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急性发热诊断和抗菌治疗

急性发热诊断和抗菌治疗

急性中毒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处理

急性中毒的诊断标准 真帆、358 | 浏览13 次2016-05-17 13:11 我有更好的答案 1条回答 1、毒物接触史:对应患者不明原因的急性症状表现,医生应该警惕患者可能是中毒,需要仔细盘问病史,不可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及时诊断患者中毒,为患者及时治疗赢得时间。 (1 )毒物种类或名称,进入的剂量、途径、时间,出现中毒症状的时间或发现病人的时间 及经过。 (2 )发病的现场情况,有无残余可疑毒物。 (3)有服毒可能者,应了解患者的生活情况、精神状态、经常服用药物的种类,身边有无 药瓶,家中的药物有无缺少,服药剂量的估计。 (4 )可疑为食物中毒者,应调查同餐进食者有无同样症状发生。 (5 )对可疑一氧化碳(CO )气体中毒者,应了解室内炉火、烟囱及同室其他人的情况。 2、体格检查 (1 )神志:是清醒、朦胧、谵妄、还是昏迷,表情是痛苦还是烦躁。 (2 )血压、脉搏、心率与心律、呼吸(频率与节律,肺部有无罗音,呼出的气体有无特殊 气味,如:有机磷中毒有蒜臭味,乙醇中毒有酒味,硫化氢类中毒有蛋臭味等)。 (3)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情况。如扩大:见于阿托品、苯丙胺等中毒;缩小见于有机磷、吗啡、麻醉剂等中毒。 (4 )皮肤、口唇颜色(发绀、樱红、苍白或灰白)、口唇周围及口腔内有无腐蚀痕迹,有 无药渍及气味,皮肤有无炎性损害、创口及注射痕迹,体表温度及湿度,皮肤干燥及脱水程度。(5 )有无肌肉抽搐及痉挛,腹部有无压痛。

(6 )呕吐物及排泄物(尿、粪)的颜色、有无特殊气味。 3、实验检查 (1 )毒物鉴定:将呕吐物、洗胃液、尿、粪、血液等进行毒物分析。 (2 )根据病情需要做:血胆碱脂酶(CHE)测定,血液生化,血气分析,肝、肾功能,脑脊液,X线,心电图,脑电图等检查。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 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

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 一、概述: 1、发热的定义: 发热(fever,pyrexia):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使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当晨起休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以上时称为发热。正常人体温范围:口腔温度(舌下测量)36.3~37.21℃,直肠温度(肛门测量)36.5~37.71℃,腋下温度(腋窝测量)36.0~37.01℃。 2、发热待查的定义:发热待查又称未明热或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1).发热持续2~3周以上; (2).体温数次超过38.5℃; (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3、国外对特殊人群FUO的定义: (1)、HIV抗体阳性病人:体温大于38.3℃超过4周,其中住院病人热程超过3天仍不能明确病因者。 (2)、颗粒细胞缺乏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小于500×106 /L,体温大于38.3℃超过3天且培养阴性2天以上。 (3)、老年患者:除病者为老年人外,其他标准同经典FUO。 (4)、住院病人:因非感染性疾病入院的病人发热大于3天病因不能明确者。 儿童FUO的诊断标准仍不统一。目前,国内经典的FUO定义仍是最为适用的 二、发热的机制: 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 各种病源微生物及其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炎症或某些化学物质等外源性致热源,通过作用于体内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因子,间接或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水平升高,导致机体产热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三、发热的病因(原因): (一)、病因分类: 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1、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 2、非感染性疾病: (1)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如: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实体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肺癌、肾癌、结肠癌、胃癌、胰腺癌等。 (2)血管-结缔组织疾病:常见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Still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少见的有: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Wegener 肉芽肿等。 (3)其他疾病:如药物热、脱水热、各种坏死组织吸收热、中暑、功能热、伪热等。

2021年急性肺栓塞诊断和治疗(全文)

2021年急性肺栓塞诊断和治疗(全文) 摘要 急性肺栓塞发病率高,症状的不典型性容易引起误诊。诊断和危险分层决定了急性肺栓塞的治疗策略。抗凝和系统性溶栓是几十年来的主要的治疗选择,腔内介入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急性肺栓塞的治疗中。尤其对于存在出血风险的病人,可能可以达到降低病人的总体风险,改善预后的作用。仍需要大规模高质量研究数据提供更多临床证据完善相关诊疗方案。 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全球第三大心血管病死亡原因。以往常常认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发病率在亚洲人群中低于西方国家。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重视程度日益增长、影像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VTE的诊治率得到大大提高[1-2]。由于大多数急性PE病人的死亡发生在最初的数小时或数天,<70%的死亡发生在第一个小时,因此,早期识别和诊断PE,并进行适当的干预至关重要。 1 急性PE的诊断和危险分层

1.1 急性PE的诊断急性PE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缺少特异性症状,临床上容易误诊漏诊。临床表现与血管栓塞栓子的多少、发生的速度和心肺的基础状态有关,包括呼吸困难、心动过速、氧饱和度下降、胸痛、晕厥、低血压等,胸背部或胁肋部压痛可能是肺梗死的表现。轻者可以无症状,严重者发生猝死。在临床上如果有以下情况,应注意警惕PE 的发生:与肺部体征不相称、难以用基础肺部疾病解释的呼吸困难;呼吸困难但病人可以平卧;突发昏厥或休克;急性右心室负荷增加的临床表现,特别对于长期卧床、手术史等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病人。通过整体病史和临床表现预测PE的可能性常用的量表有修正的Geneva评分和Wells评分。笔者中心常采用Wells评分进行评估。在辅助检查方面,常规胸部X线检查和心电图很难发现特异性改变。D-二聚体已是公认的PE首选的筛选检查。它具有很高的敏感度,但特异度低,肿瘤、创伤、感染、心脑血管疾病和年龄因素都可能使D-二聚体升高。其阴性结果可基本排除PE。但由于阳性预测值低,阳性结果不能确诊P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可以发现心内或肺动脉主干的栓子,并能观察到右心室负荷过重的征象。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是诊断PE的金标准,其敏感度和特异度高。在肺动脉CTA中可以观察到肺动脉腔内充盈缺损或完全阻断。肺通气灌注核素扫描(V/Q)可用于不适合行CTA的病人,或当病人无法进行CTA使用便携式V/Q扫描。当怀疑有PE且无法进行肺血管检查时,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可能是一种辅助方法。诊断流程和检查方法的选择主要基于病人的PE临床可能性预测,见图1。

急性中毒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中毒的诊断与治疗 发表时间:2011-05-17T14:33:21.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5期作者:高洪仁[导读] 急性中毒种类繁多,常缺乏特异表现,且有些毒物无特效解毒剂。 高洪仁 (黑龙江省宝清县七星河乡卫生院 155618) 【中图分类号】R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5-0392-01 【关键词】急性中毒的诊断治疗急性中毒种类繁多,常缺乏特异表现,且有些毒物无特效解毒剂,这给医务人员诊断、治疗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应注意掌握急性中毒的处理要点。造成小儿急性中毒的主要原因与儿童无知、好奇、不能识别毒物,又喜欢吸吮及咀嚼到手之物有关。90%的中毒发生在家中,75%因误服引起,绝大多数仅涉及一种毒物。家长、学校、医务人员粗心大意、疏于照顾,也是发生儿童急性中毒的重要原因。不仅 误服有害物质可引起中毒,吸入有害气体、皮肤黏膜接触有毒物质也可引起中毒。【诊断】 1.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病前饮食,生活情况,活动范围,家长是否从事接触有毒物质的职业,环境中有无杀虫、灭鼠等有毒药物,家中有无常备药物。尽可能明确中毒病史或毒物接触史。 2.健康儿童突然起病,且症状与体征难以用一种疾病解释。 3.集体或先后有数人同时发病,临床表现相似。 4.生活环境、衣物、皮肤上常存在毒物线索。 5.首发症状常为吐、泻、腹痛、惊厥、昏迷,一般早期多不发热。 6.肤色、瞳孔、气味、口腔黏膜等存在有诊断意义的中毒特征。 7.毒品鉴定是诊断中毒的最可靠方法,应收集患儿的呕吐物、血、尿、粪便或可疑物品进行毒品鉴定。相关特殊化验,如有机磷中毒时血胆碱酯酶活性降低,也有重要参考意义。 8.诊断性治疗有明显效果。【治疗】 1.去除毒物,防止进一步吸收。 (1)口服中毒:采取催吐、洗胃、导泻及洗肠等措施。 1)催吐:毒物摄入4~6小时可催吐,愈早愈好。神志不清、持续惊厥、油剂中毒、误服强酸强碱剂、严重心脏病禁用。①直接刺激法:用压舌板或手指刺激患儿咽及咽后壁,促使呕吐。可反复饮水或下胃管注水后再催吐,反复进行,直到吐出物变清无味为止。②药物催吐:硫酸铜0.3~0.5g加水一杯口服,15分钟不吐可再服一剂。1:5000高锰酸钾400~600ml口服。吐根糖浆10~20ml加水一杯口服(6个月以下婴儿禁用)。阿扑吗啡0.06mg/kg皮下注射。重危患儿催吐过程应侧卧,以防误吸。 2)洗胃:一般用于年长儿,多在4~6小时内进行,但不应受时间限制。除复合汞中毒外,均可用温盐水或温水洗胃,也可根据毒物选择合适的洗胃液。服腐蚀性毒物者一般禁止洗胃。多采用Y型管回流洗胃,患儿应侧卧头低位,每次注入液量不宜超过胃容量的1/2,回流液尽可能抽出,直至回流液清澈无味。拔出胃管前可将泻剂或解毒剂由胃管注入。 3)活性炭:10g活性炭可吸附1g有毒物质,吸附毒物种类多,但对重金属、锂、碳氢化合物、乙醇等效果欠佳。儿童10~30g,加人水或泻药山梨醇内口服,也可通过胃管导人。必要时可重复使用,但不宜再与山梨醇合用,以防体液丢失过多引起脱水。口服活性炭后25%的患儿可出现呕吐,应注意防止误吸。 4)导泻:山梨醇,每次最大1g/kg口服,常与活性炭合用。硫酸镁或硫酸钠250mg/kg加水50~250ml口服。中药采用大黄粉6g、元明粉9g温水冲服。用泻药应注意保持患儿水、电解质平衡。 5)洗肠:中毒4小时以上者可用0.9%温盐水或1%肥皂水1 500~分600ml肛管联结Y型管,作高位回流灌洗,至洗出液变清为止。应记录灌入及排出液量。 (2)皮肤黏膜接触中毒 1)立即脱去污染衣物。 2)用清水清洗受污染的皮肤,强酸强碱可用软干布轻拭后再冲洗。强酸用淡肥皂水或3%~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强碱用3 %~5%醋酸或食醋冲洗。有机磷用肥皂水(敌百虫除外)或清水冲洗。 3)皮肤、黏膜糜烂溃疡者,清洗后保持创面清洁,送外科进一步处理。 4)眼内溅入毒物,用0.9 %盐水或清水冲洗至少5分钟后,转眼科处理。 (3)吸入毒物:立即将患儿撤离现场,呼吸新鲜空气,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吸氧或进行人工通气。 2.加速已吸收毒物排泄 (1)利尿排毒 1)静脉输液:可先静脉注射25%~50%葡萄糖40ml加维生素C 250~500mg,继用5%~10%葡萄糖静脉点滴。静脉内输入碳酸氢钠,可增加尿的 pH,有助于促进弱酸毒物,如水杨酸盐、苯巴比妥等的排出。 2)应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甘露醇。 3)扩血管药:如酚妥拉明、多巴胺,用于肾功不良、少尿者。 (2)透析疗法:酌情用直肠透析、腹膜透析、人工肾。 (3)换血疗法:血中毒物浓度极高,可行全血或血浆置换。 (4)血液灌注法:患儿血引出体外,用吸附剂吸收毒物后再输回体内。 (5)高压氧疗法:适用于严重缺氧。一氧化碳中毒时,可促使正常血红蛋白的恢复。 3.解毒

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与治疗 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南昌市第一医院心内科 郑春华 肺栓塞(PE)是指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肺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 肺血栓栓塞(PTE)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主要临床病理生理特征。 PTE是最常见PE。 15%发生肺梗死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症状 典型肺梗死三联症状(呼吸困难、胸痛及咯血)仅占所有肺栓塞患者的1/3 常见症状顺序依次为:呼吸困难,胸痛,心悸,咳嗽,咯血,焦虑,晕厥 特别强调 “不能解释”的呼吸困难:仔细询问病史,明确呼吸困难的诱因、加重、缓解方式及对治疗的反应。误诊为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经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仍无好转迹象时,应进一步行血气分析及其他各项检查。 胸痛:常有持续性胸痛,患者经硝酸甘油等不能缓解疼痛。 晕厥:大面积肺栓塞导致脑供血不足时,可引起晕厥,晕厥也常常是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最早的症状之一。一些肺栓塞以晕厥为首发症状,常被误诊为心源性及血管源性晕厥。如果能排除其它因素引起的晕厥,因该警惕是否存在肺栓塞。 咯血 体征 低热,紫绀,呼吸次数增加,窦性心动过速,P2 亢进,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收缩期杂音,三尖瓣返流性杂音,胸膜摩擦音等。 血气分析 严重的低氧血症 心电图 目前则认为,几乎所有有症状的急性PE患者,心电图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因此心电图对肺栓塞的诊断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 肺栓塞最为常见的心电图表现为SI加深,QⅢ出现及TⅢ倒置,胸前导联V1-4T波倒置,或完全性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既往无慢性肺病疾患病史的患者,还有一些心电图异常也应警惕肺栓塞的可能 avL导联S波>1.5mm; 胸前导联过渡区左移至V5导联 肢体导联QRS波群低电压(<5mm)等。 还要留心观察一些心电图不典型或轻微的改变 TV1-2倒置,SV1 (或V3R-V5R)粗钝挫折,也可能提示PE。 这些异常的心电图尤其注意与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及陈旧性心肌梗塞鉴别。 年龄较大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如果有胸痛,同时心电图一些导联出现T波改变,易首先考虑为“冠心病、心绞痛”,但是肺栓塞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血气分析及放射性核素肺

2020年急性肺栓塞诊断和治疗(全文)

2020年急性肺栓塞诊断和治疗(全文) 摘要 急性肺栓塞发病率高,症状的不典型性容易引起误诊。诊断和危险分层决定了急性肺栓塞的治疗策略。抗凝和系统性溶栓是几十年来的主要的治疗选择,腔内介入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急性肺栓塞的治疗中。尤其对于存在出血风险的病人,可能可以达到降低病人的总体风险,改善预后的作用。仍需要大规模高质量研究数据提供更多临床证据完善相关诊疗方案。 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全球第三大心血管病死亡原因。以往常常认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发病率在亚洲人群中低于西方国家。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重视程度日益增长、影像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VTE的诊治率得到大大提高[1-2]。由于大多数急性PE病人的死亡发生在最初的数小时或数天,<70%的死亡发生在第一个小时,因此,早期识别和诊断PE,并进行适当的干预至关重要。 1 急性PE的诊断和危险分层 1.1 急性PE的诊断急性PE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缺少特异性症状,临床上容易误诊漏诊。临床表现与血管栓塞栓子的多少、发生的速度和心肺的基础状态有关,包括呼吸困难、心动过速、氧饱和度下降、

胸痛、晕厥、低血压等,胸背部或胁肋部压痛可能是肺梗死的表现。轻者可以无症状,严重者发生猝死。在临床上如果有以下情况,应注意警惕PE 的发生:与肺部体征不相称、难以用基础肺部疾病解释的呼吸困难;呼吸困难但病人可以平卧;突发昏厥或休克;急性右心室负荷增加的临床表现,特别对于长期卧床、手术史等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病人。通过整体病史和临床表现预测PE的可能性常用的量表有修正的Geneva评分和Wells评分。笔者中心常采用Wells评分进行评估。在辅助检查方面,常规胸部X线检查和心电图很难发现特异性改变。D-二聚体已是公认的PE首选的筛选检查。它具有很高的敏感度,但特异度低,肿瘤、创伤、感染、心脑血管疾病和年龄因素都可能使D-二聚体升高。其阴性结果可基本排除PE。但由于阳性预测值低,阳性结果不能确诊P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可以发现心内或肺动脉主干的栓子,并能观察到右心室负荷过重的征象。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是诊断PE的金标准,其敏感度和特异度高。在肺动脉CTA中可以观察到肺动脉腔内充盈缺损或完全阻断。肺通气灌注核素扫描(V/Q)可用于不适合行CTA的病人,或当病人无法进行CTA使用便携式V/Q扫描。当怀疑有PE且无法进行肺血管检查时,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可能是一种辅助方法。诊断流程和检查方法的选择主要基于病人的PE临床可能性预测,见图1。 图片

中国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年)

中国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年) 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我国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1],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是常见的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2]。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肿瘤栓塞等。其中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最常见的PE 类型,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占PE的绝大多数,通常所称的PE即指PTE。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引起PTE的主要血栓来源,DVT多发于下肢或者骨盆深静脉,脱落后随血流循环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PTE常为DVT的合并症。由于PTE与DVT在发病机制上存在相互关联,是同一种疾病病程中两个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因此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本指南相关推荐主要针对血栓性PE,非血栓性PE发病率低,临床证据很有限,暂不做相关推荐。 近年来,对PE的认识不断提高,但临床实践中仍存在误诊、漏诊或诊断不及时,以及溶栓和抗凝治疗等不规范问题。201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专家组编写了“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3],对规范我国急性PE的诊断流程和治疗策略,提高我国急性PE的诊治水平起到了极大了推动作用。在此后的5年中,肺血管疾病领域发展迅速,尤其在PE患者诊断、评估和治疗等方面,大量临床试验结果的发表,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过去的指南已不能满足临床医师的需要。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专家组在2010年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对新近出现的临床证据系统研判,并参考国际最新急性PE诊断和治疗指南[4],经认真研究讨论,达成共识,制订了本指南。与我国2010年专家共识相比,本指南在易患因素、危险分层、诊断治疗策略、新型口服抗凝剂、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压等方面进行了更新,并对妊娠期和肿瘤患者PE的治疗给出正式推荐,旨在为PE的诊治提供依据和原则,帮助临床医师作出医疗决策,但在临床实践中面对每一个具体患者时,应该根据个体化原则制定诊疗措施。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诊疗措施的价值或意义,多因素权衡利弊,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仍沿用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方式: I类:指那些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那些有用/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充分证明有用/有效,可以考虑应用。 Ⅲ类:指那些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注册研究。 一、流行病学 急性PE是VTE最严重的临床表现,多数情况下PE继发于DVT,现有的流行病学多将VTE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危险因素、自然病程等研究,其年发病率100-200/10万人[5,6]。 PE可以没有症状,有时偶然发现才得以确诊,甚至某些PE患者的首发表现就是猝死,因而很难获得准确的PE流行病学资料。根据流行病学模型估计[6],2004年总人口为4.544亿的欧盟6国,与PE有关的死亡超过317,000例。其中,突发致命性PE占34%,其中死前未能确诊的占59%,仅有7%的早期死亡病例在死亡前得以确诊。PE的发生风险与年龄增加相

中国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

中国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指南( 2015)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 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 PE)是我国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1],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是常见的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2]。PE是内源性 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肿瘤栓塞等。其中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是最常见的PE类型,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占PE的绝大多数,通常所称的PE即指PTE。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引起PTE的主要血栓来源,DVT 多发于下肢或者骨盆深静脉,脱落后随血流循环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PTE常为DVT的合并症。由于PTE与DVT在发病机制上存在相互关联,是同一种疾病病程中两个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因此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 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本指南相关推荐主要针对血栓性PE,非血栓性PE 发病率低,临床证据很有限,暂不做相关推荐。 近年来,对PE的认识不断提高,但临床实践中仍存在误诊、漏诊或诊断不及时,以及溶栓和抗凝治疗等不规范问题。2010 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专家组编写了“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3],对规范我国急性PE的诊断流程和治疗策略, 提高我国急性PE的诊治水平起到了极大了推动作用。在此后的5年中,肺血管 疾病领域发展迅速,尤其在PE 患者诊断、评估和治疗等方面,大量临床试验结果的发表,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过去的指南已不能满足临床医师的需要。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专家组在2010 年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对新近出现的临床

急性中毒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处理

急性中毒的诊断标准 真帆丶358 |浏览13 次 2016-05-17 13:11 我有更好的答案 1条回答 1、毒物接触史:对应患者不明原因的急性症状表现,医生应该警惕患者可能是中毒,需要仔细盘问病史,不可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及时诊断患者中毒,为患者及时治疗赢得时间。(1)毒物种类或名称,进入的剂量、途径、时间,出现中毒症状的时间或发现病人的时间及经过。 (2)发病的现场情况,有无残余可疑毒物。 (3)有服毒可能者,应了解患者的生活情况、精神状态、经常服用药物的种类,身边有无药瓶,家中的药物有无缺少,服药剂量的估计。 (4)可疑为食物中毒者,应调查同餐进食者有无同样症状发生。 (5)对可疑一氧化碳(CO)气体中毒者,应了解室内炉火、烟囱及同室其他人的情况。 2、体格检查 (1)神志:是清醒、朦胧、谵妄、还是昏迷,表情是痛苦还是烦躁。 (2)血压、脉搏、心率与心律、呼吸(频率与节律,肺部有无罗音,呼出的气体有无特殊气味,如:有机磷中毒有蒜臭味,乙醇中毒有酒味,硫化氢类中毒有蛋臭味等)。(3)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情况。如扩大:见于阿托品、苯丙胺等中毒;缩小见于有机磷、吗啡、麻醉剂等中毒。 (4)皮肤、口唇颜色(发绀、樱红、苍白或灰白)、口唇周围及口腔内有无腐蚀痕迹,有无药渍及气味,皮肤有无炎性损害、创口及注射痕迹,体表温度及湿度,皮肤干燥及脱水程度。

(5)有无肌肉抽搐及痉挛,腹部有无压痛。 (6)呕吐物及排泄物(尿、粪)的颜色、有无特殊气味。 3、实验检查 (1)毒物鉴定:将呕吐物、洗胃液、尿、粪、血液等进行毒物分析。 (2)根据病情需要做:血胆碱脂酶(CHE)测定,血液生化,血气分析,肝、肾功能,脑脊液,X线,心电图,脑电图等检查。

中国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

中国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 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我国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1],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是常见的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2]。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肿瘤栓塞等。其中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最常见的PE类型,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占PE的绝大多数,通常所称的PE即指PTE。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引起PTE的主要血栓来源,DVT多发于下肢或者骨盆深静脉,脱落后随血流循环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PTE常为DVT的合并症。由于PTE与DVT在发病机制上存在相互关联,是同一种疾病病程中两个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因此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本指南相关推荐主要针对血栓性PE,非血栓性PE发病率低,临床证据很有限,暂不做相关推荐。 近年来,对PE的认识不断提高,但临床实践中仍存在误诊、漏诊或诊断不及时,以及溶栓和抗凝治疗等不规范问题。201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专家组编写了“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3],对规范我国急性PE的诊断流程和治疗策略,提高我国急性PE的诊治水平起到了极大了推动作用。在此后的5年中,肺血管疾病领域发展迅速,尤其在PE患者诊断、评估和治疗等方面,大量临床试验结果的发表,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过去的指南已不能满足临床医师的需要。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专家组在2010年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对新近出现的临床证据系统研判,并参考国际最新急性PE诊断和治疗指南[4],经认真研究讨论,达成共识,制订了本指南。与我国2010年专家共识相比,本指南在易患因素、危险分层、诊断治疗策略、新型口服抗凝剂、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压等方面进行了更新,并对妊娠期和肿瘤患者PE的治疗给出正式推荐,旨在为PE的诊治提供依据和原则,帮助临床医师作出医疗决策,但在临床实践中面对每一个具体患者时,应该根据个体化原则制定诊疗措施。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诊疗措施的价值或意义,多因素权衡利弊,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仍沿用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方式: I类:指那些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那些有用/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充分证明有用/有效,可以考虑应用。 Ⅲ类:指那些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注册研究。

急性中毒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急性中毒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急性中毒是指人体在短时间内接触毒物或超过中毒量的药物后,机体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急性中毒病情复杂、变化急骤;严重者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 一、急性中毒流行病学 美国损伤相关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中,中毒是第二大原因[2]。美国中毒控制中心国家中毒数据系统(national poison data system,NPDS)2014年年度报告[3]:有毒物质暴露报告数超过289万人次;其毒物暴露主要集中在20岁以下低年龄段,占61.3%;毒物暴露途径,以消化道摄入为主,占83.7%;意外接触是主要接触原因,占79.4%;毒物暴露地点93.5%集中于家庭;毒物类型以药物和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前五类毒物分别为镇痛药(11.3%),化妆品/个人护理产品(7.7%),家庭清洁物质(7.7%),镇静剂/安眠药/抗精神病药(5.9%),以及抗抑郁药(4.4%)。5岁及以下儿童最常暴露的五种毒(药)物依次是化妆品/个人护理产品(14.0%),镇痛药(9.3%),家庭清洁物质(11.0%),异物/玩具/杂项(6.7%)及外用制剂(5.8%)。 我国卫生部2008年发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和农村损伤和中毒是继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后的第五大死亡原因,占总病死率的10.7%。我国目前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急性中毒流行病学的数据。有研究对1994年至2007年我国发表的急性中毒流行病学的文献进行检索,在检索到的714篇文献中符合预定要求的有

24篇。研究表明,急性中毒男女比例为1∶1.31,女性中毒例数明显高于男性。急性中毒患者集中在20~29岁和30~39岁,尤其是20~29岁,占40.28%。从急性中毒原因来看,有意接触毒物者高于意外接触者,自杀是急性中毒的重要原因[4]。急性中毒途径以消化道为主,地点以家庭为主,静脉注射途径多在娱乐场所出现。急性中毒的毒种主要有药物、乙醇、一氧化碳、食物、农药、鼠药6大类;乙醇作为单项毒种在中毒物质中占第一位,乙醇中毒集中在青壮年群体,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药物中毒以治疗性用药为主,最常见的是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5,6] ;急性中毒病死率为1.09%~7.34%,其中农药中毒占急性中毒死亡的40.44%[7];急性农药中毒病死率为7.12%~9.30%[8,9],农药中毒的种类主要是有机磷农药和百草枯[9,10],百草枯中毒病死率为50%~70%[11,12]。 食物中毒在急性中毒中仍占有重要位置。一氧化碳中毒与北方冬季家用燃煤取暖以及目前家庭使用燃气、热水器或以液化石油为燃料的火锅有密切关系。 二、中毒病情分级与评估 1998年欧洲中毒中心和临床毒理学家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oisons Centres and Clinical Toxicologists,EAPCCT)联合国际化学安全计划和欧盟委员会推荐了中毒严重度评分[13,14](poisoning severity score,PSS)(表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