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议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议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议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谢红

来源:《职业·下旬》2012年第06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开发受教育者的智力,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且能适应并促进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人才,是新形势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而化学教学对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则主要通过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靠教师有意识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通过自觉努力来实现。

一、正确引导,培养创新思维意识

根据创造学理论,创造是人类最伟大、永恒的潜能,创造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才能。为了打破“创新”在学生心目中的神秘感和遥远感,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结合化学史教学,打破创新神秘感

结合化学史教学,激发学生进行主动创新的创新性思维,让学生将在化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思考与研究当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知识和发展知识的方法,启发学生的创新和创造力。

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等相关知识时,笔者结合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元素周期表排列,从拉瓦锡到德贝莱钠的“三元素组”和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到现在普遍通用的元素周期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概念也会随实践发展而得到补充或修正。哪怕是当下被社会公认的概念,也可以被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大胆地进行创新研究。

2.结合教材特点,激发创新思维意识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通过化学教材里所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内容,在学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等内容时,可以对学生进行“量变引起质变”“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抑或结合我国化学化工的伟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意识。

二、采用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加强实验教学,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1.改革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化学课本上所涉及到的化学实验,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家庭小实验,教师都应该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创新。以职高课本上钠与水起反应收集氢气的实验为例:课本上说用镊子夹住金属钠,钠和水起反应,用排水法收集氢气。但是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个实验按课本上的操作步骤其实是难以收集到气体的。因为钠的密度比水小,与水反应后放出大量的热而浮在水表面并迅速向四处流动,镊子根本无法夹住金属钠。

那怎样才能收集氢气呢?笔者就曾在课堂上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在水槽上罩一个与烧杯内径相等的漏斗,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笔者首先肯定了学生这种创新能力,然后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即将试管提高距水面1厘米左右,用镊子夹一小块钠,迅速放在试管口下,使钠窜入盛水的试管内反应而制成氢气。其实,诸如课本上的喷泉实验等均还有可以改进的空间。这样不仅可避免学生盲目相信课本,大胆地尝试,也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启发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每个学生实验都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教师应努力克服那种让学生背实验或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实验的做法,对于一些演示实验,有些步骤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以便从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动手、反复练习、规范操作,在实验中逐渐做到游刃有余。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题,让学生大胆设计实验方案,并用实验证明设计的合理性,优化合理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氯气的性质和制备时,笔者就问学生:多余的氯气该怎样处理?当学生讨论得出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饱和食盐水方案时,笔者先按两种方案进行实验,检查是否合理,并且对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进一步提问:怎样收集干燥纯净的氯气?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掌握氯气的制备实际上可分为四个阶段:氯气的制备、氯气的净化、氯气的干燥、氯气的回收。最后师生共同探讨出制备纯净氯气的最佳方案,即先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除去杂质,并通过浓硫酸干燥后用排空气法收集,多余的气体用碱液吸收。通过这种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氯气这部分知识的印象,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思维训练是进行创造教育的中心环节,在教学中把完成教学任务与开发智力结合起来,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