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滨州市深化小学教学改革指导意见(试行)

滨州市深化小学教学改革指导意见(试行)

滨州市深化小学教学改革指导意见(试行)
滨州市深化小学教学改革指导意见(试行)

目录

1.关于印发《滨州市深化小学教学改革指导意见(试行)》的

通知 (1)

2.滨州市深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指导意见 (3)

3.滨州市深化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指导意见 (24)

4.滨州市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导意见 (45)

5.滨州市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指导意见 (64)

6.滨州市深化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指导意见 (87)

7.滨州市深化小学音乐教学改革指导意见 (104)

8.滨州市深化小学美术教学改革指导意见 (121)

9.滨州市深化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意见 (144)

滨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文件

滨教科院〔2017〕7号

关于印发《滨州市深化小学教学改革指导意见

(试行)》的通知

各县(区)教研室,市属各开发区教育局(办)业务室,市直有关学校: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的通知》(鲁教基发〔2016〕2号)、《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的通知》(鲁教基发〔2015〕6号)、《滨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滨州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滨办发〔2015〕24号)和《关于深化教学创新行动实现教育质量新提升的意见》(滨教科院〔2017〕4号),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着力解决当前我市小学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好地在学科教学中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1

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订《滨州市深化小学教学改革指导意见(试行)》(包括《滨州市深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指导意见(试行)》、《滨州市深化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指导意见(试行)》、《滨州市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导意见(试行)》、《滨州市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指导意见(试行)》、《滨州市深化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指导意见(试行)》、《滨州市深化小学音乐教学改革指导意见(试行)》、《滨州市深化小学美术教学改革指导意见(试行)》、《滨州市深化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意见(试行)》等八个学科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现予印发。

各县区、各学校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指导意见》,依据《指导意见》深化学校学科教学改革,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引导学校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改革创新,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指导意见》在试行过程中要逐步完善,各县区、各学校及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提交滨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滨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7年9月15日

滨州市深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指导意见

(试行)

2

前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和法治教育的基础课程。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的通知》(鲁教基发〔2016〕2号)《滨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滨州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滨办发〔2015〕24号)、《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此意见。以此引领教师规范教学行为,改变课堂教学重形式内容、轻体验感悟的教学方式,加大学校课程设置和资源开发的力度,指导全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机制,实现全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

第一部分课程育人价值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德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具有极强的教育性、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为核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实施中必须全面落实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其中既包括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道德修养、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又包括学生对社会事物、社会现象以及对民族、国家、环境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等,以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公共道德修养的要求。

小学生还处在道德品质发展的启蒙阶段,也是奠基阶段,教育的内容是最基础的。作为一门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参与社会活动、学会做人的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汇集了有关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知识,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治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国

3

家、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内容注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力求全面实现育人目标。

第二部分课程标准与教科书

一、国家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它与时俱进,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发展要求,明确提出了小学生在知识、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课程理念和目标对教学实践有着极强的指导性,有助于教师明确课程育人的基本要求,更科学地理解、把握和应用教材。

课程内容分为“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六个领域。同时增加了培养学生“崇尚公平与公正”“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体现新时代要求的内容,如“有荣辱感与知耻心、懂得感恩、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等。

国家课程标准对课堂及学生的评价更科学,更全面。在评价建议部分,对原标准的评价目的与功能进行了整合与完善,评价目的和内容更加明确,评价方式更加具体,评价方法更易于操作。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全面修订,教育部为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精神,颁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按照课程标准和大纲要求,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重新作了修订,并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在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二、统编教科书

统编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具体体现了国家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目标及要求,是国家统一编写的教学基础材料,是师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也是一种能够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文本。

自2017年开始,我市从一年级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逐步更替以前使用的泰山出版社与山东人民出版社教材。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分为六个年级,共12册。教材遵循教育规律,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坚

4

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事件作为建构教材内容的“原材料”,构建成与学生密切相连的家庭、学校、自然、社会四大生活场域。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德育功能,实现全面育人。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一)教材设计突出生活性。教材的整体设计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沿着学生生活不断发展与变化的逻辑展开。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生活的主导性和多向度,提炼出相应的生活主题,展示比较典型的生活事件,构成相互联系的主题领域。同一话题在不同册的教育定位不同,呈螺旋上升趋势。

(二)教材内容突出趣味性。教材以生动形象的图示代替文字,运用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故事呈现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童谣、谜语等,富有童趣,启迪智慧。把德育目标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能更加有效地让儿童理解和接受。

(三)教材体例突出开放性。在相关主题的范例选择上,最大程度地考虑区域差异,如城乡生活的差异、各民族不同习俗的差异等。同时教材以留白和开放性的设计,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范例作为一种生活经验的拓展,渗透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三、深入研读国家课程标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教科书

(一)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理解教科书编写意图与逻辑,明确教学活动的目的。植根于学科素养,以课程标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总目标为指导,细化每一个主题活动的具体目标,通过生动鲜活的教学活动和师生的互动交流,将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要求渗透其中,把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联结在一起,切实落实育人目标。

(二)转变观念,将单一的课程资源观(以教科书为中心)转变为整合的课程资源观,拓宽教学内容。倡导以学生生活为中心,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或学校德育活动需要,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开发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的课程,把静态的文本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各类活动,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具特色。

(三)更新理念,增强课程实施的实效性。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善于利用国家课程标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的实施建议,以课例、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教材为基础资源,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摒弃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地设计与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更加有效、高效。

5

第三部分教学设计及备课基本要求

一、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一)教学目标设计。教师应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育人目标、学情等,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全面把握教学目标。先整体把握单元目标,再逐步分解课时目标,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等多维度设定目标。同时,教学目标应该清晰明确,切实可行,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二)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兴趣点、思维发展状况、认知状态及发展规律、生理心理状况、个性及发展状态和发展前景、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生活环境、最近发展区、感受等都是进行学情分析的切入点。要全面分析学情,针对具体学情来调整教学目标,界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三)教学准备设计。教师应科学指导学生的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时,要求要明确具体,并且给予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做好相应问题的预设,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预设解决方案。让学生准备有关学习材料的同时,教师更要去筛选相应的资料,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

(四)教学问题设计。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语言表述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便于学生思考、回答。引导学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获得内心体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五)教学方式设计。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和感悟,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性、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六)教学语言设计。教学语言的设计包括两部分:一是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组织语言,包括课堂的导入、方法的指导,对学生的提问、启发等;二是结合教学内容教师给学生做出的解读、欣赏、评价的语言等。教学语言设计要规范科学、精炼准确、

6

富有启发性,尽量生动幽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教师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引领下,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有所悟,进而产生共鸣,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七)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学实施过程的重要蓝本。教师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等设计活动,力求目标实现最大化、学生参与最大化。一份较完整的教学活动设计,主要包括:活动名称(或活动主题)、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指导要点、评价要点、预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教学反思等。其中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主体部分。

(八)教学评价设计。要坚持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根本目标,采用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教师要明确评价目的,注重评价实效。在引导学生评价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教学评价过程要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学生的合作精神,注重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能力。在每次进行教学评价之后都要让学生有所得、有所获。评价形式要多样化,打破教师主体格式,努力创设学生、家长主动参与的氛围。

(九)教学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必须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它能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板书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详尽考虑,精心设计,力求科学准确,表现风格,体现特色。

(十)作业与检测设计。教师要根据课程性质、教学目标、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精心设计作业。作业的针对性要强,对应学习目标,突出重点和关键;形式要多样,注重趣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检测可结合学生平时学习活动和日常表现来进行。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像学生的课堂纪律、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小组合作情况、调查访问记录的完成情况、参观活动的感想、研究报告等都可以作为检测的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检测方式,可以全面检测学生道德修养的发展水平。

(十一)教学反思的设计。教学反思是教学中的一种内省活动,是自我对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如:教学目标设计是否合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否有效达成?是否突出单元知识目标重点?是否化解了难点?能否及时捕捉课堂生成……教师随手记下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思想火花、教学轨迹、教学感悟、教学经验,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养成善于反思的习惯。

7

8

二、备课基本要求

(一)结合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进行单元备课

道德与法治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组织单元教学,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努力做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重视课时设计,缺乏对单元的整体性研究与设计。为此教师要重视单元备课。围绕每个单元的教学主题,构建整体教学主线,通过单元备课实现教学过程的有序性、整合性。

单元备课的基本流程如下:

(二)备课内容,做到“四备”

1.备学生。教师应积极与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

储备、学习水平、认知能力、个体差异、家庭因素等,必要时可联系家长,从而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2.备设计。教师应根据要求做好教学设计,提前两周完成单元整体教学规划,提前一周完成课时教学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学设计修改完善,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备教学材料。教师要明确应准备的教学材料,对教学材料出现的方式和时间提前备案。

4.备知识能力。教师要预测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拓展知识视野;同时加强自身学习和教学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三)备课资源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

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学校和教师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课程目标的实现。为此学校、教师应树立浓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一工作。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应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2.合理利用教材。教科书或教师指导用书中所提示的活动案例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之一。学校和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灵活筛选、补充调整。

3.注重课程整合。由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独特的学科性质,需要与其他学科密切整合,发挥其最大的育人效果。尤其是与学校课程、地方课程的整合,同时要与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活动进行整合。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

4.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室)及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媒体资源,促进班级、年级、校际之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

5.及时利用媒体资源。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及时捕捉社会中最新发生的有教育价值的典型案例、热点内容充实课堂教学资源,弥补教材时效性滞后的

9

不足。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教学,用动态的音、形、画使教学更形象、生动,利于学生理解。

三、推行电子备课与设计

任课教师应认真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设计要求和备课要求,推行无纸化电子备课与教学设计。

同时,要指导学生运用各种媒体资源收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兴趣,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打好基础。

第四部分教学活动与作业改革

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学活动是否有效以及作业布置能否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和要求,关系到课程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一、深化教学活动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认真落实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要求,深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转变育人模式,积极探索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

1.树立“以生定教”的基本理念。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聊天等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给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构建教学基本模式。在理解和应用好我市小学教学活动“问题导学——合作探究——指导点拨——评价反馈”教学模式的前提下,继承原品德与生活(社会)生活化、活动型、探究式、三段五环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为目标,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积极探索道德与法治学科新的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形成个人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

(二)深化学习方式改革

10

1.加强学生的自主预习。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课前自主学习,根据教师课前设计的预习提示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提前搜集好上课所需的材料。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示方法和步骤,要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

2.将探究式教学方法渗透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为学生留下思维和行动的足够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大胆尝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各种探索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实践体验。学生通过阅读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自然绘本、名人故事、历史事件、地理杂志等资料拓展视野,深化学科意识。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小课题研究等活动,体验社会生活,可以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4.培养学生小组学习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小组学习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如何合理分工、如何倾听、怎样善意提醒、怎样平等讨论和总结记录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既善于对同伴的发现和结论做出有理有据的评价,又善于对自己的活动和认识进行有效的反思,为学生更好地学会团队合作打下基础。

二、深化作业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认真贯彻落实《滨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作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精心设计作业,努力体现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把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作为道德与法治作业的重点内容,创新作业形式,关注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一)认真研究作业的内容和形式

道德与法治作业应该根植于学生生活的土壤,让课堂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前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可围绕教学目标布置课前调查或搜集资料的作业;课堂上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可设计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相符合的游戏、实验、讨论等作业;课后则为了强化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布置社会调查、小课题研究、游学体验、跨学科综合运用等实践性作业,努力实现作业的多样化和个性

11

化。此外作业的要求要明确、指导要到位,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严格控制作业数量,讲究实效。

(二)重视作业的评价和交流

1.评价方式要多样。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家长检查、展示交流等方式。作业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要重视过程。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不同的作业形式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真正做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此外要注意对学生作业进行分类整理和保存。

2.重视作业批改记录和反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要有记录,归因分析,进行及时地讲评。既要有方法的指导,也要点面结合,举一反三,还要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反思教学中的得失,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错误,要有针对性的辅导。

第五部分教学评价和质量检测

教学和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两个重要环节,相辅相成。评价既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监测,又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通过教学评价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况,激励进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矫正,把培养与发展学生良好品德落到实处。

一、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教学设计与备课评价

1.教学设计内容完整。一般包括课题(或主题)、课型、课时、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

2.教学目标要符合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体现立德树人和发展学生良好品德的学科要求,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3.学情分析要到位。可以从认知特点、知识基础、方法掌握、生活经验、学生分层等方面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分析描述。

4.教学过程要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活动,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以活动型、实践体验型教学模式为主,注意每个活动之间的衔接和层次,活动设计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每个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提升活动经验和感悟。

5.作业设计的目的是对教学目标的巩固,可涉及对后续目标的跟踪调查。形式符

12

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难度适中,能独立完成或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完成。

6.教学反思重在客观分析教学设计中的成功与不足,总结实施过程中的收获与损失,归因分析典型问题,理清留存有价值的经验。

(二)教学活动过程评价

1.教学理念要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要求,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行统一”的教育思想,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教学活动。

2.教学流程完整、自然、流畅,能够抓住关键突破重难点。以“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活动指向性明确,教师指导到位。

3.师生关系和谐、民主。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4.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程特点,教师可采取讲故事、看视频、辩论会、模拟表演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评价及时、准确。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评价,能调整学生上课的状态,特别是正面的激励是教学长期有效的根本措施。评价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

(三)作业评价

1.多标准评价。对探究型作业评价重过程,对开放型作业评价重创新,对书面知识型作业重整体,对自主选择型作业重个人内差评价。

2.多元评价。作业评价的定位由教师与作业之间、转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学生与自己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3.激励评价。善于发现优点,及时表扬;口头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发挥小组集体评价,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

4.跟踪评价。设置跟踪记录表,将一段时期内学生的表现及思想状况记录下来,从而考察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二、学生学业水平检测

(一)根据学科特点,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业水平检测鼓励采用纸笔检测、情景检13

测、成果展示、小论文等多种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矫正和激励作用。

(二)纸笔测试的设计应以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的具体目标为指导,试题与教学目标或单元目标相对应,结果以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为主。试题要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在考察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跨学科之间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成果展示主要是让学生展示平时学习中的各种过程性材料,如社会调查记录、方案设计、整理的参与活动的材料等。可以从内容、形式、创新、材料保管等方面给予学生一个中肯的评价,按照百分比的成绩记入学生期末总成绩。

(四)做好阅卷讲评工作。教师在学生考试结束后应及时阅卷,并进行统计分析,全面诊断教学情况。教师要精心设计并上好测试讲评课,提高讲评的针对性、实效性,及时矫正教学,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能力。

三、教学评价与质量分析

要重视教学评价与质量检测后的质量分析。教学质量分析的目的在于客观评估教与学的现状,肯定成绩和有效的做法,找出问题,制定出科学可行的改进措施。教师教学质量分析的重点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学生成绩分析、得分失分及原因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

第六部分教学研究

一、日常教学研究工作思路

(一)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制度的保障功能。各级教学研究部门要规范、完善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的相关制度,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日常教学研究工作做好有力保障。

(二)加强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建设,规范教研活动。学年初各学校教务处要对道德与法治教研组成员进行审核、认证。明确教研组长的地位,定期组织学科教师全面的对教育法规政策、教育理论和学科课程标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进行学习研讨。让学科教师明确怎样提高自身素养,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制定教科研计划,开展教学工作。

(三)加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按照构建理想课堂、深入开展“一师一

14

优课”和“一课一名师”活动的要求上好研究课,开展晒课、观课、评课、研课等活动。积极开展教师技能培训、引领课、观摩课、送课下校、技能比武、理论测试等系列活动。

二、教学研究专题规划的基本要求

(一)选择研究专题要与时俱进,体现学科特点、时代特点,针对当前的热点、焦点、难点等问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专题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需求;更要注意课程特色,把国家课程校本化、本土化,突出地域特色。

(三)研究专题要搞好专题研究分工、明确研究任务、方法,科学制定研究方案。研究过程中要循序渐进,注意过程资料的收集、留存和应用,随时反思、总结。

三、校本教研的重点和主要方式

道德与法治校本教研要以提高学科教师专业素养为根本,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以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教法为重点,以校为本、循序渐进。

(一)有效地进行集体备课、听评课活动。学校要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全校范围的听评课活动。校长、教科研主任、教研组长带头上课、听评课。

(二)有效地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学校要根据道德与法治研究专题和相关研究方案,规范教研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每次教研活动要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每次活动做好活动记录,学校进行不定期检查。鼓励开展校际间教研和联片教研活动。

(三)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教师要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思想意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针对教学中的问题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切实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提倡合作研究,积极撰写教学札记、反思、案例、论文、论著等。

四、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途径

(一)实施动态管理机制。各学校要建立科学、动态的用人机制,为教师打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提高教师队伍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可与绩效工资挂钩,从而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内在动力。

(二)实施“读书·反思”工程。各学校要通过假期学习和平时的活动,让学科教师学习先进教育思想,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并随时进行反思。通过读书和反思,修炼教

15

师内功。

(三)实施师德提升工程。学习优秀教师的事迹,汲取身边的闪光精神,坚定师德信念,以“引导教师树立强烈的职业自豪感”为突破口,提升师德水平。

(四)实施各级培训工程。各县区教学研究部门要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和形势需要,积极对教师进行思想和业务培训,不断扩大参加省、市培训人员的范围;深化“校本培训”,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强化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和时效性。

附录常用评价量表

附录1:

小学生评价量表1 1~2年级(包括课内外)

16

附录2:

小学生评价量表 3~6年级(包括课内外)17

18

19

深化教学改革经验交流

深化教学改革经验交流 南直小学张泽勤2013.10.17 1、要围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构建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达成的是教学想显性效果,即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浅显的层次目标。教学的显性效果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当堂实现、当堂巩固,简要地说,就是让学生必须学会,能力必须形成,不给学生留下课后负担。其次,要达成的是教学活动的隐形效果,即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维方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好学”;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会学”。有了“好学”和“会学”作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仅是“学会”,而是能“学好”。 2、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抓住训练这根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其教学方法是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正确处理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课堂上必须坚持少将多练的原则,杜绝满堂灌,课堂上绝大部分时间应该教给学生,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讲授时间应该控制在三分之一以内。但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科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低年级的课堂上,接受学习还是十分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批判地继承,对新的教学方法要借鉴地吸收,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根据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关键在于灵活运用。 4、创建教学模式,不追求标新立异,关键要追求模式的实效性。评价一种教学模式的价值,要注重以下三点:(1)学生的知识学没学会,能力形没形成。(2)教师有没有学法指导,学生有没有学法运用。(3)学生是否参与教学活动之中,学习兴趣是否浓厚,课堂是否建立起民主的教学氛围。我们的教学模式,必须是简便易行的,对我们自己现有的教学模式,不能持全盘否定的态度,我们低年级的语文识字教学、高年级数学的尝试教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的自批自改等,在教学中都显现出一定的优势,应该成为我们建立新模式的基本摹本。 5、教学改革具体体现在课堂上但又不能局限于课堂,我们的课外的教学活动要与课堂教学改革有机结合,要大力倡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搞好课外预习,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课外阅读和预习的空间,培养学生阅读和预习的习惯。我

《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改革》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论文 课程代码:0456 课程名称:《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考试方案及内容要求 学习中心庆城县 姓名苏苗 学号 161348103029 专业小学教育 年级 16春 浅谈对小学教学评价的问题分析与改革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世纪之初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进行,基础教育教学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各种非素质教育的行为仍然存在,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在于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诸多

问题,对之进行分析和思考有利于素质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全面推广。

关键词:教学评价;问题分析;改革策略 世纪之初,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成为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使基础教育实践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广大教师、学生和社会力量都积极投入这一改革之中。在此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逐步深入,新的评价手段得以研究和使用。评价内容逐步拓宽,形成由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思想道德、情感态度、能力发展水平、个性发展等构成的多方面评价对象。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生活,采用自评、他评、相互评价和操行评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能力发展方面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对知识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在此,笔者仅对当前教学评价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革策略。 一、当前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剖析 1.教学评价观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鉴别性、诊断性与形成性评价的关系与地位需要进一步明确当前,基础教育教学评价观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突出表现在某些地区和学校对鉴别性、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的运用上,主要是强化鉴定性评价,忽视和弱化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应有地位和作用的发挥,不自觉地走向应试教育的老路。鉴别性、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三种类型,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对其功能注重程度不同则导致现实教学状况的不同。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鉴别性评价被严重异化,被空前强化为唯一手段,发挥其分等、分层和选拔作用,其极端是分数被空前强化为选拔人才的唯一依据,现实表现为对升学率的追求,这样,分数、升学率成为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唯一标准。由此,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都成为升学率或考试分数指导下庞大教育体系的一个组件。此时,“应试”成为教育活动的目标,而作为教育目标中人的发展反而成了“应试”手段。而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则处于从属地位。诊断性评价是为鉴别性评价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发现问题学生,区分学生的优劣,其相伴随的措施为抛弃劣等学生,而不是因材施教。形成性评价同样难以摆脱这种处境。由于鉴别性评价的主宰地位,评价者只注重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而不大注重过程评价,即使有一定的形成性评价也是为最终做出鉴定而服务的,没有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和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人们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及时地得到改进工作的信息,评价无法起到随时反馈及时矫正的功能。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和全面性,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人格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为教育价值观,因此,素质教育中的教学评价应该围绕以上目标开展。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个性特长等的全面进步。二者的要求是一致的。反映在教学评价上应实现鉴别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必须打破长期对升学率追求而强化鉴别性评价的评价导向,构建以上三种评价相互协调的评价理论和体系。如何更好地发挥三种评价的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数学是学科技术必要的基础知识。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并“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等。本文就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浅谈如下几点看法: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教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

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二、创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这就要

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及措施

第一初级中学深化教学改革 实施方案及措施 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我校把教改放在学校工作的核心位置,精心组织真抓实干,一切围绕教改,一切服从和服务于教改而开展。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本学期,我们将结合学校实际,确立明确的目标,制定相应实施措施,积极稳妥地开展教改工作:以全力打造高效集体备课既形成高质量导学案为目的,以实效的课堂模式改革为重点,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教学目标去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严格落实责任制。 1、领导包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间参与其中,适时监督和评价,确保集体备课质量。 2、严格个案、导学案审核程序,审核领导要严格把关,确保导学案质量。 (二)、建立课改示范教师机制。为使课改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并且有一个质的飞跃,学校实行课改示范教师机制。学校的教改工作将以此为突破口,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教改示范教师尽快成长,使各种课型导学案的编写及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特色,以此带动教改全面实效进行。 (三)、以个案为先导,以集体研讨为主导,全面建设高效集体备课。新学期,我校将以教师个案为先导,在集体备课中,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深钻细研教材,广泛搜集有关的教学资料,对本章节的内容有全面整体的把握,进而找出各个知识要点及主要问题,明确知识点,整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形成个案,个案中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部分要有明确的内容,并且个案要充分考虑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体现自己创造性的教学设想。具体要求是:教师要提前一周把下周的教学内容全部形成个案,并在集体备课前由主管领导签字通过后方可使用。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将坚持以集体研讨为主导,每周仍坚持两次集体备课,初次集体研讨定方向;二次集体研讨定细节,并且通过二次备课,最终形成高质量导学案:能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课堂是学校教育发生的最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根本途径,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品位的核心。为了促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使全体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引导教师将课改的先进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改革行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校办学水平,特制订本方案。 一、基本理念 1、相信每一个学生能教好。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要使课程适应学生的学习,让课堂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参加教学活动的机会,尤其要更多地创造机会让低层次的学生参加活动,做到人人过关,不让一生掉队,要始终记住“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教学要求。 2、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构建“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轻负高效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4、授课必须体现精讲精练,对于难懂的,教师要启发,适当点拨,指点迷津。一堂课学生直接使用的时间不少于 20 分钟,教师要把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地自读、自解、练习、纠错、思考等,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 二、改革目标 课堂教学改革应致力于提升各学科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全面提高课堂的效益;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积级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摸索出一套适合于学校实际、学科实际的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全面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并有个性地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实施策略 全体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作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建立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加强学习和研究,大胆实践,全面提高我校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 1、成立由学校校长组长文彬,副校长、教导主任及各村校主任教师、骨干教师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引导课堂教学改革。 2、组建由分管领导、教导主任、各村校主任教师组成的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工作小组,负责制订学校实施方案,并组织改革的日常工作。 3、抓实校本教研,务实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扎实开展研究,努力提升学校科研水平。 4、坚持“自修+反思”型校本培训模式,着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加强对教学小现象、现实真问题的反思研究。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策划活动――实施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一)培养目标 更加突出了一个共识,即更加强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通过形形色色、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内外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目的。创造性志向要从小培养,培养学生改造环境,勇于参与健全的人类活动,自愿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为祖国的繁荣强盛,建设发展而创造的意向和理想,并从小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志向,首先要诱导学生的创造愿望,使之成为学生掌握创造才干的重要动力。因此,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普遍存的以计算技能和解决常规问题为重点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反之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尽量使学生思想开阔活跃,不受压抑,不因循守旧,不沿袭传统,不唯书唯上。换句话说,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和自我构建能力,是教学实践中应该考虑的核心之一。认识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寓教于游戏的浓厚趣味,促进学生提问和多思路的解题的参与意识,都是引起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儿童的强烈学习动机是培养其创造志向并进而掌握创性才干的前提。 (二)学习方式 更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的正确途径是什么呢?国内外为此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形成多样、效果不一。但在有一点已经达成了共识即由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必须改变。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思维深邃、逻辑严谨的科学。一个数学问题,既有数学结构,又有逻辑一一语言结构。因此,学生在上数学课,尤其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包含着复杂的心智活动,如联想、分析、分类、想象、选择作计划、预测、推论、心算、估算、检验和评价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安排适当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理解问题和形成多渠道的发散思维。亦即要善于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常规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而非仅仅是通过感官学习;引得学生多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自主探索问题的结论,而非一味模仿或机械记忆;要善于应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鲜事例,将学生引向自己探索发现的道路,而非完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 合作交流学习方式是近几年在国内外教学中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组织方式,学会合作和交流也是现代社会人才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经常给学生组织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倾听别人发表意见的好习惯。另外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逐步意识到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合作的重要性,没有合作就可能失败,没有合作,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发展也将受到最大的限制。但是在现阶段,这种学习的方式,还往往流于形式,其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 更加强调现代化更加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逻辑体系与心理体系结合起来确定教学内容及进行教学实验已经形成一种改革的趋势。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已经10年多了。我市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标下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笔者从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市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还不容乐观,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进一步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树立教学新理念 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就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当前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树立教学新理念。 (一)温习新课标。 国家教育部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在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取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新成果,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时代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准绳,它的颁布使学科教学的许多问题明确起来了。例如,1、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3、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观念。课标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4、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5、对各学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6、提出了新的教学评价理念。总之,这次的课程标准不仅指明了语文教学和改革的方向,还有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潜心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及其相关教育理论,在学习中亲近新课标,把握它的精要。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 (二)牢固树立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归根到底是由教育理念决定的。学习语文新课标,关键是要把握其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展语文课程资源”这是语文新课标中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它回答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只有正确把握这些基本理念的内涵,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因此,各校必须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做到《语文课程标准》人手一册,定时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促进理念向行为转化。 二、把握新教材,探索新教法 教学改革与教材改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还必须认真学习“新教材”(这里是指人教版实验教材),把握新教材特点,探索新教法。 (一)把握教材新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修订的新教材,它全面、准确地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努力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改变教学方式,使教材有利于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在教材内容的修订方面,主要有:(1)大量更新课文。增加了课文的篇数、丰富了课文内容、坚持文质兼美的原则、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2)重点训练项目作了适当调整;(3)课后的思考练习作了较大修改。减少了题量、思考练习,突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4)作文练习作了较大修改。一方面是丰富了作文训练的形式,既有写实作文,又有想象作文,还安排了一些常见应用文的练习;一方面是在训练要求上尽量为学生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关于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 实施方案 大东沟教学区 一、指导思想 为了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巩固发展课程改革多年来的成果,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以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教科研成果的转化为基础,以形式多样的研训活动为载体,坚持“培训先行,典型引路,以校为本,强势推进”的原则,努力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的内涵发展、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思路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要坚持“行政推动,全体参与,示范引领,以校为本”的工作思路。“行政推动”即校长要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确保教师培训所需经费,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校本教研合力,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全体参与”即全镇所有基础教育学校都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每个学校都要有试点年级、实验班,要将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培训作为课改的引领保障,分学科、多层次、多形式开展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示范引领”即让一些专业素质高的教师在全县开展作示范课、研讨课等活动,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典型引路;“以校为本”即课堂教学改革要借鉴名校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创建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 三、基本原则 借鉴性原则:对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要结合本镇各校的实际,借鉴性地使用,决不能照搬照抄。 创新性原则:在借鉴的基础上,要学会创新,真正构建具有自主特色,符合农村教情、学情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 以人为本原则:要把教师和学生的利益作为我们推进此项工作的出发点,要把教师和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此项工作的归宿。 四、组织保障 为保证课堂教学改革顺利推进,镇教学区成立了以学区校长为组长,教研室主任等人为副组长,各中心校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成立以各校教导主任、教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9页

打造智慧型课堂,推动学校特色创建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当前制约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 1.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解读不够,渗透不足,无法成为全校师生精神层面的共识,难以成为师生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如“用优质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办学理念中,何为“优质的教育”?实现“学生终身发展”必须培养的重要素质有哪些?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如何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服务对象,办学理念如何指导课堂教学、如何在具体的工作中渗透等问题均不够明确。 2.学校的整体工作发展均衡,但重点工作不突出;围绕上级检查的应急性工作完成出色,但突出学校个性特色的长效性工作不明确;教干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 3.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式方法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或具体措施落实不到位。在教师工作的量化评估和评聘措施中,绝大多数的制度沿用了十年前学校开始实行四制改革所制定的相应制度和规定。从教育大环境来看,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对教师、学生、课程实施等方面评价办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学校在这些方面进行的相应的制度改革和调整总体来看是不到位的,尤其是教师工作方式和工作重点的导向性评价方面已经有落后于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迹象。在学生学业成绩的综合性评价方面,虽然学校也做出了诸如“星级评价激励”制,为每一名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袋等改革措施,但受诸多因素的限制,相应措施的落实仍然停留在形式的层面,可操作性和评价主体主动实施的愿望均不够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导向作用仍不明显。 4.学校教学教研工作中常规工作完成细致到位,但缺乏创新性的工作思路。纵观学校本学年的教学教研工作计划,抓好教学策略的学习、抓好常态课、借助“课堂教学活动月”开展课堂达标系列活动、突出抓好课堂教学听评研讨活动、充分发挥名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

万兴乡中小学、幼儿园课堂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 万兴乡东安小学 段金彩 2017年8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 —段金彩 摘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自主探究 一、案例背景 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要涉及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更新。数学教学观是数学教师关于数学教学的本质以及学生数学学习认识过程的一种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呢?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认为: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简单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

兴趣。然而纵观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还仍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①重“教”轻“学”;②重结果,轻过程;③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④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总之,重视传授系统书本知识,忽视好奇心、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面对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很多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最有效的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揭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一个数除以小数》为案例,在课改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了以下尝试。 二、实施过程 教材分析 “一个数除以小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点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本册教材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教育改革,是语文老师都感兴趣、值得讨论的话题。身为语文教师,我没有停止过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思考;没有停止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更没有停止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观察与反思。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反思过去自己曾经努力求索的课,过于注重知识灌输。所以,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激发兴趣的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反之,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教师的责任在于以丰富的教育经验、智慧和教育艺术来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激活”状态,从而爆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之责任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内容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否则就变“我要学”为“要我学”课堂效果不会太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每课的内容,巧设导语或问题或联系生活的课堂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愉悦、民主、开放的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即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轻松感。有时教师形象生动的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一个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这些都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技能,也能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不同的声音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才得以自由绽放,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情感愉悦的课堂,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舒展,个性得以张扬,生命的潜能才会不断的开发,生活品质才能不断提升。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要让“爱”充盈课堂,爱每一个学生,细心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用自己的快乐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家园。 三、创设成功、高效的课堂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而言。一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优秀生、中等生、差生。二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成功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说,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 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一个班学生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爱好都存在着不同,要求我们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的成长”。一位教育专家也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教给孩子仅仅是知识,那就直接告诉他好了,而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唤醒他们的灵感,唤醒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唤醒他们的创新潜能。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关注优秀学生,当我们把爱洒向学生时,特别是好学生时,不要忘了一个容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工作简报 第 3 期 二○○七年九月二十一日 让课改成为促进教学发展的杠杆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同时也为广大教师进行技艺交流、取长补短提供良好平台。为了达到强化内功,共同提高的目的,实验中学开展了集体备课和课堂教学改革。一是开展理论培训。学校下发了“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改革”意见稿,由校长何恩亲自主讲和培训。二是外出学习取经。学校选派各年级相关学科教研组长直接到洋思中学学习,历时一周,活动中通过听、看以及与洋思中学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使部分老师真正了解、领悟洋思经验。三是认真开展校本教研。学校以管委会为单位及时组织洋思之行情况汇报和授课交流,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推向高潮,短短几个月的实践,初步形成了适合我校课堂教学结构特点的“20+25”的新模式,即:“学案导学,当堂检测”教学模式,围绕洋思之行,共开展汇报课和交流课39节次。四是掀起了课改高潮。目前,学校加大了改革力度,在全校三个年级各主要学科全面展开,学校教务处拟定了相关方案,学校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各年级成立了以分管校长为组长的课改指导小组,各备课组成立了课改的实施小组,各班也成立了相应的学习小组。教师以学科组为单位,在组长和外出洋思中学学习的十二名排头兵的带动、帮助和推动下,

不断完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各位教师都能用新的教法授课,学生学得轻松, 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实验中学供稿)【课改之窗】自主学习不是自习自主、合作、探究是达成高效课堂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然而如果不深入领会而仅从字面上理解“自主学习”,我们就极易走进“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习”的理解误区,从而在教学行为上表现为“背手进课堂,不搞教学设计,不提具体要求,不予深入指导,没有有效检测,放任学生自流”。这种课堂看似把时间和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实为弱化教师主导地位,剥夺学生接受老师教育的权利,是一种“伪自主”,低效自主。那么“自主学习”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主动参与,主动获取,自主构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学习。这一定义首先强调了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主导地位,指出教师的有效指导是达成自主学习高效度的前提条件。同时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心理发展水平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控制基础上的“坚持学”。高效课堂要实现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课前认真研究学情,“以学定教”;课时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通过创设情境,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想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合理的设计、有效的设问、精当的点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质疑问难,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逐步实施,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被普遍接受,作为整个数学教育的重要基础支柱,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亦势在必行。目前,国内外小学数学改革的大潮正在蓬勃发展,展现了许许多多的崭新的观念和思路,并进行了广泛地教学实践活动,使小学数学教学形成了五彩的绚丽局面。 小学数学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军,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推行《数学课程标准》的今天,教师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使自己的教学活动符合《标准》的要求,从而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提高?必须对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动态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一、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一)培养目标 更加突出了一个共识,即更加强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通过形形色色、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内外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目的。创造性志向要从小培养,培养学生改造环境,勇于参与健全的人类活动,自愿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为祖国的繁荣强盛,建设发展而创造的意向和理想,并从小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志向,首先要诱导学生的创造愿望,使之成为学生掌握创造才干的重要动力。因此,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普遍存的以计算技能和解决常规问题为重点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反之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尽量使学生思想开阔活跃,不受压抑,不因循守旧,不沿袭传统,不唯书唯上。换句话说,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和自我构建能力,是教学实践中应该考虑的核心之一。认识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寓教于游戏的浓厚趣味,促进学生提问和多思路的解题的参与意识,都是引起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儿童的强烈学习动机是培养其创造志向并进而掌握创性才干的前提。 (二)学习方式 更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的正确途径是什么呢?国内外为此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形成多样、效果不一。但在有一点已经达成了共识即由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必须改变。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思维深邃、逻辑严谨的科学。一个数学问题,既有数学结构,又有逻辑一一语言结构。因此,学生在上数学课,尤其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包含着复杂的心智活动,如联想、分析、分类、想象、选择作计划、预测、推论、心算、估算、检验和评价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安排适当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理解问题和形成多渠道的发散思维。亦即要善于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常规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而非仅仅是通过感官学习;引得学生多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自主探索问题的结论,而非一味模仿或机械记忆;要善于应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鲜事例,将学生引向自己探索发现的道路,而非完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 合作交流学习方式是近几年在国内外教学中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组织方式,学会合作和交流也是现代社会人才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经常给学生组织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 篇一: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 新课程新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 前言 新课程教学案例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从首批国家级实验区参加实验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实例,在被描述的具体情境中包含一个或者多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具体情景的介绍和描述,也有一定的理论思考和对实践活动的反思。 每个案例都能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它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但又不是简单的教育教学活动实录,它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乃至戏剧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反映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揭示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并引人思考。案例中的角色常常不仅仅是校长、教师和学生,也可能是学生家长或者其他影响教育活动的人。

一个具体的素质教育案例,不仅应当有对事件的描述、有解决问题的技巧,还应当蕴含一定的教育基本原理和教育思想,置身其中的教育者或者是撰写案例的作者应当能够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定的经验教训,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作为一个能够提供借鉴的教育案例,既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成功事例,也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遭遇过的失败,前者可以提 供经验,后者可以提供教训,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阅读和学习案例,广大教师可以分享别人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由学习和分析别人的案例到加强学习、解剖自己,不断积累反思的素材,自觉改进自己的教学。 由于案例本身的可操作性,学习教育案例,可以直接推动教师在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行为。-------------------------------------------------------------------------------- 案例一:认识生活探究生活 ——《菜园里》教学片段 [教学片断] 教室的中间,学生每6人围坐成一个小组,教室的四周摆着许多新鲜蔬菜,有白菜、卷心菜,有白色、红色的萝卜,红色、绿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浅黄、深黄的南瓜,有穿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现高效课堂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现高效课堂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现高效课堂张艳玲学校课程的有效载体是课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有什么样的课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就是教着学生自己去学”。素质教育的重心只有落实在课堂上才是持久的素质教育,抓住了课堂就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牛鼻子。但在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教师教学观念滞后、教学过程规范性不强、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等问题。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就必须要大力抓好课堂教学改革,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一、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师生互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句话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不是知识传授,而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教师由传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就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为教师和学生减负,也能确保在有效的时间里使教和学获得最佳效益。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是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课堂弊端的出路。课堂教学中的单调(听→讲)、单向(师→生)、单一(教材)、滞后(反馈不及时)、被动(老师逼迫学生学习)的境况限制了学生的手脚,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要秉承“通过学生、为了学生、围绕学生、激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通过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两个前置(问题前置、学习前置)、三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索)、四种形态(展示进行交流、点拨实现提升、知识进行落实、开放实现拓展),真正地实现教师关注学生,与学生互动共成长。 二、明确学习目标,合理掌控课堂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达成为核心,要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要努力建设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围绕学习目标主动地合作,积极地思考。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并在快乐中掌握知识,而不是为完成老师提出的一个个的问题而上课。要做到这些,教师精心地备课,合理地设计教学程序,合理地分工学习,及时地鼓励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懂得,用一种思路做十道题,不如一道题找出十种思路更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掌控课堂的能力。要及时发现学生合作探究中碰撞出的火花,抓住契机引导和鼓励学生,点燃起积极思维和探究的热情。但当学生在展示交流的时候,有偏离学习目标和对知识把握不够准确的时候,教师更是要及时地进行引导,而不是任由学生漫无边际地谈,这样方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我们每个老师都要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解放学生,解放自己,降低课堂精力流失率,提高学习效率,让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学生的身动、心动、神动和肯学、想学、会学成为课堂的基本元素。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该掌握的要当时掌握,该会运用的要当堂运用,该检测的要当堂检测。三、加强课堂管理,拓展“课堂空间”高效课堂中,教师是引导者、策划者、合作者、服务者、开发者,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课堂管理是实现有效教学进而达到高效教学的基本前提。课前教师要认真集体备课,编制导学稿和改写导学稿,让导学稿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课前教师要收取一部分导学稿进行批改,做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为课堂上有选择地布置学生的展示做到心中有数。学生课前要进行充分的预习,师生由此构成相同的经历,有备而来。课中教师要重申目标,达到具体、明晰,要进行学情调查、问题汇总,解决互动的针对性问题,根据问题再讲解,直击问题,精讲点拨,在关键时刻点关键问题,要当堂检测。课后教师要做好课后反思,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学生要做到课堂问题堂堂清,对解决不了的问题、疑惑,首先要求教于同学,其次求教于老师,落实学习目标,完成堂堂清任务。总之,高效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作者单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第五中学)

龙窝镇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推进课堂教改,构建有效课堂 ---龙窝镇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试行)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紫教字《紫金县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2018】41号文件的精神,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和学生发展观,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以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为基础,以形式多样的研训活动为载体,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的内涵发展、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思路 1、工作原则:培训先行,典型引路,以校为本,强势推进; 2、工作思路:行政推动,全体参与,示范引领,以校为本。 三、具体措施 (一)行政推动工作 我镇小学课改领导小组由黄铎同志任组长,黄开炜、邓裕先、刘伟东、黄新勇、何博先、钟创才、何新开、钟亦权、黄晓平、黄德宗、何乃坛同志任副组长,其他校长和钟小燕、钟桂娇、黄桃花、黄金环、温远青同志任组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刘伟东同志任主任,何新开、钟小燕、邓晓芳、钟振全、朱炽才、贺玉灵、蒋志勇、黄子环同志任副主任,其他主任任组员。各校应成立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任和科组长任组员。各校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主任为直接责任人。 (二)全员参与学习 1.集体业务学习应该坚持每周一次。面上小学分两组,其中语文组(约一半的老师)学习时间为星期二上午8:30-9:10,其他组(约一半的老师)学习时间为星期三上午8:30-9:10。 2.严格考勤制度:相关教师必须按要求准时参加每周的业务学习活动,不能无故迟到、早退、缺席。若有事需请假应履行请假手续,要经校长批准。 3.教师的业务学习内容可以集体备课、听讲课、课题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观看教学录像、教学案例学习、教材教法的研究、阅读教育教学类专著等。(一般在现场发书面学习资料,老师人手一册)

浅谈对小学教学评价的问题分析与改革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论文课程代码:0456 课程名称:《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改革》 学习中心校本部***** 姓名 ******** 学号 15*31**030* 专业小学教育 年级业余高起专 联系电话 1********** 浅谈对小学教学评价的问题分析与改革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世纪之初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进行,基础教育教学评价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各种非素质教育的行为仍然存在,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在于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之进行分析与思考有利于素质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与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全面推广。 关键词:教学评价;问题分析;改革策略 世纪之初,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成为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使基础教育实践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广大教师、学生与社会力量都积极投入这一改革之中。在此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逐步深入,新的评价手段得以研究与使用。评价内容逐步拓宽,形成由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思想道德、情感态度、能力发展水平、个性发展等构成的多方面评价对象。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联系学生的实际与社会生活,采用自评、她评、相互评价与操行评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能力发展方面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对知识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在此,笔者仅对当前教学评价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革策略。 一、当前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剖析 1、教学评价观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鉴别性、诊断性与形成性评价的关系与地位需要进一步明确当前,基础教育教学评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