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优选精文】经开区十三五规划-2016

【优选精文】经开区十三五规划-2016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定稿)

二○一六年四月

目录

第一篇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1)

第一章发展基础 (1)

第二章发展环境 (5)

第二篇总体思路 (9)

第一章指导思想 (9)

第二章发展战略 (9)

第三章发展目标 (11)

第三篇主要任务 (16)

第一章推进产业升级,强化创新发展 (16)

第一节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基地 (16)

第二节推进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 (20)

第三节大力发展临空经济 (23)

第四节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26)

第五节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30)

第六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2)

第七节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36)

第八节实施强企名牌工程 (38)

第二章突出产城融合,强化协调发展 (40)

第一节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40)

第二节提升开发区品质 (43)

第三节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46)

第四节加强能源设施建设 (48)

第五节建设空港经济示范区 (50)

第三章坚持生态友好,强化绿色发展 (52)

第一节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 (53)

第二节强化污染防治 (54)

第三节强化资源节约利用 (57)

第四节推进低碳循环发展 (58)

第四章加快对外合作,强化开放发展 (61)

第一节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61)

第二节增强对外通达能力 (63)

第五章扩展公共服务,强化共享发展 (65)

第一节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65)

第二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67)

第三节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70)

第四篇保障措施 (73)

第一章加强党的领导 (73)

第二章强化项目支撑 (73)

第三章强化要素保障 (74)

第四章构建发展新体制 (75)

第五章加强规划管理 (76)

“十三五”时期是合肥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攻坚期,也是开发区加快创新转型升级、推进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开发区战略意图,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指引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篇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R五”时期,全区上下积极适应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R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由381.4亿元增加到819.6亿元,年均增长16.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1077亿元增加到2716.6亿元,年均增长20.3%;财政收入由51.5亿元增加到123.6亿元,年均增长1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07.5亿元,年均增长1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3.7亿元增加到118亿元,年均增长37.9%。20RR年,开发区荣膺全省开发区

综合竞争力、转型发展能力双冠王,成为国家首批低碳工业园区试点,荣获“安徽省创新型园区奖”。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进入全国开发区10强。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五年来,通过扩大招商引资、加强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等方式,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产业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十R五”末五大主导产业产值2601亿元,占全部工业比重95.7%,比“十R五”末提高0.4个百分点。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与住宅产业化四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由318亿元增加到993亿元,增长了2.1倍。服务业规模加速壮大,增加值达到107.2亿元,是“十R五”末的1.7倍,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中环城、明珠广场等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招商引资成效凸显。五年来,紧抓招商引资第一要事,注重提质扩量,依托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和大平台开展大招商,围绕主导产业强化产业链招商,招商引资实现量质

齐升。五年累计完成招商引资总量886亿元,其中累计工业到位外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21.68亿美元、21.66亿美元,均居全市第1位。大项目招商成效明显,累计引进总投资10亿元以上大项目28个,其中工业大项目22个,新引进并已投产的联宝电子成为全市最大工业企业和全省最大进出口企业。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开放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出口加工区封关运行,合肥空港进境水果、冰鲜水产品指定口岸获批建设,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启动建设,进出口总额由23.8亿美元增加到68.6亿美元,年均增长23.6%。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五年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创新活力明显增强。R&D支出占GDP的比重由2.2%提高到3.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69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2.2%。全区企业共设立各类省级以上研发机构72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12家。建成省级科技孵化器1个,市级科技孵化器1个,市级众创空间1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91家,其中4家企业被列入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发明专利累计申请量4293件,年均增长66%;发明专利累计授权量589件,年均增长79%。

城市功能逐步完善。五年来,坚持“一主两翼,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优化布局,精准施策,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功能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新港工业园路网基本形成,空港示范区全面启动建设,开发区管辖面积扩大到257.8平方公里,另有区县合作开发的新港工业园10.4平方公里。五年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60亿元,新建、续建城市道路73公里,南区市政基础设施基本完备。中环城、港澳广场城市综合体陆续建成,世博安徽馆、海洋世界水母馆、欢乐岛水上世界等建成开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扎实推进,环评执行率、环保三同时执行率、重点单位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均实现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

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五年来,坚持发展与惠民、富民相结合,统筹推进教文卫体等各项事业,发展成果惠及全区居民。五年累计民生投入18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到73%。教育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教育资源总量及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以及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保持100%。文化体育事业稳步推进,社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初步建成。社会保障提标扩面,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方兴居委会获得“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称号。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十R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995元。

专栏1“十R五”发展目标实现情况

第二章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

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迈向中高端,发展动力深刻转换,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成为发展新主题。从自身看,高刘镇行政区划调整,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随着国家级滨湖新区获批建设,开发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空港经济示范区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十三五”时期,宏观环境对开发区发展总体有利,但也面临不少挑战,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一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增添产业发展新动力。当前,世界范围内以智能化先进制造业为标识的工业4.0时代和以新能源为标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生物技术、环保技术、物联网等领域正在面临重大技术突破,特别是先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制造业的融合渗透,正在孕育和形成全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同时,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我省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将有利于开发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培育发展互联网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积蓄新的增长动力,拓展新的增长空间。二是全方面开放合作战略搭建产业发展新平台。我国实施全方位开放和区

域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合肥市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提升都市区国际化水平、建设全国内陆经济开放高地是新时期对合肥发展的新要求。开发区作为合肥最重要的产业发展平台,将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更好吸引高端产业、高端要素的转移。三是消费提档升级提供产业发展新空间。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特别是当前国家推进供给侧改革,启动实施养老健康、家政、信息、绿色、教育、旅游、文化体育等七大领域消费工程,不仅能有效激发需求,还将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为发展提供了新生动力源。开发区应抢抓消费升级,创新产品供给,注重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生产可以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特别是一些中高端需求的产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更要增强忧患意识,正确认识到开发区发展中的产业转型、空间布局、重大项目、要素保障等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区域竞争、经济增长、社会转型、区域统筹等面临的挑战,需要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加以解决。一是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与周边园区相比,开发区的成本优势正在失去;与发达地区的园区相比,开发区在产业能级、产业配套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差距依然较为明显。随着各地更加重视开发园区的发展,开发区与周边园区在人才、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二是面临着

保增长与促转型的双重压力。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受人口红利减少和用工、用地、融资、物流成本快速增长等因素影响,开发区传统优势正在减弱。同时,传统产能过剩及居民消费增长缓慢,一般制造业发展前景也不容乐观。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开发区既要继续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又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巨大。三是面临着加强社会发展的艰巨任务。随着城市化步伐日益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将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城市管理的任务将更加繁重,人民群众对改善公共服务和分享发展成果的愿望更加迫切。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各种矛盾,将成为“十三五”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

第二篇总体思路

第一章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打造“制造强省主阵地、创新高地新支撑”的奋斗目标,坚持产业国际化、城市国际化、开放国际化,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线,以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坚持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深入实施优化提升、创新驱动、产城融合、开放引领、绿色发展五大战略,南优北拓、双城联动并举,大力推进空间开发优化、产业整体升级、城市舒适宜居、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开创开发区二次创业新局面,努力成为全国知名的产城融合典范和全省开发区转型发展的龙头。

第二章发展战略

——优化提升战略。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支持企业通过自有资金、融资租赁等方式购买“机器换人”设备和技术,着力提高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围绕内涵式改造、增加存量、补齐产业链等内在需求,支持企业通过改造、重组、兼并、品牌联盟等形式实施整合,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向研发设计、物流营销两端延伸,加快推进传统制造向生产服务型制造转变。

——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作为推动开发区发展主动

力,把握新常态,紧扣新需求,紧紧围绕汽车、装备制造、家电等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链创新。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加快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产城融合战略。坚持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互动的发展理念,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努力提升开发区城市服务功能和城市承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精品城区。着力完善产业配套条件、产业发展环境,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形成独具优势的产业竞争力。

——开放引领战略。紧紧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建设等战略机遇,以国际化视野,谋划开发区产业定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以机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指定口岸为依托,对接国内外综合性开放平台,引进一批外资大项目,扩大对外贸易,加快提升经济外向度,拓宽产业发展空间。

——绿色发展战略。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协同推进生产效率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化,加快推进企业集聚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倡导低碳节约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集约发展。

第三章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对接合肥市“十三五”发展目标,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稳居前列。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综合实力位居国家级开发区前列。“十三五”末,GDP突破1500亿元,年均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4500亿元,年均增长11%;财政收入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打造智能终端、智能家电2个产值千亿产业,快速消费品、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3个产值500亿产业,新能源汽车、绿色节能建筑2个产值300亿产业,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公共安全3个产值200亿产业。

——转型发展引领全省。产业迈向中高端,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20RR亿元。服务业发展取得突破,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占比超过22%,服务业增加值3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20件;建设2个以上有全国影响力的重大协同创新平台,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0%;新建众创空间1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7个、小企业创业基地12个;科技全社会(R&D)投入占GDP 比重达到3.6%;中国驰名商标突破12个。

——城市功能更趋完善。高品位提升建成区,努力建设精品化、特色化城市。高标准建设空港新城,建设绿水蜿蜒、田园环抱、碧湖点缀的生态型空港新城。区域常住人口超过80万,北区城镇化率显著提高,南区城镇化率达100%。进一步完善配套外围重大基础设施,以及区域内水、电、气、

热、公交等公共设施,综合承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有效融合,文化娱乐和社区服务功能完善,城市功能品位显著提升,产城融合局面基本形成。

——社会建设显著进步。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普遍享有便利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各类社会保障基本全覆盖。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发达地区水平。形成高效有序的社会管理体制,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显著,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控制目标。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均超过97%。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稳步提升。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9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255天,PM10、PM2.5年均值分别低于70ug/m3、55ug/m3。

专栏2“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第三篇主要任务

第一章推进产业升级,强化创新发展

牢牢抓住国家战略实施机遇,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面融入长三角发展分工,积极抢占全球产业分工高端环节,聚焦培育打造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内一流的国家级产业集群,聚力实施创新转型升级,加速实现产业高端化、集聚化发展,努力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第一节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基地按照“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以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突破口,推进人才、技术、资本、土地等资源要素向智能终端、智能制造、绿色节能建筑、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公共安全等6大新兴产业集中,努力成为全市打造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级产业集群的主力军。到2020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20RR亿元。

建设世界级智能终端产业基地。聚焦智能终端产业,强力推动集成电路、网络技术和终端产品的融合应用,依托联想(合肥)产业基地、海尔集团、长虹集团、景智电子、富士通先进封装测试产业化基地、兆易科技芯片设计研发基地等项目,大力引进全球知名研发机构和制造商,积极推进8-12寸晶圆制造生产线和高端封装测试等重大项目,构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全产业

链。积极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手段,以发展智能家电、数字家庭终端、个人手持娱乐及信息终端等为重点,大力推进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绿色节能、模糊识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产业化。到2020年,智能终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智能终端产业基地。

建设国内重要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围绕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发展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本体制造以及减速器、控制系统、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聚力引进国际知名本体制造商、系统集成开发机构和核心配套供应商。联合中科大、中国电科38所等,大力发展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和公共安全、军用等专用机器人。联合哈工大、合工大,以航空、船舶、汽车、轻纺、食品等行业生产线智能化为重点,发展智能系统集成、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制造研发与培训。到2020年,智能制造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建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建设国内一流的国家级绿色节能建筑产业基地。延伸拓展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坚持“设计标准化、部品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产品部品模数化、全过程管理信息化、产业链集成现代化”的发展理念,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形成涵盖建筑构件、施工装配、绿色节能建材和家用产品、住宅管理服务等全产业链,积极推动建筑产业向研发、设计、物流、营销、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到2020年,绿色节能建筑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建成国

内一流的国家级绿色节能建筑产业生产基地。

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以整车为龙头,推动江汽、安凯与国内外知名汽车制造商和技术研发机构开展深度合作,研发全新高性能纯电动客车、轿车和专用车,加快发展下一代高性能动力电池,大力发展电机电控、关键材料等产业,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电气化、轻量化、智能化、网联化水平。加大示范应用推广力度,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服务运营商,加快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设施建设,按国际水平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打造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超过300亿元。

建设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基地。依托生命科技园、千辉制药、尼普洛医疗器械等企业,加快开发生物技术药物、疫苗、特异性诊断试剂、化学创新药等;研究开发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卫生应急装备的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发展一批适合大中型医院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医疗器械,建设医疗器械、医药研发及互联网医药流通三位一体的医药产业基地。到2020年,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建设国内重要的公共安全产业基地。依托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清华大学国家安全生产监管与应急救援装备检测中心、芯瑞达等骨干企业和研发服务平台,加强反恐安全、信息安全、交通安全、防灾减灾安全等领域技术成果应用和产业化,重点发展民用雷达、交通安全装备、矿山安全监控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电力安全控制系统、城市安全监控及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