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觉新与祁瑞宣形象对比研究_王金艳

高觉新与祁瑞宣形象对比研究_王金艳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No.5,

2014General.No.141

2014年第5期(总第141期)

Journal of Qiqihar Junior Teachers ’College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许多的长子形象,

例如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觉新,曹禺《雷雨》中的周萍,《北京人》中的曾文清,老舍《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路翎《财主底儿女们》中的蒋蔚祖等等,这些形象的出现有独特的文学史意义,反映出中国家庭中长子的形象随时代变迁而发生着变化,对独特的文化视角下这种人的人格、人性的发展做出了深刻的剖析,对国民性的发展给予关注,对一类人的生存困境给予关照。”高觉新是巴金的作品《激流三部曲》中的主要人物,祁瑞宣是老舍的作品《四世同堂》中的主人公之一。二者都生活在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中,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但二者都是文学史上重要的长子形象,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典型性和审美价值。

一、类似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一)波谲云诡的时代与动荡不安的家庭

觉新生活在20年代初,正值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刚刚开始觉醒,像觉新这种生活在以诗礼传家的旧式家庭中的年轻人,虽觉醒的速度很慢,反抗的力度薄弱,但新思想的萌芽已经扎根生长。瑞宣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接受的是新式教育,上过大学,接受了许多的新思想,在日敌入侵的特殊背景下,他的命运与社会和国家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二者都是接受了新思想的年轻一代,都看到了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也有着不同程度的行动。作为大家庭中的长孙,觉新生活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旧式家庭,人员众多,关系错综,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盘根错节,觉新的身边围绕着大家庭的老老少少,这些人与他的交往,对他的影响,促成了他的转变。瑞宣生活在四世同堂的老北京市民家庭,作为祁家的第三代,他的身上具有老北京人流传下来的性格特征,有礼,忍让,孝道,他善良正直,对家中长辈恭敬尊崇,对晚辈关心友爱,在大家庭中发挥着自己长孙的作用,尽自己的职责,为家庭牺牲了许多。从这方面来看,二者都是大家庭中的润滑剂,上孝父母,下助兄弟,以“孝”字为人生的准则。

(二)个人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实现

觉新处于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他曾经外出读书,接受了一些新的思想,也想过要读大学,去国外增长见闻,他也有过血气方刚,指点江山的豪迈胸怀,有过对未来生活的想象与向往。瑞宣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北平,他是一名教书先生,读过大学,受过良好教育的他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很想为国家做些事情,凡此种种都显示了他作为一名中国人在民族危亡时刻所做的努力,显示了他为个人理想尽了最大的努力。二者都有过美好的理想,他们的理想也都经历了现实的

收稿日期:2014-08-25

作者简介:王金艳(1990———)

,女,黑龙江省海伦人,广西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音韵学。高觉新与祁瑞宣形象对比研究

王金艳

(广西民族大学,

南宁530006)

要:高觉新与祁瑞宣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十分重要的长子形象,不可不对其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

究,对二者从外在的环境与内在的意蕴进行对比研究,观照中国传统大家庭中长子的生存境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子这一形象进行研究,分析其民族及文化内涵。关键词:长子;四世同堂大家庭;责任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958(2014)05-0048-03

TheComparisonandResearchoftheDifferencesBetweenGaojuexinandQiruixuan

W A NG Jin -y an

(Guangxi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Nanning530006,China

)Abstract:GaoJuexinandQiRuixuanareveryimportantinthehistoryofmodernChineseliterature,astheyarethesymboloftheeldestsoninChinesebigfamilies,soitisnecessarytoresearchthemthoroughlyandcarefully.Thethesisaimsatresearchthemfromtheoutsidetotheessence,takecareofthelivingcircumstancesoftheeldestsoninChinesebigfamilies,analysisthemtofindthenationalandcul-turalconnotations.

Keywords:theeldestson;Chinesebigfamilies;responsibilities

48--

残酷打压。觉新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选择做一个听话的傀儡,开始时他没有真正的进行反思,但通过一系列的打击他终于能有所觉悟虽然这种觉悟并不深刻,但也使他认清了导致他失败人生的罪魁祸首,在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进步。瑞宣同样有着奉亲持家的责任,然而他所处的也不再是封建统治的死牢,深处民族危亡之际,作为一名正直的善良的爱国知识分子,他既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也有慷慨奔赴国难的渴望,在经历了重重苦难的洗礼后,他明白只有将日本人赶出中国才能结束这一切。在这一点上,二者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在经历了人生的巨大打击后有了新的认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迥异的发展方向与轨迹

(一)生活方式的不由自主与自己做主

觉新生活的家庭是旧式的封建家庭,大家长专制制度还根深蒂固的存在着,封建思想的羁绊还很深,在家庭中做决定的是封建大家长,他只有服从和执行命令,不敢挑战封建家长的威严,所以只能一味妥协,这种妥协是带着委屈与不满的。瑞宣生活的家庭虽也是四世同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已经渐渐开化,封建礼教的影响虽存在,但已经不是可以左右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了,在这样的家庭中瑞宣也做出了妥协与让步,然而这种牺牲是心甘情愿的并且有着为家人付出的默默情怀。二者相比,他们的妥协退让一个是不得已而为之,充满怨愤与委屈不甘,做出的决定都身不由己。另一个则是为了家人而牺牲自己,是有着希望与温情存在的,做决定的始终是瑞宣本人。

觉新生活的封建旧式家庭,人与人之间相互倾轧,互不相让,各方的压力都使觉新不能挣脱牢笼,老一辈人用封建礼教束缚他,而接受了新思想的弟妹们看不起他,他在家庭中的地位就是这样地尴尬与无奈。他只是无奈着,忍受着,从来没有试图解决这样的困境,在泥淖中弥足深陷,不能自拔。瑞宣在面对老一辈人的要求时他尽量满足,在面对弟弟们给出的难题时,他支持老三外出抗日,斥责当汉奸的老二。可见在处理与家人的关系方面,觉新只会一味的息事宁人,他从没拿出一个确定的态度来支持某一方,这就使得他在大家庭中扮演着吃力不讨好的角色,问题也从来得不到解决。而瑞宣则是非分明,有自己的做人与处世准则,努力维持着家庭的安定团结。

(二)希望与理想的无奈放弃与隐忍坚守

开始时觉新的理想是美好而光明的,那时的理想还是他自己的,然而一回到高家,所有的理想像轻易被碾碎,没人关心他曾经对人生有过怎样的希冀,封建家庭的阴暗不容许个人理想的存在,在这种年深日久的折磨中觉新也丢掉了自己的理想,失去了坚持的勇气,他渐渐地能够心安理得的忍受这种不幸。瑞宣虽生活在战乱中,但日本人的蹂躏并未使他失去理想,也没有使他失掉抗争的勇气,他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尽自己对家国的一份心力,积极奔走搭救钱先生,积极配合老三进行抗日斗争,这一切的一切都使他不断的激励着自己,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在这一点上,瑞宣远比觉新坚定的多。

觉新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作为变革时代的青年人,他并没有看清自己身上的责任,只是囿于四世同堂的家庭中痛苦挣扎,不断失掉心力,最终忘却自己的理想。较之觉新,瑞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不在拘泥于小家的得与失中,而是上升到整个国家的范围,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而殚精竭虑,两两相较,觉新的思想和眼界显得十分的狭隘,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不强烈。

三、从作者的写作目的看二者形象的异同

(一)内蕴于人物形象中的文化批判及反思

巴金的作品反映了一个风起云涌的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背景是当时还很闭塞的内地——

—四川成都。《家》集中反映的就是封建大家庭的腐朽与罪恶,以及各种矛盾的潜滋暗长与逐步激化。一方面是封建势力蛀虫般的对高家的腐蚀,另一方面是以觉慧、觉民为代表的对高家统治原则的公然反抗,它们同时进行,不断加速,并且构成了加速高家分崩离析的巨大的分离力,把高家的虚伪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全部撕碎。作品有力的反映了作者的初衷:“我要反抗者命运”,“我所憎恨的并不是个人,而是制度”,“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J’aecuse(我控诉)!”巴金认同克鲁泡特金的家庭就是社会的缩影的看法,他将高家作为整个社会的缩影来写,而高家的各色人等也反映了在特殊历史时期人们的面貌。觉新贯穿全书始终,是一个中心人物,觉新的软弱动摇的性格是封建专制主义及封建家族制度造成的,他的人生悲剧集中反映了这种制度对健康人性的戕害。封建宗族家庭结构决定了觉新作为长房长孙必须承担维护家庭的任务,封建观念是觉新无法冲破的樊笼,他每次都自愿的接受一切的压迫,没有反抗的能力,由此也形成了他事事退让的性格。“《家》属于作者“青春型”的创作,代表了作者前期的创作风格,单纯坦率,以情动人,感情汪洋恣肆,语言行云流水,有一种冲击力,渗透读者的内心。”

老舍的作品《四世同堂》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写出了抗战八年沦陷区北平人民的生活、斗争及精神状貌,有许多像瑞宣一样的人,他们被拴在“家”的观念上,摆脱不了做亡国奴的境遇,他们感到惶惑与苦闷。《四世同堂》中瑞宣是一个衰老的北京文化在新思潮冲击下产生的矛盾性格。小说中写了一个细节:“当台儿庄大捷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作为一个“当代中国人”,他十分振奋,但他没有高呼狂喊,即使有机会,他也不会高呼狂喊,他是北平人,北平的庄严肃穆不允许他狂呼乱喊,所以他的声音必须温柔和善,好去配合北平的静穆与雍容。瑞宣也因此感叹自己缺乏那种新兴民族的英武好动,说打就打,说笑就笑,敢为一件事,不论是为保护国家,还是为实验飞机或汽车的速度去牺牲性命。”老舍对瑞宣等人物的描写,牵动了他的全部复杂感情,这里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含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陶醉,以致因为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以及若有所失的怅惘,同时也时时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无用而叹惋不已。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老舍的作品呈现出多元的审美特征。

(二)时代背景与主人公之间的紧密联系

第一,封建势力对青年的残酷扼杀。特殊的时代造就特殊的人,祁瑞宣与高觉新就是这种特殊时代造就的特殊个体,他们的困惑分别代表着特殊年代的知识分子的困惑与无奈,然而他们也有不同,觉新在压迫中慢慢失了反抗的能力,在沉默中慢慢死去,而以祁瑞宣为代表的一代人在压迫中爆发,在反抗中走向成功。两人的不同结局在一定程度上与时代的发展和青年人的觉悟有一定关系。

在《家》中,陈旧的封建体系已经腐朽不堪,即将崩塌。封建大家长掌握着家里所有人的命运,接受了先进教育的人必然会对这种专制进行反抗,然而觉新的反抗是最不成功的,他的善良懦弱成了大家长控制他的利器。在理(下转52页)

49

--

---------------------------------------------□编辑/侯健

(上接49页)

论上他接受了一些新思潮,而感情上、行动上却仍然留恋旧家庭,以致在专制和压迫面前妥协屈从。他的每一次妥协与屈从都以他人的牺牲为代价,使他陷入罪恶的泥淖中不能自拔,不过他又是一个善良的弱者,思想与行动的矛盾使他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摆脱严酷的自我谴责,这都大大加强了人物的悲剧性。是这些夺取了他的青春、幸福、前途,然而他对旧制度和吃人的礼教没有进行反抗,尽管觉慧、觉民不断地对他进行启发和帮助,严厉的批评他的“作揖主义”,骂他是懦夫,受气包,希望他“能认清那个腐烂的社会制度、垂死的制度”,告诫他“不应跟着他走,跟着他腐烂,跟着他毁灭。”不要怕长辈们的作威作福,要去战斗,去争取自己的幸福。然而这些对觉新的作用并不大,觉新对觉民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想法感到吃惊和难以理解。尽管他已经看到了他所爱的家充满了阴谋、倾轧、迫害,从许多矛盾和教训中意识到了树倒猢狲散的结局,但他仍不愿觉醒,竭力维护家族制度。觉新就是这样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他善良、懦弱、顺从、忍受、反抗,这种性格在他面对不同的人和事中表现出来。

第二,国运艰难时刻的磨难重重。瑞宣与觉新相似,把家庭看做自己义不容辞不能逃避的责任,在觉新,这种责任表现为无可奈何地迁就与忍受,而在瑞宣则表现为真诚的对长辈孝顺中的自觉,他是一个清醒的爱国主义者,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他接受过先进的教育,了解落后文化的弊端和国民的劣根性,他深知作为中国公民在民族危亡关头应尽的义务。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义也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他是祁家的长孙,弟弟的兄长,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这多重身份使他面对不同的压力与责任,而且特殊的时代背景使他在面对忠孝、国家时产生了种种矛盾的心

理。瑞宣外表看起来冷静自持,甚至有些怯懦,但在他的心中,他始终有自己的坚持,他不能先瑞全那样奔赴战场,但他有自己的方式,他不与日本人合作,保持着民族气节,这是也是他唯一能慰藉自己愁苦心灵的方式。

两两相较,觉新表现出的是思想和行动上的不一致,他在思想上赞同觉慧和觉民,然而在行为上却做了高老太爷等人的帮凶。瑞宣表现出的是只思想上的矛盾,他是清醒的,明确地知道自己的选择和行动,他的矛盾是不断的反省不断的思考而产生的。他们二人,一个是为了自身的软弱怯懦而矛盾,一个是为了国家而矛盾;一个是迫于封建势力的威压而怯于行动,一个是为了养家尽孝而不能有所行动;一个是无原则的屈从,一个是有原则的行动。两个人所处的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身上呈现出种种不同的特质,也是两个人物形象各有特色的原因。参考文献:

[1]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册[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老舍.四世同堂[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5]刘丽.老舍的本土意识及其对小说创作的影响[D].北京:华中师范大学,2007.

[6]巴金.家[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7]巴金.家导读[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

□编辑/侯健

苦,让人痛心疾首,让人肝肠寸断。三毛是全心全意地去爱,是倾尽所有、真情实意地去爱,这种真爱的高度让人仰视,让人崇敬,让人羡慕,更让人眷恋。只有真正爱过的人,才懂得真爱来之不易,才明白真爱弥足珍贵,因为眼泪和心中的疼痛不会撒谎,更不会骗人,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其中的千种滋味。“夜里常常惊醒,不知身在何处,等到想清楚是躲在黑暗里,完全孤独的一个人,而荷西是死了,明明是自己葬下他的,实在是死了,我的心便狂跳起来,跳得好似也将死去一般的慌乱。开灯坐起来看书,却又听见海潮与夜

的声音,这么一来便是失眠到天亮无法再睡。”

[9]“

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

[10]

从中可以看出,三毛的灵魂与那份真爱已经追随荷西而去,留下的是没有眷恋的躯壳。

从此三毛彻底地将真爱永世封存、画地为牢。一切已经结束,只在心中深刻那阳光般的面庞,秋水般的眼眸。回首瞭望,醉迷往昔同甘共苦;孤枕难眠,独留一人比翼分飞;淡看今非,望断秋水缘起缘灭;相知相忆,奈何桥畔再结连理。这凄美的爱情,让人不忍再继续看下去,却欲罢不能,只能跟着三毛一起苦苦的挣扎、徘徊、伤心、痛苦、绝望,让人无所适从,这就是三毛真爱的伟大所在,也是很多人无法企及的真爱之处。对于一个心智成熟、感性感知的女人,三毛与荷西的爱,从相识、相随、相知、相恋、相爱、死别到天堂相伴之境,经过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彻大悟,三毛已然明悟,也已知足。这种爱是血泪交融的真爱,是生死相依的真爱,虽然短暂,却已永恒。这也充分诠释:平凡、简单、真诚、不求回报、无私奉献、誓死相随的爱才是爱的真谛,才是真爱的精华所在,才是真爱的醉歌,才是永恒的甘霖。就像苏武曾在《留别妻》中所说:“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自此,三毛终身未婚,因为荷西从始至终一直活在三毛的心中,

魂牵梦绕,愈久弥新,对于这份真爱,三毛已经知足,再无遗

憾。

有一种懵懂,虚无缥缈,便是希望;有一种初恋,如痴如醉,便是动力;有一种相遇,平淡无奇,因果循环;有一种相爱,长眠于怀,天人两隔;有一种真爱,深情似海,至死不渝;有一种死亡,终身难忘,永世封心;有一种约定,生死相依,不离不弃;有一种誓言,天涯海角,地狱天堂,时光终点我在等你,为你守候……

日复日,年复年。花开花落,冬夏更替,时间如白驹过隙、乌飞兔走。花有重开日,时间不重临。是沉寂,是喧嚣,还是归宿?三毛的真爱人生,带给我们很多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她与爱人的那份真诚相待、互爱互助、患难与共、生死相随的境界更是让我们恋爱中人神迷和向往,这是三毛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留给我们的思考与感动。让我们永远铭

记这位至真、至性、至情、至爱、至善的作者———三毛。参考文献:

[1][4][8][9][10]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M ].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7).

[2]三毛.雨季不再来.惑[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7).

[3]三毛.回声(三毛作品第15号)[M ].发行时间1985,11(01).

[5][7]三毛.雨季不再来[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7).

5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