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NIPAB法测定青霉素G酰化酶酶活力的分析和改进

NIPAB法测定青霉素G酰化酶酶活力的分析和改进

NIPAB法测定青霉素G酰化酶酶活力的分析和改进
NIPAB法测定青霉素G酰化酶酶活力的分析和改进

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

以琳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 由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广谱的抗菌作用,使得这类抗生素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各类青霉素衍生物:如苄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阿莫西林(Amoxicillin)、福米西林(formidacillin)等在医疗上的广泛应用,半合成(semisynthetic)β-内酰胺母核的需求量已经超过了青霉素。目前PGA 主要用于水解青霉素G生成6-氨基青霉烷酸(6-APA)及苯乙酸,然后催化母核和不同的侧链间的合成反应生成半合成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生物催化合成半合成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工艺要求、产率、经济效益及环保方面都优于化学法,因此人们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研究。早在50 年代初就有人发现,黄青霉Q176(PenicillinmChrysoyeumn)和米曲霉(Aspergillus.oryzae)中存在水解青霉素成为6-APA的酶,即青霉素酰化酶(Penicillin acylase)青霉素G 酰化酶主要有两种来源,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其中四种来源于革兰氏阴性菌的PGA(大肠杆菌青霉素酰化酶、类粪产碱杆菌青霉素酰化酶、雷氏普罗威登斯菌青霉素酰 化酶、克莱博氏菌青霉素酰化酶)已经克隆到大肠杆菌中进行了重组表达,并测定了序列。青霉素酰化酶根据其底物的专一性不同,可分为三种:(1)优先水解青霉素G 的叫青霉素G 酰化酶(PGA),(2)优先水解青霉素V的叫青霉素V 酰化酶(PVA),(3)专一水解氨苄西林的氨苄青霉素酰化酶。青霉素是一种胞内酶,PGA由α,β亚基组成,PGA 的两亚基通过轻键作用结合在一起。单独的α亚基和β亚基均不具有酶的活性,只有当两者以适当的形式结合后才具有活性。PGA的α亚基与青霉素的侧链结合,决定酶的底物专一性;β亚基包含催化位点以及与催化有关的残基。

青霉素的发展历史

青霉素的发展历史 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 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分 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 是由青霉菌中提炼出的抗生素。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类、头霉素类等。青霉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须做皮试,以防过敏。 一.青霉素的发现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当时若某人患了肺结核,那么就意味着此人不久就会离开人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然而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却源自一个意外发现。亚历 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1928年2月13日英国伦敦大学圣玛莉医学院细菌学教授弗莱明在他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 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 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 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1938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的钱恩(Earnest Chain, 1906-1979)、弗洛里(Howard Florey, 1898-1968)及希特利(Norman Heatley, 1911-2004)领导的团队提炼出来。 二.青霉素的药效 1.青霉素的药理 青霉素药理作用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的结构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 的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2.青霉素的分类 青霉素G类:如青霉素G钾、青霉素G钠、长效西林等。 青霉素V类:(别名:苯氧甲基青霉素、6-苯氧乙酰胺基青霉烷酸) 如青霉素V钾等(包括有多种剂型)。 耐酶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新青Ⅱ号)、氯唑青霉素等。 广谱青霉素:如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

青霉素的临床应用

青霉素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分类: (1)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细菌的药物,如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青霉素V(苯氧甲基青霉素)。 (2)耐青霉素酶青霉素,如甲氧西林(现仅用于药敏试验)、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等。 (3)广谱青霉素,抗菌谱除革兰阳性菌外,还包括: ①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有抗菌活性者,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②对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具抗菌活性者,如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 二、青霉素类抗生素的适应证 1. 青霉素:青霉素适用于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不产青霉素酶)金葡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所致的感染,包括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咽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猩红热、丹毒等,也可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心内膜炎,以及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李斯特菌病、鼠咬热、梅毒、淋病、雅司、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奋森咽峡炎、放线菌病等。青霉素尚可用于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某些操作或手术时,预防心内膜炎发生。 普鲁卡因青霉素的抗菌谱与青霉素基本相同,供肌注,对敏感细菌的有效浓度可持续24小时。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轻症感染。 苄星青霉素的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仿,青霉素类抗生素为长效制剂,肌注120万单位后血中低浓度可维持4周。青霉素类抗生素用于治疗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及扁桃体炎,预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风湿热;青霉素类抗生素亦可用于治疗梅毒。 青霉素V对酸稳定,可口服。抗菌作用较青霉素为差,适用于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轻症感染。 2. 耐青霉素酶青霉素类:青霉素类抗生素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仿,但抗菌作用较差,对青霉素酶稳定;因产酶而对青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敏感,但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主要适用于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者除外)感染,如败血症、脑膜炎、呼吸道感染、软组织感染等;也可用于溶血性链球菌或肺炎链球菌与耐青霉素葡萄球菌的混合感染。单纯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青霉素敏感葡萄球菌感染则不宜采用。 3. 广谱青霉素类:氨苄西林与阿莫西林的抗菌谱较青霉素为广,对部分革兰阴性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亦具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球菌作用与青霉素相仿。青霉素类抗生素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胃肠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等。氨苄西林为肠球菌感染的首选用药。 哌拉西林、阿洛西林和美洛西林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谱较氨苄西林为广,抗菌作用也增强。除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外,对铜绿假单胞菌亦有良好抗菌作用;适用于肠杆菌科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胆道感染、腹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青霉素酰化酶的固定化与应用新进展

作者:周成王安明王华杜志强祝社民杨明张俊沈树宝 【摘要】青霉素酰化酶被广泛应用于半合成抗生素及中间体的制备、手性药物的拆分和多肽合成等方面。高效固定青霉素酰化酶能提高酶对温度、ph值、溶剂极性等方面的适用性和反复使用的稳定性,将成为拓宽青霉素酰化酶在工业中应用的必然选择和关键。本文主要介绍了青霉素酰化酶固定化技术的进展,讨论了不同固定化技术的特点和固定化酶在非水相体系中的催化作用,并展望了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青霉素酰化酶;载体;固定化;反应介质;固定化酶的应用 1 固定化的载体 有效固定是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的核心技术,载体的材料选择与制备是技术的关键。性能优越的载体能提高固定化酶的催化性能,降低酶法生产成本。 1.1 有机高分子载体有机载体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且已产业化。天然有机高分子载体无毒性、传质性能好,常用甲壳素和壳聚糖[2]。合成的有机高分子强度大,但传质较差,如聚乙烯醇[3]和聚丙烯酰胺[4]等。mateo等[5]选用ep sepabeads类高密度环氧结构的载体固定青霉素酰化酶,过程如图1所示。pasini等[6]研究eupergit c载体固定化酶,催化活力较游离酶明显增加,重复使用稳定性好。 1.2 无机分子载体 随着材料学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具有多维孔道结构介孔分子筛的载体,可制备高活性高稳定性的固定化酶。何静等[7]报道的介孔分子筛mcm 41具有高比表面积、较小扩散阻力的特点,可吸附固定,也可利用载体表面醛基与酶蛋白的氨基相互反应共价连接。roger等[8]实验表明mcm 41载体的孔径(3~3.5nm)明显小于青霉素酰化酶尺寸(7nm×5nm×5nm),载体可大部分与酶以吸附形式固定。roger等研究了硅载体通过交联剂与酶共价固定的过程,如图2所示。此硅载体孔径较大,固定化酶的干酶活力达110bpug-1,活力回收80%,热稳定性明显优于eupergit c固定化酶。薛屏等[9]以mcm 48介孔分子筛为载体,固定青霉素酶12h,相对活力65.10%;肖清贵等[10]研制的中空硅微管载体,负载率和活力回收分 图1 青霉素酰化酶与高密度环氧载体共价结合过程别为97.20%和88.80%;bernardino等[11]研制的磁性硅载体可减少扩散阻力,便于催化剂分离回收;王卫等[12]研究的磁性环氧颗粒载体最适ph和温度分别为8.5和45℃,交联密度为30%,固定化酶经使用80次仍保持94.2%的催化活力。 采取对无机载体先表面修饰再与酶固定的方法,性能有很大提高。本课题组曾采用表面氨基的介孔二氧化硅固定青霉素酰化酶[13],相对活力达90%以上,循环使用10次后催化活力仍保持初始条件的94%。此外选用介孔泡沫硅(mcfs)载体固定青霉素酰化酶,制得的mcfs载体[14,15]经电镜检测,颗粒表面密集分布大量孔道,孔径较大呈泡沫状。由bet法计算得到mcfs的比表面积为331.43m2/g。由bjh公式计算得到的孔体积及平均孔径分别为2.16cm3/g和26nm。固定化酶负载率约95%,催化活力最高达200u/mg以上,载体性能较好。 1.3 复合载体 有机载体和无机载体各有优势。有研究立足于结合这两种材质的载体,改进材料的性能,如针对壳聚糖颗粒机械强度不够和比表面积不大的缺点,用无机多孔材料硅藻土在低压下强化吸附壳聚糖以固定青霉素酰化酶,优化机械强度,固定化酶性能得到提高[16]。 2 青霉素酰化酶的固定化方法 固定方法的选择是酶与载体固定过程的关键步骤。载体固定通常有吸附法、包埋法和共价偶联法;无载体固定法常用无载体交联酶和交联酶聚集体两种,不同固定化方法优缺点如表1所示。 2.1 载体固定法 吸附法通过载体表面与酶表面次级键互相作用固定,可分为物理吸附和离子吸附。物理吸附

青霉素的研究综述

姓名:何科伟学号:09312071 班级:09药学(2)班 有关青霉素的研究综述 摘要:青霉素是一类被广泛应用的抗生素,在与细菌作斗争和保护人类健康中起重要作用。第二次时间大战期间,青霉素青霉素拯救了无数战士的生命,同时也成就了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人们把青霉素、原子弹和雷达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三大发明。时至今日它依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发现、发展、分类、作用机理、合理应用、耐药性、合成一、霉素的发现、发展史 (一)青霉素的发现 1928年9月,弗莱明来到实验室检查培养皿时发现一个没加盖的培养皿长出了一团青色的菌,但令他惊奇的是,与青色霉菌接触的葡萄球菌都在消。于是他又开始了进一步的研究,惊讶的发现,不仅这种青色霉菌有强烈的杀菌作用,而且培养汤也有较好的杀菌能力,于是他推论,真正杀菌的物质一定是青霉菌生长过程的代谢物,他称之为“青霉素”。[1]. 1935年钱恩正注重研究溶酶菌的效能[2],他在图书馆献时无意中发现了弗莱明发表的关于青霉素的文章,这篇文章极大地鼓舞了钱恩正的同事弗洛里。于是他们便把精力投入到青霉素的研究中去。经过多年的研究,于1940年两人把研究成果刊登在著名的杂志上,一直在关注这项研究的弗莱明发现了这篇文章,深受鼓舞,于是他们便开始一起有关青霉素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青霉素派上了用场,一开始并不顺利,很多人对他表示怀疑,直到后来受伤的士兵越来越多,青霉素的需求也不断在增加,它的疗效也逐渐显露出来,救了许多受伤的战士。在诺曼底战役中,一位陆军少将由衷的称赞道:青霉素是治疗战伤的一个里程碑。并在军方的大力支持下青霉素走上了工业化生产的道路。使得曾经危害人类的疾病,如猩红热、白喉、淋病、梅毒、肺炎、伤寒等,都受到了有效的抑制。

药理学--青霉素

青霉素 综述: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青霉素G有钾盐、钠盐之分,钾盐不仅不能直接静注,静脉滴注时,也要仔细计算钾离子量,以免注入人体形成高血钾而抑制心脏功能,造成死亡。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是化疗指数最大的抗生素。但其青霉素类抗生素常见的过敏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发生率最高可达5%~10%,为皮肤反应,表现皮疹、血管性水肿,最严重者为过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后数分钟内发生,症状为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昏迷、肢体强直,最后惊厥,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各种给药途径或应用各种制剂都能引起过敏性休克,但以注射用药的发生率最高。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对本品高度过敏者,虽极微量亦能引起休克。注入体内可致癫痫样发作。大剂量长时间注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如引起抽搐、昏迷等),停药或降低剂量可以恢复。 分类: 按其特点可分为: 青霉素G类:如青霉素G钾、青霉素G钠、长效西林等。 青霉素V类:(别名:苯氧甲基青霉素、6-苯氧乙酰胺基青霉烷酸) 如青霉素V钾等(包括有多种剂型)。 耐酶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新青Ⅱ号)、氯唑青霉素等。 广谱青霉素:如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 抗绿脓杆菌的广谱青霉素:如羧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呋苄青霉素等。 氮咪青霉素:如美西林及其酯匹美西林等,其特点为较耐酶,对某些阴性杆菌有效,但对绿脓杆菌效差。 药理作用: 内服易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肌注或皮下注射后吸收较快,15~30min达血药峰浓度。青霉素在体内半衰期较短,主要以原形从尿中排出。 青霉素药理作用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的结构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的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对革兰阳性球菌及革兰阳性杆菌、螺旋体、梭状芽孢杆菌、放线菌以及部分拟杆菌有抗菌作用。 青霉素对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和不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对肠球菌有中等度抗菌作用,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牛型放线菌、念珠状链杆菌、李斯特菌、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对本品敏感。本品对流感嗜血杆菌和百日咳鲍特氏菌亦具一定抗菌活性,其他革兰阴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对本品敏感性差.本品对梭状芽孢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厌氧菌以及产黑色素拟杆菌等具良好抗菌作用,对脆弱拟杆

青霉素酰化酶SOP

青霉素酰化酶SOP 1. 目的 1.1为了保证原材料检验的准确性和具有可追溯性,便于抽查、复查,满足监督管理 要求、分清质量责任,特制定本检验规程。 2. 职责 2.1 公司质管部负责本制度的编制、修订和解释。 3. 范围 3.1 本标准规定了本品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贮存。 本标准适应于6-APA用原料。 5. 引用标准 HNPZ07-09《原辅材料质量标准附录—滴定液与标准液》 HNPZ07-010《原辅材料质量标准附录—指示液指示剂》 HNPZ07-05《化验采样、留样管理制度》 6. 技术要求 7. 检验方法: 7.1 外观: 取本品1g置透明玻璃容器中,室内自然光下目测。 7.2 粒径: 采用微钠粒度仪(winner 99)测定。 7.3 活力: 7.3.1 原理:青霉素(Pen G)在IPA作用下转化成6-APA和苯乙酸,用NaOH滴定苯乙

酸,根据NaOH消耗量计算出IPA酶活力。 7.3.2 定义: 一个IPA酶活单位定义为,每分钟转化1微摩尔Pen G成6-APA的所需酶量。 7.3.3 试剂 a) 磷酸盐缓冲液(0.02M PH 7.8),配置见HNPZ07-12《原辅材料质量标准附录 —缓冲液》 b) 青霉素G钾10%(用7.3.3.1缓冲液配制而成的溶液)。 c) NaOH滴定液(0.1mol/L),配置与标定见HNPZ07-09《原辅材料质量标准附 录—滴定液与标准液》 7.3.4 仪器 自动滴定装置(浆式搅拌,恒温,PH自动滴定仪) 7.3.5 检测 精确称取固定化酶样品200~300mg 于50mL 的烧杯中,加入预热到28℃的30~40ml 10%的青霉素钾溶液,开启搅拌,控制反应温度28℃,反应中用0.1M NaOH溶液调PH至8.0,控制反应PH8.0,记录约10分钟左右NaOH 的消耗体积。 酶活力计算公式: V NaOH消耗体积(ml)×C NaOH摩尔浓度(μmol/ml) 酶活力(28℃)= ─────────────────────(u/g) W酶重量(g)×H反应时间(min) 7.4β—内酰胺酶: 7.4.1试剂溶液 6-APA底物溶液:称取0.627g6APA,用100mL磷酸盐缓冲液(PH7.0)溶解。 磷酸盐缓冲液(PH7.0):配置见HNPZ07-12《原辅材料质量标准附录—缓冲液》。 醋酸钠缓冲液(PH4.5):配置见HNPZ07-12《原辅材料质量标准附录—缓冲液》。 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01mol/L):配置与标定见HNPZ07-09《原辅材料质量标

青霉素的药理

青霉素的药理、作用及其过敏反应 1 引言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其中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它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它是一种高效、低毒、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研制的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感染的能力,并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青霉素类(Penicillins)属杀菌性抗生素,孕妇及儿童均可应用。新的半合成有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苯唑西林,新青霉素Ⅱ)。还有半合成的广谱青霉素如羧苄西林、呋苄西林等。前者是用于治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而后者既能杀灭革兰阳性细菌,又能杀灭革兰阴性细菌。目前应用的各种青霉素制剂均能发生过敏反应,并且呈交叉性。继发性不良反应少见并且难以判定。长效制剂误注入血管内可引起栓塞,冠状动脉栓塞可引起死亡。误注入动脉内可产生严重的栓塞,引起肢体或器官坏死的严重后果。 2 青霉素的发现——人类医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青霉素是最早发现的抗生素。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 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学术论文,报告了他的发现,但在当时并未能引起重视,而且青霉素的提纯问题在当时也还没有解决。 1935年,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家钱恩和物理学家弗罗里对弗莱明的发现很兴趣。钱恩负责青霉菌的培养和青霉素的分离、提纯和强化,使其抗菌力提高了几千倍同,弗罗里负责对动物观察试验。至此,青霉素的功效也得到了证明。 正由于青霉素的发现和大量生产,拯救了千百万肺炎、脑膜炎、脓肿、败

青霉素类药物

青霉素类药物 【简介】 青霉素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 青霉素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青霉素G有钾盐、钠盐之分,钾盐不仅不能直接静注,静脉滴注时,也要仔细计算钾离子量,以免注入人体形成高血钾而抑制心脏功能,造成死亡。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是化疗指数最大的抗生素。但其青霉素类抗生素常见的过敏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发生率最高可达5%~10%,为皮肤反应,表现皮疹、血管性水肿,最严重者为过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后数分钟内发生,症状为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昏迷、肢体强直,最后惊厥,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各种给药途径或应用各种制剂都能引起过敏性休克,但以注射用药的发生率最高。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对本品高度过敏者,虽极微量亦能引起休克。注入体内可致癫痫样发作。大剂量长时间注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如引起抽搐、昏迷等),停药或降低剂量可以恢复。 使用本品必须先做皮内试验。青霉素过敏试验包括皮肤试验方法(简称青霉素皮试)及体外试验方法,其中以皮内注射较准确。皮试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险性,约有25%的过敏性休克死亡的病人死于皮试。所以皮试或注射给药时都应作好充分的抢救准备。在换用不同批号青霉素时,也需重作皮试。注射液、皮试液均不稳定,以新鲜配制为佳。而且对于自肾排泄,肾功能不良者,剂量应适当调整。此外,局部应用致敏机会多,且细菌易产生抗药性,故不提倡。 【分类】 按其特点可分为: 青霉素G类:如青霉素G钾、青霉素G钠、长效西林等。 耐酶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新青Ⅱ号)、氯唑青霉素等。 广谱青霉素:如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 抗绿脓杆菌的广谱青霉素:如羧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呋苄青霉素等。 氮咪青霉素:如美西林及其酯匹美西林等,其特点为较耐酶,对某些阴性杆菌(如大肠、克雷伯氏和沙门氏菌)有效,但对绿脓杆菌效差。 【作用】 青霉素对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和不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对肠球菌有中等度抗菌作用,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牛型放线菌、念珠状链杆菌、李斯特菌、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对本品敏感。本品对流感嗜血杆菌和百日咳鲍特氏菌亦具一定抗菌活性,其他革兰阴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对本品敏感性差.本品对梭状芽孢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厌氧菌以及产黑色素拟杆菌等具良好抗菌作用,对脆弱拟杆菌的抗菌作用差。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四肽则链和五肽交连桥的结合而阻碍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有效,由于革兰阴性菌缺乏五肽交连桥而青霉素对其作用不大。 其中青霉素为以下感染的首选药物: 1.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蜂窝织炎和产褥热等 2.肺炎链球菌感染如肺炎、中耳炎、脑膜炎和菌血症等 3.不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感染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本类药物可分为:(1)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细菌的药物,如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青霉素V (苯氧甲基青霉素)。(2)耐青霉素酶青霉素,如甲氧西林(现仅用于药敏试验)、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等。(3)广谱青霉素,抗菌谱除革兰阳性菌外,还包括:①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有抗菌活性者,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②对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具抗菌活性者,如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 一、适应证 1. 青霉素:青霉素适用于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不产青霉素酶)金葡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所致的感染,包括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咽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猩红热、丹毒等,也可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心内膜炎,以及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白喉、流行性

脑脊髓膜炎、李斯特菌病、鼠咬热、梅毒、淋病、雅司、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奋森咽峡炎、放线菌病等。青霉素尚可用于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某些操作或手术时,预防心内膜炎发生。 普鲁卡因青霉素的抗菌谱与青霉素基本相同,供肌注,对敏感细菌的有效浓度可持续24小时。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轻症感染。 苄星青霉素的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仿,本药为长效制剂,肌注120万单位后血中低浓度可维持4周。本药用于治疗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及扁桃体炎,预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风湿热;本药亦可用于治疗梅毒。 青霉素V对酸稳定,可口服。抗菌作用较青霉素为差,适用于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轻症感染。 2. 耐青霉素酶青霉素类:本类药物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仿,但抗菌作用较差,对青霉素酶稳定;因产酶而对青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对本类药物敏感,但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对本类药物耐药。主要适用于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甲氧西林

【CN110760496A】一种青霉素G酰化酶的共交联固定化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417451.8 (22)申请日 2019.05.07 (71)申请人 宁波大学 地址 315211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 818号宁波大学材化学院 (72)发明人 吴嘉沁 张瑞丰 李艳 肖通虎  龙能兵  (51)Int.Cl. C12N 11/10(2006.01) C12N 11/089(2020.01) (54)发明名称 一种青霉素G酰化酶的共交联固定化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青霉素G酰化酶的共交联 固定化方法。使用油溶性的丁二醇双丙烯酸酯作 为交联剂,水相中的反应物为含有氨基的青霉素 G酰化酶以及胺化环氧树脂与β-环糊精形成的 超分子复合物,利用双键与氨基的迈克尔加成反 应,在较低的温度下发生共交联聚合反应,制备 出不同负载量的固定化青霉素G酰化酶。通过控 制交联程度,提高分散性,改善其内部的传质微 环境,该固定化酶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负载量 在37mg酶/g载体时其相对活性达到游离酶的 91%。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1页CN 110760496 A 2020.02.07 C N 110760496 A

1.一种青霉素G酰化酶共交联固定化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水/油两相反应体系,油相为交联剂丁二醇双丙烯酸酯, 水相中的反应物为青霉素G酰化酶及结构如下的分子复合物: 所述的青霉素G酰化酶共交联固定化方法,按以下步骤操作: 1)将数均分子量为392的双酚A环氧树脂、甲醇和二乙烯三胺三种组分按照2∶2∶1的质量比混合,在25~35℃范围内搅拌反应4~5小时,将混合物倒入水中,沉淀物用水反复洗涤除去甲醇和少量的胺,然后放入真空烘箱中常温干燥,得到环氧树脂胺化物; 2)将环氧树脂胺化物与β-环糊精按照1∶2.1~1∶2.3的摩尔比加入到水中,加热搅拌至环氧树脂胺化物全部转化为分子复合物而溶解在水中,保持该水溶液的总质量浓度在5~6wt.%范围; 3)将青霉素G酰化酶溶解在pH=7.5的磷酸钠缓冲溶液中,酶的浓度保持在1.0~7.0mg/mL范围; 4)将不同浓度的青霉素G酰化酶溶液与上述分子复合物水溶液按照55mL ∶20mL的比例混合; 5)在搅拌下将1.2g丁二醇双丙烯酸酯加入到上述混合水溶液中,反应温度保持在25~30℃范围,10~15分钟后有白色凝胶颗粒形成,停止搅拌使反应体系放置6~7小时,过滤后即得到不同负载量的青霉素G酰化酶固定化产物。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2CN 110760496 A

青霉素介绍

青霉素 最著名的抗生素莫过于1929年由Flemming发现的青霉素(Penicillins)了。当时Flemming 正在培养一种能够引起疖和某些其他类型传染病的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了用显微镜检查培养结果,他不得不把培养皿的盖子拿掉一会儿。一天当他开始工作时,他注意到培养液被一种从空气中落入的蓝绿色霉菌所污染,在霉菌生长周围的一定距离内,细菌群遭到破坏。进一步研究发现,长有霉菌的清液对许多病原菌都有抑制和杀死作用。这种霉菌后来被鉴定为青霉菌。由青霉菌所产生的一类抗生物质总称为青霉素。青霉素发酵液中含有5种以上天然青霉素(如青霉素F、G、X、K、F和V等),它们的差别仅在于侧链R基团的结构不同,其中青霉素G 在医疗中用得最多,它的钠或钾盐为治疗革兰氏阳性菌的首选药物,对革兰氏阴性菌也有强大的抑制作用。青霉素的结构通式可表示为 青霉素G的主要来源是生物合成,即发酵。化学家通过利用化学或生化合成的方法,将青霉素G的R侧链转变成其他基团,而得到了效果更好的类似物,如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氨苄青霉素和羟氨苄青霉素(又名阿莫西林)。药物化学中将这种在已知药物(先导化合物)结构基础上设计新药物的方法称为结构改造。通过结构改造往往能够得到疗效更好的新药物,因此这一方法被广泛用于药物设计中。像氨苄青霉素和羟氨苄青霉素这样的抗生素是以天然抗生素为原料,经过“加工”(即化学或生化反应)而得到的,所以称为半合成抗生素。自1959年以来,各国报道的半合成青霉素已达上千种。 青霉素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葡萄球菌传染症如脑膜炎、化脓症、骨髓炎等,溶血性链球菌传染症如腹膜炎、产褥热,以及肺炎、淋病、梅毒等。已有的研究认为,青霉素的抗菌作用与抑制细胞壁的合成有关。细菌的细胞壁是一层坚韧的厚膜,用以抵抗外界的压力,维持细胞的形状。细胞壁的里面是细胞膜,膜内裹着细胞质。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多糖组成,也含有蛋白质和脂质。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组成是肽聚糖占细胞壁干重的50%~80%(革兰氏阴性菌为1%~10%)、磷壁酸质、脂蛋白、多糖和蛋白质。其中肽聚糖是一种含有乙酰基葡萄糖胺和

青霉素

青霉素 (一)青霉素的前世今生 提起抗生素来,我想青霉素类药物最为人们熟悉,就连医学教材《药理学》抗生素类药物内容中,青霉素也首当其冲。当“青霉素”这个名字为大家所熟悉时,青霉素的发现者却随着时光的流逝,不经意间被置于记忆的角落。尽管随着时光流逝,记忆飘落,青霉素背后的故事依然闪烁着迷人的光辉。1928年9月15日,弗莱明揭开了青霉素的面纱…… 亚历山大·弗莱明,这个名字随着历史沉淀,已经鲜为人知。1881年,弗莱明出身于农民家庭,家境贫寒,因为父亲的去世,家庭经济越发拮据。不过,弗莱明在求学路上却有奇缘。弗莱明的父亲生前曾无意救了偶然跌落于粪池里的少年丘吉尔(即二战时期著名的英国首相)一命,丘吉尔的父亲为了答谢弗莱明父亲,提出愿意资助弗莱明求学。后来,弗莱明来到伦敦,考上了圣玛丽医学院。在那里,弗莱明跟随大名鼎鼎的皇家学会教授、伤寒菌及疫苗研究专家阿尔莫罗斯·赖特进行相关研究,开始了他为之付出一生的事业——细菌学研究。1928年这年的7月下旬,弗莱明将众多未经清洗的细菌培养基摞在一起,搁在阴暗的位置,就去休假了。而来源不明的青霉菌孢子就那么落入培养基,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反应。9月3日,弗莱明回到实验室,顺手拿起顶层一个培养基,竟然发现培养基边缘有一部分细菌被溶解了。当年的气温记录显示,在7月28日至8月10日,伦敦有十分难得的凉爽天气,适合青霉菌先行生长,并产生

青霉素。而8月10日以后,气温回升,葡萄球菌刚“冒头”,就被青霉菌制造的青霉素杀死了。1929年6月,弗莱明发表了关于青霉素的论文,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医学奖。 虽然弗莱明奇迹般地邂逅了青霉素,但他并未真正明白它的药用价值。使青霉素大放异彩的,是以弗洛里和钱恩为主要成员的牛津小组,他们分离纯化青霉素,推动青霉素的研究,使它成为药物,并首先用于二战战场。1941次年,美国有20多家公司开始大量生产青霉素。青霉素从硝烟滚滚的战场,迅速走向平凡大众,拯救了无数生命[1]。 (二)庐山真面目 青霉素类代表药:按抗菌谱和耐药性划分 窄谱苄青霉素(注射),抗菌作用很强,低浓度抑菌,高浓度 杀菌。苯氧甲青霉素,抗菌强度与苄青霉素相同,因为能 抵御胃酸,所以可以口服。 耐酶甲氧西林(注射)、氯唑西林和氟氯西林(注射或口服均 可)。抗菌作用不及苄青霉素,主要用于耐苄青霉素的金 黄色葡萄球菌。 广谱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疗效与苄青霉素相当,但对耐药的 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效,特点是均可口服。而羧苄西林和哌 拉西林则只能注射,主要用于抗铜绿假单胞菌。

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 天然青霉素、耐青霉素酶青霉素、广谱青霉素、青霉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天然青霉素(Natural penicillin):青霉素G(Penicillin G)、青霉素V (Penicillin V)、作用于不产青霉素酶的革兰阳性、革兰阴性球菌、厌氧菌 耐青霉素酶青霉素(Penicillinase-resistant penicillin):甲氧西林((Methicillin))、苯唑西林(Oxacillin)、萘夫西林(Nafcillin)、氯唑西林(Cloxacillin)、双氯西林(Dicloxacillin)、氟氯西林(flucloxacillin),作用于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 广谱青霉素:氨基组青霉素、羧基组青霉素、脲基组青霉素 氨基组青霉素:氨苄西林(Ampicillin)、阿莫西林(Amoxicillin),作用于青霉 素敏感的细菌、大部分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

羧基组青霉素: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替卡西林(Ticarcillin),作用于产β -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和假单胞菌,对克雷伯菌和肠球菌无效,可协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作用肠球菌 脲基组青霉素:美洛西林(Mezlocillin )、阿洛西林(Azlocillin)、哌拉西林(Piperacillin),作用于产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和假单胞菌 青霉素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头孢菌素类 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噻啶(Cefaloridne)、头孢噻吩(Cephalothin)、头孢氨苄(Cefalexin)、头孢唑啉(Cefazolin)、头孢拉定(Cephradine)、头孢吡硫(cefapirin)、头孢羟氨苄(Cefadroxil) 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盂多(cefamandole)、头孢呋辛(Cefuroxim)、头孢尼西(Cefonicid)、头孢雷特(Ceforanide )、头孢克洛(Cefaclor)、头孢丙烯(Cefprozil)、氯碳头孢(Loracarbef)

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合成头孢拉定的工艺研究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s 2007, 38(9) · · 619头孢拉定(cephadine ,1),化学名为(6R ,7R )-7-[(2R )-氨基-2-(1,4-环己二烯-1-基)乙酰胺基]-3-甲基-8-氧代-5-硫杂-1-氮杂二环[4.2.0]辛-2-烯-2-羧酸,是美国Squibb 公司开发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1977年首次在日本上市,临床用于治疗敏感菌引起的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感染、肺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和尿道炎等 [1,2] 。 1的合成可分为化学法和酶法。目前国内多用化学法的混酐法生产工艺[3]。酶法合成1具有污染小、操作简单和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 [4-7] 。本研究用 7-氨基-3-脱乙酰氧基头孢霉烷酸(7-ADCA )和2,5-二氢苯甘氨酸甲酯盐酸盐(DHME )为原料,在磷酸盐缓冲液中,经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PGA )催化合成1(图1),并考察了7-ADCA 和DHME 的浓度、固定化酶的用量、pH 及温度等影响因素,优化了工艺:7-ADCA 的浓度约为反应体系的10%;缓慢滴加DHME ,可有效降低其降解速度,控制副产物双 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合成头孢拉定的工艺研究 叶树祥,徐成苗,王佳兵 (浙江昂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浙江嵊州 312400) 摘要:用7-氨基-3-脱乙酰氧基头孢霉烷酸和2,5-二氢苯甘氨酸甲酯盐酸盐在磷酸盐缓冲液体系中(20℃,pH 7.0),利用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催化合成抗生素头孢拉定,收率90%。关键词:头孢拉定;青霉素酰化酶;抗生素;酶法合成 中图分类号:R97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55(2007)09-0619-02 收稿日期:2007-04-12 作者简介:叶树祥(1967),男,硕士,从事化工、药学的生产和研究。Tel :0575-*******,013587318918E-mail :yeshux@https://www.wendangku.net/doc/aa14500543.html, Synthesis of Cephradine with the Immobilized Penicillin Acylase YE Shu-xiang, XU Cheng-miao, WANG Jia-bing (Zhejiang Anglika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Shengzhou 312400) ABSTRACT : Cephadine was synthesized from 7-ADCA and DHME in the phosphate buffer (20℃, pH 7.0) with the immobilized penicillin acylase as a catalyst in a yield of 90%. Key Words : cephradine ; penicillin acylase; antibiotic; enzymatic synthesis 氢苯甘氨酸的产生。pH 7.0、20℃反应效果好,收率可达90%。本研究酶用量较大,但可回收套用。 实验部分 PGA (浙江东阳顺风海德尔公司);7-ADCA (浙江新东海医药化工有限公司);DHME (自制)。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头孢拉定一水合物(1) 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30g (湿品,干品约10g )加至底部有砂芯过滤装置(孔径约100μm )、机械搅拌和夹层保温装置的酶反应器中,加入0.lmol/L 磷酸盐缓冲液(pH 7.0,60ml ),20℃加入7-ADCA (15g ,70mmol )和亚硫酸氢钠(0.2g ),搅拌下用8%氨水调至pH 7.0。 另一反应瓶中加入DHME (15.7g , 77mmol )和水(28ml ),搅拌至溶。20℃下90min 内,滴至如上酶反应器中,其间用8%氨水维持pH 7.0。加毕同温、同pH 条件下搅拌5h , H PLC 跟踪反应(7-A DCA 残留低于 2mg/ml )。冷却至0~5℃,用8%氨水调至pH 8.5,从反应器底部滤出反应液,用水(15ml×2)冲洗酶反应器,合并滤液和洗液,过滤,升温至50℃,用10℃的稀盐酸-水(1∶2,v /v )调节至pH 5.0,冷却至5℃,静置析晶,过滤,

青霉素G酰化酶反应机理的说明

青霉素G酰化酶反应机理的说明 对变异的大肠杆菌ATCC 11105中提取的青霉素G酰化酶的反应及其逆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和其反应常数的确定,结果表明,酶会被过量的青霉素G和两种产物所抑制。在正反应方向的脱酰作用中观察到6-氨基青霉烷酸(6-APA)的非竞争性抑制和苯乙醛酸的竞争性抑制。逆酰化反应的最适pH是5.7。此逆反应的机制被研究,底物抑制的影响也被研究,如6-APA,苯乙酸和产物。结果表明,青霉素G是逆反应的混合型抑制剂。版权为2001 Elsevier科学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标签:青霉素G酰化酶;单一可逆反应;可逆单一反应;抑制;动力学;反应机理 1 简介 青霉素G酰化酶(PG酰化酶,EC3.5.1.11)催化青霉素分子中线性氨键水解成β-内酰胺分子,6-氨基青霉烷酸(6-APA)和相应的羧酸。PG酰化酶用于工业半合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6-APA和7-氨基-3-脱酰头孢菌酸(7-ADCA)的生产过程中。半合成青霉素是在酸性或中性环境中(pH4.0-7.0)产生,而6-APA 和7-ADCA则是在碱性中(pH7.5-8.5)产生。PG酰化酶可以利用酵母,细菌或霉菌生产。多数的PG酰化酶是用大肠杆菌生产的。重组大肠杆菌(如ATCC 31052,11105,21285和14945)消除了一些PG酰化酶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如糖和其他碳源的代谢抑制。在多数的工业生产过程中,部分纯化酶用在细胞或酶在不同支持物上的固定化。由于产品成本低,细胞的固定催化会更有利益。 在间歇和连续培养的搅拌反应器中用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和它的不能溶解衍生物,描述为大肠杆菌中PG酰化酶的分离和动力学青霉素酰化酶转化为6-APA。最近的研究包括从大肠杆菌ATCC 11105的变种中提取出的并固定在过氧聚丁二烯-丙烯酸凝胶上青霉素G酰化酶的反应动力学机理,青霉素G酰化酶生物催化剂的特点和应用以及工业上以硅土为载体的青霉素G酰化酶的准备的固定化研究。 在水相中,青霉素G酰化酶断开青霉素G分子的肽链,产生一种羧酸和6-APA。目前,青霉素G酰化酶无论是自由的还是固定化的都只有其正反应动力学被研究过,至今还没有关于其逆反应动力学的报道,例如6-APA和羧酸在青霉素G酰化酶的作用下产生青霉素G和水的生物催化反应。正逆反应的研究和因此整个反应动力学的参数与完成比率的相等的结论需要用来预测应用在这种酶反应的反应器的性能。在目前的文章中,研究了正逆反应的稳态动力学。底物和产物对反应机理和抑制的影响以及整个反应的动力学参数都已经确定了。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和微生物

临床常用的各类抗菌药物抗菌谱及抗菌活性83356

抗菌药物分类及常用药物 一、抗菌药物分类 (一)?-内酰胺类 1、青霉素类 1.1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苄青霉素) 1.2半合成青霉素:耐酸青霉素:青霉素V、非奈西林 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甲氧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 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匹氨西林 抗绿脓杆菌青霉素:羧苄西林、哌拉西林、磺苄西林 抗G‐菌青霉素:替莫西林、美洛西林 2、头孢菌素类:一代:头孢(唑林、氨苄、噻吩、拉定、替唑) 二代:头孢(呋辛、克洛、孟多、替安、尼西、雷特) 三代:头孢(哌酮、曲松、他定、噻肟、唑肟、克肟、地嗪、匹胺) 四代:头孢(匹罗、吡肟、克定) 3、其他?-内酰胺类 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泰能)、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比阿培南、厄他培南 青霉烯类:法罗培南 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美唑 单环?-内酰胺类:氨曲南、卡芦莫南 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氟氧头孢 ?-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复方制剂:克拉维酸(棒酸)、舒巴坦(青霉烷砜)、他唑巴坦(二)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

(三)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四)多(糖)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五)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六)四环素类:四环素、米诺霉素、土霉素、强力霉素、二甲胺四环素 (七)氯霉素类:氯霉素 (八)链阳性菌素类:奎奴普丁、达福普汀 (九)利福霉素类:利福平 (十)磷霉素类:磷霉素 (十一)肽内酯类:达托霉素 (十二)喹诺酮类:一代:萘啶酸——已不用 二代:吡哌酸(仅用于泌尿道和肠道感染)——已少用 三代:氟喹诺酮类:氟哌酸、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培氟沙星 四代:新氟喹诺酮类:洛美沙星、加替沙星、左氟沙星 (十三)恶唑烷酮类:利奈唑胺、利奈唑酮 (十四)磺胺类:磺胺甲噁唑(SMZ)、甲氧苄啶(TMP)(磺胺增效剂) (十五)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 (十六)硝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 抗感染感染药物分类及抗菌谱 (一)?-内酰胺类 1、青霉素类 1.1天然青霉素:G﹢球、G‐球强;G﹢杆、螺旋体、放线菌有抗菌作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