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教案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雪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内涵。

2.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念,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教学重点:词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豪放的诗风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

2.探讨法:将一些重点知识拿来探讨,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课时安排: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读《七律长征》,谈感受。毛泽东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学习《沁园春雪》。

二、介绍毛泽东

毛泽东(1893 —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

民的伟大领袖。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毛泽东也是杰出的诗人,有许多大气磅礴的诗作,今天学的《沁园春》就是他的代表作。

三、背景介绍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四、读诗词体会魅力

1、自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2、教师指导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

3、齐读或者抽读检查字音

沁qìn 数风流人物shǔ折腰zhé思汗hán 今朝zhāo

五、再读这首词,感知

1.①用你的语速、语调的变化表达出词人情感的变化。

②边读边想: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哪两个字起到统领作用?

上阕:写景抒情赞壮丽河山

下阕:评古论今颂当代英雄

领字分别是“望”、“惜”

第二课时

六、三读诗文思考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2.作者以“望”统领哪几句,都望到了什么?

3.上阙中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虚景?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

6.这首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各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七、读词的上阕:1、描写什么?2、如何描写?3、上阕表现了什么?

八、精读上阙,合作探究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和“驰”,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运用比喻,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2、发挥你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景象。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象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妖艳多姿。

九、读下阕:1、写什么?2如何写?3 表现什么?

第三课时

十、精读下阙,合作探究

1、全词一气呵成,浑然天成,这有赖于上下阕的自然过渡,理解它。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

“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为之倾倒

2、作者评论了哪几位英雄人物?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为何要评论他们?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惜”字可看出包含了惋惜兼有批判,“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一一做了贬谪。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今朝英雄主宰江山的历史作用。X k B 1 . c o m

3、“惜”字领起哪些句子?有何含义?

“惜”字的丰富含义:

a、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

b、惜中有贬。委婉批评了他们的不足,短于“文治”。

c、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4、“风流人物”指谁?最后三句意义何在?

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对一个时代有极大影响的英雄人物。

事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而今,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繁荣,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十一、小结

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评古论今,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到评说封建帝王的不足,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歌颂真正的英雄人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从而将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

绘北国雪景

概写(极目万里)

分写

实景(长城、黄河、群山、高原)

虚景

(晴日当空、分外妖娆)评历代英雄,抒个人抱负

过渡

评古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论今

(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十二、课后反思

教学这首《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

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这堂课我运用了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新课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从这一角度提出的。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

由于引导得当,学生积极思考、发言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2.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w W w .x K b 1. c o M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

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

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

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投影)

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

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

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

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w W w .x K b 1. c o M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

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阅读艾青的《太阳》一诗.

3.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余光中的生平、创作情况及乡愁的写作背景。

2、教师创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使学生进行多感官的文本接触,更易于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由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将学生带入情境中。

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台湾歌手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据说当年罗大佑在演唱这首歌时,曾使演唱会现场的观众潸然泪下。是啊,台岛游子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乡愁四韵》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作品,在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今天,我们来研读于光中的另一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乡愁》。

第一乐章作家身影

了解作者余光中的生平、创作情况及乡愁的写作背景。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查阅的有关余光中的生平、创作资料以及写作《乡愁》的背景资料。

教师评价、补充、强调: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到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赴美国进修,获爱奥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1974年,受聘香港中文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85年,任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作品多产,风格多样。X|k |B | 1 . c |O |m

1949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从大陆全面溃退,撤到台湾,与中央政府抗衡对峙。由于这特殊的政治原因,海峡两岸至今仍然处于分离的状态。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从上世纪60年代起余光中就创作了不少怀乡诗,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白玉苦瓜》《春天,遂想起》等。《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这是诗人众多乡愁诗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去听听他心底的呼唤,去感受他那“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

第二乐章深情朗读

余光中说:“一首诗是要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像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吸引人。”下面我们进入深情朗读的环节。

学生自由选段或全诗试读,师生评价,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语速语调、轻重音和感情基调。

点击课件,播放朗读;学生听读,进一步把握朗读技巧,进入诗歌情境。

课件展示: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后来呵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教师小结:要读好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节奏、轻重音、语速语调。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忧郁深沉,语速应该是深沉舒缓。

第三乐章研读赏析

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合作探究,从诗歌内容、主题、写作技巧、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赏析。

学生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适当引导。

1、诗人借助什么具体事物表现浓浓的乡愁?

2、这些事物分别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发展的?

3、从写作技巧、写作顺序、语言特点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鉴赏本诗。

明确:

1、诗人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来抒发感情,这样就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2 、小时候离家在外求学,惟有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小小的邮票。

长大后,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与爱人分离,这时候的乡愁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到后来,诗人人到中年,母亲离开了人世,一方矮矮的坟墓把诗人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乡愁便只有寄托在那一方矮矮的坟墓上。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氛围增强!

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把诗人和大陆隔开了,诗人只有将乡愁寄托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深化主题,余味无穷。

3、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写。乡愁本是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情感体验,作者把它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事物上,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以时间的发展来组合意象。四个意象分别对应人生的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相承的。而表示时间的词语又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富于建筑美和音乐美。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建筑美;旋律上回旋往复、一唱三叹,体现出一种音乐的美感。

语言富有表现力。诗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词看起来都是形容面积小程度轻,但正是他们反衬了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很有表现

力;“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使用,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体现出诗人的语言功力。

……

第四乐章佳句访写

在研读中,作者的思乡念国之情一定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激发了同学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感情。诗人借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寄托看不见、摸不着的乡愁。其实,除了这些之外,还有许多物象能触动你的情思,引起思乡的愁绪。请你以“乡愁是”的句式来说话。

学生访写、展示。

师生评价。

教师小结:是啊,一座山、一棵柳、一片叶、一条河、一块苇地、一曲歌、一架木桥、一头耕牛,都能激起思念深处潜伏着的隐隐的痛——这就是乡愁!

第五乐章拓展延伸

半个世纪以来,乡愁已经成为一种美丽的流行病,深深地感染着台岛的每一个有识之士。我们来读下面的乡愁诗,进一步体会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也增强我们鉴赏诗歌的能力。

乡愁四韵

(台湾)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酒一样的长江水信一样的雪花白新|课|标| 第| 一| 网

醉酒的滋味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滋味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血一样的海棠红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沸血的烧痛母亲的芬芳

是乡愁的烧痛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故乡乡色酒

(台湾)席慕蓉(台湾)舒兰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三十年前,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乡色也好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你圆

人也圆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三十年后

永不老去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

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教师小结:诗歌反映的不仅仅是诗人家庭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它已经超越了个人的情感,而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情感。那一衣带水的海峡,割断了多少血脉联系,酿成了多少华夏子孙难耐的乡愁。正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温家宝总理访美期间在纽约会见华人华侨时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大愁。”

归来吧,他乡的亲人,母亲在深情地呼唤你!归来吧,漂泊的游子,祖国在张开着怀抱欢迎你!

(多媒体播放歌曲《乡愁》,在歌声中结束学习。)

【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啊―――坟墓―――母子死别

而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

托物寄情

4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仿佛定格在回眸的瞬间,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岁月的长河。她走过北平的尘烟,穿过康桥的夜雾,遥望远方时,便落进徐志摩的诗页;她着一件青衫,在古雅的庙店,低眉沉思时,便绘入梁思成的图纸。她就是中国现代历史上集佳话、传奇、才艺、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徽因的一首轻灵舞动、清新唯美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板书)新|课|标| 第| 一| 网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福建闽县(今福州)人,中国著名的建筑师、诗人、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和丈夫梁思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2)背景链接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经典诗作,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关于本诗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对此,其子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

2.生难字词

(1)字音

娉婷(pīng tínɡ) 鲜妍(xiān yán) 冠冕(guān miǎn)

呢喃(nínán) 轻灵(qīng líng) 柔嫩(róu nèn)

(2)词义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鲜艳。

【柔嫩】指质地柔和鲜嫩。

【冠冕】文中是王冠的意思。冕,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帝王的礼帽。

【呢喃】象声词,形容像燕子叫声那样的轻声细语。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朗读指导

1.《你是人间四月天》通常理解为是林徽因写给她儿子的一篇精美的诗歌,要诵读得优美、深情,充满爱和希望。

2.第一遍朗读基调为深沉;第二遍朗读基调为喜悦。

3.节奏划分。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诗歌以什么为喻?突出了“你”的哪些特点?

明确:以“四月天”为喻;特点:轻灵、软、娉婷、鲜妍、天真、庄严、柔嫩,等等。

2.本诗使用了一种我们不常用的表达方式,叫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明确:句法偏离。句法偏离是指违背常规的表达方式,这其中有句法结构的倒装、前置和混乱。句法偏离比常规句法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有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修辞效果,起到强调作用,能更好地表达文意。

步骤四深层探究领悟感情

1.诗中第一行和最后一行是什么关系?有何作用?

明确:本诗中第一行和最后一行重复,首尾照应,有一种循环往复之感。第一行中诗人直接提出“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个主题,但“我说”二字表明诗人的态度是含蓄而矜持的,通过中间一系列的比喻论证,最后诗人非常直接而肯定地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重复强调,再次表明主题。

2.第三节的描述了怎样的画面?试作简要描述。

明确:第三节的描述让人觉得“你”仿佛是一个带着花冠的婷婷少女,姿态婀娜,在四月的万花丛里翩翩起舞,那种娉婷轻盈之美给人以无限遐想。“你”不仅有天真可爱的一面,也有庄严肃穆的一面。“夜夜的月圆”有一种庄严且朦胧的感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