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练习题

心理学练习题

心理学练习题
心理学练习题

心理学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_________年,其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__________

2、人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归纳起来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大部分。前者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后者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大脑皮层分四个叶: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心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客观是就其反映的________而言;主观是就其反映的__________而言的。

5、儿童心理研究的常用方法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6、个性形成有赖于个人心理的___________和个人所处的________。

7、人的心理的实质在于它是_______________。

8、人脑最发达的部分是____________。它是整个有机体活动的_____________。

9、大脑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___________。它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11、个性形成的主要标志在于一个人有能力根据__________形成自己的态度系统,并根据这一态度系统采取___________。

12、_________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是__________的机能心理在____________中发展。

13、心理的主观能力性表现在:(1)因受个人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影响而使反映带有个人的特点;(2)能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人的行为,反作用于客观现实。

14、个性的基本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5、对小学儿童而言,________活动和____________活动对他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16、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的____________活动,它也是心理活动的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个性最基本的特征是()。

A 独特性

B 稳定性

C 社会性 D、整体性

2.大脑皮层四个叶中对于心理生活其有特殊的意义是()。

A 额叶

B 顶叶

C 枕叶

3.条件反射受()控制。

A 皮下中枢

B 皮层

C 皮层和皮下中枢共间

4.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是()。

A 脑

B 客观现实

C 实践活动

5.“谈虎色变”属于()发射。

A无条件 B 条件 C 既是无条件反射又是条件

6.()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A 思维

B 情感

C 认识

D 意志

7.在人的心理形成中,()环境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A 物理

B 心理

C 社会

D 家庭

8.以下反射属于无条件反射的是()。

9.人的喜怒哀乐属于()的心理过程。

A 认识

B 情感

C 意志

10.从学生试卷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这方法属于()。

A 问卷法

B 活动产品分析法

C 测验法

三、判断题

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人有了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

2.心理的产生只与脑与客观现实有关。()

3.个性就是人的心理的个别性。()

4.大脑左半球是抽象思维和音语优势的半球,而大脑的右半球则是形成思维和空间知觉优势的半球。()

5.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说明只要有外界刺激,人就会作出一定的反应。()

6.如果将新生儿置于一个完全缺乏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的环境中喂养长大,他就不会有人的心理。()

7.只要有正常的人脑,就能够产生人的心理。()

8.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就其本质来说都是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形式。()

9.人的心理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10.大脑皮层的绝大部分不承担具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因而可以集中勇于高级的心理过程,如思维。()

四、解析概念

1、心理学——

2、反射——

3、无条件反射——

4、条件反射——

五、简答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3、简要说明心理学的研究目标。

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和感觉知觉

一、解析概念

1、注意——

2、无意注意——

3、有意注意——

4、注意的分配——

5、感觉——

6、知觉——

7、错觉——

8、观察——

二、选择题

1、()在小学阶段发展速度最快超过幼儿期和中学阶段。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A、广度

B、稳定性

C、转移

D、分配

3、当你中途离开电影院,在强阳光下,反而什么也看不清,这是因为感觉有()的特性。

A、对比

B、暗适应

C、明适应

D、疲劳

4、当收音机里播出《唱只山歌給党听》时,无论时男高音独唱,抑或是女高音独唱,或者是童声独唱,你都能辨

认出来。这是因为人的知觉有()。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5、在儿童的感觉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A、视觉

B、听觉

C、肤觉

D、运动觉

6、小学儿童纯音听觉的敏感度()成人。

A、不如

B、接近

C、已达

D、超过

7、根据我国学者对儿童观察力发展阶段的研究,小学中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阶段。

A、个别对象

B、空间联系

C、因果关系

D、对象总体

8、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把直观教具中的重点部分做成活动的,这是根据知觉()性。

A、选择

B、整体

C、理解

D、恒常

9、某学生在课堂上能边听、边思考、边做笔记,说明其注意的()品质有了较好发展。

A、转移

B、稳定性

C、广度

D、分配

10、某学生在做作业时,一会儿翻阅课本,一会儿思考,一会儿书写直到下课都没有分心,说明其注意的()品质有了较好发展。

A、转移

B、稳定性

C、广度

D、分配

11、教师指导小学生观察教具时,总是要有目的地用言语启发学生,唤起已有才知识经验,这是根据知觉的()性。

A、整体

B、选择

C、理解

D、恒常

12、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左顾右盼”,对老师讲课的内容全然不知,或者只一鳞半爪,这是注意的()造成的。

A、广度

B、分配

C、转移

D、分散

13、胖人宜穿竖条的衣服,瘦人宜穿横条的衣服,是为了利用()改变其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

A、适应

B、错觉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理解性

1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进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的表现。

A、感觉的适应

B、感觉的对比

C、错觉

D、知觉的理解性

15、小学低年级儿童写字时,容易把“武”写成“”,把“饶”写成“”。这是由于其观察品质()较差的表现。

A、目的性

B、精确性

C、顺序性

D、深刻性

三、判断题

1、小学儿童男生注意转移能力发展快过女生,但女生注意稳定性却高于男生。()

2、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离不开注意,注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

3、为组织学生的注意,必须向其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其心理学依据是有意注意规律。()

4、要求教师讲课的声音有高低变化,抑扬顿挫,其依据是无意注意规律。()

5、在课堂上若发现学生注意分散了,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最好是点他的名。()

6、观察就是直觉过程。()

7、感觉的适应和相互作用使感受性的变化是暂时的,实践和训练使感受性的提高是持久的。()

8、小学儿童握笔写字还不够灵便,是因为其小肌肉运动觉发展较迟的缘故。()

9、一个人只要有健全的大脑和感官,就能有感知觉。()

11、感觉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不同感觉之间,也可发生在同一感觉之间。()

12、错觉是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在现实生活中必须避免。()

13、近视眼的人,视敏度比正常人低。()

14、人有适应能力,因此视力差的人若经常在暗淡的光线下长时间地注视,有助于视敏度的提高。()

15、小学生时间知觉水平的提高,与他们掌握和运用数概念、计时工具等有关。()

16、分心和注意的转移实质是一回事。

四、简答题

1、知觉的基本特性有哪些?

2、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3、观察的品质有哪些?

五、论述题

1、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如何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

2、.教师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好教学活动?

第三章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一.解释概念

1、记忆——

2、表象——

3、识记——

4、保持——

5、遗忘——

6、机械识记——

7、意义识记——

8、想象——

9、再造想象——

10创造想象——

11、幻想——

二、选择题

1、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记忆。

A瞬时 B短时 C 长时 D 运动

2、识记的材料在保持中会发生()的变化。

A 量

B 质 C质和量 D 以上都不是

3、考试中因没有复习到而答不出、想不起来的问题,叫()性的遗忘。

A暂时 B永久 C一般 D特殊

4、小学儿童在自然状态下,对()词的记忆优于中性词的记忆。

A积极 B消极 C熟悉 D情绪

5、当我们在阅读《祥林嫂》时,头脑中出现的祥林嫂的形象是()想象的形象。

A 有意 B无意 C再造 D创造

6、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7、从爱听童话神话故事发展到爱听英雄模范故事,这是想象()发展的表现。

A有意性 B现实性 C创造性 D概括性

8、小学生从“习作例文”到“命题作文”,这是想象()的发展的表现。

A有意性 B现实性 C创造性 D概括性

9、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对通过()接受信息的保持量为最高。

A听觉 B视觉 C视听同时 D视听交叉

10、学生对学习过的理论知识的记忆是()记忆。

A形象 B情绪 C动作 D语词—逻辑

11、老师用教鞭指着黑板上已教过的生字,叫学生读出来,这是()。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再现

12、遗忘的规律是()。

A不均衡的,先慢后快 B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C均衡的,先后一样

13、看小说时根据小说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是()。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14、古人的“千里眼”、“顺风耳”是()。

A再造想象 B幻想 C记忆表象

15、人做梦是()。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三、判断题

1、天生盲人可以有视觉表象。()

2、凡识记的活动成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时,识记效果就好。()

3、遗忘是识记的相反过程。()

4、小学低年级儿童机械识记的效果要高于意义识记。()

5、小学低年级儿童无意识记的效果要优于有意识记。()

6、采用尝试回忆法进行识记是一种耗时较多,极不经济的方法。()

7、想象和感知觉最大的不同,在于想象的形象非来源于客观现实。()

8、梦中出现的形象离现实很远是一种创造想象。()

9、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有无创造性。()

10、幻想中的新形象是人们所向往、所期望的,因此幻想总是积极的。()

11、在回忆中,再现比再认的水平低。()

12、人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要依赖于表象。()

13、增强识记的目的性是因为识记的目的明确,效果就会越好。

14、表扬奖励会提高小学儿童的识记效果,批评又会降低其识记效果。()

15、不管创造性想象的水平多高,都要以再造想象为基础。()

16、创造想象中的很多新形象是在现实中尚未有过的,所以创造想象与客观现实无关。()

17、无意识记是没有意义的识记。()

18、有意识记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识记。()

19、机械识记是有害无益的。()

20、有意识记可以是机械识记,也可以是意义识记。()

21、在街上见到一个人,面很熟,但叫不出名字了,回家后,终于想起来了。这是识记。()

22、复习的效果与复习时间的多少成正比。()

24、小学低年级儿童是以无意识记为主。()

25、想象对实践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实践又是想象发展的基础。()

四、填空

1.画家擅长于记忆,数学家擅长记忆。

2.性和性是表是表的特征。

3.记忆过程包括、和。

4.曲线说明遗忘的过程是的,呈现的趋势。

5.回忆有两种水平和。比水平更高。

6.初入学儿童既不会用重复,练习来信息,又不会用系统和去信息。

7.在发展儿童想象力时,丰富儿童的和是有效的途径。

8.容易被无意识记的是与人的和人的,,相联系着的事物。

9.需“搜肠刮肚”地作出较大意志努力才能实现的再现叫。

10.小学儿童在自然状态下,对词的记忆优于词的记忆;情绪状态下,对词的记忆作用明显。11.创造想象具有_________性._________性.__________性等特点。

12.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像往往具有________性和_______性,创造成分不多。

13.儿童在______年级间,有意识记的效果迅速提高,并开始占用优势地位。

14.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对信息的保持量以________接受的为最高,以________接受的次之,以_________接受的最低。

15.外加动机对识记效果的影响,________年级最大,_______年级最小。物质奖励对________年级识记效果最好,精神奖励对_____年级识记效果最好。

16.从信息加工论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信息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的过程。17.表象是认识过程的_______环节,是_______过渡到_______的桥梁。

18.随时间的推移,识记过的东西会因遗忘而发生_______的变化,因内容的加工改造而发生________变化。19.遗忘可分为________遗忘和_______遗忘。排列在_______位置的材料易被遗忘。

20.梦是________的极端形式,幻想是_______的一种特殊形式。

21.意义识记的效果总是________机械识记。

22.通常考试的判断题与选择题主要是通过________来解答,问答题与填空题主要是通过________来解答。23.小学儿童识记的特点:(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

24.小学儿童保持策略发展的特点是:(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 25.小学儿童记忆效果明显手主体的________________和外加______________的影响

五、简答题

1、简要说明记忆的基本过程

2、简要分析复习在记忆中的作用。

3、简要分析遗忘规律。

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5、简要分析记忆系统的编码方式与存储特点。

6、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

六、论述题

如何灵活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

第四章小学儿童的思维

一、解释概念

1、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事物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的思维。

3、集中思维——集中思维是把有关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或最佳的解决方案的思维

4、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

5、分析——分析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特征,分别加以思考的过程。

6、综合——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不同特征结合起来组成整体来加以思考的过程。

7、抽象——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一些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过程。

8、概括——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的共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思维

过程

9、概念——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10、创造思维——创造思维也可以叫做创造性的问题解决

11、变式——变式就是将概念的正例(一切符合概念范围的具体实例)加以变化,它有助于排除无关特征,突出有

关特征。

二、填空

1、言语是个体在_______、________和理解_______过程中发生的________现象。

2、思维的基本特性是______ 、 _______。

3、从个体发展看,思维可分为_______ 、_______和______三种。

4、从思维探索问题的方向,思维可分为________ 、_______和_______,其中前者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后者的

功能是________。

5、思维过程的基本操作是______和________。其具体运用又表现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等。

6、思维的基本形式是______ _______和_______

7、儿童掌握概念的途径主要有(1)_____________和(2)______________

8、儿童概念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

9、创造性思维有四个阶段,分别是_____、 ______、 ______和______。

10、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吉尔福特认为这一特征表现为_____ 、______、 ______ 。

11.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发展大体经历了、和三级水平。

12.小学儿童概念的掌握可分为:第一级水平以和来解释概念,第二级水平以和

解释概念,第三级水平以和来解释概念。

13.小学儿童理解力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2)(3)。

14.教师从学生的现实表现而分析其心理状态这是思维的性的表现。

15.某小学生在加减计算时,还是要在头脑里呈现一支支铅笔或其他物品的形象,并逐一计算。这种思维是

思维。说明该思维发展处于水平。

16.某教师经常指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17.小学儿童的思维是以为主逐步向以为主过渡,其转折的关键期在年级(约岁)。

18.小学儿童低年级时只能在条件下进行分析综合,中高年级已能在和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综

合。

19.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1)(2)(3)。

20.思维品质的判断指标有五个(1)(2)(3) (4) (5)。11.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初步的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

三、选择题

1、小学儿童运用学习过的原理,解答教师布置的作业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过程是()。

A具体化 B抽象 C概括 D综合

2、“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

A思维的概括性 B思维的灵活性 C思维的间接性 D思维的独立性

3、“灯饰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反映了思维的()性。

A概括 B灵活 C间接 D独立

4、小学儿童的思维有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时期,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在()阶段。

A 6、7岁 B7、8岁 C8、9岁 D10、11岁

5、教师把某个学生的言行、成绩、态度、性格爱好、健康等方面组成总体面貌加以思考,这是思维的()过程。

A 分析

B 综合

C 具体化

D 概括

6、有个小学儿童说:“车是在路上跑的,是用来载人拉货的”,说明其掌握概念处于以()来解释概念的水平。A具体实例和直观特征 B重要属性和实际功用 C种属关系和正确义 D本质抽象

7、思维能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不能直接感知的对象,这是思维的()。

A概括性 B间接性 C社会性 D独立性

8、小孩掰手指计算属于()。验证几何题目属于()。

A动作思维 B 形象思维 C 抽象思维 D直觉思维

9、思维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占()地位。

A一般 B 被动 C主动 D核心

10、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一种社会现象是()。

A记忆 B 思维 C言语 D 语言

11、从已知判断,即大前提,小前提,推出新的判断即结论,这是()。

A 概念 B判断 C 推理 D 动作思维

四、判断题

1、语言与言语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区别的概念。()

2、小学儿童只有具体形象思维,成人只有抽象思维。()

3、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发散性,可见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没有集中思维。()

4、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就是要找出事物的差异。()

5、小学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及理解力发展都与其概念水平相适应。()

6、“鲸不是鱼”这是思维形式“推理”的表现。( )

7、概念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8、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以一贯十”,是思维发散性的表现。()

五、简答题

1、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2、思维的基本形式是什么?

3、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什么?

4、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哪些特性?

六、论述题

1、如何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科学概念?

3.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七、分析题(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理论,评析所提供的教育情景)

1、一位小学教师帮助小学儿童形成和掌握“动物”的初级概念的教学过程是:

教师:大家看这几张图画上的动物,它们的形状相同吗?

学生:不相同。鸡、鸭有两只脚,猫和猪都有四只脚。

教师:它们的颜色都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猫有白的、花的;公鸡是红的;那个大猪是黑猪。

教师:大家再仔细看看,这些动物还有些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学生:鸡子是尖嘴,鸭子扁嘴,猪的嘴象个“防毒面具”,猫的嘴上还长有胡子哩!

学生:鸡的脚有爪;鸭子脚上有“薄肉”,(师:停一下,鸭脚趾间的薄膜叫做蹼,大家跟我念一遍……,然后说:继续说。)猪有蹄子。

教师:那为什么把它们都叫做动物呢?

学生:因为他们都会叫唤!

教师:对吗?蚂蚁不会叫唤,可它也是动物呀!

学生:蚂蚁会爬。会爬会走的生物叫动物。

教师:鱼不会爬,不会走,只会在水里游泳;鸟会飞,它们不都是动物吗?

学生:它们都是动物, 因为它们都会活动,能活动的生物都叫动物。

教师:对了,能活动的生物叫动物。可是飞机也会飞,也会动,是不是动物?

学生:飞机是人造的,它没有生命,不是动物。

又:飞机自己会飞,是人开动的。

教师:对了,凡是有生命,能生长,自己又能活动的生物,都叫做动物。大家拿出笔记本来,记下这个结论。

教师:现在我来看看大家会不会应用这个结论:公园里猴山上很多小猴子,是不是动物?回答时还要说出为什么。学生:是动物,因为它们有生命,能自己活动。

教师:百货商店里摆的那些小熊猫是不是动物?

学生:不是动物,那是人作的,没有生命,公园里喂的熊猫才是动物。

教师:对了,大家学得很好!知道了凡是有生命,会成长,又能自己活动的都叫动物。不合这个条件的都不是动物。

将来大家上中学学习动物学时,还会有更新奇的内容哩!

请运用思维过程,概念掌握等理论知识评析这位教师的教学过程。

2、一位教师在对一年级的小学生进行应用题启蒙教育时,制作了插入式活动卡片:(1)

他先用四开大小铅画纸画上河,岸各半的彩色图景,再用刀划出若干道小口;(2)然后又用

硬纸剪若干张小鸭子图案,正反而涂上颜色;(3)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题意将小鸭子插在背景

图上,成为一道三情景习题。

岸上原有5只鸭子,又游来3只,共几只?

岸上有8只鸭子,游去3只。还有几只?

岸上有5只鸭子,河里还有3只。共有几只?

岸上有5只鸭子,河里有3只。河里鸭子比岸上少几只?

岸上有6只鸭子,游去1只,又游去2只。岸上有几只鸭子?

教师在使用时根据题意,将鸭子只数和方向加以变换,学生学得趣味盎然。请根据知识掌握的过程有关理论来分析这一教学活动卡片的设计。

第五章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

1.情感和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和而产生的,它依赖于,但它又反作用,既可以,又可以,又可以阻碍的发展。

2.情感有和两种功能。

3.表情指伴随着情感而产生的、和。

4.情感按状态分类有、和,按社会性内容分类有、和。

5.移情是指人们在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的情绪反应。

6.意志是指人在行动中自觉地以实现的心理过程。意志和行动不可分,意志行动,同时也在中得以表现。人的意志有三个特征:、和。

7.意志行动可划分为和两个阶段,在意志行动过程中,主要的心理成分有、、和。

8.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目的是一个期望在其行动中。

9.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其最佳地实现,称之为。在意志行动选择中,主体的、、等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10.人在确定目的,解决动机冲突,制定计划,进行决策以及的过程中,克服,把意志行动贯彻到底的心理力量,称为。

11.小学儿童意志自制性品质的发展是,,,的状态。

12.小学儿童坚持性品质的发展呈,,的状态。

13.自觉性是指一个人自己行动目的并和行为的意志品质,与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是和。果断性指一个人是否能事物真相,迅速而合理地做出决定,并采取的意志品质。缺乏果断性的人常表现为或。

14.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儿童和的常规训练,使儿童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选择题

1.“手舞足蹈、摩拳擦掌”属于。

A、言语表情

B、肢体表情

C、面部表情

D、言调表情

2.“手舞足蹈、摩拳擦掌”属于。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道德感

3.“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同志友谊感”属于。

A、美感

B、心境

C、道德感

D、理智感

4.“人逢喜事精神爽”属于_情感。

A、心境

B、美感

C、激情

D、应激

5.小明解决了道数学难题,心中感到无比的欢乐,这种情感表现为。

A、美感

B、心境

C、激情

D、理智感

6.、随知识经验积累,儿童情感的分化逐渐精细、准确,以笑为例,小学儿童会微笑、大笑外,还会羞涩地笑、偷笑、嘲笑、苦笑、狂笑等。这一表现说明了小学儿童情感。

A、丰富性发展

B、深刻性发展

C、可控性发展

D、稳定性发展

7.小红在小学二年级时,常因小事与同学吵架,升入三年级后,这种现象便逐渐减少了,这说明小红的情感得到发展。

A、丰富性

B、深刻性

C、可控性

D、稳定性

8.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以某同学是否跟自己一起玩,来确定是否喜欢他(她),而中高年级儿童则从他(她)学习是否好,是否遵守纪律为集体做好事来确定是否喜欢他(她),这说明儿童情感的在逐步发展。

A、丰富性

B、深刻性

C、可控性

D、稳定性

9.“化悲痛为力量”,“不要意气用事”,这是。

A、意志对认识的影响

B、情感对认识的依赖

10.“前怕虎,后怕狼”,顾虑重重,这是意志品质的差的表现。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持性

11.小学低年级儿童长常常在家长、教师的督促下完成作业或活动任务,这体现了低年级儿童意志的水平比较低。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持性

三、判断题

1.“知之深,则爱之切”,这说明情感依赖于认识过程。( )

2.情感的信号交际功能是通过表情实现的。( )

3.情感和情绪是一致的。( )

4.人们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的颂扬,是道德感情的体现。( )

5.“临危不惧、舍己救人、化险为夷”这种情绪状态称之为道德感。( )

6.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出现由一种表情转向另一种表情,如批评就不高兴,表扬就高兴,这说明他们情感的稳定性较差。( )

7.在行动过程中,没有困难,该行动不属于意志行动。( )

8.在教学中,教师富有情绪色彩的,生动形象的讲述,激起儿童相应情感体验的产生。这种情感体验称之为移情。( )

9.新教师在教育小学生的过程中,遇到棘手的问题所产生的畏难情绪,这便形成了教育过程中的内部困难。( )

10.受意识支配的那种学熟了的动作叫随意动作,这些随意动作是意志行为的基础。( )

11.困难越大,越有利于小学儿童的意志培养。( )

12.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表率,对小学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有积极影响的。( )

四、简答题

1、简要说明认知、情感和意志三者之间的关系。

2、简要说明意志的基本特征。

3、简要说明意志的品质。

五、论述题

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意志?

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

一、解释下列概念

1、品德:

2、仿效法:

3、道德认识:

4、强化法:

5、道德行为:

6、意义障碍:

7、说理法:

二、填充

2、品德是一个整体的结构,包括___、___、___、等心理成分,其中___是品德的形成的基础,且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产生__,并可由此引发出一定的__。___调节和控制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使之贯彻始终成为__

3、小学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是从__的理解,过渡到比较__的理解。

4、儿童在道德判断上,总的发展趋势是从只注意___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__和___的统一。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规律:①_____②_____③_____。

5、心理学家对我国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发现情感发展程上升的趋势,其中小学__年级到___年级的发展速度最快。

6、三年级儿童开始对成年人的不公正惩罚提出了疑问,表明其在道德判断时具有了_____的特点。

7、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与___的提高相适应,而其道德行为的发展表现为由___向____过渡,大约在__年级以后小学儿童才逐步养成初步的道德行为习惯。

8、在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上,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出现了一个___和__年级高而___年级低的“马鞍型”。

9、小学儿童道德意志发展水平从__年级以后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

10、儿童品德发展过程中存在着___、___、___等品行障碍。

11、小学品德培养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等。

12、意义障碍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_______;二是________。

13、为使榜样教育发挥应有的效果,为儿童提供的榜样要___、___、___。

14、应用强化法培养预期的行为,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15、在品德教育中要坚决反对____和______。

16、惩罚应少用,慎用的原因有:①__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__;当确实需要运用惩罚时,应注意以下三点: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1.小学儿童道德判断发生转折的年龄阶段是( )年级。

A二 B三 C四 D五

2.小学儿童道德意志的发展水平,总的来说是属于( )的。

A初步 B较高 C 相当高 D相对成熟

3.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是( )。

A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 B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C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的稳固联系

4.小学阶段,儿童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发展,从总体上说是( )。

A知落后于行 B比较协调 C行落后于知 D完善结合

5.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向成人电影中的某个人物是好人好是坏人,这说明他的道德判断是处于( )阶段。

A他律 B自律 C片面 D全面

6.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从内部去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时,它们就成了( )。

A态度定势 B良心 C道德动机 D自尊心

7.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是品德中两个主要构成部分,是这两者加以沟通并付之实现的是( )。

A道德判断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认识

8.下列哪一种行为不是品行障碍( )。

A攻击 B撒谎 C抄作业 D逃学

A认识 B情感 C意志 D行为

10.小学儿童在( )年级以后才逐步养成初步的道德行为习惯。

A二 B三 C四 D五

四、判断题

1.品德即道德。( )

2.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或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在三年级下学期。( )

3.品德一方面依存于道德,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的品德;另一方面品德对道德也有反作用。许多人的品德又构成或影响社会道德的面貌。( )

4.强化只能用来塑造某种新行为而不可以改变旧有的行为习惯。( )

5.学生对老师提出的某些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的心理抗拒称为意义障碍。( )

6.人们想的、说的和做的可以互不相同,因此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

7.从小学儿童坚持性的动力来源看,低年级甚至中年级儿童完成任务主要依靠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年级的坚持性则以外界权威的影响逐步转向内心的自觉坚持完成任务了。( )

五、简答题

1、品德与道德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2、品德的心理结构包含哪几个成份?它们在品德形成中各起着什么作用?

3、从总体上如何评估小学阶段儿童品德的发展?我们从中应得到什么启示?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一、概念

1、人际关系:

2、班级人际关系:

3、规范:

4、心理相容:

5、舆论:

6、凝聚力:

7、人际吸引:

二、填空

1、交往是由、和三个过程构成的复杂活动。

2、班集体中影响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是、、和。

3、小学儿童在选择朋友的过程中,普遍具有和两大特点。

4、小学儿童在班集体中的地位一般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保持个人之间,群体内部以及之间的和谐关系,维持社会的,发挥群体的,都是十分重要的。

6、友谊是同伴关系的,是建立在和基础上的持久的个体间的相互关系。

7、班集体中的小团体是小学儿童的一种存在方式。它的存在对小学儿童吸收、学习的技能,锻炼能力有现实意义;同时,它的存在也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增强同伴之间的支持。

8、调整处境不利儿童在班集体中的地位,主要通过训练来实现,这些训练主要有

9、受欢迎儿童通常处于班集体交往中的地位,这类儿童在班集体中占左右。

10、不受欢迎儿童有两种,其一是,占;其二是,占。两类合计可知道,不受欢迎儿童在班集体中共占。

11、低年级儿童间的友谊常常建立在条件或一致基础上,高年级儿童在友谊关系中比较重视和作用。

12、班集体的舆论具有作用。

13、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即人际吸引的因素)有、、

、、和等。

14、人际交往的建立和发展,其关键是在于人与人之间有共同的、一致的

、共同的,也在于人际交往中双方的。

15、群体可分为和两种,其最高水平是。

16、学校中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日常活动的基本单位,它既是一种,

又是一种。

17、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即关系,包括、和

三方面。

18、小学儿童选择朋友时通常采用四种类型的标准,它们分别是、

、以及。

19、整个儿童期关系始终是小学儿童择友的重要标准。

20、行为对小学儿童择友的同质性和趋上性具有关键的影响。

21、在心理学研究中,了解儿童在班集体中的地位通常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又有三种常用的具

体方法(1)(2)

(3)。

22、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调节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

(2) (3)。

三、选择题

1. 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是()。

A 活动 B交往 C人际吸引

2. 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是就()而言的。

A.人际交往 B人际吸引 C人际关系

3. 群体中的最高水平是()。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集体

4 同伴关系的最高形势是()。

A友谊 B同伴 C同伴团体

5 为了了解儿童在班集体中的地位,社会心理学通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A社会测量法 B观察法 C谈话法

6 人们在交往基础上形成的共同体叫()。

A群体 B集体 C正式群体 D非正式群体

7 班集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叫()。

A规范 B凝聚力 C舆论 D心理相容

8 ()是指班集体成员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彼此协调一致。

A凝聚力 B规范 C心理相容 D舆论

A集体的认同感 B集体的归属感 C集体的支持作用

10 人际关系中的主要特征是()。

A认识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11()是儿童同伴关系发生的最初形式,也是友谊得以延续的基本条件。

A直接接触关系 B接受关系 C敬慕关系 D 其它关系

12 儿童选择朋友时候,以“学习成绩好”、“整天笑呵呵的”作为他的朋友,这表明他的择友标准是()。A直接接触关系 B接受关系 C敬慕关系 D其它关系

13 不受欢迎的儿童遭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是下述原因之()。

A有攻击性行为 B有不良品行 C难以相处 D身上有怪味

四、判断

1 小学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同伴关系。()

2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大群体心理。()

3 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群体,简称小团体。()

4 班集体中的小团体是规模以2—3人为最多。()

5班集体中的小团体以不同性别的为主。()

6 儿童喜欢挑选能力比自己强,身体比自己高大的同伴为朋友,这是其择友趋上性的表现。()

7 班集体中的小团体都是与班集体对立的小圈子,应予否定。()

8教师对班集体中“不受欢迎儿童”应特别注意和关心。()

9 认识成分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10 儿童以是否“合得来”来选择朋友,这是其择友同质性的表现。()

11 人与人空间距离上接近就易建立友好关系。()

12 人际关系的相互影响,不仅发生在个人与个人之间,而且还发生在群体之间。()

13 在一个班集体中,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从个体入手,不如从改变其群体规范入手。()

14 一个班集体中的舆论是固定不变的。()

15 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是建立在利益一致和相互依恋基础上的持久的个体间的相互关系。()

16 从小学三年级起,儿童在择友上逐渐开始注意交往对象的性格特征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标准。()

17 儿童择友的同质性和趋上性是其社会交往积极性的表现。()

18 小学儿童把学习好坏当作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及其在班集体中地位高低的标准。()

19 青春期以前的儿童都倾向于选择异性作同伴。()

20 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

21 中间型儿童在班中占大多数,因而在班集体中处于核心地位。()

22 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在班集体中进行的,因而是集体性教学模式。()

23人际关系是指人们交往中产生的各种互相利用的关系,即我们常听到的“关系学”。()

五.简答

1.班集体中影响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哪些?

2.简述小学儿童友谊发展的一般趋势。

3.如何做好对班集体中小团体的引导工作?

4.指导小学儿童学习交往技巧,教师要做好哪些工作?

5.人际关系中最主要的心理成分是什么,为什么?

你认为目前现存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发展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不足之处在什么地方?在改变这种消极的教学

模式上有何设想,其出发点是什么?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一、名词解释

1.个性:

2.需要:

3.直接兴趣:

4.间接兴趣:

5.兴趣:

6.志向:

二、填空

1.个性指的是个体在活动和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的的。

2.个性作为心理现象,具有性、性、性和性的特性。

3.心理的水平保证了个性的稳定性。从功能上,个性具有性,从发展的角度看,个性又是具有性。

4.个性是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各种过程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心理活动的整体。这一整体的,决定着个性发展的高度。

5.个性最本质的特点是的,而不是的。

6.个性是一个系统,包括、和。

7.个性的动力结构包括、、和世界观。其中,小学儿童的世界观表现为。

8.个性的特征结构包括、和等心理成份,它是个性的集中表现。

9.个性的自动调节结构包括、、和三方面。

10.一种较有影响的分法是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和

等五个层次。

11.小学儿童认知需要的发展表现为二个特点,其一是,其二

是。

12.小学儿童与同学之间的交往需要,是促进同伴关系发展的,也是保证儿童个性形成

的。

13.满足儿童的交往需要,就能使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产生______感,______感,体验到他人和集体的爱,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他人的______,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此外,也有利于发展______-和提高学习成绩。

14 .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与人的_____ 直接相联。

15 .儿童的兴趣只有在_______中才能得到发展和发挥动力作用。

16 .促进儿童兴趣转移的条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人们关于客观事物价值的_______和______叫做价值观。它是_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

18 .个性不是_______的,而是心理发展到________后形成的。

19 .认识需要是小学儿童的_______需要,其发展表现为由______向_____发展的趋势。

20 .小学儿童的活动需要包括对______活动和________活动的需要。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对活动的需要是______的。

22 .儿童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乃至今后的______成就,不仅依赖于他们的能力,而且有赖于他们的________ .

23 .小学儿童对学习的兴趣由_______兴趣向________兴趣转化。

24 .志向是关于将来做_______、当_______的有进步意义的________和_______。它是_______的初级状态。

三、单项选择

1、个性的最本质的特点是()的。

A 社会 B生物 C自然 D 整体

2、追求社会肯定的需要叫()需要。

A生理 B尊重 C自我实现 D安全

3、小学儿童的主导需要是()需要。

A 活动 B交往 C认识 D成就

4、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叫()兴趣。

A 直接

B 间接 C积极 D 消极

四、判断题

1、心理学中个性的概念和日常生活中所讲的“个性”是一样的。()

2、个性倾向性是个性构成的核心。 ( )

3、一个人偶然的情境性的表现可以当作是个性的体征.()

4、认识需要是小学生的主导需要,因此小学儿童的活动需要相比之下并不强烈。()

5、满足儿童的一切需要,就能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

6、小学儿童的兴趣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

7、小学生的需要发展是单一的,其总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

8、认识需要是小学生的主导需要,因此,小学儿童的活动需要相比之下并不强烈。()

9、交往需要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需要。()

10、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交往需要的强度日益强烈。()

11、小学儿童入学的头几年,对于成就需要的发展尤为重要。()

12、小学儿童的志向集中表现在政治志向上。()

五、问答题

1、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包括哪几方面?

2 、满足小学儿童的交往需要有什么意义?

3 、简述怎样对小学儿童的需要进行引导和培养。

4、心理学的个性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个性”有什么区别?

5 、为什么说个性最本质的特点是社会?

6 、简述怎样对小学儿童的兴趣进行引导和培养。

六、事例分析题

某小学为了追求升学率,常常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升学考试科目的辅导或测验,学生意见很大,再三要求学校补上体育课,班主任却批评学生贪玩、不爱学习。小学生和班主任对这件事的态度为什么截然不同?请用有关“小学生需要的发展”的心理学知识分析说明之。

第九章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

2、自我体验:

3、自我评价:

4、自我控制:

二、填空

1、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

2、自我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有三种心理成分构成,包括、

和。

3、自我认识包括、和。

4、自我体验的内容主要有、、。

5、自我监控表现为、和。

6、儿童是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7、在交往活动中,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普遍具有的特征,而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则通常有着

的特点。

8、自我意识的成分或基础是。

9、自我意识对态度和行为具有、作用,对具有推动作用。

10、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表现有评价、评价和评价三种形式。

11、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很大程度上依然依附于和的评价,大约从年级开始,儿童自我评

价的性和性有了的发展。

12、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常常是的和的,而且善于评价而不善于评价。随着

思维和道德认识的发展,他们开始学会评价别人和的行为

13、自我评价的稳定性指评价的长短,小学儿童着我评价的稳定性随着增长而提高。

14、教师的态度和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起作用。

15、小学儿童,特别是儿童通常是信服地对自己的评定而将这种评定作为对的评价。

三、单项选择题

1.自我意识的首要成份或基础是()。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监控

D、自我评价

2.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社会价值的判断即()。

A、自我观察

B、自我分析

C、自我评价

D、自我体验

3.()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

A自我检查 B、自我监督

C、自我控制

D、自我监控

4.小学儿童对自己的能力及今后的发展缺乏自信心。这是他对自己评价()的表现。

A、过高

B、过低

C、适当

D、三者都不是

5.人类意识的最高形式是()。

A、潜意识

B、自我意识

C、无意识

6.自我意识的形成要比个性的形成()。

A、晚

B、同步

C、早

A、认识功能

B、调节功能

C、动力功能

四、判断

1、自我意识通俗地讲就是自我认识。()

2、在学习活动中,学习成绩对于儿童年的自我评价起主导作用。()

3、学习上的“平等竞争”是指全班同学在学习活动中的普遍竞争。()

4、社会视角转换技能是指在社会认识过和中转换观察问题。()

5、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学生自我评价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

6、自我评价就是自我认识。()

7、自我监督即是自我监控。()

8、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9、对自快报外部行为及人际关系的意识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

五、问答

1.为什么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儿童的态度和评价,对于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

2.你认为是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还是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对其今后的发展成长更为不利,为什么?

3.简述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独立性的发展。

4.简述小学儿童自我评价全面性的发展。

5.简述提高小学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

6.小学儿童在学习上自我评价过低的原因是什么?

第十章小学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名词解释

1、能力:

2、气质:

3、性格:

4、一般能力:

5、特殊能力:

6、才能:

二、填空

1. 和品德及自我意识等交互作用,共同组成认得完整个性。

2.才能的高度发展即。

3. 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4.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时必须具备的普遍的,共同的能力被称之能力,它又叫做。

5.气质是人心理活动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心理活动

的、、、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组合。

6.古希腊医生希波格拉底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其分布多寡构成了人的气质差异,

即质、质、质和质。

7.个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了化的行为方式称之为。

8.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符合统计学上所谓的分布。

9.小学儿童性格发展比较慢时期是在小学年级到这一段时间;在小学年级前后,儿童性

10.当个人把某个群体作为一种尺度,使自己行为有所参照,那么这个群体即被称之为群体。

11.通常了解气质类型的方法包括和法。

12.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的心理特征,它是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必备。

13.才能是的独特组合,才能的高度发展即。

14.社会交往能力是人在社会群体生活中,与他人、的能力。

15.一般能力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必须具备的的、的能力,又称为。

16.小学儿童能力的差异表现在能力的差异、能力发展的差异和能力发展

的差异等方面。

三、单项选择题

1.技能是个人在自己的心智活动及生活实践中( A )的行为方式。

A、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而逐渐习惯化了的熟练 B经过知识积累而形成

C自然而成 D多次重复形成

2智力的核心是( C )能力。

A想象 B记忆

C思维推理 D感知

3下列那一项不属于智力( B )。

A记忆力 B操作能力

C想象力 D观察力

4( B )更多地表现为受先天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A 性格 B气质 C 能力 D个性

5热情、正直或懒惰、自私等这些品质表示人的( A )特点。

A 性格 B气质 C情感 D意志

6能力水平高于常态的超常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 C )。

A 13 ﹪

B 0.3 ﹪

C 3 ﹪

D 1﹪

四、判断题

1.气质有好坏之分。()

2小学阶段正处在性格发展和初步塑造时期。()

3勤奋、自信心、坚持力等都是促进能力发展不可缺少的品质。()

4知识、技能是能力发展的基础。()

5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动作迟缓、内心少外露等是抑郁质的主要心理特征。()

五.问答题

1.简述教师应从哪几方面入手培养小学儿童能力。

(1)激发兴趣;

(2)能力与个性其他品质的良好配合;

(3)知识与技能训练。

2.简述小学儿童性格的培养方法。

(一)提供适合参照群体;

(二)注意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三)创设良好的群体气氛;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普通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 (A)能力 (B)需要 (C)动机 (D)信念 2、人的听觉主要受()的控制。 (A)额叶 (B)顶叶 (C)枕叶 (D)颞叶 3、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A)兴奋 (B)抑制 (C)兴奋与抑制 (D)反射 4、“谈虎色变”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表现,它属于()。(A)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B)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C)两种信号系统相结合 (D)以上答案都不对

5、感受性是()。 (A)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C)感觉阈限的大小 (D)最小可觉差的大小 6、听觉的适宜刺激是()。 (A)空气振动 (B)物体振动 (C)空气 (D)声源 7、下列关于听觉特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B)声波的频率越低,音调就越高 (C)声波的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 (D)日常生活的声音大多是声波混合的结果 8、下列关于平衡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平衡觉也叫做静觉 (B)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前庭器官 (C)人平躺的时候,平衡觉较弱 (D)平衡觉是人对自己身体位置与地心引力关系的反映9、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的()。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10、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的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的一幕。这属于()。 (A)形象记忆 (B)情景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11、下面可以体现思维的概括性的有()。 (A)把事物的各部分和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B)把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C)从一类事物中抽取出共同属性,形成抽象地认识 (D)在头脑中把两个事物联系起来,求同存异 12、根据()可以把思维分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类。 (A)思维的形态 (B)思维的结构 (C)思维的方向 (D)思维的创造水平 13、下面哪一种对梦的态度是正确的()。 (A)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B)梦是焦虑和紧张状态的产物 (C)我们不能对梦做科学的研究 (D)做梦时人感觉不到外界刺激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1、心理与行为之间是什么关系? 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联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2、人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是什么关系?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总之,无意识活动也是人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借助于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它的个别阶段。在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是紧密联系着的。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9、小脑有哪些功能? 答:小脑功能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 与某些高级的认真功能也有关系; 小脑损伤后,一些简单的动作也无法做出且会产生口吃,阅读困难等。 。 10、什么叫边缘系统?它在人的心理行为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答:在大脑内侧面最深处的边缘,有一些结构,它们组成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叫边缘系统;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丘脑、丘脑下部、中部内侧被盖等 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有;支配动物的喂食、攻击、逃避危险、配偶活动等

边缘系统中的海马在记忆中起重要作用,海马损坏,空间信息记忆和时间编码功能就会被损坏;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与情绪有密切关系;其中的扣带回与注意有密切的关系。 11、试述大脑皮层的功能及其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意义。 答:◆ 初级感觉区:它们(眼睛、耳朵、皮肤表面和内脏)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 初级运动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它的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 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脑区组成。若损坏了这些区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失语症。 ◆联合区:从系统发生上来看,联合区是大脑皮层上发展较晚的一些脑区。依据联合区在皮层上的分布和功能,可分成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感觉联合区受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不识症”;运动联合区负责精细的运动和活动的协调;前额联合区可能与动机的产生、行为程序的制订及维持稳定的注意有密切关系。 12、关于脑的机制系统说,有心理学家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试问由哪些部分组成?彼此之间的关系是? ◆ 鲁利亚根据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动力系统也叫第一机能系统: 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 提供各种活动所需动力(~ o ~)~ 信息处理系统也叫第二机能系统: 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作用就是接受刺激并进一步加工储存。 行为调节系统也叫第三机能系统 :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映,实现对运动的组织

《人格心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人格心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概念解释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是心理学家用来界定自己从事研究的某一个范围,反映了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格系统所作的描述。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指人格特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它并不排斥可变性。人格的变化体现在表现方式变化而深层内在的特质不变或深层的内在特质发生了变化。 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心理和行为倾向上各不相同,即“个性”。不排除人格的共同性,如群体人格。 人格的社会性:指社会化把人类的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投注:投注是指能量或力比多倾注于某种对象而是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分为三种:自我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自己,如自恋者;幻想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虚无的幻想中,如做白日梦者;对象投注:把力比多倾注于某人、某物或某些团体活动上。 生活风格: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不同。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生活风格的形成过程在儿童4、5岁时。理解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潜意识梦境。 机能自主: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的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即是说过去的动机和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 基本焦虑:儿童所具有的,觉得自己是孤立、无能为力的生活在这个危机四伏、充满故意的世界上的一种感情。 能、外能:能是一种具有动力性质的素质根源特质。它与内驱力、需求或本能极相似;外能是一种动力根源特质,来自环境,属于环境铸模性特质。 里比多:Libido的译音。也称性本能。指一种性冲动的内在的潜力,它经常驱使人去追求实现,去寻求满足,获得快感。他的“性”是广义的。不是男女之间的性爱的性,而是包括一切感觉器官或肌肉、皮肤等由于抚摸而产生的快感都是性的满足。两种主要的性本能:都是异性爱的倾向,一是恋父情结,一是恋母情结。 特质:一种人格测量的单位。它是能够代表“生活综合”的测量单元。阿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一种概括化的和聚焦的神经生理系统,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具有激发和引导适应性和表现性行为一致的形式。”它是一种神经心理结构,能产生行为和引发行为,并且同一种特质,对不同刺激以同样方式反应;同一刺激,由于特质不同,产生的反应不同,不同于习惯也不是态度;特性:相对概括和持久性、有焦点、活跃性。 自卑感:阿德勒术语。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支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内在的动力因素。早期主要指生理缺陷。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由自卑感,产生补偿的需要,不断的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又向新的优越努力,如此持续不断,即是人格发展的基本过程。 个人构念:凯利术语。即个人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解释和赋予意义的过程。 现象场:罗杰斯术语,指个体觉察到的刺激。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 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作用? 意识经验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是外部世界的镜像。由于我们感觉器官的限制,有许多作用于的感觉器官的的事物和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第二,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的事物视而不见。第三,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还有人认为意识的局限来源于认知加工过程。人们能同时意识到哪些东西或者多少东西,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经过训练,人们可以提高在同意时间内意识到更多的事物的能力。 意识的能动性:人们感知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人们可以感知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意识不是被动的反应世界,人们可以有限的超越外部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构建他们的意识内容。 睡眠分哪些阶段?如何解释梦? 睡眠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梦的解释(1)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2)生理学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3)认知功能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4.什么是催眠?如何解释催眠现象? 催眠可以看作是一种意识状态,被试在催眠师的指导下,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之后,会顺从和接受催眠者的指示去做一些动作和事情,并相信催眠师的描述是真实的。在催眠的状态下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似的指导下进行的,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被试进入催眠状态并不是睡眠。 社会认知和角色扮演的观点认为,被催眠的人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是角色要求被催眠的人无条件的接受催眠师的指挥。 意识功能分离观点认为催眠是将意识的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分开了,或者弱化了意识对行为的控制。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心理学复习 第一章绪论 1.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艾宾浩斯B.弗洛伊德C.马斯洛D.詹姆斯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的科学。 A.心理现象B.心理过程C.认识过程D.个性心理 4.年,德国心理学家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 个心理实验室,正式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5.心理是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对的主观能动地反映。 6.名词解释: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手碰到火就缩回()。 A、无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 C、兴奋过程 D、抑制过 程 2.司机看到“减速慢行”的标志后马上放慢车 速,这涉及()。 A.第一信号系统B.第二信号系统C.兴奋过程D.抑制过程 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望梅止渴 B 、乐极生悲C、见风流 泪D、谈虎色变 4.神经细胞又称为(),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 构和功能单位。 A、神经胶质细胞 B、神经元 C 、中 枢 D 、突触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和;高级神经活动的两 大基本规律为神经过程的和。 名词解释:神经元 神经元: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 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 要点: (1)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是大脑皮层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基本过程; (2)基本规律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相互诱导; 第三章意识与注意1.听手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这种心理现象是 ()。 A.注意起伏 B.注意分散 C.注 意转移D.注意分配 2.以下关于睡眠或梦的说法错误的是?()A.睡 眠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B.睡眠包括四个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C.梦多出现在深度睡眠阶段 D. 梦是一种无意想象 3.平时人们常说“一心不能二用”,从注意的品质来 看“一心二用”是()。 A.不可能的 B.不良品质 C.无条件的 D.有条件 的 4.注意的品质包括、、和。 (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5.注意的功能是、和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用。(选 择功能、保持功能) 6.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 意分为、和。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7.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和。 (指向性,集中性) 8.名词解释:注意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9.简述注意的基本特征。 (1)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把 握的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 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3)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 同的对象。 (4)注意的转移: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 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10论 述题: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要点: (1)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2) 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3)善于运用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总之,一堂课就是这样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 后注意有节奏的相互交替,从而使学生的注意有张 有弛始终保持稳定集中。 第四章感觉 1.蓝色、青色、绿色会使人感觉寒冷,这种现象 属于()。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联觉D.想象 2.当你晚上在强烈的车前灯面前要一段时间的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不是社会科学,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一门独立的基础科学。 (2)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现象,指的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表1-1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第二章 1. 科学的心理观是什么? 科学的心理观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2. 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 (1)经典条件反射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斯金纳提出的。 (2)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随着强化的次数增多而得到巩固,如果得不到强化就会消退;也都有泛化和分化的现象。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第一、形成条件反射的条件与刺激物呈现的次序不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刺激在前,反应在后(即S→R),强化物是同刺激物结合出现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动物的操作反应发生在强化刺激物之前(即R→S),并且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才能得到强化,强化物不是与刺激物相结合,而是与操作行为相结合。所以,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机体是被动强化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机体是主动操作而得到强化的。 第二、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与所达到的程度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在动物的先天反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有机体的反应是不随意的。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则是在动物后天习得的操作行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其机体的反应是可控制的、随意的。 3. “望梅止渴”、“谈梅生津”分别说明了什么? (1)“望梅止渴”是指吃过酸梅的人,看见了酸梅就会分泌唾液。这是在大脑皮质的第一信号系统下产生的。第一信号系统是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2)“谈梅生津”是指讲到“酸梅”这个词时,也会分泌唾液。这是在大脑皮质的第二信号系统下产生的。第二信号系统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二)

第六章记忆 1.记忆的分类: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指如何作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机能和运动机能的记忆;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他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2.记忆是一个过程 记忆是一个过程,包括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基本过程。信息编码:是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得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得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提取:是指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 3.记忆的脑学说理论: (1)整合论: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提出。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他用实验的方法破坏动物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发现大脑皮层破坏的区域越大,记忆的丧失就越严重。 (2)定位论:法国医生布洛卡提出脑机能定位论。认为: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 (3)SPI理论:功能模块。SPI是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独立(Independent)的缩写。这种理论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信息以串行的加工方式进入记忆系统,在一个记忆模块中的编码依赖于某些其他功能模块中信息加工是否成功。也就是说,一个记忆模块的输出提供给另外模块的输入。信息以并行的方式存储在各个特定的记忆模块中,提取一个子系统的信息不会牵连其他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普通心理学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样认识心理学的? 答:(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行为的科学,要解释心理活动的规律。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依存。分别介绍如下: ①认知。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和语言等。 ②情绪和动机。心理、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是人们的共性。情绪是指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的主观体验。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③能力与人格。心理特性系统,反映了心理的差异性。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称作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它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心理特性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3)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对心理学的认识 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只是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接触过心理学。那些心理学家们能够一眼看出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能够催眠,分析梦。心理学在我看来,是很神秘的一门学问。 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 答:(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区别:心理是脑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属于精神现象,是内隐活动,而行 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②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不同,产生不同的反应,决定了行为的复杂性;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称为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是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然而在人的正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无意识现象,它对人的行为也有重要的作用。两者共同作用来影响人的行为。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病人,其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3.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1)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 ①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如认识过程、情感过程等。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对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②心理结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心理结构就是要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③心理的脑机制。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家不仅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发生的规律,而且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解释脑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④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心理现象是动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出现了神经系统之后才真正产生的。脑的发育为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在人的一生的不同时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心理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它和脑发育的关系,也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⑤心理与环境的关系。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外界刺激作用于人,在人脑中产生各种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又会反过来通过人的行为作用于周围环境,进而引起新的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之间存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一)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普通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 代表作业中出现过的题 数字为红色的代表多次出现的题 简答题(请每题5 分,共20分) 1.简述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其特征是: 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2.简述注意的品质。 、注意广度又称注意范围,是指个体在一瞬间内能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数量。 二、注意稳定性是指人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注意分配又称“时间共享”,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 即通 常所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四、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一种活动转移另一种活动上去的 过程。 3.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知觉以感觉信息为基础,但又不同于感觉,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感觉和知觉反映的内容不同; 2)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性质不同; 3)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人对某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越丰富、越精确,由此形成的知觉就越完整、越正确,两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个体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基本的生理需要位于下层,抽象的精神需要位于上层, 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种需要是以一种渐进的层次表达出来,即必须先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外一些需要,也就是个体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较高层次的需要。 5.简述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答: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一)意志过程与认识过程具有密切关系。 首先,意志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 其次,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影响。 二)意志过程与情绪和情感也存在着密切关系。 首先,情绪和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其次,意志能够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人的理智。 6.简述思维过程。 答:思维过程是人脑中心智的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操作,包括:(一)分析与综合 (二)比较与归类 (三)抽象与概括 (四)体系化与具体化 7. 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智力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与发展的。其影响因素有:(一)遗传因素(二)环境因素 ①家庭与智力发展; ②文化与智力发展; ③教育与智力发展; ④实践活动与智力发展。 8. 简述性格与气质之间的关系。答:性格与气质相互影响。 (一)性格与气质的区别首先,气质具有先天性特点。性格主要后天形成的。其次,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有优劣之别,具有社会道德含义。 (二)性格与气质的联系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某些相同的性格特征;气质可以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性格对气质具有明显影响,性格可以掩盖和改造气质。

《普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普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1、术语解释: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心理学实验法观察法测验法模拟法 2、比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运用。 3、简述心理学的发展史及其理论流派。 4、简述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和意义。 5、论述心理的实质。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名词解释:神经元反射反馈 2、如何理解神经冲动的传导是一种电化学过程? 3、突触传递是通过哪两个过程完成的? 4、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 5、如何理解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活动的相互拮抗作用? 6、简述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 7、简述大脑两半球功能差异性。 8、简述内分泌系统及其机能。 第三章感觉 1、名词解释:感觉感觉适应感觉后像感觉对比联觉 2、识记视网膜的结构及其机能特点和网膜感光细胞的作用。 3、利用感觉的一般知识和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感觉现象。 第四章知觉 1、名词解释:知觉定势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双眼视差似动现象诱导运动 2、简述知觉与感觉的联系与区别。 3、单眼线索主要有哪些? 4、运用知觉的相关知识,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1、名词解释:意识注意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分心注意分配注意转移随意后注意 2、影响不随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3、简述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的条件。 4、简述注意的基本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第六章记忆 1、名词解释:记忆语义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遺忘组块化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2、简述记忆系统。 3、简述感觉记忆的特点及功能。 4、简述短时记忆的特点。 5、论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6、简述影响长时记忆提取的因素。 7、遺忘的规律是什么?根据这一规律,在学习中应该如何正确组织复习? 第七章思维 1、名词解释:思维表象想象概念推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创造性 2、简述思维的特征。 3、简述思维的分类。 4、如何理解表象的直观性与概括性? 5、创造想象有什么特点? 6、专家和新手在问题解决中有哪些区别? 7、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8、简述问题解决的含义和策略。

心理学论述题答案

论述题: 一、请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根据遗忘的规律,防止遗忘? 提高记忆力要防止遗忘。为了防止遗忘,就应针对遗忘产生的原因及遗忘发展的“先快后慢”规律,正确地组织复习和练习,以便及时强化,加深理解,巩固所记内容。复习是增强记忆、克服遗忘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正确复习的方法是: 1,应“趁热打铁”,及时复习;2,制定复习计划要有科学性; 3,复习要经常性和多样性;4,经常运用识记过的材料。 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哪些条件?如何促进青少年能力的发展? A、能力形成和发展需要的条件: 1,素质;2,早期经验;3,教学和教育(包括环境);4个人的努力。 B、如何培养能力: 1,重视早期教育,正确进行早期教育;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3,在科技与课外活动中培养兴趣、促进能力的发展;4,注意能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三、什么是挫折感?它会使人产生何种心理和行为变化?如何对待挫折? 挫折感是指个人动机性活动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挫折后的行为表现: 1、积极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升华、补偿) 2、消极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攻击行为、逆反、厌世情绪、倒退、固执行为) 3、妥协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自我安慰、自我整饰、责任推诿) 挫折对待: 1、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4、以积极的归因代替消极的归因。 5、学会使用应付挫折引起的消极情绪的方法。 四、试分析自己的性格及其形成过程。 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就是他的生活经历和记录。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1、家庭环境:父母的养育方式;家庭成员的品行;父母关系的和睦程度。 2、学校环境 3、社会实践和自我教育 五、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如何正确地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一)无意注意产生的原因 1、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的主观态度:需要和直接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期待。 (二)正确地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无意注意可以成为顺利完成教学的因素,也可成为学生在学习中“分心”的原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的影响,以提高教学的成果。 1、应尽量防止引起分散学生注意的刺激的干扰:尽可能保持教育周围环境的安静;要尽量减少学生上课迟到的现象;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秩序,慎重地处理好偶发事件;教师的教态要得体。 2、在教学上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善于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使教学过程本身足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产生注意,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提高教学的语言艺术;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普通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代表作业中出现过的题 数字为红色的代表多次出现的题 简答题(请每题 5 分,共20 分) 1. 简述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其特征是: (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2. 简述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广度又称注意范围,是指个体在一瞬间内能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数量。 二、注意稳定性是指人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注意分配又称“时间共享”,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即通常所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四、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一种活动转移另一种活动上去的 过程。 3.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知觉以感觉信息为基础,但又不同于感觉,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感觉和知觉反映的内容不同; (2)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性质不同; (3)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 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人对某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越丰富、越精确,由此形成的知觉就越完 整、越正确,两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4.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个体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基本的生理需要位于下层,抽象的精神需要位于上层, (1)生理的需要。( 2 )安全的需要。( 3 )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 )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种需要是以一种渐进的层次表达出来,即必须先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外一些需要,也就是个体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较高层次的需要。 5. 简述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答: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发展心理学 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的界定 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现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言的发展 3.发展心理学中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所研究的年龄特征应该包括哪些问题? 年龄特征:心理发展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包括: (1)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或本质特征(表示有一定的性质); (2)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3)心理现象是复杂的,所以心理发展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 4.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被认 为是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将普莱尔视为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的理由? 从写作目的和内容上看,普莱尔的《儿童心理》就是以儿童心理学的完整体系出现的。 从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看,《儿童心理》内容最为系统全面 从影响上来看,《儿童心理》影响深远,给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5.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6.霍尔提出了复演说,认为应该把个体心理发展看做是一系列或多或少复演种系 进化历史的理论。 7.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 8.洛克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而提出了(白板)说 第二章理论 1.皮亚杰心理发展的实质? 2.皮亚杰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主要指语言以前的时期,主要是通过感觉动作图式来和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体的关系。 前运算思维阶段:表象或形象思维萌芽,频繁使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现外部活动。 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可以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超越具体实物或具体经验,根据假设来进行的逻辑推演思维。

普通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医学院分院 普通心理学课程练习册答案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护理学层次:专科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 1、B 2、D 3、C 4、A 5、D 二、填空 1、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3、生理因素心理因素 4、1879 冯特 三、简答 1、个性简称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并分别对此进行解释。 2、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三个: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分别进行解释。 第二章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一、选择 1、B 2、C 3、A 4、D 5、A 6、C 7、A 8、C 9、D 10、A 二、填空 1、性格能力 2、需要动力 3、生物社会 4、生理性社会性 5、物质精神 6、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7、认知审美 8、正负 9、指引激励 10、生理性社会性 11、追求成就回避失败 12、认识某种事物从事某项活动 13、向往追求

14、信念最高调节器 三、简答 1、个性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可塑性、社会性和生物性等基本特征。分别进行阐述。 2、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对此进行简单描述。 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它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并对此进行阐述。 3、动机是为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动机是一种个性倾向性,它引发、指引和激励人的活动。引起动机必须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前者是需要,后者是诱因。对此进行详细描述。 第三章注意 一、选择 1、C 2、C 3、A 4、D 5、C 6、B 7、B 二、填空 1、无关运动停止呼吸运动变化 2、无意有意 3、定向反射大脑皮层 4、熟练内在联系 5、经验知识 三、简答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点。 注意具有三个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活动的调节与监督功能。 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征有: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一、选择 1、A 2、C 3、B 4、D 5、C 6、A 7、D 8、C 9、B 10、D 11、C 12、A 13、B 14、C 15、B 二、填空 1、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 2、提高降低 3、明度饱和度 4、音高音响

心理学基础习题答案分析

第一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 C )11、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各种经验是指,研究者操纵刺激(视觉的、听觉的、皮肤觉的等),使之有系统地变化,让被试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作出反应(如按键)或报告自己对于某种刺激的感受。这种“内省法”属于现代心理学的哪个流派? A、功能主义 B、行为主义 C、结构主义 D、精神分析 ( C)12、认为“男性和女性的基本择偶标准(如年龄)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中具有明显的普遍性,根源在于早期人类男性和女性在繁殖和抚养方面所面临的不同的适应性问题。”这一观点属于当代心理学取向中的哪一个分支? A、生理心理学 B、行为遗传学 C、进化心理学 D、认知神经科学 ( B )16、詹姆斯是学派的代表人物。 A. 结构主义 B. 功能主义 C. 行为主义 D. 人本主义 ( D )26、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 A、韦特海默 B、华生 C、斯金纳 D、詹姆斯 ( C)27、认知心理学源于对心理学的反对: A、格式塔 B、人本主义 C、行为主义 D、构造主义 ( D)28、受调查者在应答时倾向于表现自己积极一面的程度称之为: A、观察者偏差 B、拟人化偏差 C、默许偏差 D、社会赞许性 ( B)29、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如果要全面深入探讨某一种非人为引起的现象,最合适的方法为: A、观察法 B、个案法 C、相关法 D、调查法 ( C)30、有研究者发现,冰淇林销量和犯罪率相关显著,这种相关实质是: A、正相关 B、负相关 C、虚假相关 D、无相关 ( A)31、下列哪种学派反对内省法,主张客观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等方法来进行研究? A、行为主义 B、人本主义 C、结构主义 D、精神分析 C)3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创立者: A、笛卡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 C)33、和机能主义相比,结构主义更关心意识经验的:。 A.方式 B. 原因 C. 内容 D. 具体场所 (B)34、心理学的实验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一)彭聃龄修订版_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