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债规模与结构

国债规模与结构

国债规模与结构
国债规模与结构

第八章国债规模与结构

第一节国债规模

一、国债规模指标

(一)国债规模绝对量指标

国债规模:反映国债的总体数量,包括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

1.国债余额:指政府现存而未清偿的债务总额,即历年累计债务总量。

2.国债发行额:

3.国债还本付息额:

(二)国债规模相对量指标

1.国债总额占国民经济总量指标的比重:国债余额占GDP/GNP、国民收入

的比重

2.国债发行额占财政收支指标的比重:

(1)国债发行额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反映国债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

(2)国债发行额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财政对国债的依赖程度,即债务依

存度。

3.国债还本付息额占财政收支指标的比重:前者反映国债对财政收入所形成

的负担大小,称为偿债率;后者反映财政总支出中债务支出所占的比重。

二、我国国债绝对规模及其趋势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公债规模及其变动趋势:总体上国债规模(包括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均呈上升趋势,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981-1993年,小幅上升阶段。其中,1981-1986年发行量不大,在40-60亿元;1987-1993年增长较快,每年发行额超过百亿。

2.1994-1997年,快速增大阶段,每年发行额超过千亿,国债规模快速增大。原因:(1)财政赤字弥补方式的单轨制。(2)偿债高峰的到来。

3.1998年以来,公债规模再一次膨胀,每年发行额超过三千亿。原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

三、我国国债相对规模分析

(一)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占GDP的比率。反映整个国民经济对公债的承受能力。公债负担率是衡量公债规模与的最主要指标之一。

警戒线:国外经济学家多数认为,国债负担率应控制在45%以内;欧盟成员国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其成员国国债负担率不得超过60%。

我国国债负担率总体上呈上升势头,且基本上每两年上升1个百分点,到1999年已经接近13%。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2000-2004年约为11.10%、12.87%、

14.9%、16.0%和16.1%。从这一数字看我国国债负担并不重,存在较大发债空间。

注意:(1)其他国家的高负债率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累的结果;我国国债历史短,再过几十年也会很高。

(2)1987-1998年我国国债余额增长率高达32%,大大高于同期GDP增长率,甚

至比名义增长率还高,表明,在经济衰退时期要控制国债规模。

(二)居民应债能力: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居民储蓄存款额的比率。1981-2000年该比率一般在3%-6%之间,说明城乡居民的应债能力很强。

我国个人公债持有者,据估计,1982-1990年个人持有者占比达80%;1991-1995

年为75%,1996年底为30%。从一些发达国家情况看,个人持有者仅占10%左右,

绝大部分属于机构投资者。在我国公债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情况下,该指标已逐渐

失去意义。

(三)政府偿债率: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中央财政收入的比率。该指标越低,政府偿债能力越强;反之,则相反。债务收入的有偿性决定了公债规模必然要受到国家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一般认为,政府偿债率应控制在8%——10%为国际公认的安全线,警戒线为22%。

1989年以前,在3%左右;1990年起迅速上升,从1990年的11%直线上升至1992年的35%;此后虽有所下降,但1995年开始又回升,到1998年达到高峰46%。这表明,政府偿债能力越来越弱。2000——2004年,我国政府偿债率为22.06%、23.9%、24.67%、24.88%、25.31%。已经超过警戒线,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我国发债规模已经过大,应控制公债发行规模。

(四)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当年中央财政支出的比率。可进一步分为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和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是用公债收入除以全国财政支出,后者是用国债收入除以中央财政支出。国际上国债依存度的警戒线为15%——20%。

1986年以前该指标均在10%以内;从1987年起超过10%,1987-1993年平均为20%;自1994年突增至45%,至1999年已达61.28%,至2002年突破80%。我国2000——2004年国债依存度为75.25%、77.73%、83.5%、81.26%和85.21%。已经远远超过国际上的上限,说明我国财政处于脆弱状态,蕴含巨大财政风险。

(五)赤字率:赤字率是表示一定时期内财政赤字额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关系。国债发行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赤字大小将直接关系到国债规模。国际上该指标通常以3%为警戒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的数据计算,2000——2004年中国赤字率约为2.78%、2.59%、2.98%、2.50%、1.53%。总体而言,从赤字率观察我国国债发行还有一点的空间,但看见已经不大。

四、国债规模的限制因素

(一)西方的不同观点

(二)国债规模的限制因素

1.国债规模的两个层次问题:国债规模的最大限度;在最大限度下的合理规

2.国债规模的最大限度的限制因素

(1)政府偿债能力。

(2)认购者的应债能力。

3.国债发行的合理规模

在最大限度下的合理规模,还要考虑其他因素:(1)政府对债务资金的需求量。(2)国债经济功能的发挥。

第二节国债结构

一、品种结构

(一)国债品种结构及其类型

1.含义:国债品种结构指不同类型国债之间组合的比例关系。

2.类型:

(1)国债品种单调:只有一个或几个品种

(2)国债品种丰富:有多个品种

(二)我国国债品种结构

1.总体情况

1981—1986年,只有一个品种(国库券)

1987—1994年增加了重点建设债券、财政债券、国家建设债券、特种国债、保值

公债等,但仍以国库券为主。

1995年以来,主要有记帐式国债、凭证式国债、无记名国债、特种定向债券等。

2.特点:

(1)种类较少。

(2)总体趋势是品种逐渐增多,品种结构日渐丰富。

二、期限结构

(一)国债期限的影响因素

政府设计国债期限时需考虑的因素:

1.国债期限结构要符合政府债务资金的需求。

2.国债期限结构要符合社会资金供给结构的要求。

3.国债期限结构要符合利息支出最小化的要求。

4.国债期限结构要符合政府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要求。

5.国债期限结构要符合政府债务负担均衡化的要求。

(二)我国国债期限结构

新中国国债大多是中长期国债,短期国债较少。期限主要有1年、2、3、5、8、10

年。国债以中期国债为主,期限结构不合理,降低了国债的筹资功能,难以满足国

家的资金需要和社会的投资需求。

三、国债利率结构

国债利率结构:指不同利率国债之间组合的比例关系。

(一)制定公债利率的方式

1.由债务人制定国债利率。多见于市场机制不完善、管制利率情况下。

2.由债权人制定国债利率。由一级自营商投标确定。

3.由债务人和债权人共同制定国债利率。一般采用私募发行时通过谈判制

定。

(二)确定公债利率水平(国债利率的影响因素)

1.市场利率。(我国参照的是银行利率)

2.不同的市场环境。(1)不同的资金市场利率不同;(2)国债发行方式不同、

发行对象不同利率不同。

3.国债本身的特性也影响国债利率水平。(1)国债的流动性不同,不同利率

不同;(2)不同国家政府债信不同利率不同。

(三)我国国债利率变化的特征

1.国债利率水平总体趋势:20世纪80年代总体呈上升趋势;1989-1990年达

到第一个高峰,1993-1995年达到第二个高峰。此后呈下降态势,2006年

以来开始回升。

2.国债利率制定方式:1995年以前国债利率采用行政制定方式;1995始引

入招投标方式;1997年以来,行政制定方式为主。

3.在国债利率行政制定方式下,利率水平的参考依据是银行同期储蓄存款利

率,一般略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原因:存款的存取更方便)。

复习思考题:

1.国债规模的衡量指标有哪些?

2.试分析我国国债的绝对规模及其变化趋势。

3.试分析我国国债的相对规模。

4.简述国债规模的影响因素。

5.什麽是国债品种结构?其有哪些类型?

6.简述我国国债的品种结构。

7.论述国债期限的影响因素。

8.简述国债利率结构及其制定方式。

9.简述国债利率水平的影响因素。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 素分析 摘要文章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进行了广义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981年~1993年国债还本付息和财政支出是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因素;1994年~2003年财政赤字和国债还本付息是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因素为此我国政府要改善财政收支状况减少财政赤字来控制国债发行规模的快速增长关键词国债;发行规模;广义灰色关联分析 一、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选择 现实经济中影响或决定国债规模的具体因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国债的发行规模取决于一定时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债的承受能力就越强国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自然受到财政收支状况的影响国债发行规模还会受到社会资金总量的限制由于居

民投资者目前仍然是国债认购的主体居民储蓄会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大小从国债自身的运作来看发行的新债有一部分要用于偿还旧债国债余额、国债的还本付息状况也是决定国债适度规模大小的因素为此我们将国债发行规模Dt影响因素的考察范围确定为国内生产总值GDPt财政赤字FDt财政收入FIt财政支出FEt居民储蓄St国债还本付息PDt上一期国债余额CBt-1 这里国债余额采用上一期数据是考虑到若采用本期数据本期国债余额CBt就包含了国债发行规模Dt国债发行规模Dt和本期国债余额CBt的关联度自然较高不利于找出国债发行规模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广义灰色关联分析 数据选取期间为1981年~2003年考虑到1994年以后

国债成为国家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资金来源为了分析出1994年前后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影响力排序变化将数据分成两段第一段是1981年~1993年第二段是1994年~2003年其中国债余额来自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数据 由计算结果可知1981年~1993年各影响因素和国债发行规模综合关联度的排序为国债还本付息0.806>财政支出0.756>财政赤字0.742>财政收入0.729>国内生产总值0.674>国债余额0.641>居民储蓄0.5521994年~2003年各影响因素对国债发行规模影响的排序为财政赤字0.838>国债还本付息0.830>财政收入0.751>财政支出0.745>居民储蓄0.730>国债余额0.728>国内生产总值0.617 上述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1981年~1993年我国国债发行处于第一个模式其特点国债主要用于还本付息、筹集建设资金和弥补财政赤字这一时期由于财政赤字较低弥补赤字可以向中央银行透支当年国债部分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外主要是用于还本付息和财政支出国债发行规模和国债还本付息、财政支出的关联度最高国债发行规模增长较慢1994年~2003年我国国债发行处于第二个模式其特点国债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还本付息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是因为1994年《预算法》出台规定财政出现赤字不能向中央银

中国国债规模若干重要观点述评

中国国债规模若干重要观点述评 ;一、国债规模衡量指标及对我国国债规模的现状评价国债有不同的内涵。; ;通常来说,国债是指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1。广义地讲,国债是指政府实际负担的债务,除国家预算公布的债务外,还加上或有债务(或有债务是指国有银行系统中的坏帐,随着现收现付制逐渐取消而产生的退休金债务,国家担保的公共和非公共部门的国外借款,粮食收购和流通中积累的损失)2。在众多学者与评价债务规模时,国债有时指内债,有时指外债,这些差异不他们提出基本一致的结论与政策建议。但涉及到总的债务规模时,对形势的某些判断则有所不同。; 国债规模即内外债规模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历年累计的债务总规模;二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规模;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我国从1979年开始恢复发行公债,截止到1998年,累计公债发行13755.8亿元,1997年底公债余额为4825.84亿元,年度公债发行额从1979年35.31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3310.9亿元,国债规模增加速度之快、幅度之大,使它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分析和评价国债规模有不同的角度和指标。有学者认为,判断国债规模适度与否的主要指标有五项:一是债务依存度,即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额,它表明当年财政支出中多少是由债务收入支持,指标越高,说明对债务的依赖性越大。二是国债负担率,即国债余额/GDP,表示国民的国债化程度,指标越高,表示国债对经济的干预越强,而财政收入相对不足。三是国

债偿还率,即当年国债到期付息额/GDP,指标越高,表示债务偿还越集中,国债期限结构不合理。四是财政分配率,即当年国债发行额/GDP,比率越高,表示财政通过发行国债集中的财力越大。五是国民应债率,既人均国债量/人均存款,指标越高,表示居民年收入中购买国债的比率越高,而其潜在购买力不足3。按照国际标准,前4项指标的警戒线分别是20%、15%、6%、3%。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国债依存度在1996年已达26%,超过国际警戒线;国债负担率1995年达到5.2%,国债偿还率1994年为7.48%,1995年为13.48%,财政分配率1991年超过警戒线,达到3.3%,1995年末3.8%。储蓄存款的应债比率1995年仅为5.1%,但人均国债量占人均年收入比例较高。由此可见,对国债发行规模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是国债偿还率、国民应债率、国债依存度、国债负担率,其中三项指标超标说明不能对继续扩大国债规模过于乐观。; 毕业论文 也有学者提出这样几组相对指标,债务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国债负担率、居民应债力,其债偿债率指一年的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居民应债能力指国债余额/居民储蓄存款或其余额1。有学者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比较国债的增幅与财政收入的增幅,指出国债增幅超过财政收入增幅1倍以上,并在1985、1988、1990、1994四个年度出现跳跃式增长,说明国债增长与财政收入的增长没有密切关系,主要取决于政府需要和国债自身还本付息。二是分析国债依存度,有三个口径:内外债/国家财政支出,反映国债总规模;内债/财政支出,反映内债规模;内债/中央财政支出,反映发行主体的债务负担;从90年代起,

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 期中作业

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 [摘要] 国债是各国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虽然其在经济运行中有着诸多负面效应,但是在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定性分析了影响国债发行的多种因素,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定量分析了国债发行规模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国债发行规模;计量分析 一、发行国债的目的 国债是国家作为债务人凭借国家信用筹集资金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它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发行国债的目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1.筹措军费 在战争时期为筹措军费而发行战争国债,发行战争国债是各国政府在战时通用的方式,也是国债的最先起源。 2.弥补财政赤字 为平衡国家财政收支,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赤字国债。一般来讲,平衡财政收支可以采用增加税收、增加通过或发行国债的办法,以上三种办法比较,增加税收是取之于名用之于名的作法,固然是一种好办法但是增加税收有一定限度,如果税赋过重,超过了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将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并会影响今后的税收。增发通货是最方便的作法,但是此种办法是最不可取的,因为用增发通货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其对经济的影响最为剧烈。

在增税有困难,又不能增发通货的情况下,采用发行国债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还是一项可行的措施。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可以吸收单位和个人的闲置资金,帮助国家渡过财政困难时期。但是赤字国债发行量一定要适度,否则也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3.筹建建设资金 国家为筹集建设资金而发行建设国债。如果说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暂时的权益之计,那么发行国债筹集建设资金,扩大建设规模, 对国家重点建设和基础产业进行必要的倾斜扶持则是发行国债的主要目的。建设资金的相对不足或短缺往往是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国家要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此需要大量的中长期资金,通过发行中长期国债,可以将一部分短期资金转化为中长期资金,用于建设国家的大型项目,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4.调控宏观经济运行 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不合理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深层次矛盾,在我国市场机制、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必须由政府来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通过发行国债,可以灵活、有效地执行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地发展。 5.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债已逐渐演变成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最理想的工具,国债在现代市场

国债规模理论研究分析.docx

国债规模理论研究分析 这些年来,随着我国国债规模的不断增大,对于如何确定国债的适度规模,理论界展开了广泛的探讨。本文就是在这些探讨的基础上,从金融经济角度对我国国民经济与财政现状的应债能力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并对我国国债适度规模作出定量判断。 一、从金融经济的角度分析国民经济应债能力 国家债务负担率是反映国民经济应债能力的基本指标。从金融经济的角度出发,我国国家债务主要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中Y政F 的国内债务余额;2、国家外债余额;3、银行不良贷款等隐性债务。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准确数据很难得到,于是相关的分析可以采用了国内学者从控制金融风险角度所得出的估计数值进行,即不良贷款占银行总贷款余额比例。目前这一比例在25%左右。20XX年至20XX年,我国国家债务负担率年均达到了20%以上,如果考虑到银行不良贷款,那么国家的债务负担率一下便上升至45%以上,20XX年甚至超过了50%。 虽然,这个比率还低于美国等一些政F赤字很高的发达国家,同时也低于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其联盟内国家所规定的60%最高限国债负担率。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家国债负担率还不足以真实地反映转型期国民经济的应债能力。主要原因有两点:(1)发达国家的国债负担率虽然很高,但是他们的财政收入所占GDP的比重也相对较高,一般可以达到4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50%。而且,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都十分强大,国家财力、物力集中

程度很高。20XX年以后,我国进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阶段,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在直线上升,由于基数较低,目前,财政收入占GDP比较不过就是30%左右。但是,我国国债负担率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财政收入所占比重的1.5倍多,因此,相比起之前的发达国家,我国国民经济的应债能力还是比较低的。 (2)发达国家发行国债的历史较长,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二级市场,国债的流通性很强。以美国为例,七成以上的国债都可以进入二级市场自由交易。同时,诸如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其金融产品的设计与研发能力已经成熟,因此,流通中的国债期限结构和持有者结构也比较合理。再有便是联邦储备银行利用国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作为主要货币政策调节工具,使得相当一部分国债可以长期稳定在二级市场流通,从而减轻了政F还本付息的压力。但是,我国发行国债的历史不长,目前所发行的又多为凭证式国债,上市流通的比率很小,二级市场的容量非常有限。而且中国人民银行对于国债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才开始五、六年的时间,远远没有形成发达国家国债二级市场上的流通存量,能够稳定地保留在二级市场中的国债数量对于减轻财政负担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政F还本付息的压力不断增加,对国债的承受能力要低于发达国家。 因此,从金融经济角度出发,目前我国已经存在潜在的债务风险。为此,我国应该放慢国债发行的速度,理性的制定国债发行规模与类型设计。另一方面,要建立起良好的国债流通的二级市场,首先需要化解银行的不良贷款,防范其不良资产影响国家财政的公信力度,同

国债发行机制.docx

国债发行机制 一、国债拍卖的参与者资格限制 我国对国债拍卖的参与者的资格限制比较严格,规定只有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国债承购包销团成员,才分别有权参加财政部通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的记账式国债拍卖①,包括竞争性投标和非竞争性投标。社会个人及其他机构投资者只能购买凭证式国债,或向参与国债投标的承销商认购国债,不能直接参加国债投标。但是通过进行国际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在国债发行比较成熟的国家,对于国债拍卖参与者的资格限制都比较宽松。以美国为例,美国任何居民、机构投资者,既可以向自营商购买国债,也可以直接向联邦储备银行购买;可以亲临购买,也可以邮购;可以参加竞争性投标,也可以参加非竞争性投标。事实上,从理论上讲,对参加国债拍卖的参与者设置较少的资格限制,可以扩大国债的需求量,从而降低国债的发行成本。 二、限制最高、最低投标量和投标价格 为进行必要的投标筛选,财政部在拍卖前通常不仅规定最低、最高投标量限额②,还经常会设定一定的投标价格区间。通过研究笔者发现,目前在国际上在对国债竞争性投标进行必要筛选时,采用最高投标量限制的国家很少,而采用最低投标量限制的比较常见。理论和实践证明,实行最低投标量限制通常可以简化投标程序并降低管理费用,但是这一措施也会减少独立投标人的数量,鼓励小规模机构和个人进行投标合并(bid-pooling),从而产生投标过程中的非竞争性行

为的效果。因此,应在充分考虑本国人均收入水平和信贷政策限制的前提下,制定有效的最低投标量限额。 对于设定投标价格区间的做法,支持的观点认为,由于我国目前国债市场上缺少基准债券,投标人对市场看法的差别较大,设定区间有利于将中标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投标人合谋控制市场的行为。但是很明显,设置投标区间是一种非市场化的表现,它使国债拍卖仍不能完全通过供求关系来确定中标价格。事实上,在国债拍卖中设定一个最低中标价格或者保留财政部一定的控制发行量或剔除部分不合理投标的权利的做法在国际上是比较常见的,但很少有国家在拍卖中设置最高价的现象。而且,由于财政部有时没能正确把握金融市场对利率的预期,还会出现设置错误的价格区间的现象。比如,20XX年7月31日,财政部发行了20XX 年第7期记账式国债(代码010107),招标区间定在4.25%和5.25%,期限为20年。由于市场普遍认为发行利率较高,所以在发行期间大力追捧,“都往4.25的上限打”,大批自营商拆借资金购买国债,并且该国债在上市后价格迅速上涨了20%.由此证明财政部设置了一个错误的价格区间。 三、规定自营商的基本承销额 财政部在每次国债拍卖时都规定自营商的基本承销额。基本承销额即按照一级自营商规模的大小向其分配一定量必须承购的国债额,然后再对剩下的发行量进行招标,基本承销额无需招标。这样设计主要是为防止在拍卖发行时,一级自营商参与国债拍卖的动力不足,所

国债是什么_国债发行目的

国债是什么_国债发行目的 导语:什么是国债?它的发行有什么目的吗?那么接下来就是品才网为大家提供的关于国债相关知识,希望大家能喜欢。 国债是什么_国债发行目的 国债简介 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券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债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 中国最早是从清朝末期开始发行国内公债并大量举借丧权辱国的外债。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也曾多次发行公债,如1932年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曾分2期发行总额为180万元的“革命战争短期公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债发行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刚刚建立的1950年,当时为了保证仍在进行的革命战争的供给和恢复国民经济,发行了总价值约为302亿元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第二阶段是1954-1958年,为了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分5次发行了

总额为35.46亿元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第三阶段是1979年以后,为了克服财政困难和筹集重点建设资金,中国从1981年起重新开始发行国债。截止到1995年,共发行了8种内债,有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财政债券、特种债券、定向债券、保值债券、转换债券等,累计余额达3300亿元。 国债种类 凭证式国债 这类国债通俗地说就是你去银行买国债,然后银行给你一张凭证,作为你借出钱的证明。 这类国债往往不能上市流通,因为这张凭证仅被视为“收据”而不是“正式发票”。但银行会承认这个“收据”,有需要的时候可以拿凭证式国债作为银行的抵押贷款。 电子式储蓄国债 这种国债是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的不可流通的人民币债券。它只面向境内中国公民,企事业单位等机构是不能购买的。 与凭证式国债投资者可以直接用现金去银行柜台购买不同,电子式国债需要在银行开立国债账户,同时指定对应的资金账户才能购买。记账式国债 记账式国债,通俗地说就是通过电脑记账的方式来记录国家欠你的钱,和上面两种国债不同的是:它可以上市流通,通过股票账户可以买到它,另外一些试点的银行也可以买到。 在未到期之前,记账式国债不能提前支取,但可以通过股票(证券)

近30年国债发行规模

1981-2010年国债发行规模、财政收入及GDP一览表单位:亿元 年份发行额当年财政 赤字 当年国债发行 额占财政赤字 比重% 当年财政 收入 当年国债发行 额占财政收入 比重% 当年GDP 当年国债发 行额占GDP 比重% 1981 46.65 51.02 95.37 1175.79 3.97 4891.6 0.95 1982 43.83 34.59 126.71 1212.33 3.62 5323.4 0.82 1983 41.58 83.07 50.05 1366.95 3.04 5962.7 0.70 1984 42.53 43.62 97.50 1642.86 2.59 7208.1 0.59 1985 60.61 20.22 299.75 2004.82 3.02 9016.0 0.67 1986 62.51 106.53 58.68 2122.01 2.95 10275.2 0.61 1987 63.07 80.02 78.82 2199.35 2.87 12058.6 0.52 1988 132.17 161.93 81.62 2357.24 5.61 15042.8 0.88 1989 138.91 176.41 149.60 2664.9 5.21 16992.3 0.82 1990 197.24 115.14 171.30 2937.10 6.72 18667.8 1.06 1991 281.27 217.01 129.61 3149.48 8.93 21781.5 1.29 1992 460.77 228.79 201.39 3483.37 13.23 26923.5 1.71 1993 381.32 298.87 127.59 4348.95 8.77 35333.9 1.08 1994 1028.57 666.97 154.22 5218.10 19.71 48197.9 2.13 1995 1510.9 662.82 227.95 6242.20 24.20 60793.7 2.49 1996 1847.77 529.56 348.93 7407.99 24.94 71176.6 2.60 1997 2411.79 582.42 414.10 8651.14 27.88 78973.0 3.05 1998 6383.6 922.23 692.19 9875.95 64.64 84402.3 7.56 1999 4015 1743.59 230.27 11444.08 35.08 89677.1 4.48 2000 4657 2491.27 186.93 13395.23 34.77 99214.6 4.69 2001 4883.53 2516.54 194.06 16386.04 29.80 109655.2 4.45 2002 5934.4 3149.51 188.42 18903.64 31.39 120332.7 4.93 2003 6283.4 2934.70 214.11 21715.25 28.94 135822.8 4.63 2004 6924.3 2090.42 331.24 26396.47 26.23 159878.3 4.33 2005 7042.0 2280.99 308.73 31649.29 22.25 183217.4 3.84 2006 8883.3 1662.53 534.32 38760.20 22.92 211923.5 4.19 2007 23483.44 -1540.43 -1524.47 51321.78 45.76 257305.6 9.13 2008 8558.21 1262.31 677.98 61330.35 13.95 300670.0 2.85 2009 16280.66 7781.63 209.23 68518.30 23.76 340506.9 4.78 2010 17778.17 6772.65 262.52 83101.51 21.39 397983 4.47

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国债是以国家或政府为债务人,以国家财政承担还本付息为前提条件,通过借款或发行有价证券等方式向社会筹集资金的国家信用行为。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至今,我国累计发行国债近32927亿元。随着国债规模的日益扩大,国债政策正逐步成为中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成为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工具,也日益成为维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据统计,1998年的千亿元国债投资拉动GDP增长个百分点,1999、2000年国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2个百分点和个百分点,2002年我国建设国债有效地带动了各方面的投入,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亿元,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国债余额增长速度过快,偿债能力和国债依存度指标都已处于高位,所以我们认为:应当适度控制国债发行规模。 一、理论基础 要控制国债发行规模,就要研究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我们暂且不去考虑微观上国债的管理水平与结构、筹资成本、期限安排、偿还方式等等因素,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是个别的,并且难以计量,我们只考虑宏观上的经济指标。 首先很直观地我们可以引入国内生产总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一定的条件下,国债累计余额超大,国债的负担率就越高,增发国债就应

越要引起警惕。而且政府的偿债能力也主要体现在国内生产总值上,它衡量了一国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状况,国内生产总值越高,政府的偿债能力就越强,国债的可发行规模就越大。 其次是中央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支出、财政赤字,而财政赤字是由中央财政支出减去中央财政收入计算所得。 从财政收入角度看,一般认为低的财政收人需要国债的发行来弥补,但高的财政收人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或减少国债的发行,这要根据国债发行的目的来定。如果发行国债仅仅为了弥补财政赤字,高的财政赤字将减少国债的发行;如果发行国债的目的是为了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聚集社会闲散资金,调整分配,进行国家大规模项目的建设,那么高的财政收入还可能要增发国债。所以,我们在定量分析的时一半以上依赖于债务收入,这对财政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偿债的沉重压力和逐渐积累的高风险。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只能说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扭曲,即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财政集中的国民收入份额太少,财政收入的基础十分脆弱,从而造成在财政依存度不断扩大的同时,国民经济的债务应债能力却只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原因是受财政收入规模限制,财政支出的增加只能通过赤字财政来实现,而财政赤字的弥补,又造成了国债规模的扩张,进而又导致国债依存度的加大。 从财政支出的角度看,我国的财政支出平均增长率一直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和GDP的平均增长率,由此形成了支出膨胀-赤字加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大这样一种连锁反应。由此会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

中国国债规模:现状、趋势及对策

中国国债规模:现状、趋势及对策内容提要:本文认为自1981年我国发行国债以来,国债规模日趋增大。它的变化出现了3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本文认为“九五”时期国债的理论规模保持在2200亿元到2800亿元是可行的。文章在对中国国债规模进行分析以后得出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结论:从财政收支角度看,我国的财政债务规模已明显偏大,没有进一步拓展的余力;但从国民经济的大范围看,继续扩大国债发行规模的潜力却十分可观。认为矛盾的根源在于“两个比重”过低,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振兴财政”。本文拟对中国的国债规模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实证分析,阐释我们的观点与看法,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一、中国国债规模的实证分析(一)17年来中国国债的规模及阶段性特征我国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到1996年底,累积发行国债近6000亿元,到1996年底,国债余额达3803亿元。年度人民币国债发行额增长率相当高,从1981年的40多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近2000亿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国债规模的变化还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阶梯式上升的特征。表1不同时期国债发行情况单位:亿元资料来源:(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256页数据计算。(2)国家计委课题组,1996:《“九五”时期国债总量调控与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分析》,《经济改革与发展》第4期。从表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1-1990年,年均发行额仅为39.5亿元,占同期财政收入规模很小。第二阶段是1991-1993年,从1991年起发行规模第一次跃上了200亿元的台阶,年均发行额大体在303.1亿元左右。前13年的发行总量为1304亿元。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国债总量问题并不突出。第三阶段是1994-1996年,1994年国债的发行额首次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实际发行额达1028.6亿元,比上年的395.6亿元剧增了260%。1995年发行规模继续扩大,突破了1500亿元,1996年更是达到1847.7亿元,又比上年增长近30%。由于一年期以内(不含一年期)的短期国债需在当年偿还,而不计入当年发行规模,因此,实际发行额还不止这个数。进入90年代以来,国债的发行规模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和GDP的年均增长速度。我国国债发行规模进入90年代以来迅猛增长的主要背景,在于自80年代初就确定了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改革思路,致使“两个比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迅速下降。与此同时,国家财政的职能范围又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国家的财政支出特别是中央财政支出居高不下,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加之金融市场还不发达,国债的筹资成本长期偏高,国债的发行规模迅猛增长就在所难免。至于国债发行规模阶梯式上升的具体原因,则在于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的根本转变。1981-1987年以前这个期间,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除发行国债以外,主要是由财政向银行透支。1987年国务院作出了财政不得向中央银行透支的明确规定。因此,从1991年开始,为了弥补日益增加的财政赤字,国债的发行规模跃上了一个新台阶,首次接近200亿元大关。1994年为了支持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理顺财政银行关系,我国正式确定了财政赤字不得向银行透支或不得用银行的借款来弥补的制度,至此,发行国债就成了弥补财政赤字和债务还本付息的唯一手段,从而导致了政府举借国债的第二次飚升,年度国债发行额首次突破了千亿元大关。[!--empirenews.page--](二)衡量国债规模的主要指标及其评价上面在描述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时,我国使用的是绝对数。实际上,衡量国债规模时,相对指标更具普通意义。从世界各国国债管理的经验来看,有这样几组较为通行的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参考指标:1.债务依存度。它是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是:债务依存度=(当年债务收入额÷当年财政支出额)×100%。在中国,这一指标的计算有两种不同的口径:一是用当年的债务收入额除以当年的全国财政支出额,再乘以100%,我们习惯上把它叫做“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另一个是用当年的债务收入额除以当年的中央财政总支出,再乘以100%,我们称之为“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在我国,由于国债是由中央财政来发行、掌握和使用的,所以,使用后一种口径(即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更具现实意义。债务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国债来实现的。当国

第九章 债券的发行与承销-我国国债发行的承购包销方式

2015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内部资料 2015证券发行与承销 第九章 债券的发行与承销 知识点:我国国债发行的承购包销方式 ● 定义: 承购包销方式是由发行人和承销商签订承购包销合同,合同中的有关条款是通过双方协商确定的。 ● 详细描述: 承购包销方式是由发行人和承销商签订承购包销合同,合同中的有关条款是通过双方协商确定的。对于事先已确定发行条款的国债,我国仍采取承购包销方式,目前主要运用于不可上市流通的凭证式国债的发行。 例题: 1.储蓄国债不可流通转让,但可办理提前兑现、质押贷款、非交易过户等。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所要考核的知识点是国债的发行与承销。 储蓄国债,是指财政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行,通过试点商业银行面向个人投资销售的、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的不可流通人民币债券。储蓄国债发行对象为个人投资者,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等机构投资者不得购买。储蓄国债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通过投资者在试点商业银行开设的人民币结算账户进行资金清算。储蓄国债不可流通转让,但可以办理提前兑取、质押贷款、非交易过户等。储蓄国债个人债权托管账户实行实名制,具体办法比照《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执行。 所以,本题说法正确。 2.目前,凭证式国债发行完全采用(),记账式国债发行完全采用()。 A.承购包销方式;公开招标方式 B.承购包销方式;承购包销方式 C.公开招标方式;承购包销方式

D.公开招标方式;公开招标方式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所要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国债的发行方式。 目前,凭证式国债发行完全采用承购包销方式,储蓄国债发行可采用包销或代销方式,记账式国债发行完全采用公开招标方式。 所以,本题答案为A。 3.储蓄国债是指财政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行,通过商业银行面向个人投资者销售、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的可流通的人民币债券。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所要考核的知识点是国债的发行与承销。 储蓄国债,是指财政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行,通过试点商业银行面向个人投资销售的、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的不可流通人民币债券。 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4.目前,我国国债包括()。 A.记账式国债 B.凭证式国债 C.储蓄国债 D.基础建设国债 正确答案:A,B,C 解析:本题所要考核的知识点是国债的发行与承销。 目前,我国国债包括记账式国债、凭证式国债和储蓄国债3类。 所以,本题答案为ABC。 5.国债发行申请人应当在申请截止日期以前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A.申请书 B.本机构概况,法人营业执照和金融业务许可证复印件 C.上一年度财务决算审计报告复印件 D.前一年国债承销和交易情况 正确答案:A,B,C

我国国债规模国际比较分析

我国国债规模国际比较分析 【摘要】自1994年以来,我国国债规模急剧膨胀。本文引用国际上国际上公认的衡量国债规模的四项指标,并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些指标状况,对我国的国债规模进行了理性的比较分析.最后,得出了关于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一些基本结论。 自1994年以来,我国的国债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国债规模进一步膨胀,因此,不免使人们产生了一些担心:现有的国债规模是否过度了?这样的国债规模是否会造成沉重的偿债负担从而影响到未来的经济发展?这是学术界和实际决策部门普遍关注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要对此作出理性而准确的回答,不但要对中国现在的财政经济状况及其未来的走势作出准确的分析,还要通过对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经济指标的国际比较才能作出合理的判断。下面,本文就通过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主要指标来分析一下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及合理走势。 一、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主要指标及其国际比较。 国债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范畴,它与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财政收支状况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判断与确定一国的国债是否适度不能仅仅看国债本身的绝对值,它不能准确的反映一个国家的应债能力与财务负担状况,而必须用被国际上公认并经常使用的指标和经验数据来对各国的国债规模进行考察,并依此对中国的国债发行规模做出理性的分析判断。而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国债规模的指标主要有:(1)国债负担率=当年国债余额/年度GDP;(2)借债率=当年国债发行额

/GDP;(3)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财政支出;(4)偿债率=还本付息额/财政收入。前两个指标是从国民经济大局角度考察国债规模,而后两个指标是从财政收支的角度来考察国债规模的。对于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具体比较分析如下: (一)对国债负担率的比较。从理论上讲,国家财政支出的需求压力和偿债能力、居民收入和储蓄水平以及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和国债的收益率高低都是制约国债发行规模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集中在一点,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换句话说,影响国债规模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国内生产总值。那么,考察国债的相对规模最有意义的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国债负担率。自80年代以来,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债务规模都有大幅度的扩大,如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债务规模(国债负担率)都几乎翻了一倍,不过,在经济发达程度相近的国家中,债务规模有很大差别。有的国家的债务规模只相当与GDP的22.5%(如1995年的瑞士),而有的国家超过了120%(比利时)。而发展中国家的国债负担率则大都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对国债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正确分析和认识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并在与国外的这一指标进行比较时,不能仅看数量上的对比关系,还必须把握如下重要因素,否则有可能对我国的国债取向产生误导:其一,随着国债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国债负担率亦出现了较快增长的趋势。1980年仅为1%,1990年为4.8%,1995年为5.6%,到1998年已上升到8.2%,增长的势头非常的迅猛。其二,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债务是建立在雄厚的财政基础之上的,整个国家对债务的应债能力

国债发行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国债发行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基于实证的分析 摘要: 关键词:国债、GDP、实证分析 一、相关理论 (一)国债定义、分类和发行目的 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从债券形式来看,我国发行的国债可分为凭证式国债、无记名(实物)国债和记账式国债三种。 凭证式国债是一种国家储蓄债,可记名、挂失,以“凭证式国债收款凭证”记录债权,不能上市流通,从购买之日起计息。在持有期内,持券人如遇特殊情况需要提取现金,可以到购买网点提前兑取。提前兑取时,除偿还本金外,利息按实际持有天数及相应的利率档次计算,经办机构按兑付本金的2‰收取手续费。 无记名(实物)国债是一种实物债券,以实物券的形式记录债权,面值不等,不记名,不挂失,可上市流通。发行期内,投资者可直接在销售国债机构的柜台购买。在证券交易所设立账户的投资者,可委托证券公司通过交易系统申购。发行期结束后,实物券持有者可在柜台卖出,也可将实物券交证券交易所托管,再通过交易系统卖出。 记账式国债以记账形式记录债权,通过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发行和交易,可以记名、挂失。投资者进行记账式证券买卖,必须在证券交易所设立账户。由于记账式国债的发行和交易均无纸化,所以效率高,成本低,交易安全。 发行国债大致有以下几种目的: 1、在战争时期为筹措军费而发行战争国债。 在战争时期军费支出额巨大,在没有其他筹资办法的情况下,即通过发行战争国债筹集资金。发行战争国债是各国政府在战时通用的方式,也是国债的最先起源。 2、为平衡国家财政收支、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赤字国债。 一般来讲,平衡财政收支可以采用增加税收、增发通货或发行国债的办法。以上三种办法比较,增加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作法,固然是一种好办法但是增加税收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税赋过重,超过了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将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并会影响今后的税收。增发通货是最方便的作法,但是此种办法是最不可取的,因为用增发通货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其对经济的影响最为剧烈。在增税有困难,又不能增发通货的情况下,采用发行国债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还是一项可行的措施。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可以吸收单

国债考前看

国债考前看

第一节国债原理 第二节国债规模分析 第三节国债结构分析 第一节国债原理 国债的涵义、产生与发展 国债的特征 国债的功能 一、国债的涵义、产生与发展 1.国债的涵义国债是公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借款形成的国家债务。 2.国债产生与发展 国债产生的条件: 财政收不抵支,这是国债产生的直接原因; 社会上存在大量闲置的货币资本; 私有财产制度的发展和平等社会观念的建立。 3.我国国债的历史演进

我国公债始于清朝末年; 北洋政府发行过27种公债; 国民政府发行公债86次; 新中国成立发行的公债,有三个时期: 1950年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1954—1958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1979年至今 二、国债的特征 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 三、国债的功能 ①弥补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是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的差额。 弥补财政赤字有四个途径: 动用财政历年结余; 增加税收; 向银行透支或借款; 发行国债。 用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现代国家的普遍做法,因为发行国债通常遵循自愿认购的原则,而且只涉及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对经济的不良影响较小,但债务规模不能过大。

②筹集建设资金 为满足经济建设对资金的巨大需求,政府通过发行建设性国债,集中企业和个人手中部分闲置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等经济建设。 ③调节经济 国债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表现在: 调节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 调节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为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提供了重要手段; 调节社会供求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的平衡。 第二节国债规模分析 国债负担 国债限额 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 一.国债负担 是指由于国债的发行、流通、偿还所引起的对国家和国民形成的压力。有四方面的负担: 认购者负担;

国债发行方式的国际比较汇总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文题目国债发行方式的国际比较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典型的几个国家的国债发行方式、特点及各国发行模式存在的缺陷,与我国国债发行方式的利弊进行比较,最后提出我国国债发行方式的改善方法。国债发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国债的发行方式,发行方式与取得收入的多少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发行方式的合理性也能影响国债功能的实现。各国的国债市场和经济体系不同,相关的发行方式各有特点,这主要取决于具体国情和传统。我国国债的发行方式经过了几次大的变革,借鉴了国外一些先进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国债的发行方式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基于我们的分析,本文旨在提出一些改善我国国债发行方式的建议。 关键字:国债发行方式

目录 第1章国债发行方式概述 (1) 1.1 国债发行概述 (1) 1.2各国国债的发行方式概述 (1) (1)美国的国债发行方式 (1) (2)日本的国债发行方式 (4) (3)其他各国的国债发行方式 (4) 第2章中国国债发行方式分析 (6) 2.1 中国国债发行现状分析 (6) 2.2 中国与美国国债发行模式的比较分析 (6) (1)中国国债发行方式的缺陷 (6) (2)美国国债发行方式的缺陷 (7) 第3章中国国债方向方式的改进策略研究 (8) 1、强化国债发行方式的法制力度 (8) 2、应放宽参与国债拍卖者的资格限制 (8) 3、制定固定的年度国债发行时间表 (8) 4、提高短期国债的比重,改革国库现金管理制度 (9) 5、通过适当减少国债流通次数来增大期限单期国债流通量 (9) 6、完善储备续发行制度。激发做市商做市的积极性 (9) 7、拓宽投资渠道,扩大国债交易基础 (9) 第4章结论 (11)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中国国债规模:现状、趋势及对策

中国国债规模:现状、趋势及对策 导读:本文中国国债规模:现状、趋势及对策,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自1981年我国发行国债以来,国债规模日趋增大。它的变化出现了3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本文认为“九五”时期国债的理论规模保持在2200亿元到2800亿元是可行的。文章在对中国国债规模进行分析以后得出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结论:从财政收支角度看,我国的财政债务规模已明显偏大,没有进一步拓展的余力;但从国民经济的大范围看,继续扩大国债发行规模的潜力却十分可观。认为矛盾的根源在于“两个比重”过低,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振兴财政”。本文拟对中国的国债规模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实证分析,阐释我们的观点与看法,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中国国债规模的实证分析 (一)17年来中国国债的规模及阶段性特征 我国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到1996年底,累积发行国债近6000亿元,到1996年底,国债余额达3803亿元。年度人民币国债发行额增长率相当高,从1981年的40多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近2000亿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国债规模的变化还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阶梯式上升的特征。 表1不同时期国债发行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256页数据

计算。 (2)国家计委课题组,1996:《“九五”时期国债总量调控与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分析》,《经济改革与发展》第4期。 从表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1-1990年,年均发行额仅为39.5亿元,占同期财政收入规模很小。第二阶段是1991-1993年,从1991年起发行规模第一次跃上了200亿元的台阶,年均发行额大体在303.1亿元左右。前13年的发行总量为1304亿元。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国债总量问题并不突出。第三阶段是1994-1996年,1994年国债的发行额首次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实际发行额达1028.6亿元,比上年的395.6亿元剧增了260%。1995年发行规模继续扩大,突破了1500亿元,1996年更是达到1847.7亿元,又比上年增长近30%。由于一年期以内(不含一年期)的短期国债需在当年偿还,而不计入当年发行规模,因此,实际发行额还不止这个数。进入90年代以来,国债的发行规模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和GDP的年均增长速度。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进入90年代以来迅猛增长的主要背景,在于自80年代初就确定了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改革思路,致使“两个比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迅速下降。与此同时,国家财政的职能范围又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国家的财政支出特别是中央财政支出居高不下,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加之金融市场还不发达,国债的筹资成本长期偏高,国债的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