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政治变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政治变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政治变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政治变革

2009-2010学年度潍坊市诸城第二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下表相应的答案栏内。

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

A.唐太宗时B.武则天时C.唐玄宗时D.隋炀帝时2.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

A.魏征B.房玄龄C.张玄素D.杜如晦3.“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对以下哪个皇帝的肯定

A.唐太宗B.唐高祖C.武则天D.唐玄宗4.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

A.王莽B.杨坚C.李渊D.李世民5.假设你到英国旅游,在伦敦不列颠博物馆,你会看到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你判断它最早印制于

A.东汉B.隋朝C.唐朝D.宋朝6.“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是对哪位诗人作品的称赞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苏轼7.“诗圣”指的是

A.李白B.白居易C.李春D.杜甫

8.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段话:……黄蓉愈看愈奇,又揭起一层,却见下面是一轴轴的书画卷轴。她要郭靖相帮,展开一轴看时,吃了一惊,原来是一幅“送子天王图”……。“送子天王图”作者是

A.顾恺之B.吴道子C.颜真卿D.柳公权9.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

A.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B.有大量碑刻书法

C.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塑D.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10.元朝时,管辖山东的机构是

A.辽阳行省B.岭北行省C.江浙行省D.中书省11.岳飞墓前有这样一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里的“佞臣”是指A.李林甫B.杨国忠C.秦桧D.赵高

12.下图所示文物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什么时期

A.秦汉B.隋唐C.北宋D.明清

13.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A.开封B.临安C.广州D.泉州

14.瓦子在宋代城市盛行,主要是因为

A.士大夫的提倡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D.达官贵人的需要

1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描写的是宋代哪个节日的欢乐气氛

A.元旦B.元宵节C.端午节D.中秋节10.唐朝农民创制的一种新的灌溉工具是

A.翻车B.筒车C.水排D.耧车

17.有位阿拉伯人来到广州,拜见一位唐朝官员。他透过丝绸衣服看到官员胸口上有粒黑痣,惊奇地问:“您胸前的痣,怎么能透过两层衣服还看得见”官员哈哈大笑,请客人再靠近观察,原来他身上穿了五件丝绸衣服。这个例子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A.丝绸技术高超 B.丝绸衣服过薄C.丝绸网孔过大D.丝线过粗18.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是在

A.唐朝后期B.五代C.北宋D.南宋19.“苏湖熟,天下足”中的苏州、湖州在

A.太湖流域B.珠江流域C.黄河流域D.淮河流域20.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行政区是在

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4分,22题16分,23题14分,24题11分,共55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运河开通以后,南北交通方便多了。南方的稻米、丝绸源源北运,供给北方。隋朝在河南的许多粮仓,储藏了南方运来的大量粮食。

材料二:开凿大运河时,监督的官吏很凶,令河工白天黑夜地干。谁做慢了,就用棍子毒打,千分之四的河工,都因饥饿劳累而死。

(1)请写出大运河的中心点和南、北起止点。(6分)

(2)隋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4分)

(3)读了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开通大运河有哪些好处,有哪些不利方面?(4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这句话是谁说的?你能说出它的意思吗?(6分)

(2)这句话表达了唐朝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给了说这话的人怎样的尊称?(4 分)

(3)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什么作用?(4分)

(4)唐朝民族政策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2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004年,辽与宋朝订立了澶渊之盟:双方为兄弟之国,宋每年向辽纳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

材料二:1141年,绍兴和议规定:宋高宗向金称臣;两国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宋向金每年进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

(1)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宋朝分别指什么政权?(4分)

(2)两则材料都是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和议?你认为是平等的吗?(4分)

(3)两个和议签订产生了什么作用?出现了怎样的政治格局?(6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276年,元军占领了南宋都城临安。但南宋军民的抗元斗争依然如火如荼。南宋丞相文天祥战败被俘,他坚持民族气节,宁死不屈,慷慨就义。元军攻灭流亡政权,统一了全国。

材料二: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1)哪一年元军攻灭流亡政权统一全国?(2分)

(2)你认为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是什么?(2分)

(3)哪些词句是文天祥品格的光辉写照?你怎样解释它的意思?(5分)

(4)分析两则材料,文天祥的抗元斗争体现了什么精神?(2分)

专题三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专题三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时间:15分钟,分值:30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1.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 A.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 D.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2.几乎在洋务运动兴起的同一时期,有个亚洲邻国也在发生关系国家发展的重大变革,即( ) A.1861年农奴制改革 B.罗斯福新政 C.明治维新 D.宗教改革 3.戊戌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 A.促进了思想启蒙 B.挽救了民族危亡 C.废除了科举制 D.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4.“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句歌词反映的是( ) A.建立经济特区,实行改革开放 B.进行土地改革 C.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D.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5.在古代史上,日本师从我国,成为礼仪之邦;在近代史上,通过学习西方,日本“脱亚入欧”。在推动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 A.大化改新B.明治维新 C.美国支持 D.对外侵略扩张 6.俄国、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都进行了改革,下面关于两国改革正确的叙述是 A.改革前面临民族危机 B.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提倡“文明开化”,向欧美学习 D.废除了农奴制

7.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是( )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C.颁布新宪法 D.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8.反映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的事件是( ) A.罗斯福新政 B.赫鲁晓夫改革 C.匈牙利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9.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的相同作用是( ) A.摆脱了经济危机 B.恢复了国家经济 C.巩固了民主政权 D.巩固了工农联盟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很欣慰地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材料二1933年3月,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政府干预经济的行动开始了……罗斯福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 (1)材料一是指苏俄(联)发生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开始时间是哪一年?(2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这是美国历史上的哪一次重大事件。其特点是什么?(4分) (3)这两个国家实施的上述政策有何相同(相似)的地方?(4分) (4)你觉得列宁、罗斯福身上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2分) 答案精解精析 1.C 2.C 3.A 4.A 5.B 6.B 7.A 8.A 9.C 10.答案(1)实施新经济政策。(1分)1921年。(1分) (2)实施罗斯福新政。(2分)特点:在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情况下加强国家对经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一、单选题 1.(2019·全国Ⅱ)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 D 【考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反对慈禧干预政治,说明部分西方人对变法表示赞同,D选项符合题意。 戊戌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戊戌变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2019?北京)下图取材于某中学生创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结合所学判断,农奴获得自由() “如此自由” A. 即获得了土地、权力和财富 B. 指的是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 C. 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 D. 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 【答案】B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解析】【分析】由图片和2月19日法令主要内容:政治上:俄国农奴获得人身自由。经济上:农民以赎买的方式分到一块耕地(叫做“份地”),农民只有使用权。组织上:获得解放后的农民仍归所居住地区的“村社”管理可知,自由主要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B正确;

A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如土地只有使用权,排除; D俄国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方式,排除; D说法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全面掌握1861年俄国改革的内容,方式和评价。 二、材料分析题 3.(2019·全国Ⅲ)[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考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可概括出原因是自身认识的转变。根据材料“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出原因是:减少变法的阻力和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 (2)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即可归纳出: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和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故答案为:(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戊戌变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4.(2019·全国Ⅱ)[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专题十三 中外历史上的革命与改革

专题十三革命与改革 考点一 1资产阶级的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南北战争;中国辛亥革命 考点深化:中外历史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相关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内战)、 2.社会主义的革命 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考点深化:1.新制度战胜旧制度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2.民主与法制的确立,来之不易,要不断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切实保障公民应有的权利等。2011 二、古代重要的改革 1.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通过改革富国强兵,实现了争霸。2.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秦国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战国中后期,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赵国因而得以强盛,成为实力仅次于秦、齐两国的军事强国。(山西历史) 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和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5.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雅典伯利克里进行一系列改革,扩大公民权利、鼓励学术研究,使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6.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7.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推行采邑制,实行土地分封,奠定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 二、近现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是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1868年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3.1898年,中国的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 4.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在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和指导。新政使美国渡过了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 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新经济政策:1921年,列宁领导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至1964年期间,赫鲁晓夫试图克服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弊端,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用错误的思想指导改革,一党制变成多党制,导致苏联共产党丧失执政党的地位,国家权力分散,加速了国家分裂。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4.东欧国家的改革:1956年开始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匈牙利改革成效突出,曾有“东欧消费者的天堂”的称誉;80年代陷入新的困难。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被苏联镇压。20世纪80年代,

中考历史专题总复习--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附答案)

一、选择题 1.(2018?泰州中考)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 ) A.推行县制 B.奖励军功 C.奖励生产 D.承认土地私有 2.(2019?改编题)如图所列是某位同学整理的一位皇帝施政政策要点。这些政策的结果应是( ) A.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 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C.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D.实现了南北统一3.(2019?原创题)“中国经历上千年的分分合合,孕育出的古代灿烂文明,被日本通过一次革新,尽数吸收;欧洲通过上千年探索,经历了黑暗中世纪才探索出来的政治文明,日本用短短数十年便收入囊中。”材料中日本的“革新”指的是( ) A.伯里克利改革 B.大化改新 C.农奴制改革 D.明治维新 4.(2018?宿迁中考)“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1872—1875年),外轮就损失1 300 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与这一现象出现直接有关的是( ) A.洋务运动 B.公车上书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5.(2018?株洲中考)“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这一主张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派别的观点( ) A.地主阶级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6.(2018?遂宁中考)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影响之大,被人称为法国大革命后最伟大的社会运动。从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上看,它主要为资本主义发展直接提供了( ) ①技术②自由劳动力③市场④资金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2018?北京中考)一位历史学家说:“推翻德川幕府的人一旦掌握政权,他们认为驱逐西方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和管理秘诀……为了保卫国家,他们显然要认真地改造国家。”材料中“改造国家”的事件是( ) A.大化改新 B.彼得一世改革 C.明治维新 D.俄国农奴制改革 8.(2018?滨州中考)19世纪中后期,俄、日、中三国都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使本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B.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测试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测试题1.(2019·永州一模)材料明朝中叶,土地兼并的情况相当严重。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贵族大地主疯狂掠夺土地,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有“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只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的民谣。此外,政府的财政危机日渐加重。明洪武年间,夏秋两税米2 473万石,麦471万石。但到嘉靖后,税收则降到了米1 822万余石,麦462万余石。官员冗腐现象也日益严重。明宪宗成化时(1465~1487年),明政府文武官员已达10万人,至嘉靖时(1522~1566年),更是“岁增月益”;官员“无功可以受赏,有罪可以逭诛”,官风极坏。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万历元年,他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凡各项法令、章程的实施情况都必须在簿册上加以注明。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逐月进行检查;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考成法”是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政治改革的背景及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作用。(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明朝中叶,土地兼并的情况相当严重”可知明朝土地兼并严重;据材料“贵族大地主疯狂掠夺土地,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可知封建剥削加剧;据材料“政府的财政危机日渐加重”可知明朝财政危机加重;“官员冗腐现象也日益严重”可知官员冗腐现象严重。第二小问,据材料“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可知他裁汰冗官,提拔人才;据材料“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可知制定考成法,对官员进行考核。第(2)问,据材料“‘考成法’是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可知成为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1)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封建剥削加剧;严重的财政危机;官员冗腐现象严重。措施:裁汰冗官;提拔人才;加强对官员的考核。 (2)作用:成为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2.材料“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拨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州郡县。”中国中古时代是一个家族时代,呈现出鲜明的家族政治、家族经济与家族文化的特征。东晋南朝时代,侨州郡县普遍设置乃至成为一种制度。侨流人口的迁徙与定居新地,基本上保持着乡族集团的形式,这就使得安辑侨流采取设立郡县的方法比较简便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本梳理

需了解的知识: 1.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改革类型概述。 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改革的程度看,—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二是封建统治政策的调整,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19世纪后半期的洋务运动。都是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运动;对于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虽发生在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性质各异,结果千差万别,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等。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等。 2.对社会改革应持的正确看法与评价。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一要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看改革是否被中断。即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中考历史 专题四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精练精析 新人教版(1)

专题四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精练精析 一、选择题 1.(2011·海南中考)“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的历史事件是 (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王安石变法 D.孝文帝改革 2.国外一位学者曾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边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 1978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文化大革命结束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1993年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先进典型。这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加强国家干预经济 D.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4.(2012·湖北模拟)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汉化”是指 ( ) A.《汉谟拉比法典》 B.大化改新 C.奴隶主民主政治 D.种姓制度 5.(2012·成都中考)学习了“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后,同学们对该改革的评价争论不休。学生甲认为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应该肯定为主。学生乙认为改革是对农奴的一次剥夺,应全盘否定。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人观点都错 B.甲对,乙错 C.甲、乙两人观点都对 D.甲错,乙对 6.历史专题复习课上,老师在大屏幕上打出了商鞅、北魏孝文帝、明治天皇、亚历山大二世等人物画像,

那么这节历史课的复习专题应该是 ( ) A.改变社会性质的变革 B.科技改变生活 C.推动社会进步的变革 D.战争与和平 7.土地问题是古今中外备受国家政府关注的问题。下列有关土地问题的组合搭配正确的是( ) ①商鞅变法——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大化改新——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④1861年改革——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无偿得到一块份地 ⑤明治维新——允许土地买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8.(2012·安徽中考)某班举行辩论会,右下图所示为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据此判断辩论会的主题是( ) A.农奴制改革的利弊 B.罗斯福新政的利弊 C.马歇尔计划的利弊 D.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9.(2012·滨州学业考)1932年春,美国面临经济危机时,美国总统胡佛曾对一名歌手说:“如果你能唱出一支使人们忘记经济萧条的歌,我便送你一枚勋章。”最终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措施是( ) A.移民海外、开发西部 B.实行“新政”、干预经济 C.专制统治、蓄谋战争 D.发动战争、转嫁危机 10.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下列改革,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是 ( ) ①商鞅变法②戊戌变法③明治维新 ④罗斯福新政⑤1861年改革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2012·江西模拟)亚历山大二世、列宁、戈尔巴乔夫都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对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改革。下列对他们所领导的改革评价正确的是( ) A.三次改革都使国家性质发生了变化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2019全国卷Ⅲ,44,15分] 材料甲午战后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①,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②。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③。(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9分) 本题通过档案史料考查戊戌变法的内容,凸显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历史解释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第(1)问,依据材料中“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可得出其自身认识的转变;依据材料中“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可得出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结合所学知识从保守派的态度予以完善。第(2)问,依据材料中有关制度局地位的信息可得出其是变法的核心机构;依据材料中“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以及“最终由皇帝裁决”可得出其注重维护皇帝权威;通过制度局的职能可得出其具有议院的性质。 (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6分)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9分) 解题反思 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原则 (1)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是看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看: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规律性认识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发展进步,都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败的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世界历史上重大改革

世界历史上重大改革 一. 伯利克里改革——古希腊雅典 (1)时间:前5世纪后半期; (2)人物:伯利克里; (3)性质:奴隶制改革; (4)内容:①扩大公民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不是所有公民可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 ②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5)影响: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但本质上仍然是奴隶主专政。 二. 日本历史上由弱到强的两次改革 1. 大化改新 (1)时间:7世纪中期(646年); (2)人物:改革派(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孝德天皇”执政; (3)性质:封建制改革; (4)学习对象:中国隋唐制度; (5)内容: 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 (6)影响: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 明治维新 (1)时间:1868年 (2)人物:明治天皇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学习对象:西方欧美列强 (5)内容: 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体现改革性质); 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后世影响深远)。 (6)影响: ①它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②保留封建残余,日本强大以后,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三.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1)时间:1861年 (2)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内容: 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②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③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须出钱赎买。 (5)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 (6)影响:废除了农奴制,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重大转折点。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亚历山大二世 “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列宁 【苏联的历次改革】 1. 苏俄新经济政策(1921年) (1)“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此话的含义:三年内战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和平建设时期发展。 (2)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 (3)“新”的表现(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农民向国家交了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大型企业由国家管理,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5)意义: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 苏联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1)含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政治体制:个人高度集权)。

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选修1——重大历史改革回眸 第一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⒈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⒉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⒊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⒋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⑴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之路。 4.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2018江苏苏锡二模)古今中外有许多涉及教育方面的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 的参加殿试,下等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和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1861—1917)》材料三维新伊始,先破陋习,持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所求,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竞,恐终将招致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于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教学大旨》(日本文部省,1879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什么特点?(3分) (2)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教育涉及哪些领域?(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2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2分) 2.(2019江苏南京模拟)日本的工业化是一个独特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2020年整理).pdf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中国部分】 一、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 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 概况:1、承认土地私有;2、奖励生产;3、推行县制;4、奖励军功意义:1、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2、秦国强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公元4世纪后期 人物:孝文帝拓跋宏 概况:1、迁都洛阳;2、推行汉化政策;3、改穿汉服;4、学说汉话; 5、采用汉姓; 6、与汉族通婚。 意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王安石变法 时间:北宋宋神宗时期(1069年至1085) 人物:王安石 概况: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结果: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四、张居正改革 时间:明神宗万历年间(1581年) 人物:张居正 概况:1、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创制“考成法”。 2、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实行:“一条鞭法”

结果:张居正的全面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边境安宁,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但在张居正死后,一些改革措施遭到了破坏,比如考成法,可是另一些改革措施比如“一条鞭法”,或多或少地被保持了下来,甚至延续到了清朝(清代“摊丁入亩”改革是“一条鞭法”改革的延续)。 五、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到90年代 人物: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 概况:1、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和民事工业 2、创办新式学校(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近代海军。 意义:1、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 2、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 3、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六、戊戌变法 时间: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9月21日结束,历时103天。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概况: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是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意义:1、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2、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七、辛亥革命 时间:1911年 人物:孙中山、黄兴、黎元洪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 ★专题知识要点 本专题选择了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对于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虽发生在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性质各异,结果千差万别,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等。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等。 ★基本知识梳理 ◆梭伦改革 背景 (1)贵族制取代君主制,实行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 (2)至公元前7世纪末,下层平民与上层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贵族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3)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志改革,振兴城邦。 内容 (1)经济: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禁止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2)政治:改变了贵族政体的分配原则,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3)国家机构:进行民主化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创立四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 特点:改革带有“折中”色彩,改革中的中庸原则决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 评价: ①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梭伦被称之为“第一位平民领袖”。 ②改革大大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③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备的公民群体。恢复公民大会的权力,设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陪审法庭等国家权力机构的措施,打破了享有世袭特权的贵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④以财产多少确定政治权利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政权未完全转移到雅典人民手中。 ◆商鞅变法 背景 (1)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破坏,分封制的瓦解,周王室衰微,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增强国力。 (3)秦孝公希望建功立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4)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内容 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军事方面: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建立什伍组织。 政治方面: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制定秦律,严格刑罚。 思想文化方面:“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特点: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历史作用 积极作用: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实现了富国强兵,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消极作用:轻罪重罚,轻视了教化,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结果 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失败原因: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商鞅实行的酷刑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视;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成功原因: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变法的内容深入人心;商鞅不惧权贵,执法如山,使新法得以顺利进行。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2)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严重。 (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专题4中外历史上的改革

专题四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或变革 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 一. 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 1.商鞅变法----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1)时间:公元前356年;(2)人物:秦国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变法”;(3)性质:封建制改革;(4)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最能体现改革性质,对社会变革起关键作用);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农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最能打击旧贵族的利益);③建立县制,(为郡县制打下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5)影响(略)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时间:4世纪;(2)性质:封建制改革;(3)目的:巩固鲜卑族贵族的统治。(4)成功原因:顺应历史潮流;典故:胡人汉服、胡服骑射;(5)影响: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二. 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 1、洋务派:(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外有西方列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2)代表人物(见知识点)(3)根本目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4)结果: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5)影响(见知识点) 2.戊戌变法 (1)背景(引发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2)领导者:康有为和梁启超 (3)性质: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结果:变法触动了掌握实权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变法历时103天失败,故称“百日维新”。(谭嗣同甘为变法牺牲); (5)失败原因:维新派没有实权, 三、中国现代史上的改革 1、土地改革 ①、土地改革的开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改革内容)。②、土地改革的意义见知识点或课本 2、三大改造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所有制转变,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知识总结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性知识总结 本专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价值。在从古今中外改革的成败中,我们能得到很多规律性的认识和启示,中国和世界的改革如今兴犹未尽。2011年高考也许会以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为载体,这些采用文明史范式,与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相结合,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和美国等世界大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应对措施,凸现创新精神的价值。我们在复习迎考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该强化对重要改革内容的再认再现考查,理解改革的成败得失与具体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分析古今中外改革的本质区别,要求从改革的经验教训中得出一般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对现代社会改革起借鉴意义,注意历史的“史鉴”功能;第三,要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对一些重要政治制度利弊得失进行概括和总结;第四,要重视改革和变法中对古代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变化,从中总结出制度更新的特点和规律,以借鉴对当今机构改革必要性和意义的认识和理解。第五,要注意适当扩大视野,与近代现代政治民主化的历史变迁相联系,考查全局性的政治制度改革观和变迁观,要求从文科综合的角度认识相关历史问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2、改革的原因(背景) 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3、改革成败的原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4、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