定。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药品安全的诉求已上升至健康权的高度,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针对药品生产的质量管理制定了管理规范。然而,近年来不断发生的药品安全事故以及虚假药品等问题,特别是自09年以来相继发生的齐二药假药案件、欣弗不良事件、明胶事件等,使人民群众对用药安全的需求药品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也使医药行业的社会关注度空前提高,药监部门和药品生产企业面临空前压力。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首先要保证药品质量,众所周知,药品产品质量是药企生产活动的成果,药品质量形成于生产过程。要控制好药品质量,保证药品质量,药品生产企业就必须加强自身的管理。 一.应增强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要控制药品质量,保证药品质量,首先应增强质量意识,因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控制药品质量从而保证药品质量既是药品生产企业生存发展的自觉要求,也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管理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对药企的强制要求。因此,作为药品生产企业,作为药品生产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狠抓质量,没有任何捷径可言。同时,为了更好地控制好药品质量,保证药品质量,药品生产企业还应建立各级人员的质量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质量责任,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对将要出现的质量风险和已出现的质量问题要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制定针对性和拓展性解决方案,在实施后观察效果,在没有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之前,不得进行生产,确保生产出来的药品无任何潜在的质量隐患。即使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出现质量问题,也要及时总结,检查既定生产工艺是否需要改进和提高,对现有的各项管理工作进行充实和完善,达到尽善控制好药品质量的目的。 二.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作为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充分理解药品质量是设计、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深刻内涵。质量管理活动必须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以得到符合既定质量标准的产品。药品生产是复杂的过程,从原辅料的进厂到药品生产出来并检验合格放行,涉及到许多工序和环节,在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把好质量关,把质量不合格的因素和引起质量异常的

制造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

制造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 一、技术概述 制造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是一种既包括生产技术,又包括生产质量管理的系统工程。实现制造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保证优化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二是要保证稳定不变的工艺条件,得到分散度极小的均一产品质量。制造全过程质量控制不仅要靠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工艺参数的在线控制、生产工艺参数对工艺效果的模拟优化来实现,而且还必须尽可能控制过程的智能化,这是当前质量控制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现状及国内外发展趋势 1.国内外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和普及,智能控制技术迅猛发展,为成形与改善生产技术的质量控制的实际应用打下了基础。目前各工业国家都相继建立了专门的科研机构,成立了相应的学术团体,出版了有关的刊物和专著。以热处理生产的智能控制为例,我国上海交通大学近二十年来在热处理计算机模拟与智能化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瞩目成就,国家机械工业局北京机电研究所已建立的数据库和专家决策系统以及当前开展的材料热处理组织和性能模拟技术的研究开发亦获得了明显成绩。1995年,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IFHT)增设了热处理智能化技术委员会,我国上海交通大学潘建生教授担任首任主席。 热处理工艺数据库和专家决策系统的建立,为实现热处理质量控制创造了条件。早在七十年代初,美国金属学会(ASM)、英国的沃尔夫逊热处理中心(Wolfson Heat Treatment Center)以及原南斯拉夫(现克罗地亚)都相继建立了材料与热处理数据库,做到了可以根据机件热处理后力学性能要求进行计算机辅助选材,或已知材料和热处理工艺预见最后的组织和性能。随后欧美、日本等先进工业国家开发出用计算机对各种热处理工艺过程的控制技术,开展了计算机控制下的工艺参数数模控制技术研究,并在生产中获得了应用。目前国际知名厂家的许多连续式和周期式热处理生产线都采取了用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able Controller)或微处理机的单控或群控,使整个生产工艺过程、炉气碳势、氮势以及其浓度沿深度的分布规律都能实现按预定的要求严格控制。我国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汽车行业的一些大厂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自行开发的基础上已基本掌握了这些先进技术。当前,在热处理界已开创了一个广泛利用计算机实现质量控制的新时代。 2.发展趋势 质量控制技术发展的前沿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质量在线控制技术 热处理质量的在线控制技术中温度、时间和炉气成分是最基本的控制参数。在温度控制方面,国内外已广泛采用可控硅控温技术,结合PID仪表可使热过程温度控制在相当精确范围。对于大型零件和大装炉量的热处理和锻造加热过程,在整炉工件的真空加热中目前已采用专用仪表、可编程控制器、微处理机等实现按工艺要求规定温度变化规律(加热速度、保温台阶、保温时间、随炉冷速、气冷冷速等)施行加热和冷却,并可在工艺过程的自始至终实现时温度的跟踪。在炉气控制方面,从传感器角度在国内外都经历了一个露点法——红外仪——氧探头的发展过程。目前在吸热式气氛、氮基合成气氛和滴注式气氛中渗碳,利用氧探头作传感器,在严格控制炉温和炉气良好笔循环的前提下可以使炉气碳势(钢表面含碳量)达到±0.05~0.02%的精度。利用微处理机对温度、炉气碳势、强渗与扩散时间的精确控制,现在国内外都可以实现表面碳含量、渗层深度、渗层碳浓度梯度按一定规律分布的质量的在线控制。 对于热处理质量的在线控制技术,目前迫切需要考虑的是直生式可近期气氛渗碳时的碳势精确控制、

近红外光谱(NIR)分析技术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NIR)分析技术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分析是近20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高新技术之一,该技术分析样品具有方便、快速、高效、准确和成本较低,不破坏样品,不消耗化学试剂,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因此该技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一、近红外光谱的工作原理 有机物以及部分无机物分子中各种含氢基团在受到近红外线照射时,被激发产生共振,同时吸收一部分光的能量,测量其对光的吸收情况,可以得到极为复杂的红外图谱,这种图谱表示被测物质的特征。不同物质在近红外区域有丰富的吸收光谱,每种成分都有特定的吸收特征。因此,NIR能反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信息,从而可以作为获取信息的一种有效载体。 二、近红外光谱仪的应用 NIR分析技术的测量过程分为校正和预测两部分(如图一所示),(1)校正:①选择校正样品集,②对校正样品集分别测得其光谱数据和理化基础数据,③将光谱数据和基础数据,用适当的化学计量方法建立校正模型;(2)预测:采集未知样品的光谱数据,与校正模型相对应,计算出样品的组分。由此可知,建立一个准确的校正模型是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中的重中之重。 图一 2.1定标建模

2.1.1 为什么要建立近红外校正模型 2.1.1.1 建立近红外校正模型的最终目标是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和可预测的模型。 2.1.1.2 近红外光谱分析是间接的(第二手)分析方法,所以①需要定标样品集;②利用定标样品集的参比分析数据与近红外光谱建立校正模型;③近红外分析准确度与参比方法数据准确度高度相关;④近红外分析精度一般优于参比方法分析精度。 2.1.2 模型的建立与验证步骤 2.1.2.1 扫描样品近红外光谱 准确扫描校正样品集中各个样品规范的近红外光谱:为了克服近红外光谱测定的不稳定性的困难,必须严格控制包括制样、装样、测试条件、仪器参数等测量参数在内的测量条件。利用该校正校品集建立的数学模型,也只能适用于按这个的测量条件所测量光谱的样品。 2.1.2.2 测定样品成分(定量) 按照标准方法(如饲料中的粗蛋白GB/T6432、水分GB/T6435、粗脂肪GB/T6433)准确测定样品集中每个样品的各种待测成分或性质(称为参考数据)。这些值测定的精确度是近红外光谱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精确度的理论极限。 2.1.2.3 建立数据对应关系 通过2.1.2.1所得光谱与2.1.2.2所得不同性质参数的参考数据相关联,使光谱图和其参考数据之间形成一一对应映射的关系,从而建立一个带参考数据的光谱文件。 2.1.2.4 剔除异常值 2.1.2.3建立的光谱文件中,样品参考值与光谱有可能由于各种随机的原因而有较严重的失真,这些样品的测定值称为异常值。为保证所建数学模型的可靠性,在建立模型时应当剔除这些异常值。 2.1.2.5 建立模型 选择算法、确定模型的参数、建立、检验与评价数字模型:常用的算法有逐步回归分析、偏最小二乘法、主成分回归分析等。这些算法的基本思想

如何做好生产质量控制

如何做好生产质量控制 生产质量控制的根本工作就是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和辅助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控制好这两个环节的质量,也就保证了生产的质量得以了有效的控制,具体的操作方法是: 一、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 它是产品质量直接形成过程,管理的重点是建立一个能够稳定地生产合格产品的管理网络,抓好每个环节上的质量保证和预防工作,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进行全面的控制,比如做到合理的安排时间、加强工艺管理、组织好技术检验工作、加强技术指导与培训、加强作业管理、掌握好质量动态、加强不合格品管理等。在组织生产作业时,应合理安排好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的加班,以免造成工人疲惫不堪而影响生产;在工艺管理方面,要严格工艺纪律,全面掌握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保证能力,使之经常处于稳定的控制状态,并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改进工艺,必须认真搞好文明生产、均衡生产、合理配置工位器具,保证工艺生产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在组织技术检验工作方面,必须根据技术标准,对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以至工艺过程的质量都要进行检验、严格把关,保证做到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产、不合格的在制品不转序,不合格的半成品不使用,不合格的零件不装配,不合格的产成品不出厂,也不计算产值和产量;在技术指导和培训方面,重视技术和熟练工作技巧的指导和培训;在作业管理方面,要完善监督、检查制度、加强生产现场的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并追究责任人;在质量动态方面,要建立和健全质量的原

始记录,进行综合统计和分析,对合格品的转序、缴库、不合格品的返修、报废,都要有记录、有凭证,并有质量检验员签证,对质量变动原因进行分析,及时掌握质量动态;对于不合格品方面,按不同情况分别妥善处理,建立、健全好原始记录,定期召开不合格品分析会议,分析研究,找出原因,从中吸取教训,采取措施,以防再度发生,建立包括废品在内的不合格品技术档案,实行工序质量控制。 二、辅助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这一环节包括物资供应、工具供应、设备维修等方面内容。在物资供应方面,要按质量标准验收进厂物料,加强运输和仓库管理,防止物料的错放、混放和变质,到货源处去调查和了解外购或外协物料的质量情况及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情况;在工具供应方面,要定期检验校正、保管和执行使用登记等;在设备修理方面,要依靠生产员工正确使用和认真维护保养,及时消除隐患,保证设备完好率在90%以上,成立专门的设备检修队伍来为生产服务,检修人员要经常巡回检查设备,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隐患问题,预防设备故障的产生,与线上员工相配合,正确使用和维护设备,以生产员工为主进行一级保养,以维修工人为主进行二级保养,对发生故障的设备进行修理要做到及时、迅速,并保证符合标准等。 当然,并非做好了以上两方面就可以保证质量问题万无一失了,毕竟还有其他许许多多外在内在因素会对产品的质量造成影响,需要靠管理员们灵活机动处理。

7临床麻醉监测技术分析

临床麻醉监测技术 麻醉监测能及时了解术中病人生命体征和重要脏器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现及防止并发症和意外,提高麻醉和手术的安全性。麻醉和术中常规监测心电图(ECG),无创血压(NIBP)及无创脉率-血氧饱和度(SpO 2 ),大手术和重危病人用有创血压(IBP)及中心静脉压(CVP)监测,气管内全身麻醉应该使用呼气末 CO 2(P ET CO 2 )监测。小儿麻醉大手术应有体温监测。 1.呼吸功能监测 1.1呼吸运动与呼吸音 1.1.1 呼吸运动包括呼吸运动形式、幅度、吸/呼比值、节律与频率。正常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20次,大于每分钟25-30次,提示有呼吸功能不全,常见于脓毒血症、ARDS和肺梗死,呼吸频率减慢多见于颅内高压和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上呼吸道梗阻时出现三凹症状和吸气时间延长,下呼吸道梗阻表现为呼气时间延长。 1.1.2呼吸音气管狭窄出现管样喘鸣音,小气道梗阻时有喘息声,肺水肿、肺炎可闻及湿啰音,气管导管插入过深、肺不张、气胸和胸腔积液时患侧呼吸音降低或消失。 1.2 潮气量(VT)和每分钟通气量(VE) 可用呼吸容量表(spirometer)和麻醉机上通气量表(volumeter)测定。正常值:成人潮气量(VT)350-500ml,每分钟通气量(VE)5000-8000ml。机械通气时应监测呼出气量。 1.3 气道压力(Paw) 气道压力与潮气量、吸气流速、呼吸道阻力和肺顺应性有关,潮气量和吸气流速稳定时,气道压力直接反映呼吸道阻力和肺顺应性,在机械通气时,吸气时的气道内压峰值成人为1.18-1.47kPa(12-15 cmH 2 O),儿童约为0.98-1.18kPa(10-12 cmH 2 O),增加潮气量和吸气流速,使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均可使平均气道压力升高。气道压降低或等于零时,指示呼吸回路漏气或气管导管接头脱落。 1.4无创脉率-血氧饱和度(Sp0 2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